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校本课程总结

2024-11-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二年级校本课程总结

小学二年级校本课程总结 篇1

普兰店市瓦窝镇中心小学 回岩伟

1、学会积累

进入二年级以后,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已经能够进行简单的习作积累了。同学们,你们能说一说习作积累是怎么回事吗?

是的,要把作文写好,离开好词好句的积累是不行的。习作积累的内容应该广泛,写人物、写景物、写动物、写植物的,这些内容都应该抄写在自己的本子上,作文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随时用在自己的小作文里,翻开你的积累本看一看,你积累了哪些方面的内容,你能够把积累的内容背诵下来吗?在作文中你是不是经常运用自己积累的好词、好句呢?

有的同学平日喜欢读书,但是读过一篇文章以后不知道应该积累哪些内容,请同学们读一读下面这一小段,试着把你认为写的好的内容画下来,你画的内容就是你要抄在积累本上的内容。

冰花

小童清晨醒来,看见玻璃窗上结了一朵朵晶亮的冰花。他惊奇地喊着:“妈妈,你瞧,玻璃窗上开花了!”啊,真漂亮,它像宽大的树叶,像柔嫩的小草,像盛开的花儿,一束束一朵朵,晶亮洁白。

小童问妈妈:“这花是从哪儿来的?”妈妈笑了笑说:“是冬爷爷在你睡觉的时候送你的。”

上面的这篇小作文写得很美,但是我们在习作积累的时候,不能够把全部的内容都抄写在积累本上。请把你画下来的词语或句子读给同学们听一听。

在词语积累方面,我们可以选择这几个词:晶亮的冰花、惊奇地喊着。

在句子的积累方面,同学们可以选这句话:“它像宽大的树叶,像柔嫩的小草,像盛开的花儿,一束束一朵朵,晶亮洁白。”

把这些词句抄写在本子上以后,多读几遍试着把它们背诵下来。以后,你在作文中遇到写冰花的内容时,就可以作为自己的语言写在作文中了。

教你一招

看来积累的方法很简单:

1、把文章的意思读明白。

2、把优美的词语和句子画下来,抄在本子上。

3、反复的读一读,并背诵下来。同学们,积累是不是很简单呀,在老师的指导下,找几篇小短文读一读,然后把好的词句积累下来。

训练课堂

听老师读一篇小作文,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作文的内容复述下来,并把你复述的内容写在作文本上。

2、积累的运用

光会积累并不够,我们还要学会把积累的内容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有时候我们总觉得自己的作文语句平淡,其实,刚开始学习写作文,能够在自己的作文中用上平日积累的语言是很重要的。下面是一个叫小明的同学写的作文《逛公园》的开头,请同学们读一读看看写得怎么样?

清早起来,阳光照进屋子。我穿上衣服,吃过早饭,和爸爸一起去公园,路上的景色多美呀,我们高兴地边走边唱,一会儿就到了。

这是小明同学写的作文的草稿,老师看过以后,建议他加入自己积累的好句子。以下这些句子是小明日常积累的,你能帮助小明把积累的句子加入到他的作文中吗?(任意选择一两句)

1、天已经亮了,小窗上流进来清泉一般的晨光。

2、早晨,天空瓦蓝瓦蓝的,金色的阳光从人行道旁茂密的枝叶间洒落下来,地上晃动着一圈圈破碎的光点。

3、喜悦涌进了我的心中,心仿佛荡漾在春水里。

4、草地上随处可见斑斑点点五颜六色的野花,阵阵清香在微风中飘荡着。

5、小草在微风的吹拂下晃动着,好像随着晨风轻轻地唱歌起舞。

请把你帮小明修改的作文读一读吧请把你帮小明修改的作文读一读吧。经过修改的作文与小明最初写的作文比一比,是不是内容更丰富、更充实了。

教你一招

其实,我们在自己的作文中也应该这样,适当地运用积累的内容,运用积累并不是抄别人的作文,像上面小明写的这个小段,如果你把积累的内容全部都用在文章中了,这就不是你自己的作文了。在适当的情况下,运用一两句就可以了。

训练课堂

下面就请同学们写一篇小作文,看一看能不能把积累的内容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作文内容:写一写你和爸爸或妈妈去城里买东西的情景。

小学二年级校本课程总结 篇2

小学低年级是打好身体基础的“黄金时期”, 在这一时期进行锻炼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儿童大脑皮层运动中枢的兴奋与抑制转换的频率快, 柔韧性和灵活性较好, 所以学习篮球最好从低年级就开始。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 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为学生打下了扎实的篮球基础。

一、兴趣———篮球校本课程最大的生命力

兴趣是篮球校本课程最大的生命力。小学低年级学生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兴趣第一”, 他对什么感兴趣, 学习的积极性就高。因此, 教师不能以单纯的“学会动作技术”为目标, 在现实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入手。

1.“明星”激励。

现在一年级的小朋友都知道姚明是打篮球的。记得第一次给他们上课, 有几个小朋友就问我:“篮球老师, 您怎么没有姚明那么高啊?我最爱看他打篮球赛了, 我长大后也要像他一样。”可见小学生正处在一个对明星极度崇拜的时期。针对这一特点, 我经常给他们讲一些有关我国著名篮球运动员的故事, 激发他们对篮球运动的兴趣, 并激起孩子的爱国热情, 培养他们的远大志向。我还经常介绍与组织孩子观看美国NBA职业篮球比赛的录像, 在他们的惊喜、赞叹、尖叫声中我看到了他们对明星的兴趣浓于运动本身, 我便因势利导, 结合录像给他们讲一些乔丹、姚明等明星从小就积极参加篮球运动的故事。尤其当我讲到:“篮坛巨星迈克尔·乔丹之所以有今天, 就是因为基础打得牢——他从小学时就学篮球, 但因没有天赋, 到了大学才崭露头角;很多运动员达不到巅峰的原因, 可能就是因为基础不好。”听完, 很多学生就表示一定要从小就打好篮球基础, 长大后争当明星, 做一个出色的运动员。这种开导方式更加激发了学生参加篮球训练的强烈欲望, 榜样的作用变成了学生学习篮球的动力。

2. 游戏创编。

我发现, 在日常的各种篮球活动和竞赛中, 学生对篮球活动有一些兴趣, 具备了一定的篮球基本活动能力, 但“单个玩篮球”现象普遍存在, 缺少与同学互动交流的机会;且在篮球技术教学时兴趣不大, 私下反映教学形式比较枯燥。因此, 我认为在课堂中以游戏的形式贯彻篮球教学, 是引导学生对篮球活动产生浓厚兴趣的主要手段之一。为此, 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能力、篮球教学内容的侧重点等方面, 对低年级学生进行了趣味篮球游戏的创编。我在指导学生练习时, 把基本动作编成了小背篓、扭扭弯弯、小小搬运工、抢夺宝藏、五角传球、叫号接球等游戏, 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练习兴趣。

如教学“行进间单手运球”技术。有部分学生在行进间运球时总喜欢用双手去接触球, 造成运球动作走样。为此, 我在课堂教学时根据篮球运球技术的特点创编了游戏“抢夺宝藏”, 把运球技术的要领巧妙地运用到游戏中。游戏要求学生边运球边取物品, 学生为了快速取物品, 就会很自然地用一只手运球、另一只手拿物品, 无形中就改掉了双手接触球的技术问题。而且, 学生在游戏中乐此不疲, 没有了学习技术动作时的枯燥感和疲劳感, 不但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权, 还增进了同学间的合作与友谊。

3. 体验成功。

上述两步做到了, 那么, 怎样使学生的兴趣得以巩固呢?我们应该都知道兴趣是要建立在成功的喜悦之上的, 那么我们就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在篮球课堂上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经过实践, 我个人认为上篮球课也要像上语文、数学课一样, 定期进行阶段成果检测和阶段比赛, 只要看到学生有一丁点进步就要及时表扬, 也可以颁发奖品 (如贴纸、利用“家校通”向家长汇报、奖状等) 。这样学生既看到了自己的进步, 又受到了老师的肯定, 其学习积极性就会高涨, 这就是学生的学习动力啊!记得在一次行进间运球练习时, 二 (3) 班有一名女孩的动作总不协调, 球控制不住。她跑到我身边, 低着头说:“老师, 我运不好, 我不想运球了, 我可以休息吗?”面对她这样的举动, 我弯下腰拍拍她的头说:“虽然你不是运得最好的, 但老师觉得你已经很不错了, 你再多练习一下, 就更好了。”结果第二次在她们班上组织的分组比赛时, 她的运球技术和上次相比竟然有天壤之别, 在组里得了第一名, 真是出乎我的想象!我就抓住这个瞬间, 及时给予再接再厉的暗示, 并在全班学生面前给予表扬, 还奖给她一颗小星星, 顿时她的脸上充满了成功的喜悦。从此我发现这个学生的篮球兴趣变得更加浓厚了。

二、整合———篮球校本课程的有效推动力

1. 低年级篮球游戏与地方课程的整合。

地方课程的设置虽然涉及的面很广, 范围较大, 但也有它的局限性, 缺乏针对性。我们在研究、实践中将我校开发拓展的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相整合,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地运用这两个资源, 把篮球游戏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为地方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综合各种体育技能活动, 地方体育课程将教材划分为跑、跳、投、滚翻、韵律、民体等部分, 我们根据这些教材的特点和学生所要掌握的技能要求, 设计把创编的“趣味篮球”穿插到这些教材中。我们根据教学大纲, 再结合我校特色在新课程规定的每周3节体育课以外安排出一节以篮球教学为主, 以其他教材为辅的体育活动课。这样的组合可以使跑、跳、投等教材内容更富有兴趣性和吸引力。如快速跑中穿插了篮球游戏———“追球跑”时, 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就不会感到乏味, 他们每次都会尽力去跑。这样既提高了奔跑能力, 又掌握了篮球的基本技能。篮球游戏贯穿于课堂教学, 旨在让每个孩子接触篮球、了解篮球、喜爱篮球, 引导学生在篮球游戏中感受这一份快乐、感受游戏时情感交流带来的心灵碰撞, 让篮球的乐趣遍布学校的每一个角落。篮球教学融入课堂教学, 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 还能以优质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让篮球走进课堂, 走进学生,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经验与总结 篇3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

着眼素质教育需求,承认学生个性差异,旨在“张扬学生个性、促进教师与学校发展”。

T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学生需求为立足点。不仅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品质的形成,也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方面,力求让每个孩子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从2008年开始,T小学的若干位优秀的青年教师在语文课的基础上开发了学科拓展类课程,包括诵读课和特色作文课。之后,各持一技之长的音、体、美教师又在合作的基础上,创设了艺体特长类课程,包括形体课、音乐二合唱、足球课、国画等,并开设了一些动手实践的创新性教育活动。对于T小学的学生而言,语、数、外考试成绩不再是“好”学生的专利,所有学生都可以通过校本课程和创新性教育活动去寻找自己闪光的一面,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发扬自己的优点,张扬自己的个性。

该小学的优秀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编写校本课程教材,开展实践活动,并且每个月定期举办大小规模的校本课程讨论会,会议内容涉及校本课程内容、课程的组织、评价方式以及现阶段遇到的问题与解决途径等。除此之外,学校还规定一些与校本课程相关的必读书目,要求教师寒暑假阅读并作好记录,以补充和更新教师内在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素养,力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学生与教师是最能展现一所学校风采的主体。T小学能够立足本校实际情况,把教师的特长与课程开发相结合,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为每位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

二、校本课程内容的选取与组织方式

立足学生兴趣、教师特长,根据学生身心发展需要选取课程内容并灵活授课。

T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实施,合理利用自身的办学条件与资源,把学生兴趣与师生特长相结合,对现有的教材内容进行拓展、改编、重组或新编,变成独具本校特色的课程。例如,该小学在语文课的基础上,增开了诵读课和特色作文课,这两门课程是对学科课程的拓展。教师们还为诵读课编订了专门的教材——《黎明之声——快乐晨诵之旅》。诵读教材中的内容则是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身心发展需要精心选取的,虽然诵读课教材的名称一样,但内容上每个年级各不相同。

考虑到不同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与知识储备不同,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主要表现在授课方式和时间上。比如,特色作文课教学方式是从感知入手,让学生学会用眼去看,用耳去听,用鼻子去闻,用手去触,用心去感受,让孩子们先爱上生活,再用文子去记录生活。一年级学生作文课堂是口述的,二年级开始进行片段的写作,三到六年级是整篇作文都用文字记录;写作内容也是由“物-人-事”的顺序,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学规律。艺体类校本课程如音乐二课堂合唱、足球、儿童吹塑纸版画等课程是通过社团活动實现的,如,学生在美术教师的带领下成立“浓情夏日小巧手社团”、“橡皮泥雕塑小社团”,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参加。对于那些在某方面较为优秀的孩子来说,这些社团活动有拔高训练的作用。

另外,T小学还定期举办有关校本课程的校内或校外亲子活动,如校内的父子足球赛、校外的写作夏令营及足球比赛等。

三、校本课程的评价

注重评价方式与评价价值,师生双方互评为主,自评为辅。

由于校本课程的特殊属性,T小学积极倡导多样化的评价方式,针对不同的校本课程制定了不同的评价方法。笔者了解到,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该校制定的评价方式有纸笔测验和活动表现评价。纸笔测验主要用于“特色作文课”,即教师对学生的作文给予评价。活动表现评价是艺体类校本课程中一种评价方式,即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各项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参与态度、反应能力、合作与探究精神、知识的应用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进行评价,活动的评价内容既包括学生的活动过程又包括学生的活动结果。

评价以“师生互评为主,自评为辅”的模式展开。教师和学生在评价过程中互为主客体: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给予适当的评价。例如,足球课上,教师对学生踢球技能的掌握情况分为A、B、C、D四个等级,每节课或每两节课教一项技能,每个月测一次,当场评价,待本学期的课程完结后综合打分。学校重视学生评价的价值,学生对教师做出的评价可以让教师了解自己当前的教学情况、受欢迎程度以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改进方向。此外,学生对照校本课程实施前后自身的变化进行自我评价,包括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性格等几个方面;教师通过及时记录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来进行自我评价,包括课程知识、教学技能等方面,针对反思自身的不足做出调整与完善。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经验与总结

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在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分析、总结课程开发过程中的经验是课程顺利实施的保障。笔者总结了T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学校——明确、独特的办学理念。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学校教师共同的追求,是课程开发的路标。教师员工可以有自己不同的教育观念,但在核心问题上,必须有共同的理解,共同的理念是学校工作的指南。T小学的教师在“给每个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促进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制定了“张扬学生个性”的课程目的,挖掘出“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兴趣”的课程内容,探索出灵活的课程组织方式,开发出多样化的评价方式。T小学的校长与教师一直把学生的全面成长视为学校发展的动力,才能开发出独具自己学校风格的课程。

2. 教师——自觉的学习、反思意识与科研精神。课程开发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过程,需要根据课程实施后的反响、学生需求的变化等因素持续改进,只有教师不断地学习、反思、团结合作进行研究才能完善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

T小学的教师每个寒暑假都会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阅读一些书目并写读后感,除此之外,学校还要求他们选读一些与校本课程开发密切相关的期刊、论文、书籍,以补充、更新自己内在的课程知识和教学素养,这些工作都会为下学期校本课程开发注入新活力。

T小学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注重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教师们每个月开展多次大小规模的校本课程讨论会,每两周组织一次校本教研,内容包括课程标准的学习、课例研讨会、沙龙论坛、校本课程专题讲座以及教师们的课后反思等。据笔者了解,T小学的教师近几年开展关于“特色作文课”研讨会高达上百次,3~6年级中有12名教师写下了近7万字的教学感言。教师个人的实践反思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教师借助于个体反思,使自己的实践经验不断得到总结与升华,从而有效地丰富和积累实践知识,逐渐成为可以解决课程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专业型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是动态的、持续的过程,教师只有通过校本教研和自己在实践中的学习、反思,才能去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予以完善。

3. 家长——积极的配合与支持。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校长、教师、学生及家长的共同参与。笔者从该校了解到,该校大多数学生家长都会从人力、财力、物力不同方面参与到校本课程中来。有的家长为学校的诵读课提供了很多课外读物,有的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有关校本课程的校外活动,如带着孩子到外地参加写作夏令营、一起与孩子参加足球比赛等。这些家长认为,孩子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人和事,开阔孩子的眼界,丰富孩子的生活阅历,即便孩子没有在比赛中得奖,但这些丰富的经历比得奖更有意义。对孩子来说,家长的陪伴也会增加他愉快体验,使他对某门校本课程更感兴趣。

二年级《弟子规》校本课程纲要 篇4

金华小学二年级

一、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让孩子打好传统的根基。关注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文化资源,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创造性的学习,丰富学生生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在培养学生实践、创作和创新能力的同时,使学生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掌握校本课程内涵,突出学校特色。

2.学生发展目标: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感知祖国语言文字形体美的深刻内涵,提高欣赏水平。改变“告状式”的评价,推广“互动式、鼓励性”的评价方式,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和认真倾听、及时鼓励他人的习惯,形成自信、乐观的人格。3.教师发展目标:使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有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在实践中理解和运用课程理论,实现角色转变,具备科学的课程意识、娴熟的课程开发艺术、精诚合作的精神,促进专业水平的提高。

二、课程内容

背一背:《弟子规》

讲一讲:以讲故事形式进行交流。

读一读:培养朗读能力。

评一评:改变“告状式”的评价,推广“互动式、鼓励性”的评价方式,进行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教师评、家长评等多种形式的评价。

三、课程组织

(一)开设时间:利用学校自主课时,每周安排一课时。

(二)开展培训与研究活动 1.搜集、提供信息资料。2.阶段性小结和经验交流。

(三)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单元:弟子规 第二单元:总叙 第三单元:入则孝 第四单元:出则弟 第五单元:谨 第六单元:信 第七单元:泛爱众 第八单元:亲仁 第九单元:余力学文 第十单元:护生爱物篇

第十一单元:诵读经典的好处与成效

四、课程实施建议

1.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驱力。因此,要坚持把激发学生兴趣贯穿于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注重环境熏陶。

2.学科渗透——各学科要根据学科特点,结合经典文学的内容,在教学中渗透经典文化,尤其是语文学科,加大指导力度。如:师生共同诵读、学生展示诵读等。

五、课程评价

(一)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实行全程评价。采用教师评、学生评、家长评等多种评价方式。

(二)对学生评价:根据学生兴趣、态度、诵读及获奖情况,按照优、良、合格的等次,结合学生自评、班级互评、教师点评的多种评价方式。及时推广和宣传典型。

二年级校本课程折纸教学计划 篇5

2014—2015学第二学期

折纸活动是指利用普通的纸张,经过折、剪、画等活动来完成一定物体造型的一种美术活动。折纸活动取材方便,操作简单,生动形象,易学易做,是儿童感兴趣和爱好的事情。它既能锻炼儿童的手部肌肉,又能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内容丰富,有很强的趣味性,是经千百年来劳动人民不断创造而流传下来的。它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一、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16人。由于学生年龄不大,折纸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喜欢,他们喜欢动手,这对我来说有利于上好本学期的折纸课。但是也有可能极个别的学生上课不认真,比较随便,我将对这些学生加强教育。

二、教学目标

1、在折纸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

2、注意提醒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加强孩子对各种折叠方法和剪、画的使用,培养学生参与折纸活动及用辅助材料表现具体内容的积极性和探索的欲望。

3、加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多让学生观察、讨论,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对学生的进步要以鼓励的正面态度对待,发现学生的长处,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表现欲。

三、教学措施

1、认真搜集整理教育案例,备好每一堂课,尤其做到亲自动手。凡要求学生会做的小制作、小物件,首先自己会做,并在课堂上认真做好演示,激发学生上劳动课的兴趣。

2、努力利用信息技术,摸索信息技术与白纸课整合的方法。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关心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动手能力差的学生做好个别辅导,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进度 3月份主题:多彩的植物 第一周:认识折纸符号和基本折法 第二周:折纸仙桃 第三周:折纸郁金香 第四周:折纸萱草花 4月份主题:海底世界 第五周:折纸海龟 第六周:折纸热带鱼 第七周:折纸金鱼 第八周:折纸螃蟹 5月份主题:森林音乐会 第十周:折纸千纸鹤 第十一周:折纸青蛙 第十二周:折纸小兔 第十三周:折纸孔雀 6月份主题:我们的节日 第十四周:折纸兔子帽 第十五周:折纸衣服 第十六周:折纸玩偶

《认识折纸符号和基本折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了解纸的造型艺术与折纸工艺。2.认识折纸符号,学会折纸的方法与步骤。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合作意识和环保意识。教学内容分析:

折纸是起源于中国的一门民间艺术,如今已风靡全球,并深受人们的喜爱,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与了解,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折纸这种利用纸张装饰制作的特点及其特有的工艺和手工制作技艺,达到表现美、创造美、应用美,不仅愉悦自己身心,更具使环境和社会更加美好、和谐的目的。学情分析:

折纸对于每个孩子来说都不陌生,从小到大同学们玩过折纸游戏,如纸飞机、纸船等,也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折纸技法,本课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折纸技法基础上,进行折叠纸的尝试练习,让学生对折纸造型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教学重难点:

重点:折纸基本方法和步骤的掌握。难点:运用折纸方法折出各种形状。教学过程:

一、欣赏各种美丽的折纸作品。

出示几个教师亲手制作的折纸样品,使学生有想学折纸的欲望。

二、介绍折纸艺术。

折纸是一门流传广泛的民间艺术,与剪纸、面塑、风筝一起盛传不衰,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折纸的创作题材来自于自然万物,利用纸的不同质地性能,采用折、叠、卷、翻、插等手法,加上剪、接、嵌、拼、画等技巧,栩栩如生地表现动物、花、船和人的空间形象。折法简便易学,形象维妙维肖,尤其能触发人的想象力,培养形象思维和动手能力。

如果,我们要折出一件完美的作品,必须掌握良好的技巧和熟练各种折法和符号。要掌握良好技术并不困难,只要我们能把握下列各点,就会得到良好的成果。

三、认识各种简单的折纸符号。

(一)ppt出示折纸符号,学生自己认一认,有没有以前在哪里见过的。

(二)根据图上的说明自己试着折一折。

(三)老师示范折,生一起折。

(四)和小组内的同学一起折一折、说一说。

手工课折纸教案:桃子

妈咪爱婴网 2012年04月11日 15:17:31 [幼教互动社区]

活动目的:

1、继续巩固双三角形折法。

2、利用双三角形折法学折桃子,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活动准备:

1、正方形手工折纸若干张,折好的双三角形和桃子若干。

2、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桃子。活动过程:

一、复习双三角形折法。老师提问:上星期我们学习了双三角形的折法,同……

活动目的:

1、继续巩固双三角形折法。

2、利用双三角形折法学折桃子,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1、正方形手工折纸若干张,折好的双三角形和桃子若干。

2、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桃子。

活动过程:

一、复习双三角形折法。

老师提问:上星期我们学习了双三角形的折法,同学们还记得怎么折吗?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双三角形折法。

1、教师出示折好的双三角形让学生观察,能后学生自己试着折一折。

2、请一至俩名折好的同学上台讲一讲折法,其余同学跟着再折一折。

二、学折桃子。

1、请同学们拿出带来的桃子仔细观察它们的特征,指名说一说。

2、教师出示折好的桃子,请大家说说像不像?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3、学折桃子。

教师先出示《桃子》折纸示意图,请学生看着示意图跟老师一起学折。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学生完成一个后,要求他们自己再试着折一个,教师只在旁边个别指导有困难的同学。

三、作品展示与交流。

请同学们把自己的作品先在小组里交流,能后每组再推荐一件作品到全班交流。

四、附《桃子》示意图:

关于桃子,在中国有许多美丽的神话和传说,在传说中,桃是神仙吃的果实。吃了头等大桃,可“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庚”;吃了二等中桃,可“霞举飞升,长生不老”;吃了三等小桃子,也可以“成仙得道,体健身轻”。正因为此,桃子被称为“仙桃”、“寿桃”。在《西游记》里,天官里的王母娘娘做寿时,就曾设蟠桃盛会招待群仙。这虽然是神话,也说明桃决非一般水果可比。至于齐天大圣孙悟空,以及他的子孙们,均是以桃子为粮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粉红的桃子折纸方法吧。

可套在手上,像妙脆角一样

主要材料:

一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想折几个就用几张纸

所需工具:

剪刀一把

制作步骤:

第1步:

第2步:

第3步:

第4步:

第5步:

第6步:

第7步:

第8步:

三年级校本课程教学总结 篇6

时间过得确实快,一学期已悄然接近尾声,今天我又一次站在这里作校本课程工作总结。因为只有及时总结,才能找出不足加以改进,并进一步明确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做到有的放矢,更加扎实有效地开展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现总结如下:

一、通过校本课程建设,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 校本课程不是教学层面上的一种教学活动,而是课程层面上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是最能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性课程。面对新课程的挑战,我们对教师进行了校本课程的培训。实践证明,教师的成长不在于上岗前的培训和脱产培训,主要是在教学实践中培养起来的。新的教育思想和新的教育观念必须也只有在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实验的探索之中才能逐步确立,教师专业能力的体现发生在课堂上,形成于教学研究之中。由此可见,把教师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培训有机地融为一体,能促进教师持续发展,不断提升教师素质。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① 建立一个高水平的教学研究集体。教研室主任负责,各教研组制定切实可行的教科研计划。鼓励支持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活动。② 开展拜师工程活动,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③ 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使用培训,使校本教研工作能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在全体教师中更好地开展。④ 要求教师制定自我学习计划,自问、自省,找出自己的优缺点,确定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目标,也就是要求每个老师定“自培规划”。

编写出版校本课程教材

为了确保校本课程的顺利进行,我们向全校老师征集了学习指导课案例。学习指导课教材的编写是一个全新的内容,除了组织老师学习外,学校下发了校本学习辅导课程教材的编写提纲。其中编写理念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的学习心态,促进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有利学校课程建设发展,形成学校课程体系。

二、在实践中感悟,提高校本课程课堂教学质量

(1)加强校本课程的研讨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以及新课程设置的要求,为了让校本课程逐步走向成熟,我校充分利用业务学习和教研组活动的时间,把研讨校本课程提上议程,使广大教师树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进一步明确校本课程的目标和课程内容。

(2)注重校本课程的指导

学校行政领导为了及时了解掌握实施状况,设立了行政与实验老师的对话制度,每两周举行一次校本课程沙龙。新的教育理念,在碰撞和交流中达到构建。而且在校本课程研究中,老师们也达成了共识,即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是每一个上课老师追求的目标,没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学习指导课说得再好也只是纸上谈兵。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常常是靠教师的“一支粉笔、一张嘴。”学生从中得到的收获有限。因此我们要求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精心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和编写的教材内容,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达到形真、情切、理寓其中。

三、在评价中成长,创建校本课程特色

根据校本课程的特点,明确了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目标程度,更是为了对我们的教学情况进行反馈和分析,以利于改进教学,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1)评价内容突出全面性和综合性

设计师生成长“档案袋”。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对学生素质进行全面考察和分析;从研究学生需要、设计课程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课程活动等方面对教师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评价。同时,尝试建立一套具有我校特色的全面衡量师生素质、全面反映师生发展过程的教育评价制度。

(2)评价方式力求多样性和灵活性

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口头评价与书面评价、等级评价与评语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数据测量评价与成长记录评价、阶段评价与全程评价、寄语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等,是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不断提高的积极、有效的激励手段。(3)评价设计讲求艺术性与创新性

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创造性地开展研究工作,追求有教师个性的、有班级及课程特色的、评价工具与评价方法的创新。尝试“寄语型评语”、“心理健康建议”等具有人性色彩和时代特色的新型评价方式,以实现新课程评价的最大效益。

总之,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目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条件,学校的特色形成是结果。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学校的优势和风格,进而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形成特色。

浅谈农村小学校本课程教学 篇7

一、结合实际,努力开发适合学校实际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有着很广阔的空间。我们从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出发,以学生发展为本,从学生礼仪、安全及热爱家乡方面开发了具有本校特色,切合学生实际的课程。

二、搭建校本教研平台,研究开发学法课程。

近几年来,我校开展了“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题研究的校本教研活动。学法研究中出现的问题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发展和新课程实施的质量。我们以学法研究为突破口来扎实落实新课程精神。我们以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为基本形式,搭建校本教研平台,引领教师们走进新课程,实现专业成长。

1、校长充分发挥校本教研第一责任人的职责。

校长是校本教研制度的身体力行者,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专业带头人。在实验研究的不同阶段,校长给老师们做理论上的辅导和实践中的指导。校长深入到教研组内和老师一同进行备课研究;到课堂上做现场指导;组织教师进行课例研讨。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校长确定编写思路,拿出具体的课时内容,指导教师怎样定准学法,怎样将学法指导的过程阐述清楚。校长定期召开课程编写组会议,听取老师的汇报,教给老师们课程开发的策略和方法,帮助教师们解除疑虑和困惑,鼓励老师们大胆开展工作。

在校本教研中,校长是制度的制定者,也是过程的指导者、参与者,充分发挥了作为第一责任人的角色作用。给老师们拓宽了发展的空间,给予了深切的人文关怀,这使得全体教师领会新课程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校本教研观,自觉地成为研究的主体。

2、管理者是学习的排头兵。

校长和中层管理人员率先学习研究。从校本课程理论到实践操作等都進行深入学习,每个人都担当起培训主讲人的任务,全程参与学法的研究与指导。

3、群体效应。

在试验的起始阶段,我们通过多次培训讲座,教师们明确了这项实验研究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有利于推动学校的特色化建设,同时促进个人的专业成长。

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学法的学习、研讨、实践、编写。十多名教师全员参加,每位领导、教师都是研究的主体。在研究中,每位教师都感受到了自身价值的存在,领导与教师的心贴得更近了,增强了集体凝聚力、向心力。

4、专业引领。

专业研究人员的支持和指导是校本教研成功的保障。我们发挥校内外专业人员的引领作用,为教师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骨干教师给全校教师上示范课,在会上交流学法指导心得。给老师们创造出去学习的机会,每学年,都派骨干教师到外地学习。鼓励老师们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和咨询。通过不同方式的引领,一批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成为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带动了教师群体的成长。

5、同伴互助

同伴间的交流与互助,使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能够得到客观的反馈。我们充分利用同伴互助这一有效方式,把常规教研活动和主题性研究相结合,推动组内教研扎实有效地开展。

一是发挥学年组和教研组的作用,同伴互助。因为同年组教学内容相同,学法的指导实践中便于互相交流情况。我们要求组内每周至少两次集体备课,每周每人最少听一节课。二是发挥学校整体指导研究交流作用。领导听课或研究中发现问题,随时组织教师进行研讨。三是每学期召开学法指导研讨会,展示学法研究的成果。

6、发挥优秀教师的带动作用。

班主任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他们立足于平时的备课、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地研究。这个年级的教师勤于学习、乐于钻研、肯于奉献,有很强的团队精神和进取意识。这个组多次被评为校优秀教研组,我们组织教师学习他们的成长故事,听取他们的经验介绍。他们的精神鼓舞着全体教师,各组以课程开发组为榜样,讲学习、讲研究、比能力。课下、餐桌旁、办公室教师们的话题都是关于学法研究和教学,大家相互沟通,人人进入到研究的角色之中,全校形成良好的教研风气。

7、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

我们对青年教师给予更多地关心、爱护、指导。拓宽他们发展的空间。在学习培训中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跟踪指导;在公开课上给他们展示的机会。学校还开展管理人员与青年教师结对子的活动,随时解决他们思想上的问题,工作中的困难,帮助他们快速成长。

8、个人反思

教师的个人反思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基础。我们引导教师形成反思的意识,注重反思习惯,掌握反思方法。备课时问自己是否遇到什么困惑,是否调整了教材,为什么这样调整,让教师反思自己的备课。上课中问自己是否发现了预料之外的问题,怎样及时地处理这些问题。利用这些问题作为课程资源,及时提醒自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关注“人的问题”。课后问自己:感到有哪些比较满意的地方或有什么困惑。这种反思在于通过教师的自我评价、自我表现和自我欣赏而形成恰当的积极的“自我意识”。组内老师在上课后及时交流,共同反思,让反思促进每个人的进步。同时,每个人有反思集,每学期至少写精典反思十几次。

9、以制度为保障。

我们完善各项校本教研制度,规范教师们的教学行为,提高教研质量。我们先后完善了各种常规教学制度。以制度作保障,许多教学研究活动已成为自觉行为。学期末每位教师的资料都要记入档案,并打分量化评比。

三、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收获。

通过搭建校本教研平台,加强了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

1、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综合素质有了提高。

德育、体育、艺术教育和学法课程的开发使学生的语言、思维、表达、动手操作及综合实践能力都得到提高。同时身体素质、艺术素养也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和提高。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些课程的学习,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

从一年级开始,各学科都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掌握了课前预习方法,课堂上听、说、想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以及课后复习做综合实践活动等许多方法。有了方法的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就有思路,有操作的依据,并有了自主学习能力。例:三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教师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学习。汇报时,有的小组用了分角色读一读的方法来感悟;有的小组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反复品读,感悟人物的品质;有的小组带着问题读书,边读边思考,从文中找答案,有的小组还会找出文中精彩段落背下来,课后仿写,再比如:每次布置课后阅读,学生都知道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段,摘抄下来。自己会提出几个不懂的问题,并用各种方式来得到答案。有的学生还写出读书心得。

3、教师转变了观念。

小学二年级校本课程总结 篇8

——青龙二小在全县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现场会汇报材料

青龙第二实验小学2011年8月迁入新址,现有33个教学班,教师100人,学生1874人。下面将我校在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和做法向各位领导、同仁予以汇报:

一、精心谋划,构建符合办学理念的校本课程体系 我们通过不断学习认识到校本课程的作用主要有三点:一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二是加快教师的专业成长。三是彰显学校办学特色。2011年,我校面临新的起点,高度重视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反复斟酌、谋划构建我校的校本课程体系。

国学经典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圣贤伟大的思想光辉,记录着民族基因中的最高智慧。让每一个孩子从小受到国学熏陶,汲取国学营养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我校首先确立了以“善”文化为核心的校本必修课程。真正的教育不是让学生个个成长为参天大树,而是让即使是小草也能展露健康的绿色,绽开芬芳的花朵。我校本着“让能跑的跑起来,让能唱的唱起来,让能飞的飞起来”的原则确立了扬长性选修课程的开发思路。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为什么有的学生在一年级就开始不及格,有的甚至已经成为落伍得无可救药,这是因为在学校最重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缺乏分别对待的缘故。”我校本着“每一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的原则确立了培根性选修课程的开发思路。

这样,我校就形成了以“倡导负责任教育,培养真善美人才”理念为指导的“上善若水”经典诵读必修课程为主,扬长和培根性课程为翼的“一主两翼”的校本课程开发思路。

二、多措并举,推进经典诵读校本必修课程 1.保障时间

将经典诵读确定为全校的校本必修课程,每周一节,纳入课表。利用“晨读.午诵.暮省”,诵读、内化、吸收,周二至周五晨读20分钟,每日午诵10分钟,每天晚上亲子共读20分钟。中午晚上放学,学生排着队伍,边走边诵读国学经典。大课间活动,将经典贯穿于各种活动之中,让孩子们在轻松快乐中学习经典。2.加强师资

结合我校实际确立了校本课题《如何运用电子白板实现快乐诵读中华经典》,提出了经典诵读课的三层目标“字正腔圆,知读音;手舞足蹈,读韵律;三读成诵,知其意。”要求每位经典诵读教师每学期上一节经典诵读公开课,探索总结出“112”经典诵读课教学模式,即:“每节课用10分钟复习检查、激趣引入;用10分钟读准正音,粗解文意,用20分钟生生互动,快乐诵读”,此举切实提高了经典诵读课的教学质量。3.布置环境

我校不断加大设施设备投入,优化了图书室、阅览室的软硬件装备,精心布置国学小院和国学墙,墙壁上设置了经典诗文文化,建设了班级“快乐书架”和“家庭图书角”,形成了浸润式校园环境。4.编制教材

我校成立主管主任负责、语文教师参与的教材编写团队,开发了《上善若水》校本教材,包括五个部分:经典诵读必读篇目、青龙二小善字歌、善字成语、善字名言和中华善德故事。5.搭建平台

开展“经典故事伴我成长”、“国学经典诵读大赛”、“书香家庭评选”等活动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充分利用班班通的优势,下载拷贝音频视频资源,让学生读有文字,听有声音,看有画面,在不知不觉中,理解国学经典的深刻涵义。

三、攻坚克难,推行校本选修课程 我们经历了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是1200余名学生如何上校本选修课。每门课平均30人的话,也要有40门选修课和相应的活动场地,这就要求打破班级界限,统一时间上课。二是如何解决校本课程师资问题。我校教师中多才多艺的教师有很多,如擅长跆拳道的体育教师周永恒,擅长朗诵的数学教师王月,擅长剪纸的语文教师胡小丽„„这些有专长的教师为我校开展多彩的校本选修课提供了可能。三是我们走什么样的校本选修课程开发之路。成功的校本选修课大多是起源于兴趣小组。但是由于我校建校时间较短,要想实现学校办学质量的快速提升,我们在需要尊重学生需求和教师特长的基础上加快校本课程的形成进程。

为了保证校本课程的正常开展,我们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实践: 1.理念引领,制度促动

一是调动全体教职工参与《学校三年发展规划》的制定。二是进行办学理念专题培训。三是学习其它名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经验。四是建立校本选修课程开发的长效机制。制定出台了《校本课程开发激励制度》、《校本课程评价制度》等六项制度,将校本选修课程开发做为梯级名师评选的必备条件。2.学生为主,兴趣为先

一是张贴海报。所有选修课均制作校本课程宣传海报,张贴在校园墙壁上,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亲切自然的语言介绍各门课的目的、内容,并向学生发出邀请。

二是学生自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课,学校对学生选课结果进行汇总。

三是课程调整。取消学生选择人数太少的课程,分解人数过多的课程,适时开发新的课程进行补充。

四是二次选课。学校再次张贴新开发的校本课程海报,限定没有选课的学生和人数过多的学生进行再次选课。

五是学校调剂。学校根据各班上报情况,对于空项和过分集中的校本课程进行限定人数,各班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六是再生课程。学校对于课程实行动态管理,学生可以将自已喜欢的新的课程随时上报校长信箱,学校努力争取再生出新的课程。比如第二学期,我们应部分竖笛爱好者的要求,开发了坚笛校本课程。

3.注重细节,加强管理

为了加强校本课程的管理,我们做到四落实:

首先时间落实。每周三下午最后一节课三至六年级上校本选修课,雷打不动。

其次是地点落实。我校充分利用教室、专用教室和操场,做到“一班双牌”保证选修课学有地点。

第三是材料落实。针对各门选修课申请的教学具材料,如刻刀、剪刀、卡纸、移动广播音箱等材料供应充足。

最后是督导落实。将36门课的管理分解到教学处全体人员,包课领导随时检查教师和学生的上课情况,从而保证校本选修课的正常运行。4.加强教研,注重质量

一是探索校本选修课程与学科教学之间的联系。

面对校本选修课的新生事物,教师们边实践、边反馈、边调整,在教学中,特别关注了它与学科间的联系,使它更好地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如:赵英英、杜剑飞两位课外阅读教师探索与语文教学之间的结合,鼓励学生进行主题阅读。二是开展各门校本选修课之间的交流研讨。儿童绘画、手工制作、剪纸这些校本课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任课教师李丽萍、蒋丽丽、曹淑娟等老师经常聚到一起,彼此交流教学方法,互相启迪,共同进步。三是注重校本选修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

开发电脑绘画课程的李艳荣老师,深入研究实践教育局提出的“一三五”教学模式,探索出了适合电脑绘画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切实提高了课程的实施质量。校本课程老师还在实践中摸索出了听一听、看一看、想一想、学一学、唱一唱、做一做等丰富的学习形式,总结出交流型、表演型,展示型等不同的课堂类型。5.科学评价,激活课程 一是对于学生的评价。我们采取“星光闪烁”五级评价制度,每一门课制定出五级评价标准,划分出若干评价要素,对于每一个评价要素区分出A、B、C级,根据学生所有评价要素的等级,确定出学生的星级。我们主要开展三阶段的星级评价工作:

首先是初始水平测试,了解每一名学生的个性特点。其次进行期末才艺展示。每一门校本选修课的所有学生期末都要通过不同形式展示自己的才艺,颁发星级认定证书。通过一年来的校本课程开发,学生的个性的特长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我校计划于下学年开始开展“才艺展示三十分”活动,每天中午上课前30分钟由一个班在主席台做专场展示,音响设施配备齐全,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二是对于教师的评价。从下面五个方面进行评价。(1)课程开发质量。包括课程策划书,宣传海报、课程纲要、教材的编写质量。此项占20%。(2)教案设计质量。对教师教案的实用性、教学模式是否符合本课程教学实际等方面。此项占20%。

(3)课堂教学质量。学校领导深入各班听课进行打分。此项占20%。

(4)学生成果质量。主要考查期末学生的才艺展示和平时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学生的表现。此项占20%。

(5)学生、家长评价。每学期末下发学生评价表和家长评价表,将学生、家长评价结果纳入对教师的评价。此项占20%。

四.多彩的校本课程,使学校的办学特色得以显现 一是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校本选修课程为那些在传统课堂上的学困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帮助他们重新找回了自信。如:三年级的刘红阳同学,以前在课堂上总是爱走神和同学说悄悄话,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可自从参加故事大王校本选修课后,她的这一爱说的特点得以发挥,她讲的故事绘声绘色,总能博得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回到班级的课堂上,同学们也经常会听到她独到的见解和精彩的表述,可以说是丰富多彩校本课程让这样一批所谓的学困生,找到了自己最亮的那一点,赢得自信,在不同的领域,做最好的自己。二是校本课程促进校园活动蓬勃发展。

学校举办的读书节、艺术节、升旗仪式,都成了他们展示自己的平台,读书节上学生的慷慨激昂,升旗仪式上学生的飒爽英姿,团体操比赛的整齐规范,绘画作品的栩栩如生,书法作品的刚劲有力„„尤其全校性家长座谈会和家长开放日活动中,更是展示了二小学生的精神风貌,礼仪引导员的伶牙俐齿、校园小红帽的认真负责给家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是校本课程促进学校文化品味的提升。

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过程中,师生们共同策划,布置走廊和班级文化,使教学楼内充满了童趣、活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无不体现出了学校“善”文化的特色。一门门选修课成为贯彻学校办学理念的有效载体:武术、跆拳道培育了学生“爱国、助人”的责任担当精神。科普知识、探究实验培育了学生“探索、创新”的求真精神。硬笔书法、儿童绘画、电脑绘画、剪纸、手工制作等培育了学生“欣赏、创造”的求美精神。故事大王、课外阅读、影视欣赏、朗诵等培育了学生“理想、道德”的求善精神。

小学英语校本课程总结 篇9

转眼一学期已悄然接近尾声,为了进一步明确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做到有的放矢,更加扎实有效地开展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现总结如下:

首先,英语作为一种语言,说到底是用来交际的。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语法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语言。口语是第一位的,让每一个学生开口说英语是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目标的制订上我立足儿童的特点,注重口语培养,以听说为主,坚持听说整合,先听后说,以听促说,自然习得的原则,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语言的敏感性,培养学生进行交际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其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力求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注重选择学生亲身经历和日常生活中感兴趣、能理解、易吸收的内容,且生动有趣,富有童趣,又感到有一定的挑战性。

第三,在教学方法上,我以游戏为主,各种教学方法灵活交替使用,以此吸引学生,抓住学生,从而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经常借助实物、直观教具等学生喜爱的事物,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从而激发学生英语兴趣。

第四,在教学手段上,我充分利用图片、多媒体等直观的现代化教育手段来激发和帮助学生学习英语。如:在介绍自己喜欢的动物及家庭时,我通过展示各种图片或动作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觉得学习英语非常有趣。

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学生对英语活动的兴趣更加浓厚了,能主动探求新知,思维更活跃了,知识面更丰富了,掌握了很多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文化方面的英语单词及短句,学唱并能够表演像ten little candles这样简单易学的英文歌曲,学生学会了自制英语手抄报,并初步学会了表演英文话剧,学生的交际能力增强,能主动与他人交际,在游戏情境中能运用简单的日常英语口语进行活动。

中小学校本短课程与长课程的开发 篇10

一、关子校本课程

1关于课程

课程不仅是一种结果,而且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意识。“课程”是学者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其概念迄今仍未在教育界取得共识。华东师范大学的施良方教授在其撰写的“课程理论”专著中,则将90年代中期以前国际上比较有影响的多种课程定义分为以下六类:(1)课程即教学科目;(2)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3)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4)课程即学习经验;(5)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6)课程即社会改造。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教授认为:“课程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培养目标所需要的全部教学内容与教学计划”。我们就采纳何克抗教授的定义。

2关于校本课程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李永生博士认为,校本课程有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开发校本课程,其形式和内容设定也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效性。由于学校办学理念、实力及周边文化环境的不同,学校根据本校的条件、优势及自我发展釣空间,来开发适宜自己学校的课程形式及内容。目前,我县多数学校采取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是校本短课程,二是校本长课程。

二、校本短课程与校本长课程

1校本短课程及其范例

短课程是指学习过程具有短期性、时效性、灵活性、针对性等主要特征的课程。学校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根据社会、学校、学生的需求,即时开发而成,一般开设1-3个课时,并无现成参考教材或范本。短课程的特点,一是开课灵活,利于学生学习;二是时效性强,只要针对学生的需求,及时解决问题即可,不必在系统性、完整性方面过多纠缠;三是开班人数不限;四是开发方便,易于推广。

永嘉县是一个差异较大的县,不同学校在不同区域。其文化特点、师资条件、学校经费、设备等各不相同。即使相同学校各个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水平、认知水平和品德水平也不尽相同。因此,短课程在我们县开发找到了生存的空间。

短课程,它有利于提高课程的适应性,使每一个学校都能大胆地开发与实践,具有“短、平、快”的特点。弥补了专家开发的课程(专家开发的课程离“具体”的学生太遥远)。校长、教师、学生及其家长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灵活开展学校一级的课程十分必要。这也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

目前,我们常见的校本短课程形式有:教材拓展式、中外文化导读式、研究主题式、学生生活式等。内容有:时事政治类、人文素养类、科学素养类、艺术素养类、身心健康类和生活职业类等。

(1)教材拓展式

指的是对国家课程进行拓展、改编和重组,既是对已有课程资源的利用,也是一种最快捷的校本短课程的开发行为。内容要求强化学科知识拓展。特别是学法指导,也可以是学科竞赛、培优补差。由教科室指定教师上课,学生自愿参加,各学科备课组负责。

案例1:永嘉实验中学科学组教师,大胆地删除教材申的部分內容,改变原有教材的体列进行重组,增添接近当地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加以补充和拓展。如《研究人的脚印与身高等关系》,本例来自实验中学科学组,是该组教师把第七册《科学》教材中的“脚印的测量”进行拓展、改编和重组而成的校本短课程。结构为①目标设定②内容设定③课时设定④评价。

(2)研究主题式

研究主题式指的是结合研究性主题进行开发。这既是加强学科间的整合和内容渗透,也是运用相关学科知识继续解决其他研究性学习主题的有效途径。现在开发中的内容主要是结合温州市教育局、永嘉县教育局、科技局等单位的科技创新活动,如航模、电脑作品、网页制作、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等。内容要求是当今科技发展前沿,贴近现实生活,能激发学生探索和创造的兴趣。由学生在自愿参加的基础上,部分课程通过选拔参加,由科学组和信息技术组负责实施。

案例2:寻访楠溪江民间文化——永嘉民间谚语

民间谚语通俗易懂、幽默风趣,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如“人心齐,泰山移”就能生动形象地告诉人们人多力量大的道理。民间谚语深受当地学生喜爱。为了丰富学生的语言,更深地感受永嘉地方文化的博大精深,永嘉实验中学对永嘉地方谚语展开调查、研究和整理,并根据收集的材料进行分类,共有a、警戒篇b、哲理篇c、嘲讽篇d、健康篇c、天气篇。目前,这些校本短课程已在我县许多初中作为七年级的辅助阅读材料,收到很好的效果。

(3)中外文化导读式

中外文化导读式指的是结合中外优秀历史文化宝库进行开发。教师指导学生读名著,看中国历史故事,讲古希腊神话,讲当地永嘉历史人文故事,如“红十三军”领导人的故事等。

(4)学生生活式

学生生活式指的是从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进行开发。内容以学生主体性活动为主的学生社团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目的是扩展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兴趣,学生自愿参加,政教处、团委及各兴趣小组教师负责实施。

案例3:实验中学开发的校本短课程《健康从心开始》、《学生交往的技巧》、《画出成功的自己》、《环境保护从我做起》等。

另外,象实验小学、外国语实验小学、城关中学、城西中学、瓯北二中等学校先后开设了科学素养类(计算机应用、科技创新类,人口与环境、新能源、生态农业、科学研究方法),人文素养类(法制教育、安全防范知识、科技发展史、文学欣赏、地方文化、常用文写作、演讲与辩论),身心健康类(心理辅导、排球、篮球、乒乓球、民间武术、民间游戏、围棋、象棋),职业技能类(电子琴、摄影、书法、美术、舞蹈)。

当然,学校的教师有何优势,直接关系到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成功程度。但是,我们一些学校的校本短课程开发理念出现了转变,表现在:由“教师能开什么课”转变为“学生需要什么课”为出发点。因此在操作过程中我们开始重视:课程决策的民主化,课程的开设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来决定,根据是否有利于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发展来决定课程的取舍,具体地表现为由学生的选课率

决定短课程的开发。

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前,要调查研究不同年级学生知识需求和心理发展需求以及学习方式和方法。我们目前对学生的需求研究,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和知识考查两种方式来获取数据并进行分析,为开发适合学生的校本短课程做前期研究和准备工作。永嘉实验中学就是根据这种方式去做的。

2校本长课程及其范例

长课程是相对于短课程而言的,有预期的目标系统,并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它具有系统性、长期性、完整性等特征,有参考教材或范本,这些课程是根据当地社会、学校、学生的教育需求而开发设置的,一般一周开设1-2个课时。

学校资源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它包括师资、设施、设备、经费及学校文化支持。开发校本长课程离不开良好的物质、文化条件,开发前学校对有效的资源进行全面评估分析。我县农村中小学由于历史、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学校师资条件、硬件建设、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与发达地区有一定的差距,这是长课程开发的制约因素,所以大多数学校未能开发校本长课程。长课程开发首先要评估学生的需要。教师、学生、社会代表参加审议,把一部分课程的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拥有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长课程,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能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同心协力地实现学校目标,促使学校特色的形成。同时,教师意识到开发长课程这一权力所要承担的课程责任,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开发校本长课程,改变了自上而下的国家长周期课程结构,使课程迅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是建立一种以教师和学生为本位、为主体的课程开发决策机制,使课程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

我们实验学校依托本地区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开发长课程,已经有一定成效。

(1)利用地域文化开发

根据学校周围或本区域内所蕴藏的古今人文素材、自然文化素材,以及当地工业、农业、商业及社会人才发展状况,可以开发出既能满足学生需求又能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课程。

我们永嘉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人文鼎盛。古有“永嘉学派”,近有“红十三军”,现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楠溪江”、“驰名商标”享誉海内外。长期以来,通过民间百姓,一直熏陶着世代永嘉人,可是,就是缺乏系统的整理,没有较好的规划和策略支持,也就没有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地方文化对学生精神情操的文化陶冶作用。为此,我们课题组成员,深入学校,分析研究,提出以永嘉地方文化、自然文化作为全县校本长课程进行开发,让课改实验学校首先启动。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与实践,一些实验学校开了这个先河。

案例5:如瓯北二中开发的《文化永嘉》,整理了永嘉古今有一定影响力的诗文,确定了一定的教学目标,有比较系统的教学安排与课时安排。内容比较贴近学生,受到师生的欢迎。

(2)利用自然风光开发

永嘉自古以来,以山清水秀而得名“永嘉”,楠溪江现已被誉为“天下第一江。”全县中小学周围,村镇悠古,自然风光优美,文化积淀深厚。各校利用当地古文化和山清水秀的条件,组织教师编写《可爱家乡》,现有许多学校正组织教师以徐耘天主编的《东瓯名镇》和胡念望主编的《国家风景名胜区——楠溪江》为蓝本,重编校本长课程,可供5-9年级的学生选读。

案例6:碧莲镇中的《小楠溪的自然资源开发研究》,他们在分析了周边自然环境、学校的校园环境、师生的基本情况等因素后发现,他们拥有丰富的乡土教育资源,较强活动能力的教师和学生,这是他们的优势。在他们“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这一课题的启发下,他们找到了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突破点。他们计划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这个支点,全面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

(3)结合学校特色开发

我县在2004年第一轮“一类中学”的评估验收中就明确要求,一类学校必须拥有自己特色的校本课程。经过评估后,发现永嘉外国语实验小学的外语特色,瓯北镇中传统文化教育,城西中学的体育教育,都已形成一定的文化氛围。为此,我们要求这些学校在自己办学特色的基础上,编撰教材,以供学校作为学生选读的校本长课程。

案例7:永嘉实验中学开发的《永嘉名人》、《山水永嘉》,他们是基于学校而开发的突出地区特点和学校特色的课程。尽可能利用和开发自己学校内外资源,发扬学校的传统,结合当地的社会资源(名人)、环境设施(县图书馆、文化中心、校园网等)、学校资源(优越的师资队伍,各科有自己的名师,并且已经有一位曾经参加温州市地方课程编写),学生特点(素质比较高的学生,特长多)和家庭资源(家长很愿意配合并提供帮助),该校才有效地实施校本长课程。

三、校本短课程与长课程开发的思考

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使校本课程更加适合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发展,对教师来说,在课程开发的实践过程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在课题组的鼓励下,许多学校管理者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也开设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课程,丰富了学校的课程。学校不断地总结经验,开发了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这些课程,学科范围广、内容丰富,对拓宽学生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是,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我们积极去探索与研究。

1校本课程规划不足

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尤其在农村学校中,由于师资力量匱乏,师资结构参差不齐,校本课程开发的随意性很大,不是“人云亦云”,就是“全盘照抄”。许多学校开设的活动课本来就具有校本课程的性质,只是学校和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还处于无意识状态,不知道怎样系统地去整理和开发。因此,我们可以说,校本课程已经在我们身边,需要各个学校组织人员进行开发与管理。

2课程目标不明确

课程实施的预见性差,很少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考虑。目前,我们许多学校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有什么样的教师和条件就开设什么样的校本课程,学生适应校本课程”,同时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落后于现在的生活实际。所以,我们现在的课程结构距离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理念还很大。因此,校本课程开发的下一个阶段走向是这样一个趋势:学生有什么需求,学校就根据学生发展的需求来开发和应用校本课程。

3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技能不足

校本课程开发中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性研究十分缺乏课程专家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课程开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是课程开发走向科学、规范、完善、发展的瓶颈。

参考文献

[1]崔永沸,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

[2]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与校长,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4.

[3]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11

四年级校本课程阅读写作班总结 篇11

本学期,我担任校本课程——阅读写作班的教学,现把这半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阅读写作班是从四年级六个班里挑选出来,他们的写作水平参差不齐,争对这种情况,我因材施教,采取了以下方法:

一、多读,积累素材

对于阅读能够带给写作的益处,著名学者张中行先生从表达与内容的角度分成四点来阐释:其一,“多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就顺理成章。这是多读作用的初步,因而笔能达意。”其二,“进一步,多读,熟悉各种表达方式,领会不同笔调的短长轻重,融会贯通,还可以推陈出新,把意思表达得更圆通,更生动。”其三,“吸收„思想‟(包括各种知识)”。其四,学“思路”,即条理。“多读,熟了,积蓄在两方面增多,既有内容可写,又熟悉如何表达,作文的困难自然就没有了。”对于小学生来说,吸收快,多读了,接触好的文章多了,自然而然地可用的语句就多了,写起来便得心应手;读的更多时,就更加熟悉各种表达方式,还可以锦上添花,把意思表达得更圆满,更生动。这也是古人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二、从读学写,在积累上下功夫

从习作角度看,习作教学虽然和阅读教学有着明显的不同,但二者关系紧密,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学习运用语言。运用语言,不仅要积累语言,还应了解和掌握一些语言的规律。因此,阅读教学还应该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以课文为例,教给学生一些有关语言方面的知识以及写作的规律和方法,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从中体会到为了表达一定的内容,作者是怎样准确、生动、鲜明地使用语言的,做到读写结合,从读中学写。而这些,就不是其他课程所必须承担的任务。

三、读写结合型的写作训练

1、写读后笔记。

写读后笔记是学生的练笔过程、思维过程,也是学生生活素材积累、词语积累的一个重要手段。阅读之后,让学生或就着作品蕴含的思想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写读后感,或摘录好词好句,或体会文章写法。写好后,定时对学生的阅读笔记进行检查,将几篇写得较好的笔记当众读给大家听,让大家有个学习的榜样,也是对写得好的学生的一种鼓励。在教室的学习园地中每周贴几篇好的笔记,让学生看,被选中的学生受到鼓励,其他学生受到启发。这样读写结合,学生逐步养成了写读后笔

记的习惯,作文能力也不断提高。

2、仿写。

分全仿和点仿。全仿既从整体上模仿范文作文,如学完《颐和园》后,可安排学生以《我们的校园》和《我们的教室》等题,要求学习原文,按空间顺序描写和介绍,并展开合情合理的想像。这样,便 把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了,达到了篇与篇读写迁移的目的。所谓“点仿”就是局部模仿范文作文的方式。一篇文章或一段话,可信这“点”很多,我们可以抓住句式表达、段落构成、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抒情联想、描写议论等 这几个点进行分项仿写。

3、改写。改写可以加深学生对文体的理解和记忆,可以让学生懂得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的方式表达出来。因此,选择适当材料,进行改写练习,是很有意义的。如在教学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我让学生把它改成了剧本,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写的剧本表演,这样既熟悉了课文,又提高了写作能力,又培养了表演能力。改写还可以改变叙述顺序,改变人称,改变故事结局,改变表达方式等。

4、扩写和缩写。对于那些比较简短的文章,扩写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思维能力。缩写,在不改变原文的中心思想,主要内容,基本结构,顺序和体裁,对长文章压缩,使之成为短篇短段。

5、续写。在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写出的结果既符合情节的发展,又融入了自己的想像,给文章添上了一个较圆满的结局。

小学学校校本课程工作总结 篇12

一、寻找机会,加强教育

我们近年来父母出打工逐年增多,往往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尤其是在孩子的习惯养成、道德素质、民族精神等方面更是显得缺失,学生的德育难抓,纪律难管,一直是困扰学校的一个难题。从背诵《三字经》开始,学校大队部跟踪指导,并安排专任教师负责经典解析,探索德育教育的良好途径。争取对学生起到了较好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二、安照计划有序进行

为了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夯实教育基础,我们重点从三个方面教育。

一是诵读三字经。我校把三字经纳入教学计划中,列入课表,每周保证一节专授课。每天早自习重学背,课上重讲解。充分利用课间操,升旗时间诵读。并开展了诵读比赛。

二是潜移默化品经句。我校通过网络搜索三字经作为学习资料。学生在诵读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书法的神韵带来的美的享受;经典名曲飘入耳鼓,楼内荡漾着千年古韵之美。

三是讲述三字经故事。我校开展了《三字经》故事比赛。我们的成绩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我们的资料分别挂到了欢喜中心校、和丰润教育信息网站上。

三、三字经教育与养成教育相结合

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学生把古代圣贤的经典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为此,我们重点是把国学教育寓于养成教育之中,致力于使国学的精华成为支配学生行动的一种文化内涵。

一是生动直观,见贤思齐抓养成。我们集中培训教师,把一些经典国学内容以故事的形式加以叙述,把生动有趣的人物历史故事,渗透于各科的教学中,如孟母三迁,孔融让梨等经典故事都深深的吸引了孩子们。班会课上学生们动情地说:“听到这些故事,我想到了我自己。我们要保持良好的习惯,改掉坏毛病,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下成长,做一个人见人爱的好孩子,一定要在家孝敬父母,友爱姐妹。在校尊敬老师,团结同学。”

二是互学互动,你追我赶抓养成。自国学推广以来,我们一直注重依靠学生们的互相影响,互相帮助产生良性互动机制来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是感悟升华,总结实践抓养成。我们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的《三字经》版手抄报,谈自己得感受。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诵读经典可以升华人生的境界,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准,净化社会风气,以利于把二十一世纪中国变成一个真正的礼义之邦。家长们普遍感到孩子们更懂得了尊重父母,理解父母,孝敬父母。

上一篇:小组合作学习展示下一篇:工程部资料员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