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雪图》

2024-10-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瑞雪图》(精选7篇)

《瑞雪图》 篇1

一、引入课文。

1、大家喜欢下雪吗?

2、讲述:四十几年前,在我国的胶东半岛上,下过一场大雪。当时,正是自然灾害严重,农业欠收的时候,这时候下一场雪是多么的及时啊!著名作家峻青怀着异常高兴的心情写了一篇文章《瑞雪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一)、学习字词

1、师范读,生边听边划记生字词。

2、认读生字,相机释义。

瑞雪 胶东半岛 骤然 彤云密布 簌簌 万籁俱寂 咯吱 嗬 眺望 粉妆玉砌 投掷

3、给生字扩词。

4、比较形近字。

瑞 端;眺 挑 逃 桃;掷 郑

5、默读课文,推荐好词语,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答疑。

(二)、整体感知课文

1、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生有感情的自课文,对照金钥匙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4、师总结: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4部分,一、下雪前;二、下雪时;三、下雪后;四、点题,赞扬雪景。

三、再读课文,要求准确流畅。

1、点名读,师生评议。主要侧重字音准确,是否流畅等。

2、全班齐读。

第二课时

一、旧知导入。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二、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课文,思考:下雪前,天气有什么变化?

2、齐读课文,说说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板书:骤然变冷)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齐读课文,思考:这是一场怎样的雪?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2、默读课文,找出这一段的的象声词,说说它们模拟了怎样的声音。

3、自渎课文,想想这一段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4、总结:“开始的时候,还伴着一阵小雨。”——读得轻、快。“大片大片”“彤云密布”——读得厚重。“夜里……”——读得轻,脆。

5、师范读。生揣摩,再读。给本段课文加上小标题。(板书:雪大夜静)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师范读课文,生思考105页填空题:雪后的景色,先写(),再写人;先写色彩,再写();先写静,再写();先写(),再写近处。

2、课文,找到写“景物、人物”“色彩、声音”“静景、动景”的句子,读给老师和同学听。

3、读下面2组句子,说说哪句更好一些,为什么?

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树木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

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树木上,挂满了银条儿。

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

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挂满了雪球儿。

4、指导朗读。试一试,怎样才能读好这一自然段。强调读好“嗬”“蓬松松沉甸甸”

“毛茸茸亮晶晶”等词语。比较枯枝被积雪压段的“咯吱”声与人踩在雪地上发出“咯吱咯吱”声的不同读法。

5、总结:通过语速语调的轻、重、缓、急表现人们雪后的愉悦心情。

6、根据老师的指导,有感情的读课文。说说这一部分用一个什么样的标题合适。(板书:景美人欢)

(四)、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1、齐读课文。说说作者向我们描写了哪些“图画”。

2、师生补充“瑞雪兆丰年”的理由。

三、总结全文。

1、说说你学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收获?

2、你还有什么疑问?

3、齐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根据自己的理解,画一幅《瑞雪丰年图》

第三课时:开卷有益 雪

一、谈话引入。

学习了《瑞雪图》以后,大家对雪有了不同的感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雪的知识的文章——雪。

二、读课文,找找有关“雪”的信息。

1、自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生字词,师生释疑。

2、分小组学习课文,收集信息。把学生分成5个小组,每个小组学习课文的一部分。学习完了,要求把收集到的关于雪的知识汇报给老师和同学。

3、分小组汇报。其他成员相机补充。

三、体会古诗、谚语的妙处。

1、找一找,文中有哪些古诗和谚语,说说它们有什么用。

2、我所知道的有关雪的古诗和谚语。

《瑞雪图》教案2

一、学情分析

本班人数较多,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比较多,组织能力也较强,合作学习效果好,但两极分化现象也明显。生活在南方,对大雪虽缺乏直观感受,但满怀憧憬。

二、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色。

2.学习作者是怎样在描写景物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

3.有感情地朗读。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雪大、景美、人欢,感受作者的喜悦之情。

四、教学构想

1.变教学观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培养读书能力,体现以读为本、以学为导、导学结合、提高素质的教学特点。

2.体现两个为主:以课堂为主;课堂上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要致力于导,学生要致力于学,学会读书思考,掌握学习方法,提高素质。

3.四种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创造性;表达能力――表达有内容、有中心、有顺序、有重点;合作能力――小组合作,互相补充,共同增长知识,提高素质。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出示课件,欣赏雪景

说一说,欣赏了雪景,大家有什么感受?

(三)学习课文,认识这场雪的特点

A.雪大。

1.出示课件:小组合作学习,从课文中找出描写雪大的句子,画上横线,然后组内交流。

2.找得快的同学,尝试读一读,看能不能把雪下得大的气势读出来。

3.汇报交流。(以中等生、学困生为主)

4.指导朗读。

(1)这么大的雪,作者是运用了哪些观察方法感受到的?(优等生)

板书:听、看

(2)雪花飘落,悄无声息,怎么能听到呢?谁能通过朗读把山村夜静的特点表现出来。(优等生。评价后介绍方法,全班齐读)

(3)指名朗读描写雪大的句子。(中等生,学生评价)

(4)为了把雪大的特点表现出来,我们在朗读时应该突出哪些词语。(学困生、中等生)

(5)分男女生朗读。

B.景美。

1.出示课件:

(1)自主学习,找一找、画一画,你从哪些语句中品味出雪景的美丽?

(2)为什么能从这些语句中感受到雪景的美丽?

2.自学。

3.汇报交流。(1)由中下生汇报,(2)由优等生补充。

(1)“推开门……万里江山变成了一个粉装玉砌的世界。”(颜色美)

(2)“看近处……银球儿”(形态美、静态美、挖掘叠词、儿化音的妙用)

(3)“一阵风……彩虹”(动态美)

4.指导朗读:

(1)这么美的景色,我们怎样通过朗读,通过我们的声音表现出来?

(2)指名(优生)配乐朗读。(评价)

(3)拓展:你还看到了雪后哪些壮丽景色?

(4)全班朗读。(师评价)

C.人欢。

这么大的这么美的景色,最喜欢的首先是孩子了,作者的心情如何?为什么?

出示课件:背景资料。

如果是你,在这样的情况下,看到这场雪,你会说什么?

(四)作业

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一项做一做。

1.搜集资料,了解“瑞雪兆丰年”的科学依据。

2.仿照《瑞雪图》按照一定的顺序,以《丰收图》为题,写一段话。

六、教学反思

今天研讨时,虽然赞赏的评价铺天盖地涌来,什么教学要求体现了分层教学,什么课后作业设计照顾了不同兴趣,什么评价能因人而异……但我清醒地认识到,对于“景美”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并未真正走进那种意境,他们还在雪野的边沿徘徊;而那些程度好的学生,却远远没有吃饱。这说明我并不真正明白,他们需要什么。

七、案例点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才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这堂课最大的特点是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都兼顾学生的不同需要,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句话语,都恰当地送给不同的学生,更为可贵的是车老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来关注差异。如老师教学“雪美”这部分时,出示自学题:

A.请找出描写雪美的句子。

B.为什么能从这些语句中感受到雪景的美丽?A题是保底题,要求全班同学掌握,B题是拔高题,可以通过部分学生的回答帮助理解能力稍差的同学,这样不仅提高了所有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让学生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允许了个性的存在。车老师在作业布置时也注意了分项。

A.(必做)摘录积累描写雪美的句子。

B.(选做)根据自己的兴趣做一做。

①搜集资料,了解“瑞雪兆丰年”的科学依据。

②仿照《瑞雪图》,按一定的顺序以《丰收图》为题写一段话。不过这堂课没有把学生的差异变成一种资源很好地指导朗读。

《瑞雪图》教案3

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天的美丽景色。

2.能够抓住事物特点,按一定的观察顺序写景的写作方法。

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瑞雪图〉,回忆一下这场雪下的怎么样?

二、学习课文(下雪时的图景)

1.请大家找一找描写雪大的句子,并且用横线勾画,圈一圈句子中突出雪大的词语,同时想一想你从这些词语中有哪些体会?

2.反馈:(抓住重点词语朗读指导)

三、学习(下雪后的图景)

师过渡:雪停了,雪后的景色怎么样呢?

1.你从那些词句中感受到美?自己走进第三幅图,认真读一读。

生:“第二天,天放晴了,推开门一看,荷!好大的雪啊,那山川、河流、树木、房屋……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粉装玉砌的世界。”

师:谈谈自己的体会?美在哪儿?

看图片(美丽的雪景图)口语习作练习。

师:指导朗读,体会作者含蓄的表达自己的喜悦。

2.“看近出,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

师:抓住重点词语进行理解。(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挂……)体会静态的美和作者用词的精妙。

3.“一阵风吹来……”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听师读,脑袋想象画面。

四、人欢图

1.下雪不仅装饰了整个世界,还引来了很多小朋友(图片)

2.如果你在图片上,你会干什么?雪给人带来了什么?(真的是景美人欢)

3.带着这样的感觉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下面的一段话。

五、结尾

师:这么美的景色,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读)

板书:

下雪前: 天气骤变

下雪时:雪很大 瑞雪(吉祥的雪)

下雪后:景美人欢

《瑞雪图》教案4

一、学生分析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讲,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是《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要求。《瑞雪图》所描绘的美丽雪景是我所教的这些南方孩子不曾见到过的,如何让他们通过阅读作品与作者产生共鸣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此,我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品读课文、课外延伸相结合,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使之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教学要求

1.识记本课13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

2.通过学文,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瑞雪给人们带来丰收的希望。

3.尝试着给课文所描绘的图景加上小标题。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优美片段。

三、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的脉络,知道是按照“下雪前――下雪中――下雪后”的顺序来展开描写的。

2.品读佳段,在读中感悟,体会瑞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与希望。

四、教学难点

1.尝试着给课文所描绘的图景加上小标题。

2.学习作者有序地进行观察、描写的特点。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雪景图片,师边解说)每到冬天,孩子们最盼望的就是能下场大雪,好痛痛快快地玩玩。而农民伯伯们更是满心欢喜,因为瑞雪兆丰年呵!你们瞧,画面上的孩子们玩得多开心啊!今天老师想带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幅美丽的《瑞雪图》。(揭示课题并板书)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2.开火车分节朗读课文,纠正读音。

3.师: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指名回答)

4.请按照时间顺序将课文分成四个部分。(指名回答,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5.师:你能从文中找出关键字词给这四部分内容分别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吗?

6.学生自主阅读、学习,尝试概括。

7.四人小组交流讨论,整合意见,确定小标题。

8.小组派代表回答,推选出加得既生动又贴切的小标题作为该部分内容的题目。

(三)检查、交流预习情况,质疑、解疑

1.师:通过预习,我想同学们一定对这场瑞雪有独特的感受,谁愿意先来说一说?(学生用一两句谈谈自己预习后的感受)

2.师:在预习中你遇到什么问题需要大家帮助解答的,先在四人小组中交流,简单的问题可以由同组伙伴帮助解答,确实无法解答的再请老师帮忙。

(四)学习课文1、2节――下雪前

1.默读课文1、2节,思考:下雪前天气变化有什么特点?

(出示表格,学生填提示:抓住关键字词填写)

时间小标题景物天气特点

第一天白天下雪前寒流袭来,天气骤变布满阴云、寒风呼呼天气变化快、冷

第一天夜里下雪时:

第二天白天下雪后:

2.投影学生填写的表格,讲评。

3.品读句子

A.连日来,暖和得如同三月阳春的气候骤然变得冷起来了。()

(“骤然”是什么意思?你还可以用哪个词语替换它?)

B.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寒风呼呼地刮了整整一个下午。

(从这个句子中的哪些词语你看出这更来得猛,来得快?)

C.指导朗读句子。

4.齐读1、2自然段。

5.:我们通过“读――思――写――品”的方法学习了课文的1、2自然段。

在学习课文时,我们应该学会抓住关键字、词来品读课文,理解课文。(课件出示学法)

(五)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思考课后习题2。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自然段,谁能说说,下雪前天气有什么样的变化?

(指名回答)

2.学习“下雪前”这部分内容,我们采用了什么学习方法?

(复习学法,为下文的学习做准备)

(二)学习课文3~6自然段

学习课文第3节

1.学生根据“卡”自学“下雪时”这部分内容。

(1)读:默读课文第3小节。

(2)思:这一段话写了哪些景物?天气有什么特点?

(3)写:根据上述问题填写表格。

(4)品:找出你觉得描写得特别好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这些句子中哪些字词用得特别准确?

2.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汇总第二栏表格

时间小标题景物天气特点

第一天白天下雪前寒流袭来,天气骤变布满阴云、寒风呼呼天气变化快、冷

第一天夜里下雪时大雪纷飞小雨、大雪飘降雪下得大、稳

第二天白天下雪后:

3.找出你觉得描写得特别好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这些句子中哪些字词用得特别准确?根据学生的理解引导品读以下句子。

A.不久,雨住了,风停了,就只有那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簌簌落落地飘降下来。(“大片大片”、“簌簌落落”可见雪下得很大)

B.夜里,冬天的山村,万籁俱寂,只听到那大雪不断降落的沙沙声和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的咯吱声。(你从这句话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场雪下得很大、很稳?)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话。(指名读、小组竞赛读)

学习课文4、5节

1.默读第4、5节,完成表格第三栏

时间小标题景物天气特点

第一天白天下雪前寒流袭来,天气骤变布满阴云、寒风呼呼天气变化快、冷

第一天夜里下雪时大雪纷飞小雨、大雪飘降雪下得大、稳

第二天白天下雪后雪后美景,孩子玩乐山川、河流、树木、房屋天放晴,太阳出来,雪停了]

2.与同桌合作流利地朗读出第四自然段,挑选你觉得描写得很美的句子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些词语用得巧妙?)

3.学生汇报学习结果,师播放雪后美景图片,帮助理解“粉妆玉砌”、“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雪末儿随风飘扬”这些词句,进一步感受“动”与“静”相结合的雪后美丽景致。

4.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美美地朗读第四节。

5.播放雪后孩子玩乐的录像,用喜悦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节。

6、配乐朗读4、5小节,并完成课后填空题。

雪后的景色,先写(),再写人;先写色彩,再写();先写静,再写();先写(),再写()。

(三)啊!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课件出示“瑞雪丰年图”)

(四)布置作业

1.观察本地一次下雨或日出的景象,学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观察描绘景物的方法,为习作做准备。

2.积累ABB和AABB的叠词。

3.背诵精彩片段。

(五)板书设计

瑞雪图下雪前:乌云密布、寒风呼呼

下雪时:簌簌落落、大、稳

下雪后:粉妆玉砌

瑞雪兆丰年

《瑞雪图》教案5

《瑞雪图》

教材分析:

本课用生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瑞雪图:描述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雪前、雪中和雪后的美景。同时,文本产生的特殊年代,还赋予了文本自身独特的人文内涵——本文写于1962年,当时我国连续几年遭受自然灾害,粮食歉收,人们都期盼丰收年的到来。因而,一场及时的大雪也给胶东半岛上的人们带来了吉祥、幸福和喜悦。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大多十岁左右,他们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学习活动中,他们思维活跃,接受事物较快,其有意注意和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有所增强,能努力探索问题的结果。第二学段,这时学生的朗读能力已基本形成,语言发展也初步规范,内部言语的心理机制也开始成熟。因此,应将教学重点放到以默读、感悟为主要方式的语段训练上,同时进行言语表达和语感训练。第二学段仍要加强朗读教学,但与第一学段不同,主要是通过典型语句的朗读比较,感悟句段内的语言组合规律,以发展良好的语感心理图式。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体验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同时,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以学习表达为中心,做到“三个强化”:强化“先学后教”,提高教学起点和实效;强化“语言学习”,凸显语文的学科本色;强化“当堂训练”,变革学生的课堂状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瑞、骤、籁、俱、寂、眺、妆、砌、”8个生字,会写“即、亚、阴、降、稳、幅”。

2、理解“彤云密布、骤然、极目远眺、粉妆玉砌、万籁俱寂、瑞雪、”在文中的意思。

3、懂得课文观察、描写景物的顺序,能为课文描绘的图景加上小标题。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在词语学习中认字、写字。

标画重点词句、品味重点词语,在读中思考与感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瑞雪的大而美丽。

教学重、难点:

1、懂得课文观察、描写景物的顺序,能为课文描绘的图景加上小标题,感受瑞雪的大而美丽。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室 多媒体课件 小组合作

学生准备:

1、自读课文,一读:读准字音,读懂(通过查字典理解词语意思)每句话。难读的词句要多读。二读:找一找关键词,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试着独立完成课文125页的表格。

2、收集信息,上网查找有关雪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品景入题

师:见过雪吗?

生:有/没有。

师: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欣赏一段美丽的雪景。

(播放多媒体雪景视频)生欣赏。

师: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答。

师:如画的雪景深深地吸引了我们,让我们为雪的美而惊叹。大作家峻青拿起了他手中的笔把这如画的雪景写了下来,我们一起去品读一下吧!(板书课题)师:请齐读课题。

生齐读。

师:你从题目知道了什么?

生答。(师:瑞什么意思?生:瑞,吉祥的意思。师:一场吉祥的雪。一场如画一样美丽的雪。)

师:这不仅是一场如画一样美丽的雪,更是一场吉祥的雪!喜欢吗?

生:喜欢。

师:请再读一读课题。

生读,师评(师:有点喜欢,是埋在心里的,把喜欢大胆地表达出来。生再读。)

过渡语:老师都有点迫不及待想读一读文章了!

(二)读词入文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放声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词句要多读几遍。再小声地读一读课文,找一找关键词,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提示:读书要口诵心维,还要动笔做记号,因为记号留下了你的思考。(课件出示)

生读,思考,师巡视。

师:同学们都学得特别认真!会读这些词吗?

课件展示:

骤然变冷、布满阴云、寒风凛冽、大片大片、不断降落、压断

白茫茫、粉妆玉砌、五光十色

师:好,你来!(请一生读第一行)

师评(词都读对了,但没有读出味道来,词语的里面有意思,意思的背后有形象,形象里面有感情。所以读词要体会着意思读,要加上想象读,要带着感情读,把静态的词语读活。)

你再读一遍。

师:好,很有味道!谁来读第二行词?

点名读第二行词。

师评(读得很有味道,超过老师了!/还不够,雪太少了,再读一读,生读,师评,很好,进步真大!)谁来读第三行词?

点名读第三行词。

师评。(读得很有味道,咱班的小才女(子)!/还不够美,再读一读,生读,师评,很好,进步真大!)

师:同学们把这些词语放回到文章中去,想一想,每一行词语各在写什么时候的景色?比一比谁最聪明!

生思考,回答

师引导学生总结出课文按下雪前——下雪时——下雪后的顺序写的,并及时板书。

师:好!同学们齐读一下最后一段。想一想最后一段写作者的什么?

生:感受。

师板书

师:其实这一句感受,与课文的题目还有一点特殊的联系!同学们读一读。

生读题目,再读最后一段。

生答(都有瑞雪)

师总结:同学们离小作家又进了一步,因为你们又找到了作家们写作文的一个小秘诀了!(指板书)

过渡语:三个时候的景色,你最喜欢哪一个呢?

(三)品句悟景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自己喜欢的部分。在读之前,老师有个阅读小提示:

课件展示:细细品读课文,用直线画出有感受的句子,再用▲标出这个句子中让你感受最深的词语。

用“我是从 这句话中的 这个词体会出下雪前/下雪时/下雪后 的特点,理由是。”这样的句式和同桌说一说。

用心想象,用心感受,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自主学习。

师:同学们都很用心地学习,谁来汇报一下学习成果!

生答。

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习感悟:

生答:我从“这雪下得很大,也很稳。开始的时候,还伴着一阵小雨。不久,雨住了,风停了,就只有那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簌簌落落地飘将下来。一会儿,地面上就发白了。”这句话中的“大片大片,一会儿”这两个词体会出下雪时雪很大的特点,理由是大片大片写出了雪花很大,一会儿说明时间很短。

课件展示:这雪下得很大,也很稳。开始的时候,还伴着一阵小雨。不久,雨住了,风停了,就只有那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簌簌落落地飘将下来。一会儿,地面上就发白了。

师:把心放进去读,读出自己的想象世界,留下形象和情感。

师评价:雪还不够大,再读一读

雪真大呀,令人兴奋的大雪。

师相机板书“大”

我从“夜里,冬天的山村,万籁俱寂,只听到那大雪不断降落的沙沙声和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的咯吱声。”这句话中的“不断降落和压断”体会出下雪时雪很大的特点。

课件展示:夜里,冬天的山村,万籁俱寂,只听到那大雪不断降落的沙沙声和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的咯吱声。

请生读句。

师:夜里,怎么能看得见雪很大呢?

生:这是听到的。

师:为什么能听得到下雪的声音呢?

生:因为雪很大,周围也很安静。

师:多妙的句子呀!你也来试着创作一段吧!

媒体展示:雨天的校园,万籁俱寂,只听到()。

(),万籁俱寂,只听到()。

生仿创,师评价。

媒体展示:

那山川、河流、树木、房屋、都笼罩上一层白茫茫的厚雪。极目远眺,万里江山变成了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

图片展示:白茫茫,粉妆玉砌的景色。

看近处,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树木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

一阵风吹来,树木轻轻地摇晃着,那美丽的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落落地抖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在清晨的阳光下,幻映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师:你能将五光十色换成一个相近的词语吗?

生:五颜六色、五彩缤纷。

师:你们把五颜六色、五彩缤纷送到句子中,读一读,看看是不是合适。

生:不合适,因为有阳光,五光十色才能搭配幻映。

师:把心放进去读,读出自己的想象世界,留下形象和情感。

生读,师评

结束做两手准备:

1、学完:这场雪既大又美,但作者为什么说它是一场“吉祥的雪”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再次走进文本,再次走进下一节课的学习。

2、学不完:今天,同学们的学习很深刻,能通过重点词的品读体会下雪前/时/后()的特点。下课后,请同学们继续品读课文,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瑞雪图》教案6

预习提示:

本课用生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瑞雪图:描述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雪前、雪中和雪后的美景。同时,文本产生的特殊年代,还赋予了文本自身独特的人文内涵――本文写于1962年,当时我国连续几年遭受自然灾害,粮食欠收,人们都期盼丰收年的到来。因而,一场及时的大雪也给胶东半岛上的人们带来了吉祥、幸福和喜悦。仔细读读课文,看看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作顺序, 学习作者是怎样在描写景物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

教学目标

1.随文认识“瑞雪、胶东半岛、骤然、彤云密布、万籁俱寂、咯吱、嗬、极目远眺、粉妆玉砌、掷雪球”10个生词,达到正确流利地认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感知词意。

2.学习书写“簌、籁”,做到写规范、正确,同时渗透写字习惯的养成教育。

3.读懂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4.抓住描写雪后美景的语段,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难点

精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想象、感悟雪中、雪后的景象。理解“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补充资料、谜语等

教学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随文认识“瑞雪、胶东半岛、骤然、彤云密布、万籁俱寂、咯吱、嗬、极目远眺、粉妆玉砌、掷雪球”10个生词,达到正确流利地认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感知词意。

2.学习书写“簌、籁”,做到写规范、正确,同时渗透写字习惯的养成教育。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地认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感知词意。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

1、大家喜欢下雪吗?

2、讲述:四十几年前,在我国的胶东半岛上,下过一场大雪。当时,正是自然灾害严重,农业欠收的时候,这时候下一场雪是多么的及时啊!著名作家峻青怀着异常高兴的心情写了一篇文章《瑞雪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一)、学习字词

1、师范读,生边听边划记生字词。

2、认读生字,相机释义。

瑞雪胶东半岛骤然彤云密布簌簌万籁俱寂咯吱嗬眺望粉妆玉砌投掷

3、给生字扩词。

4、比较形近字。

瑞端;眺挑逃桃;掷郑

5、默读课文,推荐好词语,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答疑。

(二)、整体感知课文

1、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生有感情的自课文,对照金钥匙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4、师总结: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4部分,一、下雪前;二、下雪时;三、下雪后;四、点题,赞扬雪景。

三、再读课文,要求准确流畅。

1、点名读,师生评议。主要侧重字音准确,是否流畅等。

2、全班齐读。:

课堂检测

理解课文内容,再次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2.抓住描写雪后美景的语段,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难点

精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想象、感悟雪中、雪后的景象。理解“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谜语,想不想读一读、猜一猜?

课件出示

(谜语: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千万片,乱入梅花看不见。)

二、出示课件,欣赏雪景

说一说,欣赏了雪景,雪花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三、学习课文,认识这场雪的特点

A.雪大。

1.出示课件:小组合作学习,从课文中找出描写雪大的句子,画上横线,然后组内交流。

2.找得快的同学,尝试读一读,看能不能把雪下得大的气势读出来。

3.汇报交流。(以中等生、学困生为主)

4.指导朗读。

(1)这么大的雪,作者是运用了哪些观察方法感受到的?(优等生)

板书:听、看

(2)雪花飘落,悄无声息,怎么能听到呢?谁能通过朗读把山村夜静的特点表现出来。(优等生。评价后介绍方法,全班齐读)

(3)指名朗读描写雪大的句子。(中等生,学生评价)

(4)为了把雪大的特点表现出来,我们在朗读时应该突出哪些词语。(学困生、中等生)

(5)分男女生朗读。

B.景美。

1.出示课件:

(1)自主学习,找一找、画一画,你从哪些语句中品味出雪景的美丽?

(2)为什么能从这些语句中感受到雪景的美丽?

2.自学。

3.汇报交流。(1)由中下生汇报,(2)由优等生补充。

(1)“推开门……万里江山变成了一个粉装玉砌的世界。”(颜色美)

(2)“看近处……银球儿”(形态美、静态美、挖掘叠词、儿化音的妙用)

(3)“一阵风……彩虹”(动态美)

4.指导朗读:

(1)这么美的景色,我们怎样通过朗读,通过我们的声音表现出来?

(2)指名(优生)配乐朗读。(评价)

(3)拓展:你还看到了雪后哪些壮丽景色?

(4)全班朗读。(师评价)

C.人欢。

这么美的景色,最喜欢的首先是孩子了,他们的心情如何?为什么?

四、拓展延伸,深化感受

孩子们是快乐的,可是他们绝对不是最快乐的人,谁是最快乐的人呢?读完了下面的资料你就知道了。

出示补充资料:

俗话说,“瑞雪兆丰年”并不迷信,有着充分的科学根据。寒冬大雪可以冻死一部分越冬的害虫;冰雪渗进土层深处,又能供应庄稼生长的需要。有经验的老农把雪比作麦子的“棉被”,冬天“棉被”盖得越厚,春天麦子长得越好。所以又有这样一句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师小结:当时是1962年,我国接连几年遭受自然灾害,庄稼几乎颗粒无收,农民吃不饱,穿不暖,而如今,在这样的情况下,望着这一场及时的大雪,农民伯伯们看到这场雪,会说什么?

课堂检测

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一项做一做。

1.写写本课学会的生字.2.仿照《瑞雪图》按照一定的顺序,以《丰收图》为题,写一段话。

课外作业

搜集资料,了解“瑞雪兆丰年”的科学依据。

《瑞雪图》教案7

教材分析:

《瑞雪图》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小语课本第七册第十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瑞雪图:描述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雪前、雪中和雪后的美景,以及作者联想到“瑞雪兆丰年”这一喜人景象,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这场预兆丰年的大雪的喜悦之情。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瑞雪的大而美丽,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感悟“瑞雪丰年”的丰富内涵。

3.渗透按一定顺序观察、有条理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精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想象、感悟雪中、雪后的景象。

教学难点: 理解“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趣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轻声课文,把字音读正确、语句读通顺。

学习生字新词。

白茫茫 沉甸甸 毛茸茸

咯吱 彤云密布 极目远眺

粉妆玉砌 万籁俱寂 瑞雪

小结:通过查词典,初步了解瑞雪的意思。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自学】

默读课文,边默读边想:这场雪是什么样的?画出有关的句子。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全班交流】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场雪下得怎样?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重点指导朗读、感悟】

第二自然段——

“黄昏时分,风停了,那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地从半空中降落下来。”

(感受雪下得很大。)

第四自然段

“不久,雨住了,风停了,就只有那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簌簌落落地飘将下来。

(通过换词比较,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

师生合作读整段。

(渗透下雪是有顺序的,应该按顺序描写景物。)

第五自然段——

“嗬!好大的雪啊!”

极目远眺,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看近处,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树木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

“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在清晨的阳光下,幻映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通过看图、换词、比较句子,感悟雪后景色的美丽。在反复地诵读中,学会积累好词佳句。)

小结:通过读课文,进一步理解了瑞雪的含义。

四、拓展延伸,抒发情感。

运用查找的资料说说这场雪的好处。

介绍时代背景。

品读“啊!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

小结:通过课外资料的延伸,更进一步地体会“瑞雪”的深刻含义。

五、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及段落。

了解作者峻青,读读他的作品,如《秋色赋》等。

板书设计:

大 纷纷扬扬

瑞雪图 美 粉妆玉砌 希望

【《瑞雪图》教案】相关文章:

1.《瑞雪图》教案设计

2.瑞雪图的教学反思

3.《瑞雪图》教学设计

4.《瑞雪图》课文原文

5.瑞雪教案

6.瑞雪图优秀作文

7.《瑞雪图》的教学设计

8.课文《瑞雪图》教学设计

《瑞雪图》 篇2

一、细细地谋———谋出一个新思路

谋者, 谋划、谋略、计谋、策略也。“谋”, 具体来说就是教师预设教案的过程, 是教师实施教学时谋略、智慧的展示, 是课堂教学的纲领。谋划好了, 教师则胸有成竹, 左右逢源;课堂则行云流水, 自然前行。

1.教学目标的谋划:简单明了。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目标的谋划设定要探明作者的写作意图, 把握学生的学习需要。只有这样, 阅读教学才具有清晰的价值取向和能力训练层次。所谓简单明了, 就是要简洁、明确、集中, 便于落实。在《瑞雪图》 (第二课时) 教学中, 我设计了如下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雪前、雪中、雪后的景色, 体会“瑞雪兆丰年”的含义。 (2) 抓住重点词句, 品味文章展示的美丽雪景, 体会作者抓特点、按顺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文章写具体的方法。这样的目标简单、清晰, 既方便课堂的教与学, 又利于教后的检测与反馈。

2.文本处理的谋划:简约归整。

每篇课文字里行间蕴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而有限的教学时间不可能让我们面面俱到地去讲、去学。所以, 我们对教材内容要简约归整, 突出重点。 (1) 抓“点”连线:每篇文章都有统领全文的文眼, 这个文眼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一个语段, 也可以是一个技能点、一个情感点, 抓住这个点我们处理课文就简单了。例如《瑞雪图》一文, 我抓住“风景”这一词眼, 按照“寻找一道风景———领悟这道风景———憧憬一片希望”来连线归整课文内容, 使教学思路清晰起来。 (2) 整合连体: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有效挖掘课程资源, 将相关联的学习内容与文本内容进行有机组合, 形成教学板块。围绕这一板块进行教学, 也会使教学显得简约。《瑞雪图》一课, 我根据文本内容对教材进行缩小, 创编了一个新的语段。这个语段其实是课文的高度概括, 抓住这一语段, 我让学生读, 读完后自然地将新语段与全文联为一体, 根据学生的喜好学习了雪前、雪中、雪后的段落。另外, 在讲到“润”时, 补充杜甫的诗句, 讲到“瑞雪兆丰年”时补充相关阅读材料。这样, 在一堂课上尽量给学生补充更多相关的知识, 从而扩充学生的知识量, 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3.教学流程的谋划:简洁流畅。

复杂的结构、繁杂的程序会使我们的阅读教学效率低下, 所以教学流程的谋划应体现简洁流畅的原则, 通过流程的安排让学生感到我们的阅读课也是可以这样简简单单来上的。基于这样的认识, 我设计安排了“感知瑞雪之景———领悟瑞雪之美———体味瑞雪兆丰年”这样三个过程, 意在使过程趋于简洁。

二、美美地读———读出一方新天地

美者, 令人满意, 让人满足也。美美地读就是要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 读出文本的内涵, 读出文章的美感。

1.读前的阅读蓄势铺垫:唤起学生积极的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是阅读前的一种期望、意愿, 不仅是阅读之始的一种“蓄势”, 更是学生在整个阅读过程中积极探索的一种心理状态。调动起学生积极的阅读期待, 会使其全身心投入到阅读过程中。为此, 教学《瑞雪图》一课之前, 我便用“初听瑞雪图, 大家以为那是一幅图, 其实峻青笔下的瑞雪图却是我们已经初读了的一篇文章, 它展示着一道道动静交融、质朴自然的美丽风景。不信, 你到文中去找一找”这一悬念式的导语调动起学生积极的阅读期待, 进入到了文本的阅读。

2.读时的行进路线:关注思考, 讲求过程。

有首诗写得好:“散步的时候/我走直路/儿子却故意把路走弯/我说/把路走直/就是捷径了/儿子说/把直路走弯/路就更长了。”这首朴实无华的小诗, 蕴含着颇为深刻的内涵。成人所关注的往往是结果, 而忽略了过程。孩子所追求的, 则往往是过程, 面对结果, 并不刻意向往。在孩子眼里, 走路的过程就是体验快乐、享受诗意的过程。我们的教育教学何尝不是这种过程呢?所以, 美读, 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足够的空间, 一遍不会, 两遍三遍反复地读, 体现读中思、思中读的效果。《瑞雪图》一课中, 像“寒风吹得大雪至”等句段, 学生读得不到位时, 我充分给予时间让学生用心思考、反复朗读, 体现着读的过程。

3.要深入挖掘, 读出文中的美。

透过文本的语言文字, 文章会显现出很多的美, 如色彩的美、声音的美、形态的美等。我们要引领学生读出这些美。 (1) 读出文中色彩的美。这种美一方面是指文中所描绘的自然的色彩之美, 如白茫茫的云、五光十色的彩虹等;另一方面是指文本的语言背后所展示出的作者的感情色彩, 如或喜或悲、或爱或恨等。 (2) 读出文中声音的美。这种美一方面是指文中所描绘的自然的声音美, 如咯吱之声、雪飘落之声;另一方面是指通过读所展示出的抑扬顿挫、有节奏的有声语言的美。 (3) 读出文中形态的美。这种美一方面是指文中所描绘的事物、景物形态的美, 如近处看到的银条儿、雪球儿, 远处看到的万里江山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另一方面是指文章所展示出的整体结构的美, 如全文按“雪前———雪中———雪后”行文构段, 显出一种美的结构。在《瑞雪图》雪后一段的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们抓住上述的关键处反复去读, 学生们读出了蕴含于文本之中的色彩、声音、形态的美。

三、深深地悟———悟出一份真感情

悟者, 有所感触而领悟, 因感动而醒悟也。如何深深地悟呢?要注意三个过程。

1.走进文本, 体味文章自然的情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 以“对话”的新理念来界定阅读教学, 克服了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独白”的弊端。要体味文章中蕴涵的情感, 首先要让学生走进文本, 倾听文本的声音, 把握文本的脉络, 了解文章的感情基调。在《瑞雪图》教学中, “感知瑞雪之景, 领悟瑞雪之美”这两个过程就是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走进文本, 体味文章所展示出的雪白、大、厚、美的特点, 因而产生惊叹、赞美的情感。

2.穿越文本, 感受作者的情怀。

透过文章, 了解文本之情后, 还要引导学生穿越文本, 与文本的作者进行心灵对话, 体验作者的情感, 并与之产生共鸣。这样,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才会更加深刻。在《瑞雪图》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抓住文末最后一段话, 围绕“这场雪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发起对话。对话交流后, 又通过介绍当时下雪的背景, 使学生们体味作者看到大雪到来时万分惊喜的情感。

3.超越文本, 抒发自己的情怀。

走进文本, 穿越文本后, 还须引导学生走出文本, 超越文本, 在感悟中反思、鉴赏、批判、发展。当学生感悟瑞雪之美后, 我提出“这场雪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文章的作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两个问题, 引导学生对文本和作者进行整体鉴赏评价。“文章真美, 峻青真是个出色的作家, 他观察仔细, 抓住特点, 按一定顺序写……”这些话语抒发着学生对文章、对作者的真情实感。而对“瑞雪兆丰年”的四次朗读, 又将这种情感推向了高潮。这样, 文本超越了自身是因为掺入了读者的意义;读者超越了自身, 是因为接纳了文本的意义, 扩大了原来的视界, 又回到了自身, 成了一个新我。

瑞雪兆丰年 篇3

虽然现在科技已经相当发达了,但大部分地区的农业还是靠天吃饭。政策好,人肯干,还要天帮忙。气候对农业年景握有一票否决权。农村父老不容易,辛辛苦苦劳作一年,单靠种粮赚不了多少钱。这实在是个不轻松的话题。农民收入增长太慢,城乡差距加大,使党和政府非常牵挂。扩大内需,难点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也在农村。切实减轻负担,尽快增加农民收入,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重要而紧迫。

毫无疑问,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空前繁荣,农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总体说来,农民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仍然很大并不断扩大,农民收入呈现阶段性递减趋势。即使2002年农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能够保持或超过上年水平,也仅仅是恢复性增长,基础仍不牢固,影响农民增收的一些长期和根本性因素并未消除。

农民增收困难,直接原因是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低落,农业生产成本太高。这是长期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城镇化水平过低,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等问题在经济结构调整时期的集中反映,具有历史的必然性。这个问题不解决,势必造成越来越严重的后果。农业长期增产不增收,谷贱伤农,农产品供应形势就将发生逆转。农民收入太低,工业品的市场需求受到严重制约,进一步加剧了扩大内需的困难。农村购买力不尽快提高,消费需求就不可能真正上去。

农民增收困难的另一个根本原因,是对农村的索取过多。而这种索取又往往是通过强有力的行政手段来实现的,个别地方甚至动用了强制手段。在计划经济时期,农民一直紧衣缩食,为工业化贡献原始积累。反过来,农民却没有从工业化过程中得到应有的回报。问题的特殊性还在于,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已经有能力回馈农村的今天,对农村的索取仍然太多了。这种向城市和工业倾斜的政策一旦被渲染了太多的政治色彩,就会令人讳莫如深。据统计,2001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6860元,农民人均收入只有2366元。就是这2366元钱,其内涵也与城镇居民收入的概念不同。首先,这里面有相当一部分是实物折算来的,即农民自己种植生产自己消费的粮食蔬菜也按市场价计算进来了。其次,农民的收入并不能像城镇居民那样,可以全部用做生活消费,农民必须先支付下一年的生产费用,包括购买种子、化肥、农药以及水费、电费等。如此观察实际生活消费水平,城乡居民之间的差距可达1:6。而另一方面,据有关学者计算,农民人均税额却比城镇居民高出100元左右。这还不包括一些变相集资和乱收费、乱罚款。显然,农民的负担过重。

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高度重视,近年来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并且取得了很大成效。但长期积累的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就彻底解决,在解决原有问题的过程中又可能产生新的矛盾。例如农村税费改革,是减轻农民负担的重大措施,由于堵死了地方通过非规范手段向农民征款的渠道,在落实中就遇到了一些阻力。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不折不扣地贯彻中央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大政方针。这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具体体现。尽管困难不小,矛盾不少,但问题是一定能够解决的。让农民减负、增收毕竟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瑞雪图教学反思 篇4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按照下雪前,下雪时,下雪后的顺序学习全文。接着,以学生为主体,渗透了学习方法的指导。本课的教学我特别重视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想象。通过朗读来体会课文的语言美、景色美,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

朗读是一种极具生命力的学习方法,也是品读美文的重要方法。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用朗读可以让学生有更深刻的体会。在教学中,我始终保持着一种高昂的情绪。这种情绪一直带领着学生从课堂的开始到结尾,让学生更加投入到课堂中。

这堂课我自己感觉最进步的一点,就是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比之前好很多。从学生一遍又一遍的朗读声中,我似乎可以体会到学生从朗读中享受到了快乐。特别是在教学第三、四自然段的时候,我先让学生默读,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然后有感情的把这个句子读出来,之后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学生一边读,我一边做朗读指导。最后还进行了小组的比赛读。整堂课,我多次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朗读。从第一次读到最后的一次读,学生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一个精读的过程,对课文内容也更加掌握了。

当然,这堂课也让我又一次发现自身的不足,这些不足带领着我进行更多的思考。首先,我感觉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强,除了课前设计的一些过渡语和叙述性语言外,其余在课堂临场发挥的语言都缺乏感染力。这一点也直接牵扯到我对学生的评价语。所以,第二点便是评价语单调,对孩子没有起到实际性的激励或纠正的作用。这些都值得我深深地思考。

《瑞雪图》说课稿[范文] 篇5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瑞雪图》是北师大版语文第7册主题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传统散文,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的美景。课文通过对这一场瑞雪的描述,表达对这一场预兆来年丰收的大雪的喜悦之情。

2、教学目标的设定。

(1)、研读课文,感受雪大、雪美的特点,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激发学生对雪的向往之情,丰富学生对下雪的认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与作者交流,感悟作者的感情及表达方法。(3)、培养和发展想象力与探究能力。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也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的教学理念。

3、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雪大、雪美的特点,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的感情及表达方法。

4、教学准备。

(1)、由于部分孩子生活在南方,没见过雪,搜集关于雪景的多媒体课件,有利孩子对雪的认识。

(2)、收集有关雪的诗歌、图片,以及了解本课的写作背景。

(3)、圈划描写雪的重点句子。

二、说教法: 1、多媒体直观法:教师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意,使学生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使他们能更好、更快、更准地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

2、自读自悟法: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培养读书的能力,体现以读为本、以学为导、导学结合,提高素质的教学特点,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3、感情朗读法:运用感情朗读法,抓住关键词句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三、说学法:

1、读-思-议-读法:在学文时,我从“导-扶-放”逐步引导学生学会采用“读-思-议-读”的方法理解课文,体会情感。

2、学法迁移法:在教学“雪后美景”这段时,我引导学生迁移上一段的学习方法,自读自悟。

四、说教学流程:

复习导入→问题引入→品读词句→抓住中心→朗读回顾→提高能力 第一步:复习导入新课。

1、上节课大家已初读课文,了解了课文大意,谁能用简单的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下雪的图片,用课前收集的诗歌和积累的词语赞颂眼前的情景。

第二步:问题引入,抓住要点。

1、自由读第三、四、五、六自然段。

2、谁来说说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分内容。

(这样设计利用学生对文章的感性认识抓住文章的重点,准确地把握文章里的思想感情。)第三步:品读词句,体会情感

(一)体会雪大

这一环节,是教学重点,我准备用感情朗读法,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情感。并结合“读---思---议---读”的方法学习:

1读:指名读了解内容。

2思:引导学生思考并得出问题:文中哪一句话突出“下得大”这一特点,你从哪几个方面来体会雪下得很大?

3议:根据上面问题,学生展开讨论,解决问题。

4读:指名读读出雪下得很大的那种气势!

(这样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同时在学生自读后总结该如何有感情朗读,而后再读,要求读出雪下得大的特点,以此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并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写作特点。)

(二)体会景美

课文中“雪后美景”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是最能体会作者的情感所在。我依然用感情朗读法教学这一部分,并运用上一段中的“读-思-议-读”的学习方法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雪后美景这一部分。

1读:雪后美景这一部分。

2思:组内思考,梳理出问题:你从哪些语句中品味出雪景的美丽?

为什么能从这些语句中感受到雪景的美丽?

3议:组内展开讨论,解决问题。

4读:小组通过朗读,表现出雪景的美。

(这一部分的学习中,我还让学生动手勾画出文中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最后总结:这一部分你有什么收获?从而掌握作者的写作方法。最后再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这样的方法教学“雪中”“雪后”,充分体现了朗读教学的优越性,不但培养了学生读的能力,也发展了学生思维能力。)

(三)体会人欢

对于“雪后人欢笑”这一部分我只抓住一个问题:孩子的笑真能把雪震下来吗?根据上下文,学生自然明白:为了表达喜悦之情。这样可以看出学生已从反复朗读中体会出了文中的情感!

第四步,抓住中心,理解情感

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是作者的联想,也是文章的重点,直接揭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所以我引导学生理解“瑞雪”是指什么,并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再次谈谈为什么称这场雪为瑞雪。使学生明白此时此刻作者愉快的心情。从而抓住了文章的中心。

(这一环节,从部分回归整体,抓住中心句,领会作者写作意图,使学生充分理解了文章的情感,并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完成了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第五步:感情朗读,整体回顾。

此时此刻,学生已完全掌握本文的朗读技巧,领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相信学生一定能读出最好的水平!

第六步:读写结合,提高能力

结合课后习题引导学生说一说,议一议作者在写雪后美景这一段中:先写(),再写人,先写色彩,再写(),先写静,再写(),先写(),再写()。从而总结出作者的写景方法,然后让学生模仿雪后美景这一自然段的写作方法,学写片段“这场雨来得多及时啊!„„”

(这样的设计符合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原则,让学生学以致用,以提高写作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根据课文的重点和作者的写作特点,我的板书设计为: 瑞雪图

下雪前

天气变化大

下雪时

下雪后

美(粉妆玉砌)感受

瑞雪图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认字8个,写字6个。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练习独立识字。

2、学习“彤云密布、骤然、极目远眺、粉妆玉砌、万籁俱寂、瑞雪、幻映”等生词,达到正确流利认读,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理解感知词意。

3、读懂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雪大,雪美的特点,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中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以及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之情,激发学生对雪的喜爱,了解一些雪的知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词析句,了解雪大、雪美的特点,感受作者的喜悦之情。

【教学难点】

感悟雪中雪后的美景,理解“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雪花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礼物,大家看看它像什么?对,是雪花!独具慧眼!雪花不仅有白色的,还有黄色的,红色的,甚至黑色的,而且雪花的图案也不止老师今天带来的这么多,它有6000多种呢。同学们大开眼界了吧,其实这些知识都在我们的课本中。人们常说,“瑞雪兆丰年”这里的瑞就是吉祥的意思,雪花能预兆来年庄稼的丰收。你们知道为什么吗?雪花融化的时候会从土壤中吸走很多热量,土壤就会变得非常寒冷,害虫经受不住低温,就会冻死。另外,雪中还含有氮的化合物,一升雪中的氮化物可达7.5毫克。雪融化后这些氮化物渗进土壤中,是庄稼最好的肥料。同学们,你们喜欢老师今天带来的这个礼物吗?老师今天不仅带来了这几片雪花还有一幅瑞雪图要与大家共赏。(板书:瑞雪图)1960至1962年,我国经济严重困难,粮麦欠收,就在人们急切盼望着好收成之时,1962年冬天,胶东半岛的农村铺天盖地下了这第一场雪。著名作家峻青满怀喜悦及时用笔写下了这篇《瑞雪图》。

二、初读课文,疏通生字词,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1.同学你们想欣赏这幅瑞雪图吗?那就赶紧翻到课本124页,自己先来读一读吧。看看有没有不认识的生字词。(开火车分节朗读课文,纠正读音,语境中学习生词)

2.老师把课本上的一些生字请到了黑板上,看看你都认识吗?(对于不认识的生字进行讲解)

3.大家还有没有不认识的生字词?(基础夯实,为开火车朗读做准备)

4.好,现在我们来开火车朗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近一步纠正字音,解释词语,指导配乐朗读。骤然、彤云密布)

5.你们表现真棒!老师都被陶醉了!

6.谁能站起来分享他找到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根据这些词语我们可以发现作者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写的。你能按照时间顺序将课文分成几个部分?你能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每一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吗?(按照时间顺序将课文分成四个部分。)

7.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家可以相互前后左右组成小组,展开激烈的讨论。大家可以参考课后第一个习题解决问题。(学生自主阅读、学习,尝试概括。)

8.你们小组真棒!我们班真是藏龙卧虎,给你们组每一位成员奖励一枚小花。(四人小组交流讨论,整合意见,确定小标题。小组派代表回答,推选出既生动又贴切的小标题作为该部分内容的题目。)板书:下雪前

下雪时 下雪后

感 受

三、精读探究,读悟结合,走进文本,体验情感

问:同学们下雪前是彤云密布,下雪时是大雪飘将。(展示ppt彤云密布解释彤云密布)

哪一个是你喜欢的?(雪中)(一)夜静大雪下

1自己读一读雪中内容,感悟大雪飘将的美。(自由默读课文,读的设计之一)2读完了你有什么感受?雪下的怎么样?(引出雪大)

2怎样把雪下得很大读出来?(生个别读,师引导。引导读好重点词:“大片大片”读得“厚重” “一会儿”读得“轻快”)自己试着读一读。4作者看到了雪的“大”的形态特点,这是发生在白天还是夜晚?

5那到了夜晚,有什么特点?你能在书中找出一个词语概括吗?(结合语境理解万籁俱寂)

“万籁俱寂”是什么意思?让我们的教室“万籁俱寂”该怎么做?你听到了什么声音?感觉到了什么?(静)在既然写山村夜晚寂静,为什么还要写“沙沙声、咯吱声”?突出“静”引: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动衬静的写法写出了夜静反衬雪大。6谁能把夜读得很静很静?(指导要怎么读夜静。一生读静夜听雪,其他生闭目倾听)7作者白天看雪的形态,晚上倾听雪的声音,这雪可真是下到作者心里去了。(师小结本段写作顺序先看后听。板书:看——听)

(二)雪后景美人欢

1师:大雪整整下了一夜,第二天,天放晴了,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派什么样的景象呢?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展示雪景图)

2指导读好:嗬(学生起立做推门状;惊喜)师引读:嗬,好大的雪啊——极目远眺(师打手势导读)

3你看到了什么?(生演示极目远眺帮助理解极目远眺,同时说明这是写的远景)4什么样的世界才能是粉妆玉砌的世界呢?(激发学生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粉妆玉砌”的世界,描述雪景

说后课件展示粉妆玉砌)

5看近处,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树木上,挂满了毛茸茸......(一边展示银条,雪球的课件图片一边引导生接着读)

6这是写雪景的静态美,那“一阵风吹来......”写得是雪景的什么美?(动态美)(板书:远眺——近处,静——动)

7引入:假如你置身于如此美的雪景里,最想干什么?

(板书:景美——人欢)(1)播放雪后孩子玩乐的课件。

(2)请同学们怀着喜悦的心情有感情的朗读第5自然段。通过语速语调的轻、重、缓、急表现人们雪后的愉悦心情。

8孩子的笑真能把雪震下来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表达孩子们的喜悦之情)

四、结合背景,总结全文,升华主题,领会内涵

同学们:此时此刻,有人比孩子们更喜悦,作者看着眼前粉妆玉砌的世界,耳畔听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脑海中仿佛浮现出人们在田间劳作,田野里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作者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不禁赞叹出:“啊!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结合导课时讲解的雪花知识,理解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内涵。)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体会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

五、布置作业

1、用手机拍一幅美丽的雪景图或自己动手画一幅你眼中的瑞雪图

六、板书设计

第一天白天 下雪前(1-2)第一天夜里 下雪时(3)第二天白天 下雪后(4-5)

(6)

七、教后反思

瑞雪图

彤云密布

大雪飘将 粉妆玉砌 抒发喜悦之情 看——听

远眺——近看静——动

瑞雪丰年,年之魅 篇7

作为有过漫长乡村生活经验的人,仪式在我的少年生活中并不鲜见。比如逢年过节时,去村东的墓场给祖先们上坟。比如记忆里父亲在喝第一杯酒之前,总会倾斜一下酒杯,让醇香的酒滴落一些在地上,后来我知道那是敬天敬地敬粮食。

现在,我带着我的孩子们去上坟时,什么话也不说,只是教他们点燃纸钱,把酒浇到地上。

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只要有在路上的家人没到家,团圆饭一般不会开动。大家都在等待,直到那个人回到家里,才会欢声笑语地动筷子。等待的过程,我觉得也是一种温暖的仪式。

仪式的最大作用就是形成心理暗示,让人从中获得幸福、宁静、安心。它带有强烈的愿望,表达的是一个人最真挚的情感。

所以,在“春节”这个喜庆、厚重的词面前,所有的现代娱乐都显得那么单薄,无法配得上春节的气氛。不仅是大城市年味淡了,我的老家县城里,也很难感觉到“年味”。往年腊月底早就出现的舞狮子、踩高跷、街头评书,现在根本不见踪影,很让人失落。行走在大街上,霓虹彻夜闪烁,古老的中国正如童话般崛起。洋房和汽车多了,但相应也带走了从农耕时代就有的传统仪式。

过年过节的方式或许会改变,但生活的仪式无处不在。只要有人情,给我们情感升华、心灵抚慰、文化滋养的节日,就永远充满魅力。

——韩浩月(时评人,影评人,专栏作家)

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初四烙饼炒鸡蛋……年饭,是中国人对丰收的庆贺。花费大量精力,准备食物的过程中,会有郑重,甚至神圣的味道滋生。

因地域不同,各地吃食也相异,寓意却相通。且个中滋味也暗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在东北人的饭桌上,粘豆包算主角。它也叫“年豆包”,就是过年时包的年饽饽——

粘豆包

说来,我只小时吃过母亲做的粘豆包。年纪大点儿,家里便随吃随买。诸事亲力亲为,才感受细腻深刻。社会分工越细,亲手营造的年味就递减一分。

东北苦寒,物品稀,食材少,可年还得过。边地人们的饮食智慧也就展现得淋漓尽致。各色腌菜,各样包馅,唯粘豆包算是本地味道的代表。

腊月,各家开始做粘豆包。做好放入户外缸中存储。冒着寒风,从缸里偷个冻豆包啃;望见院子栅栏边飘摇的几行苏子(苏子包括白苏、紫苏),遥想嫩叶给豆包垫底的样子,流着口水,这是许多人的共同记忆。

做豆包,先在大黄米里掺入苞米碴子,淘好的米放置盖帘上,将水沥干,加工成面粉。面备好,才正式开做。锅里放入凉水,加黄米面,烧火,打成浆糊状。将热腾腾的面糊掏出,放进盆,和上黄米面。

面盆置热炕头,捂被,发酵一宿。握拳用手指背揣(揉和)平发酵好的面团。用劲多揣几遍,豆包才筋道好吃。揣完面,盖上盖,罩上棉被,醒面一小时。再揣几遍面,包馅用面就一切准备停当。

豆馅取自大饭豆(即眉豆,豇豆的一种,李时珍称其“豆中之上品”)。将豆煮熟,一股面面糯糯的香充溢整个屋子。再放入白糖,捣成泥状,豆馅成。做好的豆馅绛红中掺杂灰白,把它攥成一个个核桃大的馅团。

揪一小块黄米面团,在掌心压扁,筷子夹起豆馅团,一手拖住面团,一手用拇指和食指慢慢向上推面团至合拢,两手将面团旋转团圆即可。也有喜欢团成尖状的。

蒸粘豆包要在屉中垫苏子叶,或用生菜、白菜叶代替,防粘锅。大火蒸20分钟,出锅,摆盖帘上,放室外冻着。如此粘豆包成型不散,随取随吃热透即可。有乡人正月上城走亲访友,带一兜粘豆包,亦是体面的本家手艺年货。

粘豆包黄澄澄,可蘸白糖。也可拍成小圆饼用油煎,煎出锅巴般焦面,油汪汪,酥脆脆。小孩子啃冻的,练牙齿,吃着玩。再复杂点,滚上炒熟的黄豆面,增添糊香味,称“驴打滚儿”。

粘豆包的粗粝、经饿耐饥、素朴式样就像东北人的直爽性格,离乡愈远愈久,冷眼饱看人情,再回想故乡滋味,方可下笔成趣。

“年”来,树木凋敝,百草不生;“年”过,万物滋长,百花遍开。

“年”这个怪兽引得古旧乡民以各种方式驱赶冲喜,期万象更新,仪式渐转为民俗传统。门上披红戴绿一番,有了年味儿——

长明冰灯

记得一位写字极好的邻居老人,每年必书写单元门的春联。絳红纸衬着龙飞凤舞的字迹,我不懂书法看了也心情舒畅。这春联总随着风雨慢慢消损,可大人小孩都不忍撕去,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以往,春联的横批下,人们会粘各色挂钱,如今住宅楼里越来越少见。也有把挂钱贴在仓库、鸡舍、猪舍和井台上的。挂钱有五色:大红、粉红、黄、绿和蓝。有人制挂钱儿谜,谜面云:“长方形,一块板儿,沥沥拉拉胡椒眼儿,中心衬着图和字儿,辞旧迎新添风采儿。”形容极到位。

门的正脸儿再贴一张大福字,更喜庆。也有贴门神的,人物多为秦琼、尉迟恭。

院里拉上五彩三角小旗,红、黄、绿、蓝相间。再支起灯笼杆,挂上红彤彤福字灯笼。这般色彩碰撞,白皑皑冰雪中娱人眼目,辞旧迎新的景象就齐备了。

室内,是年画的天下。图案各样:花鸟、胖孩、金鸡、春牛、财神,也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董卓戏貂蝉、宝黛读西厢这些戏曲味十足的。

进入年关,还有些老人拿着财神年画走街串巷,敲开门,美其名曰“送财神”。老人进了门,念念有词:“新春吉祥,财神临门,富贵有余,永保平安!”一般人家取好口彩头,不愿放走财气,必买上一两幅。

我家似乎从没贴过年画,父亲一句“买过了”,就此打发掉了财气。我只好去别人家欣赏。

春节是灯的时节,除大红灯笼高高挂,街市上还有单位制孔雀开屏灯、各式宫灯、绘有谜面的灯,引得路人驻足。家住平房时,父母还会给买小鱼灯。小孩子们拎着去人家拜年,四下里转。

北地冬天最有特色的是冰灯,地方小,只有些不成规模的简陋制作,引人记忆的是路边人家自制的长明冰灯。以水桶为模具,盛水,放置室外,水冻成冰,从桶中取出,倒置地上,掏空放入灯泡。一个自制长明冰灯,各色灯泡映出晶莹莹的五彩光亮。十几年前,还可看到一些人家门前有这玩意,很感动这一点传统留存。

有年春节前夕,我去母亲的单位,有两人正张罗着在门口挂大灯笼。灯壁老化,鲜红褪成绛红,骨架凸显,黄穗参差不齐。可晚上张起,仍红艳艳,远远望去,昏黑中就有了指望。有人路过,与张灯人搭讪,聊起快乐的话,“忙什么呢?”“没事儿!挂那两个老蹬(灯)!”

举行过灶祭,便正式做迎接过年的准备。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到除夕,这段叫“迎春日”“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

《吕氏春秋》记载,这风俗传自尧舜时代。

家家户户清洗器具被褥,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把一年的“穷气”“晦气”都扫除。

此外,还得把自己捯饬干净,正如老话所说“有钱没钱剪头过年”。

最辛苦的是母亲,她还有一个重要的活儿,给孩子做新衣服——

做新衣

除夕前,家中会洗剥净尽,被面飘着香味。

那时我就喜欢一个猛子,钻进被窝。被子少了点贴合度,似乎有了“新”意,硬实起来。皮肤需重新适应,万象更新从钻被窝起始。

三十这天还有件大事,母亲会抓着我理发。我怕得要命,剪子的冰凉总给我刀斧加颈感。一盆热腾腾的水,也让我联想起洗剥褪毛的鸡。

母亲烧好水,好说歹说,连吓带诈,一番斗争。剪完就有种“重新做人”感,出去疯跑,脖颈带风,头上冰冷许多。

再长大一点,母亲就打发我去理发店。那两日,理发店忙极了,早上6点去排队,快中午才等到。好在与伙伴们相约着等,并不乏味。

那些头发涂药、等熨烫的女人扎堆叨咕家常,“家里的酒鬼再喝就不给开门!”“小孩儿不知道做作业!”“不做饭,忙一年了,歇歇!”

那年理发还是“富城式”“志颖式”的天下,港台明星正当时。现下他们也要到内地讨生活了,这就是时间。

若除夕这天不剪发,就要等二月二龙抬头了。满族入关“留发不留头”的律令到最后演变成“正月理发死舅舅”的传说,也是有趣民俗。从流血到留发寄托故国哀思,中国人变通着呢,算是不忘过去一点传承。

母亲不仅督促剪发,还要给我做新衣。

新衣基本是旧布改做,母亲要拆对着补缝,完全改头换面。我现在还记得几件的样式。兜用格布,袖口处是格布拼接,领子下的系扣也极具匠心。

10岁时,我去海拉尔第二次见奶奶,母亲给我做了件活里活面、可拆卸的棉衣。海拉尔近零下40℃的天气,我一点儿不冷。棉衣平整合身,不臃肿,私人定制引得远亲啧啧称赞。

到我读初中,母亲就不做新衣了,她说家里条件好些了。当我把这些形成文字,孤灯下,缝纫机哒哒作响,不时用口咬断线头的母亲,这些印象再度回到心头。母亲熬夜只为了早点儿给稚子一点惊喜。

母亲一辈子要强。那些年父亲供养着我几个叔叔上学,她不出一句怨言。我常想如果不是因为家庭缘故,母亲完全可以从事服装设计,或者绘画。即便这些天赋完全没有,她也不会放弃几次进修机会,而能成为一个大夫。

前几日和母亲聊天,谈起往事,“家里还保留着一些你未穿过的小衣,那时做什么都精神头儿足,还是年轻啊。”几句话,又引人回到过去。她眼睛有些出神,我不愿多提,免她神伤。

无法忘记,12岁前的每年大年三十早晨,母亲都会拿出亲手做的衣裤。帮我扣上扣子,系上拉链,抻抻衣襟,拽拽裤脚,不时用手平整下布料,“肥瘦刚好,还得长个儿。”她自信地评价。那会儿衣裤的胶味(为使衣襟笔挺通常涂胶)真好闻……由此,年味儿记忆还关乎母亲的新衣。

始终记得那回,多年不见的好友在我家吃了年夜飯。零点一过,他骑车回去。我下楼送他。天高高的,深深的,蓝得不见底色。一钩弯月下,他呵出一口雾气,迎雾向前,眉眼结上霜雪。

待他渐成影影绰绰黑点儿,我向他大声喊,远处传来“过年好”的回响。徐风中,不知何处雪霰簌簌吹落。黑点儿慢慢消失,蜿蜒的路静默着伸向远方……

我们都回不去了,对不对?月赶一月,年追一年。周遭景物随风远去,正如那渐离渐远的年味儿。

【《瑞雪图》】推荐阅读:

瑞雪说课07-02

瑞雪 教案专题10-14

瑞雪的教学反思09-18

上一篇:专升本申请书格式下一篇:一年级品社教案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