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单位无拖欠证明

2025-02-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施工单位无拖欠证明(精选3篇)

无拖欠证明申请表 篇1

已结清欠款或无拖欠行为证明

NO:大清欠证[2015]

根据《关于贯彻国办发〔2003〕94号文件进一步做好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问题的通知》(鲁政办发〔2004〕29号)等有关清欠文件规定,向广饶县大王镇规划建设办公室申报了“广饶县建设领域已结清欠款或无拖欠行为”的资料,证明本单位无拖欠工程款或无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特此证明。

广饶县大王镇规划建设办公室

年 月 日

注:1 此证明用于办理 工程 手续使用,另有新建设项目须重新申领“已结清欠款或无拖欠行为证明”。

申请单位瞒报 漏报资料或提供虚假证明资料骗取此证明者,一经发现,由发证单位立即撤销此证明,已发放建设施工许可证的,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下达停工令,因此造成的一切损失和影响由申请单位负责。

无工作单位人员收入证明 篇2

区(县)民政部门:

根据申请人家庭诚信申报材料和提供的相关证明,经核实,我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的居民

,性别

,年龄

周岁, 身份证号。

人员类型属于:

1、法定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员(指男性50周岁(不含)、女性40周岁(不含)以下)。()

2、退休前“灵活就业”的“4050”人员(指男性50周岁(含),女性40周岁(含)以上的大龄下岗失业人后没有在任何组织中就业,也没有领取个体工商经营执照的自主就业人员)()

3、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

4、男性60岁,女性55岁以上且没有退休金的人员()

5、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6、16岁以上在学人员()

7、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

8、患有重大疾病的人员()其月收入:

1、高于本市上城镇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的,据实核定其收入()

2、按我市上城镇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的90%核定()

3、按不低于上申请廉租房补贴家庭人均月收入认定标准核定()

4、按零计算()

5、按上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标准核定()

6、收入可不参与家庭收入认定()其年收入:

根据实际情况,经核实,我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的居民,上收入为 元,大写 元。

经办人(盖章): 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

(盖章)

非恶意拖欠证明 篇3

上海某知名大学日前在其学工部网站上公布了200多名逾期未还国家助学贷款的毕业生名单,披露了他们的姓名、身份证号码、学生证号码、拖欠款额、在校期间所在学院等信息。记者采访中了解到,这些逾期未还助学贷款的学生中,许多人感到十分委屈,表示并非恶意拖欠,实因还贷期短无力偿还所致。

记者对重庆高校毕业生采访时了解到,大学生毕业后在重庆就业,每个月工资一般在1000元左右,用于租房、吃饭、交通开支约需700元,购买衣服、日常生活用品等费用约需300元,如果恋爱、结婚、生子等,也需要不小的支出,因而就业后数年之内许多人往往收支捉襟见肘。同时,不少申请贷款的学生家庭,为了孩子上学已借有外债,往往无力再为毕业生偿还贷款。目前大学本科生的助学贷款按规定可从毕业后第三年开始还款到第六年还清,若以贷款3万元计算,本金加上利息每月约需偿还700元。如此看来,相当部分毕业生将没有多余的钱偿还贷款,可能产生拖欠行为。

据教育部前不久公布的信息,抽样调查显示有近20%的贷款毕业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还款违约情况。如此多的大学生没有如期偿还贷款,助学贷款还贷期过短是一个重要原因。大学生们求职难、待遇低、生活负担重已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助学贷款制度虽然已经调整为在毕业后1至2年开始还贷,最长延至6年,但相当部分毕业生还贷能力积累较慢,在6年内仍可能偿还不了贷款。

一位银行界人士分析,当初的国家助学贷款设计,主要是基于毕业生的信息分散,无法追踪他们的就业去向和收入情况。随着贷款、存款、购房、购车、申请手机等均实行实名制,各种信息可以联网一体化,征信制度已经建立并在不断完善。而且大学毕业生基本上在城市生活,其个人就业和收入已不会处于失控状态,有关部门应当完善助学贷款制度设计,毕业生可以根据收入情况与银行协商,确定更加灵活的还款起点、偿还时间和偿还方式,再适当延长还贷期限,避免因为制度设计疏漏,让许多毕业生因一时失信影响一生的发展。记者从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获悉,根据对目前一些住房公积金贷款逾期还款的现象分析,发现其根本原因是借款人未同时按合同规定时间和金额还款,并非恶意拖欠。

据了解,从还款情况看,造成逾期的主要有6种情况,包括借款人出差期间中断还款,委托亲朋代办,但未做详细交代;借款人习惯按发放工资日还款,不按照合同上约定的扣款日还款;借款人的通讯信息、委托扣款账号等发生变更,但没有及时通知贷款受托银行;借款人一次往委托扣款账户内存入几个月的还款金额,待资金用完后,忘记续存等。

上一篇:我想设立一个节日下一篇:如何有效开展“大讨论”活动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