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集体备课资料(共8篇)
一、高一政治组的集体备课相关情况
1.小组成员:本学期高一政治组一共有三个成员:魏婕老师,周敏老师和我(魏毅),其中由于领导信任和小组其他两个老师的谦让,我有幸担当高一政治组的备课组长。
2.集体备课地点:由于我们这一组的三个老师都是跨年级上课,因此办公室不统一,为了方便相互的联系,我们将高中部办公室16作为集体备课的地点。
3.集体备课时间:我们的集体备课时间是与政治教研组的教研活动时间一致的,即每周二的上午第1至2节作为高一政治组集体备课的时间,如果有特殊情况(小组成员有事)不能在规定的时间进行集体备课活动,我们通常是改在星期四的上午第1至2节课进行集体备课。本学期我们的集体备课活动从第五周开始,一直到18周,中间因为有两次月考,因此有两周的集体备课活动没有进行。
4.集体备课的实施程序:从第五周第一次集体备课活动上划分了各组员本学期所承担的相应备课任务后,在每周周五之前,下一周的备课任务承担人将所准备的集体备课材料(一般分为课件,教案,学案和课后练习)通过邮件的形式发给其他的组员,各个组员在下一周的集体备课活动举行之前将要讨论的集体备课材料仔细阅读,并找出相应的不足,想好自己要提的意见;在每周二的集体备课活动中,先由本周的备课承担人进行说课,然后其他成员根据这一周的备课材料提出自己的意见,大家相互讨论,备课承担人将大家的意见进行汇总,再修改自己的备课材料。将修改后的备课材料再发给大家,如果大家觉得没有修改的地方了,就由备课组长将资料上传到集体备课群中。
二、本学期实施集体备课的一些收获
1.锻炼了新老师的能力。这个备课组的新老师就是我,本学期在相关领导的信任和其他两个老师的支持下,我担当了高一政治组的备课组长,负责组织每一周的集体备课活动,虽然干的事情比以前较多,但是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尤其是在与其他组员的相互交流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并吸收了他们的先进经验,对于我在课堂教学中有了很大的帮助。
2.不同风格教师之间形成了优势互补。不同的教师作为不同的个体,必然有各自不同的教学风格,各自不同的教学风格中有好的地方也有不足的地方。现在通过集体备课,大家通过相互的交流,能够发现别人身上好的积极方面的一些教学经验,也能通过其他成员的意见发现并改进自己的不足,大家形成了一种优势互补。
3.教学进程得到了一定的统一,便于复习和检测。以前由于没有集体备课,每个教师都是按照自己的进度来进行教学,就导致同一年级不同班级的教学进度不同,不利于搞学习效果检测(月考)时候的出题工作。而现在搞了集体备课,虽然不能做到完全的教学进度统一,但是在总体上得到了统一,各个教师之间肯定还有教学进度上的差异,但是差异不大,便于学生的复习和检测能有一个较为统一的规划。
三、本学期实施集体备课的一些不足
1.规划的与实际的还是存在差异。这一点主要还是指教学进度上,因为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情况,比如某些班级由于的基础较好,一堂课对于知识点的接受要求也就较多,有些班级由于基础较差,可能本来该一堂课消化的内容就需要一节半或者是两节课甚至更多的时间来消化。因此每周的教学进度还是存在差异。
2.集体备课详细备了教材却很少备学生。这一点在上一点也有体现,即没有考虑不同班级不同基础的学生消化吸收知识的时间会存在差异,还有缺乏对学生实际教学中出现的一些特殊情况的应对考虑——比如,学生可能对某个知识点较为熟悉,不愿教师做过多的讲解,又可能对某个教师觉得简单的知识点比较陌生,希望教师详细的讲解。我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就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即在集体备课活动中,大家将这一课的课程规划得很好,感觉每一步都设计到位了,但是就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很难按照我们规划好的去原封不动的进行,而且就是同一课在不同的班由同一个教师去上,也会有不同的情况。说明我们的集体备课还是没有将备学生这个环节考虑到位。
3.备课材料的准备制作存在差异。这一点不算主要的问题,就是小组不同成员在制作备课材料的过程中,由于不同的风格形成差异,比如有的教师将课后练习和课件放在一起,有的教师认为学案中就有练习在里面,觉得再搞课后练习没有必要,也就没有制作课后练习的材料。但是我个人觉得还是应该有统一备课材料模式的必要,这样更方便大家的讨论。
四、针对本学期的一些不足对于下学期集体备课的规划
1.各组员各自自我总结,针对本学期的备课活动反思自己的不足,总结先进的经验。
2.各组员在暑假花一定时间去熟悉下学期的材料,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提前做好相应的备课材料准备。
关键词:集备效率,政治教学
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让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 发挥集体的智慧, 以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 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拓展教学思路, 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在新课改的今天, 应如何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 提高政治课教学效果。现就此问题谈一下我的看法
一、充分认识集体备课作用
1、能有效凝聚集体的智慧
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不管一个人多么有才能, 但是集体常常比他更聪明和更有力。”由于教师在教学年限、业务水平、学科专长和教学经验等方面各不相同, 从而导致教学水平的差异。而开展集体备课就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同科教师的积极讨论, 可以集思广益, 博采众长, 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发, 相互借鉴, 能更好地凝聚集体的智慧
2、能显著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教育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是集体备课的价值取向, 也是集体备课的目的所在。走进新课程, 集体备课, 正好提供了教师合作、探讨、实践的途径, 通过参与者思想火花的碰撞, 集体智慧的分享, 精华糟粕的取舍, 促使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 拓展教学的方法与思路, 进一步归纳、提升和再创造自己的教学设计, 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情, 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 不断改进自己的备课水平, 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 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二、强化责任与合作意识
1、责任意识
古人云:“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教师的职责。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正在成长中的学生, 教师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工作, 决定工作的成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学生, 决定学生的成长。这是教育工作之所以神圣的原因, 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表现。而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认真备课, 备好课是教师的责任所在, 是对学生负责, 对家长负责, 对学校更是对社会负责。
2、合作意识
合作、交流、对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重要途径之一。合作是进行集体备课的前提条件。合作才能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 挖掘备课组教师的智慧, 形成教学的合力, 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提高教学效果。集体备课时要全力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氛围。在备课组这个团队中要求大同、存小异, 以集体的共同目标为奋斗指向。在日常工作中更要相互鼓励, 相互学习, 共同进步。
三、集体备课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1. 熟悉教材
教材是备课的第一手资料, 也是教学的基础。认真钻研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 以了解政治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 了解教材结构体系及其与前后课程的关系, 明确教材的重难点, 并借助有关参考书弄清疑难之处和有关问题的来龙去脉, 精选教学内容。备课组教师在此基础上, 提出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
2、结合时事
理论联系实际, 是政治课教学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把握时代脉搏, 结合实际, 注重实践, 一直是思想政治课课程改革和日常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师结合时事讲政治, 把理论教学与时事政治热点问题有机结合起来, 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 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国内外的重大热点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 有助于培养学生关心时事, 喜欢时事, 激发他们对政治课的爱恋之情, 唤起他们对政治学科的浓厚兴趣, 从而强化课堂教学效果。要结合时事新闻进行政治课教学, 教师要坚持每天看新闻、读报纸, 掌握最新的时事动态, 积累真实可靠的时事材料, 结合教材分类整理。
3. 个人初备
个人初备是集体备课的基础, 因为每个人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认识是不一样的, 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加工处理也是不同的。集体备课前, 应先布置教师对集体备课的内容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和思考。集体备课时, 提出自己的思考、经验、困惑, 与其他教师共同探讨。有了充分的思考和酝酿, 教师才能主动参与, 畅所欲言, 以个人的思考凝结集体的智慧, 最终提高集体备课的效益。
4. 集体交流
利用备课组活动时间集体交流, 交流中要确定一位主讲教师, 先介绍自己的备课思路和心得, 提出在备课过程中的个人感受, 对整个单元教学组织的建议, 需要突破的重点及难点。然后, 每一位科任教师结合自己的初备的教学思路, 谈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特别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把握和处理、对教学思路和教学环节的构建、对教学方法和措施的设置等几个方面, 认真研究、充分交流对个体的教学设想进行修改补充完善, 形成最优的教学方案。
5、二次备课
在集体交流后, 主讲教师进一步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整理。整理者可以根据大家的讨论提供多种解决方案, 在文稿中留下空白, 以便教师作个性化的修改和反思。因为, 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 每一个班级都有各自的特点, 学生的基础不同, 教师的授课的要求不同, 用统一的教案肯定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教师要对整理好的教案进行适合自己、适合本班学生的修改和反思。主要包括对教学环节的再设计, 教学过程的再评析, 教学效果的再反思。在修改时, 力求创新、实用、富有个性。
总之, 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探究的一个平台, 有利于发挥群体的智慧, 有效地弥补教师备课过程的不足, 更能使教师在思想认识上相互融注自己的教学观点, 在碰撞交锋中端正自己的教学行为, 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教学理论, 从而提高教学的整体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关键词:毕博网络教学;课堂专题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
【中图分类号】G641
自“05”方案确定并实施以来,教学改革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旋律,各种方案应运而生,教学效果大为改善,但与“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其原因是复杂的,但如何整合教学资源、集思广益,依托集体备课实现教师在分工基础上的有效合作是现实路径和关键举措。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度重视集体备课是反思教学现实和重新审视集体备课功能的必然结果
首先,这是反思和超越单干式备课的必然结果。
通常情况下,教学活动是由单个教师独立完成的个人行为,借助网络、参考书等多种形式,教师独立备课,自行进行教学设计,解决教学难题,这种显示教师教学个性的独创活动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但随着教学目标的提升和评价标准的提高,孤军奋战式的个人备课产生了下述问题:
对于新进青年教师来说,完全靠自己把握教材、理解内容、确立重点、剖析难题、选择方法、形成教案,因时间、精力、经验、能力和资源的缺乏自然非常困难而漫长。
对于中青年老师来说,如何在既有平台上进一步提升,如果仅靠个人的努力而没有外力帮扶、特别是高水平的指引和推助,则特别容易感觉力不从心。
对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来说,长期的工作经历容易助长惰性,过分依赖既有成果和经验,不能很好很快地吸收新事物新技術,难有创新和突破。
对于教学能力欠缺的老师来说,遇到困难和疑惑时,没有他人的支持,没有其他教师经验和智慧的分享和借鉴,则会显得束手无策。
对于教学水平相当的老师来说,因为竞争关系,容易同行相轻、同行相忌、同行相歧,“自以为是”,互不买帐、互不服气、互相保守、互相提防,形成心理隔阂,甚至封锁壁垒互不沟通【1】。
综上,个人备课的先天不足和内在弊端,加上教改力度的日益加大和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作为一种新的备课形式,集体备课走上前台。
其次,这是集体备课的性质和功能所决定的。
从词源上看,所谓备课就是在教学活动开始前,以提升教学质量为目的,对教学目标、内容、时间、过程以及其他教学要素的优化组合而预先设计的各项准备活动。就其内容来说,主要包括钻研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参考资料,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教学方法、编制教学进度计划和撰写教案等。就形式来说,集体备课主要有两类:一种是单元集体备课,着眼交流,以教材处理为核心,集中讨论结构、把握思路、确立目标、确定重难点、分析典型问题、交流教学资源,而具体的教学设计则由教师独立完成;第二种是课时集体备课,主要是统一进度、统一练习考试,甚至统一教学设计和教案【2】。
贯彻为学而备、以生为本、整体性等原则,集体备课以教学活动全程优化为目的,以不同教师之间的科学分工和多样合作为基础,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全部教学要素进行科学研究和深入研讨,实现教学理念、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的共生和共享【3】。较之个人备课,其优势如下:
一方面,有利于同一课程不同教师之间教学资源的平衡,保证教学计划均衡完成,稳定教学秩序;
一方面,有利于教师之间取长补短、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促进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并以之为基础,丰富讲课内容,“利用集体的智慧来探讨问题、交流看法、形成意见,促进备课能力、备课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对教学质量起到有力的提升作用。”【4】
一方面,把备课任务分解给全体教师, 可以缓解教师备课的压力。
以凝聚合力、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取长补短、扬长避短、信息同享、资料共用、资源共享、激励创新等优势,集体备课不仅在实践上丰富了备课的形式、内容和方法,也从理论上为教学论提供了新视角和元素。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度重视集体备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情况所决定的。
一方面,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特征和目标任务所决定的。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它不同于一般的智力教育和文化知识课,必须从政治视野、战略高度和方向角度着手教学活动,其目标是在国情、世情、党情、国史教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觉认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与高校专业课和其他公共课相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突出的实践性,兼有知识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行为教育等多项任务,特别是其政治性要求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确保每一位教师都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信仰、政治认知和政治判断。
一方面,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统一性所决定的。
“05方案”实现了全国教材的统一性和权威性,编辑出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的四门必修课教材,实现了全国“一本”、“一纲”。这既为集体备课准备了基础、创造了条件,也必然要求通过集体攻关更好地理解内容、处理教材【5】,这样的知识背景和专业素养绝不是任何一个老师所能具备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都是全校所有专业和所有学生共修的,全覆盖的特性必然要求统一教学活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考核方式,而这些都必须通过集体备课加以解决。
一方面,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和学生群体的多样性所决定的。endprint
思政课教师队伍除了具有共同的信仰、共同的事业、共同的课程外,还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专业背景、年龄结构、理论水平等各个方面。而通过集体备课,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可以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具有丰富教学经验与渊博理论知识的老教师能够起到示范带头作用,而年轻教师的活跃思维、技术优势和与大学生更为接近的生活体验能够为老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帮助【6】。
在学生层面,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别性是显而易见的,为了更好地了解、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想动态而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必须加强集体备课。
三、毕博网络教学和课堂专题教学的有机结合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强化集体备课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05方案”实施以来,以改革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成为全体教师的思想共识和实际行动。现时段所有的改革都应该顺应信息化时代学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交往方式的新变化,因而建立在毕博学习平台基础上的网络化教学日益演化为改革的新趋向。
一方面,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内在逻辑关系和章节平衡,把每门课划分为三至五个不等的教学单元。对教材进行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的划分,必须通过集体备课进行多次深入研讨才能成为现实,而这是个人备课绝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一方面,依据划分好的教学单元,严格配合教材体系,制作与章节目完全一致的、全面反映知识点的、专门面向学生、供学生自学的、文字与图片配套的、科学性知识性生动性灵活性统一的PPT教学课件,必须通过集体备课在深入研讨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分工。
一方面,为了更好认识教学内容,每个单元都提供必读和选读材料,必读材料与重难点对应,而选读材料则是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是对教材的延伸,必须通过多次集体备课才能解决。
一方面,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活泼、贴近学生实际,每个单元都配套具有较强可视性的视频材料,必须借助集体力量,进行集体攻关。
一方面,为了检验学生网络自学的效果,每个单元会要求学生完成30题单项选择题、1题材料分析题、1题论述题的考核任务。这么庞大的工作量舍集体备课别无他法。
其次,课堂专题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对集体备课的新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做到贴近学生的内外实际、贴近时事政治、贴近主旋律,与课程内容体系结合、与学生认知能力水平相结合,必须发挥多媒体网络教学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的作用,同时,更应该立足课堂教学这一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和培育学生思想观念的主渠道。当然,与毕博网络教学相对接的课堂教学也不是传统的课堂讲授,而是在基础知识和基本问题通过网络得以解决的新背景下,课堂专题教学成为必然选择。因而,迥异于传统专题教学的新专题教学对备课提出了全新要求。
一方面,依据什么标准划分单元、如何提供足够多的备选项,每个单元划分多少个专题、在众多的专题中如何选择最适合本单元内容和适合教学实际的专题、这些专题如何协同于毕博网络教学等自然就成为专题教学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专题的划分既要考虑每个单元的总时间,也要考虑网络教学和专题教学的时间比例,还要考虑该单元的篇幅和重难点,这就说明其必须依赖多次深入有效的集体备课才能完成。
一方面,专题确定以后,如何确定最合适的教师承担、不同专题如何配合、如何完善专题、如何评价专题等都必须通过集体研讨、专家评审、成果定型。这些数量多标准高的专题必须依赖集体。
参考文献:
1.李瑾瑜,赵文钊.“集体备课”:内涵、问题与变革策略.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2.李国华.对集恤备课前理性亩视与深层追问.中国教育学刊,2005,(9).
3.谭淳月.论集体备课的利弊及其发展走向.前沿,2013,(17).
4.杨立勇,罗昭文.集体备课之我见.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8).
5.柴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0).
6.潘彩霞.问题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备课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2).
学校名称:东港市第三中学 备课地点:高一语文办公室 授课教材:人教版必修一 备课内容:诗歌教学
备课日期:2007年9月2日第七、八节课 学科及组别:高一语文备课组 参与备课领导:梁淑波
参与备课人员:石远琴 李晓荣 于忠滨 温长军 于春霞 张 羽 谭世珺
马锡永 徐青松 张晓娜 王秀丽 邵克昱 主 持 人:温长军 主讲教师:于春霞 记 录 人:张 羽
温长军:老师们,下午好!现在集备开始,第一单元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习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本单元是高中文学鉴赏的开端,对整个文学鉴赏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将诗歌鉴赏组织得生动活泼,激发起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热情。前段时间,我们备课组针对诗歌教学作了一些有益探讨:
1.如何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2.怎样才能提高诗歌教学有效性。
请大家发表看法。
张 羽:我想从新课程标准的角度来谈谈。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诗歌教学作了明确要求:“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从中很明显地看出,诗歌教学已经成为体现语文人文性特点的有效途径,所以诗歌教学要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
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材来看,第一单元入选的就是优秀的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编写意图很明显,就是希望我们语文教师能通过诗歌教学,激发学生的读诗兴趣和热情,养成积极主动鉴赏作品的习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因此,对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做一些实实在在的有效性探讨是很有必要的。
于春霞:诗歌的有效教学的确值得我们重视!关于我们高一年级的诗歌教学我做了一个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大部分同学对诗歌这种文学形式还是感兴趣的,尤其是对爱情诗。同时,调查问卷也反应出了一些问题,可以启发我们的诗歌教学,例如,约有一半的同学在自读诗歌时把握不住诗歌的感情基调和节奏,一大半的同学对主要意象把握不准。看来,我们坐下来一起研究一下诗歌教学的相关问题还是很有必要的!
于忠滨:于老师的工作真是很细心啊,我觉得你的做法很实际,我很赞同。那么,关于诗歌阅读有效性,我也查阅了有关专家的看法。首先,何谓“有效”,就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那么“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这其中包含至少五个方面的要求:确定准确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创设合理的评价标准。
其次,具体到高一诗歌教学,就是在以上五个方面的基础上,抓住三个重点:诗歌形象、思想感情、艺术技巧。一堂诗歌教学课,学生能品出诗象、读出诗情、归出诗法,这便是有效的了。如果假以时日能悟出诗境、养出诗心,则更是诗歌教学的长效目标和我们由衷的期待了。
温长军:三位老师分别从新课标、学生学习状况、专家观点等几个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对我们的诗歌教学很有启发意义。但我认为“如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怎样提高诗歌教学的有效性”这两个问题,还是应该从课堂教学中寻求答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我愿意是急流》一诗的教学。
李晓荣:《我愿意是急流》我教过许多遍。首先我觉得它的格式很特别,全篇共五节,每节8句,前4句采用的是“我愿意是„”,后4句采用的是“只要我的爱人是„„”这种格式,形成了一种对应的节奏美,回环往复,整齐而富有韵律,形成了五幅热情洋溢的艺术画面;其次是意象美,“我”与“爱人”两列意向交替出现,形成了两列鲜明的意向,“我”用“急流”、“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等意向自喻,这些意向大都比较粗犷、阔大、苍凉,富有男性的阳刚之美,而比喻爱人的意向相对比较娇小、可爱、温馨,展现了女性的柔媚,给人以秀美之感。
王秀丽:我在网上查阅此诗时,发现有的版本五节诗排列的次序与课本上不一致。我思考了一下,觉得还是课本中的排列次序好,因为,其一,急流、荒林、废墟、草屋、云朵这几个意象基本上以从低到高的空间次序排列;其二„„(被抢断)
张晓娜:王老师,对不起,我打断一下,我觉得谈到诗歌意象的空间顺序,是不是可以将三四节调换一下,您看由深深谷底到峻峭山岩最后到广漠天空,这样安排不是更加合理么?
石远琴:你的看法有点偏颇,如果按照你的思路,云朵和破旗的位置是否也应互换呢?那许多地方都要换动了。我个人认为这首诗不是严格按照空间顺序,诗人是以情感为线索,情感层层递进,渐入高潮。
王秀丽:对,这正是我刚才要说的第二点。这几个意象的排列还有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急流、荒林、废墟、草屋、云朵表现了我为了爱人,愿意忍受任何磨难、坎坷,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形象越来越荒凉、单薄、无力,而相对应的五个意象,小鱼、小鸟、常春藤、火焰、夕阳,在我的保护下、呵护中,由活泼可爱到天真欢快到有青春活力,再到火焰般亮丽,最后发出辉煌壮丽的美,爱人的形象逐渐成熟丰润。在这样一种反差中,我们看到诗人始终抱着为爱牺牲自我的精神。只要自己心爱的人能够幸福,哪怕自己已无力再为爱人挡风遮雨,只要能做一点陪衬也心甘情愿啊!诗人的爱是深沉而执著的。
张晓娜:王老师说得很激动啊,不过我还是坚持自己的看法。你看,即使谈到情感的逻辑顺序,将三四节调换一下,也是有其合理性的。由与狂风作战的荒林到饱经风雨打击的草屋再到承受毁灭也决不懊丧的废墟,诗人那种为爱人无私奉献的炽烈悲壮的情感,逐层推进、步步深入,这样排列,诗人的感情脉络不是更加清晰么?
邵克昱:我还是比较认同于老师的观点,应该同时关照“我”与“爱人”形象的变化。“我”的形象主线凄惨、荒凉,草屋比废墟更加不堪一击,所以草屋放在后面;爱人的形象逐渐坚强、成熟,常春藤并不能给废墟什么,而可爱的火焰却能给草屋带来温暖,这才是诗歌意象排列的重要原因,所以教材上的顺序更合理。我们在解读文本的时候,一定要关照整体,不能断章取义。
温长军:听了三位老师的发言,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俗话:三个女人一台戏啊!不过,这的确是一场好戏。其实,我认为准确把握意象(内涵)应该是这篇诗文的一个教学难点。大家可以谈谈自己的观点。
谭世珺:温老师刚才说到意象的准确把握很重要。我认为准确地把握、理解意象的含义还应该结合中西方的审美心理、文化特点的差异去解读,这是个难点。我认为西方人选取意象与中国有差异,诗中第五节把自己的爱人比作“美丽的夕阳”,我们中国人是不会把年轻的爱人比作夕阳的,夕阳西下,人老珠黄,谁会去爱呢?我们中国诗词善于借景抒情,注重的是以写景烘托、营造意境,追求言尽意远的效果。“夕阳西下”总是给整幅画面涂上了一层昏黄的色彩,表达了无限的凄凉。而西方诗歌则注重描写景物在人们心里唤起的反应,带来的审美感受。如本诗中把我心中的爱人比作是“珊瑚似的夕阳”,不仅绚烂美丽,更见“鲜艳的辉煌”,一种极致的美,使人惊心动魄。这是由两者不同的思维模式造成的差异。中国人注重表现,即意境,西方人注重再现,即典型。这就是中西方基本的美学思想。这种思维模式下的诗歌创作自然大不相同。
徐青松:谭老师分析得很精彩!但是我不认同您的观点!我们在看这首外国诗歌的时候,能不能抛开中国人的审美心理,仅仅就这首诗歌的意象而谈意象呢?
谭世珺:怎么能不提呢?在我们中国诗中提到夕阳,就是凄凉;提到月亮,就爱思乡。
徐青松:一定吗?那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呢?诗中这样描述“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夕阳中的新娘正寄托着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啊!有悲凉吗?
谭世珺:不是悲凉。徐志摩正是来到了英国留学,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影响,所以才会把“自己的美好理想”比作是“夕阳中的新娘”。假如徐志摩没去留学,他会不会用“河畔的金柳”、“夕阳中的新娘”去比喻“自己的美好理想”呢?这恰恰证明了中西方审美心理、文化的差异?
张 羽:不一定!
温长军:我补充一下!“夕阳”意象应有不同的解读:既承认中西方审美的差异,同时也要看到,“夕阳”这个意象,不光在新诗中出现,古诗中也大量出现:“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等。但“夕阳”的意象不等于“黄昏”的意象:一个温馨,一个悲凉;一个是空间,一个是时间;一个是积极进取,一个是消极颓废。在这首诗里,夕阳实际上是比喻象征,希望爱人像珊瑚般美丽辉煌可爱!
于春霞:“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写夕阳再好,可已接近黄昏时刻了,太短暂了,还是写忧伤惋惜之情。
于忠滨:刚才几位老师对《我愿意是急流》这首诗的意象作了非常深入的解读。对于这首诗的主题,一直以来就有多种解读方式。这首诗中的“我”可能指诗人自己,也可能是革命战士们,诗中的“爱人”既可以是诗人的爱侣,也可以是诗人追求的革命理想。在诗中,作者的爱情观体现为他的无私。其实在裴多菲的一生中,爱情并不是最重要的,有诗为证:“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所以,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自由才是最重要的,而且裴多菲也用自己的一生实践了他的人生信仰。
张 羽:这里有个问题,即意象的大小,本末的错位。那么崇高,那么伟大,诗人愿意为之献身的匈牙利民族解放事业(革命理想),变成了“浪花”中的一尾“小鱼”,“树枝”间的一只“小鸟”,“废墟”上的一根纤细的“常春藤”,这似乎有些匪夷所思,令人难以接受,我看即使裴多菲本人也不会这么想吧。再则,这首诗作于1847年6月,三个月之后,诗人就与他的心上人尤丽亚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所以说,这就是一首爱情诗。
谭世珺:我查了资料的,1848年欧洲革命爆发,裴多菲为了匈牙利的民族独立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而且他也曾经说过:“在匈牙利人民中间,我的歌是为了争取自由而斗争的第一课”,所以我认为,《我愿意是急流》这首诗还可以解读为一首政治抒情诗。
于春霞:我想大多数中国人都会赞同我的观点。这里还有一段花絮。《人到中年》里主人公女医生陆文婷在生命垂危之际,她爱人傅家杰反复诵读《我愿意是急流》,从死神的怀抱里把她的生命唤醒。由此看来,这首诗所表达的诚挚的爱情,也可谓人间的至爱真情。
张 羽:我想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这个有争议的问题在课堂上抛出来,让学生去思考、去感悟?这就是个性化阅读啊!
温长军:说到个性化解读,我有一个想法,这首诗的标题能否换成“我愿意”?我是这样想的:1.诗歌的每一节都以“我愿意是”的句式开头,以“我愿意”做标题不是更有概括性吗?2.西方人在结婚时,都要以“我愿意”作为誓言的结束。那么“我愿意”不是更符合本诗的主题,还能引起读者的无限遐想吗?
谭世珺:全诗共5节,急流、荒林等意象之间都是平行并列的,用《我愿意是急流》做标题,那么也可以用《我愿意是草屋》做标题!
张 羽:这首诗歌我们不管是从爱情角度去欣赏,还是从爱国角度去认识,都饱含着作者炽热的真情!作者激情澎湃的情感就是要在标题、第一节中表现出来!可是,如果标题换成了《我愿意是草屋》,一开始就没有了激情,多么没劲啊!而且,我查了一下裴多菲诗集的中文译本,有2个版本这首诗歌的标题真的就是以《我愿意》为题,我发现裴多菲近百分之八十的诗歌都是以诗歌的第一句为题。这也许是诗人的创作特点,也许是个翻译的问题,我想,面对这首外国诗歌,我们是不是可以不在这个问题上多说了?
谭世珺:我补充一句,如果说讲激情,那么标题换成“我愿意是瀑布”、“我愿意是宇宙”等,多有激情啊!但不符合本诗的语言风格!
温长军:通过争论,让我们对文本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深入文本解读是有效教学的基石,有效教学的实施还应落实在教法上、学法上。
谈到教学教法,我认为教学这首诗,首先要重视读。汉语的凝练性、抒情性、音乐性,决定了诗歌特别适合诵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原本就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是帮助学生品味名篇佳作、培养语言功底的最佳方法之一。
于漪老师说过:“要反复读,把无声的文学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那么对于“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诗歌,到底该怎么引导学生读呢?我们应该不拘一格、灵活机动地采取多种朗读方式,比如配乐朗诵、集体朗读、个别朗读、男女对读、竞赛读等,读中品、读后评,创设一座与诗人心灵情感沟通的桥梁,还诗歌本来面目,还诗歌真正的魅力。同时还要适当指导学生把握诗歌语言的节奏、重音、语调、语速,提高他们的朗读技巧。说到这里,我觉得教师生动、扎实的范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成功的范读能带给学生充分的享受和丰富的收获。
张晓娜:那你给我们范读一下?(掌声)
温长军:好吧!以第五节为例,我认为可以读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如果以爱情为主题,便要读出爱人间柔情、缠绵的情谊,将语速放慢,将“云朵、懒懒地、飘、荡、夕阳”这些词要读得轻柔、委婉。(朗读)(掌声)
如果以爱国为主题,便要读出为自由而战、为祖国而牺牲的豪迈、深沉、大气。(朗读)
于春霞:温老师都读得很好,我是无法超越的了!读,真的很重要,那么我想,怎样从读中去品去赏,老师的设问就显得非常关键了。例如,对于意象的欣赏分析,我分别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1.诗歌中有哪些意象?2.诗人分别将自己和爱人比喻成哪些意象?3.诗人对诗中的急流、荒林、废墟、草屋、云朵和破旗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三个问题都是针对赏析意象而设的,第一个问题比较浅显,问得比较泛、比较大;第二个问题问得比较精准,我们班这样层次的学生通过自读应该能找到答案;第三个问题,如果设计在意象分析的一开始,就显得难度比较大,这样的话我们班的学生可能一时间就陷入了思维的沼泽。所以,在读的基础上,如果要准确的赏、准确的品,老师的设问要根据学生的层次而进行设计,因材施教,我想只有做到了因材施教才能实现真正的有效教学。
邵克昱:诗歌的有效教学,应该还要注重拓展、迁移,即注重写。那么怎么写?一提到写,我们马上就想到学生会不会写爱情诗呢?我想,不用怕,让他们去写,因为爱情诗上了我们的课本,就让学生走进情感大世界吧!关键是如何引导:爱人是美妙的,被人爱是幸福的。除了爱情,还有许多值得去追求的爱: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对理想、对生活、对社会、对未来的爱、对国家民族的爱。当然,指导学生掌握写作诗歌的一些技巧,如诗歌的意象、感情等。可以仿写、扩写、自由创作等。
于春霞:刚才几位老师从诵读、设问、扩写几方面谈了自己的设想,这些对高一的学生都应该很重要。我觉得在高一的诗歌教学中,更要从多个角度切入,引导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如意象、象征、比喻、对比、排比、回环反复等这些手法在文中多次出现,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有必要系统地了解,准确的赏析。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掌握,教会他们,让他们找到鉴赏诗歌的有效途径。
我按以下四个步骤来设计这个板块的教学:
第一:教师示范鉴赏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学生学习基本方法。第二:学生个人独立思考,这首诗还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这样运用有什么作用?请分别具体写在草稿本上。
第三:学生四人一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
第四:学生全班交流,展示成果,老师点拨。
第一个步骤我准备这样教学:
鉴赏排比、反复的手法。表述如下:全诗各节以“我愿意是„„;只要我的爱人是„„”这样一种句式,结构整齐,形成排比,反复咏唱,富有韵律美。这种表现形式类似中国的一些民歌,都有一种主旋律。如《北京欢迎你》这首歌曲,同一意思,反复咏唱,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感情,而且具有一种动人心弦的旋律美„„
课题名称:第一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主要内容:
一、备课组长韦老师发言
1、如何上好开学第一课(序言课)
2、主讲备课思路
(1)教学目标:识记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理解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及作用,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教学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包括分封制的内容及作用、宗法制的内容、特点及深远影响。
(3)教学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4)教学过程要设计导入问题和过渡,引入相关历史故事等,活跃课堂。
如新课导入可以从学生熟悉的“大禹治水”的传说开始,引起学生兴趣,由此引出“禅让”的含义。
通过对《治水时的大禹》与《戴冠冕的夏禹》两图进行比较,最终得出禹建立夏朝,再引导学生学习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相关内容。等级严森的分封制
关于分封制的目的,对象,内容,设置问题让学生从周王的角度去思考和阅读课文相关内容,分封制的影响可配合图示、史料让学生讨论、回答,老师总结。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宗法制内容,并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示意图”,让学生理解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对于宗法制的深远影响,可先提出设问,让学生试着分析,老师补充并总结。
三、讨论交流
1、对本课相关内容及设计环节进一步讨论交流
城头高级中学高二政治备课组张宜启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也要求我们教师合作探究,形成研讨氛围,发挥集体的作用。集体备课是教师合作研究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是发挥教师团队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最有效的备课形式。研讨出真知,研讨出效率。本学期集体备课,我们按照学校的要求,着力探索编制适合我校学情的学案,进行学案教学法的探讨。现将这次活动总结如下:
一、制定计划、确定任务
首先我们制定了详细的计划,确定了每位老师要承担的学案内容,并就学案的格式作了统一,但可以在基本框架基础上,结合教材内容、本人风格和所教学生特点作适当的修改,鼓励创新。
二、共同探讨,各抒己见
此次集体备课安排了集中讨论和分散独立完成的时间。
在集中讨论阶段,我们先就教材内容重难点作了充分的讨论,以指导接下来的学案编制,要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独立编制完成后,每天都安排集中讨论时间。在这个阶段,每位老师先将自己完成的学案做一个简洁的介绍,内容包括:适应的学生群体、设计的意图、编写时的困惑等。然后大家自由发言,就这个学案提出意见和建议:肯定的、需要商榷的、需要修改的、你有什么更好的设计思路等。最后由主编老师借鉴大家的意见再次进行修改。这样,力求编制的学案能够体现新课程的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实现有效教学。
三、主要收获
通过本次集体备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学案教学。在编制学案过程中,激发了大家的创新 精神,进一步领悟了新课程的理念,强化了学生主体的观念。同时为今后的教学积累的有用的资料。
四、集体备课中显现出来的不足
1、在集体备课前期,我的整体布置不足,有时显得有些仓促。
2、在处理细节时做得不够。
3、有时出现的问题没有及时解决。
五、改进的办法:
1、强化教师们集体备课的意识。
2、做到老师人人心中有数,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教材把握更加准确。
第一部曲:集体备课要把握“三”个原则
1.“五定”原则
“五定”原则, 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持人、定中心发言人。“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在时间上可根据各学科特点做出规划, 每学期几次, 或每周一次。集体备课要有一个固定的地点, 以便为集体备课创造更好的条件。每次备课的内容要提前告知, 使每一位老师都能够做到提前准备, 做到胸有成竹, 有备而来, 也为后面主持人的正确引导和中心发言人的精彩表现提供必要的保证, 确保集体备课呈良性循环有效开展。
2.“七备”原则
要想实现集体备课的有效性, 必须遵循“七备”原则, 即备理念、备教材、备目标、备教法、备学生、备学法、备教学手段、备教学过程。进行集体备课之前, 每位教师先明确教材大纲的要求, 根据备课内容, 提出备课任务, 要求教师先认真阅读钻研教材, 再深入细致地吃透教材, 从三个维度确定教学目标, 把握好重点和难点。
3.“七统一”原则
“七统一”, 即统一进度、统一导学案模式、统一目标、统一重难点、统一每一节课授课的共性内容、统一课后达标检测、统一单元检测试题。因为集体备课的前提是进度一致, 为的是实现同步教学。所以这就要求参加集体备课的每一位教师, 在本班教学实施中的教学进度、导学案模式、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目标检测等必须一致。
第二部曲:集体备课对教师的“三”个要求
1.明确任务, 积极准备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正所谓“有备而来, 有备无患”, “只有课前的精心预设, 才有可能在课堂上实现精彩的生成”。集体备课的的提纲和分配给每位教师的任务, 使教师对提纲内容、知识范围、重点难点、知能层次做到心中有数, 对交流教材内容的体系结构、目的任务做到烂熟于心, 对学生实际层次、心理机制等了如指掌, 将提纲内容涉及的课内外知识整理提炼, 才能很好的参与集体备课的集体讨论交流。
2.各抒己见, 以诚相待
集体备课中最重要的就是集体讨论, 难免会出现意见不一致。所以集体备课时, 大家必须明确一切从有利于教学出发, 以诚相待, 应抱求同存异之心, 群策群力, 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集思广益、取长补短, 针对明确要求进行分析理解, 对有效信息选择加工, 从而共同提高。
3.集思广益, 彰显风格
备课可以内容统一, 但讲课还要突出个人风格。加强集体备课, 为的是以集体的智慧提高备课的质量, 但落实到讲课靠的还是个人。所以备课时, 在形成同一的目标层次的基础上, 要鼓励教师保持自己特点, 形成风格。从而在教学中出现“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第三部曲:集体备课的“三”个方向
1.为问题而备
集体备课的目的是以教学目的、学生情况为依据, 抓重点、培能力。我们应该形成结构化的集体备课机制, 通过集体讨论交流, 提炼整合形成高质量的问题, 从而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问题进行教学设计。
2.为能力而备
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进行集体备课过程中, 我们要遵循学生思维特点来进行讨论交流, 进行教学设计, 从而把握有效教学的起点, 从而使得每个教师在落实集体备课内容到课堂时, 学生“愿意学”、“主动学”。
3.为方法而备
我们在备目标、备重点、备难点的同时, 更应讨论哪些是可以让学生自主掌握的, 哪些是需要我们指导的。教学中抓住关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还可以预设情景, 讨论哪种方式、哪种形式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第四部曲:集体备课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1.切莫照本宣科
某学校开展对外公开课, 几位教师上的都是同一节课, 听课人听到的是一样的导入, 一样的设计。这种“化整为零”的方法, 虽然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备课压力和负担, 这种从备课到讲课的“照本宣科”, 没有了个人的点滴加工, 失去了个人的教学“魅力”, 已经是黯然无光, 丧失了集体备课的初衷。
2.注重总结和反思
无论之前准备得多充分的课, 也总会留下完美的“遗憾”。集体备课为教师们创造了一个交流的平台。教师们应该利用这个空间尽情地交流一下自己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可能是成功的经验, 也可能是失败的教训, 这些往往可以成为备课活动中最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从而完善备课的方式和方法。
3.处理好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的关系
教师的积极参与是集体备课健康运行的前提, 所以要充分调动个体在集体备课中的参与量、投入量、接受量。但是要处理好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间的关系, 教师要高度重视集体备课, 学校应该在抓个人备课的基础上, 加强集体备课, 充分发挥集体智慧, 提高备课的质量, 从而提高整个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结束语:
俗话说: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借鉴他人行之有效的方法, 可以使自己获益匪浅。集体备课时, 听取其他老师的意见, 可以在课程、教法、学法等方面吸取营养, 充实自己。总之, 集体备课是无止境的自我提升的过程, 所以, 我们应该积极弹好集体备课四部曲, 让集体备课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奏出最美的乐章。
摘要:集体备课是对教学工作进行全程优化的教研活动, 使教师在教学的认知、行为上向科学合理的方向转化, 更有利于教师在高起点上发展。时下, 集体备课已成为学校教研活动中的“重头戏”和“亮点”。因此, 如何增强集体备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是我们每一位老师要进一步加强认识和学习的。
1研究教材,人人初备
(1)理解“三点”——知能点、重难点、注意点。地理教材由众多知识和能力点组成,每章节教学内容都有其较为独立的若干知能点,需要教师准确全面地予以理解和把握;教学重点是指在教材各章节中起关键作用的知能点,具有生长性;教学难点是指学生在现有知能水平下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能或不易解决的问题;注意点是指各知能点、重难点中易混淆的或关键的问题。找出教材中情感与价值观目标教育点,以便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地加以落实。
教师个人备课时,一定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新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用书,毕业班还要研究高考考试说明以及其它相关资料;提出具体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深入了解学生,摸清学情,研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要详备突出重点的方法和突破难点的策略,归纳注意点的方式方法,以便设计合理有效的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活动方案,利于授课时切中要害,化难为易,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例如,在高中必修三第二章“荒漠化的防治”这一节中,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及荒漠化的防治措施是教学重点,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是教学难点,万里长城和农牧过渡地带是注意点之一,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则是情感与价值观目标教育点。
(2)把握“三个认知层次”——了解、理解、运用。在新课程标准中出现了“三个认知层次”,了解是指对知识的认识和识别。如必修三的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西北地区和其它自然区划的界线、荒漠化的对策和措施等知识均属此类。理解(或初步学会)是指在了解的基础上,对知识的领会、解释和说明。如必修三的人口增长与荒漠化的联系图、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形成、草原地区掘井带来的负面作用等知识。运用(或学会)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知识的初步运用、分析和重新组合以及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迁移。如荒漠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灌溉与次生盐渍化、种植业侵入牧区带来的影响等。这三个认知层次是基于认知水平和该知识点在本学科教学内容中的地位和作用两个方面考虑提出的三级教学要求,使整体教育合理化和教育要求具体化。在每节课时教案中,不仅要一一列出各知识点,而且要分别用A、B、C注明教学认知要求,以便把握教学、练习的尺度。特别是复习阶段,拟出双向细目表,以使学生全面正确掌握。
每位教师应该超前一周备课,要尽力提出有独创性的设计方案,以便资源共享;在教学环节上要有创新,要写出教学目标达成的具体方法;提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以便集体研讨,攻克难点。
2研讨教法,集思广益
(1)探讨“三法”——教法、学法、考(练)法。教法、学法、考(练)法是教师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师教的方法、学生学的方法和考(练)的恰当时间及方式。教法服务于学法,考(练)是检验教法和学法的实际效果。备课既要对课程标准“心中有数”,还要“胸中有书”,更要“目中有人(学生)”;既要备教师怎么教,更要备学生怎么学,还要备怎么考与练。备教法,就是遵循课程标准,驾驭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方法、板书、作业等,把教材中学生看不到摸不着的深层含义挖掘出来(即备出深度),如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因果联系、递进关系;把梯度大的知识点、重难点分散化,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理解(即备出梯度);把各知识点的精要方面,关键字句归纳提取分析(即备出精度)。备学法,就是将学生的心智水平、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要求相结合,施之以有效的教法:从课前预习、课堂阅读、听课笔记、知识记忆、分析运用,到课后训练、笔记整理、知识梳理拓展等方面都精心设计,以便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备考(练)法,就是针对教学内容的知识点,重难点和注意点,并研究分析高考的考试说明和不同地区的考题,从中找出考练重点,精心创设课堂提问,设疑讨论、目标练习、课后作业、单元检测、模拟训练、各类题型解析等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动脑、强化学生记忆,实现知识迁移、培养学生能力。
(2)研究“三结合”——知能结合、知技结合、知行結合。知能结合,就是把认知与理解、记忆、运用分析综合等多种能力相结合,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界现象,工业、农业、城市形成与分布等现象,解决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知技结合,就是把认识与地理活动、动手技能相结合,如进行热力环流、简易傅科摆设计实验等。知行结合,就是把认知与知情转化,、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如由环保理念上升为环保行动等。结合教学内容,有机进行科学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环境观的教育。知能结合属知识智能领域,知技结合属于操作技能领域,知行结合属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只有三个领域有机结合,才能完成新课标规定的教学目标,落实素质教育。
3管理创新,撰写教案
(1)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学校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考核和评价,“各家自扫门前雪”的现象就会从根本上得到转变。学校把教育教学任务要求具体落实到备课组,备课组“千斤重担人人挑,个个肩上有指标”。充分利用好每位教师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想方设法使教师群策群力,在互补共生中成长。每位教师教学各有所长,个人研究成果各有所专,集体备课可以将集体智慧与个人特长有机结合,弥补主讲教师的不足,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取长补短,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
(2)科学制定集体备课程序。集体备课应该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在讨论教学问题、提出教学主张、设计教学策略时,要多质疑:是否有利于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有利于问题的生成和解决?是否有利于自主学习?是否有利于合作研讨?是否有利于活动的展开?是否有利于创新精神形成?是否有利于自我体验?要用教研的眼光去审视备课资料,使之适合当前教学,适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
集体备课时要确定一个主备课的发言人,主备人在集体备课的前三天把已经备好的教案,发到每个人的电子信箱,让其他教师思考并提出不足、拿出修改文稿,集体备课时人人发言,大家讨论、形成共识,捕捉讨论中有价值的创新思维火花。备课组应经常邀请比自己高一年级的备课组长参与集体备课,请其提出上一学年度在教学本课题时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供大家借鉴。最后综合集体智慧,完善创新方案,使教案内容更加充实。集体备课方案形成以后,组织教师认真反思,紧扣自备过程中的成败得失,捕捉感悟点,将教学感受记录下来,开展自己的二次备课,形成自己上课的正式教案。这样可以不断提高教师的备课与研究能力,提升教学效果。
一个完整的备课过程应该有五个阶段:准备阶段、分析阶段、创造阶段(编写教案)、提高阶段(即第二次备课,调整和修改教案)和总结阶段。课后交流是备课总结阶段的主要内容,备课组教师授课后要写好教后分析并及时进行交流,谈谈自己的教学得与失,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二、新课程理念下集体备课应树立的意识
(1)合作意识。合作是进行集体备课的前提条件。集体备课时要创造一种平等、民主、互相尊重、互相合作的氛围。对每一个阶段的工作,根据个人的长处,备课组进行明确分工,优势互补、教学相长。
(2)整体意识。集体备课时教师要有整体意识,开学第一次集体备课时教师要纵览全局,制订整个学期或整个学年的教学计划;要注意教材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集体备课活动有可能会因意外的事情受到影响而暂停,备课组长一定另找时间及时补上,以保证备课内容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3)超前意识。教师超前集体备课,不仅能增强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而且有利于将问题消灭于萌芽状态。在制订好整体教学计划后,集体备课时最好能提前准备一、两周的课。高中地理教材一个单元就是一个专题,提前备好全章的教案,对整体内容有总体的把握,安排好教学计划,确定每一单元的主备人和集体备课的时间。
(4)反思意识。通过对教学行为的反思来提高教学能力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师将教学方案付诸课堂实践,并对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研究、总结自己的教学得与失即教后分析。众多在教学上获得成功的教师都十分重视写教后分析,有位学者指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才能扬长补短,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高一政治集体备课资料】推荐阅读:
高一数学集体备课总结07-26
高一政治教案10-03
高二政治集体备课稿06-07
高一政治常识教案10-28
高一语文教研组集体备课教案06-15
高一政治教学反思日志06-04
高一政治上期末复习06-19
2019高一政治12月06-22
2019高一政治11月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