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家乡变化征文

2024-12-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改革开放30年家乡变化征文(通用10篇)

改革开放30年家乡变化征文 篇1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岁月如梭,似乎只是在转眼之间,改革开放的征途已经整整走过30年。

在这30年中,白河县双河乡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这个只有几千人口的乡,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农

村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勤劳善良的家乡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实现了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过去农民知道啥?面朝黄土背朝天!如今农民干什么?实现农业产业化!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他们实验着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黄姜、烤烟的兴起,特色农业初具规模,实现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推动了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和农民增收。

过去农民住的啥?三间茅房一张床。如今农民住楼房,敢和城镇比靓丽!十年浩劫片面追求“反资防修、一大二公”,忽视人们的基本生存需求,城镇居民改革开放前极少动工建新房,农村农民大多住在泥地、泥墙、泥瓦搭稻草棚的古老房宅里,人口多面积窄生活十分不便,如哪户人家有一台老式收录机或黑白电视机必然会引起众人围观看热闹。现在,国家采取让民惠民利民的房改政策,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农村两层、多层钢筋水泥建造的漂亮洋房遍地开花,彻底实现了当年毛主席憧憬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社会主义小康目标,彩电、冰箱、洗衣机、影碟机、电脑、空调等已成为大多数家庭的生活必备品。

过去农民吃的啥?一日三餐“瓜菜代”。如今农民讲养生,生活水平大提高。老人讲在那“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时时讲”的年代,讲得食品匮乏饥肠漉漉,本来就没钱,即使有钱,也买不到米油盐酱醋肉鱼,粮票、油票、糖票、菜票等成为大家眼中金贵紧俏的香饽饽。改革开放了,“田土包到户”,充分调动了农民种粮种菜的积极性,再加上科技含量高的良种、化肥、农药、除草剂被广泛使用,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对农业实行补贴扶持政策,农民种粮不但免缴皇粮国税,而且还有良种补贴、养猪补贴、免疫补贴、学杂生活费补贴……,促进了食品类的快速发展。如今百姓谷仓是谷豆齐全,尽人所需。人民群众的饮食质量和档次也越来越高越精,餐馆、茶吧渐成大众化趋势。

衣着的变化也十分明显。30年前,衣着打扮无论男女老幼,凭“布票”到国营集体商店排队购买布料后再到染坊染色晾干缝制衣服,服饰几乎呈清一色的蓝、灰、白,做工粗糙款式简单,鞋子大多是清一色的青布鞋和解放牌胶鞋。改革开放了,求美尚美爱美的原始本性得以浑然天成的自然流露,穿着打扮日渐丰富多彩,蝙蝠衫、连衣裙不再是“洪水猛兽”,西装领带、夹克衫不视为“小资”情调。头饰、围巾、金银首饰、化妆护肤、美容健身成为时尚潮流。就是过去18岁无人问津的乡妹子,如今也越来越时髦,越来越俊俏了。

改革开放的30年,是家乡面貌变化最大、经济发展最快的30年,同时也家乡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的30年。随着改革开放一路走来,家乡人已从那缺衣少食的短缺经济时代逐步走向衣食无忧的富裕生活。如今走在乡村的农家路上,当年肩挑背杠的农村人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辆辆载着人搭着货的摩托车或小卡车从脚下的水泥上擦肩而过,阵阵歌声从各个贴着瓷砖的的农家小院传入耳中。那一座座崭新的农家院落,不时可以听见电话铃声响起。如今的农民不但不用上税,而且还吃上了“皇粮”。“农村低保”,“农村医保”,“农村养老院”这一切,都主要由国家财政来买单。农民不但不上农业税,还能通过“低保”吃上财政,也能通过看病的发票间接地到财政那儿去报销,如今正在兴建的农村养老院,让农民感觉到了“养儿防老”还不如靠政府养老来得可靠和实惠。所有这一切,是远至几千年,近到几年前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

改革开放30年家乡变化征文 篇2

改革开放三十年, 我国的社会经济形态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而随着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完善以及国民收入的增长, 我国居民的消费形态也不断的从低级的温饱需求向住房、汽车、旅游和文化等高级形态转变。本文在已有的文献研究基础上, 构建本文的研究模型, 并借用现代计量经济研究成果, 运用门槛自回归模型, 对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消费增长路径的变化进行研究, 尝试相关经济学科对这种变化做出新的解释。

在现有的文献中, 对居民消费和制度变迁的研究有很多, 王月霞2004年7月对家庭消费和制度变迁的关系进行研究, 认为我国消费结构的变化和制度变迁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田学斌博士的专著《家庭消费结构演变的制度分析》以河北农村的实证调查为基础, 对家庭消费结构的演变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

崔东红在“西方消费函数及其在中国的实证性分析 (2001) ”从对西方消费函数理论的研究出发, 在对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函数、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函数、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函数、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函数和霍尔的随机游走函数对比分析后, 其认为收入、消费习惯和一些随机冲击影响我国的消费结构的变化。

张志敏在“1978年以来中国居民消费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2003) ”中, 从历史和国际比较两个方面, 对改革开放20多年来城乡居民消费率、消费倾向、消费支出的变化特征进行全面、系统分析, 认为收入、预期和社会保障制度对消费结构的转换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祁国燕、曾红颖:“一些国家人均GDP从800美元到3000美元能源、汽车、钢铁消费变化 (2003) ”:对比了世界上主要国家随着人均收入的变化, 消费种类和结构的变化。

孙凤:“中国诚征居民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 (1999) :依据国家统计局、人民银行总行等六部委1997年所进行的中国城镇居民生活进步状况调查资料, 利用线性支出系统模型, 对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 认为最低收入户处于相对贫困状况, 收入未能达到基本需求支出, 其它收入户生活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地区间生活消费的差距, 而且消费达到一定规模水平时, 消费的状态将进入一个全新的状态。

刁永祚在:“中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体制与制度背景” (2002) 分析, 中国目前已经进入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增长阶段, 消费需求不足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社会经济能否有效增长关键取决于消费能否实现有效扩大。现阶段居民消费需求不足不仅有现实的原因, 而且还存在更深层次的体制和制度背景, 是同传统的发展战略、不合理的城乡结构和体制改革演变直接相联系的。要实现启动消费需求, 扩大内需, 就必须在体制和制度上做出相应的调整。

施祖辉在“收入水平的变化对消费增长的影响分析———上海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变动关系的实证研究”中, 运用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定、布朗的相对广义收入假定以及消费函数中的线性支出模型, 对上海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间的总量及结构关系进行了验证, 并对其生成原因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文章认为:在当前较为复杂的宏微观经济环境下, 人们的收入和消费预期已发生质的变化, 这将对上海城乡居民的实际消费行为产生重大影响。集中的、排浪式的消费已成为过去, 高、中、低多档次的多元化消费将成为今后若干年消费市场发展的主要特征。

从已有的文献回顾可以看出, 对消费路径演化的分析中, 现有理论和文献考虑了很多方面的因素, 包括收入因素、体制因素和消费自身的因素等, 但有的共同点为都肯定了总体消费的变化如同个体消费状态的变化一样, 会处在不同的状态下, 处于不同的运行路径。但缺陷是很少进行实证方面的分析, 本文试图运用门槛自回归模型对此问题进行规范的分析, 并将重点放在对我国消费路径的特点分析上。以此研究消费的自身演变特点。

二、门槛自回归方法

门槛自回归方法 (TAR) 是由Tong (1983) 首先提出, 藉由不同的门槛值来区分不同的状态 (regime) , 随后Tasy (1989) 提出利用排序后的自回归 (arranged autoregression) 来对TAR模型进行检验。研究两种状态 (two-regime) 下的门槛行为:

这里yt表示研究的变量, αi和βi是待估参数, τ是门槛值, p是AR模型的阶数, It是指示变量。

Tasy (1989) 提出的排序自回归方法是先将资料由小到大排列, 可得以下序列关系:

然后在以递归最小平方法 (recursive least square estimation) 进行非线性估计, 值得注意的是, 检验过程不须事前指导门槛值, 也不必知道在对立假设下门槛值的个数是多少。其原假设和对立假设分别为:

则两个状态下的门槛模型为:

其中d值为门槛变量的之后阶数, 其他如上所术。在Tasy的方法中, 对p值的选取采取AIC或者PACF原则。对d值的选取在递归变量获取的标准预测残差对的变形进行回归, 在最大F统计值条件下的d值, 就是门槛变量的滞后期数。在门槛变量已知的情况下, 我们运用chan (1993) 的super-consistent estimation方法进行门槛值的连续求取。通过rss最小标准找到门槛值。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在具体的实证分析时, 我们选取了月度社会零售商品总额 (ct) 为研究变量, 样本为1978.1-2008.11间的371个月度消费数据, 并对其取对数处理, 得到lnct序列, 所得数据来源与国家统计局历年编制并公开发行的《中国统计年鉴》。

在单变量门槛模型中, 要求原始数据具有稳定性, 本文借助计量软件EVIEWS5.0对数据进行了单位根检验, 发现:

不论是ADF检验和PP检验, lnct都无法在5%的水平下通过检验, 而我们对数据进行一次差分后即dlnct则明显通过了检验。因此对后续的分析研究中, 我们用差分后的dlnct代替差分前的lnct。

在数据稳定性基础上, 通过Tasy (1989) 提出的方法, 对数据的门槛进行分析, 这里我们借助winrats (7.0) 进行求解:为了得到最佳的滞后期从而进行排序我们对其进行1至8的自回归并用AIC和SBC的值进行判断。的到结果如下:

从所得数据和相关的经济理论, 选择滞后2期是合适的, 即P=2。因此对样本进行重新排序, 以之后两阶的函数关系式用递归方法求其预测残差序列:

计算在原假设下的F值, 结果如下:

从表三可以看到F=40.1659, 其概率非常小, 可以忽略不记, 因此我们否定原假设, 选择备择假设即应该用门槛模型来研究。对d值的选择, 我们按照Tsay (1998) 的最大化F值的标准:F (p, dp) =maxυ∈s姨F (P, υ) 姨s=姨1, 2, …p姨

检验结果为:当d=1时, F统计值为:69.0786, 当d=2时, F值为40.1659。所以我们选择变量的滞后一期为门槛变量, 进行排序并求取门槛值。Balke and Fomby (1997) 运用Tsay (1989) 概念, 使用重新排序法进行估计, 认为若只有一个潜在门槛值, 则只需对中间的80%进行回归, 并计算残差平方和和Wald test, 其中最小残差平方和和最大的Wald test所组成的门槛估计式即为最适门槛值和估计式。若存在两个潜在的门槛值, 则使用重新排序后的5%-30%范围内找出第一门槛值, 在70%-95%的范围内找出第二个门槛值。根据理论研究和经验认识, 我们选择两门槛模型。

从程序输出的结果, 我们可以看到在最小rss在两个不同的区间的分别位于:第20位的0.21374和第259位的1.45837, 其对应的实际值, 前者即下门槛为1993年一月的977.5亿元, 后者即上门槛为2001年四月的2820.9亿元。

为了检验已经求得门槛的有效性, Tasy (1989) 建议采用Chow检验验证门槛存在的显著性。

Chow检验的假设为:H0:没有门槛值存在, H1:至少有一个值存在。

对于两门槛的检验量为:这里K为待估参数个数 (不包括截据项) , T为样本总量, SSE为无约束样本回归残差平方和, 其他为子样本残差平方和。经计算可得, F值为201.8450668, 在 (2, 369) 的自由度下, 1%水平临界值为4.61, 所以检验的结果符合存在三个状态区间的结论。

而在三个状态区间, 我们根据AIC和SBC原则, 确定的最优结果如下:

从上面对消费增长路径图的直观观察, 我们也可以发现, 从1978到2008年, 改革开放30中, 伴随着中国的社会形态发生的巨大变化,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中国的消费也在发生着积极的变化。在消费增长的不同水平下, 从我们的结果中可以看到, 消费的消费弹性有着显著的变化, 而且其自身的变化规律在不同增长水平下也有所不同。在增长率低于-0.05095564时, 消费演化和其本身的三期滞后存在关系。当高于-0.019379227时, 这种关系变化为滞后四期的关系。而在两者之间的中间状态, 是简单的滞后一期之间的关系。我们从三种状态的系数关系可以看出, 不管是正向和负向关系, 其弹性值都明显小于1, 这意味着, 我国民众的消费处在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 这也解释了我国早年实行的黄金周制度在刺激消费没有得到明显成效的原因, 居民消费会根据前期和后期的消费需求进行协同调整, 而不仅仅是某一时期的单项增长。

从上面三个式子的数量关系, 我们可以可出, 当居民消费增长率处在不断下降的状态时, 后期的消费下降速度将小于前期的值。当消费下降速度的过快, 达到-0.05095564时, 本期消费增长率和前一期消费增长率成正比, 也就意味着消费更大的下滑, 而和前两期的成反比、前三期的成正比。而当月度消费增长率大于-0.019379227时, 在长期中, 增长率将明显放慢, 在我们的研究中, 其和前四期的关系都呈现一个相反的关系。二处在两者中间状态时, 月度消费增长率和前期成反向关系。

四、结论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得出, 改革开放30年, 在国民经济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 我国居民消费也在不断的变化, 在总体上呈现出在不同阶段, 不同的运行路径。但实证结果也表现出, 我国消费增长路径呈现出弱调整的特点。虽然在收入大幅提高的条件下, 消费已经从原来的满足基本物质需求转向更高层次的需求, 如汽车、住房、文化和旅游等。制度环境的缺陷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长期得不到改善, 是决定我国总体消费出现大的转型的决定性因素, 也是我国长期扩大内需的国民经济战略调整得不到改善的关键原因, 因此制度方面的调整和改革应该是政府在下一阶段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Balk.N.S, Fomby, T.B, 1997, Threshold cointegration[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38, 627-645.

[2]崔东红.西方消费函数及其在中国的实证性分析[J].商业研究2001.2.

[3]刁永祚.中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体制与制度背景[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2002.4.

[4]李海峰.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家庭消费变化[J].消费经济2002.4.

[5]冯涛.以新制度经济学范式理解消费结构演变的力作[J].消费经济, 2008.1.

[6]祁国燕, 曾红颖.一些国家人均GDP从800美元到3000美元能源、汽车、钢铁消费变化[J].中国经济导刊, 2003.21.

[7]施祖辉.收入水平的变化对消费增长的影响分析——上海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变动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1999.6.

[8]张志敏.1978年以来中国居民消费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研究, 2003.2.

[9]大卫.罗默.高级宏观经济学[M].上海财经出版社, 2002.

改革开放30年家乡变化征文 篇3

1978年~1988年冬天围着白菜转

在实行计划经济的很长一段岁月里,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票证。那时,居民们购买粮油,要用《城镇居民粮油

供应证》,并到专门定点的门市部排队购买。那个年代,由于食品、物资匮乏,供应时间仅有几天,每逢年关岁末或节假日前夕,街道上到处都是拥挤嘈杂排着长队购物的“长蛇阵”。

70年代末期,家家的日子都挺紧巴,粮食还好说,就是副食品得精打细算。鸡蛋要用粮票换,过年的时候才供应每户二两香油,市场上少有卖鱼和卖虾的,即使有大家也舍不得买。去市场上选肉,主妇们都专爱挑肥的,为的就是回家能再榨点猪油改善伙食。

那个时候,尤其是北方,一到冬天新鲜的蔬菜就没有了,市面上常见的只有土豆、萝卜、白菜老三样,其中又以大白菜为重主,老百姓们戏称为“看家菜”。10月初是集中购买冬储大白菜的时候,菜价最为便宜,政府会给予补贴,据80年代中期报道,每年政府对冬储大白菜的补贴,相当于建筑两座立交桥。销售期一过,价格立刻上调,因此当年排队买白菜也成了北方市场一景。

买冬储菜往往是全家出动,天还没亮,菜站前就排起了披着棉大衣的人群,卡车或马车把菜运到,立刻卸车,堆在路边,店员们开始售卖。街头巷尾到处是搬运白菜的人流,路边堆着成垛的大白菜,人们排着长队登记购买,空气中飘浮着菜味儿,直到家家户户都买好了,街面才会归于平静。

对于那个年代的回忆多半都是苦涩的,每月30、40块钱的工资除了房租基本上都得搭在吃上,虽说饿不着可也吃不好。

好在这种状况到了80年代中期已大有改善,副食供应逐渐充足,市场上有时也卖些不用票证就能买到的猪肉,海鲜仍很少见,几块钱一斤的虾还不是普通人家说买就能买的。

1988年~1998年

鸡鸭鱼肉不稀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富裕起来的人餐桌上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市场品种渐渐丰富,蔬菜、瓜果、蛋、禽、肉类摆上了货架,冬天也可以买到相对便宜的细菜,大白菜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很多家庭开始随吃随买,冬储菜也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要说变化最大的还是年夜饭,这时可比10年前丰盛多了。一位李姓小姐回忆起小时候过年的热闹场景,好像还历历在目。妈妈一大早就起来忙活,先到菜市场挑一尾大鲤鱼,做个整条的糖醋鱼,取“年年有余”之意。猪肉有多种做法,或是炖盘排骨,或是蒸碗四喜丸子,敞开吃保管够。海鲜成了那个时候的俏菜,平时吃得少,过年就当换换口味,油焖大虾的香味,李小姐现在还记得。年夜饭一般有八大碗吧,看上去满满一大桌,每次饭后都是杯盘狼藉,一家人吃得挺高兴。

到了90年代中期,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饮食文化的革命。进餐馆尝尝鲜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事,谁家有什么喜庆事,都愿意在饭店摆一桌,又省事又有面子。那时候,刚开始时兴自助餐,张先生一想起那段经历就不禁笑出声来:自己过生日,一家人高高兴兴去吃蒙古烤肉,既为了饱口福,又为了庆贺生日。可68元一位的价格着实不低,大家都想着得对得起自己的银子,可见当时的老百姓下饭馆要的还是个经济实惠。

不过,张先生回想起那个时候,还是挺知足的。人均工资差不多千八百块钱,一家三口的伙食费能有七、八百元,不仅吃的好了,日子也比以前宽松多了。

再往后,餐饮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可以品尝到世界各地的佳肴。鲍鱼、海参、鱼翅开始出现在人们面前,中国菜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口味。西餐、法国大菜、意大利比萨、日本料理、韩国烧烤等纷纷进军国内市场,人们吃的越来越多元化。这个时代的你无论走到何方,大街小巷各种档次和风味的餐厅与酒馆都随处可见。

可吃着吃着,人们就慢慢品出点道来,整天大鱼大肉,许多疾病都找上门,心血管、肿瘤、糖尿病、肥胖症病例持续攀升,成为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于是,人们又开始大规模地减肥保持身体健康。

1998年~2008年

吃出健康吃出文化

到了21世纪初期,家庭主妇们开始寻找健康主题,对回归自然的“水果蔬菜”极为重视。蔬菜要吃无污染的,粮食要吃当年的,鱼虾要吃欢蹦乱跳的,肉禽要吃排酸的,连花生油都要专找非转基因的。人们在市场上挑剔的目光,越来越多地落在鲜货上,而不是价格上。什么食品有营养,什么食品能防衰老,什么食品搭配能够保持身体的酸碱度平衡,成为老百姓津津乐道的话题。中国人的健康观念在此时“清醒而及时地”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现如今牛肉按位置卖了,肉馅要分肥瘦,鸡蛋是纯天然的,各种奶制品琳琅满目……因为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为了方便上班族,货架上摆满了各种半成品,荤素搭配,原料都已经切好、甚至调好味配好酱料包,买回家以后炒熟即可。 “别看市场里什么都不缺,可人的口味是越来越挑剔了,现在讲的是要吃好、吃出文化和健康。一日三餐要讲究营养搭配;肥肉最好少吃;多喝酸奶易消化吸收;鸡蛋一天不要超过一个;早晚吃点水果可抗衰老……”一位在超市购物的王姓大姐爽快地道出了“吃”的洒脱。

现如今都说美食讲究个食、味、器、境,要原料全、味道好、放在合适精美的器皿里,另外还要讲究吃的环境,什么样的环境吃了更为优雅。赏秋菊吃肥蟹,透着那么股天人合一的境界。秋高马肥吃火锅正当时,要是开着空调涮羊肉倒是也没人反对,但这显然不合时宜。

经历过改革开放岁月的张先生,前两天给儿子摆满月酒,这次全家人去的是高级餐厅,订的是豪华包间,套间内带独立的厨房和洗手间,休闲区有真皮沙发供客人茶余饭后聊天,最有意思的是餐厅内竟有一个开放式阳台,可以让客人直接和大自然接触。张先生笑着说:“搁前几年,这样的就餐环境想也想不到,现在吃饭说实话也不图个‘吃’字,就为了能和亲戚朋友联络联络感情,聊聊天。”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让全世界的宾客品尝到了中国丰富多彩的美食,让全世界了解了中国灿烂悠久的饮食文化,更让全世界领略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我们中国的老百姓,更是期盼着能把“食”这个大俗文化玩出大雅来。

越拉越长的消费帐单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中国消费生活急剧变迁的30年,细数中国消费者这30年的消费变迁,可以发现以下消费变迁:

服饰消费:从缝缝补补到个性诉求。30年前,中国人的服装消费观念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今天已演变成追时尚、赶时髦、讲款式、讲搭配、看场合、显个性;30年前,喇叭裤、蝙蝠衫、健美裤和连衣裙就是一种时尚。如今,风格化、全球风潮却让人眼花缭乱;30年前,料子布 “的确凉”就是很“洋气”的象征,但是现在丝、棉、麻、纤维等布料的服装多种多样;30年前,中国服装基本是靠小裁缝的手工式作坊制作,而当前中国服装业已开始有设计师,并有国际化的研发体系以及现代化的品牌运作,中国消费者也从有得穿就好,逐步转向穿得时尚个性和穿得健康。

吃的消费:从吃大食堂到吃新概念。30年前,中国消费者要买好吃的,要用粮票,粮票是限量供给的,而那个时候无油、少盐,饿得快,基本都是吃的大食堂,今天中国消费者已经再吃出健康“新概念”,从天上飞的,水里游的都有机会吃了,而且,有机食品、健康食品等等开始流行,应该说,改革开放30年,消费者的菜篮子和米袋子都有了很大变化,吃开始有了更多的内涵。

住房消费:从四世同堂到独立购房。30年前,高楼大厦还很少,住房也比较拥挤,很多家庭都是四世同堂,甚至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还形象的说,30年前住破房, 10平米内两张床。现在很多人收入提高了,年轻人工作以后开始独立供房,房地产成为中国30年来发展最快的行业,房价不断上涨。以前是忧虑没有住房,现在是忧虑到哪里买房,以及如何还清房款,但是不管怎么样,30年中国的住房消费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机动性消费:从两个轮子到四个轮子。再看看人们的出行,30年前中国基本是自行车王国,两个轮子,自行车是三大件之一,但是今天的城市以及一些发达的农村,四个轮子托起了更多人优质的生活,越来越多的汽车进入了百姓的家庭,交通的改善以及交通工具的变迁,代表着中国机动半径的扩大,而这也直接为中国人扩大了出行空间,让人们有更多机会了解外面的世界,甚至能抓住更多的致富机会。

娱乐消费:从忠字舞时代到全民娱乐时代。30年前,中国消费者只能看黑白电视,听收音机,偶尔看点集体电影,娱乐形式很单一;但是30年后的今天,可以供中国消费者娱乐的形式多种多样,电视娱乐节目、选秀、音乐会、酒吧等等,中国人的娱乐支出也大幅上升,休闲生活方式随之改变。

品牌消费:从无品牌、本土品牌到国际品牌。30年前,中国处于计划经济,产品限量供给,因此消费者购买产品不需要看品牌,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以“省优部优国优”为口号的电视广告的轰炸,以及以宝洁公司为代表的国际品牌的进入,中国消费者从不追求品牌,到看重国内品牌,现在成为了有能力就要追求国际品牌的消费心理,品牌对于中国消费者的影响是巨大的,而各种品牌在中国大地也掀起了激烈的市场争夺战。

改革开放30年家乡变化征文 篇4

我的家在开封市,是一个普通的市民家庭。从小到大,随着祖国经济越来越繁荣,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我的家庭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从幼儿园到现在,我家的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现在回想起来,不禁感慨不已。我明白,是党的好政策让我的家庭的生活蒸蒸日上,生活质量越来越高,心情也越来越好。这里面主要反映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面对我家生活条件的巨大变化,我完全有理由自豪地说,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优越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发展和进步,这是我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一些西方舆论认为,中国的发展道路提供了一种新的启示,正在颠覆西方的传统理论,探索“中国成功之谜”非常有意义。特别是2008年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一系列惊人表现,使许多外国政治家、学者看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认为它“凸显了中国的制度优势”。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不断扩散蔓延,中国以其独有的竞争力、高效率和适应性吸引着世人目光,许多人从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带来的灾难中,看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的重要贡献,深入研究中国经验成为当今世界新的热点。事实充分证明,在中国,除了社会主义道路,没有任何其他道路能够给中国带来这样的发展,能够改变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以雄辩的事实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我们建立和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是完全合乎规律的正确选择。

“房子大了电话小了,感觉越来越好!假期多了工资高了,越来越好!商品精了价格低了,越来越好„„”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家乡进步,发展飞速,总之,要用四个字来形容它:“越来越好!”此时,我为我是一个成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青年而自豪。回想起小时候,那时候家里的经济状况非常的紧张,全家几口人挤在十几平米的小屋内,家里没什么像样的电器。父母为了挣钱养家终日操劳,童年时的我很少吃零食,也几乎没什么玩具。后来随着一天天的长大,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再到大学,家里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父母的收入也越来越高,如今全家也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大房子,小时候所梦想的拥有自己的独立的房间也早已实现,生活是越来越好了,心情也越来越好了,一切都是越来越好了,这都要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们家能够生活得越来越好,心情越来越好,一切都是越来越好。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人多地广,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而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共同富裕的实现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坚持社会主义,防止两极分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牢固的政治保障。我家经济状况的改善,离不开家乡变化的大环境。5年来,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给百姓带来的实惠,第一个就是充分就业。从2007年到2011年,我省实名制就业连年超过百万人,并在全国率先实现零就业家庭持续动态为零。近3年,全省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一直控制在4%以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河南省政府着力扫除保障“盲区”,为百姓生活储蓄更高的“安全系数”。5年来,我省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填补了一个又一个社保“空白地带”——设立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险、农民工医疗保险、城镇少年儿童及未就业居民医疗保险,使社会保障日渐全民化、全面化。到2010年底,加上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租房等,“十一五”期间我省共改善93.86万户居民居住条件,受益人口达到290万人。在看开封市的变化则更加显著。日前,汴西新区已上升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未来将合郑州连为一体,成为河南省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结合我的家庭以及我的家乡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那就是,再党的英明的领导下,全国人民的生活将会变得越来越好!

30年,家乡的变化作文 篇5

过去,家乡那条窄窄的泥路令人心烦,每当下雨时,泥路就坑坑洼洼的,泥泞不堪, 出门步行村里的壮青年都外出打工干活,村子里冷冷清清的,现在,一条条宽阔的柏油马路纵横交错,像蜘蛛网一样伸向四面八方,把家家户户联系起来。马路上汽车来回行驶运输货物,鸣笛声此起彼伏,道路两旁绿树成荫,各种花草争奇斗艳,花香宜人,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路旁到处是人们忙碌的身影, 农民把自己的农产品在路旁叫卖,热闹极了。

村民们钱袋鼓起来了,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过去人们住的棚子、平房已经消失了,现在的客厅比过去的破屋旧房还要大,过去贫穷的生活已经远离了我们,以前别说有家具、电器,有自行车就已经不错了,现在家家户户安装了空调,家中的家具、电器一应俱全。

以前,人们穿的衣服是补了再补,而现在人们穿的衣服既整洁又漂亮,而且质量也不错。人们的钱多了,生活水平能不提高吗?以前人们吃的都是咸菜之类的,现在就连鱼、肉都成了家常便饭,生活真是越来越好了。

家乡有条小河,河里到处都是垃圾,行人走过都要捂着鼻子才能过去,特别是夏天河里臭气熏天,就连蚊子、老鼠都吸引过来了,现在河水变得清澈见底,人们都喜欢到这散步,为了保护环境家乡还开展创建“卫生村”活动,以后再也看不见污水横流、垃圾成山的场景。空气更清新,环境更美了,人们的精神面貌也越来越好了。

改革开放30年征文-通讯工具 篇6

1978年,我上高中。那时,我们学校仅有一部“摇把式”的电话,安装在教师办公室里。如果要打电话,首先要通过当地邮电局连接县邮电局,再连接你所要联系的对象。如果是州外,就要一级一级的转,很费力,很费时,也很费钱,一般在五、六元左右。学校许多信息都是这部摇把式电话传进来的。在我的家乡,一个公社(现在的四、五个村)仅有一部电话,一般也只是ZF办公才用。老百姓打电话必须跑到邮电局才行。老百姓与远方亲人的联系基本上都是靠书信,再急一点的就只有靠电报了,但至少也得要两三天。

1988年,我参加工作了。通讯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工作的地方开始安装有线电话。当时,初装费、材料费、人工工资等,安装一部电话在一千一百元左右,大多数人还不能安装,但比前些年方便多了。有个什么事需要联系的,只要找到电话号码进行联系。特别是村子里有钱人家,安上一个电话,村里人在外打工人与家里人需要联系的,就把电话打到那儿,再一转告,什么时候接电话,他们就联系上了。村里村外人很方便,安装电话的人也很实惠。大哥大、Bp机逐渐在那些赶时髦的人身上挂起了,但毕竟还是少数人。

我家是在九十年代中期安装了一部电话,花了六百多元。记得电话开通的第一天,我们一家三口围着电话,给我所有的家里有电话的亲朋好友都通了电话。

1998年,我工作了十五年。那两年,稍微比较将时髦的人,都使用上移动手机。在那个年代,手机价位高,通讯费用贵,大多数人没有使用上手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手机也越来越普及。我们家在~年夏天买了第一部手机,当时1800多元,紧接着我家人也用上了手机。

改革开放30年郑州的变化 篇7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郑州人,对于这片土地,我耳闻过了它的衰败,也正见证着它的兴盛。它的荣与辱,与我息息相关。而我们之间,有着剪不断的牵连。

要说郑州市的标志,二七纪念塔当仁不让。位于郑州市二七广场的二七纪念塔,建于1971年,是我国建筑独特的仿古联体双塔,它是为纪念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而修建的纪念性建筑物。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最年轻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1971年,距今仅有不到四十年的历史)。

曾经有位老师在课堂上向我们感慨说,80年代初,他站在二七塔顶,能鸟瞰郑州市的百分之七、八十,但短短十五年之后,他却是连近在咫尺的二七商圈也望不出去。然而心情却是一片大好,郑州牛了,咱自己心里也高兴!说完我们台下一片掌声雷动。的确,以二七纪念塔为中心的二七商圈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几乎引起了整个中国的流行风潮,“中间有个野太阳”说的就是郑州亚细亚商厦。亚细亚商厦作为全国第一个统一全体售货员服装的购物商场,在当时真正成为了全国时尚的先锋。售货员们整齐的装扮,甜美的笑容,无一不给前来光顾的客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而郑州另一个广为人知的名字是,“火车拉来的城市”。郑州火车站始建于1904年,是中国铁路建设初期芦(沟桥)——汉(口)铁路中段的业务站,时称郑县站。1914年陇海铁路开(封)——洛(阳)线正式投入运营,奠定了路网中心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1953年郑州站改扩建工程动工,1956年投入使用,并先后分离出货运站、编组站和以运输旅客为主的客运站。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1988年郑州站再次进行改扩建工程。1999年12月28日随着主站楼的投入使用,长达12年的改扩建工程落下帷幕,一座崭新、雄伟的现代化客运站,伴着新世纪的钟声,呈现在世人面前。

作为全国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交通城市,郑州正处于中国南北东西交汇之处,每天火车站的流水人数就有几百万人。

中原崛起看郑州,郑州发展看郑东。短短7年,一座现代化的新城区——郑东新区崛起在郑州东部,成为郑州乃至河南城市发展史上最耀眼的一笔。

外形酷似一把大伞的郑州市国际会展中心、像一只飞舞的蝴蝶的河南艺术中心„„这一切,将一块远离老城区、无人问津的荒地,打造为一座环境优美、生机勃勃的新兴城市

郑东新区的三大标志性建筑之一——郑州市国际会展中心总投资22亿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省一次性投资最多的建筑。其设计匠心独具,特色鲜明:屋顶在我国首次采用吊杆式斜拉悬索钢架结构,3.4万平方米的无柱大空间展厅,被誉为“亚洲最大的单间”;会议中心中央桅杆高110米,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伞”。它以独特的设计、完美的设施获得获国际规划大奖及鲁班奖、詹天佑奖等四项大奖。

在郑东新区,像这样立意新颖、恢弘大气的建筑比比皆是。河南艺术中心由加拿大国际著名设计大师设计,设计灵感来自古代乐器“陶埙”、“石排箫”的造型,运用了27项全国首创的新技术、新工艺。而高60层的郑州会展宾馆,设计灵感来自“嵩岳寺塔”,设计充分尊重和考虑了中原的深厚文化渊源„„

行走在郑东新区,但见高楼林立,碧波荡漾,小桥流水,闹中取静。新区之美,让人惊叹。

不仅硬件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软环境也有了巨大的改变.贯彻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实施“三城连创”(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城市)是郑州市确定的城市建设目标,围绕这一目标郑州市做了大量的工作。

开展了“三讲一树”集中整治城乡卫生环境和集中整治农村卫生环境活动,倡导文明生活方式,使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的良好风尚在我市蔚然成风,大街小巷上乱吐乱扔的不文明行为少了,郑州市的市容市貌变得更加整洁有序。

强化规划宏观调控,优化城市结构布局,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通过规划用地调整“退二(产)进三(产)”。近年来,油漆厂、化学制药厂等一批污染企业迁出市区,置换城市用地约120公顷,城市环境明显改观。开展机动车尾气治理、禁止燃煤大灶等活动,使大气质量明显改善。

提倡在全市造林绿化活动,通过出入市口整治、建设游园、绿地,仅去年一年就在市区范围内新增绿地340余万平方米,从而使郑州市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了6.8平方米,而5年前这一数字仅为4.23平方米。今年,还将在市区新建62块绿地,新增绿地62公顷,逐步实现让市民出门500米就能见到游园、绿地的目标。

纵观三十年的风雨变化,郑州经历颇多。作为土生土长的郑州人,我见证了部分的变化,却体会到了这三十年的变化所带来的全部益处。三十年的变化是一代郑州人的梦想史的现实,也是一代郑州人努力的见证。

改革开放30年家乡变化征文 篇8

1982年,奶奶家拥有了全村第一台14英寸黑白电视机。记得那时夏天的每个晚上,奶奶都会早早地把电视搬到院子里来。村里远远近近的男女老少,会自带着凳子,主动按大小个儿排着队,围坐在院子里,观看《八仙过海》、《霍元甲》等电视剧;而冬天乡亲们又会挤满小土屋,炕上、地上,里屋外屋坐满了人。有的来晚了,只能望而止步,远远地听电视,或相互聊聊天。1985年,我家添置了村里第一台14英寸彩电,那时有一个优惠条件:购买五台黑白电视能带一台彩电。为了这台彩电,父亲放下凡事不爱求人的面子于不顾,好说歹说才说服了亲戚匀给了我家。但父亲意识到彩电早晚会普及。1991年,奶奶家花了近2000元装上了国家优惠补贴的公用电话,建起了全村的“信息平台”,奶奶也就成了村里的联络员。奶奶家位居村中心位置,村南北相距大约1000米,东西相距700米左右,为了能把电话及时告诉乡亲们,奶奶一天不知要跑多少腿。

后来,改革开放激活了人们的思维,年轻人外出务工,老年人村内创业,走出去请进来,搞种植,搞养殖,进行产品深加工,日子越过越甜美。

1997年,我们村里98%的人家安上了电话,几乎100%的人家看上了彩色电视。更不用说电风扇、电饭煲等小家用电器了。2002年,母亲主动批准“搓衣板”退休,买了台洗衣机实现“更新换代”,2003年买了冰箱,2004年买了电动车,2006年购买了享受国家补贴13%的空调。

改革开放30年家乡变化征文 篇9

改革开放30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顺口溜”演绎了中国大地飓风般的变迁,表述了老百姓赞美改革开放伟大变革的心声。

30年前,人们的生活十分拮据,物质贫乏,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票”。有这样一段“顺口溜”:吃饭凭粮票,穿衣凭布票,买辆自行车,还要“计划票”(按照单位计划销售)。

到了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大为好转,“顺口溜”也悄然发生了变化:“流行歌曲‘红楼梦’,喇叭裤儿兜威风,农村有了万元(人民币)户,城里有了商大亨。”

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变化调研报告 篇10

篇一:改革开放30年家乡的变迁调研 江苏理工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班级 12服3Z学号:12222324姓名:周晶 改革开放30年家乡的变化调研 家乡的蜕变 内容摘要:东台——我的家乡,黄海之滨的一座小城,素有“黄海明珠金东台”的美誉,是神话传说“天仙配”的发祥地。我的家乡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生态示范市,江苏省文明城市,是2008长江三角洲地区最具投资价值的城市。东台拥有被联合国认可的太平洋西岸唯一一块未被污染的沃地。改革开放30年来,在这个小城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今天的东台,已经成为江苏省长江以北唯一的县级中等城市。关键词:东台 变化 蜕变 引言:思想不是物质,物质在交换中保持数量的平衡,思想却在交流中丰富,沉积而变得更深沉、完善!在改革开放中,中国人在与世界交流!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开放中发展,社会制度日益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旧中国的千疮百孔、民不聊生已成为历史。昔日的穷乡僻壤,今日牛羊成群,粮谷满仓;昨天还是秦砖汉瓦,现在已是高楼林立。经过30年的建设,东台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楼变高,路变宽,市民的工作、生产、生活环境和居住质量得到很大改善。市区建成区由改革开放前的4.9平方公里扩大到26.3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25万人,拉开了“四纵五横”的市区道路框架,一大批重点工程顺利实施,目前市区与30年前已然大大不同!观点: 滚动式实施旧城改造,着力构建现代人居佳境 东台于明朝隆庆三年(1569年)建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老大街虽经几次拓宽,但整个老城区仍然房屋破旧,巷道狭窄,交通不畅,设施陈旧,配套漏缺,市民居住条件和环境较差,工作生活不便。1979年,东台人民公园开始筹建,通过多年努力,已成为综合性公园,被江苏省评定为“二级园林”,3A级旅游景点创建并通过国家验收。同时,市区还建成了憩园、何垛桥小游园、清竹园、百岁园、趣园、东亭园、鼓楼小游园等路边、街头、住宅小区开放式小游园。公园和小游园为城市增添美景,也为市民休闲、娱乐、健康提供了场所。为彻底改变城市形象,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从1995年开始,市委、市政府连续组织实施了五期大规模旧城改造。除按规划保留或迁移文物古迹、历史遗存等体现东台城市发展延脉的标志性建筑外,其它民居和公共建筑全部拆除,重新规划建设。先后投入21亿元,拆除旧房110.87万平方米,动迁居民1.3万户、4.8万人,新建商住楼、住宅楼312幢,建筑面积167万平方米。新建东亭村、新桥新村,茶城花园、林城花园、南城花园、红兰花园、东坝新村等风格各异的居民小区19个。北至何垛河,西至串场河,南至南城河,东至陆家滩,累计改造旧城区面积超过五分之四。举个具体的例子来说,1982年,地处苏北里下河平原的东台市时堰镇嵇东村在全国率先创建文明村。如今,这里党风正、民风淳、村民生活殷实、人人思进、社会稳定。当年,东台市嵇东大队党支部领导社员开展创建文明村、评选文明家庭的活动,促使人们的精神面貌迅速发生变化,开始出现一种新型的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从而推动了农村大好形势沿着正确的发展方向不断前进。这标志着110多万东台人民迈开了追求现代文明的步伐。嵇东全村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小的时候,没有几条宽广的马路,一到下雨天,路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现在,东台出现了好多高层建筑,条条马路宽又广,市区又刚刚换了新公交车,马路边的绿化搞得非常好,已经差不多是一个园林城市了。东台已多次被评为“省级卫生城

市”,这是我们每一个市民的骄傲。1989年,东台在全省率先开展“十佳文明新事”评选活动。这项活动面向社会,扎根最基层。多年来持之以恒,常评常新,越发成为广大干群学习身边典型、弘扬文明新风的有效载体,成为全市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传统项目和特色品牌。2002年,东台在全国首开农村道德评议先河,道德评议会通常由7至9人组成,村党支部书记兼任会长,群众推荐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和其他群众代表担任评议员。目前,全市共聘请村级评议员3300多名。评议会依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制订规章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农村中那些法律管不到、行政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人和事、言和行进行评议,教育引导农民遵守道德规范、提高道德素质、树立文明新风。改革开放的30年间,教育的快速发展使东台市市民的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受教育的劳动力人数、学历层次都有显著提高,社区文化建设进一步得到发展。教育在提高城市品位,构建和谐东台,打造美丽新东台,建设富裕文明的新城市的进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鼓楼路步行街是旧城改造四期工程确定的配套项目之一,也是东台有史以来规划建设的 第一条步行街,位于鼓楼中路,于2003年建成。东起海陵南路,西至西环线,街面建筑由11幢造型各异、高低错落、风格一致的店铺和少量办公房编排而成,蜿蜒伸展。为瞄准“全省一流,苏北第一”的建设目标,曾组织外出学习考察,博采众长,特邀高资质设计单位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并数易其稿拿出4套方案,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然后实施高标准路面铺装,高品位绿化栽植,高档次灯饰亮化,高水平雕塑小品点缀,设施建设明快、大方、现代感强,形成简洁统一的风格,具有浓厚商业气氛的休闲、购物、游憩于一体的舒适宜人的人文环境。尤其是在夜晚,整个街区呈现出流光溢彩的景色,令人流连忘返。全方位提升城市功能,竭力做强作优发展引擎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县委、县革会就着手在台城东北部规划建设新街道。撤县建市以后,围绕建设江苏沿海中部现代化工商业中等城市的目标,东台市区按照“北扩、东进、西补、南延”的发展思路,逐步作大作强作优作美城市,形成市区北部和东部以工业为主,中部以行政商贸为主,西部和南部以旅游、休闲、为主的城市功能格局。2007年,时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来东台视察,提出东台当务之急是要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东台市区迅速掀起新一轮城市大规划大建设浪潮,城东新区和中心城区等新区开发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市委、市政府把基础设施列为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先后建成范公路、海陵路、红兰路(南段)、东亭路、望海路、金海路、开发大道、迎宾大道、惠阳路、宁树路等主干道,新建或重建范公大桥、东进大桥、北海大桥、台南大桥、城南大桥、北关桥、东亭桥、何垛桥、二女桥、望海桥、工农桥、海道桥、南门桥等大中型桥梁,打通了市区的四面出口,进一步拉开了城市框架,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城市道路交通网,城市道路的通畅能力不断提高。2009年9月28日,城建重点工程东进路、北海路、站前路、红兰路(中段)同时建成通车。东进路东起沿海高速东台段,西至东进大桥东引坡;北海路西起体育馆,东至火车站站前广场;站前路北起北海路,南至东进路;红兰路(中段)南起望海路,北至东达路。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完善了城市功能,而且为“筑巢引凤”创造了条件。由荷兰尚尚集团公司投资开发的“尚诺威赫欧洲工业园”日前落户我市城东新区。这一切都是由于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东台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劳动力转移作为农民增收的第一措施,通过加强培训、成建制输出等办法,积极开拓农村劳务市场。据统计,3年间全市新增劳动力转移15万人,劳动力转移总量达到32万人,劳动力转移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产业化升级,东台市农业基础比较雄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处于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是国家级农产品生产商品粮、棉、瘦肉型猪、山羊和优质商品油基地,多种经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0%,年产棉花3万吨,蚕茧1万吨,双低油菜籽5万吨,优质西瓜50万吨;已成为上海、南京、苏锡常地区重要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东台海洋资源丰富,沿海滩涂盛产文蛤、鳗鱼、黄鱼、螃蟹、白虾、泥螺等特种水产品,滩涂围养总面积达70万亩,是江苏省重要的珍贵海产品生产基地。现在,东台建成了永丰农业生态园,通过了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验收,;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迅猛发展,全市已有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86个,农民经纪人1.5万人。2006年1月,东台市溱东镇周黄村成立苏北首家以土地经营权为股份的富民合作社。这些成就让我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是党的正确领导促进了东台农村的发展。改革开放的30年间,在社会事业上,东台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东台市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全面完成了农村初中“四配套”工程,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全面实行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惠及了全市绝大部分中小学生。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越来越多,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位居苏北县级市第一。进一步加强文化工作,组织开展了多次文化交流活动,建成“农家书屋”50个,完成了市图书馆改扩建工程和戈宝权故居的维修工程,有线电视行政村开通率达97%。高质量推进城市建设,倾力打造精品标志工程 改革开放之前,东台市区几乎没有高层建筑。短短的三十年,古老的东台城在迅速窜高,市政府大楼、苏中大厦、工商局大楼、中国农业银行、凯悦国际大酒店、国贸大厦、人民医院住院部大楼、信合大厦、电信大厦、广电大厦、水务大厦、环保大厦、国土大厦等一批具有现代风格的高层楼宇相继建成,新市政府大楼、检察院大楼、法院大院、磊达五星级酒店、兴城国际花园等十几座高层建筑正在抓紧建设之中,日益透射出现代化城市的风采。随着老城区改造,市区向北拓展,城市主干道形成,东台市区逐步建成磊达广场、摩天广场和东强广场等三大道路广场,以及东亭广场、金墩广场、景范广场等住宅小区广场,五角广场、红兰广场、文化广场、开发广场、迎宾广场、振兴广场等公共广场和金东广场等商用广场。建成大、小型雕塑50多处,其中安放在开发大道的“黄海明珠”、安放在五角广场的“希望之星”成为市区标志性大型雕塑;红兰广场“盘铁煮盐”、鼓楼路步行街“戏耍”、“磨刀”、“理发”等铜塑,无不透射出东台人文气息。有统计数据显示,东台市市区面积由5年前的86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市区面积164平方公里,市区人口由19.1万人增加到27.5万人。近年来,东台市的农村建设也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城乡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农村,原来是草房居多,后来是瓦房居多,改革开放后的近几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很多镇建起了“中心村”,许多两层小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在路边排成一排,放眼望去,宛如一条美丽的商业街,这使我深深感受到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东台的城市规划以人为本,大城市框架已经拉开,开发大道、纬二路、经二路、站前路等一大批城市干道全面竣工,形成了“四纵六横”的城市主干道和数十条次干道合理分布的道路网络。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何垛桥公园、人民公园、憩园等游园绿地相继完善;西溪泰山寺、海春轩塔等也成为市区亮丽的风景线,富有特色的城市景观风貌正在初步形成,东台正加速向更好的人居环境城市迈进。在城市建设中,广大建设者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把每一项重大工程项目都当作精品来全力打造。几年来相继开发建设了西湖花园、水景湾、金地·盛大花园、兴城国际花园、蓝色港湾等一批高档住宅小区。仅2004年至2006年,市区就有9项工程荣获盐城市城建精品工程奖,其中市政道路类有北海路,标志性建筑类有文化大厦、东中新校区、金东广场,园林绿地类有迎宾大道、开发大道,人防工程类有东台市人民医院住院部大楼、金地·盛大花园、金色佳园。文化大厦和金东广场还分别荣获江苏省优质工程“扬子杯”奖和“江苏省建筑施工文明工地”。结论:东台这座城,我生活了20年,走访大街小巷。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东台的城市面积明显扩大了。东台市中心也比以前繁华了许多,记得还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华联商场那儿新建了一个地下商城,能去地下商城是我的一大乐趣。现在,时代、世纪联华、新合作、农工商、苏果、新世界等一大批知名超市相继落户东台,高级酒店也越来越多,这些更进一步

促进了东台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和城市的扩建,身边的这些变化让每一个东台人深深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改革开放创造的成就 改革开放不仅使东台迅猛发展,祖国的每一块土地都发展迅速,祖国的天,“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祖国的地,“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祖国的儿女啊,“喜看稻椒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30年的励精图治,30年的上下求索,我们的祖国挺立在世界的东方,自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社会主义的航船正乘风破浪,昂首向前!祖**亲啊,是改革开放使您换了新衣,告别了贫穷,是改革开放使您变得美丽、富强、不可侵犯!“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我要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伟大!我爱中华!”。

篇二: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变化 改革开放30年家乡变迁调查报告 引言: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的改革开放到今天已过去了三十余年。在1978年-2008年这三十年的历史长河中,深处改革开放最底层的农村也经历不小的变化。尤其是中国在2001年后期加入WTO之后,农村的情况也发生了明显地变化。此次调差主要针对我的家庭以及我周边亲人的整体情况变化做以记录整理,最后归整为家庭收入、衣食住行、教育以及卫生环境方面。

一、调查时间:2015年10月1日-2015年10月8日

二、调查地点:山东省东平县新湖乡

三、调查对象:村民、小学教师、村干部、乡镇医院医生 主要内容: 家乡人民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家庭及收入经历了从缓慢增长到稳定增长又到缓慢增长的过程,衣食消费由以前的大部分自给自足到现在多样化消费选择。住房交通情况也大为改善。教育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导致适龄读书儿童数量大为减少,村一级小学合并明显。近年来乡镇初级中学也有合并趋势,但不如小学明显。教师素质相对提升。农村卫生医疗覆盖明显增加,看病难问题有所缓解,尤其是国家2003年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相对缓解了农民看病贵的问题。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的变化是巨大的,但是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尤其是随着经济发展,部分工厂转移城市近郊农村地区造成的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以及农村生活垃圾随地丢弃的环境问题非常突出。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生活环境。乡镇卫生院检测近年来周边村庄患重大疾病的农民逐年增加,比如食道癌、肺癌、白血病等。这与农村环境问题密切相关。报告呼吁政府强烈关注农村环境污染的整治和维护。具体报告如下: 农民家庭收入的波浪线变化 改革开放之初,农村还是人民公社大集体生产方式,如村民说“当时后泊村约200余户人家,分为7个大队,挣公分吃公粮。”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之后,村里开始为每户按照人口分地,土地按照优良分为一级地和二级地,保持分地的公平公正。农民家庭的主要收入源自土地收入。为了增加收入,就得给土地上肥料,当时化肥奇缺,而且价格昂贵。所以土地的营养主要来自有机肥{动物的粪便以及废坑积攒的生活排泄物},粮食的产量较低。粮食的收割主要靠人力,生产效率也较低。而且农业队天气的依赖较大,家庭收入的风险较大,但是收入在区域内呈现均衡的趋势。家庭生活消耗几乎是自给自足,几乎家家都饲养牲畜家禽。农民外出打工现象非常少。改革开放开始之后,城市建设开始了,随着农村家庭劳动力的增加,土地生产效率略微的体改,村民说“当时村里土地较多的人家有的买了手扶拖拉机用于粮食的运输。”这样小量富余劳动力出现了,附近村子有人外出打工,以建筑业为主,家庭收入开始有了多样化的增加。同时村里开始出现小型商店,主要销售

酱油醋以及烟酒等生活辅助品。直到进入2000年后,农村的变化才明显起来。此时大中城市建设进入高潮,劳动力缺口巨大,农民工开始以团体的形式出现,农民工的待遇也开始大幅增加。村庄里外出打工的现象非常明显,尤其是2005年国家免除了农业税,此时农村的家庭收入增长幅度也几乎达到了顶峰。随着国内制造产业的普及,以及设备生产线成熟之后的价格优势。农业机械开始大幅进入农村,农业生产的生产效率也大幅提高。这个阶段对于中国各个行业来讲都是黄金时期,尤其是中国股市也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经济变化。2008年之后农村由于前几年的“农民工经济”带动了农村自身小型经济圈的构建,村里的小型超市开始普遍起来,随着农业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富余劳动力也开始增加,尤其是家庭留守妇女也渐渐加入了劳动力大军,村办企业开始兴起,农村经济开始出现多样化趋势,但是自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的来临,中国的城市建设过度饱和,建筑业开始遭受危机,尤其是2012年之后这种冲击越来越明显,所以农村劳动力和建筑业密切相关,农民的家庭收入增长幅度开始出现了下滑危机。尽管妇女加入了商业劳动中,但是村级企业的不规范性,资金不充足最终的收入还是难以增长幅度弥补下滑的家庭收入趋势。所以农民家庭收入在改革开放这30里大致经历了一个弧线的历程,但是随着国家对经济的调整以及城镇化建设的推进,相信这短暂的家庭收入危机会很快过去。相比改革开放之初,家庭收入的增加还是非常明显的。但是由于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建筑行的密切关系造成了农村家庭收入的及不稳定性应当引起政府重视,政府应该对于培养农村人才,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等具体措施加以改善这一局面。最重要的一点也是不容模糊的一点就是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农民家庭收入与城镇居民的家庭年收入的差距被拉大了,贫富差距的问题变得尤为突出。农民家庭衣食住行愈渐多样性 改革开放之初,农民的衣食几乎都是自给自足,衣服主要来自集市上布料,回家再加工。村民说“当时村里结婚三大件-自行车、缝纫机、电视机”,房屋的构建主要土坯房,当时砖瓦结构的房子很少见。交通工具主要是靠自行车,自行车和电视机的普及率并不是非常高,主要集中于新婚农民青年家庭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乡镇周边村庄新婚青年不再垒土坯房,开始换为水泥钢筋楼板结构,告别了木梁结构。这与农村的经济条件开始改善是不分开的。2000年开始农村的衣食住行开始发生变化,新婚青年已经告别三大件的年代,取而代之的是五间新房、摩托车、电视机、洗衣机,衣服的选择非常多样。生活消费开始有所增加,乡镇人民商场生意火爆。但相比当时城市,农村的生活资料门类不够齐全。有些东西在乡镇以下村庄是买不到的。摩托车已经开始成为流行的交通工具,村子里几乎没有拥有汽车的家庭。除摩托车外,部分家庭开始拥有三轮车,拖拉机等农用车辆。2010年后农村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由于上述所说家庭收入的增加,另外一方面中国加入WTO所带来的便利开始惠及农村,比如衣服样式、食物的种类大大丰富,在乡镇以下的农村超市里消费品异常齐全。全国各地乃至周边国家的特产在农村也可以看到。衣服的样式款式开始与城市接轨,物流配送的畅通,让农村的衣食住行生活消费开始不逊于城市的居民。农村的房屋建筑也呈现新的变化,新婚青年不再是五间毛坯房,而是完全盖好的一处宅院,并且是简装之后家具

家电齐全,或者宅基地不够的家庭通常是盖一栋二至三层的小楼。农民家庭拥有的交通工具更加丰富,随着新能源电池的开发利用,电动自行车在农村普及率达到97%,自行车反而减少,除此之外,农业机械以及农用车辆普及率也是非常高。并且农村新婚青年家庭开始拥有家用轿车,面包车等交通工具。由于农村车辆增加,农村的交通开始出现问题,国家节日尤其是农历春节时期农村的堵车现象堪比城市。随着政府对村村通公路的扶持,这种情况虽然大为改观。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部分农村特产等资源向外运送,城镇化建设的开始,农村的道路规划面临新的挑战。道路的使用寿命也接近极限。但是道路规划不能仅局限在乡镇,更应该与后期的城镇化结合,尽早规划,讨论实施,避免重复施工造成浪费。交通压力的增加还应当加强交通运行的监督,尤其是超载对省级以下公路的危害巨大,但又在农村极为普遍。所以加强农村交通监督也应当引起重视。农村教育资源的逐步整合 改革开放之初由于适龄儿童数量较多,几乎各村庄或者临近村庄都有自己的小学,故乡镇以下小学数量也较多,相对教师资源少,待遇较差,师资队伍素质较低,大部分是一些乡村上过中学的村民上课,鲜有高中或者职专毕业的老师。学生上学较为方便,几乎小学生都是自己步行去学校。但农村小学的教学质量是低的,教学环境也是艰苦的。学校规模较小,设施非常简陋。甚至部分小学连学生厕所都是临时堆起来的土墩围起来的。并且儿童失学现象明显,尤其是初中阶段失学率最高,特别是女孩。村民说“闺女上学啥用啊,最后还是不如找个好婆家。”失学之后的农村学生或者在家务农,或者后期跟随父辈外出打工。2000年左右由于计划生育在农村开始严格执行导致适龄儿童的人数大幅下滑,乡镇以下农村小学开始合并,乡村学生上学开始出现交通问题,基本都是老人开始接送孩子。教育资源开始初步整合,教学条件开始有所改善,学校的部分文体设施开始设置,校园硬件条件有了明显改观。师资队伍由于整合有了明显提高,此时农村学生辍学率开始降低,尤其是家庭条件改善后,农村女孩的辍学现象得到遏制。2010年以后乡镇以下农村小学几乎全部合并完毕,适龄儿童人数变化趋于平稳,教学条件大为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开始有了独立的教学楼、操场、实验楼等。随着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费用的免除,农村小学几乎没有辍学学生。师资队伍的建设步入正轨。农村教育开始进入良性循环。师资队伍建设已经纳入事业单位招考系列,师资力量提升明显。尤其是习近平主席提出中小学高级职称向一线偏远乡村倾斜之后,我们相信农村的教育会越来越好。农村卫生环境条件迫切需要改变 改革开放之初,由于生产资料较为原始,农村生态环境几乎没有遭受破坏,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加入WTO之后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乡镇企业的出现,使得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这类企业由于资金实力问题,对排泄的污染物没有能力处理,再加上农村地区卫生环境的监管力度太薄弱,所以三十余年的经济变化使得这一现象愈演愈烈,成为当今威胁农民生活的头等问题。

随着生活物质条件的改善,农村所产生的生活垃圾也越来越成为污染难题,这类垃圾难以自动降解,对土壤污染程度较深且持久。同时由于乡村超市的普及,很多城市食品检验不合格的副食大量流向农村,对农民的生活健康尤其是儿童(这些副食主要由儿童消耗)的健康成长构成了很大的威胁。由于农村环境污染的加重,外加农业现在过度依赖化肥农药,很多农民在喷洒农药以及施肥的操作中缺乏技术指导,没有做好对农药、化肥等化学危险品的防护,也对农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潜在的伤害。2003年国家开始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终于开始关注对为改革开放做出巨大牺牲贡献的农业,开始关注农村的发展,农民的健康。新农合的实施确实部分减轻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是由于相比而言乡镇医疗资源还是贫乏的。随着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加重,农村重大疾病的患者也越来越多,镇卫生所大夫说“近几年周边村庄患有食道癌、胃癌以及白血病的农民越来越多,这对农民来说是灾难性的”,该类大病对于农村家庭而言是灾难性的描述是一点也不过分的,因病致贫的情况在农村是相当普遍的。针对这一情况,政府需构建基层疾病卫生防治网络体系,尤其是针对农村的特殊情况。可以充分利用基层卫生机构对农民群众的健康情况进行初步检查,按照疾病治疗的难易程度或者疾病的危害程度进行划分,按照疾病情况向上级或下级医疗体系输送病人。同时要对农村出现的典型的疾病案例及时做好宣传预防工作。针对由于农业操作不规范到时潜在疾病威胁要积极要求其他相关部门配合引导,比如喷洒农药以及施肥时需要注意穿戴相关的防护装备。同时对于农村的环境污染则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乡镇企业转型,因地制宜发展第三产业。同时坚强环境执法力度,从大部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坚决维护共和国最后的土地生态环境!结语:改革开放三十年所取得的成就是辉煌的,成绩是令人鼓舞的。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最底层的农业、农村、农民在这三十年的浪潮变化中也经历了时代的变迁。也享受到了改革开放所带了的经济成果,改善了农村的经济环境,提升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但是新的问题、新的挑战也摆在了人民群众的面前。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民群众的生活环境。我们要积极总结经验,尤其是关乎农村群众利益的重大问题。勇于迎接新的经济模式下,新的环境压力下的挑战,担负起大学研究生生的责任与使命,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国家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三: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家乡变化 从 家 乡 变 化 看 改 革 开 放 三 十 年 2015年10月22日

一、家乡简介 我的家乡开江县,隶属于四川省达州市,地处四川省东部,大巴山南麓,位于渠江支流明月江的两大源头白岩河、新宁河流经之地。开江县域介于东经107°42′至108°05′、北纬30°47′至31°15′之间。东西宽36.5㎞,南北长51.5㎞。开江县全境幅员面积1032.55㎞2,总人口60.34万人(2011年),辖十镇、十乡。开江历史悠久,旧名新宁县,有1450多年历史。建置以前,春秋战国时属巴国。开江县旅游资源丰富,有始建于唐朝的古刹宝典金山寺,有富含多种矿物质具有保健医疗功用的双飞温泉,有宝石湖水库。

二、我的回忆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市民家庭。从我出生开始,这20多年来,随着我慢慢地长大,我的家乡也一刻不停地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还记得,小时候,我的家乡只有一条街,沿街全是瓦房,居民们也没有什么娱乐场所。到了傍晚,都在家里看着那台还算清晰的小彩电。然而,不知不觉,改革开放的东风也从沿海刮到了我的家乡,从此以后我的家乡每天都在不停地变化。直到现在,每次放假回家,我都能看到新的高层建筑拔地而起,新的公共基础设施又投入使用。我为我的家乡紧跟时代的潮流而深感欣慰。而我印象最深刻的改变还是这条河。80年代的母亲河 如今的母亲河 不论在面对我家乡的建设成就,还是在面对我的家庭生活条件的巨大变化,我都完全有理由自豪地说,改革开放给了我们未来,给了我们希望,如果没有这次改革,我不知道我还会在我那只有一条街的县城里面呆多久。

三、旅游业的巨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努力建设和发展旅游业。宝泉塔、文笔塔、明月泉、宝石泉、飞云温泉??素有“巴山平原·毓秀水乡”之美誉的开江以其山奇水秀闻名遐迩,县内有国家3A级景区1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乡镇4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8个,如画的美景吸引着各地游客。然而,在没有高速公路之前,由于受到交通的限制,开江的旅游还停留在以万州、达州、梁平为主的范围内。路通则通,路通则变。随着万达高速全线建成,开江旅游将迎来一个飞跃的契机。如今,在“万达高速”通车后,开江到达州半小时,到万州1小时,到成都3小时,将成为连接成都——重庆——西安黄金旅游环线的重要节点和长江三峡黄金旅游热线的延伸。“在开江旅游景点较为集中的讲治和普安两个镇都有高速路出口,并且距离景点也只有两公里左右。”刘艳妮说,万达高速缩短了旅游的路程和成本,游客增多的同时,庞大的自驾游队伍也会随之而来。多样的旅游形式和线路会带来更多的游客,预计每年能增加3万人次。便捷的交通条件提供了更加灵活快捷的线路组合,开江与周边景区旅游将融为一体,区域合作将更加紧密。刘艳妮说,目前正与重庆开县联系,围绕万达高速打造一条黄金旅游环线。

四、工业与经济的飞速发展 开江物产丰富,境内已探明矿产有20多种。同时,工业发展迅速,形成以五金工具、轻纺、食品、能源、建材业为支柱,以出口产品为导向的工业格局。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交通,一条高速路,就是开江经济迫在眉睫的一条腾飞路。开江普安工业集中发展区占地4.4平方公里,入驻企业26家,主要是五金工磨具、食品加工等产业。万达高速通车后对开江工业经济带来的变化,普安工业集中发展区主任陈斗兵感触颇深。早在开江至达州段通车后,我们就能直观地感受到愿意入住园区的企业大幅增加,招商引资比以前更加容易。“万达高速全线通车后,我们还能通过万州拉近与沿江沿海城事的距离,增强园区企业与西部其他企业的竞争力,有利于抢占西南片区市场。” 万达高速通车后,开江直接面向的是万州、达州两座城市和重庆、武汉、成都等大城市,开江将通过它们向西部和东部延伸至全国。此外,借助万达高速,开江能西经达州到西安;东经万州到宜昌、武汉、上海,路上交通网络真真正正横贯东西,成为川东地区名副其实的出川“东窗口”。同时,万达高速在达州与达陕高速相连,承接陕西、甘肃、青海等西部省份,是西部地区通江达海的最快速通道,开江作为万达高速的“中间点”,区位优势明显。“万达高速通车后,开江将是秦巴地区连接中原、承接沿海、面向世界的前沿阵地和对外开放合作窗口、市场要素聚集洼地、进出口物资集散中心。”阮德章说,开江无疑将是秦巴山区通江达海的“桥头堡”。

五、改革开放让广电事业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 回首过去,广播电视局事业经历了艰苦的发展岁月,开江广电人始终以孜孜 以求的态度,在艰难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谱写了开江广电不屈不挠、不断跨越的宏伟篇章。30年前,有线广播是县、乡党委、政府的重要宣传工具。民国时期,境内没有广播事业。1951年3月,成立县收音站,配收音员1人。先后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被群众组织接管,后又实行了军事管制。直到1984年6月5日,改名为县广播电视局。到1985年底,全局(站)职工28人,其中助理工程师2人,技术员1人。乡、镇广播站,共有机务、线务人员58人。在广播事业建设上,70年代的农村有线广播网,架设的铁线多属民用铁线,木杆矮小,杆距稀,几年后,木杆腐烂,磁瓶破碎,线路倒塌,不少大队,生产队的广播中断。1974年,电杆以条石代木杆,广播逐渐恢复。在广播宣传上,1956年7月开始自办地方新闻,内容以通讯报道和县委、县政府有关政令、报纸摘要为主,没有固定时间。1957年,自办节目时间固定。”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自办节目中断。1975年恢复。每天分早、午、晚3次播音,转播时数为2小时30分钟。在电视事业建设上,30年前县人只能通过架设接收天线收看电视节目。1976年9月,县广播站购进县内第一台国产凯歌4D4A9时黑白电视机,在县医院后山坡架设接收天线,收看效果良好。1979年3月,县广播局购进国产峨嵋投影电视机1台,在机关院内放映,直接收看省台电视节目。随着1981年1月开江县牛山寺电视差转台修建竣工,用发射功率10瓦、发射频道为8频道的彩色差转机,正式转播省电视台节目。在此期间,县人能收看四川电视台第一套节目。1986年,在牛山寺电视差转台建立了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县人能收看中央电视台和四川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共两套节目。30年后的今天,开江县广播电视局从”加大新闻宣传、扩大网络覆盖、完善管理体制、创新改革发展”着力,不断加强新闻宣传的喉舌作用,努力扩大网络履盖面,积极完善管理体制,锐意改革创新发展。通过全体广电人的不懈努力,搭建了坚实的发展平台,促就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广电事业正方兴未艾。如今的开江县广播电视局组织机构健全。局机关内设综合办公室、总编室、社会管理股(行政审批股)、科学技术股、行政执法股等5个股室。县广播电视局下设县广播电视台、县广播电视差转台、县广播电视传输网络中心等事业单位。县广播电视台内设编辑室、新闻部、文娱部、影视部、外宣部、技播部和广播节目部等部室;县广播电视传输网络中心设有城网部、农网部、技术部、财务室等部室和20个乡镇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分中心,全县广播电视系统员工总数232人。如今的开江县广播电视局功能发挥完善。各栏目收视效果较好,反响强十分强烈。本台节目多次被省台、市台采用并转播。电视台、电台、《开江在线》网站三大媒体打好主动仗,多频率、多频道、多栏目联动,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报道,出色地完成了一次又一次重大的宣传任务,得到了县委县政府以及各部门的一致认可。创优节目获佳绩,广播、电视创优,2007年获奖率达82%。个别节目在省级评比中获奖。转播节目数增多。在原来29套节目的基础上,增开了戏曲频道、新疆卫视台、深圳卫视等节目,电视频道数已增加到41套。

六、总述 30年,改革开放站到了而立的节点上。30年,人生可称而立,国家可见枯荣。过去的30年,激荡而伟大。回望来路,中国以濒临崩溃之身,怀着“摸着石头过河”的心情,成就了一场伟大的革命。从贫瘠到富裕,从禁锢到自由,从崩溃到奇迹重生,30年,一个个瞬间书写完成的这部改

上一篇:小狗可可作文500字下一篇:客户统一授信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