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文写作方法

2024-11-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叙事文写作方法(共7篇)

叙事文写作方法 篇1

1.写家里的日常生活,表现家庭生活中有意思或有意义的内容;

2.写参加家里的劳动或跟家里人学习家务;

3.写发生在家庭中的一件事,反映出家庭成员的个性素质或思想品质;

4.写我与爸爸妈妈之间发生的事情,说明自己从中受到的教育和启发;

5.写家庭中的突发事件,来抒发自己的一种情感。

二、写家里事的参考题目

1.《爸妈笑了》

2.《发生在我家的一件事》

3.《我家的双休日》

4.《我跟妈妈学家务》

5.《我有这样一个家》

6.《我家的喜事》

7.《我家的变化》

8.《在充满爱的家庭里》

9.《我家的烦恼》

10.《爸妈闹别扭时》

11.《爸妈不在家的时候》

12.《家庭给我的______》

13.《喜事临门》

14.《今天我当家》

15.《我带着分数回家》

16.《不幸发生以后》

17.《晚饭后的争论》

18.《我想对父母说》

19.《我家的“三国大战”》

20.《我的家庭》

21.《关怀》

22.《我家之最》

23.《我帮______做家务》

24.《家庭小**》

25.《我家的属相》

三、写家里事的参考开头

1.《发生在我家的一件事》的两种开头

第一种开头:这件事发生在去年的冬天,我记得那年的雪下得很大很大。

第二种开头:奶奶在去年冬天不幸去世了,这件事给我们全家都带来了无限的悲伤。

2.《我有这样一个家》的三种开头

第一种开头:我有这样一个家,一个幸福美满的家。

第二种开头:幸福美满,这是我们家的最好的概括。第三种开头:在我们家,不管你什么时候来,几乎总能听见全家人格格的笑声。

3.《家庭给我的______》的两种开头

第一种开头:在我的家里,我是妈妈的“宝贝女儿”,是爸爸的“千金小姐”,他们给了我无限的爱。

第二种开头:我有一个家,一个充满了爱的家,一个充满了阳光和雨露的家。

4.《我对父母说句话》的两种开头

第一种开头:爸妈,今天,女儿要对你们说:不要老是瞧不起你们的女儿!你们的嘲笑和讽刺已经深深地伤透了女儿的心!

叙事文写作方法 篇2

一、从内容上看

高考作文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半壁江山”, 好的作文需要好的细节做填充。“一篇好的叙事散文往往是一幕感人的生活片段和细节”。

如, 迟子建《农具的眼睛》中一段描写“我们家的农具, 也比别人家的要邋遢许多, 锄头上锈迹斑斑, 镐头和犁杖上携带的尘土足够蓄一只花盆的, 镰刀钝得割草时草会发出被剧烈撕扯的痛苦的叫声, 如乌鸦一样‘呀呀呀’地叫。而那些地道的农家, 农具总是被磨得雪亮, 拾掇得利利索索的, 不似我们家的农具, 一律被堆置在墙角, 任凭风雨侵蚀, 如一群衣衫褴褛的乞丐。即便如此, 我还是热爱我们家的农具, 热爱它们的愚钝和那满身岁月的尘垢。”迟子建在描写“我家的农具”时着重描写农具的邋遢、老钝, 运用白描的手法对农具进行正面直接描写, 并且插入了生动的对比细节让人感到迟子建对自家农具的喜爱, 对美好童年的深情回忆。

二、从结构上看

散文虽然在形式上要求比较松散, 但是对结构的安排, 要求也是较严谨的, 正所谓形散而神不散。《小桔灯》《枫桥夜泊》《荔枝蜜》都是采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或者情感的变化展开叙写的连贯式结构。

文章结构是文章内容的组合构造, 是文章思路的外现。文章的内容要通过组织安排才能表达出来, 文章的主题也要通过结构来加以凸现, 迟子建《农具的眼睛》一文的结构正显现了这一特点。文章用对家乡、对童年的深情为线索, 把一系列美丽景物, 动人画面组合体来。和父亲、家人一块拉犁的场面心酸又温馨, 独自劳作在土豆地时的花香, 还有满园的白的或黄的蝴蝶是多么惬意, 浪漫、辛勤的打猪草在迟子建笔下也变得清新又生动。迟子建将美的场面, 美的细节用精巧的结构连接, 让读者才有了这样的视觉盛宴。

有时, 严谨而精巧的结构可以把一篇语言平淡无奇的文章变成一个让读者产生无限联想的动人故事, 或者让人浮想联翩的场面描写。可以这样说, 结构的巧与不巧是一篇文章成功与否的关键。

三、从手法和语言上看

在文章手法和语言上来看, 散文写作的手法可以分成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三类。在描写手法中最常见的是白描。鲁迅先生说:“少做作, 留真意, 去陈言, 毋卖弄”。像鲁迅笔下的杨二嫂、孔乙己, 就是白描的典范。从抒情手法来说最常用的是间接抒情中的情景交融, 美好的景物, 美好的情感最能显现散文的美。修辞方面可用比喻、拟人使文章形象生动, 读者看而不忘。也可用排比, 让文章气势非凡。

散文的语言与手法不可分离来看, 但散文的语言之美绝对不可忽视。一篇文章, 优美的言辞要看平时的练习。可以通过细心的观察来发现让你动心的魅力无限的人与物, 光彩照人的景与象。在自己有心的感悟下描摹出心仪的人与事, 景与物。

仿写很重要, 记下那些美丽不可挡的文字, 通过你的变化让他们成为你笔下灵动的言辞。

如, 高考优秀作文《三生有幸》以蔷薇花的感性生动来展现优美的意象, 进而营造绝美的意境。每一节如一片花瓣暗香浮动, 又层次分明。平时学生要多积累写景抒情的文章文段, 采用摘抄的形式积累背诵, 像名言警句, 优美的诗词, 经典的美文段落。同时我们的课本也是好的素材库, 有大量的鲜活的写作素材, 如美的句子、好的实例、不衰的经典。有时用仿写来提高写景运用修辞的能力也是一种良好的方法。总之, 写作需要有心人持之以恒的积累感悟。

参考文献

[1]孔德普, 魏玉花.主旨·技巧·语言:叙事性散文阅读指导.语文报:高二版, 2011 (20) .

点睛:叙事文写作升华主旨的策略 篇3

一、在抒情议论中升华

大凡优秀的作品,往往能先从一个小的切入点来记叙事件、刻画人物。并在文章结尾处发表感悟,提升主题。

萧乾的《枣核》叙写一位海外华人索枣核、得枣核、话枣核的过程,所写事情简单而又细小,但文章的结尾议论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由朋友推广到所有的中国人,由点及面,提升了文章的主旨,表现出炎黄子孙的爱国情怀。

再如,学生作文《相逢是首歌》中记叙了暑假自己在丝瓜架下发现一窝小鸟,产生保护它们的冲动,于是每天碎米、清水热情伺候,但它们最终还是离开了。于是小作者意识到:“对于鸟儿,我不过是个陌路人,我的一切自以为是的善意,或许只是对生命的打扰。”结尾处作者没有只停留在写与小鸟相处的乐趣上,而是在感悟中提升至对生命的思考:任何生命都是平等的。这样的议论升华使文章化平庸为新奇,让人耳目一新。

二、在余音袅袅中升华

叙事文顺着记叙事件与结构上的安排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我们称之为“自然收束”。自然收束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在文末画上句号就完事,它也是需要作者仔细推敲的。

澳大利亚作家《窗》记叙了靠窗病人给不靠窗病人描绘窗外美景,而不靠窗病人为了能占有靠窗的床位,在靠窗病人生命垂危时没有帮他按响电铃。当他如愿以偿地换到靠窗的窗位时,“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这一结尾出人意料,余味无穷,把两个形象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再如,学生习作《残疾人》中,叙写了一个双腿残疾的人在街上乞讨的事情。结尾写事情败露,“看着他在人们鄙夷的目光中,用‘残疾的双腿灰溜溜地快步走了”。小作者用这样一句来结束全文,简洁明快,同时又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思考和无穷的回味。

三、在积极行动中升华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曾说过:“人是有思想的芦苇。”人之所以比宇宙间其他任何东西高贵,就在于人有一个能思想的灵魂。

作家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由眼前的紫藤萝联想到十多年前那遭遇不幸的藤萝,亦想到自己及家人的种种遭遇。作者在藤萝的感召下进行反思,从而获得启示: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最终这如瀑布般的充满生机的藤萝给予了作者力量,“在这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作者要惜时而行、焕发活力,积极投入到生活中的乐观情怀得以充分表现。

再如学生优秀作文《在水一方》,用细腻的笔触写了偷听妈妈与在千里之外的外婆的通话后,自己对妈妈情感的变化。在反思中认识到与母亲的摩擦或疏远是自己想竖起一道围墙,自己对母亲缺少关爱与理解。“我不再呆坐着,有什么在呼唤我一般,一切思绪都开始理清。此岸,是我自己固执着踯躅在原地;彼岸,母亲永远是母亲。不过一道浅水,算得了什么?云霞,绚烂了天际,投影在河里,而此时,母亲是我眼里唯一的风景。突破自己,在水的那边,有一种人间至真至善的感情在等待拔节。我快步朝河岸那边走去……”文章结尾化思想为具体的行动,提升主旨,使得意蕴更加深远。

四、在传递正能量中升华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文章应该针对某些社会现实而写,但社会现实有好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我们应该看到社会热点中的好的一面,尽可能地使作品传播正能量。

作家李良旭的《民工父亲的“幸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民工请求“我”允许他带孩子到“我”家参观一下,以便让孩子知道父亲在城里盖的漂亮房子是怎样的,“我”在他们爷俩参观时的对话中感受到这位民工父亲的自豪与善良。这位民工父亲为能在孩子面前展示自己的工作而感到幸福,以至于“我”被感动。文章结尾:“我看到,这位民工父亲的腰杆努力地挺了挺。顿时,他在我眼里一下子变高大起来——一个父亲的伟岸与善良!”这一结尾给人以人间的温暖。

作文《春风》记叙了“我”路遇跌倒老人,在“扶”与“不扶”中纠结,最后受良心的驱使而扶起,但离开后发现自己的苹果手机不翼而飞。“我”怀着侥幸心理回去寻手机时却发现手机在老人手里,“我”正想发作时,却发现老人是在帮忙贴膜……作者用敏锐的感觉捕捉到社会热点:扶不扶跌倒老人。结尾“他又说了什么,我忘了。我只记得春风中,我为刚才的想法而汗颜,我含泪伫立,文思如泉地在崭新的手机屏幕上写下万千感慨。眼前的他,模糊了我的双眼。这风,暖暖的,像恋人的手,抚摸着我,真好。”作者在思考社会热点问题,用自己的笔触发表感触,传播着正能量。

五、在营造意境中升华

叙事文章结尾的环境渲染,往往可以使文章的内涵更加丰富,使作者的感情得以升华。

鲁迅在《故乡》一文中叙写了“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在结尾写到“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这一环境渲染了安静祥和的氛围,但它是虚写,写了“我”憧憬中的美丽故乡图景。正是表现出“我”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决心。

学生作文《还有话说》,以桂花树为线索,叙写了与姥姥之间的亲情故事。文章结尾写道:“空气中氤氲着那暖暖的桂花香,美味可口的桂花饼的味道在那桂花香中弥漫而来。走在香气四溢的桂花树下,凝视着那一簇簇金黄的小花,姥姥,你可知道,我还有很多话要说……”在环境的渲染中营造出唯美的意境,文章的主旨也得到升华。

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的写作方法 篇4

一、教育叙事

(一)教育叙事的概念 教育叙事是以叙事、讲故事的形式记录在自己的教育实践、教育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真实鲜活的教育事件和发人深省的动人故事,表述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内心体验和对教育的理解感悟。“叙”就是叙述,“事”就是故事。教育叙事其实是一种叙事化的教育反思。

(二)教育叙事的特点

(1)真实性。教育叙事研究所叙述的是来自已经发生过的教育事件,是真实可信的教育故事,不是设计的事件。因此,教师平时要善于捕捉这些教育故事的“源文件”,只有“原汁原味”的教育事件才有特定的意义。

(2)人物性。在教育叙事中,叙述者既是说故事的人,也是他们自己故事里或别人故事中的角色。叙述者将自己放到故事中,用自己的视觉去观察和体验,对事件中的某个角色(学生等)做出较为科学与合理的行为和心理的“假想”,从而使故事的人物角色“更饱满”。(3)情节性。叙事谈论的是特别的人和特别的冲突、问题或使生活变得复杂的任何东西,所以叙事不是记流水账,而是记述有情节、有意义的相对完整的故事。通常有与所叙述的教育事件相关的具体人物、事件发展的情节。

(4)可读性。阅读者可以从叙事报告的故事情节中看到教学影像,清楚的把握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用内省、比较的方法去解释报告中的问题解决。这种影像化的故事情节提供给阅读者身临其境的感受,对于教育者而言,这种感受对教学观念、方法的改进影响会更具体,更深入,因为我们知道,具体经验对于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5)感悟性。教育叙事研究获得某种教育理论或教育信念的方式是归纳而不是演绎。也就是说,教育理论是从过去的具体教育事件及其情节中归纳出来的。

(三)教育叙事的基本内容框架

1.问题产生的背景。背景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但不必须面面俱到,关键在于说明故事发生有何特别原因和条件。

2.问题情境描叙。每个教育叙事都必须有一个鲜明问题或矛盾。不能杜撰,但可以对实际情节进行选择,目的凸现焦点。要有细节的描写,描写生动,引人入胜。描写一般采取叙议结合,即描叙+分析,描叙夹分析。3.问题解决结果或效果的描述。

主要内容结构:背景、问题、细节、结果。

(四)优秀教育叙事的标准

丁刚教授曾经对好的教育叙事给出过最高标准,他说:如果叙事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即不仅在讲述某个人物的教育生活故事的过程中揭示了一系列复杂的教育场景与行为关系,而且“照亮”了某个人物在此教育场景中的“心灵颤动”,可以给读者一种精神震撼,那么这就是非常好的叙事了。在此我们就给出个一般标准吧,好的叙事=生动的故事+精彩的内心活动。具体可分解为以下几项: 1.事件真实。

2.描述的情境有意义,抒发独到思考。

3.叙述清晰, 细节描写生动,揭示人物的心理,细腻刻画冲突情节。4.叙述的问题对他人有思考价值和启发意义。(五)写教育叙事的要求

1.“教育叙事”必须基于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对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可以做某种技术性调整或修补,但不能虚构。2.每个“教育叙事”必须蕴涵一个或几个教学事件,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某一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或发生的某一种意外的”教学冲突”。

3.由于它是对具体的教学事件的叙述,因此要有一定的情节性和可读性。叙述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突出戏剧性冲突,有人物的语言、内心活动,要揭示故事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不是记流水账。叙述要具体、生动,讲究文笔的清新优美。

4.每个“教育叙事”所叙述的教学事件必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蕴含一定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5.要有问题性,不是简单地把一天的事情原原本本记录下来,这样做没有意义。而应该是捕捉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如有意义的教学问题、教学冲突,反映以自己的方式化解教学事件之后获得的某种教学效果,也可以反映教师忽视了教学事件之后导致的某种教学遗憾。要有解决问题的过程、采取的方法措施与效果

(六)“教育叙事”的写作方式

以“叙述”为主,夹述夹议。这种”叙述”可以是上课的教师本人在反思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第一人称的语气撰写的”教学事件”。要尽可能地”描写”教师自己在教学事件发生时的“心理”状态,常常用“我想„„”、“我当时想„„”、”事后想起来„„”、“我估计„„”、“我猜想„„”、“以后如果遇到类似的事件,我会„„”等等句子。此类心理描写实际上是将教师的个人教育理念、个人教育思想渗透在某个具体的教育事件上,体现了教师在“反思”某个具体的教育事件时显露出自己的教育理念以及个人教育思想。

二、教育教学案例

(一)教育教学案例

教育教学案例:是对具有问题性、典型性、故事性的教育教学的实例进行的理性分析。展现在教育教学理论、方法指导下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和教师教学行为发生的变化,体现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实践性经验。

教育教学案例一般由背景、案例事件、案例分析与启示、案例问题几部分构成。教育教学案例一般都要具备以下几个基本要素:(1)背景。案例事件发生的环境和条件。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2)主题。案例主题是案例所要反映的核心理念和观点。案例必须要有主题。写案例首先要考虑这个案例所要反映的主题是什么,如是说明如何转变后进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学生思维, 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等等。

(3)案例问题事件。是通过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通过情景与细节的描述,对案例问题产生、解决过程中的环境、人物活动的描述,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是案例反映主题所包含的各种问题的事件。

(4)问题解决的效果。案例不仅要说明问题的产生、解决的过程,还要交待问题解决的结果。如教学的思路、教学的过程的描述,还要交代教学的结果——某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 , 包括学生的反应和教师的感受等。让读者知道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其对整个教学过程的了解。(5)诠释与研究,对案例事件多角度的分析与受到的启示。作者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以及利弊得失的看法和分析。诠释与研究是在案例事件基础上的议论,可有感而发,它能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

(6)有待继续讨论的问题。在案例的最后,几个可供思考、分析、讨论的典型问题。

(三)好案例的基本标准

1.有鲜明的案例主题。有价值的教学案例一般应围绕一个鲜明的主题,通过一个或多个教学事例或故事的启示,提出某一有价值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案主题像一条主线把案例故事串起来。这个主题应当给人启示,能引人深思。

2.有清晰的案例背景。案例背景是说明故事发生的环境和条件,具体、明确地表达对你的教学或学生学习产生重要作用的学生的文化、种族背景等。案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等;还可放入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设计思路。3.有典型生动的案例事件。案例事件是案例中对事例的描述,.它必须是师生共同经历过的一段过程,应具有典型性、真实性、故事性。它是教育教学记叙文,有有关人物特点方面的材料,包括语言、行动、做法、效果和相互关系,有人物内心世界的心理活动,如需要、动机、态度等;还有相对完整的情节,反映事件发生的过程与解决的结果,特别要具体、生动地描写教师和学生的复杂的内在心理活动。故事情节让人读起来感到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但在呈现事件发生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片段、教育教学措施产生的即时效果、学生的反应、教师的感受、信息资源及工具的应用等方面情况时,又不是简单的概括性的论述,而是以对人物、事件发生的情节、处理事件中存在的一定冲突和问题情境鲜活而有趣的描写展示出来的,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和可读性。4.有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的案例分析和启示。作者的案例分析或反思应能简要阐明自己经历这个故事之后的理性感悟、体验和独特的认识。应运用教育理论对案例进行多角度的解读。应通过案例分析,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行为背后所具有的观念、思想和理论规律,分析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应阐述通过此案例所受到的启迪。

5.具有值得研究的案例问题。案例中应有作者对主题中某些问题的反思性研究,提出与案例事件和主题有关的治的继续研究,仍感困惑的问题,以便引起人们深入思考和深入的尝试与讨论研究。案例背景的撰写

撰写案例背景是为了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如: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关于一堂课的教学案例,就必须有说明这堂课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是经过准备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是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还是年青的新教师,是一所重点学校的学生还是普通学校的学生,等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背景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首先,描写你遇到的难题,其次,提供一些基本情况,如学校类型、学生情况、教师情况等;第三,具体、明确地叙述对你的教学或学生学习产生重要作用的学生的文化、种族背景等。第四,介绍分析教学内容,对本节课包括的知识点及知识点在教材中的承接性和延续性进行分析;对教学目标的清晰准确的描述和分析,目标的提出应符合相应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体现新课程理念,关注对学生学科学习能力、学科共通能力以及情感意识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教学设计思路,及其依据如教学目标、学生特点、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等,教学流程,教学方法等。(六)案例事件的撰写要求

1.凸显主题。教师撰写的每一个教学案例事件,都要能反映案例主题的某个案例问题。所以在撰写案例事件时,要是根据主题和问题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与案例主题和问题有关的环境、氛围、人物语言、行为和内心活动要着重写,还要将某种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工作原则、活动构想蕴含其中。

比如撰写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案例事件时,就要把学生怎么从“不会”到“会学”的转折过程,特别是学生如何“掌握”学习方法的关键性细节写清楚。而把“方法”的介绍一笔带过,对教学的其他方面也只简单的叙述,着重围绕如何使学生怎么从“不会”到“会学”这一关键问题,叙述处理过程,描述具体措施,在相似或不同的情况下,采取了什么不同处理方式?为什么采取这种不同的处理方式等。2.内容要真实。案例素材要反映活生生的教学实际。因此,撰写的教学案例必须是真实情景,不能虚构,不能杜撰。对于事件原貌,不允许进行夸张,更不允许歪曲。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适当增删一些细节、场景等:为了保护正当的隐私权,可以虚构地名和人名(但要在文末注明虚构的部分)。

3.情景要完整。教学案例应该把情景交代清楚,即说明故事发生的环境和条件,以便案例的使用者更好地理解,从而既能设身处地思考案例中的问题,也能摆脱情境的束缚,去探讨更深层的问题。还要写出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要有问题的发生、过程、结果,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情景要具体,要真实感人。要写出事件发生的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环境、氛围,人物的语言、行为与心理。

4.取舍要恰当。教学案例的情景介绍的主次要分明,在写作时要恰当取舍。要尽量写好主要事件,尽量精简那些与主题或问题关系不大的内容。案例事件的描述应是一件文学作品或片段,而不是课堂实录,无论主题是多么深刻,故事多么复杂,都应该以一种有趣的、引人入胜的方式来讲述。为了使案例能够引发与其他教师观点的碰撞和启发其他教师的思维,也为了便于与其它教师间进行讨论交流,可有意选择经常会出现的、典型的、犹豫不决或导致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中的典型事件。

例如撰写某一教学策略成功运用的案例事件素材的取舍,就应从这几个方面去考虑:对实践的描写是否能够表现,策略运用者是否对环境全面和透彻地把握,阐述目标与全局性的考虑;是否对内外因素进行了综合考虑,阐述当时内外部的限制条件;是否便于控制策略的执行,阐述策略实施的控制方法;是否具有远见性和预见性,阐述策略时是的效果。因为评价一个策略运用正确与否,是看它的有效性,策略的有效性具体表现在策略本身的目标性、可行性、满意性、选择性、过程性、动态性和经济性。所以,通常我们也从这几个方面考虑素材的取舍。

5.叙述要客观。写作教学案例的教师,对于所写的教学案例,必然有自己的观点。但是,在案例写作中,只能客观地介绍典型事例,不能直接地提出问题,表述观点,不能流露感情的褒贬。要让读者仔细品味,悟出其中的道理。对案例事件的描述应是坦率的、中立的,对教师的心理活动、观念冲突、情感等方面的描写也应是个观的。

6.要揭示人物的心理。人物的行为是案例事件的表面现象,人物的心理则是案例故事发展的内在依据。面对同一个情境,不同的教师可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揭示,向读者展示,为什么会有各种不同的做法,这些教育行为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执教者是怎么想的?这样,案例就能够深入人的内心世界,让读者“知其所以然”。这也是案例不同于教案和教学实录的地方,好的案例应该能够发挥这个特点和优势。

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包括教师的心理活动和学生的心理活动。由于案例一般是教师撰写的,注意力容易偏重于教师这一方。自己怎么想的,怎么教的,效果如何,可以娓娓道来;但学生心里是怎么想的,学生对教学效果的看法是否与教师一致,往往被忽略了。写好教学时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写好案例事件的重要一环,因为这一过程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想法、感受。案例事件示例:

[片段一]上课一开始,我就引出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启发:“孩子们,你们都见过大象吗?大象的模样是啥样的?”同学们乐开了花,纷纷举手,有的说在动物园看过,大象的鼻子喷的水可高了,有的说,从电视《动物世界》看过,大象还可以替它的主人复仇。杨逸伦站起来说:“原来我读过《盲人摸象》的故事,里面是这样描写大象的‘大象的身子像一堵墙,大象的腿像四根柱子,大象的耳朵像两把扇子,大象的尾巴像一根粗绳子。’”师导入:“你说得很好。象这么大,到底有多重呢?古时候有个叫曹冲的人就想了一个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那时他才七岁,想知道他用什么办法吗?”他们大声说:“想。”正当我提笔板书课题时,班长杨程浩把小手举得高高的,他平时问题就挺多的,我叫他站了起来,他迫不及待地说:“老师,我认为曹冲的办法不好。我有比他更好的方法称出大象的重量。”我先是一愣,心想:这个问题在学完课文之后,我会提出来让大家讨论的,这时候说,不就完全打乱了我的教学安排吗?我随即又想:还是让他说出来吧,要不然他这一节课都不安稳。我连忙说:“很好,你能把你的方法介绍介绍吗?”他舒了一口气说:“你看他称石头多麻烦呀,要是把称石头换成称人的话,那指挥不就方便多了吗?”杨程浩话音未落,几个活跃分子也跟着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有的说称石头也可以,不过要用起重机吊石头;有的说把称石头换成称猪、羊等动物;还有的说用称车子的秤来称大象。我在一旁微笑着等待这些孩子畅所欲言。

[片段二]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 当同学们畅所欲言时,我问:“当时,大官员们想出了哪几种称象的方法?能通过读书谈谈自己的看法吗?”同学们专心地读书。到交流意见的时候,一只只举起的小手像棵棵冒尖的春笋,我真不知道点谁说好。张善德着急了,自己站起来说:“老师,第一个官员的方法不好,造一杆大秤,除了提不动以外,最重要的是造杆秤就要砍树,砍树是破坏环境的表现,没有了大树,发洪水的时候怎么办呢?”我笑着说:“有道理,不过,合理地采用木材还是可以的。”马上有人反驳:“这不合理。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就是为了称一头大象,就要砍掉一棵树,不行。”哎!看来平时我跟他们讲了太多绿树的重要性,他们真正跟花草树木建立了感情。张昊东接着说:“老师,第二个官员的方法更不好。因为别人送曹操一头大象,他本来就很高兴,带着官员们和儿子一起来观看,他怎么舍得宰了大象呢?再说,大象也是人类的好朋友,是不能随便杀害的。”不知谁大声总结了一句:“怎么古代的官员这么不注意环保,环保意识也太差了。”“环保意识”这个词还是我在学习本册第三组课文时接触的,没想到他们记忆这么深刻。听了他们的意见,我在内心暗暗地感叹,现在的孩子真是大不一样了。我微笑着点头,并投以赞许的目光。就这样,我给了孩子一个展示的平台,把课堂时间“放手”给他们,让孩子们个性化的东西更多的表现出来,有了个性,才初步建立了学生探究的意识。

[片段三]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 第二节课开始,很多孩子都诧异了,因为我给每个小组发了一个装了水的水槽和一个方便盒,要求学生自备了一个玩具和许多小石子。我说:“孩子们,老师有几点建议。首先,在小组内读课文,画出曹冲称象方法的句子,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多读几遍;然后,用桌上的工具模拟曹冲称象;第三点,小组合作分工,边演示边叙述。”说完,同学们就开始叽哩呱啦地读课文,画的画,读的读,教室里挺热闹的。然后,他们就开始操作了。我边巡视边指导,观看每个小组的演示,倾听他们的叙述。还真不错,能把书上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连最胆小的唐诗,在小组活动中也敢动手动口了。孩子们兴趣盎然。全班交流的时候,各个小组都派出了精兵强将上场,毫不示弱。有的失败了,主动要求重来一次,有的两人合作,一人演示一人叙述。台下的学生欢声一片,掌声不断。课堂活动在活跃而有序的环境下顺利地进行。整节课没有了传统教学中过多的讲解,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有兴趣去合作着完成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

[片段四]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

课后我布置了几项作业,学生可以有选择地完成。(1)能否把你所知道的称象的方法讲给别人听;(2)能否跳出课本,通过查阅课外书、咨询大人、上网找到另一种称象的好方法。(3)创造性地复述课文。第二天早上,我一进教室,就被孩子们围得水泄不通,纷纷向我展示自己的成果。我仔细查阅每个学生的方法,我以为不会有什么突破性的答案。结果令我欣喜的是,孩子们想法可多了。有的写:把大象赶到盛满水的一个池子里,池子里的水会溢出来,再通过阿基米德定理就能算出大象的重量,这是初中的物理知识。我说:“你懂吗?”“我妈妈给我讲了,我现在懂了,我以后要学好水的浮力的知识。”我高兴地说:“很好,你很有志向。”有的写着:用巨型机器人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我问:“现在有这种机器人吗?”这孩子腼腆地笑着说:“将来我来发明。”多么自信呀!我真为他们高兴。检查讲故事的时候,杨程浩、张泽海等同学绘声绘色地表演,赢得了同学们阵阵掌声。学生灵感的火花,有时是老师难以预料的。拓展性的课外作业,既紧扣教学要求,又激发了学生课外探究知识的兴趣,提高了语文学习能力。(七)案例分析与启示的撰写

通常情况下,在教学案例事件之后,要附教师的反思,即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作者对案例作多角度的解读,应多角度地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评述、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可以从一个当事者的角度分析,也可以从一个旁观教师的角度进行分析。案例分析是对案例所反映的主题、思想观点、规律策略,包括运用教育教学的出发点、指导思想、过程、结果的利弊得失的看法和分析,问题的归因,规律的总结,问题解决的途径或方法,改进的意见;还可包括对课堂教学行为作技术分析,对案例研究所得的结论可在这一部分展开。案例分析是在记叙的案例事件基础上的议论,这里的分析,应回归到对课堂教学基本面的探讨,要揭示案例事件的意义和价值,这才能展现案例的价值,如果仅限于个别情境或特殊问题,或陷于细节、技巧的追索,会失去案例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因此,在撰写案例分析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理论实际紧密结合。撰写案例分析时,要就事论理。对案例中描述的事实,提出的问题,要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进行科学分析,剖析其中所隐含的符合新课程理念、教育教学原理的做法,所运用的教育教学技能技巧,解决具体问题的较好的措施。分析自始至终要紧扣案例,不能脱离案例本身去讲教育理论。

2.体现先进教育思想。案例分析的立意要新,要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作指导,要跟得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比如在当前,案例分析就要贯穿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基本精神。要围绕引导教师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的问题。3.分析务必实事求是。案例分析要有求实精神,不夸大,不缩小。分析要实在,要有针对性,要讲关于这个案例的具体的小道理,不要讲永远正确的空洞的大道理。不要热衷于抄录教育理论的条条,要将教育理论的观点自然地融会于分析之中。

4.论述需要突出重点。对于已写成的教学案例,要反复阅读,依据案例的基本目的和主要问题,力求抓住要害,深入细致地进行分析,论述时要画龙点睛,把问题点明,把道理说清,把主题揭示出来。

5.观点要有充分依据。分析者要从描述的案例事件中找出充分的论据,来支持自己的分析。分析案例时首先要认真思考,采用何种分析方法来分析某个特定问题,需要选取案例中的哪些事实,需要与那些理论和观点连接。分析时,选材要严,挖掘要深。

6.分析要独到深入。同一件事,可以引发不同的思考。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案例的质量是由思考水平的高低决定的。因为,选择复杂情境也好,揭示人物心理也好,把握各种写作结构要素也好,都是从一定的观察角度出发,在一定的思想观点的引导下进行的。要从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道出人所欲知而不能言者,这需要一双“慧眼”。具备这样的功力没有什么秘诀和捷径,只有通过长期的磨炼去领悟和掌握。案例启示比案例分析更具有综合性和概括性,是通过对案例事件进行分析后,你受到的启发,感到应吸取哪些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是有感而发,是为了就事论理,跳出就事论事的圈子,是为了找出共性的东西,引起人们的共鸣,给人以启迪。案例分析示例:(对上述案例事件的分析)1.放的时机的把握。

第一,放在学生有表达要求时。在片段一中,当学生提出要表达自己看法时,教师并没有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步骤,而压制学生,牵着学生按教师的步伐走,而是在学生有表达要求时,及时留给了学生自由表达的(表达的时间、表达内容、观点的空间)机会。

第二、放在学生有异议之时。当学生有异议时,教师也要及时放手让学生将自己的不同意见表达出来。在片段一中,当某学生提出了与书中不同的称象方法时,激活了其他同学的思维,也都有了属于自己而又不同与课本的称象方法。教师没有压制这些学生,而是放手让学生说出自己认为可行或更好的方法。

第三、放在学生有问题之时。在片段二中,当学生表达完了自己看法后,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当时,大官员们想出了哪几种称象的方法?能通过读书谈谈自己的看法吗?”放手让学生在课文内容中去找。也就是说,不论问题是教师提出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在学生有问题时,就要放手让学生去寻找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去思考解决的方法。

第四,放在学生需要内化知识时。在片段三中,教师希望学生掌握课文中对称象方法描述的语言,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教师采取放手让学生找句子,做出标记,读句子,不管读的方式与声音,再按课文中描述的方法操作,体会语言,再在有了体验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将课文中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在读句子、画句子、按句子操作中完成外在语言内化,内化后再外化的过程。完成具体、半具体、半抽象、抽象的过程。2.教师放手的方式。

第一、放的方式可以是自由表达。在片段一中,教师就是通过让学生自由第说出自己的称象方法,在片段二中,教师也是通过让学生能够自由说出自己对那写官员提出的称象方法的不好之处,实现了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开动脑筋寻找新的称象方法;也将环保教育通过学生的语言,无形而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第二、放的方式可以是学生自己读、想、记。第三、放的方式可以是让学生按图索翼,进行操作实践;也可以是自己设计操作。在片段三中教师提供了基本工具和操作建议后,就放手让学生按照课文中介绍的曹冲称象方法,实践操作。在片段四中,教师布置了三项操作任务后,也放手让学生去实践.

3.放要成为学生发展的平台需要一定的基础做保障。对教师来说,首先教师要有保护学生问题意识的观念和尊重学生的观念,其次,教师要对放的目的和作用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能够比较好的把握放的时机。对学生来说,要有活动、表达、思考、操作和探索的欲望,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要去一定的操作和探索的器材。

4.把握好教师引导学生的时机与内容。第一、引导学生思考关键问题。在片段一中,学生从大象的作用、外形两方面回答了教师关于“你们见过大象吗?大象的外形是什么样子?”的问题。教师紧接着通过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大象有多重吗?”引导学生思考与学习课文内容有关的这一关键问题。第二、引导学生全面思考问题。在片段二中,当学生提出“老师,第一个官员的方法不好,造一杆大秤,除了提不动以外,最重要的是造杆秤就要砍树,砍树是破坏环境的表现,没有了大树,发洪水的时候怎么办呢?”老师笑着说:“有道理,不过,合理地采用木材还是可以的。”操作体验方法引导。片段四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每个小组发了一个装了水的水槽和一个方便盒,要求学生自备了一个玩具和许多小石子。我说:“孩子们,老师有几点建议。首先,在小组内读课文,画出曹冲称象方法的句子,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多读几遍;然后,用桌上的工具模拟曹冲称象;第三点,小组合作分工,边演示边叙述。”这就是教师在学生进行操作体验前,给予的方法引导。5.教师引导的方式多样化。

第一、提出问题。在片段一中,教师为了将学生的思维吸引到如何知道大象的重量上来,提出了“你们知道大象有多重吗?”这一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

第二、给出操作素材。片段四中,教师给“每个小组发了一个装了水的水槽和一个方便盒,要求学生自备了一个玩具和许多小石子。通过提供这些素材,帮助学生搭建完成尝试和体验课文介绍的称象方法的实物平台。第三、给出操作建议。片段四中,老师给出了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在小组内读课文,画出曹冲称象方法的句子,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多读几遍;然后,用桌上的工具模拟曹冲称象;第三点,小组合作分工,边演示边叙述。”通过给出操作方式和步骤的建议,帮助学生搭建完成尝试和体验课文介绍的称象方法语言的方法平台。第四、给以肯定或赞许的语言与目光,引导学生继续沿着教师认为正确的方向思考、表达、操作。在片段二中,教师听完第一个学生对大官员们想出的称象的方法不合理之处的批评发言后,在语言上给予了肯定,并给予了“赞许的目光”,这样对后面学生也就有了继续批判大官员们想出几种称象的方法的不合理之处的勇气。

6.影响“放”的效果的其他因素分析。第一、放得成功与否,除了取决于放的时机外,还取决于教师是否有耐心,听学生陈述自己的想法,而不急于给出评价。在片段一中,当第一个学生说出自己得称象方法,对书中称象方法给出否定意见时,教师没有马上给予评价,在老师沉默的片刻,其他学生有了表达自己观点的勇气。教师要有耐心,听取学生陈述自己的想法,而不急于给出评价,这样才能放得活、放得开。第二、放得成功与否还取决于放的方式是否与放的目的和内容相适应。在此案例中,教师在需要激活学生思维时,采取了放手让学生表达的方式,在需要学生体悟和理解语言时,采取了放手让学生操作的方式。第三、放得成功与否还应与放的时间是否充分有关,由于案例中没有叙述每次放的时间,也就没有了分析的基础素材,故也无法提出哪类放的方式,放多少时间是成功的例子。案例启示示例:

1.放与引的关系。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引导者、参谋;要求教师的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而他们的实现都有赖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的“放”与“引”。放与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放是引的基础,没有放就不会学生的充分活动与表现的机会,教师也就不能发现学生的兴趣点与难点,找到教育的切入点和进行有效引导的机会,也不能准确确定引导的内容与方式。有放就必须有引,否则就是放任自流,就没有教师的课堂教学,课堂就是学生的自学课堂。

2.放的目的与作用。放不是漫无目的的放鸭子,放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思考、体验、实践、发现、发展的空间,让学生能够进行多样的学习和思考,有张扬自己个性的机会,是为了教师有机会更好地全面了解学生,是为了更好更有效的引。所以,放的机会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水平、思维水平、理解深度的机会;发现学生闪光点的机会,发现学生个性特点的机会。然后教师利用教育资源和教育机智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教育。

3.放什么引什么。放的是学生的思维空间活动空间,学生的表达与探索。引的是学生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思路,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学习、思考探究的兴趣有。是学生的思维,表达。如片段一中放的是学生兴趣、提出问题欲望、尝试欲望;引的是思路、方法、思维的整理、思维深度、广度,观念提炼、观点明晰、情感的升华、知识的整理、归纳、建构;价值的发现。

(八)案例讨论问题的提出 提出案例问题目的是,一是为了人们能够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和正确的角度去阅读案例,另一方面是以案例为载体,引发人们对问题更加深入的思考,让案例阅读者也梳理自己与这主题有关的经验,提出更好的建议.

案例问题的提出。一般是基于案例事件,提出案例中应反映的思想、原理、规律有关的重要问题(如案例问题示例中的第一个问题),或案例中仍未解决的问题或仍然感到困惑的问题(如案例问题示例中的第二、三个问题),或能引起人们深入思考、讨论和探索的问题(如案例问题示例中的第四个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学科知识、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教学方法和情境创设或扩展性的问题。有待讨论的问题示例:

1.教师引导学生时,应引导些什么?

2.教师如何知道是否把握好“放”的度了呢? 3.原计划两课时完成的内容,因为放手让学生表达、尝试,使之四课时才完成。那么会不会因为“放”,而出现要完成应完成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就严重不够呢?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它会不会导致老师又走回原来教师灌的老路呢?

4.如何检测和评价用两课时完成的课文和用四课时完成的课文,在教学效益方面的差别呢?

三、教育叙事与教育案例的区别 与教育叙事的区别。案例可以说是有教育叙事和案例分析与问题讨论三部分组成,教育叙事就是案例中的案例事件部分。案例中的一个案例事件可能包含有一个教育叙事,也可能包含有几个教育叙事。教育叙事与教育案例

教育叙事与教育案例有许多共同点。一是研究性质相同。教育叙事与教育案例同属于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对,主要目的在于揭示教育的性质和规律。二是研究领域相同。教育叙事与教育案例都是实践研究,而不是理论研究,尽管教育案例需要用教育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实例进行理性分析,但是,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教育实践的规律,而不是教育理论的检验和创新。三是研究的基点相同。教育叙事与教育案例研究的基点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实例,尽管教育叙事与教育案例对于教育教学实例的要求各有不同,但是,没有教育教学的实例就没有教育案例,更没有教育叙事。当然,教育叙事与教育案例又有本质的区别: 1.教育叙事重在让读者“有所感”,教育案例重在让读者“有所知”。教育叙事就是讲教育故事,教育故事需要有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事件具有相对完整性;教育故事需要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等,情节具有曲折性;教育故事需要有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等,细节描写要生动;只有这样,教育故事才能引领读者身临其境,感受人物,领会主题;因此,教育叙事重在使人“有所感”。教育案例则是选择一个或者数个具有问题性、典型性、生动性的教育教学的实例进行的理性分析,叙述实例是理性分析的基础,而理性分析则是实例叙述的升华,毫无疑问,理性分析是教育案例的核心和精髓,而且,教育案例需要从教育理论的高度进行理性分析,需要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需要分条陈述,条分缕析。因此,教育案例重在使人“有所知”。

2.教育叙事强调情节及其矛盾冲突,教育案例强调实例及其深刻含义。教育叙事主要通过生动的故事感染人,从而达到分析自己、教育别人的目的。教育故事要感染人,让读者从中受到教育,就要依赖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就要依赖人物的栩栩如生,就要依赖各种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的生动形象,而如果没有矛盾冲突,情节就不可能起伏跌宕,人物就难以生动形象,描写也就无从着手,这一切也将黯然失色,因此,故事的矛盾冲突是故事吸引人、感动人的必要条件。教育案例则是通过对于教育教学实例的理性分析,挖掘内涵,总结经验,归纳推理,从而点拨教育,以理服人。而要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教育案例需要具有真实可信的教育教学实例,而且,这个实例需要具有深刻的含义。只有这样,教育案例才具有了现实意义,才能给人以启迪。

3.教育叙事一般无须理论总结,教育案例则必须进行理性分析。从形式上说,教育叙事无须议论,无须总结;教育叙事主要是通过情节、人物、环境感染读者,情节的曲折性、人物的生动性、环境的感染性决定了教育叙事的教育性。因此,教育叙事把故事讲好,讲生动就能够使人“有所感”,一般不需要总结和点评;虽然不排除些许必要的解释和画龙点睛之笔,然而,这不是教育叙事的必然要求,更不是教育叙事的主流。教育案例则不同于教育叙事,它的实例的叙述,只是为了后面的理性分析作铺垫,实例的优美的叙述既是为了吸引读者,更是为了理性分析打下基础,但是,实例的叙述不是教育案例的写作目的。教育案例必须在教育教学实例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而且,教育案例的理性分析需要深入、深刻,富有启发意义。

4.教育叙事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教育案例则必须忠于事实。教育叙事需要以情感人,就需要借助于文学作品的写作方法。在忠实于生活的真实的基础上,可以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包括情节的修补、细节的加工、合理的想象等。类似于报告文学:因为是报告,所以必须真实;因为是文学,也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当然,如果真实的故事本身就十分完整,十分完美,十分感人,那么,所谓的艺术加工也就失去了意义,也就没有必要了;但是,一般来说,真实的故事总是有一些这样或者那样的缺憾,这就需要一定的艺术加工。经过一定的艺术加工的教育叙事并不直接告诉读者什么教育道理,而是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去感悟,去理解。这个过程是读者的辨别的过程,是读者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而教育案例则必须忠实于现实,因为,教育案例的教育意义是从实例中挖掘出来的,读者失去了体会、理解的机会,听从于作者的解释、解读。如果教育实例本身经过的艺术加工,甚至虚构,理性分析也就会失去事实依据,那么,从中提炼出来的教育道理就有可能不真实,不可靠。(十)如何写好案例:

撰写案例一般有以下基本步骤:①了解教学背景;②观察教学过程;③课后访谈调查;④资料整理分析;⑤整理撰写初稿。案例的写作方法分为两种,一是写自己亲自经历的案例,二是采访编辑案例。采访编辑案例是到实地采访、观察、收集一些事实、公开发表的资料和数据后写作而成的,为了保护个人隐私,则可以将被采访者的名字和有关数据进行掩饰性处理。写好案例不仅要知道案例写作的一般步骤、写作方法、写作要求,还要做好以下方面: 1.学会积累,养成写教学日记、教学随笔的习惯。只要我们开展教学活动,只要我们与有着丰富情感和敏感心灵的孩子打交道,我们的教学生活中肯定就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故事。有意识地把这些零星的、散乱的教学事件随时记录下来,那么许多精彩的案例可能就蕴蓄在其中。一线教师,每天身边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教学故事,其中就存在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案例。一线教师的最大优势就在于此。作为一线教师,就应充分利用自身这一优势,从身边发生的教学故事写起,养成写教学后记的习惯,把自己课堂中的“精彩”记录下来。一线教师,写作、研究的时间一般难于集中,这就要求及时做好记录。

在写教学后记时,我认为要注意以下一些事例或情节的记录:(1)教师自身的独创教学以及课堂效果,包括寻求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疑难问题所采取的办法、对策等。(2)学生的独到见解,包括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独特解法、独创思维等。(3)精彩的教学片断,包括课堂中有亮点的教学情节与过程,精彩的答问、语言等。这往往是智慧的火花,它常常是突然而至的,一闪而过。若不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4)自己课堂教学中不足之处的反思与分析。写教学后记应追求“短、平、快”,短小精简,平中见奇,快捷及时。若时间有限,还可以超越文本,创造性地利用课本、教案、备课参考书为载体进行加以记录或旁注。

2.学会发现。你的教学日记、教学随笔中所记载的教学故事,并不是都有意义,我们应当定期整理,善于从中发现有研究价值的故事,加以反思性研究。当然,我们研究的不一定全是成功的教学故事,许多失败的教学故事可能同样具有反思的价值,能给人以更多的启迪。并非所有的教学故事都能成为有研究价值的案例,因此要求教师应善于发现身边有研究思考价值的案例。什么样的案例有研究的价值?一是带有问题性。有价值的教学案例记录的应是一些含有问题或疑难情景在内的事件,包含着一些深刻的教学问题,它能够引发人们的思考。二是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这些事例能针对教学存在的问题说明一些道理,或验证某些理论,解决某一实际问题。三是典型性。教学案例所选择实例应是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事件,这也是教学案例的生命。只要多写一些教学后记,素材多了,写教学案例时选择典型事例就有余地了。

3.学会多渠道收集记录案例材料。在教学实践中可采取多种方式收集纪录案例素材,如通过平时撰写教学日志、教育叙事,将自己认为对自己专业素质发展提高有益的经验、一些教学中成功的做法如实地记录下来,将自己经历的记录下来,也可以通过听课、课堂观察、座谈、讨论、观看教学录象,将别人的经历纪录下来。收集的案例素材可以是宏大的、微小的、粗略的、精巧的、正面的、反面的、成功的、失败的,也可以是发人警醒的、达成共识的、存在争议的,但收集的素材应有以下的特点:

①要能反映教育教学实践中问题发生的特定教育教学背景,能隐含普遍存在的、大家关心的、重要的问题、能体现问题的深刻性,有实用价值的信息; ②要有比较明显的矛盾冲突,真实、具体、生动、形象,包括一些戏剧冲突。③寓意要明确,要能够让阅读者看出“故事”揭示的某个规律、概念、关系及本质,对教育教学实践工作有指导作用。

4.学会写作。案例的写作和记叙文有许多共同之处:有人物、有时间、有地点、有事件,这些要素构成一定的情节;叙述情节要特别注意形象生动。和记叙文的写作不同的,案例中要加入分析或反思,分析或反思是案例的重点部分,它的作用是画龙点睛:以精练的语言揭示故事中蕴含着的教育智慧、教育理念。分析或反思不必面面俱到,可以抓住最重要点,引申开来,深入挖掘。学会撰写教学案例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教师平时对自己身边发生的教育教学故事,多思、多记,及时抓住灵感。一篇写出来不怎么样,二、三篇也一样,可写了几

十、上百篇,也许质量、水平就不同了。我们也高兴地看到了,一些一线教师写教学案例,越写越好,越写越爱写,质量、水平越来越高。

初中英语叙事写作 篇5

1.写作指导叙事类记叙文主要由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原因(why)、经过(how)和结果(what)六大要素构成。写叙事记叙文的注意事项:(1)结构要完

整。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要讲清楚;文章的标题和内容要一致; 文章的结尾与开头

要呼应。(2)人称要清楚。写记叙文可用“你、我、他”三种人称。叙事时应根据需要

转换人 称,但不能引起混乱,让读者分不清谁是谁。(3)线索要连贯。线索是把文章的全部材料串连成一个有机整体的纽带。时间、人物 和事件都可以成为线索,但必须前后

连贯,不能割裂开来。(4)构思要新颖。构思新颖就是文章的立意要新颖,组织材料和

表达思想内容的手法 要巧妙,与众不同。这样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使读者爱不释手。总

之,写叙事记叙文总的要求是一要清楚,二要生动。能做到这两点,聚能写出一篇出色的叙

事作文。

2.2.满分作文根据中文大意和英文提示词语,写出意思连贯、符合逻辑、不少于60

词的短文。所给英文提示词语供选用。请不要写出你的校名和姓名。汶川地震

(Wenchuan Earthquake)发生后,9岁学生林浩(Lin Hao)救了两名同学,然后步行7个

小时到达安全地点。请你就林浩同学的事迹,以“Learn from the Hero”为题,给你校

英语专刊投稿。内容包括林浩同学事迹简介,你对这件事的感受,以及你要向他学习什么。

提示词语:a student, nine years old, happen, save, walk, to safety, be deeply moved, brave, give

up

Learn from the Hero

Lin Hao is a student.He is only nine years old.After Wenchuan Earthquake happened, he

saved two of his classmates.Then he walked for seven hours to safety.I was deeply moved by his story.I think he is a brave boy.He did his best when he faced

great danger.I should learn from him.I will think of others first and help then as much as possible.I will never give up when I face any difficulties

3.必备(背)词句

去野餐_______________聚会___________________

去野营_______________去钓鱼_________________

骑马_________________放风筝_________________

散步_________________购物___________________

急忙去„„_______________照相___________________

出发_________________看病___________________

看比赛________________做家庭作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帮助某人做„„ ___________________很明显_____________________

thanks to___________________as a result______________________

luckily______________________because /because of ________________

at last/in the end ________________It is clear that„____________________

Ⅲ.家庭作业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你一定有不少美好的经历。请你把其中有意义的一天描述出来。谈谈那天的天气怎样?发生了什么事?你有什么心情、感受或体会?注意事

项:1.请从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2.请选用表格中的词汇;

3.词数不少于60;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姓名。

A good day out of school

cloudy, sunny,like„, learn„, play„ do„, help„, with„ visit„, be interested in„, like„go to„, play„, do„,help

„with„, work fo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八讲:说明文说明文是用来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说明文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两大特点。说明 文的主要时态为现在时,涉及其它时态时要根据内容、情景作出准确选择。Ⅰ.写作指导

1.抓住事物的特征。说明文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文章内容应紧紧围绕事物、现象的规律性特 征而展开,这样才能将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和意义等交代清楚。

2.合理安排说明顺序。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说明顺序安排: 时间顺序:讲述事物的发展过程。按事物的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说明。空间顺序:说明事物外形或特征。空间顺序包括:远近、内外、高低、上下、前后、左右、整体、局部等。逻辑顺序:说明一个事理。多按事理内在的逻辑关系来安排内容: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概括到具体、从特点到用途等。

3.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根据说明对象特性,合理选择说明方法。说明文常见方法有: 罗列法:适用于各类指导性的说明文。在文章开始时提出需要说明的东西和观点,之后常用first, second,„and finally加以罗列说明。 定义法:对具体事物概念进行说明。其基本要素是定义句,常见模式是:被定义对象+is+所属类别+限制性定语。 举例法:通过具体例子表达主题。常用for example, for instance, another exampleis„等关联词(组)。 比较法:对两个对象进行比较时使用。可以比较相同点,也可以比较不同点。比较相同时,常用similarly, also, too, in the same case„;比较不同时,常 用however, but, on the other hand, in contrast„

4.使用准确周密的语言。对说明文的语言要求是: 准确,以保证其科学性; 简明扼要,避免夸张的辞藻; 客观表述,避免主观色彩。采用被动语态是客观表述事物的常用手法。

练习题:

1.请用罗列法说明Early rising(早期)的好处Early rising is helpful in more than one ways.First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econdly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inally,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student/teacher下个定义

A student(teacher)i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满分作文根据以下有关Alan Brown个人情况的介绍,以Alan Brown为题,写一篇介绍他的短文。要求:(1)运用第三人称;(2)所给信息必须全部使用;(3)语句通顺连贯;(4)可以适当扩展;(5)不少于60词。

Name:Alan Brown

Age: 16

Address: 69 Park Road, Sydney

Nationality(国籍): Australian Occupation(职业): student Favorite subjects: art, musicWeekday activities: swimming and walking

Usual Saturday activity:having parties

Usual Sunday activity: watching TV

Alan Brown

Alan Brown is a 16-year-old boy.He is an Australian high school student.He lives at 69 Park Road, Sydney.Art and music are his favorite subjects.He loves studying and sports.He usually goes swimming three or four times every week.And he often walks after supper every day.Cool water and clean air always makes him happy.Australian students are different from our Chinese students.On Saturdays, he usually has parties with his friends and they always enjoy themselves.On Sunday, he usually stays at home and watches TV.Ⅲ.必备(背)词句

常用关联词总结

(一):表先后顺序的关联词(组)

1.first of all / at first / firstly 首先

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首先,请认真阅读指令。

2.secondly / then / next 其次、然后、之后

例句:Secondly, he looked down on other peopl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in the end / finally / eventually / at last终于、最终、最后

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终于让步了。

4.last but not least 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5.例句:Last but not least, we must thank our host for his hospitality.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得感谢主人的热情好客。

说明文常用表达句式

1.地点介绍 „ in the(north)of „ 在„ 的北部

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北京位于中国的北部。

There be„ 有...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室前有块大黑板。

lie / be located /be situated(in/on/at a place)位于„

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广东位于中国南部。

The city is located on the eastern coast of the United State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事物说明 sth is „ meters long, „meters wide.什么东西„长, „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句:这座桥20米长,10米宽。

be made of„ 由„做成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由金属和塑料制成的。

3.表述方式、方法的说明文

be easy to do sth.做„很容易

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irst„„, Next„„, Then„„, Finally„„

如果你按下列步骤做橙汁,那会很容易:首先,„ 接下来,„ 然后,„ 最后„。 There is more than one way to do sth„ 做„ 的方法不止一个

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我们保持健康有很多方法。

Please do as the follow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times a day(week, month„)每天(周、月„)多少次

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天服药三次。

4.事理说明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th.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校在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The reason is that(it can do sth.)„ 理由是„

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它能帮我们学习更多知识。

Ⅳ.实战演练: 按要求填写所缺信息根据下面的提示写一篇介绍长城的短文。(1)长城又叫万里长城,长约6000公里,宽4-5米,高6-7米;(2)很多人都会问在没有任何现代机械的情况下,人们是怎样建筑长城的;(3)今天长城已成为名胜古迹,许多人来长城游览;(4)词数:80词左右。

The Great WallThe Great Wall of China is known to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It is also called “Th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Great Wall” in Chinese.It is abou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It took millions of men hundreds of years to build it.How did the Chinese people build it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oday the Great Wall has becom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eople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come to visit it.Ⅴ.家庭作业Mike是你班的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同学,她患了感冒,去药店买来一盒药,向你咨询服药方法。请你根据药品说明,向Mike解释,并告诉他如何预防感冒。给出的首句不计入总词数。要求:词数不少于80个;语句通顺连贯;适当扩展。服用说明:「适应症」适用于感冒引起的咳嗽、头疼等症状。「用法与用量」饭前口服,1次1-2片,一天3次,疗程3-5天。「不良反应」偶有瞌睡感。「禁忌」服药期间忌鱼、酒、辛辣食品。

This medicine is used for curing cough, headache and something like that caused by col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叙事文写作方法 篇6

1 场景的呈现

叙事离不开写人, 写人离不开记事, 新闻事件一般有人物的参与, 人物的血肉灵魂也需要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典型事件呈现出来。而我们写人叙事的时候, 最直接最客观的一种方法就是“再现场景”, 就是把发生在人物身上的相关事件的某些现场情景具体地描述出来。自客观报道手法产生以来, 对场景的呈现就成了新闻写作的一种基本笔法。但随着时代的发展, 特别是新新闻主义产生以后, 这种笔法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1.1 场景呈现的叙事结构发生变化

传统消息写作的叙事结构较为简单, 还原场景或场景再现一般单线索推进, 大多采用纵向的时间顺序、横向的空间变换或因果逻辑关系来安排布局材料。一般而言, 场景呈现的结构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来构造, 首先交待人物出场 (事件发生) , 再描述人物的活动过程 (事件发展直至高潮) , 最后写人物离场 (矛盾解决, 事件结束) 。这种呈现方式线索单一, 思路连贯, 受众容易掌握消息中事件或人物的来龙去脉, 对新闻信息的接受相对流畅。

但是, 新时期很多记者认为这种写法过于按部就班, 模式性太强、创造性不够, 无法体现记者思维方式的多样性。因此, 我国现今很多消息在叙事上时间的延续性和空间的完整性被打破, 记者往往只截取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某些关键性场面来写, 然后采用新闻跳笔的手法, 断裂行文。

例如, 《他出了水就是个普通人他们眼中的菲尔普斯》 (《南方周末》2008年8月21日A5版) 一文, 文章用了三个小标题《“妈妈, 看, 金牌”》、《“干嘛一定要住五星级酒店”》、《“现在他已经非常自信了”》, 分别再现了有关菲尔普斯的一些精彩场景。文章并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而是根据主题的需要, 截取了一些生动的镜头或画面, 然后将它们串联、组合到一起。这种结构方式很像影视艺术中的“蒙太奇”手法, 将一个个具有典型意义的镜头排列组接在一起, 实现再现一个完整故事情节或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目的。

1.2 场景呈现的叙事内容发生变化

在场景的选择上, 以往的消息都喜欢选择大的具有轰动效应的场景来写, 这样写出来的新闻事件缺乏个性, 没有特色, 或者新闻人物“有灵无肉”, 新闻记者能站在所处时代的高度把握写作方向, 极力渲染新闻人物的思想面貌和精神境界, 人物的“灵魂”貌似是有了, 但人物的“血肉”却虚无缥缈、不够丰满, 人物形象整体显得空洞抽象。现今, 场景呈现的内容选材已经发生了变化。多数记者开始重视“软与硬”、“正与反”的关系, 既写那些关键性的“大”场景, 也不忽略小事、小点滴, 既有“正像”的场景, 也有“反像”的场景。

例如, 《唐祖华:村官“火线”升镇官》 (《南方周末》2008年6月12日A12版) 一文, 既写了唐祖华在汶川地震中连夜送地震专家到唐家山堰塞湖查看水位以及为1000名去唐家山堰塞坝执行爆破任务的官兵带路的两个大场景, 也写了这位村官为协调村民分方便面矛盾而发怒以及“扑上去就哭”、不好意思接受记者赠送的干净衣服的一些小场景, 既写了这名抗震英雄刚毅的一面, 又写了他作为一个普通山民的柔弱与质朴。

2 对话的记录

记录对话是新闻报道写作的基本笔法, 也是记者的职业本领。“没有引语的新闻, 不论篇幅长短, 都像月球表面一样贫瘠荒芜”[1], 人物的心理活动、思想变化, 很多时候需要通过人物的语言来体现, 在消息叙事中, 记录人物对话, 能使人物的形象更加客观真实, 以留给读者深刻印象。

对对话的记录包括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两种。直接引语是直接引用采访对象的原话, 间接引语是间接引用采访对象的说话大意。在之前传统的新闻报道中, “记录对话常常是叙述、描写的辅助手段”[2], 较常见的做法是少而精地直接引用被采访对象的语言, 这种做法保持了新闻的真实性, 比较自然, 但有时候难以达到充分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特别是内心活动的目的。

大段地引用采访对象原话的写作手法, 在传统的消息中是不常见的, 传统消息中的少量对话记录是为叙述事实服务的。现在的写作笔法已经发生变化, 如《联合国前副秘书长陈健:“我不代表任何国家”》 (《南方周末》2007年5月10日A6版) 一文, 除标题引用报道对象陈健的原话, 为整篇文章定下了感情基调和内容主题外, 纵观全文, 有近三分之一的内容是在引用陈健的原话, 而且大部分是成段地引用。该报道的作者在稍微介绍陈健后, 便浓墨记录与他的访谈内容, 当然, 作者对陈健话语的引用是有其用意的, 读者读过之后, 对主人公陈健的相关背景、性格特征、思想情感有了充分的了解。

在美国颇有影响的《新闻写作教程》一书中指出:“人家说的话并非句句都要加引号。记者要学会区别哪些要引用原话, 哪些只要部分引原话, 哪些则用记者自己来叙述。”[1]我国现今很多新闻记者在写消息时, 对于人物对话的记录, 也不仅仅是引原话, 更多的是将引原话和引大意有机结合起来。如《张国政战胜年龄的前举重冠军》 (《南方周末》2008年8月21日B9版) 一文, “‘那是我最灰心和痛苦的时间。’张国政说, 他的训练成绩比全国冠军要高出二十多公斤。”这就是引原话和引大意的巧妙结合, 加引号的是引原话, 后面的是引大意。

3 细节的描写

传统的消息写作要求尽量少用细节描写, 即使描写, 也要有分寸感。所以在传统的消息中, 我们看到更多的是素描或白描的表现笔法。例如《北约野蛮轰炸我驻南使馆》 (《人民日报》l999年5月8日) 一文:“晚9时始, 贝尔格莱德市区全部停电。子夜时分, 至少3枚导弹从不同方位直接命中我使馆大楼。导弹从主楼5层楼顶一直穿人地下室, 使馆内浓烟滚滚, 主楼附近的大使官邸的房顶也被掀落。”该段内容采用的就是白描的笔法, 只用简单的笔墨交代事件过程。

现今的消息叙事, 已经跳出了素描或白描的限制, 在细节描写上采用特写式的笔法:选择事件的某一场景或抓住人物的某一画面, 像电影特写镜头那样, 对这些细节进行刻画和渲染, 以加深读者印象, 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监控拍下劫匪天津抢银行全程3分26秒抡锤198次砸穿防暴玻璃》 (《重庆晚报》2011年3月1日) 一文, 从“9点2分43秒”到“9点7分38秒”, 不到5分钟时间, 作者用了14个时间点作为小标题, 每一个小标题下的内容都是对事件过程的详实描写, 如“连续砸了一分多钟玻璃的劫匪不知是嫌进度慢了, 还是体力有所不支, 换用双手抡锤。他将锤子举到右后方, 更用力地砸着, 身体的晃动幅度也比先前大了很多, 连略微突起的肚皮都跟着一荡一荡的。”这就是典型的特写式的细节描写笔法。

另外, 在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上, 传统的新闻记者认为, 要想准确捕捉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很困难的, 而且一个人是怎么想的, 也难以用外在的事实去证实, 因而在叙事中应该避免过多描绘人物心理, 即使要对人物的心理进行交代, 内容也必须是当事人亲口对记者说出来的真实感受, 不然报道便会有失客观。但现今不少人却认为, 如果能够较好了解和掌握事件的内部联系、因果关系以及人物的思想认知、行为动机, 记者便可利用主观感知和采访技巧获取对某一事件或人物的判断。因而, 当前消息中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述并不少见, 有些还借用小说中的独白笔法, 展现人物心理。比如《唐祖华:村官“火线”升镇官》一文中就有大量有关报道对象心里细节的描写:“这个时候, 礼堂里不断传出救命的声音, 是救人还是拍摄?”;“作为灾民, 作为儿子, 他感觉自己是不幸中的幸运者。”;“作为村支书, 作为村主任, 他认为自己是不幸的。”;“唐对提拔是高兴的, 是有英雄感的。”

或许, 从受众层面来说, 消息叙事手法变更之后更能适应他们的口味, 因为这样的消息更加形象、生动, 画面感更强。但是, 我们在消息写作中运用这些新笔法时, 一定要把握一个限度, 最起码的, 我们不能忽略了新闻的真实性, 我们必须坚守“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个前提。

参考文献

[1]程道才.西方新闻写作概论[M].新华出版社, 2004:146-147.

教育叙事,教师写作突围的捷径 篇7

每天与“相同尺码”的教师接触,思想的火花激情四射。随着时间的流逝,要想踏上全新的旅途,在邯郸学步的基础上,把别人的经验、名家的理论融化成自己的东西,写作成为了必要的手段。肖川教授说:“造就教师书卷气的有效途径,除了读书,大概就是写作了。”一名追逐梦想的教师,一定要通过写作不断攀升。

一、教育叙事,铺设突围捷径

写作是一个长期积累、笔耕不辍的过程,比的就是谁有耐心。在量的积累中,文字得到锤炼,加之教育经验的锦上添花,一篇篇优秀的文章出现是水到渠成之事。它从何开始呢?笔者认为,应从教育叙事写起,因为在我们的周围每天都会发生许多故事,十分好入手。同时教育叙事能与教师的实际工作有效结合,它不是叙述一个教育故事或情节,而是在叙事的基础上阐发自己的理解、提炼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教育情怀。

调入新学校写的第一篇随笔《爱的味道》,其实很简单。开学之初,打扫教室,途中接到之前一位学生电话,她说道:“朱老师,上午好,快开学了……”可我不知怎样和她解释。孩子接着说:“老师,谢谢您两年来的辛勤付出。”听到这样的话幸福的味道弥漫全身,眼前已模糊了。前面所讲的,一件微不足道的教育故事,或许我们也可能遇到过。如何在叙事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提炼呢?通过这件事情,笔者这样写道:回首遥望湛湛光阴,转瞬即逝,一件件往事已定格成了永恒的瞬间,难以抹去。为师者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孩子纯洁的爱,此刻,可以大声地呼喊:我是最幸福的教师!孩子的牵挂将为我带来前行的动力,不断朝着太阳走去。

简单点说,教育叙事就是“叙事加反思”。也就是通过对故事的叙述,来揭示教育原理或思想。从“事例”(故事本身)到“事理”(从故事中延伸出的道理)的变化,恰恰是教育叙事的价值所在、魅力所在。这样的写作简单易行,普通教师也能游刃有余。

如今教育叙事写作在各所学校迅速得到认可,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王维审、庄华涛、胥加州等一大批教师在写作中获得了成长。可见,教育叙事是一片供教师挥洒汗水的热土,对于它的研究是一线教师成长突围的重要途径。

二、挖掘故事,留下串串足迹

1924年6月,乔治·马洛里向珠穆朗玛峰的峰顶登去,登山前,《纽约时报》的记者问他:“你为什么想攀登珠峰?”正在系鞋带的乔治·马洛里不假思索地回答:“因为山就在那里。”对于教师来说,故事就在身边,它能给生活留下一串串美好的回忆,叙事写作又何乐而不为呢?很多教师把学生的成长和成功作为人生的欣喜,在此过程中也要提升自己的事业境界和生活品位。

其实,在教育教学中发生的那些酸甜苦辣的事儿,就如同一颗颗闪闪发亮的宝石。如果不刻意开采,它将一直埋藏在深山之中,没有任何价值可言。通过不断地寻找,在不毛之地终获发现,打造光彩绚丽的宝石,将它穿成一串,你拥有的将是美丽的项链,挂在胸前,温暖的却是心。

之前班级中有几个孩子本来去北京比赛,可由于种种原因没去成,在教室门口嚎啕大哭,作为班主任的笔者当然是在第一时间安慰他们。在教师、同学的帮助下,最后孩子竟然微笑面对。这个故事就是一颗散发着光芒的宝石,多了,就变成了一串串项链。

教育叙事,就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梳理、提炼、反思、总结的过程。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展现在眼前,写出的是内心真实的感受,给看似烦琐的教育活动赋予了独特的体验和韵味。写作中,不仅悟到教育的真谛,更感受到教师职业的幸福和伟大。

将那些事儿写出来,给自己留下美好的回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文字将一直陪伴在你的左右,温暖前行的路。

三、搭建舞台,展示自身才华

很多教师喜欢守护在三尺讲台上,总以为它足以演绎全部的风风雨雨。这是我们认识的局限性,其实在讲台之外,还有更多的精彩等待着我们。

教育叙事,可以搭一个更大的舞台,展示自己的才华。叙事写作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平台,谁都可以进入,谁都可以拥有。偷偷地干,不用当众出丑,不用请专家,不用交学费,什么事,都能用它展示。每当学生做出了些“麻烦”的事情,很多教师眉头一皱。只要我们拿起笔,将教育中的麻烦事写出来,都会转化为一个个曲折的、吸引人的好故事,于是,所有工作上的烦恼事,都会转化为写作上的快乐。

每一次上课比赛,都是耗人心血的事儿。学校团队出谋划策,演练了很多遍同样的套路,获取一个证书和满身的疲惫以外,脱离了写作,成长恐怕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放眼望去,于永正、薛法根、华应龙、钱理群、吴正宪等名师,除了上课好,写作更是他们的拿手活。写作与上课相辅相成,这才是走向成功的捷径。叙事写作也是最经济实惠的成长方式,一台电脑即可,没有名额的限制,你的文章可以投给各个编辑,说不定哪天发表了呢!认定了这一点后,就“咬定青山不放松”,静下心来,日积月累,相信时间,相信自己,必能有所突破。

故事的作用不言而喻,研究与学生一起发生的事儿,是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让教师在写故事中感受成长的乐趣,传递自己的教育价值,使专业化发展真正得到落实。

四、叙事写作,寻找道路前行

之前曾阅读部分教师的教育故事,情真意切,可是浮于表面的描写,没能揭示问题的本质。这需要对故事“深入解读”,这不仅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也是教育叙事成功与否的关键。

(一)发现,充实教育生活

文字是抒发情感的媒介,通过叙事写作,教师学会用文字来感知教育生活,通过不间断的叙事写作,对待各种问题的感觉将会更加灵敏。教育中那些长久存在的小烦恼、小心情,都会在写作中得以认清本质,通过实际行动加以解决,朝着幸福的彼岸扬帆远航。之前写过一篇文章《教育无小事》,其实很常见,在下雨天笔者向学生借了一把雨伞,可是竟然忘记还了。之后的某一天,学生主动提起那把伞,这才记得还放在家中。

回忆以往,教师难免要借用红笔、剪刀、橡皮……只要一出口,学生都会争先恐后拿过来,极为热情。用完之后,随手就带到了办公室,学生很少开口讨要,笔者也是如此。其实教育无小事,处处皆育人。借而不还看似微不足道,但在学生眼中却是失信于人,领引作用也将日趋减弱,得不偿失。

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就是由无数个小事所组成。用研究的心态对待,记录并揭示这些小事的意义和价值,你的眼前会豁然开朗,教育的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

(二)改变,落实教育之道

面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大多寻求解决的方法,而教育叙事,可以透过烦琐、冗杂的教育现象,在沉潜之后,运用文字的力量慢慢感知教育规律,寻找到教育之“道”。

学了《扁鹊治病》,让学生寻找医治的方法,结果啼笑皆非的答案比比皆是。

事已至此,来一个“以毒攻毒”,从而深刻认识问题的严重性。笔者微笑着说道:“如今很多同学都成了‘庸医,害得蔡桓公的病情越来越重。”粗心的孩子站立起来,还都捂着嘴巴暗暗发笑。“原本‘热水敷烫写了‘热水,这到底是要喝、洗还是泼着治病呢?”此话一出,教室里爆发出了阵阵欢笑声。“被蔡桓公知道此事,庸医将会遭受到最严厉的惩罚,也许我们将再也见不到了……”说完笔者便挥手告别。孩子看着笔者夸张的动作,笑声依旧,犯错的则使劲捂住嘴巴,感受这场特殊的批评会。

作业粗心,本是一场“批评会”,大眼斗小眼只能伤害师生之间的情感。通过这篇叙事,笔者知道,学习理应伴随着情感的愉悦,最终达到不需要教。别开生面的指导,使学生牢记于心,今后将远离“庸医”,挥挥手与“粗心”告别。

面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如果我们是一个善于记录的人,就会以研究者的心态去探寻:解决问题最有效的途径是什么?怎样让学生印象深刻,下回不再犯错;怎样让问题成为你的教育资源,并更好地去开发?一系列的研究,你收获的不再是简单的“技能与方法”,而是底蕴丰厚的教育之道,这或许就是叙事写作带来的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

(三)深描,探寻问题本质

部分教师的描述深度不够,情感不足,文章好似空中楼阁,基础不夯实。教育叙事必须要深入故事中,探索问题的本源。

班级中,总有那么几个学生调皮捣蛋,教师使尽浑身解数,黔驴技穷,唯一能做的只是把他们叫到身边,紧盯不放。

“华杰,把今天的课堂作业补上。”“华杰,赶快把课文背熟了。”“华杰,把作业订正好。”……一声声的呼唤,换来的却是学生愁眉苦脸的表情。拖着缓慢的步伐,极不情愿地来到办公室,这样的学生很多教师都碰到过,头疼不已。

通过教育叙事研究,笔者清楚地明白,自己口口声声说“为了学生的成长”,实则不就是为了自己吗?放不下华杰,为的是减少麻烦,使工作顺利,期末能评选各种荣誉。当自身利益成为至高无上的追求时,教育将失去应有的底线。不可否认,学生的错误表现需要及时制止,但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接受学生的现状,允许他们犯错,在错误中寻找改正的良机,帮助他们发现自身价值,成就自己。

(四)提炼事例,走向事理

很多时候,把身边发生的教育故事进行真实的记录并不难。我们所要做的,在于把一个事件进行理论分析,从中提炼出教育智慧,是教育叙事研究的难点,也是多数教师未曾突破的高地。

从事例走向事理,两者应相濡以沫,携手前行。教师对故事的描写,使得“事”呈现在了读者面前,如果在这个故事中能够对“理”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抒发自己的认识,就是让叙事从“事”走向“理”,完成关键性的跨越。述事说理,恰恰是教育叙事存在的价值所在。

学生打架,教师赶到后劝架很正常。但是当笔者在劝架的时候,一位学生竟然恶狠狠地看着笔者,大声吼道:“不用你管,我就是要这样做!”硬生生把他们分开了,学生的拳头却像雨点般向笔者打来,咆哮着,发泄心中的怒火,笔者也只是无可奈何,只好不断安慰。幸好任课教师及时赶到,这个“乱摊子”也就交于她处理了。

这件事例让人印象深刻,当天晚上笔者就敲打键盘记录下来。最后的事理,笔者这样写道:课后,学生从四面八方涌向操场,人群中,我找到了那个男孩,拉到身边,亲切地说道:“现在还讨厌老师吗?”他似乎有些歉意,挠挠头发,扑闪着眼睛说:“刚才一时控制不住脾气,所以……”见我并没有生气,他一溜烟就跑走了。瞧,这就是学生,让你喜欢让你忧,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尊重他们,靠近距离,迎刃而上,改变也就在不经意间发生了。

教师对于体会事理的本领有待加强,不然教育叙事将会停滞不前。要向理论发起冲击,需要教师对所写的故事加强感悟的同时,也要有对教育理论长期的吸纳与积淀,从而养成对教育问题的独到见解,从微小的事件中感知教育问题带来的启发。通俗地说,就是要有“跳出故事看故事”的能力和勇气。

说到底,教育叙事贵在坚持,这也是文章发表的重要因素。曾有学生问苏格拉底:“老师,怎样才能修炼到您那样博大精深的学问?”苏格拉底就让他们甩胳膊,每天坚持做300次,三天后所有学生都完成了。一个月后,九成学生完成了。又一个月后,八成学生完成了。一年后,只有一个人完成,看似傻帽的那个人身强体壮,他的名字叫柏拉图。坚持到最后的胜利者,悄然间打开了一扇通往成功的大门。

上一篇:2024年上学期初一英语教学工作总结下一篇:演讲稿-我想当一个小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