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维特的教育读后感(精选11篇)
“对于每一位父母来说,从孩子呱呱坠地的那刻起,就希望他能成为一名旷世奇才。”这是我在《卡尔·维特的教育》前言中读到的句子,我想我的父母在我降落在这个世界上也是这么想的吧!这是每个父母对自己孩子的美好憧憬和希望,也饱含着父母对孩子深深的爱。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有许许多多维特描述的场景让我感觉似曾相识,有许许多多的地方让我不禁会心一笑,有许许多多的地方让我停下回想。在我小的时候,父母也曾用这样的方法教育过我,虽然不若维特父母那样在教育上无微不至,但我感觉在父母能做到的范围内,他们已经做到了最好。所以我能顺利来到大学,并依然健康的存活于世还能在生活中有些小小追求,我要感谢自己的父母,因为他们的坚持不懈,我才养成了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因为他们的谆谆教导,我才学会了怎样处事待人;因为他们的适时鼓励,我才克服困难,敢于面对。
为人父母并非易事。这是我读这本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感觉。从维特的文字里,不难发现对孩子的每一个呵护,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批评,没一个鼓励都蕴含这大学问。为了教育好孩子,就要有良好的家庭关系,而良好的家庭关系的基石又在于合适配偶的选择。为了孕育优秀的下一代,要树立正确的择偶标准。在书中,老卡尔维特就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在选择妻子时不带有任何特殊的目的和偏见,只要能和他建立幸福快乐的家庭,勤劳善良,能正确培养教育孩子就做够了。我对这点表示赞同。在维特生活的时代,有许多想通过婚姻来使自己迅速飞黄腾达,仕途坦荡的,有只因为妻子漂亮而和她结婚的。老维特直截了当的说:“对于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真是让我嗤之以鼻。”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肯定有不少人也有这种想法,希望老维特的观点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而在小卡尔孕育之初,老卡尔就开始通读德国、古希腊的各种育儿典籍,为以后小维特的教育打下基础;之后在母亲的妊娠期母体健康,胎教上,老维特夫妇都是极其关注的,试图不忽视没一个细节。在小卡尔出生后,在孩
子的身体健康,智力开发、学习方法、全面发展、品德培养、人格塑造、择友、信心和勇气培养、良好习惯养成、心理素质、处世艺术等多方面上,老卡尔都花费了大量的功夫对对小卡尔进行培养与教育,力求完美无憾。
没有孩子就不能真正学会做父母的方法。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更多的是接受父母教育的过程吧,尤其是前半部分,在卡尔还小的时候,老卡尔传授小卡尔学习方法的这一章,学到一些我父母没有没有教授我的东西,影响最深的“最有效记忆法”这一节。卡尔抱着一本《古希腊文明的衰落》耐心的看着,好久没有翻页,老维特走上去叫停小维特,按他刚看过的内容考考他,结果小维特答不上来。老维特又考了小威特前些天看的文学方面的书,结果小维特绘声绘色的答了出来,小维特很郁闷,因为《古希腊文明的衰落》是一本学术书,不能轻率的对待,自己是花了力气刻意来记所以才看的慢的,而那本文学书自己并没有刻意去看,只是感觉感兴趣,结果却是刻意记忆的东西没有记住。老卡尔维特严肃的说道:“你应该平等的对待世界上的所有书。只要有价值、有意义的书都是好书,并没有严肃与不严肃的区别。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只要你能正确认识它,就像读文学作品一样去读这本书,你就会发现他的吸引力,甚至你会读第二次、第三次,不需要可以硬背你就会理解它、记住它,并从中得到乐趣。”这段话对我的感触很大,因为在很多时候,尤其是上大学以来,很多时候都是以和小维特一样的态度去读书的,因为是学术书,所以看得就特别的精细,希望能够印刻在头脑之中,结果因为书很厚,速度又慢,长此以往,便对这本书失去了兴趣,不了了之,也不敢下决心再看其他书籍。说实话,在看这本书时,在读到这部分之前,我仍保持着这种状态,我不能确定自己是不是还能读完这本书,因为之前已经有好几次不了了之的经历了,但看完这节,我对原有的读书方式做了调整,效率大为提高,也就不再担心看不完了,现在不仅看完了,而且感觉好多地方很有趣,也不像之前读完书那样疲惫了。诸如此类之前错误的学习方法,对照老维特的教育,我纠正了不少。
对于老维特在品德、人格、习惯、表扬与批评等方面对小维特的教育,我总结为把握适度原则,有些时候要是单看某个片段的老维特的教育行为可能会感到好像前后矛盾的,例如在很多时候即使小维特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老维特也不会表扬他,并在很多场合避免别人夸奖小维特,但小维特也提到,父亲也是很看重对自己的表扬与鼓励的。贯穿在这一看似矛盾的说法之中的,我想最重要的是适度原则,并随场合的不同加以调整,老维特从不过分夸奖小维特,也只是在小维特做出特别了不起的事情时才会亲吻他,表示鼓励。在很多方面,老维特要求小维特不要钻牛角夹而,但也反对蜻蜓点水,不求甚解,这起中国的度,老维特把我的非常恰当,也使得小维特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学会坚持该坚持的,避轻就重,把精力放在该放的地方去。
老维特要求孩子全面发展的观点是不得不提的,在小维特18岁之前,老维特特别看中这一点,决不允许小维特偏科现象的存在,为小维特的健康全面发展打下了基础。
卡尔 ? 罗杰斯是一位精通并长期从事心理治疗的医生,并因“患者中心疗法”的创作而闻名于世。他始终认为理论应该是一种体验性的假设。由于在教学中受学生的敦促和影响,他在心理治疗的实践中发展出了一套完整的人格理论,为他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实践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
罗杰斯以人为本的人格理论有两大假定 :形成倾向和实现倾向。形成倾向为生物体由较简单的形式向较复杂的形式发展的过程,即生物体的自然演化过程。实现倾向是生物体最基本的倾向,是生物体倾向于完善完美和潜能的充分实现的倾向,如鲜花有开得更大更艳的倾向,草儿有长得更绿更旺的倾向等。
任何生物只要具备某些条件,它们就具有实现他们先天遗传的潜能的生长倾向。这种倾向同样存在于人类身上。每个人身上都有心理成长及成熟的内部力量,自身比另外的其他人更能够感知到这种现实倾向,并超越其生物本性及社会限制等束缚力量,去扩展、丰富、发展和完善自身的潜能。人类只有发展出了自我,实现自我的潜能,才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和进步。
2 罗杰斯人格理论之人性观与自信心教育
从这两大假定可以看出罗杰斯关于人性的观点是乐观和积极的。他认为人性是善的,而不是本能和欲望的奴隶。个体的基本需要的满足本身无所谓善恶,它是指向维持增长发展自己的倾向。但是个体不会停止于基本需要的满足,人生活的目标不单单是保持体内平衡或高度的舒适和安逸,而是需要成长和发展的。
人类的方向是向前的,它指向机能复杂性的目的。那么,自我实现是不可避免的。不同的成长环境导致了个体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每种生活方式都是理性的,同实现倾向相联系的。这种倾向是人整体的实现,而不是某一部分的功能。当然我们也会遇到不恰当的、不符合人情的个体行为,这些行为可能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攻击社会或者反社会,产生极大的伤害。究其原因,这些行为是由于个体经常处于险恶的环境之中,人性收到了压抑和扭曲,积极健康的力量受到摧残和破坏之后出现了恐惧和防卫,进而产生了不恰当的行为。但是这些个体内心深处依然是向善的,依然存在着强烈的自我实现的欲望。
对于一些出现问题学生或者学习困难学生,作为教育者首先要真诚一致、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设身处地的理解学生,对于学生思想上的困扰要感同身受,始终要坚信学生的本质是善良的,给学生更多的关注和鼓励,给学生创造适宜的学习人文环境,减少不良因素对他们的影响,保证积极健康的外部环境,教育和引导学生对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带动学生内心善的因素的发展,减少恶的因素带来的不良影响,让学生能够接纳自己的优缺点,相信自己在周围老师同学的帮助下,再加上不懈的努力使自己在原来的基础上变的更好,从而使学生带着满足更高水平需要的方向发展。
3 罗杰斯人格理论之自我理论与心理健康教育
罗杰斯在两个基本假定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格自我理论。他认为人是生活在自己的主观世界中的。这一主观世界只有他们自己才能知晓,是个人的全部事实。决定人行为的正是这种现象的实在,而不是客观的物质世界。这种现象是在个体与客观物质实在在互动中形成的。因此,两者具有一致性,但一致性的程度因人而异。一致性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
自我是罗杰斯心理学及其人格理论的基础和核心,是个体主观世界的一部分,是一切心理经验主体,它涵盖了主体意义客观性的心理内容。它是自我意识与自我评价的统一体,自我主要分为两部分 :主体自我和客体自我。主体自我又叫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心理现象的全部经验,它是人的行为和心理经验的主体,它是行动者和观察者,是一个人真正的自我。客体自我又叫自我概念,是指对自己态度、情感、知觉等自身的看法和想法,及自己与他人对相关环境的了解和看法,它是评价者。当自己及自我概念与知觉的内部经验呈现协调一致的状态即主客体自我一致时,个体是比较整合的,真实而适应的人,反之他就会处于不协调状态。
对于出现主体自我和客体自我相互不协调的学生要首先明确是哪一方面出现问题,让学生认真对待主体自我,利用客体自我的变化达到与主体自我的相协调。主体自我是个体在发展过程中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而分化成的,是处于互动的联系与区别状态下的统一结构。利用环境的变化或者改变,调整学生的内心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从而达到主体自我和客体自我的协调一致,解决的学生心理问题。
4 罗杰斯人格理论之自我发展与赏识教育
罗杰斯的“自我”的形成是以实现倾向为动力的。罗杰斯认为个体成长初期不能区分外界的事件,开始时各种事件是浑然一体的,在这一发展的低级水平上以生理实现为主。在生理实现的过程中,身体器官和生理过程开始在他们预定的范围内起作用。在个体生理需要满足过程中,个体在周围环境中他人的影响下,个体开始把他的经验的一个方面从所有其余经验中分化和分离出来,他们逐步能区分出什么是属于他自己或是他自己的一部分,什么是外界客体,也有了开始使用语言符号如主语我和宾语我的丰富经验,随着自我经验和体验积累他们逐渐发展了自我概念。
自我发展的特殊道路有赖于个人发展初期所得到的爱。个人对爱的需要罗杰斯称之为积极关注的需要。积极关注是指受到那些最重要的人的赞扬,及从生活中有关系的人那接受的像温暖、热爱、同情、关心、尊重、认可等积极情感。这种条件的积极关心导致了价值条件的形成,使他忠实于自己的情感,逐渐靠近真实自我,使自我概念与周围环境协调。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发展实现倾向的方法是给予学生更多的爱,即使学生无论做什么都可以得到关注。这样学生便建立起了自信心和自重感,对他们的积极关注的需要便转化为积极的自我关注,不再受外在不良条件的影响,关怀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就不会同机体评估过程相矛盾。但是,无条件积极关注不是放纵,而是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把“我有我的情感,你有你的情感,我像你一样深深的爱你,但是你的所作所为是令人不安的,所以假如你不这样做的话,我们双方都会更加愉快。”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其不良倾向,又会得到价值感和被尊重感,并且不会感到内疚和可耻,不良条件就不会形成。他们能对经验准确符号化,因而发展成自我实现者。
5 罗杰斯人格理论之充分起作用的人与责任心教育
罗杰斯认为人发展的最佳状态为充分起作用的人。充分起作用的人能够无拘无束的参与生活,他们体验不到危险性,因为他们的自我是实深厚而广阔的,包含了人能够表现出来的所有思想和情感。自我会对一切新鲜事物或者变化敞开,于是在个体发展中,自我在组织性、整体性、一致性的前提下,不断有新个体的加入。在保留原有模式的固有本质的同时,而没有僵化的自我,自我向更分化的方向发展。学生会变得更成熟,更独立,更有社会责任感。
充分起作用的人更加信任自己的机体,不会按照瞬间的冲动行动。因为这时整个机体考虑过情况的每一方面,整个人格都参与了人的决定。充分起作用的人也更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有更多选择的余地,并感到自己所希望的一切自己有能力去实现,更富自由感。充分起作用的人富有创造性。创造性的人并不消极适应社会和文化传统,他们是自信的。在时时刻刻他们都对自己的经验和行为给予积极肯定,他们不觉得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冲动。但是这一过程是痛苦的,因为他要真正地投入到生活的激流中去,要有生活的勇气,要经受住生活的压力考验和挑战。
充分起作用的人不仅得到了非条件的积极关注,他们也乐于给人以非条件的积极关注。从教育的角度来讲,这种非条件的积极关注不只在亲人间,更是在同学、朋友、师生间也能实现。从学生关注自身发展,从而关注到周围同学的发展。这种行为的动机不再是盲目的的发展和基本的需要,而是人际关系中一种人对人的承诺,这种承诺使得学生在帮助他们的过程中满足自身更高的精神需要。利用充分起作用的人进行的责任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善于接纳周围人的品质,扩宽心胸和视野,养成成熟大气的品质。
6 结束语
从罗杰斯的人格理论中可以看出,罗杰斯对人性的本质是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对人类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人性观、自我理论、自我发展与充分起作用的人是个体完成自我潜能发挥的不同方面,这些启示对教育者来说尤为重要,教育者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对学生外界环境的改变,使得更多的人得到更好或者更高层次的发展。
电子制作187
摘要:关于学生的成长教育是培养学生高能力、高素质、高品质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本文在简要介绍卡尔氺罗杰斯人格理论的基础上,分别从罗杰斯人格理论的人性观、自我理论、自我发展、充分起作用的人等方面对学生的自信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赏识教育、责任心教育等方面进行阐释,为教育者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得到更多的理论指导和教育方式启示。
作为妈妈和老师,我对儿童教育方面的书籍更为关注一些。今年暑假我看了《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这是一本关于幼儿教育方面的书籍,是一部有着很长历史的经典教育书籍。本书讲述了在老卡尔威特的精心培育下,众人眼中的痴呆儿变成了闻名全欧洲的神童,造就了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少年大学生,也使原本注定拥有不幸人生的儿子过上了幸福而长寿的人生。老卡尔威特的教育方式,仍有很多地方可以借鉴,非常值得学习。下面我就谈谈我对老卡尔威特的教育方式的几点想法:
现在的孩子一提到学习,就皱眉头。在他们的心里学习是一件很苦的事。可是卡尔威特回忆说无论在幼儿时期,少年时期,还是现在,我的学习几乎都像玩游戏一样。这是因为老卡尔威特在教育上认为:即学习不应该成为孩子们的一种工作,也不应该是孩子的一种压力,更不应该是成长中的烦恼,而应该是一个所有人都乐于接受的爱好,应该是为生活增添色彩的美好事物。从玩中学是孩子更易接受的,父母要常深入研究。辅导孩子的过程和孩子学习的过程都应是快乐的,并且成效显著的话,我想智慧的大门就打开了。早期教育是非常的重要,不都是说“三岁决定人的一生”吗?但又是什么在三岁之前决定了孩子的一生呢?
一、兴趣的培养
他认为能使孩子产生兴趣的教育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因此在卡尔威特三四岁时,便开始坚持每天早晨带他去野外散步。每当此时,老卡尔威特都要给他讲几个有趣的故事。就在这看似平常的散步中卡尔威特获得了许多历史和地理的知识。而我们的学生接受知识,大多数都局限在课堂上,很多学生已经厌烦了这样的学习环境。所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努力挖掘课外的学习素材,多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
二、学习方法的培养
在注重培养兴趣的同时,老卡尔威特也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他教育儿子,要像把握音乐的节奏那样把握学习过程中的节奏。学习了一段时间后,要安排足够的休息时间(不超过10分钟)。卡尔威特在有节奏的学习过程中,花费不太多的时间
便掌握了许许多多的知识。而我们现在的学生就是不会安排自己的学习,有的学生应该学习的时候不认真学,有的学生成了一个读书的机器,只会一天到晚捧着书,死读书。作为老师,我们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让他们能够在学习的时候全神贯注的学习,应该休息的时候就尽量地放松自己。
三、品德的培养
老卡尔威特认为培养孩子的感情是最重要的事。我可不想儿子长成一个学识很高但却冷漠无情的人。所以老卡尔威从小就通过父母的榜样展现给儿子,让他明白心中要充满爱,既能够爱别人,也能接受别人的爱。我们现在的学生心中就缺少这份爱。他们体谅不到长辈,老师给他们的爱。不懂的爱别人,只知道爱自己。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努力的走进学生的心理,用我们的爱心慢慢的感化他们。这需要我们教师要有耐心、恒心。
书中详细的记录了卡尔的父亲,如何在卡尔的成长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科学而又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如用游戏的方式教育孩子;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教孩子学习明辨是非和善恶;教孩子友好真诚的与人相处;尊重平等地与孩子沟通、交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教育时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好方法。
我对书中感触最深的是“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行为会在最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习惯和性格”。确实,正因为柯兰迪的父亲酗酒、懒惰,柯兰迪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变得贪玩而不思进取,进而发展成一个赌徒。恩特斯的父亲要求儿子守约,可自己却没有做到对孩子的许诺,因此恩斯特也就会认为不守约也就不是什么错事了,而一再地去犯。相反,正是卡尔父亲的循循善诱、言传身教才使卡尔.威特成为一个品德高尚、活泼开朗、健康快乐、学识渊博的奇才。可见父母是孩子的模本,孩子每天都在用最精明的眼神观察着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他们模仿着、学习着,往往在你还没有觉察的时候,你的言行举止已经给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想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那么做父母的“上梁必须正”,必须以身作则,无论处理什么事情都要认真、圆满的完成,做好孩子的表率。
诚然,我们也许无法像卡尔的父亲那样上知天文下通地理,像个百科全书一样来培养我们的孩子,但教育孩子健康向上的行为习惯,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是我们每个父母应不遗余力做到的。让我的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懂得感恩图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是我最基本的教育理念。
引用陈教授的演讲稿,让我们的孩子应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成长
第一,指责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怨天尤人;
第二,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好斗逞能;
第三,嘲讽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消极退缩;
第四,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充满自信;
第五,赞许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爱人爱已;
第六,认同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把握目标;
1、其实我并没有逐字逐句地把《卡尔·威特的教育全书》这本书读完,2、要不是女儿三番四次的催促,可能这篇读后感也还是仅仅停留在构想阶段,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这可能是包括我在内的大部分家长在子女教育上的通病——一个借口:忙。诚如,当今全中国的每一个人都面临着巨大的生活甚至生存压力:物价涨了、失业率提高了、唐山又余震了……,被什么CPI、PPI、IMF等等搅得焦头烂额,但静下来仔细想想,我们到底都在忙啥、又为啥而忙,说大了去是为国家的美好未来、说小了呢是为了家庭幸福,但我最近时常在想,这些未来、这些幸福都体现在哪里……
读完这本书后,确实有许多的感悟、启发甚至是共鸣,写下这段文字,也谈不上什么读后感,只是结合书中内容谈谈这些年来在孩子教育方面的一些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共勉。
1、营造好的环境。孩子天性好动,容易被身边事物影响或干扰,在潜移默化中,一个好的环境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会起到很好的帮助和促进作用,生活环境、交友环境这些大的方面自不必说,古时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而小到她的书桌,每次学习或做作业前必须整理干净,桌面上只能摆放与准备做的事情有关的书本和文具;
2、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一些好的辞藻必须要善于组织、一个好的想法必须要善于表达,所以冯然从三岁就开始的讲故事训练,对她在这方面的能力提升可以说是大有裨益;
3、培养兴趣,顺势而为。有意识地让她从小接触身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各种事物,如绘画、书法、乐器、舞蹈……,在接触中逐步培养兴趣,并注意日后兴趣的维护(如表扬、支持、参与等),也如老卡尔·威特在书中所言,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些年来(特别是上学后),每个周末基本都是在各种兴趣班间奔忙,我们作为家长有时也觉得她很苦、怕她太累,特别是舞蹈训练的那个苦劲(其实这也能锻炼她吃苦耐劳的能力),跟她商量劝她不要学那么多了,还老大不乐意的,后经过观察,在这些训练班里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其实她也很快乐,同时也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锻炼她的竞争意识、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想到这,我们也就作罢了,读后感《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也正是这些兴趣,陪伴着她一路健康、充实地走来,并在以上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有一次她用开玩笑的口吻跟我说:我现在的小伙伴那么多,假如长大后没工作要去买菜的话,客户不少呢。瞧她说的)。
4、身体力行。正如老卡尔·威特在书中所言: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冯然平常最大的毛病就是做事拖拉、时间观念差,针对这点,我们可以说是煞费苦心,就拿这篇读后感来说,我刚才吃晚饭时很认真地对她讲:爸爸答应过你元旦前写完,今天晚上就算不睡觉都一定要完成,结果刚刚在楼下等她拿书去上英语课时,她下楼后跟我说:爸爸,我确实太急了,上了趟厕所耽误了点时间,对不起。你们看,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太啰嗦了,打字又慢,打着打着又不知道自己想说什么了。我觉得,孩子的教育是一门学科,里面确实太有学问了,看了《卡尔·威特的教育全书》后,很有同感,平时脑子里有很多构想、很多愿望都没能一一实施,或者开了个头却不能坚持下来,另一方面很羡慕老卡尔·威特有那么的有时间、更敬佩他有那么大的毅力来陪伴、教育他的孩子,或许,这只是个借口。一有想法,DO IT!毕竟,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在我们的讶异中快速地成长。
同时,对书中的一些观点也持有不同的看法:
1、童趣不会因为没有同伴而失去。我认为,没有同伴的童年当然也可以很快乐,但绝对是不完整和不健全的,特别是在中国目前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的家庭,没有同伴的孩子很容易会产生孤僻、自大、沟通有障碍、低情商等一系列问题。
2、几乎不给卡尔买玩具。本人认为,能经常投身于大自然接触其中的花草树木、人间万物当然最好,但作为目前我们的孩子,一方面,身居混凝土深林之中,再加上父母条件的不允许;另一方面,现在中国的孩子面对的毕竟还是应试教育,他们得面对升学、就业,这些愿望不见得都能实现。玩具,哪怕只是一个简单的洋娃娃,里面积淀了他们不少童年的幻想和快乐,在玩耍中通过观察学会了想象、通过角色转换初尝了为人父、为人母的艰辛。只是不要让孩子沉迷,不要让玩具成为他们的唯一。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高承霖妈妈)
读了《卡尔威特的教育》后,有一些小小心得: 对于孩子来讲,倘若家庭教育不好,就是由那些最优秀的教育家进行最认真的教育,也不一定有好的效果。 学校之外,对待孩子正确的态度是:做父母的不管有多忙多烦,都应该做到孩子问什么,就回答什么;在向孩子传播知识和方法时,决不能嫌麻烦,敷衍塞责,应付了事,一定都要真实,要合理。只有这样教育,才能使孩子成为对社会矛盾和缺陷有辨别能力的人,也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孩子的潜在能力。如果培养出来的人辨别不出人间的好坏和善恶,对世界没有思考和认识,这类人越多,就越成为社会的累赘,他们不会给社会带来任何益处。 做为父母,应该培养孩子敢于犯错误,敢于失败的`行为。孩子和成人一样有能力去犯错误,也同样有能力去纠正和改正错误,敢于犯错误和改正错误是同样珍贵的。替孩子做太多的事,会使孩子失去实践和锻炼的机会。这是显而易见。不仅如此,更严重的是过份地为孩子做事,实际上等于告诉孩子他什么也不会做,是个低能儿,他必须依靠父母,否则就不能生活。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一旦走上社会便会无所适从,会到处寻找帮助,然而家庭之外是找不到父母式的照顾的,独立意识更无从谈起,这实际上是害了他们。 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光有规划和主见还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有坚持不懈的执行力,这一点也是最简单的也是最难的。 家庭教育是终身的,如果这样,也意味着我们跟孩子之间的相互学习是终身的, 以及这样带来的亲子关系是终身的。 家长要进行家庭教育,必须掌握好手中的重要工具: 第一个工具是“无条件的爱” 第二个是“鼓励” 第三个工具是“表扬” 第四个工具是“确认” 第五个工具是“理解” 第六个工具是“陪伴” 第七个工具是“批评”(尽量少用) “我只是想让儿子能够成为一个接近完美的人,只是想让他的一生在充满情趣和幸福之中度过,仅此而已。”这是卡尔威特父亲的心声,也是我们家长的心声。其实,死亡解决不了一切,它所能留下的是更多人的痛苦。只有努力战胜生活中所遇到的挫折和失败,生命才有意义和价值。即使最后没有成功,但至少努力过、奋斗过了!努力,并不一定成功;但放弃,则一定会失败。坚持就是胜利,在最后一秒还未到来之前,结果永远是未知的,所以在困难面前我们应选择坚持奋斗,永不言弃,努力向成功的彼岸进发生活中,我们无法回避挫折,只能面对。重要的是在挫折中能坚持到底,永不言弃,直至击败挫折。还记得刘翔永不言弃的速度,中国女排永不言弃的顽强,爱迪生永不言弃的勇气吗?他们之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坚信挫折是人生的考验。这一切都告诉我们,永不言弃是一种品格,更是一种顽强的精神,永不言弃的人总会胜利。
当然,在抱怨、无助、哀伤、气愤等种种悲观情绪中挣扎了良久之后,维特看不到希望,看不到光明,最后只好用自杀的方式来寻求解脱。这是一种消极解脱,或者可以说是一种逃避。而在现代社会比歌德所在的那个时代的社会要开放民主多了。所以我们更不能像维特那样悲观,毕竟这个时代是可以接纳任何地位的人的。只要永不言弃,就迟早有机会在这个社会上立足。我们应该更加乐观,在各个好的方面努力再努力。我们必须牢记这样一个道理:我们无论遇到了什么烦恼,什么挫折,都不能像维特一样选择逃避,人生的道路不可能都是平地,不可能都布满鸟语花香,我们决不能跌一跤就说没路好走,就放弃。
同时,我们也要记得虽然我们所处的时代,允许我们张扬个性,追求自我,我们是何等的幸福,不需反抗便得来。但是反抗精神依然要存在,面对原则与正义,我们必须与邪恶反抗到底。
故事里的主要人物有三个:少年维特、少女绿蒂和阿尔伯特。故事是这样的,少年维特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少女夏绿蒂,夏绿蒂使他如痴如醉,令他烦恼的是,夏绿蒂已经与阿尔伯特订婚。维特几乎想去自杀了结一生。
而阿尔伯特非常讨厌自杀的懦夫,厌恶自暴自弃的人,他以为维特在开玩笑。在种种烦恼下,维特选择了自杀,他借来阿尔伯特的手枪开枪自杀了。听到这个消息,绿蒂晕了过去,人们都为他深深惋惜。
维特重视自然真诚的感情,珍视他的“心”胜于一切,他同情因失恋而自杀的少女和犯罪的青年长工,蔑视宗教信条和法律道德,对冷漠的人非常不满。
这本书用书信体的方式,运用第一人称,让主人公与读者面对面地述说遭遇和感受,抒发自己的包袱与情怀。
少年心事,自来无人知晓,即使你我都从青春年少一步步走来。表弟有很多话会对年纪差不多的表姐说,却不会讲给父母;就这样,本来最爱的人渐乎疏远。多年后,仔细想时,那时动心处,甚至会有些怕。少年维特,早早识得,只是那时不懂,思念如流水的绵延。
维特看见绿蒂,我却看到你。一颦一笑之处,未曾尽显风流,却已深得我心。莫非,前世我们见过的吗?心弦拨动心波荡漾,那一刻你成为我再也无法摆脱的宿命。见到你,盼望见到你,脑海中丝毫的空隙,都被你的影子填满。那时,自己似乎便是待人采摘的花朵,生怕,不小心,错过了花期。
你在西边,我在东边,隔了一程水路,却不曾被我望穿。那一夏,炎热愈显绵长,我看不到也等不到你的影子。后来,我知道了,你不是不爱,只是不够爱。
完美实在并不存在,而情人眼里出西施,大约就是如此了。你的每个侧面,都深在我心,痴痴傻傻疯疯癫癫,当年情未了,却原来,只因是,第一次动心。
春风十里扬州路,一觉梦醒已十年。桃花源里的人们不知秦汉无论魏晋,而你我,时光荏苒,却也未曾料得如此结局。现实不仅比想象更复杂,也更加伤人,只因为,你在局内挣扎。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上贤之人挽不住流水,我挽不住你。时光流水奔腾不息,你我各在一方。即使我想,却也未能逆水行舟踏水而去。我多想有达摩老祖踏一苇渡航的能耐,再次过去,你的身边,看一眼,已经遗失的美好。
便似一只蜻蜓,从那个炎夏的草场飞过时光,再次与你错肩。哀而不伤,乐而不淫,都是些骗人的废话,不过是古人劝自己莫要越界的古怪托词。两情相悦,谁不想占有彼此?而时间不对,恨不相逢未嫁时的眼泪婆娑,我从未给你看过。
好在,还是感恩,那个时间那个地点遇见你了。时间的旷野如此洪荒,我怀念那时的幸运。美丽邂逅,纵生波澜,也总是幸福欢颜。只是仍然不懂,那一场爱恋,如何弄得自己伤筋动骨五脏六腑痛到无法恢复。直到如今,心门难开,你又怎能晓得?不过,伤疤历历在心,也算是,你曾经在过的明证了。
古人说:“情深不寿。”
简媜则说“深情本身就是一场悲剧,必然以死来句读。”
你我皆知,那些爆裂到让人痛让人哭的故事,也只有这些情深之人才能完成。有人在说感情用事者的幼稚,而那些理性到冷漠的人,则是另外一种悲哀。
少年维特因情而死,我不会。多年后,我明白了”love shoule never be a secret.”和”you should never be shamed of love”,所以,有爱足够了;不曾解释弃我而去的人,还不值得我了结自己。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读完《少年维特之烦恼》,老实说,我并不喜欢维特这个形象。他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尽管后来了解到歌德是想通过这部小说揭露和批判封建的等级偏见、小市民的自私与守旧等观念,宣扬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但是我想,即使是排除这些外界的阻力,维特和绿蒂也是不可能结合的。
维特的家境也许算不上富裕或显赫,但应该还是有些地位的。因为在五月十五日的信中他提到,刚开始他去接近平民百姓,向他们问这问那时,曾有人以为他是要取笑他们,至少,维特是从来没有为吃穿发愁过的。而绿蒂,她是六个孩子的“母亲”,她需要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相比于维特的冲动、孩子气,阿尔贝特的稳重、老成才能给绿蒂和孩子们幸福。如果没有了家里的经济支持,维特根本没法养活自己,更别提帮绿蒂分担什么了,即使是撇开等级观念不谈,对绿蒂而言,维特也是不合适的,他就像是另一个孩子。
维特自是不懂得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面对无力改变的社会现实,他选择了逃避,几乎所有的人在他眼里都是浅陋鄙夷的,他瞧不上所有人的行径,却从来不想人们为何如此,仿佛在他看来,他的思想才是最最伟大崇高的。而绿蒂呢,她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勇敢乐观。就像在第一次舞会突遇雷雨时,她带大家做游戏,事后,绿蒂说“其实我也是最害怕的人之一,可我装做勇敢的样子,想鼓起别人的勇气,结果我自己也变得勇敢了”这样的绿蒂,维特永远只能仰望。
即使无法做到无私的爱,至少也应该懂得为爱的人考虑。就像维特自己在七月一日的信中说的,“你能为朋友所做的最好的事,莫过于让他们获得快乐,增加他们的幸福”。然而等到了他自己的时候,维特却一直沉浸在个人的情绪中,快乐或伤悲。就阿尔贝特而言,不论是作为朋友还是丈夫,他都已经做到了刃他人所不能忍,他将绿蒂的粉红色蝴蝶结送给维特,甚至维特当着阿尔贝特的面也丝毫不掩饰他对绿蒂的热情,这些阿尔贝特都忍了下来。而维特并不领情,也完全不曾顾虑阿尔贝特和绿蒂的感受,他看不到绿蒂的为难,不感激阿尔贝特的隐忍,只为自己的感情得不到自由表达而苦恼。包括他最后的自杀,他用自己的解脱换来了他爱的及爱他的人的痛苦,他亲手毁了他爱的人的幸福。爱本是温情的,可是维特的爱却带来了毁灭,给所有人留下痛苦。
维特是他,和他一样热爱自然,一样爱上了一位美丽温柔却已订婚的女子。爱她,是维特遇见她之后唯一能做唯一懂得做的事。就连每天的散步都因为她变得动人。可是,她已经有了爱人啊!维特是后来者,感情允许后来居上,道义不允许。而且维特没有后来居上,他只是在绿蒂心中战了个旗鼓相当。维特做梦都在想:绿蒂,我是你的,你是我的。然而,现实中的绿蒂心中怀着对维特的无限友好和无限同情,没有爱意。暗恋,是一个人的兵荒马乱。维特早已乱了,他所渴望的爱情不属于他,他一心挂念着的爱人不属于他。他一贯的热情无处可去,他多希望爱情这棵小树能够肆无忌惮地生长啊,然而它是不受期待的,就连他最爱的人绿蒂也不期待。他的热情还能到哪去呢?维特试过了,把自己的热情投注到别的地方去,最后的拯救,但这最后的拯救被无情的破坏了,维特没能拯救长工,也没能拯救自己。维特那自由浪漫的天性啊,最终死于一次次地被压抑。满腔热血无处可去,终只能七窍流血而死 。
维特死了,死在手枪下。
维特死了,死在对绿蒂不顾一切的爱情下。
维特死了,死在他无处奔涌的本真热情下。
维特死了,死在人们对自然本性的压抑。
忍不住又从头看过,一开始的维特,如同自由生长的小树,那么肆意,那么光明,世间万物在他眼中都是美好的。后来的维特,整日沉浸在爱而不得的悲伤中,随着周围美好事物的毁去,维特也在毁去。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卡尔?维特的教育读后感】推荐阅读:
卡尔威特的教育介绍09-18
高三《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10-27
读卡尔---威特教育有感12-04
看名著《少年维特的烦恼》优秀观后感05-30
维特根斯坦的思想传统06-02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书心得10-05
笛卡尔经典励志句子06-19
读少年维特之烦恼有感800字06-29
初三少年维特之烦恼优秀作文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