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管理问题探讨论文(共10篇)
一、教师要提升教育管理意识
每当有人问及教师的责任,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传授学生知识。众所周知,这只对了一半。可见,平常我们总是把教书育人挂在嘴边,但真正做到的往往是教书,对于育人这方面是忽略的。因此,很有必要重申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重要性,使教师把开展教育管理提到应有的高度。这要求教师首先提升自己的教育管理意识,认识到自己在教育管理中所处的主导地位。教师主要可以从两方面入手,提升自己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意识:第一,在日常教学中承担起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养成行为习惯,以习惯带动意识的发展。第二,在批改作业、开展测验的时候,注意对学生展露出来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处置,使学生得到及时的教育管理。时刻注意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就会产生强烈的责任意识,从而继续把教育管理的工作彻底做下去,并做好。
二、教师要动员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1.要启发学生进行自省。自省是进行自我管理的前提条件。学生年纪小,生活阅历少,进行自我反省的能力欠缺或不高。而小学生的行为和心理常常是不成熟的,这又迫切需要学生进行自我反省,使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因此,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方法,启发学生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如学生犯错误后,教师可以让他们剖析自己的心理,发现矛盾之处,反复思索对与错,最终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失当之处,从而以正确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
2.要促使学生学会自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对文化知识进行认知,更要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心理状态进行认知,以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学生创设独立的环境,使学生自主分析自己的学习心理和状态。其次,要尊重学生的劳动,帮助学生找出并剔除无效劳动,使学生在学习等活动中,能够有效避免没有价值的劳动付出。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从事活动的心理和应该采取的措施,就能够取得预期的活动效果,从而促进自己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3.辅助学生进行自导。自导是指学生进行自我引导或自我指导,它和自我管理是相辅相成的。辅助学生进行自导,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行为运行机制系统,其中包括计划系统、监督检查系统、反馈系统等。学生在各系统的有序运行中,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合理的指导,从而达到自我管理的良好发展。
4.指导学生进行自控。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因此很多教师习惯运用自身的权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控制,这严重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进步。所以,教师要转变落后的思想,跳出监督和控制学生的藩篱,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教师在宏观上,对学生的自控行为进行必要的指导,使学生分析自身行为的是非、利弊,控制自己不当的行为,从而促进自我管理效能的提高。
三、构建民主、和谐的教育管理环境
民主、和谐的教育管理环境是提高小学教育管理水平的必要保障。要想构建民主、和谐的教育管理环境,并使这种环境始终保持常新,需要教师根据现有的教育管理情况进行探索和研究。因此,作为小学教育管理教师,首先应该聚精会神,多方面、多途径吸收各种力量和资源,为广大学生构建舒适、和谐的教学环境,避免外界环境干扰到学生,而使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受到不良的影响;其次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适当增加教学的内容,把单纯的文化知识拓展为文化和道德知识并重,用良好的道德意识和修为约束学生的行为,教育和管理学生;再次应该营造良好的校风校纪、班风班纪,为学生创造学校风气优良、课堂纪律严格、班级风气良好的氛围,使学生在安静、民主、和谐的学校和班级环境中,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学习需求开展学习和其他活动。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还能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的教育管理。
四、加强对教育管理的科学评价
科学评价教师的教育管理工作,能够促进学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对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进行检验,我们一般采用传统的考试模式来进行。这种检验方式得到的只是对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结果的评价,而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学过程却缺乏忽略了,很难体现出师生在整个教学过程所进行的创造管理。由此可见,对于教师进行教育管理的评价,显然不能通过考试的方法来进行。那么,应该如何对教师的教育管理行为进行科学的评价呢?首先,要定期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进行检验和评价。教学过程是否有创造、创新,教学环节是否设置合理、紧密相扣,是否做好到了注重细节等。其次,要对教师的教育管理进行评价。这个问题很重要,但也很难做出科学的评价。笔者认为,教师教育管理的对象是学生,对教师的教育管理进行评价,就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具体来说就是看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否有质的提升。成功把这个问题的评价对象转换成学生,操作起来相对就方便得多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低,体现在学习、生活和其他活动中,创设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实践情境,很容易就可以看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也就检验出了教师教育管理取得的成效。但这种评价获得的结论也不是绝对的,毕竟学生之间存在个体的差异,同样的教育管理施加在不同的学生身上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在对教师的教育管理工作进行评价时,要综合分析各种影响因素,做出相对准确的评价。总之,教师进行教育管理工作,不仅要提升自身的管理意识,还应该构建民主、和谐的环境,动员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同时学校对教师也应该做出科学的评价,促使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向着更加合理、科学、规范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新课程改革注重对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性格的塑造,在日常的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有效的事务管理来优化教学秩序、提升教学水平。与传统的教学管理工作相比,现阶段的教学管理更加注重对于学生个性化的管理,通过一系列个性化的教学管理方案来优化教学内容,实现小学日常教学的良性运转。
一、小学日常教学管理的作用
小学的日常教学管理是学校的常规性管理,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师教学能力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小学日常教学管理活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3方面:
1. 保持正常的教学秩序
小学教学活动的良性开展需要有良好的日常教学管理系统作为基础性支撑。首先,日常的教学管理活动能够对学校日常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详细的计划和步骤,提升教学管理的针对性和合理性,使得课堂时间利用的更加有效率;其次,教学管理活动能够提升教学管理的水平,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教师通过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提出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并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加以实施;第三,教学管理活动能够对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总结,对于教学活动的优化起着促进的作用。
2. 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多地是围绕着学生进行的,教学活动如果对于学生教育不起作用或者起着负面的作用,那么这项教学活动就是无效的,不符合教学改革的要求。小学的日常教学管理活动往往是在各种管理活动中总结出来的,对教学条件的改善和教育工作的合理发展,培养优秀的学生有着很大的保证和促进作用。例如通过开展课堂互动的形式,让学生对于课程教学开展过程中的一些看法和建议进行针对性的收集,对有用的内容进行推广,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学活动的更加完善,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学生的良性发展,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3. 促进学校综合教学能力的提升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实力之间的竞争也变得更加激励,影响学校之间竞争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即人才和管理;良好的管理活动可以提升学校综合教学能力,增强学校的实力。对于小学的管理活动来说,良好的管理能够保证教师教授能力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步提升,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二、小学日常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任何管理活动在开展过程中都会遇到实践方面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总结分析能够促进教学管理活动的良好发展,完善教育教学体系。小学日常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教师队伍的优化程度不够
日常教学管理强调实现学生学习的均衡化发展,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语文、数学学科,而对于其他学科则往往选用一些兼职的教师来担任,这些教师对于所教授的课程的了解并不审核和全面,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往往实现教师比例的均衡化。同时,对于一些高年级的课程,往往也选择让那些讲授低年级课程的教师来从事,这样其自身缺乏必要学科知识和能力,在课堂上锁讲的内容的接受度也存在的较大差异。而对于体育、音乐、美术这些艺术的课程则是教师不专业、开展不规范的情况,课堂上难以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
2. 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较低
小学日常的教学管理内容比较繁杂,涉及的范围也比较大,如何在众多的管理事项中进行合理地安排,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开展是教学管理者基本的职责。但是,由于从事实际教学管理活动的人员并非是管理出身,缺乏必要的管理知识和能力,在日常的教学管理尤其是教学活动的安排、协调方面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且对于管理效果的考核也缺乏必要的指导,其能力方面的提升仅仅依靠对于工作中事情的总结,而不是通过一定时间的深入学习和培训,提升比较慢。
3. 忽视教学管理中学生的作用
学校一切活动的开展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只有那些切实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行为才是有效的。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管理活动开展的依据往往是某些问题的思考和总结,而对于这些管理活动开展对学生所起的作用则没有过多地分析和考虑,例如在排课程表时,往往考虑的是教师个人的原因或者课程的重要性,而对于学生学习精力和兴趣方面的考虑则相对比较少。
三、优化我国小学日常教学管理问题的路径
面对小学日常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要用辩证思维的方式,借助科学分析方法来提升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促进教学管理成果的达成。针对上述教学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笔者通过自身的教学管理实践以及对于一些相关文献的查阅和交流,提出以下几方面的解决建议:
1. 完善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的完善度对于教学质量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在日常的小学教学管理过程中,要注意均衡教师队伍,平衡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对于一些实用性的课程要选择专业性比较强的教师来开展,要求不太高的课程则可以通过对现有的从教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来提升其教学的能力。学校作为开放的空间,必然会有人员流动,学校相关的人事管理部门要根据人员变动的情况来制订相应的方案,增加对于相关课程任教教师的数量,同时根据教师的情况实行严格的考核,切实提升教师的教学和管理水平。
2. 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
与从事具体教学任务的教师相比,教学管理人员更多地从事的是服务性的工作,如何通过良好的管理活动来为教师营造一个好的教学环境,使教师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是小学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首先,要对管理人员进行具体的管理知识和能力培训,增强其从事教学管理活动的能力;其次,要建立良好的教学管理系统,通过明确每个节点的任务来保证整个教学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第三,要鼓励管理人员对日常管理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的深入总结和分析,总结经验和教训,促进日后教学管理活动的合理开展。
3. 管理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
学校的管理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的,因此,任何的决策和行为都要事先考虑对于学生的影响,在深入分析学生学习的情况和其他内容以后制订完善的教学管理方案,同时试行来发现其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保证教学管理活动能够切实为学生服务,满足学生的发展要求。
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小学日常的管理活动纳入到了学习教学实力的体系之中。在义务教育的意义被逐渐认识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塑造良好的性格是我们需要进行探讨的。面对日常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诸如教师队伍不完善、管理人员管理能力不强等问题,我们要理论联系实际,从现实的发展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小学日常教学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蒋林芳.小学班集体管理方式的实践探究[J].科学大众,2014,(11).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297-01
所谓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人格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1 当前我国小学素质教育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1.1 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严重制约素质教育的推广。
目前,我国许多学校在实施小学素质教育的时候,传统的教育观念仍然在束缚了教育管理者。一些教育行政机构和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却仍沿用升学率和考试分数来对学校教育质量高低进行衡量,此外他们对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实质未能进行准确把握,导致小学素质教育无法得到有效实施。
1.2 应试教育评价模式的广泛运用成为推广素质教育的主要瓶颈。
素质教育评价就是依据素质教育目标,对素质教育实施条件、过程及其结果作出的价值判断。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提出来的,由于他们的价值取向不同,评价也就不同。应试教育突出考试为中心,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上,把题海战术,出偏題、难题作为主要手段,课堂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追求的价值目标是分数的高低,其评价手段是以考核作为唯一标准。对学校、老师的评价都是以升学率的高低作为取向,形成了在教学过程中只顾尖子生的培养,使教育为少数尖子生服务,人为造成教育的差异发展。
1.3 实施素质教育的硬件及软件条件不足。
素质教育的实施和传统教育相比较而言,对学校的硬件及软件条件都有更高要求,特别是对教学设备设施及师资力量有严格标准。但是,目前我国各个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导致学校在硬件设施及师资方面具有较大差异,特别是一些中西部的偏远地区,其小学的教学设施相对简陋,根本无法提供相应的教学设备,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从而导致素质教育不能全面展开,在各个地方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较大的差距。
2 强化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小学管理相关建议
2.1 增强管理的灵活及多样性。
第一,当前我国小学管理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统一性",学校非常强调学生行动的统一性,纪律约束的同步性,这种管理模式非常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进而制约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在这种管理模式下,成绩优劣成为衡量学校管理模式的唯一标准。学生在统一模式与标准下遵守校纪校规,按同一的方法去解决学习、生活上的问题,而班主任则成为学生在校阶段学习生活的规范者。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学生很少自己动手去发现去创造的意识和实践,这显然与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和发挥每个人的个性特长以适应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和创造性的要求相违背。
第二,积极改善课堂教学方法。教育教学活动发生于师生之间,而师生双边活动的重要场所是课堂。课堂教学能否素质化,是素质教育能否得到实施的关键。而启发式教学应该是素质教育课堂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我们可以通过下表比对国内外小学课堂教学方法的区别,其中优劣不言而喻。
当然课堂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必须是建立在对教材博采精选,教法精益求精基础上的,这样才能给学生积极思考讨论留下充分时间,从而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抓住关键问题启发思考,培养兴趣,锻炼能力,就是启发式教学的精髓。
2.2 增强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合力。
家庭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各方面素质起着启蒙和培养的作用,它的教育功能是学校以及社会其他群体所无法替代的。学校教育的改革必须得到家庭的配合,建立学校、家庭教育网络,对于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密切学校与学生家长的联系,鼓励家长参与学生素质的培养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首先,要组建和完善学生家长会。由学校领导,班主任和家长们协商推荐一些懂得教的家长组成学生家长会,参与学校的教育和管理,研究实施素质教育的计划方案,帮助学校解决有关工作所遇到的一些困难。家长会的设置不能搞形式主义,而应形成制度,每月定期召开常务会,把学校工作尽快向学生家长会汇报后检讨,并提出服务承诺,同时可以及时听取家长们对学校工作的意见,避免学校工作偏离正常轨道,保证素质教育的正常实施。
其次,建立学校与家长联系制度。素质教育要求学校教育要具有开放性和主体性,建立和完善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制度能保证学校、教师、家庭三方的正常联系,使沟通渠道畅顺,确保家庭教育能配合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2.3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培养。
第一,要有较高的思想品德素质。教师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水平,是教师素质的核心。
高素质的小学教师应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应有刻苦钻研的毅力,实事求是态度,开拓进取的精神。
第二,要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教师应该自觉地在头脑中构筑先进的现代教育观念体系,使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手段符合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要具有创新意识,不断地学习新观念、新思想,并运用到教学中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能老是照本宣科。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随着城市化的速度日益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问题开始凸显出来。政府机关如何有效地进行城市管理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就是这样一种有益的探索。弄清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缘起、问题及对策,对于完善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有着重大的意义。
综合执法是改变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的有效途径,也是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因此,建立和完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系是深化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妥善解决城市管理与行政执法之间的客观矛盾,革除行政执法中的种种弊端,理顺行政执法关系,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重要依托。不过,在探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这个问题之前,笔者要先说明一个问题。国务院在确立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中,采用的是综合执法的概念。由于城市管理是一个涉及面广,管理相对复杂的领域,所以城市管理的某些方面是试点工作的重点。因此,本文所讲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从目前的试点来看,主要就是城市管理领域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
一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现存问题
(一)执法依据滞后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改革源于城市管理相对集中处罚权改革。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出台,为城市管理执法体制的改革提供了契机。但是我国目前关于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配置的法律依据分散在各种地方性法规、规章甚至国务院的有关文件之中,缺乏具体、明确的规定,同时,这些地方性法规、规章较之法律不具有稳定性,若发生变动,执法依据也随之变化。一方面它们之间不具有统一性,各地都按照自己的试点情况,制定地方性法规规章,但是他们都是各自为政,在全国范围内对于某些重要的问题没有进行统一,导致了混乱的产生;另一方面它们与现行的一些单行的法律法规冲突,如《城市规划法》、《环境保护法》、《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它们都规定由业务主管部门实施行政处罚权,从法律效力上来讲,它们要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而且也与《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冲突。所以,如果要深化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首先必须要解决执法依据上的问题。
(二)执法机构混乱 根据《行政处罚法》第十六条规定,意味着可由现有的行政机关承担综合性的执法职能,其他有关部门的执法权发生转移;也可以按政府组织法成立一个新的机关,专门行使行政处罚的综合执法权。而综合执法权的获得,又有两种法定方式,即国务院依职权和省级人民政府依国务院授权。从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构的设置来看,一部分是设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设置组织机构、进行人员编制、有专门的财政经费来源,使其身份合法化。另一部分是赋予原有市容管理、监察等机关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然后更名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或直接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这样就使得机构称谓、机构性质等有人为复杂化之嫌,不利于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三)执法范围扩大化 国务院法制局批准的执法改革试点,仅限于狭义的城市管理领域,以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但是从试点的情况看,除少数地方作了少于七方面的限制性规定外,大多数都作了扩张性规定。执法范围不统一造成的弊端非常明显:一是不利于法制统一。各地执法各自为政,影响了行政执法严肃性;二是没有统一的主管业务上级,不利于各地进行正常业务交流,以提高业务水平;三是一些地方执法范围过大,增加了执法人员熟悉掌握有关法律、法规的难度,增加了工作强度,造成了执法不到位情况。
(四)执法体制不顺
1、从综合执法机关的内部体制来看,执法体制混乱。按集中行政执法权的要求,需要设立一个独立的执法机构来执行那些权属不明、职能交叉的执法权。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和“城市管理重心下移”要求,建立“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新体制。省、州一级不再设立综合执法机构,在市区(县)两级政府设立综合执法机构。市区两级分别进行综合执法,区对街道则进行垂直管理,执法队伍派驻街道,街道以区综合执法部门名义执法。但是实际存在三级不同的管理模式,具体操作更是不一而足,执法机关内部的关系没有理顺。
2、从综合执法机关和各业务主管机关的关系来看,执法体制不顺。按照行政管理科学化、法制化的要求,管理权、审批权与监督权、处罚权分别由不同的行政机关行使,有利于在相关的行政权之间保持一定的制约关系,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我国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是“一条龙”管理,从决策到执行,从审批到监督、处罚,都由一个部门决定,缺乏有效的制约监督机制,行政执法中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因此根据“两个分开”的原则,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构,目前主要是集中行使行政检查权和处罚权。变过去由多个部门实施“突击式”、“运动式”的间断性监督检查,为一个执法部门对涉及城管的事项实行以巡查为主的持续性检查,实现城市管理的“精简、效能、统一”。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构一经批准成立,就具有独立的行政执法主体资格,作为本级政府的一个行政部门,在辖区范围内综合行使行政执法权。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意味着对行政职能的重新调整,对行政处罚权的重新配置,相关行政职能机关交出全部或一部分行政处罚权给城管执法部门,这势必会影响它和各业务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由于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配套制度没有及时跟进,在实践中使得综合执法部门与业务主管部门产生诸多矛盾。比如:工作衔接不到
位;综合执法部门对一些技术性、业务性较强工作力不从心;综合执法部门的业务指导关系不顺等。
二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对策探讨
(一)加大立法力度,弥补立法滞后的不足。为了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的问题,在暂时无法对单项法律、法规进行大规模修改的情况下,《行政处罚法》确立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
现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组织行使行政处罚权的依据主要是国务院法制办关于开展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试点工作的复函、文件及地方政府为界定综合执法组织的职责所发布的文件。综合执法是对现行行政执法体制的改革,但改革不能超越法律的规定,也应按照法律的程序进行。因此,要制定规范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法律,以统一全国各地现行的各种规范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综合执法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并把综合执法纳入各业务领域的法律法规中,解决目前单行法律法规和行政处罚法的冲突,解决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依据不足的问题。所以立法机关应尽快制定统一的《城市管理法》,确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体制,对综合执法组织的法律地位、职责、权限、人员编制、组织管理等做出法律上的规定,为综合执法组织的依法行政奠定基础。
(二)综合执法机构的合法化。要进行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首先要使综合执法机构具有合法的身份。对于现有的综合执法机构名称各异,性质不同要进行改革。首先要对原有的机构名称和机构性质进行清查。杜绝“两个机构、一块牌子”的做法,理顺综合执法机构和原有的市容管理、监察机构的关系,统一综合执法机构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的名称,使沿用历史名称逐步过渡为使用现有统一的综合执法机构名称,防止有名无实或有实无名的名实不符做法。同时要统一综合执法机构的编制性质,解决部分执法人员为事业编制甚至是社会人员的问题,提高执法队伍的执法水平和素质。
(三)界定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范围。权责一致,即合理划分政府部门与行政执法机构的职责权限,明确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的管辖范围,是综合执法的原则之一。综合执法组织究竟应当集中行使哪些行政处罚权,综合到什么程度,哪些事项应当由专业执法组织去处理,对这些问题目前尚缺乏明确的界定。试点城市的具体做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科学合理地界定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范围,防止执法范围的扩大化,就必须使各地政府在实行时严格遵守国务院的规定。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信用销售的逐步推出,企业的应收账款数额也随之增大,对其如何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经营活动中面临的重要问题。目前,大部分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滞后,由于其在签订合同时内容不够严谨、长期不对账或对账不清,没有进行辅助管理或仅按账龄进行辅助管理,形成大量逾期账款。本文分析了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期为企业更好的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关键词】应收账款管理;信用政策
一、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概述
1.应收账款管理的主要内容
虽然信用销售能够扩大销量,提高市场占有率,给企业带来收益,但也因为产生的应收账款可能在管理成本、机会成本、坏账损失等方面给企业带来风险。其不仅会造成企业资金周转困难,还会使企业经营状况更加恶化。因此,应收账款管理的主要内容有:①根据企业自身现有的实际情况和当前所处的市场经济环境,制定信用政策。②严格信审流程,审查客户资信状况。③加强应收账款的日常监督管理与分析,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合理保证应收账款及时足额收回。④对于那些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而形成的坏账损失,财务上建立坏账准备金制度。
2.应收账款管理的目标
应收账款管理的目标是采用适当的、科学的、合理的信用销售政策,保持企业经营的效益性和资产的流动性的平衡,最终达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即:在加强流动性管理,促使应收账款尽快收回的同时还要讲求效益性。既提高销售收入,又降低持有成本。
二、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
1.追求利润最大化导致信用销售数额增大
现阶段,多数企业都把追求商业利润作为经营目标,过分重视经济利益的流入,过度使用赊销的方式来扩大销售,以提高市场占有率。其为了占领市场、扩大产品销售额,未对客户的资信程度作调查,大量的盲目赊销,导致应收账款数额居高不下、逾期欠款过多使得企业流动资金周转不灵,给企业经营带来风险。
2.企业制度不完善,责任落实不到位
部分企业会计监督失效,没有设定应收账款回笼率指标及警戒线。同时,缺少相应的考核制度,部门间没有及时协调。企业对于逾期未还的应收帐款没有明确落实催收责任人,销售部门的人员只关注销售,不关心账款的清收。财务部门人员只重视财务记账、财务核算、做报表,不管催账清收。具体表现为:
(1)内部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不健全。销售人员基于个人利益,大量采取分期、回扣等手段销售商品,使应收账款增加。由于企业既没有要求销售经办人员全程负责追款,又没有明确落实应收账款回收的监督部门,从而造成企业虽然销量大增、销售额很高,但企业经营效益却不佳的状况。
另外,由于在销售合同签订时没有统一规范的标准,信用条件的制定也未从企业及客户的实际情况出发,导致了难以收回应收账款的现象。
(2)内部控制不严,催收工作不力。企业对与已发生的应收账款长时间不对账、不及时清算,经办人员互相推诿、态度消极,导致应收账款被拖欠的时间更久,收回的可能性降低。
3.对赊销客户缺少信用管理
对客户没有做好充分的、深入的资信状况调查及缺乏科学、系统的信用风险评估,没有从信誉程度的高低、资金实力的大小、财务状况的好坏等方面进行科学的分析,没有针对不同信用评级的客户制定不同的差异化赊销策略,急于将货物赊销出去,导致企业大量资金被占用,产生极高的坏账损失,最终使企业资金周转困难,陷入资金链断裂的财务危机。
4.应收账款管理侧重于事后控制
电话催收、上门追讨、法律诉讼等事后控制手段效果不明显,且易使企业处于被动局面。这样既增加了企业管理成本,也直接减少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5.企业法律保护和风险意识薄弱
在现阶段,买方掌握市场话语的主导权。许多企业为了维护客户关系、保有一定量的客户资源,不愿采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造成企业之间的经营结算资金互相占用,导致企业陷深陷债务链,形成恶性循环。
三、应收账款管理的注意事项
1.要做到事前、事中控制
应收账款管理应重点做好事前及事中的控制工作,主要控制措施有:①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合适的信用标准,设定合理的信用条件、计算恰当的信用额度,从而制定确实可行的信用政策。②对客户的资信状况做深入细致全面的调查以评估风险,同时建立客户信用资料档案。③建立赊销审计制度。事前、事中控制是防止应收账款形成呆死账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2.建立严格的内部审批及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要建立严格的内部审批和内部控制制度,对赊销业务要规范业务流程,严格审批。一方面选用有责任心、高素质的人员充实到销售队伍中,并加强对他们风险意识的培育;另一方面;对所有涉及到的相关业务部门都应建立业务监督及约束机制,从而防范逾期风险,降低坏账损失的形成。
3.将资金回笼率纳入考核指标
企业应落实岗位责任制,制定业务经办人员负责制。在未回收清理完应收账款前,责任人不能调离原岗位,对于造成坏账损失的,还应对经办责任人进行处罚,同时将应收款资金回笼率纳入考核指标中,使各部门责任人做到恪尽职守,提高应收账款的回收率,减少呆坏账的形成。
四、建立完善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
1.确定恰当的信用标准
企业应当在扩大销售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及降低违约风险、并且节约催收费用这两方面之间选择一个恰当的信用标准,使收益与成本的关系对称,从而降低应收账款的风险。重点应考虑3个基本因素:
(1)市场竞争中同行业对手的情况。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时刻把握竞争中的主动性,争取优势地位。企业要知己知彼,根据竞争对手的实力状况,采取相应的信用标准。
(2)企业对于产生的逾期违约风险的承受能力的强弱。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强,就可以选择较优惠的信用标准来争取客户,扩大销售规模。反之,如果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就只能采用严格的信用标准,尽可能降低违约风险。
(3)客户的资信程度。企业要设定合理的、量化的信用等级评价标准,对客户的拒付风险提前做出准确的判断。对客户的资信程度进行深入细致的全面调查并加以分析,在此基础上,客观的评判客户的信用等级,决定是否给与信用优惠。
2.实施的信用条件要具体
企业从一开始在与客户洽谈生意并决定给与客户信用优惠时,要明确具体的信用条件,对信用期限、付款时间及现金折扣和商业折扣、违约责任等方面提出要求和约定。
3.不断完善清收政策
当有客户拖欠或拒付货款时,企业应首先研究分析目前采用的信用政策及标准是否适当,信用审批制度是否落实到位,然后再重新调查违约客户的资信等级,进行再评判。对于之前信用记录正常良好的客户,先电话短信催收,再派人上门面对面地沟通协商,争取在维护双方业务关系中妥善地解决账款拖欠问题。对于品质恶劣、恶意拖欠的客户不再对其赊销,并加紧催收。如催收无果,则应采用法律手段去法院起诉。
4.加强日常管理
对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有4个方面的工作要做好:一是各部门人员应分工合理、职责明确;二是对企业赊销业务的授权审批和控制流程要加强;三是建立坏账准备金制度,及时对信用销售业务进行账务处理;四是加强催收清欠管理,落实责任制。
5.建立信用报告制度
定期和不定期召开不同层次及部门的信用报告会议,例如召开信用部门的内部会议,反映其部门的运作情况,过去的工作业绩和后期的工作计划;召开信用和业务部门的联席会议,分析和评价大客户的信用风险以及目前的高危客户,对逾期账款和超支信用额度进行分析,收集新的客户信用资料等:召开最高管理当局或财务主管会议,报告现阶段信用控制的运行状况及遇到的困难,执行企业信用政策的情况和改进措施,进行信用风险再预测。以便于企业及时掌握应收账款情况,将信用风险降到最低。
五、结语
如果企业采用合理的信用销售政策,严格执行内部审批及控制制度,对赊销业务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控制,建立完善的约束激励机制,那么企业坏账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就会降到最低,从而可以加快企业营运资金的周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最终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注释:
①李心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的八大难题与对策》[J].《财务与会计》,2012(4):12 ~
15、(5):11 ~14
②志敏《.财务管理体制初探》[J].《企业导报》,2009(7)
③朱华建,张盛勇,高宏伟.《 21 世纪以来我国内部控制研究主题及述评―基于2000年到2010年《会计研究》等国内主要七种期刊的分析》[J].《会计研究》2011(11): 57 ~65
参考文献:
[1]李小霞.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37-46.[2]李社伟.企业应收账款管理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9-17.[3]张敏.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4)
1.1 全面预算管理法规不完善且执行不严格[2] 对医院全面预算管理进行规范的文件只有1999年开始执行的《医院财务制度》,且该制度也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制度只要求编制财务收支预算,对医院的资产负债、现金流量、资本支出等情况预算没有要求。目前除少数省级医院预算报主管部门审核外,其他县市级医院中近80%的医院没有编制预算,编制预算的医院有95%以上没有经过当地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的审核,医院预算缺乏应有的严肃性和约束性。
1.2 全面预算管理行为不规范 由于医院缺乏相关的预算法规和管理制度,医院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时存在许多不规范行为:(1)认为预算是财务部门的业务,编制预算纯属财务行为,很少有医院设立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3]。认为医院全面预算就是财务人员根据上年度实际经营结果,结合明年相关因素,最终编制收入支出预算表。实际上医院全面预算涉及业务、资金、财务、信息、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方面,并非财务一个部门就可以确定的。(2)预算编制方法单一。基本上都采用传统的`全面预算编制方法,即固定预算法、定期预算法和增(减)量调整预算法,且普遍存在上年完成数+增长率的模式,而现代全面预算编制方法如:弹性预算法、动态预算法、零基预算法等运用较少,而且预算程序缺乏效率。(3)预算编制过于松弛。预算执行符合率偏低,全省预算执行符合率在90%以上仅占8%。在编制过程中,由于医院各层级之间存在不对称信息,预算执行者为了本位利益,利用参与编制预算的机会蓄意将预算标准放宽而制造松弛预算,这样可以虚增业绩,谋取更多的激励性报酬[4]。(4)不重视预算执行和预算考核,医院资金支出可以不受预算的控制,预算管理没有严肃性和权威性。大多数医院将着眼点放在预算编制上,预算编制与执行考核不成体系,没有建立预算管理所必须的责任会计核算体系,没有将预算执行考核与医院科室核算有机结合,预算反馈信息质量不高。
1.3 全面预算管理内容不够完整 目前医院只注重财务收支预算,忽视现金流量预算、资本支出预算;只注重财务性指标预算,忽视非财务性指标预算;只注重量化指标预算,而忽视非量化指标预算。
在此情况下,认真研究欠发达地区社区教育的战略管理问题,厘清战略管理流程,有效实施战略管理,将有助于促进欠发达地区社区教育健康发展。
1 战略管理的相关概念
战略管理是指组织为了长久的生存和发展,在充分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和选择组织战略目标,针对战略目标的实现进行谋划,并付诸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控制的一个动态过程,最终促使组织顺利达成目标。
平衡计分卡是根据组织的战略要求而精心设计的指标体系,是一种绩效管理的工具,它将组织战略目标逐层分解转化为各种具体的相互平衡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并对这些指标的实现状况进行不同时段的考核,从而为战略目标的完成建立起可靠的执行基础。
平衡计分卡的核心思想就是通过客户、财务、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指标之间相互驱动的因果关系,展现组织的战略轨迹,实现战略实施、战略修正的目标。
社区教育是公共组织为社区居民提供的公共教育服务,社区居民是社区教育的服务对象,也可理解为社区教育的“客户”。
2 欠发达地区社区教育在战略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2.1 使命、价值观和愿景不明晰
欠发达地区社区教育多是在全国终身教育大潮下起步的,起步之初略带被动和盲目,开展社区教育,对做什么和做成什么样没有准确的目标和定位。对社区教育涉及的相关单位和组织机构缺乏统筹管理,相关单位和组织机构站在各自利益角度也很难对社区教育形成统一认识。缺少目标引领和共同的价值观,推进面临巨大阻力。
2.2 内外环境分析不足
欠发达地区社区教育起步之初往往效仿发达地区成功模式,多未经过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对自身的内外环境缺少科学分析,对机遇、挑战、优势、劣势认识不足。没有充分考虑与发达地区在经济教育发展水平、人口素质、政府支持力度等客观条件上的差距,原本在发达地区成功的社区教育经验,在欠发达地区难以落地。
2.3 没有制定明确的战略
欠发达地区介入社区教育多是先起步后研究,又多以社区学院(基层广播电视大学)牵头,所站层面考虑问题难免有其局限性。没有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指挥协调机构,对于要实现什么目标、达到什么效果、怎么去实现等问题,缺少全局统筹和决策。更很少从系统角度出发创造条件解决问题。有投入就推进一点,没有投入就停滞观望,效率不高。
2.4 行动方案操作性不强
欠发达地区社区教育起步后,通常缺乏全局战略,无法全面铺开,但往往会在发达地区的成功做法中截取片断,从某一方面寻找切入点,拟定一个可能实现的单一任务目标,并制定行动方案。但受政府支持、经费投入、社区配合等客观因素制约,行动方案喊口号多于具体措施,更没有具体量化指标,操作性不强。
2.5 人力资源配置不足
欠发达地区开展社区教育,通常没有专门独立机构和编制,社区教育工作多由各相关单位的在岗人员兼任,而面对社区教育这样庞大的系统工程,人手不足和专业性不强的问题异常突出。由于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的制约,短期内也不太可能建立一支专门的社区教育教师队伍,只能以兼职教师和志愿者为主,这不利于建立完整的社区教育课程体系。所以,即便是社区教育开展稍有起色的地方,其功能也仅局限于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呈现形式单一,多为文化娱乐活动。
2.6 协同机制不完善
社区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政府、相关委办局、社区、学校等多方主体,要使之顺利推进,必须要有高效的协同机制,理清各相关主体之间的关系,明确权责,建立畅通的协作联系。但从欠发达地区社区教育的现状来看,由于地域特点,政府及相关部门更多关注的是国民经济增长。社区教育作为一个新事物,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各相关主体自身原有的工作任务较重,投入社区教育的精力不足,且本位思想严重,利益诉求不同,没有建立起健康高效的协同机制,也阻碍了社区教育发展。
2.7 管理过程控制不力
社区教育各主体间大多不存在隶属关系,权责不明确。一方面,在“谁来管”的问题上既不愿去管、又不愿被管,关系模模糊糊;另一方面,在“管什么”的问题上生怕触及其他主体的利益,畏首畏尾,只管好自己的事,站位不高。管理的生态环境不健康,监控和考评机制未建立,驱动力不足,很多时候社区教育被归类为可以“放一放”的事务,致使社区教育存在诸多堵点,难以持续推进。
3 欠发达地区社区教育实施战略管理的策略
3.1 明确目标任务,制定发展战略
3.1.1 明晰使命、价值观和愿景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高层社区教育指挥协调机构,在社区教育战略形成以前,就社区教育的使命、核心价值观和愿景达成一致。明确界定做什么和要取得什么效果。准确提炼核心价值观,最大范围求得认同。简洁描述可行且能鼓舞人心的愿景,尽可能吸引所有相关单位和组织机构与使命和价值观保持一致。
3.1.2 开展战略分析
充分审视内外部环境,了解影响社区教育推进的各种因素。可以在平衡计分卡四个层面的基础上对SWOT分析框架进行改良,形成一个社区教育运行的整体框架。同时,将战略问题以清单的形式罗列出来,加以归纳分析。
3.1.3 制定社区教育发展战略
借助战略分析和规划工具,以战略地图中的四层面(财务层面、客户层面、内部业务流程层面、学习成长层面)为导向和切入点,进行战略制定和开发。高层定期召开会议来修正使命、愿景、价值观及战略,利用获取的内外部信息,把关键的战略性事项纳入SWOT框架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修定和调整社区教育发展战略。注意回答好三个方面的问题:具体要实现什么目标、要采取哪些关键的行动才能实现目标、要如何衡量目标效果。
3.2 分解战略目标,细化行动方案
3.2.1 开发战略地图
通过终极目标、指标及目标值确定差距,并将差距分解到社区教育发展的各个战略主题中,选择或调整客户价值主张;确定价值提升时间表,确定创造价值的关键流程,确定和协调人力、信息、组织等无形资产,确定战略行动方案和预算。结合平衡计分卡通用模版设计战略地图。
3.2.2 确定目标和选择指标
为战略地图中的每一个战略确定战略目标和选择相应的衡量指标。在确定目标和选择指标上,可以从平衡计分卡的四个层面出发,分解目标和指标。明确立足社区教育长远发展的统领性目标即战略方向,明确为目标客户即社区居民提供何种价值主张。
3.2.3 确定目标值和行动方案
在确定好目标和选择好指标后,确定出各指标的未来绩效状态(即目标值)和执行战略以完成目标的行动方案。
3.2.4 提供预算和建立责任制
根据战略主题选定战略行动方案后,核算战略性支出,评估风险,为行动方案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建立主题团队来落实行动方案的管理和执行责任。
3.3 理顺角色关系,畅通组织协同
3.3.1 明确协同的顺序和查验点
为使社区教育发展涉及的每一个单位、人员和相关者都能理解自己的战略角色和工作任务,进而实行密切配合和协同作战,在组织协同中首先要明确协同的顺序和查验点。掌握能够产生衍生价值的来源,并将这些来源作为协同点进行管理监控和评估。
3.3.2 协同管理层与业务单元
在明确组织协同的顺序后,随即协同管理层与业务单元。需完成三方面工作:社区教育各相关单位的组织协同;统一组织的价值主张;协同多个战略业务单元。
3.3.3 协同相关人员
在明确组织战略并且确定了社区教育指挥机构、业务单元,乃至外部合作伙伴的战略地图和平衡计分卡后,合理配制人力资源,将战略与相关人员连接起来才能实现战略“落地”。通过制定个人计分卡将社区教育发展目标、相关单位目标、个人目标协同起来,且建立起相应的激励机制。并通过培训和开发使相关人员具备成功执行战略所需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3.4 借助平衡计分卡,实现战略软着陆
改进关键流程。借助平衡计分卡改进关键流程,链接战略与执行,实现社区教育战略软着陆。制订执行计划。除了改进关键业务流程,链接战略与运行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把社区教育的战略规划细化为具体的执行计划和预算。运用基于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的管理框架,将战略规划与资源分配、财务预测及动态预算有效链接起来。
3.5 落实战略执行,完善反馈机制
3.5.1 组织战略的执行
在完成战略和执行的有效连接后,随即进入到具体的战略执行过程。包括实施战略行动方案、流程改进项目以及推广和运行计划。
3.5.2 组织的战略监控与调整
为确保社区教育战略目标顺利达成,需要在战略执行过程的不同阶段,通过不同的反馈机制,掌握执行的进展和效果,以便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纠正各类偏差。
4 结语
社区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民生工程。欠发达地区发展社区教育应结合地域实际有选择地借鉴成功经验,不能完全照搬发达地区经验做法。要顺利推进社区教育,必须首先明确发展目标,制定务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并实施有效的战略管理。更重要的是要建立权威的指挥协调机构,统筹社区教育发展,建立各相关主体的有机联系,破除推进中的壁垒障碍,确保战略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苗莉.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杨志坚,张少刚.中国社区教育发展报告(1985-2011年)[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学生管理工作
现阶段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社会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前人无可比拟的辉煌成就,但是社会的飞速发展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尤其是在现在网络和多媒体异常发达的时代,多媒体和网络在给我们带来巨大方便的同时,也充斥着各种诱惑和陷阱,一些负面的东西对我们尤其是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和道德观念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在高校进行学生工作的管理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避免不正确的价值观给学生带来的冲击。在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工作方面,要求我们清晰地认识到现阶段存在的问题,积极应对,让学生在一个好的氛围下健康成长。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首先,目前高校的思政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缺乏人文和精神教育。长期以来高校学生在学校期间能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是高校思政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所关注的重点,而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和精神教育则关注的较少,出现了明显不足的现象。目前社会上出现的大学生缺乏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现象就是因为大学生在学校期间缺乏人文教育和精神教育。其次,目前高校的思政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还缺乏专业的心理辅导教育。专业的心理辅导教育和高校思政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相结合才能够更加充分的发挥出其作用,但是目前有许多高校对专业心理辅导教育不太重视,也没有设立专门的机构来为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这样单靠简单的思政教育不能有效的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难以排解,致使大学生出现价值观扭曲道德水平不高的现象。再次,目前高校的思政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还缺乏法制教育。法制教育对学生也很重要,学生对法制有一定的了解之后不仅能够保护自身的利益不受侵犯而且还能够约束自身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但是目前很多高校教育资源缺乏,不能够为学会生提供有效的法制教育,只是学生的法制知识缺失。最后,目前高校的思政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高校的思政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都是学校主动开展的活动,而且都是以教育者的高姿态身份出现的,忽视了的主体地位。大学生的自主性较中学生要强很多,具有比较强的主动精神,如果在高校思政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方面出现忽视学生主动性的现象,学生就只能被动的接受思想的灌输,这样不仅不利于高校思政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展开,而且学生的个性需求还得不到展示,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也就调动不起来。
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水平的方法和途径
首先,高校应该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高校思政教育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做出改变,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才能够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我们要不断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把现代学生管理的艺术融合进去,我们已经不能再单纯的进行理论知识教育了,要让把思政教育的核心内涵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只有这样才能够把高校思政教育和学会说呢过管理工作艺术完美的结合起来。同时我们还可以不断更新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现阶段的互联网媒体发展非常的快速,我们何以把思政教育和互联网结合起来,找到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顺应学生的喜好更加有效的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第二,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时候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对高校思政教育有很大的帮助,可以推动高校思政教育顺利高效的展开,所以高校应该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帮助大学生疏导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进而让大学生拥有健康发展的心态。第三,高校思政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也就是说我们要让思政教育走出课堂教育的模式,可以让大学生在集体活动和日常活动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这样启发式的教育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第四,高校思政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应该改变自己的学生管理思想观念,即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高校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够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个性较高的学生。因为这样能够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真正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考虑学生的需求,顺应了学生的发展特点开展教育。第五,高校思政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应该真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学生的思想发展变化比较快,学校要经常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了解学生内心的真正想法和真正诉求,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同时学校还要尽力帮助贫困学生、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和家庭不幸的学生,为学生创造温馨的生活环境,让集体的呵护和关心帮助学生快速健康成长。而且还要多鼓励和表扬学生,尊重学生取得的成就。第六,高校思政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应该注重人文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学校应该在思政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因为这样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提高学生优秀的人文素质,这也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想要实现的重要目标。
三、小结
高校在提高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还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和人文精神,让思政教育在学生管理方面充分发挥作用,进而培养出思想道德素质高尚和综合能力水平超高的一流人才。同時还能够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进而保证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劳都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学礼.论高校思政课与学生工作的人才培养有机结合机制[J].继续教育研究.2011(12)
[2]孙宝民.浅析高校思政课与学生工作的人才培养有机结合机制[J].中国人才.2013(03).
[3]宋德源.加强学生工作与思政课教学工作的协调配合[J].现代教育科学.2013(05).
[4]赵健.新媒体环境下学生工作的原则与边界[J].高校辅导员.2012(02)
一、引言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内容框架及方法理论
(五)论文创新点
二、微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理论概述
(一)微型企业的界定
(二)管理模式的内容及特点
1、管理模式及其内容
2、管理模式的特点
(三)财务管理及其内容
(四)财务管理模式及其特点
三、我国微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科学的财务管理理念
(二)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
(三)财务组织机构不健全
(四)财务权责过于集中
(五)财务管理过程不规范
(六)财务信息沟通能力较低
四、完善我国微型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建议
(一)树立科学的财务管理理念
(二)确定科学、明确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三)健全和完善财务组织机构
(四)正确处理财务权责关系
(五)规范财务管理过程
(六)提高财务信息的沟通能力
[ 摘要] 民营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一支新生力量, 它的建立和发展对于完善我国金融结构、促进金融改革有着深层次的现实意义。民营银行具有产权明晰、机制灵活, 定位准确的优势, 但由于市场环境、金融秩序以及自身特性等原因也面临着一系列风险。要加强金融监管, 进一步完善市场结构, 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同时强化民营银行内部监督和制约功能,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以防范风险发生和扩散。另外可以通过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和存款保险制度, 为其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 关键词]民营银行;风险;风险管理;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与民营经济迅速发展,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时机逐渐成熟。①2005年2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金融服务业;2009年9月,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研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起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股份制金融机构的办法;2010年5月,国务院再下发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允许民间资本兴办金融机构,放宽对金融机构的股比限制.放宽村镇银行或社区银行中法人银行最低出资比例的限制。以上三个国务院文件的相关规定,充分反映了国家对发展民营银行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正是在各级政府的助推下。近几年我国民营银行显示出强劲的发展态势,截止目前全国共有股份制商业银行12家,城市商业银行140多家。村镇银行近300家。今年,有67家民营企业申请开办银行。典型的就是阿里巴巴。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其业务本质决定了它需要承担各种类型的风险且风险程度显著高于其它产业部门。目前,我国民营银行主要存在着治理结构尚不完善、资本实力相对薄弱和市场空间相对狭小、贷款对象的违约风险较难度量和补偿风险较大、法律法规尚不健伞等问题,所以其信贷风险也更加突出。控制信贷风险足现代银行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民营银行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当前与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民营银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何卓有成效地控制信贷风险显得尤为重要而紧迫。民营银行发展过程中所应面对的各种风险
1.1 信用风险
违约风险一般定义为借款人丧失了偿还借款的能力或主动性违反合同约定不偿还贷款而引起贷款人的损失的可能性。违约风险是通过在一段给定的时间内出现违约行为的概率来衡量的。违约风险不能直接度量,但可以利用违约行为出现的历史统计数据计算得出。这些数据 可以从公司内部收集,也可以从信用评级机构或管理当局收集。从观测到的违约数据可以得到,在给定的一段时间内违约事件发生的频率,与所有借款人样本数目相比后,便得到违约频率,这个频率常常作为违约概率。补偿风险在发生违约行为的情况时能获得多少补偿 是无法预测的,这取决于担保类型和其他因素。补偿风险可细分为抵押风险、第三方担保风险和法律风险。抵押品可以是现金、金融资产或者任何固定资产如房地产、飞机、轮船或机器设备等。通过第三方担保可将借款人的信用风险转变为担保人身上的信用风险。法律风险取决于违约发生类型,发生违约行为并不意味着借款人在将来也不会偿付债务,但是违约行为会引发各种行动,如再次协商谈判,直到借款人偿付所有未偿清的贷款,否则就可能会采用法律手段来解决。
1.2 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风险,其定义也多种多样:可以流动性资产组合所提供的安全保护程度进行定义,也可以常规成本水平筹集资金的能力来表示。过低的流动性会导致银行发生“挤兑”或者破产,因此流动性风险有时也是一种致命的风险。流动性风险也意味着银行在筹措资金方面会有许多困难。流动性风险与以合理的成本筹措资金的能力有关。这种能力实际上是两类因素的结果:变化无常的市场环境和银行的资金短缺。同时,流动性风险也是一种普遍性风险,这是因为资产与负债之间总存在缺口,比如银行经常吸收短期存款发放长期贷款,总会伴随着流动性风险及流动性成本存在。
1.3 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由于市场利率发生变动而引起收益下降的风险。银行资产负债中的大多数项目的损益会随着利率的变动而变动。既然利率会变化不定,收益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不管是借款人还是贷款人都会面对利率风险。利率发生变动时,贷款人方面的风险是其收入随利率的下降而下降,而借款人方面的风险是在利率上升时其会承担更高的成本。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借款人和贷款人也会有获得收益的机会。利率风险的另一个来源是对银行产品的选择权。在利率下降时借款人总是想提前偿付贷款,然后再按新的利率获得新的贷款。拥有选择权的存款也是如此,因为当利率上升时,这些拥有选择权的存款可以转变为定期存款。选择性风险有时也称为间接利率风险。利率的变动不会直接引起风险,而是取决于客户的行为,客户通常会利用选择权来优化收益与成本。对选择性风险进行量化比那些仅仅由市场利率变动而形成的利率风险困难得多。
1.4 市场风险
评估市场风险要运用一些经常发生变动的市场指标:利率、股票交易指数和汇率等等。市场指标的不稳定性都是用均方差来衡量的。为了掌握金融工具价格与市价的偏离程度,应该把均方差与金融工具的敏感性结合起来考虑,由基本的市场指标的变化引起的金融工具市场价格的变化决定着金融工具的敏感性。因此,市场价格的变化可以用市场指标的均方差与金融工具的敏感性来量化。控制市场风险意味着要设定风险限额,这个限额可以是投资组合潜在的价格最大偏离。在这一限额下,风险管理便建立在对投资组合的敏感性经常调整的基础之上。
1.5 清偿性风险
清偿性风险是运用全部可用资本却无法弥补由各种风险引起的损失的一种风险。因而,清偿性风险是银行可能发生违约行为或者破产的一种风险。这是可用资本与银行承担的所有风险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清偿性风险对于管理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管理者必须知道为了保持一个可接受的清偿能力水平,此即为资产充足原则,该原则确定了风险管理的主要方向。
1.6 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信息系统、报告系统和内部风险监控规程不完善或发生错误而形成的风险。操作风险表现在两个不同的层次:一是在管理技术层次,信息系统不完善或风险估计不足;二是在组织层次,风险报告以及所有相关的规章和政策。以上两种情况的结果是相似的,如果在风险被忽视的期间不采取任何修正错误的行动,将可能会导致很大的损失。这种不完善或不足的存在有许多深层次的原因。
1.7 技术风险
技术上的风险包括很多方面,主要包括在交易过程中发生的错误、信息系统不完善、量化风险的金融工具缺乏。信息系统常常不能提供完整的风险防范信息(不是所有的风险都能被测量),同时信息系统也不完全可靠,任何遗失的信息都可以成为风险的来源,例如,抵押品和第三方担保记录的丢失或三番五次的修改,都会使得在发生违约情况时,无法获得应得的赔偿。
1.8 管理风险
风险监控方面包括了所有风险信息系统、风险报告和随后采取的行动。商业银行的风险监控应该遵守以下基本原则:①管理规则不应该对风险承担过程限制太多,过于谨慎会减慢决策进行的速度从而减少业务扩展速度;②产生风险的业务部门应该与那些专门从事监督和控制风险的部门(信用分析部门或风险管理部门)区别开来;③当风险存在时应该鼓励大家去揭露存在的风险,而不是怂恿管理者隐藏风险。风险管理的目的不仅仅只是鼓励管理者去揭露风险,其艺术性在于寻找风险控制与业务拓展能力之间的协调与折中。最后,风险监控的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业务部门与风险控制部门的独立作用与影响。
1.9 业务风险
每家商业银行的具体业务及规模均可以由财务报表反映出来,其中最主要的财务报表是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风险管理和盈利能力管理与业务或交易的性质相关。从这个角度看,银行业务、市场业务、资本负债表外业务和交易的风险及风险管理是不同的。银行业务会产生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也会产生信用风险,这将由资产管理部门监控和管理;市场业务会产生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金融工具在清算期间由于市场价格的不利变动形成的一种风险;表外业务增加了银行的潜在风险,这在传统的银行财务状况报表里并未揭示出来,当银行签定备用信用证协议担保客户向第三者借款时尤其明显,如果客户拖欠还贷,银行就得为代为偿还客户的借款;银行融资过程中产生的流动性缺口必须用外部资金或变现资产来弥补,在出现大额损失的情况下,还需使用所有者权益来弥补,如果出现资本不足的情况,还需通过资本市场或其他方式筹集股本,银行的融资业务会产生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等。
2.民营银行风险的防范措施
综上所述, 虽然业界很多人对成立民营银行尚有疑虑, 其发展中的一系列风险也客观存在, 但基于金融业不断开放的要求和民营银行在金融改革中起到的积极作用, 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已成为大势所趋。事实上, 我国现行法律没有禁止成立民营银行, 而且民间也不缺少资金和投资热情, 之所以监管机构和投资家们一直慎行, 主要是考虑发展中的风险问题。要推进民营银行的发展, 首先就要考虑如何构筑民营银行风险的防火墙, 降低金融风险发生的 概率, 维系民营银行的安全稳定运行和提高公信力,为民营银行的健康发展创造稳定良好的市场秩序和制度环境。同时要在准入法规、监管法规、破产法规等几个方面取得创新和突破。(一)构建有利于民营银行发展的经济秩序与金融环境。
1.进一步完善市场结构, 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构建有利于民营银行发展的市场环境。对民营银行进行监管时应防止两种倾向: 一:是监管过严。这会使民营银行在管理、业务范围等方面与国有银行呈现高度“雷同”,使民营银行变成国有银行的”微型克隆”, 从而失去发展活力。二是监管过宽。这又会使监管当局放松对其管制, 出现冒险投机行为, 加大风险和波动。因此既要充分利用市场化调节手段, 减少行政式干预, 切实提高民营银行的运行效率;又要建立必要的监管框架, 实施审慎监管。
2.要加强立法、执法力度, 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严厉惩处企业和个人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 保障民营银行的合法权益。
3.消除不平等竞争, 给予民营银行平等的国民待遇。要采取有力措施限制垄断, 促进有序竞争, 为民营银行发展创造公平宽松的外部环境;有步骤地取消对民营中小银行各种不平等的限制性政策法规, 做到无论规模大小, 无论所有制形式, 一视同仁,为民营中小银行提供自由发展的广阔空间。
(二)加强金融监管, 规范民营银行经营管理, 防止”鱼龙混杂”。我们的金融体系对民营资本开放, 不等于降低其准入标准和监管要求, 相反, 民营银行具有风险大、分布分散、可控性差的特点, 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国际经验来看, 西方各国的大多数民营银行能够发展壮大, 其主要原因就是将其纳入严格的监管体系中。因此为确保我国民营银行稳健运
行, 监管当局必须在金融创新的基础上, 建立规范的监管框架, 不断完善各项金融监管的指标, 充分利用各种监管手段, 把好健康发展的各个”关口”。
对我国民营银行监管要强调以下几点:
1.严把准入关, 为民营银行的规范经营和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监管当局应当对进入银行业的民间资本设置一些必要的限制, 如股东的基本条件、产权制度、资本金充足率、准备金额度、坏账比例等,特别是要严格规定股权结构, 限制大股东在资本金中所占的最高比例等, 防止出现一股独大的局面.只有把好这个关口, 才能把个别不合格成员拒之门外, 防止或最大限度地减少民营银行的“先天不足”问题。
2.民营银行还必须建立规范的退出机制。如果民营银行经营状况不佳, 因资不抵债、股东放弃救助而破产倒闭时, 究竟由谁来负责执行破产清算, 在民营银行已经或者有可能发生信用危机时, 如何保护广大存款人的利益, 这些都需要有规范的制度安排来解决。对于那些必须倒闭的民营银行, 要有一套完整的破产清算程序, 以保证其顺利退出, 最大限度地减少其负面影响。
3.防止关联企业贷款。要严格限制股东贷款的最高额度和比例、严格规定重大关联交易的审批程序, 防止投资者违规占用贷款。在防止关联企业贷款问题上, 前不久成立的浙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样板。该银行是由浙江 13 家民营企业控股 85.71% , 据说是国内民营资本比例最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因此被称为内地首家“货真价实”的民营银行。该银行对关联企业贷款问题就进行了严格的限制, 其《公司章程》规定, 单个股东在本行的授信余额不得超过其持有股份总额的 50% , 且不得超过本行资本净额 8%;单个股东及其所在集团客户在本行的授信余额不得超过本行资本净额的40%。而按现行监管政策, 以上三个比例分别是10%、15%、和 50%。章程还规定, 股东关联交易需通过由独立董事担任主任委员的关联交易控制委员审批, 重大关联交易, 即与某一关联方的单笔交易额占银行净资本1% 以上的, 需报董事会讨论批准。
4.加强对民营银行日常经营的审慎监管, 努力提高信息透明度。民营银行应建立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 严格按照规定的信息披露原则、内容、方式和程序, 向社会和监管机构提供详细真实的资料, 从而保障储户、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人的权益, 使市场参与者能够准确及时地了解银行经营状况, 判断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
(三)民营银行通过强化自身监督和管理, 从而提高美誉度, 避免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首先, 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和股权结构。在设计股权结构时防止两种倾向: 一是避免股权过度分散, 防止管理层内部人控制;二是避免一股独大, 防止产生关联交易的道德风险。其次, 根据自身优势, 走专业化道路, 积极开展业务创新, 形成拳头项目和品牌效应, 解决银行间业务雷同和狭小领域内无效竞争的问题。第三, 充分发挥机制灵活的优势, 避免走国有商业银行人员臃肿、重复投资的老路。参照国际银行的通行做法, 聘用银行家和职业经理人, 对劳动用工制度、分配制度、人力资源管理等进行全面改革。最后, 要加强内部审计, 建立健全严密的业务操作规则, 建立风险预测、评估和防范机制。
(四)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 民营银行可以先行一步。民营银行没有政府信用作后盾, 在信用竞争方面具有先天弱势, 因此必须努力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 由于其对风险的抵抗能力弱, 也需要有较高的收益水平与风险相匹配, 这些都客观上要求实行利率市场化, 进行市场定价原则。利率市场化最根本的问题是使得金融机构在一定法规的指引下能够形成利率的竞争机制, 可以使民营银行对风险和收益有一个比较大的空间选择。民营银行可以用较高的存款利率吸引资金, 拓宽客户范围, 同时可以对风险较高的贷款实行较高的贷款利率, 以此弥补贷款风险。因此可在民营银行率先进行利率市场化试点, 允许其在央行规定的范围内根据不同的客户情况和存贷款规模, 确定不同的存贷款利率。
(五)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提高民营银行公信力。存款保险制度是为维护存款人的利益,规定各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依其存款规模到存款保险机构投保, 以便一旦投保的金融机构出现破产倒闭时, 由保险机构对投保的存款机构的客户支付必要的保险金的一种制度。民营银行通常规模小、资本金少、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 一遇风吹草动, 就有可能受到冲击。同时它的风险不可能像四大国有银行一样向政府转嫁, 因此必须建立相应的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是民营银行风险的“稳定器”, 也是其实行市场化“退出”的必要配套措施。存款保险制度的主要作用是: 第一, 增强公众对民营银行的信心, 提高民营银行在公众中的形象和信誉并有利于其业务的拓展。第二, 即使民营银行出现问题时, 也可以减少存款人发生大规模挤兑行为, 防止民营银行发生流动性风险, 争取时间度过危机。第三, 在民营银行发生破产倒闭时, 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存款人和股东的利益, 为其市场化“退出”提供了保障。第四, 它可以在个别金融机构出现破产、倒闭时及时对问题进行处置, 隔离破产事件, 防 止其“传染”到整个金融系统, 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
(六)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加快信用评价和信用担保体系。加快社会信用制度建设, 努力建立和完善企业的信用评价和信用担保体系, 根据信息披露原则, 使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和信用历史有据可查, 从而强化中小企业信用观念。同时加快建立银行信用评价体系, 增强民营银行的社会公信力, 为民营银行发展提供良好的信用环境。总之, 民营银行作为一种制度创新, 对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有着积极的意义, 其产生和发展必然面临着机遇与挑战。监管当局应在严格监管的基础上为其创造公平、规范的竞争环境;民营银行自身应在依法经营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优势和活力。只有这样, 才会实现真正的优胜劣汰, 促进我国金融体系健 康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 1] 郑聿文.什么因素阻碍民营银行的发展 [ N].中国经济时报, 2002-09-25.[ 2] 王晋, 任吉武.发展民营银行的制度意义及其风险防范[ J].财经科学, 2003,(06).[ 3] 郑泽华.当前成立民营银行的优势及难点[ N].金融早报, 2002-09-27.[ 4] 徐诺金.关于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问题[ J].金融研究, 2003,(12).[ 5] 马元月.民营银行的道德风险与金融监管 [ J].经济问题, 2004,(05).[ 6] 邱兆祥.关于民营银行问题的若干思考 [ N].金融时报, 2003-10-13.[ 7] 专访浙商银行行长龚方乐[ J].浙商, 2004,(09).[ 8] 徐滇庆.金融改革路在何方-民营银行200 问[ 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9] 张捷.浅析银行经营风险与存款保险制度[ N].中国保险报, 2004-10-15.[10] 徐滇庆.民营银行与道德风险[N].国研网,2004.1.15.[11]徐诺金.关于我国民营银行发展问题研究 [J].金融研究,2003(12)
[12]李国峰,陆益美.略论民营银行的风险防范[J].国有资产管理,2003.12.3
【小学教育管理问题探讨论文】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教育的探讨论文10-28
职业学校教学管理中赏识教育探讨论文07-13
学前教育安全管理问题的研究论文07-04
淮滨县职称论文发表网-幼儿教育管理问题论文选题题目10-07
对新形势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创新问题的探讨10-17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标准探讨论文09-30
探讨”幼儿教育小学化“06-02
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策略探讨论文11-05
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探讨论文11-09
歌唱教学中教学方法之探讨教育论文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