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优秀教学设计(推荐10篇)
【教学反思】
蔡元培认为:“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等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学生的学习过程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最终有效地完成。因此,我对“先试后导,先学后教,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先试后导式学习是指教师在正确的教育观指导下,运用情感的教学手段,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激发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主动去尝试学习,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然后就学生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师生互动,运用协作探讨的方式,在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中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
一、“自学存疑”,强调学生自学、自悟、自得
现代教学思想认为:教学过程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相信学生的潜能,对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取得成功充满信心。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尝试实践、依靠自己的劳动,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发现知识。如:学习“谈《水浒传》”这一段,我是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找出最值得研究的词语或句子,通过独立思考或同桌或四人小组讨论,研读,然后汇报各自的研究成果和发现的问题,在这样的一种学习氛围中,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这种探究学习,既有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群体的讨论切磋,在不断的交流碰撞中,让学生不断地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二、“质疑答题”,强调教师的点拨、点破、点化
“质疑能问,已知知识大半。”对于学生学习探索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首先应组织学生讨论,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启发、思维互补,尽可能使大多数学生的尝试实践取得成功。在教学“谈‘碰壁’”这一段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有什么问题,先同桌商量一下,解决不了的,再前后四人小组讨论,仍然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大家讨论。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发扬协作学习的精神,做到思维互补。而在学生不能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时,教师就需要及时地加以点拨,点拨不够,还需点破、点化。《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中,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理解这个句子是很困难的,因为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学生根本无法体会句子中的含义,这时就需要教师恰当的引导,启发和点拨。这里我及时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鲁迅面对白色恐怖坚持斗争的资料,让学生了解鲁迅说这句话的社会背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思路,使学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句子的含义,感受鲁迅敢于同反动势力作斗争的品格。还有,在学了谈《水浒传》这个故事后,学生只懂得鲁迅对侄女的关心和爱护,还不能完全理解他对广大青少年的关心和帮助,这时我适时地给学生出示补充介绍鲁迅关心帮助广大青少年的图片和解说,使学生能充分感悟鲁迅关心爱护青少年的品格。
三、“激疑拓展”,强调求实、求活、求新
“激疑拓展”强调的就是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获得创造的成功。在本课结束前,我设计了一个启发学生想象的拓展训练:假如你现在在万国殡仪馆里,你想对鲁迅说些什么?让学生给鲁迅写幅挽联或写一两句话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因为通过前面两个故事的学习,教师对一些必要的课外资料的补充介绍,学生对鲁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鲁迅的敬佩之情也随着课文的深入学习而越来越深厚,情到深处不吐不快,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思维被又一次激活。他们在想象的过程中进行着创造性思维,体验着创造成功后的喜悦。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对学生语文素质进行科学合理评价的问题也逐渐被提上日程。显然,传统评价学生语文素质的测验方式已在许多方面不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目的以及语文教育特点。首先,现实中单调片面的考试评价方式使得学生、教师、学校、家长以及全社会形成了一种误解:考高分的学生是好学生;班级平均分高的教师是好教师;升学率高的学校是好学校。量化的分数成了主宰命运的上帝,成了区分好与不好的标准。这种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评价方式的负面影响背离了教育的初衷,教育变成了为考试做准备,而不是为学生生活做准备。其次,传统语文测验方式只强调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记忆和技能的运用,用一张试卷、一个分数进行简单评定,忽视了语文素养的丰富内涵。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仅是语文知识与技能,而且还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想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1]可见,简单沿用传统评价方式可能会使语文素养中许多有价值的内涵得不到体现,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评价趋于片面简单化,长此以往将最终影响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第三,传统测验方式只能静止地看到学生的表面现状,却无法深入学生的思维过程,不能诊断学生学习困难及预测学生的学习潜力,只根据几次不同质的测验也无法动态地分析学生进步、稳定还是退步。第四,处于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他们的世界观正在逐步形成,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尤其是到了这个阶段自我评价已相当谨慎,且愿意讲出自己的不足。然而,传统的测验方式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整个评价过程中,学生只是扮演一个“被告”的角色,仅仅受测者。
因此,在语文课程改革的同时,构建一个符合语文教育发展及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现代评价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依据先进的`学生评价理论,对中学生的语文素质展趋势的评价。 进行全面、客观、综合、动态的分析评价。其中“语文综合素质”包括语文读写听说能力、语文学习方法与习惯、合作交流能力、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创新能力几项内容,“发展性评价”是指该评价不是一时一次的评价,而是一个多次综合动态并预见。
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构建的依据及实施原则
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评价的内容结构上体现人的全面发展。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述:人的发展表现在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过程中,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体力和智力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2];表现在人与社会交往过程中,是对社会关系总和的全面占有,不仅包括智力和体力的发展,而且还包括精神上、道德上、情感上的全面和谐发展。在构建高中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内容时,不仅重视语文能力要求,而且更强调语文德育、语文美育的内容评价,对于这些内容的重要性不因在目前考试内容中没有具体体现而被忽视。同时,在制定评价目标及作出评价反馈的环节上,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以多元智力理论为基础,重视学生间的个别差异,教师和家长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并由教师通过学生日常表现资料的积累分析出每位学生的发展潜力及目前的优势和不足,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真正认识到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智力倾向,而表现出来的可能只是其中的一种智力,也可能是几种智力;各种智力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好坏之差、轻重之别,每个人都有可资发展的潜力。在评价过程中,还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思想,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要求学生、家长及其他有关人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评价过程中,评价建立在多方协商的基础上,从评价目标的制定、评价内容的确定到评价结论的得出,教师都应该与学生甚至是家长进行充分的交流,多方切磋才能保证体现不同主体的需要和利益,体现在形式上不仅有教师评、学生自评,还有学生互评、家长评。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也借鉴了后现代主义关于世界是开放的、多元的、具有可变性的主张,在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等方面都体现了多元的特点,并且注重形成性评价,突出过程,强调收集日常资料的重要性。
师:同学们都知道猫头鹰吧, 谁来说一说, 猫头鹰有什么特点?
生1:猫头鹰专门抓老鼠, 帮助农民保护庄稼。
生2:猫头鹰在夜间捕食, 在白天睡觉。
生3:猫头鹰还有一个特点, 它之所以在夜间捕食, 是因为它有一双夜视眼。在漆黑的夜里, 常人无法看清任何东西, 但拥有这样一双眼睛, 就什么都能看见。
师:有一位伟大的作家, 他的偶像就是猫头鹰。他生活的环境、他创作的文章, 都与猫头鹰有着很密切的联系。他还画过猫头鹰呢!你们知道这位作家是谁吗?
生: (摇头) 不知道。
师:他就是鲁迅先生。他生活在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 当时到处混战, 民不聊生, 许多人都认为中国已经没有希望了。就是在这样一个黑暗的环境里, 鲁迅担当起了重任——“抓老鼠”。
生:抓老鼠?
师:这可不是说他真去抓老鼠。这里的老鼠代指一类人, 你们知道是哪种人吗?
生:坏人。
师:对。鲁迅写文章揭露旧社会的黑暗, 批判不为百姓做事的贪官污吏, 谴责他们冷酷无情的行为。
生:鲁迅写这样的文章, 他不怕被抓起来吗?
师:鲁迅写文章时, 用过一百多个笔名, 每次发表文章, 都换不一样的名字, 所以谁也不知道这些文章都是一个人写的。虽然那些胡作非为的高官痛恨这个骂他们的人, 可他们也没办法呀, 因为他们以为写这样文章的人太多, 根本抓不完。连大家熟悉的“鲁迅”这个名字, 也不是他的真名。
生: (惊讶) 鲁迅是他的笔名啊?
师:对。鲁迅的真名叫周树人。他有几部非常重要的作品, 都是以鲁迅作为笔名发表的, 所以大家就记住了他的这个名字。鲁迅去世后, 许多人来参加他的葬礼, 甚至有人为他的离去痛哭……
生:他的这些事情和猫头鹰有什么关系吗?
师:猫头鹰在夜里捕食老鼠, 漆黑一片的环境中, 它依然可以准确地发现猎物。鲁迅成长在中国最黑暗的旧社会中, 几乎所有人都被蒙蔽了双眼, 看不到中国的前途, 也对那些坏人坏事习以为常了, 但鲁迅却要站出来指出这些问题。
生:原来是这样呀!所以, 鲁迅一开始就想成为一个作家, 把不好的事情都写出来。
师:其实, 鲁迅的志愿有过几次改变。鲁迅年少时, 八国联军侵略中国, 许多无辜的百姓都丢了性命, 为此, 鲁迅立志要当兵。他在南京水师学堂学习, 要在战场上打跑敌人。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渐渐意识到, 中国缺少的不是士兵, 而是医生。当时有许多穷苦的人生了病, 却没有钱医治。于是, 鲁迅去日本学医, 希望可以帮助这些人。但在学医的过程中, 鲁迅明白了, 他不可能医治所有需要帮助的病人, 而拯救中国人肉体上的伤, 远远不能解决救国的问题。写文章的影响就是改变人的思想, 一个人只有思想上进, 才能付之行动。发表在报刊上的文章, 全国人都能看到, 这样也会让影响力更大。于是, 鲁迅最终选择了为文, 当作家。鲁迅的几次改变理想, 都不是考虑自己, 而是为了国家。所以, 他才会如此伟大, 才会有那么多人尊敬他。
第一课时:几本书和一个扁平的鼻子
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 更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的作家。这篇课文的题目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你们知道题目叫“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与“伟大的作家鲁迅先生”有怎样的区别吗?
生:写伯父鲁迅先生, 说明作者与鲁迅是亲人, 非常亲切。文章里写的事情也是很常见的日常小事。如果题目叫“伟大的作家”, 应该写鲁迅的大事。
师:对, 刚才我给大家介绍的鲁迅先生, 就是一位伟大的作家, 而不是普通的伯父。《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里写的都是小事, 一个人的伟大, 也能从他做的小事中表现出来。下面, 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篇课文。
(师朗读课文, 读完课文第一个自然段)
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 ……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在第一自然段里, 有一句话是这个自然段的中心句, 这段话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你们知道是哪句话吗?
生:开头的一句话:“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 我的年纪还小, 根本不知道鲁迅是谁, 以为伯父就是伯父, 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
师:一般每个段落的中心句都是第一句或最后一句, 但是文无定法, 要细读课文, 灵活理解, 绝不能生搬硬套。这段话先写我以为伯父很普通, 他去世后, 我才发现他不一般……
生:“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 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是这句话吧?
师:对, 就是这句话。如果把这句话改成陈述语气, 就是“我的伯父受到很多人的爱戴”, 而这一段是说许多人都为鲁迅送行, 不认识的人也为他痛哭, 因为人们都敬爱他。请大家把“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这句话画上横线, 下面作者就要透过一件件日常小事回答这个问题了。
(师继续朗读课文, 读完第二个自然段)
师:我和伯父谈起《水浒传》时, 我张冠李戴地乱说一通, 伯父笑着说, “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如果你们读过鲁迅先生的杂文, 就会知道这句话很符合鲁迅的说话风格。鲁迅的语言通常都是话里带刺, 等被说的人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 都会感到特别羞愧。
生:这句话是讽刺作者的。
师:不过, 鲁迅是善意的, 所以这话里的刺也是温柔的。如果直接批评孩子读书不认真, 会伤害孩子的自尊。
(师继续朗读课文, 读完第三自然段)
师:伯父送我两本书, 作者特意提到了书的名字, 一本是《表》, 一本是《小约翰》, 你们知道为什么要特意写出书的名字吗?
生:这两本书是鲁迅写的吧?
师:你说得很接近。但这两部书不是鲁迅自己写的作品, 而是他翻译的作品。两本书, 都是非常优秀的外国儿童文学。因为鲁迅自己写的文章不适合儿童看, 他就用自己宝贵的时间, 为孩子翻译国外的文学作品。你们说一说, 这体现了鲁迅的什么性格特点?
生:为祖国培养栋梁, 热爱祖国的花朵。
师:对, 鲁迅非常关心下一代。他自己的事情那么多, 自己也需要写很多文章, 却依然不忘记小读者们。所以爱戴他的人, 不仅仅有成人, 也有学生。鲁迅先生要改变当时中国人陈旧落后的思想, 他不仅关心大人, 也关心孩子。
(师继续读课文, 读完第二件事)
师:这件事, 我小时候读不懂, 心里还想, 鲁迅怎么这么傻呢, 走路也不看着点, 把鼻子磕到墙了。不过, 我现在明白了, 这句话是另一个意思。你们懂这句话吗?
生:我觉得是说鲁迅也像猫头鹰一样, 白天睡觉, 晚上工作, 所以他在夜里看不见路, 就碰壁了, 鼻子就扁了。
师:哈哈。看来, 你和我小时候一样, 没有理解这句话。我们刚才说了, 猫头鹰的眼睛在黑夜看东西, 就像我们在白天看东西一样清楚, 它有一双夜视眼呀。那, 鲁迅……
生: (恍然大悟) 哦, 我明白了, 是说虽然鲁迅能认识到社会的黑暗, 但他生活的环境很艰难。
师:那你知道“碰壁”是怎么回事吗?
生:“墙壁”代表敌人, 所以他处处“碰壁”;还有可能是, 那些坏人不喜欢鲁迅写的文章, 他们不让鲁迅发表, 也不敢给发表。
师:你真聪明。鲁迅写的“碰壁”, 并不是指鼻子撞到了墙上, 而是说在生活中, 与黑暗势力作斗争遇到的迫害和打击。这是很可怕的, 但是鲁迅先生却把它当做了笑谈。你们说, 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呀?
生:乐观!勇敢!
师:说得好!但是, 我还要提一个问题, 鲁迅先生“碰壁”, 是为了自己吗?
生:不是!他是为了全中国、全社会, 才勇敢地“碰壁”的。
师:他不顾自己的安危, 一心想着全中国、全社会, 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呀?
生:爱国!无私!
师:你们瞧, 餐桌上的一句笑谈, 深入分析, 竟然隐藏着一个伟大的灵魂。鲁迅先生去世之后, 人们在他的身上盖了一面旗帜, 上面写着三个字:民族魂。
第二课时:一只伤脚和一连串的动作
这篇文章里写到的第三件事是全文的重点, 作者没有直接说明鲁迅的性格特点, 而是用形象说话, 这一部分都是对故事的描写, 写得很含蓄。这些小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也是最能反映人物性格特点的事例。
(师继续朗读课文, 读完第三部分)
师:“有一天黄昏时候, 呼呼的北风怒号着, 天色十分阴暗。……最后深深叹了一口气”。请同学们读这一部分的第四自然段, 在文中画出爸爸和伯父为车夫包扎伤口时, 作者所用到的动词。
(生阅读课文、画动词, 师指导, 十分钟后)
师: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他找到的动词。
生:跑、跟、拿、扶、蹲、跪、拿、夹、拿、洗、敷、扎。
师:你找得很全, 这些动词中, 有的是普通的动词, 有的却是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 是重点的动词。谁能找准, 并且解释明白?
生:“跑”这个动词, 说明爸爸特别为车夫着急, 不是慢慢走回去, 而是飞快地跑, 他是一个关心别人的人, 即使是陌生人, 也很关心他们。
生:从“扶”字又可以看出来爸爸和伯父都特别关心车夫, 所以扶他起来。
师:旧中国时, 车夫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下, 没人瞧得起他们。在当时鲁迅的社会地位却非常高, 是作家, 是教授, 他能对一个车夫这样关心, 说明鲁迅关心底层人, 他认为人的社会地位无高低之分, 人人平等。
生:老师, 下面的两个动词, “蹲”和“跪”, 是鲁迅跪着, 还是爸爸跪着呀?
师:这个问题真好, 你认真读一遍, 然后再想想。
生: (思考) 是爸爸蹲着, 鲁迅跪着吧?
师: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鲁迅是文章的主角, 他应该更关心劳动者, 所以我猜, 一定是他跪着。
师:分析文章不是摸彩票, 靠运气, 要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写文章, 都是有语言顺序的, 这是同学们写文章时很少注意的问题。你们看, 这段话中, 开头写父亲跟着伯父拿着药出来, 在后面又写爸爸拿着镊子, 伯父拿着硼酸水, 无论是前面还是后面, 都是写爸爸的动作在前, 写伯父在后, 所以……
生:所以, 在这两个动作中, 也一定是前者是爸爸的动作, 后者是伯父的动作。
师:对呀!你们写作文一定要注意语言顺序, 这是非常重要的。鲁迅没有把自己当伟人, 无论什么时候都处处为别人着想, 对一个比自己社会地位低很多的人, 都会这样关心。从鲁迅给车夫包扎伤口的动作来看, 鲁迅对车夫充满了关爱。同学们在写妈妈照顾自己的作文中, 常常缺少这样的细节描写, 同样是写包扎伤口, 可从你们的描写中, 看不到妈妈对你们的爱。你们再写这样的作文时, 一定要注意细节的刻画。
师:下面, 请同学看这一部分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不明白车夫为什么在这么冷的天气里, 光着脚拉车, 对爸爸和伯父介绍的话, 作者也不明白。当作者要求伯父鲁迅详细解释时, 伯父只是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个时候, 鲁迅心里在想什么?
生:这部分的开头, 写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赶着回家, 街上的人那么多, 却没人注意到车夫, 没人帮助他, 鲁迅特别伤心和失望, 他当时心里很难过。
师:你能结合文章来说, 太好了。在这么冷的天气里, 车夫还光着脚拉车, 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他没有钱买鞋子, 家里的生活条件不好。
师:穷苦的人连吃饭都是困难的, 所以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再关心自己是否能穿暖了。鲁迅的这一声叹气, 是对车夫的同情。但是, 别忽略了叹气前面的“深深”二字, 有了这两个字, 含义就变得丰富而又深刻了。
生:他还在关心国家的命运。
师: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忧国忧民。这三件事, 件件与文章最后提到的中心思想有关, 我们继续来读课文。 (师继续朗读课文的最后一部分) 你们找到哪句是文章的中心句了吗?
生:他为自己想得少, 为别人想得多。
师:请在这句话下面画上横线。现在, 我们已经在课文中画下了两条横线, 一句是开头的“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另一句是结尾的“他为自己想得少, 为别人想得多”。谁能把这两句话连成一句话?
生: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因为他为自己想得少, 为别人想得多。
生:之所以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是因为他为自己想得少, 为别人想得多。
生:因为伯父为自己想得少, 为别人想得多, 所以他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师:前面提出问题, 后面回答问题, 这是一篇文章中的首尾呼应。这篇文章里, 主要写了三件很平凡的小事。三件事分别写了鲁迅关心下一代, 关心国家, 以及关心穷苦人。从生活中的一点点小事, 就可以看出鲁迅是怎样一个人。写这么大的人物, 要表达这么大的思想, 作者却选择了生活中最小的事来写, 寓伟大于平凡之中, 这种小中见大的方法, 值得同学们在写作中学习。鲁迅在黑暗中寻找希望, 为别人带来光明, 他不愧是最伟大的作家。同学们可以在课余时间, 选择一些鲁迅的文章来阅读。
备课笔记
让一滴水永不干枯
让一滴水永不干枯, 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有的同学说, 把它放冰箱里冷冻起来。这一滴水被冻成了冰, 它就失去了水的活力, 就像大活人变成了植物人, 这是好办法吗?有的同学说, 把它喝进肚子里。太不幸了, 清澈的水, 要变成污浊的尿了, 这一滴水如果知道你想出了这样的办法, 非愁死不可。有一个同学的办法最美妙:把这滴水放进大海里。是啊, 大海才是它的家, 它会开出翻滚的浪花。
由此, 我想到我们的生活。有人说, 生活是创作灵感的源泉;我说, 生活是作文素材的海洋。这个海洋是由不计其数的小水滴汇集而成的, 它们24小时永不停歇地在我们身边翻着筋斗、耍着花样儿跑过去。不知道是因为它们太机灵, 还是我们太麻木, 我们总是抓不住它们, 总是一脸茫然地说:“它们在哪儿呀?我没看到呀。”为了让你变得机灵起来, 老师或家长给你下达了任务:写日记。日记也是一个海洋, 一个永不干枯的海洋。只要你把生活中的一滴水装进去, 它就变成永不消失的浪花, 无论你什么时候翻开日记, 都会看到它。别以为今天没发生什么大事, 就写不成日记了, 非得缠着家长带你去滑雪, 滑雪回来就可以写了:“今天, 爸爸带我去滑雪了。冰雪大世界真好玩儿, 我玩得真快乐。”兴师动众滑了一场雪, 只换来日记本上可怜巴巴的两句空话, 你根本没抓住晶莹的水滴, 只捞起了白色垃圾。
最棒的日记不是写这些大而空的事儿, 而是写那些小而实的事儿。比如清晨你推开窗户, 呼吸到清新的空气, 就这简单的一呼一吸, 行了, 够写一篇日记的了;再比如清晨你推开窗户, 呼吸到呛人的烟气雾气和尾气, 你赶紧关严窗户, 就这可怕的一呛, 好了, 又够写一篇日记的了。美好与恐怖, 两种迥然不同的感受, 让它在你的脑海中酝酿, 让自己的心中有话要说, 不吐不快, 这才是写日记的目的, 要培养自己的观察、思考能力, 在平凡中发现精彩, 在黑暗中捕捉闪光, 在大海里捧起浪花。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先生逝世九年后,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写的一篇纪念文章。课文的段落以空行为标志,共分五段,脉络清晰。课文通过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五件事,说明伯父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赞扬了鲁迅先生关心青少年、痛恨旧社会、热爱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敬爱之情。
【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收集资料,课上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交流感悟,课后拓展阅读的学习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另外,读书是学习语文最好的方式,教学中以读为主,读中感悟本文的思想感情,体会鲁迅先生的优秀品质。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们对鲁迅的爱戴及体会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
2.学会给课文加小标题,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和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激发学生对鲁迅的爱戴之情。
【教学难点】
联系社会背景,体会“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的含义。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搜集鲁迅的相关资料和名言警句,查阅社会背景资料等;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媒体导入,激发兴趣
1.多媒体出示名言: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会有的。
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指名读,说说这几句名言出自谁口?(鲁迅)
2.生分享鲁迅资料,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步感知课文,积累鲁迅名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过预习,你心目中的鲁迅先生是一位怎样的人?用文中话回答。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课件出示句子)
2.文章通过哪几件事给我们诠释了鲁迅的品质?
3.指名汇报。
谈《水浒传》、笑谈“碰壁”、喜放花筒、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提炼小标题,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三、仔细品味,用心感悟
1.学习“谈《水浒传》”
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地方;以前后桌为小组,互相质疑,共同探究、合作解疑。师深入各小组参与了解情况,指导学生筛选有价值的问题。
①指名汇报讨论结果。
②抓住“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重点句子谈理解。
③这件事过后,你的启示是什么?
④通过这件事,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关心青年一代……)
2.学习“笑谈碰壁”
请同学齐读伯父和“我”谈碰壁的故事,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①学生读书质疑。
②各小组合作解疑,师对学生正确的理解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并适时点拨、引导,拓展学生的思维,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引向深入。
③指名汇报:抓住“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重点句子来体会。
师适时点拨:作者的碰壁和鲁迅先生的碰壁是一回事吗?
(课件出示小资料:当时社会黑暗,革命者根本没有言论自由,而鲁迅为了唤起民众觉悟,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写出了一篇篇犹如匕首的杂文,引起反动派极度恐慌。他们千方百计地查禁鲁迅的作品,不允许发表,而且对他本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
④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言外之意的“黑洞洞”指什么?“碰壁”又是什么意思?
再读原句,结合资料谈体会。
⑤小结:这个故事通过对话、动作、神态描写来体现人物品质,与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发挥想象表演当时的情景。
⑥通过这件事,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痛恨黑暗社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研读语言描写,感受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依据社会背景,品味人物性格。】
四、紧扣细节,体会品质
鲁迅先生对敌人怀着满腔仇恨之情,而对家人和劳动人民却是無比热爱的。
1.请同学们轻读“喜放花筒”部分,提出你的疑问,小组讨论解疑。
①把你感受最深的部分分享给大家。
②通过这个故事,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伯父?(爱家人、慈祥……)
2.自由读“救助车夫”部分,抓住扶、蹲、跪、拿……动作描写体会鲁迅先生关心劳动人民的品质。
①紧扣“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这个句子,想想鲁迅先生已经帮助了车夫,为何看着车夫的背影脸变得严肃?他在想些什么?
②通过这个故事,让我们用心感受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关心与爱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紧扣动作描写,体会人物的高贵品质。】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鲁迅先生虽然去世了,可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他的灵魂永生,让我们像他一样,做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板书)如臧克家对他的评价一样: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让我们永远记住他——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知人物高贵的品质,以达到情感共鸣。】
六、拓展延伸,传播金典
搜集有关鲁迅的相关资料与同学交流,并读读背背鲁迅名言。
几件事?从拟写小标题开始,学生预习后,普遍提炼四个字标题,我们再压缩,再思考,再归整,四个小标题很快出来,学生上台板书,不亦乐乎!
怎样的人?从汇报读书体会说起,聚焦段落,找到重点词句,学生还是能说出个一二三,最有意思的就是标题后对应人物品质的提炼了,共同努力下,还是让学生板书,并从中发现秘密,谈水浒一一语重心长育后人;说碰壁一一借题笑骂世道昏;救车夫一一多少爱心多少恨;劝女佣一一关心别人忘自身。对齐,押韵,并能从中再提炼"爱憎分明",有思考的过程,更有收获的快乐!乐在读中!
重点的句?借汇报时机强调,如"还是我的记性好""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又如"清晰而严肃,叹气的表情",说一说,读一读,了解"话外音",初步感受鲁迅以笔为武器,如何写出文字的力量,如此可见一斑,学生能了解一些,但很深体会并没有。
拓展的资料?借板书的梳理,我为学生深情朗读,全班专注而投入地倾听,萧红,巴金的文章与"我"的怀念,构成一个整体,鲁迅先生深受人们的爱戴,因而那么多人怀念他,追悼他!学文至此,感动之情引发共鸣!
1、认读课文的生字,并初步理解和应用新词;
2、感悟文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鲁迅先生的博大无私和厚重的爱国情。
【教学流程设计】
一、漫谈鲁迅,奠定文本感情基调
1、板书:
鲁迅
谈谈你对鲁迅的认识。
2、板书: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自我写照。)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在我们的这篇课文中哪一部分真正的表现了鲁迅先生的这种品质。
二、走进鲁迅,融合文本情感体验
1、自由读课文,谈谈你读课文后感受最深的一处。
交流。
2、鲁迅先生救助车夫,但是他们认识吗?
(毫不认识。)
3、那么,你认为这位黄包车夫当时需要得到别人的帮助吗?
出示:
他听见脚步声,饱经风霜的脸上出现了难以忍受的痛苦。
(理解:饱经风霜;这是一张怎样的脸。)
出示:
北风怒号 阴暗
出示:
灰白 抽动 低微
4、对于这样一位饱经风霜无助的痛苦的黄包车夫,我爸爸和伯父是怎样做的?
出示:
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出示:
伯父又掏出一些钱来给他,叫他在家里休养几天,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
5、对于这样的大冷天,这位黄包车夫还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为什么呢?当时的我懂吗?(不懂)那么,当时的我感受到了什么?
6、伯父他懂吗?你认为伯父明白了什么?当时伯父在想些什么?心情怎样?
7、正因为在这样的社会中才造就了这样一大批贫苦无助的劳动人民。对于这样凄凉的场景,这样痛苦的场面,这样让人起伏汹涌,心神凄怆的一幕,鲁迅先生看得太多,也看得太痛了,每一次就好象一枚无情的针一针一针的轧进鲁迅先生的心里。鲁迅先生心头的血也就这么一滴一滴的往下流。正因为这样,伯父变了,讲的话也深奥得多了,变得不那么容易懂。就是在我要求伯父给我详细解说的`时候:(朗读训练,多重朗读)脸上再也没有那种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 。
8、是啊!鲁迅先生一生的愿望就是希望救自己的同胞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一直这样做,一直为这件事而呕心沥血。但这样的事,岂能跟一个12岁的孩子(作者)所能讲的清楚的!因此,伯父没有回答我,只把他
出示:
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放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理解:枯瘦半天没动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三、感受鲁迅,生本情感体验升华
鲁迅先生的一生有太多的感慨,鲁迅先生的一生有太多的无奈,鲁迅先生的一生有太多的值得我们感动和追寻的地方。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人,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人,但是命运无情将他走了,永远的走了,年仅36岁。因此有位诗人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你是这样的人
把所有的心装进你心里,
在你的胸前写下:你是这样的人。
把所有的爱握在你手中,用你的眼睛述说:你是这样的人。
不用多想,不用多问,你就是这样的人!
不能不想,不能不问,
真心有多重?爱有多深?
把所有的伤痛藏在你身上,
用你的微笑回答:你是这样的人。
把所有的生命归还世界,人们在心里呼唤:你是这样的人!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少的高贵品质.2、练习概括课文中心思想.3、学习本课生字词.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练习概括中心思想.教学难点:体会伯父说的含义深刻的话语。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活动:大屏幕出示鲁迅先生的生平介绍。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齐读课题。
师:这是怎样的伯父,怎样的先生呢?跟随作者周烨去看一看,读准字音,读顺课文,看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生自由读课文。
师板书:扎绷带、夹出
师提示:把声音放出来,大胆一些!
生读课文
师板书:咳嗽、饱经风霜
师:课文读到这儿,这两个词语,谁先来读一遍。
师:扎,做一圈圈捆讲,在这里读za.,生字“嗽”在写的时候,应该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生:不要把“欠”写成反文
师: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说的是谁?
师:读一遍课文了,课文写了几件事?
生:5件事
师:给每件事概括小标题。
生:鲁迅先生死的时候很多人都来追悼他
师板书。
师:能不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抓住主要事件,我们可以用追悼伯父来做小标题。还可以用什么词?
师:可以抓住主要事件,用几个字概括小标题,想好了,可以在书上写上。
(指名学生写在黑板上,教师指导其他学生写)
师:可以用小标题快速把握课文。通过读课文,鲁迅先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有爱心
师:就是这样一位先生,离周烨而去了,望着来来往往的人
出示:想到永远见不到伯父了„„
生读
师:还有谁悲痛?
生:还有车夫、女佣阿三
师:读救助车夫和女佣两部分,把你感受最深的语句划下来,把你的感受在书上写下来。
生:自读圈画,老师指导。
师:你画了哪里?
师:齐读这一段。
生读
生:从车夫穿的衣服和作者穿的衣服可以看出来。
生读课文句子
师:“怒号”应该怎么读?还有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当时天气非常寒冷。
生:作者棉衣棉鞋面貌,带着手套,还感觉寒冷。
师:读出那些句子。
生读。
师:说得非常好,联系了上下文
师:鲁迅先生是什么身份?天寒地冻,他给谁半跪着?
生:文学家,不顾自己的寒冷劳累,给车夫包扎,半跪着。
师:他是一位很有名的人,却给社会最底层的人半跪着,体会到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对劳动人民的爱。
出示:“他们把那个拉车的„„”
生:齐读。
师:还有哪些语句你感受较深?
生:“我清清楚楚地看见,也清清楚楚地记得„„”鲁迅想到了社会的黑暗和无奈。
师:他当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生:难受、生:痛苦、生:无奈
师:只是无奈吗?
师:,对了,是愤怒!
师:在鲁迅严肃的表情下,心里会想到什么呢?联系实际,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用自己的一两句话写在课本上。
生:按要求活动。
师:一起来说一说。
师:他用了书中的词语
生:我清清楚楚„„
生:他给全国的人出了气
师:为他们„„
生读课文
师:先生会想?
师:读,这时候„„
师:带着新的体会,我们一起来读„„
生:我清清楚楚地看见„„
(师生齐读)
师:仅仅是先生严肃的表情吗?是他对这个社会的痛恨,是对车夫这样人的爱,是忧国忧民的责任。可以根据人物的表情猜测人物的心理。
师:在女佣这一段呢,你从哪里体会出来?
生:不叫我干重活,师:这部分内容你还有补充吗?
生:他真的做到了,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师:他帮助过的女作家萧红这样写道——
出示:“鲁迅先生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
师:就是这样一位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先生
师:想到永远见不到先生的面了——
师:快速浏览《不能忘记的事情》,在礼堂里,你仿佛海看到谁在流泪?
生:小学生
生:社会底层的人
师:他们怎能不悲伤,怎能不流泪呢?
再读这一段。
生读。
师:这又是千千万万劳苦大众的泪,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了先生,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另外两件事,了解先生的其他品质。第二课时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你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
一、回想画面,呈现主旨,一锤定音
师:同学们,上堂课,我们已经初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跟随着周晔的思绪再次走进鲁迅先生,走进先生的内心世界。通过初读课文,鲁迅“趣谈《水浒》”、“笑谈‘碰壁’”、“救护车夫”、“关心女佣”,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1:他给我留下了和蔼可亲和幽默的印象。
师:很好。还有什么印象?你说。
生2: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
师:那是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你读懂了,你留意了,真好。
生3:先生的善良、助人为乐。
师:是啊,先生的善良,先生的助人为乐,先生的“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都是来自他内心那颗博大的爱心。(板书:爱)
师:就是这样一位鲁迅先生离我们而去了,特别是周晔再也不能和伯父“笑谈《水浒》”、“趣谈‘碰壁’”了,她再也无法享受伯父的挚爱关怀了,这让她怎能不万分悲痛呢?谁来读读周晔的感受?来,你来。
(多媒体出示: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落下来。)
(指名学生读这一段文字)
师:孩子,我在感受着你的朗读,我发现当你读到“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的时候,你读得很轻,语速变得很慢,你是在表达周晔失去伯父的那份悲伤之情吧,是吗?(板书:周晔)
生:是的。
师:读得多好呀,是啊,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噩耗,小周晔木然发呆,不知所措,来,“我呆呆地望来来往往吊唁的人,„„”齐——
(学生齐读这一段文字)
师:就在此刻,小周晔的思绪飘回到往日和伯父在一起的那点点温馨,“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滚落下来。”“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再读——(板书:泪)
(学生再次齐读这一段文字)
师:就在此刻,就站在伯父的灵柩面前,小周晔的思绪飘啊飘啊,飘到了往日和伯父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她可能会想起些什么?
生1:她会想起和伯父“趣谈《水浒》”的事情。
师:那是多么惬意的一段茶余饭后的时光。她还会想起什么?你说。
生2:她还会想起和伯父“笑谈‘碰壁’”的事。
师:(师自然而然,入境而笑)“哈哈,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伯父多么幽默风趣呀。
生3:小周晔还可能会想起伯父生前送给她的一些书,比方说《小约翰》、《表》等。
师:我告诉大家,《表》是前苏联作家写的儿童小说,《小约翰》是荷兰作家写的童话,这两本书以及其它许多的儿童故事,都是鲁迅先生在百忙之中为少年儿童翻译的。他时刻想着“救救孩子,帮帮孩子”,当你了解了这些情况之后,你想说些什么?
生:鲁迅先生十分关心孩子,十分伟大。
师:是啊,得到先生的爱抚的,仅仅是他的小侄女——周晔一人吗?
生:不是。
师:他把他的爱给予了每一个需要关爱的孩子。(板书:孩子)
师:孩子们知道如今失去了一位关爱他们的友人,怎能不伤心落泪呢?当时,有一位青年,名叫巴金,他为我们记下了一些《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多媒体出示:一群小学生恭敬地排成前后两列,一齐抬起头,痴痴地望着那张放大的照片。忽然一个年纪较大的孩子埋下头低声哭了起来,其余的孩子马上低下头来小声抽噎着。——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删改))
师:这句话没有看到过,拿起来就读,谁来?
(一生动情地读,在“低下头来”处读破句了)
师:孩子,这么长的一句话,你除了有个地方稍微疙瘩了一下之外,其它地方都读得非常通顺,而且字正腔圆,可见你平时的语文基本功是多么扎实。更为可贵的是,我发现你努力地把周晔的心情和巴金的心情糅合在一起,真好。巴金是亲眼目睹了这一幕,我们也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幕,我们一起来读,预备,齐。
(学生齐读上句)
点评:课的伊始,由回顾内容而迅速呈现课的主旨,开门见山,提纲挈领,蓄势待发,整堂课的基调一锤定音。且教师发掘了与课文内容、情感相关的大作家的作品让学生参读,对于形成与课文特定情境相一致的氛围,激发师生的感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救护车夫,重锤敲击,酣畅淋漓
师:除了孩子,还有哪些人也曾经得到先生的这份爱。快速地读读课文的最后两段,那就是“救护车夫”和“关心女佣”。来,放开声音,自由地,快速地读。读着读着,把最能够拨动你心弦的句子,也就是读到这儿你的心会轻轻一颤,你的心波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像这样的句子,用浪线把它划出来,好吗?
(学生投入地自由读课文)
师:划好的同学给我一个眼神。好,同学们,你们都在认真地十分投入地读课文,我看见有的同学划了一条波浪线,线特别粗,有的同学划了两处,有的同学划了三处,真好。不管划了几处,总有一处是最让你怦然心动的,你把这句话读给大家听,好吗?
生1:“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来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师:说说你的体会。
生:这说明爸爸和伯父和关心那个车夫。因为那个时代的车夫受人歧视,而爸爸和伯父却是那么的关心他。
师:你的心是多么得细腻。这段话是直接描写爸爸和伯父救护车夫的,值得我们好好地品味。跟他一样的,也划下这段文字的同学,请把你的手举起来。
(大部分学生举手了)
师:好,你们是英雄所见略同啊。把手放下来,没有划的,老师建议你们用浪线把它划下来。好了吗?来,拿起书本来,我们一起把这段话来读一遍。
(学生齐读上句话)
师:这段话读一遍,显然是不够的。请你再细细地读读,一边读,一边看看课文的插图。如果请你把目光聚焦在鲁迅先生身上,先生的哪一个动作最能打动你?
生:半跪着。(有孩子情自禁地说出来)
师:哪个动作?
生1:半跪着。
师:你是——
生2:半跪着。
师:你是——
生3:半跪着。
师:你——
生:半跪着。
师:什么样的跪才叫“半跪”?你说。
生1:双膝盖快接近地面了。
师:是吗?
生2:一个脚接触地面,一个脚在站着。
师:孩子,你能试一试吗?
(生2上台来演示“半跪着”的动作)
师:你这样半跪着,你有什么感觉?
生2:身体变得很低了且比较难受。
师:谢谢你,请回到座位上。同学们,请看,(示意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课件)透过文字的背后,那隐隐约约半跪着的正是鲁迅先生。请把眼睛闭起来。(学生闭起眼睛,静静地等待着)画面突然间在你的眼前活了起来,动了起来。只见,伯父小心翼翼地夹着,轻轻巧巧地敷着,一点一点地洗着,一圈一圈的扎着,我们分分明明地感觉到就在这凄风冷雨中,先生就这样半跪着好长一段时间。睁开眼睛,你感觉到吗?
生:感受到了。
师:感受到了,就赶快到课文中去找一找,哪些文字,能够证明先生就这样半跪着好长一段时间。找到一句,就举手。
生1:“天黑了,路灯发出微弱的光。”
师:天都黑了,在开始的时候„„
生1:有一天黄昏的时候。
师:你注意到了时间的变化。你读书真仔细。还有哪里也看出半跪了非常长的一段时间。
生2:“我站在伯父家门口看着他们,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因为周晔自己都觉得冷了,伯父就应该更加冷。
师:是呀,她的手和脚都有些麻木了,很长一段时间。还有没有?(学生在思考)请你关注先生救护的那一段动作,最后一句话,谁来读一下?你来读吧。
生3:“伯父拿来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是啊,敷上药,洗干净,一圈一圈地扎好绷带,那岂不是半跪了很久。
师:孩子们,你要知道现在面对着这位素不相识的黄包车夫,半跪着的可是当时的大文豪,那可是当时的名流之辈,那可是当时受全国人民景仰的鲁迅先生。这一跪,你觉得跪出了什么?
生1:跪出了鲁迅先生对当时人民的关爱。
生2:跪出了鲁迅先生对当时的人十分关心、爱护。
生3:跪出了鲁迅先生关心劳苦人民和平易近人的品质。
生4:跪出了他的热心肠。
师:一个字,这一跪,跪出了——
生:爱。
师:真好,同学们。我们真应该感谢那位男同学,他首先带领我们把目光全部聚焦在了伯父救护车夫上,真好,真应该感谢他。那么,就还在救护车夫中,如果老师请你把目光投向周晔,那肯定也有你使你的心弦为之轻轻一颤的地方。刚才很多同学已经把它划出来了。请个女孩,读吧。
生:“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女孩很有感情地朗读)
师:说说体会。
生:就是(鲁迅先生)对当时那种黑暗社会的愤恨,已经无法用语言来表示了。
师:你隐隐约约感觉到这句话当中隐藏着愤恨,隐藏着不满,是吗?
生:是。
(多媒体出示以上那个女孩子读的语句)
师:(指着大屏幕说)这两句话难读也难懂。我能为大家读读吗?
生:能。
(教师深情地朗读上句)
师:你感觉到什么?
生1:凄凉。
生2:我感觉到痛恨。
生3:我感觉到了鲁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生4:我感觉到了鲁迅的悲愤。
师:你们也感觉到先生的不满、悲愤、痛恨了。来,请你们也细细地读这两句话,字字入目,句句入心地读,读着读着,你会发现这句话中有一个词,作者一口气,一下子用了两次。
生:清清楚楚。(有孩子忍不住脱口而出)
师:别急。你读着读着,这两个词,它突然间会在你眼前晃动起来,你就抓住它,细细地品味一番,行吗?发出声音,自各儿读。
(生自由读课文)
师:哪个词在你眼前晃动,抓住了吗?
生:清清楚楚。
师:小周晔她清清楚楚是什么?
生:伯父的那种表情和动作。
师:是啊,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变了变了,变成了„„
生:严肃的。
师:孩子们,在“趣谈《水浒》”、“笑谈‘碰壁’”中,伯父是如坐春风,谈笑风生,而此刻变得如此严肃,他在想什么?他可能会想起那些像车夫一样疲于奔波的青年,他们„„也许先生会想起那些可怜无助的孩子们,他们衣衫褴褛,他们„„也许先生还会想起那些进入迟暮之年,那些骨瘦如柴的老人,他们„„也许先生在捶胸自问,他问自己,也问当权者,你们„„孩子们,拿起笔来,就把鲁迅想到的,用一两句话,写下来。就写在课本的空白处。
(生专心致志地写话)
师:好,我请求大家把手中的笔收一收,我们时间有限。来,我们一起来走进先生的内心世界,一起来聆听先生在想些什么。
生1:如今像车夫这样无助的穷苦人民还有多少啊?难道他们注定要过着这样如此悲惨的生活吗?
师:这是发自先生内心的呐喊。真好。
生2:为什么当时政府的罪过要加在这些无辜的百姓身上?
师: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在反问,难能可贵啊。
生3:他想现在像车夫一样的人还有多少?他们到底是怎样走过来的呢?
师:他们的悲惨命运到底有没有尽头呢?他们的尽头又在何处呢?
生4:我们的祖国正在受到帝国主义的蹂躏,我们的人民正在水深火热之中,可是那些当权者现在正在干些什么呢?
师:我不能不承认你对当时的社会情况了解得非常多,说明你的课外知识面非常广。但荡开一笔,只有爱的深,才能恨的痛。你听先生还在想些其它的——
生5:为什么,为什么帝国主义要侵略我们中国?就因为我们贫困落后吗?如果帝国主义者看到他们国家的人民在拉黄包车,会有怎样的心情,会像我一样吗?
师:你是在反问那些入侵的中国的侵略者。
生6:这个黑暗的社会埋没了多少人才,使多少家破人亡,注定了多少人悲惨的命运?
师:孩子们,有了这样的体会,我们再回过头来,你想啊——如果说小周晔在当时,她年幼的时候,她清清楚楚地仅仅是伯父那严肃的面庞,直到现在,直到周晔长大成人以后,她还清清楚楚地,难道还仅仅是伯父那严肃的面庞吗?她清清楚楚还有什么?你说。
生1:她知道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师:是的,那是小周晔的一颗心。她清清楚楚地还是伯父的什么?
生2:伯父为广大的贫困人民做出的事情。
生3:伯父对帝国主义的愤恨,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师:她清楚的是伯父的愤恨,是伯父的同情,一个字,她清楚地是伯父的——
生:(齐)爱。
师:孩子们,短短的这两句话,它却包含着不尽的情丝。那真是剪不断,理还乱。那么,孩子们,就让我们一起再次来感受感受。让我们和着音乐,用朗读再一次走进那个冰冷的夜晚。请你们根据我的提示,直接接读课文的有关语段。行吗?
生:行。
(课件:如泣如诉的小提琴音乐响起,教师引读)
师:黄昏时刻,北风怒号着,在阴暗的街道边,一位黄包车夫的脚被碎玻璃片插了进去,鲜血直淋,染红了整只脚,他不停地,小声地呻吟着,伯父和爸爸见状,二话没说,只见爸爸跑到伯父家里——(示意学生接读)
生:(接读)“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来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师: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天已经全黑了,路灯发出微弱的光芒——
生:(接读)“我站在伯父家门口看着他们,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我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师:我想从伯父的口中得到答案,我抬起头来,要求他给我详细地解说——(示意学生接读)
生:(接读)“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师:直到伯父去世多年以后,直到小周晔长大成人,直到她成为一名出色的作家,直到周晔她也渐渐地老去的时候,但这时候——(示意学生接读)
生:(接读)“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师:我们真应该感谢刚才的那位同学,他带领我们把目光聚焦在了车夫身上,聚焦在了鲁迅先生给予车夫的关爱上。(板书:车夫)就是这样一位让人动容的鲁迅先生,离我们而去了,他过早地离开了我们,当时他只有五十六岁。从此以后,劳苦大众再也得不到他的关爱了,这怎能不让人伤心落泪呢?在前来吊唁的人群里,出现了一位似曾相识的、饱经风霜的面庞,他或许就是先生救护的那位车夫,也或许跟鲁迅先生素不相识。只见一位拉黄包车的青年,读——
(多媒体出示:一位拉黄包车的青年人端端正正地立着,抬起他那饱经风霜的脸茫然地望了望前面,又低下头,恭恭敬敬地行三鞠躬,几颗泪珠从他那干涸的眼角滚落下来。——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删改))
(学生齐读上句)
点评:课堂教学是艺术,任何艺术都追求节奏的变化,课堂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对课堂节奏的把握能力,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堂课的好与劣。善于把握课堂节奏的教师,在课堂上抑扬顿挫、游刃有余、衔接自如,时而急风骤雨,时而舒缓悠扬,就如磁石一样使得学生饶有兴致的品味语言,而不至于感到疲倦和乏味。但在注意课堂节奏的同时,千万不要为了节奏而节奏,基于感悟型阅读教学出发,同样不要忘记在节奏的舒缓张弛中丰富学生的视像。“响鼓要用重锤敲”,在“救护车夫”这一环节中,肖老师引导学生做足做透“半跪”这一文章,课堂节奏显得舒缓流畅,重锤敲击,酣畅淋漓,一吐为快,让“半跪”这一视像化着一尊雕像永铸学生的心坎。这正是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的写照,日后,学生若读到鲁迅的这句诗句时,脑海中肯定能呈现“半跪”这一视像。这就是我们追求的感悟中的文字和视像的互现。
三、关心女佣,简洁明快,干脆利落
师:(师动容了)堂堂七尺男儿也伤心落泪了。(板书:青年)孩子们,在关心女佣当中,同样也有让人的心弦为之拨动的地方,肯定有,来。
生1:她说“周先生自己病的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的写文章,有时候我听着他那,我听着他一阵阵激烈不断的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
师:说说你的体会。
生1:周先生叫女佣不要干重活,对自己的病却不在乎,一直在三更半夜写文章。
师:是为谁而写文章?
生:为广大劳苦大众。
师:要唤醒劳苦大众的意识,他为劳苦大众在写文章。是的,当女佣回忆起先生拖着病体三更半夜,他还不时的从里屋里传来一阵阵接连不断的咳嗽声,她感动的对周晔说„„
生:(齐读)“周先生自己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
师:当女佣回忆起先生在世的时候,还有周先生的夫人许广平,先生的公子周海婴,从来没有嫌弃过她那一双起了蒙的不争气的看不见东西的眼睛的时候,他还常常的关心她,不让她干重活,她感激地对周晔说——
(学生再次齐读上句)
师:显然,女佣是在回味先生在世的时候,给予她的爱。(板书:女佣)想着想着不禁潸然泪下,在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当中,还有两位老太太,我们一起来读,“两位太太埋着头”,来——
(多媒体出示:两个老太太埋着头,闭着眼睛,默默地合掌祷告了一会儿,脸上挂满泪痕,继而响起了悲痛的哭声。——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删改))
生:(齐读)“两个老太太埋着头,闭着眼睛,默默地合掌祷告了一会儿,脸上挂满泪痕,继而响起了悲痛的哭声。”
点评:此时的课堂节奏则显得明快简洁,一笔带过,干脆利落,简简单单,快刀斩乱麻。但其中的“鲁迅先生拖着病体”的视像和“鲁迅关心女佣,不让她干重活”的视像通过引读后,则像排球中的“短、平、快”映入学生的精神世界。
四、拓展延伸,悲欣交集,凝成博爱
师:老泪纵横,那可是历历在目啊!(板书:老人)感谢周晔,感谢巴金,为我们记下了一些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作为一名热血青年,巴金自己也深情地写到——(多媒体出示:我的眼睛是不会受骗的,我的耳朵是不会误听的,像这样的哭声我每天至少要听到好多次,我的眼泪也常常被它引出来。——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删改))(师深情范读)现在把所有的泪联系在一起,把所有的泪融合在一起,把所有的泪夹杂在一起,把所有的泪糅合在你的心头,你想啊,鲁迅的逝世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伤心、落泪呢?谁来说?(课件:小提琴名曲马思奈《沉思曲》缓缓而起,大屏幕集中出示“泪”的语句,同时出示鲁迅画像,音乐直至课的结束)
生1:一个真正为广大劳苦人民着想的人。
师:是啊,你来。
生2:“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这是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生3:他时时刻刻关爱着劳苦人民。
生4:鲁迅是一个伟大的战士,他为无产阶级而奋斗,为了广大的劳苦人民而奋斗,为了自己的国家和人民而奋斗。
师:正如周晔在课文最后写的那样——“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齐——
生:(齐读)“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这是我们每个人真真切切感受到的,“的确,”再读,齐——
生:(齐读)“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孩子们,今天——在这东风习习、春意盎然的时节,我们又一次学习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们再来读读,我国著名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所写的一首《有的人》,那真是别有一翻滋味在心头呀!
(多媒体出示:《有的人》,有删节)
师:(缓缓地从容地深情朗诵)“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师:孩子们,相信,节选的这部分诗句一定会让你有所感触,那么让我们一起,带着对先生的无比的思念,来吟诵吟诵这首小诗吧。有时候,你内心的情感化做你的朗读时,不一定要很激昂,你的情在你的心头涌动的时候,你吐出的文字又是那么的平淡、从容,那该有多好啊。“有的人”,预备齐。
生:(齐读时有些激动)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生:(由内而发,轻轻地齐读)“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师:同学们,下课。(听课老师报以热烈掌声)
(生还沉浸在其中)
点评:这一部分总观全文,要求学生把所有的泪联系在一起,把所有的泪融合在一起,把所有的泪夹杂在一起,把所有的泪糅合在你的心头,思考一个极其平常而又非常不平常的问题,所有“泪”的交织一刹那间于学生心头凝结成“爱”,凝结成“博爱”。
板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周晔孩子
爱车夫青年泪
女佣老人
总评:
肖绍国老师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课堂上,努力营造强烈的文化氛围,追求震撼人心的效果,始终从三个维度去把握教材,设计和实施教学。整堂课给我们一种心灵的震撼,具有深沉的内涵。肖老师对教材有着深入和独到的解读,以“泪”这条明线贯穿全课,辅以“爱”这条暗线统领全文,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鲁迅先生博大的“爱”的胸怀,走近“爱”的大使——鲁迅先生。在整体观照的前提下,在重点处精雕细刻,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纵观整堂课,觉得课上得很精致。具体体现在:用“泪”把文本内和文本外的内容联系起来,把文本和拓展内容,完全整合在一起,课结束时把三次“泪”融合在一起,课的版式极好。结构的精致,带给我们的是主题的升华,内涵开掘的深刻,把文本的主旨提升到鲁迅的“爱”,博大的“爱”。“爱”和“泪”相互呼应,课显得出奇精致。在课的展开过程中肖绍国老师对课堂“节奏”的把握比较娴熟,“救助车夫”浓墨重彩,在“半跪”、“清清楚楚”两个点重锤敲击,铺陈舒展,一气呵成。试看肖老师对“半跪”的咀嚼:让学生说鲁迅先生的哪个动作深深的印在了你脑海中,学生集中到“半跪”,老师先让学生半跪一下,让孩子说说有什么感觉?然后教师用画外音描述,请学生闭上眼睛,驰骋想象让画面动起来。再到课文中去找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鲁迅就这样跪了许久?三个孩子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找到了理由,给学生一种震撼,因为就这样在凄风冷雨中半跪着的可是大文豪、当时的名流鲁迅呀!最后提升到:这一跪,跪出了什么?(学生创造性地说:跪出了心疼、跪出了怜爱、跪出了同情、跪出了亲切„„)一个字,这一跪,跪出了“爱”。这一细节的敲打,酣畅淋漓、跃然课堂,如汩汩甘泉直沁学生的心田。再说肖老师对女佣的惜墨如金,一笔带过,这样易张易驰,舒展自如。此外,肖老师在课堂上充满激情,以教师的激情之火点燃学生情感的火炬,使之熊熊燃烧。使得鲁迅先生救护拉车工人的情景鲜明地留在学生心中,鲁迅伟大的人格精神也将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动力。
我开门见山地直奔主题,学生了解了学习目标后,出示了自学提示,我让学生通过默读课文,了解作者写了哪几件事,给各部分加上相应的小标题,使学生把握了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时,我先引导学生根据“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找出课文中心句。然后再解决两个问题:
1、鲁迅先生为什么能得到人们的尊敬、爱戴?
2、从文中所写的事情看出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人?
在交流讨论环节中,我采用多种阅读方式,促使学生多读,以读悟情。学生在我为他们作以简单时代背景介绍后,学生对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有了较深的认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较深刻了,从而很容易理解鲁迅先生的品质,并决心以前辈为榜样做一个高尚的人,当然通过教学,告诉学生概况公式:“谁干什么?”或“谁怎么样?”,学生的概括能力也因为练习加小标题而得到了锻炼。
以大观小:在大问题背景下,进行小专题研究。
在自学提示中,我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大问题:“鲁迅先生为什么能得到人们的尊敬、爱戴?”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开放的要求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和自信,也给了学生一个自主感受、自主发挥的思维空间,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理解,挖掘蕴涵在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信息,而后进行的朗读交流活动,学生通过展示独特感悟,将个人的发现有效地实现了与别人的共享,在这里,问题是多解而不可确定的,答案也便是丰富而绝不雷同的。追根溯源,正是教师引导学生进入了一个“一问多解”的大问题中,才使学生“发现了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根据自己已掌握的的学习方法或研究上下文,由于研究切入口又小,所以学生容易触摸,从而最大限度地去挖掘相关信息,并积极地对采集来的信息进行整理加工、重组创造,将研究逐步引向深入。
以小窥大:在小专题中,体验大语文学习。
学生甲:我在登黄山时遇到一位挑山工。
他长得什么样子呢?我饶有兴趣地问。
这位挑山工大约五十来岁,脸黑黝黝的,皮肤特别粗糙,眼睛里布满了血丝。肩上的重物把他的腰都压弯了
你有一双慧眼,看来你已经体会到了饱经风霜的含义了。还有谁想说说?
学生乙:我家对门有个修车铺,修车的是个老爷爷。老爷爷两鬓斑白,一张古铜色的脸,颧骨高高突起,额头上刻满了深深的皱纹。一到冬天,他的厚嘴唇上常会裂开几个口子。每次见到我,他总会微笑着和我打招呼。
你真是一个会观察的孩子。我赞许地朝他点点头。
也许受到刚才两个同学的启发,其他同学也都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一个学生说:我的伯父工作特别辛苦,所以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老许多。由于长期在海上捕鱼,他的脸被海风吹得又黑又粗糙,像没有上釉的陶器。
又一个学生说:我的奶奶是个农民,头发全白了,额头上的皱纹像刀刻一般,青筋暴绽的手上布满了老茧。
学生的话匣子一打开,犹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源源不断啊!我欣喜地对学生说:你们真棒,刚才的讨论就是对饱经风霜最好的诠释。你们想把刚才说的写下来吗?学生兴致盎然,欣然提笔,埋头写了起来
【反思】
1、我在授课时由于心情过于着急,因而给学生提问不够清楚,致使学生回答问题不到位;
2、我本来是想采取“先扶后放”的方法来学习本课,但是在我扶的过程中,却把学习第一件事的方法一同打包撂给学生,从而使每步学习方法没有很好地渗透到“笑谈《水浒传》”这件事当中,为学生学习下文没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3、上完本课,我发现我自己过于粗线条,对学生回答问题时的错字没有及时指出,还如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与否没有作出正确、中肯的评价。
教学目标:
1.学会“唁、浒、囫、囵、佣”5个会认字和“鲁、悼、浒、囫、囵、搞、摊”7个会写字;学握“追悼、水浒传、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饱经风霜”等词语。
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各部分的内容并拟定小标题,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了解鲁迅先生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谈“碰壁”一事和救助黄包车夫后鲁迅先生的神情的描写。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鲁迅先生的作品《少年闰土》,对鲁迅先生有了一点了解。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篇关于鲁迅先生的文章,进一步加深对鲁迅先生的了解。板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件1)
二、作者及背景
周晔:1926年5月生,1984年1月去世。浙江绍兴人。鲁迅三弟周建人和王蕴如的大女儿,鲁迅先生的侄女。本文是周哗在鲁迅逝世九周年,也就是1945年写的回忆录,记叙了鲁迅先生晚年的几件事。(课件2)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请同学们按下面的要求自读课文(课件3)
①认真朗读课文,勾画生字词语,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遇到生字新词读读记记,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来理解。③想想作者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
④试着用简短的语言给课文的每一部分加小标题。
2.检查自学情况
①检查生字词语(课件4)
wǎn lián ké sou shì shì wén zhānɡ 挽 联 咳 嗽 逝 世文 章 hú lún tūn zǎo bǎo jīnɡ fēnɡ shuānɡ 囫囵吞枣饱 经 风 霜 ②理解词语(课件5)
殡仪馆:供办理丧事的地方。 追悼:对死者表示沉痛的怀念。挽联:哀悼死者的对联。 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囫囵吞枣: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张冠李戴:把姓张的帽子给姓李的戴上了,比喻颠倒了事实,认
错了对象。冠,读“guān”,帽子。
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
3.课文作者用了四件事来表现鲁迅先生的品质。(课件6)
4.文中作者以空行为标志同忆了鲁迅先生的.五件事?
第一部分主要写伯父去世了,人们在万国殡仪馆追悼鲁迅先生的情景。
第二部分写作者与伯父谈《水浒传》和伯父送书给作者的事。 第三部分写伯父讲“碰壁”的事。
第四部分写鲁迅先生救助黄包车夫的事。
第五部分写鲁迅先生关心她家的女佣阿三。
5.给每段加上小标题(课件7)
爱戴 谈《水浒传》 说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说说从这部分课文中你体会到什么? (课件8)
2.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表现在哪里?(课件9)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
五、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写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
二、学习课文二至五部分
1.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①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想想从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关心子女)(课件10)
②为什么“我”听了伯父的话会“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课件11)
③临去时伯父为什么要送两本书给“我”? (课件12) ④这个小故事反映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课件13)对待学习认真严谨,更表现了他对作者的关怀与期望。
2.根据下面的学习要求,自学三、四、五部分
①自学要求
默读课文三至五部分,想想从每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每件事分别反映了鲁迅先生什么品质?(课件14)
②汇报自学情况
3.小结
这四件事写出伯父是怎样的一个人?(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课件15)
伯父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作为一个长者,他关心下一代的成长;作为一个革命者,他为人民说话,为劳苦大众呐喊而四处“碰壁”;作为一个先生,他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同情劳动人民。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三、总结全文
1. 朗读课文,思考:伯父为什么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课件16)
2. 体会课文第一部分和后面四部分有什么关系?(课件17)
四、布置作业
【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优秀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试验课教学反思11-14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字10-07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读书笔记09-10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教材理解09-16
八年级上册语文《藤野先生》课文教学设计06-22
课文我的信念的教学设计09-07
课文难忘的泼水节优秀教案设计11-05
课文北京优秀教学设计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