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项目可行性(精选8篇)
一、项目概况
1、建设地点:xx、xx、xx等8个村。
2、建设规模:建设日光温室蔬菜大棚200栋,蔬菜育苗基地1000平方米。
3、建设条件:省级通道、集通铁路穿境而过。可谓“四通八达”。地理环境优越,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对蔬菜生产十分适应。
二、项目背景
蔬菜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特殊商品,是人们持续膳食平衡的重要食物。蔬菜生产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产高效农业项目之一,也是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今年,我市将设施农业确定为全市的重点建设项目,天山镇地处阿鲁科尔沁旗政治、经济、商贸、交通中心,具有发展设施农业的特殊优势。为促进菜蓝子工程的健康发展,改变现有蔬菜大棚结构不合理,设施陈旧老化,经营粗放等面貌,确保四季蔬菜的均衡供应,2008年我镇计划新建高标准日光温室蔬菜大棚示范小区8个,新建高标准温室大棚200栋。
三、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1、自然条件
项目区交通十分方便,公路四通八达,产品运输便利。土质肥沃,无污染,地势平坦、开阔。
2、劳动力条件。我镇劳动力资源丰富,个性是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资源更加充沛。
3、基础条件。计划建设大棚的几个村,有着多年的种植蔬菜的经验,但由于受气候、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限制,多年来,始终处于简单粗放型发展状态,所建大棚多在农户庭院,生产潜力低、经济效益差。近两年,我镇在继贤村建立了高标准蔬菜大棚示范小区,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并得到了群众的认可,群众对建设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的用心性显著提高。
四、市场分析
由于我镇地处旗人民政府所在地,镇内常住人口达8万人之多,年蔬菜消耗量在2000万公斤以上,而目前,我镇仅拥有各类蔬菜大棚近2500栋,面积350亩,年产蔬菜量在600万公斤左右,缺口1400万公斤。个性是在冬春季节蔬菜供应淡季,大部分蔬菜靠外调供应。急需生产1400万公斤自产“反季节”蔬菜才能满足淡季居民消费需要。新建200栋蔬菜大棚预计年产蔬菜400万公斤,仍然远远不能满足城乡居民的需求,市场前景广阔。
五、建设规模
新建高标准蔬菜大棚200栋,占地950亩。
六、项目期限
4个月,即从2008年4月1日起至即从2008年7月31日止。
七、投资概算
经测算建设1栋蔬菜大棚需投资xx万元,其中,棚架及覆膜xxx元,保温被xxx元,墙体xxx元,灌溉设施xxx元。
200栋蔬菜大棚共需投资xxx万元。
八、资金筹措
采取国家投资与个人自筹相结合的办法筹措项目资金。总投资xxx万元,灌溉设备配套资金xxx万元;贷款及自筹300万元,其中争取项目贷款xxx万元。
具体筹资渠道:由旗政府为每栋蔬菜大棚补助资金5000元,无偿安装灌溉设备价值xxx元;镇政府补助xxx元;联系项目贷款xxx元,群众自筹资金xxx元。
九、效益分析
建设1栋面积xxx平方米的高标准温室大棚,年产蔬菜2万公斤,按每公斤平均xx元计算,年产值为xx万元,去除成本年纯收入可达xxx万元。xxx栋蔬菜大棚年纯收入xxx万元,xx年即可收回全部投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透过蔬菜大棚建设,可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促进城郊型和城镇园区特色农业的又快又好发展,为指导和引导全镇乃至全旗设施农业的建设和发展发挥良好的示范和带动效应,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十、保障措施
1、组建大棚蔬菜生产技术服务小组,负责对项目区大棚设计和蔬菜生产的全程技术服务。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援助,坦桑尼亚
0 引言
坦桑尼亚位于非洲东部, 赤道以南, 国土总面积为9 450万hm2。可耕地为4 400万hm2, 已耕地仅为950万hm2。坦桑尼亚政府将农业发展放在第一位置。由于机械化率低, 导致土地利用率低, 是坦桑尼亚农业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如何支持坦桑尼亚农业机械化发展, 对发展坦桑尼亚的农业和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1 坦桑尼亚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1.1 大量可耕地未能利用, 急需农业机械
坦桑尼亚可耕地 (4 400万hm2) 是中国 (1.2亿hm2) 可耕地的1/3以上。其土地资源如表1所示。但坦桑尼亚已耕地仅为950万hm2, 机械化水平低是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据调查, 坦桑尼亚全国已耕地的70%的耕作靠锄头, 20%靠牛拉犁, 10%靠机械。坦桑尼亚现有9 500台拖拉机在使用中, 平均每年需要购进1 500~1 800台拖拉机。由此可以看出, 坦桑尼亚急需大量农业机械。
1.2 农民购买力弱, 农机租赁前景广阔
坦桑尼亚农业经济是由小农场主来主导的[1], 坦桑尼亚已耕地中的85%由小农户和传统牧民使用, 小农户人均拥有土地量为0.2~2.0hm2。小农户购买能力弱, 政府缺乏必要的信贷支撑, 并且贷款利率极高, 贷款年利率约为18%左右。
资料来源:坦桑尼亚农业部。
坦桑尼亚没有农机生产企业, 农业机械全部依赖进口。据调查, 农业机械市场零售价格较高, 平均为中国国内零售价格的2~3倍, 并且坦桑尼亚政府没有农业机械补贴。农业机械化是农村、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是农业生产发展的标志[2]。中国从1998年开始, 国家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购机补贴, 加快了农业机械化的快速稳步发展[3]。购机补贴是国家支农惠农的政策之一[4], 激发了农民购置农机从事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农业机械像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购机补贴政策既推动了农民的需求, 也提高了农村生产力水平[5]。
坦桑尼亚农业部向坦桑尼亚议会农业委员会建议, 把进口拖拉机的数目从目前的每年200~500台增加到每年1 500~1 800台。由于机械价格上涨, 使用成本增加, 售后服务滞后, 拖拉机的销售量逐年下降, 1985/1986年度拖拉机的年销售量为1143台, 2005/2006年度拖拉机的年销售量降为356台。因此, 坦桑尼亚农业机械租赁市场前景极为广阔。
1.3 农民操作技能差, 急需农机培训
坦桑尼亚农业人口中总的文盲率为66.3%, 有40%的农村人口从来没进过学校。农村当家人中, 也只有57%得到过小学教育。农民主动接受新机械和新技术能力弱, 更是缺乏农业机械的操作技能。因此, 农民急需操作技能培训。
1.4 农机大量损坏而维修成本极高, 急需维修援助
坦桑尼亚政府近年来实行免除进口农业机械关税的优惠政策, 鼓励进口农业机械, 提高该国农业耕种的机械化程度和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但进口零配件没有免除关税, 加之农机品牌混杂, 分散在全国各地, 坦桑尼亚物价水平也相对较高, 农机销售企业追求销售赢利而忽视售后服务, 多种因素致使维修成本极高, 现有6 000台损坏拖拉机没有得到维修而不能使用。因此, 坦桑尼亚急需提供维修援助。
资料来源于坦桑尼亚农业部农业机械化司。
2 开展中国农业机械援助项目的心要性
2.1 促进坦桑尼亚农业发展和中坦传统友谊的需要
农业是坦桑尼亚的经济支柱, 对GDP的贡献达45%。该国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 依靠农业维持生活, 农业为75%以上的劳动人口提供就业机会。
同时, 坦桑尼亚有大量的可耕地和良好的自然资源, 有很好的气候环境和生态环境, 有潜在的国内国际市场, 有和平和稳定的国内政治环境。
进行“中国农业机械的示范、租赁、操作技能培训与维修”援助项目, 有利于提高坦桑尼亚农业机械化水平, 从而促进坦桑尼亚农业发展和经济发展, 促进坦桑尼亚减贫, 有利于促进中坦传统友谊。
2.2 促进中国农业机械出口的需要
目前, 有40多家公司在坦桑尼亚从事农业机械的销售。以拖拉机为例, 销售的拖拉机分别来自印度、土耳其、巴西、意大利和中国等国。拖拉机品牌混杂, 价格高低不一, 普遍存在售后服务不佳等问题。
开展“中国农业机械的示范、租赁、操作技能培训与维修”项目, 有利于塑造中国农业机械的良好形象, 提高坦桑尼亚农民对中国农业机械的认知度和认可度, 消除农民对自身操作保养技能缺乏和售后服务不良等顾虑, 从而促进中国农业机械的推广和销售。
2.3 促进中国农业企业在坦桑尼亚发展的需要
中国政府援建了坦桑尼亚很多与农业相关的项目, 如姆巴拉利农场、鲁伏农场、马宏达糖厂以及乌本戈农具厂等, 确实促进了坦桑尼亚经济发展, 增进了中坦友谊。但很多项目交给坦桑尼亚后, 大多由于管理不善而停产或倒闭。
结合坦桑尼亚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中坦农业互补性, 吸引中国农业投资者应该是最有效的促进坦桑尼亚农业发展的措施之一。中国农业发展集团坦桑尼亚公司在坦桑尼亚从事剑麻种植, 就是成功的案例之一。
开展“中国农业机械的示范、租赁、操作技能培训与维修”项目, 以中国农业企业为运作主体, 将促进中国农业企业在坦桑尼亚的发展。由于中国农业机械在坦桑尼亚充分利用, 更多的中国农业投资者将在坦桑尼亚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2.4 缓解中国国内土地资源约束压力的需要
坦桑尼亚光热资源丰富, 水资源丰富, 生态环境良好, 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农牧业生产的自然资源优势。坦桑尼亚土地成本低廉, 每公顷的年租金仅500先令 (约相当于人民币2.5元) 。中国耕地等农业资源短缺日趋突出, 对粮食、油料、棉花等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开展“中国农业机械的示范、租赁、操作技能培训与维修”项目, 有利于促进坦桑尼亚与中国在农业领域的合作, 有利于中国农业企业在坦桑尼亚囤积土地资源, 有利于中国企业在坦桑尼亚发展农业生产, 有利于缓解中国国内土地资源约束压力和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3 援助项目实施方案初步设计
3.1 项目的目标及规模
经过3a援助项目的开展, 将达到以下目标:
1) 系统展示示范中国拖拉机、电力耕作机、旋耕机、播种机、插秧机、收割机、脱粒机以及喷雾机等各型农业机械, 展示中国的打米机和面粉机等小型加工机械, 使这些机械深入民心, 成为坦桑尼亚农民首选的农业机械。
2) 项目运作企业能正常开展大规模的中国农业机械的租赁服务, 促进坦桑尼亚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租赁发展。
3) 为坦桑尼亚培养农机推广人员1 000名, 农机维修技工1 000名, 与坦桑尼亚农业部等部门共同向受培训者颁发技能证书, 使10 000名坦桑尼亚农机推广人员和农民掌握中国农业机械的操作技能。
4) 维修坦桑尼亚各型农业机械5 000台次, 恢复坦桑尼亚已损坏拖拉机中的2 000台的使用功能。
3.2 项目技术方案
项目由中国在坦桑尼亚的现有农业企业承担 (建议由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总公司坦桑尼亚公司承担) , 中国政府派遣援助坦桑尼亚农业机械技术组进行技术援助。
项目由承担单位与坦桑尼亚农业部合作进行。中方企业进行经费的统一支配, 购买中国各类农业机械, 开展农业机械的示范、租赁、操作技能培训与维修;坦桑尼亚农业部负责项目的协调、监督和坦桑尼亚人员招聘。
选择有代表性的鲁夸省 (水稻、玉米) 、鲁伍马省 (水稻、玉米) 、莫罗戈罗省 (水稻主要农业区) 和多多马 (新首都) 进行农业机械的示范。在每个省各选择2个有代表性的县为示范县, 每个县选择2个村为农机示范村, 总共16个村, 每个村选择400hm2作为农机示范田。项目实施中注意以下几个结合:
1) 农机示范与高产创建相结合。农机示范与高产创建相结合, 为示范田配备相应的杂交良种、肥料和农药, 综合展现农机省工省时与增产增收的效应。
2) 农机示范与租赁开展相结合。在各个村进行示范的同时, 可以在本村或邻近村联系农业机械的租赁服务, 提高农业机械使用率, 并逐步拓展农业机械的租赁业务, 增强项目可持续发展能力。
3) 农机示范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召集项目示范区的农民, 由专家和技术人员在田间示范, 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 让更多的农民在现场详细了解中国农业机械的优良性能和操作技能。
4) 维修服务与维修技工培训相结合。在坦桑尼亚招聘年轻的中学毕业生或中专毕业生, 在维修服务中进行维修培训, 发展壮大坦桑尼亚农业机械维修技术人员队伍。
5) 项目开展和农机销售相结合。项目承担单位在开展项目的同时, 应大力促进中国农业机械的出口与销售。
4 项目的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
4.1 经济效益分析
项目经费由中国政府分3a无偿援助和项目承担单位自筹两部分组成。项目支出包括农业机械购买、农业机械示范、操作技能培训、维修服务与维修培训、差旅费及人员工资等。
以坦桑尼亚现有农业生产水平分析, 每年需要新购进1 500~1 800台拖拉机, 每年还需要大量的农业机械用于租赁。随着拖拉机等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 耕地面积还将快速扩大。开展此项目, 将提升中国农业机械在坦桑尼亚的认知度和认可度, 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4.2 社会效益分析
开展“中国农业机械的示范、租赁、操作技能培训与维修”项目, 一是将促进坦桑尼亚农业机械利用水平, 提高坦桑尼亚土地利用率, 促进坦桑尼亚农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促进中坦传统友谊;二是将有效促进中国农业机械在坦桑尼亚的出口、推广和销售;三是将促进中国农业企业在坦桑尼亚的发展, 促进中坦农业合作, 缓解中国国内土地资源约束压力。因此, 该项目社会效益明显。
5 项目的风险分析
5.1 政策风险
坦桑尼亚政局稳定, 政府提出了“农业第一”的发展战略, 制定了《农业部门发展战略》、《农业部门发展规划》和《坦桑尼亚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 免除了农业机械进口关税。由于是援助项目, 进口零配件可享受零关税待遇。因此, 本项目没有政策风险。
5.2 技术风险
本项目选择国内有优势的农业机械在坦桑尼亚进行示范、租赁、操作技能培训与维修, 因而不存在技术风险。
5.3 管理风险
本项目建议由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总公司坦桑尼亚公司承担。该公司在坦桑尼亚开展了10a的剑麻种植和生产, 了解当地政策和风俗习惯, 管理经验丰富。因此, 本项目不存在管理风险。
5.4 市场风险
本项目以社会效益和政治效益为主。分析坦桑尼亚农业机械现状及发展趋势表明, 本项目不存在市场风险。
5.5 金融风险
本项目主要由中国政府提供无偿援助, 购买中国国内生产的农业机械, 开展示范、操作技能培训、租赁与维修等服务, 不存在金融风险。
5.6 其它风险以及风险对策
本项目由具有丰富管理经验并且熟悉坦桑尼亚政策、法律和风俗习惯的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总公司坦桑尼亚公司承担, 并在坦桑尼亚农业部的支持与配合下开展工作, 严格按坦桑尼亚的法律法规开展相关人员的培训和聘用, 完全能够抵制各种突发的风险。
6 结论与建议
本项目以促进坦桑尼亚农业机械利用水平、促进坦桑尼亚农业发展、促进坦桑尼亚经济发展为根本出发点, 必将造福于坦桑尼亚人民, 必将促进中坦全方位合作与中坦传统友谊;本项目能有效促进中国农业机械在坦桑尼亚的出口、推广与销售, 能有效促进中国农业企业在坦桑尼亚的发展, 缓解中国国内土地资源约束压力, 达到双赢的效果。本项目由中国公司承担, 由坦桑尼亚农业部协调配合, 不存在政策、技术、市场、管理和金融等风险。
建议尽快开展本项目的论证, 早日实施本项目, 解坦桑尼亚农业发展之首急, 促进中坦全方位合作与中坦传统友谊。
参考文献
[1]MOSES J.SHAWA.坦桑尼亚农业发展状况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10 (8) :17-18.
[2]李军富.我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发展研究[J].农机化研究, 2009, 31 (3) :230-233.
[3]曹志义, 张铁军.农机购置补贴与农户增收效果分析[J].农机化研究, 2006, 28 (12) :66-70.
[4]李军富, 段东乐, 朱虎良.贫困地区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项目的障碍研究[J].农机化研究, 2010, 32 (5) :1-4.
【关键词】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要性;改革途径
进入新世纪以来,A县在农业方面取得的成就是明显的:形成了特色的发展模式,培育了许多中小型企业,延长了产业链,增加了附加价值。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进一步发展遇到了很大的瓶颈,其中农业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市场的变化是一个重要原因。这篇文章将聚焦A县农业行政体制,探寻其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未来的路该向何方?
一、A县为什么要进行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政治背景
在“五位一体、四化同步”的重要精神指示下,A县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提出了“大悦A县”的农业发展思路,将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定为其主要发展目标。农业是支柱产业,对国民生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具有深刻影响,鉴于农业对政治的特殊影响,我们必须给予农业行政管理体制足够的重视。
2.农业发展的巨大潜力
A县是耕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62.5%,拥有良好的自然资源优势,在县政府的扶持下先后有“A大米”、“A牛肉”、“A西瓜”等特色农业产品产生。A县以打造绿色农产品安全先行示范区为抓手,以“两园五基地”建设为载体,进一步完善现代循环农业A县模式,被授予“2014中国畜牧行业优秀模式”。
3.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1)职能划分混乱,不适合现代农业生产。就粮食生产而言,A县发改局具有衔接全县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组织拟订全县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政策,提出城镇化发展战略和政策的职能;而A县农业局同时具有制订全县农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编制年度计划的职能。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耕地保护属于国土资源局的管辖范围。而“组织拟订科技促进农村和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制订相关重要措施和办法,促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农村建设和社会建设”的职能被交给了科技局。粮食及其加工品的质量安全、进出口粮食的卫生监督检验由A县质量监督局负责,粮食的数量安全和流通由A县粮食局管理。
部门职能划分不清,信息沟通不畅,使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三个连续的过程割裂从而导致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适应当地市场经济的发展。
(2)行政管理组织薄弱,与现代管理要求脱节。A县农业行政管理组织薄弱体现在三个方面: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基层财政支持力度小。
由于A县农业的行政编办严重超标,不能实现新老血液的互换,更不能保证合理的年龄结构与知识结构,造成了专业知识人员的短缺进而严重影响了农业行政管理的效率提高。
(3)机构冗杂人员膨胀,行政效率有待提高。A县涉农机构包括:县农业局、县粮食局、县林业局、县农业开发办公室、县农村工作办公室、县水产局、县畜牧兽医局等,农口机构既多又散,不能形成合力,不仅工作扯皮,而且增加财政负担,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二、未来之路将向何方
1.确定科学合理的改革目标
根据成都市“大农业”的探索经验,设置合理的改革目标是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A县制定农业发展战略和政策,为农业发展定位即要建立起一套符合建设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目标的配套措施,建设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以满足农业市场的发展需求。
2.明晰市场化指导原则的改革方向
主张政府管理市场化的萨瓦斯(Sa vas)认为,市场化“不仅是一个新式的管理工具,更已经演变成了一个社会治理的基本战略”;市场化改革“似乎成了魅力非凡的旗帜,在许多竞选纲领中占据核心地位”。但是目前我国农业市场化进程才开始不久,农业行政管理的行政色彩依然较为浓厚,市场化改革需要继续推进。
在A县农业行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把市场化作为改革的方向,聆听“市场的声音”,使市场在农业资源的配置中充分发挥基础性作用。
3.转变农业管理部门职能提高服务质量
针对现有农业行政管理体制人员冗杂,积极性不高,人员年龄、知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针对这个长期的历史遗留问题,不能一蹴而就,要循序渐进。增加待遇吸引高素质人才,合理安排编制,实现新老血液的交换,转变公务员的服务理念,树立微观的服务态度,建设农业服务型行政体制。推动农业管理体制现代信息化建设,推动电子政务,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4.尊重行政相对人的需求实行民主决策
A县在推行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设计、制订、方案的征求意见、民主听证会、方案的修改、通过和评估等环节,需要行政相对人的积极参与,促进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从而稳妥、高效的推进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服务A县农业发展。现代行政程序强调行政相对人的参与,强调符合正当法律程序原则(due process oflaw)。地方政府推行大部制的程序设计是否合理是影响改革成功的重要因素。
三、总结
上述改革对A县转变农业行政管理职能,提高治理能力具有特殊的意义。同时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所体现的问题是历史积淀而成,改革不是一日之功,不能一蹴而就,A县也应十分谨慎的借鉴国内外的改革经验,只有长期按照战略目标稳妥推进,才能使A县农业行政管理体制与现代农业市场完美衔接。
参考文献:
[1]《A县2015年工作报告》.
[2]职能引自A县政务网站.
[3] 李庚.《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4] 冯海发,丁力.《有关国家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设置及启示》.
[5]嵇雷.《县域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问题探索———以江苏省滨海县为例》.
[6]《中共A县委 A县人民政府关于A县人民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
项目名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报告 申报单位:xxx 联系人:xxx 电话:xxx 传真:xxx 编写时间:xxx 主管部门:xxx 撰稿单位:郑州经略智成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撰稿时间:2013年9月2日
第一章
摘要
农业综合开发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财政支农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有效形式。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同时也对进一步发挥农业综合开发作用创造了机遇。积极探索,认真研究农业综合开发在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不但是做好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自身的需要,而且是贯彻好党中央国务院重大战略部署的实际行动,对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不断深化内涵,积极拓展外延,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发展,服从服务好现代农业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二章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必要性分析
一、农业综合开发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投入是关键因素;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物质装备条件,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农业综合开发实行“国家引导、地方配套、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投入机制,按照以政府为引导、农民为主体、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原则,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多渠道、多层次筹措资金,创新了农业综合开发多元化投入机制,确保各级财政资金不断增长,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农业综合开发坚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基本任务,通过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综合开发着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相结合的综合效益。农业综合开发加快农业科技进步,采取以项目为载体,以培训农民为基础,以科研院校为依托,以推行良种良法为手段,以提高项目区科技含量、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的推广方式,造就新型农民,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农业综合开发的这些特点适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新形势和新任务,体现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部署和新举措,符合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总体要求。
二、农业综合开发对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农业综合开发担负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强化劳动者技能培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任务,由此决定农业综合开发对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一)增加投入,注入活力。农业综合开发是以公共财政为主要资金来源的农业支持项目,是当前国家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具有投资来源可靠,专项投资量大,投入稳定增长的特点,为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注入了资金投入活力。丽水市从1996年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到2006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不断增加。1996年总投入为2067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676万元、省财政资金472万元、县级财政配套资金229万元、村群自筹资金690万元;2007年总投入达到1.5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2773万元、省财政资金5241万元,市、县(市、区)财政配套资金1426万元,村群、企业自筹资金5700万元,银行贷款840万元;1996-2007年累计总投入8.15亿元,争取中央财政资金1.82亿元,省财政资金2.31亿元,落实地方财政配套资金0.77亿元,吸引信贷资金0.61亿元,引导乡镇、村、农民、企业投入资金2.64亿元。
(二)加强建设,改善条件。农业综合开发以服务“三农”为宗旨,把解决一家一户想办要办而办不了的事;办实办好办出成效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实现旱能灌、涝能排、渠相连、路相通,农业生产主要制约因素有效解决,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村容村貌得到整治,农村交通更加便捷,农民居住安全性进一步提高,为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强了物质装备能力。丽水市1996-2007年累计投入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资金5.09亿元,完成治理面积95万亩,建成山塘、水库、堰坝等工程700座,排灌站150座,衬砌渠道1700公里,埋设地下管道170公里,输变电线路配套30公里,桥、涵、渡槽、隧洞等渠系建筑物12000处,防洪堤160公里,机耕路1600公里,购置农机具1700台(套),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60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32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2万亩,新增机耕面积15万亩,控制水土流失面积100万亩。
(三)调整结构,提升产业。农业综合开发坚持以土地治理项目为主,积极培育和发展产业化经营项目,把资源开发与产业开发相结构,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着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提升了农业现代产业体系。近年来,随着农业综合开发的大力推进,丽水市农业结构不断调整,农业产业优化升级。种植种类多样,种植品种调优,耕作制度变革,产业链条延长,带动能力增强,建立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农业基地,培育了一批优质、高效、生态的品牌产品,出现了一批“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市场+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
(四)科技兴农,造就人才。农业综合开发着力创新科技推广费使用机制,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力度,多渠道、多层次、多种方法培训农民,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丽水市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以来,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扩大良种种植面积62万亩,通过集中授课,现场指导,委托培训等多种形式,培训农民14.6万人次,通过扶持农技服务组织,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服务网络,为项目区农民群众及时提供技术服务。
第三章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上有误区。由于农民长期受“小农”意识影响,存在着素质普遍不高的问题,主体作用没有显现。在农业综合开发中,农民虽然普遍持积极欢迎的态度,但在“谁主体、谁投入、谁建设”上,对农业综合开发政策理解不透,重要性认识不够,特别是在资金安排上有过度依赖于财政部门的倾向;绝大多数农民还存在“不掏钱,怎么建都行;掏钱,什么事都不行”的严重思想误区,因此靠农民投工投劳,其政策推行难度较大,导致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整体推进有困难。
2、整合资金上有难度。首先,从中央政府层面来看,目前直接分配与管理支农投资的部门包括: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中国气象局、国土资源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防汛抗旱办等10个部门,而如果加上交通、电力、教育、卫生、文化、民政等安排涉农专项投资的部门,则有十六七个部门之多。中央政府支农投资多头分配管理格局也相应影响和规定着地方各级政府支农投资的分配、使用和管理方式,目标多元化、管理多部门,结果造成管理层次和环节多,部门间责任不清、时有扯皮现象,其结果是大事难办成,小事重复做,投资效益低下。其次是整合资金的手段弱化,许多部门在政府的统一安排下,计划做得很好,可实际资金到位相差较大,没有相应的制约手段。其三项目资金匹配难。很多部门的项目都需要地方政府按比例匹配资金,而地方政府绝大多数都是“吃饭财政”,很难保证匹配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影响工程质量和进度。由于缺乏主导力量和有效的制约机制,加大了整合资金的难度。
3、项目建设上有差距。一是由于农业综合开发投资规模偏小,标准低,要求治理的面积大,农村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多,因而很难做到项目出“精品”,更不能充分满足项目区农民的迫切需要。二是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使用范围过于狭窄,局限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条件的改善,在整治村容村貌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受到诸多限制。三是由于试点的时间周期长,项目区重建轻管的现象比较严重,有的项目区农民参与管护意识差,许多建成后的沟、渠、路等基础设施时有被损坏的现象,还有极少数项目区的农发标志牌被别的标志牌“偷梁换柱”,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农业综合开发的形象。四是资金投入不足。目前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土改造亩平投资为750元左右,实际需要1000元以上,现有资金投入常常捉襟见肘,导致计划面积难完成,单位项目工程投资低,工程质量难保证。
4、土地调整上有压力。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土地承包三十年不变的政策对于解放生产力、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农村人口的增加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人均占有土地面积越来越少,农民惜土如金,确实是占了谁家的地谁都心疼、谁都不乐意。而要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就势必要解决好排涝、灌溉和出行问题,解决大中小沟的疏浚和农路的修建问题,必然要涉及耕地的占用和调整,因此造成调解困难,工作难度大,这些问题的妥善解决还需乡村干部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处理好项目建设中农民的整体利益和个体利益、建设大局和个人得失的关系。
5、农民增收上缺乏长效机制。农业综合开发虽然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在短期内,减低了农民的耕作成本,提高了单产,但从长远来看,由于缺乏一定规模和科技含量高的产业支撑,农民增收的渠道单一。项目区产业规模没有形成,大型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辐射带动作用不强,特别是大型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比重小,整体竞争力和外向型发展能力还不强,产业链条短,农民增收缺乏长效机制。
第四章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行业制约因素分析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后,项目区的生产、生活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抗灾能力显著增强,粮食产量大幅提升,群众收入快速增长。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农业综合开发还有不足之处,不同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资源调配不合理。响水县地处废黄河下游,遇涝时成为上游淮河流域的洪水走廊,加之废黄河行洪能力减弱,一旦高水压境,往往通过内河来排入灌河,削减洪峰,大大增加了县内部排涝压力。遇到干旱时,通过杨庄闸关闭废黄河的来水,仅靠大套翻水站调度里下河地区水源,远远不能解决灌溉问题,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
2、产业化调整的步子不快。响水县的高效农业生产还处于起步阶段。农民的小农意识很浓,习惯于搞自由种植,缺乏整体协调意识,虽然引进了一些高效农业项目,大多为零散种植。不能集中连片,形成大的规模,国家对农民实施耕种补贴政策后,一些外出打工户,不愿意搞土地流转,政府又无法直接干预。
3、科学种田的水平不高。目前农村有文化的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在家务农的农民文化程度低,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差,习惯于传统的种植方式。满于现状,不思进取,小富即安。严重的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
4、农业龙头企业不够壮大。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是吸引农村文化劳力,促进高效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但是并没有得到农村基层领导的足够重视,扶持力度不够,部门之间对扶持农村企业缺乏协调。
5、工程上重建轻管。不能充分发挥工程效益,造成国家资源流失。在管理上仅仅流于形式,搞个移交就处了事,没有跟踪督查,落实管理责任。
第五章 农业发展方向分析
一、农业发展前景之立体高效型农业
农业专家认为,在中国要想满足众多人口对粮食食品的需求,就必须发展立体高效型农业。它利用时间差、空间差立体种养,组成“高效复合生态系统”,从平面、时间、多层次利用单位资源,生产出高产优质农产品。如稻/萍/鱼共生,稻/菇/鱼立体种养,玉米(甘蔗)/食用菌栽培,藻(海带)/扇贝、海参共养,葡萄/高秆作物/中药材立体种植,多种作物间混套作等形式,可一地多收,高产高效。天津市南郊的稻/菇/鱼立体种养的结果是,每亩收稻谷485.9公斤,鲜菇1161.1公斤,鱼61.2公斤,亩纯收入1648.32元,其经济效益可见一斑。
二、农业发展前景之超级型农业
超级型农业是利用高新技术、生物工程、培育杂交种,实现高产高效的目标。以这样的手段培育出的农产品如高油玉米、高赖氨酸玉米、高蛋白小麦、高碘蛋等,都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亩产达800-1000公斤的中国超级稻,产量高、米质好、抗寒、抗病、抗倒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骄傲。
利用高新技术把大型动物的生长基因,引入体形较小的动物体内,从而培育出个体粗壮的大型动物。比如,日本培育出一种马铃薯番茄新品种,株高10米,结果1.2万个,足有1000多公斤。通过倍性育种,获得株高、茎粗、叶大的高产蔬菜或奇特的观赏植物,也已经不是新鲜的事情了。培育精、优、小巧的微型动植物品种。如墨西哥的微型牛,身高60-100厘米,饲养6个月体重150-200公斤即可宰杀。这种牛生长快,皮薄肉嫩,产奶量大,适应性强。还有中国的小型猪,体重不超过35公斤,中国的矮马、矮鸡和英国的贵妇鸡等。美国培育出柑桔一般大小的微型瓜,产量亦高,吃时一口一个,十分可口。
三、农业发展前景之快速型农业
利用组培进行脱毒苗工厂化生产草莓,5株原苗,8个月即可生产出30万株“组培脱毒原种苗”。多种饲料添加剂、促长剂、埋植技术的应用,可使畜禽的育成速度加快,时间缩短。如用配合饲料养鸡,50天体重可达2公斤。英国科学家正在研究食草猪。他们将牛、羊等草食家畜体内的一种酶基因,植入猪的受精卵,再把受精卵移植回猪的子宫里,产下的猪像牛羊一样以草为食,从而达到减少粮食消耗的目的。
四、农业发展前景之设施型及无土型农业
美国经济学家一再声言,美国的农业增产,不是靠资源,而是靠技术。像日本、荷兰、以色列、法国、德国、中国等人多地少或人均资源稀缺的国家,设施型、无土型农业则可能是新世纪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由于多熟种植、一年数收受气候、季节、无霜期长短等因素限制,要变季节生产为终年生产,变平面生产为立体生产,最好的形式就是露地农业转向设施工厂化农业,有土栽培转向无土栽培。从而,使露地单季单层生产变成工厂式多季多层生产,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
五、农业发展前景之工艺型农业
在桃、苹果等果实成熟过程中,择时遮光或采用其它技术处理成“寿”桃、“福”果之类的“化妆”水果的出现,已经为一部分农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如今,运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及育种方法,又生产出了果汁不多、落地可以弹跳的番茄、方形西瓜、状如飞碟般的南瓜、球状胡萝卜、鹌鹑鸡等稀罕的品种,不仅为人们的饮食增添了新鲜感,也更具有了观赏价值。
六、农业发展前景之保健型农业
现代人的健康意识与日俱增,无公害、保健型、营养型、食疗型食品,成为市场新宠。比如,科学家们正在培育的农产品有美味可口,又有疗效的抗癌粮、防病瓜、长寿果、健脑鸡、保肝蛋、脱脂鱼等也颇受市场欢迎。
七、农业发展前景之观光型农业
农业观光旅游,创收创汇,也是今后农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将生产与游玩相结合,农业区内进行工艺美化,作物整齐一致,道路纵横交叉,花卉、瓜果相互点缀,山青水绿,河湖则可划船观赏莲、鱼等,这一模式在我国各地都有盛行。第六章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发展建议
(一)突出解决思想观念不适应的问题,努力在改造主观世界方面取得新成效。思想观念不适应的主要表现,一是对科学发展观把握不准、理解不深。一些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主要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深刻内涵和根本要求理解不全面、把握不准确、领会不到位,以致于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行动上不自觉、不坚决、不得力。二是满足现状,不思进取。有的干部认为城步的农业综合开发在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能力实际发展上有过经验,受过表彰,因此在思想上满足于现状,固步自封,在发展和创新上步子不大;有的同志满足于修田整地、挖渠栽树,满足于一般性工作,而在发展现代农业、靠科技搞好农业开发上,没有新点子、缺少新动作。三是缺乏发展创新精神,患得患失。有的认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需要方方面面的力量,需要大量的资金,我们农综办难有作为;有的认为农业综合开发存在的“老大难”问题是普遍现象,(投入较少、农业脆弱、“带病”运行)不是一时半刻就能彻底解决的,不如等一等、看一看、争一争。这些思想观念是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对我们的工作是极其有害的,在这次科教活动中必须加以克服,认真解决。
(二)突出解决发展方式不科学的问题,努力在项目建设的标准和质量上取得新成效。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要始终把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方式科学不科学,是决定工作成败的关键。从近年来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实践看,我们致力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中低产田改造、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开展支农资金整合,一定程度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带动了农民致富增收。但是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衡量,发展方式还不够科学,具体为:在农业综合开发上有很高要求,但在项目建设层面上措施、管理、重点等受条件限制有时乏力,使之效应性不明显,在产业化经营上,只注重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忽略了优化农业产业和发展订单农业,加之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致使项目区谈“产”色变,在先进科技的推广运用上,注重了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和农民培训,但忽视了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效果一般化;在土地治理上,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忽视循环农业、绿色农业、开发农业、节约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在产业化项目的发展上,偏重于项目的争取,忽视对项目的服务,忽视与土地治理项目的结合,忽视农民合作组织的扶持,忽视科技培训这都需要我们通过这次科教活动,就其传统农业向科学发展转变。
(三)突出解决典型示范作用不强的问题,努力在提升农业综合开发水平上取得新成效。依靠农业项目区典型示范,推动农业综合开发一片,见效一片整体工作,是近几年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一个主要手段。对此,要通过项目区召开工作会、现场会、研讨会等形式,强调发展典型、建立典型,做好项目、宣传、综合、科技、产业、协会等典型文章,通过典型发展示范,大力实施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全面提升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整体上档次、上水平。为此,项目工程质量建设标准以金紫、沙井、凤凰、花桥等项目区为典型,打造精品工程,建设一流项目;主导产业发展以优质稻、菜业、奶业、竹业等为主建设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加快新农村建设。但城步贫困地区农业综合开发上还存在一些实际问题:一是典型示范偏少。二是典型标准偏低。三是典型缺乏带动型。四是典型缺乏凸现性。五是典型缺乏稳定性。今后一定要依靠典型示范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加大“三农”工作力度,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四)突出解决制度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努力在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上取得新成效。实践证明,用科学制度管人、管事,是保证把农业办好、办实最好的办法。在制度的制定、完善、落实、发展上体现科学性,特别是资金报账制、项目与资金公示制、项目评审制、多元化监督机制、项目资金检查审计制、综合工作、科教学习等都要构建学习经常化、工作责任落实、监督检查、制度完善创新等长效机制,必将谱写农业综合开发科学发展。但也存在不容忽视主要的问题,比如,理论宣传、投入不足,机制创新、精细管理,队伍建设,一体化推进,“一事一议”、工程管护办法都需要进一步加强落实,今后仍突出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土地治理,投入政策制度,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统筹兼顾地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工作。
(五)突出解决工作作风不扎实的问题,努力在队伍建设上取得新成效。应该说,这几年城步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省、市、县高度评价和认可,关健一点抓住办公室工作、项目建设、宣传调研、资金管理、产业开发、土地治理等实效工作,这说明我们这支农综队伍的工作是勤奋敬业、求真务实的。但是用科学的标准来审视我们的队伍,一些干部队伍工作作风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干事创业精神不强,依赖思想难以克服,学习环境不浓,进取争创欠佳,这点应引起足够重视,有时责任意识不强,精神不振,心态浮躁,办事不务实,工作不扎实;有的作风不实,习惯于听汇报、发号施令指挥,不愿意到基层和群众中去调查研究,去发现和解决农业综合开发中的难题;有的纪律不严,存在迟到、早退、上班时间看电脑、说闲话的现象;这些作风问题的存在,对我们的工作是极其有害的,势必影响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势必影响到我们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作风问题归根结底是思想观念问题,工作态度问题是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事关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我们必须以这次科教活动为契机,把作风建设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把强化党性修养、学习教育贯穿于学习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第七章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行业财务状况分析
第一节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行业三费变化情况 第二节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行业经营效益分析
一、行业经营效益分析
二、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三、行业营运能力分析
四、行业偿债能力分析
五、行业发展能力分析
六、行业财务状况总体评价
第三节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行业财务状况总体评价 第四节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行业总体赢利能力预测
第八章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行场址选择
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行业项目场址所在位置现状 1.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行业项目地点与地理位置
2.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行业项目场址土地权所属类别及占地面积
3.土地利用现状
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行业项目场址建设条件 1.地形、地貌、地震情况 2.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3.气候条件
4.城镇规划及社会环境条件 5.交通运输条件
6.公用设施社会依托条件(水、电、气、生活福利)7.防洪、防潮、排涝设施条件 8.环境保护条件 9.法律支持条件
10.征地、拆迁、移民安置条件 11.施工条件
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行业项目场址条件比选 1.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行业项目建设条件比选 2.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行业项目建设投资比选 3.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行业项目运营费用比选 4.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行业项目推荐场址方案 5.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行业项目场址地理位置图 第九章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节水措施
一、节水措施
二、水耗指标分析
第十章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一、场址环境条件
二、项目建设和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1.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2.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生产过程产生的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
三、环境保护措施方案
四、环境保护投资
五、环境影响评价
第十一章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一、危害因素和危害程度 1.有毒有害物品的危害 2.危险性作业的危害
二、安全措施方案
1.采用安全生产和无危害的工艺和设备 2.对危害部位和危险作业的保护措施 3.危险场所的防护措施 4.职业病防护和卫生保健措施
三、消防设施 1.火灾隐患分析 2.防火等级 3.消防设施
第十二章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组织机构 1.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法人组建方案
2.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机构组织方案和体系图 3.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机构适应性分析
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人力资源配置 1.生产作业班次
2.劳动定员数量及技能素质要求 3.职工工资福利 4.劳动生产率水平分析 5.员工来源及招聘方案 6.员工培训计划
第十三章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行业风险分析
第一节 宏观经济波动风险 第二节 政策风险 第三节 技术风险 第四节 供求风险 第五节 原材料风险 第六节 区域风险 第七节 产品结构风险 第八节 相关行业风险
第九节 企业生产规模及所有制风险 第十节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行业发展风险预测 第十四章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资估算
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资估算依据
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投资估算 1.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筑工程费 2.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 3.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安装工程费 4.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5.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基本预备费 6.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涨价预备费 7.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期利息
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流动资金估算
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资估算表
1.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入总资金估算汇总表 2.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单项工程投资估算表 3.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分年投资计划表 4.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流动资金估算表 第十五章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融资方案
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本金筹措
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债务资金筹措
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融资方案分析 第十六章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财务评价
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财务评价基础数据与参数选取 1.财务价格 2.计算期与生产负荷 3.财务基准收益率设定 4.其他计算参数
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销售收入估算(编制销售收入估算表)
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成本费用估算(编制总成本费用估算表和分项成本估算表)
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财务评价报表 1.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财务现金流量表 2.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损益和利润分配表 3.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来源与运用表 4.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借款偿还计划表
五、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财务评价指标 1.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盈利能力分析
(1)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
(2)资本金收益率
(3)投资各方收益率
(4)财务净现值
(5)投资回收期
(6)投资利润率
2.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偿债能力分析(借款偿还期或利息备付率和偿债备付率)
六、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不确定性分析
1.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敏感性分析(编制敏感性分析表,绘制敏感性分析图)
2.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盈亏平衡分析(绘制盈亏平衡分析图)
七、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财务评价结论 第十七章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行业投资建议
设计构思一一“田”的回归 整个平武现代农业观光园的生态规划设计,以“田”的回归为设计构思,田在古文,以“树立五谷的方形土块”为意。象形解字,指代军队方阵之形。田寓意“孕育,生长,生命”的一个有机的动态生态过程,注解的也是低碳高效观光农业园设计原则。
采取“田”的回归作为设计理念,一方面是取意于有机的长成这个生机勃勃的动态过程,另一方面是取它在景观视觉上的意向,如金黄色的麦田流躺在翠绿的白桦树田埂下,纵横交错的田埂上古铜色肌肤的人们大声哼着丰收的歌,好一片壮朋的农业景观形象。
为了表达“田’的回归的设计理念,对平武现代农业观光园采用“五谷禾
田”、“农业遗存”、“农业生态文化”等元素作为构想,最大化突出农业的景观表达,体闲生态表达的“景观化的生产”、“以农业带体闲、以观光促生态”的设计理念,将农业美、生态美、人文美融入了这片生态地带的规划设计。遵循场地的有机生长过程,对自然持最大的尊重,倡导生态之美,人文之美,尊重场地生态良性循环、保护利用环境能源,利用科学技术倡导区域协调相融。
“景观化的生产”的设计思路 园林上的景观几要包含了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景观,“景”指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观”是指人对“景”的各种_I几观感受的结果。基于农业产业的科学本质和观光体闲业的经营本质,观光农业园区开发,作为生产基地,必须遵循科学性,具有产品生产功能;而作为游览园区,又必须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满足人们的视觉经历和心灵感受。
因此,平武现代农业观光园的景观表达特性。重点突出农业产业的本质特性,同时也要表达观光体闲所决定的创新特性。本文将从视觉上的景观表达以及几题上的景观表达来论述平武现代农业观光园的景观规划设计 视觉景观最优化设计 总体规划布局 整个平武现代农业观光园景观规划设计的谋篇布局,围绕着涪江这条“水”几线来进行,观光农业园位于九环线至涪江沿岸之间的河坝地带,地形逐次下跌,景观格局布置成宛若梯田的层次景观,形成苗木林区、温室区、花卉区、果树区,滨河农庄区的功能布局,俩俩互为背景,又统一于涪江水系几线下,同时滨江对岸辽阔的农景又成为观光农业园的借景景观。
景观与观景视线统一于总体规划布局,形成强烈的景观序列感,有层次的景观将使平武现代农业观光园成为九环线上一隅特色的景观点。生产区的景观特性 在生产区的规划设计上充分挖掘生产的景观特性,充分体现平武现代农业观光园以苗木花卉生产为几要定位的生产特色。因此通过生产温室的展小和规划区内花卉的布置,形成整个园区“花园”的特质,使生产和展小良好地结合,让观光游客对园区有深刻的印象,形成园区的重要标识。苗木区的种植考虑乡土植物与彩色植物相搭配。突出形成颜色上的由暖及冷,层层叠落,四季色彩鲜明的景观效果。
“田缘线”的美化 观光农业园里农田、道路两侧或与其他景观交接的边缘地带,简称“田缘线”。田缘线是游人最直接的观赏部分,是观光农业园路径和
区域的边缘地带,直接影响游客对农业园景观质量的评价。对平武现代农业观光园田缘线的设计,采取加强田缘线景观细致度与空间层次性的设计方法。首先,用多层的垂直景观布满道路或田缘,保持一定水平的郁闭度,为游人提供良好的庇荫条件,形成浓郁的乡村气氛。
如农业林网设计时突出垂直方向上空间感,表达明显导向性的作用,同时使游人的视线可通过林冠线下的空隙透视深远的景观,避免封闭游人的视线。其次,在垂直路网边缘布置观赏价值较高的花灌木、自然式的草本花丛及地被植物层,使林下的空间深度在风景艺术上表达独特的价值。使游人在游赏,既可感受到闭锁空间内的景观之妙,又可驻足远观体味“山外山”的透视之妙。
视觉走廊与节点设计 秩序给人以理性、科学和安全感,也可以使人产生和谐的美感。平武现代农业观光园景观规划系统设计几要通过组织不同的功能区域、路网、边缘、结点等使园区组成统一的整体。园区内道路沟渠等线型要素形成连接不同场所的线性单元,同时也形成农业园区景观的视觉走廊。设计时将不同的景点和背景,组成景观序列,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联系电话:×××××
编制日期:×××××
休闲生态农业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 录
第一章 项目总论
1.1 项目提要
1.1.1 项目名称
1.1.2 项目承办单位及项目法人代表
1.1.3 项目性质
1.1.4 项目建设地点
1.1.5 项目主要产品及产品方向和生产规模
1.1.6 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
1.1.7项目建设期限及进度
1.1.8 投资规模和资金来源
1.1.9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1.1.10 研究结论与建议
1.2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3 可行性报告编制依据
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2.1项目背景
2.1.1国家有关政策
2.1.2地方政策发展规划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需要
2.2.2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农业产业经营的需要
2.2.3是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2.2.4有利于促进城乡融合,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和谐农村
第三章 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3.1 项目区概况
3.1.1 地理位臵及区域范围
3.1.2 自然资源情况
3.1.3社会经济状况
3.1.4 项目相关产业发展现状
3.1.5 项目建设地点选择
3.2 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
3.2.1 政策环境
3.2.2 项目建设有较好的基础
3.2.3 项目位于XX白云岩旅游区内
3.2.4 自然地理条件和区位交通优势
3.3 主要障碍因素及解决方案
3.3.1 主要障碍因素
3.3.2 解决方案
第四章 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4.1 建设单位概况
4.1.1 发展历程
4.1.2 现有产品
4.1.3 主营业务
4.1.4 企业制度
4.1.5 管理模式
4.1.6 人员结构
4.2 研发能力
4.2.1 企业自身的科研开发能力
4.2.2 技术依托单位
4.3 财务状况
第五章 市场分析与销售方案
5.1国内休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5.2市场分析
5.2.1休闲业态市场需求分析
5.2.2牲猪市场前景
5.2.3肉蛙的市场前景
5.2.4市场供应分析
5.3竞争力分析
5.4项目经营策略
5.5销售策略、方案和营销模式
5.5.1 推销策略
5.5.2 营销模式
5.6 市场风险分析
5.6.1 项目产品市场风险因素分析
5.6.2 防范和降低风险对策
第六章 项目建设方案
6.1项目建设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
6.2项目布局
6.3项目生产技术(设计)方案
6.3.1 项目技术总路线
6.3.2牲猪养殖方案
6.3.2生态观光果园建设方案
6.3.3休闲渔业区设计方案
6.3.4农家乐服务区设计方案
6.3.5美蛙基地扩建方案
6.4具体建设内容与规模
6.4.1渔业区建设内容与规模
6.4.4观光果园建设内容和规模
6.4.5农家乐服务区建设内容和规模
6.4.6总体项目公共建设内容和规模
6.5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第七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7.1 投资估算依据
7.2 项目建设投资估算
7.2.1 固定资产投资估算
7.2.1.1渔业区建设投资估算
7.2.1.2牲猪养殖场建设投资估算
7.2.1.3美蛙场地扩建内容和规模
7.2.1.4观光果园建设投资估算
7.2.1.5农家乐服务区建设投资估算
7.2.1.6总体项目公共建设投资估算
7.2.1.7间接费用估算
7.2.1.8预备费用估算
7.2.2建设期银行利息估算
7.2.3流动资金估算
7.3 资金来源及筹措
7.4 资金使用和管理
第八章 财务评价
8.1 财务评价依据
8.2 销售收入和销售税金及附加估算
8.2.1 销售收入估算
8.2.2 销售税金及附加估算
8.3 总成本费用估算
8.3.1原材料
农业产业投资基金是指按照共同投资、共享收益、共担风险的基本原则, 通过发行基金券 (基金份额或受益凭证) 的方式集中投资者分散的资金, 并以股权形式直接投资于农业产业企业 (未上市企业) 或项目, 并参与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 以期所投资企业发育成熟后通过股权转让实现资本增值。农业产业投资基金一般具有如下特征:投资对象主要是农业、投资规模大、投资期限长、积极参与所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可成立政策性农业投资公司和农业产业发展基金”, 2010年出台的“一号文件”则明确提出要“建立农业产业发展基金”。在这一背景下, 我国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得到了快速发展, 其正成为我国现代农村金融体系的“新鲜血液”和重要组成部分。就目前而言, 云南省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以省内农业产业为主要投资对象的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尽管近年来省内出现了很多具有股权投资性质的产业基金、创投公司、私募基金等投资主体, 但其投资项目也很少涉及农业领域。因此, 云南省发起设立为农业产业提供资本支持与服务, 并从事资本经营和管理的农业产业投资基金是有必要的。特别是在对涉足农业产业的投资机构少, 财政支持以及配套金融资源相对缺乏的情况下, 为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 采取新型投融资方式, 充分利用民间资本, 此举显得尤为重要。
二、云南省设立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的必要性
(一) 云南省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的资金瓶颈分析
云南省要实现省委、省政府针对农业提出的“突出特色, 优化布局, 做大规模, 提高效益”的总体思路, 其关键是解决资金制约问题。虽然目前云南省农村金融体系经过多次改革和完善, 已经初步形成了“政策性金融、商业金融、合作金融、民间金融”分工协调的格局, 但是其对农业的信贷投入相比农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依然存在巨大的缺口, 且现有农村金融体系的支农效率较低。众所周知, 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是农业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目前云南省农业发展缺乏资金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财政资金支农力度依旧有限。
一方面财政支出中农业支出比重较低。2000年至2006年, 云南省地方财政支出中对农林水事务支出比重一直维持在9%左右, 而从2007年开始, 云南省地方财政加大了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财政支出中对农林水事务支出数额从2007年的127 5982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327 2128万元, 其比重从11%上升到14%。虽然从数值上看, 近年来财政对农业的支援力度在逐步加大, 但财政对农业支出的比重依旧不及财政总支出的增长速度。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云南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所得
另一方面财政支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比重较低。近年来, 云南省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绝对额在增大, 2000~2010年, 农村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从49.75亿元上升至476.1亿元, 但从全省城乡固定资产的投入比重看, 2000到2005期间这一比值是不断走低的, 而从2006年开始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力度, 截止到2010年, 云南省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值维持在8.5%左右。但2010年, 全国农村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值为13.2%。相比较, 云南依然较大幅度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资料来源:《云南统计年鉴2011年》相关数据整理所得
2. 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支农力度较弱。
2000年至2010年, 云南省农业信贷资金的数额从118 5182万元增加到1034 6722万元, 从量上来看, 农业贷款在这十年间几乎增长了9倍。但从农业贷款占整个金融机构贷款总额来看, 这一比值还较低, 目前维持在10%。
资料来源:《云南统计年鉴2011年》相关数据整理所得
3.农业企业在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能力弱。
时代目前, 云南省农业 (总第489期) Times企业数量众多, 且通过省市级认定的农业龙头企业也为数不少, 但是这些农业龙头企业上市融资能力很弱, 目前云南省仅有2家上市公司 (绿大地和景谷林业) 。作为一个拥有诸多特色优势产业的农业大省, 云南农业上市公司的数量如此之少, 充分说明了云南省农业企业在证券市场的融资能力不强。
因此, 鉴于目前云南省农业发展所遇到的资金“瓶颈”问题, 通过发展农业产业投资基金, 以健全云南省现有农村金融体系, 进而拓宽农业产业融资的渠道是非常必要的。
(二) 云南省农业中各产业发展自身的不足
云南省具有优越的气候优势和资源优势, 云烟、云茶、云药、云糖享有很高知名度, 花卉业、旅游业、林产业、石产业、橡胶、咖啡、三七、天麻、土豆等已成为云南省主要的特色优势产业, 近年来发展也比较快。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难题, 比如小、散、差和产业集中度不高,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市场开拓和品牌培育不够, 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云南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而农业产业投资基金拥有先进经营管理经验和现代农业生产技术, 可以各特色产业内龙头企业为投资对象, 并推动其快速发展, 进而有利于整个农业产业链的整合, 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三、云南省设立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的可行性
发展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资金缺乏、自有资本金不足的问题, 并能减轻政府农业投资的财政压力。目前云南省设立和推行农业产业投资基金这一创新型投融资方式的宏观、微观环境日益成熟, 故此举是可行的。
(一) 日益完善的制度、政策环境
近年来, 为促进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 我国政府相应地颁布了诸多法律法规和政策。云南省同时根据自身特色、依据国家政策, 颁布了一系列的有利于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政策法规, 对其市场准人和组织形式、经营和退出机制以及可享受的优惠政策等内容进行了规范。同时, 发展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符合云南省的产业政策, 会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一直以来, 云南省政府大力倡导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扶持重点龙头企业, 而发展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可以充分体现政府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重视程度, 是云南省产业政策导向的具体体现, 必然会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二) 稳定的资金来源
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已具有稳定的资金来源, 一方面, 目前云南省金融机构存款不断增加, 截止2010年末, 云南省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为57 195 525万元, 而企业存款为44 624 227万元。另一方面, 随着云南省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 对外资的吸引力也在加大, 国外资本也是农业产业投资基金资金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 云南省社会资金较为充裕, 正积极寻找具有相对较高收益的投资渠道, 而农业产业投资基金作为资本市场上一种新型的金融投资产品, 在促进社会资本形成, 推动农业产业发展,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
(三) 旺盛的融资需求
随着云南省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快速发展, 农业中各特色优势产业中具有增长潜力的龙头企业都是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中小龙头企业以及一些重组企业, 对资金的需求日益增加。由于目前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出现缺位, 同时, 农业产业化自身的脆弱性及农业企业融资的内在弱质性, 也制约了对农业产业化的信贷投入。可见,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尤其是对长期资金需求, 而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的出现,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其旺盛的资金需求。
(四) 具备了设立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的市场环境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 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的经营模式日益成熟, 为基金“发现—培育—发展—回报”的投资路径提供了运作基础。目前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已基本形成, 产权交易市场体系也日益完善 (如云南省内的股权交易市场在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发
(五) 已有可供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借鉴的经验
目前, 国内外有很多关于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的成功运作经验可供借鉴。比如, 国内的北京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其资金投向主要为都市型的现代农业, 生态农业、科技农业、循环农业以及休闲农业是其重点投资的四大领域;国外有澳大利亚麦格理集团的农业产业投资基金, 目前其农业基金团队所管理资产类别涵盖乳业、肉牛羊养殖、园艺、葡萄栽培、林场、谷物及坚果种植等多方面, 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专注农业领域的投资基金, 等等。
四、云南省设立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的现实意义
当前, 云南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在增多, 但各种挑战也在叠加凸显, 农村金融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等问题仍较为突出。为提高农村金融对农业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提出发展农业产业投资基金, 这对于促进农村投融资结构调整, 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 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完善了云南省现有的支农金融体系
目前云南省对农业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主要是通过地方财政的直接投入和金融机构的信用贷款。但地方财政的资金投入毕竟有限, 且整个农业产业所面临的资金缺口问题不可能完全依赖于财政投入, 因此, 要充分发挥金融资本的主导作用, 使之逐步成为“三农”资金投入的主渠道。另外, 以银行信贷为主的融资结构, 一方面使得风险大部分积聚在银行业金融机构, 另一方面受商业银行风险偏好影响, 使得中长期涉农信贷投入较少, 区域分布不均衡, 信贷结构不合理, 农业融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因此, 发展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将创新金融资本“三农”直接投资方式, 有利于拓宽涉农企业融资渠道, 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 优化农村金融环境, 逐步形成以金融资本为主的支农投入结构。
(二) 基金的建立有利于发挥资金杠杆作用, 撬动社会资金投入“三农”
目前, 农业产业投资的价值创造模式尚未被市场发现, 而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的建立能够对农业产业投资的价值创造模式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市场普遍认为农业领域缺少投资机会的误区, 从而引导和带动社会资金充分发掘农业产业投资价值, 加大对农业领域的投资力度。另外农业产业投资基金作为一种集合投资产品, 通过发行基金把投资者的资金汇集到一起来对农业产业进行投资, 即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三农”。
(三) 农业产业投资基金拥有的先进经营管理经验, 有利于革新农业企业发展理念, 从根本上提升农业产业的发展质量
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发展至今, 已由简单的财务资本投资转向通过技术和经营管理的投入来创造价值的阶段。专业化的基金投资团队不仅可以为农业企业提供稳定的长期资金投资, 而且还能够带来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 为企业长期规范化运营发展提供保障。此外, 全面而长远的经营管理理念还将有助于改变当前农业企业管理水平较低、经营效率不高、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等现状, 革新农业企业发展理念, 从而提升农业企业价值, 并从根本上提升农业产业的发展质量。
(四) 农业产业投资基金有助于从组织结构上整合农业产业链, 有助于产业信息平台的建设, 促进产业协调发展
一方面, 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对农业企业的资金投入及适度的经营管理, 既加强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联系, 又能够对农业企业建立起合理有效的内部经营管理体制, 从而有利于产业联盟和产业链品牌的形成。另一方面, 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可以利用自身的组织优势和社会资源, 为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升级提供所需的产业信息。产业信息平台能够为企业提供各种配套服务信息, 以满足其生产发展的需要。另外, 依赖于农业产业投资基金收集整理信息, 产业链上下游环节能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整生产, 可减少整个产业运行中的交易成本, 提高农业产业经营效率。
(五) 基金的建立有利于改变云南省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的现状, 促进农民增收
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定位为按市场化原则对农业产业化企业和项目进行投资。以农业企业的发展带动农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 具有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企业化管理的特点, “市场+农户”、“基地+农户”、“企业+农户”等共同发展、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 将有助于改变云南省农业产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的现状, 提高整个农业产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进而促进农民收入水平增加。
五、结论
云南省作为一个拥有诸多特色优势产业的农业大省, 但农业中各特色产业的发展一直面临着资金短缺、融资渠道单一的问题, 以及产业内农业企业自身存在着规模较小, 产业集中度不高等现象, 从而制约了云南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而针对农业企业或项目进行投资以并参与其经营管理的农业产业投资基金,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涉农资金不足的问题, 以及改善农业产业不合理的发展现状, 因此, 云南省发展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目前云南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对农业产业投资基金有其现实需求, 且已具备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市场环境和条件, 故云南省应着眼于现实,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投资基金, 以促进整个农业产业的发展。
摘要:近年来, 云南省农业产业的发展较快, 但其一直面临着资金短缺、融资渠道单一等问题, 而农业产业投资基金作为现代农村金融体系的一种重要创新, 无疑是破解农业资金瓶颈、加快农业产业发展以及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本文将结合云南省内农业产业的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重点分析发展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资金短缺,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必要性,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季敏波.中国产业投资基金研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年第4版.
[2]刘叶妮.农业产业投资基金——我国涉农金融体系的新型血液[J].银行家, 2009 (6) .
[3]刘祚祥.发展农业产业基金, 创新农村金融体系[J].金融经济, 2010 (12) .
[4]王伟.创建农业投资基金战略构想[J].农业经济, 1999 (8) :26~28.
[5]熊铭奇、汪思鸣.我国农业产业投资基金设立探讨[J].农村经济, 2003 (10) .
摘要:近些年福建省开展气排球运动如火如荼, 各级单位为了丰富体育文化生活,定期举办各类气排球比赛,气排球运动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和推广,但在福建高校里气排球运动发展却很缓慢。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和访谈、自身参与等研究方法,对福建高校健康体育课中设置气排球的可行性进行研究,为气排球引入高校奠定一定的理论依据,以期使福建省高校气排球运动得到更好的发展,进而促进气排球运动在全国高校的推广和发展。
关键词:气排球;高校;全民健身
【中图分类号】G8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187-01
一、高校开设气排球选修课的优势
1.气排球运动的特点
气排球重约 120 克,圆周 74-86cm,场地为 12×6,网高(男 2.1,女 1.9)参赛人数为 5 人,与普通竞技排球相比,从球的大小,以及比赛场地、网高等与硬排球相比更简单。气排球由柔软的塑料制成,球的颜色为黄、蓝色,气排球是一种减重、减速又保持排球特性的新型排球。
气排球的这些特点,减少了发球的难度,降低了排球的技巧性,比赛时减少了球的飞行速度,击球式样增多,练习和比赛中手臂红肿、疼痛难受的情况大大减少,新学者不再对气排球充满紧张和恐惧,排球的扣球成功率和精彩度大幅提高,扣球的成功、扣球动作的精彩给全队带来鼓舞,给参与扣球者带来快乐和成就感。由于网高的降低,拦网的成功率增加了,在比赛中的进攻方和防守方,都能在比赛中体会到成就感和提高自信心。比赛的趣味性、吸引力、可观赏性,给气排球的学习者带来身心健康、展现自我的同时,也给观众带来无尽的快乐,真正实现了快乐体育。
2.运动场地要求不高
高校大部分存在体育教学场地不大,以及体育设施落后陈旧的问题。目前高校很少专门设立气排球场地,我们只有合理地利用现有和开发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利用羽毛球场地、网球场地或者图书馆大厅来进行气排球的教学和比赛。教学训练和课外体育活动所需要的气排球的价格不贵,经济实惠,对周遭环境设施破坏性不强,开展的安全性高。
3.气排球运动安全、易学,比赛规则相对宽松
气排球质量轻,扣球时不会使人受伤,学生没有压力,对周遭环境设施破坏也不大。气排球在技术方面要求较低,可以采用双手捧球的方式,球体大,学习传接球方面很容易上手,入门不难,初学者只要认真学习,经过短期训练,就能参加气排球的竞赛。气排球的垫球、持球、扣球等技术性动作比较容易掌握,灵活宽松,比赛中球在空中的来回次数增加,学生更能体会到参与运动的兴趣。
二、气排球在高校中实施的可行性研究
1.体育教学改革
目前随着网络的大力推广,手机网络费用越来越低,加之网络游戏、信息的强大吸引力,很多学生网络成瘾,以及加上高校大学体育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等原因, 大部分学生对上体育课积极性不高,学生上体育课是应付,或者是把体育课当做自由放松的课程,只要老师考勤完毕,或者自由练习时,有些学生就开始逃课, 有些学生用手机上网,还有些学生人在心不在。迫于上述种种情况,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已经迫在眉捷,在高校引进新兴体育项目成为了一种必须。气排球这一新兴的项目很符合大学生的参与,吸引了学生的关注使更多的学生远离电脑和手机,积极投入到到体育运动中来。
2.发展学生身体素质
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学生的体质,是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怎样来衡量学生的体质状况呢?身体素质是衡量体质状况的重要标志,而身体素质是通过人体在运动中所表现的各种机能能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学生的营养水平大力跟进。可是,大部分学生的身体素质在下降,表现最为明显的是耐力、速度、柔韌、灵敏。体育工作者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不但要培养学生有终身体育意识和具备一定的体育理论基础、观赏体育比赛能力,还要为掌握一门或者多门体育技能,通过锻练全面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为终身体育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丰富课外体育生活,培养学生运动兴趣
一旦学习排球课,很多同学的手臂经常被打得疼痛淤青,或者被球击中身体,很多同学一听到上排球课,出现紧张,甚至闷闷不乐,上排球课的积极性很难调动。气排球是用一种轻质柔软的塑料制成,在练习过程中气排球对学生造成身体的伤害就会降到最低限度,手臂、手指将避免受到伤害,消除了学生练习排球时所产生的紧张、不开心情绪。气排球技术学习不难、让人开心,同时有很强的趣味性、休闲观赏性。气排球的规则里面缩短了比赛场地,降低了网高,降低了技巧性,降低了技术动作的难度,因此气排球具有连续进攻的优势。比如发球,一般女生因为力量和发球方法的难度是无法实现上手发球的,但是气排球就很容易地实现上手发球,学生也就能感受到每种发球的技术动作。
4.全民健身的需要
当今人们对身体素质的重视与日剧增,全民的健身工作发展缓慢,已经很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大众的体育运动开展不够广泛,群众的体育健身意识还有待加强,每周能够自觉进行三次体育活动的人很少,大部分人每天就是对着电脑玩游戏、上网。当今的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在校园里,气排球运动能够给他们带来无穷乐趣和成就感,这种快乐的情绪会直接带给身边的每一位亲人和朋友。气排球的学习,男女老少、年龄的大少都不受影响,形式丰富、场地方便、经济实用的诸多特点,使更多的人加入其中。大学生在学校里熟练地掌握了气排球的技术、规则,以后步入工作岗位,他们将是推动全民健身的主力军,起到积极参加、积极组织这种健身活动的作用,必将大大促进全民身体素质的提高。
随着社会各界人士对气排球的认可,各级单位定期举办气排球比赛, 将会促进气排球这个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的大力发展。气排球运动对学生的身高和技术水平要求很低,积极加入气排球的训练,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在很短的时间里能学到一项运动技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在运动中还能体会到运动的乐趣,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所以,高校可以把气排球开设为选项体育课,也适合学校所有师生作为课外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蔡志源.我国创新的气排球与项目展望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6).
[2]黄阿海.论气排球创新特色及在高校的推广 [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3).
【农业项目可行性】推荐阅读:
农业种植基地项目可行性报告06-29
农业机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1-27
农业申报项目10-04
农业投资项目06-24
生态农业项目10-16
农业综合项目规划12-05
农业水稻项目运作方案06-05
农业项目自检自查报告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