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心得体会

2024-07-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心得体会(精选8篇)

《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心得体会 篇1

这些天晚上,我仔细读了《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这本书,读后对于孔子的精神世界、为师之道有了深刻的认识。孔子——这位万世师表,虽然离我们已有两千多年,但他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已经成为中国教师精神的象征。首先让我们感知孔子的“教学之恋”。孔子对教学一往情深,他痴恋着教学,教学也没有辜负他的痴恋。孔子没有工作单位,没有奖金荣誉,没有广告宣传,生前只是个平民知识分子,去世后却被敬仰朝拜,成为万世师表,甚至他的学生竟在老师的墓地边结庐守孝,陪伴老师长达六年,连做官和做生意都弃之不顾,原因是什么?正是由于他对教育的痴迷、对学生的爱、对事业的无限倾情,才让他成为世人眼中的“圣人”。

和孔子相比,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热爱教师这份工作呢?不仅要喜欢,还要付出我们的真爱!倘若有幸成为孔子式的教师,便可以体会到饱含人间至情的教学之恋,那是至高境界,做教师的终极命运。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二、学第一,教第二

学第一,教第二。很早就流行这样一个比喻: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意思是说,一个老师如果想教给学生一点知识,自己就要有许多许多的知识。且不说这个比喻是否恰当,只要我们都明白,它的意思就是希望老师能成为一个博学光识的人,能在学生面前成为知识的权威。一桶水只是一个比喻,只有一桶水当然不够,我们更希望它是一股泉,源源不断地涌现新的水源。这就需要我们像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

反思自己从教之后的学习之路,从教以来,自己除了忙于应付式的学习,早已忘了学习的乐趣。只不过是在教学中承受被迫的学习,回想自己以前课堂教学中也有很多被迫学习,都是因为自己的相关经验和素养没有达到一定的要求,但当时还总是把课堂不生动、学习效率低归结于教材难教,学生水平低,而不去审视自己的不足。

三、爱心。“大教教心”。作为一名教师要有“仁心”。要有一颗慈悲之心。因为在你的学生中,有像子路那样的学生,子路的成绩不好,但他朴实、耿直,没有坏心眼,所以孔子依然会把子路当成最贴心的学生,而子路也因为这种贴心被孔子感化成了真正的君子。因此,子路虽没有学术文化方面的荣誉,却是最把孔子的君子人格当回事的弟子,随时都敢“舍生就义”。也有像颜渊这样的学生,虽智力平平,却诚心好学。而其他的学生更让他的教学色彩斑斓、趣味盎然!因此,老师的爱心,是对学生的等待,是对学生的宽厚之心,是能包容学生一切的仁厚之心。同时,这颗爱心,还包括“授人以渔”。做老师的要研究教学。教学其实是喜欢将自己积累的“学”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也能走上自己喜欢的为学之道,用自己的努力求学与不息探索,为学生做求学、正心的榜样与引导,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学术与人生道路。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读了《跟孔子学当老师》,明白了孔子式的教学之恋本有的恬静、感动与美好!就像一个人无论爱什么,亦只有在尝尽了甜酸苦辣、悲

怎样当老师的心得体会2 篇2

上星期的科组学习了陈仲秋老师《怎样当老师》的文章,感悟极深,受益匪浅,也让我再一次审视自己在教学上的不足以及以后学习改进的方向。

要提高学生成绩主要靠提高课堂效率来提高,陈老师认为总的来说,就是要靠平时把路子走正,抓住要领,有清晰的目标,不慌不忙地做就行了。往往在教学中,我们都会出现心有余力不足的情况,课堂上遗漏问题多,课后来跟进补漏。在这一点上,我非常佩服陈老师的“七个从不”,她能做到这些,主要就是能充分利用好课堂的40分钟,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感触一:打好基础最重要。老师这个职业,是培养人的职业。名师教学,也是贵在务实基础,摸清规律,掌握方法,灵活运用,而非题海战术,难题深题。作为老师是在扎扎实实为学生打基础,而不是用大量的时间、重复的练习摧残学生,教学要扎实有效。练习应该灵活多变。最初的学习要慢,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而且要善于回复重温。

感触二:培养良好的习惯很重要。对小学生加强良好习惯的培养,无论对于素质教育还是对于应试教育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相信投入时间去培养良好习惯,总能得到数倍的回报。对于小学生的习惯培养是多方面的,陈老师提出了12个习惯::(1)礼貌待人的习惯;(2)独立思考的习惯;(3)勤于动手的习惯;(4)大方发言的习惯;(5)喜欢看书的习惯;(6)质疑问难的习惯;(7)认真听讲和完成作业的习惯;(8)经常预习和复习的习惯;(9)认真检查和订正的习惯;(10)边听边想边回忆边作点记录的习惯;(11)认真审题的习惯;(12)认真书写的习惯等。

感触三:学习态度很重要。不怕成绩差,就怕态度差,只要认真做,错了也收获。

《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心得体会 篇3

一、注重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

书中有这么一个例子:一名初中女教师十分敬业、每节课都提前到达教室门口,课堂上讲课十分卖力。她有三个特点:一是上课经常拼命讲;二是经常批评学生;三是喜欢拖课――下课了把学生留下。然而她所教的学科成绩却不如其他任课老师。她总是想不通自己的付出为何得不到学生的感激。其实,这位女教师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道理:在课堂上过分关注知识传递,忽视了师生的情感交流。这样的教师课堂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培养解题机器,最终也会得到学生的厌恶,而成为不幸的人、不快乐的人。回顾自己的教学也经常会出现类似情况,在课堂上我也曾激动地讲着,学生却呆若木鸡,毫无生气,我成了课堂的主角。有时看到学生乱乱的作业或者考得一塌糊涂的试卷时我只会恨铁不成钢,我责怪学生怎么不用心学习!其实这真正忽视了心灵之间的沟通,忽视了最关键的情感交流。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的三大秘方是:爱心、激情与微笑。平时经常对学生微笑;舍得花时间通过帮助学生解决不会做的练习题;为有困难的学生找小老师;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微小进步;课后找学生谈心;把好消息通过家长的嘴巴传递给学生;与学生一道参加文体活动等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快乐的学校生活,我们会成为快乐的教师。

二、改变课堂教学策略

传统教学策略是教师为主、先教后学、课后训练、集体教学、个体学习、目标单维和面向过去。林老师认为应转变为学生为主、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个性教学、合作学习、目标三维和面向未来。可以说是完全颠覆了以往的教学策略。细细阅读之后,我觉得十分可行,这些新策略改变的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但最终实现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让学校变成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比如先学后教,就是让学生明白一个最普通而又最重要的道理,那就是书主要是靠自己学出来的,不是靠老师教出来的。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不断提高自学能力,这是教师要赋予学生最重要的学习能力。在教学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自学之后完成书后练习,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解决问题。

三、要成为一位教学能手。

提高课堂效率是教师共同的追求,这需要我们新教师不断汲取前辈教师好经验好方法,同时也要掌握许多技巧。在第三篇灵活的.教学方法中,林华民老师介绍了十种教学技巧。其中,处理练习的技巧令我印象深刻。平时我们可见办公桌上堆积如山的作业本,一叠改下来至少要花两三节课,再去讲解、订正,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时候布置的课间作业,快的学生十分钟就可以上交了,而不自觉的学生甚至到了放学时还交不上来。林老师建议教师要学会灵活处理练习,减少学生两极分化。

一,重要练习要在课堂内完成;

二,配套练习要有选择的完成;

三、处理练习要用多种形式完成,批阅过程中,要采用小组长批改、同桌同学间互相批阅当场交流,邻组同桌互批,教师分座号分层次轮换批改,学生独立完成对照答案批改等多种形式。

四、教会学生正确处理练习,培养学生自我批改的习惯。以上的建议可以让教师省出很多时间,用于深入进行个别指导与师生的情感交流中。

读《跟孔子学当老师》有感 篇4

读周勇教授的《跟孔子学当老师》,这让我有了很多的收获。他把“孔圣人”头上的光环遮了起来,聊天式地带我们走进了作为一个教师的孔子的世界。结合着我记忆中《论语》的点滴感悟,我把读这个本书后对孔子教育思想的感悟理了出来。

一是有教无类——教育平等

子曰:“有教无类。”(15•39)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他接收学生不分阶级、不分贵贱、不分地域、不分贤愚,只要虚心向学、只要“自行束修以上”,都来者不拒、“未尝无诲焉”。他打破教育的等级界限,使平民也能受教育,人人都享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最早提倡全民教育及教育平等。一生弟子三千,而绝大部分是出身“贫且贱”的人。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可见“有教无类”意义重大。现今,我们的教育思想也正是 “为了一切的孩子,一切为了孩子”。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不同的个体,贫富有悬殊、个性有差异、智力也有差别,但每一个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学习孔子的“大爱、博爱”,怀有一颗善良、博爱的心,去关注每个孩子,去细心呵护每一颗纯洁的心灵,给每个孩子最适合的教育。

二是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11•22)

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孔子的“因材施教”可谓独树一帜,令人敬仰。他不仅能因人施教,还能因时间、地点、环境的不同而施教,更神奇的是,他还可根据学生的心理活动、思维状态的特点而施教。孔子承认学生有个性差异,针对不同特点,培养他们成为具有不同特长的人才。他能对学生的特点与个性作深入细致地了解,“柴也愚,彦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并能根据他们各自的情况,发展各人之长,主张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授与不同程度的教学,“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由于他对学生有深刻的了解,就能根据学生的特点给予切合实际的教育,如不同的学生问“仁”、问“孝”、问“政”,他都根据不同的身份、性格、程度和对人的态度给予不同的回答。

三是启发式教育——教育的灵活性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7•8)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认识到,要使学生获得广博的知识,就必须依靠学生自主思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主动去发现、去探索,教师只是从旁加以点拨,起指导和促进作用。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教育过程中,孔子十分重视学生处理“学”与“思”的关系。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应“学”、“思”并举、缺一不可。他主张把学与思结合起来,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思考,才会不断有所收获。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真正的教学乃是以师生的求学经验与心得体会为基础,非得要师生之间的求学经验与心得体会发生共鸣,才会发生真正触及师生心灵的教学。这就打破了我先前的认识,教学的任务并不是把讲义教给学生,因为讲义是我们教师的,是教育者的,把我们对于事物的认识强加给学生,让他们来学讲义,背讲义,原来这是错误的。因为这些讲义的经验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节的。要他们很好地理解讲义的内容,必须把教师的求学经验与心得告诉学生,让学生了解教师的教法,必要的时候,教师和学生一起学,一起来获得求学的体验。由此可见,孔子要授的“渔”,首先是教师的求学经验和心得体会。“授之以渔”和“教学相长”联系在一起,做了辩证的分析,学生学习了才知道学习的困难,教书了人后才知道教书的不足。知道了不足和困难,才能去反省,发奋去学读书,努力去学教书,这样才是“教学相长”。

四是诲人不倦——热爱教育和学习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7•34)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厌烦地做,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则可以这样说的。”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 孔子谈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为之不厌,诲人不倦”的问题,他感到,说起圣与仁,他自己还不敢当,但朝这个方向努力,他会不厌其烦地去做,而同时,他也不感疲倦地教诲别人。这是他的由衷之言。仁与不仁,其基础在于好学不好学,而学又不能停留在口头上,重在能行。所以学而不厌,为之不厌,是相互关联、基本一致的。可见孔子像世人“追逐”金钱名利一样去“追逐”知识,他还活到老学到老,“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以及他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等精辟言论,要学习他看到、听到、学到之后在心里反复琢磨、品味、消化、乃至吸收的毫不懈怠的学习精神。我们要象孔子那样,大胆质疑、合理探究,多读书又不惟书。孔子的学习态度值得我们去学习。他的态度“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勤奋、自励、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在这本书中,作者又再次强调了在孔子让我们明白了时间的珍贵时,又教会我应把时间用于学习,而在学习之后,又懂得思考,就在这些之后,他又告诉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还说过“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可以看出孔子本人就是非常乐于学习的人,正因为把学习当作乐趣,才能学得进,学得好,成为博学多识的人。在孔子看来,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没有年龄阶段的限制。这种学而不厌的精神,在当代被进一步发展成为信息时代最有价值、最富于创造性的教育理念——终身教育思想。尽管孔子在2500年前所理解的终身学习内涵也不可能象现在的终身教育那样全面、丰富而深刻,但是孔子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最早体现终身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在这方面,我们提出要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强调要加强学习反思。我们应该具有一颗进取的心。我们给学生的除了知识,还应有“求学和探索”的精神。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篇5

感谢这本书的作者周勇教授,他悄悄把”圣人“头上的光环遮了起来,聊天式地带我们走进了作为一个教师的孔子的世界。结合着我自己读《论语》的点滴感悟,一个走过千年风烟的至圣先师那魁梧的身躯,仁厚的心地在我眼前逐渐清晰起来……作为一名老师,从教育、教学工作的角度上来看,《跟孔子学当老师》对我们有什么样的指导意义呢?本着”反求诸己“的想法,我合上书页反思自己以前的教学,整理出了几条心得,与大家共勉。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可以改成:教之者不如好教者,好教者不如乐教者。教学的最高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乐之者“,以学为乐,终身学习。教师的追求难道不是成为一个”乐教者“吗?世上有什么比快乐还重要的!”工作着并快乐着“的格言不就是让我们在乐教中追寻职业的幸福感吗?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养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这是孔子告诫世人赡养老人要注重精神赡养,在此借用孔子的句式说上一句:”今之教者,是谓能教。至于犬马,皆能有教;不敬,何以别乎?“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爱学生、尊重学生,不能想着象训练犬马一样去训练学生。这种对待学生的态度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啊。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马棚失火烧掉了。孔子退朝回来,说:”伤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怎么样。由此,我联想到以前,教室的玻璃碎了,我们进教室是不是一般先问:谁把玻璃打碎了?学一学孔子吧!我们应该这样问:玻璃碎了,伤到人没有?然后你再问玻璃碎的原因,这样问话的效果,哪一个更好就不言而喻了。千万不要把这理解成仅仅是育人技巧的问题,这是师德、是仁爱的体现,他体现出一名教师大爱无痕的风范。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子游说:”事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被疏远了。“作为老师我觉得应该为子游这一句的后面缀上:学生数,斯气矣。对学生要求太琐碎了,教师就会坠入烦恼与劳累之中,因此千万不要在学生面前婆婆妈妈的,把握与学生的距离也是一门学问。

子曰:”君子不器。(君子不能像一件器物一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我看过这样一则趣闻,人们发现马在冰上跑不会摔倒的秘密,就是它在冰上跑时永远也不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一条腿。孔子在告诫我们,君子应多才多艺,否则当我们只能以某种技能谋生时,那就会摔得鼻青脸肿,就像小说中的孔乙己一样,百无一用。新课改强调知识的综合性,我们既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注重老师自身的一专多能,我们教师应该”不器“,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教师的课堂提问,甚至是充满爱意的眼神,千万不要集中在几个学生的身上,否则将会影响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热情,因为孔子说:”民不患寡而患不均“。学生不怕教师严厉,就怕教师偏心、不公平。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范文] 篇6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几个晚上仔细研读了这本跟孔子学当老师的佳作,掩卷深思,受益匪浅,只感觉自己教学的心旅又多了一份坚定和从容,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做教师若不学孔子乃是一种缺憾。孔子之所以值得学习,不仅因为他有我们没有的东西,更因为他的精神可以成为我们这些中国教师的根。我们以他的精神为根,不仅可以让自己的日常做人有一个中心,而且能让自己的职业生涯给学生带去一种文化或精神上的熏陶,使他们将来无论做什么也有源自中国文化的根,而不仅仅是让他们通过大学的招生考试,然后便不知道心灵将往哪里去了。孔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仍然是指导我们教师学习的准则。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之这些中国教育大地上的美妙风景,这些深深卷入了我们的教育生活的美好语词,蕴藏着一份宗教般虔诚炽烈隽永的教学之恋。

一大教教心是中国历代优秀教师或读书人秉持的优良传统一。

我们教育学生不仅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流的学术养育,更是为了能让他们的心灵获得熏陶,即所谓大教教心也。而大教教心正是中国历代优秀教师或读书人秉持的优良传统之一。

孔子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教人如何体贴仁心。在朱熹看来,孔子堪称圣人。朱子所说的一切堪称完美再现了圣人孔子心目中的大教,他甚至将圣人之心圣人之教与真正伟大的教育视为同一事物,认为教师教学学生求学都必须先立大本,即以圣人或孔子式的仁心,来统摄自己的教学活动。吾之所以为学者,以吾之心未若圣人之心故也。朱熹。这种仁心在我们实际教学当中就是那种对学生无私的爱。中国式的大爱学生,就是用自己的努力求学与不息探索,为学生做求学正心的榜样与引导,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学术与人生道路,读后感《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这种大爱反过来又会激励教师终身求取学问,端正品行脚下出现一条青石铺就的莲花道,从而将教学引入教学相长的最佳轨道。

二学第一,教第二永远是教师不懈追求的教学思路。

学仍然是教师的第一命根。有了很好的学,就会有很好的心与教。

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第一需要是要想赢得学生的钦佩与追随,哪怕只是少部分学生的钦佩与追随,都得有真才实学和拿得出手的品行。对教师来说,有学问,行,无需遮掩,是一件多么体贴畅快的事;没学问,不行,还要演戏,是一件多么耻辱难受的事。

艺高人胆大,国学大师或那些真正有学问的教师如梁启超,章太炎等这些大先生,他们的底气实在太足了,以至那些不好学的学生也不敢诋毁他们的尊严,而那些好学的学生更是只能仰之弥高,心悦诚服地跟在后面,收获从游之幸福与快乐。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

教书不等于教学。教书是教别人的书自己不了解的别人编写的教材。教学教的是自己通过学习撰写出来的书,把自己的学教给学生,或者是把自己的渔送给学生,而不是弄一盘死鱼给学生吃。所以在思考教学的时候,与其为了趋新或想出更动人并且更新颖的教学模式,不断地建构新概念,还不如冷静下来,想一想教学的永恒之道,让自己一下子安心算了,然后就去实践。大量的教学实践恰恰可以表明了孔子用其教学实践诠释的教学之道支配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读《怎样当一个好老师》有感 篇7

近日我很荣幸地读到了一本来自一线教师心声的书,即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孙明霞老师的答一线教师36问。本书孙老师从36个方面解答了一线教师提出的困惑与迷茫,书中的文字,真诚、亲切,没有半点的简单说教,通俗易懂又耐人寻味。这是一位一线教师富有尊严、充满智慧、包含温情的答问,这是一位真正觉醒了的、真正获得了内心自由与快乐的良师的心声。下面是我的几点收获:

一、老师要有无私奉献的教育情怀

每一位教师在踏上教师工作岗位的第一天起,都想做一个深受学生喜欢和爱戴的好教师。可是,工作几年后,困惑与彷徨,平淡与平凡的日子悄然滑过,上进与创新的精神在日渐消退,职业倦怠随之而来,各种抱怨随之而生。曾经的理想真的变成了一个五彩斑斓的泡沫,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每天的工作,从今天就可以看到退休后的自己,这样的教师一边叹息着单调的生活却满足现状,没有丝毫的进取心,即使进取也是为了追求功利、追求应试成绩而不顾学生身心健康的行为。

孙老师是一位一线教师,她深知一线教师的甘苦,她会站在普通老师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谈她的理想、情感和教育智慧。例如她在回答一位老师提出的“如何对待工作中的失落?”问题时,说到:不必吧荣誉看的太重,那只是一道不经意的风景,荣誉不能代表人生的全部,没有荣誉也应处之泰然,我们干工作是受到一种责任心的驱使,是为了那些可爱的孩子,为了我们的未来。又如回答一位老师提出的“怎样保持乐观、阳光的心态?”时说到:我们不能改变现实环境,但我们可以在雨天撑起一把伞为孩子们留一方晴朗的天空。是种子,就会发芽;是生命,就会长大„„只要我们给她一点泥土,只要给她一丝空隙,她就能发芽、生长、开花。不在乎她是卑微还是伟大,她都是一如既往地向上,抬头挺胸,不屈地舞动身姿,把笑容留下。其实这也是孙老师的自我生存的真是写照,她把美好、积极、乐观的情绪传递给他人,让更多的人阳光起来、快乐起来。这些都是她生命中的发现,能让一名教师的讲台绽放出绚烂的光辉。她用虔诚的心思索教育,用约会的心情对待每一堂课,用真诚的心对待教育现场的每一个细节,用生命在场的心态完成每一堂课的教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与幸福负责,她以朋友的口吻,侃侃而谈,谈自己对工作、对学生、对人生、对荣誉的态度„„我们在字里行间能感受到孙老师对教育的热爱之情,她引领我们走出倦怠,去关注生命,走进学生的心灵,承担起让生命飞扬的责任。

二、老师要有自信与发展的专业情怀

对于一个教师而言,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专业的自信和发展。专业的自信来自哪里呢,来自教师专业化的基本素质,即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的提升、学科教学知识的丰富和教学技能的提高,以及和学生沟通能力的提高、积累处理各种教育教学事件的智慧。应如何提高这些素质呢?重要的途径就是学习。孙老师建议,每天都坚持“听、说、读、写”,“听”主要是多听专家的报告和多听其他教师的课;“说”主要指表达和交流,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提出自己困惑,把自己想到的说出来,把说出的做出来,把做出的写出来,把写出来的再研究出来;“读”就是读书,教师 首先应该是读书人,读陶行知,让我们知道“生活即教育”;读苏霍姆林斯基,让我们走近儿童,不断改善自己的教育方式„„有了理论的滋养,教师的教育教学才不致成为简单、机械的重复劳动;有了理论的指引,教育教学工作就会更加富有智慧和活力;有了理论的熏陶,才能涵养你的精神,丰富你的内心世界,完善你的人格——那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会在潜移默化中引领你更好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让你知道该成为一个怎样的教师、怎样的人。“写”就是写作,不一定天天写,但要养成写的习惯,写的过程总是伴随着思考,这样自己对教育的认识将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探寻根源。一个人的眼界有多高,就看他脚下垫了多少本书;一个教师的专业之路能走多远,就看他用多少书做支撑!

三、教师要有真爱的生命情怀

孙老师追求“生命化课堂”,她把这样的课堂分为三个方面:第一,需要教师用生命去备课;第二,需要教师用生命去教学,;第三,需要教师用心关注、呵护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生命。这样的课堂才体现真爱大爱。我们可以看出,一位一生都在用心备课的老师,他的生命也始终是鲜活的、灵动的,始终处于生长的状态;他可以不断吸纳优秀的思想丰富自己的思想,可以不断借鉴他人的实践经验丰富自己的课堂;他可以不断清空自己的大脑,随时都在吸收养分。她把课堂定位生命场,定位生命成长的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过程,是生命相互润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尊重是底线,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天性,尊重学生的人格,也要尊重学生犯错误的权利。教师从关注每一个学生开始,从善待每一个学生开始,从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开始,从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开始„„我们应该相信,这样的课堂会因生命的投入而变得更加鲜活,因生命的相互润泽而成长,因生命的自由成长而绽放出灿烂的花朵!

怎样当个好老师读后感 篇8

教师要有无私奉献的教育情怀

每一位教师在踏上教师工作岗位的第一天起,都想做一个深受学生喜欢和爱戴的好教师。可是,工作几年后,困惑与彷徨,平淡与平凡的日子悄然滑过,上进与创新的精神在日渐消退,职业倦怠随之而来,各种抱怨随之而生。曾经的理想真的变成了一个五彩斑斓的泡沫,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每天的工作,从今天就可以看到退休后的自己,这样的教师一边叹息着单调的生活却满足现状,没有丝毫的进取心,即使进取也是为了追求功利、追求应试成绩而不顾学生身心健康的行为。

孙老师是一位一线教师,她深知一线教师的甘苦,她站在普通老师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谈她的理想、情感和教育智慧。例如:她在回答一位老师提出的“如何对待工作中的失落”问题时,这样说:“不必把荣誉看得太重,那只是一道不经意的风景,荣誉不能代表人生的全部,没有荣誉也应处之泰然,我们干工作是受到一种责任心的驱使,是为了那些可爱的孩子,为了我们的未来。”又如回答一位老师提出的“怎样保持乐观、阳光的心态”时,她这样说:“我们不能改变现实环境,但我们可以在雨天撑起一把伞为孩子们留一方晴朗的天空。是种子,就会发芽;是生命,就会长大……只要我们给她一点泥土,只要给她一丝空隙,她就能发芽、生长、开花。”孙老师用虔诚的心思索教育,用约会的心情对待每一堂课,用真诚的心对待教育现场的每一个细节,用生命在场的心态完成每一堂课的教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与幸福负责,她以朋友的口吻,侃侃而谈,谈自己对工作、对学生、对人生、对荣誉的态度……我们在字里行间能感受到孙老师对教育的热爱之情,她引领我们走出倦怠,去关注生命,走进学生的心灵,承担起让生命飞扬的责任。

教师要有自信与发展的专业情怀

对于一个教师而言,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专业的自信和发展。专业的自信来自哪里呢,来自教师专业化的基本素质,即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的提升、学科教学知识的丰富和教学技能的提高,以及和学生沟通能力的提高、积累处理各种教育教学事件的智慧。应如何提高这些素质呢?重要的途径就是学习。孙老师建议,每天都坚持“听、说、读、写”,“听”主要是多听专家的报告和多听其他教师的课;“说”主要指表达和交流,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提出自己困惑,把自己想到的说出来,把说出的做出来,把做出的写出来,把写出来的再研究出来;“读”就是读书,教师首先应该是读书人,读陶行知,让我们知道“生活即教育”;读苏霍姆林斯基,让我们走近儿童,不断改善自己的教育方式……有了理论的滋养,教师的教育教学才不致成为简单、机械的重复劳动;有了理论的指引,教育教学工作就会更加富有智慧和活力;有了理论的熏陶,才能涵养你的精神,丰富你的内心世界,完善你的人格——那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会在潜移默化中引领你更好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让你知道该成为一个怎样的教师,怎样的人。“写”就是写作,不一定天天写,但要养成写的习惯,写的过程总是伴随着思考,这样自己对教育的认识将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探寻根源。一个人的眼界有多高,就看他脚下垫了多少本书;一个教师的专业之路能走多远,就看他用多少书做支撑!

教师要有真爱的生命情怀

孙老师追求“生命化课堂”,她把这样的课堂分为三个方面:第一,需要教师用生命去备课;第二,需要教师用生命去教学;第三,需要教师用心关注、呵护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生命。这样的课堂才体现真爱大爱。我们可以看出,一位一生都在用心备课的老师,他的生命也始终是鲜活的、灵动的,始终处于生长的状态;他可以不断吸纳优秀的思想丰富自己的思想,可以不断借鉴他人的实践经验丰富自己的课堂;他可以不断清空自己的大脑,随时都在吸收养分。她把课堂定位生命场,定位生命成长的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过程,是生命相互润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尊重是底线,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天性,尊重学生的人格,也要尊重学生犯错误的权利。教师从关注每一个学生开始,从善待每一个学生开始,从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开始,从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开始……我们应该相信,这样的课堂会因生命的投入而变得更加鲜活,因生命的相互润泽而成长,因生命的自由成长而绽放出灿烂的花朵!

上一篇:督办通报下一篇:前半年安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