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意见书公安

2024-07-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法律意见书公安(通用9篇)

法律意见书公安 篇1

市公安局分局:

广东仁人律师事务所接受犯罪嫌疑人郑某某家属的委托,并指派周叶锋律师作为犯罪嫌疑人郑某某的律师,为其提供法律帮助。本律师就犯罪嫌疑人所涉罪名,提出以下意见:

职务侵占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刑事违法行为。从本罪的构成要件分析,本律师认为,本案犯罪嫌疑人郑某某、蒋某某的行为不构成职务侵占罪。

一、本案犯罪嫌疑人郑某某、蒋某某不具备职务侵占罪的主体资格。

1、本案犯罪嫌疑人郑某某、蒋某某虽是深圳市某某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但因深圳市某某有限公司一直未依法登记注册,不具备我国刑法意义上的公司、企业或其它单位的性质。因此,本案犯罪嫌疑人郑某某、蒋某某不具备职务侵占罪的主体资格。

职务侵占罪主体为特殊主体,主体必须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我国刑法中规定的“公司”是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设立的非国有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是指除上述公司以外的非国有的经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批准设立的有一定数量的注册资金及一定数量的从业人员的营利性的经济组织;“其他单位”是指除上述公司、企业以外的非国有的社会团体或经济组织。

因此,本案犯罪嫌疑人郑某某、蒋某某要具备职务侵占罪的主体资格,其前提是深圳市某某有限公司必需具备我国刑法意义上的公司、企业或其它单位的性质。然而,深圳市某某有限公司并未进行依法登记注册,其作为“公司”的合法地位并未“出生”,“公司”属无证照经营,性质类似个人合伙,其法律地位相当于自然人。因此,深圳市某某有限公司不属于我国刑法意义上的公司、企业及其它单位。本案犯罪嫌疑人郑某某、蒋某某不具备职务侵占罪的主体资格。

2、深圳市某科技有限公司与深圳市某某有限公司是两个相互平等、独立的主体。本案犯罪嫌疑人郑某某、蒋某某不是深圳市某科技有限公司的员工,也没侵犯深圳市某科技有限公司的财产权益。因此,本案犯罪嫌疑人郑某某、蒋某某不具备职务侵占罪的主体资格。

原深圳市某某有限公司是由熊某等个人投资设立,但一直未依法进行工商登记注册,仅挂靠在深圳市某科技有限公司(熊某投资设立)名下从事经营活动,后因经营困难,向外引资。2011年2月22日,郑某某、蒋某某各出资人民币20万元共40万元,以王运峰的名义投资深圳市某某有限公司,占40%股份。郑某某、蒋某某、熊某等几位合伙人口头协议约定:由郑某某任总经理,蒋某某任出纳兼采购,熊某派周某任财务并掌管公司印章,深圳市某某有限公司对外以自己的名义自主经营,独立核算。深圳市某科技有限公司与深圳市某某有限公司是两个相互平等、独立的主体。在业务上,深圳市某科技有限公司是深圳市某某有限公司的客户。郑某某、蒋某某虽是深圳市某某有限公司的员工,但与深圳市某科技有限公司毫无关系。因此,本案犯罪嫌疑人郑某某、蒋某某不具备职务侵占罪的主体资格。

二、本案犯罪嫌疑人郑某某、蒋某某主观不具有侵占的直接故意,亦没有利用职务之便,实施职务侵占的行为。

1、由于深圳市某某有限公司未设立公司账户,而且对于公司往来款项应打入哪个账户,公司及合伙人之间均没有规定,所以公司在经营活动过程中,为了方便客户付款,基本上都是应客户的要求来提供银行账户。如客户要求通过交行转账,公司则提供郑某某的交行账号,如客户要求通过工行转账,公司则提供周某的工行账号。郑某某、周某、李思宁、蒋某某等多名公司员工都被借用过账户用于收货款。正是由于公司财务制度不健全不规范,经常用员工账户收取货款,才给提供收款账户的员工造成了一定的法律风险。当货款汇入员工账户后,员工持有此笔货款是合法正当的,其只需办理入账即可。如存在入账不及时或忘记入账的情形,公司应应负提醒义务,因为此种法律风险是公司原因所造成。如公司提醒后,员工拒不交出,则才有可能构成犯罪。因此,本案不能简单的以收款后未及时入账便认定其侵占了“公司”财物。只要收款人没有侵占“公司”财物的直接故意,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即使收款后没有及时入账,亦不应当认定为侵占。本案犯罪嫌疑人郑某某、蒋某某收取涉案款项后,只是当时忘记了办理入账,公司又没有提醒,其主观上没有侵占“公司”财物的直接故意和目的。

2、郑某某作为深圳市某某有限公司股东,任总经理参与公司经营管理。因公司客户拖逃货款现象严重,特别是深圳市某科技有限公司从去年开始共拖欠货款达100多万,导致公司生产经营一度陷入困境。在公司资金周转困难时,郑某某常以个人资金为公司垫资,其总共垫资了15万元左右。此垫资款在公司财务报表上均有体现,熊某及其他合伙人是知情的。

因此,即使郑某某扣留了涉案货款,其也只是想收回其所垫付的款项,只是手续不完善而已,其并没有侵占“公司”财物的主观故意。

3、熊某等股东曾口头承诺,公司除深圳市某科技有限公司的订单外,均给予郑某某3%的业务提成。按业务量计算,郑某某应得的业务提成约为30万元左右。而公司仅向郑某某支付了2个月的提成共4万元左右。公司尚欠郑某某业务提成20多万元,郑某某考虑到公司效益不佳、资金周转不开,所以一直未主动向公司提取。由此说明犯罪嫌疑人郑某某是一位以公司利益为重的人,为了公司利益,其选择保留或放弃了自己的合法权益,其更不可能再去侵占“公司”财物了。

三、深圳市某某有限公司未经工商设立登记,其性质只能被视为个人合伙,“公司”的财产应当被视为合伙人的共同财产,即使本案犯罪嫌疑人郑某某、蒋某某侵占了“财物”,但该“财物”不是刑法第271条规定的“本单位的财物”,而是其他合伙人的财产份额,侵犯的是其他合伙人的财产权益,而不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财产所有权,故本案不具备职务侵占罪的客体要件。

四、即使本案本案犯罪嫌疑人郑某某、蒋某某存在侵占的行为,本案认定为侵占罪更符合罪刑相适应原则。但侵占案属于告诉才处理的自诉案件,应该由被害人自行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一条:“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自诉案件包括:(一)告诉才处理的案件:

4、侵占案”,可见侵占案属于告诉才处理的自诉案件,应该由受害人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没有受害人的告诉,就不能启动诉讼程序。

综上所述,本案犯罪嫌疑人郑某某、蒋某某虽是深圳市某某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但因深圳市某某有限公司一直未依法登记注册,性质类似于个人合伙,其法律地位相当于自然人,而不具有我国刑法意义上的公司、企业或其它单位的性质,故本案犯罪嫌疑人郑某某、蒋某某不是刑法上的公司、企业或其它单位的人员,不具备职务侵占罪的主体资格。其次,本案犯罪嫌疑人郑某某、蒋某某主观不具有侵占的直接故意,亦没有利用职务之便,实施职务侵占的行为。即使本案犯罪嫌疑人郑某某、蒋某某侵占了财物,但该“财物”不是刑法第271条规定的“本单位的财物”,而是其他合伙人的财产份额,侵犯的是其他合伙人的财产

权益,而不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财产所有权,故本案不具备职务侵占罪的客体要件。即使本案本案犯罪嫌疑人郑某某、蒋某某存在侵占的行为,本案认定为侵占罪更符合罪刑相适应原则。所以,恳请贵局充分考虑上述法律意见,并予采纳。

法律意见书公安 篇2

一、公安民警执法过程中的问题

(一) 公安机关不注重服务

《警察法》规定:人民警察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 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 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 接受人民的监督, 维护人民的利益,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向社会的庄严承诺。《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第二章规定, 新录用的公安民警必须宣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是人民警察的根本宗旨, 是法律赋予公安机关的神圣使命。但在实践中, 常看到不少民警对待群众作风不正, 态度冷漠, 语言生硬, 行为蛮横等行为。

(二) 不依照程序执法

公安行政执法程序受重视不够, “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这种执法观念在某种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公安行政执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主要表现为:行政执法时, 没有采取法律所要求的方式或采取法律所禁止的方式;行政执法时, 违反了法定方式的具体要求;行政执法使, 违反了法定的步骤;做出的执法行为超出了法定的时间限定。

例如案件:2011年9月3日下午17时30分, 某市派出所接到报警, 称xx宾馆xx房间有人赌博。派出所立即出警, 将正在赌博的章某、王某、林某、刘某和滕某五人当场抓获, 经过查证后, 扣押了章某赌资23200元, 王某赌资27100元, 林某赌资18000元, 刘某赌资5700元和滕某赌资52300元, 共计126300元, 并对章某、王某、林某、滕某四人分别做出治安拘留15天并处罚款3000元的治安处罚。

该案件存在以下问题:1.根据《关于办理赌博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章某等五人的行为涉嫌赌博罪, 而公安局只进行治安处罚。2.公安局未对刘某进行处罚, 并且没作任何说明。3.没宾馆进行调查, 案卷中没有相关调查材料。

(三) 存在部分民警滥用职权, 谋取利益

一些公安民警在行政执法活动依靠自身的权力, 以权谋私、徇私枉法、搞权钱交易。某些公安执法机关为追求微小的局部利益, 滥用职权, 违法创收, 不惜违反法律, 甚至触及刑法。

二、提高法律素养的对公安民警的重要性

(一) 提高法律素养可以降低民警违法犯罪的危害

民警违法违纪和职务犯罪逐年上升, 给社会造成了恶劣影响, 如何有效预防民警违法违纪和职务犯罪进行控制一直是公安机关研究的课题。其中提高公安民警的法律素养就是重要方面, 强化民警执法观念, 使其在实践中养成程序意识、证据意识和自愿接受监督品行, 真正做到按程序公平、公正执法, 民警的法律素养提高了, 民警违法犯罪可能性就减小了。

(二) 法律素养对民警的执法活动起重要作用

法律素养对民警在进行执法活动时起重要作用, 能够提高民警执法的正确性、坚决性。许多民警不重视对法理的学习, 没有认识到法理指导着执法者对法律的正确运用。有些民警由于对某条法律片面理解而导致执法不严、执法错误, 如当遇到违章人不服处罚、扬言上告时, 不敢坚持处罚或从轻处罚。作为执法者, 必须深入、广泛阅读相关法律文件, 认真学习法律知识, 真正掌握相关法律规定和法理, 做到执法时心中有底, 有法可依。

三、提高公安民警法律素养的方法

(一) 加强公安民警法律教育培训

伴随着国家和人民对行政法治化的强烈要求, 依法行政水平也在不断被要求提升, 法律知识以及法律运用技能是非常重要的。对法律知识掌握程度, 直接影响着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是否符合相关法律及规范。教育和培训是执法人员汲取法律知识和提升法律运用能力的主要途径, 公安执法人员只有拥有丰富的专业、管理、法律知识及其运用技能, 才能准确合法地行使执法权力。所以, 公安机关必须重视对公安行政人员的培训。

(二) 创新民警法律培训机制

公安机关很少专门地针对提高法律素质方面进行培训, 这显然不适应现在公安机关对民警法律素质的高要求。必须创新民警法律培训机制, 制定公安民警法律素质培训的具体规定, 明确法律素质培训的时间、对象、内容, 用制度保障培训工作的进行, 使公安民警法律素质教育制度化、长效化。建立起法制培训的长效机制, 根据公安工作的重点, 设计出不同期限的培训目标, 认真地做好法律培训工作, 使民警真正不断地提高法律素质。

(三) 创新民警法律教育培训手段

要想使民警法律培训切实获得成效, 创新法律培训手段也是十分重要的。公安机关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执法上的比武练兵、开展模拟法庭、法治研究和思想汇报、经典案例讨论等丰富多的培训方式, 使民警在参与和比赛中提高法律意识、法律知识、法律运用能力。

四、结语

公安民警法律素养的高低关系到我国公安机关执法质量的高低, 加大对公安民警的素质法律教育, 创新教育机制, 改变教育手段, 切实提高民警法律意识和法律运用能力, 保证民警认真履行职责、正确执行职务, 这样才能更好的依照法律规范维护和管理社会秩序。

参考文献

[1]蔡定剑.转型社会中的热点论坛[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

[2]徐运良.法治是如何实现的[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

[3]刘旺洪.法律意识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0.

[4]梁玉霞.司法相关职务责任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1.

对公安派出所法律监督机制的思考 篇3

多年来,我国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监督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成果有目共睹;尤其在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对检察监督职能有所加强后,监督实效有了较大提高,突出表现在立案监督从无到有。但是,由于司法体制不顺畅,立法及司法解释不完善以及检察机关自身在监督工作中的具体操作程序上不健全等原因,导致我国的刑事诉讼检察监督在实施过程中问题重重,其作用的发挥不尽人意。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在刑事立案时的监督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犯罪立案数只占实际发案数的一部分,刑事立案中存在的“当立不立”和“不当立而立”的问题较为严重,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司法机关要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就必须解决刑事立案中存在的问题。事实证明,我国现行法律对刑事立案检察监督的规定还很不完善。对刑事立案“当立不立”的检察监督只有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七条的规定:“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的,或者被害人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应当通知公安机关立案,公安机关接到通知后应当立案。”这一法律规定在实际执行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对公安机关在接到检察机关立案通知后没有按照法律规定执行立案如何处理无明确规定;二是如果公安机关在很不情愿的情况下进行了立案,但立而不侦或者怠慢侦查怎么办?侦查工作不是机械的作业,需要充分发挥侦查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解决实际问题,形式上的立案,实质上的久拖不办不能体现监督的效果。

对刑事立案“不当立而立”的检察监督我国现行法律没有明文规定,因而在实践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产生了不良社会后果。如公安机关干预民事纠纷时有发生,有的以合同诈骗犯罪立案来帮助民事案件当事人追债;又如人民法院为执行生效民事判决而扣押被执行人财产时,公安机关以被执行人報案而以抢劫立案为由出面干预执行。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刑事立案的条件不明确,而是缺少有效的监督。

现阶段检察立案监督仅限于对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与予立案的案件,对公安机关立案后予以撤销的案件及立案活动过程的监督未作规定,也未将法院管辖的自诉案件纳入其中。在检察侦查监督方面,公安机关除逮捕犯罪嫌疑人须经检察机关批准外,其它强制性侦查手段,如勘验、检查、扣押、鉴定、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及拘留等,均自行决定及执行,缺乏监督。而且检察侦查监督的途径主要是书面审查公安机关移送的案卷材料,但侦查活动违法的情况却很难想象能被公安机关侦查人员自行记载在案卷中。检察机关虽可参与公安机关的复验、复查,但却局限于检察机关要求复验、复查的案件。刑事诉讼法将检察监督手段主要规定在“一般建议”与“通知纠正”的水平上;在检察机关建议或书面违法纠正通知被置之不理时,检察机关该采取的进一步监督手段却法无明文规定。监督工作的内部操作程序也不健全。检察立案监督由检察机关内部的控申和批捕部门共同负责,这种职能上的交叉又往往导致工作扯皮。

二、在刑事拘留时的监督

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的监督大多缺乏具体规定,目前,我国已逐步建立起检察机关对刑事案件的立案、逮捕、判决、执行的监督程序,而对在侦查活动中作为限制、剥夺公民人身自由较严厉措施的拘留和逮捕,只有逮捕须经检察机关批准,拘留可以由侦查机关自行决定、自行执行,在程序上缺少外部制约机制,从而使这一强制措施被排除在法律监督之外,实践中被一些侦查部门用做地方保护、部门保护、非法插手民间经济纠纷,迫使对方就范的手段。可见,正确采用拘留措施,可以保证侦查活动的顺利进行,反之,就可能导致非法拘禁,严重侵犯当事人人身权益,故应将其纳入检察监督的范围内。

现行刑事诉讼法第69条规定:“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拘留后的三日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在特殊情况下,提请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一日至四日。对于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至三十日。”而在司法实践中,公安机关存在着对不是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嫌疑人,也适用该条第二款的情况,将拘留的时限延长至三十日,导致拘留时限被滥用,但对这种行为,检察机关缺乏监督措施。同时,对于公安机关采取的搜查、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性措施,刑事诉讼法也没有规定明确的检察机关的监督权。

笔者认为对刑事拘留的监督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只能采用事后监督即被动监督的方式,把监督的重心放在与公安派出所的对接和对拘留所疑犯的沟通了解上。具体为:

1、建立信息共享和信息备案审查机制。请公安机关每周将上周刑事拘留后撤销、变更强制措施案件和未报捕而转行政处罚的数据和基本案情报送我院备案。我院可以查询公安机关采取刑事拘留措施的案件情况和数据。每月将监督的案件简况和数据,汇总告知公安机关,这样公安机关也可以查询检察机关的监督情况。

2、完善听取刑事拘留入所人员意见制度。我院驻看守所检察室应听取刑事拘留入所人员的意见,并送达在押人员权利义务告知书。在押人员提出约见申请的,驻所检察室应安排会见,听取意见。对反映刑事拘留不当等问题的,可立即向检察院反馈相关信息,做到及时受理,依法办理。

公安局起诉意见书 篇4

违法犯罪经历:××年×月×日因抢劫、盗窃罪被×市×区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年1月18日释放; ×年×月×日因涉嫌故意伤害罪被×市公安局刑事拘留。同年经市人民检察院批准,以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被×市公安局逮捕。

犯罪嫌疑人秦×涉嫌故意伤害罪一案,×月×日×时由本市××派出所公安人员抓获已送至我局。我局经过审查,于×月×日立案进行侦查。犯罪嫌疑人秦×涉嫌故意伤害一案现已侦查终结。

经依法侦查查明:×年×月×日17时许,秦×和其女友等人酒后准备到田×家玩,行至机械家属院194号时,遇到帮助别人料理丧事的黄×,黄×说“敢从这过我就弄死你”。秦×将其女友送至21排房后,遂即叫田×等人返回原处,用随身携带的剔骨刀照黄×腹部猛刺一刀,尔后逃窜,黄×被送至医院抢救无效死亡。经法医鉴定:黄×系被他人用刀刺伤腹部致胰十二指动脉破裂及下腔静脉破裂大出血性休克循环衰竭死亡。

认定上述事实的证据如下:证人王×、李×等证言,刑事技术鉴定,现场勘查笔录,作案凶器剔骨刀一把,秦×对所犯罪行亦供认不讳。

上述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足以认定。

综上所述,犯罪嫌疑人秦×的行为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实现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九条之规定,特将此案移送审查起诉。

此致

××市人民检察院

局长××(印)

××市公安局(印)

组织生活会批评意见清单(公安) 篇5

一、自我批评

本人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有待增强,学习深度有待拓展,对党的理论理解不够全面、不够系统,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不够。

二、对其他党员同志的批评

XXX同志:实际工作中,XXX同志把业务工作盯得紧、抓得实,但是对需要慢工出细活、久久为功、且不太容易产生立竿见影、吹糠见米成效的形而上的工作太放手。

XXX同志:XXX同志作为副局长,往往只过多注重业务工作,对上级部署的各种学习教育活动,统筹还有待加强,虽然也提出了一些见缝插针、灵活安排的措施,但推进效果不明显。

XXX同志:接受新事物的速度不够快,不重视学习。

XXX同志:对政治理论知识学习还不够,有时候还讲白话,念白字,维护个人部门领导威信和形象还要进一步加强。

XXX同志:平时忙于繁杂事务,忽视了理论学习,导致开展工作“底子”不厚、本领不够、基础不牢。

XXX同志:能够做到坚持学习、加强修养,但在学习的连续性上还需要加强,在深度和广度上也应该有所侧重。

XXX同志:宣传工作仍停留在传统做法上,对基层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了解不透。

XXX同志: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系统性,经常性,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XXX芬同志:满足于现状,进取精神不强,放松了学习。

XXX志同志: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紧密,学习上“挤”和“钻”的精神有所放松,工作上有时凭经验。

XXX同志:忙于日常事务,对党的新思想、新理论学习掌握不够。

XXX同志:有时只顾忙于工作,自觉主动挤出时间学习不够,特别是对理论学习还不够系统,学习还浮在表面,还没有达到精益求精。

XXX同志:政治理论方面看得少,知识钻研不够,对掌握更多知识的重视性认识不足。

XXX同志:有好人主义思想。工作生活中,不愿触及深层次矛盾,怕得罪人。处理事情比较“圆滑”,一团和气,你好我好大家好。

XXX同志:宗旨观念有待加强,服务意识有待提升。对非职责范围内的事情主动服务不够。

法律意见书公安 篇6

《关于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相关改革方案,已经中央审议通过,即将印发实施。

党中央、国务院对公安工作高度重视,对公安队伍建设十分关心。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听取公安工作汇报,并就深入推进公安改革、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在中央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公安部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加强研究谋划、深入调研论证,在形成《意见》和方案稿后,又广泛征求了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基层单位的意见,并根据各方意见反复修改完善。《意见》和方案先后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审议通过。

全面深化公安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完善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相适应的现代警务运行机制和执法权力运行机制,建立符合公安机关性质任务的公安机关管理体制,建立体现人民警察职业特点、有别于其他公务员的人民警察管理制度。到2020年,基本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管理制度体系,实现基础信息化、警务实战化、执法规范化、队伍正规化,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和公安机关的执法公信力。

全面深化公安改革共有七个方面的主要任务、100多项改革措施。一是健全维护国家安全工作机制,二是创新社会治安治理机制,三是深化公安行政管理改革,四是完善执法权力运行机制,五是完善公安机关管理体制,六是健全人民警察管理制度,七是规范警务辅助人员管理。

全面深化公安改革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将改革的指向聚焦在三个方面:一是着力完善现代警务运行机制,提高社会治安防控水平和治安治理能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二是着力推进公安行政管理改革,提高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从 1 政策上、制度上推出更多惠民利民便民新举措,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三是着力建设法治公安,确保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高公安机关执法水平和执法公信力,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执法活动、每一起案件办理中都能感受到社会公平正义。

在创新社会治安治理机制方面,这次改革从完善治安管理防控机制、创新惩防犯罪工作机制、完善国际警务合作机制、健全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创新治安治理方式、提高治安治理水平的若干措施。围绕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立健全更加注重源头预防、综合治理的社会治安治理模式。加快建立以公民身份号码为基础的公民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推动建立违法犯罪记录与信用、相关职业准入等挂钩制度。健全社会治安组织动员机制,推动社会治安社会化治理。健全涉众型经济犯罪、涉电信诈骗犯罪侦查工作机制。健全同有关部门密切协作、高效顺畅的海外追逃追赃、遣返引渡工作机制,等等。

在深化公安行政管理改革方面,这次改革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扎实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创新人口服务管理、健全完善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制度和改革边防出入境、交通、消防监督管理制度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服务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和便民利民的政策性措施、制度性安排。建立行政审批事项定期清理和行政审批权力清单制度。扎实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取消暂住证制度,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落实无户口人员落户政策。建立户口迁移网上流转核验制度和居民身份证异地受理制度,方便异地办理户口和身份证。改革内地往来港澳边检查验模式,提高通关效率。向县级公安机关下放出入境证件受理审批权限。健全完善统一规范、灵活务实的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制度。改革驾驶人培训考试,推行驾驶人自主预约考试、异地考试等制度。深化机动车检验改革,全面实施省内异地验车,逐步推行跨省异地验车。加快建立跨省异地处理交通违法和缴纳罚款制度。缩小建设工程消防审批范围。全面落实报警求助首接责任制、群众办事一次告知制、窗口单位弹性工作制,大力推行“预约服务”、“绿色通道”和“一站式”等服务模式。积极搭建综合性网络服务平台和新媒体移动终端,推行行政审批事项全程网上流转,方便群众咨询、办事和查询、监督,等等。

在完善执法权力运行机制方面,这次改革从完善执法办案制度、执法司法衔接机制、执法责任制、人权保障制度等方面,提出了规范执法权力运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一系列改革举措。探索实行受案立案分离和立案归口管理制度。健全行政裁量基准制度,细化量化裁量标准。深化执法公开,落实执法告知制度。围绕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完善适应证据裁判规则要求的证据收集工作机制,完善严格实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和严禁刑讯逼供、体罚虐待违法犯罪嫌疑人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讯问犯罪嫌疑人录音录像制度和对违法犯罪嫌疑人辩解、申诉、控告认真审查、及时处理机制,完善侦查阶段听取辩护律师意见的工作制度。规范查封、扣押、冻结、处理涉案财物程序,实行涉案财物集中管理。完善执法责任制,健全执法过错纠正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冤假错案责任终身追究制。探索建立主办侦查员制度,落实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等等。

法律意见书公安 篇7

一、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概论

(一) 大型群众性活动的涵义

1.大型群众性活动的含义

所谓群众性活动是指相关单位或政府组织, 在特定时间内、面向社会、在特定公共场所举办的, 由不特定多数人参加的公共活动。根据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 大型群众性活动是指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面向社会公众举办的, 每场次预计参加人数达到1000人以上的文体或其他公众聚集的活动。

2.大型群众性活动的范围

大型群众性活动主要包括以下五大类:

(1) 体育比赛活动, 包括单场或综合性的体育运动赛事。

(2) 音乐会、演唱会等文艺演出活动;

(3) 展销、展览等活动;

(4) 焰火晚会、游园、灯会、庙会、花会、等活动; (5) 现场开奖、人才招聘会、彩票销售等活动。

根据《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规定, 娱乐场所、影剧院、音乐厅园等在其日常业务范围内举办的活动, 不适用《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

(二) 大型群众性活动的治安特点

1.参与人员众多, 构成复杂。顾名思义, 大型群众性活动是面向群众公开开放的, 参加人数较多规模较大、参与人员身份复杂、人员之间无特定关系的活动。比如一次演唱会或一场体育比赛活动, 现场参与人员可能高达上万人。

2.人员情绪波动大, 现场容易失控。群众性活动属于气氛性活动, 在参与过程中, 观众意识易受现场气氛感染, 情绪起伏不定, 自控力下降, 安全意识降低, 容易出现在正常环境下很难出现的情绪和行为。

3.人员聚集, 容易发生治安灾害事故。大型群众性活动参与人员密集, 涉及的安全因素很多。场地、设施、安全措施以及参与人员出现的一个很细微的原因可能导致秩序混乱, 人群恐慌, 如果有关承办单位和监管部门管理不善, 措施不到位, 容易发生相互踩踏, 从而造成众多人员伤亡, 引发重大的治安灾害事故。

4.社会影响大, 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的攻击目标。群众性活动因有大量人员聚集, 财物聚集, 人的警惕性降低, 社会关注度高, 社会影响面大。

(三) 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的原则和方针

1.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的原则“承 (主) 办者负责、政府进行监管”是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坚持的原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责、权、利应该是统一的, 举办者或承办者在通过大型群众性活动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社会声誉的同时, 应当同时承担安全活动的责任, 这是当今各国在大型活动管理中普遍遵循的, 也是我国目前积极践行的重要原则。

2.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的方针“预防为主、安全第一”是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的方针。

二、在大型群众性活动中, 公安机关的安全职责

大型群众性活动的举办涉及多方, 包括公安机关、承办者、场地管理者以及其他政府部门, 都应该必须明确各自的安全职责。

在大型群众性活动中, 公安机关的职责可以概括为“安全许可, 现场监管, 查处违法, 处置突发”, 具体包括以下职责:

(一) 对承办者提交的大型群众性活动申请材料进行审核, 并实施安全许可;

(二) 对安全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进行指导;

(三) 制订完善的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监督方案以及突发事件处置预案;

(四) 在大型群众性活动举办过程中, 对安全工作的落实情况实施监督检查, 如果发现安全隐患, 应该及时责令其改正。

我们必须明确, 大型群众性活动的举办, 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1.对承办者的要求:其依照法定程序成立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2.对大型群众性活动内容的要求:不得违反宪法、法律、法规的规定, 不得违反社会公德;

3.安全工作方案符合规定, 安全责任明确、措施有效;4.活动场所、设施符合安全要求。

三、大型群众性活动现场监管

(一) 大型群众性活动现场监管原则

1.统一指挥、协调。由于大型群众性活动涉及范围广、部门多影响大、综合性强, 相互配合比较困难, 协调难度大, 因此, 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必须在工作中建立强有力的指挥系统, 做到统一部署、通盘考虑, 统一指挥, 以保证各部门步调一致, 协同配合, 形成合力。

2.内紧外松, 确保重点。要制定有针对性的工作方案和处置预案, 做到场内与场外相结合, 着装与便衣相结合, 尽量减少着装民警在现场出现的数量和频率。民警在现场要表现出良好的专业素质、热情服务和文明执勤状态, 努力营造宽松祥和的气氛。

3.及时发现, 果断处置。在大型群众型活动现场安全管理过程中, 安保人员和执勤民警要加强敏感意识和责任意识, 积极作为, 及时发现, 果断处置, 对出现的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征兆要果断、雷厉风行。

(二) 建立现场安全监管指挥体系

1.根据安保方案建立现场安全监管指挥机构和分支机构, 落实具体参勤人员, 明确工作职责和要求、纪律。

2.建立相关的会议制度、情况通报制度、联系制度、协调配合制度, 明确联系方式。

3.提前召开安全工作协调部署会议, 进一步明确有关单位的职责及任务分工, 要求各单位逐条落实各项安全保卫工作措施, 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协商解决。

(三) 指导监督, 落实安全规范

安全规范是大型群众性活动举行应当遵守的安全技术要求, 其内容很广泛, 主要包括座位展位的设置、人员的限额、区域划分、票证发售、通道设置、设备配备等。公安机关应在事前和事中加强检查督促, 切实保证安全规范落到实处。常见的大型群众性活动的安全规范应该包括:

1.售票限制。固定座席2万个以下的, 每场次发售票证不得超过90%;固定座席2万个以上的, 每场次发售票证不得超过85%。

2.疏散通道设置。每个观众区域疏散通道不低于2个, 万人以上的不低于4个。

3.观众左右区域为主通道, 后侧为缓冲区, 方阵之间为次通道。总人数在15000人以下的, 主通道不低于6米, 次通道不低于3米, 缓冲区不少于总面积四分之一。高于15000人的, 按比例增加通道宽度。通道口距离观众区域不低于7米。

4.舞台高度不足1.5米时, 第一排观众座椅与舞台之间不低于10米;以1.5米为基数, 舞台在1.5米以上时, 第一排观众座椅与舞台之间的距离应当是舞台增加高度数的10倍。T形舞台两侧与观众的距离不低于2米。

5.观众座椅及通道设置。在体育场 (馆) 、公共广场需要设置观众座椅的, 应当事先取得公安机关的认可, 并按照下列要求设置:

(1) 人均面积不低于0.75平方米。

(2) 前后座椅不得低于0.85米。设置0.85米时, 每个方阵不大于20排26列;设置0.9米时, 每个方阵不大于20排50列。同排座椅之间应当相对固定。

(3) 在观众区搭建灯光棚、摄像台、音响台等设施的, 周边与观众座椅距离不低于3米。

(四) 加强现场监管

1.指导加强票证管理。对于需要门票的大型群众性活动, 票证管理是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

2.维护好通行秩序。主要是对交通车辆行驶路线、车辆存放、疏散通道、演职员和运动员进出场路线、首长和重要来宾参加活动的全过程的安全保卫等做出具体部署。必要时, 可以在一定时间和区域内进行交通管制, 保证交通秩序畅通;合理设置停车场, 加强停车场的安全管理, 确保车辆安全;加强巡逻, 防止被损被盗等危害财产安全情况发生。

3.加强现场人员的疏导控制。从大型活动安全保卫工作的现场角度看, 每次的入场、高潮、退场为活动的重点环节, 这些阶段容易发生各类突发事件, 公安机关要加强对这些环节中现场人员的疏导控制。

4.严格管控重点部位, 确保重点部位安全。活动中容易引发事故的地方就是安保工作的重点部位, 如狭窄的通道、出入口、玻璃门、舞台周边、售票处等, 活动人群易在这些地方高度密集, 非常容易引发事故, 在现场活动时, 应重点加强掌控, 提前制定相应措施或增加警力等, 以确保重点部位安全。

5.活动现场常见治安问题的现场处置。对在举行大型群众性活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治安问题, 按以下方法进行现场处置。

(1) 对人员拥堵聚集的处置。大型群众性活动由于参加人员众多, 容易在特定地点和特点时段发生人员拥堵聚集。

对于人员拥堵聚集, 安保人员要及时劝解, 促使其迅速离开, 减缓拥堵压力;对于入场, 要加快入场安检和验票速度;对于出场, 要及时开放所有出口, 有效进行疏散;要及时开通现场广播系统, 通过语言进行宣传疏导, 必要时组织安保力量对拥挤人群进行分段隔离。

(2) 对于哄闹滋事的处置。对于观众向场内投掷物品、展示侮辱性标语、起哄叫骂等哄闹滋事的行为, 应由工作人员或保安员先期处置, 当一个看台内出现多名观众有违规行为时, 应由民警及时出面劝告和制止, 防止其他观众效仿, 引发其他问题;对于多次劝阻无效, 要及时控制, 带离现场。

(3) 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处置。对于临时搭建设施如演出台、展台展棚 (架) 、广告牌等, 要及时检查其安全性, 发现问题, 要及时疏散群众, 控制现场, 进行拆除或加固, 落实安保措施;对于现场私拉用电、使用明火等要及时制止;对于人员超过核定数量, 要及时控制人员进入, 无法控制的, 要加大安保措施。

参考文献

[1]邱煜.治安秩序管理[M].北京:群众出版社, 2009:268-258.

[2]华敬锋.大型活动安全保卫工作的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6.

[3]李海涛.重点单位安保工作法治化建设探析[J].法制与经济, 2013, (4) .

针对见义勇为行为的法律分析意见 篇8

关键词:见义勇为;公平责任;正当防卫;紧急避险;无因管理;

中圖分类号:D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064-01

一、见义勇为的概念

所谓见义勇为的行为,是指为了保护整个国家、社会甚至他人的合法权益,在行为人与受益对象之间无法定或者约定义务,在紧急危险的情况下予以救助的行为。见义勇为的构成要件有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主观层面,要求行为人与受益者无法定或者约定的义务,主观上是维护被害人合法权益。客观要件是指行为人为保护国家、社会以及他人的合法权益,紧急情况下实施的救助行为以及不法侵害的制止行为。

二、法律对见义勇为行为性质的认定

对见义勇为的认定尚未有明确的界定方法,但是相关地法学理论对此行为有着类似的界定。

(一)公平责任说。

侵权责任法的公平责任原则对于义勇之举有相关的规定,但是关于公平责任原则是否作为侵权法的归责原则依然存在争议。笔者认为,公平责任一说与义勇之举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公平责任的构成要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点:双方当事人对损害的发生都不构成过错侵权;损害事件不是法律明文规定的无过错侵权;加害行为与被损害行为之间是可关联关系;不适用公平责任的话违背了公平原则。①除此之外,侵权法中也存在义勇之举的相关规定:义勇之举受到损害时顺序按照先由侵害人先承担责任,侵权人有能力承担了所有责任,那就没有公平责任的事了。如若侵权人没有能力承担责任或者是根本就找不到侵权人又或者是不存在侵权人,此时才是由受益者适当补偿。

(二)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说。

虽然我国刑法中并没有关于见义勇为行为的规定,但是对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有着类似的规定。正当防卫、紧急避险与见义勇为行为都可以为了他人,集体,社会公共利益以及国家利益而采取手段制止侵害发生,但也存在着区别。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行为侧重于正当合法性,而见义勇为是道德领域一直所倡导的,所做的是提倡的好人好事范畴,是不会产生刑事上的责任的。②此外,正当防卫针对的是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紧急避险针对的是正在发生的危险,牺牲较小的合法利益来保护较大的合法利益,均包括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是见义勇为所针对的对象就不能包括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无因管理说。

法学界对义勇之举在民法上的定性普遍趋向于无因管理。无因管理的意思是行为者无法定义务和约定义务擅自对他人的事务进行有利于他人的管理。从某种角度看,义勇之举在是符合无因管理的,但是两者并非安全相同,而是一种交叉关系。③如果是从保护不法侵害,维护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则二者存在共同点,但若不存在危险、侵害行为,只是道义上的帮助,可能只符合无因管理而不符合见义勇为,比如帮忙看家的行为。

三、见义勇为救助机制的法律完善

(一)完善法律救济体系。

为了从根本上保障义勇之人的合法权益,必须加快义勇之举的统一立法。。笔者认为,现行民通中的法律法规没有专门规范见义勇为人员的救助机制,但是见义勇为者行使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范围及内容可依据《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因防止、制止他人民事权益被侵害而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责任。4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责任,被侵权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此项规定正是对见义勇为的救济。

(二)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

美欧诸国都有关于见义勇为的统一规定,加拿大安大略省有《见义勇为法》,在美国一些州的法律甚至规定自愿但是不求回报的义勇之人,不需要为在施救过程中因疏忽或不作为所造成的伤害承担法律责任,这消除英雄后顾之忧的同时又鼓励着更多的人勇敢地伸出正义之手。笔者认为可以借鉴新加坡的立法经验,譬如对于见义勇为,新加坡法律则完全站在保护施救者权益的立场上。④相关的法规明确规定了如果被救助者故意捏造事实讹诈义勇之人,除了必须向义勇之人赔礼道歉,还须承担基于本人的医疗费一到三倍的法律处罚后果。这样的规定极大地减少了受益人反咬一口的几率,更加完善了见义勇为的配套法规,见义勇为者的合法权益就可以得到更加全面的保障。

(三)建立健全见义勇为基金制度。

各地政府出台的相关条例和法律相辅相成,互相作用,但是各地出台条例的时间并不同一,很多案例就是因为法院的判决执行难,地方的保护条例又没有及时出台,导致义勇之人及其家属的合法权益无法保障。笔者认为,义勇之举基金制度也可以参考山东的保护条例实行代位求偿制度,就是可以首先垫付费用填补义勇之人的损失,然后代位取得义勇之人对侵害人的赔偿请求权或者义勇之人对受益人的必要费用偿还请求权,确保见义勇为人员的合法权益首先得到了解决。

四、结语

见义勇为本是应当值得我们提倡的正当行为,在当今的社会中却出现了宁愿当旁观者,也不愿意当英雄的现象,纵观多种因素而言,从自我保护的角度出发也并无道理,但是不敢为而不作为的情况也是社会不和谐的一个反映,是我们需要反思的问

注释:

①新华.见死不救在国外.政府法制,2012年2期,P47—P47.

②杨维君.论见义勇为者的法律救济制度.青年科学(教师版),2014年4期.

③田迪歌.侵权补充责任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学位论文,2012.

法律意见书公安 篇9

公安机构体制改革意见的通知(国发[1994]1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国务院同意公安部《关于企业事业单位公安机构体制改革的意见》,现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法制建设遂其机构设臵和队伍建设逐步规范化。公安部要根据本通知精神抓紧商有关部门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务必加强领导,相引积极支持配合,共同认真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各项组织实施工作,注意在改革过程中维护好当地和企业事业单位治安秩序,确保这项改革积极、稳妥地进行。

1994年4月3日

关于企业事业单位公安机构体制改革的意见

(公安部 1994年1月22日)

企业事业单位设立公安机构的体制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逐步形成的。多年来,企业事业单位公安机构的广大干警在维护治安秩序、预防和打击犯罪活动、保障生产建设顺利进行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强法制建设的新形势下,需要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和中央有关精神,对企业事业单位设立公安机构的体制进行改革。改革的方针和原则是:公安机关是国家政权的组成部分,是武装性质的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执法力量,企业事业单位不应设立公安机关,已经设立的应按照政企、政事职责分开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分别予以撤销或调整理顺关系,同时要加强地方公安工作和企业事业单位的治安保卫工作。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对企业事业单位设立的公安机构,原则上应予以撤销。其内部的治安保卫工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由本单位负责,可以恢复保卫处(科)或设立其他形式的内部治安保卫组织承担。当地公安机关则根据有关规定,对企业事业单位的治安保卫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检查。企业事业单位发生的属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各种违法犯罪案件包括妨碍企业事业单位管理干部履行职责的违法案件,均由当地公安机关负责查处。

二、对少数情况特殊的企业事业单位设立的公安机构,应从管理体制上进行改革,调整理顺关系。少数情况特殊的企业事业单位主要是指:

(一)位于偏远地区,治安情况复杂的大型厂矿区、油气田作业区和重要国防工业、科研基地以有大型水利工程枢纽、防洪险段;

(二)大型国营农场和农场集中的垦区代管乡镇居民,已形成等同于乡镇行政区划的;

(三)以大型企业为依托兴建起来的城市或单独的城区,至今仍实行政企合一体制的;

(四)从事客运运营的城市地铁、地方铁路、地方港口、地方机场以及客流量大的大型公共汽车站等。

属于以上情况的,对具有社会性质的生活区或生产、生活区交错在一起难以分开进行治安管理的,要将企业事业单位公安机构改变隶属关系,根据不同情况划归所在省、市、县公安厅局建制,列入地方公安机关序列,名称按地方公安机关序列相应改变;所需编制,由国家下达公安行政编制解决;所需人员,在国家下达的编制数内,依照录用公安干警的条件,从原企业事业单位公安机构的干警中录用;所需经费、装备、工作和生活设施、后勤保障等,原则上应由地方政府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可以采取过渡办法,暂时按原渠道由企业事业单位继续提供,各地财政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纳入财政预算,争取在较短时间内予以解决。进行此项改革后,企业事业单位可恢复保卫处(科)或设立其他

形式的内部治安保险组织,负责单位内部的治安保卫工作;发生刑事和治安案件时由所在地公安机关负责查处。

三、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铁路、交通、民航、林业部门的管理体制已有所变化,如有的铁路已改成企业集团公司,不再行使行政机关职权等。因此对铁路、交通、民航、林业部门的公安机构,也需相应进行体制改革,调整理顺关系。公安部将与这些部门共同研究改革方案,另行上报。

四、考虑到重点大学的特殊情况,对其已设立的公安派出机构,先维护现状,暂予保留。

五、企业事业单位公安机构体制改革后,公安机关应按省、市、县等行政区划设立,由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公安机关领导。由于新建、扩建大型工程项目,其所在地区需要设立公安机构的,由当地公安机关商同级有关部门同意后,报经公安部审核批准,列入地方公安机关序列,其他任何部门、单位或地方政府均无权审批,任何企业事业单位不得设立公安机构。已宣布撤销的企业事业单位公安机构,不得恢复,不得继续使用公安机关的名义。公安部和地方各级公安机关应进行监督检查,以杜绝滥设警种的混乱现象,维护国家执法的严肃性。对违反规定的单位,当地公安机关有权责令撤销其设立的公安机构,没收其公安专用服装、标志、装备、印章等并追究单位领导人的责任。

六、企业事业单位公安机构体制改革,要积极、稳妥、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公安部将根据上述意见商有关部门制定具体实施办法。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加强组织领导,密切协商配合,制定周密的工作方案,特别要对企业事业单位公安机构的广大干警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和要求他们提高认识,从大局出发支持搞好这项改革,同时对改做其他工作的人员要给予妥善安臵。在改革过程中,对治安保卫工作不能有丝毫的忽视和放松。尤其是撤销企业事业单位公安机构的,必须事先做好充分准备,搞好治安保卫工作的衔接。

七、这次体制改革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采取措施加强公安工作。各地公安机关要强化责任制,及时认真查处各种刑事、治安案件,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切实维护好治安秩序。公安机构之间要明确划定责任区,工作中既要各负其责又要密切配合,遇有问题需要协调时由上级公安机关负责协调解决。企业事业单位应认真抓好内部治安保卫工作,建立工作制度,研究落实安全防范措施,重视对工作员的教育管理,及时妥善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企业事业单位的保卫处(科)或其他形式的内部治安保卫组织应与公安机关加强联系,随时反映有关情况,积极支持办案工作。关于企业事业单位治安保卫组织的性质、职责、权限以及同公安机关的关系,由公安部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研究进一步作出

规定,以适应新形势下加强治安保卫工作的需要。

过去有关部门、单位和地方政府作出的规定,凡与上述意见相抵触的均以上述意见为准。

上一篇:未来的生物科技下一篇:IT项目管理结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