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讨论心得体会

2024-09-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程讨论心得体会

课程讨论心得体会 篇1

德江县第五小学 姜守元

通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学习与大讨论,我深深地感受到新课程改革,使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评价、教师“教”的行为发生变化,重要的是使学生“学”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传统意义的传道、授业、解惑是对为师者业务职能的概括,今天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从“传道”者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从“解惑”者为学生发现问题的启发人,从“|授业”者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参与人。更新观念构建学习型学校,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之所在。通过开展校本培训,利用多种方式教研,探索多样性的学习活动,能够突出地解决我校教师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能够改进我校教师教学方法,很好的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从而使我校的教学达到一种良好的境界,即学生会学习,乐于学习,创造性地学习,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一种生命大的体验和感悟。

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向互动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具有许多的不确定性。教学既要有一定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同时又要密切关注课堂中的“生成性”。教师要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上的各种情况,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发挥教学机智,灵活调整教学内容。

而过去的课堂中听到的只是教师和少数学生的声音,缺少大多数学生的参与活动,教师过于注重自己教学行为的演示,忽视学生存在,课堂教学成了教师单方面的活动,学生就成了“配角”和“观众”。过去的课堂中,过于注重对学生的训练,学生的课堂表现是超量地做习题,把训练等同于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活动,忽视了学生的态度和情感,忽视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感性、创造性,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很好结合起来。作为新课改的参与教师,应该营造一个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同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建立新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检查知识来展开,其基本做法是:以纪律教育来维持组织教学,以师讲生听来传授新知识,以背诵、抄写来巩固已学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这教学方式以教定学,教师的教学是“教教科书”,而学生则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来学习教科书上的知识,然后再通过考试测试教科书上的知识,却不管这些知识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掌握了多少。这教学方式以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为前提的,课堂上则多半是学生在猜测观摩教师的言行,没有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新课标下的教学应该把握学科的本质,营造轻松民主的探究氛围,整合教材,创设更具探究价值的情境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最大限度开放时空。在此基础上,改变原有单一的、被动的方式,建立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实践,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要重教学过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学生的学放在主体地位上,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环节和方法,从而保证教法和学法的有机同步进行。编写好导学案,更好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完成教学任务。

要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不仅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还要给学生创设流动式的课堂,把学生带进广阔 生的兴趣、鼓动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新课程每门学科设计了综合学习实践活动,教师要充分抓住这个载体,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向课外拓展与延伸,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四、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新的课堂评价应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评价应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发展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和人格完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正确地制定评价标准和使用恰当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评价并重,注重学生自评、学生与学生互评、教师与学生共评,注重发展性评价,逐步实现了评价的多元化积极地发挥评价的作用。通过评价,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成就和问题,增强自尊心与自信心,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同时可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课程讨论心得体会 篇2

一、教材资源的开发

语文教学中, 学生如何通过阅读教材达到本课程所确立的教学目标无疑是我们所探讨的重要问题。

1. 教材资源开发的片面认识

教材对于语文学科而言是无法替代的课程资源, 它是教师教学的载体, 是学生学习的依据, 对于教学双方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正因为如此, 人们习惯性地认为教材就是语文教学中唯一的课程资源, 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制胜法宝。我们承认教材资源对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 但是, 语文课程涵盖着诸多课程资源, 除了以物化形式出现的教材资源外, 还包括了诸多具有生命特征的人文资源, 包括, 学生资源、教师资源、家长资源等。同时, 在以学生考分衡量学科教学质量的大背景下, 教材在学科教学中本该有的特色发生了悄然的变化, 语文教学也是如此。例如, 在一味夯实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认识下, 为强化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学习与记忆, 教师罗列教材知识点、勾画经典语言片段, 学生进行机械记忆现象充斥着语文教学过程, 教师教教材的倾向明显, 教材资源应有的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教材使用的狭隘性思想对语文教学的消极影响不断显现。

2. 教材资源开发的广义理念

语文教材建设的稳定性和周期性特点使得大量新知识出现后教材很难及时更新, 因此, 在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增加的情况下, 我们还要拓宽教材开发渠道, 体现语文教材资源开发的延伸性思想, 确保学生信息的获得不受教材资源的制约。事实上, 学生除阅读教材外还有更为广泛的选择, 例如, 网络阅读。网络所承载的信息量大, 学生通过网络阅读可以获得更多时新的资讯和信息。网络阅读方式方便, 学生既可以结合自己的需要选择阅读内容, 教师也可以安排一定的学习任务, 让学生通过网络搜寻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期刊阅读。语文教学必须充分发挥学校阅览室、图书馆的功能, 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各种语文报纸杂志获取对学生有益的信息。总之, 语文教学中, 我们必须摈弃狭隘的教材使用思想, 自觉抵制为了提高学生成绩而机械照本宣科的做法。

二、学生资源的开发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因此, 开发学生资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内在要求, 符合语文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1. 学生资源开发的偏颇思想

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角色, 但是, 语文教学实践中, 由于教师权威论的客观存在, 导致教师和学生地位的严重不对称, 教师总喜欢把学生服从和执行作为评判好学生与坏学生的重要标准, 这样在树立教师权威的同时, 也漠视了学生的个性需求。如此背景下, 学生不仅学会了乖巧、听话, 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的特征也消失殆尽, 导致课堂教学气氛沉闷, 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频频出现思维松散、表现欲望下降, 以及自主思考缺乏、人云亦云等情形, 学生原本应有的独立化思维方式和自主学习体验都随着固有课堂模式的限制而不复存在。同时, 学生所拥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都在语文学习中无法得到表现, 更难以实现已学知识对现有知识的启发和推动, 学生学习效果一般, 语文学习能力总体呈下降趋势, 显而易见, 教师把学生学习活动严格置于教师的控制之下, 扼杀了学生的个性, 削弱了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 对培养学生独立而健全的人格不利。

2. 学生资源开发的方法体现

语文教学中, 我们不仅要口头上鼓励学生勇于自主学习, 还要创设机会给予学生表现的空间。例如, 为了达到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学生光有对文本字面的理解还不够, 他们还必须深刻领悟文章相关创作背景。因此, 语文教学中, 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方式实现学生对文章背景知识的理解, 还原创作初衷。事实上, 学生对文章背景知识理解得越清楚, 他们对文章的理解也就越深刻, 这无疑会对学生语文学习产生正面而又积极的影响。因此, 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把鼓励和推动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抓手;把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理解和主动探索作为教学的重要方向。当然, 我们强调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个性化学习不等于教师对学生不闻不问或者放任自流, 事实上, 学生由于对所学内容有自己的独特的认识和理解, 难免会在教学中提出突如其来的问题, 针对这种情形, 教师不应回避, 而应表现出教学智慧和超强的处理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讨论式学习” 篇3

“讨论式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某个问题各抒已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不仅重视全员参与,而且也重视学生的个别化学习。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讨论式学习的实施过程

(1)在上课之前,教师把所收集到的讨论题有关的资料分发到每个学生手中,让学生认真的阅读有关资料来为参与讨论做好准备工作,这样可极大的提高学生讨论的兴趣与水平。例如,在学习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之前,我将高中新教材中的现代进化理论 ,中性学说及反对达尔文进化理论的《审判达尔文》一文摘要印给每位学生,让学生交换阅读,然后让学生讨论“达爾文进化论科学吗?“由于学生有了充分的准备,所以对这样的问题往往能够热烈且有理有据地讨论起来。

(2)让学生相互对答案,通过不同思维的碰撞产生问题,在经常地进行练习,测验,模拟考试后,不是教师一上来就讲评,试卷,而是让学生互相对答案,通过讨论统一答案,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求同寸异,为试题评讲铺平道路。

(3)课堂讨论。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但注意不要充当调空员的角色,要鼓励学生倾听彼此的意见。在分组的讨论中,要特别强调组内没有权威,学术讨论没有高低之分,大家都是平等的。要教育成绩好的学生不要以权威自居,不要讥笑或不听其他学生的意见。每个问题都要让学生充分地发表意见,接受各种合理的解释。对不贴切的问题不要否定,而要进一步提问,予以引导。既要重视讨论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参与讨论的过程。

(4)讨论结果的报告

书面报告。每个小组将讨论结果写在纸上,贴在教师的公布栏内。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教师里来回反复阅读所有的答案,并与自己小组的答案进行对照。

口头报告。每个小组推选一位学生向全班报告,最先报告的一组可详尽报告小组讨论结果,随后报告的小组注意不要重复前面小组的结论。

三、在教学的重点处展开讨论

围绕教学重点组织讨论,往往能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细胞有氧呼吸“一节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多数是教师借助多媒体手段,将有氧呼吸的概念和有氧呼吸的三阶段逐步讲述给学生,学生课堂接受了多少,理解得如何,有什么疑问等,教师并不太清楚。采用”讨论式学习“教师可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提出如下讨论的题目:

(1)剧烈运动时呼吸变得急促是什么原因?

(2)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澄清的石灰水会出现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3)医生给病人进行静脉注射时,为什么常用葡萄糖溶液?

(4)熊是一种食肉动物,秋天食物充足,长得很胖,冬眠过后体重大大减少,是什么原因?

(5)有氧呼吸包括几个阶段?分别在什么场所发生?

(6)CO2在哪个阶段产生?在什么场所产生?

(7)哪个阶段生成水?哪个阶段有水参与反应?

(8)氧气在哪个阶段参与反应?在什么场所发生?

(9)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能量最多的是哪个阶段?

学生在“讨论式学习“的过程中,会很自然地暴漏出一些对疑难问题或知识点的错误理解。这时教师可以就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继续讨论。教师对学生的活动一定要给予保护,适时表扬和鼓励他们要敢于提出问题和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通过讨论有意无意地相互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不断主动地吸收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纠正和完善,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在本节“讨论式学习”中,学生不仅理解了有氧呼吸发展,教师对学生知识点的掌握也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四、在教学的疑难处展开讨论

生物教学的疑难点往往是生命科学中微观领域的问题或抽象而缺乏感性认识的生命现象。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引导学生运用直观的手段,通过感性认识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又能提高学生探索生命的兴趣。

五、在学生的问题处展开讨论

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对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产生怀疑,困惑,从而促使他们提出问题或在作业中出现错误,这些也暴露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情况。“讨论式学习”就是要注意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能容纳学生出现的不同见解,甚至错误观点,使学生大胆创新。例如:在一次“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实验课上,有一位学生拿着他的实验结果问到”老师,我的滤纸条为什么没有和其他同学一样的色素带?我一看他将滤纸液细线侵没了层析液中,层析液已经发绿了。但我并没有批评他,而是随即提出一个讨论题目“请大家观察某某同学的实验结果,帮助他找出实验失败的原因。”学生开始了热烈的讨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六、实验效果与注意事项

通过对“讨论式学习”的应用,并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对课堂进行追踪研究,以及学生的考试成绩都证明“讨论式学习”优于传统的“题海战术”教学。而且确实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生物教学中具有积极的意义。

虽然“讨论式学习”可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有较好的学习效果。但是相对于传统的接受式教学而言,也存在耗时多,学习进程慢,组织教学难度大的缺点。因此,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课时采用相应的教学形式,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达到最优化。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次作业讨论 篇4

一、学习内容及思路

以《幼儿教师的十大教学技能及训练》、《做智慧型班主任》、《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在游戏中学习》等教材为主要学习内容,以提升自我创新精神、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树立以人为本、以幼儿为本的教育观念,增强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幼儿的意识,提高认识,更新教育观念。结合视频讲座《蒋勋的文学之美》《中国美术史》《西方美术史》等提升个人修养。

二、学习形式及措施

(1)以自学为主,按时参加幼儿园组织的集中培训。(2)认真完成作业,做好学习笔记。

(3)参加大大班组学习:课标解读、教材研讨、观摩示范课。(4)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学和互联网个人自主选择式学习,参与网友的讨论与学习。

(5)勇于实践,勇于开拓创新。

三、具体措施

1、积极参与园本培训、以问题为中心、以岗位为课堂、以实践为师,认真学习,努力实践,合作交流,充实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

2、按幼儿园继续教育指南,积极参加幼儿园规定的继续教育教材,在学习中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完成培训布置的任务。

3、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学和互联网个人自主选择式学习。积极参与开展教学探究、解决教育教学中实践问题、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4、积极参加学校及上级举办的各级各类培训和学习。

课程讨论心得体会 篇5

第一题:本科生是否有必要开设软件需求工程课?

答:

1、需求工程是指应用已证实有效的技术、方法进行需求分析,确定客户需求,帮助分析人员理解问题,定义目标系统的所有外部特征并对用户需求进行管理的一门学科。它通过合适的工具和记号系统地描述待开发系统及其行为特征和相关约束,形成需求文档,并对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给予支持和管理。需求工程无疑是当前软件工程中的关键问题,它涉及需求的获取、表示、验证与管理,我们认为在软件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必须开设这门课程,且可作为软件工程的专业核心课。

2、需求工程又是软件工程中最复杂的过程之一,对于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络工程等专业的学生,由于所学的侧重点不同,我们认为主要是让这些学生理解软件需求的重要性,掌握软件需求获取和表示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就可以了,在这些专业中只需开设涵盖软件需求的软件工程课程就可以了。

第二题:软件工程课如何在实验中体现需求工程?

答:

1、我们认为需求工程的活动可以划分为以下5个独立的阶段:

(1)需求获取:通过与用户的交流,对现有系统的观察及对任务进行分析,从而开发、捕获和修订用户的需求;

(2)需求建模:为最终用户所看到的系统建立一个概念模型,作为对需求的抽象描述,并尽可能多的捕获现实世界的语义;

(3)形成需求规格:生成需求模型构件的精确的形式化的描述,作为用户和开发者之间的一个协约;

(4)需求验证:以需求规格说明为输入,通过符号执行、模拟或快速原型等途径,分析需求规格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5)需求管理:支持系统的需求演进与管理,如需求变化和可跟踪性问题。

2、针对上述5个独立阶段,在实验中分步体现需求工程的内容:

(1)首先,在需求获取活动中,要求学生做好访谈提纲、访谈计划、访谈对象、访谈时间和访谈内容及如何做好控制访谈进程。

(2)在需求建模活动中,通过UML建模语言来进行用例建模、行为建模、对象建模,包括用例图、活动图、顺序图等。

(3)在形成规格说明活动中,给学生规格说明模板的同时,对模板中的每个内容加以详细的说明。加强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4)在需求验证活动中,如能采用形式化方法验证的要求学生采用形式化方法进行证明,如不鞥采用形式化方法则让学生采用原型法加以验证。

(5)在需求管理活动中,要求学生标注每个需求的优先级别,可能的风险及风险级别及风险预防措施。

第三题:有哪些需求的产业界实践方法应该在软工课上教给学生? 答:

目前产业界需求实践方法包括需求调研方法、需求分析方法和需求管理方法、配置管理;我们觉得至少将需求调研方法(包括礼仪)、需求调研报告、需求建模(基于结构和面向对象的建模方法)和配置管理这些在软工课上教给学生。特别是配置管理与需求调研方法(调研计划、调研提纲、调查问卷、访谈、沟通、着装、礼仪等)要教给学生,这是做好需求的必备条件,也为学生进入企业打好良好的基础。

结语:

在此次软件工程精品课培训班讨论过程中,我们湖北省分中心各位学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积极参与,踊跃发言,一致认为:

通过这几天的培训学习,我们都领略到了名师的风采,刘教授及其教学团队的教授们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态度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努力的方向,对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很有指导意义,希望教育部网培中心今后能经常举行这样的精品课程培训班,让同行之间充分交流教学心得,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软件工程专业的教

学水平。最后,我代表我们湖北分中心全体学员向刘教授及其教学团队学习、致敬;向教育部网培中心辛勤工作的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湖北分中心班长:余华云

课程讨论心得体会 篇6

Ashtanga vinyasa yoga 由 K.Pattabhi Jois 上师在印度mysore所传授,一种古老的瑜伽系统。具有几千年的历史,以严谨和科学性著称,是瑜伽经的身体实修展现。Ashtanga vinyasa yoga 总有六个系列,第一系列Yoga chikitsa练习对身体起到理疗和修复的功效。从中感受理解瑜伽经八支的实修过程 持戒(Yama)精进(Niyama)体位(Asana)呼吸控制(Pranayama)意识控制(Pratyahara)集中(Dharana)沉思(Dhyana)冥想(Samadhi)。初级,与Ashtanga 领课相比,体位和时间较少,适合所有级别的练习者,包括初学者和常练者。Ashtanga 是一种古老的瑜伽体系,以严谨和科学性而著称,并赋有一定的挑战性。持续的Ashtanga习练能快速提高练习者的体力和专注力,因此非常适合现代都市人。它的序列固定,练习时会产生强烈的内热,可以排除毒素、清洁身体,为练习者建立一个轻盈而有力的体魄。

Ashtanga的基础理论知识, 深刻具体的讲解一级每个体位的做法,教法和矫正手法, 我们的教学特点在于启发,培养学员自身对体位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毕业后学员不仅熟练Ashtanga一级每个体位做法,教法和矫正手法,还有能力对所有其它的Asana 体位的做法,教法和矫正手法类推掌握,我们的培训不只是学到Ashtanga一级,更重要的是对你整个练习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黄巍平(Ashtanga专业导师)

John Scott Ashtanga vinyasa yoga 200 TTC授权导师 John Scott 16年11月北京工作坊助教老师

每年有二个月在印度Mysore KPJAYI学院学习,Ashtanga发源地

十年瑜伽旅居者

瑜伽*旅行*自然*生活

巍平老师修习和教授瑜伽数十年,在深圳、武汉,国内多地授课多年,授课经验丰富。他的课堂充满幽默、激情、温暖。接地气,是位落地的瑜伽旅居者。爱自然,充满阳光和正气。他沉稳的调整手法与流畅的体示排序,对学员极富耐心和爱心。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自我练习,既能保留这些老师原体系的风格,也能融会贯通成自己的风格教学,因材施教,是他最大的特点,他的课程得到了广大会员与学员的广泛认可。

Ashtanga以严谨和科学著称,固定的顺序不能随意改变和创新,练习者必须掌握好前面的体式,才能得到老师允许继续后面体式的练习。阿斯汤伽Ashtanga 专注身体与精神的结合,注重动作与呼吸的同步,可以说是一种“动态的冥想”,通过外在练习来提高内在控制力、专注能力和体能。

哈他瑜伽进修中心此次课程全面承袭常规『密集』课程内容及精华,该课程不止是体式的教学,而是以体式结合理论的教学模式,无论是瑜伽习练者,还是瑜伽老师,学习本课程都能重新塑造你对瑜伽新的认知,让你科学、安全的习练瑜伽,帮助你在肌肉力量、平衡力量、身体形态、视觉的力量以及专注力等方面获得质的提升,充分唤醒并激发个人身体的觉知,从而全面精进你的瑜伽修习,也有助于你在别的体系上更安全、稳固地走得更深更远。

15天的课程有什么

循序渐进的、严谨、活泼的课程 全面打磨你的瑜伽修习系统掌握科学安全的领悟体式中身体部位连接及肌肉力量的应用 Ashtanga 瑜伽修习方式

课程内容构成

模块一:体式与调息 体式教授

帮助学员突破习练瓶颈 疑难解答 体式带领练习(复习巩固加深)体式考核与体式巩固

通过练习建立根基,呼吸,核心,帮助您突破一些高难体式。

教学矫正手法运用,是此次课程的精髓,此次课程会结合老师多年所学,分享更多的教学辅助手法,对自我练习,及如何更好的上好私教与大课是帮助.在理解正位的基础上, 老师会细致的分享基础体式与高难体式的矫正手法的运用。

模块二:理论学习瑜伽梵文&唱颂

Ashtanga 瑜伽文化

模块三:笔记整理

科学的笔记整理辅导,帮助构建积极的学习心态和氛围

这15天的课程你将收获到什么?

新课程下的讨论四重奏 篇7

一、激发兴趣是前提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讨论的利器就是兴趣!兴趣始终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成分, 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俄国教育家乌申期基也说:“没有任何兴趣, 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这些名言对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阐明得十分明确和深刻。因此讨论不妨从学生可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入手, 再引出学生的相关经验和热情, 再加以巧妙地调动他们的注意力, 最后才正式引入讨论的主题, 给人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感觉。

二、明确目标是首要任务

讨论在客观上要求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讨论题的研究, 学生必须掌握收集资料、分析资料从而整理出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也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有人认为“同龄个体之间的交往更容易促进认知发展”。讨论并不是漫无边际的海侃, 而是带有极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课堂讨论虽是发生在课堂情境之中, 但同样持有讨论的内涵, 即在既严肃又活泼的课堂氛围中,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就某一问题相互交换观点和看法, 并针对问题的某些方面进行争论和辩解。在讨论时, 可能有学生对讨论的主题的一个方面很感兴趣, 这时教师就应该适当地干涉一下, 以控制、避免讨论的外延过大, 离题太远的情况, 同时教师也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话题中心进行发言, 根据讨论发言的进展情况, 随时抓住和深入理解与主题有关的问题, 引导学生深入开展讨论, 以求讨论步步深入。

三、宽松的氛围是重要保证

讨论应该有个宽松的学习氛围,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才能放心地大胆地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说出来, 哪怕是有点幼稚也应该给予积极的肯定, 同时教师还应该听取不同层次学生的意见, 并对他们的意见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 真正做到让学生普遍发言, 大胆发言。制造一个宽松的讨论氛围这是讨论中最重要的一环, 也是最困难的一环, 因为只有在平时班级中形成了和谐的氛围才能在讨论时真正地活跃气氛, 否则就可能导致冷场。课堂教学需要良好的气氛, 即严肃、认真、宽松和谐, 生动活泼、乐教乐学, 在讨论过程中不论学生最后的结果如何, 教师都要尊重学生个体尝试, 让他们敢想、敢说、敢问, 从而为学生创造更多展示自我, 表现自我的机会, 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不断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认识和自我调节, 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信心和责任感。

四、融合观点是有力的推动

有人说谈话也有三层境界:第一层是一种观点压倒另外一种观点;第二层是寻求双方的共同点;第三层则是融合双方的观点从而达到一种全新的观点, 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讨论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共同理解以及求同存异或者是通过讨论达成一致的意见远远超出了各自当初的观点。学生的心理都是希望自己的看法得到别人的认同, 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心理在讨论中把学生的观点适当地组织到讨论中去以增加学生的兴趣或者是把学生在讨论中形成的观点书写在黑板上, 因为这样就等于在告诉学生:你的成果受到了肯定!在讨论过程中, 有一部分同学总是能够巧妙地解决好某些问题, 在其他同学的启发和老师的点拔下, 获得阶段性的成果, 把这一成果直接加到讨论中去既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又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求知欲, 更能激励其大胆创新。这就用事实证明了他们说的和他们学的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样就推动了讨论高潮的到来。

课程讨论心得体会 篇8

关键词: 电类实验课程 组织形式 组织方法

在整个授课过程中,老师首先自己要认识清楚,授课并非机械地、简单地向学生单纯的传递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学生依据自己的经验建构知识框架的过程。教师并不仅仅作为知识的呈现者,他应该重视每名学生对于各种现象的自我的感悟和理解,及时地倾听学生的想法,仔细分析这些想法的由来,从而引导学生学习,这样才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怎样有效地组织好一堂实验课程,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过程:

一、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

1.教学前期资料的准备

由于教师每次的授课任务都完全按照学校设置的课程标准进行授课内容的讲解,因此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备课、收集资料并且设计教学环节等。要打造高效的实验课堂,必须充分利用好这四十五分钟的每一秒,充分的课前准备就显得非常重要。没有预设的课堂是放任的,既没有条理性,又是杂乱无章的,那必然是低效的。

2.做好实验预演工作

在实验课程中,演示实验室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演示实验通常是指在课堂上由教师进行表演和规范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强调容易出错的环节,并且强调注意事项,以及正确的实验操作流程。由于实验现象明显,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通过教师的实验演示的启发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观察思考,以达到带着教学目标进行实验操作的教学目的。

二、实验课堂的设计环节

1.清点实验器材

由于每项实验项目的不同,因此所需要的实验器材要及时进行更换,清点实验器材的数量、种类是否齐全,这是顺利完成实验的前提。

2.器材的检测

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器材直接决定实验最终结果,因此检查所用器材显得尤为重要。通常在实验实际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容易忽略这个环节,一拿到器材就直接先连接电路,一旦电路出故障,达不到实验效果,再检测器材,从而导致实验操作变慢,完不成本次的实验内容。

3.实验原理的分析

实验原理的分析过程往往是很多学生不喜欢的,因为大多数学生喜欢动手操作而讨厌理论的学习。因此在讲解的过程时,可以采用以提问的形式进行集体回顾,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便于后期的实验操作。当然,如果连实验原理内容都不知道,那后面的实验验证是很难进行的。有时候对理论基础差、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可让他们先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测数据,然后根据数据反过来理解实验原理,这样可以加深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4.实验原理图的识读

在电类实验课程中,原理图的识读是学生独立完成整个实验的关键环节。由于很多学生一看到电路就发晕,很难自己找到电路的连接特点,因此教师在分析时要仔细讲解。例如在日光灯电路中,学生要分析清楚各元器件的连接方式,在电动机的连接实验中,主电路和控制电路的组成及连接方式都是关键点。

5.电路故障分析与排除

通常来说,电路的故障一般为元器件的错误链接、电路短路或短路。检测的方法一般有动态监测和静态检测两种方式。所谓静态检测,其实就是在电路不通电的状态下,用万用表测量电路中的电阻值,如果电路是好的则万用表有电阻值得数据,一旦电路断路则万用表无读数。动态测量的方法则是在电路带电的状态下,测量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从而找出电路的故障点。在这个检测过程中,首先要确保自己所用器材时好的没有任何损坏。当然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预先设计好有故障电路,让学生自己完成检测,找出故障点,并进行分析讲解,然后老师再归纳总结,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

6.数据测量及验证

这是验证性实验教学的必备环节,通过数据的分析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得知识转化。因此,教师应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大讨论心得体会 篇9

“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大讨论活动

心得体会——保定一中分校校长 王占军

自市、区开展“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大讨论活动以来,我校组织全体教工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总书记“中国梦”、视察保定时的重要指示,学习省委八届五次全会精神和周本顺书记的重要讲话,学习区委姬琳书记的重要讲话,等等。通过学习,我感触很深、震憾很大,自我上任两年多来,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学校有所发展,但在求得大发展、创办一流名校上,深感内驱动力不够强劲、持久,改革创新魄力、勇气不够大,再创辉煌的发展步伐不够大。因此,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学校急需找准改革的突破口,谋求一条永续发展的新路。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抖擞精神,蓬勃朝气,昂扬斗志。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做好工作的前提。良好的精神状态,正处于对所从事工作的正确态度和真挚感情,体现在对事业的高度负责、对工作的精益求精、对困难的不屈不挠、对创新的永不满足。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与时俱进、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始终保持对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接受新思想、树立新观念的热情,始终保持对开拓创新、做好工作、推进事业、勇立潮头的激情。

化团队意识,在全校营造一心一意谋发展、全神贯注干事业的浓厚氛围。切实做到事事以大局为重,处处以发展为要;始终保持强烈的的创业激情,提振精气神,不甘人后、不甘平庸,脚踏实地去干,用心用力去做;始终坚定办法总比困难多的信心,提升能力、讲究方法、攻坚克难,以敢打硬仗的勇气、百折不挠的韧劲把事干好、把事办成,为学校的发展做出贡献。

六是以城市管理“6S”行动为契机,美化育人环境,提升师生的人文素养,形成和谐、诚信、勤奋、严谨的优良校风。

团课讨论心得体会 篇10

通过第四次团课,我们了解到了中国在疫情爆发时的面对方法。在观看了《这就是中国》第四十九集之后,我对全球抗疫中的中国担当和中国力量有了深刻的印象,并对我们祖国行为和做法感到赞叹。

当疫情自武汉全面爆发之后,人们才开始意识到事件的严重性,有一部分人陷入了暂时的恐慌,有多数人则选择勇敢面对。作为疫情重灾区的武汉,立刻采取封城措施,五湖四海的朋友纷纷伸出了他们的援助之手。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考验,大家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共同抗疫,一同盼望着武汉无恙,祖国平安。在疫情的穹顶之下,我们每一个人都挺身而出。前一天还在呼吁群众不要出门的钟南山院士,第二天,便乘高铁奔赴武汉。已到杖朝之年的钟南山,本应享受着安稳的晚年生活,但是面对疫情,他临危受命,奋战一线。同时,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更是自愿请缨,抱着“国有战,召必回,战必胜”的决心驰援武汉。这其中,有像王桂林一样的医生,虽放不下家里年仅三岁的女儿,却仍然选择坚守前线;有像刘娅一样年轻的90后医生积极加入抗疫一线;像吴亚玲一样的医生,面对亲人刚刚去世的消息,仍将悲伤压在心底,如往常一样坚持抗疫工作。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这些白衣战士日夜坚守,不论生死,不嫌劳苦,与病毒作战,帮助患者重获新生。除了在一线奋战的人员以外,另一些爱心人士用其他方式感动着我们,他们捐款捐物,为抗疫贡献着自己或多或少的力量,融汇温暖。一时间,来自各方的物资纷纷到达武汉,也许普通群众捐赠数量并不多,但汇聚起来的这股力量给予了疫情重灾区群众抗疫必胜的信心。点滴捐赠是帮助,更是温暖,疫情纵然隔离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隔离不了彼此之间关爱的心。

“中国力量,无坚不摧”。在疫情面前,每一个单独的个体纵然渺小,但举国上下表现出了强大的凝聚力,凸显了强大的中国力量。面对疫情,中国共产党表现了上下联动的领导力。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奋勇在前,冲在抗疫一线。党员干部不忘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放在首位,义无反顾、无惧风险。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们是新时代担当时代重任的逆行者,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展现出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新课程背景下再论讲授法与讨论法 篇11

建国后,我国教育主要学习苏联,教学方法也主要沿用苏联的。苏联的许多教育家,特别是凯洛夫的教育思想对我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国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特别是语、数、英的教学,受到凯洛夫教育思想的影响,往往以讲授法为主,形成了“复习、引入、讲解、总结、练习”的五步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我国中小学课堂上长期占统治地位。新课程的实施,讲授法遭到种种j}难,其他一些教学方法,如讨论法、发现法等则备受推崇。

讲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教学方法。“它是教师运用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所谓教学方法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一般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以讲授为主的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结合,形成某种序列就可成为一种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既有区别,也有联系。所谓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一种教学模式可能需要多种教学方法,也可能只用一种方法,它通常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与某些教学资源整合而形成,故教学模式有系统性、结构性的特点。与教学方法相比较,它是更高层次上的方法论。教学方法是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的基础,它是“旨在实现目标的手段”,“是受客体的制约并适于客体的操作系列”,“方法具有结构,它是构成一个体系的有计划的一连串行为或操作”。一般而言,教学模式是教学方法在一定的教学思想下的深化,有时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是等同的。讲授法在一些专著中被称为“讲解接受教学模式”。

一、讲授法

我国的五步教学模式主要运用的方法包括讲授法、练习法。它能够很好地把学生学习的多个环节紧密结合起来,运用这一模式需要运用讲授技能。但是,讲授不一定必然导致满堂灌,导致教学的机械化。20世纪50年代后,我国中小学的教学五步教学逐步走向僵化,特别是到了80年代,讲授法也被滥用了。

1.五步教学模式与讲授法

在五六十年代,我国中小学教学主要以五步教学模式为主。一般在教学开始时,教师先复习提问,并引入新课,接着讲解知识点。教师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回答的如与教师的预设相吻合,教师就进入下一环节。讲解后,一般会让成绩好的学生进行总结,由教师进行归纳。最后,辅助以练习。这就是五步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在当时相当盛行,各个学科都在应用。

以语文为例,五步教学模式常这样展开:第一个环节复习旧课,教师常会检查课文的背诵情况。接着,引入这一环节,一般顺序是课文标题、作者略传和时代背景,一般由教师作简单介绍,或由学生来介绍。讲解这一环节是重头戏,有些文章没有时代背景或作者介绍,可不讲,重点就放在分析人物性格或人物形象方面,或归纳艺术特色,分析文章重点句、重点段落等等。教师往往讲得过于精细繁琐,导致灌得过多。1953年叶苍岑在《人民教育》上发表《从<红领巾>的教学谈到语文教学改革问题》一文,文章指出,这一节由北京市六女中老师执教的观摩课,老师讲了40分钟,而学生只讲了5分钟,教师是积极的,但学生没有积极的形式。可见当时语文教学的统一步调,导致了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当时,对这个课例进行点评的专家是苏联的普希金。可是当时“红领巾教学法”事实上已经成型,并且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依然流行。当然,也有许多老师能够很好地运用这种教学法。但是上课经常是老师口若悬河,学生无动于衷、呆若木鸡,间或教师也设计一些提问,但由于这些提问往往是为了引出教师的讲解,教师已经预设了标准答案,于是启发转变为满堂问,一个学生答非所问,再叫一个,直到学生说出标准答案为止。学生多次被如此提问,也觉得比较尴尬,相继去买教学参考资料和课后练习答案。一旦被老师提问到,一翻答案就解决问题。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常针对重点单词举例造句,分析用法;针对句子,老师详细分析讲解结构;针对语法,讲解分析得更透彻。一句话,英语教学也是五步教学模式的领地。课后的练习围绕教学而设置,重点是“双基”。结果学生考试成绩非常好,却不会用英语进行交谈。七、八十年代我国培养了一批哑巴英语、聋子英语人才,到了九十年代末,引起了教学界的深刻反思。在数学教学中,由于数学的逻辑性强,更是成为五步教学法的天下。如今实施新课程,依然有一些学校在评价一节课时,都始终把“讲得好不好,练习得好不好”作为唯一的评课指标。

总之,改革开放前五步教学模式成为中小学教学的一种最主要的模式。五步教学模式以讲为主,形式单一,互动少,逐渐走向僵化。随着素质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讲授法已成为应试教育的代名词,成为广大教师唾弃的对象。新实施课程后中小学教师对讲授法依然存在理解上的诸多误区。新课程的许多公开课、观摩课都力求避开讲授法,采用讨论法、发现法、自学辅导法、情景教学法等方法。是不是讲授法真的成为洪水猛兽。过时了不能用了?

2.讲授法过时的背后

新课程强调知识生成的多种途径,强调学生学习主动性,提倡学生之间的共同讨论、共同探究,倡导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新知识的生成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的自我建构过程。那么,讲授法能不能使学生主动地生成新知识呢?讲授法是否就必定缺少互动呢?

其实,教学方法越多意味着教师可选择的教学手段也越丰富。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就像用不同方法、不同程序烹制不同的菜肴,味道也各不相同。只有一种选择,久而久之,我们的味觉就会麻木,失去敏感性。课堂教学也是如此。那么,讲授法为什么会失去魅力呢?

首先,讲授法应用得太多、太频繁,应用逐渐程式化,导致了僵化。一些教师认为教学就是讲授,不需要其他方法。其次,讲授法的应用存在机械、教条的做法,没有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五步教学模式的“复习、引入、讲解、总结、练习”五个步骤,全部由教师的讲解所统领,引入阶段、总结阶段、复习阶段都是老师讲,整个过程都由教师控制。其实五步教学也不一定都要老师讲,讲授也不一定不能让学生自主建构起新知识。最后,应试教育对分数的功利追求,导致教师常希望教学“大面积插秧,又快又好”,结果自然就选择了讲授法。

那么,讲授法能使学生主动地生成新知识吗?首先我们要区分两种情况:其一,讲授无法引起共鸣,学生只能被动、机械地接受,此时学生未能主动生成新知识,学生接受的知识很容易遗忘;其二,讲授引起共鸣,学生发出了微笑,产生了新的思考。他们课后主动寻找学习材料,进行更深入的学习。讲授富于启发性,产生的思考就是新知识生成的基础。这时,如果学生将思考的问题进一步整理,采取新的学习行动,这就是新知识的生成过程。所以讲授法运用得当,是能促进学生主动生成新知识的。讲授法并不一定就缺少互动,教育先贤苏格拉底就非常善于运用讲授法。

其实,讲授法很有魅力。在大学,讲授以讲演的形式被运用。各种类型、不同风格的讲座,与其他的学习方法结合,成为大学传播新知识、新思想的主要途径。在新课程培训中许多知名专家和教授也大量运用讲授法。讲授法是让学习者明了事理的一个简单快捷的途径。关键在于当讲授终结后思考是否产生了,知识是否内化了,质疑是否产生了。讲授法也可以唤醒师生的深入对话。通过对话,知识不断地流动并交汇。学生之所以能够提出疑问,是因为他们一直在追随着老师的思路,专注地进行思考,这时兴趣被调动,心灵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从学生的质疑到老师的答疑,再从老师的答疑到新问题的生成,这就是互动的过程。

赫尔巴特也曾说:“教学是否能正常进行,这取决于教师,同时也取决于学生与教学内容。假如内容不能赢得学生的兴趣,那么就会产生恶性循环的后果。学生将尝试摆脱教学,他或者沉默,或者给教师错误的回答。教师如急于要学生作出正确的回答,教学就变得有些勉强,学生的反感便会递增。教师本来能够给学生的帮助将对克服他们的反感与懒惰完全失灵,他便只能强迫学生思考、独立工作、作准备、背诵,还强迫他们把学得很差的东西应用到作文中去,如此等等。真正的讲授停止了,或者至少失去了联系。”赫尔巴特的这段话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正好击中了被蹩脚地、机械地应用了的讲授法。讲授出了问题,除了有教师的原因,还有学生的原因和教学内容的原因。这些原因,使学生意欲摆脱教学。在应试的背景下,普通中学、职业中学的学生前途暗淡,这些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严重不足。从教学内容来说,过去教学内容仅局限于教科书。一个教学大纲、一本教科书的局面持续了很长时间,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对儿童生活世界的关照,加上教师总是力求多快好省地完成任务,教学变成了一种压迫,学习变成了一种苦役。以上种种原因使讲授法变得十分单调乏味。

可见,讲授法并不存在过时这一说法,关键是在什么情景下运用,在什么条件下运用以及如何运用。如果运用得当,讲授也会充分展现教师的个人魅力。

二、讨论法

讨论法以学生为中心,更容易形成民主的课堂氛围。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各自的见解,从而互相启发、探讨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一般以小组展开教学,体现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

1.讨论法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讨论法的作用主要有:其一,有助于学生对不同意见形成新的理解;其二,可帮助学生形成民主的思维习惯;其三,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其四,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理解他人。

2.讨论法使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运用讨论法可以使学生在互动的条件下生成新知识是有条件的。一是讨论的问题需要事先布置学生进行准备,让学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二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应该平等,教师必须尊重真理,承认自己的局限性。其次,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各小组讨论的进程,观察各小组中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发现处于边缘状态的学生。再次,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必须充分。如果不充分,就会出现教师抛出标准答案,或进行讲解。最后,讨论法往往使教师对课堂的控制显得较困难:一是容易出现“节外生枝”,讨论偏离教师的教学重点,使教学计划无法顺利完成。这时,教师要作适当的引导。二是可能发现一些新问题,容易出现交通事故。这时,教师要本着谦虚的态度,对问题延迟处理。三是可能发生小组间的激烈争论。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宽容、求同存异、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因此,讨论法需要教师具备更高的理论素养和人格涵养。

三、教学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任何教学方法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任何教学模式都存在着局限性。讲授法和讨论法两种方法也各有利弊。

其实,讲授和讨论都没有偏离赫尔巴特提出的“清楚”、“联合”、“系统”、“方法”的教学过程四阶段。有些学者将赫尔巴特关于教学过程的四阶段论说成是赫尔巴特的四阶段教学模式,这混淆了“教学的主要阶段”和“教学模式”的基本概念。这里再澄清一下教学过程的概念。教学过程主要指“开展教授活动和学习活动的时间流程”。因此,“教学过程的几个阶段”与“教学模式”是两回事。可以说,运用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或者教学模式,都需要经历教学过程的几个阶段,具体说,“清楚”、“联合”、“系统”、“方法”这四个教学过程的阶段每一种教学方法都要经历。

首先,任何教学方法和模式都需要让学生清楚学习内容。就讨论法而言,在组织学生讨论前,必须使学生明了要讨论的主要问题,这个过程就是“清楚”。其次,如何进行“联合”,不同的教学方法采用不同的操作程序。讲授法常通过教师提问和学生体悟进行联合,而讨论法往往通过学生之间的对话完成联合。这一过程,伴随着学生之间的相互质疑、学习方法的分享和教师指导的介入,这对教学的深入非常有益。再次,到了“系统”阶段,学生进入到知识结构的形成时期。就讨论法而言,学生归纳讨论后的观点,这一个过程就是“系统”。而讲授法则多采用教师总结的讲解形式。最后,“方法”阶段是学生获得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就讨论法而言,教师对各个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评价依然要落实到方法这一环节。否则,表面上看很热闹,实际上学生没有掌握学习的窍门。只有使学生掌握了方法,才能适应新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获得学习的助推器。就讲授法而言,方法常常是由练习来巩固的。由此可见,这两种教学方法的使用都要遵循教学四个阶段:“清楚”、“联合”、“系统”、“方法”。

新课程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使教学过程的情境性越来越丰富,学生的主体意识也不断强化,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也得到探索实践。例如,支架式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随机进入教学法等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方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基于不同的教学理论,常常整合为一定的教学模式。但是,由于课堂教学具有情景性、动态性和复杂性,学生个体的知识、能力、情感千差万别,因此,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运用时也就各有优劣。由于教育实践受到不同因素(如教育的经济成本、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动机、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等)的制约和影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运用就要考虑其可接受性和适切性。我们既要防止僵化地看待某种教学方法或者某种教学模式,又要学会灵活地有选择性地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只有教师不断地反思处于特定情境中的课堂教学,并将反思中获得的经验和体悟运用到课堂实践中,教师才能为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

上一篇:现场5s管理考核办法下一篇:1月第2周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