春江花月夜古诗原文

2025-03-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春江花月夜古诗原文(精选5篇)

春江花月夜古诗原文 篇1

唐代·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只相似一作: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落月一作:落花)

唐代古诗词《春江花月夜》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春江花月夜古诗原文 篇2

根据功能语言学的观点,形式是意义的体现,形式的差异导致传达意义的偏差,不同的侧重点给受众的信息重量不同。基于主位述位理论,本文旨在通过对唐诗《山居秋暝》及其英法译本的主述位分析对比,评价翻译文在形式方面是否取得良好的效果。

2、主位述位理论

Halliday(2000,37-38)对主位述位的定义如下:主位是信息的出发点,是小句关注的焦点;信息的剩余部分,即使得主位得以延伸的部分是述位。主位述位的理论最先来自于布拉格学派。作为一个信息结构来说,一个小句包含主位+述位,而这个结构是通过顺序来表达,主位位于句首。语序的不同,表达的信息含量也就相应的不同。Thompson(2000:117-119)谈到“主位是小句的第一个成分,小句的剩余部分即为述位,当主位与述位重合时,被称作非标记性主位选择。”对主位与述位的划分,Thompson提供了两种划分方法:

但基于实用目的,我们不需要做如此细致的划分,在分析文本时,如果位于句首的从属句作为整个小句复合体的出发点,那么它就表示文本的发展方法(method of development,Fries,1981)。

3、对古诗《山居秋暝》的原诗分析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下面是对该诗的主位-述位分析:

本诗是严格的八句律诗,因此有着前后对应的文本形式,全诗的主位同时也是主语,因此事非标记性主位,只有第五六句可以采用两种划分方法,但在这里为了整体的效果,我们采用表格中(1)的划分方法。并列句前一句作为主位,后一个部分作为述位。我们可以看出本唐诗的主位有着结构上的规律,除了五六句是动词短语作主位外,剩余的句子都是名词短语作主位,形式严谨,结构对等,无论是形式还是意义,都非常紧密连贯。这在五言七言律诗中,表现的十分明显。

4、对英法译本的分析

本文选取谢百奎先生的英法译文,旨在对其进行主述位系统的分析,为方便描述,在这里用T(theme)代表主位,R(rheme)代替述位。这里为了全文的简洁,采用Thompson关于小句复合体的第一种分析方法。下面是对英译文本的主述位分析:

英语的表达方式与汉语有着明显的差异,且英语诗歌讲究押尾韵,头韵以及音步的形式对等。本诗第一句采用地点状语作主位,第二句是无人称主语作主位,三四五句是名词短语,第六句则是小句作主位,七八句是语篇主位与名词短语相结合的主位。

对法译本的分析:

谢先生对法文诗的处理也采取的跟英语一致的方式,即尾韵相似)。一二句是副词短语作主位,三四句是名词短语作主位,五是名词短语,六是时间状语,七是小句作主位,八是语篇主位与名词短语作主位。

原文与英法译文的分析与比较:

原诗的两个主位都是名词短语,述位是状语,而英译文则是地点状语和无人称主语it充当主位,英述位第一句是副词短语,第二句是动词短语,结构不一致;法译文两个状语作主位,两个从属句作述位,与原文差异较大。中英法译文之间的形式差异较大。

原诗主位是名词,英法译文与原诗主位一致;原诗述位是动词短语,英法译文与原诗也一致。总的来说,三四句有严格的主述位形式对等。

第五句英法译文与原诗主述位成分一致,第六句中法一致,但英译文采取了前后颠倒的顺序将两个小句的关系处理成并列,法译文则翻成了从属关系。从第五六句的对偶来看,英译文的第六句的形式与原诗差异较大。

英法译文按照原诗的释义添加了语篇主位though even和meme,其他与原诗一致;法译文将第七句处理成从属句,也是按照原诗释义来解释,第八句三者主述位形式一致。

5、总结

语篇功能是系统功能语法三大元功能之一,是将概念与人际功能相结合的纽带,对语篇进行主位的分析,可以为听者或者读者提供一个语篇框架,这是主位分析的一个重要作用。述位是在主位的基础上对主位进行的修饰和延伸,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语篇的内容。综上八句的中英法三个文本,我们可以看到英法译文与原诗的主述位形式存在很多的不对等情况,但是并不能说明翻译文本是不好的翻译作品。在进行翻译的时候,我们不仅要考虑到形式对等的问题,还需要考虑到文本的整体语境,表达的意义,受众对象的心理文化因素以及各种语言内部本身的语言表达方式。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2nd edition).London:Edward Arnold.1985/1994.

[2]Geoff Thompson.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2000.

[3]郝中秀,张龙宽.试论形式对等在英语格律诗汉译过程中的重要性[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6(04).

[4]聂巧云.形式对等与拟形诗的翻译[J].双语学习.2007(10).

春江花月夜原文及注释 篇3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就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就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此二句写月光之清澈无边,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就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然而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注释

滟(yàn)滟:波光荡漾的样子。

芳甸(diàn):芳草丰茂的原野。甸,郊外之地。

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

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就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然而在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汀(tīng):沙滩。

纤尘:微细的灰尘。

月轮:指月亮,因为月圆时像车轮,所以称为月轮。

穷已:穷尽。

江月年年只相似:另一种版本为“江月年年望相似”。

但见:只见、仅见。

悠悠:渺茫、深远。

青枫浦上:青枫浦 地名 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然而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浦上:水边。《九歌 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因而此句隐含离别之意。

扁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扁舟,小舟。

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月徘徊:指月光偏照闺楼,徘徊不去,令人不胜其相思之苦。

《春江花月夜》古诗赏析 篇4

关于此诗的具体创作年份已难以确考,而对此诗的创作地点则有三种说法: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韦明铧认为,诗人是站在扬州南郊曲江边赏月观潮,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表现的是唐代曲江一带的景色;长期从事瓜洲文史研究的高惠年认为,此诗作于瓜洲,表现的是千年古镇瓜洲江畔清幽如诗的意境之美;长期从事大桥文史研究的学者顾仁认为,此诗作于扬子江畔,其地在今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南部。

《春江花月夜》后世影响:

《春江花月夜》一诗在立意和选材上总结前人的经验,借乐府旧题谱写出天下众多人的心声,同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一直令后人传诵不已,千百年来有无数读者为之倾倒。它是由齐梁绮丽浮靡文风转向盛唐的自然清丽的一面旗帜,同时又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的内容和形式多为后世诗人所借用。

此诗既不像南朝山水诗那样着力模山范水,也不像玄言诗那样枯燥说理,更不是一首单单抒发儿女离情别绪的爱情诗,而是将多种诗情融为一体。它的诞生,填补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以月为中心媒介,同时写男女双方两地相思,探索宇宙和人生哲理于同一首诗的空白。不论从主题的提炼还是题材的加工上,此诗对唐朝繁荣的诗歌局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后代诗歌创作有重要的启蒙作用。

诗中有好多名句被后世诗人所引用或化用。比如,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很可能是“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的化用;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可能是根据“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化用而来;李白的“青天明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都有化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痕迹。

在意境和结构方面,江天一线,皎月一轮,白云一片和婆娑的花枝,绰约的人影,孤独的明月楼,又以其形的对比,构成线条的旋律,赋予此诗以绘画美。作者又以夜的寂静为背景,把人们臆想中的海潮声、江流声、捣衣声、凄凉的雁叫声与游子思妇的叹息声,巧妙地编织成声音的旋律,赋予此诗以音乐美。此诗的这些美感对现代新月派诗人闻一多提出诗歌的“三美”(即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有着重要的直接影响。

作者简介:

《月夜》原文及翻译赏析 篇5

偷桃窃药事难兼,十二城中锁彩蟾。

应共三英同夜赏,玉楼仍是水精帘。

古诗简介

《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爱情诗,前二句谓月下幽会的爱情生活和道教修炼的生活很难两全齐美,想同深锁在道观里的宋华阳姊妹是何等艰难,后二句月色美好,诗人希望与宋华阳姊妹共赏明月,料想玉楼上的水晶帘仍像以前那样透明光洁。这首诗前两句运用典故,后两句正反相合,加浓了情深意厚,美事难成的寓意。

翻译/译文

偷桃窃药是两件美事,可惜难两全。玉阳碧城十二楼,曾经幽禁过彩蟾。

本来我应跟三位美女,一起欣赏月光团圈。那华阳观玉楼,仍然像透明的水精帘。

注释

⑴宋华阳姊妹:作者在玉阳山学道时暗恋的宋华阳姊妹,均是女道士。

⑵偷桃:道教传说,谣王母种桃,三千年一结子,东方朔曾三次偷食,被谪降人间。窃药:《淮南子·览冥训》载,后羿在西王母处求得不死的灵药,嫦娥偷服后奔入月宫中。

⑶十二城:亦作十二楼、十二层城,道教传为仙人居处,此借指道观。彩蟾:神话传说月中有蟾蜍,因借以指月,此指代宋华阳姊妹。

⑷三英:三朵花,指三位女性,即宋华阳姊妹。

⑸水精帘: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子。

创作背景

唐文宗太和八年(834),长安城发生了震撼朝野的“甘露之变”,李商隐也受其影响,在彷徨中决定到玉阳山去“学仙”,约为四年,这时结识了女道士宋华阳姊妹,也可能因此产生了恋情。《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诗就写下了当时这种初恋的情感。诗人早已向宋华阳姊妹发出过自己情爱的信息,但始终未收到宋氏姊妹返回消息,当然诗人仍存有幻想,实现自己的情感愿望,于是在“月夜”重寄自己的相思,因而创作了这首诗。

赏析/鉴赏

首两句是诗人心中发出的感喟,一种深情的阻隔,即使近在咫尺,也形同天涯,可望而不可即。先引用两个典故来喻意,一是用嫦娥偷灵药得仙人月,来喻宋氏姊妹已飞升成仙,一是用东方朔三次偷王母蟠桃事来喻诗人自己,作者说:但仙、凡两境界,“事难兼”啊,今夜我只能望着高楼,“彩蟾”被锁在深阁,城关重重,哪能相见呢?这两句中“兼”与“锁”两词写出了人间种种阻隔,心愿与现实总是相违,在情爱生活中同样如此,对诗人而言,人间无形阻难感受更深了。

后两句点出“月夜”,诗人此时此景的想像与感受应是如此的:在这明月皎洁,月光如银,安详宁静的夜晚是多么好的时光啊,如果我们三人相聚于山水亭角之间,开怀言志,情感交触,共赏明月,然而这仅是一种梦幻和想象了,抬头一望,我只能出神地仰视一下你们高楼上悬挂的水精帘了。这时抒情主人公的心情只能是诗人在绝句《嫦娥》诗中写的两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了。

上一篇:ORACLE学习日记下一篇:九年级数学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