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教学反思(精选15篇)
海口市三江中学周明
本节课本着“以学为主”的精神,尝试对课堂教学中“先学后教,多学少教,以学论教”教学原则的实践和运用。具体思路如下:教师首先准备一首同学们都熟悉的歌,再设计一系列导学题或活动,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或小组合作,师生共同得出相关结论。这样符合感性材料到理性认识一般认识规律,符合思想品德课中“三贴近”原则。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尝试以学生合作学习为主,加以讨论和实践。通过课堂实践,感到案例材料这一块比较满意,从材料的选取、组织,到问题的设置都比较成功。成功之处在于:
一、与时事紧密结合,时代感强。
二、选取了我们熟悉的事例,拉近了对外开放与学生的距离。
一、汉字教学亟待改进和提高
(一) 汉字难学的原因
许多专家就汉字难学的原因作了深入分析。这些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大部分汉语学习者的母语是由记录音素的字母拼写而成的拼音文字书写系统, 而汉语是由笔画组成的记录语素的语素文字书写系统, 这套书写系统对于外国学生而言是完全陌生的。
很多汉字具有一定的表意功能。据统计, 《现代汉语通用字表》5631个形声字中包含246个不同的意符。但表示同一义类的意符往往不止一个。外国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表示同一个义类却用不同的意符去记录它。这就造成了记忆负担。
汉字的基本笔形只有横竖撇点折五种, 但还有很多笔画是基本笔形的变形。其中有些变形的区别度非常小, 难以区分, 外国学生能够分辨这些细微差别已经很困难了, 更不要说要把它们都一一记住了。
在汉字体系中, 笔画之间的不同关系是区别汉字笔形的手段之一。“己”和“已”的差别就在于“横”与“竖折钩”是相接还是有交叉;“八”和“人”的差别在于“撇”和“捺”是相离还是相交。外国学生在书写汉字时往往记不清楚到底哪里该分开写, 哪里相交, 稍不留心就写成另外一个字了。
汉字是由部件与部件组合构成的。部件与部件之间就存在一个搭配的问题。费锦昌 (1998) 举例:“口”与“木”组字:“口”在上“木”在下为“呆”, “木”在上“口”在下为“杏”。对外国学生而言, 这些部件间的组合很难找到理解的规律。
(二) 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
周健 (1998) 认为, 目前所实施的汉字教学方法大体上与国内教小学生识字的方法是一致的。描红、临摹、抄写和偏旁部首的分析都是常用的手段。事实上, 作为汉字初学者, 留学生与中国小学生之间有很多区别, 小学生上学之前已经习得了很多词和句子, 大部分学生对于所学字词的读音和意义已经了然于心。但是留学生对于形音义的学习同步进行的。
另外, 汉字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汉字教学通常依附于综合课, 很少单独开课, 教学内容与综合课内容基本一致, 一开始便教授“你好、请问、谢谢”这些难写的汉字。此外, 在学习汉语的初期, 学生需要同时学习语音、语法等基本知识, 学习负担很重。不少专家都提出应当使用专门的汉字教材, 单独开设汉字课。但因为缺乏合适的教材, 汉字课目前还在探索当中。
二、汉字教学方法
(一) 基本的汉字教学原则
1、赵金铭先生曾提出过“先语后文”的四步教学方法
先进行口语交际, 只学口语, 不学汉字;初步掌握口语以后, 开始识字, 只看字不写字;认识300个汉字之后, 学习描红;学习写汉字, 听说读写同时进行。
2、合理安排识字顺序
有关识字顺序的安排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可以体现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教学原则。吕必松 (1999) 指出:教授汉字应当遵循如下规律, 笔画由少到多, 由独体字到合体字, 由结构简单到结构复杂。先教常用部件字, 为以后学习奠定基础, 让学生能够像滚雪球一样扩大认字数量。
(二) 汉字教学的基本策略
1、针对初学者的教学策略
(1) 新说文解字法
使用一切认知手段:运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 兼用理性和荒诞, 来帮助初学者学习和记忆汉字。
“形象法”:例如“口, 日, 山”之类的象形字。“描绘法”:如“早”:太阳 (日) 在教堂上的十字架上升起, 预示早晨的到来;“联想法”:如“左右”:“左”下边是“工”字, 可以联想成Z, 是zuo的首字母;“右”下边是“口”字, 人们用右手吃饭, 这样便可以形象地区分“左右”二字;“说明法”:如“休”字:人在大树边, 表示人在树荫下休息;如“男”字:男人在田里劳动。“谐音法”:“离”与Leave谐音;“哭”与cry谐音。“比较法”, “千”与“干”, “此”与“比”等字应通过比较来鉴别。“组合法”:如“解”字, “角刀牛”即为“解”;“赢”字, “亡口月贝凡”即为“赢”。
2、学生入门后应采取的教学策略
(1) 以教学部件为主的教学策略
部件是汉字的基本组成部分。学好部件是学好汉字的基础。崔永华 (1997) 认为, 汉字拆分出的部件单位越少, 越容易被记住;汉字拆分出来的记忆单位的可称谓性越强, 越利于识记字;汉字拆分出来的记忆单位的有理性越高, 越利于识记。跟笔画和整字相比, 部件是最理想的。
部件教学的基本原则:重视独体字的教学。优先考虑构字率高的独体字, 在教学中要提早出现, 为后面的汉字教学做铺垫。如“人、口、八、木”等字;注重对比分析。一是形似部件的对比。如“牛、午, 广、厂, 木、禾”;二是结构对比。如“兑、况, 呆、杏, 部、陪”;注重汉字结构教学。不但要教授一个汉字是由哪些部件组成的, 还要强调部件的排列方式。
(2) 重视声符的表音作用策略
重视现行汉字声旁的表音功能。这样既能利用汉字表音功能的积极作用, 又能充分发挥留学生从小就形成的善于将字形和字音相结合的习惯。柯彼德 (1995) 认为, 在说明形旁所表示的意义之外, 在汉字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发挥声旁的潜在优势, 应当努力完善从汉字的表音功能出发的汉字教学体系。柯彼德进一步提到了实际的教学方法, 例如, 学生学会“太”和“心字旁、三点水、金字旁、肉月旁”等形旁之后, 接下来就可以教授“态、汰、钛、肽”等汉字, 为的是使学生学习带有“太”声旁的汉字, 了解汉字的声旁与形旁的互补作用, 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字义, 也不要求其会写会用。
(3) 重视意符的表意作用策略
第一, 意符表示汉字的意义类属, 有助于分辨形近字。例如:“拥、佣、痈、涌”这四个汉字的字形和字音都相似。但是通过意符, 可以弄懂这四个字的意义和用法。“抱”需要用手, 因此成为“拥”;“仆人”亦是人, 因此而成“佣”;“恶性脓疮”视为疾病, 进而形成“痈”;“水冒出来”形成水的一种运动, 是为“涌”。
第二, 针对组字能力强的意符, 可以根据汉字的不同意义, 分成不同的小组, 按类别学习。例如, 汉字中用“口”作形符的汉字数量达到100多个, 我们可以分成不同的小组:用口吹的器具:喇、叭、哨;用口喝的液体:咖、啡、啤;口腔的不同部位:唇、咽、喉;模仿不同的声音:哈、嘿、哼;动物口的不同动作行为:叼、叮、啄;动物发出的不同声音:鸣、吼、啸;人类口的普遍动作:吃、喝。汉语教师可以把这些汉字进行分类, 然后进行比较和学习。
第三, 在利用意符作为部件进行汉字教学时, 可以通过将同属于一个语义场的形符联系起来的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集中由同一个形符构成的汉字时, 可以把与这一形符同属一个语义场的其他形符一起学习。利用形符的表意功能来区分同音字、音近字、形近字等, 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
由于汉字自身特点和汉字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等原因早成了我国汉字教学相对滞后的状态。为此, 众多学者就改进汉字教学方法上都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我们认为, 对外汉语教育工作者可以把这些教学的基本原则和策略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以达到逐步改进和提高教学方法的目的。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应该还有很多的教学技巧和小窍门需要去努力挖掘, 在遵循教学的基本原则和策略的前提下, 这些教学技巧很有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近年来, 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 但是汉字教学工作的发展相对滞后, 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本文首先探讨汉字教学工作滞后的主要原因, 接下来主要讨论汉字教学方法问题。在教学方法上, 本文从汉字教学的一些基本原则, 以及针对初学者和入门后的学习者的不同的教学策略等加以论述。
关键词:汉字难学,教学原则,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吕必松,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9。
[2]、费锦昌, 对外汉字教学的特点、难点及其对策, 北京大学学报, 1998年第3期。
[3]、周健, 留学生汉字教学的新思路, 暨南学报, 1998年4月, 第20卷第2期。
[4]、赵金铭,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理念与模式, 对外汉语教学, 2008年第1期。
[5]、崔永华, 汉字部件和对外汉字教学, 语言文字应用, 1997年第3期。
[6]、柯彼德, 关于汉字教学的一些新设想, 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5年。
[关键词]教学开放;专业发展;区域教研
县域教学开放就是在县域内,以促进学校和教师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标,以优势互补、和谐共进为原则,以学校或区片为主体,既可以独立运作,又可以联动进行的一种集自主性、灵活性于一体的教研活动。县域教学开放是对优秀教育资源的一种整合,是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良好载体。
一、以校为本,校内开放互动模式
具体包括学校内部教师之间、教研组之间、年级组之间的开放互动。通过校内互动开放,促进全体教师互相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一)师徒携手式
学校指派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的骨干教师担任新教师的指导老师,并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常规管理工作加以落实,要求徒弟听师傅的课,实地感受教学过程,学习成功经验;师傅主动听徒弟的课,了解徒弟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指导,同时也吸收青年教师的先进思想和新鲜做法。师徒既各展其长,又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二)互听互评式
同一科目教师之间、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听课之后再评课研讨,通过评课,使讲课教师和听课教师进行互动交流。讲课教师讲述自己的课前设计和课后反思,评课教师遵循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进行客观评价。不仅要评出优点,而且要指出不足和今后改进的建议。大家集思广益,共同提高分析能力和业务水平。
(三)集体备课式
每个年级分学科建立备课组,实行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备课前,组内先确定课题,然后各自准备,再集中进行说课和交流。群策群力,形成较为理想的教学设计方案,再付诸实践。集体合作备课能优化教学设计,提升教学效益,促使教师主动学习,向同伴学习,从而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四)案例研讨式
从教学实践中,广泛收集优秀的、典型的、有效的教学案例,在教研活动中,从案例创设情境,组织教师根据案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学习、研究、反思、感悟、借鉴;或由教师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提取鲜活的、具有典型性的教学案例,和大家一起探讨、解决,以达到资源的共享、教师间的互动。通过研讨教学案例,可以促进每个教师研究自己,分享别人的经验,积累反思素材,在实践中自觉调整教学行为,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在行动中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五)课题研究式
最有价值的课题,是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课题研究的生命力,在于给实践以指导,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在组织开展课题研究中,不要一味追求课题的级别和成果的获奖等次,而应一切围绕课改实践的需要,把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集思广益,合作探究,解决疑难问题,服务课堂教学。比如本学期我校针对教研课题,各教研组分别开展了《提高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作业考试化研究》、《教学案一体化的研究》等课题研究。通过这些校本课题的研究,使老师们初步懂得怎样确立课题,如何进行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六)教师论坛式
无论哪所学校都有名师,无论哪位教师,都有其独到的教学艺术,这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和资源。教师论坛就是为教师搭建一个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使每位教师的资源转化为教师们共有的资源,积少成多,集腋成裘。论坛每周举行一次活动,教师不分年龄、学科,人人都有机会做论坛坛主,上台谈经说法,讲自己的教学案例、育人故事、教育心得、经验积累等。先由坛主主讲,然后与听众进行互动交流,在面对面的对话过程中,从对方身上获得更有效的信息,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二、校际联合,区域开放互动模式
具体包括乡镇中心学校与其管辖学校的联合、县级龙头学校与薄弱乡镇学校的联合、薄弱学校校际联合、城区学校优质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的模式。通过校际联合,加强示范性学校的辐射作用,促进学校优质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教科研水平的提升打造一个良好的平台,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片内联动式
名校辐射。将全县初中按地域临近、优势互补的原则分片组合。每一片选择一所学校作为龙头校,教研员每人承担一个龙头校,并担任领导小组组长,负责本片教学开放活动的组织与协调工作。龙头校定期向其他各校开放自己的教研活动,随时接受片内学校老师听“推门课”。
名师引领。各片选择教学水平高、教学理念新、教学方法活的老师担任名师。名师与片内学校的青年骨干教师结对子,带动青年骨干教师的成长。青年教师随时听名师上课;名师每月至少一次深入骨干教师的课堂进行指导,共同提高。同时,名师还要为片内同学科教师作公开课教学展示或专题讲座。
骨干带动。每学校每学科推出一名骨干教师和片内教研员参与各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引导青年教师听课、说课、评课;骨干教师还要在日常的教学中自觉将先进的教学方式落实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回到学校,承担起所在学校的骨干引领作用。
(二)联片互动式
以区域教研为平台,构建县域内各校之间的教研共同体,通过各种形式的校际联谊活动,促使各校在合作交流中共同提高。
校际评课。通过听评课,交流对有关理念、任务的理解和实践经验,着重探讨如何解决问题。校际评课模式:课堂观摩——评课交流——专家点评——总结反思。
校际互访。为研究解决问题而向有关学校的教师发出邀请或访问请求。校际互访模式:预约提问——准备解答——课堂展示——集体探讨。
校际专研。面临相同、相似的问题,单独干力量不足,需要跨校的资源支持。校际专研模式:提出问题——准备解答——集体探讨——成果展示。
校际同行。同学科或是相近学科之间,资源共享,广泛交流,整体提升教师素质。校际同行模式:发起话题—即时解答—共同研讨—整理共享。
送教下乡。组织城区教师到农村学校上示范课,介绍新教材实验经验。然后由农村学校以教学竞赛形式,组织自己的优质课作教学汇报。
以上教研活动,尽管形式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从学校实际出发,在相互依托、共享优势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研究。因此在整个过程中主体意识强烈,参与热情高涨,最终实现“多赢”。教学开放活动的开展,使得每位教师都能当主讲,都能当主演,教师人人都是培训者,激发了他们的内动力,为他们的发展创造了机会和空间。
三、依托网络,跨区域开放互动模式
网络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交流互动的舞台,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构建资源共享、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等平台,可以拓展学习空间,促进各个区域间教师的学习交流,对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样起着重要作用。
(一)构建资源共享平台
通过建立教师博客、名师工作室等网络互动平台,可以促进教师间的学习交流,同时也可以将县域内名师、骨干教师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借助网络建立教师与名师、骨干教师的对话交流,使优秀教育教学资源得以共享,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研修”、“教学”的自我成长共赢。
(二)构建专业引领平台
从网上下载一些名师的课供教师们点击观看、揣摩,汲取先进的教学经验、教育思想;以教研员为中心,建立同学科教师QQ群,这样,教学中有什么问题可以互相沟通,可以向教研员请教,也可以与其他同学科教师交流。
(三)构建同伴互助平台
通过建立网上“同伴求助”平台,挖掘教师群体中的智慧,解决同伴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和思想互联,共同提高。
(四)构建个体反思平台
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反思或者外出培训、学习的收获或体会及时总结并写在博客里,在网上发布。这样除了能让自己领悟更深之外,还能让其他老师及时了解,从中受益。
教学重点: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 教学难点:语言学的发展和第二语言教学
一、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1、语言的基本特征与对外汉语教学
(1)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这是语言结构的本质属性。符号是用来代表客观事物的,有形式和意义两方面。语言符号的特点,简单地说,一是任意性,二是线条性。这两个特点是瑞士语言学家德·索绪尔在他的著名论著《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来的。任意性是就语言符号的音与义的相互关系来说的,即音、义的结合是由现实现象的性质决定的,还是由社会约定的?就是说,它们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现在一般的看法是: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是由社会约定的,用什么样的“音”去表达什么样的“义”,人们说不出道理,完全由社会约定,因而这种音义的任意性关系又叫约定性。语音不一样表达的意义一样,如:人,“ren”,“person”;相同的音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如:“I”和爱、矮;语言中的音义结合是“约定俗成”的,由社会习惯所定。但符号一经由社会约定,就有强制性。语言作为符号系统的特征启示我们:掌握音义联系,学习和教学从听说开始。
(2)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语言是对言语的抽象和概括,言语是语言的表现形式。如:人和张三的关系。启发:先接触语言事实再总结语言规则。
(3)语言有生成性:有限的语言规则生成无限的表达意义的语言形式。音位-语素-词-句子。启发:归纳语言的生成规则。
(4)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启发:交际工具是语言的本质功能,加强技能训练。(5)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语言中包含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启发:尽可能不借助媒介语。(6)语言产生于特定的社团并体现该社团的文化:世界上的语言之间有一定的“普遍特征”但不存在全人类共同使用的语言。启发:对外汉语教学不能脱离汉语所体现的中国文化。
(7)语言是人类独有的,只有人类才具备学习和运用语言的特殊生理基础。启发:语言是可以学会的,学习者的生理和心理因素会影响到语言学习。
2、回顾:
历史比较语言学:采用历史比较的方法,通过语音和词形的比较研究语言的发展和演变,发现了语言之间的亲缘关系并建立了语言的谱系分类。代表人物:堡朴,洪堡特。(以语法知识为纲)结构主义语言学:1916《普通语言学教程》语言是符号系统;能指和所指;语言和言语;历时和共时。美国描写语言学派(强调共时描写语言事实)代表人物:布龙菲尔德《语言论》(听说法和视听法)
转换生成语法:1957年乔姆斯基《句法结构》出版为标志。他认为传统语言学和结构语言学都不能回答“语言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不能解释语言是如何为人所掌握的。区分“语言能力”和“语言表现”,提出“语言习得机制”和“普遍语法”的假说。(认知法)
功能主义语言写:语言研究重点由语言形式转向语言功能。代表人物:韩礼德,探讨语言的意义和功能。弗斯认为:语言的本质是意义—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强调语言的社会性。(交际法)卡纳尔1983提出交际能力模式:
(1)语法能力,对语言规则系统的掌握,能辨别并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2)社会语言能力,掌握语用规则。
(3)话语能力,运用话语进行连贯表达的能力。(4)策略能力,交际中根据发生的情况策略处理语言的能力。如:解释,更正,强调,重复,夸张,迂回,回避,委婉,猜测。
对外汉语教学规律是由语言学规律、心理学规律、一般教育规律等共同决定的。(98年填空)
3、与语言学相关的跨学科分支学科理论
A.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把语言放在社会环境中进行研究,从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发展中探究语言变化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从语言的变化和发展中考察社会生活的某些倾向和规律(有性别,年龄,阶层等变量。代表人物如:陈原,游汝杰,杨永林,祝畹瑾,徐大明,戴庆厦,郭熙等)。
B.心理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习得、语言学习和使用的心理机制和心理过程。小结:
理论语言学注重的是:研究语言的结构。
社会语言学注重的是:研究语言的社会功能。
心理语言学关注的是:语言的(心理)过程,过程是如何使结构去实现功能的,语言是如何被感知产生的。
C.语义学
语言学的语义学研究目的在于找出语义表达的规律性、内在解释、不同语言在语义表达方面的个性以及共性;
结构主义语义学是从20世纪上半叶以美国为主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发展而来的,研究的内容主要在于词汇的意义和结构,比如说义素分析(词义描写形式化),语义场(水果——苹果,香蕉,橙子),词义之间的结构关系等等。这样的语义学研究也可以称为词汇语义学,词和词之间的各种关系是词汇语义学研究的一个方面,例如同义词、反义词,同音词等,找出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
应用语言学(本书P3)(98年解释术语)
二、心理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1、跟语言学习相关的几个心理学基本概念: A.注意
a.定义:注意是人们对外界作用于感官的信息刺激做出的选择性反应。b.注意有一定范围:指人在一瞬间内清楚地觉察或认识客体的数量。
c.注意具有稳定性:指注意维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或知觉指向相应内容上的时间。d.注意的分配:人在进行两种以上的活动时,能同时注意不同对象的能力。B.知觉
a.定义:是将感官获得的信息转化为有组织有意义的整体的过程。b.知觉的组织性:将输入的刺激组成有意义的整体。
c.知觉的整体性:由知觉的完整模式补充或解释部分(不完整)的感觉。
d.知觉的恒常性:指对于熟悉的物体,不管它的透明度、颜色、形状和大小有什么变化,在知觉中的映像始终保持不变。
C.记忆(第二语言学习策略
02年解释术语)
a.定义:指知觉到的信息被编码、转化、联系、储存、复述、回忆以及遗忘的加工过程。b.记忆编码过程:人脑将感官接收的信息转化为神经系统可传递和贮存的代码,信息代码化为一个个相互联系的“结节”储存于记忆库,人脑可根据需要从记忆库中提取编了码的信息来复述或记忆,但也可能因长久不提取而遗忘。
c.短时记忆:以听觉、视觉编码;长时记忆:以语义编码。(03年填空)D.遗忘:与记忆相对,是一种普遍和自然的联系。易迅速遗忘:机械学习的材料未及时复习。
不易遗忘:有意义学习的材料,一般概念和原理。防止遗忘:改进学习方法,适当安排复习。
2、语言学习跟人的心理活动的关系 个体的心理因素会影响到学习的效果。A.认知风格:个体对信息加工的方式。(学习风格的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
96年解释术语)a.场依存性:看待事物往往倾向于从宏观上着眼,从整体上审视。
场独立性:看待事物常常倾向于以微观为基点,善于对每一个具体信息做出分析和辨认,而较少受整体背景影响。
b.沉思型:深思熟虑,谨慎而全面地检查各种假设,错误较少。
冲动型:遇到问题急于作答,常常出错,元认知和记忆水平不高。c.容忍倾向:易于接受概括性广的类别,能兼收并蓄。
排他倾向:易于接受概括性小的类别,有时会拒绝与他想法不一致的内容。B.情感因素
a.动机:是驱使人们活动的一种动因和力量,其中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的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标等。
外国人学习汉语动机:掌握工具、升学、深造、研究、不明确。(第二语言学习动机 01年解释术语)
b.态度: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应,是情感上的好恶以及因之而采取行动的倾向性。(积极、一般、消极)
c、焦虑:对当前或预计到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景而产生的一种担忧的反应倾向。它是由于个体受到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致使失败感或内疚感增加,从而形成的一种紧张情绪状态。焦虑程度与学习效率之间是呈“倒U形曲线”,焦虑程度过强或过弱都会降低学习效率。
三 教育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1、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
①底层结构:跟第二语言教学有关的客观条件。②基础结构:有关理论和一定的教学经验。③主体结构:包括总体设计、教材编写(选择)、课堂教学、测试。(教学活动四大环节 96年填空;99年填空)
A.总体设计:分析各种客观条件,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教学措施并选择最佳教学方案。
B.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和主要依据。
C.课堂教学:是全部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实施检验总体设计的内容。(01年选择;02年选择)
D.成绩测试:不但是对课堂教学的检验,也是推动课堂教学、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④上层结构:指教学原则。
一方面是总体设计的一项内容,反映教学实践活动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是教学 3 法的一个组成部分,指导全部教学实践活动。
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点(P100)(00年填空;96年填空)
20世纪50’s末、60’s初,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 学习的本质是主动获取知识。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②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③学习应是解决问题、创造和发现式的活动; ④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考:为什么说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96年)(结合课本96页总结)
答:①语言是人类最重要交际工具,教语言就是要让学习者掌握这个工具。②对外汉语教学最根本的性质是,它既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又是一种外语教学。语言是当作交际工具来教而不是当作知识体系来教。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进行交际。
本次的上课内容是《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我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理清思路,寻找解决本节难点知识的妥善方法,并制作课件。课讲完后,仔细分析:
一、找准知识衔接点,为新知做好铺垫。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后进行的。而“比’是上个学期学习的知识。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他们的大多数会把学过的不相关的东西忘到脑后,因此,先设计了一组复习题,不仅让他们复习了比的定义,还对化简比、求比值的概念在脑中闪动一下,并通过求不同比的比值的计算,唤醒他们的记忆,为学习比例的意义打好铺垫。因此学生在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时,学生掌握的很好。
二、相信学生的预习能力,大胆放手,使难点变为平常。
本学期鼓励学生预习,大多数学生能认真预习,但也会有个别学困生,只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仅在书上画一画,留留痕而已,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本节概念性的东西较多,学生的理解水平以达到理解:比例的定义、项、内项、外项、内项的积、外项的积等等。因此对此类知识,大胆放手,让学生说,让学生找,这样节省了上课时间,学生的能力也得到提升。
三、练习由易到难,不仅仅为了小测验的满分数量而选取较简单的习题。
每个知识点都紧跟相应的习题,这样可以及时巩固新知,同时能发现学生掌握的情况。在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后,我鼓励学生逆向思维,根据一个乘法等式,写出比例,把那个告知学生有多个比例,这样能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这类题,是书中带花的题,应该选作,而我在这里选用,意在考察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新知。同时发现规律:可以把等式左边的两个因数,作为比例的两个外项(内项),能学出八个比例。最后课堂测验,我出了两个内项互为倒数这个隐含条件,并且使用字母表示的比例式,应该是有较大的难度,也是为了看学生新旧知识的融合情况。课堂测验看出大多数学生填对了结果是1.还有20个学生填的是其他两个字母的积。设计的实际应用题,学生也能运用反比例分配的方式解决;还有学生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列出算式;还有的用比例填空的形式解决了这个问题,挺让我惊喜的,学生的思维很灵动。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有:
一、没能及时抓好课堂生成。
课前预设没考虑到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所以当学生提出问题时,自己的大脑处于抑制状态,根本没听清孩子的问题,还让他说了两遍,我也没能领会过来。如果当时让孩子直接解答出自己提出的问题,那会让老师如醍醐灌顶,这样可能会创造出课堂的亮点,更可能树立这个学生的自己心,激发他学习的热情。可悔之晚矣!
二、高估学生的能力,放松了一个知识点的讲解。
对于解比例,我以为:学生在学好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后,解比例应该如囊中取物。因此只让学生口述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因此出现了,未知数写在等号的右边,几个学困生不会解比例。如果加上一个板演,哪怕是只要一步:把比例变成方程,那就不会出现类似的问题。
每一次的课,总会有一些优点,同时会存在问题,只有在不断反思中,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才能开辟出一片新的绿地。
一、操作验证,培养探索能力。在探究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时,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首先让学生把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然后思考讨论: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引导学生发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然后再让学生把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0”,结果怎么样?通过两次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等式的性质发现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发散思维,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一、开放拓宽文本资源, 发挥文本的引导功效
历史文本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途径和物质载体, 也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和技能的“生成点”。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 很多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的过程中, 要求学生时刻不离历史课程文本, 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做到“活学活用”。这样的教学思维模式本身就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理念, 即鼓励学生在文本学习的过程中拓宽知识视野, 最大限度地发挥文本的资源引导优势, 让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历史技能更具有深广性。
笔者以为, 开放拓宽文本资源, 发挥文本的引导功效, 就是要体现在“活”字上, 即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和主动探究的基础上能够“活学和学活”。这样的开放性特点主要体现在: (1) 拓宽文本知识的范围, 鼓励学生利用各种资源优势来拓宽知识的生成空间, 为他们知识和技能生成奠定基础。 (2) 鼓励学生探究文本, 借此来帮助他们梳理历史知识结构体系和文本的知识内容。 (3) 注重知识重点和难点的优化生成, 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能够更为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 达到深入浅出的境地。 (4) 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思维, 深入地阐述自己的见解观点, 以激活他们的学习激情。
二、注重开放课堂教学活动, 增强学生学习体验
新课程历史教学认为, 历史课程知识应该体现在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 即从课堂向课外的延伸。因此, 注重开放课堂教学活动, 一方面是课程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学生接受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和技能。
笔者以为, 注重开放课堂教学活动, 增强学生学习体验, 主要体现在: (1)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运用任务型教学方法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各自最近的发展区域内都能够提高发展。 (2) 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要求学生在同桌讨论、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地接受知识, 进而优化自身的历史技能。 (3) 允许学生就自身理解的某个历史观点进行辩论, 让学生从彼此的辩论中获取更为丰富全面的知识观点。 (4) 鼓励学生就自己的实践探索进行总结, 帮助学生加深对某种历史规律的认识和了解。
三、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探索, 培养学生发展创新精神
历史课程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理解掌握课程的必要知识和技能, 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在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引导下, 能够懂得历史的产生原因、发展过程、价值意义。这就需要学生在理解掌握历史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进行不断的质疑和大胆思考探索, 以此来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这不仅是学生知识和技能提升的需要, 更是他们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
笔者以为, 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探索, 培养学生发展创新精神, 以下几方面不可忽视: (1)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本领, 让学生在自我学习理解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历史课程基础知识。 (2) 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探索, 让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知其然, 知其所以然”。 (3) 尊重学生的学习思考探索成果, 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 让学生能够从中获得感悟, 帮助学生更好梳理历史知识结构体系。 (4) 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运用多元化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收获, 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发展创新能力。
四、开放性作业
所谓开放性作业其实是相对于条件完备、结论确定的封闭性的问题而言的。其特征是题目的条件不完备或结论不确切, 一般没有现成的确定的答案, 要求做题者去假设、猜想、验证, 并要求解题者善于联想、敢于创新、具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能使思维辐射到与问题相关的一些知识点上。开放性作业的设置, 其目的就是要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讲解、去探索、去创新, 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师要以人为本, 正视人的知识基础、情感个性的特点与差异, 尊重人、信任人, 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容的教学氛围。不能搞“一刀切”、“齐步走”, 要强调人的主体作用, 要多一些弹性, 少一点灵动, 使我们的教学既要放得开, 让学生各抒己见, 又要收得拢, 顺势诱导, 从而拓宽教学进程中的人本空间, 重视挖掘师生的集体智慧和力量。
五、反思
其一在于教师主导作用有明显的弱化趋势。如果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需要教师的主导, 还需要我们的教师干什么!当前某些开放式教学, 教师用纯粹的放羊式教学, 似乎教师只要布置一下学习任务, 到时来验收一下就可以了, 至于学习的过程那是学生的事。学习的过程属于学生固然不错, 但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并非一帆风顺。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并不是十分强, 教师岂可视而不见, 放任自流。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目的语
“汉语热”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孔子学院已在106个国家的350多个教育机构落户,中小学孔子课堂多达500多个,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及汉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笔者
通过对留学生的辅导和授课,总结了一些对外汉语课堂的思考与
认识。
一、要尽量使用目的语,避免课堂上过多的媒介语
在第二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媒介语的大量使用无可厚非,但对于程度为中高级的课堂中,目的语需要承担支持整节课表达的责任。在学生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常用词汇和表达后,教师就可以重复使用常用的目的语进行教学,一些新的词汇和表达也可以通过常用语进行转述。因为对外汉语课堂不仅是传递教学信息、开展教学活动的媒介,更是为学生提供汉语对话语境。
在教学中潜性地锻炼学生的口语与听说能力。这其中也有我自己的体会。在去年对德留学生辅导时,因为他的汉语水平与其他留学生相比较低,为了沟通便利,我们经常使用英语交流,一段时间后,虽然我们完成一些任务的效率高于其他人,并且沟通的内容比较深入,但他的汉语口语却没有提高,于是在其他同学的监督下,我们禁止使用英语交流,否则将要受到惩罚。虽然比较困难,但是至今我们在通过E-mail和msn联系时,他的汉语水平有明显的提高。
二、課堂设计应该既有一套固定的模式又需要根据具体章节做出调整,发挥创造性
比如,一般的教学模式可能是“预习—提问预习情况—课文学
习—课外延伸—总结练习”。这一套学习模式虽不是尽善尽美,但值得肯定的是拥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学习新知识是有帮助的。在这个方面有的教师经常“出奇招、没套路”。在每个学期伊始都会热情地提出一套新的教学方法,但往往都无疾而终。几个学期过去了,学生的学习方法终于被完全打破,变成了自学,这一结果是消极的。另外,教师应该严肃地对待教学活动,对于与课堂与学生发展无关的引申与拓展要把握好度,避免打乱课堂计划。最后一点是根据具体情况发挥创造性,旨在引起学生兴趣,倾向于听说交际的实践,使学生参与课堂互动,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角色扮演、课堂小短剧等。
三、教学过程包括“听说读写”,尤其要加强听说方面的练习,提高交际能力
吕叔湘先生说:“学习语言不仅是学一套知识,而是一种技能。”而这里的技能主要是交际,不仅体现了语言学习的本质,更是为了引起学生对第二语言的真正兴趣,打开学生的国际视野,以语言为媒介进入更广阔的领域。注重听说只是打开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降低学习汉语的难度在有些地区提倡拼音教学,降低了学生对汉字的学习难度。在每章学习中都需要设计与之相对的环节,进行综合完善的学习。
四、运用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
了解学生可能产生的偏误来源,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掌握主动。要找出一篇文章中突出的重点与难点,预测学习者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同时要在重点讲解后征寻学生的疑点作为补充。如果教师一味地询问学生有无问题,学生会以沉默应答或个别人提出不具有代表性的难点,影响课堂质量,大班授课应该形成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积极参与互动的模式。
五、对于课堂提问和学生口语的练习出现的错误应运用偏误分析的方法
一方面,要分清偏误和失误,如果是偏误就应该及时纠正学生,并解释原因,由于口语交际是边想边说,一些失误只需要点到即可,避免句句纠错,浪费时间,鼓励学生多说多练。另一方面,要防止偏误僵化而及时纠正。教师在提问时,也许是限于时间问题,对学生的表达中没有产生信息传达和理解阻碍性的偏误一般都不予纠正,这也是不应该的。根据中介语理论并非所有的偏误都会自行消失,反而有可能产生僵化现象。学生也希望偏误得到指正而提高外语水平。
有些句子语法含义都正确,但语境使用不对,也会造成交际障碍。例如,前段时间笔者辅导的韩国留学生请我到她宿舍吃她做的拌饭,在吃完后,她热情地问我;“撑死了吗?”这一笑话也从侧面反映出对学生语境产生的偏误同样不能忽视。
本文只就对外汉语课堂的授课实践作了一些思考和探讨,更加具体的问题也亟待深入挖掘,找到可行的解决方法。笔者通过自身经历也感受到教学的不易,对外汉语课堂的完善和发展需要不断的反思与改进,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再通过实践来检验与完善,真正为推广汉语、传播中国文化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崔永华.语言课的课堂教学意识略说.汉语教学,1990(3).
[2]陆俭明.汉语教员应有的意识[J].世界汉语教学,2005(1).
[3]程棠.对外汉语教学:目的、原则、方法[M]2版.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4]刘珣.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5]崔希亮.汉语国际教育三教问题的核心与基础[J].世界汉语教学,2010(1).
[6]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要[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
灵宝市城关镇建设小学 纪伟丽
教完“比的基本性质”后,我不停地在思考一个问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有一个最重要的基础:已有知识,尤其对六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在以前学习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数学知识,尽管这些知识的获得有的来自于他人的帮助,有的来自于自身的感悟,但是不管怎样,不管其来源如何,既然学生已经掌握,就纳入到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体系中,这些的确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并作为小学生已有知识的一部分构成进一步学习新知的数学资源。《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小学生已有的知识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
其实,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他们已经有了许多相关的数学知识,很多教材中的“新知识”对于学生来讲并非“新知识”。正因为这样,我理解的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实质是,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进行交互作用,进而重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学生以前学习的“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和今天学习的“比的基本性质”相互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学生的已有知识理所当然地成为他们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基础,进而成为我们进行数学教学的一个庞大资源库。而这些学生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数学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条件。教师如果能够注意到这些情况,并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科学合理进行利用,与学习数学新知互相结合起来,必将起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既是数学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更是数学学习所必需的。
一、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思考,主动建构概念。
数学建构主义学习的实质是:主体通过对客体的思维构造,在心理上建构客体的意义。所谓“思维构造”是指主体在多方位地把新知识与多方面的各种因素建立联系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意义。学生通过观察具体的感性材料,己初步形成概念的表象,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比、思考,将新知识与已有的适当知识建立联系,又要将新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结合,通过纳入、重组和改造,构成新的认知结构,建构出新的概念。本课中,引导学生观察了两组比的特征后,进一步启发学生联系起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通过对比、思考、重组等思维。
二、应用概念解决问题,广开言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吴陈河镇中心学校
扶霞
这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故事引入,猜想与验证,巩固与应用,拓展与延伸。如从课的开始,就让学生从熊妈妈分饼干进行猜测,其实这三个分数的大小相等。让学生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验证,得出规律后并没有满足,而是继续利用“性质”的应用再次检验结果的正确性。通过学生不断猜想,不断验证,再猜想,验证,学生的兴趣比较高,他们希望能向别人证明自己的猜想,这猜想一旦被别人认可,学生的自信心就会大增,我想,长此以往,学生慢慢就会从“能学习”转化为“会学习了”。
(一)反思本节课,我认为以下几点做得较成功:
1、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
新课的引入新颖。一上课,先听一段故事,思考故事当中提出的问题,学生非常乐意,并立即被吸引,激起了探索新知的强烈欲望,学习兴趣自然浓厚。在本节课中,通过熊妈妈分饼这个故事先让学生说出想法,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证明三个分数是相等的,此时学生的好胜心被激活了,诱发学生主动去探究分数的分子与分母之间的规律,就这样把抽象的知识贯穿于故事情节中,使学生在情境中探究知识的生成过程,学得趣味盎然,意犹未尽。
2、为学生提供了大量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为学生提供大量数学活动的机会,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注重问题的探索性,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知识。
3、前后呼应。当学完分数的基本性质后,我就带领学生回到开始设置的故事情境中去解答一开始大家的疑问,其实刚开始可能有的学生已经知道答案,猪八戒是没有赚到便宜的,但是却只是模糊的知道,而在学完后再用学到的知识去解释,学生就更加清楚了。这样的设计使整节课做到了前后呼应。
4、练习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有层次,既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5、教学中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作用,突破难点,优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本节课不足的地方是:
1、在验证、交流环节只有部分学生思维活跃,回答问题比较积极。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参与进来,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
2、没有放开手让学生寻找多种途径去验证三个分数是相等的,而只局限于老师提供的用折圆的方法来验证。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让学生在这方面有过多的停留,显然,验证得还不够透彻
3、课堂时间的安排上还有待于改进。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案例;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2-075-1
一、案例描述
在上这一堂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隋唐时期经济繁荣、政治昌明的情况。接着我们开始学习中日两国的交往历史。我说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中日两国人民有着悠久的友好往来历史。早在隋唐时,中日交往密切。于是我围绕教材中的内容设置了一系列的问题情境,以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1.中日交往的情况如何?两国间最初的贸易是什么?2.日本的文化深受大唐文化的影响,同学们知道有哪些表现吗?请举例说明。3.唐朝赴日本最有影响的高僧是谁?他为中日交流做出了什么贡献?
这些问题同学们都一一地很好完成了。下面我们本该学习唐朝与新罗的关系、中国与天竺的交往。此时,张昌盛同学举手,似乎急于发言,我问:“张昌盛同学,你有什么要说的吗?”他站起来表情疑惑,说:“中日两国交往这么密切,关系这么好,特别是我们中国对日本的帮助这么大(他连续用了三个‘这么’可以想见他的情绪是颇为激动),那么,为什么他们后来还要打中国,杀了那么多的中国人,制造了南京大屠杀呢?”他的问题一提出,全班立即议论纷纷,似乎许多同学都有与他同样的疑惑。这个问题是我事先备课未能预测到的。怎么办?是利用教师惯用的“技巧”:“这个问题我们留到课后探讨。”如果把这个问题放一边,按照我原先的教学思路上下去。同学们肯定会失望,他们肯定会带着疑惑的。这不仅影响下面的上课效果,而且教师也失去了一次对学生情感教育的契机,学生的热情、好奇心、学生的创造思维很可能被扼杀了,还是……我的脑子在急速转动,看着同学们满是疑惑的脸,急切期待问题答案的眼神,我决定把我原先的教学思路改变。我试着引导同学们去思考:日本大规模侵略中国是发生在中国什么历史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国还是像大唐帝国时一样那么繁荣、昌盛吗?而此时的日本发展情况怎样呢?由于同学们还没有学到世界历史,所以我给同学们简要地介绍了近代日本的历史。结合同学们学习的地理课知识,你们知道中国的国情和日本的国情有什么不同吗?就这些问题,让同学们分组展开学习讨论。
第一小组负责搜集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特别是清政府在对外交往上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使中国失去了与外界交流发展的机会,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中国被世界甩得远远的;第二小组负责收集近代日本的发展历史,特别是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走上军国主义发展之路,奉行对外侵略的政策;第三小组考察中日两国的基本国情,并做对比,由此得出结论:当时的日本正好看中紧靠他的地大物博的中国这块大肥肉,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我要求学生把搜集到的资料、得出的结论形成书面材料,如果时间允许可写成历史小论文向全班汇报交流。老师做必要的补充和更正,并对学生的成果做恰如其分的肯定。当然,同学们搜集资料、讨论比较的过程可以一直延伸到课后去完成。我还专门用一节课的时间供学生进行交流。最后我们师生共同总结出:落后就要挨打!只有中国强盛了,才会不被外敌欺侮,那么我们今天一定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民族的强大而奋斗。我观察发现,同学们个个群情激奋,学习热情饱满,似乎觉得肩上的责任重了许多,做好了努力学习的准备。打断我教学思路的张昌盛同学,我也没有忘记,我对他说:“你的名字取得多好啊!正好切合我们讨论的主题,同学们的答案,你还满意吗?”他腼腆地笑了。
二、教学反思
当教师精心预设的教学思路、教学程序被学生的问题打断时,是按照原先的预设的过程正常进行,还是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这当中体现出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与否。这使我想到:
1.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教师要尊重每位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确立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考虑这节课我能为学生提供哪些服务?上课时更多地让学生表述他们的想法,特别是在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去思考、追求、探索,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创造性学习的习惯。不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敷衍了事,不能只考虑继续按教师的教学思路上下去,去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这样做,就会极大地损害学生的自尊、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
2.教师备课写出的教案是带有主观性的设计蓝图,再具体、详细,再尽善尽美,也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课堂和生动活泼的学生。所以教师在备课编写教案时,要留一点空间给学生,给学生思考,提出让他们自己的疑问,谈自己的看法,进行讨论,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在实施中,可根据课堂情景,如学生的反映与情绪等,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如果学生的问题和困惑经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解决,他就会获得满足感和作为学习主人获取知识的成就感,他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将会被极大激发,他的许多潜能将会展现出来。
1.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教学中应强调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 对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要贯穿数学教学的始终, 帮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因此, 本节课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 引发必要的认知冲突,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再创造、再设计, 构建一个反映数学内在发展逻辑、符合学生数学认知规律的概念体系, 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突出概念的核心.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知识的前提, 也是理解和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 更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数学学习是从概念学习开始的, 所以数学教学应从概念生成出发.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概率的基本性质.
难点: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的联系与区别及应用.
3.学法与教学用具
(1) 讨论法:师生共同讨论, 从而加深学生对概率基本性质的理解和认识.
(2) 教学用具:多媒体.
二、课堂教学实录
1.新课导入
教师:通过学习导学案, 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内容?
学生:概率的基本性质.
教师:非常正确.现在请大家自学整理1分钟, 对学、群学讨论1~15分钟.
2.学生独学、对学、群学
教师进行巡视调查与析疑, 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课堂内容准备、理解不到位, 完成不彻底.主要原因是其中列举事件太多, 分类太细, 不利于理解.因此, 教师做出了更改教学内容的决定, 等到大部分学生的讨论基本结束 (10分钟左右) 后, 教师请两位学生在黑板上画两个人, 并分别编号为A、B.
3.课堂展示
教师引导, 用多媒体展示基本概念:
(1) 事件的包含、并事件、交事件、相等事件 (见课本) ;
(2) 若A∩B为不可能事件, 即A∩B=, 那么称事件A与事件B互斥;
(3) 若A∩B为不可能事件, A∪B为必然事件, 那么称事件A与事件B互为对立事件;
(4) 当事件A与B互斥时, 满足加法公式:P (A∪B) =P (A) +P (B) ;若事件A与B为对立事件, 则A∩B为必然事件, 所以P (A∩B) =P (A) +P (B) =1, 于是有P (A) =1-P (B) .
教师:请看黑板, 黑板上所画人物B正在对人物A说一句“你死我活” (将成语“你死我活”写在人物B旁边) .请同学们思考人物B所说的“你死我活”这个成语中包含了几个事件?这些事件有什么关系?
学生之前对黑板上的人物感到莫名其妙, 现在一听, 顿时来了兴趣, 稍做思考之后, 纷纷站起来发言.
学生A:成语“你死我活”包含了两个基本事件, 即“你死”与“我活”.
学生B:不对, “你死我活”包含了四个基本事件:“A死”, “B活”;“A活”, “B死”;“A、B都死”;“A、B都活”.
学生一下子争论起来, 有的认为是两个基本事件, 有的认为是四个基本事件.逐渐的, 认为是两个基本事件的意见占据了主导地位.
教师:学生B用“A死”、“B活”的表达方式较好, 这可不是说我俩之间的“你死我活”啊 (教室里笑声一片) .我和大家的看法一样, 认为这个成语表示的是“一死一活”的事件.如果是两个基本事件的话, 请问它们是什么关系?
学生:它们是互斥事件.
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A、B只有一个能活.
教师:它们是否是对立事件呢?为什么?
学生:是对立事件, 因为不是“A死B活”, 就是“A活B死”, 两个只有且必有一个发生.
教师:如果真是大家所说的这种情况的话, 那么它们既是互斥事件, 又是对立事件.
“学生教师” (学生以教师的身份) 讲授课前准备.
(接下来, 学生以教师的身份上台, 讲授课前准备的其他部分, 教师站在教室内旁听.)
在讲解课前准备时, 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 你能举例说明一下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吗?”
讲台上的“学生教师”准备不充分, 无法自己讲解, 但他马上请了一位自己认为是“高手”的学生C来讲解这个问题.
学生C:互斥事件就是不同时发生的事件.如这里有1、2、3、4四个数字, 从中抽取一个数字, 记“抽到1的事件为A”, “抽到2的事件为B”, “抽到3的事件为C”, “抽到4的事件为D”.这些事件任意两个都不可能同时发生, 所以这些事件中任何两个均为互斥事件.
学生:那么它们也是对立事件吗?
学生C:不是这样的.虽然A发生了, B一定不会发生;但是A不发生的时候, B却不一定发生.所以事件A、B不是对立事件.但我们可以想办法使它们是对立事件 (将数字3、4擦掉, 只剩下数字1、2) , 现在从这两个数字中“抽取一个数字1”和“抽取一个数字2”的事件就是对立事件.
太棒了!学生由衷地感叹, 因为这种理解是他们在不断探索中获得的, 教师只是适时地作了引导.于是课堂气氛又热烈起来.
师:若A∩B为不可能事件 (A∩B=ø) , 那么事件A与事件B互斥.其含义是:事件A与事件B在任何一次试验中都不会同时发生.若A∩B为不可能事件, A∪B为必然事件, 那么事件A与事件B互为对立事件.其含义是:事件A与事件B在任何一次试验中有且仅有一个发生.
“学生教师”接下来讲解课前准备.在写概率的取值范围的时候, 他写成了“0<P (A) <1”, 马上有学生站起来说:“由于事件的频数总是小于试验的次数, 且必然事件的概率为1, 不可能事件的概率为0.所以0<P (A) ≤1.”并且走上讲台用彩色粉笔进行了修改.
教室里马上就形成了两派, 在一番讨论之后, 达成了一致意见:“0≤P (A) ≤1”.
教师出示例题:
【例1】判断下列每对事件是否是互斥事件, 是否是对立事件.
从一副桥牌 (52张) 中任取一张:
(1) “抽取红桃”与“抽取黑桃”;
(2) “抽取红色牌”与“抽取黑色牌”;
(3) “抽取的牌点数为3的倍数”与“抽取的牌点数大于10”.
教师首先将黑板分好块, 规定哪一块是哪道例题, 所有例题, 允许任何一位学生上台板书.当教师一提出开始展示例题时, 前后两块黑板前马上挤满了学生, 还不时有学生上台为本组学生纠正错误.
待学生写好了之后, “学生教师”上台检查与点评例1.黑板上书写的答案都是对的, 但是有学生提出了疑问.
学生D:老师, 我认为“抽取的牌点数为3的倍数”与“抽取的牌点数大于10”这两个事件是互斥事件.
“学生教师”:这不是互斥事件, 因为如果抽到Q, 它是12点, 它既是3的倍数, 又满足点数大于10.不满足互斥事件“只有一个发生”的条件.
学生D:假如我抽到的是8点呢?它既不是3的倍数, 又不大于10点.这时事件A与事件B都不发生, 所以它们应该是互斥事件.
学生E (立即站起) :互斥事件要求“事件A与事件B在任何一次试验中都不会同时发生, 而不是某一次试验中不会同时发生”, 你认识发生偏差了.
教师点评:“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都是就两个事件而言的.互斥事件是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 而对立事件是其中必有一个要发生的互斥事件.因此, 对立事件必须是互斥事件, 但互斥事件不一定是对立事件.也就是说, “互斥事件”是“对立事件”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 “对立事件”是“互斥事件”的充分但不必要条件.
【例2】如果从不包括大小王的52张扑克牌中随机抽取一张, 那么取到红心 (事件A) 的概率是1/4, 取到方块 (事件B) 的概率是1/4.问:
(1) 取到红色牌 (事件C) 的概率是多少?
(2) 取到黑色牌 (事件D) 的概率是多少?
接下来, 另一位“学生教师”引导检查与点评了例2.前后黑板上板书的解答都写成: (1) 因为P (A) =14, P (B) =1/4, 所以P (C) =P (A) +P (B) =1/2.学生都觉得很完整.
教师在“学生教师”下了讲台之后, 再次引导学生检查.
教师:是否所有的概率都可以直接相加呢?
学生:书本上没说.
教师:我们学的概率加法公式的前提是什么?
学生:当事件是互斥的时候就可以使用概率的加法公式.
教师:这些解题的过程中体现这个前提了吗?
学生:都没有, 过程不严谨, 应该改为:因为A、B为互斥事件, P (A) =1/4, P (B) =1/4, 且抽到红色牌 (事件C) 包括A、B两个基本事件, 所以P (C) =P (A) +P (B) =1/2 (教师补充板书第 (2) 问) .
【例3】某射手在一次射击中射中10环、9环、8环、7环、7环以下的概率为0.24, 0.28, 0.19, 0.16, 0.13.计算这个射手在一次射击中:
(1) 射中10环或9环的概率;
(2) 至少射中7环的概率;
(3) 射中环数不足8环的概率.
“学生教师”点评与讲解例3中的易错点.
4.总结与小测
教师:好了, 现在请大家自我评价一下本节课的学习情况, 并用双色笔将自己出现过问题的地方标出来.接下来进入5分钟当堂检测.检测之后, 学生报答案, 集体纠正.对于检测, “学生教师”讲解得特别到位.
教师:请大家总结、反思自己本节课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并将它记录下来.
师生小结:1事件的包含、并事件、交事件、相等事件的概念.
2事件A与事件B对立是指事件A与事件B在一次试验中有且仅有一个发生, 事件A和事件B在一次试验中不会同时发生.
3对立事件是针对两个事件来说的, 一般来说, 若两个事件对立, 则这两个事件必是互斥事件;反之, 若两个事件互斥, 则未必是对立事件.
4对立事件是一种特殊的互斥事件, 若事件A与事件B是对立事件, 则A与B互斥, 且A∪B是必然事件.
5从集合角度来看, 事件A 的对立事件是全集中由事件A 所含结果组成的集合的补集.
三、课堂教学反思
1.心理学研究表明, 数学概念的学习要经历感知、理解、保持和应用四种心理过程.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 要“讲背景、讲思想、讲应用”, 重视基本概念在智力开发、能力培养、情感体验、认知训练等方面蕴含的教育价值, 深入挖掘新旧知识间内在的联系, 追寻知识发生的轨迹, 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 循序渐进, 水到渠成, 引导学生主动完成新知识的构建.
2.本节课在发现学生对课前准备出现畏难情绪时, 如果继续按照原来的教学思路进行, 可能会导致学生对后面知识失去学习兴趣, 临时改变为探究“你死我活”的成语所包含的事件.虽然将学生从情绪低迷中带了出来, 学生互动得比较到位, 但还是存在着不足之处:
(1) 忽略了对事件的包含、并事件、交事件的概念的准确理解.这样的情况以后在备课中应提前预想到.
(2) 在学生讲解课前准备的时候, “学生教师”讲解得不是很透彻, 未能从两个互斥事件进行推广, 思维有跳跃性, 应加以提醒.
(3) 学生对前面的知识还有混淆.如在上课的时候, 有学生居然说了一句“必然事件与必然不可能事件”.
(4) 评分细节需要完善.在这一节课中, 学生学习的热情很高, 但是评分细节没有跟上, 只有数学课代表对小组进行了评分记载.教学实践证明, 评分细节不完善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四、课堂教学评析
本节课做到了教师在课堂上“消声”, 学生在课堂上“有声”, 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学习的主体, 教师成了组织者和参与者.整个教学以生为本, 关注学生的情感、意志、品质、价值观, 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为起点, 情境灵活, 内容丰富, 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主体性的发挥,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和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核心阵地, 只有课堂快乐了, 学生才能切实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课堂充实了, 学生才能体会到生命的充实;课堂精彩了, 学生才能享受到生活的精彩.
然后再进行激趣:“通过自学发现老师一下就确定能不能组成比例的奥妙了吗?”学生针对黑板上的题叙述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呢,让学生形象地看到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就是将比例中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最后得出比例的性质。
让学生应用比例的性质验证自己写的比例成立不成立,使学生明白,验证比例式是否成立,除了求比值的方法,也可以用求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是否相等的方法。课上安排应用比例性质进行填空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比例性质的认识与掌握。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由“激趣”、“探究”、“应用”这样三个教学环节组成。在“激趣”这个环节中,从寻找新旧知识的联接点入手,直入重点。采用自学方式展开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索新知识。“探究”是本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主要引导学生怎样自己的努力去发现比例的“秘密”,归纳出规律性的结论。整个环节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从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能力。
前不久,我上了六年级《比的基本性质》这节课,感想颇深,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体现了新课标、新思想、新理念。就本节课,我想谈点反思。
本堂课,是一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课。教学中,由除法的“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就能自然而然的联想到是否也存在着“比的基本性质”。对此,我没有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顺从学生的思维规律,鼓励他们大胆猜想,并通过举例、论证等方法小心验证,最后确切地得出了“比的基本性质”。在“大胆猜想——小心验证——得出结论”这一过程中,我尽量地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课堂,步步深入,而教师只在关键处起点拨作用。这样,整堂课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浓,积极性高,成就感足,理解和记忆也就自然较为深刻。
一、从历史的角度看开放
纵观我国数千年的发展历史, 单凡兴旺发达的历史时期, 都奉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汉朝有著名的“文景之治”, 班超、张骞通西域, 把汉族跟西方民族联系起来, 开展了中国对西亚和欧洲的贸易。唐朝有“贞观之治”, 通过丝绸之路同西方交往, 东与朝鲜、日本, 南与印度洋各国, 都有通商贸易往来, 当时长安有百万人口, 有很多外商往来, 成为当时著名的国际化大都市。南宋的经济和科技水平是比较发达的,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建立,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 跟南洋国家的联系相当频繁。在元朝比较昌盛的时期, 东西联系仍十分密切, 与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阿拉伯各国, 甚至地中海地区都有贸易往来。再把目光移到国际上一些发展比较成功的国家, 也有相当一部分国家是通过对外开放实现发展的。十九世纪的俄国, 原来是一个落后封闭的国家, 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开始, 实行“改革开放”, 废除农奴制, 引进国外资金, 很快进入资本主义工业国家的行列。日本长期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因而一直处于落后的局面。明治维新以后, 从国外购买轮船, 筹措国外贷款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发展工业, 扩大进出口贸易, 很快就走上了资本主义强国的道路。反观我们发展滞后, 被动挨打的历史时期, 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闭关自守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清代从一开始就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1717年, 康熙颁布了闭关办法以后, 这一政策继续实行, 严重阻碍了中国商品的出口, 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原来科学文化的领先地位也在这种政策的作用下逐渐丧失, 发展落后, 甚至倒退。直至大门被帝国主义的洋枪洋炮轰开了, 外国人进来欺压中国人, 逼迫中国签订了许多严重侵犯主权的不平等条约, 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从这些历史的辉煌经验和沉重教训, 我们可以看出, 中国的繁荣强盛无不是与开放相连, 无不与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蓬勃发展相伴;而闭关锁国, 封闭自大无不让中国人饱尝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屈辱。国际国内历史的开放与封闭两条道路的不同选择导致的不同后果, 深刻地启示我们:封闭必然导致落后, 要实现发展必须从国情出发, 找到一条适合本国特色的开放道路。
二、从理论层面上看开放
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 事物是善遍的, 没有绝对静止和孤立的事物。从事物本身发展的进程看, 它是与外界其他事物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 孤立的事物是谈不上发展的, 只有普遍联系的, 处在运动中的事物才会发展。而开放就是促进联系的一种重要途径, 是实现发展的前提所在, 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要求。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上讲, 社会主义无疑是当今世界最先进、最进步的社会制度, 但是社会主义不是封闭主义。它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不能离开整个社会历史的大前提, 它必须吸收、借鉴、学习其他社会和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 才能使自身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从社会主义在东方经济、文化不发达国家实现的前提看, 尽管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但因为不具备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 因此, 无产阶级在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 必须吸取资产阶级取得的“一切肯定成就”, 不能脱离世界而孤立存在。如果脱离世界而孤立存在, 如果要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西方长期进步才取得的成就, 那么这种社会必将灭亡。马克思、恩格斯预言:开放将使太平洋连成一片, 太平洋两岸将来也会人烟稠密、商业兴旺、工业发展, 那时太平洋起的作用将与现在大西洋起的作用, 与古代地中海起的作用一样, 成为世界交通的大航路。在列宁领导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 也多次强调社会的开放性问题。他明确指出, 社会主义国家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 必须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好的东西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三、从发展的角度看, 只有坚持改革开放, 才能融入全球化进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 政治格局的较大变化, 国际形势体现出以下两个特点, 一方面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另一方面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全球化的起因和基础是世界经济和科技的发展, 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全球化的实质是全球经济发展超越了政治上的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国家和地区界限, 产生了人才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全球流动, 从而对全球政治、文化、思想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进程起了巨大作用, 也促进了世界历史的统一进程。
在全球化的趋势下, 国与国之间的联系与合作越来越频繁, 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必须善于利用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 开拓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 学会组织国内建设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两套本领。对于中国而言, 资源总量丰富、劳动力充足、市场潜力巨大, 有发展经济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的自然物质基础, 但是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落后, 资金短缺, 缺乏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 又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条件,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同时, 中国的特殊条件所形成的巨大市场不仅仅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而且对世界发达国家和那些出口生产占很大比重的外向型经济的国家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发展的中国本身对于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开放的世界同样离不开中国。从党中央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要决定, ”并且指出“为了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我们可以在认真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的同时, 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 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后,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调整了对中国的交往政策, 使得对外开放有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三十多年来, 在党的领导下, 不仅仅展开了全面深刻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 而且也采取了全方位的开放战略, 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我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
在现阶段, 以经济和科技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激烈:国门打开后, 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 政党媒体化倾向加强, 政党的传统运作方式和组织方式在逐步发生改变, 加上多元文化竞争, 使党的建设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党的执政地位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但是, 不能因为开放带来的挑战和考验就封闭不前, 在这个前提下, 对外开放依然是我们要坚持的一项基本制度, 而且要更加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面对这个前提带来的机遇, 全面发展外向型经济更能迎合时代的要求。因此, 党的十六大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 对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 更加有效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宽发展空间, 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意义重大, 这是我们再次向前跨出的一大步。
摘要:在全球化大背景下, 应怎样重新认识对外开放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理论角度、发展的角度分别对其进行了论证。
【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06-18
对外汉语教学反思11-11
开放课堂的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10-04
“教学开放周”反思05-25
开放教育基本知识讲座10-01
对外汉语中的汉字教学11-05
对外汉语教学中避免语言禁忌的方法07-28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07-13
汉语言要素教学课-结构助词的对外汉语教学05-25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教学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