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领域工作总结

2024-08-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扶贫领域工作总结(推荐8篇)

扶贫领域工作总结 篇1

自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开展以来,自治县专项办按照区、市纪委监委工作部署和要求,在自治县党委、自治县纪委监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各级纪委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各项目标任务,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强化刚性执行,推动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深入开展,现将2018年开展专项治理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专项治理工作“排查去存”显成效。2018年是全区深化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开局之年,也是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三年行动计划“排查去存年”,我办根据上级安排部署,结合本县实际制定方案,通过主责部门大排查、巡察部门大巡察、专责部门大督查、问题线索大排查等方式对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进行大排查、大起底,深挖细查一批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线索,严肃查处一批案件,全县上下形成治理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的强大震慑,达到教育警示、排查去存的目标。截至目前,我县扶贫领域立案XX件,结案XX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XX人,诫勉谈话XX人。

(二)专项治理工作有特色、有亮点。今年以来,我办在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中,结合本县实际,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督促各乡(镇)、各室、各派驻组在线索挖

掘中采取更贴地气方法解决“等米下锅”问题,在干部腐败预防宣传教育工作中,我们以全覆盖的思路开展了廉政警示教育活动。在线索挖掘和预防宣教工作中,取得较为突出的成效。

一是蹲点督查办案,解决“等米下锅”。以暗访方式蹲点,明确蹲点督查重点,主动下访,采取“访、找、核”办法开展蹲点督查活动,重点查找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问题,职能部门履职不力、监管缺失问题,干部脱贫攻坚工作作风不实问题,项目资金管理使用违纪问题,监督执纪“宽松软”问题,扶贫领域涉黑涉恶腐败问题六个方面问题线索。今年以来,全县纪检监察干部通过主动下沉XX人次,对全县XX个乡镇XX个行政村XX个屯XX户开展蹲访。截至目前,全县纪检监察干部通过蹲访,共收到意见建议XX条,发现问题线索XX条,初核XX条。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二是廉政警示教育全覆盖,筑牢党员干部防腐思想堤坝。通过到自治区警示教育基地XX监狱开展警示教育活动和给党政干部上廉政党课,接受服刑人员现身说法和以案明纪,告诫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时刻保持警醒,必须要有敬畏之心,必须要有底线意识,从思想上、源头上根除腐败的念头,不断增强防腐拒变的能力。今年以来,我县给各乡(镇)、县直各单位上廉政党课XX场,XX人次。

(三)专项治理宣传工作氛围浓厚。为营造“人人知晓、人人支持、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凝聚人民群众参与工作的强大合力,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参与,着重强化突出涉农惠农项目补助标准,纪委监委工作职能和职责,专项工作内容等三个方面宣传,通过“三个突出”实现宣传全覆盖。自开展扶贫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以来,全县共悬挂标语条幅XX多条,制作大型户外广告牌XX块,出版板报、宣传栏XX多块,印发专项治理工作监督卡等宣传资料XX万余份,编发廉政短信XX余条,宣传延伸到乡、村、屯,做到家喻户晓。

(四)“扫黑除恶”深入开展,典型案例通报慑人心。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自治县纪委监委立足纪检监察机关职责定位,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上级党委决策部署,提高政治站位,主动协作配合,强化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执纪工作,采取有力措施,把扫黑除恶同反腐败斗争和基层“拍蝇”结合起来,作为整治群众身边腐败问题的一个重点,加强领导、压实责任、明确重点,有力有序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开展,取得较好阶段性成果。今年以来,自治县纪委监委收到涉黑涉恶信访举报XX件,公安局移交线索XX条涉及XX人,现立案XX人,结案X件。同时,将1起党员涉黑涉恶问题典型案例进行点名通报曝光,起到了震慑、教育作用。

二、当前存在哪些突出问题

一是办案力量不足,办案人员业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是群众怕打击报复,参与积极性不高,主动配合意识不强;

三是群众外出务工人员较多,案情涉及人员众多,调查取证困难。

三、下一步或明年推进专项治理工作计划

一是常态化抓监督。继续将监督执纪问责贯穿扶贫领域始终,坚持脱贫攻坚工作开展到哪里监督执纪问责就延伸到哪里,通过常抓监督实现思想上有不敢腐向不想腐的转变,用常态化监督执纪问责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贴的纪律保障。

二是强化规章制度执行。自治县纪委监委、各专项治理工作成员单位要对照区、市、县各项规章、制度和实施方案,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主动担当,服从安排,共同推进专项治理工作取得新成效。

扶贫领域工作总结 篇2

中央纪委和部分省区市、副省级城市纪委共通报曝光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典型问题25批次、182起;

网站开通“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监督举报曝光专区”,曝光相关问题7批次、701起。

从上述883起典型问题中,记者筛选出扶贫领域突出问题325起,约占通报曝光问题总数的37%。这既反映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落实中央要求,加强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的实绩,也为我们分析扶贫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特点和类型提供了样本。

四个显著特点

发生地域广——西部12省份占一半。

从地域看,扶贫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在所有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有发生,而发生在陕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内蒙古、重庆等12个西部省区市的有157起,占总数的近一半。这反映了西部地区扶贫任务之艰巨,扶贫领域存在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较多,需引起高度重视,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持续深化,纪律保障尤须跟上。

涉及领域多——危改、低保等领域是“问题高发区”。

从发生领域看,涉及危房改造资格认定及资金发放问题的有86起,约占26%,是问题发生频次最高的领域;排在第二位的是涉及城乡和农村低保名额确定及资金发放的问题,共69起,约占21%;排在第三位的是专项扶贫资金未按规定使用问题,有55起,约占17%。其余诸如摊派扶贫款物管理费、截留困难群众补助、占用民政优抚资金等问题也在通报曝光中频频出现。值得一提的是,案例中还有27起涉及精准扶贫、扶贫移民政策落实不力,这一方面表明执纪监督与扶贫热点工作结合紧密,取得了成效,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必须持续加大对中央扶贫政策落实的监督执纪问责力度。

基层涉事者多——“村官”是主要违纪群体。

从涉事主体看,被查处的既有最基层的村民小组组长,也有地级市市属单位的负责人。其中,约有218起案例是“村官”涉腐,占比67%;有61起涉及乡镇干部,占比19%;有30起涉及县区干部,占比9%;另外,还有13起案例涉及社区干部,3起涉及地市相关部门的干部。从此项基于样本案例分析的数据看,绝大多数扶贫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就发生在群众的眼皮底下,反映了在扶贫开发中对基层干部加强监督管理的重要性,也提醒我们对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丝毫不能手软,要严格执纪,切实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涉事金额悬殊——最低为500元,最高达2970万元,10万元以下占半数。

在涉事金额方面,325起案例所涉总金额近亿元,平均案值近30万元,但差别很大。其中,涉事金额在10万元及以下的案例有162起,约占案例总数的50%,累计案值仅为550多万元,约占总案值的6%;而案值为100万元及以上的17起,约占案例总数的5%,累计案值却达到7600多万元,约占总案值的78%。这说明扶贫领域嗡嗡乱飞的“蝇贪”中,也有胃口很大的“虎蝇”,我们既要对侵害贫困群众利益的“小动作”“小把戏”动辄则咎、锱铢必较,更要紧盯“小官巨腐”,防止其“兴风作浪”。

五种主要违纪违法手段

翻看梳理这些扶贫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典型案例,违纪违法手段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一些类型:

无中生有、虚报套取——通过虚列项目、虚增工程量的方式套取国家扶贫资金。

比如,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来紫堡乡黄家庄村党支部原书记施玉山等人,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中,通过虚开工程发票套取专项资金116.17万元、虚列项目套取专项资金58.06万元。这种方式往往涉及金额大、人员多,是一些胆大的“蝇贪”获取巨额资金的常用手段,上述案例中案值百万元以上的,许多都涉及伪造项目骗取扶贫资金。

以权谋私、坐地生财——利用职务影响,在扶贫建设项目发包、扶贫物资采购等环节索要回扣、收受好处费等。

比如,四川省蒲江县白云乡政府事业管理服务中心主任王子仕利用负责某扶贫水利工程项目质量监管和验收的便利,与龙门村党支部书记祝有东共谋,向工程承包人索要工程回扣款12万元;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港口区扶贫办原主任陈杰,在扶贫产业开发项目鸡苗采购中,私自指定供应商,并在鸡苗定价、款项拨付中多次给予他人帮助,先后7次收受好处费20.28万元。此种类型中,因手头掌握可以盈利的项目、资源,一些负责扶贫项目的基层干部往往会成为被“围猎”的对象,更有甚者还会以项目为“饵”,对商人老板大搞“愿者上钩”。

张“冠”李戴、优亲厚友——通过编造事由、虚报人数等方式,骗取、冒领低保、危房改造补助等资金。

比如,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马场镇湾寨村会计黄云学利用职务便利,借“精准识别”新增贫困人口之机,违规将其子纳入贫困人口名单上报,并蒙混过关;安徽省怀远县河溜镇莲花村原党总支委员马怀彬,违规将其母亲申报为低保户并获得低保款8198元,使其弟弟违规获取危房改造补助款2000元。这是由于一些地方的监督、审核把关不严,使得少数基层干部尤其是村干部在申报低保、危改等资金时,具有较大的“暗箱操作”空间。

雁过拔毛、顺手牵羊——利用审批权或资金发放权等违规收费、截留私分。

有的基层站所负责人、村干部利用职权巧立名目收取“好处费”、搞截留私分。如,四川省渠县三汇镇低保办主任张筠在低保复查工作中,按每户10元的标准向低保对象收取复查费;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三仓乡安家山村党支部书记张殿兴、村委会主任张宝平、副主任尹会珍等人,以修路为由截留13户村民的低保金11.89万元。这种情况之所以频频发生,多是由于政务、村务信息不公开,使贫困群众对扶贫政策不了解,让一些基层干部有上下其手的可乘之机。

欺上瞒下、挪作他用——违反财经纪律和专项资金使用规定,将专项扶贫资金用于修路、风貌改造等非扶贫项目。

有的地方在遇到特殊情况时,就会想着掏扶贫资金的“腰包”。2013年以来,在重庆市丰都县委原书记罗建极多次要求下,县城乡建设委和部分乡镇挪用危房改造资金、扶贫开发补助资金2970万元,用于高速公路沿线农房风貌改造和场镇风貌改造,加盖民俗屋顶和屋脊、铺设琉璃瓦、墙面刷漆等形象工程。海南省澄迈县扶贫办违规挪用专项财政扶贫资金474.24万元,用于非贫困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分管扶贫工作的时任副县长王胜,还要求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其家乡村庄(非贫困村)道路建设。这反映出部分地方将济贫困、惠民生的“里子”工程,让位于“面子”工程、“裙带”工程,表面说重视,实际却在忽视。

有的放矢强化监督执纪问责

从325起典型案例的综合分析看,扶贫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点多面广,直接侵害困难群众切身利益,啃食他们的获得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一大阻碍。因此,严肃查处扶贫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一刻都不能放松,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凡是敢向扶贫资金伸手就决不客气!

2016年8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办法》,强调要构建责任清晰、各负其责、合力攻坚的责任体系,以硬措施保障硬任务。

加强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以严明的纪律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保障,是纪检监察机关的重要政治责任。中央纪委六次全会对此作出专门部署,让纪律利剑直指扶贫领域虚报冒领、截留私分、挥霍浪费问题,为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点出了工作重点、标明了放矢之的。

从案例综合分析不难看出,全会的部署科学、精准,打准了扶贫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七寸”。同时也提示我们,一定要突出工作重点——加强对村级干部的监督。

通常而言,村级组织是党和国家扶贫政策、资金资源落地的最后“中转站”,也是群众基本情况、个人信息上传的“第一道关”,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个联通上下的位置,让村干部在参与扶贫工作时具有许多潜在的影响力,一旦发生蜕变、滑向腐败,将会直接侵害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

整治和查处扶贫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关键在于按照中央有关要求,层层落实责任、层层强化担当,把压力切实传导下去。今年7月8日起施行的《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规定,管辖范围内“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突出的”,要严肃追究有关党委、纪委、职能部门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的责任。用好问责利器,将更有助于把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落实到基层。

摘自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扶贫领域职务犯罪预防问题研究 篇3

内容摘要:检察机关作为查处犯罪、保障人民权益的法律监督机关,始终把服务“三农”作为服务大局、保障民生的重要内容。要紧紧围绕农村改革发展重点热点领域,结合扶贫领域职务犯罪发案特点和发案原因,组织开展涉农职务犯罪专项查处工作,坚决打击侵害农民权益、危害农业发展、影响农村稳定的犯罪活动,打击涉农扶贫领域的犯罪行为,确保扶贫脱贫政策得到全面贯彻。

关键词:扶贫 职务犯罪 法律监督 惩罚

脱贫攻坚是中央一直以来高度关注的命题。为解决扶贫脱贫问题,党中央专门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进行部署,并将农业农村明确为各级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中央突出强调,要切实加强涉农资金监管,建立规范透明的管理制度,杜绝任何形式的挤占挪用、层层截留、虚报冒领,确保资金使用见到实效。服务党和国家脱贫攻坚大局,是检察机关的职责所在。立足法律监督职能,加大对农民群众身边腐败犯罪的查处力度,促进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到实处,积极推动农村社会治理和法治建设,努力为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是检察机关首当其冲的重要职责。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加大对涉农扶贫领域职务犯罪的防控力度。

一、现阶段涉农扶贫领域职务犯罪的主要特点

第一,涉农扶贫领域的职务犯罪特别是贪污、挪用型犯罪占比较高。实践中,检察机关查办涉农惠民扶贫领域职务犯罪数量逐年增大,涉农扶贫领域职务犯罪仍在高位徘徊。自2013年最高人民检察院部署开展全国检察机关查办和预防发生在群众身边、损害群众利益职务犯罪专项工作以来,截至今年5月,共查办涉农和扶贫领域职务犯罪28894人,占同期立案查办职务犯罪总人数的22%。其中,自2013年以来,查办贪污犯罪16385人,占该领域职务犯罪涉案总人数的56.7%;查办渎职犯罪4617人,占涉农扶贫职务犯罪总人数的16%。

第二,犯罪环节比较集中。近年来中央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中央和各级政府为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对农民生产生活实行一系列财政补贴政策。但一些基层干部却利用手中的权力,在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生猪规模化养殖补贴、蔬菜大棚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家电下乡补贴资金,以及扶贫、救灾、农民工培训、农业政策性保险等专项资金申报审核、资金管理、项目验收等环节,贪污挪用、侵占挪用、侵占私分;或失职渎职、违规操作,致使资金虚报冒领、跑冒滴漏。

第三,“小官涉贪”现象明显。在涉农扶贫领域,基层乡、镇、站、所职务犯罪发案率逐年上升,涉案主体多集中在乡镇政府以下基层工作人员,涉案人员包括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村会计、村出纳等“两委”成员和村民组长等村组干部以及乡镇站所工作人员,另外还包括部分县级职能部门工作人员。总体上看,科级以下工作人员和村组干部占了较大比例。

第四,“抱团”腐败现象严重。检察机关近年来查办的涉农扶贫领域职务犯罪案件中,窝案、串案占比很大。这一领域职务犯罪的查处,往往是突破一案、带出一串,相互勾结、团伙作案、“抱团”腐败等共同侵吞国家涉农扶贫政策性补贴和专项资金现象时有发生。还有一些惠农扶贫职能部门与使用单位之间、国家工作人员与申请人之间、村委成员之间相互勾结、团伙作案。

第五,犯罪手段隐蔽多样。在涉农扶贫领域,犯罪分子通过挤占挪用、层层截留、虚报冒领等方式,挥霍浪费扶贫资金。有的对上虚报冒领,对下隐瞒实情,利用代领、代发补助金的便利,直接克扣、截留、私分涉农资金,骗取、套取各项涉农扶贫补助款;有的虚列户头、重复报账、虚报受灾情况、收入不入账等方式侵吞补贴资金。

二、涉农扶贫领域职务犯罪的发案原因

从检察机关查办的案件分析,涉农扶贫领域职务犯罪的发案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管理制度机制不健全的因素,也有监督制约不力的问题,还有政策宣传不到位、法律意识欠缺的原因。具体来看,包括如下方面:

第一,资金管理存在漏洞。由于在资金管理方面存在漏洞,犯罪分子利用政策漏洞虚报冒领、套取侵吞、截留私分扶贫款。

第二,扶贫资金的分配管理涉及多个部门,扶贫资金项目与交通、水利、林业、农业综合开发等专项资金项目在使用方向、实施范围、建设内容、项目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重复和交叉。

第三,资金来源渠道分散、实施项目繁杂、使用面积广,监管难度大。

第四,监管虚位,涉农扶贫政策政出多门,尚未形成统一有效监管。部分地区涉农扶贫资金的分配、管理和使用由财政、发改委、国土、林业、水利等多部门分头负责,导致有的惠农扶贫政策政出多门,缺乏系统性和协调性。

第五,资金使用情况不公开不透明。近年来,大多数村级组织建立了村务公开制度,但不少是走过场、流于形式。而且扶贫政策宣传不到位,群众知晓度不高。不少群众对补贴性质、发放对象、计算标准、核定程序等知之甚少,有的甚至不知道有某项补贴。

三、查办和预防涉农扶贫领域职务犯罪的建议

第一,查处犯罪与保障农村经济稳定相结合,准确把握查办和预防扶贫领域职务犯罪工作的总体要求,克服就案办案、机械执法,杜绝查办一起案件、搞垮一个涉农企业的情形发生。因此,查办每一起案件都要进行风险评估,对矛盾尖锐、社会广泛关注的案件,充分评估办案风险,事先制定风险处置预案,防止因处置不当引发或者激化矛盾。要突出重点、盯住基层,对于农民群众的举报、控告,通过实地走访、查验账目等方式开展精细化初查。加强与扶贫开发等部门的联系沟通,对本地扶贫资金名称、政策依据、补贴标准进行全面梳理,摸清政策资金底数清单,排查漏洞隐患。坚持大案小案并重,决不能因片面强调大要案,放弃对危害群众利益小案的查处。

第二,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问题。要围绕中央的决策部署,找准扶贫领域职务犯罪易发多发突出领域、环节和部位,切实加大查办和预防力度。严肃查办和积极预防侵犯小微企业、自主创业者等合法权益的职务犯罪;严肃查办和积极预防搬迁资金发放、安置区建设、搬迁群众就业等环节的职务犯罪,切实维护搬迁群众的合法权益;严肃查办和积极预防退耕还林还草、重大林业生态、受污染耕地水源修复等工程中的职务犯罪,加大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力度;严肃查办和积极预防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领域的职务犯罪,尤其是改善贫困地区教育条件过程中的贪污挪用、失职渎职犯罪;查办和积极预防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新型农业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领域的职务犯罪。把扶贫资金和扶贫项目作为重点,查办和积极预防侵占支农惠农财政补贴资金、救灾救助资金、生活保障资金等职务犯罪。查办和积极预防特色产业脱贫、劳务输出脱贫、资产收益扶贫、关爱服务体系中的职务犯罪,确保各项扶贫政策项目真正惠及贫困地区。

第三,运用检察建议,促进建章立制,同时将刑事追诉与检察建议相结合,加大办案力度与加大宣传力度相结合。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拓展线索来源;掌握涉农刑事犯罪的特点和规律,配合有关部门进行集中整治。延伸办案职能,深入剖析发案原因,特别是制度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及时向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和发案单位提出检察建议。结合查办的扶贫领域职务犯罪案件,积极提出堵塞漏洞、健全制度的检察建议,配合法案整改落实。特别围绕扶贫开发的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岗位以及重要规章制度,认真查找职务犯罪风险点,及时提出完善内控机制、加强风险防控的建议措施。

第四,部门联动,共同预防。加强与扶贫部门的协调联动,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和通报机制,特别是要依托信息技术,建立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信息监管共享平台,实现贫困人口数量、区域分布、扶贫项目清单和扶贫资金安排等扶贫开发基础数据的有效共享,掌握扶贫开发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强预防,提高预防实效。延伸查办和预防扶贫领域职务犯罪触角,着力构建覆盖扶贫部门、乡镇、村社的有效对接机制。加强与扶贫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健全线索快速移送和案件查办协作配合机制,实现扶贫部门12317举报平台与检察机关的有效衔接。

第五,完善涉农扶贫资金检察监督网络。为确保扶贫资金来源明、分配公、看得清、管得严,检察机关要探索拓展法律监督触角,着力在基层构筑全覆盖的法律监督网络。针对机构缺位、法律监督乏力的问题,要健全派出机构:在县直涉农扶贫资金管理部门设置派出机构,检察联络室;在各级乡镇街道设置派出机构、检察室,在村级组织设置派出机构,通常设检察联络室。确保对扶贫资金项目主管部门的职责权限明确到位、对政策规定理解到位、对项目情况掌握到位、对扶贫资金分配使用了解到位。

第六,加强法律政策研究,严格把握罪与非罪的界限。尤其是办理扶贫领域失职渎职犯罪案件时,要注意听取扶贫部门的意见,防止把一般违法违纪、工作失误甚至改革创新视同犯罪,努力实现法律效果与扶贫成效的有机统一。要做到宽严相济、把握政策。对扶贫领域涉及金额大、情节恶劣、危害严重的职务犯罪,特别是群众联名举报、引发集团上访、社会反映强烈的案件,依法从严查处;对大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造成扶贫资金损失、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失职渎职责任。同时要全面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犯罪情节轻微、真诚悔改或者主动投案自首、检举立功的,依法从轻处理。认真分析扶贫领域职务犯罪发案热点和规律,加强预防对策研究,及时提出预防建议,促进完善管理制度、堵塞漏洞。

第七,抓住贪污、挪用扶贫资金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大查办和预防工作力度,切实保障扶贫资金安全;紧盯扶贫惠民政策动向,上下联动齐抓办案。把带头办案与加强对下指导结合起来,经常加强与扶贫等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紧盯扶贫惠民资金使用。坚持聚焦基层,紧盯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坚决查处职级不高权力大、数额巨大影响坏、用权任性危害大的贪腐案件。紧盯项目审批环节,坚决查处渎职犯罪。针对一些公职人员在审核、监管扶贫项目和资金过程中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加大惩治渎职犯罪的力度。把预防工作贯穿专项行动各环节,形成针对性、时效性相结合的常态化预防工作机制。

第八,坚持延伸职能推动扶贫政策、资金、项目全面公开。检察机关在依法查办和积极预防惠农扶贫领域职务犯罪的同时,着眼于从源头上保证惠农扶贫资金安全规范运行,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摸清惠农扶贫资金底数。从涉农部门入手,对惠农扶贫资金名称、资金总额、分配政策、补贴标准进行全面摸排,梳理出类、分项、子项的惠农扶贫资金底数清单。将所有惠农扶贫政策依据、资金总量、实施标准、惠及范围、分配程序、分配结果等作为公开内容。通过公开化制度化管理惠农扶贫资金,使广大群众对惠农扶贫政策资金知源知流,有效防止和纠正惠农扶贫资金管理中存在的暗箱操作等问题。检察机关发挥自身优势,敦促基层各组织加大公开力度,除将扶贫资金逐笔逐项公开外,公示相关的合同、开支票据、经办人等信息,使群众看得明、读得懂。

扶贫领域监督执纪工作简报 篇4

一是强化宣传造势。采取印发宣传小册子、小扇子、环保袋,出版宣传板报等方式广泛宣传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并联合团市委利用暑期大学生回乡之机,组织大学生走村串户向群众发放宣传资料,提高群众知晓率。

二是强化巡查调研。参照专项工作的巡查调研模式,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无党派人士和特邀监察员对各县区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督查、调研,面对面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及时收集问题线索。

三是强化纪律审查。充分发挥北海市党风廉政建设“云数据库”的作用,对扶贫领域资金进行筛查,对筛查出的问题线索及时组织核实,快查快办。7月份,全市共立案44件,保持了正风肃纪的高压态势。

扶贫领域工作总结 篇5

浅谈涉农惠农扶贫领域职务犯罪预防工作

各位评委,你们好!

非常荣幸参与市院组织的涉农、惠农、扶贫领域预防职务犯罪宣讲比赛。在此,我就以涉农、惠农、扶贫领域职务犯罪预防为话题,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向在座的各位领导汇报一些我的思想体会,希望能够与大家共勉,做到警钟长鸣,并在内心深处进一步强化拒腐防变的意识,防止职务犯罪的发生。在浅谈涉农、惠农和扶贫领域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之前,我想,首先应该把有关该领域职务犯罪案件的特点和成因简单的讲一讲。

第一,我要讲一下涉农、惠农和扶贫领域职务犯罪的几个特点

首先,犯罪主体身份有向基层转移的趋势,社会影响也相对恶劣。在前些年,查办的涉农扶贫领域职务犯罪案件中,犯罪人员大多是具有一定级别和管理权限的人员,职务、级别、权力等相对较高,例如农业局的班子成员、农村信用社管理人员等。但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不断重视,各项惠农政策不断出台,大量涉农、惠农资金通过多个部门,多种渠道涌入农村,乡镇干部、村干部等一批基层组织的管理人员,没有经得住考验,在物质金钱的诱惑下,思想观、价值观发生了转变,最终触犯了法律,受到了法律的严惩。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在今年部署开展为期5年的“集中整治和加强预防扶贫领域职务犯罪专项工作”时指出:“与其他领域相比,惠农扶贫领域职务犯罪多发生在乡镇和农村基层组 织,要紧盯基层、惩防并举。近年来,农业、农村一直是各级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国家“三农”投入稳定增长。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要切实加强涉农资金监管,建立规范透明的管理制度,杜绝任何形式的挤占挪用、层层截留、虚报冒领,确保资金使用见到实效”。由此可见,最高检对基层组织职务犯罪的重视。这类职务犯罪案件,不仅破坏了国家各项基础政策的贯彻落实,也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在群众中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极大地削弱了政府公信力。

其次,涉农领域职务犯罪手段以贪污、挪用相关涉农资金为主。目前,我国出台的涉农惠农政策项目多,涵盖范围广。仅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公布的2015年涉农惠农资金项目就有多达五十余项,例如我们熟知的粮种直补、粮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其中大多数项目补贴政策都详细规定了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获得补贴,获得多少补贴,由哪个部门负责发放等问题,而就资金发放的监管及公开透明等方面的工作落实却不够到位,这便给了一些腐败分子贪污涉农扶贫资金提供了可能。在此类职务犯罪案件中,触犯的罪名都相对比较集中,主要以贪污罪、受贿罪、挪用公款罪和职务侵占罪为主。

根据刑法规定,所谓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在最新出台的《关于办理贪污贿赂犯罪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解释》中将原来规定的受贿罪的起点数额由5000元提高到30000元,但这并不意味着低于三万元的贪污、受贿行为就一概不能作为犯罪处理。贪污数额在一万以上不满三万元,但具有贪污救灾、抢险、防汛、防疫、优抚、扶贫、移民、救济、防 2 疫、社会捐助等特定款物的,以贪污罪论处。这些规定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扶贫、移民款物的特殊保护,意味着扶贫、移民等项目资金是高压线,是碰不得的。

刑法第385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国家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以受贿论处。”权钱交易是普通受贿罪的本质特征,很多有权的干部或者是工作人员,怀着“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心态,抱着侥幸心理来试探法律的威严,最终结果可想而知。

刑法第384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我们有些同志对于挪用公款可能有一些错误的认识,认为挪用公款先用着,到发现的时候再还了就没事儿了,有些人挪用公款赌博,有些挪用公款用于个人或他人生意,进行营利活动,这些实际上都是犯罪行为。

再者,该领域职务犯罪方式主要表现为虚报瞒报、暗箱操作。现目前,全国涉农惠农项目、资金拨付和落实的方式各不相同,许多新增惠农扶贫政策宣传不到位,导致农民了解涉农政策的渠道十分有限。一些别有用心的基层组织人员,利用农民不了解国家相关惠农补贴政策,通过故意隐瞒、暗箱操作、虚报冒领等方式侵吞国家财产。如我院去年办理的金山镇某村委会委员贪污国家粮油补贴案,就是通过往镇上报送虚假耕地面积,冒领国家粮食直补款项,十余年时间里共计骗取国家粮食直补款达19万余元。这虽算不上是一起大要案,但是该案却反映出涉农惠农资金在实际统计和发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一 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铤而走险,不惜以极端的方式触犯国家法律,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同时,由于这类犯罪多发生在法律知识缺乏、法律意识薄弱的基层群众身边。导致该类犯罪行为隐蔽性高,通常从帐面上查不出一点问题,但只要我们深入基层实地调查,便可发现,基层组织人员尽管权利微小,但是处处都存在套取国家涉农扶贫领域钱款的可能性。因而,对该类人员的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

另外,涉农、惠农和扶贫领域职务犯罪涉案金额小,但危害巨大。全省各地查处惠农资金职务犯罪案例表明,相较于其他领域发生的职务犯罪案件,涉农、惠农和扶贫领域职务犯罪案件涉案金额都相对较小,一般金额都在几万元左右。但由于犯罪主体主要是基层组织人员,他们直接接触人民群众,有些人员甚至在群众中拥有良好的形象。他们的职务犯罪行为直接伤害的是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给社会稳定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在一些地方,甚至发生了因为惠农资金被贪污节流而引发的群体性上访事件,不但降低了国家惠农政策的成效,也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

第二个方面,我简单讲一下涉农惠农扶贫领域职务犯罪频发的主要原因

首先是私欲膨胀、法治观念淡薄。在涉农惠农扶贫补贴资金发放过程中,个别国家工作人员在金钱的诱惑下,价值观发生了扭曲。同时,有一部分人还对经济违纪与违法犯罪的界限分不清,并且抱有侥幸心理,错误地认为自己的行为不会被发现,抵制不住金钱的诱惑,从而走向犯罪的深渊。这类人,法制观念淡薄,法律意识较差,对罪与非罪的界限认识不清, 错误地认为利用职务之便“吃点、喝点、占点、捞点”都是正常的、不构成犯罪。甚至有些村干部认为国家发放的 4 这些粮食补贴不要白不要,于是就想尽办法、弄虚作假骗取粮食补贴款,为个人谋取好处。

通过对检察机关所立案查办的涉农职务犯罪案件进行分析,发现基层组织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对于村干部的权力制约非常薄弱,村干部的职务犯罪与监督机制不健全和管理漏洞具有一定的关系。上级相关主管部门往往只抓任务不抓检查,而监管人员又往往未经过全面严格的学习和培训,自身政治、业务素质较差,不能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还有就是涉农资金管理体制不完善。涉农、惠农、扶贫领域参与的部门较多,管理不够规范,涉农资金的发放较为复杂,加上惠农、扶贫领域的项目管理涉及财政、农业、林业、水利、扶贫等诸多部门,管理上很容易出现职能交叉、彼此推诿的现象,导致真正的监管工作没有得到落实。

最后一方面,我讲一下自己对预防涉农、惠农、扶贫领域职务犯罪工作的几点建议。

首先,深入推进涉农、扶贫资金项目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深入推进涉农、惠农和扶贫领域补贴资金的公开,充分发挥传统媒体、新兴媒体作用,抓好相关政策的宣传。一是要高度重视涉农惠农扶贫政策的宣传,不断拓展宣传渠道,对识字村民以发放惠农信息宣传册的方式普及政策信息,对那些年纪稍大,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以村集体广播、政策宣传车、视频图像等方式宣传普及,尽可能将惠农政策宣传覆盖到不同层次的人群中。二是要及时公示惠农、扶贫补贴事项,要求基层组织必须将涉农、惠农补贴和扶贫资金发放等重大事项,及时采取张贴告示、广播宣传等方式公布于众,提高相关资金发放和使用的透明度。三是要不断深化村务公开。村务公开制度是农村基层组织最为有效的监督制约机 制。基层组织要把各级政府的涉农、惠农和扶贫政策的相关资金及其使用情况纳入村务公开的内容,使基层组织在处理涉农、惠农和扶贫领域资金的同时,处于群众的监督之下,防止个人暗箱操作、虚报瞒报。

其次,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防范职务犯罪,预防教育是基础。职务犯罪预防最可靠同时也是最艰难的措施就是完善预防教育工作。教育起着正本清源的作用。针对涉农、惠农领域相关工作人员价值,需要从思想教育和法治教育两方面进行疏导,努力提高他们抵制各种不良思想的能力,筑牢他们的思想防线,防止个人价值观念扭曲。同时,加强对基层组织干部的法制教育和培训力度,切实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水平,从思想上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发生的可能性。要结合当地特点,运用实际案例以案说法,重点宣讲有关涉农、惠农、扶贫领域职务犯罪案件的恶性和不良后果,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消除部分干部的侥幸心理,提高基层组织干部职务犯罪的“免疫力”。针对扶贫领域部分人员法治观念淡薄,职务犯罪频发的状况,需要加强对惠农、扶贫领域人员的法治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开展警示教育、预防讲座等活动,增强他们的法治意识,消除他们的腐败动机,切实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

第三,完善涉农资金管理体制,解决“监督薄弱”问题。针对惠农扶贫领域职务犯罪案件过程中发现的管理制度、经济运行机制等问题,应尽快制定相关整改措施,从源头上治理,减少惠农扶贫领域职务犯罪案件的发生。同时,加强财务管理和制约,对财务部门加强监督和管理,相关部门负责人要增强责任心,严格执行惠农资金专户管理制度,切实做到惠农资金专款专用,并对每笔涉农资金执行建档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专门沟通交流惠农政策落实情况,通报惠农项目实施进度,做到每笔资金事前预算、事中跟踪、事后审计监督。缺乏监管的权力容易被滥用,因此应从内部制约、外部监督等多方面加强监督。一是要强化权力制约,让权力合理的分解,并形成有效的制衡,合理配置部门领导干部、关键岗位人员、普通职工的权力,公布涉农部门及项目负责人的权力清单,形成能够对一切权力平衡制约的内部权力制约机制,改变“一管到底”模式。二是要强化外部监督。建立纪检监察、审计、财政等部门对涉农资金进行监管的联席会议制度和信息通报制度,实现对涉农资金的动态监管,保证能准确、全面、及时地掌握涉农资金的走向。三是要强化社会监督。相关单位要建立健全涉农资金的社会监督机制,按照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涉农工程项目、涉农资金的最新信息,广泛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对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涉农惠农领域违纪违法情况,应及时向社会公布调查进展和处理结果。

第四,加大预防查处力度,建立和完善防治腐败长效机制。一是加强联合打击力度。检察机关要会同纪检监察机关,会同乡镇(街道)、农业、林业、水利、国土等涉农单位,建立健全涉农、扶贫领域职务犯罪预防长效机制,成为预防职务犯罪的可靠手段。加强与扶贫开发等部门的联系沟通,对本地扶贫资金名称、政策依据、补贴标准进行全面梳理,理好清单,排查漏洞隐患,及时提出预防建议,加强警示教育,确保扶贫资金安全高效使用。二是突出预防重点。我们职务犯罪预防部门要把重点集中在涉农、惠农和扶贫领域的关键环节、关键岗位和重点人员身上,加强对该类人员的警示教育,利用所在单位或本市其他单位查办的真实案例,开展经常性的警示教育,做到“办案一件,教育一片”,使其在工作岗位中也能警钟长鸣,自觉做到拒腐防变。三是加大对涉农、惠农和扶贫领域职务犯罪案件的惩处力度。检察机关要大力查处涉农、惠农和扶贫领域的职务犯罪 案件,继续保持高压态势,以零容忍的态度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职务犯罪案件,坚决遏制腐败蔓延的势头,让涉农、惠农和扶贫领域形成“不敢犯”的良好氛围,同时切实解决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腐败问题,以打促防、打防并举,形成威慑效应,实现标本兼治。

近年来,中央密集出台惠农政策,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促进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生活和发展农村经济。然而,我国惠农扶贫领域的职务犯罪案件却呈频发态势,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已成为影响新农村建设进程、破坏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同志们,持续不断发生的贪腐案件,让我们时刻警醒着,反腐形势依然严峻。作为预防职务犯罪第一线的我们,有责任更有义务做好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工作。在检察事业的新时期,我们也应积极探索全新的工作模式,充分利用“两微一端”新媒体、预防职务犯罪微视频等全新的宣传方式,因势利导,促使广大干部在工作中、生活中,时刻保持领导干部的先进性和廉洁性,不断提升干部拒腐防变的意识,警钟长鸣。

扶贫领域工作总结 篇6

尊敬的各位领导:

刚才,市委指出了市委巡察组专项巡察我县扶贫领域工作时发现的XX县委和我本人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都客观中肯、实事求是,我虚心接受。同时,市委还提出了明确的整改要求,为我县进一步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指明了方向。

12月22日,市委专项巡察第三组巡察我县扶贫领域工作情况反馈会后,我县高度重视、深入领会、扎实整改,取得初步成效。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由我任组长、县长任第一副组长的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协调推进具体整改事项,定期通报进展情况,确保整改任务有序推进。二是制定整改方案。整改方案对巡察反馈的16个主要问题,一项一项拉出单子,一条一条细化措施,一件一件明确责任,并出台了脱贫攻坚督查巡查工作办法,加强跟踪督办,做到责任不落实坚决不放过、问题不解决坚决不放过、整改不到位坚决不放过。三是真抓整改落实。针对脱贫攻坚缺乏长远发展谋划问题,目前对10个贫困村村组公路硬化、农民饮水安全等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规划,其中7个贫困村22条村组公路项目资金已经拨付到位;针对精准审核把关不严问题,开展了精准识别“回头看”,对不符合贫困条件的208人进行了剔除,并对XX个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对象全部购买了商业补偿保险;针对扶贫资金滞留量较大问题,对2016年未安排使用的XXX万元项目资金全部下达计划,安排扶贫工程75个,目前已完工10个;针对扶贫措施相对单一问题,在实施教育扶贫、交通扶贫等16个专项扶贫行动的同时,大力推进光伏扶贫工程,在10个贫困村分别建立一座100千瓦的村级光伏电站,3月底可安装完毕并发电。四是严厉追责问责。对扶贫领域发现的违纪违法行为,由县纪委组织调查,立案处分XX人,收缴违纪款150.6万元,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究,给予党纪处分XX人,组织处理XX人。同时,对XX起典型案例进行了通报,整改督办XX个问题。

下一步,我县将以这次提醒约谈为动力,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战,这里,我表个态,我们一定坚决落实市委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狠抓工作落实,以实实在在的整改成效取信于民。

第一,“谋”在细处。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强化使命担当,真正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围绕促进贫困户脱贫、贫困村摘帽目标,学深学透中央和省、市委扶贫开发精神,坚持每月研究一次脱贫攻坚工作,着力谋划好脱贫攻坚的重点工作,把各项工作精准落实。

第二,“扶”在深处。优化配置各类资源要素,精准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严格管控各项项目资金,统筹推进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17个扶贫攻坚工程,真正帮助贫困户种上“摇钱树”、住上安居房、走上致富路。同时,对已经脱贫的,坚持综合施策,不断巩固成果,确保实现脱真贫、真脱贫、不返贫。

第三,“干”在实处。压实各级干部的脱贫攻坚责任,带头督促检查,狠抓落实,并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党建+”、精准帮扶、社会参与、脱贫退出、督查考核“六项”精准脱贫机制,扎实推进“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四进四联四帮”连心小分队结对帮扶机制,确保脱贫攻坚见人见事见成效。

扶贫领域工作总结 篇7

市分行:

今年来,我行认真贯彻上级行关于脱贫攻坚总体部署,按照市分行《关于2019年至2020年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的工作方案》文件精神,结合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工作,以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为重点,坚持标本兼治,深入查找在扶贫领域工作推进、日常监督、制度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强化主体责任,落实工作要求

坚持以xx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为指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觉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脱贫攻坚方针政策,按照省市行要求把扶贫工作当作一般性工作进行部署,履行主体责任,主动与当地政府及各部门对接,及时宣传农发行的信贷政策,加强信贷管理,把改进工作作风贯穿到脱贫攻坚全过程,推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主动扛起脱贫攻坚政治责任,从严从实抓好脱贫攻坚各项工作。

二、强化教育宣传,落实监督责任

上半年,我行将《xxx扶贫论述摘编》纳入党支部中心组学习计划和党员学习计划,全体党员集体学习了xxxxx关于脱贫攻坚重要指示、重要批示和重要讲话4次,进一步深刻认识农业政策性银行在服务脱贫攻坚中的职责使命。加强警示教育,充分利用警示片,扶贫领域典型案例通报等鲜活素材,开展各类警示教育活动,促使干部员工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切实在思想上划出红线,在行为上明确界限。按照要求在营业大厅设立了监督电话,意见箱,纪检负责人充分起到监督作用,定期开展排查,切实履行脱贫攻坚监督责任。

三、开展脱贫攻坚重点部门和关键环节自查自纠

每季度开展问题线索集中排查,突出重点,落实责任,对重要岗位及敏感环节进行全面检查。针对“在办理扶贫贷款过程中,客户准入、调查评估、审查审议、贷后管理等环节违规操作、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失职渎职,导致信贷资金被挤占挪用、超范围投放、变相使用;在办理扶贫贷款过程中,农发行员工索贿受贿、吃拿卡要、以权谋私等问题开展自查自纠,经过自查,没有发现违规违纪现象。

四、做好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整改落实

扶贫领域工作总结 篇8

一、成立机构、高度重视

为加强对专项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了由村党支部书记xxx任组长,村主任任副组长,各村民小组组长和驻村工作队为成员的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专项治理办公室设在村支部委员会,负责专项整治工作的开展、督导和协调,由村文书xxxx任办公室主任。

二、自查自纠、注重实效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和县委加强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相关精神,坚持挺纪在前,突出问题导向,认真组织好专项整治。

一是强化领导,压实责任。我村多次组织召开了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推进会,在会上认真贯彻了上级对本次专项治理的相关要求,布署了专项整治工作任务,并成立了分区域工作小组,强力推进专项整治任务扎实完成。

二是全域覆盖,突出重点。此次核查重点是2019年以来的扶贫资金发放和使用情况,由乡纪委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对扶贫资金的来龙去脉进行充分自查剖析,尤其是对扶贫资金管理和账目规范,贪污侵占、虚报冒领、挤占挪用、公款消费、损失浪费和随意调项等问题,进行严格、深入、细致的专项整治。

三是措施多样,方式灵活。我村成立工作核查小组,由驻村联系领导负责,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干部为成员,对全村67户贫困户进行全面核查。采取个别谈话、入户走访、查阅档案、公示公告情况等形式对扶贫工作中存在的腐败和作风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专项整治;通过走村入户,全面核查人员信息,扶贫政策落实情况,是否存在着扶贫攻坚不坚决不到位,是否存在着弄虚作假、阳奉阴违,甚至虚报冒领、截留私分、挥霍浪费、优亲厚友等行为。对核查中发现的问题逐一整理汇总,限期整改。

四是发现问题,立行立改。做到随时发现问题、随时整改落实,同时注重加强问题整改的建章立制工作,制定和完善一批打基础、管长远、治根本的有效制度,达到举一反三、标本兼治的效果。对扶贫领域存在突出问题坚决一查到底,以零容忍的态度抓实抓好专项治理工作,切实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整改措施

通过自查,我们发现在各村存在一些主要共性问题:

(一)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方面

部分扶贫资金存在着未完全用于产业发展的问题,尤其产业扶贫资金,尚未完全用于产业发展。

整改措施:一是进一步加强扶贫资金使用和管理,跟踪资金去向,确保专款专用。二是通过精准帮扶干部逐户督促产业扶贫资金,使扶贫资金充分利用到发展产业方面,达到预期效果。

(二)干部作风方面

个别干部对脱贫攻坚和相关惠农惠民政策理解不透彻,引发矛盾纠纷等问题,对相关人员进行批评教育。针对问题,举一反三,以召开村干部会、村民说事会、院坝会、农民夜校等形式,适时组织干部群众加强对相关政策和文件的学习,开展扶贫业务培训,带领各级干部和群众学懂弄通扶贫相关政策文件精神。同时,协调乡纪委定期或不定期深入村社、院落、农户了解收集基层干部在扶贫工作中不讲原则、优亲厚友、弄虚作假等问题情况,建立问题、整改、责任三张清单,通过检查督查、批评教育、谈话提醒等形成震慑,扎起制度的笼子,树好标杆,在全村营造扶贫领域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良好环境。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通过专项整治发现:尽管我们高度重视,做了一系列工作,但是与上级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深入开展专项治理工作,确保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见真章、出实效、常态化。

(一)加强学习培训。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加强干部学习培训力度,强化脱贫攻坚是头等大事的思想认识,牢固树立作风建设事关脱贫攻坚成败的理念,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决心把作风建设抓实、抓细、抓常、抓长,确保专项治理工作持续深入,取得实效。

(二)强化基层基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切实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配齐配强村支两委干部,注重能力素质培养,充分发挥基层干部和群众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作用。认真落实和坚决执行上级决策部署,强化干部驻村管理,提升驻村干部能力水平,加强驻村干部作风建设,建设一支懂政策、会帮扶、作风强的脱贫攻坚干部队伍。

(三)强化资金监管。严格落实扶贫资金管理使用制度,做实扶贫资金公示公告工作,加强项目论证和储备,协助完善脱贫攻坚项目库,健全完善扶贫项目、严格执行资金管理制度,引导贫困群众参与到扶贫项目决策、管理和监督,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上一篇:减法的初步认识参考教案下一篇:校规校纪学习主题班会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