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节日时令

2024-08-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节日时令(通用5篇)

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节日时令 篇1

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节日时令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隆重的一个节日--春节。中国人过春节,有悠久的历史。如果要说它的来历,大概是起源于殷商时期的“腊祭”活动,都要在年头岁尾祭神祭祖,感谢神灵的恩赐。这一习俗代代相传,就成了人们祝贺岁首的春节活动。到了汉代,这种活动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习俗。

春节,又称为年。“年”,最初叫“稔”(rěn),寓谷禾丰登之意,同农业生产有着直接关系。古书上解释说:“年,谷熟也。五谷皆熟为有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有年,就是农业丰收;大有年,就是农业大丰收。

一年之始称为岁首,是根据历法确定的,据史书记载,从夏商时期开始,我们的先民就开始实行太阴历。正月初一的子夜,既是一个月的开始,也是一年的开始。

春节古时又叫“元旦”。“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元旦”即一年的第一个早晨。司马迁创造了《太初历》,确定了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新年。此后,农历年的习俗就一直流传下来。在我国古代的不同历史时期,春节,有着不同的含义。在汉代,人们把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汉族的春节,庆祝活动一般从农历腊月初八开始,一直延续到第二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后才告结束。围绕着春节,几千年来形成了许多风俗习惯。过腊

八、过小年、扫除、守岁、包饺子、挂年画、贴春联、放鞭炮、拜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是我国腊八节。周代夏历十二月,有猎禽兽以祭祖先的风习,叫做“腊”。自秦代起,把农历十二月叫“腊月”,十二月初八就称“腊八”了。古时的春节,实际上从这天就算开始了。每天这一天,人们要吃上一顿香甜可口的“腊八粥”(又称腊八饭),据说是含有喜庆丰收和预祝来年五谷丰登之意。相传,在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有个净饭王,他的儿子乔答摩?悉达多(即后来的释迦牟尼)年轻时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苦恼,且对婆罗门教的神权极为不满。于是在他29岁那年,便舍弃王族的豪华生活,出家修道。一天,他来到尼连河的附近,因过度劳累和饥饿昏倒在地。有一位牧女看见了,便把身边带着的杂粮加些野果,用清泉水煮熬成乳糜状的粥,一口一口地喂他。释迦牟尼吃了粥汤,顿觉精神振奋,就在尼连河里洗了个澡,然后静坐在菩提树下沉思。终于在十二月初八得道成佛。由于他是释迦族人,佛教徒们便把腊八节称为佛道的“成道节”。此后,佛寺常于“腊八”举行诵经,并效仿牧女煮粥敬佛,这便是腊八粥的来历。宋代吴自牧撰的《梦梁录》记载:“十二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今朝佛粥更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的诗句,说明了这一点。到明代,腊八粥已是皇帝赏给朝中大臣的节令佳食。到了清朝,“腊八粥”已极为普遍,连皇帝、皇后等上层人士也煮腊八粥了。雍正皇帝将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以东的府邸改为雍和宫后,每到农历十二月初八,命人在宫内万福阁等处,大锅煮腊八粥,并请来喇叭诵经,然后把粥分给王公大臣品尝食用。后来民间亦争相效仿,全家聚食,馈送亲邻,腊八粥已是人人皆喜欢的小吃了。

腊八粥又叫“七宝粥”,“五味粥”。最早的腊八粥只是用红小豆来煮。后来,就不大一样了。周密的《武林上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在《燕京岁时记》时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这样的腊八粥,当然是色味俱佳了。腊八粥用料各地略有不同,近年来,有的地方添加粘秫米、珍珠米、薏仁米,也有的放百合、白果、莲子、绿豆、龙眼肉等,更配以蜜饯果品,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具有健脾、开胃、补气、安神、清心、养血之功。

在西北有的地方亦有用羊肉的,陕西有的地区还喜用八种蔬菜做成臊子,浇在面条上食用,2017届高三语文 文化常识

四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在黄道上不同视位而置定的。二十四节气中,俗演为节日的只有清明。清明佳节,人们有禁火寒食,上坟扫墓、踏青春游、放风筝等习俗。扫墓就是墓前祭祀祖先。踏青古代叫探春、寻春。风筝最早是用来传递信息,唐代风筝成为达官贵人所喜欢的一种娱乐品。

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寒食节起源,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汤氏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日。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法沿袭汤氏,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

元宵节

我国传统元宵节是指农历正月十五夜,它又称上元节、灯节。这是沿袭道教的陈规。夜在古语中又叫宵。汉文帝把正月十五这一天定为元宵节。元宵节期间,有张灯、吃元宵、猜灯谜、舞龙、舞狮、踩高跷、扭秧歌、跑竹马、跑旱船的风俗。花灯最早只有宫中和京师达官贵人正月十五晚上在自家门口挂几盏灯,借以炫耀门楣。吃元宵,有一家团圆和睦之意。元宵从制作上分为两种:一种为实心,不带陷儿的,另一种是带馅儿的。有香、辣、甜、酸、咸五味。它带汤吃、或炒吃、油氽和蒸吃。制作元宵的风味,有劳有素,有甜有咸,有酸有辣。就以最普通的桂花酒酿元宵来说,入口甜蜜、喷香;油炒元宵酥松爽口,以豆沙、猪肉白糖、芝麻、桂花、果仁组成的五味元宵,制作精巧;用芥、葱、蒜、韭、姜组成的菜馅元宵,称五辛元宵,有表示勤劳、长久、向上的意思。到了南宋,谜语变成元宵节里的游戏方式。谜面也有格式,粉底格、秋千格、卷帘格、白头格、徐妃格、谐音格、求凤等等,最多有一百多种。舞龙,也叫龙舞,龙灯舞或耍龙灯。龙是管风管雨的神物。最初的舞龙就是为祈年求雨。舞龙有不同的地方风格和特点。舞狮子,俗称耍狮子、斗狮子,是一项传统的民间文娱和体育活动。舞狮子一般由两人合作表演,一人表演一头大狮子(亦称太狮),一人表演一头小狮子(亦称少狮),另有一人扮作武士,手持彩球逗引,根据狮子外形特点,舞狮可分为南猖睡北狮两种。南狮一般流行于广东一带,故又称为广东狮子。南狮狮身较小,狮衣亦相对缩小。舞者穿各色灯笼裤,上身穿密纽扣的唐装灯笼衫或背心。北狮外形与真狮相似,全身狮衣覆盖。舞者只露双脚,下身穿和狮衣同样颜色的金黄色裤子和花鞭。舞动时,配以京鼓、京锣、京钹,动作合拍,惟妙惟肖。根据狮子动作和性格特点,狮舞又分为文狮、武狮两类。文狮主要刻画狮子的温驯神态,动作细腻诙谐。在手持彩球的武士逗上下,或登山钻洞,或打滚抖毛,或搔首摆尾,憨态可掬。令人捧腹。有的还增加一头小狮子,表现大狮与小狮之间的相依之情。小狮子模仿着大狮的动作,如果模仿得好,就高兴得又蹦又跳,如果模仿不好,就急得乱转,显得很焦急,生动而有趣地表现了狮子的生活。武狮着重表现狮子的勇猛威武,在武士逗引下,或登高跌扑,或腾转翻滚,或踩青滚球,妙趣横生。踩高跷是融戏剧、舞蹈、体育、技巧于一体。高跷的表演是很有趣的。舞者双脚绑着木跷,扮成现实生活或传说中的人物。在传统高跷中共有16个角色。第一对是头陀,第二对是醉老道与老太婆,第三

2017届高三语文 文化常识

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节日时令 篇2

通过研究, 对人教版必修教材古代诗文部分进行归纳, 形成相对完整的古代文化常识。归纳时, 一是结合注释, 在简单的解释中挖掘丰富的内容, 二是在一定时期进行整体分类, 三是在文本叙述的过程中, 于无疑处生疑, 四是尽量进行追根溯源的丰富, 厘清本源, 激发兴趣, 在有趣中积累, 而非死记硬背, 同时也要把握好深究与拓展的度, 不可本末倒置。

《沁园春·长沙》中有“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诗句, 其间的“万户侯”注释为:食邑万户的侯爵。在周代, 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 “侯爵”地位很高, 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很多方面的特权。“万户”是说所食户数是一万户。在古代地广人稀、人口数相对今日较少的情况下, 可以想见“万户侯”的优越地位与显赫权势。而词人却说“粪土当年万户侯”, 把极高的权势地位视为粪土一般, 表现出词人和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关于官职, 在古代散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如果简单告知学生是一个官职, 就如同向大海投掷一枚石子, 不会泛起任何的涟漪。了解官职的职属, 对于学生把握作品中人物行事用语、经历乃至人物形象和精神都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比如《史记》在文末有“太史公曰”, 这里的“太史公”指的是司马迁, 司马迁继其父“太史令”, 掌天文图书等, 古代主天官皆尚公, 所以称司马迁为“太史公”。《张衡传》中有“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公车特征拜郎中, 再迁为太史令”的句子, 这里的“太史令”, 学生可能望文生义, 理解为和历史有关的官职, 实则就是掌管天文、稽定历法的官。张衡在此职位上所为就可以理解了:“遂乃研核阴阳, 妙尽璇玑之正, 作浑天仪, 著《灵宪》《算罔论》。”

再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 君亦无所害”, 其中的“行李”注释为:出使的人。在备课过程中, 要有于无疑处生疑的精神。“行李”和“出使的人”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这个问题, 虽然对于理解文本可能不是一个障碍, 但是,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 培养质疑探究精神。

再比如,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古代社会, 大到国家政治活动, 小到家庭生活、人们的交往, 都要在“礼”的约束和指导下进行。礼仪的制度化, 使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具有很强的伦理道德色彩。《周礼》把礼仪分为五类, 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等。任何一种文化的存在, 都是和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从礼法角度来看, 有一些是等级制度下的贵贱尊卑的体现, 让学生加以了解, 对文本阅读不造成障碍即可。比如, 古人出使礼节讲究繁复, 有信物:《苏武传》“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 “持节”之“节”:旄节, 以竹为竿, 上缀以牦牛尾, 是使者所持的信物;有礼物:《荆轲刺秦王》“持千金之资币物”, 指的是钱财礼物;有仪式:《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之“斋戒”, 说的是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 洁身清心, 以示虔诚。这些礼节, 或表明苏武始终如一的爱国忠贞情怀, 或表明荆轲在完成使命时的聪明智慧, 或表明蔺相如在秦廷之上为不辱使命而表现出的沉着镇定。小小礼节, 彰显人物性格, 这是不可小觑的。教者可以进行整合, 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古人出使礼节系统, 体会人物形象时, 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而有些礼节, 教师要密切联系当下生活, 对学生进行最基本的礼仪教化, 实现语文的德育熏陶功能。如《滕王阁序》中的“他日趋庭, 叨陪鲤对”, 这里的“趋”就是走过君长面前时小步快走, 是对长者尊者表示敬意。在古代有“成丁礼”, 近似今天的成年礼, 程序相对是复杂的:由父亲在宗庙主持仪式。要选定日期、参加仪式的来宾, 行礼时加冠三次, 分别表示有治人权、服兵役、参加祭祀权等。繁复的礼节其实表明成人之后所具有的权利, 当然还有义务、责任的担当。从这个角度说, “成丁礼”是极具教育意义的一种形式, 对于青少年而言, 成就人生关键在于责任和担当意识的形成。涉及此类古代文化常识, 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 包括天文地理、礼仪习俗、衣食住行、姓氏称谓方方面面, 虽庞大却有序有趣。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梳理探究, 应该可以体现趣味性、科学性、系统性的。对于古代文化的学习与传承, 意义在于思考当今的价值。就是说让所谓久远的、似乎没有生命力的文化, 在当今寻找到它的影子, 挖掘出当代发展前进的根。基于此的文化学习, 才是最具意义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

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节日时令 篇3

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秩”,“秩”字从禾,从失;“禾”指五谷、俸禄,“失”意为“动态排序”。它的本义是“根据功过确定官员的俸禄”,在此处引申为“官吏的官阶或品级”。

B.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联系的,有的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比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的字义十分相近;有的则含义相反,如袁盎,字丝,“盎”是充盈的意思,“丝”则是少的意思。

C.“劾”指“揭发罪状”,“弹劾”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劾死”指冒死弹劾。

D.“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答案:C 解析:“劾死”指判决死罪。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隶书是先秦时期通行的一种字体,由篆书简化而成,形体接近于现在的字体,隶书的兴起是汉字形体的一次重大变革。

B.我国传统的四部分类法把图书划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称为四部,其中史部主要收录各种史书,子部主要收录诸子百家著作。

C.吏部掌管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等事务,吏部尚书是吏部的最高长官,为中央六部尚书之首。

D.“辟”“除”“徙”等词语均含有任职的意思:“辟”表示被征召并授予官职,“除”表示任命、授职,“徙”表示官职调动。

答案:A 解析:汉朝时通行隶书。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例如贞观、靖康、元统、至正、康熙等。B.古代人用天干地支来纪年,而不用来纪月、纪日和纪时等。

C.古代祭祀、宴会时,牛、羊、豕三牲俱备为太牢,只有羊、豕则为少牢。

D.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后来泛指官吏。答案:B 解析:天干地支也可用来纪月、纪日和纪时等。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子”是古代亲属称谓,始见于《后汉书》,唐宋时人开始将亲兄弟之子称作“从子”,将叔父、伯父称为“从父”。

B.“诸生”是在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的统称,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进士等。

C.“东厂”是明代的特权监察机构。明成祖时设立,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明中后期 锦衣卫与东西厂并列,常合称为“厂卫”。

D.“荫子”指子孙因先代有官爵而受封。明代时文官一品至七品,皆得荫一子以世其禄;清代规定“凡官死事者,皆赠以衔而荫其子焉”。

答案:B 解析: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进士不是生员。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总角,古代未成年的人将头发分为左右两半,在头顶两旁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B.主簿,古代官名。为汉代以来通用的官名,主管文书簿籍等。中央机关及地方郡、县官府皆设有此官。

C.保伍之法,古代人民五家为伍,又立保相统摄,即为“保伍”。居民按户籍组织起来,平时耕地,若有盗贼,即承担防范和镇压之责。

D.沐浴更衣,在古代,遇重大事件或节日庆典,人们都要“沐浴更衣”,以示重视。“沐”为“洗身”,“浴”为“洗发”。

答案:D 解析:“沐”为“洗发”,“浴”为“洗身”。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是考取贡士的考试,考中的前三名分别叫状元、榜眼、探花。

B.将天人合一解释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一种积极的,也是实用主义的解释,这一解释反映了人们的愿望。

C.天象和灾异在中国的古代史书里都有所记载,如“二十四史”中《五行志》《天文志》《灾异志》所记内容与朝代兴衰、天下治乱、君主贤愚、大臣忠奸相一致。

D.天人合一的观念使得皇帝在出现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时,往往会采取一些措施,反省自己的过失,征求臣民的意见。

答案:A 解析:在会试中考中的生员,再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试,殿试一般分为三甲(宋代为五甲),其中第一甲的前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

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入对,指古代臣子进入皇宫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或质问;在官员任职、国家有重大事件、皇帝有疑难问题等时候,臣子可能会被要求入对。

B.男、伯,都是中国古代的爵位;爵位是对宗室及功臣的封赐,据记载,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位制度则因朝代而异。

C.奉祠,宋代五品以上的官员,不能任职或因年老退休后,任以宫观使、提举宫观、提点宫观等职。

D.殁,表示死亡。古代对身份和地位不同的人的去世,称呼也不同。如天子死称“崩”或“薨”。答案:D 解析:“薨”指古代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去世。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卜筮,古代预测吉凶的两种方法,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合称“卜筮”。B.郎中,本是官名,职位和职权在不同的朝代不尽相同,后又称医生为郎中。C.居丧,指守孝,旧俗尊亲去世后,在服丧期满以前停止娱乐和交际,表示哀悼。D.践阼,指古代帝王新即位,升宗庙东阶以主祭;指帝王即位,也指大臣升官。答案:D 解析:“也指大臣升官”错,践阼无大臣升官的意思。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庶妻,正妻之外的姬妾。嫡庶制度是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核心内容,“嫡”指正妻及其所生子女,“庶”指姬妾及其所生子女。

B.荫,即庇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

C.坐姿有多种:“常同席坐”这个“坐”与我们现在的坐姿是相同的,但是“箕踞”的坐姿则是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箕踞”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如“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D.吏部尚书,中国古代官名,吏部的最高长官,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答案:C 解析:“常同席坐”与我们现在的坐姿不同,因为有“席”,这表示其坐姿是双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脚后跟上。

1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制书,即制式文书,是朝廷大员颁布重要法令或褒奖惩戒官员时采用的专用文书。B.弃市,为死刑的一种,自商周即有。《礼记》:“刑人于市,与众弃之。”即在人众聚集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用于处决某些罪大恶极者。

C.年号是帝王为纪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两种。D.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与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合称“春秋五霸”。答案:A 解析:秦始皇之后,“制”是帝王颁布法令的专用文书。1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元、中元和下元合称“三元”,其中“上元”指农历的正月十五,旧俗在上元夜张灯游乐,所以又叫“灯节”。

B.“鼎”,形制多为圆腹三足两耳,主要用于煮肉盛肉,腹下可烧火。后来常用“钟鸣鼎食”形容贵族生活奢侈豪华。

C.在“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中,“亲戚”指的是外亲,也就是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人。

D.《阳春》《白雪》都是古代楚国的歌曲名,当时被认为是高雅的乐曲。后多用“阳春白雪”比喻高深典雅、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答案:C 解析:“亲戚”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在此处指的是包括父母兄弟等在内的内外亲属,而不是“外亲”。

1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是对在殿试中进入前三甲考生的称呼,其第一名为状元。科举制度中各级考试对第一名的称呼是不同的,如会试第一名称为解元。

B.缙绅是旧时官宦的装束,原意是插笏(古代朝会时官宦所执的手板,有事就写在上面,以备遗忘)于带,后转用为官宦的代称。

C.在中国封建时代,赦是体现皇权的重要标志。所有赦令概出于帝王,其他任何人都不可颁布赦令。目的是笼络人心、巩固其统治地位,所以赦也是帝王们的一种政治手段。

D.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庙号联系在一起,唐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元符三年”中的“元符”就是年号。

答案:A 解析:会试第一名称为会元。

1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两种,“大德六年”就用了帝王纪年的方法,“大德”是帝王的谥号。

B.“北面”即面向北。古代君主面朝南坐,臣子朝见君主则面朝北,表示对君主的尊敬。

C.“城郭”指城墙,也泛指城邑,“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D.“谢事”指辞职、免除俗事,和“请老”一样都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答案:A 解析:“大德”是年号,而非谥号。1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学博士”,中国宋朝时期设立的一种官职,主要负责教授学生兵书、弓马等军事方面的知识。

B.“秩”在古代既可指官吏的俸禄,也可指官吏的官阶、品级。C.“乞骸骨”是古代官吏自请辞官的一种说法: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

D.“太师”是官名,为辅弼国君之臣,与太傅、太保合称“三公”,拥有实际的职权。答案:D 解析:“太师”多为大官的加衔,无实际的职权。1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子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也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监”或“国子寺”。

B.“至顺”是年号,“元年”是一个皇帝登上帝位的第一年。用年号纪年的方法始于西汉汉武帝时。

C.古时称遭遇父母之丧为“丁艰”“丁忧”,“丁内艰”指遭遇母亲去世,又称“丁内忧”。D.元代在全国各地设立了多个行中书省,行中书省总揽各地政务,简称“行省”,直属中央政府管辖。

答案:B 解析:“‘元年’是一个皇帝登上帝位的第一年”说法有误,“元年”应是一个年号的第一年,一个皇帝可能有多个年号。

1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是公认的儒学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

B.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C.《昌黎先生文集》是韩愈的作品集,这是以籍贯命名其文集。

D.“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如《赤壁之战》中“江表英豪,咸归附之”中的“江表”就是此意。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篇4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三国:魏、蜀、吴。

3、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4、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

5、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

6、苏轼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7、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8、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它问世后就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出现了专门研究该书的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现已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9、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陈毅被称为元帅诗人;

臧克家因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有泥土诗人之称;

田间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擂鼓诗人)。

10、岁寒三友:松、竹、梅。

1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2、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1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4、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15、《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

16、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17、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第一。

18、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19、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指《诗》《书》

《礼》《易》《春秋》。

20、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21、五金:金、银、铜、铁、锡。

22、五味:酸、甜、苦、辣、咸。

23、五行:金、木、水、火、土。

24、永字八法是说永字具有:点、横、竖、撇、捺、折、钩、提八种笔画。

25、古代的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明清时最高学府为国子监。

26、三教九流:三教:儒教、佛教、道教;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27、古代科举考试(从隋代至明清):

a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b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员。

c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d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中国文学之最

1、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

2、最早的爱国诗人是屈原;

3、最早的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

4、最早的也是最杰出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高适和岑参;

5、古代最杰出的豪放派词人是北宋的苏轼;

6、古代最杰出的女词人是南宋的李清照;

7、古代最著名的爱国词人是南宋的辛弃疾;

8、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李白;

9、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杜甫;

10、古代写诗最多的爱国诗人是南宋的陆游;

11、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

12、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13、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14、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15、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16、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17、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论语》;

18、古代最早的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19、古代最早的纪传体通史是《史记》;

20、古代最杰出的铭文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

21、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是鲁迅;

22、现代最杰出的长篇小说是茅盾的《子夜》;

23、现代最有影响的短篇小说集是鲁迅的《呐喊》。

三、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四、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

儒家:孔子孟子;

法家:韩非子;

道家:庄子、列子;

墨家:墨子。

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

19、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20、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泼溜希金、阿巴贡。

21、中国吝啬鬼的典型:严监生。

五、诗句与人

1、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诸葛亮

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

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

4、已知天下三分鼎,犹竭人谋就出师。诸葛亮

5、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

6、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李白

7、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李白

8、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欧阳修

9、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辛弃疾

10、世上苍痍,诗中圣哲;人间疾苦,笔底波澜。杜甫

11、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文天祥

12、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汩罗江上万古悲风。屈原

13、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在心头。范仲淹

14、译著尚未成书,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鲁迅

15、列宁赞高尔基: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

16、芭蕾舞的化身:乌兰诺娃。

17、关汉卿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六、一句话评书

①《三国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②《红楼梦》: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曹雪芹语)

③《梦溪笔谈》: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英李约瑟)

④龙争虎斗:《三国演义》

⑤帝王的镜子:《资治通鉴》

⑥隽永的说辞:《战国策》

⑦不朽的战争艺术:《孙子兵法》

⑧旧时代的葬歌:《骆驼祥子》

七、人的称谓

(一)称字:幼时命名由父亲长辈命名,成年(男20,女15)取字沈德鸿字雁冰,鲁迅字豫才。

(二)称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年龄不限,如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三)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如范仲淹称文正,欧阳修称文忠。

(四)称籍贯:以人的出身地命名,如孟浩然称孟襄阳,柳宗元又称柳河东。

(五)称官名:以人的官名来命名,如杜甫称杜工部。

(六)称官地:以人做官的地方来命名。如岑参:岑嘉州柳宗元称柳柳州。

(七)古代帝王对贵族功臣的封赐爵号(位):公、侯、伯、子、男(五等)。

八、谦称

1、自称:愚、敝、卑、臣、仆

2、帝王自称:孤、寡、朕

3、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

4、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

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用家或舍:如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舍侄

6、其他自谦词:

尊长者自称:在上;

晚辈自称:在下;

老人自称:老朽、老夫;

女子自谦:妾。

九、敬称

1、对帝王: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大王

2、对将军:麾下

3、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用令、尊、贤

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

尊上(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对方父亲)

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的亲戚)尊命(对方的吩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贤:称平辈或晚辈。

贤家(指对方)贤郎(对方儿子)贤弟(对方弟弟)

仁: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

4、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唐以后称岳父为丈人,又称泰山。妻母为丈母,又称泰水。

5、称谓前加先表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

称死去的父亲:先考、先父。

称死去的母亲:先妣、先慈。

已死的有才德的人:先贤。

死去的帝王:先帝。

6、君对臣敬称:卿、爱卿。

7、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的人用圣表敬称,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杜甫为诗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

十、特殊称谓

1、百姓的称谓:布衣、黎民、庶民、苍生、氓。

2、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之交:贱而地位低下的时结交的朋友。

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

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忘年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

竹马之交:从小一块长大的异性朋友。

布衣之交:以平民身份的相交往的朋友。

患难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

4、年龄的称谓:

垂髫:三四岁八九岁。

总角:八九岁十三四岁。

豆蔻:十三四岁十五六岁(比喻人还未成年,未成年的少年时代称为豆蔻年华。)

弱冠:20岁。

而立:30岁。

不惑:40岁。

知天命:50岁。

花甲:60岁。

古稀:70岁。

耄耋:80岁、90岁。

期颐:100岁。

十一、古代官职任免升降

1、迁:调职、调动,一般指升官;左迁则为降职调动。

2、谪:降职并远调。

3、拜:授给官职。

4、授:授予官职。

5、擢:选拔,提拔。

6、除:免去旧职而任新职。

7、罢:罢免、停职。

8、免:免除官职。

9、黜:废黜,贬退,也用于剥夺王位或太子的继承权。

十二、地理部分

1、阴:山北水南阳:山南水北。

2、左:东为左右:西为右。

3、河:黄河。江:长江。

4、五岳:泰山(东)、衡山(南)、华山(西)、恒山(北)、嵩山(中)。

5、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九华山、峨眉山、普陀山。

6、六合:天、地、东、南、西、北六个方位。

7、八荒: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

8、中国的古称:九州、神州、赤县、华夏、九土、中华、华夏。

9、重要城镇名,古今对照。

苏州:姑苏;

成都:锦官城;

南京:金陵、建业、建康、丹阳、江宁、白下、石头城;

扬州:维扬、扬城、淮上、江都、广陵;

北京:大都、燕京、神京;

开封:大梁、汴梁、东京;

镇江:京口;

杭州:临安、武林、钱塘。

10、我国部分城市别称

昆明春城

苏州中国的威尼斯

重庆山城、雾城

拉萨日光城

广州花城、羊城、五羊城

徐州彭城

11、长江上的三个火炉:重庆、武汉、南京。

十三、天文部分

1、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批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勺形)的七颗亮星,北极星,北方天空的标志。

2、闰年,以阴历年除以4或100(年号00除以100),能整除的那年,就是闰年。

3、二十四节气:(见字典节气歌)

4、传统节日。

上元,即元宵,正月十五。

寒食,清明前2、3天。

重阳,九月初九。

端午,五月初五,是为了纪念屈原。

中秋,八月十五。

5、纪年法

(1)公元纪年法。

(2)皇帝、年号纪年法,庆历四年春。

(3)天干地支纪年法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除10)4,5,6,7,8,9.,0,1,2,3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除12)4,5,6,7,8,9.,10,11,0,1,2,3

计算方法:用公历年代除以10,余数为天干顺序。

用公历年代除以12,余数为地支顺序。

例如:19,农历年号,天干计算时,用1919年除以10,余数为1,对表1为辛;地支计算时,用1919年除以12,余数为3,对表3为亥,那么1919年为辛亥年,故辛亥革命发生在1919年。

6、纪月法(不常见,略)。

7、纪日法

初一朔十五或十六(小月十五,大月十六)望。

8、纪时法

古代文化常识 练习及 答案 篇5

A.古代关东,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B.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C.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如杜甫写昭君出塞“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D.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黄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如李白形容天姥山 “势拔五岳掩赤城”。

21.D.中岳为嵩山,在河南省。

2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如李密《陈情表》中“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B.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C.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D.科举,是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录取时是不分科的。

22.D.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2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又叫入学考试。B.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C.乡试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D.会试,又称春闱。会试中考中的叫进士,第一名叫状元。

23.D.进士 意即贡举的人员。唐代科目中以进士科最被重视,明、清两代,始以进士为考中者的名称,凡是举人(乡试考中者)经过会试考中者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由贡士经过殿试录取者才成为进士。

2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探花,第三名称榜眼。B.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C.殿试的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D.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24.A.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2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B.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州牧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的市长一职。

C.生员即秀才,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相当于现在的高中毕业。

D.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金榜题名”就源于此。

25.B.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

26.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孟子文章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中的“ 庠序”就是地方上的学校。

B.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是国子监,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C.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D.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26.C.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27.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士,是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B.学官,是古代主管学务的教师的统称。C.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D.学政,是 “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

27.B.学官是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

28.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鸡,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蛇,戌为狗,亥为猪。

B.嫡子,是封建社会中正妻所生的儿子。有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

C.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为兄弟族人所共尊。他有继承始祖、祭祀始祖的特权,要继承特别多的遗产,应受小宗的尊敬。宗子也是一宗之主,地位特别高贵,故又称“宗主”。

D.庶子,是封建宗法社会中非正妻所生的儿子。28.A.巳为蛇,酉为鸡

29.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纲”是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即朝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合称。

B.“五常”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伦理关系,即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

C.三从四德是“三从”与“四德”的合称。“三从”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D.伯(孟)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29.A.君为臣纲。

30.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姬,原是古代的显姓。后成为贵族妇女的代称,再进一步泛化,便成为女子的美称,进而成为美女的通称。如西楚霸王项羽身边的虞姬,信陵君的哥哥魏王身边的如姬。

B.媵,本意指送嫁的人或物品,男女皆可为媵。后来也可指“嫔妃”,如《阿房宫赋》中“妃嫔媵嫱”。

C.两国以上或两人以上互相宣誓约定来协同办事叫“盟”。

D.胄是头盔。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

上一篇: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分析下一篇:青年岗位事迹材料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