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大学生学风问题

2024-09-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现代大学生学风问题

浅谈现代大学生学风问题 篇1

大学生学风是指大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和精神风貌的总和,是大学生理想、志向、追求在学习上的反映,是一种行为习惯,包括学习态度、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纪律和学习氛围,也包括了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品德。其中具体体现在学生的自主自习状况、请假是否作假,上课是否迟到早退或是逃课、作业是否剽窃等等上。本文以广西师范学院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践调查和案例分析,探讨高校大学生学风问题。

(一)大学生存在的不良学风。

1.学生在治学方面存在不正风。治学上,讲究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风气,这也是作为一个学生应该有的治学态度。然而,许多大学生都没有这样的态度对待学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上课,许多学生经常迟到、早退和逃课。几乎每个学生都会听说到这么一句话:“没有逃过课的大学是不完整的大学,没有挂过科的大学也是不完整的大学。”很多学生就会把这一句话作为自己逃课的借口或者挂科的安慰。其实,这只是自欺欺人,然而它确实影响着一些没有坚定的学习决心的学生。

(2)对于自主学习,无论是晚自习还是周末,许多大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习惯和风气。据广西师范学院的明秀校区的调查数据显示,明秀校区共5027人,星期一19:20至19:50期间晚自习人数为426人,占总人数比例为8.47%,在21:10至21:40期间晚自习人数358人,占总人数比例为7.12%。周末自习的学生也不多,星期天19:20至19:50期间晚自习人数为517人,占总人数比例为10.28%,而在21:10至21:40期间晚自习人数为442人,占总人数比例为8.79%。而这些数据是在明秀校区自习室充足的情况下调查的,为此,在可以排除了自习室不足的因素的前提下,数据表明大学生没有形成自主实习的习惯和风气。我曾亲身经历过这样一个事情。今年四月底的实习的一个周日晚上,由于我们小组每个成员在上课之前都要先通过院内指导老师面前试讲,而我是小组组长,所以由我负责联系老师和找教室。在这个晚上,我在广西师范学院明秀校区翠贤楼找到了一个空教室,一贯以来,除了期末,翠贤楼晚上都是没什么学生。在临近七点的时候,我就先去教室了,不一会,一大批学生急急忙忙地就上了翠贤楼,占满了每一个教室。我本来以为他们是要搞什么社团活动,需要占用教室,于是我便联系老师改变地点,可是没过多久,这些学生全都又散了,原来她们是点名来的,于是我又得联系老师,告知试讲地点不变。师院有个规定,每周周日学生都需要点名,以确保安全在校,然而同学们为点名匆匆而来,点完名马上就走,没有同学是点完名后继续留在教室里看书的,由此可见,大学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风气。

(3)关于作业方面,作业剽窃现象严重。许多大学生在写作业或者是毕业论文的时候总是在网上粘贴复制,东拼西凑。常常听同学说有些大学毕业生由于毕业论文复制率太多而没有通过论文的。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要求毕业论文过机器,以便查出剽窃论文的行为,而越来越多的学生害怕自己的论文过不了关,这从侧面也反映出存在作业剽窃的不正之风的问题。

2.学生在请假方面存在不正之风。关于请假,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没有按照学校的请假制度请假。一是霸王假,一些学生是没有按照事先办理请假手续的规定,而是先斩后奏,等到人不在学校了,才打电话请假,人们常常把这种先斩后奏式请假称为霸王假;二是投机取巧假,一些学生想逃课,事先写好请假条让去上课的同学带去,如果老师点名了,就把假条教上去,如果不点名,那么就可以不用交而又不被发现了,这种投机取巧式的请假通常让一些逃课的学生满天过海。此外,请假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门,长假的理由最多的当属“家里有事”短假的理由最多当属“身体不舒服”,多数正常的请假是因为身体不舒服,而正因为这样,这也成为了许多请假作假的理由。

(二)导致存在大学生不良学风的原因

1.学生自身的原因

(1)大学生没有长远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一新生尚处于迷茫期,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也就没有了学习的紧迫感和主动性。大二学生仍有大部分学生没有人生目标和规划,有部分虽已有目标,但可能认为自己在校的时间还长,学习自觉性仍然不大。大三学生较为忙碌,有明确的目标,自觉性相对强;大四的学生有考证和写论文的需要,相对而言自觉性较强。然而整体来说,大多数的大学生安于现状,对就业形势不了解,对自身专业的培养方向、就业前景没有具体了解,目标模糊,所以学习的动力与压力小,自觉性不高。

(2)惰性较高,自我约束力差,对娱乐类事物抵制力差。许多大学生习惯于中学时期被家长、老师等外力约束管理,到了大学以后,无法调整适应,自我管理能力不强,并且大学环境较安逸,容易使人产生懈怠心理,对娱乐类事物抵制力不强。许多大学生花过多的时间在娱乐类活动,如逛街、约会、上网。据广西师范学院明秀校区的调查显示,在星期天晚上接受采访的样本总人数60人中,13%的人外出是因为去兼职;30%的人是出去吃饭;27%的人是去逛街购物;30%的人是去约会、充钱、领钱等。在星期一晚上接受采访的样本总人数30人中,5%的人外出是去兼职,25%的人是去吃饭,35%的人是去逛街购物;35%的人是去约会、充话费、领钱等。据宿舍调查显示,从整体上看,学生在宿舍均以非学习活动为主,以上网类占主体。而从具体看来,星期天在宿舍的人当中,上网类人数比例为53.7%,星期一上网人数比例为38.7%。

(3)大学生学习的目的或动机不良,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一些学生认为大学就是混个文凭,给找工作多一个筹码,其他一切都是浮云,没有意识到大学学习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有的学生学习的目的是成绩,只有高分了,才能排名在前。认为平时的学习和听课都是没用的,只有等期末,老师给出考试范围后,才复习,才能得高分。

2.教育制度的弊端影响

(1)初中有中考的压力,高考更是有高考的压力,而大学却没有了决定命运的大考压力。在初中和高中,许多学生都被考试的压力鞭笞着学习,高中更是经历了三年的高度紧张的学习和决定命运的高考,而在大学里是一个相对自由放松的场所,没有高考的压力,没有校园围墙的限制,没有 高中老师的监督和催促。因此,由于教育制度的这种弊端,导致了许多大学生习惯于中学时期被家长、老师等外力约束管理之下学习,习惯于以考试的压力促进学习的动力,到了大学以后,无法调整适应而失去了学习压力和动力。

(2)许多学生依然摆脱不了高中的都是以分数为目的和以知识记忆为主的学习方式。中学时期,学生都要经历每月一大考每周一小考,都是题海战术的演练者。无论是学校、老师和家长,都以最高的注意力关注着孩子的成绩。我记得实习的时候,一个家长对老师说,分数才是硬道理。自然而然,学生学习也就以成绩分数为目的。学习方式上也是以记忆知识为主,不注重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许多大学生依然摆脱不了以成绩为目的的学习和传统的学习方式。

3.教师教风的影响

教风, 是学校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过程中, 对全体教师在思想道德素质、专业能力水平、教学效果、教学风格和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总体要求。教师教风好坏,关乎一所大学发展的成败。教风优良,可以提升教师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可以扩大学校知名度;教风不正,会影响学校的校风,也会影响学生的学风,教风不正,学生也难有向学之心、硕学之果。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教风也存在问题。在计划经济时期,教师们都是怀着报效祖国,为教育事业奉献的情怀施教的,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多了一份工具性,成为了一部分人的一种谋生手段。于是,有些教师由于忙于评职称把注意力放在科研方面而忽视了教学;有些教师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上课,工作责任心不强,敷衍应付教学;有些教师不批改甚至不布置作业,课堂上对学生考勤不闻不问,纵容学生逃课,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的逃课行为;有些教师只教书,不育人,认为学生学不学是他们自己的事,与自己无关,缺少对学生的教育。

4.学校校风的影响

学校校风是一所学校的魂,是学校整体精神风貌的呈现,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学习、管理、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中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综合凝聚。学校的生活制度、教学管理、学校秩序和稳定、师生关系、学习氛围等都体现一个学校的校风。学校的校风也会影响教师的教风和教学的学风。学校校风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行为举止的规范都有重要的影响。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宗旨,管理制度、治校方略和校园文化、学习文化氛围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学风。学校作为一个群体,如果没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文化气息,对个体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端正大学生不良学风的措施

1.加强学风道德建设。对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思想道德教育,推进学风道德建设,使广大学生坚决抵制学术上的不正之风,努力成为严谨治学的力行者、优良学术道德的传承者,要敏而好学,自觉养成勤奋、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良好学风,成为良好学术学风的维护者,使广大学生形成讲诚信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诚信请假,诚信考试,不做假,不违诺。

2.学校校风和教师教风两手抓

浅谈现代大学生学风问题 篇2

关键词:新形势,大学生,学风

一、学风的内涵及优良学风的意义

学风的内涵可以从教育学、哲学、心理学等不同层面进行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学风指的是学生的学习风气,通过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等不同方面反映出来,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态度、爱好、习惯和兴趣等。而广义的学风不仅仅是学生学习态度等的综合反映,也涵盖了整个学校的治校之风、教师的治学之风和学生的学习风气,是整个学校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的综合反映,集中体现了学校的精神风貌,是衡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本文所说的大学生学风是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他们在校的学习态度、学习氛围等学风的不同表现形式。

学风建设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不仅直接体现高校社会地位和综合竞争力,还最终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优良学风建设对高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优良学风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优良学风能够促进形成积极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受益终身,它能够体现高校的文化底蕴和办学水平,是高校的“隐形财富”,对提升高校的地位有着重要的战略价值,学风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优良学风对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以及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都意义重大,对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学风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学风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学习态度问题

学习态度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态度不端正和学习动机不明确两个方面。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不知道“大学到底要学什么”,大学生不能很好利用大学校园良好的学习环境,不重视学习的状况还较为普遍的存在,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或者学习动机功利性强,不能主动学习,学习浮躁、不肯花大力气且急功近利,在学习上出现了应付学习、应付考试和临考抱佛脚的情况。部分教师上课的不管不问也助长了这样的行为,教与学之间缺乏互动,学生不能够很好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也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出现。

2. 学习方法问题

学生在高中之前的学习大多依赖于老师和家长的监督,进入大学以后,自主学习成了大学生的主要学习方法,大学里的上课、上自习等更主要的是依赖于自觉,由于不能很好适应大学里新的学习环境,导致了部分学生出现学习规划不科学、学习缺乏自主性和学习步骤不合理等问题。缺乏对学习目标的科学规划,部分学生没有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能通过有效的途径解决学习中的问题,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导致了学习效率低下。还有部分学生因在学习中遇到的小困难就产生了畏难情绪,缺乏敢于探索的学习精神。

3. 学习兴趣问题

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和“读书无用论”的蔓延导致了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下降,部分学生因高考志愿的盲目性导致了入学后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过分强调个人爱好,不能及时调整学习状态,出现了厌学情绪。另外,有相当部分学生自身就缺乏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且把学习兴趣建立在了对找工作有用的学科上,实用性和功利性过强。

4. 学习氛围问题

对大学生而言,学习氛围分为软环境和硬环境两大方面,软环境主要涵盖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教风、学术氛围、校园文化等方面,而硬环境主要包括校园内外环境以及教学设备设施等,学校的学习氛围对学风的形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部分学生认为当前课程设置合理,课程内容枯燥,教室课堂教学吸引力小,目前部分高校的学习氛围未能真正发挥促进优良学风的引导作用。

(二)产生大学生学风问题的原因剖析

1. 高校环境的影响

学生接受学校教育期间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校园之中,因此,高校环境对学风的影响最大。伴随高校盲目扩招的影响,高校生源和教师质量也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部分高校办学理念存在偏差,片面注重经济效益,一些高校扩招后过度关注校园建设而忽视了学校的学科建设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另外,学校管理机制的不健全也带来了诸多问题,课程设置不合理、考风教风不严谨、评奖机制不健全以及学术制度不规范等造成了高校管理机制的懈怠,在教学过程中过度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这都制约了优良学风的形成。

高校师资队伍对大学生学风的影响也至关重要,教师的学术修为和道德修养、行政人员的督学管理水平以及学生工作队伍的服务精神都影响着学风的形成和发展。

2. 社会环境的渗透

当前,我国大学生正处在一个较为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在社会转型时代背景下,全球化和网络化也在影响着大学生学风。严峻的就业形势、“读书无用论”蔓延、知识功利化、社会腐败和不公现象等都在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态度,互联网也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价值观等都产生深远影响,大学生沉溺网络和游戏的现象大量存在,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和便利的网络学术剽窃也使部分大学生丢弃了应有的良好学风。

3. 家庭因素及学生个人的作用

新形势下,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群体也有了一些变化,影响着学风建设的开展。当前,大学生人员构成复杂化,独生子女已逐渐成为大学生主体,他们依赖性强、适应能力较弱、合作和吃苦精神不足、自我个性鲜明,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价值观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和就业机会的选择上都表现的急功近利,这些都不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此外,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大也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家长对大学阶段学习的错误认知,也使得部分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奋斗精神。

三、加强大学生优良学风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优良学风制度建设,完善学风督导机制

优良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依赖于教学管理、服务、后勤保障等部门的通力协作,高校要努力健全机构设置,不断加强领导,形成全校齐抓共管、全员育人的学风建设机制。高校要将优良学风建设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和发展的各个环节,为优良学风建设提供管理支持和制度保障,完善学风制度并不断跟进制度检查。根据新形势下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内容及形式的不断变化,学校要适时修订和完善与学风建设相关的教学教育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制度、考勤、考试制度、奖惩、处罚制度等,以制度来引导规范学风建设的有序进行。

学校要不断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主动培养形成良好学风,就业服务部门积极开展就业知识培训和讲座,通过职业生涯教育和指导,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进而将就业工作和学风建设紧密联系起来,教学管理部门要严肃考风考纪,营造考试成绩评比的公平环境,学校还要不断加强基础设置建设,为优良学风建设做好后勤保障。

(二)发挥教师模范作用,以师德建设引领大学生学风建设

要高度重视教师在优良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要求教师通过自身优良师德来引导学生,弘扬良好学风,发挥好教师在课堂中的组织管理作用,将教师课堂教学和管理纳入学校学风建设中来。建立、健全教师考评体系,改变以往教师考核中“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重点突出教师的责任心和爱岗敬业精神,把课堂授课水平、课堂纪律要求、学生课后辅导等归入考核指标体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育人作用。注重师德建设,努力建立一支无私奉献、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对有违师德的教师,学校要给予严肃处理。

督促教师通过强化学生专业教育,引导学生提高自我要求,同时抓好后进学生的学习工作,不断加强高校辅导员自身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学生工作队伍,以服务育人之风促学风。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营造积极向上的学风氛围

加强学生人格修养和学术素养教育,加强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升学生能力,充分调动大学生主动积极性。以班级学风建设为基础,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制定班级公约,约束班级成员不良学习风气,创造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促进形成互帮互助、共同向上的学习风气,通过班级主题班会等活动,最大限度激发班级同学学习积极性。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学生组织为平台,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干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举办高品质学术讲座,开展科技文化竞赛,培养学生勇于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目标,以此来推动学风建设。

加强学生党建工作和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进而引导、带动学习风气的好转,通过典型表彰等形式,提高学生对主动学习的认识,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总之,新形势下大学生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是高等学校教学、教学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高校领导体系、教职员工以及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主体作用,需要全体教职员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为优良学风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韩延明.学风建设: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3).

[2]何慧星,张爱萍,孙桂香.论当前大学生学风建设[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7).

当代大学生学风问题调查分析 篇3

【摘要】高校学风建设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点,对提高学生能力,培养优秀毕业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依据实地调查所得,当代大学生学风总体尚好。但,仍存在学习态度不端、动力不够、兴趣不浓、时间投入不足以及被动考试等问题,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是部分学生人生规划缺乏、价值观狭隘、责任意识弱,因此,我们认为当代大学生学风建设不仅要在具体的措施上加强,更应该在人生规划上进行指导、价值观和责任方面进行引领。

【关键词】学风  当代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214-02

大学生是高校学风体现的主体。“勤奋、刻苦、踏实、积极向上”一直是中国学生学风的主流社会评价。进入21世纪以来独生子女逐渐成为当代高校大学生的主体。因为其独特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独特性,而这些深深地影响着他们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基于对当代大学生学风的调查,首先对学风中的问题进行归类,继而分析原因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一、当代大学生的学风问题

了解和掌握当代大学学风现状是正确开展学风建设的前提。我们利用实际调查和网络调查等方式,对某市高校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近千份,有效问卷的回收率为90.76%,数据统计显示当前大学生主要的学风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迟到逃课现象普遍

关于迟到的调查结果,回收的有效问卷中有67.59%的学生表示周围同学会偶尔迟到一两次或经常有人迟到,只有22.69%的学生表示周围同学不会迟到,其中,大二和大四迟到现象更为普遍。而在逃课现象的数据显示,有79.17%的学生表示周围同学偶尔有一两个人逃课或一部分人经常逃课,而有10.19%的学生表示周围同学逃课现象严重,只有10.65%的学生表示周围同学从没有人逃课。由此可见,迟到和逃课现象在当代大学校园是很普遍的。

2.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专注力普遍不足

数据显示,有57.87%的同学表示,一节课会有10-30分钟的时间做与本节课无关的事情,其中玩手机最为普遍,其次是睡觉、做其它课程作业等。有些老师、有些课程、有些年级、有些时段,学生听课的专注性则更差。

3.自主学习时间投入严重不足

在自主学习的时间投入问题上,有40.74%的学生表示一天的自习时间在1小时以下,有43.52%的学生在1-2小时,仅有15.74%的学生在两小时以上。这样的数据与大学生应该的自主学习要求严重不符。

二、当代大学生学风问题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大学生对当前的种种学习不良的现象都有一定的认识,他们普遍认识到当代大学生的学习观念淡薄、学习主动性缺乏、学术氛围也不够浓厚。对此,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大学生责任意识普遍缺乏与责任培育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这些孩子都是整个家庭的中心,生活上不仅衣食无忧,有甚者可以为所欲为,他们最要紧的一件事情就是把学习搞好,考上大学,其他的所有的事情都无需本人操心。原本应该在生活中养成的责任意识和应对环境的能力没有在应该的成长的时间出现。来到大学如此民主自由的环境里,就自然而然的表现出那种极为不负责任的迟到、逃课、荒废课堂的现象,其背后缺乏的是一种责任意识,他们没有考虑到,父母成就了今天的自己,而一天天老去的父母的生活谁来保障,用什么来来保障。

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对于大学生的责任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一个没有责任意识的大学生,很难有可持续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的。为此,我们应该在学生的教育中加强责任教育,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责任环境,在承担责任中培育责任。

2.大学生价值观中理性不足与理性的增进

当代校园大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体现,生活自由、学习自由、时间自由,老师对于学生是教育多于管理,但这样的自由环境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是没有能力享用的。因为,中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教育管理模式上是缺乏衔接的。因为高考的指挥棒,基础教育环境中的几乎唯一的价值就是分数和考上大学,学生的生活、学习、时间是被安排好的,学生们只要按部就班就可以了。然而,来到大学,不再有很多的被安排,尤其是,在执行学校的有关规定上,很多学生发现,不认真执行甚至于不执行也没有人对自己有严格的管理教育。比如,可以迟到、逃课,甚至旷课;可以课堂上玩手机、不听课;可以在宿舍里打游戏;可以裸考;可以随意的谈情说爱;可以任意的做很多的选择。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学生们的价值观逐渐的分化,呈现多元的特点。然而,在学风不端的学生的价值观念中,大多是急功近利、好逸恶劳、浮躁粗浅、任性随意、短视狭隘等消极被动的东西。

3.大学生的人生规划形式化倾向与个性化的辅导

尽管学校要求每一个大学生都要有四年的生涯规划,但,规划形式化严重。因此,很多学生学习是跟着感觉走,感觉 “用得着”的就学,感觉“用不着”的就不学,也就是说,很大一部分学生不知道大学的每一门课程、每一个受教育的环节,其实就是对未来的累积。然而,当代大学生对此的认知是不够的。因此,学习生活中毫无规划计划,学习的功利性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对公共课、某些专业课投入精力明显不够。所以,作为教育者是必须要以身示范,在课堂上、活动中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协助大学生们做好个人的人生规划。好的人生规划就好比把一张纸折叠成51次,成就的是一个人无法想象的高度。加强规划的辅导对于学风建设应该是一个源头上的策略。

高校学风建设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点,为此,评估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发掘深层次的原因并探讨应对策略是十分有意义的。

基金项目:本文是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督导体系重构(课题编号:B-a/2013/01/015,重点资助)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李全彩(1966.8),女 汉族 江苏邳州人  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教育心理学、社会保障、社会工作。

关于大学生学风问题的几点思考 篇4

当今大学生的学风问题逐渐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在大学校园中,弥漫着一股浮躁、轻视学术、急功近利的空气。电脑的普及和校园网络设施的便捷给学生提供了快速获取信息的条件,但也给他们的“堕落”提供了方便:QQ聊天、看下载电影、迷恋网络游戏、网恋、浏览黄色网站等等。毕业论文的写法也由此变得更“先进”、更“快捷”。从互联网上一搜索同类题目,便可找到数篇现成的论文,然后就是简简单单的复制和剪贴、拼凑。于是一篇很不错的学术论文就出炉了。更有甚者光明正大地进行论文的买卖。而上课迟到、旷课、早退,考试作弊等现象更是司空见惯,不以为奇。近日,重庆一女子学校为防止学生作弊,竟然组织800多名学生在操场上进行露天考试,令人哭笑不得。难道当代大学生的素质真的像有些人说的那样越来越低下了吗?大学生的学风不正的原因何在?

有人认为当今大学校园不正之风盛行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的确,市场经济下的等价交换观念和其他观念从根本上改变了一些人的价值取向,使他们不能安心搞学术研究。但是否应将原因全部归结于市场经济的影响?著名教育学家、中山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陈昌贵教授认为,对于学术的浮躁化、高校学术氛围的消弭和大学理想的丢失,我们不能完全将责任推之以市场经济的发展。

其实,影响学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大学生,尤其是刚从受家长老师严格管束的高中生活中解脱出来的大一新生,思想放松,缺乏远大理想,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态度浮躁,当注意力从学习上转移开之后,社会上的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和思想,就有了可乘之机,影响了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许多大学生有这样的观点:单纯的搞学术是死学,是一种无能的表现,既不利于自身的发展,也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大学学习只是为了混一张文凭,以便将来找份好工作,而在大学里真正能学到有用的东西很少。不可否认,许多人还是认真学习的,但绝大多数人学习仅仅是为了拿奖学金或是争取免试研究生的名额。在这种心理的驱动下,出现上述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代的青年学生是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顶梁柱,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任。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既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又得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水平。而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这样的高素质人才。一个学校的学风是这个学校的灵魂和支柱。它反映着学校的传统和学生的精神风貌,并激励着学生树立科学而远大的人生理想,时时刻刻为理想的实现奋斗、拼搏。

浅谈现代女性就业歧视问题 篇5

摘要:调查显示,目前,各级各类教育中的性别结构趋于平衡,在校女大学生和女研究生的比例已分别达到51.4%和49%,女大学生、研究生和男生一样受到良好教育,同样希望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女大学生常常难以获得与男性平等的就业机会。在目前的各类招聘中,直接而明确的拒接女生的用人单位仍然存在,间接拒绝的更多。在这些现象的背后同样也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女性发展的谬论与歧视。

关键词:性别歧视现存现象原因分析应对措施正文:

目前,就业性别歧视问题最普遍,女性在就业中存在各种不平等现象已经不是一个新问题了,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就业中的各种不公平待遇愈演愈烈,社会上关于这类话题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归其实质是主要是对性别的歧视。女性就业歧视实际就是指用人单位采取各种或明或暗的歧视手段,使女性在就业中丧失与男性平等的择业机会及待遇。

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是指用人单位基于性别原因,或拒绝接受女性,或提高女性的录用标准,或以结婚、怀孕、产假、哺乳等为由辞退女工或者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不重视妇女的升迁机会,或使女性与男性相比同工不能同酬。

前不久,据中国妇女报报道,一公司女员工在怀孕期间被终止劳动合同,不愿离职的她愤然申请劳动仲裁。最终,通过诉讼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日前,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一审审核该起劳动争议案,判决某科技公司给付女员工一定赔偿,包括经济赔偿金,半个月产假工资,试用期工资差额,双倍工资共计17340元。

我国《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未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合同的,应向劳动者每月支付双倍工资。某科技公司在知道其怀孕的情况下通知不续签合同,违反了劳动合同法,理应支付其经济赔偿。

日前,在各大卫视热播剧“咱们结婚吧”,女主人公杨桃因年龄问题,公司考虑其以后的生活婚姻问题,不给予以续签合同,给予辞职,她之后的一系列面试碰壁现象,让我们看到社会生活中男女不平等的就业机会及性别上的歧视。同

时,我国《劳动法》第l3条有规定:“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如果用人单位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因性别原因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使妇女在求职、收入、人力资本投资、晋升、解雇及惩戒等方面发生事实的不公平、不公正对待就构成性别歧视,严重时可能会负有一定的法律责任。

在我国现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录用前的性别偏见

现在很多企事业单位直接表明不招女性,在未进入劳动力市场时歧视就已产生。例如,2013年,在山东职业学院的招聘会上,只有甘肃某铁路部招个别女生,其他单位就以明文规定只招收男生。不管招聘单位考虑到女生就业后立即面临结婚、生育等问题,延误最佳工作时间,还是其他原因,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构成了性别歧视。

虽然有些企业采取了不同的标准招聘女性,但是要求“形象好,气质佳”,有甚者竟要求求职者签订“禁孕条款”。形象气质要求可能是满足企业的某些需要,有些企业要求如口齿整齐等一些问题就有点故意刁难的意味。但“禁孕条款”却严重破坏了社会和谐,没有兼顾社会道义和社会责任,无论企业是想追求利润最大化下的举措,可其严重违反了社会道义。

2、工作过程中的不公平对待

工作过程中的不公平对待是最普遍的。一般女性想要获得更高的待遇和职位,就要付出比男性更多的努力。在一些事业单位,女性多活跃于中下层,在这个区间他们空间很大,升职加薪机会很多,然而,女性在高层发展空间却很小,即使她们的业绩远高于一些男性,公司在考虑人事任选是总不经意的考虑过多因素,一致往往胜出的是男性。

我国女性就业之所以存在歧视,原因有:

女性自身的生理状况以及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妇女承担着人类自身再生产的社会责任,在其就业生涯中,存在着一个就业生涯低谷期(主要指生育期、哺乳期和经期),在工资率和男性相同的情况下,实际相当于提高了雇佣成本,以自身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企业就会比较雇佣男性和女性的成本和收益,倾向于选择

雇用男性劳动力。

市场经济迫使企业在雇佣时会考虑女性本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在生育和抚养孩子过程中所消耗的精力和时间,在这段时间,女性在工作和家庭中的精力配比决定了在工作中的劳动生产率,所以大部分企业不愿花费更多的成本来雇佣女性。另一方面,女性产假期间公司要支付一定的费用,而这段时间女性是不能够给公司提供任何贡献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企业不愿花较大成本来雇佣一个不能够及时为公司创造利益的女性劳动力。

面对我国女性就业歧视问题,我国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呢。

根据我国现状,这种歧视主要来源于雇主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与女性在社会中所受关爱太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享有雇佣自主权,追求利益最大化毋庸置疑,生育无疑会加剧企业的雇佣成本。所以政府应采取措施分摊一部分生育成本,也可以通过减少税负来刺激企业聘用女性人才,消除她们在就业中的歧视问题。故《社会保险法》,应该将生育社会保障纳入基本社会保险范围,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分担生育费用,减少企事业单位的雇佣成本,也可给予平等雇佣的单位一定的优惠政策,赋予他们一定得政府采购优先权,从根本上缓解女性就业压力。

针对女性就业歧视问题,政府应该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总量,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女性获得更多就业途径。其次,政府应该制定一定的法律法规来完善保障女性平等就业,减少那些原则性弱,口号性强,条文多,可操作性与针对性差的法律条文。将劳动法关于女性平等就业的规定予以明细化、具体化。在《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中,扩大法规的适用范围,将女职工劳动保护的内容纳入用人单位合同,也可将男女同一年龄退休,减少雇用单位在雇佣时过多的考虑性别年龄因素以及减少他们过多的出于成本的考虑,从而增加女性公平就业。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会缓解我国以后将面临的“未富先老”,劳动力短缺,独生子女养老等问题,但此项政策对于生育自由的女性来说,若不消除就业歧视问题,想真正实施还存在一定难度,故消除就业歧视是关键。

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是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因素,近年来,女大学生受歧

视、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是影响社会和谐的不和谐因素,它关系到社会公平、公正,是社会一系列问题实施的关键,它的影响也是一系列的,故解决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问题,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经之路,是关键。所以,需要来自政府、企事业单位、个人、法律、舆论及社会等多方面的关心和努力,使男女平等就业真正实现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中国妇女报.女报视点.佟吉清2014.1.23

中国妇女报.权益观察.吴云.张涛2014.1.22

《劳动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李景森、贾俊玲2003

女性就业与发展困境的原因探析.人口学刊.李军峰.2002

浅谈高校学风建设 篇6

企管系陈怡

摘要:学风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也是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集中体现。作为校园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风建设水平从一个方面反映着高校的办学能力,它对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首先界定了高校学风的内涵,接着分析了我院学风建设中的优势和存在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校;学风;学风建设

众所周知,学风好坏是高等学校办学思想、人才培养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学生思想品质、学习态度和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高校学风建设是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及高校校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积极思考开展学风建设问题,是我们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新的形势下,我们面临新的复杂的情况。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的思想个性、道德品质发生着变化,纵观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发展轨迹,总的来看主流是好的,绝大多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精神面貌是积极向上的。但是,在社会急剧转型期,竞争加剧,观念失衡,物质利益凸显,网络化的普及,以及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等因素的增加,给大学生学习、生活、价值观念等带来较大影响,甚至使他们产生种种迷茫和困惑。在学习上,很多同学认识和理解不到位,对大学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不能适应,学习功利化思想严重,缺乏学习动力,对专业不感兴趣,学习散漫,旷课、迟到、早退现象在大学校园里屡见不鲜,学生沉迷网吧、过分迷恋小说现象大大存在,部分学生诚信意识淡漠、荣辱观颠倒,这些现象给学风建设带来不和谐的声音,起到较坏的影响。基于此,本文首先界定了高校学风的内涵,接着分析了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对策。

一、高校学风的内涵及其体现

对高校来说,学风好坏直接关系着办学质量的好坏。学风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原国家教委和教育部从1993年开始,对普通高等学校开展本科教学评估以来,虽然评估工作分类很多,评估方案指标体系也在不断修改并完善之中,但无论怎样,都把学习风气作为主要观测点。关于高校学风概念的界定,许多学者和高校工作者发表了很多见解,在语言表述上也各有千秋。总结起来,一般多认为高校学风是指高等学校全体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治学目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这是一种较为广义的说法,实际上包括三个层面:领导治校、教师治学、学生学习。目前高校学风谈论的主体对象应该是学生,学风是校风的一个重要标志和构成。如果把学风的内涵过分扩大,不利于抓住学风建设的主要矛盾。为此,高校学风也可这样阐述: 学风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是学生在校园中,经过长期教育和影响逐步形成的行为风尚。这里首先强调学风的主体是学生,其次强调学风是学生在校行为的整体反映,最后还强调优良学风的形成是需要时间的,它是一个积累过程,不是一朝一日的事。

二、我院在学风建设中的优势。学校的学习风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校园氛围。美丽幽静的校园环境,高雅、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是形成优良学风的重要外部条件,它们会感染、熏陶、激励学生勤奋学习、拼搏进取;另一方面,学生管理。优良学风的形成离不开学校的教育和管理,优良学风的学校必须有完善的规章制度,规范化的日常管理工作。我院在这两大方面存在的一定的优势,从1993年建校以来,创办人就致力于校园环境的改造与美化,升达建筑风格古朴而凝重,蕴含传统文化精华的匾额,随处可见。校园内励志的条幅,名人名言,格言警句,从全方位营造出“宁静、好学”的升达精神。第二个方面,在管理制度方面,升达有完善严谨的规章制度,并且按照创办人提出的升达行事准则“计划创新、执行彻底、考核严谨、赏罚分明。”使我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有较强的执行力。在学生管理方面,我院建校以来,对于学生的严格管理,是一贯的管理风格。同时,创办人又进一步提出“三三三”制,更加明确了严而不苛的管理理念。所以,我院的学风建设有良好的基础,有建校14年优良传统的积淀。

三、我院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本人多年从事教学及管理工作的经验,本文认为当前我院学风之中主要有下属问题:

首先,面对压力,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差。作为兼有知识分子和青年双重身份的大学生是社会上对新事物最敏感、最积极的群体,思想观念及行为上受社会变迁的影响显得直接和尖锐,他们一方面担负家庭的期望和重托,学习有些急功近利,另一方面又面临着角色转换和角色定位的困惑,处在学习和就业的压力下,自身的心理和实际能力难以适应现实生活。面对着新的学习方法、有实力的竞争对手、专业的兴趣和潜力、就业和深造的矛盾、经济的拮据和压力等,很多同学又感到力不从心,当学习没有取得预期成绩时,心理上觉得难以适应和接受,造成学习兴趣低落,转而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寻求精神解脱。

其次,部分学生诚信意识淡漠、荣辱观颠倒。现在的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即使有些农村学生不是独生子女,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也很少劳动。从小到大整个生活主要就是学习,生活领域狭隘,易以自我为中心,有的同学在学习中没有明确的奋斗日标和人生理想,缺乏明确而科学的学习和生活规划,在生活中盲目追求“轻松快乐”,缺乏吃苦精神,错误地理解社会上所提倡的“快乐成才”的观念,认为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是不快乐的,从而滋生出“不劳而获、好逸恶劳”的错误价值观,部分同学抄袭他人作业或论文,甚而使用作弊手段通过考试,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诚信意识淡漠,荣辱观颠倒。有的同学在生活消费上,相互攀比,追求高消费,追逐名牌,过分讲究衣着打扮,而没有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当中。

再次,自控能力差,缺乏吃苦精神。中学阶段的严管环境和只注重学习成绩不注重其他能力培养的应试教育模式,造成部分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律能力较弱,对大学相对宽松的教学管理模式不适应。同时,缺乏吃苦精神,学习上没有毅力,学习散漫。

最后,部分教师的教学质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少数教师教学方法和内容陈旧,教学水平和吸引力不够,无法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知识面拓展;有的教师上课不愿意花精力进行课堂管理,对于课堂上学生的各种迟到、早退、打磕睡、吃零食等现象既不引导教育,也不纪录管理,更不执行学校关于教学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日久导致学生在课堂上行为的随意性和不严肃性,影响了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

四、完善我院学风建设的对策

学风建设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学生本科阶段的学习是最基础的,一定要扎实认真,一个高呼60分万岁的毕业生和一个坚持高分的毕业生,体现的不仅是分数的差异,他们学习的态度,处理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将截然不同。学生只有热爱专业,刻苦学习,才能心态平和,才能学到基本的本领,这种态度和本领对他今后的成才会很重要。因此,在学风建设上绝不能手软,一定要严格要求,绝不纵容,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思想教育与警示教育相结合。鉴于此,本文人为主要可以采取下属对策:

首先,加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学时代处于人生的思想道德养成和道德素质培养的重要阶段,需要全面地认识人生和社会,也需要明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世界观,需要在适应现代生活中具备知荣知耻、尊荣拒辱、尚荣斥辱的思想观念和道德伦理。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对于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持久的学习目标,端门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挖掘学习潜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学生也才能客观地对待现实社会,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和作用,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成才上来,树立起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观

念,刻苦学习,报效祖国。

其次,加强制度建设,优化学习氛围。根据学校、院系的具体情况制定严格的管理措施和制度,加强混合教学班学生上课签到、抽查制度、学生宿舍学风建设和管理制度、辅导员联系任课老师制度,教学督导制度等,加强课堂、宿舍的管理督促力度。辅导员应深入了解学生在课堂、在宿舍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分类研究解决。同时发挥班主任的作用,多开小班会、寝室会,举办高年级和低年级同学学习交流与生活体会等活动,就同学们反映的学习生活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作相应的处理、引导。对低年级同学,加强大学学习方法的引导和适应性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对高年级同学,在低年级养成习惯的基础上要加强督促和管理,因人而异,因势利导,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职业教育,引导他们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以便适应将来的发展。

再次,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抓好课程的建设和管理,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把教学方法改革作为根本手段,教育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努力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感染性、针对性,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在搞好教学的同时,学校应建立开放型实验室,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和开展课外学习和科技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风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好课外时间进行学习,提高自学能力,更新学习观念,学会利用网络获取有益信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更强的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如各学科竞赛、“挑战杯”竞赛、数模竞赛、电了设计大赛、网页设计大赛等活动,支持学生开展各种科技制作、发明、创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带头作用,在学生中形成互学互助、赶、学、帮、超的学习氛围。坚持管理和引导井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风

建设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校要在健全制度,规范管理的同时,更加注重挖掘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把建设优良学风转化为广大学生的自觉行动。通过开展“优秀大学生成材报告会”、“优秀大学生学习、工作与社会实践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引导同学们积极向优秀大学生石齐,激发同学们遵章守纪、刻苦学习的自觉性。由于所选拔的优秀大学生在年龄、生活经历、成才条件与广大同学较接近,能产生更多的共鸣,使大家感到亲切可信,更易激起他们的上进心。对同学们的成才起到榜样示范、激励、约束和自我教育作用。同时积极开展优良班风、优良学风的创建活动,调动广大学生积极性,通过发挥学生党员、积极分了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团结带动所负责的班级、宿舍和身边的同学勤奋学习、积极向上,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营造积极向上、互学互助、公平竞争的学风和班风,你追我赶,在学风良好的集体中团结友爱,共同提高。

浅谈现代大学生学风问题 篇7

在如今的高校中, 作弊之风已然成为一种扭曲的文化趋势席卷菁菁校园。由于大学生对于作弊行为存在普遍认知障碍, 使得这股歪风泛滥并且迅猛, 大力冲击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 对大学生的伦理道德产生负面影响。对于作弊行为, 大部分学生已经无法用传统的是非观、对错观甄别, 它就像隐藏在黑与白之间的灰色地带, 界定不清, 无法辨别, 理所当然地存在着, 这类现象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刻反思。

2. 大学生作弊的群体性及归因分析

2.1 大学生作弊的群体性分析。

2011年, 某高校采用随机取样方法对四所高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学生有过作弊经历, 可看出作弊行为的普遍性;而男生作弊的概率为女生的两倍, 可见作弊行为还具有倾向性。作弊是一种群体性行为, 大致由以下几种人群组成:一是平时不学无术、沉迷网络游戏、调皮捣蛋、企图通过作弊蒙混过关的学生, 这一群体以男生居多;二是成绩中等偏上, 担心拿不到奖学金、无法评优评奖或竞选某职位而侥幸作弊的学生, 这一群体大都为班委、学生干部, 甚至是学生党员;三是平时沉默寡言, 成绩中等, 学习能力差, 对自身自信心不足, 担心复习过的知识忘记的学生, 这一群体以女生略居多。以本学院某系的作弊学生为例, 这三个群体人数相当, 各占三分之一。

2.2 大学生作弊盛行的归因分析。

关于大学生作弊归因的研究数不胜数, 既有客观因素, 又有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大致有社会虚假浮躁大环境影响, 学校监管力度不强, 片面强调竞争性的文化氛围及僵化式考试模式的限定, 等等。另外, 还有教师方面的原因。大学期末考试各老师竞相划重点已经成为部分高校考试的潜规则, 甚至是不成文的隐性规定, 这使不愿意复习的学生有了钻空子的机会, 直接将老师的重点变成小抄带上考场;再者, 老师的监考态度是一大诱因。考场上责任心强、恪守职责的严厉老师会遭到广大学生在微博等公共媒体上的吐槽、人身攻击等, 而监考松散、对作弊行为视若无睹的老师则大受好评。学校就此问题也没有进行统一规范, 久而久之, 迫于压力, 原先严厉的老师开始对作弊行为持不理会态度, 导致整个监考环境松散, 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学生作弊现象。

主观因素主要是个人意识、精神及心理微妙反应累加的结果。有对考试作弊行为认识不当的认知心理、为获取高分及奖学金的虚荣心理、“别人作弊我也作弊”的从众心理、“作弊没被发现”的侥幸冒险心理、“碍于友情, 无法拒绝”的同情心理, 等等。

3. 大学生对作弊行为的认知障碍及作弊后行为心理剖析

3.1 大学生对作弊行为的自我认知障碍。

固然, 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是产生作弊现象的一个原因, 但更重要的还是与大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相关, 特别是当今局势下“90后”大学生对考试作弊行为存在认知障碍。首先, “90后”大学生对价值观念缺乏正确的认识, 过多关注社会上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 表现出习以为常的心理状态, 并对此获得的意外收获表示羡慕, 追求实惠, 功利色彩严重;其次, 考试作弊实际上是用非正当的手段将原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占为己有, 行为上等同于偷窃, 并且有的作弊行为还需要精心预谋策划, 准备缩印的小抄、夹带资料或者高科技通讯工具, 等同于有所预谋的偷窃行径, 并非一时的贪念所致。很明显目前大学生并没有将这两者等同或挂钩, 不认为考试作弊已经触摸了道德底线, 丧失了诚实守信, 违背了公平公正原则;最后,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系一名人员通过一个行为实验发现, 学生的意识里并没有意识到作弊是不道德的, 只有在潜意识里才认为它是不道德的。这也为解释作弊现象猖狂提供了一个理论依据, 作弊行为属于大学生的道德自我欺骗。

据我校的一项“对作弊行为看法”问卷调查显示, 受调查的326名学生中, 27.3%的学生认为为了获取高分而作弊是可以理解的, 并且周围也有人作弊, 有机会的话自己也会作弊;37.12%的学生因为考虑到作弊后果, 不会作弊;值得欣慰的是, 35.58%的学生杜绝作弊, 并认为作弊行为可耻。从这一组数据中可以看到, 部分学生对于作弊行为是持“宽容”态度的。如若作弊得逞的同学会大肆炫耀作弊手段的高明, 以此为荣;如若作弊被抓的同学也没意识到这是一种难以启齿的行为, 不以为耻, 而其他同学就不会对其另眼相看, 甚至调侃其被抓到是因为运气不佳、倒霉所致, 并非本人自身原因。诸如此类的误区, 使大学生对作弊认知呈现“病态化”趋势。从数据中也可看到, 如果高校加强对作弊行为的处罚, 就可以提高威慑性, 减少作弊现象。但目前大部分高校对作弊学生的处罚仍然没有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 特别是民办独立学院顾及就业率、学位率、生源等因素对作弊学生的处罚并没起到威慑力, 再加之现在学生的维权意识强, 除非有确凿的证据, 否则学校不敢予以严格惩罚, 而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

3.2 大学生作弊后被抓现场行为心理剖析。

据观察, 随着大学生对作弊恶习观念的淡薄及考试作弊行为认知的障碍, 当考生在考场上被监考老师发现作弊并收缴证据后, 相比以前的害怕紧张悔恨心理, 越来越呈现出其他几种特殊的心理反应。分别为:一是无奈心理。当被发现作弊后, 学生表现出无可奈何的表情, 甚至认为监考老师故意针对自己, 言语上表现为“别人也作弊, 为什么偏偏抓我”的无辜;二是淡定漠视心理。作弊学生的心态由过去的紧张变得坦然。有的学生在被发现作弊后, 没有丝毫的悔恨之意, 从容地离开考场, 漠视考场纪律与考试规定;三是争执心理。有的学生因夹带纸条或偷看被发现后, 宣称自己并没有看到内容, 更没有抄袭成功, 不算作弊。并且与监考老师僵持不下, 始终不肯承认作弊行为;四是钻空子心理。有的学生因夹带小抄被发现的同时, 迅速毁灭证据, 撕烂吞下纸条, 试图掩盖其作弊行径, 情节恶劣;五是恼怒心理。少数同学甚至被抓的同时, 强词夺理, 抱怨监考老师太认真, 恼羞成怒的同时还通过咒骂、破坏公共财物等方式发泄不满情绪。

大学生对作弊行为的认知不到位及作弊后被抓现场的种种异常心理, 反映出当今大学生在思想认识及德育方面的缺失, 没有认识到作弊行为的危害性, 没有认识到这是不道德的行为规范, 更加没有认识到此举与大学生的形象如此格格不入。

4. 以加强考风建设为契机, 推进高校学风建设进程

学风建设是一所高校治学的根基与灵魂之所在。作弊成风的现象正对高等教育发出质疑唏嘘声, 也挑战着高校学风建设的底线, 岌岌可危的考风折射出严峻的学风建设问题, 重塑高校考风考纪, 加强和改进高校学风建设迫在眉睫。

4.1 加强荣辱观教育, 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考试观。

改变大学生对作弊行为的认知障碍, 要全面加强诚信宣传教育, 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让大学生真正地体会“以诚实守信为荣, 以见利忘义为耻”才是正确的价值取向, 意识到作弊是一种违法乱纪的行为, 严重影响了国家的教育质量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努力营造“赶, 学, 帮, 扶”的学习氛围, 创建奋发向上的优良学风, 树立大学生并非为考试、为高分、为混文凭而学的学习观, 并非“一考定局”的考试观。总之, 我们要从学生的思想教育着手, 端正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 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

4.2 完善制度建设, 改变传统考核模式。

拥有一套科学而严谨的规章制度是使学风建设有章可循的依据。各项管理、建设、惩罚、监督制度对学生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并且要严格执行、落实到位、奖罚分明, 具有一定的公信力度。取缔单调僵化式的笔试考核模式, 多形式考察检验学习成效, 如加大平时成绩比例、社会实践, 以课堂考察为主, 等等, 综合评价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掌握程度, 淡化学生对分数的重视程度。

4.3 深入教学改革, 端正考风, 带动学风。

高校考风的大力纠正, 还可通过改革教学方法, 转变教学观念,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及课堂掌控水平辅助完成。让学生在新的教学试验中提高学习能力, 激发求知欲, 体会学习过程的重要性, 并非只追求考试结果。要求教师规范师德, 严谨治学, 杜绝教师学术造假、考前泄题、监考松散等恶性行为造成的考风学风败坏现象。教师要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品德对学生耳濡目染, 言传身教, 端正考风, 带动学风建设。

4.4 加大力度取缔作弊歪风, 创建优良学风。

从结合社会信用体系, 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数据库, 引入高科技手段加强考试监控, 严惩作弊行为和严格考务管理等方面入手, 坚决遏制大学生的各种作弊动机, 取缔作弊之歪风邪气, 为创建优良学风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学习环境。

5. 结语

伟大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作弊不仅毁坏个人德性, 而且欺亲师, 违校章, 辱国体, 害子孙。作弊成风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如今作弊现象愈演愈烈, 考风败坏, 学风固然懒散, 渐而演变成为一个触目惊心的社会问题。随着精英式教育转变成大众式教育, 大学教育成为产业化生产线, 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素质却每况愈下。大学生不仅对作弊行为存在认知障碍, 在判断一些事物对错是非上也存在认识不到位、思维局限、注重个人功利色彩、投机取巧等特点, 这应该引起深思与重视, 并采取积极的对策, 取缔歪邪之风, 创建优良学风, 净化大学这座象牙塔的公平、健康、和谐环境。

摘要:本文根据当今形势对大学生作弊群体、作弊现象盛行归因作简单剖析, 从大学生对作弊行为认知障碍深入分析折射目前高校严峻的学风建设问题, 并以此为契机, 从端正大学生对作弊行为认知角度扭转考风, 进而推进高校学风建设进程, 创建优良学风, 优化大学教育的环境。

关键词:大学生,作弊行为,认知障碍,学风建设

参考文献

[1]王云峰.大学生作弊心理的调查研究与教育策略[A].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1, 3, (6) :62-67.

[2]廖凤林, 蒲小波.大学生作弊是道德自我欺骗吗[J].心理科学, 2011, 34, (6) :1448-1452.

[3]胡凯.大学生心理健康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4]封余军, 熊正烨等.从高校学生对考试作弊的态度谈谈校风学风教风建设[J].考试周刊, 2011, (7) :1-2.

浅谈学生党员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 篇8

关键词:学生党员 学风建设 教育管理

一、引言

学风是高等学校办学思想、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大学精神和高校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思想品质、学习精神和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学风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促进学风建设的养成

1.规范学生党员培养和发展制度,明确党员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把优秀大学生吸纳到党的队伍中来。

要发挥高校党组织对青年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使党建工作起到促进学风建设的作用,必须把党员标准具体到大学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建立包括学风建设内容在内的党员培养制度,从而促进学风建设。一方面,应严格按照党员标准发展学生党员;另一方面应结合高校的特殊情况和大学生的特点,从党员培养的几个关键环节入手严格学生党员培养制度。把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学生党员培养的具体要求加以制度化。

2.加强学生党员的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学生党员作为大学生群体的中坚力量与骨干队伍,党的信念、党的事业要靠他们继承和推动,所以思想上要上进,这是学生党员发挥示范作用的前提。学生党员要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必须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为己任,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校园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有了正确的学习目的作为指引,学生党员才能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自觉抵御腐朽思想的侵蚀,正确面对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困难和挫折,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保证学习效果。

3.加强学生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以榜样力量促进学风好转。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学风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党风带学风。学生党支部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党员参与到学风建设的各项工作中来,要使学生党员深入课堂、校园、食堂、宿舍、计算机机房,了解学风状况。同时在参与过程中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完善自我,以自身的先锋模范作用示范引导其他学生提高对建设良好校风、学风目的和意义的认识,提升大家的参与度,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要求学生党员遵守社会公德,遵守课堂纪律,不迟到、不旷课、不怠学,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不做违反人学生行为规范的事,积极主动学习,树立先进典型,在学生中起好模范带头作用,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促进学风建设。

4.加强学生党员活动和管理,促学风建设的落实。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除了在平时一言一行中表现出来,还能在诸多工作和活动中表现出来。大学生党员绝大多数是学生干部,在工作中应尽心尽责,埋头苦干,扎实工作,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用更加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努力创造一流的工作成绩。

首先,学生党员要通过自身努力积极参与学习学风评比、创建良好学风等学风建设活动,以实际行动走在学风建设的前列。学风建设是校风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和学风评比活动,鼓励学生党员积极参与学校和学院的学习、学术和学风评比或竞赛活动,争取获得优秀学生奖学金和其他奖项,树立学生党员群体的学习典型和标兵,让其他同学感受党员同学的高素质与优良学风。

其次,以学生党员为骨干推动班级学风建设。学生党员一般成绩较好,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群众威望,并大多担任学生干部职务,通过学校和老师的引导和指导,使其有意识地创设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与环境,发动和带动全班同学努力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为班级、宿舍争创佳绩共同努力;学生党员还要针对周围同学的具体情况,采取切合实际的措施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搞好学习,促进学习氛围的好转与良好学风的形成。

浅谈如何加强学风建设 篇9

学风是学校的灵魂,是老师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工作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思想品德、精神面貌与行为表现的总和。创建良好学风是学校长期坚持的一项战略性的工作,它更直接影响到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每逢节假日都是学生旷课、请假的高峰期。清明放假就快到了,笔者走访了部分班级发现已经有学生开始旷课或者请假回家扫墓,辅导老师们的手机这个时期也是最忙碌,电话响不停。这些电话大多数都是学生家长为了帮助学生顺利请到假而打来的。他们为了请假可费了不少心机,千奇百怪的理由和想法都有,真真假假难以辨认。

针对学生自觉意识淡薄、学习态度消极,家长对学生的过分纵容的情况,笔者认为是由于以下这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第一,学生进入大学后,不能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缺乏自主管理、自我学习、自我约束的能力,对家庭过分的依赖,所以一到节假日就想着回家;第二,班风建设滞后,集体观念淡薄,班级凝聚力、吸引力下降,没能在班级或者宿舍找到好的归宿感;第三,则是家长的过分溺爱,90后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对于在外求学的儿女的诉求没有进行合理的引导,反而助长了他们的不良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加强学风建设,才能使大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形成优良的学习行为。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第二,加强班风的建设,提高班级和宿舍凝聚力,从而增加学生对学院的归宿感;第三,不断地更新教学的方法,改革教学手段,在课堂上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进去。第四,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与沟通工作,把学校的校规、校纪以及学校的育人理念与家长沟通清楚,让家长也参与到我校的育人工作中来。良好的学风建设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理想定位,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是学生受益非浅的一项重要举措。

财经与管理系谢秋燕

浅谈班级学风建设管理 篇10

优良的学风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在班级中营造出一种好的学风,促使学生在此班级中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风气,以保证他们全面发展,仍是我们当班主任的首选工作之一。通过每周星期天晚上的班会的召开,使得我们在管理学生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结合实际我采取了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先是抓班级常规管理,建立了有效的常规管理体系,制定出一系列班规对学生行为进行的一定程度的约束和制约,现已初步促成了我班“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的形成。主要分为以下几

个方面:

(一)加强德育教育,注重养成教育的培养,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从思想上保证良好学风的形

成。

每周通过班会对全体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和深化,对学生进行当前时事政治教育以及结合重要节日和活动还对学生开展品育教育,征对生活中的在学校发生的各项违纪事件对学生进行正面点击教育,使学

生受到启发,听后有所思有所为有所不为。

(二)以抓不良班风带动班级优良学风,营造良好的班级管理氛围,建立监督体系,制定班级管

理条例,促进班级良好学风的形成。

良好的班级管理氛围体现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共同的追求目标,它在形成集体意识和班级特色中起着积极的作用,首先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要求全班同学共同参与监督,对班级不良班风进行举报,通过举报过来的情况进行即时的处理。并鼓励全班同学多举报,对举报情况属实予以奖励。通过举报来促进

良好学风的形成。

(三)抓班级的班委会队伍建设,进行全员管理,充分发挥全体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自已选自己信赖的班干部,管理自已,监督自己,从而促进良好学风形成。使班委真正的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之中,使同学们感到管理与被管理,这样有利于相互制约、相互督促共同进步。我认为在班上形成一支较为团结合作、热心集体工作有较强的工作能力的班委队伍是必要。我班班委的选举是在充分征求全班学生意见的基础上进行的,班委实行了集体管理、分工合作、各负其责。更多的培养他们独

立工作的能力使他们成为班级管理的主角,治理好本班的学风建设。

以上几点是我管理班级的的小结,我想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符合时代的中专生。作为班主任,只有不断的完善班级管理机制,加强对班级学风科学、系统、规范的管理,调动学生应有的一切积极

浅谈现代大学生学风问题 篇11

一、对现代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认识

(一)精神文化

(二)物质文化

(三)制度文化

(四)行为文化

二、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文化政治化

(二)企业文化的表象化

(三)企业文化的文体化

(四)企业文化趋同化

三、建立适应市场的企业文化的若干对策

(一)营造企业文化的原则

(二)营造企业文化氛围

(三)重视人力资源管理

(四)进行企业文化整合(五)创新管理模式

结束语

浅谈乡镇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问题与对策

[内容提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农村乡(镇)村管理体制进行了大的调整。由过去的“政社合一”的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高度集中的垂直管理体制改变为“政社分设”的乡、村、组的相对独立和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了过去政企不分的状况.自治权力在基层政权体系中的比重日益增加,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也得到了加强。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农村经济一体化要求日益突出。但目前我国实行的条块分割、相互封闭的乡(镇)村管理体制,客观上制约了农村大市场的统一管理和规划,人国地阻碍了区域之间、乡镇之间、村与村之间的横向联系和紧密协作,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协调、健康、迅速发展。因此,探讨我国目前乡(镇)村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改革和完善,乡(镇)村管理体制,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乡镇政府 行政体制改革基层民主

一、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

1.乡镇一级“条条”与“块块”互相分割,政府利益与部门利益的冲突日益加剧。条块分割的乡镇管理体制与乡镇政府行政效率的要求不相适应。乡镇政府.作为国家在农村最基层的一级政权,承担着管理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各项事务等繁重任务。繁重的任务客观上要求行政的高效率运转。但由于现行条块分割的乡镇管理体制。乡镇政权的职能受到了严重的削弱。行政管理很难实现高效运作。

2.乡镇一级政府的“事权”与“财权”严重失衡。人民公社解体后。乡村两级组织仍然承担着旧体制遗留下来的公共服务职能。如兴办农村教育、修建乡村公路、优待军烈属、供养五保老人、兴办农林水基础设施等等。此外,还有落实计划生育国策、征收农业税费和“三提五统”。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社会治安、调节民事纠纷、组织防洪救灾、实施移风易俗、举办民间文化娱乐活动等项工作。乡镇一级“小政府”与“大服务”“强政府”与“弱财政”长期并存的格局。造成乡镇主要领导想方设法增加乡镇财政收入,必然成为乡镇政府的第一要务。

3.乡镇一级“党政企不分”与“村民自治”之间的矛盾冲突和利益摩擦愈演愈烈。主要是党、政、企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有些地方党政不分、政企不分的现象依然存在.少数地方乡政府还没有完全起到一级政权的作用。总的来看.乡镇作为国家政权结构中最低的一级政权组织.仍未摆脱人民公社体制的影响,实际是党政混合运作的一体性机构.具体表现在上下组织之间习惯于采取行政措施处理关系.习惯于直接指挥和控制,不善于运用各种杠杆和利益导向实行间接、弹性控制,而且“村民自治也始终处于行政和财政双重压力下的‘紧约束’运行状态。”这是我国新时期的农民负担不断加重、社会秩序混乱、党群干群关系日趋紧张的政治根源所在。

4.乡镇行政机构缺少监督系统。行政监督是权力构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减少政府行政失误,确保政府管理畅达,高效运行的必要环节。从某种程度上说,目前我国农村乡镇政权建设中,却缺少有效的行政监督系统。一是国家行政监督体系延伸到乡镇出现了“断层”。中央、省、地(市)、县都设有政府的监察机关,负责对同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到

乡镇基层政府,却没有设置监察机构。二是缺乏自下而上的群众监督机制。乡镇政府的主要任务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指令和任务。但贯彻执行的情况如何。必须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人民是主人,干部是公仆,公仆必须接受主人的监督。但由于耳前乡镇管理体制中缺乏自下而上的群众监督,使主人对公仆的监督难以落到实处。

二、如何建构21世纪的现代乡镇行政管理体制

1.应当充分认识乡镇基层政府在国家行政体系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在中国乡镇既是国家最基层的政治权力中心,又是满足农民各种需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和社区服务中心。当前我国乡镇政府改革的实质是把它所拥有的行政权力规范到合理的空间,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社会、农民”三者良性互动、密切合作的关系。而其核心是解决过去在传统计划体制下所形成的“政党政治”与“政府政治”互相交叉.“国家行政权”与“村民自治”互相渗透。“条条”与“块块”互相分割,“事权”与“财权”互相脱节等等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无论怎么改革,“乡镇”作为一种地方基层行政建制.应当保持其行政地域的完整性,人口规模的适度性。管理层级的有序性,职能定位的科学性,机构设置的合理性,人员编制的法律约束性,政权名称的固定性和运行程序的规范性。只有这样,才能使之逐渐成为直接面向9亿农民的法制型、公共服务型政府。

2.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核心地位,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多年来,我国农村政治体制改革尤其是乡镇政府体制改革遇到的最棘手问题是如何处理党政关系。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不断巩固和完善党在农村的组织体系,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是不能轻易改变的。乡镇党委是农村各种组织的领导核心,是作好农村各项工作的“前沿指挥部”,与乡镇其他各种组织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同时,实行村民自治,扩大农村基层民主,也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充分发挥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改善乡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重塑乡镇一级的”政府形象“,使之逐渐形成一种整合的、协调互动的社会政治力量,共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奋斗。

3.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财政制度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精干高效的乡镇基层政府。我国下一步的乡镇政府改革重点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财政制度和现代农村公共服务体制及运行机制。同时,要按照在合理区分公益性和经营性职能的塾础上.整合现有的乡镇事业站所,强化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功能.其经费主要由县级财政保障:逐步增强经营性事业单位的自我发展能力。使其走向市场化经营的轨道总之.我国建构21世纪的现代乡镇行政管理新体制,光靠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全面突破:光是乡镇一级改而竖立其上的政府机构不改革.也难有实质性的进展.还需要启动市、县政府体制改革。如果仅仅寄希望于”撤并乡镇、精简机构、裁减人员”这样的低层次改革,那么很可能陷入“循环改革的陷阱”。

4.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在我国农村社会管理体制中有两种相对独立的权力:乡、镇人民政府的行政管理权和村民自治权.这两种权利构成了现阶段农村社会“乡政村治”的格局。虽然两种权力的运作法律作了清楚、明确的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二者又经常发生矛盾。大多数乡、镇人民政府仍把村民委员会当作自己直接的下属行政组织,以各种方式影响和控制村民委员会的活动,沿用传统的领导方法进行指挥管理.或继续控制村民委员会的人事权:或对属于村民委员会自治范围内的生产、经营等村务活动横加干涉,随意发号施令,从而压缩村民自治的空问,使村民自治在一定程度上名存实亡。为此,村民自治的成长必须依赖于政府的行政放权.而政府是否放权又取决于整个国家治理体制和政策选择。村民委员会与乡、镇人民政府之间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或者说是一种交换关系,双方在交换过程中的地位是应该平等的,村民委员会需要乡、镇人民政府的资源,乡、镇人民政府也需要村民委员会所提供的服务。因此,用法律来约束乡、镇人民政府的行为、减弱其对村民自治的束缚是极其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张大中,孟凡驰,《企业文化论》,上海:东方出版社,1995.05

上一篇:经济合同管理办法修订版下一篇:樱花雨下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