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建厂60周年征文

2024-07-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纪念建厂60周年征文(精选9篇)

纪念建厂60周年征文 篇1

超越自我 追求卓越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金风送爽、秋实累累。在这美好的季节里,我们隆重集会,共同庆祝xxx建厂60周年。在此,我谨代表公司党政领导班子及全体员工,向莅临纪念活动的各位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为xxx发展和壮大做出卓越贡献的老领导、老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多年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为企业实现快速发展倾注全部智慧和力量的全体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十月是金色的季节,是歌唱收获的季节。

此时此刻,每一位xxx人的心绪都难以平静。展开xxx60年发展的巨幅画卷,呈现出的是一代代xxx人对党和国家的赤诚之心;展现出的是xxx人为国家建设和振兴民族装备制造业所做出的突出业绩;体现出的是xxx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奉献精神;折射出的是中国工具制造业的壮大和强盛……

岁月的长河永不停歇。今天,当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回顾60年前的那段历史的时候,依然让我们收获着前行的自信和力量。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前夕,国家从战局和新中国整体工业规划出发,决定对沈阳的部分工厂进行北迁。刚刚组建不久的沈阳工具厂(xxx前身)是奉命北迁的工厂之一。当时,老一辈创业者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和战时需要,以“冰天雪地斗严寒,迎难而上为国家”的豪迈激情,在紧急而又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团结奋战,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不到2个月的时间,出色地完成了北迁任务。北迁后,定名为东北机械十厂,后更名为xxx第xxx具厂。

1951年初,按照国家规划,为了提高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水平,填补国内空白,在苏联专家组的帮助下,我厂在全国机械行业中第一个进行了全面技术改造,从苏联购置了350台先进设备和精密仪器。干部职工怀着报效祖国的赤诚,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克服恶劣的自然条件,技术水平限制以及语言上的障碍,经过短短4个月的改造,引进设备就全部投入使用,创造了工业史上的奇迹。经过技术改造,xxx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达到了当时的国际水平。由以前仅能生产钻头、丝锥、板牙等几种工具,成为能够生产滚削刀具、拉削刀具、铣削刀具为主导的9大类、32个品种、1000多个规格产品的国内第一大型工具厂。成功地将一个日伪留下的落后小厂,变成了一个现代化工具厂,结束了高端工具依赖进口的局面,有力地支持了抗美援朝战争,开启了新中国工具制造史上崭新的一页。

翻开共和国工具制造业六十年的史册,作为中国工具行业的先驱,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直接参与了国家工具制造业的建设。取得了骄人的业绩,获得无数荣耀,在中国工具制造业的进步和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矢志不渝地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突出的贡献。

——按照国家不同时期工业发展战略部署,xxx人无私地肩负起了为共和国组建工具制造行业的重任,先后筹建、援建、帮建了xxx量具刃具厂、xxx第二工具厂、汉江工具厂、韶关工具厂、太原工具厂、贵阳工具厂等,为我国工具制造业的迅速崛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特殊的、重大贡献。

——为了全面提高中国工具行业的制造水平,建立和完善刀具制造的技术规范,受国家相关部门的委托,xxx主持起草和修订了齿轮刀具、拉削刀具、螺纹刀具、铣削刀具、钻削刀具等70项国家标准,其中部分工具标准是我国首次颁布,从而建立了我国复杂刀具国家标准体系。

——在共和国工具制造史上xxx创造了一个又有一个第一:制造出第一把滚刀、第一把插齿刀、第一把剃齿刀、第一把拉刀……

与此同时,xxx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行业之最:制造出了直径最大、长度最长、重量最重的超级拉刀和镶片滚刀、制造出了精度级别最高的AAA级透平滚刀和AA级剃齿刀……

——为我国潜艇制造、宝钢工程、三峡工程、提速列车、航天航空、能源等重点工程提供了各种重型、异型精密复杂刀具,替代了进口,部分项目还填补了国内空白。

尤其是为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从1982年起,xxx独家为上海桑塔纳轿车生产线提供高品质国产化配套刀具,包括齿轮刀具、拉削刀具,占国内同类刀具使用量的95%以上,无论是刀具质量还是性能都处于全国工具行业前茅。有力地推进了我国汽车国产化的进程。

——长期以来,居于全国工具行业领先地位的xxx,先后引进了美国格里森公司、德国英格索尔公司等先进技术和设备,使xxx产品不断升级,成为了享誉中外的品牌产品;花键拉刀获国家金奖,锥柄立铣刀、插齿刀获国家银奖;弧齿锥齿轮铣刀和转子槽铣刀被国家科委授予国家级新产品;克林贝尔摆线等高齿锥齿轮铣刀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xxx牌产品获得“中国机床工具行业十大名牌产品首选品牌”、“黑龙江省名牌产品”等。至今“xxx”品牌仍雄居国内众多工具品牌榜首。

­——企业先后荣获国家质量奖、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中国优秀诚信企业”等荣誉。

——xxx更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和造就了无数优秀人才,全国劳动模范沈玉林、李凤山、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宋维善、国家级中青年专家王同皓、市中青年专家邢义、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李万荣等10人、省劳模12人、市劳模23人……

——形成了独具xxx特色的企业文化,1956年创建的文学创作小组—“萌芽小组”立足基层,深入群众,勤于笔耕,创作了大量贴近广大职工生活和工作的作品,影响颇深。“萌芽小组”的成长过程曾受到茅盾、郭小川、刘白羽等文化巨匠的关怀和鼓励,并先后亲自来厂指导。

——在xxx发展历程中倾注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鼓励,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xxx人的心田。长期以来,朱德、陈云、董必武、康克清、倪志福、彭佩云等中央领导对xxx的发展高度重视,先后来厂视察和指导工作,激励着一代代xxx人为国家建设贡献全部力量。

在xxx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风雨历程中,一代代xxx人困难面前不低头、顽强拼搏,形成了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与时俱进、奋力开拓的进取精神,励志崛起、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着眼大局、团结协作的奉献精神,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求实精神。这种精神早已深深地融入xxx人的血脉中……

正是我们一如既往地秉承了企业悠久历史所独具的这种精神,从而使其指引着xxx人在前进的航程中,无论遇到怎样的风浪和险阻,都毫不犹豫地肩负起历史使命,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进入市场经济以来,xxx同大多数国有企业一样,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和考验。冗员过多;体制、机制僵化;技术改造停滞不前;厂房设备陈旧;新厂建设半途搁置;产品结构不合理;历史债务沉重,企业连续十几年亏损,资产负债率高达156%,拖欠数月职工工资,职工苦不堪言,对企业前途忧心重重。加之xxx核心产品齿轮刀具与美国格里森公司合营,使企业产品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直接导致企业产能减少和市场竞争力大幅下降,资金流枯竭。在各种因素交错影响下,到2006年初,全厂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困境,企业濒临破产的边缘。

如果这些极为不利的因素继续桎梏着企业,那么,xxx极有可能走到尽头,在市场上销声匿迹,这将令人何等痛惜!此刻,冷静思索与焦虑不安、充满期待与灰心丧气、果断行动与坐以待毙……种种情绪交织在一起。

必须改变,必须彻底的改变,这是在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xxx人心中的呐喊。只有锐意改革,企业才能涅槃重生。这是陷入困境的xxx唯一的突破口。

在主管部门xxx市工业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的鼎力支持下,公司领导班子带领广大干部职工抓住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历史机遇制定了:实施并轨,精简冗员,减轻企业人员负担;组建新公司,承接国债项目,完善新厂建设;变现老xxx,处理金融债务,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总体改制方案。由此掀起了xxx发展史上难度最大、时间最长的改革攻坚战。

实施并轨,精简冗员,减轻企业人员负担工作。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定下了有情操作、和谐改革的主基调。分析、找出了并轨工作的焦点、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制定缜密的并轨方案,实施过程中,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最大限度化解阻力和矛盾,清除一切障碍,力求最大限度保证并轨职工合法权益和最大利益,让职工成为国企改革的受益者,保证了并轨工作顺利推进。

通过2006年6月、9月两次并轨,共有2347名职工在平稳、有序、可控的状态下与企业解除了劳动关系。整个并轨过程未发生一起群体上访事件。

站在今天的角度看,没有当时的改制并轨工作,随后的组建新公司,承接国债项目,实现快速发展等工作都无从谈起。并轨工作对xxx近期乃至长远发展都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并轨工作基本完成后,公司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摆脱体制和机制的束缚和羁绊,在一个新的平台上谋求健康、快速发展。

按照改制总体方案,从2006年9月份,xxx改革进程开始提速。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xxx第xxx具制造有限公司的组建。新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旧体制的结束,新体制的开始,在xxx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不仅规避了老xxx的债务风险,最大限度地保全xxx有效资产,使企业能够轻装上阵,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还进一步加速了干部职工思想观念的转变,更为企业长远发展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

对于刚刚成立的新公司来说,我们必须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前瞻性的思维,以谋大势的气魄和胆识,审时度势,抓住当前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瞄准国际工具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在纵横交织的坐标上找准定位,才能在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重大战略中发挥积极作用。

改制前,企业长期没有进行大的技术改造,厂房、装备老化,产品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为了巩固和强化xxx精密复杂刀具的核心技术、品牌和领先地位,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谋求长远发展,公司积极申报《数控刀具、拉削刀具技改项目》、《高速高效数控刀具扩建项目》。得益于企业改制的成功,两个项目得到国家发改委的高度重视,并被批准。由此,拉开了xxx大规模技术改造、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的序幕。

几年来,企业共投资1.5亿元,引进了高端设备、仪器150台(套),关键工序、关键设备得到了更新和加强。通过调整改造使复杂刀具的制造水平、研发水平和综合实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复杂刀具占全部销售收入的比重逐年递增。

伴随着技术改造的不断深入,在引进消化、吸收发达国家先进制造技术和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xxx特色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的精密复杂刀具和精密通用刀具制造技术。开发并批量生产了代表世界顶级重型燃气轮机核心制造技术—转子轮盘槽拉削技术的榫槽拉刀、高速齿轮滚刀、数控可转齿轮滚刀等多种复杂刀具,其精度、使用寿命等各项技术性能指标已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部分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填补国内空白,个别品种规格与进口产品比较切削性能相当,完全可以替代进口。

2008年3月,与美国格里森公司合营的齿轮刀具厂,由于美方投资不到位,导致经营不善,市场萎缩,陷入无法经营的境地。为了尽快结束这种局面,经过与格里森公司多轮的艰苦谈判,最终收回了齿轮刀具生产和经营权。使流失了两年的齿轮刀具又回到了xxx的怀抱,至此完善了复杂刀具结构的xxx才真正迈入发展轨道。

同年xxx工业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决定将刚刚搬迁至开发区的二工具科技有限公司并入xxx。为xxx搭建新的发展平台,并为xxx实现整体搬迁改造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2009年9月历时6年之久新厂区全部建设完成。困境中的xxx人克服了无数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为自己打造了一片新天地,为企业发展铸就了一个崭新的平台。9月28日,是一个值得所有xxx人难忘的日子,是一个注定要载入xxx发展史册的日子。全体xxx人在焕然一新的厂区举行了隆重简朴的开工庆典。实现了建厂以来的第二次搬迁改造。

60年前,老一辈xxx人历尽艰辛完成北迁,实施了大规模技术改造,开创了xxx在中国工具制造业纵横开阖的历史辉煌;60年后xxx人立志崛起又完成了一次整体搬迁,大规模技术改造已凸显成效,我们对再铸辉煌充满必胜的信心和期待。

高度决定视野。回顾xxx的发展历程,面对老一代xxx人开创的基业,我们有一百个、一千个理由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没有一个理由去迟疑、去退缩。在关系到企业的前途和命运的时候,我们将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带领职工去开辟符合企业实际的发展之路,重铸辉煌。几年以来,公司始终把打造全新xxx,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着力提高核心竞争力作为重要抓手,贯穿于企业改革全过程,在前进道路上不断夺取了一个又一个阶段性的胜利,给企业带来了勃勃生机与活力。

实践证明,企业制定的改革思路和发展方向是正确的,是符合企业自身发展规律的。改制前的种种制约、不良状况得到彻底改善,如今改制总体方案全面完成。制约企业发展的羁绊全部被清除,xxx的历史债务和职工内欠全部得到偿还,企业的发展速度明显提升,企业连续几年以15—20%的速度在增长,职工的收入也有了较大提高。

居高声自远。企业近年来的改革攻坚战,把xxx带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企业在制造业的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在显著提高。xxx向世人展示了企业的和谐之美、奋进之声。

现在,我们站在新厂区的土地上,仰望着国旗和厂旗在风中猎猎舞动,此时此刻,每一位xxx人的心绪都难以平静。近年来企业改革历程的感同身受,从一项项改革设想变成丰富多彩的发展实践,让今天的xxx人充满了自豪和骄傲。

回顾几年来极不平凡的改革历程,可以说:

改革是一场超越自我、攻坚前行的振兴之战;

改革是一次再塑形象、昂扬进取的跨越之旅;

改革是一项奋起追赶、惠及职工的利民之举;

改革是一曲努力晋位、追求卓越的奉献之歌。

各位领导、同志们:

六十春秋,弹指一挥间;甲子轮回,期待再辉煌。

xxx人永远忘不了老一辈的无私奉献,为企业发展壮大所倾注的心血和汗水,我们一定要从优良传统中汲取滋养,永远鞭策前行,立志高远,开启新的历史征程。

今天,xxx历史积淀给我们提供了奋进的动力,更感受到未来的召唤给予我们的激情力量。

面对新起点,新征程。xxx人深切地意识到:当前,工具制造行业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我们只有超越了再超越,发展了再发展,才能无愧于时代的召唤,xxx才能健康、持续、稳定的快速发展!

为此公司,制定了改造、重组、上市的发展新战略。一是快速扩大企业规模,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8个亿,把公司做大做强。二是继续坚持把调整产品结构作为企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继续坚持把科技进步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效益的重要支撑。使公司发展的更好。三是引入战略投资者,调整股本结构,实现股本多元化,转变机制,加快公司发展速度,争取上市。不远的将来,我们一定会将xxx打造成为引领国内工具制造业发展方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企业。

我们拥有辉煌的过去,我们珍惜自己的现在,我们必将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今天的祝福将化作续写xxx传奇和辉煌的无穷力量,必将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请领导们放心,我们一定不辜负领导的信任,紧跟时代的步伐,励精图治,把企业做大、做强,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请老前辈们放心,我们一定不辜负老一辈的重托,继承和发扬xxx精神,擎旗致远,在历史画卷上谱写新的篇章。

请员工们放心,我们一定不辜负员工的期望,加倍努力,推动企业发展,为员工搭建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提升员工福利。让员工充分分享企业的发展成果。

最后,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员工,再次向出席xxx建厂60年庆典的各位领导、前辈表示衷心的感谢,祝愿各位领导、前辈身体健康、生活愉快、万事如意!

让我们共同祝愿xxx的未来前程似锦,更加灿烂辉煌!

纪念建厂60周年征文 篇2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同志们、朋友们:

在举国上下喜迎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 今天, 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 隆重纪念首钢建厂90周年, 表彰为首钢改革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劳动模范。我代表首钢总公司对各位领导、各位嘉宾的到来, 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我们隆重纪念首钢建厂90周年, 表彰为首钢改革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劳动模范, 就是要继承工人阶级的光荣传统, 弘扬首钢精神, 激发广大职工的爱国热情, 增强振兴中华、报效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就是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深入推进“创新、创优、创业”, 完成搬迁调整, 团结一致, 继往开来, 为建设21世纪新首钢而努力奋斗。

首钢1919年建厂, 经历了解放前30年, 解放后30年, 改革开放30年, 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发展之路, 为中国工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前的30年, 首钢历经沧桑、饱受磨难。早在首钢的前身———石景山钢铁厂初建之际, 一批投身实业, 立志救国的有识之士壮志难酬, 抱憾终生。老一辈首钢人历经军阀战乱的困苦与惊扰、饱受日本侵略者的压榨与欺辱、见证了国民党统治的腐败与昏庸, 在生死线上苦苦挣扎。石景山钢铁厂举步维艰, 难以为继, 30年累计只生产了28.6万吨生铁。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隆隆炮声中, 首钢人脱离苦海, 获得新生, 从那时起, 他们在内心深处牢牢扎下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坚定信念, 立下了大干钢铁, 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

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 首钢工人阶级发扬主人翁精神, 艰苦创业, 奋发图强, 迅速恢复生产, 进行大规模扩建, 使企业不断成长壮大。首钢人钢铁报国的雄心壮志在一片废墟上萌芽、生根、开花、结果。苦战14昼夜, 建成小转炉, 结束有铁无钢的历史, 刻苦攻关, 建成中国第一座30吨氧气顶吹转炉, 翻开我国炼钢生产新的一页, 建成了集采矿、烧结、焦化、炼铁、炼钢、轧钢为一体的钢铁联合企业, 成为全国十大钢铁生产基地之一, 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首钢工人阶级“顶破天花板, 才能见青天”的创业豪情, 是首钢光荣传统和优秀文化的重要基石, 成为首钢人为祖国富强甘于奉献的力量源泉。

改革开放后的30年, 是首钢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首钢人解放思想, 打破计划经济的束缚, 率先实行承包制, 成为我国工业企业改革的一面旗帜。采用37项新技术, 对二高炉大修改造, 首次引进国外二手设备建成第二炼钢厂, 1994年, 钢产量达到824万吨, 列当年全国第一位。1995年以后, 推进集团化改革,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快速发展,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成为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特大型企业集团。首钢人以“做天下主人, 创世界第一”, “敢闯、敢坚持、敢于苦干硬干”的创新魄力和执着精神, 进一步丰富了首钢优秀文化, 为首钢人实现钢铁强国之梦, 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进入新世纪, 首钢迎来科学发展的新阶段。首钢坚决贯彻中央和北京市的指示精神, 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规律, 顺应首都经济建设的客观要求, 率先进行搬迁调整, 成为我国第一个向沿海搬迁的大型钢铁企业。迁钢、首秦、顺义冷轧、首钢京唐钢铁厂第一步工程相继建成投产, 新钢厂总体技术装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实现了向高档板材和精品长材转型的历史性转变, 标志着搬迁调整的新钢厂、新布局、新优势基本形成。

首钢京唐钢铁厂项目主体工艺装备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220项, 集成创新和自主创新占三分之二以上。第一次自我设计、自主集成、自己建设我国首座5500立方米高炉;第一次自主研发、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无料钟炉顶技术, 全干法除尘技术, 顶燃式热风炉技术;第一次按高纯净度钢生产模式设计的炼钢厂, 是世界第一个单体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吨的炼钢厂;第一次在大型高炉和转炉之间, 采用铁钢联合运输铁水在线脱硫等技术, 大幅减少了热损失和环境污染。

在搬迁调整中, 首钢人奉献奥运、兑现承诺, 安全压产400万吨, 高质量制作奥运主火炬塔, 以实际行动, 为国家、为奥运成功举办做出重要贡献和特殊奉献。在搬迁调整中, 首钢人表现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 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许许多多的首钢人远离北京、远离故乡、远离亲人, 兢兢业业地工作, 夜以继日地拼搏, 用自己的行动履行首钢工人阶级的庄严诺言。他们的情感已经寄托在创业上, 他们的精神已经转化为前进的强大力量, 他们的期望已经铸就未来发展的伟大目标, 他们创造的业绩使首钢更加充满希望。他们把老一辈首钢人钢铁强国之志融化为拼搏进取的巨大力量, 把代代传承的光荣与梦想铸就在建设世界一流的钢铁精品生产基地的伟大实践中, 把“创新创优创业, 建设21世纪新首钢”作为核心价值追求。首钢工人阶级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 也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他们是艰苦奋斗的开拓者, 是钢铁强国的圆梦者, 是科学发展的践行者, 是新一代“最可爱的人”!

首钢90年风雨历程, 90年沧桑巨变, 是中国社会巨大变化的生动写照, 是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真实缩影, 是一部大气磅礴的创业史诗。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 钢产量从179万吨增加到1214万吨, 销售收入从14.43亿元增加到1320亿元, 资产总额从16.89亿元增加到2070亿元, 职工人均年收入从739元增加到4.6万元, 累计产钢1.9亿吨, 向国家上缴税费576.6亿元, 首钢职工的生活、企业的综合实力发生了巨大变化。先后荣获“中国企业自主创新奖”、“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改革开放30年全国企业文化杰出品牌奖”、“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首钢人在创新实践中谱写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新篇章, 几代首钢人执着追求的产业报国之梦, 钢铁强国之志, 正在成为现实。

首钢的每一步发展和成就, 都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 离不开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毛主席亲自给首钢职工写信, 刘少奇、朱德、周恩来同志多次来到首钢和工人们促膝长谈, 邓小平同志亲临首钢视察, 江泽民同志除夕之夜亲切慰问首钢职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关心首钢的发展和搬迁调整, 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李克强、贺国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首钢和曹妃甸视察。总书记指示我们“一定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着眼长远、整体规划, 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 狠抓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 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地把曹妃甸工业区规划好、建设好、使用好, 使之成为科学发展的示范区。”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和殷切希望, 坚定了全体首钢人献身祖国钢铁事业的信念和勇气, 我们一定要落实好总书记的指示, 把新首钢建设好。

首钢的每一步发展和成就, 都离不开兄弟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离不开国际友人在技术、人才、管理、设备等方面的悉心指导帮助。我们要珍惜在开放合作中建立的友谊和取得的成果, 以更加开放的胸怀, 携手共进, 实现共赢, 促进首钢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首钢90年的发展, 凝聚着几代人的智慧和汗水。90年来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开拓创新, 首钢人谱写了一部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辉煌史诗。首钢工人阶级为国家、为社会, 为中国钢铁工业和首都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做出了无私奉献, 涌现出许多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 他们是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 是首钢光荣传统与优秀文化的旗帜, 历史将永远铭记他们的名字, 永远镌刻他们所创造的业绩, 永远褒扬他们身上所集中体现的工人阶级的伟大精神!

今天,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等领导同志将亲自为劳动模范颁发奖章, 这是劳动模范的光荣, 更是对我们的鼓舞和鞭策, 我们要学习劳模精神, 弘扬光荣传统, 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在首钢建厂90周年之际, 我代表首钢总公司, 向多年来关心、支持、帮助首钢的各级领导、兄弟企业、国际友人和社会各界人士, 向首钢全体职工、离退休人员及家属, 向所有为首钢的发展付出艰辛、付出汗水、付出才智、付出牺牲的人们, 表示衷心的感谢, 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首钢90年的历史昭示: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实业救国之梦才能得以实现;只有坚持改革开放, 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 才能不断解放生产力, 真正走上强国之路;只有坚持科学发展, 才能实现人、技术、环境的和谐一致;只有坚持以人为本, 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 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才能真正实现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当前, 首钢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挑战和新的发展机遇。党中央提出, 21世纪头20年, 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北京市提出未来发展目标定位是: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全国钢铁产业发展迅速, 钢铁企业的结构调整、资产重组、产业优化升级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高端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首钢面临国际金融危机和战略转型期的双重压力和挑战, 完成搬迁调整, 建设21世纪新首钢的任务更加繁重。我们一定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发扬首钢人光荣传统, 深入推进创新创优创业, 努力打造3000万吨钢企业集团, 在北京发展高端产业和都市产业, 为建设21世纪新首钢奠定强大的物质基础、坚实的技术、人才和管理基础, 努力把首钢建设成为自主创新型、运行高效型、循环经济型、和谐发展型企业, 在产业综合竞争力上达到一流企业集团水平, 并向国际一流的大型企业集团迈进。

我们要按照中央领导的要求, 打好搬迁调整攻坚战, 确保首钢京唐钢铁厂第二步工程顺利进行, 到2010年底基本形成970万吨钢生产能力, 促进华北和环渤海地区钢铁布局调整, 为中心城市钢铁企业搬迁调整探索经验, 为我国钢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示范。

我们要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为我国钢铁工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抓住国家钢铁产业调整振兴机遇, 通过新项目建设和跨地区钢铁企业兼并重组, 到2012年钢产量达到3000万吨左右。要做大做强一批战略性新产品, 经过几年的自主创新, 提供整船、整桥、整车、整栋高层建筑的优质钢材, 使首钢的产品更专、更精、更深、更强。

我们要加快在北京发展高端产业、都市产业和土地开发工作进度, 为首都经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大力发展高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汽车零部件产业、动漫文化创意产业, 发展总部经济, 做好首钢工业区土地开发, 打造1000亿产值的产业, 继续为北京经济发展做出新贡献。

我们要继承光荣传统, 倡导时代精神, 再创首钢伟业。首钢90年历史铸就的优秀文化, 是推进战略转型的重要力量源泉, 是持续创新发展的永恒动力。我们要发扬“三敢”“三创”精神, 在困难中激发前进的动力, 在挑战中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在压力中提高企业综合素质, 不辜负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殷切期望, 不辜负各级领导、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厚爱, 不辜负一代又一代首钢人的心血和奉献, 担负起建设21世纪新首钢的历史使命。首钢人、首钢魂, 将代代传承、生生不息, 永远激励我们奋勇向前!

同志们、朋友们, 首钢取得的成就已经载入史册, 新的更加艰巨繁重的任务正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的事业崇高而神圣, 我们的前景光明而美好, 我们的责任重大而光荣。只要我们继续坚持解放思想, 坚持改革开放, 坚持科学发展, 就一定能够实现新首钢的宏伟目标, 为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衷心祝愿各位领导、各位来宾、首钢全体职工、离退休人员及其家属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纪念建国60周年征文:桥啊桥 篇3

70年代初,我第一次随爱人回家乡探亲。当汽车刚驶入嘉定,我便看到了大大小小、纵横交错的河流,在阳光的辉映下波光粼粼,渔船、渔民、石拱桥……在绿树丛中若隐若现,如诗如画,美不胜收,让我这个从小在北方长大的人一饱眼福。从此,我的心里种下了“恋桥情结”。

后来,我又多次回乡探亲,看到一幢幢新盖的楼房鳞次栉比,一座座新造的桥梁形状迥异、美观大方,用钢筋混凝土造成的桥梁比比皆是。小时候,常听大人们夸耀:我走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当时我就暗暗对自己说,我也要多走几座桥,也可以在众人面前夸耀自己了。到了嘉定我不断地寻找桥的踪迹,对桥有了更多的了解,像“小桥、流水、人家”这样幽静、古朴的地方虽然还有几处,但更多的却是被现代化的桥梁所替代。

如今,我回到嘉定十六年,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目不暇接,公婆原来住的农屋不见了,猪圈、兔舍难觅踪影,而工业开发区的建设却日新月异、蒸蒸日上。

五十年代,当我还是个小学生时,黄浦江在我的眼里是一条多么宽阔浩瀚的大江啊!我曾约小伙伴们去外滩看那些大模大样缓缓驶过的各式巨轮,听那雄浑低沉、震得人心微微颤抖的汽笛声,看那些形形色色的木帆船、渔船和忙忙碌碌的“市轮渡”。而1991年建成的南浦大桥犹如一架横卧的竖琴跨越黄浦江,将浦西浦东紧紧连结在一起。这座桥梁,施工难度之高,建设周期之短,是我国桥梁建设史上少有的,其规模在当今世界同类桥梁中位居第三。

1956年,我家支内调往河北,在武汉,我见到了中国第一长河长江,可当时因为没有桥,6列火车是靠驳船过江的。后来,我国在万里长江上修建了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武汉长江大桥,它就像一道彩虹,在长江天堑上铺成一条坦途。再后来,有了第一座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建造而成的南京长江大桥,它开创了我国“自力更生”建设大型桥梁的新纪元。

前几年,我每天上班骑自行车都要经过一座桥,它在嘉定是一座再平常不过的桥,至今我都不知道她的名字。这座桥宽敞平坦,车流畅通,气象宏伟,是嘉定新城地区连接城区中心的重要纽带。就是这样一座横跨于外城河上的四车道大桥,建桥工人,仅仅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就建成了。由于它的诞生,城郊与城里的距离一下子缩短了许多,每天南来北往的汽车、自行车、行人穿梭如流。每当我经过这座桥,都会止不住多看它几眼,多少个黄昏我在桥上独自散步,享受着河面上吹来的习习晚风,欣赏着水面映出的明月,看着桥两岸错落有致的别墅群、万家灯火,还有不远处忙碌着的船民,心中充满了愉悦,这是一幅多么浪漫而又令人心醉的画面啊!

水茫茫,桥悠悠。60年的变迁,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古镇嘉定经过建桥工人的辛勤劳动,如今,由解放初期的500多座桥,发展到现在已有1200多座大大小小的桥,布局合理的水陆交通网络,连接着祖国的四面八方。

有人说:一座城市有了水就有了活力,有了桥就有了诗意……我漫步在这座城市的桥上,对桥有了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那些造型各异,流光溢彩,争奇斗妍的桥像嵌在我的脑子里一样。

纪念建厂60周年征文 篇4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小时候我们不像现在的孩子那样有那么多丰富多彩的玩具和游戏活动,记得童年时的游戏清一色都是集体性质的玩耍,譬如拍纸牌、丢沙包、野炊、溜铁环、抽陀螺、跳房子、单腿顶鸡等等。

公司职工纪念祖国成立60周年征文

在我读初中的时候出现了当时风靡一时的“任天堂”

游戏机,这还是在深圳做生意的叔叔偷偷让人在香港带过来的。当时,游戏机是很超前的“玩具”,因为好多人那时候没有,纷纷通过付出各种“代价”(也就是几颗糖果)借玩我的游戏机。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一件事,就是同桌的男生在上课时沉迷于玩“超级玛丽”和“俄罗斯方块”游戏,我和他因此被老师的训斥,而我心爱的游戏机也惨遭老师没收。高中时我开始接触计算机,当时学的是dos,cpu还是386、486的;到了高中的时候,互联网出现了,并逐步得到普及,网络游戏传奇风靡全国,男同学们都彻夜不眠的战斗在电脑前。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游戏不管是在表现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是我们小的时候难以想象的。

从听收音机到听mp

3改革开放之后,文化领域得到了解放,邓丽君的歌曲这些以往被称为菲靡靡之音也开始进入到我们的生活,听歌成了大众的爱好。为此,我家里买了收放两用的录音机,听的还是录音带,听的时间长了会出现掉带的现象,让人沮丧不已。之后,随着生活说平的提高,我们购买了台式的小型音响,还记得很多cd唱片都是我用自己的压岁钱和节约下来的餐费买来的。到了高中的时候,为方便听歌(当然,美名曰“听外语录音带”),父母给我买了walkman“随声听”,记得我的第一部“随声听”是功能简单的国产“爱华”牌,没过几年就换了带收音功能、液晶显示的进口索尼牌。出来工作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随身听”不再随身听了,被我们尘封在一旁,取而代之的就是“随时听”mp3继而mp4,旅游出行的时候不用再怀抱着厚厚一叠的cd周身跑了。

从图书馆手工查资料到全功能图书馆服务和搜索引擎

读中学时,我的学校有图书馆,但藏书多,查找资料只能由图书馆管理员通过建立的书签登记卡逐张查找,记得有一次我要借一本语文参考资料,图书管理员竟然花了花了三天才帮我查找出来,可惜找到的时候考试已经结束了,图书管理员内疚的眼神至今让我难忘。前段时间帮朋友去室内一家图书馆借外国的专业书,此行让我大开眼界,不仅馆内设施现代化了,藏书也惊人地丰富了;除了有大量的纸质文本书籍,还增加了众多的电子资源。其中最让我感慨的就是书籍电脑化管理,凭借互联网,读者可以访问数据库,迅速查找到自己的借书信息。

以前我们若要查找资料,必须从一本本的书籍中去寻找目标内容,非常费时费力。最记得在写毕业论文时,我寻找资料的时间比写论文的时候还要多,当我把一大推书从书架下拿下来后,最后发现居然一本都没有我所需要的内容,那种泄气劲可想而知。伴随这网络的出现,搜索引擎在我们面前打开了一个世界,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信息匮乏的问题,让我们能在最快的时间里在信息海洋里找到所需要的准确信息。通过使用搜索引擎,能够将网络中对我们有用的信息更加便利的提取出来;同时,每个人都可以获取网上的有用信息,信息也因此变得人人平等。我的堂妹去年写毕业论文时就是充分地利用了搜索引擎的作用,大大地降低了时间成本和提高了有用信息的获取率,从而节约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工作机会。

从排队打长途电话到越洋网络通话

上世纪80年代初,打长途电话还要到邮局排队,企业连电话线都没有,更谈不上网络。记得那时姑姑因为工作需要,经常要带上还是孩童的我一起打长途电话,邮局里成天都有常常的排队长龙,那时通话质量差,打长途电话像吵架,喊破了喉咙,连在房间外面的我都被吵得受不了,而邮局里里外外为打电话吵架甚至打架的事天天上演。不仅长途电话如此,市内电话也是非常不方便,根据老爸的回忆,在80年代初从禅城到桂城打个电话,还没有骑自行车快,原因是线路太堵。

随着**社会经济全面的飞跃,通信产业也不断升级,1989年,**固定电话由5位升为6位;1993年,由6位升为7位,2003年升为8位;变化不仅仅在电话号码的位数上,更是表现在通话质量和速度上,以前是用电缆传输,现在用光纤,一根头发丝粗细的光缆就可以满足25万人同时通话。最突出的变化就是网络视频电话的出现。去年表妹去美国读书,每隔三天就通过网络电话和远在**的父母视频联系,让姨妈和姨丈在清楚地听到表妹的声音的同时也能清晰地看见表妹的模样,很是方便,而且费用非常实惠。

从纸质书到电子书

童年时代我还有一个爱好就是看书。我印象最深的是每次考试取得好成绩,父母就买书籍来奖励我,因此小时候的知识海洋是由一本本的小人书缔造出来的。那时候能选择的书并不多,而且都是黑白版本。到了上小学的时候,开始出现卡通漫画书和彩绘童话书,《安徒生童话》、《皮皮鲁和鲁西西》等都是那个时代的经典读本。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纸质书的位置逐渐被一种更为方便的阅读介质所代替,那就是电子书。电子书便于携带、容易使用、大容量的特点非常适合现代生活,而数字版权贸易和互联网技

纪念建厂60周年征文 篇5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同志在北京天安门宣布:中国人民government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虽然看似简单的一句话,这里边包含多少血泪?多少辛酸?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十分清楚,从1911年辛亥革命,成立国民党,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在此之前没有一个政党把中国人民从水深火热的最低层拯救出来

;从北伐战争到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中华民族无疑是一部充满血泪的战争史。100多年的挣扎,终于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此种意义是人类历史中无法估量的地球生物变革史。我从内心深处感叹!呜呼哀哉!勤劳善良勇敢的中国人民,不要再自己人卡自己人,让我们团结起来为了子孙万代的人类幸福,珍惜!珍惜!再珍惜!

那是我上高中的时候,家离学校远点的学生都住校,基本上每月回家一次,主要回家去拿粮食和咸菜,我也是离家远的学生。一般都是父亲骑车送我,骑我爷爷给我们家的“国防车”,给我们这个车子时,车子的齿轮都磨尖了,但还是很结实,父亲骑车送我时,把粮食绑在车子的侧面,送我到学校后,父亲再帮我把粮食换成学校的菜票,然后就自己骑车回去了。记得有一次快要回家的前两天,母亲突然来到学校找我,送给我伍拾元钱,说不用回家拿粮食了。

当时情况是用粮食换菜票,也可以用钱直接买菜票。长这么大以来,我从来没真正自己拿过或拥有过这么多现金,以前都是菜票和部分现钱。我问母亲怎么来的?怎么会有这么多钱?母亲笑着说:“这是卖鸡蛋的钱,这不攒够差不多你一个月的口粮了,估计你学习忙,我就给你带来了,你也不用回家了,能抽出更多的时间学习知识了”。我当时想:“从我家到学校有三十公里,母亲是怎么来的呢?她又不会骑自行车”,“我走来的”。听到母亲随口轻松一说,突然我心头一酸,眼泪止不住要流下来,但还是强忍着没让母亲看到,我说:“我找个车子送你回去”。“不用,慢慢地走,又不累,天黑就到家了”。我说:“不可能这么快”,她说:“经过你姨姥家,在你姨姥家住一天,第二天就可到家”。“我怎么从来没听说过有个姨姥在这边方向住”。母亲说是另外的姨姥,不是亲的,我半信半疑,我送母亲一段路就回学校了。下一个月,她又是这样,这样连续过了三个月,我很想家了,我给母亲说:“下次你别送来了,我回家去拿,我也有点想家了”,母亲说:“行,下次你到家拿吧”。

回家后,我看到父母的脸色消瘦了许多,为了让母亲快乐一点,减轻她的生活和精神负担,晚饭后,我就与在油灯下纳鞋底的母亲唠起了家常。看着母亲在昏暗的油灯下认真而默默地纳着鞋子的样子,我就想,怎么我每次睡觉醒来,总是看到母亲做鞋子,依然没有看到母亲休息,后来给我留下深深的烙印,以至越来越想写一篇文章,文章的名字就叫《油灯下的母亲》。父亲则一会到院里喂牛,一会来屋里吸烟。母亲说“以前,你爹每次拉脚回来就用铲子戗(切)脚底板,一块一块的,那糨子就象驴的蹄子一样,又厚又硬。”我说:“这两年没见父亲再出去拉脚,那真是太累了。”父亲说:“我们几个人把地板车连起来,一到下坡的时候就可以放手,连起来的车自动向前走,象火车一样。”母亲说:“你见过火车,我可没见过,听说火车很长,象个大长虫似的,在地上爬,还爬的很快,马都追不上。”我心想,“等以后有机会我带父母去座座火车”。我说“娘,你要是会骑自行车多好啊!等将来我有了钱,给你买个自行车,让你骑着,不再用步行回姥姥家了。”“中,到时我就好好学骑自行车”。

(拉脚:指的是一般和我父母当年年龄差不多大的人去很远的地方,拉煤碳、缸、瓮等生活物品,一走一般半个多月。)

夜里,我借着昏暗的煤油灯光,看到父亲平时用剪子剪的参差不齐的胡子,一下子想到了鲁迅笔下的“闰土”来。我问父亲母亲给我的钱是卖鸡蛋的钱吗?我算了一下,一个鸡蛋二毛五,五十元要卖200个鸡蛋,一天要有6个鸡蛋,其实,当时我家最多一天3个鸡蛋,有时母鸡还不下蛋。父亲叹息地对我说:“那是你母亲边走边要饭,去你学校附近的医院卖血的钱...!”我听到此言,眼前一黑,这句话对我简直是晴天霹雳,我一下子惊叫起来“啊!”随即又安静下来,在被窝里侧过身去,随之眼泪就流了下来...。

母亲,什么是母亲,我最体会到她的真正含意,如果说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父爱的话,那么最神圣的爱就是母爱。

第二天,我劝说母亲千万别这样做了,你这样做,我就不上学了,母亲看我态度决然,也就答应我了,那次从家走的前一天晚上,我一个人呆在院子里,走进厨房,对着她经常做饭拉风箱的地方深深地嗑了一个头,又鞠了一个躬,我知道,这也无法表达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从那后,我从家就多带点咸菜,学校知道这件事后,对我进行了关照,我怕母亲担心我,我就每月都余下钱,还对母亲炫耀,问母亲要

钱吗?母亲也不再去卖血了。

后来知道,我那里有什么姨姥,母亲是边走边要饭来传递对我的爱,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善待母亲呢?

这么多年来,我经历了贫困挣扎的童年、艰苦朴素的少年、奋斗拼搏的青年,这些经历的岁月在潜移默化中给了我正义和力量,促使我努力工作,好好做人。现在,我参加工作了,生活也不错,有时妻子陪我看电视时,看到我忍不住流泪,就笑我:“这是拍的电视,又不是真的,你真是一个大男人还流泪。”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每当看到农民的生活和利益有改善时、为了亲情父母或子女甘愿付出时、为了祖国的微笑哪怕牺牲贡献时,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我对妻子说:“我这人重情,爱党、爱国、爱家、爱人民,没办法,天生如此,改不了啦”。有时也羡慕农村生活,房子也己成了楼房了,家中配电器等和城市差不多了。想着农村的变化,我心中默默祝福,祝愿辛勤善良的农民乡亲生活过得更美好。

外企工作者纪念国庆60周年征文 篇6

我照顾外婆三年,然后到了深圳。

变了。

我想到一句话:孙儿,你看这是深圳么?天后庙在那儿?宝贝儿咋就被人给偷走了呢?你看,还挺多。然后苦了。

天后庙是什么,外婆已经不知道了,但他很想念天后庙,我帮他实现了。

然而,外婆真正的思想,我不知道,更加无从得知那个年代,外婆的父母,是怎样的一段故事。

我喜欢这样写,外婆的父亲和母亲,外婆也说,这样说,很好,那就是我父母。

这些年我走过大江南北,再也没见过小时候的村子,村子里的生活。

最后他说:但我找到了外婆的母亲留下的宝贝儿,今昔对比,也明白了好多东西。我外婆的父母是被人遗忘的革命英雄,是个共产主义战士,我同样也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我没有他们的伟大,但我有伟大的现实,这已经足够,我所做的一切,是他们工作的继续,我把许许多多的话埋在心里,不让外人得知,或许,也是继承他们意志的一部分。

我读了这封信,知道还有更多的信,在旗下,我们看重的是历史和历史上的人与事。

记住历史留下无所事的信,我们才能面对带有五星的中国旗。

此致

敬礼

20xx-03-19

一封不分你我古今的信

纪念建厂60周年征文 篇7

拉纤的经历告诉我:生命的轨迹就如纤道,人生就是拉纤,有进有退,有深潭,也有险滩。

纤道漫漫

溆水流经思蒙,流经我家门口时,由于高山阻挡,它显得格外轻狂浮躁,一路险滩,白浪翻滚,咆哮向西。小时候,我们常在浅滩边戏水,看排客飚滩,那种波峰浪尖的生活,彰显着男人的阳刚与悲壮。看纤夫拉纤,号子歌伴着轰轰流水,别有一番韵味。涨水时,我们匍匐在洪水的淫威里,感叹大自然之洪荒。

溆水河,一条神奇而恐怖的河。岸边那条蜿蜒的纤道,是拉纤人用赤脚磨出来的,它记录着人间悲欢,镌刻着世道沧桑。

当年爷爷躲壮丁,就漂泊在这条河上,他为财主家拉纤,热天的汗珠滴在纤道的岩石上,一会儿就干了。冬天赤脚的皲口渗出了血,印在纤道的石头上,第二年还能清晰可见。他们边拉边唱:纤夫滩上变牛爬,上城去看张冬霞。张冬霞是当时县城辰河高腔戏班里有名的旦角,纤夫们就用这种方式打发那艰辛而无聊的日子。爷爷说,多少次拉纤从家门前过,看到自家烟囱在冒烟,看到孩子在地坪里嬉闹,就是不敢回家,不敢叫。解放了,爷爷与家人团聚,已须发花白。他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抛洒在滚滚的溆水里,飘落在漫漫纤道上。爷爷时常凝望着溆水,抽着闷烟,回忆那遥远的往事。长叹一声,都是命啊。

上世纪70年代初,为了多挣几个工分,并享受一次中餐补助,不会游泳的父亲,加入到队里放排的行列。为了生计,他不得不冒这个险。临行前夜,父亲总要对我们说许多话,母亲也再三叮嘱他,似有赴难时生离死别的感觉。我的心头总是升腾起一种不祥的念头。父亲一离家,母亲就开始念叨,我们整天沉浸在惶恐的氛围里,只盼父亲平安归来。大约三天后的傍晚,当炊烟弥漫了小山村,当太阳的余晖把溆水照得金光粼粼的时候,一排扛着竹篙的队伍,出现在溆水河边的纤道上。女人们就远远地点数,一个没有少,她们的脸上就绽开了笑容,才记起没有做完的家务,纷纷嘻笑着回家去。我想,母亲一定是最高兴的,但她没有把喜悦写在脸上,下次父亲还可能去,恐惧和担心依然存在。每次父亲归来,给我们带来了团聚的快乐,还带回了发生在纤道上与水搏斗与命运抗争的故事。

1977年秋,我要上高中了,七元五角钱的学费,难倒了大人。我们抽空砍了1000多斤柴。父亲弄来一条小船,我们把柴从山上搬到船上,拉到思蒙去,卖给供销社。中午时出发,父亲拿根竹篙在船上撑,我背一条长绳在岸上拉,沿着那条崎岖的纤道向思蒙方向逆水而行。船在静水里行走,轻松,我一边拉着纤绳,还一边唱“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纤道突然一转,只见白花花的滩水翻滚而下,水声震耳欲聋。父亲说,这就是“哦落滩”,滩陡水急,翻船烂排的麻烦事经常发生。家乡的方言中,把麻烦事叫“哦落害”,“哦落滩”因此而得名。父亲毕竟放过几回排,有些经验,他跳到水里,把船照着浪小的地方推,我把身子尽量放平放直,双脚用力蹬着石头,两只手也抓着石头,一点点往上移,比较顺利地走出了“哦落滩”。

小船来到“了了滩”脚下。天色已黑,两岸的人家已点起了灯。我们又渴又饿又累,讨厌的蚊子在头顶盘旋。我的肩头好像火烧一样生痛生痛。父亲说休息一下,拉上这“了了滩”就到手了。十分钟后,我又背起那条已显得很沉重的纤绳,像牛拉犁一样,艰难地往上爬。也许是我们力气用尽,也许是天黑看不清航道,这次我们再没有“哦落滩”那么顺利,船几次就到滩头了,怎么也拉不动了,父亲叫我用力,我就叫父亲把船往水深一点的地方推,都无济于事。搁浅了,只有往后退一点,可船一动,我们就再也敌不住,连人带船冲回了滩脚。这时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前功尽弃”,也明白“了了滩”的来历。我们又组织了第二次第三次进攻,都失败了。万般无奈,我们只好把船上的柴下掉一半,分两次拉,终于拉出“了了滩”。半夜了,父子俩已精疲力尽,把船固定在岸边的柳树上,躺倒在河边那柔柔的布满露水的草坪里。满天的星星伴着一片残月,那么悠闲地照着哗哗的溆水,照着那条从下游延伸而来的纤道,照着躺在草坪里那对疲惫不堪的父子。那年,我14岁。拉纤的经历告诉我:生命的轨迹就如纤道,人生就是拉纤,有进有退,有深潭,也有险滩。

如今,溆水下游修了一座电站,险滩被淹没了,四十里高峡平湖,四十里黄金水道,各种船只上百条,装人运货忙个不停。今年故乡搞旅游,不少的省外国外游客纷纷前来观光,好不热闹。

纪念建厂60周年征文 篇8

在霍尔果斯的晴空下

在寻找薰衣草的路上

在4825公里的终点

河床上挤满了干枯的石头

五颜六色的卡车

载着中亚的阳光和祝福

缓缓驶过边境

我站在国界线上

遥望着哈萨克斯坦的蓝天

和友谊桥的另一边

天蓝色的国门

我伸出手去

感受地图以外的天气

最后我的手落在界碑上

轻轻地,像抚摸着

母亲眼角的皱纹

神圣的国徽就握在我掌心

祖国就站在我的身后

搭着我的肩膀

26岁那年夏天

我第一次拥抱了我的祖国

在大西北

在霍尔果斯的晴空下

他静静地站在那里

就像我不苟言笑的父亲

六十年不久

海上的思念,不久

是否会像太平洋一样开阔

一样无边无际?

融化在夕阳中的人

融化了记忆与惶然

几封不敢、不曾寄出的信

半生的遗憾,怎样送达

一九四九年的地址?

生锈的门牌,老了时光

六十年了,六十年不久

只是我们的一生太过短暂

海峡对面的人早已老去

谁也再无法面对

纵横的老泪与旧恨

薄雾中摇晃着远去的大陆

丰饶得就像天堂

风浪中起伏的往事

始终在人生的两岸徘徊

该告别了,不久——

当世界只剩下大海和星光

我苍老的流离

风,月,哭泣的海

只为当年背井离乡的决定

不再辜负你今生的守望

将信悄悄送到你的身边

为半个世纪的沉默

纪念建厂60周年征文 篇9

一走进林老师的家,便看到挂在厅堂上的毛主席、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的画像。他告诉我们,他出生于1949年

9月,与共和国是同龄,言语间脸上洋溢着笑容。他说,60年的风风雨雨使他更坚定更成熟,60年的翻天复地使他更觉得党和人民的伟大。在国庆60周年来临之际,他要拿起了自己的笔,把自己心中最美好的歌献给党和四代领导人。经过一番“创作”,终于写成了《春雷响》、《曙光灿》和《东风劲》三首歌颂领袖的诗词,并发表在新华网上。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领袖的情怀和业绩,他把《东方红》、《春雷响》、《曙光灿》和《东风劲》写成大幅书法挂在大厅上,让大家观看、赏析,他自己则反复吟诵,以此来表达自己对领袖的崇敬之情。他深情地对我们说,毛主席是我们的大救星,他使中国人民站起来,扬眉吐了气!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使我们过上了好生活;江泽民领着我们跨世纪,继往开来辟天地;胡锦涛又高举起“科学发展”的伟大旗帜,构建起和谐社会。四代领导人一代又一代地继承和推进,一代又一代的创新和发展,使中华民族和老百姓站起来后又富起来、挺起来、和谐起来。我们老百姓的日子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啊!我们要世世代代记住他们的丰功伟绩,永远跟党走。是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四代领导人的正确指引,没有全国人民的齐心协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腾飞!在祖**亲60周年生日之际,我们要把最美的颂歌献给祖国,献给人民,献给四代领导人。

上一篇:2024年碳素厂生产管理工作总结下一篇:我的外公日记6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