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老庄人生哲学的现实意义(精选4篇)
12中本6班 林天黎 11号
一、道家思想起源的特性
道家哲人老子不仅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哲学家,而且,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人也是中国古代最早对社会文明演进进行系统性反思、批判的思想家。“批判性反思”的理论品格是道家哲学所具有的“思想起源的特性”集中体现。
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首次把“道”作为哲学范畴而给予系统化的论证,从而建立起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老子的“道”的思想对现在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道家学的现实意义
(一)按照自然规律行事
“天之道,利而不害;从之道,为而不争。”(第八十一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第七十三章)提出人类应按照道的规律来行动,反对妄为。人的行为应该合乎天道,这些思想对现今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需要顺应自然之道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体表现在人与资源和环境的问题上,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导致人类的生存环境恶化,人类无节制与不合理的对待资源,产生由资源导致的人与人关系紧张,甚至产生资源大战。老子“道”的思想就要求人们应该按照自然规律行事,不凌驾于自然之上。
(二)反对社会文明异化,守护人本然价值。
老子十分强调“道”的自然性与无为性,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以为天地人当效法“道”的自然性。可见,在道家哲学中,“道”既是世界的本原和万物存在的根据,也是天地万物之本性和君王治国安邦之根本方略,也是人安身立命之根据和社会发展的终极境界。“自然”则是对“道”存在状态与本性的客观描述,意指万事万物非人为的、不受外力干涉的存在方式,即“自然而然”、“自主而然”。
传统的宗教信仰认为世界是上帝的创造物,“‘道’法自然”的观念否定了超自然意志的支配,具有无神论的性质。他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七章),也就是说“道”顺任自然,各物在不受干涉的自然状态下反倒有更好的发展。
因此,“道法自然”最一般的涵义,用今天的哲学语言来解读,就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活动,要遵循万事万物本身的客观规律和主体自身本然的发展趋势。显然,“道法自然”是道家哲人为万事万物,包括人类社会在内,所预设的根本价值原则,它深刻地反映了道家哲学反对社会文明异化,守护人本然价值的思想主旨。
(三)正确处理“身”与“心”的关系。
老子认为,人的祸患多源于自身永不知足的贪婪本性,因此,圣人不仅要有优秀的道德修养、完美的人格魅力,还要筑牢廉洁自律的思想防线。“知足”是对于“已经得到满足后”的精神反刍:“知止”却是“获取过程中”的主动放弃。知足是不贪,知止是不随。知足常乐,能忍恒安;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知足知止”是道家用来调节、处理“身”与“心”(欲)关系的思想主张,也是非常可贵而独特的价值取向。
《老子·四十四章》指出:“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兵?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名声和身体哪个更值得珍惜?身体和财富哪个更贵重?得到名利和丧失身体哪个更有害?过分地爱惜名声必定造成很大的精力耗费,过分地贮藏财货必定导致惨重的损失。因此,知道满意知足就不会遭到侮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导致危险。这样,就可以长长久久。
可见,“知足知止”思想的可贵和独特之处就在于:它用辩证的智慧教导人们如何对待成功,如何把握名利财富,如何正确处理“身”与“心”的关系。
(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
在道家哲人庄子看来,社会上出现的人为物役,包括“以物易性”、“以身殉利”“去性从心”等等社会乱象,关键是没能正确处理好个人与“财货、名利”等有形或无形之“物”的关系。人生有三大需要,即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这正是成为万物之灵的人类赖以繁衍发展的前提和条件。为此人类产生许多欲望,比如食欲、物欲、占有欲,并由此派生出诸如金钱、名利、地位、权力、美色,等等。而且当某种欲望实现了,又会产生新欲望,所谓“欲壑难填”,欲望是无止境的。
在《庄子·在宥》篇中指出:“物而不物,故能物物,明乎物物者之非物也,岂独治天下百姓而已哉。”这里,庄子以治国作喻,认为能够支配万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使的统治者,就能统治天下。人、物之辨在区分人与物的同时,明确地拒斥了人的物化,它的内在意蕴在于肯定人自身的存在价值。
可见,庄子“物而不物”的思想强调的是“人”对“物”的主导性和主体性,身虽处于“物”中,却不为“物”役,以此启示人们在处理“人”与“物”的关系时,不能本末倒置,不应把功名、利禄等外在之“物”,当做生命价值和生存意义的载体。唯此,才能真正做到“人”与“物”的和谐,也才能有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
(五)反对世俗之“伪”,守护人“真”性
在《庄子·渔父》中有这样一句话“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于天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庄子认为,法天,就是法自然,自然是真实的存在,它从不说谎,人要法天,就是要真诚地坦露自身的真性情,真性情的敞开就具有感人的力量,反之则不然,不真不诚则不能动人。庄子在这里所强调的,是关乎人的内在情感与外在表现形式的统一问题。内心情感激越,既使表面平静,人们也能感受得到;相反,内心毫无波澜,愈是假装,愈是让人反感。
“法天贵真”是道家哲人用来揭示生命与生存内涵的思想主张。在一个人性被世俗的情欲、名利、财货所牵引,以致于物欲横流、虚伪丛生的社会里,如何安顿生命和生存,是道家哲人思考与关注的重心。现代人往往不敢以真面目示人,他们严严实实地把自己包裹起来,行事完全背离了自已的真性情,所谓“法自然”在如今的时代成了奢望。可见,道家关于生命和生存要“法天贵真”,内在地具有反对世俗之“伪”,守护人“真”性的价值诉求。
三、结语
一、从“道法自然”到“法贵天真”———对自然的尊重
无功利的审美在老子的思想里体现不多,但其“道法自然”思想却是庄子无功利审美思想的直接渊源。老子的思想由“道”而生发,老子美学与他关于“道”的言说不可分割,中国古代很多思想家对问题的看法都是与“道”相联系的。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思想主张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并以其作为个人追求的生活方式、思想和道德的行为准则。“道法自然”是人道、天道与自然道相契合的最高境界,其中蕴含着深厚的美的体验,自然界的季节更替、万物的生死轮回,一切是那样自由而有规律,无意识,无束缚,无目的,就如初生的婴儿,“专气致柔”(《老子·第十章》),“常德不离”(《老子·第二十八章》),“在老子看来,‘道’的自然无为的原则支配着宇宙万物,同时也支配着美和艺术的现象,是美与艺术的欣赏和创造必须遵守的原则。离开了自然无为,就没有老子所说的美和艺术”。[2]
道法自然的基本理念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品格产生了异常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思想史上,把道法自然的思想推到极致的思想家,自然非老子莫属。《老子》一书,常常一开始就讲自然之道,然后讲人之道,这个过程的存在就将自然之道过渡到了人之道,归根结底,就是要人顺应自然之道,万事万物要顺应自己的本事性。老子讲“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老子·第二十八章》),“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圣人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老子·第五十五章》),反反复复地强调着婴儿的纯净、无欲、素朴,强调人们抱有一颗赤子之心对于人生价值和意义,其根本原因在于婴儿往往都按照自己的天性及本性行事,有一种成年人很难达到的天然的纯真。庄子美学是对老子思想中美的意识的发掘、继承和发展,“老子是道家美学的开创者,奠基者,而庄子则是道家美学的完成者。”[2]庄子在老子之后又提出了天地之美,他认为美存在于大自然之中,而天地之美真正体现了“道”的自然无为。从对道的继承出发,庄子力求消除人的异化,达到个体的自由和无限,而异化的消除、个体的自由和无限的实现正是美的本质之所在,庄子采取的方法又是一种超越于利害得失之上的情感和态度,这又带有审美的特点。庄子认为,先民们能够在自然的怀抱中耕耘升息,与花草树木并生共存,与飞禽走兽和谐相处,大自然赋予人生命活动的自由,完全不知道有什么世俗之争,君子小人之别,这才真正符合人之自然本性,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这样一来,自然之美便呈现得淋漓尽致了。
现代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什么叫美?……‘自然’是美,这是事实。诸君若不相信,只要走出诸君的书房,仰看那檐头金黄色的秋叶,在光波中颤动,或者来到池边柳树下看那白云青天在水波中荡漾,包管你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快感。这种感觉就叫‘美’。”[4]《老子》第二十五章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说天地人的运行都受客观规律的制约,而这种运行规律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老子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和庄子说的“法天贵真”归根到底就是崇尚自然,遵循客观规律。这对于我们当今社会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二、从“无为而无不为”到“无用之用”———对自然的赞美
道家学说中超功利性的审美性还体现在老庄对“无”的概念的阐释。“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第四十章》)。“无”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对“无”的看重,是老子学说中一个极突出和极重要的特征。“有”是有形有状的实体,是一般人所认识运用的,而老子却可以由“有”深入到对“无”的认识中去,超乎常人的思想认识并将其运用到天下万物的发展由来中,饱含着深刻的哲理性。道家的贵“无”尚“虚”思想,两千多年来在中国文化史上也得到了十分广泛的传播,并在文学、绘画、书法等艺术领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虚实相生,无画处皆为妙境”。[5]中国古典画艺术论说中的这句常被人们引用的名言,再鲜明不过地体现出了道家思想学说对华夏艺术的极致汇入与浸润。“无用之用”一语首见于《庄子·人间世》:“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这里,不论是老子的“无”,还是庄子的“无用之用”,它们都是对事物的肯定,而这些事物也只是自然界万物的代表。
老庄美学思想的超功利性还体现在他们对天地的赞美。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十二章》)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要以自然规律即所谓的“道”为行为规范。庄子高杨自然之道,进而提出“天地之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知北游》)。庄子认为“道”丝毫不是有意识的劳动结果,而是自然而然地发生的,天地之美在于其“吾师乎!吾师乎!万勿作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覆载天地雕刻众形而不为巧”(《庄子·大宗师》),其无穷的魅力就在于它完全不会有所谓功利之心。故在庄子眼中,天地便为“师”,也有了无尽的美。
三、从“涤除玄览”到“心斋”“坐忘”———对人性的超脱
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里,美学对于现代人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并获得超道德的价值。在老庄的美学思想里,我们还可以品味到其对人生修养的重要价值。“宠辱若惊”(《老子·第十三章》)。老子坚持生命的和谐、淡泊,“致虚极,守静笃”(《老子·第十六章》)。老子亦坚持人性无私欲无功利的价值观,重名利超过了重自我价值,这是生命的异化,老子反对这种异化,所以他尖锐地指出,“宠”与“辱”从根本上没什么区别,受辱使人难堪,可是得宠何尝不是一种对人格的剥夺与委屈呢?老子断言“宠为下”,宠辱不惊,才能保持自性虚静淡泊、自然无为。“涤除玄览”(《老子·第十章》),即洗净除去一切尘世的名利私欲,保持心镜相映的本真状态。“老子的修养论博大精深,其中充满了对道的领悟和辩证法色彩,是一种将修练与悟道与哲学有机结合起来的修养方式”。[6]遵循“道”的原则,积极,勤勉,向上,人生修养才会有建树。
庄子继承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认为人性原本自然,庄子将自然适意看作是人性发展的最美状态。自然适意即逍遥,物我两忘,主客一体,人在与自身的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心灵便进入了一种自得其乐的精神王国,至美至乐。在讨论世界或宇宙时,要不断地加以超化。对儒家言,超化之,成为道德宇宙;对道家言,超化之,成为艺术天地;对佛家言,超化之,成为宗教境界。[7]庄子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就是他艺术的一生。“美是丰富的生命在和谐的形式中”。[4]庄子的“坐忘”“心斋”是人心与自身和谐的完美阐释。在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个人欲望膨胀,人心与自身的和谐已是一个不得不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调节压力,回归自由,庄子的“心斋”“坐忘”理念,给了我们宝贵的启迪。
四、“万物与我为一”———美之为美对和谐现实的意义
“我们所谓美的关系,即是说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美的属性的默契和谐,这是美的本质所在,它是唯一的”。[9]老子乃至庄子,在他们的思想最初的状态里,他们并非有意识地去追逐一种愉悦的体验,他们的生活即是他们的艺术,“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10]然而老庄并非“希望”把美带到他们的生活中去,他们对宇宙、自然的态度,乃是一种无目的性的行为,“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庄子·刻意》),对自然而然的美的追求的合目的,也是他们对自然万物的生命关照。“山林者,臯壤与,是我欣欣然而乐与!”(《庄子·知北游》)老子说“道法自然”,体现的就是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热爱自然的思想。“作为老子学说的继承者,庄子发展了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并将其贯彻到人生之中,如《庄子·大宗师》中‘临尸而歌’,《至乐》中‘妻死,鼓盆而歌’‘援骷髅枕而卧’,这种颇为豁达张扬的对死亡的态度,归根结底都是出于对自然的顺应”。[11]
在庄子看来,美即是人的主体自然性的释放,就是“‘逍遥游’:精神的自由解放”,[12]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就是只有审美主体在保持空明的心态时,才能真正感知体悟客体之美。在此基础上,庄子更提出了“虚静”这一概念,《齐物论》指出:“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名。”就如康德所说“审美判断不涉及欲念和利害计较,所以有别于一般快感和功利的以及道德的活动,这也就是说,它不是一种认识的活动;他不涉及明确的目的,所以与审目的判断有别。”[13]因此,在庄子那里,主体由“辄然忘吾有四肢形体也”(《庄子·达生》),可以看出,只有审美主体凝神忘我,保持内心的虚静,抛却尘世外的一切杂念俗音,才能创造出艺术美,才能感悟生命的自由流畅,才能成就庄子一般的人生。
“自然无为”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是老子美学建构的基础,也是老子治国指导思想的根本。他认为,只要无为、不争、无欲、好静,一切顺其自然,不干涉人民的生活,社会自然平稳健康地发展,人民自然安居乐业。“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第五十七章》)。从治国之道上说,“自然之道”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构建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统一和谐状态可借鉴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庄子思想中顺应自然、返璞归真的人生情趣是老子学说中的“无为而无不为”意蕴的延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价值的学派思想之一,其中的艺术精神与西方生态学的某些观点相暗合,“东方的古老思想与生态学的新观念颇相契合。在这两种思想体系中,人与大自然之间的生物学鸿沟都荡然无存。正如道家指出的那样,万物与我同一。在道家思想中,万物中的每一物(即大自然中的所有存在物)都拥有某种目的,某种潜能,都对宇宙拥有某种意义”。[14]只有把自然界万物当作自己的朋友,爱护它,关爱生命,尊重生命,不违反自然发展规律,人与自然才能达成统一意志,人类社会才会“涤除玄览”,“常德不离”,“比于赤子”。
总而言之,在当今时代,老庄思想里美学层面上的自然无为的无功利思想内涵,仍不失它本身无穷的精神魅力,作为一种教化理念,它淡然无为的处世思想、少私寡欲的心灵道德思想境界,是道家文化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给劳碌的世人,给追求平等和谐社会的构建者,给普天下的生命体以思考,以启示。
摘要: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同时也是道家美学思想的奠基者。《老子》五千言, 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尤其是老子所持有的“涤除玄览”, “致虚极, 守静笃”, “无为而无不为”等观念, 还有老子对婴儿的赞美, 其中都蕴含着深厚的美学意义。在老子之后, 庄子进一步挖掘和发展了老子思想中的美学意识。从“心斋”、“坐忘”到“无用之用”, 再到他对天地的赞美, 无不体现着这一点极其深厚的超功利的审美意识。庄子认为, 人想要达到自由和美的境界, 就要抛弃一切尘世俗想, 清心寡欲, 顺应自然。在当今社会, 它们仍不失为一种对社会人生有重大意义的现实教化理念。
关键词:老庄美学,自然无为,无用之用,超功利性,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德]康德著.邓晓芒译.判断力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38.
[2][3]李泽厚, 刘纲纪.中国美学史 (先秦两汉篇)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9:195, 215.
[4][8]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269, 236.
[5][清]笪重光.画筌.转引自沈子丞.历代画论名著汇编.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3:301.
[6]王建疆.修养·境界·审美——儒释道修养美学解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219.
[7]方东美.生生之德.台北: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出版公司, 1989:288.
[9]张应杭.人生美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3.
[10]高尔基.文学论文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1.
[11]陈鼓应.庄子今译今注.北京:中华书局, 2001:93, 450, 454.
[1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上海: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1:36.
[1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4:369-370.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客户关系;现实意义
个人客户是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和经营资产,个人客户的满意度对商业银行的生存、发展起到直接的影响。拥有众多的个人客户是中国商业银行的核心优势之一。国有商业银行一直以来都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但却不能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这样一来,客户的满意度、忠诚度、贡献度就会大大缩减,导致客户流失。商业银行应该对个人客户关系维护的现实意义给予高度的重视,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对个人客户的关系进行更好的维护。
一、商业银行个人客户关系维护的内涵
商业银行拥有的客户非常的广泛,包括公司客户、机构客户和个人客户。个人客户关系指的是消费者在市场中和交易对手因为某种交易活动形成的一种相互的关系。这种相互关系从个人客户的购买为起始点,当产品的使用生命周期结束才算结束,这种关系交易双方全部认可,互惠互利。商业银行个人客户关系的本质简单来说,就是买卖双方形成的商品交换关系,社会人际关系的基本属性它全部都拥有。商业银行进行个人客户关系维护,对于客户的金融需求进行满足,一方面可以为客户创造出价值,提高客户对银行的忠诚度、满意度,从而提高对商业银行的贡献度;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商业银行自身的价值,帮助其在同业竞争市场上赢得更好的口碑。因此,商业银行需要采取各种丰富的措施,对于个人客户进行全程的跟踪服务,保证买卖双方可以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实现利益最大化。个人客户是商业银行的主要服务对象,也是其利润源泉所在,个人客户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因此,个人客户成为商业银行一项十分重要的资产。个人客户关系的维护是以产品和服务为基础的,产品和服务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客户对银行的忠诚度和贡献度。由此可见,商业银行在满足了市场条件、风控条件后,应该以个人客户的需求为出发点,将所提供的金融产品以及服务与客户的需求进行匹配,始终秉承“以客户为中心” 的理念,满足客户合理的个性化需求,对个人客户的关系进行切实有效地维护,使双方都达到互惠共赢的效果。
二、商业银行个人客户关系维护的现实意义
1.对商业银行实现业务发展具有很大的价值
近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社会财富也随之增加,居民个人金融资产占全部金融资产的比重也越来越大,而且该比重还在不断持续上升。居民个人财富的不断增长,对于我国的个人金融市场来说,蕴藏着巨大商机和潜力,许多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目光也纷纷被吸引过来,不断致力于个人金融产品的开展和拓展,以吸引更多客户对其产品进行投资。同时,对个人金融市场的开拓和占领也越来越得到各大商业银行的重视,个人客户的财富资源成为商业银行时点争抢的热点。因此,商业银行在做市场开发时,需要密切关注客户的目光所在,培育成熟、可靠的金融产品,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如此,才能将客户留住。因此,个人客户关系的维护对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只有抓住了客户的投资心理,商业银行才能在业务发展上实现重大的突破。
2.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的实现具有很大的价值
个人金融业务具有风险小、利润大、成长性好、收入稳定、高附加值等特点。当下,我国经济仍处于高速发展中,拥有着十几亿人口的金融市场前景非常广阔,这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个人客户资源,蕴藏着巨大的业务发展潜力,为商业银行的金融业务发展带来广阔的空间。目前,个人金融业务产生的实际利润在银行总利润中仍占有很大的比重,个人金融业务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利润增长点之一。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包括实现利益最大化以及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和服务类型上不断进行创新,不断满足客户的各种金融需求,与此同时,应该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方法对客户关系进行维护,锁定目标群体,尽最大能力留住存量客户,挖掘潜力客户,提高客户对银行的信任度、满意度,从而保持长期合作的关系,进行长期的消费,长此以往,将对商业银行经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对提升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很大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的金融行业竞争的方式在不断改变,从单一的产品竞争、价格竞争逐渐转向产品、价格、服务三者并重。商业银行的价值不但体现在企业规模上,还体现在其产品的成熟度、价格的竞争力以及服务的个性化程度上,而产品、价格、服务首先必须以获得客户的认可为前提,因此就需要商业银行对于有利可图的客户关系不断进行追求和发展,这样其中的价值才能得以体现。决定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的因素之一就是银行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个人客户的金融需求,所以,商业银行不断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将金融产品和服务进行个性化的转变,是对个人客户关系进行管理和维护的重要条件,商业银行在维护客户关系的同时,一方面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开发出合适的个人金融产品;另一方面,银行通过对客户关系的良好维护,不断吸收客户资源,扩大竞争力、影响力,达到双方互利共赢的目的。
三、商业银行个人客户关系维护的措施
1.对于客户的关系本质进行理解
客户关系包括客户信任、客户安心、客户价值三个部分。促进买卖双方建立持久的、互信的、具有商业价值的互利双赢的关系是客户管理的主要目的。客戶关系的基本属性要求银行在进行维护时,不但要在技术层面有所突破,还要经过心灵沟通,经过情感交流,和客户成为比较亲密的合作伙伴。要满足客户关系的本质要求,商业银行应把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个人客户金融需求为主要的出发点,对于金融产品的设计要不断进行创新,使设计出来的产品和客户的要求相符合,将客户的价值实现最大化。既要进行金融产品的营销,也要对客户关系进行维护,不断增加银行自身的竞争力,从而更好更快地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2.对于客户终身价值的管理应该给予重视
客户的终身价值由客户显性价值、潜在价值以及成长价值三个部分组成。商业银行可以从数据库中调取客户的业务数据,进行具体地分析和评估。财富存量对个人客户成长价值和潜在价值具有决定性意义,客户的成长性和潜在价值的大小都由财富存量所决定。所以,银行对于客户价值具体的评估应该从长期以及动态的角度进行,并且以客户价值为出发点,针对不同的市场目标,进行比较具体的细分,同时还应根据具体的要求,将与其对应的客户服务模式制定出来。
3.进行全程的跟踪服务
客户服务要达到较好的效果,首先要将顾问式营销和服务营销广泛地开展起来。商业银行对于个人客户金融消费的心理应该有准确的把握,以客户金融活动的周期为主要的出发点,把握好每个关键阶段的增值机会,进行准确地评估,并且根据评估内容,采取最好的解决方案。银行市场营销的各个环节都应该将客户关怀贯穿始终,利用各种可能的方式,对目标客户进行维护,使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不断地提高。同时,银行还应和客户真诚地交朋友,营销效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和客户的关系的发展,和客户的关系应具有连续性。商业银行在维护客户关系时,应选取合适的员工去完成这个任务,而对于那些比较重要的客户,商业银行的高管应该亲自登门拜访,以诚相待,以获得客户的信任。商业银行还应该根据每个客户不同的情况和具体的要求,提供个性化服务,制定出相应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项目。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个人客户关系维护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目前商业银行的个人客户关系维护方面依旧存在着许多不足,需要结合当下时代发展的情况,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徐佳.为民理财:中国特色商业银行的本质[D].西南大学,2013.
[2]陈晓峰.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制度建设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
[3]易世威.数据挖掘在银行个人优质客户管理系统优化中的应用[D].湖南大学,2014.
作者简介:
(胡丹丹
201321011622)
摘要:对人生问题的思考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出发点,而“道”则是庄子哲学思想的根基。庄子哲学是直指人生,关注生命的哲学。追求心灵的绝对自由和理想的人格,则是庄子人生哲学的基本理论方向和价值回归。关键词:庄子人生哲学道 现实意义
对人生问题的意义,庄子有着独特的思考,他的豁达、超脱一直被后人借鉴和效仿,但却从未有人能够超越。尽管诞生于两千多年前,但在当今社会,庄子的人生哲学依然会给人们教诲和启发,为人们解决自身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在查阅资料参考文献的基础上试从以下几方面浅析庄子的人生哲学及其现实意义。
一、从“道”中悟出的智慧
庄子本人极赋浪漫主义气息又具有批判精神,他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超越生命困境,达到个体的自由,向世人展示着他从容自然,豁达超越的人生态度。庄子人生哲学中的智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天人合一
在庄子那里,人生中的烦恼和痛苦都可以被道点化,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庄子认为一个经验主体只有通过体道或道同而为一的方式才能一劳永逸的解决人生问题,才能使人生具有终极意义。”①一个人真正掌握了道,所有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因为道无形,无声,无穷尽;道生天地万物,无所不包,无所不容。道,意味着对生死的超越、豁达的人生态度还有保持独立自我人格的人生境界。正如庄子所说“道无始终,物有生死„„”
在孔子那里,人与大自然的关系还是是“敬鬼神,知天命”,而庄子却认为人与世界是容为一体的,没有隔阂,宇宙万物之间没有界限。庄子主张“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②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告诉人们只有视万物与自身为一体,对人和万物抱有一种大同情之心,才能走出一条真正的康庄大道。
(二)无己、无功、无名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③,至人,神人和圣人是庄子哲学里三种理想人格的塑造。无己的意思是“丧我”,只有如此才能解决精神与自身形体的关系,这样的人才不会自私;无功,才能处理好人与他人乃至人与自然的关系,①韩林合.虚己以游世——庄子哲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②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7:79.③<<逍遥游>> 因为热衷功名,势必与别人发生冲突;无名,不贪图名利,才能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处理好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三)外化内不化
所谓外化内不化,就是人可以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但内心却是保持不变的。庄子是在提倡外在一定要很通达。外化就是说人要顺应外在,把外在的一切做到最朴素。顺应外在,就是要懂得如何为人处世。庄子认为外在处世中,最难做的是说话。所以我们在说话时,一定要做到实事求是,绝不夸大其辞,也不乱传闲话。除了这些,庄子告诉我们一个人必须要靠心智的聪明,要能看清外在的很多东西。所谓内不化,就是存在于人骨子里的东西是不能变的。无论外界怎么变化,人都要坚持自己的主心骨,不能人云亦云。
二、摆脱桎梏,追求精神自由
庄子是逍遥哲学的开创者,而他的人生哲学的最高境界就是逍遥。他既是一个的文学家,又是一个追求自由、回归自然的哲学家。“庄子认为人生有中有四种限制,分别是时间、空间、生死和义利。”①
(一)超越空间的限制
他的代表作《逍遥游》一文开篇就向我们展示了一种超越空间的生物,我们当然知道这种生物是不存在的,现实生活中哪里有“不知其几千里大的鸟”。可是庄子却展他的想象,超越空间的限制,向我们描绘了这样一种生物。逍遥游的核心就在于破除世间的种种桎梏,不为物役,超脱一切困境从而获得完整、独立的人格和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二)超越生死的限制
对于一个平常人来说突破生死是很难的事情,但是庄子能够淡然处之。也正是由于庄子深刻的体会出了“道”中的到了,才会有他那样从容的面对生死。“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其踞,鼓盆而歌”②,生与死从他人的绝对,到庄子那里就变成了相对,像昼夜交替、四季变换一样自然。
(三)超越义利的限制
面对义与利,庄子从容的选择了前者。他“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也不愿意违背自己的意愿去干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最终他隐于南华山,写出了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南华经》。“世人熙熙,皆为利来;世人攘攘,皆为利往”,庄子认为与其这样,倒不如寻找一片净土去守护自己内心的宁静。庄子向来重视人内心的平静和愉悦,不慕富贵的虚名,他认为荣华富贵往往会让人陷入其中无法自拔。在他看来,名和利,都不是生命真正的目的。
①②傅佩荣.庄子心得[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1.<<庄子·至乐>>
三、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时期,物欲横流,人心躁动。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们需要回归传统,找寻精神上的出路。庄子的人生哲学对当今人们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是帮助人们走出困境的良药。
(一)正确对待欲望
和儒家思想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道家注重避世,提倡清静无为,顺应自然。那一个人怎样才能做到不受外界事物诱惑,保持内心的宁静呢?古语云:“知足者常乐。”在庄子看来,就是要正确对待自己的欲望。如果欲望得不到满足人的内心就会处于一种不和谐的状态;如果过分满足内心的欲望,就会滋生贪婪,威胁到他人的发展甚至是社会的稳定。
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不能祈求一个人的人格有多么高尚,多么的无私奉献,他只要坚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就好。例如,企业经营的目的虽然是为了利润,但是企业不能任由自己的野心膨胀,用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和合法权益来谋取利益而不顾自己的长远利益;对于为官者者来说,正确对待欲望就显得更为重要。“权利一旦滥用,就会滋生腐败”,如果当官者的欲望无限膨胀,最后受伤的肯定是百姓。如果现在的为官者都能从庄子那里学习哪怕一点点智慧,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不会有那么的贪官污吏了。
(二)塑造理想的人格
庄子所塑造、构想的人格是对其所生活现实的回应、批判和超越。在社会的经济、政治结构发生着的剧烈变化的今天,个体自我往往湮灭在物欲中,失去独立的人格和自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之风正在侵蚀着人们的心灵。庄子的这种自我批判的精神闪耀着理性的光芒,对我国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有着重要的启示,在社会中个体必须保持自我批判精神,追求一种超越世俗、名利、自我的逍遥境界。
庄子所塑造的一系列理想人物及其赋予的理想人格,都具有“至人、神人、圣人”这种超越的品格。他所主张的超越品格的意义在于,当我们在追求实效,利益最大化的时候,始终不要忘了我们作为人自身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不要忘了人的本性中所具有的超越品格。否则,个体就会成为纯粹追求物欲的畸形人,人的发展就会受到异化的限制。人是可以超越空间、时间的限制,甚至是生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的今天,庄子所塑造的人格中追求人与万物的和谐正是人的全面及和谐发展的基础。
(三)寻找幸福的真谛
老庄的思想教人顺应自然,以淡泊宁静的心态去对待世间万事,保持宽容和谐的人生态度,学会“张弛有度、劳逸结合”,这样就能够适应社会繁忙的工作 3 和快节奏的生活。在现代社会中,以退为进、克己谦让,有利于谐调错综复杂的人际交往,使人消除自大自负心理,远离纷繁事物中无谓的争斗。用“齐物”的胸怀去对待世事,达到不为外在情境所烦扰的心境,树立洒脱宽容的人生态度,达到心灵上的逍遥自在,从而找到人生真正的幸福。
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拥有乐观、豁达、潇洒的人生态度,保持自己内心的宁静,坚守自己独立的人格,是庄子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我们也只有将庄子的人生哲学智慧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才能达到“无路可走,卒归于有路可走”的境界。
参考文献:
【论述老庄人生哲学的现实意义】推荐阅读:
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01-11
刘老庄 征文范文12-18
朱老庄镇发展经验材料12-31
老庄镇中心校安全生产月工作总结06-27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述12-01
论述草原文化的特质10-31
论述艺术批评的作用11-09
论述培训的体会和看法12-10
对食品安全的简单论述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