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教育规划

2024-12-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普法教育规划(推荐8篇)

普法教育规划 篇1

“五五”普法教育实施规划

为了进一步落实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

法制国家”的基本方略,普及法律知识。根据新泰市市委市府《关于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要求,结合我校的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继续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法制实践相结合,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学习、贯彻教育法规相结合,充分发挥学校在青少年教育中的阵地作用,强化普法教育活动,努力实践依法治校,以德治校的基本方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大力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坚持品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并重,推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全面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目标与任务

(一)目标

通过开展五年法制宣传教育,校级领导知法先行,守法垂范,提高依法治校的水平。广大职工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依法治教。家长秉公守法,优教优育,依法教子。学生懂法律、讲道德、守纪律、勤学习、依法治学。

1、继续深入学习和宣传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

民主法制理论和党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基本方略,学习和宣传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法规,提高校领导、教职工、家长、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制理论水平。

2、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法制实践相结合,以依法治校为重点,以法制化为目标,不断提高法制化管理水平。

3、围绕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以及教育中心工作,继续深入系统

学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宣传、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强化关于“八荣八耻”的宣传教育。

4、学校要继续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结合中学教学的相关内容,组织学习《宪法》、《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城市治安管理条例》及政府新出台的与学校及青少年健康成长相关的法律法规。

5、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把法制宣传教育和公

民道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宣传弘扬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使民主法制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6、充分发挥教育领域的人才优势,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深

入研究法制宣传教育特别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规律与特点,建立研

究、推广普法经验成果的队伍与平台,形成相关的教学和科研成果,使学校成为辐射社会法制宣传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

三、主要措施

本规划从2008年开始实施,2010年结束。分为三个阶段。

1、2008年到2009年2月为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

(1)制定校“五五”普法规划。由校行会讨论,保卫科落实。

(2)建立健全校“五五”普法领导组和普法教育课题组。

(3)“五五”普法动员、宣传发动。由校保卫科和政教处共同负

责。

(4)培训普法骨干。要把“五五”普法宣传教育落到实处,必

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四五”普法教育的基础上,总结经验,选派相关教师参加法制教育师资培训,做到法制教育持证上岗,努力争取法制教师专职化。普法教育师资培训要把上岗培训与提高培训有机衔接,不断提高普法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学校计划1—2年完成“五五”普法教育师资培训工作。

2、2009年2月至2009年底,为全面实施阶段。具体安排为:

(1)学习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关于民主法制的论述,提高法制

理论水平。

(2)学习宪法和十六大精神,进一步明确我国依法治国的基本

方略。

(3)结合学校工作实际,有针对性选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和部分基本法律。

3、2010年为考核验收阶段。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要求,认真进行自查、总结、整改、迎接上级的检查验收。

(二)方法

1、确定校领导、教职工、家长、学生为普法的基本对象。对学

生普法为重点。

2、根据各普法对象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选择普法教育的重点、难点、热点、切入点。

3、开展各种普法形式 :

法制课程:研究、组织、开发成校本课程。

学科课程:政治课、语文课、历史课、地理课等

活动课程:班会、校会、团校、讲座、辅导、咨询、演讲、个案

处理、军训、新生入学训练、文艺演出等。

环境课程:校刊、广播、黑板报、手抄报、文化长廊、标语指

导牌、家长学校、警(军)民共建等。

4、验收办法:初一年级口答,初二年级手抄报,初三年级测验,校领导、教职工、家长考试。

5、实行目标管理,做到有部署、有检查,考核结果纳入学期考

核。并与评优评先、晋级、福利等挂钩。

6、设立普法专项基金。每学期不少于2000元,用于购置资料教

材、开展活动等,由分管校长批准使用。

(三)要求 :

1、突出重点,强化教育。“五五”普法学习的重点是:邓小平、胡锦涛同志的民主法制理论和党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宪法,以及与实际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等。不断增强法制意识,做到学法、守法、用法、护法。

2、结合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的要求,在师生中形成广泛影响和自觉履行的氛围。

3、学用结合,完善制度。在抓好法制宣传教育的基础上,不断

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实施领导方式、管理方式、学习方式、服务方式的转变。

四、组织领导 :

学校成立普法教育领导组和普法教育课题组:

1、普法教育领导组组长:刘守亭(校长,负责统筹安排和监督)

副组长:李天军(政教主任,负责指导具体工作的开展)

李伟(办公室主任,负责普法教育的后勤保障)

和法律(聘请为我校法制副校长))

2、普法教育课题组组长:(副校长,统筹安排)

副组长:亭(具体负责课题组的成立及工作的开展)

成员: 政治组全体教师、聘请部分教师担任。

新泰市金斗学校

普法教育规划 篇2

关键词:教育设施,布局,规划,设计,主要内容

0 引言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也确定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人才强国”战略, 这些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为贯彻落实我市“人才兴市”战略, 深化城市总体规划, 统筹安排教育设施空间布局, 优化配置教育资源, 晋城市规划局于2006年8月委托晋城市规划设计院进行《晋城市教育设施布局规划》的规划编制工作。

1 设计的基本思路

在接到设计任务后, 我院成立了项目组。采取与相关部门座谈、问卷调查及公众参与等多种手段, 对教育设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了解, 掌握第一手资料。通过与教育主管部门密切配合、及时沟通, 明确了本次规划的基本思路。

通过对项目的分析解读, 确定了本次规划涵盖的内容, 即:高等教育、中职教育、基础教育、特殊教育, 并将重点放在群众关心的中职教育和基础教育方面。对基础资料进行仔细分析后, 针对各教育阶段的不同情况, 对中职教育及基础教育阶段的高中部分作了规划范围的调整, 即将中职教育扩大到全市范围内的一市四县考虑;将高中规划扩大到泽州县辖区范围考虑, 以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本次规划结合《晋城市城市总体规划》及《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 (山西·晋城) 和国家相关规范, 重点确定了当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入学比例及不同教育阶段的最小生均用地面积, 为下一步每个学校的用地规模确定提供依据, 并针对现状学校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保留、扩建、调整、撤并等措施, 尽可能达到服务半径的合理及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

2 设计的主要内容

本次规划以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为依据, 结合城市发展规模、居民住宅区和人口聚集走向等因素, 加快高等院校的建设步伐, 优化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的资源配置, 提高基础教育的改革力度及教育质量, 按照“统筹规划, 合理负担, 优化配置, 资源共享, 分步实施”的原则, 完善教育设施布局规划。

本次规划的范围为晋城市“一城三区”, 即:主城区、北石店区、南村区 (与总体规划范围保持一致) 。规划城市建设用地为49.2 km2, 其中:主城区约39.09 km2;北石店区约6.72 km2;南村区约3.39 km2。规划期末城市总人口为50万人, 规划期限为2006年~2020年, 规划内容主要包括四大部分:高等教育、中职教育、基础教育、特殊教育。

2.1 高等教育

目前, 晋城市“一城三区”范围内大专院校共2所, 即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和晋城广播电视大学;大学函授站点4个, 即太原理工大学函授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函授站、山西职工医学院函授站、山西中医学院函授站;党校共3所, 即市委党校、城区党校、泽州县党校。

针对晋城市本科院校缺乏的现状, 规划根据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及大专院校的需求分析, 本着“因地制宜, 远近结合、适当集中”的原则, 将新建的本科院校、职业技术学院、广播电视大学及党校统一规划到水东新区 (规划控制的城市远景新区) , 并结合其他科研机构的设置, 形成晋城市的区域性教育科研基地。

2.2 中职教育

目前, 规划范围内有公办中职学校共6所, 其中普通中职学校5所, 即晋城市高级技工学校、晋城矿务局技校、晋城市职业一中、城区职业中学、泽州县高级职业中学;专业中职学校一所, 即晋城市体校;教师进修校有2所, 即城区教师进修校和泽州教师进修校;除此之外, 还有民办北华学校中职班、德泰文武学校等。

通过对学生来源的分析, 确定规划范围内中职学校的辐射范围不仅是市区, 而且还是晋城市辖区的所有区域, 甚至还包括省、市外一部分地区。因此, 中职教育规划应扩大到全市范围统筹考虑。

通过对全市范围内27所中职学校的走访调查, 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 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按1∶1比例分配, 分市区和县区分别建设。

1) 市区:

职业技术学院大中专与中职分离后, 将原址扩建成为一所高标准的中职学校;其他中职学校整合资源, 扩大规模;在水东新区新建市职业二中, 并结合中职学校新建实训基地。至2020年规划范围内普通中职学校达8所, 专业学校1所 (市体校) , 实训基地1所。

2) 县区:

高平、阳城各重点发展2所中职学校, 沁水、陵川各重点发展1所中职学校;其他中职学校整合资源, 扩大规模, 使各县、市中职学校在校人数达到规划要求, 满足中职教育的发展要求。

今后中职的发展方向, 从课程设置来讲, 应结合晋城市主导产业, 有针对性的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努力构建以能力为本、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题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为晋城市培养中坚技术力量。

2.3 基础教育

本次规划通过对规划区内的11所高中, 25所初中, 89所小学及幼儿园的现状深入分析, 并针对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规划措施。

规划按照国家规定的幼儿园服务半径不超过300 m, 小学服务半径不超过500 m, 中学服务半径不超过1 000 m的原则, 根据《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 (山西卷·晋城分册) 确定不同阶段的学生入学比例, 结合《晋城市城市总体规划》 “新建一批、扩建一批、调整一批、规划一批”的规划思路, 加快市区中学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过程。

规划结合国家有关标准及晋城市的现状情况, 对不同类型的项目提出了不同用地规模的确定标准, 即对于规划已审批的教育设施用地, 原则上按审批规模执行;对正在规划阶段的教育设施用地, 按本次确定的用地标准作出相应的调整。其中, 用地紧张的旧城区及城中村, 按小学生均用地不小于10 m2/人, 中学生均用地不小于12 m2/人的下限指标核定用地规模;今后开发建设的城市新区小学按生均用地不小于18 m2/人, 中学按生均用地不小于22 m2/人的下限指标核定用地规模;幼儿园生均用地以现行规范为准。

1) 普通高中:

在基础教育阶段, 高中不受服务半径的限制, 市区及泽州县的高中大部分集中在主城区, 故高中的规划范围扩大到泽州县范围。本次规划将原巴公镇、周村镇、犁川镇的3所高中保留, 适当扩大规模, 重点发展市区高中。规划扩建、保留了现状8所高中, 新建4所高中。至2020年规划范围内高中达12所, 满足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1∶1比例分配的生源。

2) 初中:

到2020年, 规划范围内初中学校数量达28所, 其中对现状的19所初中扩建、保留, 另根据人口预测, 再新建初中9所, 满足就学要求。

3) 小学:

此次规划, 针对小学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作了较大的调整。对规划范围内小学, 保留29所, 其中扩建19所;对因没有发展空间或区域位置不合适的10所学校作了一定调整, 将分布不均衡、教育资源及生源不足的19所学校进行撤并。根据人口预测, 到2020年, 新建30所小学, 满足包括暂住人口子女在内的学生就学。

4) 幼儿园:

幼儿园建设要走多元化办园之路。以公办园为主导, 大力发展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等形式的幼儿园, 依据《晋城市城市总体规划》0.5万人~1万人规划6个~12个班的幼儿园1所, 按服务半径及人口规模配置。

2.4 特殊教育

针对特殊教育用地短缺、设施配置落后等存在的问题, 规划在紧邻已动工兴建的金村镇赵庄村聋哑实训基地处新建一所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聋哑学校, 以保证在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 努力发展盲、聋、哑、残疾和弱智儿童的特殊教育, 使更多的残疾儿童享受接受平等教育的权力。

3 创新点及实施情况

本次规划的主要创新点如下:

1) 与《晋城市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紧密结合, 提高规划的可行性。

2) 规划结合不同层次教育的特点, 确定相应的规划范围。

3) 本次规划打破了专项规划文本的固定格式, 根据项目在实施中的具体情况, 增加了分图则部分。将每个学校根据不同的情况, 进行定街区、定位、定扩展用地等一系列工作。

4) 强调生均用地重要性, 为下一步工作提供可靠依据的同时预留一定的弹性空间, 保证教育设施布局规划的科学性。

普法教育规划 篇3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是在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对区域发展的一个科学规划,其精神实质是:“科学发展,先行先试”。

其中,《纲要》对珠三角地区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与要求进行了中长期的定位与规划,涵括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教育培训、教育改革、教育开放、教育一体化等方面的内容。《纲要》第九部分对此作了集中阐述,第一、四、六、七、十一等5个部分也作了重要论述。这不仅是珠三角地区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而且是广东编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性文件,对广东全省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于教育发展情况

《纲要》概述了珠三角地区改革开放30年来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事业发展情况及其面临的挑战。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迅速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纲要》第一部分“加快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之一“30年改革发展的成就”。

●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公共服务水平和文化软实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纲要》第一部分“加快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之二“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关于教育均等化

《纲要》提出要按照公共服务一体化要求,促进包括教育在内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城乡、区域教育协调发展。

●统筹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把社会事业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

——《纲要》第六部分“统筹城乡发展”之三“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严把农村教师准入关,建立教师退出机制,提高农村教育师资水平,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同上。

●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逐步实现农民工子女就学、公共卫生等公共服务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同上。

●加强城市对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领域的对口支援。

——《纲要》第六部分“统筹城乡发展”之四“建立以城带乡、以工补农新机制”。

●加强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协作,推进区域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纲要》第七部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之四“推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

关于教育发展定位

《纲要》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让人民“学有所教”。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切实做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打造全国高水平、高品质社会事业发展示范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进步。

——《纲要》第九部分“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之一“优先发展教育”。

●优先发展教育。

——同上。

关于基础教育结构

《纲要》提出要“优化基础教育结构”,重点提及义务教育办学资源配置、教育普及水平、职业教育等内容。

●合理配置义务教育办学资源,逐步解决常住人口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

——《纲要》第九部分“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之一“优先发展教育”。

●从实际情况出发,由地方财政统筹考虑,逐步实现普及学前到高中阶段教育。

——同上。

●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率先实现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推进校企合作,建设集约化职业教育培训基地,面向更大区域配置职业技术教育资源,把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

——同上。

关于高等教育

《纲要》提出要改革高等教育,放宽高校办学自主权,“以新的思维和机制推动高等教育发展上水平”。

●支持企业与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平的技术研发机构和人才培养机构,组建企业技术中心,共同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纲要》第四部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之二“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

●支持国家重点高校、科研院所与珠江三角洲地区联合,组建100个左右省部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共建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科研机构、重大创新平台和省部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

——《纲要》第四部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之四“深化国家与地方创新联动机制”。

●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显著提升高校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

——《纲要》第九部分“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之一“优先发展教育”。

●以新的思维和机制推动高等教育发展上水平。支持港澳名牌高校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举办高等教育机构,放宽与境外机构合作办学权限,鼓励开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形式的智力引进和人才培养合作,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加大对国家重点建设大学支持力度,到2020年,重点引进3-5所国外知名大学到广州、深圳、珠海等城市合作举办高等教育机构,建成1-2所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高水平大学。

——同上。

关于教育综合改革

《纲要》提出珠三角地区要“争创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在教育改革中“先行先试”。

●争创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制定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率先探索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和运作方式。改革应试教育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寻符合人类文明成果传承规律的教育方式。扩大高等教育办学自主权,推进高等学校治理模式改革。积极探索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纲要》第九部分“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之一“优先发展教育”。

关于教育培训

《纲要》重视教育培训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规划。

●加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培训。

——《纲要》第六部分“统筹城乡发展”之三“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切实做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

——同上。

●强化农村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转移就业能力,把珠江三角洲地区打造成为全国农村劳动者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示范区。

——《纲要》第九部分“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之四“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创业培训,构建全国性的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

——同上。

关于教育开放

《纲要》提出珠三角地区的教育要加大开放合作力度。

●(粤港澳)加大开展银行、证券、保险、评估、会计、法律、教育、医疗等领域从业资格互认工作力度,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纲要》第十一部分“构建开放合作新格局”之二“推进与港澳更紧密合作”。

●鼓励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应急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开展合作,为港澳人员到内地工作和生活提供便利。推动专业技能人才培训的合作。

——同上。

●加强与台湾在经贸、高新技术、先进制造、现代农业、旅游、科技创新、教育、医疗、社保、文化等领域合作。

——《纲要》第十一部分“构建开放合作新格局”之三“提升对台经贸合作水平”。

●鼓励开办台商子弟学校。

——同上。

●支持与新加坡等东盟先进国家加强经济、技术、园区管理、人才培训等多方面的合作。

——《纲要》第十一部分“构建开放合作新格局”之五“加强与东盟等国际经济区域的合作”。

其他

●(广州)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强化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提高辐射带动能力。

——《纲要》第七部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之一“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模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纲要》第九部分“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之五“建设和谐文化”。

●建设学习型社会,形成热爱学习、崇尚知识的良好氛围。

教育科研规划 篇4

一.教研目标及主要工作

1。教育科研目标:紧跟新课改,立足课堂学改、切实有效研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营造“校兴科研”的良好氛围,创建学习型学校。

教研目标中最重要的二点:一是学改,二是创建学习型学校。学改是指“学习改革”。教育领域已经或正在发生极其重要的转移,即由“教”向“学”转移,由“被动”向“主动”转移,由“重复过去”到“面向未来”转移。世界教育正在朝向由传统的“三中心”向“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转变。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主张“教学做合一”,具有生命力的教育改革必须以研究学生的学为前提。教学工作只有教师教的积极性,没有学生学的积极性,其教学活动肯定是低效的。可以说,教育科研只改变教师的教育思想,不研究学生学习策略的转变,这种研究最终只是“公鸡成果”。因此,有生命力的教育科研工作要立足课堂教学,加强学生学习的研究和改革。

十六大报告已经吹响了向“学习型社会”前进的号角,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必须率先成为终身学习的示范者,而培育终身学习的土壤就是学习型组织。我们要以学习型组织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学习型老师为目标,积极探索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我们要立足课堂学改,创建学习型学校,促进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

2.具体工作及工作思路:

(1)。建立学校型组织工程。学习型学校的创建必须建立在学习型教师、学习型备课组、学习型年级组等学习型组织的基础上,创导一种“少一点钻营与投机,多一点书卷气”的和谐向上的校园氛围,从自我做起、从今天做起。

(2)。夯实新课改实施基础。新课程改革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阶段,我们要边实践边总结提高,迅速走出新课程改革的困惑期、渡过新课程改革磨合期走上新教育改革的前例。新课程改革与传统教育最大的变化是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要求我们的教学走向自主、合作、创新。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来展开,其基本做法是:以纪律教育来维持组织教学,以师讲生听来传授新知识,以背诵、抄写来巩固已学知识,以多做练习来运用新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下,它的缺陷越越来显现出来。它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把学生看成是接纳知识的容器。按照上述五步进行教学,虽然强调了教学过程的阶段性,但却是以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为前提的,没有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因此,革新教学方式势在必行。①变“组织教学”为“动机激发”

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师生交往的情境中,受到某种刺激,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需求的欲望,进而形成学习的动机。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系统中重要的动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没有学习动机,就不会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不会无缘无故的产生,而要靠教师在师生的交往中去激发、去培养。实践证明,“目标激励法”、“表扬促进法”、“友好交往法”等等,都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好方法。

②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求知”

其目的是让学生摆脱教师那种生浇硬灌的教学模式,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根据自身的实际来选择、探求蕴藏在教材中的知识。在这一阶段,要突出“自主求索”四个字。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瞪着眼睛站在讲台上看着学生学习,更不能再用一套讲义来应付全班学习不同的学习需要,而应和颜悦色地走到学生之中,帮助、引导学生学习。教师既要提问学生又要让学生提问,让教学在彼此质疑、共同思考之中展开,让学生的学习在彼此交流、相互促进之中深入。教在学后,学在教前,生为主帅,师为参谋。这个阶段很重要,也很复杂,操作的难度较大,一般可以采用“问题讨论法”、“主题研究法”、“师生方谈法”等方式展开教学活动。③变“巩固知识”为“自我表现“

其目的是让学生免除机械记忆、重复练习之痛苦,以自我表现的形式,一方面消化、深化知识,并内化成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凸现主体、张扬个性、加强合作,养成活泼自信的品格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这一阶段,要在“动”字上下功夫,要力求做到身动、心动、人人动。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可以采用或模拟表演,工对抗辩论,或演讲朗诵,或趣味游戏等形式鼓励学生动。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在自动中战胜自我,发展自我,在他动中发现不足,弥补不足。

④ 变“运用知识”为“实践创新”

其目的是让学生打破书本的局限,突破经验教训的禁锢,不做知识的奴隶,不做教师驱赶的绵羊,着力培养自己求异、求新的创新思维和敢疑、敢闯的创新精神。从学习过程的整体上看,这一阶段是实施全过程的归宿环节,前三个阶段原活动都是在为 这一阶段的完成蓄积力量。一堂课的学习活动是否成功,关键要看这一阶段的质量。因为只有搞好为这一阶段的活动,才能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才能达到教学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这一阶段要做探险队长、突围队长,打破常规,运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学生解答一个问题后,教师可提问:这是不是最佳办法?此题是否还有其他解法?换一种说法是否效果更好?这里是否有错误或漏洞?以此鼓励学生质疑书本,鼓励学生突发奇想,敢冒风险,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身体力行。

⑤ 变“检查知识”为“互相交流”

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同学间、师生间的学习体会和情感体验的交流,总结知识,体验学习方法,感受学习的酸甜苦辣。这一阶段虽然是结尾阶段,但切忌流于形式。成果汇报、学习拾遗、几点补充等,都是很好的交流方式。总之,要让学生在相互的交流中,将所学的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组建崭新的认知结构来增长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3)。常规教研克服“流于形式”、“疲于应付”的顽症,加强以“三次实践、三次反思”的案例研究和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本要切实开展研究课与磨课活动的实施,倡导行动研究使教育科研“研有所得、研有所获”,培育教师的成功体验、激发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和教育科研激情。

(4)。倡导人文关怀,营造浓郁的教研氛围,搞好教育科研内外的舆论宣传。

(5)。倡导校本特色的教育行动研究,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自我,成为理想教育的实践者和研究者,鼓励和帮助教师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实现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竞赛成果有新突破。

二.主要措施和要求

(一)。整体措施和要求

新课程改革方兴未艾,实施新课程对教师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新课程,我们要围绕其要求运用“三次实践、三次反思”的教研策略,做实事、重实效、创实效。

1. 弃技术型教师观和胜任为本的教师发展观,提倡反思型教师观和教师教育运动。

我们要立足学情和校情,采用以研代训,加强校本培训。我们要以解决课程实施中的实际问题为着眼点,立足课堂,实施教育行动研究,在研究状态下教学。

2. 教研周会坚持“轮流主讲,众人评议”制度。

教研周会要切实按要求进行活动,每次要根据学校安排认真研讨。教研周会要为本周本组创造性的活动开展做好计划,并认真做好活动内容的详细记载。研讨内容与记载内容要与制度的计划和重点统一。

3. 进一步开展“传帮带”活动。

促进新老教师们之间成立“师徒结队”,开展“一对红”评比活动。青年老师要拜师学艺,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适应新课程和新岗位。

(二)。具体措施和要求

创建学习型学校的具体措施和要求:

1、营造书香校园。对教师、孩子的成长来说,读书至关重要。学校的学生在一年中,要读满20本书,还必须背诵一本《中华经典读本》。教师要研读教育经典,并组织相关读书研讨活动。

2、师生共写随笔。老师和孩子一起写随笔(日记),内容是每一天的教育、学习生活。在写随笔(日记)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反思自己,促进师生对生活提出更高的要求。

3、聆听窗外世界。让学生在一年中听10场报告,充分利用校外的教育资源,请不同的成功人士谈创业的经历,让学生学会关心社会,激发学生形成多元的价值观,培养他们一种创造的激情。

4、熟练应用双语。注重引导学生讲一口流利的英文与中文,培养学生具备终生受益的表达能力。

5、建设数码社区。让学生做“电脑玩家”,建立个人主页,进行网络学习、交流,在操作与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信息应用能力。

6、特色创造卓越,注重个性化的教育。培养与发展学校、教师、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班级比特色,师生比有个性的技能。

立足课堂学改的具体措施和要求:

几种特色课堂教学模式要求:

1.“自学——辅导”模式是目标主要指向培养自学能力的教学模式,其主要教学程序为:

自学教材→讨论交流,解决疑难→精讲或示范→演练深化。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阅读指导法、自学辅导法、讨论法、练习法等

2.“情境——陶冶”模式或“创造性”教学模式是目标主要指向发展个性的教学模式,其主要教学程序分别为:

⑴创设情境,带入情境→参与活动,感受情境→陶冶性情,总结转化 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情境教学法、陶冶法等。

⑵创造性教学模式——“三基一强化五阶段”,即 三基:基本前提,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训练。一强化:强化训练。五阶段:①形成有利于创造的情境和气氛;②创造性感知;③创造性想象;④思想流畅性、灵活性训练;⑤创造性解决问题。

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著名教育思想家朱永新教授说:让我们享受教育,心怀阳光,播种快乐;如果我们把校园当成追求卓越的教育梦工厂,我们时时刻刻都会听到花开的声音。我们会惊奇的发现:幸福的花朵处处开放!让我们立足课堂搞学改,创建学习型学校的学习共同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进新课程、体验新课程、实践新课程,与新课程一同成长!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著名教育思想家朱永新教授说:让我们享受教育,心怀阳光,播种快乐;如果我们把校园当成追求卓越的教育梦工厂,我们时时刻刻都会听到花开的声音。我们会惊奇的发现:幸福的花朵处处开放!让我们立足课堂搞学改,创建学习型学校的学习共同

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进新课程、体验新课程、实践新课程,与新课程一同成长!让我们把校本教研网站当成我们追求自己教育梦想的地方,每天都上来聊聊,听听那花开的声音,我们也会惊奇地发现:教育科研的花朵处处开放!

“五五”普法规划社区 篇5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的《中共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及区“五五”普法规划的安排部署,结合辖区实际,特制定2008——2010年普法依法治理规划。

一、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及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大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辖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坚持法制教育与法制实践相结合,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深入开展各项法制宣传普及活动,大力推进依法治理工作,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二)工作目标

1、适应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法律知识的现实需要,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2、适应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以及民主法制建设的工作要求,进一步增强公务员的社会主义法制理念和依法行政能力。

3、适应依法治理的新成果、新进展以及辖区法制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依法治理的自觉性,提高依法管理和服务社会的水平。

(三)工作原则

4、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十一五”规划总体目标为中心,安排和落实各项法制宣传任务,服务经济建设、服务改革开放、服务构建和谐社会。

5、以人为本,服务群众。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工作目标,从群众需要出发搞宣传,在服务群众中搞教育。在宣传内容上贴近群众要求,在宣传方式上为群众喜闻乐见。

6、切合实际,分类指导。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因人制宜,采取不同方式,提出不同要求,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以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7、与时俱进、求实创新。研究新形势新任务,把握新成果新进展,探索新方式新观念,根据时代发展和生活的变化,加强对法制宣传工作的创新。

二、主要任务

(一)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

8、深入学习宣传宪法。深入学习宣传宪法,进一步提高公民的宪法意识,是普法工作的基础和核心。主要宣传普及宪法规定的国家的性质、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根本经济制度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项内容,培育公民的宪政意识和民族观念,促进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9、大力宣传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围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目标,强化契约自由、公平竞争、诚实守信等市场基本法律原则和公司法、企业法以及其他经济管理法规的宣传教育,促进市场经济主体依法管理、守法经营,大力倡导和学习宣传,通过法律途径、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促进社会事业的法制化管理水平,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努力加强文化、教育、体育、科技等方面法律法规的普及,推进全社会的文明进步。

10、广泛宣传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强化对安全生产、劳动保护、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树立安全生产意识和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观念;积极开展与城镇拆迁、企业改制等相关法律政策的宣传教育,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大力普及专利法、商标法等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促进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观念。

11、积极宣传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律法规。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危害严重等问题,开展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食品、药品、农资为重点的法制宣传教育,开展以打击规避招标、假招标、违法转包和违法分包为重点的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的宣传

教育,开展以打击偷税、骗税、非法减免税为重点的税收征管法规宣传,开展以整顿出版物市场、文化娱乐市场、信息网络市场为重点的宣传教育,以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12、深入学习宣传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法律法规。加强依法维权、依法信访宣传教育,引导公民依法表达利益诉求;积极开展基层民主自治法规的宣传普及,增强公民依法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能力;大力宣传各类民事法律法规,引导公民依法解决矛盾纠纷;开展治安和刑事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

(二)坚持普法与法制实践相结合,推进依法治理工作

13、加强行业依法治理。以建设法制工作机构为目标,全面贯彻《推动依法行政纲要》。完善执法责任制、执行公示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继续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平安建设、深入开展专项治理活动和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活动。

14、加强基层依法治理。依法健全完善各项自治章程和制度。加强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政策、民主管理,推行政务公开、厂务公开、居务和社会事务公开。加强法制宣传和服务力度,保障基层群众的民主权利和利益得到落实。

(三)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推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深入开展

15、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建立居民学法制度,健全社区法制宣传橱窗,建设社区法制宣传员队伍,定期开展各项法制专题活动;经常性邀请各相关部门到社区宣传,讲解居民关心的各类法律法规;全面开展“民主法制社区”创建工作,促进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建设。

16、做好“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的宣传教育活动。利用宣传月、宣传周、纪念日以及法律实施日等形式,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全社会学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三、对象和要求

17、法制宣传教育的对象是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重

点对象是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社区基层干部。

18、加强领导干部的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用法,树立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观念,树立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观念,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观念,规范决策、管理和服务行为。坚持和完善党委(党组)中心组集体学法制度、领导干部法制讲座制度、法律知识考试考核制度,并把学习掌握法律知识的情况作为考核和任用考察的重要内容。

19、加强公务员的法制宣传教育。司法和行政执法人员要自觉学习法律法规,树立正确的法制理念,培养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的观念,着力提高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的能力;要把相关法律法规作为录用公务员的测试内容和执法人员岗前培训的重要方面;各单位要经常性地组织所属人员学习新法新规、讨论执法过程中的疑难问题。继续推进公务员法律培训工作;加强党风廉政法制教育,促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20、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教育。中小学生要以法律启蒙和法律常识的教育为主,着力培养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和自我保护的水平,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大中专学生要将法律基础理论的学习作为重点,牢固树立崇尚法律、依法办事的观念。建立和完善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法制教育网络,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教育资源,增强法制教育的互动性、趣味性、引导性;强化对重点青少年群体的教育、管理、服务,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四、工作步骤

“五五”普法从2006年开始实施,到2010年结束,共分三个阶段。

21、2006年下半年为宣传启动阶段。各单位要根据规划的安排和各自的不同实际,制定工作规划;精心组织,合理安排,有机构、有组织、有人员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营造普法工作的浓厚

氛围;通过组建网络、落实机构、培训骨干等方式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同时及时、迅速做好各种资料报送工作。

22、2007年至2009年为组织实施阶段。依据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原则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工作计划,突出工作重点,做到部署及时、措施有力、督促指导到位,确保规划得到全面落实。同时将好的经验、做法、成绩及时上报。

23、2010年为检查验收阶段。对“五五”普法规划落实情况进行总结验收。

五、组织领导和保障

24、要加强对法制宣传工作的组织领导,严格依法办事,健全各级普法依法治理领导机构,明确领导职责,完善定期研究、汇报、工作督查等制度。

25、建立健全监督机制。逐步建立评估考核、激励监督机制,完善评估考核指标体系,开展和阶段性考核工作,进行表彰奖励工作。

26、加强媒体的法制宣传教育。各司法专兼职人员要协助本单位媒体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同时要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宣传;加强宣传园地建设,充分发挥社区法制板报、宣传橱窗的作用;加强教育基地建设,各类学校要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加强服务阵地建设,法律事务所、各单位司法专兼职人员要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法律服务。

艺术教育规划 篇6

(2005~2008年)

学校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切实加强艺术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校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08年)》结合本校实际,特制定《 好里堡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5—2008)》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加快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深化艺术教育教学改革为核心。加强艺术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普及和发展学校艺术教育为重点,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分步实施分类指导,真抓实干,使我校教育上新一层。

二、发展目标:

1、学校艺术课开展率

2005年达100%

2、深化艺术教育改革,提高艺术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切实提高学校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

3、建设一支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具有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水平的艺术课专任师资。

4、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经常性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艺术活动,形成制度化、规范化,2006年前建立学生艺术社团。

5、积极开展艺术教育科学研究,形成学校艺术科研特色

6、加大经费投入,使学校艺术教育需要的器材和设施达到教育部规定的要求。

三、主要任务

(一)课程与教学 1、2006年下期学校各年级全部使用新编课程教科书,加强艺术教育的地方课程和特色课程的研究建设,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2、开齐开足艺术课程,不得借口停开和挤占艺术课

3、艺术教师要更新观念、积极探索,改革艺术教学的结构、模式、方法和手段,根据艺术教育的规律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创造性地组织教学,要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的文化艺术资源。

4、建立艺术类课程的评介工作,对学生进行艺术技能和认知的水平评介,同时注意评介学生在情感态度,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等领域的发展水平

(二)艺术活动

1、课外、校外艺术活动做到规范化、制度化,至2006年课外 校外艺术活动覆盖率达到100%。

2、课外、校外艺术活动要有计划、有师资、有措施、有制度。因地制宜,普遍成立各种艺术兴趣小组,文艺社团,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每年举办系列活动或综合性的艺术节。积极参加各种文艺会演。

3、学校艺术活动积极与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结合,组织学生参与美化校园与社区文化环境建设的活动,积极参与居委会、街道文化建设。

4、加大对文化艺术设施的投入,为学校开展学生文化艺术活动提供条件。

(三)师资队伍建设

1、艺术教师要树立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于人民教育 事业的思想,爱岗敬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要有深厚的文化理论素养和本专业的业务知识及扎实的艺术基本功,懂教育规律,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参加教学科研,了解当前艺术教育的发展动态,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因材施教,开发学生艺术潜能,提高学生艺术素养。

2、配备艺术教师。至2005年专任教师学历达专科层次。

3、加强师资进修培训。积极推荐教师参与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活动,力争在2008年我校有区一级艺术科骨干教师。

4、关注艺术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艺术教师组织和指导 学校课外艺术活动,应计入教师的工作量,艺术教师在职务评聘、工资、住房奖励等方面,应享有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

(四)教学研究与艺术交流

1、积极开展艺术教育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题研究,探索新课程 下艺术教育的教学方法。

2、开展学校艺术教育的校际交流,与市内同行建立交流渠道。

3、开展参观考察、访问演出、进修、学术研讨等形式进行学校 艺术教育交流。

(五)现代教育技术 1、2006年建立学校远程教育,能利用互联网及计算机进行辅 助教育。

2、积极开展教师电子备课平台,帮助教师快速制作具有特色的 艺术教育电子课件。

(六)管理与保障

1、成立学校艺术教育领导小组,由潘新校长任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任副组长;相关老师任组员

2、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的法制建设,全面落实《学校艺术教育工 作规程》及实施细则,进一步完善学校艺术教育规章制度。

3、加大对学校艺术教育经费的投入。

花溪小学艺术教育工作三年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规范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深入开展学校艺术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高艺术教育工作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根据上级艺术教育工作要求,结合本校特点,制定本校艺术教育工作规划。

二、主要工作

1、围绕学校素质教育发展规划,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方面推进创建工作笔,三年中完成市艺术教育合格学校,创建市文化特色学校。

2、本学年开始,一年级试行音乐、美术合一的艺术教育课程,以后逐年上推。完成对原有音乐、美术教师的新课程培训,逐步调整艺术教师阵容,培养一支具有张扬个性活力,充盈团队精神的一流艺术教师队伍。

3、确定学校素质教育研究的总课题,改革艺术(音乐、美术)课堂教学方法,把实施新课程标准与学校总课题研究相结合,定出艺术教育子课题。有计划地开展艺术教研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要充满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能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提高动脑、动手能力。

4、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整个校园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发挥环境育人功能。按校园建设规划,充实校园景点;建造“文化长廊”;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在三年中完成常熟市、苏州市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

5、广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能够积极参与的艺术教育活动,每一年举办一次校级文艺会演或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每一个中队每学期班队主题活动不少于4次,每学年主题观摩活动不少于1次,三年中举办主题观摩活动1次。积极参加镇、市及以上各级组织的艺术教育活动。

6、培养一批艺术团队,成立“梦兰”少儿艺术团,有计划地开展兴趣小组活动,校舞蹈队、鼓号队、合唱队、文学社、绘画组、书法组长年训练,力争小学毕业时每生都有艺术之长。

7、加强艺术教育的阵地建设,发挥校广播、小电视台、橱窗等阵地的宣传作用,配备音乐专用教室2只(后增加到3只);美术教室1只,舞蹈房1个,多功能专用教室1个,为学生搭建充分展示艺术才能的舞台。

8、按照省、市教育局规定逐年添购必备的艺术教学器材,订阅一定数量的艺术教育刊物,努力形成校本课程。

三、落实措施

1、建立学校艺术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陆振翔 副组长:王袁 组员:王庆、陶晓晔、汤颂华、杨慧、朱惠芳(后调整为王庆、王燕、邹芝涵、汤颂华、沈丽萍、杨慧、朱惠芳)。建立学校艺术教育管理网络,形成层级管理。学校工作计划、德育工作计划、少先队工作计划中要体现艺术教育工作内容。艺术教研组每学期要制订艺术教育工作计划。

2、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上足艺术课程,杜绝无故占用艺术课的现象,艺术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认真组织教学,认真组织课外辅导,认真组织学生考核,对艺术课考核不合格学生,不得参加学校各类评优。

3、学校要不断调整、充实艺术专职教师队伍,最终达到全专职,要加强艺术教师的培养(学历进修、教学基本功、业务水平),使他们成为镇、市级教学骨干。

4、艺术教研组要积极参与科研总课题的研究,确立子课题,逐步形成独立课题,使学校艺术工作在科研先导的带动下提升工作的质量。

5、学校行政在安排经费时,要确保艺术教育调和、设施的投入,要不断改造育人环境,教师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使之发挥最大功用,并注意设备、设施的维护,延长使用寿命。

6、学校德育工作、少先队工作要与艺术教育工作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培植艺术团队,开展各种艺术活动。

7、本规划可在实施中不断修订完善。

花 溪 小 学

沈河区文萃小学艺术教育工作规划

(2003年—2007年)

一、指导思想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良好的艺术素养是现代学生整体素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十五”期间,学校艺术教育要进一步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和辽宁省教育厅《关于实施中小学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的意见》,提高师资素质和艺术课质量,“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体验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开拓学校艺术教育的新局面。

二、总体目标

1、健全,完善艺术教育管理体制,形成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互相协调,区,社区,学校三级管理网络。

2、加大普及力度,提高普及质量。艺术教育落实到每一个学生,使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素养有明显提高。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艺术师资素质。开展“艺术名师工程”,“优秀青年艺术园丁工程”。

4、深化教育改革,探索现代化,信息化艺术教育教学手段的应用。

5、拓宽活动渠道,学校建立校级“三队”为主的艺术团队。

6、充分发挥校外活动阵地的作用,并构建社区互动的社会体系。

三、主要任务和实质要求

(一)健全体制,完善管理,依法治教。

1、根据教育部,省教育厅艺术教育《规划》的内容和要求,制定《文萃小学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3——2007)。

2、完善艺术教育管理体制。在原定学校艺术教育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完善学校艺术教育管理网络。

(二)深化教育改革,提高艺教质量。

1、在抓好音乐,美术课质量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舞蹈,形体,戏剧,文学,影视,工艺,世界名曲、经典古诗文、综合艺术欣赏等方面的课程内容,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艺术学习的全过程,增加学习兴趣,激发表现潜能,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力,表现力,创造力。

2、结合新课改,开发艺术类拓展型,研究型课程。

3、鼓励学校在普及的基础上,形成艺术特色项目。

(三)注重创新实践,丰富课外活动。

1、学校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群体性艺术教育活动。学校每年要举办1——2项有特色的专题文化艺术活动,或举办艺术节,艺术月,艺术周。

2、每学期组织学生观摩一次优秀儿童剧等高雅艺术的

演出,观看3——4部优秀影片,并组织相应的征文,演讲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鉴赏能力。

3、积极开展艺术类兴趣小组活动。要组建以“三团一

队”(合唱团,舞蹈团,美术社团和乐团)为主的校级艺术团队。活动做到四落实(时间,场所,内容,师资),并有书面记载。

(四)优化师资队伍,提高综合素质。

1、充实艺术师资队伍,达到和稳定教育部规定的中小学艺术教师与班级的配置比例。

2、继续开展教师岗位职务培训,提高教师一专多能开展教学,指导活动的水平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组织艺术教师论文,教学,技能等竞赛活动,为教师提高教师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创造条件和机会。

(五)加强基础建设,创造良好氛围。

1、学校要保证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艺术教育的设备,设施,器材逐年更新。学校音乐,美术专用教室或艺术教育活动专用场地落实,每年专项活动经费有保证。

2、开展艺术教育课题研究和论文评选,并挑选优秀论文参加区市省艺术教育论文评选。

3、聘请专业艺术人员,艺术家,专家为师生上美育讲座,指导学校艺术教育的开展,提高艺术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我国的外语教育规划研究 篇7

一、我国有效开展外语教育规划的必要性

现阶段, 我国积极开展外语教育规划工作具有必要性, 且对国家政治、军事、经济等许多方面产生重要影响。首先, 积极开展外语教育规划, 能够为外语教育活动有序进行提供重要规范依据, 有利于提高外语教育效率, 满足社会发展对公民外语素养的实际需求。其次, 开展外语教育规划能够从长期发展角度进行规划, 将外语教育规划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能够使我国更为积极的应对全球化浪潮, 为我国经济发展、政局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二、我国外语教育规划中的问题

当前, 我国外语教育工作得以迅速展开, 并取得良好成效, 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一批批合格的外语人才。然而, 关于外语教育规划问题, 其规划工作不到位,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我国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 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不利。首先, 通用语种发展问题受制约性影响。英语作为外语语言类型之一, 使英语专业学生逐渐增多, 而毕业生面临着社会就业问题。自八十年代以来, 我国积极开展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试验研究, 能够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 但在通用语种的教育规划方面, 其工作仍然存在不足。其次, 外语教育的语种相对较为单一, 尤其表现在中小学外语教学中, 主要以英语为主, 而其它语种的学习者逐渐减少。另外, 在高等教育研究中, 主要以英语为主, 如英语四六级测试仍然是许多高校评定学生毕业和就业的重要指标等。可见, 外语教育中语种相对较为单一化[1]。

三、有效开展外语教育规划的对策建议

(一) 增强政府等部门的重视。

对外语教育进行合理规划尤为重要, 因而应增强政府等部门的重视。首先, 加强舆论的正确引导, 以吸引社会公众的注意力, 使社会各界人士能够广泛关注外语教育问题。例如:通过大众传媒等手段而加强外语教育宣传等。其次, 从学术研究视角对外语教育规划给予重视, 工作人员积极发表一系列关于外语教育规划的学术论文, 既提出意见或建议, 又能为相关部门更好规划外语教育提供借鉴[2]。

(二) 增强外语人才储备。

目前, 我国未能制定国家安全语言战略, 可能为国家未来发展埋下安全隐患。所以, 我国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而增强外语人才储备。首先, 根据我国发展实情而确立国家安全关键语言, 如我国周边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等。其次, 我国与非洲、拉丁美洲的外交较为频繁, 可以将其地区语言确立为国家安全关键语言。最后, 根据经济发展所需, 开展阿拉伯等国家语言教育。总之, 应丰富外语教育种类, 以增强我国外语人才储备。

(三) 根据未来社会需求而合理进行外语教育规划。

就目前高等教育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 其就业效率不高, 究其原因, 外语教育的层次与结构比较不合理。在高校外语教育规划中, 应根据未来社会需求而对外语教育进行合理的规划。首先, 指导高等教育学校根据自身办学而进行外语教育规划, 在依据国家和社会需求的基础上, 培养高素质的外语人才。其次, 在外语语种设置过程中, 应设置主要语种类型和相关关键语种类型, 而学校可以根据实际而选择外语教育的具体种类, 要求高校必须具备专业型教师人才[3]。

(四) 充分发挥区域外语教育优势而规划。

在外语教育规划工作中, 可以根据地区特色而构建外语教育规划, 有充分发挥区域外语教育的优势。对此, 地区政府及其教育等部门应根据高校所在区域而合理开展各语种教育活动。例如:对于吉林、黑龙江、辽宁等东北地区而言, 与日本、俄罗斯、朝鲜半岛等区域接近, 各高校可以设置日语、俄语、朝鲜语等外语教育规划, 对培养外语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

(五) 增强外语教学效率。

针对我国外语教育规划问题, 相关部门应对外语教育质量和国民外语素养的问题加以充分考虑, 既能促进我国外语教育规划的不断完善, 又能从根本上培养和提升国民的外语综合素质, 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首先, 对外语教学的目标加以确定, 为外语教育教学指明正确发展方向。其次, 创新教学评价体制, 以全面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最后, 对外语教师队伍加强培训, 以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素养, 推进外语教育工作顺利开展[4]。

结论

随着世界日益形成一个整体, 各国之间的交流、经济贸易往来越来越密切, 只有提高民族的整体素质, 才能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对于我国而言, 积极开展外语教育规划工作尤为重要, 不仅能够增强人才储备, 而且可以培养和提升社会公民的政治素养水平。所以, 我国相关部门应积极从综合角度而开展外语教育规划布局工作, 使外语教育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优势资源。

摘要:在全球化浪潮背景下, 我国积极开展外语教育规划工作尤为重要, 不仅能够将外语教育规划上升至战略层面, 而且可以增强我国外语人才储备, 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目前, 我国外语教育规划中存在一定的不足, 降低外语教育效率。对此, 我国相关部门人员应积极针对外语教育规划问题而开展规划活动, 以提高外语教育规划效率, 促进外语教育规划工作的深入开展, 对提高国民外语素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外语教育规划,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戴炜栋, 王雪梅.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外语教育规划的再思考[J].中国外语, 2011, 02:4-11.

[2]代丰.浅谈我国外语教育规划中的非通用语种问题[J].黑河学刊, 2011, 11:135-136.

[3]王银泉.从国家战略高度审视我国外语教育的若干问题[J].中国外语, 2013, 02:13-24+41.

普法教育规划 篇8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和国家对民办教育发展予以高度重视,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旨在规范和推进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教育部也牵头研究制定进一步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地方各级政府也都纷纷出台了相关措施。与此同时,国家也启动了“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民办教育迎来了新的契机,并获得了快速发展。民办教育体系初步形成,逐步覆盖了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从非学历教育到学历教育、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的广阔领域。民办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为国家节省了财政资金,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扩大了就业渠道,培养了大批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尽管如此,由于民办教育发展的制度设计还不够完善,存在着诸如法人属性、产权归属、学校分类和权利、师生权益、会计制度、盈利回报、优惠政策、市场监管、政府服务等难点问题,迫切需要寻求解决办法。

推进民办教育健康有序发展,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通力合作。

首先,政府要依法管理和监督,全面发挥民办教育行政管理的各项职能。教育主管部门要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民办教育发展的统筹、规划和管理工作,将民办教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政府要大力鼓励并扶持与奖励民办教育,制定和完善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收费、土地等政策;建立健全民办教育综合管理与服务体系,加快解决影响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法人性质、产权属性、教师权益、会计制度、社会监管等重点和难点问题;完善民办学校教师参加社会保险的办法,探索民办学校教师职业年金制度;依法实行监督,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保证教育质量;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清理并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政策。积极探索和制定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

其次,还要建立分类管理制度,采取区域推进模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逐步建立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制度。依据民办教育的不同性质,区分公益性民办教育和营利性民办教育,进行分类注册、管理。加大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支持力度,将非营利性民办教育纳入公共教育体系。同时,依据不同地区、社会及教育条件,在民办教育发展策略上,采取区域推进模式。对于经济发达和教育水平较高地区,要立足于促进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质量为目标,重在内涵建设和特色创新,举办多样化的教育;在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民办教育发展重在普及和提升教育的水平上。

最后,还要提高教育质量,增强民办教育吸引力。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对我国民办教育的生存、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一部分民办学校由于办学理念先进、办学特色鲜明、师资力量雄厚,成为享誉极高的品牌,生存状况良好;一些民办学校由于办学特色不够鲜明、人才培养模式缺乏新意、师资队伍素质不高,规模日益萎缩,甚至倒闭转让。从总体而言,民办教育吸引力不足比较突出。社会对待民办教育的观念存在一定的误区。很多人认为民办教育是“次等教育”,一些家长也认为,孩子实在不行才上民办学校。民办教育要增强吸引力,应主动地争取发展环境的改善,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内涵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和办学模式,办出特色和水平。

总之,民办教育属于社会公益事业,与公办学校同样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任务。肯定民办教育的历史贡献,落实民办教育政策,大力推进民办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促进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格局的形成,对于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现实意义。

上一篇:简单易行的演讲口才训练方法下一篇:教职工长跑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