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教学方法略谈

2024-11-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思想品德教学方法略谈(共8篇)

思想品德教学方法略谈 篇1

任何教育活动都是时代精神的缩影,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思想品德课教学也必须与时俱进。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必须把“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作为核心理念,紧跟时代步伐,突破原有的教学方式,逐步从传统和封闭走向现代和开放。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是我们理想的方式?笔者认为,与传统的封闭式教学相对应的开放式教学,是我们突破传统束缚,打开教学门扉,使教学融入生活,实现课程改革新目标的必然选择。

一、思想品德课需要开放式教学

(一)是社会生活发展的要求

社会的发展进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的活动范围不断地扩展,认识领域日益复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地从专业化、学科封闭走向综合化和学科内、学科间以及与社会生活融合。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人们心理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任何封闭自己的做法都是笨拙的。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要求教育通过开放式教学培养更多开放型的人才。思想品德课作为中学的一门必修课程,必须突破自己,走向开放,在鲜活的社会生活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并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二)是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轰轰烈烈地展开,民主、开放的新课程理念开始深入人心。新课程倡导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师生双方真诚地打开心扉进行心灵交流和沟通;新课程要求改变以往重认知轻情感、重知识轻品行、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体验、重教书轻育人的教学模式;新课程要求变学科本位为以人为本、立足学生全面发展......无疑,现代教育倡导的教学与社会相结合、与生活相联系、学生主动参与、敢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交流、乐于合作的开放的教学方式,已经成为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向。不管是什么学科,其教学方式的选择都必须顺应这个潮流,成为课程改革的促进者。

(三)是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

学生的发展不是外在强制推动的发展,而是内在自主主动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性格思想各异的主体的人,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主体能力的提高会使学生主动寻找和充分利用外部条件,有计划地主动地参与自身的发展,逐步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只有当学生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时,他才会主动学习,自主发展。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人意识,需要教师倡导民主平等的作风,进行开放教学,给学生充分的机会、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体验、感悟,促进学生成长、发展。

(四)是思想政治课提高实效性的需要

在传统的学科教学中,多数政治课教师习惯于封闭式教学,局限于教科书上的知识结构和教学内容,使用较为单一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进行接受式学习(通过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熟记教材现成结论)。这种教学方式必将扼杀学生的天性和他们对政治课的兴趣和热情,使政治课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这是我们学科教学的悲哀。为了改变思想品德课的形象,切实提高它的教学效果,必须倡导一种民主的、探究的、开放的教学方式。近几年来思想政治小论文的写作与评选,研究性学习的兴趣,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等,都给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的改革提供了新的经验和思路。如何将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思想引入日常的课堂教学之中,进行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式学习,已经日益得到重视。

(五)是评价改革的基本方向

近几年来,思想政治学科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评价方法,一直处于改革和发展之中。特别是在学科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评价方面,改革的力度很大,突出体现了评价的发展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多元性,评价改革立足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要求进一步突出过程性评价和情意目标评价;坚持评价方法的多样统一,进一步改革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不断探索多种有效的评价工具;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统一,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及其家长和社会各界在评价中的作用。评价的这一改革方向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保证,同时也要求我们打破传统教学常规,拓宽教学视野,开放教学程序,使教学与评价达到高度的统一。

二、思想品德课开放式教学的基本特征

教学方式是在教育观念指导下,教师为实现特定认知和情意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心理和教学行为倾向。它直接表现为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结构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体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和课程的目标与内容,同时也直接制约着课程目标和内容的实现,是课程改革成败的重要保证。

根据教学内容与形式同各种外界环境因素的联系程度的不同,以及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意获得方式的不同,教学方式主要可以分为开放式教学与封闭式教学两类。开放式教学是教学方式中的一个类别,而不是一种教学模式。其基本内涵应该包括以人为本、立足发展的基本教育理念,多元的教育教学目标,开放的教学心理和多维的教学设计。思想品德课开放式教学,是以养成学生良好心理品质、道德修养、法制观念、价值标准、政治信念和行为习惯为目标的,以丰富的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为载体,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展,实现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的有效教学方式。它必须具备如下基本特征。

(一)思想品德课开放式教学必须具备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多维教学目标

思想品德课是初中德育的主渠道,这一本质属性要求它不能仅定位于单纯的知识课,在传授道德知识、政治理论的基础上,应该侧重培养学生观察事物、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针对不同的学生和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也应该随着个体的差异而动态变化,以具体的、动态的目标吸引和促进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发展和进步。

(二)思想品德课开放式教学必须坚持教学资源的多样性,立足教育的实践性,紧密联系实际,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思想品德课教学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再现和升华,必须广泛取材于生活实践,而不能拘泥于书本知识。只有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中吸取丰富营养,关注学生经历的差异性,才能使思想政治课更加生动活泼和富有生命力。同时,思想品德课又必须回归生活,引导学生在真实生活中学会生存和发展,在生活实践中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

(三)思想品德课开放式教学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发展

教学是一门艺术,它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套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寻找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博古通今、博采众长,广泛学习和借鉴其他学科和领域的方法和手段,提高自身的教学实效,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调查研究,收集信息,自主探究,在实践中感悟和体验,使众多的外界信息通过不同方式不断地刺激其感官,使其已有的间接经验转化和升华为直接经验,形成科学的、稳定的道德倾向和价值取向。

(四)思想品德课开放式教学必须坚持教师思想行为方式的文明开放,在开放的教学活动中发展

开放式教学是一种发展的教学方式,它不但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要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教师在开放教学中,必须时时保持虚怀若谷的心理状态,不断地感受学生身上的青春气息,学习学生身上的众多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总之,思想品德课开放式教学应该是一种能够较好地体现德育课程目标,反映课程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的实效,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的良好的教学方式,是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选择、学会判断,乃至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向导。

三、思想品德课开放式教学的实施

思想品德课教学应该怎样运用这种民主的、开放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实效呢?本人认为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着眼于人的发展,做到教学内容开放、教学过程开放、教学方法开放、教学手段开放、教学结论开放和教学评价开放。

(一)教学内容开放,使课堂更加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

思想品德课的时代性特征,要求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实际,回归真实的世界和真实的生活。而课程的概括性和教材的时效性,制约着教学的实效性。为此,我们在遵循课程要求和教材结构的同时,有时还要有的放矢地突破课程与教材,广泛引进自然的、社会的真实现象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拓宽教学资源,加强教学与社会、与生活的融合,使生活融入教学,使教学走进生活,使学生学会生活。

(二)教学过程开放,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和学生都是真实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各自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不同,其着眼点、困惑、兴致、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各不相同,这使得教学过程变得复杂多变。思想品德课运用既定的教学结构和模式进行教学,不可能适应教学过程的动态变化,不可能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即使是再完美的教学设计,它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只有调动教师的教学机智,适时地调整教学进程和具体目标,才能提高教学适应性,做到教学过程与人的开放性的统一。

(三)教学方法开放,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教学是一门科学,但更是一门艺术。由于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性格爱好、思想方式的不同,也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方法具有不确定性,尤其是思想品德课这样的人文学科。因此,教无定法,教师必须突破自身的局限,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选用和适时调整教法,提高教学艺术水平。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已经注意到教学方法的变革,采用了问题式教学法,努力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深入思考,探究问题。但是,探究式教学与问题式教学并不是一回事,成功的探究式教学并不一定是看课堂上问题的多少和课堂热闹的程度,更主要的是看问题的角度和深度,看问题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引发热烈的讨论和思考。那些肤浅的问题已经是见多不怪,那些哗众取宠的做法也已司空见惯。在课堂教学中,有时需要有激烈争论、积极探索的高潮,有时却要有思绪起伏、心潮澎湃的沉静。我们追求的不是表面形式上的热闹非凡,而是实质上的改革创新。

(四)教学手段开放,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工具提高教学实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手段日益多样化、现代化,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更多地运用多媒体和网络,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提高教育教学实效。但是由于学校办学条件的不同,我们在倡导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同时,决不是简单地否定和抛弃传统的手段,而更需要调动教师的教学智慧,坚持从实际出发,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特别是现成的教具、简单的办法,以多维的教学视角去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

(五)教学结论开放,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不是知识技能的简单传递过程,而是新知、激情、智慧的生成过程,对于“真”领域的问题,如经过实践证明的基本原理,我们可以给学生明确的结论,当然,这种结论也可能是多元的。但是,对于“善”和“美”领域的问题,我们不要急于给学生结论,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选择一种正确的立场和评价的标准,以宽容的心态让学生有一个思考、体验和发现的过程,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或看法,鼓励学生在他人的认识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试图让所有孩子同时形成同样的观点,那只能是肤浅的,有时甚至是虚伪的。

(六)教学评价开放,使教师能够在宽容的氛围中探索和发展

教学评价主要不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最终判决,而是教学过程的促进力量,具有重要的诊断、激励功能,应该成为教师自身发展的催化剂。而评价本身并没有唯一的标准,思想品德课教学涉及的主要是人类认识、道德与价值的问题,具有诸多的不确定性,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看法,这才符合事物本身的多元性本质。同时,由于教学内容、过程、方法、结论等方面的开放性,我们必须坚持评价主体多样性和评价方式多元化的统一,以开放的心态评价教师的教学,激励教师的专业成长。那种以教学进程是否符合常规模式、是否按计划完成教学内容、课堂上学生活动的比例、学生发言的次数和提出问题的多少,以及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高低等标准来评定教师教学水平的做法,显然已经过时了。同样,对于学生的学习评价也要坚持校内外结合、课堂内外结合、多种方式方法结合,立足激励,促进发展。

当然,思想品德课进行开放式教学,必须注意教学内容开放的目的性,始终围绕教学目标,保证教学目的的实现;必须注意开放时空的合理性,该开放时开放,该收敛时收敛;必须强调开放形式的针对性,做到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同时还要把握好开放程度的适度性,做到张合有度、紧弛有致。

思想品德教学方法略谈 篇2

责任是对于一个人做或不做某些事的要求。对责任的承担就叫做负责。人们常有一种误解:把“负责”只看做是对成人、职业人员的道德要求, 似乎与儿童、青少年无关。事实并非如此。负责是对每一个人在人生各个阶段的多重角色的共通性道德要求, 它贯穿于每个人的一生。作为一个家庭成员, 由于父母养育的关系, 孩子具有尊重父母, 维护家庭财产、安全和良好生活的责任;作为一个学生, 由于受教育关系和法律的规定, 具有完成义务教育、尊重老师、遵守校纪、认真学习和完成指定作业的责任。

一、使学生意识到他所承担的责任, 现在努力学习是对自己的未来负责, 这是老师的责任

现在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越来越好, 学生读书也不成问题。但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越来越爱学习。由于种种原因, 有许多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学习成绩不理想, 厌学、欠学的大有人在。

大多数情况下, 为了使每个学生将来有个好的前程, 老师除了要想尽一切办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之外, 还要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对自己的未来负责。

游戏明理:让每个学生开学之初自备一个空塑料瓶, 一些大石块, 小石子, 细沙子, 一瓶水。把学生带到教室上让学生做“人生瓶游戏”:告诉学生依次往空瓶子里装大石块, 再装小石子, 又装细沙子, 最后给瓶子装满水。然后把瓶子里的东西倒出, 相反顺序重装一遍。结果学生会发现“次序反了就装不下了”。让学生思考讨论:“人生瓶游戏给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启示?”学生会七嘴八舌, 议论纷纷, 这时, 老师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出:人生如瓶, 先装什么, 后装什么, 次序一定不能颠倒。现阶段的我们一定要先装知识, 打好基础, 将来才会有一个完满的人生, 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让学生明白了道理还只是起步, 紧接着要使学生有切身的体会

医专的学生, 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有充沛的精力和较强的求知欲, 但遇困难又易灰心丧气, 幼稚与成熟并存, 辨别是非能力较差, 易受不良习气的影响, 因此, 对其既要尊重又要加强教育, 严格要求。他们身心发展趋于成熟, 知识量增多, 社会接触面更广, 社会交往更频繁, 但由于知识和经验不足, 认识问题不准确不深刻, 有时带有片面性。教师要充分尊重他们, 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进行心理疏导, 多做细致的思想工作。

体验生活:老师要利用活动课、社会实践课的机会带领学生深入到现实生活中去体验生活的不容易。到楼房的建筑工地去了解那些靠干重体力活挣钱的农民工的劳动强度、生存条件, 使学生明白日晒雨淋靠卖力气挣钱的艰辛。提前用一种很现实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知识对人的生存有多重要。在此基础上老师还要告诫学生:老师不希望学生在成年后才认识到贫穷会带来痛苦。老师希望他们将来有能力快乐地生活。通过这些实际生活体验, 学生会意识到“我要为将来做好准备, 现在必须努力学习”。学生会逐步从讨厌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积极学习。这就是学生学会了对自己负责的最佳表现。

三、学生能主动学习, 积极学习了, 成绩提高了并不意味着老师可以高枕无忧、万事大吉了

学生们生活在现实社会中, 与社会中的种种现象接触, 对各种社会现象有感觉, 有思维。他们会对种种社会现象以及他们个人面临的困难提出各种问题。对此, 教师不能回避这样的客观现象和问题, 必须面对学生这样的思想实际进行教学, 既要深入了解不同年级的学生普遍存在的思想倾向, 又要了解个别学生的思想问题, 有针对性地加以教育, 快乐、幸福的未来生活不会在那里等待每位学生。老师还有责任指导学生规划未来。规划未来:小时候听到最多的就是“我长大后要当科学家”。长大当了老师, 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次课里, 要学生作自我介绍时, 许多学生谈到理想时都说“我将来要当科学家”。可现实是普通的“劳动者”比“科学家”要多得多。更糟糕的是好多抱有“远大理想”的人, 自己的理想没有实现, 到头来也没有成为一个合格的“劳动者”。有远大理想没有错, 理想“大”了、“远”了之后有时有点空, 像云、会飘;像雾、会散。有多少人真的会把小时候立下的“远大理想”装在心中, 并为之一生穷追不舍, 好些人压根就没把“小理想”放在心上。其实, 把“小理想”的事情做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全中国有多少人最终能成为伟大的人、杰出的人?重要的是每一个学生能对自己和他人负责, 成年后能以正确的方式谋生, 不成为社会的负担。一个能自立的人才会是一个负责的人。

让学生心中装满责任。懂得负责能享受到更多的自由和极少的监督, 可以赢得自尊和自信, 更容易被其他人接受和认可, 可以获得知识、技能和宝贵的经验, 更能赢得荣誉、奖励、新职务的机会或薪俸收入提高。

总之, 每一个人都能对自己负责了, 社会进步就会更快, 人们的生活就会越来越美好!只有对自己负责的人才有可能对他人、对民族、对国家、对社会负责。责任重于泰山, 责任终身相遂。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人是思品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摘要:只有对自己负责的人才有可能对他人、对民族、对国家、对社会负责。责任重于泰山, 责任终身相遂。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人是思想品德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阐释了“负责任”对学生未来人生的重要性, 并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 介绍了思想品德课如何培养学生责任感的多种有效方法。

略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资源的整合 篇3

随着新课改的继续深入,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老师这样报怨:现在都不知道怎样教政治了,学生上课不认真听,家长也不重视,还谈什么新课改!

什么是教材?广义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是教学的主要媒体。狭义教材,主要指教科书,它是教材的重要部分。这就要求我们要摒弃那种惟教材是用的本本主义,灵活变通教材中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充分利用课内外教学资源,并及时整理、融合到教学中。特别是对新课程理念,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新教材给教师带来新情况,也带来如何利用新教材和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等问题。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教材作为知识、情感、情趣的载体,是教学的主要课程资源。它的处理和优化至关重要—这就是新课改倡导的教学资源整合问题。

那么何为整合?整合就是把一些零散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而彼此衔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其主要的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

那么如何具体整合教学资源呢?我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与历史联系

自古“政史不分家,今天的政治就是明天的历史”在政治教学中,可以指引学生回到“昨天”的政治,今天的历史时代,通过历史事件的了解认识而触发生对所学知识的领悟,从而达到融会贯通。

教者在讲解初一年级“意志”一节时,带领学生回到历史中,要求学生列举历史上人物的意志作用,这时整个教室议论纷纷、争论不休。让学生列举时,有学生马上举手回答:司马迁遭受宫刑,发愤著《史记》;苏武被扣边塞二十年不降仍牧羊;屈原被逐忧愤著《离骚》;左丘失明厥国语;李时珍三十年如一日著《本草纲目》;文天祥被俘写出感人肺腑的《正气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贝多芬失聪写出《交响乐》。这些人的意志怎么样?他们面对困难、打击和挫折,迎难而上,最终成为后世敬仰的历史名人。如此联系,学生在学习中兴趣盎然,同时认识到在遇到困难时意志的重要性。

2与语文结合

语文是基础学科的基础,追根溯源,政治与语文本是同一根。古代政治教学是隶属于文学的。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正是道德修养的底线,就内容而言是语文,就思想而言就属政治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老师越是出色地打开学生们的眼界去看那些不懂的东西,学生的惊讶感就越深刻,他们的求知欲望就越明显。”现行政治教材中有许多名言警句、俗语及典故均来自语文课本,因而在政治教学中,教师便可以把政治教学与语文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政治教学中迁移语文知识,从而理解政治理论观点。把政治与语文结合起来教学,既有利于政治理论观点的理解,又使教学生动有趣,既拓宽了教学的知识性,又增强了教学科目的联系性。

3与数学结合

也许有教师认为,政治是文科,数学是理科,文科怎能与理科相结合,那不是眉毛胡须一把抓?其实初中的各门学科都有是知识的基础学科,虽然学科与学科之间有分别,但他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政治教学中与数学结合不仅是教学的需要,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讲初二财产继承一节时,谈到遗嘱的作用时,也用了一道计算题,引起学生对遗嘱的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位老汉去世时留下遗产 15 个金元宝,为防止三个儿子因争元宝发生争执,立下了遗嘱,“老汉去世了,留下 15 个金元宝,宝是身外之物,盼你三兄弟磋商分配,不应因元宝损了兄弟手足情。分配如下:小儿子还未成家,就分给金元宝总数的 1 / 2 ,二儿子虽成家但家庭贫困分给剩下的1/2 ,大儿子家境较好,就分给三个金元宝。按要求把金元宝分完,兄弟三人不能多分,也不能少分,切记,切记!”请问,老人立这个遗嘱有何目的?这三兄弟如何才能履行老人的遗嘱。”

题目出现,学生便议论纷纷,对这份遗嘱产生了极浓厚的兴趣,开始思考分配的方法。这样一个政治问题便与数学科发生了天然联系。

最后,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整合教学资源。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日渐普遍。这种崭新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不仅可以综合运用文字、图像、声音显示知识背景,而且可以打破时空限制,把学生带进虚拟的世界,也使枯燥乏味的政治道理变得形象生动。它把书本知识化为血肉丰满、生动活泼的形象,实现了群体教学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知识传授与教学信息反馈、分析、计算机决策相结合,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确实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促进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健康发展,从而大幅度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

4与课程资源的结合

思想品德教材为学生的发展开辟了一条生活的通道,提供了一个可以对话的文本,以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但教材中设计的活动情境是以一幅幅的图片展开的,作为教师,不能把它当作看图说话的资源,而应该看作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活动获得知识的一种资源。因此,教师要本着密切关注学生生活,忠实反映课程标准和时代要求的原则,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来保证学生所接触的教材是“安全”而有教育意义的。通过真实场景的再现,用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和活动去“激活”教材中的生活,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深深的触动。调动学生个体资源,增强活动体验。把学生的个体资源作为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用于教学,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时刻关注学生,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合理、有效地设计活动。

教师应尽可能的使现代教育技术与本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丰富课程资源,有条件的地方要尽量开发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这是因为媒体资源提供的学习环境是一个开放式的、自由的空间,它展现的是丰富、全面的学习资料,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在老师、同学的协助下,主动建构知识,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教师还可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体验等,巧妙艺术地整合各类课程资源,为我所用,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思想品德教学方法略谈 篇4

驿城区胡庙一中

宋祎

一个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要重视课堂教学环境的作用,应创造良好的积极的课堂教学环境,使之成为传授知识、培养情趣、启迪智慧、提高觉悟的催化剂。思想品德教师依据教材而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的理解思想品德学习内容,促进其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给学生以自信、让孩子有自尊

教育目标主要体现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领域之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有自信心。而发现自己的关键在于情感的调控和兴趣的培养,教师通过情感控制帮助学生确立目标和接受失败,帮助他们建立自尊、树立自信,从而以一定的心理优势投入学习活动。现代教育观念提倡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发展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与此同时更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尊重学生的生存方式,尊重学生独有的文化,将学生看作有尊严、动态成长的独立个体。课堂是一个传播知识的地方,但学生在这里期望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更多的来自教师的真诚的爱,和在学习中

给予的点滴关怀与支持。对学生要有爱心,要爱护每一个学生。因为只有爱,才能消除学生压抑的心理,才能为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因为只有爱,才能使学生感到温暖,才能使学生消除戒备心理,才能使师生之间没有隔阂,情感更为融洽。其次培养学生新奇感,让他们有兴趣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充分注意运用不同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要我们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借助于多媒体、投影、录音等教学辅助用具,设置巧妙的悬念、组织竞赛、动手实践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创设情境,采取自主探究的方式,行之有效地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学变为主动学,达到快乐学的境界。课堂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都要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探索欲,使学生对知识感到新奇、有趣,让知识保鲜,学生学起来才更有趣味。对学生的错误理解回答,不要一棒打死,不要让学生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要循循善诱。教师要通过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动机来促使学生对学习的投入,增加他们的有效学习时间。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知识,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减少模式化的教学设计,让真实的生活走进课堂,给学生以真切、自然感。课堂上要让学生觉得学习是内在需要,能学以致用,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第三学生要自主学习,激发潜能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三者之中,自主是

合作、探究的基础和前提。个人的自主学习对于思想品德学习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新的科学研究发现,大脑细胞的成长和发展不仅仅取决于先天的遗传因素,也不仅仅取决于后天环境的影响,它还受制于自身——一种随机的自我的成长和发展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应该在各个环节上体现人的本性,张扬人的个性,努力促进学生的成长。现代德国教育家斯朗格说:“教育的核心是合格心灵的呼唤。”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接受或接纳知识,而是唤醒人深处的自我意识,发展他们的潜能。要建构绿色课堂教学环境,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个性。在课堂上,应打破内容与形式的封闭,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让他们把自己独特的看法、奇思异想,甚至是荒唐的问题都可以随时呈现,更要精心呵护学生的质疑。每个学生都有每个学生的价值,他们是个性化的个体,他们的发展是有差异的,作为教师应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个性特点,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一个学生。要让学生扬其所长,补其所短,看书也会“标新立异”,促使他们在课堂中自我要求、自我探寻,同时努力挖掘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赞扬,这样合理的评价就不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发展的动力,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乐观向上的课堂教学环境氛围的营造。

最后师生多层面互动,提高课堂效率

思想品德教学心得 篇5

1、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首先要为学习创造宽松的教育方式,组织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给一些适当的平等的参与机会,增进学 生的自主性意识。老师要当好指导者,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启发 学生对道德方面进行积极的思考,让学生在自学、讨论、争论中去发现问题,提高认识,建立新概念,利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所验证的观点去分析判断周围的其它事例。

2、以小组调查、讨论开展学习活动。教育可通过分小组学习方式,使更多的学生有自由表达机会,这样学生从不同角度能认识和思考问题,促进学生参与学习、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教师经常关注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学生自我接纳,自我激励,能够在自然、轻松、和谐、民主的条件下主动把外部的情绪表现,逐步转化为内部的情感体验,实现道德内化。

二、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要帮助学生自我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当前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特殊的家庭地位中,存在着任性、骄横、自私、抑郁等不良心理行为。教师可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择锻炼心理品质。

2、增强学生生活道德规范的意识,培养责任心。教师应把培养责任心融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平时可通过思想品德教学帮助学生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抱以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的态度,教育学习做事认真,诚实守信,能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负责任。

三、增强学生生活体验。老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运用直观具体的教学内容与课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具体道德情境中,培养他们辨析是非、善恶、美丑,帮助学生在道德判断的实践活动中认识别人的言行来认识判断自己的言行,学会自我选择,择善而从,提高道德判断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行为。

思想品德教学心得(2):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也越来越成为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一堂思想政治课的成功与否,其关键点已集中到如何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上。从教八年来,我从实践中总结出几点心得,我认为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应该从以下几个原则去做。

第一,尊重学生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基本构成者之一,尊重理教育原则和教育本质的要求,每一个都是活生生的独立的个体,在不同的年龄段,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和个性特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自觉性、自主性、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独特的品质,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并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满堂灌,学生不是接受器,而是不断地在学习中发展的人。所以要让学生有自主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要尽可能地创造各种条件引发学生无限的的创造力和潜力。由此可见,教学过程不仅仅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使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以让学生体味主动获取知识的乐趣,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比如在讲授初一第三课《善于调节情绪》时,针对现在独生子女个性强,情绪不稳定,容易受不良情绪干扰学习生活的普遍现象,我在学生中首先进行了大讨论,《当我不高兴的时候》,同学们一下子就来劲了,在课前都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课堂上,每位同学都争先恐后地讲出自己的心里话,连平时最不喜欢说话的同学也大胆讲出自己的心声。课堂上,同学们把老师当成心理医生,倾吐自己的委屈、不解、茫然,使同学们新鲜又感到自己融入到学习中,成为一堂思想交流课,即尊重了学生的表现欲和创造性,又使学生了解,情绪不稳定并非只有自己才有,而是他们这个年龄段的特点,从而使学生对第三课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也从实践中得到证实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二,教学活动要丰富有趣

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教育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之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个阶段都能联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探索和行动。兴趣既是教学的手段,也是教学的目的”。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表明兴趣能使学生的个性积极化,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顽强的毅力和坚强的自信心,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始终把引发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即个性兴趣和求知欲放在首要位置,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能有最充分的感知和理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其中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是动机,激发兴趣,发展个性的最佳选择,通过小品表演,演讲比赛,辩论会等感知活动,可以强化学生的表现欲,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通过讨论、辩论、演讲、质疑、析疑、解疑等大脑的思维活动,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高他们学习的理性分析能力,使其主体精神在主动获取知识,积极思维后产生动力,得到弘扬。在初一的教学中,我就大量采用现场表演、分组大辩论、即席演讲等活动形式,多方位、多角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求知欲、寓知识教学于活动之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内在的潜能和个性特征也得到充分挖掘。政治课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之一。例如第三课,第一框题《情绪——奇妙的“窗口”》我的就让学生现场表演喜、怒、哀、惧,大部分同学都纷纷登台表演,整个课堂活跃异常,同学们对情绪的变化,面部表情,言语声调,身体姿势等表现形式非常感兴趣,一个个的表演即使同学们训练了表演能力,也在轻松欢乐的氛围内接受了书本知识,增强了对理论的实际理解,这种亲身的体会是教师的说教所不能达到的,学生的能力在兴趣中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第三,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素质教育倡导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强调受教育者德智体储方面生动活泼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也须以学生个性的弘扬,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提高为目的。素质教育强调的学生主体性也要求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和组织下主动地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学生在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同时形成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个性特征。课堂上采用活动教学的方式本身不是目的,仅是一种手段,通过这些活动其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维动力,从而提高能力,发展个性,把思想政治课变成师生互动、学生探求,主体弘扬的课堂,变说教的课堂为互动的课堂切实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由教实践我感到:什么时候把发展个性,提高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目的;什么时候政治课就受欢迎,就充满生机和活力;什么时候违背了这一宗旨;什么时候政治课就备受冷落,就枯燥乏味。

思想品德教学反思 篇6

一、先入为主,激发兴趣。教师的举手投足、言行举止首先应当吸引住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深刻领会涵义要求,用先进的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认真备课,集体备课,个人优化,发挥合作的力量,集思广益,博采众长,预设教学实践中可能生成的各种问题,同时当旁征博引,广泛查阅有关教材资料,积极汲取以往有益的教学经验和教训,把课备精、备细、备透、备实、备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综合运用故事、笑话、时事、歌曲、图画等多种形式适时导入新课,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合乎学生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全身心投入学习之中。针对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结合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以案例导入新课的方式居多,让学生听故事想结局、听故事想题目,可以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效果较好。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多观察生活,多积累素材。

二、课堂教育目标明确,合理安排课堂结构。科学教育出版社为我们提供的思想品德教材,故事精彩、案例丰富,不时点缀发人深省的格言警句,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面对纷繁复杂、体裁多样的课本,教师务必牢牢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透过现象抓住课文的本质,提纲挈领、抓住要害、明确目标。众所周知,新课程要求的三位一体目标分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因此,教师应从形象生动的课文中提炼其精要和实质,确定每节课的三位一体目标,把抽象、概括的教学目标描述语言具体化、明确化、清晰化,简洁、具体,尽是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师引导的情况下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循循善诱,步步深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三、教学必须为生活服务的教育理念的实施。在课堂知识结构完整的前提下,要适当延伸拓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己,由此及彼,学会解决生活中自己遇到的问题。除了了解课本的实例以年,最好能够使用最接近农村学生生活的实例加以分析课堂知识,这样能够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生活能力相得益彰,这也符合新课改教学的要求。

四、自觉主动,事半功倍。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为了培养这种新型人才而进行的一种研究和探索。所谓“自主学习”是相对“被动学习”、“机械学习”而言的,它是在教学条件下的高品质的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这种主的学习精神

能够使学生自己确定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能够针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即参与学,又参与教,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有正确的评价,并能做出相应的调整。对中学生而言,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为此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工作,比如在上课前,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划出所谓的知识点,找出自己的不理解的、不懂的,这一过程十分关键,因为教师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而学生又是单一的个体,每一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可以明确自己的薄弱环节,从而课上集中精力解决疑难问题,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谓的自主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另一方面在上课后,教师要学生明确本节教学目标基础上,留置时间、空间,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再者,在课堂上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对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中遇到的问题,要自觉主动提出,将问题当堂解决,不留死角。

五、合作探究,拓展升华。一个好的班集体是需要有较高的团队合作精神的,合作学习的展开,往往是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讨论的,合作学习指的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观念,合作学习的主要活动是小组成员的学习活动,它首先要制定一个小组学习目标,然后通过合作学习活动对小组总体表现进行评价。合作学习的另一种形式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和全校交流。所谓“探究学习”是相对“接受学习”而言的一种学习方式,即从学习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题目,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学习过程除了被动接受知识外,还存在大量的发现与探究等认识活动。新课程要求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要转变单一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倡导探究学习。

六、温故而知新。教师应指导学生及时复习课堂上学习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及教师的讲解正确理解教学内容,再次阅读课本,进一步理解教学目标的制度,问题的分析、直至解决,自主得出结论,使知识咀嚼消化,滋润心田,强身健体。并且检查复习效果,有必要的话展示一定数量、质量上乘的练习题,与新课标接轨,与中考衔接,限定时间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七、教后反思,查漏补缺,完善课堂教学。我们的计划一般没有比现实变化的快。计划得再周详,教案写得再完善,课堂教学中往往也会遇到这样那样各种意料不到的问题,导致我们不能完整地实现教学计划,这些问题,需要教师深入进行反思,思考其原因,寻找解决办法,为今后的教育教学服务。问题的产生和出现主要表现在教和学两个方面。执

教者的教学理念会直接影响到课堂知识的质量,也会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大的影响,所以我们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做到与时俱进,尽是减少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另一个我们要充分分析教学目标的合理性、科学性,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的巨大的负面影响。

思想品德教学方法略谈 篇7

关键词:以人为本,思想品德,教学质量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强调指出, 要把人作为发展中心, “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 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应该使每个人都能发展、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 也应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强调人本思想,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 这是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就是要把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落实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上。

一、“以人为本”思想的科学内涵

以人为本的内涵包含两个方面。首先是“人”这个概念。“天地万物, 唯人为贵”。《论语》记载, 马棚失火, 孔子问伤人了吗?不问马。说明在孔子看来, 人比马重要。在现代社会, 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 作为一种发展观, 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提出来的。其次, 以人为本的本, 不是“本原”的本, 是“根本”的本, 它与“末”相对。我们大家所熟悉的“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 以及“学校教育, 学生为本”等, 都是从“根本”这个意义上理解和使用“本”这个概念的。

二、弘扬“以人为本”思想是提高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必然选择

在全面推进以“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素质教育的今天, 作为学校德育主阵地的思想品德课,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弘扬人本思想, 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必然选择。

思想品德作为一门人文学科, 它不仅给学生提供认识事物的工具和方法, 更重要的是铸造学生的灵魂, 以人为目标, 以“学会做人”为基点, 培养学生学会选择、学会创造、学会合作、学会抗挫, 追求个性发展, 塑造“自主、自强、自立”的现代人格, 使学生在离开学校时, 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人。

课堂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着重点和落脚点, 就要围绕尊重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来实施。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 不再是一个任由老师去雕刻、灌输的材料或容器, 而应该是课堂的主角。所以课堂设计就必须体现人文精神, 充分尊重学生的权益, 要“以人为本”来统领课堂教学的全部。

三、从实际出发,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弘扬人本思想的构想

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 根据素质教育关于知识、能力、觉悟全面提高的要求, 必须端正教学思想, 从实际出发, 注重弘扬以人为本的思想。

(一) 面向全体学生

要实施素质教育, 就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思想, 努力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要面向全体, 对学生全面负责, 着眼于大多数和大面积的提高, 绝不让一个学生落伍。既要培养优等生和中等生, 保证为上一级学校输送优秀的学生, 更要注意去积极转化和辅导差生, 这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坚持一切从本校、本班、本学科的实际出发, 根据不同类型, 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 有区别地开展教学工作,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要求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适当深化, 把知识转变为能力和觉悟, 并加强综合训练;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 要狠抓基础知识, 注重在基本知识过关和基本训练上下工夫, 让学生理解记忆;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 则适当降低要求, 扎扎实实抓好基础知识的查补和复习, 强调从基本概念入手, 加强基本训练, 力求学一点, 当堂复习, 当堂巩固。同时, 适当开展一些第二课堂活动,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如组织学生学习时事、讨论课、报告会, 搞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关的社会调查活动, 并结合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加以分析, 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二) 尊重学生,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导演, 学生才是演员, 是主角。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向学生灌输正确的道德观念、法纪观念、经济观念和政治观念, 忽视了学生是活生生有思想、有感情的人, 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观念的“容器”, 采取注入式教学模式, 以讲授法为主, 进行单一的信息交流, 教师讲学生听, 要求学生全神贯注、聚精会神, 课堂成了讲堂。这样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也违背了教学规律, 只能是事倍功半。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解放学生的头脑, 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 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 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 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扩大知识和眼界, 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 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要学的知识, 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陶行知先生关于“五大解放”的思想充分体现了教学模式人性化的本质。那种“一言堂”和“满堂灌”教学模式, 不仅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压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而且会助长学生的学习依赖性, 阻碍学生素质的提高。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塑造健康人格、正确态度价值观的过程。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就应以学生为本, 从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入手, 以期培养学生的人性化自觉。

(三) 课堂教学设计人性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形式, 采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 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由此, 思想品德教学不应只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而应是将知识化为素养, 思想品德教育不仅是一种知识、方法的传授, 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一种严谨的科学观和人文精神的体现。

1. 实行“教育——教学”一体化。思想品德教学要把学好知识、发展能力、转化情感有机结合起来, 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行为教育。《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 就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课程标准》注重以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学生, 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 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 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 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与此同时, 在人性化的旗帜下, 我们还必须特别关注这些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学生, 他们的心理健康对于个性人格健康有决定性影响。

2.优化课堂氛围, 形成师生互动, 体现人性的平等。要让学生独立地表达见解, 学会和他人的良性沟通, 正是思想品德教学人性化的良好体现, 也是思想品德课培养学生人性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在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可谓“非真理莫言”, 假如学生犯错, 动辄被批评, 甚至被同学、老师取笑, 加上教学进度的限制, 老师往往更愿意采取填鸭式的“一言堂”, 不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

[1].[美]德洛尔著.《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年6版

[2].周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通识培训书.《教学模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3].徐成芳主编.《中小学教学新大纲及教材分析 (中学思想政治) 》 (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流程优化略谈 篇8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目标;激发兴趣;联系实际

初中是基础教育阶段一个重要的环节,在这个学段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品质都在迅速发展和形成,这一阶段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思想品德教学作为学校实施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在对学生良好意志品格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所以,作为初中课程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思想品德教学的地位尤其重要。怎样流程,提高教学效率,构建高效课堂,是每一个任课教师都在认真探讨的课题。思想品德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和活动性很强的课程,且由于初中教育处在引导学生品质修养的最初期的特殊性,因而在新课改中,思想品德课被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这也表现出我国政府和教育界已经普遍认识到品德课程的作用及其重要性。然而我国目前品德课的教学模式仍最大限度地限制在教室中以传统的言传教学模式为主,特别是教学资源相对缺乏的城镇,品德课的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现阶段思想品德教学的分析

由于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思想品德教学一直以来给人的印象就是说教课,特别是一些家长由于在社会上浸淫久了,他们对于思想品德教学有一种偏见就是说教太多,假大空太多。这种思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在内心有一种抵触情绪,特别是一些教师把教学上得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兴趣淡薄,认为考试前临时复习一下也就能够及格。这样导致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效率低下,缺乏实效性。新课改倡导的重要理念: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要关注实效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精心培植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和提高学生的进取精神,在教学实践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优化思想品德教学的流程,提高教学效率,成为现阶段教学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优化思想品德教学流程的措施

1.优化模式,达到目标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在教材内容中,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培养学生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在生活中,培养学生形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的良好意志品格。因此,课堂教学实践应该以改变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为目标,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研究学生具有的认知水平,坚持情理兼容、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科学性、思想性,把教学重点落在实效性上,在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实现人文与科学、智力与人格协调发展的大好局面。

2.营造氛围,适度延伸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很差,需要在兴趣的基础上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的形成,就是成功教学的保证。在导入环节激趣,教师可以选择多种激趣的导入法:比如,以故事导入、以歌曲导入、以一个热点问题导入、以一个社会现象导入,在教学中悬念导入法、情景导入法、发散思维导入法、直观教具导入法都是教师可以采用的方式。

以教材内容激趣。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是教学的蓝本。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拓展,又要适当延伸,但是还要尊重教材内容。教材内容中有很多可以激趣的素材,教师可以深入挖掘现实生活中的学习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的方法,有效组织教学活动,把教材内容和生活实际密切结合起来,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3.立足生活,内化塑造

思想品德教学与其他学科不一样,教学目标与生活和社会密切相关,优化思想品德教学,必须密切联系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寻找教学素材,深化教材内容。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很多的知识点都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教师要充分地利用这个特点,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通过教师的努力,弥补学生生活阅历不足的缺陷。思想品德教材中,有很多的内容取自于社会实际,比如,我国的社会体制、法律法规等,都是社会生活的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教學流程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动态过程,优化教学流程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只有认真研究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才可以保证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采取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在学生的初步认知、感悟提高、内化提升的过程中,真正实现德育教育主渠道的功能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元彬.浅谈优化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0(01).

[2]吴菊.优化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J].新课程学习:下,2012(08).

上一篇:临洮县2011年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总结下一篇:2020年节约型机关创建行动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