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所述职报告

2024-07-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司法所述职报告(精选8篇)

司法所述职报告 篇1

司法所 尊敬的镇人大主席团:

我所一年来的工作在建平县司法局和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以崭新的工作姿态、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尽职尽责、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做到了观念上有新转变,思想上有新飞跃,思路上有新调整,工作上有新突破,圆满完成了县局和镇党委政府交给的各项任务,现将司法所今年来的工作情况述职报告如下:

一、规范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提升整体形象我所人员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司法培训和学习,结合岗位大练兵活动和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活动以及法律服务整顿活动,通过学习、整顿,我所工作人员政治坚定,业务娴熟。在提升工作能力的同时,我们还通过召开专题会议,进一步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规范了工作程序,促进了司法行政工作的开展,提高了司法所的法律地位。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还通过各种方式,以公开接受举报的方式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在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二、规范履行职能,主动开展各项工作

(一)积极参与中心工作,全面履行司法职能。一年来,我们立足于全镇经济、发展、稳定的大局,围绕镇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司法所的依法治理、法律服务、普法宣传、法制教育、人民调解、安置帮教等职 1

能,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严打”整治专项斗争等活动,有效地保障了朱碌科镇的平安。一年以来,我们共调处矛盾纠纷100余起,调解率达到100%,成功率达到98%以上.为了避免矛盾纠纷的反复率和矛盾纠纷扩大化,我们建立了矛盾纠纷比较严重的案子定期回访,避免矛盾激化,以更好的维护社会治安.(二)深入开展法制宣传,加强依法治理力度。

1.身先士卒抓普法,在迎接“六五”普法法制宣传教育中,在“五五”普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法制宣传教育,、疏导矛盾、法律服务等功能作用,整合资源,巩固学法用法阵地.2.法律宣传是多方位的,今年我们司法所的工作人员.利用庙会的契机,,充分利用广播、专栏、标语、简报等宣传方式,大张旗鼓开展综治平安宣传活动。宣传期间,共发放宣传单1000余份,法律知识小册100余册,挂出横幅标语28条,张贴小标语200多张。

3、坚持依法治理。在普法的基础上,各村、各单位完善了各种规章制度和依法治理章程,依法治镇、依法治村等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我镇积极开展“民主法制示范村”评选活动,与各单位签定了民主法制建设责任状,有力地促进了“平安朱碌科、法治朱碌科”建设和依法治镇各项规范的落实。

(三)加强调解组织建设,规范运作调解程序。

1、切实加强调委会组织建设。建立健全了镇调委会,成员由林业、农业、教育、公安、计生、民政等部门组成,并进一步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规范了民间纠纷受理、调处等程序,促进了依法调处工作的开展,提高了司法所的法律地位。对我镇的12个村委会的调解委员会进行了充实调整,将调委会工作列入平安创建和综合治理的等级考核之中,实行奖优罚劣等措施。镇调委会在完善学习、例会等制度的基础上,与综治办一起将每月定期学习,主要是学习法律知识,汇总当月各调委会工作情况、布置下月调解工作。我所每月及时、准确地向司法局上报各类信息动态,认真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2、平时工作中,我们坚持把信访苗头的排摸解决与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紧密结合起来,认真抓好不安定因素的排查和化解工作。一是定期排查不安定因素。在平时的重大会议和节假日期间,我们还进行全面排查,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专门落实责任人,妥善处理,防止事态扩大。一年来,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100余件。二是努力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各调委会认真开展纠纷调解工作,牢固树立到访无小事的观念,调处好每一件纠纷,对调解成功的,做好回访工作;对调解不成的,耐心平息事态,告知双方依法办事,基本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没有因调处不当引发民转刑案件或群体性上访、所达成的调解协议件件得到落实,无违法调解及协议被法院撤销的现象发生。

(四)加强帮教组织建设,开展帮教安置工作。

完善帮教网络,建立帮教责任制,签订帮教责任状,实行单位领导负责制,积极帮教,妥善安置,控制重新犯罪。一是建立刑释解教人员档案和登记制度,做到回归人员底数清、情况明;二是实行每年一次的考察制度,对刑释解教人

员中有重新犯罪倾向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并积极做好疏导和帮教工作;三是制订帮教措施,落实帮教责任人;四是根据其本身特长,协调各方关系,帮助解决其实际生活问题。

(五)指导法律服务工作,严格监督检查制度。指导和规范我镇法律服务工作。

结合县局的要求,我所开展了法律服务教育整顿活动,提高了法律服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做到了统一收案,统一收费,规范了办案程序。一年来法律服务所共调解疑难案件24起,代理民事经济纠纷11件,非诉代理4件,办理见证和协办公证3件,法律援助10件,接受法律咨询185人次。

三、抓好思想建设,建政治强所按照规范化建设要求,做到制度完善、职责明确、档案健全,同时不断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业务理论素质,把学习、实践、运用结合起来。以建设“平安朱碌科”为主线,以“三项活动”为载体,以“立党为公,司法为民”为宗旨,以“有为才有位”为工作原则,以“抓好队伍提高素质,工作创新赶超一流”为重点,以“抓好思想建设,建政治强所;抓制度建设,建规范化所;抓基础建设,建规模大所;抓业务建设,建一流强所”为总体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积极创建司法文化,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日常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赢 得了各级领导的好评和社会各界的赞誉.然而,我所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法制宣传的深度还不够,参与依

司法所述职报告 篇2

一、 人民网舆情报告反映的我国司法舆情的基本态势

互联网舆情报告展现了网络舆论发展的动态,反映多种舆论交叉碰撞,与外部环境进行反馈后达成的舆情合意。其中司法网络舆情反映了民众对社会法治发展的认同倾向和接受水平,是关系到政权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而展开对网络司法舆情的分析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人民网的舆情监测和分析研究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以人民网2007年—2013年互联网舆情报告为分析对象, 提炼其中司法舆情相关数据,以此整理归纳司法舆情趋势特征具备相当意义。网络司法舆情突出表现为散在、情绪化、公开或隐匿的意见倾向, 汇集的意见倾向成为认识社会情绪和诉求的出发点。2013年人民网舆情报告直接提出的司法案件所引发的舆论热点猛增。

为了进一步细化司法案件热点增减状况, 筛选2007年—2013年分析报告中涉法案件热点舆情 ,进行舆情关注度和社会情感倾向性分析,结果如下:

2007年—2009年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监测样本源于网络社区、论坛、BBS等公共空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一个力量更强大、话语更有效的网络社群开始出现,作为以往舆论主要载体的论坛、博客影响力式微,因此,从2010年起增加了微博等新的网络舆情的样本来源。舆情监测样本从2007年的强国论坛、凯迪社区、天涯社区扩展到2013年的天涯社区、凯迪社区、强国论坛主帖,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的主帖和转帖以及人人网、开心网。以人民网舆情报告所涉及的热点事件为对象, 我们可以绘制出2007年-2013年间热点事件的关注量和关注度走势图。 (见图1、图2)

图 1:2007 年—2013 年我国热点事件关注量走势图

图 2:2007 年—2013 年司法热点关注度走势图

从2007年-2013年司法热点网络关注量的折线图,可直观看出司法舆情总体数值呈急速增长状态。进一步对比司法网络关注度柱状图, 可以发现2007年-2013年司法舆情比例呈波浪形,2007年-2009年这3年司法舆情居高不下,2010年-2012年呈现走低趋势,2012年-2013年出现井喷现象。这些司法相关话题大多触犯了刑法,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宜黄强拆自焚事件和唐福珍自焚事件违反行政法,南京彭宇案更多的是道德的讨论和法官判案理由的不充分。从法理上讲,涉诉舆论对于司法并不具有直接作用,因而对司法并无直接参考的意义,但是这些涉诉舆论发酵的背后却隐含大量的社会信息和政治信息。网民参与案件讨论达到情感共鸣后形成几类主流倾向,而宣泄式的话语表达推动舆论达到峰值。社会情感倾向性处于网络舆情漩涡中的司法个案所表达的个人情绪和社会情感倾向性通常指向一个或几个关键主题,公众诉求集中于官民冲突、权贵身份、道德底线、社会民生、未成年群体、司法公正等焦点主题。对2007年—2013年司法热点情感倾向的主要关键词进行汇总如下:司法热点事件关键词“仇官仇富”出现频率最高,将这些情感指向概括为身份意义落差造成偏见和成见、对官员以及政府机构的怀疑和不信任、对弱者一边倒的同情、自我维权的强烈要求这四类主题。

二、人民网舆情报告折射出的我国当前司法舆情的特征

人民网从2007年开始每年发布互联网舆情报告,对网络热点事件进行分析。每年的报告中既有不同事件的分析,又有相同阐释的交叉。人民网舆情报告中的热点司法事件由个案转为大众熟知并参与的公共事件,除媒体与网络快速传播之外,还因其与社会现实敏感性话题之间交叉,容易引起公众情感信念和价值观的自我投射。而公众对社会敏感问题的关注点、价值取向呈现惊人的相似和趋同,通过司法案件情感倾向的分析和关键词频率图(见图3),可以探知到被社会不断识别和复制的热点事件背后的司法舆情内涵,也表现为当前司法舆情的内容特征。

(一)身份意义落差造成偏见和成见

社会结构剧烈变动造成利益重组调整, 社会分配不公和机会不均等因素造成公众强烈落差, 具体形式集中体现在当事双方的身份对比上。警察与平民、富人与贫民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身份差异,对立性元素激起了公众的关注兴趣。身份意义的差距,使得网民对处于强势的一方难免产生天然的偏见和成见,导致对案件的判断结果直观地归因为身份意义。2009年杭州飙车案、2010年李刚之子校园撞人致死案和2011年药家鑫案这三起交通肇事案之所以演变成全民关注的公共事件, 主要在于当事人身份的悬殊对比, 由贫富对比引发的仇富情绪更容易点燃舆论的战火。

(二)对官员以及政府机构的怀疑和不信任

某些地方的政府部门, 处理一些具体政务和突发事件时,采取遮遮掩掩甚至文过饰非的做法,往往引起网民的不满、公众的不满情绪累加,虽然事件可能会最终平复, 但在此过程中却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网络时代,暴露政府工作缺陷的司法案件信息得以广泛传播, 同质事件不断发生, 叠加效应又再次加深了公众对官员和政府机构的不信任感。部分地方政府在应对舆情时不回应的“鸵鸟心态”对整个政府形象、公信力造成连带负面影响。长此以往,政府部门就陷入了“塔西佗陷阱”的尴尬,即“一旦失去公信力,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1。2009年云南“躲猫猫”案发后 ,出于对警方疑点解释的不信任, 网民自发组成调查团到云南看守所调查案情,2011年的钱云会案中为村民利益维权的钱云会死于工程车下, 事后温州市公安局认定这是一场普通的交通事故,但多数网民仍然不相信。正是在对基层政权不信任的心理作用下, 钱云会案被网民合理想象和无限放大。公民维权民主意识的增强与地方政府消解制度匮乏的冲突, 造成官民和谐关系的僵化变异, 网络舆情的巨大力量又不断推动着矛盾暴露。

(三)对弱者一边倒的同情

权衡司法案件的强弱双方时, 公众的心理天平会天然地倾向弱者。这种情感倾向源于一种简单但无处不在的生存性对比:窘迫的生计与奢侈的炫富,努力拼命与轻松拼爹, 这种杂糅着百味的情感体验在发达的大众传媒下被无限放大。[1]公众基于自身的立场选择性地接收和传播信息, 据此形成情感倾向并影响行为判断, 加之公众通常从单独视角看待网络司法事件,造成认知的零散和不足,缺乏对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全程的认知、判断,这种协同过滤导致类聚效应又再次强化了议题, 此时司法舆情容易呈现一边倒的态势。网络舆情的受众主体正如童兵所言:“在网络舆情演变过程中的参与以及推动事件的发展,可以比现实生活中更容易得到满足感,产生自我实现的最大高峰体验。”[2]2009年湖北刺死官员的邓玉娇被宣扬为“宰恶吏于当场,抒民愤于巴东”的侠女,网络舆论大都倾向于维护弱者邓玉娇。2013年小贩夏俊峰之所以能牵动无数人心, 是因为他的境遇与中国千千万万的普通民众密切相关, 公众期待自己的合法权益能够得到保障, 从而在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四)自我维权的强烈要求

我们正迎来一个权利意识觉醒的时代, 社会公众对自身权利主张趋向积极诉求, 更加明确权利现实形态。暴力拆迁、征地等问题往往使网民迅速联想和延伸到社会现实中存在的弱势群体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官商勾结等深层背景问题,这些社会现实与个人权利相矛盾的问题就频繁出现在司法案件中。在2007年-2013年人民网司法舆情报告涉及的司法案件所体现的权利意识中集中表现为财产保护意识。拆迁和征地问题一直是公民与公权力或开发商角力的冲突点,从2007年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开始,到河南灵宝王帅案、宜黄强拆自焚事件、钱云会案等都是因普通人维护自身财产权而引发的冲突。现实冲突发生后,互联网成为网民的“吁天权”,通过便捷的互联网渠道,既能表达利益诉求,又能赢取到公众的支持,从而获得自身的利益诉求。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成为《物权法》通过前后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因为它已经引起了人们对相关法律法规的检视与思考,同时成了人们探讨如何界定“公共利益”、个人物权以及如何协调平衡各方利益诉求这类一般性问题的鲜活案例。[3]甘肃初中生发帖被刑拘事件成为舆论焦点,除了对被拘未成年人的同情,更多的还与“两高”刚刚出台的打击网络不法行为的司法解释有关。张家川事件后,“两高”司法解释明确了网络诽谤、寻衅滋事等不法行为的适用条件,对法律模糊地带做了清晰界定,具有现实针对性。网络民意在网络监督维权方面的深化、自我维权的表达施行,无疑是社会民主进步的佐证。

三、 人民网舆情报告显示的我国司法舆情的传播机制

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主流媒介, 网络的多重传播模式易产生舆论裂变式效应, 司法舆情在网络平台得到迅速广泛的传播和扩散。公民司法表达自由有更广阔的途径, 公众的强烈诉求通过网络平台得到即时分享和传播。网络司法舆论由于其公众参与的广泛性、真实性,包含了大量的信息,而这些信息经过加工整理就可以发现公众的诉求具体是针对社会问题、司法本身的问题还是司法个案公正的问题。[4]诉讼案件在司法程序认定之前,网络空间中就存在刺激性、扩展性的案件词汇影响受众的现象,随后媒体的“先占性”报道,提前编织了“事实图景”,由此产生不同司法热点相似的舆情进程。司法案件网络爆料,传统媒体竞争性助推跟进,意见领袖言论引领舆情方向, 司法专业人员职业思维表达放大社会影响, 公众舆论讨论不断聚集导致热点突然发生。

对人民网2007年到2013年舆情分析报告中舆情事件进行原理分析, 网络司法舆情传播机制集中体现为三方面:意见领袖作用凸显和分化、群体极化现象、司法中舌战优势。

(一)司法舆论中意见领袖作用凸显和分化

李普曼认为,每个社交圈子都有“天真的时代”的范·德尔·吕当和曼森·明戈特夫人那样的占卜官,他们被认为是社交模式的看护人与解释者。通过他们出头露面和身份的暗示, 社交圈子被划成不同等级。[5]他们被称为“惯例的亮点”,也是传播关系中的意见领袖,比同伴更多地接触到媒介或消息源,热衷于传播消息和表达意见,意见往往左右周围人。谢新洲认为网络环境中的意见领袖并未消失, 网络本身的信息生产与传播使意见领袖产生新特征,多元、距离近并且影响广。网络热点事件“众生喧哗”之背后存在一批被称作“e-influential”(E见领袖)的人引导网民。[6]突发或重大事件发生后,网民总是习惯性先了解意见领袖的深刻解读、犀利批判,意见领袖的作用凸显, 这个新意见阶层对政府施政缺失和司法不公,通常能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2010年宜黄强拆自焚事件中一家三口面临政府强拆愤而自焚, 却并没能讨回公道。家属钟如九欲上访被当地政府人员堵在机场厕所内,这场“女厕攻防战”被《凤凰周刊》记者邓飞在微博上直播, 更多的意见领袖加入网络转发,这一具体案例转为公共事件,引发全国热议,才有了宜黄县委书记、县长被双双问责的结果。

但由于各方诉求多元,每个群体、亚群(法律)文化和理念不同,导致舆论呈现较大分歧。加上司法案件本身的特殊性, 不同身份的意见领袖价值立场发生明显分化。其中代表性人物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知名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关于司法案件的争议性言论。如她在药家鑫案中提出的“钢琴强迫杀人法”等解释,就曾引发网民的挞伐;2014年2月,李玫瑾通过网络公开课的方式对复旦投毒案进行了解析,以细致的分析和大量的案例佐证, 仅使部分网民对其看法有所改观。可见,依照司法理论的表述并未与主流网络情绪保持一致。

(二)媒体新脉象聚集社会朴素正义

司法人员有自己的专业知识, 通常站在纯法律或者法理视角评点案件, 与大众站在人情角度看待案件迥然不同。[7]司法网络舆情反映的是大众思维,司法案件审判遵循的是法官职业思维, 于是大众思维与职业思维之间出现龃龉。由此延伸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正义观:一是以法律规则为基础,以现代主义为目标,以程序保障为手段的司法正义;二是以道德伦常为基础,以朴素正义为目标,以传媒手段为平台的感官正义。[8]公众以其数量众多和高传播频次成为司法舆情中的主体, 易出于朴素道德观和善恶意识对案件进行评判,这种朴素正义表达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愈加彰显。英国学者约翰·基恩认为突破地域界限的多元化网络传播空间打破了哈贝马斯所提出的国家或民族框架下单一型公共领域,取而代之的是大小不同,彼此交叠相互连接的公共空间,以“马赛克”方式拼贴而成的复合型公共领域。[9]在这个复合型的网络公共空间内,司法案件的讨论、传播途径和空间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

针对司法案件, 特别是涉及公共性和某种特定指向性的案件时,开放、多边的网络为群体提供了碎片黏合的案件信息,并为这些信息提供意见加工、贴标签等“仪式赋予”的功能。此时容易导致群体极化,“群体极化”,是传媒学者詹姆斯·斯托纳提出来的,指群体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相互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朝着更极端的方向转移,即保守的会更保守,激进的会更冒险。李天一案中群情激愤的一方是对“官二代”这个特权阶层的天然偏见,夏俊峰案则是对长久以来存在的城管与商贩之间矛盾的宣泄。受众以道德观和正义感的惯性思维方式,对“富二代”“官二代”等各种标签化、脸谱化身份易产生偏见,极大地影响着受众对所发生事件的合理判断,可能马上就从理性认知转为恶意评判,相比而言对弱者则是一边倒的同情。

(三)自我维权的非规则表达

托克维尔认为“多数是人们唯一要巴结的权威”[10],网络中的司法案件包含大量的民意要求, 一旦演变成公共案件,涉法部门必然需要作出回应,甚至影响案件判决结果。而这种通过公众舆论力量使得司法改变裁判的路径是典型的非常规路径。

传统司法场域是一个极为封闭的职业领域,是诉求信息资源高度不对称和权利运行形态的职业化垄断所衍生的问题, 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清官情结诠释出普通民众在司法场域中的悲剧性选择境遇。[11]网络时代为民众司法权利诉求提供了便捷有效的表达渠道, 所以相对封闭的司法场域走向社会公共场域,公众倾向于通过网络放大效应来自我维权, 产生舆情诉求而对司法产生影响。网络中司法案件所暴露出的与公众价值观念、历史记忆、物质利益越相近的问题,越易引发共鸣。网络舆论汇聚过程中舌战优势凸显。所谓舌战优势即道德优势,一个观点与其他观点相比,如果具有巨大的舌战优势,那么对思想和行为就可能造成不可预测的结果。[12]

四、 人民网舆情报告对我国司法系统舆情应对的启示

中国传统法律具有重内容轻形式的倾向, 重视权利内容而忽视程序手段。孙笑侠认为这与数千年来中国法律传承风气和习惯有关, 担当判决角色的是非专业的行政长官, 其断案基本方法是“衡情夺理”,其断案的普遍原则是“法本无情”,当出现与法理相抵触时则坚持“舍法取义”的原则。[13]法处于“情义”和“理”的下方,法外标准成为合理化要素,梁治平认为法律与政治、伦理、宗教混淆的做法使法的程序手段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14]。中国法的形式理性缺失影响了法的现代化, 也造成当代公民法制意识的反形式倾向。现代意义上的法律程序可以分化程序参与者的角色力量,既各司其职又相互监督;正当程序还能起到“蒙眼布”的作用,防止偏见造成的恣意和在结果未知状态下确保程序中选择的自由; 程序还是一种直观的公正,即戈尔丁所说的“看得见的公正”。众所周知,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司法原则, 也是现代法治的普遍原则之一,该原则要求法官在司法过程中必须依法裁判,即法官寻找裁判依据时,必须诉诸法律渊源。[15]舆情向来都不是司法裁判中的规范性依据, 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有助于法官做出最佳解释。就法律漏洞填补而言,舆情可作为对非正式法律渊源的甄别,对案件提供公共性参考。

人民网互联网舆情报告中司法案件的解决大都依赖于公众舆论作用力, 这种非正规的解决路径一方面反映司法体制本身的缺陷, 另一方面也反映公众社会诉求的迫切心理。这种解决路径看似维护司法正义,实则加剧了司法公信力危机。未受公众足够关注的同类案件, 同案不同判又造成了对司法公正的质疑,结果是继续削弱司法公信力。司法程序让位于社会整体的稳定与和谐, 个案的解决并不代表矛盾的消解,不过是为安抚舆情的暂时让步,公众的真正信服需要这种效果“并不是来自于判决内容的‘正确’或‘没有错误’等实体性理由,而是从程序过程本身的公正性、合理性产生出来的”。不能否认的是,司法审判需适度考虑到社会舆情,但法官“对事实、人和事件作出的评价, 并不是基于他本人那些未经分析的冲动、前见和成见,而是基于他对所有有助于形成深思熟虑的判决的证据所作的开放性的和审慎明断的评断”[16]。2012年12月, 纪念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保证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2014年9月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他再次强调“反映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拥护。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严禁侵犯群众合法权益”。

司法被视为“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甚至被期待为改变社会现实的重要力量。司法机关应加强对人民网司法舆情的关注度,及时应对司法舆情。社会根源矛盾导致的司法舆情绝非依靠司法一方可以解决,但通过构建良性、和谐的司法舆情生态,积极引导网络案件中的舆论变化也能够使局部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摘要:公民法律权利意识觉醒和网络的开放性表达,促使与司法案件相关的网络舆论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之一。近年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对国内热点司法案件的网络舆情进行追踪分析,并发布了一系列司法舆情的分析报告。然而,人民网的舆情报告是分散的历时性报告,本文以2007年—2013年间人民网司法舆情报告为研究对象,将分散的报告进行整体研究,通过内容分析的方法挖掘热点司法案件背后的舆情特点和社会诉求。从司法舆情演变的总体走势过程中探寻司法舆情传播机制规律,以获取司法系统应对舆情的有效启示。

贺州市司法行政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篇3

一、贺州市司法行政队伍基本情况

(一)编制使用情况

贺州市下辖5个县(区、管理区),核定司法行政系统政法专项编制233名,事业编制26名。现在职干部职工225人,其中,公务雇员2人,公益性岗位56人,自行聘请人员1人,辅警员83人。核定领导职数市本级正处级领导职数1名,现实有2名;副处级领导职数3名,现实有4名,科级领导职数13名,现实有12名。各县(区、管理区)司法局机关共有科级领导职数19名,现实配24名。

(二)基层司法所队伍情况

贺州市有61个基层司法所,共有工作人员250人,其中,政法编制人员114人,地方行政编制4人,工人编制2人,公益性岗位56人,辅警员83人。在职在编人员占总人数48%,公益性岗位占总人数22.4%,辅警员占总人数29.6%。共有科级领导职数36名,现实配53名。在职在编人员中,30岁以下17人,占14.2%;30-40岁26人,占21.2%;40-50岁51人,占42.5%;50岁以上26人,占21.2%。

(三)文化、年龄、结构情况

225名在编人员中,研究生学历6人,占3%;大学本科学历96人,占43%;大学专科学历93人,占41%;中专及以下学历30人,占13%。具有法律专业的105人,占47%;其他专业120人,占53%。30岁以下的32人,占14%;31-40岁47人,占21%;41-50岁99人,占44%;51岁以上47人,占23%。

二、贺州市加强司法行政队伍建设的做法

(一)以学习培训为抓手,提升司法行政队伍综合素质

近年来,市司法局先后开展了党员先进性教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等思想教育活动,提高了司法行政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针对不同岗位的业务需求,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业务学习培训活动。2011年以来,举办各类培训班617期,培训人数146059人次;选送124人参加上级部门举行的培训;2013年,市本级开展了“科长讲堂”活动,全市司法行政队伍的业务水平、业务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二)以制度建设为核心,促进司法行政队伍规范化建设

把建章立制作为加强队伍建设的重要基础来抓,严格落实党支部例会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一把手定期与干部谈心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中心组学习等制度。通过建立《机关目标管理考核制度》、《执法执业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度》、《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办法》、《行政执法公示办法》、《行政执法责任考核评议办法》、《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等制度,规范了司法行政队伍的行政行为,使人员管理和各项工作的开展做到了有章可循。

(三)以教育整顿为契机,铸造风清气正的司法行政队伍

结合党风廉政教育、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党员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等活动,认真开展教育整顿活动。先后组织干警到市检察院、钟山监狱等进行警示教育,在教育活动中通过采取集中学习讨论、查摆存在的问题、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形式,边整边改,以整促改,铸造了风清气正的司法行政队伍。

(四)以目标管理为载体,营造司法行政队伍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

科学设置工作目标,统一格式标准,架构科学的目标考核体系,充分调动司法行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了学先进、比先进、赶先进、争先进、创先进、促先进的浓厚氛围。 通过加强队伍建设,全市司法行政队伍在政治素质、纪律作风、业务水平、社会形象等方面都有了较大提高。据统计,全市司法行政系统获全国表彰奖励的集体4个、个人10名,其中荣获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二级英雄模范1名,获全区表彰奖励的集体18个、个人49名。

三、贺州市司法行政队伍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机关队伍建设方面

一是司法行政队伍素质参差不齐。高学历层次人才比例较低,学习意识不强、知识更新速度较慢等问题比较明显。二是专业素养参差不齐。法律专业人员占全市司法行政系统人员总数比例增长缓慢, 53%的工作人员所学专业知识与从事的法律工作脱钩,学非所用。三是司法行政系统待遇偏低。部分干警认为司法行政部门在政法系统中地位低、职能软、待遇差,工作积极性不高。尤其是一些公务雇员和公益性岗位的工作人员,不大安心工作。四是司法行政队伍流动不畅。近10年来,市本级公开招录公务员9人,从系统内科级提拔为处级干部的3人,极少从司法干部中选调人员到其他行政机关工作,“进出口”渠道不畅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二)基层队伍建设方面

一是基层司法所编制人员少。目前,平均每个司法所编制内工作人员不到2名。如昭平县黄姚镇有6万多人口,但黄姚司法所只有2名司法行政干警和2名辅警,司法行政工作人员与全镇总人口比例约为1 ∶ 12500。二是基层司法所工作条件差。部分基层司法所没有配备交通工具,有的甚至连摩托车都没有配备,平时办案干警只能“私车公用”。三是基层行政干警上升平台有限,有部分司法所长年龄已超过50岁,提拔机会已很少,工作没有激情。四是工作压力大。基层司法所的工作职能不断增加,部分乡镇司法行政干警还要参与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有时多项工作同时要处理,工作时有冲突,“干东抓不了西,跑南找不着北”的情况时有发生。

(三)法律服务队伍方面

法律服务队伍人才短缺,发展后劲不足。一是具有执业公证员资格的人员缺乏,目前全市执业公证员仅10名,有的县区有公证员资格的人员仅为1-2名,难以满足社会对公证法律服务的需求。二是律师队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显现。有的律师价值取向偏离,向钱看、为钱办案;有的律师脱离组织,社会责任、奉献意识不强;有的律师为帮当事人打赢官司不择手段,大局意识、服务意识不强。此外,律师队伍中人才流失严重,“北上南下”的现象仍难以有效制止,具有高学历的大学毕业生难以引进来。

nlc202309021541

(四)社区矫正队伍方面

截至2013年3月底,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在职在编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人员共有73人(含兼职),在全市现有社区服刑人员690人,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与社区服刑人员的比例约为1 ∶ 10。在社会矛盾日趋突出的社会转型期,社区矫正专业力量远远无法满足工作需求。同时,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人数也严重不足、素质参差不齐,且履职时限无明确规定,造成志愿者队伍体制机制混乱,管理困难,作用不大。

四、加强司法行政系统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以深入开展为民清廉务实为主题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不断加强司法行政队伍思想政治建设

一是突出理想信念教育。着力抓好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政治理论学习,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先进的理论武装全体司法干警的头脑,力争在政治理论素质与修养方面有较大提升。二是突出作风建设。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和责任追究制度,认真检查司法行政干部在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方面和廉洁勤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坚决纠正机关干部中存在的纪律松弛、自由散漫等现象。教育机关干部牢固树立大局意识、群众意识、服务意识,坚决杜绝“四风”“六病”等突出问题,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不断提升司法行政机关的良好形象。三是突出诚信执业、服务为民教育。积极引导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司法鉴定人树立诚信守法、维护正义、服务社会的执业理念,加强职业道德、执业纪律建设,加强监督和管理,探索建立全市统一的法律服务信用管理平台。积极鼓励优秀律师、公证员通过公开选拔、公务员录用考试等途径进入司法行政机关公务员队伍。四是突出服务基层、促进和谐。积极配合上级部门推进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通过全区统一招考、定向培养的方式,为基层司法所储备人才。同时不断总结探索基层司法队伍建设的管理方法、模式,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二)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是努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教育司法干警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深入开展学习交流活动,注重实践锻炼,增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不断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机关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继续深入开展文明单位创建、立功创模、创先争优等活动,总结推广司法行政工作先进典型,引导广大干警比学赶超、争先创优,树立司法行政队伍的良好形象。二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围绕司法行政改革,结合司法行政队伍实际,以强化教育为先导,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监督检查为动力,以严肃惩治为手段,以加强党的领导为保障,基本建立起司法行政系统惩治预防腐败体系和比较完备的长效机制,最大限度预防和遏制腐败行为的发生。

(三)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加强司法行政领导班子建设

一是着力提高各级司法行政机关领导班子的领导科学水平。进一步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度,不断提高领导集体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准确把握大局的能力、严格公正执法的能力。二是认真落实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以工作实绩为主要内容的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年轻干部的监督和管理。三是认真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四项监督制度。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健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用人导向。四是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带头做好群众工作。将司法行政工作重心转到基层,转到群众需要的第一线,不断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四)加强教育培训工作,建立健全司法行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机制

加强业务知识培训,把法律知识、法律业务技能和科学文化知识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培育一支知识复合型的干警队伍。积极探索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管理办法,进一步建立健全全市司法行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机制。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公务员、基层司法所长和法律服务工作者5年内轮训一遍。争取到2015年,全系统干部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达到100%,科级干部达到95%以上,基层司法机关干部大学本科以上比例明显提高,新招录人员全部具有全日制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研究生、法律专业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明显增加。

(五)加强保障机制建设,建立管理严格、充满活力的司法行政干部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按照《公务员法》要求,严把“入口”,畅通“出口”,严格执行“凡进必考”的原则,健全完善干部选拔作用、轮岗交流、挂职锻炼等制度,增强干部队伍活力。想方设法破解人员编制少、机制体制不尽合理等突出问题。对空缺的专项编制,及时通过公开招录公务员、机关在职干部调整交流、军队转业干部安置、选调生补充等多种途径补充解决;采取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聘请专业技术人员等途径缓解社区矫正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大力推进司法行政队伍规范化建设,在职能、机构、编制等方面进一步向基层一线、向工作一线倾斜。

(作者单位:广西贺州市司法局)

镇司法所度述职报告 篇4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大家逐渐认识到报告的重要性,报告具有双向沟通性的特点。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镇司法所度述职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

今年来,司法所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司法局的指导下,以普法宣传教育、人民调解、安置帮教、社区矫正和法律援助工作为中心,切实发挥职能作用,积极为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服务。下面,本人就xx年司法所工作开展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人民调解工作

镇矛盾调处中心积极组织各村调解员开展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并要求每月开展4次矛盾纠纷排查,取得了积极效果。截止到现在,镇调处中心共接访案件68起,调解68起,其中婚姻家庭纠纷10件,合同纠纷2件,土地承包纠纷4件,房屋宅基纠纷2件,人身伤害赔偿纠纷42件,赡养纠纷3件,其它纠纷5件。24个村调委会共计调解达成书面协议的纠纷280件,有效的防止了矛盾的升级和激化。

二、普法宣传工作

xx—xx月份镇调处中心共接待前来法律咨询的群众110余人次,对他们所咨询的事项涉及到法律方面的问题当场进行了解答。

3月、6月、9月份,联合综治办搞了三次法律咨询活动,共发放法律材料300余份,解答群众30多个法律问题,并且利用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提档升级之际,向各村(社区)发放宣传画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学法、用法、守法,促进全镇公民依法开展生产,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保障社会进一步安定、和谐。

10月份完成2个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区、黄圩社区)申报工作。

三、法律援助工作

今年法律援助工作站共向县法律援助中心上报法律援助案件24件,对申请法律援助的困难群众做到了应援尽援的法律援助目的。使一部分经济困难的公民和特殊案件的.当事人依法获得咨询、代理、民事辩护等无偿法律服务,使他们的合法权益得到了及时的维护。

四、帮教安置工作

镇帮教安置办公室按照有关规定做到及时衔接接收刑释解教人员,建立了刑释解教人员档案,每人一档。司法所现有刑释解教人员165名,按照要求每年不定期组织开展刑释解教人员年度以及专项排查摸底,依靠各村(社区)综治专干对刑释解教人员进行监督和帮教。

五、社区矫正工作

司法所现有社区矫正对象30人,其中缓刑21人,假释8人,保外就医1人。

对矫正对象我们严格管理,按照社区矫正工作的要求开展工作,所有社区矫正对象基本能够从根本上认识自己所犯的罪行,能够做到月初有谈话教育,月中有集体教育,月底有思想汇报,并按照考核标准对矫正对象进行月考核、季度鉴定。没有脱管、漏管现象发生。

总之,一年来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同志们的帮助下,做了一些工作,但与组织上和人民群众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和不足,比如工作态度没有端正,对主管部门安排的工作重视不够。由于自身工作时间不长、工作经验不足等客观原因,导致本人在平时工作中没有端正好自己的工作态度,导致一些工作虎头蛇尾等问题的发生,不能够沉得下、静下心做好相关业务。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克服解决,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自加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力争各项工作上新台阶。

以上就是司法所xx年以来的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同事们批评指正。

司法所述职报告 篇5

述职报告

述职报告

刘集司法所一年来在县司法局和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法律服务队

伍行风建设和刑释解教人员调查摸底专项活动为入手,紧紧围绕司法所九项职能

开展工作,现将一年工作述职如下:

人民调解作为司法所的一大职能,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的职能,可以让群众用

最简单、最经济的办法快捷地获得司法公正。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深入学习理

论并结合实践,才能提高业务水平。司法所现有工作人员1人,以前都没有接触

过司法工作,进入岗位以来,大家认真学习人民调解方面的理论书籍和法律法规,做了大量的笔记,并持之以恒坚持下去。在积极学习和推广连城镇开展矛盾纠纷

排查调处经验的基础上,认真分析解决排查出的各类矛盾纠纷,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把所有问题解决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完善定期排查、信息报告、领导包案、制定预案等防激化措施,紧密配合政府工作,有效运用人民调解、司

法调解、行政调解等多种手段,多方面、多层次化解矛盾纠纷。进一步加强基层

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在加强镇调委会建设的同时,健全村居调解组织网络,作到

组织落实、人员落实、制度落实、经费落实。继续加大人民调解工作培训力度,提高广大调解员素质,全面推行和落实村居级人民调解规范化建设。一年人民调

解纠纷40余起,并制作规范的调解协议书4件,防止集体上访2起,培训人民

调解员2次。

协调相关部门对刑释解教人员进行安置帮教,减少重新犯罪,使他们顺利走

上新生之路,这是司法所的一项重要工作。按照上级安排部署,刘集司法所在2010年4月联合综治办、公安派出所等部门集中开展了刑释解教人员调查摸底

专项活动,通过此次活动,我所掌握了更多的第一手信息,进一步夯实了安置帮

教工作的基础,这次活动共摸排2005年-2010年刑释解教人员119人,已衔接119

人,其中本地就业38人,外出打工36人。接收刑释解教人员详细情况登记表59

份(其中,有3份重复),上报刑释解教人员详细情况登记表78份,摸排出无摸

底表刑释解教人员19人。进一步加强镇和村居安置帮教组织建设,做到网络健

全、制度完善、措施落实。重点做好衔接管理工作,认真学习城关镇安置帮教工

作经验,做好做细卷宗材料,建立健全刑释解教人员档案,做到不脱管、不漏管,使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率较上年有所降低。对有重新违法犯罪苗头的刑释解教

人员,与公安部门共同做好重点管控工作,对外出务工的刑释解教人员,镇安置

帮教站与之签定协议提出具体要求,并掌握其工作单位和住址。协调有关部门对

“三无”人员(无家可归、无业可就、无亲可投)及符合低保、“五保”和社会

救济条件的刑释解教人员,给予必要的社会救助,落实有关社会保障。

今年是五五普法工作验收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尤为重要。重点围绕党的十

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目标,大力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法

制宣传栏、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积极开展“法律进社区、法律进农户”活动,深入开展“民主法制示范村”创建活动,努力提高广大农民

群众的法制观念。认真开展“法律进校园、进课堂”活动,不断提高广大青少年的法律素质,努力减少在校学生的违法犯罪,在全镇中小学上了20堂法制课。

共宣讲法律30余次,受教育2000余人。出法制宣传栏3期。

在参与综治方面。积极参与驻村服务,深入开展法律宣传,提高了司法所的影响力,也受到了群众的好评。共参与开展驻村服务活动26村次,出动摩托车

20余次,参与“严打整治”活动及专项活动5次。

在所务管理方面,首先,建立了司法所日常登记本,认真登记所办理业务,详细记载所受理事项。其次,按照规定要求,定期及时上报统计表。再次,对需

要保存的资料统一整理归档,形成格式卷宗,存放在配备的档案柜里。

这一年来,刘集司法所围绕镇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积极参与综治驻村服务、接

待信访群众及严打整治活动,突出重点,最大化方便群众、服务群众,并结合工

作实际和镇情、所情,多层面、多角度拓展工作的渠道。提高了司法所的影响力

和公信力,为下一步开展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积极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

作目标责任制,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加强治安防范,消除

安全隐患,确保单位内部安全。力争我所下一年年工作再上新台阶。

司法所调研报告 篇6

红古区司法局矿区司法所成立于2006年,主要从事下窑村、下街村、山根村、滩子村的司法行政工作。现有司法助理员1名,人民调解员14名。多年来,矿区司法所注重发挥职能作用,抓好法制宣传教育、依法治理、人民调解、安臵帮教、法律服务等多项工作,努力提高公民法律素质,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为辖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有为争有位,在很多方面得到了区司法局、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重视和支持.现就主要业务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加强和改进方面提以下几点建议:

一、当前人民调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村级调委会建设不规范。软、硬件设施欠缺严重,有的调委会连最基本的办公场所都没有。有的虽有场所,但制度不健全;口头调解协议多,制作规范调解协议书少,缺乏严肃性和社会公信力。

(二)人民调解队伍结构、层次不合理。各类调委员会成员多由本单位领导兼任,且身兼多职,很难有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好人民调解工作;另外,大多调委员会成员虽然业务能力精通,但缺乏法律知识,知识层次较低:此外,人民调解员几乎没有什么报酬,影响了工作积极性。

(三)人民调解委员会人员培训未形成系统化、制度化。由于经费等多方面的原因,目前人民调解员培训工作,从培训对象、内容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有效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四)人民调解工作中存在重“调”轻“防”现象。没有较好地发挥人民调解预防纠纷的作用,对一些多发性、易发性纠纷疏于防范,往往是等矛盾出现了再去调解,造成调解成本提高,效果不够理想。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一是长期以来,相对于其他政法部门,司法行政整体职能弱;二是一部分调解人员认为调委会干的事是出力不讨好,在村里没地位,工作主观能动性不强,敷衍了事,影响了人民调解工作的全面开展:三是未建立起科学、长效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

加强和改进人民调解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要切实加强基层调解组织建设,不断健全“大调解”组织网络。各级各类调委会要严格按照“五有四落实”的要求,形成县、街道有调解工作领导小组,村有调委会,组有调解员的工作格局。同时,要协调法院、公安、民政、土地等有关部门,建立齐抓共管,协同作战,上下联动,信息畅通的“大调解”格局。

(二)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人民调解队伍整体素质。要不断加大对人民调解员的培训力度,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将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纳入计划,确保培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

(三)规范调解程序,逐步实现人民调解与诉讼制度的衔接。要建立纠纷调解逐级批转上报制度。使每一级调解组织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不互相推诿扯皮。人民调解组织应主动与人民法院联合,建立人民调解情况沟通协调制度,及时了解和掌握调解协议被人民法院维持、变更、撤销的情况,听取合理化建议,不断改进人民调解工作,提高人民调解的社会公信力。

(四)要保持调解队伍的相对稳定。对各级各类人民调解组织要根据人员变动情况及时调整补充,对不称职成员予以撤换。

二、当前农村法制宣传工作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所在农村法制宣传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制约了工作的开展。突出表现如下:

(一)经费投入不足,造成工作无法正常开展。这就造成广大普法工作者虽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充分开展培训工作,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普法需求。许多群众希望能够给他们发放一些法律小册子,但由于没有经费,这么低的需求也几乎是可望而不可及,导致普法无法达到预期目的。

(二)工作人员素质不高,导致工作效果不佳。目前,农村的普法骨干大都是村组干部,所里对他们培训时间短,培训内容单一,掌握的法律知识缺乏系统性,且较为薄弱。普法时,只是念念条文了事,无法吸引群众,导致普法效果不理想。

(三)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在对普法工作人员的管理方面缺乏必要的措施和制度,也没有必要的激励机制。导致“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

(四)阵地建设滞后,人员严重不足,工作无法全面展开。农村普法的主要阵地依托是乡镇司法所,主要人员为司法所工作人员。而目前的情况是我所共2名司法工作人员,按每所配臵3人的规范化要求相差甚远。开展工作困难重重。

(五)组织集中学法较难,导致普法资源的浪费。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农村的逐步确立,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单一务农的生产经营格局被打破,个体、私营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农民从业趋于多样化,广大农民外出务工的较多,这种纷繁复杂的从业新格局给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农村新格局,使广大农民没有大量的时间去参加集中的、有系统的法制宣传学习。这种从业结构的多元化,无疑使农村法制宣传教育难以开展,使普法工作者无法组织开展集中的法制宣传教育,普法资源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六)普法手段较落后,内容针对性不强,导致群众参与意识不高。我们目前的普法手段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来说,是比较落后的,平时的手段不外乎发放资料、摆摊咨询、出黑板报等,这些手段比较老套,群众很少感兴趣。通过实际情况发现,大部分群众对法制文艺、电视普法、以案说法等形式感兴趣。我所由于缺少经费也无法与电视媒体实现资源的整合,难以满足群众需求

深入开展法制宣传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要建立健全符合农村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机制。一是要落实责任。把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重要工作考评范围,并将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各级班子的责任目标,提高重视程度;二是要建立有效的奖惩激励机制。将工作绩效和提拔重用、报酬结合起来,提高积极性:三是要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在制定考评的措施方面,尽量体现科学性、可操作性,避免在考核评估时出现走马观花的现象;四是探索建立普法志愿者队伍,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资源,促进工作的开展。

(二)要加大经费投入。目前,制约农村普法工作深入开展的主要因素就是经费问题,因此,建议对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所必需经费进行专题研究,给予统筹解决,统筹安排,合理使用。

(三)加强人员、阵地建设。一要进一步提高人员素质。要加大对普法人员的培训工作,保证他们必要的培训时间,建立有关培训制度,进行必要的岗前、岗中培训。鼓励支持高素质人员参与到此项工作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队伍;二要加强基层司法所建设。加大对司法所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不断壮大司法所队伍;三要大力加强农村普法设施建设。结合当前的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法律图书室、普法宣传栏等硬件建设。

(四)进一步整合农村法制宣传教育职能。以司法所为基础,把法制宣传教育融入人民调解、法律服务以及对刑释解教人员安臵帮教的全过程。组织法律工作人员参与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社会效果。

(五)创新形式手段、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一是要进一步拓宽普法的渠道,在充分利用墙报、标语、横幅、发放宣传资料等农村传统普法形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法制宣传领域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和依托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传媒开展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把法律送到农村,送进农村千家万户,更好更快地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发展;二是要协调文化、宣传、新闻媒体等部门,制定出贴近农村现实生活,通俗易懂的电视、广播法制专栏节目,重点是按照农民的文化心理需求,通过互动机制加强农民学法用法的心理引导,构建官方宣传媒体的法制宣传教育与民间的法律交流共振的新格局:三是要把法制宣传教育和实践相结合。支持鼓励司法机关开展生动的法治实践活动,尽量采用公开开庭、以案说法等形式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从而不断提高法制宣传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四是选择有利时机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要尽量避开经营、务工时间,选择早晚或节假日,进行普法宣传教育;五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服务农民、提高农民法律素质、切实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新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法制宣传教育内容上,农民需要什么就宣传什么,农村哪一类问题突出,就重点宣传哪一方面法律知识,不求系统性,但求针对性,不断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实效性。

三、安臵帮教工作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所刑释解教人员的安臵帮教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衔接工作存在的问题,仍是影响社会治安的一大隐患。主要表现在:

(一)刑释解教人员通知书内容不够详细,甚至不准确。有的刑满释放(解除劳教)通知书上只有放回人员所在乡镇(街办)名称而没有具体村、居名称和住址,基层帮教人员难以查找。有的按照通知书所指地址找不到人。

(二)刑释解教人员不主动到司法所登记。放回人员出监所后,不按时到住所地报到,帮教组织难以掌握其动向,为基层开展实际帮教工作增加了困难。

(三)人户分离的情况比以往有所增加,对帮教对象的管控难度越来越大。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经济活动增多,有的“两劳”回归人员出监所后,不回家,而直接到外地经商、打工等,造成人户分离,帮教工作难以落实。

安臵帮教工作几点建议

司法所述职报告 篇7

在“6·26国际禁毒日”来临之际, 南开区万兴司法所在南开区育贤中学开展了青少年禁毒宣传活动。

此次活动改变以往灌输式、被动式的禁毒宣传教育, 而采取倡导式、互动式的宣传方式。在活动现场, 组织学生观看禁毒教育宣传片, 展示了以冰毒、摇头丸、K粉为代表的几种主要合成毒品样本;禁毒办民警讲解了“认清毒品危害”以及“如何预防毒品侵袭”等知识, 使在校师生进一步了解毒品对社会、对家庭的危害性;两名青少年代表宣读禁毒倡议书, 远离毒品珍爱生命;育贤中学校长及全体师生在“学生不吸毒, 校园无毒品”的布标上进行了签名。通过活动的开展, 加深了青少年对毒品危害性的认识, 积极营造了学生不吸毒、学校不染毒、社会共禁毒的良好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 真正做到了禁毒教育从青少年抓起, 活动收到预期效果。

从粗糙司法走向精密司法 篇8

呼格吉勒图被执行死刑9年后,赵志红落网并坚称自己才是当年那起强奸杀人案的真凶。如此戏剧化的桥段令舆论哗然。随后,呼格吉勒图案陷入了长达9年的复查。12月15日,内蒙古自治区高院宣告原审被告人呼格吉勒图无罪。

就在呼格吉勒图终于等到平冤纠错的这一天,河北“聂树斌案”的代理律师正赶赴山东高院阅卷。12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消息称,根据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申请和有关法律规定的精神,决定将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终审的聂树斌故意杀人、强奸妇女一案,指令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进行复查。

聂树斌案甚至比呼格吉勒图案历史更为久远。但“一案两凶”如出一辙。1995年,聂树斌案从案发到执行死刑,公检法的流水作业只用了七个多月。而从疑似真凶王书金主动交代到最高法院指令山东高院异地复查,已近十年。比较两案的判死与纠错,前者如风驰电掣,后者却山高水长。在司法的常态里,这两个对比强烈的时间表,理应颠倒。

美国的死刑裁判,从初审法院算起,到联邦最高法院为止,光上诉阶段,审理及复查核准需要的时间通常为6至16年,加州甚至长达20到25年。如果不那么急着结案,呼格吉勒图和聂树斌都有机会活到昭雪的这一天。

1979年以来的十余宗重大冤假错案中,湖北佘祥林故意杀人案,云南杜培武故意杀人案,云南陈金昌等抢劫案,辽宁李化伟故意杀人案,广西覃俊虎等抢劫、故意杀人案,河北李久明故意杀人案,海南黄亚全等抢劫案,均為一审法院迫于各方压力,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判处死刑,二审法院认为疑点太多,发回重审,或留有余地而判处死缓。推动这些案件平冤纠错的,要么是被害人“死而复生”(其实是被害人都认错了),要么是真凶落网。而这些案件从案发到依法纠正,都经历了几年,甚至十几年。

时间的长与短只是外部表征。个案公正与否,关键要看事实是否已经查清,证据是否确凿充分。对刑事案件而言,还要加上一条,是否已经排除一切合理怀疑。有报道曾披露,关乎聂树斌生死的一、二审判决书分别只有1300余字和1200余字。其中的“法院经审理查明”,只有极为简单的寥寥数语。如此粗糙司法,如何能保证司法公正?!

在呼格吉勒图的再审判决书中,再现了18年前种种枉法现象:一是呼格吉勒图供述的犯罪手段与尸体检验报告不符。二是血型鉴定结论不具有排他性(注意不是DNA鉴定而是血型鉴定!)。三是呼格吉勒图的有罪供述不稳定,且与其他证据存在诸多不吻合之处。换言之,在呼格吉勒图翻供后,本案根本没有象样的证据材料,更遑论“证据确实充分”。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是任何外部理由都无法解释的。刑事诉讼法已经有了1996年和2012年两次大修,疑罪从无、控辩平衡、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公正优先兼顾效率等理念在现行法中均有细致的体现。但“徒法不足以自行”,如果没有对过往“有法不依”的反思,不管新法理念如何进步,也恐怕难以杜绝冤案的再次发生。

上一篇:社保局党建职责工作情况汇报下一篇:金秋艺术节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