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心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考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在城市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行为需求,让城市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一、以人为本是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以人为本是城市的本质要求。
聚人为市,化市为城,城市是以空间和环境利用为基础,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征,集约人口、经济、科学化的空间地域系统。作为人们聚居之地的城市,无论是从城市的起源、形成、发展的演化过程看,还是从现代城市的构成要素看,其主体是人,本质都是人在城市的活动。因而城市不仅是建筑、交通、生态、产业等系统在空间上的分布,更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集合体。城市的任何功能要素都离不开人的活动,人的需求随社会财富增加变化并不断满足的过程,也是推动城市发展的过程。因此,城市的这种本质特征决定着城市客观上必须以人为本,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
(二)以人为本是城市内在规律的集中体现。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构成城市的基本要素,而以人为本则始终贯穿在各要素之间,并集中体现城市运行的内在规律。
1、以人为本是城市规划的必然要求。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综合部署,是政府实现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目标,合理引导和控制城市发展的最为基础的方法和手段。回顾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轨迹,可以说,城市规划的最大功能在于通过对城市资源的优化配置,保证城市的合理布局,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宜居宜游宜业环境。可见,城市规划最终涉及到的是人,人民群众在城市的生活品质、幸福感受、舒适程度以及各种需求目标的落实等,必然反映到城市空间环境中,需要城市规划统筹安排并最终实现。这方面沿海发达城市的成功经验给我们带来了有益启示:比如在高起点规划指导下,深圳畅通的道路、优美的公园绿化、配套的公用设施、开敞的广场空间及公众游憩设施等,使城市居民享受到了城市发展的成果;上海浓墨重抹精心规划打造的外滩,已成为世界驰名的游览胜地和城市名片;大连、青岛、珠海等城市高起点、大手笔规划,城市生态环境优越,展现出了独特魅力神韵,为群众提供了舒适的居住生活条件。这些城市的共同点在于,只有编制高起点的以人为本规划,科学配置人民群众的生活、工作、学习、交往、休闲等活动空间,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规划,也才能真正体现出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引领性、实用性,并指导建设具有吸引力、竞争力的魅力城市。因此,以人为本是城市规划的必然要求,城市规划是实现以人为本目标的载体,并通过规划实施,在城市空间布局中满足群众的行为需求,尊重人的全面发展。
2、以人为本是城市建设的客观反映。城市建设是通过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包括道路、广场、市场、公园绿化、体育文化、市政、环卫等多项内容,而每一项公共设施的服务对象归根结底都是人,比如城市道路、广场、市场、停车场、公园绿化等为群众提供了出行、休闲、健身、娱乐的公共空间,提升了群众的生活品质;城市供电、供水、排水、供气、环卫、体育、文化、旧城改造、居住区开发等公用设施直接服务于群众,与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城市污水与垃圾处理、空气净化等改善了城市人居化境。因此,城市建设是以人为本的客观反映,是为群众提供完善周到细致的综合服务,只有以人为本,才能搞好城市建设,才能使城市与人、城市与自然、城市与时代的发展和谐统一。同时,城市建设搞好了,经济发展了,也提升了群众的生活品质。
3、以人为本是城市管理的根本宗旨。城市管理既是一种行政行为,更是对群众的一种服务方式。现代城市管理已由过去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一方面通过行政手段,维护城市秩序,规范群众行为,保障城市建设成果,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另一方面通过人性化服务,宣传城市建设政策,增强群众城市意识,争取群众更多地了解城市发展状况,从而更加理解、支持城市建设,使每位群众最终都成为城市建设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因此,城市管理不管是行政行为或是服务行为,都是针对人开展的管理活动,人才是城市管理的根本对象。城市管理只有以人为本,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符合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
(三)以人为本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当前城市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对城市的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城市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普遍重视,并成为当今城市发展的现实选择和必由之路。以人为本讲求立足改善群众生活质量,科学布局各类资源,创造宜居宜游宜业城市环境,其内涵不仅是提高城市吸引力、承载力、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先决和前提条件。坚持以人为本,可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根本的保证。
二、加快城市化进程中脱离以人为本的经验教训
安康北靠秦岭,南依巴山,位于陕西省南部,毗邻川、渝、鄂,境内生物、矿产、水电、旅游四大资源丰富。全市辖1区9县200个乡镇(办事处),国土面积2.4万
平方公里,总人口300万。2008年gdp233.8亿元。全市城镇人口92万,城镇化水平31%。安康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3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32万。
近年来,我们立足资源优势,抢抓一系列重大历史机遇,经济发展全面提速,城市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城市面貌有了较大改善,城市建设进入到突破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安康城市化建设由于受经济、用地、交通等因素的制约,与沿海发达城市相比,在脱离以人为本方面存在着一些教训和缺憾。具体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
(一)以人为本规划意识不到位
上海、深圳、东莞等沿海城市的规划起步早、起点高,规划的前瞻性、引领性较强,特别是在编制规划时充分考虑了民本思想,注重以人为本,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注重挖掘城市特色资源,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注重广泛吸纳公众参与,使规划具有了生命力。安康的城市规划编制,96年才开始编制城市总体规划,起步晚,起点低,缺乏融山亲水的有机思考,缺乏统揽山水林城的大手笔规划和空间布局。同时,城市详规、控规编制和城市道路、广场、产业布局、市政、绿化、防灾、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居住区开发、片区改造等专项规划编制中,也没有很好地研究人在城市的全面发展,未能充分体现人与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民本规划理念,编制的规划也欠缺公众广泛参与,从而导致规划在引领城市建设、构建以人为本的山水园林城市方面,离既定规划目标差距越来越大,达不到城市建设的实际效果。
(二)城市基本功能缺失
沿海发达城市建设资金充裕,城市载体功能较为完善配套,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市民提供了宜居宜游宜商和健身、游憩、娱乐、消费的公共空间。安康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由于城建资金短缺、建设用地少等因素制约,在坚持以人为本,优先考虑功能,突出亲近百姓,体现人文关怀,切实从方便市民、让市民受惠的角度出发,把解决市民生活细节问题作为大事来抓方面,仍旧十分欠缺,城市公共空间不足,设施不配套,基本功能缺失,导致城市承载力不强。重点表现在城市广场、市场、公共停车场短缺,布局不尽合理,引发交通拥堵,市民娱乐、健身、游憩等公共空间不足,购物、停车极为不便;城市公园、观景、绿化设施总量偏少,品味不高,分布不均衡,城市生态环境不理想,城市吸引力不足;由于建设用地短缺,导致住宅小区建筑密度、容积率偏高,各项服务设施不配套,居住环境不理想,降低了市民居住生活的舒适度。
(三)城市缺乏独特个性和魅力
上海、深圳、珠海等沿海城市十分注重城市文化内涵的挖掘、整理、培育和塑造,城市有着十分独特的个性和魅力。反观我们的城市建设,长期以来对城市文化的挖掘、培育和弘扬不够,形成不了独特的城市个性和魅力,城市竞争力、吸引力不强,缺憾比较大。其实我们安康地处南北交融地带,城市文化底蕴积淀十分深厚,不仅有2300年的悠久历史,而且在城市的形成、发展、兴盛过程中,各地移民文化与秦楚文化经过长期碰撞、借鉴、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本土多元文化并深刻的体现在安康的民居、语言、饮食、民俗习惯中,加之安康境内异彩纷呈的汉代蜀将盂达墓、汉王城、中渡台遗址、文庙等一大批历史文化遗迹,以及中国古老的四大戏曲声腔之
一、已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具有四百余年历史的汉调二黄,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的紫阳民歌,有“中国节庆会展50强”的龙舟文化节,无不彰显着安康这个古老而年轻的城市具有的独特的个性和魅力。同时,展现安康独特个性魅力神韵的还有安康的建筑,安康的民居建筑以大量的徽派建筑为根本,融合江南水乡建筑的轻灵飘逸,辅佐本土建筑的厚重庄严,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建筑文化,使人与建筑、自然与建筑、城市与建筑交相辉映,增强了城市的感染力。
(四)城市资源未能合理有效利用
沿海发达城市由于规划统揽全局,经济基础较好,所以对城市各类资源能够做到统筹兼顾、合理配置、有效利用。安康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再加之部分行业和部门仍存在不正确的政绩观、形象工程,导致城市资源浪费较大,不仅对城市环境造成污染,对经济发展造成了制约,而且对市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不便,甚至损害了城市的公共利益,侵害了市民的切身利益。比如城市供电、供水、排水、通讯、燃气等地下管网缺乏统一规划和建设,造成反复开挖,影响道路通行和市民出行、污染城市环境,市民反响意见较大;部分机关楼堂馆所建设,超越实际使用功能和标准,造成城市用地资源的浪费;蚕桑丝绸、魔芋食企、黄姜加工等产业项目过剩,加剧了城市资源的紧张状况。
(五)城郊结合部滞后于城市发展
沿海发达城市的城市化水平较高,城乡二元结构已经不明显。安康传统农业持续时间较长,广大农村较为落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典型的农村包围城市,城乡二元结构十分明显,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快速转移,并形成了城郊结合部滞后于城市发展的局面。目前,安康城市规划区内有行政村58个,居住村民7.2万人,大部分居住在城郊结合部。由于新村规划滞后、监管不到位、村民建房需求旺盛等因素影响,导致城郊结合部大部分村民无序建房,且建设分散,式样杂乱,品位不高,不仅形成了新的城郊村,造成了城市土地资源的浪费,更导致城市功能布局的欠缺、风格特色的杂乱,影响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城市格局。
(六)城市管理不适应城市发展要求
目前,安康城市管理依然停留在粗放型管理阶段,未建立健全责任分明、运转高效、科学完善的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城市脏乱差现象有所好转但经常反弹,随意污损城市公用设施行为时有发生,市民积极参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识仍然缺乏等。
三、今后城市建设如何贯彻以人为本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城市风格是城市内在气质的反映,包含了城市对外形象、特色、精神、文化、品质等。城市品位是城市提供给人们对文明境界和文明素养执着追求的感知空间,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品位的集中体现。如何利用自然山水,延续历史发展脉络,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如何使现代的城市风格与自然景观相映成趣,构建和谐宜居城市;如何使产业布局合理,城市发展有活力、有后劲;如何使空间资源合理利用,走可持续发展路子,这些都是我们规划建设的重大课题。
注重特色,彰显魅力、打造亮点,建设精品、完善功能,便民利民是安康中心城市建设的出发点。生态旅游观光城市、山水园林城市、宜居城市是建设的目标,而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借鉴沿海发达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成功经验,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强化以人为本理念,突出城市特色,重点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拉大城市骨架,体现人本理念
城市道路网系统是城市的骨架,是城市的灵魂。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布局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城市经济、社会、文化能否可持续、有序、合理地发展。城市道路网络一旦形成,其城市轮廓将基本定型,对城市市民的日常生活及工作的影响将十分深远,甚至是几十年,几百年的延续。
未来安康中心城市道路系统建设要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理念。城市道路布局及城市路网系统建设应体现与自然山体的有机结合,充分考虑人们出行的舒适度和通达度,强调新区道路网延续老城原有方格网道路格局的布局方式,并顺应城市骨架道路、铁路、高速公路走线、高压走廊以及汉江、月河、吉河、黄洋河等河流形态,呼应自然地形起伏变化,形成与自然环境协调的“自由式方格网”路网格局。
充分发挥安康交通枢纽城市的重要作用,在完善“三横五纵加外环”骨架路网的同时,未来将在城区以北建设一条快速干线,将西康高速与十天高速由北侧联系,形成围绕城市外围贯通的快速环线,缓解城区内部过境交通压力,减少过境交通对城市的干扰和影响。
对城市用地布局起关键作用的骨架路网,在规划建设过程中要高起点谋划,高水平建设;量力而行,不搞政绩工程;远近结合,避免重复建设。特别是关系到发展全局的城东大桥、环城干道(江南、江北)等城市骨架性路网,应当反复论证其建设的合理性、必要性,着重考虑全体市民以及外来宾客的整体利益,考虑群众需要,方便群众生活,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
(二)以人为本,构建山水园林城市形态
科学发展自然观的实质是人和自然协调发展问题,既要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愿望,又不破坏自然,并使其能够持续地供给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所需。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与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好发展与限制的矛盾。安康中心城市有着独特的自然山水生态环境。周围文武山、龙王山、鲤鱼山、天柱山和吉河、月河、黄洋河共同形成天然的城市绿色衬景。安康中心城市建设要充分利用自然稟赋,用得山取水建城思路,使山、水、城融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要把自然山水和项目建设和谐地统一起来,采取一江两岸,一心多点;两轴并进,组团发展;群山环抱,廊道贯穿的城市结构。
构建山水园林城市的结构,必须突出各单项重要元素的建设。要切实加强“一江两岸”的建设,几年以后,汉江城区段上至瀛湖,下至石堤两岸绵延十余公里,通过对汉江水体的保护和两岸景观有序开发,使“一江两岸”成为城区最重要的景观轴带;要大力利用瀛湖和月河、吉河、黄洋河,特别是要加快城区至瀛湖的快速干道的建设,届时城中心至瀛湖15分钟可达,通过瀛湖的开发和利用,使瀛湖变为城市内的主景区;要通过道路建设和绿化保护,使香溪、龙王、天柱、鲤鱼景区的价值在城市中得到体现。特别是香溪景区,北拥城区,东接县河,西连吉河,植被茂密,景点富有特色,要进一步扩大景区范围,深化管理体制,有序进行开发,使之成为城市绿色客厅。要通过江北滨江游乐园、江南城堤公园、奠安塔汉水文化园、江北望江公园、月河口城市生态观光园的深化建设,使人工景观与天然山水相映成趣,有机地构成山水园林的骨架。
构建“一江两岸,一心多点;两轴并进,组团发展;群山环抱,廊道贯穿”的城市空间,必须加强城市骨干道路建设,要切实加快南环快速干道和瀛湖大道建设的步伐,加强安康大道空间景观控制。通过瀛湖大道使城市向瀛湖景区延伸,通过香溪大道使香溪洞景区和城区紧密融合,通过南环快速干道和其它主要城市道路将自然的山水引入城区,真正实现独具特色的安康山水园林城市。同时,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保护好原生态山水自然景观,发挥山水城市景观优势,利用城市周边山体形成城市的自然屏障和绿色背景,作为城市外围生态支持。以穿越城区的众多河流为生态廊道,将山、水自然元素纳入城市总体构架之中,打造安康山、水、林、城相互交融,体现自然、宁静、优美的独特魅力,形成山水园林生态城市的形态。
(三)加强城市空间控制,建设宜居城市
未来安康城市发展方向为“拓展东西、规整南北、提升核心”。空间布局结构可归纳为:一江两岸,一心多点;两轴并进,组团发展;山水环绕,廊道贯穿。努力打造集山水风光、人文特色、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生态宜居城市。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紧扣建设山水园林城市,人文宜居和旅游目的地的定位,以人为本,强调和谐共生,加强城市空间景观的控制尤为重要。江北新区要展现现代城市风貌,江南改造要体现历史文化特色,汉江两岸要凸显独特魅力神韵。
安康大道是江北新区的重要门户,既是进入主城区的交通性干道,又是城市新区的景观性道路。通过安康大道沿线景观的规划控制,使安康大道街区景观成为:沿线景观丰富,城市天际轮廓线优美,建筑色彩协调的未来城市新区。
汉江是安康城市的母亲河。城市由江发源,依江而建,沿汉江两岸向纵深方向逐渐扩展,形成了“一江两岸”空间格局,安康城市的精华、核心应该是与汉江融为一体的。因此,保护汉江,控制汉江两岸的空间景观要素,形成具有极强整体性的安康城市滨水空间绿化景观系统,随着城市的扩展,将形成各个片区的核心。
安康中心城市周边山体构成了城市的绿色背景。一江两岸滨江公园和黄洋河城市绿心,是安康的城市公共生活与旅游休闲生活区域,是打造城市良好的生活品质,创建人文宜居城市的重要空间,是城市的核心区,必须加以控制保护。
加强城市公园、广场、公共绿地以及体育场馆的建设和管理,严禁随意改变其使用性质,按照城市规模,建设规范标准的应急避难场所,在公共设施的建造、日常管理中给予公众更多的人性化设计及其关照,体现人文关怀,构建和谐安康,让城市建设的成果惠及所有城市人民。
(四)强化人本思想,树立经营理念,加快生态旅游观光建设
旅游是一项凝聚人气,推动经济、关联度高的综合产业。它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具备许多优势――市场前景广阔、消耗能源少,关联带动功能强,提供劳动就业机会多,是第三产业里的龙头产业。经济的发展使休闲趋于大众化,休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越来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休闲时代的到来,使旅游成为永不衰败的朝阳产业。随着安康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逐步形成,西康高速通车将安康融入西安2小时经济圈,使得安康旅游产业迎来了难得的突破发展大好历史机遇。
安康在西安的旅游结构里面有一定优势。关中地区以文物古迹为主,在陕北以黄土高原风情和文物古迹为主,只有陕南生态良好、山青水绿,大城市的人最需要的就是生态、就是青山绿水,安康是西安的氧吧,这个比较优势非常明显和突出。所以,应围绕秦巴风情、汉水神韵、金州美食、绿色安康为主题的生态旅游观光加特色服务做好大旅游规划,加大“一城一湖一山”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目的地魅力,完善生态观光旅游体系构架。
作为旅游城市,首先,我们安康应该着力打造一个精彩的市中心,要有精彩的一平方公里的市中心。上海外滩开始发展时核心部分也就一公里,就是依托淮海中路(霞飞路)建设一公里中心城市,像意大利的弗洛伦撒、威尼斯最精华的部分也就一平方公里,这一平方公里是真高档,以外的地方也是脏乱差,但人家就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中国人凡事求全责备缺乏经营概念,好像一个城市非要怎么样才能成为旅游城市。安康的地理条件很好,江南是古城,江北是新城,中间是汉江,把高档的旅游服务设施放在新城,把传统的、有特色的放在南边,汉江大桥的两端进行精心的规划改造,这就是精彩一平方,就能发展一些有特色的旅游活动。
其次是依托安康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及独特的多元文化特点,在未来城市核心布置具有多元文化内涵的文化娱乐设施及一定规模的旅游服务设施;结合新城(相对于老城,建于公元1583年)、东关、西坝三个片区旧城改造,形成各具特色风貌街区,展现城市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突出人本思想,结合城市各层级公共中心布置不同规模的城市广场及公共绿地,各个广场及绿地表现不同的历史文化主题,形成安康融合南北文化特色的旅游名城。
第三是利用安康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沿汉江两岸、香溪洞生态旅游区北缘、瀛湖风景区周边以及安康城区至瀛湖沿线、月河、吉河、黄洋河等河流景观带两侧以及张滩片区,突出人本理念,杜绝急功近利,坚持可持续发展,高质量、高水平地建设旅游休闲及休闲疗养设施。
(五)优化产业布局增强造血功能
如果城市没有造血功能,这个城市速度就会落后其他的城市,这个造血功能就是发展城市二产业。安康目前仍然是一个欠发达的城市,但是一个充满巨大发展潜力的城市。我们产业聚集度底,工业过余薄弱,工业不强是制约我们安康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虽然我们还处在欠发达阶段,但我们安康城市发展充满巨大潜力。我们拥有良好的资源,特别是我们的生态资源、有色金属资源、区位交通条件等发展基础,为今后安康城市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依托良好的自然环境优势、便利的交通区位条件和毗邻三大经济区的发展环境,统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建设,以突破发展为主题,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优化产业布局,配制新兴产业,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打造以绿色能源、秦巴医药、富硒食品、安康丝绸等为主的绿色产业体系,构建以环保型采矿、材料制造、生态型生物质加工为主的清洁型加工制造产业体系,积极培育汽车零部件及配套产品生产行业;逐步形成医疗保健相关产品、丝绸和富硒食品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以月河经济带为主体,旬阳、平利为两翼,外围工业区、农业生产基地等多点支撑的产业空间布局结构。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步伐,强化循环经济,走具有安康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逐步形成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效益良好,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骨干企业和产业群体。
(六)突出城市文化建设彰显城市特色
安康具有悠久的历史,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文化具有高度的复合性和包容性,叠加、交融了本地文化、三秦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中原文化以及齐鲁文化,形成南北交融、秦楚交汇、东西荟萃的多元文化特点。深入发掘安康市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加大对历史遗迹的保护力度,恢复具有代表性的遗迹,通过节点、轴线和古渡街区的规划建设,将安康“秦风楚韵、南北交融”的多元文化特点融入安康城市。
以自然山水为背景,以历史发展为脉络,充分研究安康宗教文化和秦风楚韵的汉水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的表现形式,挖掘安康城市文化底韵和城市灵魂,塑造城市个性特征,提高城市品位。
结合山水特征,充分挖掘建筑文化传承,研究安康城市建筑特质,形成彰显城市个性的建筑风格和城市整体风貌。
马丘比丘宪章中有一句话,一个城市的个性和特征是其形态结构和社会发展特点的结果。我们经常说科技、经济可以全球一体化,但文化、文物绝不可能全球一体化。所以,我们安康在深入挖掘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些文化方面的内涵和因素以后,相信我们城市一定会从一个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体现安康的高品位、高品质。
关键词:主任,具备,意识,思考
在目前社区健康服务中心 (社区卫生服务站, 以下简称“中心”) 普遍实行举办医院、中心 (科) 两级管理的体制下, 中心主任作为承上启下的枢纽, 担负着上传下达的重要使命, 是举办医院最基础、最重要的管理者, 中心主任的管理意识关系到社区健康服务学科建设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笔者认为中心主任应具备全方位管理意识。
1 服务意识
中心主任要具备为他人服务的意识, 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服务于患者、服务于上级、服务于中心所有员工。把自己看做是他们的勤务员, 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服务。
2 安全意识
中心主任应认真落实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规范各种医疗操作, 完善质控程序, 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把安全工作作关系到中心存亡大事来抓, 并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 做好表率, 确保中心安全运作。
3 营销意识
社区健康服务是社区健康服务机构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的过程和手段, 是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心主任做为中心的主要管理者, 必须时刻树立营销意识, 重视科室工作的投人和产出, 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通过提高医疗技术质量和医疗服务质量来创造社会效益, 实现经济效益, 保障医务人员和病人的合法利益。同时应清楚认识到随着市场机制在卫生服务中作用越来越被人认识, 卫生机构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社康中心如何占领市场和扩大市场分额应心中有数, 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4 创新意识
中心主任要紧跟时代步伐, 敢于突破常规, 勇于在观念、管理、制度、技术、服务方面进行创新, 促进中心跨越性发展。 (1) 观念创新:要适应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 真正以人为本, 最大限度地满足病人的需求; (2) 管理创新:要用现代管理理念从营销思路、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 实现优质、高效、低耗的科学管理; (3) 制度创新:优化工作流程, 落实相应的优质服务措施; (4) 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应追踪国内外社区健康服务发展研究动态, 结合本地区疾病谱、病员、临床工作重点及难点、卫生服务需求等情况, 带领全中心人员开展适宜新技术、新疗法, 形成全科医学服务特色, 增强中心的竞争力; (5) 服务创新:社去健康服务工作必须坚持以病人为中心, 不断改善服务质量和就医环境, 转变医疗作风, 提供优质、高效、价廉、方便、舒适的人文关怀式的服务。
5 整体意识
中心主任应该有整体利益大于局部利益、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观念。把中心的发展与举办医院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服从举办医院统一部署, 树立一种院兴我荣, 院衰我耻的责任感。
6 团队意识
中心主任要明确个人的知识、智慧和才能都是有限的, 要有团队精神, 充分利用员工的集体智慧, 发扬集体精神, 把团队力量做强做大, 带领大家实现共同的目标。
7 法制意识
一、伊犁州中支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基本状况
(一)离退休干部党组织机构设置情况
人行伊犁州中支下设有8个县(市)支行,均有不同数量的退休人员。截止2011年8月,伊犁州中支辖区共有退休人员102名,其中离退休党员66名,占全辖党员总数的26%。目前中支全辖设有离退休干部党支部1个(中支机关第九党支部),党小组1个(奎屯市支行退休党员党小组),其他支行因离退休党员人数较少,未设立离退休干部党支部或党小组,离退休党员平时与在职党员一起参加党组织生活。同时,中支党委在人事科设置了离退休干部管理专岗,具体负责离退休干部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二)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情况
按照党章要求,伊犁中支结合离退休党员队伍实际,设置离退休党支部,成立支委会。选配群众威信高、责任心感、热心为党员服务的离退休党员担任支部书记,为便于开展工作,由老干部管理人员担任支部副书记。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加强离退休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形成便于离退休党员参加组织活动、便于党支部开展工作的组织设置方式,使每个离退休党员都能就近就地参加党组织活动。
二、离退休干部党支部活动开展情况
(一)党员教育管理情况
伊犁州中支严格按照《党章》和党建工作有关规定,定期组织召开离退休支部党员大会、支委会议和党小组会议,认真抓好党员教育管理各项工作,不断研究探索和解决党的组织生活、党内监督、党内民主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建立完善了离退休党支部教育管理各项制度。如:党支部工作制度、支委各委员职责、离退休党员学习制度、党支部联系老党员、困难党员等多项制度,形成了加强党支部建设的长效机制。
(二)党员组织生活情况
伊犁中支坚持为退休党员党支部订阅各种党的报刊杂志和电教片,积极带领广大离退休党员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凡在党的重大政策和决策出台之后,及时组织广大离退休党员学习、召开座谈讨论会,让老同志学有所思、学有所用、学有所讲,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同时结合每年一次民主党员评议活动,在离退休党员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确保了各位老党员政治坚定、思想常新、理想永存。
(三)党员活动开展情况
充分发挥老干部之家阵地优势,抓好离退休党员之家建设,做到“一场两用”。加强活动场所的管理和对离退休党员文体活动的引导,开展积极健康向上、适合老年人的文化体育活动,吸引更多的离退休党员和老同志参与。支持和鼓励中支老年门球队、老年合唱团走出去参加地方上组织的正规比赛,为老干部搭建展示风采的互动平台。通过开展科学、文明、健康的文体活动,老干部之家、离退休党员之家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学习科学知识的场所、宣传精神文明的窗口。
三、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管理难度依然存在。目前,离退休老党员已处于“双高期”,随着年龄逐年偏大,诱发疾病较多,同时由于老党员居住不集中,部分老党员居住在异地,给党员的组织管理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二)少数离退休干部退下来以后,家庭、社会关系都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他们的活动空间变小,接触面变窄,获取信息量逐渐减少,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上存在着一定偏差,影响了自身优势的发挥。
四、对策及建议
强化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的建设,是做好老干部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党联系广大老同志的纽带,是加强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为此要把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作为本单位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常抓不懈。
(一)重点强化基层党支部的组织功能,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注意选拔组织能力强、民主作风好、有奉献精神、敢于负责、身体较好、有威望、公道正派的同志担任支部书记或支委委员,为党支部发挥作用奠定较好的组织保障基础。支部领导班子要齐心协力,团结合作,对那些已高龄多病、行动不便的老干部党员,支部要指派专人上门传达文件,通报情况,定期家访,电话联系等,使这部分党员与党组织保持经常联系。
(二)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坚持落实好离退休干部各项政治待遇
针对离退休干部的特点和实际,认真制订学习计划,组织引导离退休干部深入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定期组织学习的方式,及时向离退休干部通报行内重大事项和中支各项工作开展情况,虚心听取离退休干部对行内工作的意见或建议,不断提高离退休干部参政、议事能力。认真组织离退休干部进行一些参观考察等纪念和庆祝活动,达到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良好效果。继续完善老干部之家阵地建设,为离退休干部营造整洁、安全、舒适的学习室、棋牌室、阅览室、健身活动场地。
(三)进一步加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
发布时间:2016-01-20 11:54:15点击:17443
一、设置原则
(一)以区域卫生规划为指导,以社区构成为依据,以社区居民需求为导向。
(二)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避免重复建设,优化卫生资源配置。
(三)非营利性质,原则上以公立为主,鼓励其他经济成份力量举办社区卫生机构。
二、基本功能
(一)开展社区卫生状况调查,进行社区诊断,了解社区居民健康状况,制定和实施社区卫生工作计划。对社区爱国卫生工作予以技术指导。
(二)健康教育
1、针对社区主要健康问题,明确社区健康教育的重点和对象,主要内容及适宜方式;
2、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指导社区居民纠正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3、配合开展免疫接种,预防性病、艾滋病,开展无偿献血、生殖健康、禁毒及控烟等宣传、教育。
(三)传染病、职业病、地方病、寄生虫病防治
1、开展传染病、职业病、地方病及寄生虫病的社区防治;
2、执行法定传染病登记与报告制度,并协助开展漏报调查;
3、配合有关部门对传染源予以隔离以及对疫源地进行消毒;
4、指导恢复期病人定期复查并随访;
5、开展计划免疫及免疫接种工作。
(四)社区医疗
1、开展常见病、多发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医疗服务;
2、提供会诊、转诊服务;
3、急危重症的现场紧急救护及转诊;
4、家庭出诊、家庭护理、家庭病床等家庭医疗服务。
(五)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
1、开展健康指导、行为干预;
2、开展重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高危人群监测;
3、对重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者实施规范化管理;
4、对恢复期病人进行随访。
(六)妇女保健
1、开展围产期保健、产前保健、产后保健、更年期保健的检查、指导、咨询工作;
2、配合上级医疗保健机构开展妇科疾病的筛查。
(七)儿童保健
1、新生儿期保健、新生儿访视及护理指导、母乳喂养咨询及指导;
2、开展婴幼儿期保健;学龄前期保健工作,包括早期教育、营养指导、生长发育评价及监测和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的指导;
3、开展学龄期保健及儿童期常见病、多发病及意外伤害的预防指导。
(八)精神卫生
1、开展精神卫生咨询、宣传与教育;
2、及时发现精神疾患,根据需要早期干预;
3、配合开展康复期精神疾患的监护和社区康复。
(九)老年保健
1、了解社区老人的基本情况;
2、指导老人进行疾病预防和自我保健;
3、指导意外伤害的预防、自救和他救。
(十)开展康复治疗及咨询;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及相关咨询。
(十一)提供个人与家庭连续性的健康管理服务。
(十二)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统计、分析和上报。
(一)业务用房使用面积不能少于400平方米,布局合理,符合国家卫生学标准及体现无障碍设计要求。
(二)根据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居民需求、社区资源等配置一定数量的设备。
(三)设备
1、基本设备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的相应标准执行;
至少拥有以下设备:接种器材、妇女健康检查器械、儿童体格测量用具、健康教育基本设备、康复器械、抢救床、氧气瓶、氧气袋、洗胃器、电动吸引器、呼吸球囊、气管插管、针灸器具、B超、心电图机、X光机、化验三大常规必备器材、药品柜、无菌柜、高压灭菌设备、紫外线灯、床单元设备、出诊设备、资料柜、电冰箱、电脑及打印机设备。
2、开展的诊疗科目所必需的其它设备;
3、具备医患联络、医疗双向转诊必要的通讯、交通设备;
4、具备与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等设备。
(四)常用中、西药品和急救药品的管理及配备,按照新《药品管理法》的有关规定执行。二十类急救药品包括:中枢神经兴奋药;抗休克药;强心剂、抗心律失常药;血管扩张药;脱水、利尿药;降血压药;止血药;平喘药;镇痛药;抗过敏药;激素类药;解痉药;解毒药;水电解质平衡药;抗菌素;止吐药;局麻药及各种液体。
四、科室设置
(一)预防保健科:计划免疫室、妇女保健室、儿童保健室、健康教育[到、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咨询室。
(二)全科医疗科:全科诊室、急诊室、治疗室、处置室、康复室等。
(三)药房、化验室、X光室、信息资料室等。
(四)其它科室可根据需要适当设置。
五、人员配置
(一)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须具备法定执业资格。
(二)根据功能、任务、服务人口需要,配置适宜数量的卫生技术人员,每万人口至少配备2名全科医师,且相对固定于服务的人群。
全科医师与护士之比为1:1.5——2,并按实际服务项目配备相应的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药剂、检验、放射及信息管理等专职人员。所有医护人员在上岗前,必须接受全科医学及社区护理知识培训,取得合格证后方可上岗,并逐步向全科医师过渡。
六、管理制度
(一)各类职业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
(二)各类人员岗位职责。
(三)各类人员培训、管理、考核与奖惩制度。
(四)社区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医疗和康复等各项技术服务工作规范。
(五)家庭医疗卫生保健服务规范。
(六)会诊与双向转诊制度。
(七)服务差错及事故防范制度。
(八)医疗保险服务工作制度。
(九)消毒隔离制度。
(十)医疗废弃物管理制度。
(十一)财务、药品、设备管理制度。
(十二)信息、档案资料管理制度。
(十三)社区民主监督与评价制度。
中共陇西县委组织部
按照省、市委组织部安排,今年以来,陇西县抢抓实施“百乡党建整推”的良好机遇,把开展“百乡党建整推”活动作为提升全县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水平,推动全县城乡党建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机遇,紧贴全县基层党建工作实际,积极探索创新,加强“五个基本”建设,不断深化“百乡党建整推”活动,为构建城乡党建一体发展大统筹格局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有力提升了全县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水平。
一、着眼于党建工作有人抓、党员队伍素质高,不断加强基本队伍建设。一是突出抓了村级班子建设。结合全县基层党建工作和特色产业开发实际,先后分三批从县直和乡镇机关选派79名副科级后备干部到村任职,选聘大学生“村官”27名、“进村进社”工作人员186名。不断拓宽选培渠道,注重从农村致富能手、非公企业党员业主、复员退伍军人及返乡务工人员中培育和选拔村干部,探索开展了以热心家乡建设的致富带头人、非公企业党员业主不占编制、不拿报酬有序进入村“两委”班子为主要内容的“能人强村富民”工程,先后推选23名政治觉悟高、致富能力强、有带富意愿的创业能人进入村“两委”班子,培育“一好双强”型村干部236名,选拔43名市场观念新、发展意识强、致富本领好的优秀年轻党员充实到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协会党组织领导班子,选拔430名能人进入村党支部书记后备人才库,形成了能人带富、能人治村的发展格局,有效解决了农村干部队伍“短板”的问题。二是突出抓了干部队伍管理。制定了《陇西县挂职锻炼干部培训工作方案》和《陇西县挂职锻炼干部管理暂行办法》,健全挂职锻炼干部结对培养、工作周记、工作季报告、请销假管理、定期培训、创先争优、定期交流工作和工作实绩档案管理等八项制度,充分发挥了省、市选派的17名挂职干部以及挂职干部所在单位的职能作用。制定了《陇西县村班子及村干部实绩考核管理办法》,实行村干部实绩考核制和“结构工资”制,采取缩编清位、选举退位、劝其让位和增资固位“四位”并举的办法,优化了班子结构,进一步强化了村干部责任意识和争优意识。三是突出抓了党员队伍建设。针对农民党员发展工作中存在的“空白点”问题,制定下发了《陇西县2008-2012年党员发展工作规划》,对三年内没有发展党员的23个村,全部列入后进村进行了整顿提升。不断加强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在培养对象上突出“七个重点”,即重点在“双带”能力强的农村致富能人,优秀外出务工和经商人员,35岁以下、高中文化以上人员,村级后备干部和村民小组长,乡土拔尖人才,农民经纪人以及优秀妇女中培养,使全县农村党员队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整合县、乡镇两级18个党校和232个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站点、215套电化教育设施、网络培训资源以及各类社会培训中心等各个方面的资源,成立了以科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为主体,部分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负责同志、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为补充的全县干部教育培训兼职队伍,形成了以县、乡(镇)两级党校为基地、以社会教育为依托、以各类社会组织培训中心为补充的社会化、信息化、网络化培训体系,加强对农村党员政治理论和实用技术的培训,年内,从项目资金中列支25.5万元,在县委党校组织举办了4期基层党务工作者培训班,培训基层党务工作者464名,累计培训农村党员干部群众11.8万人(次),使全县76.3%的农村党员掌握了1门以上的实用技术。在此基础上,结合农村党员“冬训”工作的开展,从县直和乡镇机关抽调1000名党员干部,以“千名机关党员进农村”活动为载体,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集中服务锻炼,有效激发了农村人才资源活力。同时,健全完善“政府引导、部门培训、协会聚集、搭建平台”的乡土人才开发机制,选育农村乡土人才5200多名,形成了“一人带一户,一户带一片,一片带一村,一村带一乡”的良好格局。
二、着眼于开展工作有场所、服务群众有平台,不断加强基本阵地建设。针对部分村无活动场所或有村址但设施不全、场所面积狭小、作用发挥不到位的问题,坚持“建、管、用”并重,建立争取项目投资、财政资金列补、县管党费补助、整合项目切块、部门单位帮扶和乡(镇)村自筹“六位一体”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筹资机制,累计投入各类建设资金3000多万元,使全县215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全部达到了基本场所适用、基本设施完善、基本功能健全、基本制度规范,从根本上解决了“干部人难找、群众事难办、活动难开展”的问题。今年,全县争取到第二轮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项目建设66个,按照“统筹规划、科学选址,适度超前、留有余地,整合资源、整体推进”的要求,注重“四个结合”,完成投资1500多万元,建成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的砖混结构综合性场所15个、砖木结构的拓展性场所51个,实现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较高标准、全覆盖。一是在项目规划上坚持量力而行与着眼长远相结合。66个项目村占地面积均达到了400m2以上,其中600-1000m2的19个,1000m2以上的11个,确定人口规模较大、村集体经济实力较强的15个项目村新建砖混结构、二层以上的高标准、综合型办公场所,其余51个村全部新建建筑面积110m2以上、砖木(混)结构、“一大四小”的标准化、拓展型办公场所,并统一明确了围墙、旗台、大门、院落硬化等9项附属工程建设标准。二是在资金筹措上坚持项目为主与多方筹资相结合。在管好用好项目专项资金的同时,通过结对部门援建、非公企业帮建、致富能人捐建、乡村两级自筹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1100多万元,其中从县财政列支专门用于基层组织建设的100万元中划拨67万元、县管党费贴补33万元、结对部门帮扶109万元、非公企业帮建80多万元、动员致富能人捐建20多万元、乡(镇)村两级通过盘活固定资产、整合项目资金等方式自筹800多万元,并协调县土地、城建等部门,在项目选址、设计以及工程资料办理等方面无偿提供服务。三是在工作推进上坚持严格标准与表彰激励相结合。严格落实项目建设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建立了“四个一”工作责任制度(每个项目有一名乡镇联系领导挂靠、一名帮建部门领导负责、一名组工干部参与跟进、一套专门班子落实)、跟踪督察制度和定期协调汇报制度,县财政列支10万元作为今年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项目建设专项表彰奖励经费,按楼房和平房分类表彰奖励20个项目建设先进村级党组织,确保了高质量、高水平推进项目建设。四是在管理使用上坚持完善功能与发挥作用相结合。结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项目的实施,为215个村分别配备了1套投影设备,49个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为49个村配备了价值25.6万元的档案柜、电脑等办公设备。在此基础上,积极引导村卫生室、便民农家店、农家书屋向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集中,全面实行乡镇、村干部轮流值班制度,指定专人受理群众申请办理事项,并利用党务村务公开栏、培训室等为群众提供病虫害防治、农产品价格等方面技术培训和信息服务,较好地发挥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参政议事、教育培训、文化娱乐、联络服务“四个中心”的作用,实现了民主议事在阵地、学习培训在阵地、文化娱乐在阵地、民情沟通在阵地,促进了村“两委”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三、着眼于党建工作制度化、党内活动规范化,不断加强基本制度建设。一是完善工作责任体系。县委定期研究部署基层党建工作,把基层党建工作作为评价领导班子和选任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县委主要领导经常带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基层党建工作情况,提出具体指导意见。为每名县上四大班子党员领导干部分别确定了2个基层党建工作联系点,明确规定了全县党的建设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全面推行乡镇党委书记履行基层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向县委全委会述职和乡镇分管副书记履行基层党建工作直接责任人职责向全县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述职以及村党组织书记向
乡镇党委、本村党员大会述职制度,全面落实乡镇领导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在抓好分管业务工作的同时对联系村党建工作负总责)责任,构建了县上领导联系乡镇分头抓、成员单位立足优势配合抓、帮扶单位联村帮户共建抓、组织部门发挥职能牵头抓、乡镇领导“一岗双责”创新抓、基层党组织立足实际具体抓“分层联动、齐抓共管”的“六位一体”党建工作责任机制,做到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抓。二是落实基本工作制度。规范完善“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服务承诺、党员民主评议和民主管理等制度,要求村党组织每年至少召开2次党员大会或组织生活会,党小组每年至少组织党员开展1次活动,农村党员每年至少参加1次乡镇党委举办的党课,年终组织开展1次党员民主评议。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深化党务、村务公开,群众对事关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的满意度达到了95%以上。三是创新传媒引领机制。充分发挥信息传媒的宣传引导作用,全面升级改版陇西党建网、陇西县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建立了城乡一体的“三库(基层党建数据库、重点培养对象数据库和人才数据库)、两家(党员志愿者之家和流动党员之家“网络党组织”)、一平台(飞信平台)”。在县电视台开设了“统筹城乡党建、构建和谐陇西”党建活动栏目,每月定期宣传基层党建工作的好做法和好经验,营造了全社会关心支持基层党建工作的良好氛围。同时,利用QQ网络平台,建立了陇西党务工作者信息群、大学生“村官”信息群,构建了立体式、全方位的党建工作宣传、教育、培训工作体系。
四、着眼于引领发展有目标、群众长期得实惠,不断加强基本载体建设。一是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围绕“五好五带头”目标要求,在农村深入开展了以“创‘五好’、争十户、建百点、带万户”(党组织争创“五个好”党组织,党员争当勤劳致富户、遵纪守法户、科技示范户、邻里和睦户、帮困带动户、诚实守信户、创业示范户、文明新风户、勤俭持家户和家园整洁户,培育建立党建工作创新、村级民主管理等各类型的党建工作示范点100个,带动1万户群众发展生产、致富奔小康)为主要内容的创先争优主题实践活动,依托首阳镇首阳村等12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云田镇北站村设施农业示范基地等17个农业产业经营示范基地,建立了39个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活动示范区,在214户党员项目户中组织开展了“党员科技示范户”、“党员创业示范户”等命名挂牌活动,组织党员义务投工拓宽整修村社道路和田间道路130多条1545公里,为群众帮办实事300多件。二是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整合区域党建资源,强化“六个统一”(统一规划区域党建工作、统一配置区域党建资源、统一管理区域党建事务、统一组织区域党建服务、统一开展区域党建活动、统一考核区域党建实绩),在首阳镇首阳村成立了全市首家村级党委,在菜子、福星等乡镇调整升格村党总支部18个。全面推行产业聚集式、行业协会式、龙头企业式、合作组织式等党组织设置模式,先后在城乡新经济组织、产业链、集贸市场、产业园区建立党组织86个,设置科技示范型党小组65个,农民经纪人党小组31个,党组织领导的合作经济组织已覆盖到“中药材、马铃薯、畜牧养殖、菌菜、劳务输出”等五大特色产业链。采取村与村、村与企业、村与社区、村与园区联建的方式新建立党组织6个,在农民工党员相对集中建筑、商贸、餐饮等行业采取单建、联建、挂靠等形式新建立党组织8个。三是实施“党建共同体”工程。结合统筹城乡基层党建试点工作的开展,在认真总结全县六轮城乡支部结对共建活动的基础上,在全县334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215个村组织实施了“1=1+1+1”党建共同体工程,即1个党建共同体=1个村党组织+1个机关党组织(非公企业)+1所农村中小学校,建立党建共同体111个。确定87个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与87个村党组织开展结对互助活动,落实“六个一”(帮助共建村建成1处高标准党员活动室、至少发展1个致富项目、兴办1个集体经济实体、每季度至少帮办1件实事、每半年召开1次联谊会、每年集中慰问1次农村困难党员群众)工作要求,先后为38个村帮扶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资金59万元,为帮建村协调争取项目92个,指导培育中药材种植示范村51个、畜牧养殖示范村34个、设施农业基地32个、菌菜专业村6个。1500多名机关
党员干部与农村党员群众结成帮扶对子4500多对,帮办实事5000多件。确定32家非公经济组织与32个村党组织开展结对互助活动,先后为32个村帮扶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资金40多万元,带动发展百只以上的规模养羊大户30户、10只以上的养羊示范户1300户、4头以上的规模养牛示范户650户。确定215所中小学校与215个村党组织开展结对互助活动,先后结对帮扶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农民党员700多名、留守儿童近3000名。
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思考
随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承载这一改革创新内容的新型实体行政服务中心在全国各地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亦已成为各地建设效能型、廉洁洁型和服务型政府的必修课。经过几年的实践和努力,行政服务中心所凸现的成效引人瞩目,当然,作为一项新生事物,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日益明显。如何进一步提高行政服务中心运行效能,完善“一站式、一条龙”的审批体系,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是十分紧迫的一项工作任务。现通过对我县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深入调研,结合自身实际工作体会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行政服务中心所取得的成效
行政服务中心作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新生事物,其成立的目的是促进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宗旨是公开、便民、廉洁、高效,功效是规范政务公开、简化审批流程、方便人民群众,从源头上遏制腐败。以我县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为例,通过运行、边探索、边研究、边创新,取得的成效是十分明显的,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和支持。其成效具体体现为:
(一)创新了工作模式,促进了改革深化。
县行政服务中心未成立之前,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只是在县内有关行政职能部门内部进行,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改良”,各项工作“隐藏”在各部门的工作中,其深度和广度难以明鉴。这种“不公开”的自身改革一时很难触及问题的根本,对原有的审批运转方式和操作流程冲击不大,那种“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衙门作风在某些部门不同程度地存在。县行政服务中心的成立,从形式到内容对各部门传统的审批理念和审批模式带来了革命。我县在逐项清理、削减和规范审批事项的基础上,要求具有行政审批事权的部门在中心集中设立窗口,所有事项按照能进则进的原则进入中心服务大厅窗口办理,公开审批事项,公开办事规程,倡导优质服务,体现了县委、县政府改革的决心和力度,客观上也形成了外部强有力的推动和监督作用。工作模式的创新,深化了行政审批制度的进一步改革。
(二)提高了审批效率,方便了人民群众。
县行政服务中心在具体运作过程中,根据我县实际情况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摸索出种种行之有效的运转机制和方法,首先,中心集中了部门的审批事项,让群众享受“一站式服务、并联式审批”成为一种可能,体现了“集中进驻、集中办理”的服务效率。其次,对县本级行政许可项目在原来336项的基础上,精简了119项、保留了217项进驻中心,精简率达35.42%;县级原有投资项目审批事项在原有47项的基础上,精简了14项、保留了33项,精简率达42.42%;县级行政许可项目法定或原承诺的平均办结期限由原来的18.93天缩减为10.42天,缩短了45%;县级投资项目审批事项法定或承诺的平均办结期限由原来的25.28天,缩短为10.09天,缩短了60.08%。其三,在办理事项过程中,实行并联审批制、一周三审制、首问负责制、告知承诺制和限时办结制等等。这些机制和方法的创新,简化了部门的审批程序,缩短了审批时限,提高了办事效率。如我县房屋建设报建、企业注册登记及房地产税收等已经实行并联审批、全程代办和一体化服务,尤其是企业注册登记并联审批工作效率明显提高,经工业园管委会牵头初审认可的企业,可边开工边建设,边按法定程序向企业注册登记中心报批,承诺办结时限在原来的基础上再缩短30%,确保在7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对新增企业,符合有关设立登记规定、需取得而尚未取得前置审批的,可核发筹建营业执照,待取得前置审批许可后,办理企业营业执照变更登记。这一“特事特办”制度受到了业主的广泛称赞。
(三)改革了服务模式,转变了机关作风。
县政府让具有审批事权的行政部门在中心集中设立窗口,对外优质服务,变过去“你求我办事”为“我为你服务”。一方面推行大厅式集中审批服务;另一方面,将审批流程输入软件程序,推行网上预审和电子监察。大厅式的服务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的管理方式,柜台式的敞开服务形式使前来办事的企业和群众在心理上与工作人员平等相处,而行使审批职能的窗口公务员的服务也更为人性化、合理化、规范化,挂牌上岗、站立服务、微笑服务等已在中心成为自觉行动;网上预审和电子监察可使各项审批活动实现了实时远程开展,使向基层延伸审批网络成为可能,也便于县监察局在行政服务中心设立的电子监察室进行实时监控、绩效评估和受理投诉,在此基础上衍生的电子控票使行政审批收费自由裁量权得到直接控制。中心的创新带动了部门机关作风的转变,窗口诚信高效的运转和电子监察的实施,迫使部门提高办事效率,各部门服务群众、服务经济的理念随着中心建设的完善和发展进一步提高。群众赞誉行政服务中心为“政府阳光超市”。
(四)促进了政务公开,保证了依法行政。
行政服务中心是实施政府政务公开的有效载体。我县行政服务中心利用审批大厅电子显示屏、电子触摸屏等电子查询设备把各窗口单位进驻中心的项目内容、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及需要提交的材料进行公示。同时,建立了中心网站,制作了中心网页,实现了与县政府网站的对接,设立了咨询台、投诉台和公告栏等,各服务窗口制作了服务事项指南卡和一次性告知书。印制了《行政服务中心文件制度汇编》、《行政服务中心宣传手册》向社会发放,增加了政务透明度,并且统一编印了《行政服务中心服务指南》,公开了窗口办事项目、服务内容、办事程序、申报材料、承诺期限、收费依据、收费标准等内容,免费为办事群众发放,从而使各部门的行政审批服务公开、公平、公正,有力地促进了政务公开,为依法行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倡导廉洁从政,有效遏制腐败。
县行政服务中心的建立,使全县行政审批从内部走到前台,各项工作更为规范透明。中心的职能是协调、管理、服务、监督,特别是监督方面,整合县纪检监察、效能投诉和财政监督有关单位共同进行,使工作更具实效。推行联审联办、网上预审、电子监察的运转方式,有效杜绝了暗箱操作,“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的服务受到群众的拥护。廉洁从政,依法行政在中心取得明显成效,有效遏制了腐败现象的滋生,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县廉政建设工作。
二、当前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窥一斑知全豹,从以上我县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取得的成效看,各地行政服务中心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所取得的成效是引人瞩目的,《行政许可法》鼓励和倡导集中审批、网上审批、统一办理,使行政服务中心运转模式在法律上得到相应的认可。但不可否认的是各地行政服务中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很明显,阻碍中心发展的因素也越来越被人们所清晰地认识。主要集中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心定位不明确,经费来源不足。行政服务中心其职能和工作程序是改革过程中“摸着石头过河”的一种尝试,作为政府派出机构的行政服务中心管理机构(管理办公室),其职能性质却未能得到很好理顺,很大部分地方行政服务中心管理机构(管理办公室)定性为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甚至有些还是事业单位机构,部门派驻中心的窗口工作人员其编制、福利待遇和人事权仍在原单位,存在窗口工作人中人员之间同工不同酬,待遇差别化,而且作为新生事物,行政服务中心在完善发展过程中没有形成稳定统一、强力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加上其职能性质定位模糊,无形中弱化行政服务中心管理机构(管理办公室)对进驻窗口工作人员的监管职能,存在一些窗口工作人员纪律观念不强,服务质量不高,甚至有的单位随意调整窗口工作人员。窗口办公经费来源渠道不一,不稳定,运行经费问题也是中心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是中心职能难以发挥最佳效应。行政服务中心的职能基本有五个方面:协调、管理、监督、服务、指导。但因为行政审批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出台是针对有审批事权的行政职能部门而定,中心的运作却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依据,而且中心不是行政审批和执法主体,无权决定窗口的审批业务,中心的性质、所处的地位及职能,与所担当的重任不相匹配,工作效能难以达到理想的结果。比如说“指导”,中心的重要职能之一是“指导”,但中心管理人员不多,而具有行政审批的政府职能部门很多,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心要指导部门的行政审批业务难免停留在浅层表面之上,而且由于传统审批方式的惯性影响,一些审批和行政执法部门也不适应接受中心在业务上的指导。如果说中心按照地方政府的要求对部门进行政策及审批运作方式等方面的指导,各部门条线上从中央到地方在这方面都各自有明确的要求,而中心必须寻找地方政府要求与部门条线要求的共同点和吻合点来进行指导,目前这种指导的效果也不太理想。再比如“监督”,行政服务中心管理机构(管理办公室)设置了监察机制,对谁监察?监察什么?监察的结果谁来执行?如何执行?这是必须明确的概念。如果说监察的内容为政府各部门的行政效能,那必须要有纪委和机关效能监察部门的积极支持和配合方显成效。再说“协调”,如果说“指导、监察”之类的职能中心难于发挥,那么行政服务中心最突出最基本的职能就是“协调”了。第一是协调部门审批事项进驻中心,第二是协调解决审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但处理解决的权力仍在窗口所在部门。由于中心这一机构的设置定位模糊,在实际工作中,协调监督众多部门显得力不从心。
三是审批方式创新步履艰难。几年的实践证明,审批方式创新也存在许多问题。审批方式在什么内容上进行创新,如何创新,是摆在所有行政服务中心面前的一道难题。因为行政审批是各部门、各审批主体的一项基本职能,涉及许多单位的直接利益,审批方式的创新必须紧紧依靠具有行政审批和许可权的部门,不是行政服务中心一厢情愿、自己想办就办成的事情。举例说,近年来,我县大力推行了并联审批、绿色通道和一体化审批服务,取得了一些成效,无不是在县委县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的强力推动下进展的,但一些“多头审批”、“明进暗不进”、“规避监察”等问题仍然客观上存在。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行政服务中心健康发展的思考
行政服务中心发展任重道远,今后乃至一段时期内要坚持以服务经济、服务群众为宗旨,从加强制度建设入手,不断改革创新,完善运作机制,创新管理模式,提升行政审批效率,全力打造廉洁高效的行政审批服务环境。
一是进一步强化行政服务中心职能。地方党委、政府要整合行政审批资源,授与行政服务中心项目进入的确定权、审批服务的监督权、集中审批的协调权、窗口人员的归口管理权等,明确行政服务中心管理机构(管理办公室)为政府派出机构,行政单位,执行公务员管理,强化其监管职能,使之做到名实相符。要借助推进网上审批电子监察和电子政务的契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加强行政审批和服务电子网络建设,推进各审批单位和行政服务中心之间审批网络对接,使行政审批网络体系化。
二是进一步清理审批服务事项。根据上级有关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和取消的规定,由本级政府统一组织监察、法制和行政服务中心管理部门开展审批项目清理工作,坚持“应进必进、不进则废”,进一步调整进入中心的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明确各相关窗口部门的审批职责,加快办件速度。同时将行政许可、审批、收费事项以及各项制度发布到网上,并及时进行更新,对申报的各类登记表、报表进行统一的格式化设置,提高办事效率。
三是进一步规范审批工作流程。按照行政审批流程管理的要求,进一步核定办理程序、服务时限和收费标准,根据电子监察中群众反映的意见,不断完善和细化“中心”各窗口的工作流程,使行政许可、审批、收费事项更加规范、顺畅。除重大项目以外,其余事项一律实行“一门受理送达,窗口全程代办,实行统一收费,限时满意办结”的服务方式,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
四是进一步落实全程办事代理制和并联审批制。主动与当地发改部门和商务(外经贸)部门协调,提前参与到新上重点项目、外资项目、招商项目的服务中,对超过500万元以上项目和外资、域外项目实行并联审批和全程代办。此外,对政府确定的重点项目、外资项目和入驻开发区工业园项目的审批,自觉做到服务前移,提前介入,跟踪到底。
五是进一步健全核查机制。从政府办、监察部门、财政部门、发改部门、行政服务中心管理机构抽调人员组成专项工作组,定期不定期到行政审批单位、部门,对进驻“中心”的所有行政审批单位的项目进入、网上审批、收费控票等情况进行排查,严查“多头审批”、规避中心监督的行为,列出“问题清单”,认真督促整改,坚持杜绝“体外循环”的现象发生,并将督查情况列入单位政风行风评议重点考核内容,严格奖惩机制。
六是进一步完善网上审批电子监察。按照“完善功能、规范运作,拓宽领域、健全网络,加强监管、提高效能”的工作目标,稳步推进网上审批电子监察工作。加强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强化电子监察,完善绩效评估。抓好网上审批系统向各级延伸的工作,逐步实现乡镇(街道)“行政服务中心”办公自动化、审批网络化。
七是推行行政审批“两个集中”。成立行政审批“两个集中”工作领导小组,确定在具备行政审批职能的单位推行“两个集中”工作,把行政审批职能集中到一个科(股)室,成立行政审批科(股),行政审批科(股)再集中进驻行政服务中心设立窗口集中办公,原单位不再受理,日常管理与原单位脱钩,窗口单位重点转移到审批后的监督和管理上,并将各职能单位“两个集中”工作开展情况与年终考评挂钩,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重庆市主城、渝西、渝东南、渝东北四个区域, 通过分层随机抽取1个区 (县) 。调查各区 (县) 财政局、卫生局、3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5个城乡基层卫生机构, 了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服务能力, 以及运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
1.2 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抽样调查4区 (县) 卫生局、财政局和20个基层卫生机构。半结构式访谈重庆市卫生局主要职能处室负责人, 以及抽样4区 (县) 卫生局、财政局、专业公共卫生和基本卫生机构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调查内容涉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服务能力, 以及运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查阅2010年重庆市卫生统计年鉴、医改监测数据以及相文献等。
1.3 数据分析
定量数据采用sas8.0统计软件双人双录入, 经逻辑检查无误后采取统计描述与统计推断, 定性资料采取类属分析和景情分析。
2 结果
2.1 政府主导作用发挥不够、相关部门缺乏合作、管理效率水平不高
2.1.1 缺乏合作平台
通过对四区 (县) 现场调研和专家访谈, 发现政府在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中主导作用发挥不够, 没有建立相应的合作平台, 导致涉及卫生、财政、人社、编办、人事、计生和民政等多部门之间职责不清, 各自为阵, 管理效率水平不高。如在收治孕产妇分娩上、妇女病普查普治等方面, 卫生部门与计生部门职责不清。
2.1.2 卫生系统内部和单位之间存在功能交叉、重复的现象
从访谈中, 发现目前重庆市卫生局内部职能处室和部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存在功能交叉、重复的现象, 如基妇处、农卫处和疾控处等之间;基层卫生机构与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健康所、区 (县) 乡镇的计划生育指导站、社区康复站等之间。这些部门和单位在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时存在困惑, 由于执行主体不明确, 不清楚各自的职责和任务, 甚至出现“无人管”或者“多人管”的现象。势必引起重复建设, 也导致有效的财政经费的浪费, 造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职责履行障碍, 问责不清。
2.2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 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2.1 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缺失, 资源浪费严重, 达标率不高
重庆市三大专业公共卫生机构 (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院、卫生监督所) 已达到“一区 (县) 一个”, 但精神卫生中心配置不足:全市有35%的区县尚未设置精神卫生中心。2010年抽样区县调查发现, 重庆市精神病患病率较高 (0.36%) 高于全国 (0.2%) 0.16个百分点, 且乡镇患病比例远高于社区。当前, 重庆市精神卫生机构严重不足, 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相距甚远。
调查显示, 重庆市现有公共卫生服务资源浪费比较严重。如计划生育服务指导站作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 主要职责应是开展计划生育、孕产妇保健等基本公公卫生服务, 但多数机构的业务也拓展到医疗服务领域, 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职能重叠, 形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此外, 重庆市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达标率不高。按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的规定, 全市41个疾控中心, A类 (最基础) 检验项目达标 (85%) 的单位数为9个, 达标单位比例仅为21.95%, 而基础实验仪器设备配置率≥90%单位数仅1个[2]。
2.2.2 基层卫生机构设备不完备, 服务功能不全
调查发现各区 (县) 基层卫生机构固定资产值差距较大, 南岸最好, 其次是开县和南川区, 武隆县最差, 一定程度提示该县基层卫生资源的缺乏。所调查的20个基层卫生机构配置的基本诊疗设备都不全 (表1) 。特别是村卫生室, 一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难以开展, 如体检、口腔保健、慢病管理、重型精神病人管理等。另外, 调查还显示, 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用房面积中用于预防保健的面积所占比例偏小, 区/县妇幼保健院仅为10.90%,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为8.07%, 乡镇卫生院为8.12%[3]。
2.2.3 基层卫生机构卫技人员不足, 结构不合理, 高素质人员缺乏
从调研的4个区 (县) 的基层卫生机构来看, 卫生技术人员较少, 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较少, 医护比较低, 防保人员、全科医师比例偏低, 空编、缺编的现象突出。平均每万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各区 (县) 存在差异 (表2) , 由高到低依次为主城区 (南岸) 、渝西 (南川) 、渝东北 (开县) 、渝东南 (武隆) , 均低于重庆市平均水平 (30.5/万) 。每千人拥有医师数各区 (县) 也存在差异, 由高到低依次为南岸、开县、武隆、南川。调研机构的医师中, 仍有3.82%没有医师执业资格, 医护比例1:0.79, 低于国家规定不少于1:1的最低标准;防保人员占卫生技术人员比较仅为7.07%, 每万人口拥有防保人员数为0.84, 也低于国家规定低于1的最低标准。其中, 4区 (县) 20个基层卫生机构全科医师占医师总数比例较低, 从高到低依次是开县 (39.34%) 、武隆 (33.75%) 、南岸 (23.43%) 、南川 (10.34%) , 平均为26.72%, 尚未形成以全科医师为核心的服务团队。
调查发现, 基层卫生机构普遍存在高素质人才“下不去、留不住”现象, 分析原因有:第一, 基层卫生机构工作条件艰苦, 难以发挥其才能。第二, 绩效考核主体不明、指标不科学 (难以量化) 、考核方法陈旧、托底调峰政策不合理, 普遍存在“吃大锅饭”、“平均主义”现象, 绩效工资激励作用未发挥, 影响了基层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积极性。第三, 绝大多数区县仍采取按项目付费的方式, 且没有实行经费预付、预拨机制, 不利于转换基层公共卫生人员服务行为, 不能很好调动服务的积极性。而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和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财政投入经费主要靠基层卫生机构垫支来推行, 一定程度挫伤了其积极性。第四, 待遇较低缺乏吸引力, 同时又没有一个良性的退出机制, 职业前景不明朗。
2.3 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缺乏有效分工协作, 服务效率低下
2.3.1 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与基层卫生机构间缺乏交流
通过对四区 (县) 现场调研和专家访谈, 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与基层卫生机构之间, 建立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上下指导关系, 但是由于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缺乏指导工作经费, 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 由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约束力不强, 基层机构接受指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
2.3.2 公立医院与基层卫生机构间缺乏有效协作
一是公立医院对基层卫生机构指导乏力, 未发挥出它相应的作用。调研结果显示, 调研区 (县) 大多数基层卫生机构没有获得上级医疗机构的支援。特别是开县, 从2010年到2011年一季度, 没有接受过一次上级医疗机构对口支援。相比之下, 南岸区累计接受了21次, 平均每个基层卫生机构4.2次。
二是调研区 (县) 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尚未建立。各级政府虽陆续出台了相关的首诊及转诊指导性意见, 但仍缺乏明确且具有可操作性的首诊和转诊标准。调查的4个区 (县) 20个机构2010年平均上转病人33.25人次, 下转4.3人次。
3 讨论与建议
3.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构建多部门合作管理模型
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涉及政府及相关部门和职能处室、服务直接提供者、居民。明确政府各部门、卫生系统内部各职能处室和各级卫生机构责任, 建立政府主导、各部门配合、卫生部门监管、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指导、基层卫生机构具体实施的多部门合作管理模型。 (见图1)
其中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和医院负责业务指导、技术培训, 甚至参与监督考核等, 基层卫生机构负责具体为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各区 (县) 成立卫生管理中心, 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医院与基层卫生机构之间合作管理工作。
3.2 明确各机构的职责和分工, 提高服务效率
将公共卫生服务系统分为管理层、协调层、实施层, 明确各层任务与目标。管理层由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开展所涉及到的政府各相关部门和卫生系统内部各职能处室组成, 前者由政府牵头, 由编办、发改委、财政、卫生、民政、人社、计生、残联、妇联等部门构成, 后者由卫生系统内相关的人事、应急、疾控、农卫、妇社、医政、药政科教等职能处室组成。各部门与单位的职责界定如表3。
此外, 还应重视区 (县) 精神卫生中心建设和对基层卫生机构的业务指导和人员培训, 使基层卫生机构具有完成重型精神病人管理的能力。将原计划生育指导站整合到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目前, 各县、乡镇都设有计划生育指导站, 主要负责向育龄妇女提供安全、健康的节育技术服务和有效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保健服务等。这项专业技术服务完全可以由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完成。整合计划生育指导机构资源, 也可以将开展的计划生育指导服务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范围, 从而达到了整合资源、扩大服务的目的[4]。
3.3 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3.3.1 加大公共财政投入, 加快标准化建设
加大财政投入, 加快推进基层医疗机构和专业机构标准化建设。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 到2013年, 全市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标准化;2015年, 90%的村卫生室和9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实现标准化, 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由“强筋建体”转向“全面发展”。同时, 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卫生院转变职能,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 通过技术指导、考核监管, 规范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的公共卫生服务行为, 保证公共卫生服务质量。
目前, 在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卫生机构的总收入中, 对政府投入的依赖性较弱, 以业务收入为主。一方面是因为在政府投入不足,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卫生机构只能通过有偿服务来提高收入[5,6]。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卫生机构通过有偿服务来维持其业务开展, 不愿意或者减少一些公共产品类服务的提供, 无法增添、更新所需设备, 导致设备配置率低, 标准化建设滞后。因此, 提高公共财政投入, 改革现有筹资模式, 建立对财政投入与支付的均衡与监管机制, 保证资金的专款专用, 是保证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卫生机构履行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职责的前提。因此, 提出四点建议:第一, 建议市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可参照国家对东、中、西部采取不同标准的转移支付形式, 根据各区 (县) 财力情况, 采取总量不变, 分类补偿, 保证各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在财政投入上各区 (县) 基本均等。第二,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支付采取年初预付与年终考核结算相结合形式, 公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拨付标准和流程, 加强资金的监管, 以保证专款专用。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支付中的违规违法行为制定专门的处罚措施。第四, 积极促成市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公共卫生服务财政转移支付条例》。进一步增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法律效力。第三, 根据社区经济发展, 逐年增加以中央与市级财政投入为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财政投入比例, 建立财权与事权一致的财政投入机制, 使财政投入达到基层卫生机构收入的50%, 以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
3.3.2 加强基层卫生队伍建设, 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多年以来, 我国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特别是合格的全科医生数量严重不足, 制约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7]。目前, 各地高等医学院校培养的医学生普遍存在“下不去、用不上、留不住”现象。因此, 必须建立培养与吸引高素质人才到基层服务的队伍建设机制, 才能解决这一难题,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 2010年国家发改委出台以全科医师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的通知[8], 国家在中西部地区高等学院校启动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 旨在保证2012年中西部地区基层卫生机构有一名合格全科医师[9]。中西部大多数在临床医学专业本专科层中实施, 但是, 重庆仅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层次中开展。建议我市面向中西部地区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扩展到临床医学专业专科层次, 有三个理由: (1) 专科层次培养周期短, 成本低, 见效快; (2) 专科层次毕业生较易下基层工作; (3) 高职高专以实践技能的培养模式更适应基层工作实际。第二, 基层卫生人员在职称晋升上给予政策趋斜, 特别是改变用专科医师的评审标准来衡量基层卫生机构全科医师。第三, 提高基层卫生人员待遇, 给予全额拨款, 实施绩效工资, 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逐年调整标准, 实行动态管理。第四, 配备并落实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编制, 在现有的在职人员培训中增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知识与技能, 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对基层的技术指导、培训与督查。第五, 参照大学生村官模式, 对基层卫生人员建立退出机制, 服务5-6年以后, 通过考试, 符合条件的优先调至区 (县) 医院工作或进行学历提升等, 对基层卫生人员子女在升学、入伍等方面采取加分或优先等政策。
4 结语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与现实追求。健全重庆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需要政府加强重视, 明确各部门责任, 加强实施主体之间沟通、协作, 才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为“城乡统筹”和“健康重庆”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王伟、任苒.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内涵与实施策略[J].医学与哲学, 2010, 31 (6) :58-60.
[2]重庆市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情况汇报, 重庆市卫生局, 2010年11月18日.
[3]2010年重庆市卫生统计年鉴。
[4]蒲川.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施策略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软科学, 2010, 24 (5) :73-77.
[5]张燕, 幸奠国, 王星月, 等.当前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形势与对策——以重庆市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为例[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9, 10:711-712.
[6]王新蓉, 关旭静, 王敦志, 等.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配置与职能现状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04, 20 (4) :364-367.
[7]池思晓.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人力资源思考[J].现代医院管理, 2010, 12 (6) :11-13.
[8]关于印发《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的通知.国家发展改革委, 发改社会[2010]561号.
【摘 要】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对我县农村水利建设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对当前对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新认识,重新对待,重新思考,进一步找出制约我县水利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相应的对策、措施,以促进水利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水利;基本建设
1.当前农村水利建设的基本现状
武城县位于山东省西北部,德州市西部,属海河流域漳卫河下游,辖9个乡镇(办),393个村庄,总人口37.2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9万人。全县总面积748km2,耕地面积63.81万亩。
我县现有流域面积一百平方公里以上河道5条,长126km,三十至一百平方公里以上河道11条,长131km,斗沟567条,长733.3km,农沟2286条长1814km,建成节制闸、进水闸652处,河网最大拦蓄能力1352万m3,现有坑塘最大蓄水能力1392万m3,兴建半固定式低压管道灌溉面积7.35万亩。基于上述水利工程,现在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2万亩,旱涝保收面积34.5万亩,除涝面积30.5万亩,改良盐地12.3万亩。农业生产条件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与80、90年代相比,灌溉面积显著增加,一是农用机井大幅度增加,较1980年机井增加近2倍;二是农村排灌机械大量增加,据调查,全县现农用排灌机械达18594台,较1983年增加一倍。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受涝灾威胁严重,干部群众对内涝十分担心,一方面,本县几条较大的内河十多年没有清淤,淤积相当严重。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但田间斗农沟被平沟种田的现象也十分普遍,田间灌排沟已名存实亡。一旦遇涝排水不畅,将会直接淹没农田,形成内涝,应引起高度重视,还有,由于一些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年代久远,加之由于多年连续干旱,使用率低,维护管理不善,其完好率大大降低,急需更新改造。
2.农村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税费改革和取消“两工”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受到了严峻考验。以前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主要靠农民“两工”投入,取消“两工”后,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经商。再搞农田水利建设只能实行机械化施工,这就需要投资,一是政府投入明显不足,二是向群众收钱,增加农民负担,谁也不敢。现在群众投资多数用于机井建设和节水工程的兴建,也就是一家或几家实用的工程,对于整体河道治理的工程项目投入很少。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表现出来。
(1)农田基础水利设施年久失修,老化严重。特别是斗渠以下小型水利设施与80、90年代相比投入明显减少,建筑物老化损坏,对于稳定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带来严重威胁。小型扬水站、田间桥涵闸等,由于投入和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其工程完好率不足50%。
(2)地方各级政府对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入明显不足,近几年,国家节水问题和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成为农村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面对一些田间灌排渠道建设小型水利工程程度明显不足,而这些小型水利工程与农户的联系更加密切,单靠民间资本难以完成工程的建设。
(3)随着“两工”和农业税的取消,农村劳力明显缺乏,国家、省、市增加的资金投入,不足以补充“两工”取消的亏空,由于受各种因素特别是财政资金的不足影响,配套资金落实起来也非常困难。
(4)机井利用率低。七十年代建成的3000多眼机井,由于分田到户、无人看管等原因,已基本失去功能。近十多年来由农业项目建设和抗旱应急等新打的机井,由于管理措施难落实,也有近30%的已损坏,加之部分村庄机井建设质量低劣,利用年限短,目前全县实际能利用的机井也仅4000多眼,仅占机井建设总量的50%。
(5)农田工程产权不明晰,责任不落实。目前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沿续的仍然是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由于管护责任不明确,重建轻管、只用不管的现象比较突出,管理责任不明确,不少水利设施被破坏,缩短了工程寿命,影响了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
(6)农田灌溉用水缺乏计量。因财政困难,水利投入不足,农田供水系统缺乏计量设施,征收引黄水费仍然是按亩收费,用与不用、用多用少一个样,“大锅水”不仅不利于节约用水,而且没有准确地计量依据,每到收取水费时,收费难度大,群众难满意,工作难度高。
3.农村水利建设对策和建议
通过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透过表面看实质,我们深深感到水利危机,农业危险,照此下去,粮食生产和整个农业会回到过去靠天吃饭、旱涝难防的自然经济,可持续发展将无从谈起。具体建议归纳如下:
3.1政府财政投资应逐年增长对水利的投入
最低占到财政收入的10-20%,并加强审计监督,确保水利资金足额到位、专款专用,使水利建设有一套健康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特别是加大对水利基础设施修建和维护的力度,迅速掀起农田水利建设的新一轮的热潮,尽快从根本上解决水利设施老化的被动局面。
3.2重新界定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范畴
近几年,中央政府对大江大河大湖、重要水资源等重大水利工程十分重视,投资较大。现在,国家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也已开始重视。按照水系结构,根据目前县级投资管理的工程现状和县级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县级财政状况,建议国家把县级及县级以下投资管理的水利工程,一并作为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系统工程来研究。
3.3机井建设统管,推行管理承包
对机井建设方面,建议由水利部门统一纳入管理,强化资质,强化管理,强化设计,强化验收,保证打一眼,成一眼,利用一眼。对管理方面,建议积极推行承包管理,不打无主井,让投资见效益,长期发挥作用。
3.4加强计量,按方收取水费
在加强水利投入,改善基础设施的同时,积极配套测水量水设施,加强用水计量,节约用水,为收取水费,执行农业水价提供准确依据,减少干群矛盾,促进社会稳定,真正实现水利经济市场化运作,保证水利经济的长期和可持续发展。
3.5“取”“予”结合,以水治水
根据中央“多予、少取、放开、搞活“的总体原则,依照国家水利部及其下属水利系统提出的“核定用水末底价格,按方收取水费”的意见,落实农业用水价格,向农民征收水费。同时建议中央政府从改善生产条件、确保粮食安全角度,提高粮食直补标准,为粮产区水费征收造成生产成本增加的粮农给予适当补偿。这样通过取予结合的办法,以水费征收解决水利投入无源的问题,实现以水养水。
3.6进一步推广用水者协会
我县近年来在用水者协会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现有协会覆盖面小、还不规范完善。下一步,对现有用水者协会制度上再规范,职能上再完善,功能上再提高;加强宣传,搞好引导,让群众认识,让干部明白,力争在现有基础上扩大试点范围,以点带面,逐步推广,最终普及全市。同时加大水利工程投入力度,以投入促配套,以配套促提高,以提高促发展。
3.7突出重点,区别对待
水利基础设施是一项公益事业,尤其跨村、跨乡镇等跨区域设施,公益性强,投入主要靠财政。而以粮为主、以农为主的地区往往又是欠发达地区。建议国家在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上应区别对待,像开发西部、扶持东北老工业基地那样,出台政策,对欠发达县(市)农田水利建设予以扶持。在各项补贴政策上有弹性空间上有适当的倾斜。
3.8建立水利公安派出所
长期以来,由于单靠水政执法力量薄弱,殴打管理人员、暴力抗法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公安机关又因水利工程地处偏远、出警不及时而鞭长莫及,不仅水利工程得不到有效保护,而且管理人员的人身安全也受到了严重威胁。从外地经验来看,建立水利公安派出所十分必要。
3.9加大规费征收力度,强化宣传教育
【对中心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考】推荐阅读:
对城市拆迁工作的调研思考06-02
加强行政服务中心文化建设的思考05-29
智慧城市工程研究中心07-16
城市公共安全的思考09-23
低碳理念的城市设计思考论文11-06
制约“智慧城市”发展速度的几点思考05-30
关于中国城市垃圾问题的几点思考06-03
关于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信访与思考06-06
关于中小城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思考07-09
中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情况汇报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