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改经验总结

2024-12-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课改经验总结(精选9篇)

小学数学课改经验总结 篇1

张忠森2013/6/23近几年来,我们学校小学数学课改精神为指导,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为目标,以校本教研为依托,深入开展数学教学研究,数学课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简要总结如下:

一、变革教学管理方式?

我校在继承以往优良教学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推行新的教学管理方式,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规范制度,抓实研究。?

(1)开展培训,完善培训制度。我校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市教研室组织的课改培训,并对培训和实践情况认真组织考核。充分发挥指导组成员、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的作用,实现“实验、培训、管理、研究”一体化,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2)课改中心组成员工作制度。学校课改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对数学教学的组织、管理、协调和实施工作。每月末召开工作会议。对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认真加以分析和研究,规划并部署下阶段工作,注意掌握和积累第一手资料。

(3)课改工作的分层管理制度。实施流程为:校长室(负责对数学课程改革工作做整体协调)——教导处(负责课改工作的组织和落实,定期研讨课改的实施情况,辅导、督促各教研组正常开展活动)——各年级数学教研组长(负责带领组内教师正常开展各种教研活动)——各年级数学教师。

(4)教师教研制度。学校规定,每次公开课,本年级所有数学教师和分管行政人员必须到场,课后要认真评课,落实教研制度,并把教师参与教研的情况,作为“教师出勤”来考核。

2、研究备课,提高效益。

(1)推行“集体与独立”相结合的备课制度。

利用教研活动和日常研讨时间,各学科组在安排教学进度、分析单元教材时,要加强集体研究;在具体落实课时教学计划时,强调结合班级实际和教师自身特点,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形成具有个性特征的课时教学计划;在教案的书写要求上,实行教学能力不同则要求不同的管理办法。

(2)实行“远与近”相结合的备课方式。

我校办公室基本是按年级学科组来安排的,一个办公室老师其实就是一个备课组。在要求能提前备一定量的课外,每天上班到办公室,要求教师重点进行“二次备课”。翻看自己原先的备课,结合学生的作业情况,再次研读教材,充分预设,进行“二度设计”。对教学重点的凸显、教学难点的突破、课堂作业的设计等方面同办公室老师进行再次的商讨,设计出“满意的”教学流程,沉稳的走进课堂,让学生学得轻松,学有成效。

二、构建理想课堂模型

课改的主阵地是课堂,课改工作成败的关键是课堂教学。而教学是有规律可循的,课堂是有理想模型的。近几年,我们在市教研室提出的“有效教学”“和谐课堂”要求引领下,积极开展数学理想课堂研究活动,在研究中逼近理想课堂,从案例构建中掌握理想课堂的教育艺术。在提升教师研究素养方面,我们着重做好了以下三点:

1、深度研学《标准》。努力使每位教师做到手中手中有“本”,脑中有“标”,心中有“底”。

2、解析成功案例。

3、开展创新化设计。

通过以上几个层面的例课探讨,广大教师对数学课堂教学的优秀标准定位在:“学习内容,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获知过程,融入学生的亲历感悟;互动交往,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多元评价,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应用拓展,挖掘学生的研究潜能。”并在各自的教学实践中

努力落实。我们还推行了优化课堂教学研究的封闭循环流程:教案设计——资源共享——教案反思——教学尝试——教学反思——经验共享——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课改经验总结 篇2

一、认真领会新课改的理念和精神实质,明确教学改革的方向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认真学习新课改一系列文件和指示精神,努力钻研新教材,要求我们教师在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去体会、理解、感悟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新教材的特点,展开学习热潮,努力实践新课改的“说、做、辩”活动理念,我们这样做, 其目的就是使我们教师首先重视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使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二、深入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改变教师的角色

诚然,我们中老年教师在十几年或几十年的教育教学中,都是从事应试教育,他们着力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解题力求规范。很大程度上,这已成为他们的一种教学定势。可是,如今时逢数学课堂教育改革,提倡的是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样一来,他们一时难以从哪些题型定势的教学中挣脱出来。就曾有一位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 以前教乘法,都要分清哪个数是被乘数,只要确定了用乘数,而新教材里,却不再分乘数,只要确定了用乘法算,两个相乘的数种,哪个在前面都可以。他就是觉得新教材这样做不好,究其原因,完全是观念陈旧所造成的。说实在的,以前的教材,对于乘法的教学,是着重于乘法的意义,而新教材的一个特点,是着重于实际运用。试想一想,强调哪个数在前哪个数在后,这一点在实际生活中有作用呢? 我们计算的目的是为了得到一个正确的结果,只要我们能确定用乘法算,结果都一样。比如,3个6的总数可以摆成6个3; 以及5个7的总数可以摆成7个5……任何两个数,不管是几个几都一样多。从这点看,教学的重点应该从怎样确定“几个几“转变为怎样确定计算方法上来,因此,我们教师的观念要从应试教育的笼子里真正地解脱出来,联系生活实际,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变成为学生欲求解决的生活疑问中去,促进我们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向前发展。

三、深入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提高学生自主、合作及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经验总结 篇3

关键词:小学 数学 教学经验

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的过程、思维的过程。数学教学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为培养其终身学习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奠定基础。

2.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究式的教学策略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采用,合作式的小组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课堂逐渐地被还给学生。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性质》时,我将这个问题交给学生去研究,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学生互相补充,最后总结概括出结论。这样,学生有了明确的任务,又有了完成任务的机会,自然会精诚团结,互相帮助,共度难关。课堂中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3.课堂上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形成互动。

二、把握数学教学中知识的整体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1.数学知识前后联系比较紧密,系统性很强,小学生受年龄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单一,很少有整体意识。但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实际,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2.基于此,要求我们教学工作者改变过去那种“接受式”学习方式,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

3.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学生学习和创造的动力之源,是成功的催化剂。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坚持从诱发学生的兴趣入手,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使之能长久下去。这就要求我们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4.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三、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学中注重情感渗透。

1.讲练结合这种方法有利于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参与中思考、学习,充分利用课堂四十五分钟,不仅可以减轻学生负担,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要想在有限的45分钟内达到练习的目的,教师必须把握好上课的前20分钟,因为这一时段是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最佳时机首先,上课时教师要精讲,在课堂上以训练为主。让学生多动脑,勤动笔。

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走下那矗立在学生眼前的讲台,深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特别是采用分组教学,教师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学生活动,增强师生间的亲密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古人说的好:亲其师,信其道也!

3.说得好“数学,只有自己做对了,才叫做真正学会了”。要想使练习效果明显,课前必须精心筛选与本课新授内容紧密相关的练习。练习题要有一定的坡度,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同时练习要适量,确保学生能完成。

4.在精讲精练的同时,教师要承认学生间的差异性,注意克服教育中追求完全趋同,整齐划一的现象,研究發展个体的特长,实施有差异的教学,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提高。

总的来说,我认为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不是靠增加课时,要靠提高每堂课的效益,减少无效劳动造成的时间浪费。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要想提高课堂效益,必须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教材内容,对必学内容、选学内容、基本要求、较高要求等,每年的课程变化都要心中有数,在做到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同时,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做到有基础,有机会,有能力的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课改总结 篇4

新课程改革给我校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我校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教师素质有了极大的提高,学校教学气氛浓厚、课堂教学活跃,学生的兴趣有了进一步提高。总之,新课程改革带给了我们新理念、新方法、新尝试、新探索。

新课程的改革不仅是一种教材的改革,更是一种文化的改革,一种观念的改革,作为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要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必须更新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同新课程一起成长,以适应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为此我校数学科组做了以下工作:

一、以新课改理念为先导,引领教师走进新课程。

以新课改理念武装教师的头脑、转变观念是课改实验工作成败的前提,也是进行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工作中始终把师资培训与新一轮课改同步推进,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及时将课改的有关内容纳入继续教育的范畴。本学期我们一方面组织教师参加区教研室组织的教材培训,当然本科组也组织教师进行教材的分析学习,特别是有疑惑的题目。

二、以课堂教学实践为核心,引领教师走进新课程。

“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引导教师把理论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转变学习方式是课改实验工作成败的关键,也是进行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

1、建立适合课改的教学方式。(1)备课。①改善教案编写方式。本学期继续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②恰当处理好教材。现代课程论认为:教师不应是被动的执行课程,而应成为课程积极的开发者、决策者、创造者。我们在实验中的做法是:当教师认为教材上提供的情景不适合学生的学习状况时,或者有了比教材更有价值的主题情景时,可以更换主题情景。

(2)上课。

①情境化的教学。新课程的情境创设已不是课始、课终的“调味”品,而是贯穿课堂始终的“主味”。“主题图”是数学实验教材编写情境创设的一大特色,然而,“主题图”以“场景图”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事件”为载体来展开和演绎“主题图”情境。我们在实验中总结出解决的办法是:一是给“主题图”编个故事。方法有:

1、以童话为载体编故事。如教学“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老师编了“小猴过生日”的童话故事来进行有序教学。

2、以“重大事件”为载体编故事,如教学“认识钟表”以“神舟6号”发射为载体。

3、以“身边事例”为载体,如“高矮”以班级学生“争高矮”为例。二是静态“主题图”动态化。

②生活化的教学。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我们的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选取学生身边熟悉的例子现身说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建构知识奠定较好的基础。

(3)作业。一是活动式作业。一册数学有许多活动式练习题,包括说和动手做的两种。这种作业我们要求融入课堂教学。二是需要培养学生书写习惯的作业(如算式类)要求做在作业本上。三是不便抄写的题,直接做在课本上,教师直接在课本上批改。四是许多班级尝试做一些特色作业。

(4)考试。

着力进行考试评价改革。新一轮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评价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这学期期未学生成绩=过程性评价(30%)+终结性评价(70%)。评价的方法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本着客观、公正、发展的目标评价方法和原则,本评价方案将采取学校、家长评价相结合的形式,每类评价各制定具体的、易于操作的相关评价指标,分别从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和态度等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2、建立适应课改的学习方式。

《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老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建立适应课改的学习方式。①建立“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②建立“动手实践,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操作实践的机会,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操作实践的材料。③建立“合作交流,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达成有效提高合作交流的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提出要求。合作交流前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有时还要发给“合作交流学习卡”。第二个环节,汇报交流。教师要适时介入,使合作学习的成果或得到肯定、或提出质疑、或提供示范。第三个环节,总结反思。

3、边实践、边学习。这学期我们科组上了许多汇报示范课进行课,而且组织教师评课,使我们每个数学教师课堂教学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有计划地组织青年教师外出听课,向有经验的优秀教师学习。

三、明确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

1、继续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和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树立课改必胜的信心。

2、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课改的先进典型。

3、深化教学研讨活动,切实提高研讨实效。

小学三年级数学个人课改总结 篇5

英才实验小学

李瑞瑞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开展和日益深化,从一开始的无所适从到今天的步步推进、有条不紊。能自如地运用新的课改理念指导课堂的教学实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能够以较好地质量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新课改取得的成效 :优化课堂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彻底放下了“师道尊严”的架子,把学生当作是和自己平等的人来看待。尊重、信任和关心学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建立起了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想法为学生营造一份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无拘无束地学习,大胆思考,勇于创新,学会的敢说一说,不懂的敢问一问,有不同的意见敢争一争、议一议,真正体现出了主人的姿态。

二、高效课堂的实施

本学期我贯彻高效课堂的宗旨,努力使课堂达到高效,为此我在每个环节的实施中都仔细规划,力争达到高效。

第一环节: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自主预习完成导学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更重要的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我在自学之前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

生活经验,利用学生好动、好胜的心理,采用讲故事、做游戏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激发自主探索的欲望,自主学习。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整节课都兴致勃勃的,想要把知识通过自己的努力激发出来,所以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劲头都足足的,学习效率特别的高。

数学课本是学习数学知识的依据,所以在授课的前一天我会安排下预习的任务,让学生自己在家预习。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要注重理解,可边看边划,划出重点,划出不懂的地方。告诉学生预习时要认真,把不懂、不明白的地方作为上课学习的重点,这样上课时有利于有针对性的把问题解决掉。

导学案的习题都是为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而出的,上课后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激发出来之后,给学生10分钟的时间试做导学案上的习题,然后想一想这样做行不行,还有什么不足。再与书本上的例题对照,想想怎样调整和改进,使预习做的更好。

课堂上的检查反馈表明:学生预习效果不错,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但每课时前要给学生以“预习提示”,指导学生按预习提示,结合已学到的方法去进行预习,这样一路走下去,到了高年级,学生就可以独立进行预习了。

第二环节:小组合作讨论

合作交流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的大脑和手都动起来,弥补教师无法应对众多存在差异的学生的不足,促进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愿望和积极参与的意识,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合作交流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没有独立思考,就不可能提出问题。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可以激发引导

学习小组的学生共同观察、操作、讨论、整理、总结、交流,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开展高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1、掌握合作学习的实质

合作学习讲究合作学习集体中的所有成员对小组负责,小组中的所有成员应为完成某一项学习任务而献计献策,共同活动。这就大大地增强了生生之间的互动,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2、合理分配合作小组

根据课程的需要,我们班的合作讨论不只是小组全体成员合作,也包括两人合作、四人合作、一个大组的合作,只要是真正合作学习,走下座位也无妨。在我们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一般以同桌和前后四人小组的形式进行课堂讨论等形式的小组活动,一般视任务难易安排人数,并在就近原则的基础上做适当调整。调整的原则就是每个组成员的基础力求平衡,以免出现学习上的两极分化和冷热不均现象。我努力做到多方位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搭配小组人员,实现组内成员优势互补,互相促进。有时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给以学生自己组合小组的权利,以利于让学生保持新鲜感,提高他们互动的兴趣,此外,组内成员要分工明确,每个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任务,每个小组都要确定讨论过程中的协调员、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人等。经过一段时间后,组内成员角色要互换,要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角度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而且对各学习互动小组实行动态管理,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出现不合理现象时应及时采取措施,调整和重新调配小组成员。

而且每个小组都应该有一个合适的核心人物,即组长。对于组长的人选一般由成绩较好的,平时积极发言的学生,并有

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号召力。

3、合作交流的程序

其基本程序是:自主探索—互动交流—共同优化,形成结论。

(1)自主探索: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基础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初步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考虑该用怎样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

(2)互动交流:首先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对比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争议性问题进行探讨,逐步补充完善,形成小组意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展示学习成果,小组之间可以互相质疑,互相补充,教师要调控全局,注意在关键环节点拨提升。

(3)共同优化,形成结论: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不断优化小组学习成果,直至达成共识,形成正确结论。

合作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我都参与到交流中去,积极“捕捉”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以便对自己的教学作出适当的调整;并且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在倾听中思考,在思考中质疑;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为学生的交流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包括情感环境、思考环境、人际关系环境等);努力引导每一个学生投入到探索交流中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我就成为了一个鼓励者和启发者;当学生取得进展时,我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当学生取得结果时,我鼓励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现在,学生虽然不能每个问题都能

够解决出合适的方法,但是按照我制定的基本程序,学生基本能进行合理有效的讨论,不再是像以前只会聚在一起把答案对一遍,然后改错。而是根据不同的答案会说出自己的理由了,这一点相比二年级的时候还是有相当大的进步的。

第三环节:展示

我把展示分为小组内预展和抽签上台展示。

1、小组内预展:

在小组内讨论后,学生基本清楚了解题思路,但是也需要在小组内预先展示一下,不然没有合理分配好任务的话,到台上展示的时候会出现浪费时间的现象,就不能达到高效了。以前预展的时候学生只是象征性的把导学案上的答案读一遍,小组长分配的任务就是你读这一题,他读那一题,小组展示完后,不懂的同学还是照样不懂,压根没有起到展示的作用。所以为了使预展达到高效,我在预展环节给学生规定了相应的要求:(1)小组长要合理分配好任务。预展一开始小组长就根据平时我给他们开会时所提的要求先分配好任务,分配任务时做到根据题的难易选择不同的学生来讲解,一般都是把简单的一些问题留给3号和4号,要求他们在展示的时候说清楚自己这样做的理由。5号一般是学困生,没有特别的展示任务,只是在认真倾听的同时观察全班的倾听情况并给倾听打分。稍微复杂一点不容易解释的题目都留给1号也就是小组长来展示,小组长本身就是语言智能发达的孩子,比较擅长表达和交流,理解和组织语言的能力比较强,一般都讲解的还算到位。遇到更复杂一点小组长也不能合理的讲解的时候,我一般都会前一天放学时把他们留下来,给他们以适当的提示,然后要求

他们回家后给家长讲一下,吸取一下家长的意见后,再用自己的语言反复叙述几遍,做到口齿伶俐,表达清晰,这样就不会出现在课堂展示时卡壳的现象。2号的任务是在小组长展示完,听取全班同学的意见后,如果有错给导学案以适当的修改,然后带领全班同学用红笔对照批改一下,要求学生有错误随时纠正过来。(2)在小组内预展的时候要做到像在讲台上展示一样认真的对待,从2号喊口号开始,几号负责讲解哪一道题小组长都要分配好,在讲解的时候重点要说出理由,我平时要求孩子们展示的时候要做到手口一致,孩子们平时在预展的时候拿本子当黑板,练习自己能说到哪写到哪,平时练的多了等到在黑板上真正讲解的时候才能做到自己的手跟上自己的口,才能不浪费时间真正的做到高效。从讲解到批改,都要做到认真对待。我规定学生在预展的时候要把小组内的成员当成全班的同学来提问、提建议,要像在台上展示一样进行,一个环节也不能少。一个学期训练下来,学生现在能做到认真的预展,不敷衍了事,能在预展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能及时的解决。而且能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把任务有序的讲解完,为展示能达到高效做到了好的铺垫。

2、抽签上台展示

在展示之前,学生是不知道哪一组会上台展示的,所以在下面预展的时候都很认真,预展完后我会当着孩子的面从纸盒里任意抽出一个小组上台展示,因为有了预展做铺垫,孩子们大都胸有成竹,把预展的内容更加完美在台上展示一番。但是我发现还是有很多的问题出现:(1)三年级的孩子由于表达能力有限,虽然在下面已经说过一遍的话,还是会出现口齿不伶俐的现象,不能达到高效。对此,我提议孩子们前一天在家预习的时

候,把例题或者导学案上的任务自己在家把解题思路多说几遍,尽量做到不卡壳。对于做的不太好的同学,我也很少批评,更多的是鼓励,告诉他你把这道题解释的很到位,如果下次你能说的再流利点,声音再响亮点,就更棒了。对于小组长我有更加严厉的要求,如果上台展示的小组长中有说话不流利的现象,我就会让下课后把展示的过程,展示的内容从头到尾再给我说几遍,说的不好继续说,每节下课都必须到办公室找我说几遍,直到说流利为止。这样训练一学期下来,孩子们不说能很流利的讲解,基本也能把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清楚完整的表达出来,很少出现在台上卡壳,想了又想的现象。(2)小组展示完后,其他同学没有足够的自信去给别人补充纠正,好像觉得就是展示完认真听完就行了,不敢去给别人纠错。对于这种现象,我用加分的方法刺激孩子们畅所欲言,我告诉孩子如果你听到别人讲解的跟你想的不一样,你就可以随时站起来说出“我建议”、“我补充”“我认为”“我纠错”来打断他,谁站起来的快谁就有权利说,那么你的小组就会加上一分。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有问题被随时的提出来并解决了,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第四环节: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应用的过程中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产生策略,提高认识,发展思维,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其基本程序是:基本应用 —综合应用—诊断评价。

基本应用:是应用的最低目标,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独立完成,在应用的过程中,我强调不能只注重寻找答案,要重视过程,强调应用的方法和技巧。

综合应用:综合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要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使综合应用的过程成为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过程;

诊断评价:学生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会表现出应用知识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和借鉴,我会及时地给予鼓励和提升;同时也会暴露出学习的不足和疏漏,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加强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诊断矫正。

在本环节操作过程中,我的要点是:应用要有目的性,题目要围绕学习内容设计,着眼于指导思路,有利于方法和技巧的形成。应用要有现实性,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解决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应用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的价值。应用形式要有多样性,要以新颖多变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应用要体现主体性,给学生独立完成的时间,让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思想和方法,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应用评价要有发展性,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应用效果要及时进行诊断评价,引导矫正,让学生在评价中发展提高。

小学数学教学经验总结 篇6

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整体性。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前后知识联系紧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思维形式比较单一和缺乏整体意识,他们容易把握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满足于掌握某种计算方法,会做某类练习题,却不善于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网络。因此,综合应用能力较差。

我认为,在小学高年级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知识能力,可以引导学生将已学的知识进行梳理,理清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脉络。掌握它们的内在联系,从而可以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在“数的整除”这堂复习课中,我通过提问、引答、学生举例说明等方法,帮助学生一起将“数的整除”这一章节的概念性知识复习了一遍,并通过板书将知识结构呈现于学生眼前。学生一旦形成知识体系,既能帮助记忆,又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同时,结构的重组又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形成一种学习能力,这对学生来说将受用终身。

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动性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本质体现。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主动参与,教育就可能变为机械式的活动,靠重复强化来维持课堂教学,只会降低学习效果,更严重的是抑制学生的主动性和能能动性的发展,也不会产生学习生活的愉悦感。

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建立在学生对学习发展的、自觉的、主动的、自我追求的基础上。在“数的整除”复习课上,我设计了有部分学生和教师手持数字(0、1、2、4、9、15、30),让其他学生来针对上述数字进行设计问题,经过小组内交流后,在逐一集体交流,并有上述师生表演性完成问题。例如:(1)、能被2整除的数();(2)、能同时被3、5整除的数();(3)、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的数是()……由于我一改以往老师高高在讲台上发问的形式,反对学生自己做主进行向师生提问。这样人人参与设计、交流,课堂气氛极为活跃,全体师生都融于知识的海洋之中。

三、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体现发展性。

数学教学要注重人的发展,要把学生意识的潜能开发出来。教师在教学实践重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要让学生学习数学的课堂成为发展学生能力的场所。一方面教师看到学生个体存在着多种发展的潜在可能性,要对学生可能的变化和发展到更高水平有信心,同时要创造各种条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另一方面教师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注意克服教育中追求完全趋同,华一整齐的现象,研究发展个体的特长,实施有差异的教学,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有提高。

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体现生活性。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而我们现在的数学教学过程比较封闭,教学内容局限在教科书中,使得学生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力的不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如在“三角形面积公式及计算”教学中,我特意将教材中例1改为课堂教学最后一个环节——实物测量,每一小组分发一条红领巾,要求小组两位同学测量红领巾

底和高,另两位同学根据测量结果进行面积计算,得出用的布料面积。

五、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渗透。

有不少教学论著作中强调教学过程重要十分注重学生的情感,引起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好学。这里对情感的重视,实际上只是把它作为服务于学习的手段,如:计算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体积,教师要渗透革命传统教育等等,但还没注意到课堂生活本身具有促使学生情感发展的价值。依我之见,教师还要注重师生之间情感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走下那矗立在学生眼前的讲台,舍去那高高在上的尊容,深入到学生的群体中去,特别是采用分组教学,教师能积极主动的参加学生活动,增强师生间的亲密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古人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也!

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 篇7

四、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

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化学教学, 运用其集声音、文字、图像等为一体的优势加深其对学生的感染力, 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讲解“溶液的导电性能”时, 可以运用食盐水的导电实验作为案例, 备课时将其制作为三维动画, 在课上用动画的形式将其微观原理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种无法通过化学实验进行展示的知识, 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清楚直观地看到, 在短时间内使比较抽象的知识变得更为直观, 更有利于学生们理解, 也更有利于教师的讲解。

五、重视反思、总结及评价

当每次上课结束之后, 让学生积极地去思考在这节课上自己学到了什么?并将反思转化为学习的能力,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也需要进行自我反思, 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教学内容, 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同时, 课后教师可以通过对作业的布置及批改, 进一步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查, 对某些欠缺的地方及时地进行修改及补充。

总之, 随着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越来越多地引起并受到大家的重视, 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加大对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 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 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淮安市实验初级中学)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 我积极探索, 大胆实践,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 我就小学数学课堂的构建, 从创设情境和课内探究两方面谈一下自己的收获与体会。

一、创设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和理解数学。”因此, 教师要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活跃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易于掌握知识和技能, 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 使枯燥的、抽象的数学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 充满艺术性。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我总结出构建数学课堂的情境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在有趣的故事中创设

很多学生都爱听故事, 根据儿童形象性强的特点, 将数学知识融入趣味性的故事之中, 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其学习的积极性很快就被调动起来。

2. 在新旧知识连接点之间创设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在新旧知识密切联系的关键处创设情境, 制造冲突, 学生自然会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来联想和探索新知。这样的情境, 不仅能给学生指明了思考的方向, 而且也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3. 在学生竞赛中创设

小学生好胜心强, 竞争意识、上进心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 用竞赛的方式创设情境, 能极大地激起学生学习的好胜心, 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数学问题的思考中。

4. 在游戏活动中创设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游戏是儿童的最爱, 在课堂中引入有趣的数学游戏, 更利于营造师生宽松的环境, 良好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 增长智慧。

二、课内探究

情境的创设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教学氛围,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主动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 我摸索出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有效训练”的教学流程。

1.自主学习

本环节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 让学生感知教材, 培养其搜集信息、发现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化基本知识教学, 为能力的培养奠定认知基础。本环节的操作应注意:对于比较简单的学习内容,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自学要求, 指导学生围绕自学要求去感知教材, 引起新旧知识的链接, 找出基本的知识, 写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对于内容较复杂的学习内容, 应辅以导学提纲, 引导思维方向, 提高学习效率。导学提纲的设计要科学、实用, 既有强化重要知识点的题目, 也应有运用知识进行初步尝试解决的生活现象。问题要具有一定思维含量, 尽量避免纯知识问答式的问题。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注重课堂巡视, 及时发现问题, 并作个别指导。

2.合作探究

学习个体水平的不平衡性, 决定了对问题的认识不同, 通过合作、交流, 可以实现共享与互补。合作探究是通过组内交流和组际交流, 实现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教材之间的全员互动, 使学生个体对问题的理解趋于科学、完整, 培养学生善于合作、认真倾听、善于反思、勇于表现、敢于质疑的良好习惯。本环节的操作应注意:教师要加强课堂管理。一要保证良好的课堂秩序, 培养学生善于合作、认真倾听、善于反思、勇于表现、敢于质疑的良好习惯;二要注意捕捉课堂生成的问题, 找准学生认识的盲点、模糊点和思维发展的障碍点。

3.精讲点拨

精讲点拨是教师针对学生在自学和交流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通过启发诱导、精讲点拨, 解决学生的困惑;同时对搜集到的零碎知识点进行整合和深化理解, 实现知识的重新建构, 为学生数学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本环节的操作应注意:精讲点拨要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给学生提供思维的杠杆, 搭建思维桥梁, 杜绝将现成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要适当设计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讨论或进行其他课堂活动, 在互动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问题设计要科学, 围绕认知冲突点、模糊点、兴趣点 (与重点知识相关) 、重点进行设计;问题要难易适度, 在学生智能的“最近发展区”, 体现讨论的价值。

4.有效训练

课堂训练是对小学本节课知识的巩固与应用, 并在训练中拓展学生的思维。本环节应注意:训练设计要有针对性, 避免盲目性;课堂训练要有层次性,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照顾不同层面的学生;课堂训练要有趣味性, 寓练于乐, 乐中生趣。

总之, 在数学课堂上, 教师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并根据新授课、训练课、复习课等不同课型的内容和学生实际, 采取灵活多样、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激发灵感思维, 把课堂变成学生的舞台, 使课堂“活”起来, 使学生“动”起来。

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 篇8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数学 措施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了解当今教育形势的发展,掌握这些新理念,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编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创设情境、设疑引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现行的新课程教学,对学习素材的选用已经相当重视,大多数教师都对教学中的素材进行了更换,赋予它更多的生活气息,更加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创设了一些教学情境,然而衡量一个情境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情境的现实性。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恰当的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具体的情境中,自觉的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多“蹲下来看孩子”,试着以儿童的眼光看问题,以一颗童心接近孩子,找准教学的起点,在全面深入研究学生和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智慧,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出发,设计富有情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轻松愉快地学数学。这里的生活经验,指的是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而非教师的生活经验,更不是教师的“教学经验”。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经验,要根据学生课堂学习的实际状况和需要,及时调整教学过程,而不是按规定好的“路线”前进。然而,不少教师在选择素材时,过多地关注素材的现实性和趣味性。经常选用一些情境相同或相似的素材。如教学时选用商场购物这个素材作为学生的认知背景,却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然而,随着选用同样素材的次数不断增加,学生经常受到相同或相似的信息刺激,学习兴趣和欲望会越来越低,再好的素材,也会由于一次次的滥用,丧失其原本具有的价值,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尊重他人,互相帮助,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

案例:一次听课过程中,老师在讲解十几进位加法时,要求学生摆一摆小棒,小组合作做一做,并讨论交流是如何计算出结果。学生都按老师的要求动手操作,谁知,听课者却听到了這样的对话:“为什么每次都是你拿小棒,让我们看?”一小男孩气势汹汹责问同组的小男孩,“他做得快,所以我们每次才得第一。”旁边的女孩说。

反思:听者不禁要问这样的合作意义何在?在现行的课堂中,小组合作几乎每课必不可少,并且不少课上多次安排合作学习,教师对学生合作要达到的目标并不明确,随意性很大。小组合作学习被当成了某些教师进行教学的摆设,只注重形式,追求表面热闹,不求实效,如存在合作小组随意搭配,学生缺乏必要的小组合作技能,小组合作时机不当,放任自流,缺少主导性。评价不恰当等弊端。一味地强调合作,长此以往,会使学生丧失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缺乏自主性。在不少的课堂教学中,合作交流的过程表面上热热闹闹,其实更多的是放任自流,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和互相倾听。从学生汇报发言中的“我认为怎么样”而不是“我们组认为怎么样”不难看出,这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合作学习”。

三、实施个性化评价、标多元化、方法多样化

案例: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回答问题后,不管这个问题是简单还是复杂,只要回答的比较合理,即使回答错误,教师总是先给予肯定,对不会回答的学生先鼓励一番,再为其表现找理由。还不时听到教师说:“讲的真好,表扬一下”学生鼓掌,在不禁意间,学生的一句随口回答,有时甚至不着边际的回答,也能使教师竖起大拇指。一节课上,表扬不断,掌声不断。这样泛滥的表扬会丧失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也容易给学生造成迷惘。

反思:新课程强调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强调不仅关注评价的结果更要关注评价的过程。尤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进行即时性评价。首先要创新评价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从多角度、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不仅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要对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通过各种形式的评价,使学生明确评价的目的,充分认识自己的长处,发现不足,从而得到全面发展。其次要创新激励性语言,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课堂教学中的即时性评价更主要的是表现在激励性的语言上,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肯定和鼓励,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尤其要关注学生创新睿智和灵感闪现的瞬间。

四、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实用有效性

对在当前的教学中,多媒体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对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学手段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的,它受到多方面条件的制约。而我们的课堂,就像是一次愉快的旅行,随时可能有意外的发现和收获,绝不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预先设定的。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好手段和目的的关系,不能盲目地追求使用多媒体课件,应做到适度适量。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互相配合,争取最佳的教学效果。在设计制作课件时,要增加灵活度,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随时进行灵活调度。同时,我们自身还要不断学习,提高驾驭信息的能力,使多媒体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发挥更大的优势,为我所用,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经验总结 篇9

时间如梭,转眼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又告以段落。这一学期我主要承担五年级的数学课教学任务。这一切对于我来说又是一个新的开始,面对不同的群体,性格迥异的新学生,我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思路和教育手段,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我思绪万千、感慨多多,以下是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些经验总结:

一、注重课前教材的认真研读,做到了解全面、分析透彻。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学期前我对整册书做了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注意结合我所教的五年级同学的年龄特点和学习习惯制订了详细的教学工作计划。做到上好每一节课,搞清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注重和平行班的老师就教学难点问题做详细的分析,做到充分驾驭课堂。注意写好每一节课的教学反思。力求一节课比另一节课精彩,力求将我所知所想的教学理念渗透到我的课堂中来,力求让我的学生能在寓教寓乐中轻松学数学,让孩子们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最佳受益者。

二、注意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引导学生饶有兴趣的参与到数学课的学习中来尤为重要。本学期我利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利用钟面实物教具,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时间的匆匆流逝。在一些数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观察物体所需的小正方体模型,注重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观察物体的实践中来。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平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更多的学生全方位全过程的参与到数学课的学习活动中来,以逐步形成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出发点,以形成学生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为精髓。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数学课,就连以前极讨厌数学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

三、注重反馈,加强课后的练习与巩固。

所学知识要想牢固掌握,光靠一节课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课后的联系与巩固才能检验出来。我在练习巩固时注重个别辅导,寻找特定群体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开展练习。布置的作业不求多、杂,而力求精、细,要求学生能按质按量的完成,对于没有很好掌握的同学及时辅导,找出不足与疏漏,及时补救。注意布置分层作业,针对不同的学生布置难易不同的作业。在教学上,有疑必问。

四、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课后我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

五、注重个别辅导,及时转化学困生。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坚持以表扬鼓励为主的正面教育,对于学困生做到多关心、不歧视、不放弃。让他们感觉到来自老师以及班级体的关爱。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个别辅导,开展学生间、小组间的互助互学活动,逐步让一部分学困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力的增强逐渐进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让家长成为学生时时刻刻不变迁的小老师.我所教的班级,学生比较重视该科,上课的时候比较认真,大部分学生都能专心听讲,课后也能认真完成作业。但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因为怕班主任责备,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不敢问老师,作业也因为怕分数低而找别人的来抄,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成绩的提高。对此,我狠抓学风,在班级里提倡一种认真、求实的学风,严厉批评抄袭作业的行为。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开展了学习竞赛活动,在学生中兴起一种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风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提高他们的兴趣很关键,有些是没有努力去学,我提出批评以后再加以鼓励,并为他们定下学习目标,时时督促他们,帮助他们;经过一个学期,绝大部分的同学都养成了勤学苦练的习惯,形成了良好的学风。

上一篇:三年级议论文:做文明的南京人下一篇:五级书记大走访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