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2024-11-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介绍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精选9篇)

介绍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篇1

1、自我察觉能力。如恼怒时能马上意识到自己的失态。

2、驾驭心情能力。在坏心情不期而至时能很快冷静下来。

3、自我激励能力。前进时富有激情和目标,摔倒时能很快爬起来。

4、理解他人能力。能想人所想,忧人所忧。

5、人际交往能力。迅速适应环境并融入团队;创业,需高IQ更需高EQ

让你看透人生的七句话 :1.过去的不再回来,回来的不再完美。2.如果不坚强,懦弱给谁看?3.带着复杂的心情,看复杂的人生,走复杂的路。4.用无所谓的态度,过好随遇而安的生话。5.偶尔的回忆过去,让我觉得我的人生在退步。6.期待、等待、失败,人生就是那么纠结。7.不是我们不合适,而是你们更适合。

【做到这些你也许就成熟了】1每天11点前睡觉,每天7:30点前起床;2有时间多看书。3多锻炼身体。4不与已婚人或者已经同居的人谈感情。5努力学习赚钱的本领。6常回家看看。7不要轻易借钱给别人。8要学会做个倾听者。9学会有品位的玩;10不与小气的人交往,11学会推拖事情。12学会奉承领导

发怒,是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烦恼,是用自己的过失折磨自己;后悔,是用无奈的往事摧残自己;忧虑,是用虚拟的风险惊吓自己;孤独,是用自制的牢房禁锢自己;自卑,是用别人的长处抵毁自己。摒弃这些,你会轻松许多!

【人际交往四定律】1.沉默定律:遇到不该争的人或事,最好的选择是沉默。2.失忆定律:赶上特殊的情境与环境,最没有后果的回答就是“我忘了”。3.微笑定律:谈话或谈判时遇到了难缠的对手又不好

回避时,最好的应对是微笑;4.感怀定律:对方烦躁时递给他一支烟或一杯水,气氛就会缓解。

失败者常有的特点:1.缺乏目标。2.自学能力不足。3.自我训练不够。

4.缺乏决断力。5.选错工作。6.选错朋友。7.选错配偶。8.惰性9.缺乏忍耐力10.排他性格11.幼时坏影响12.上进心弱13.过于执著。14.精力不集中。15.心胸狭窄。16.欠缺协作精神。17.欠缺热情。18.浪费。

19.有疾病。20.得到太容易

千万不要把自己的软弱展现给别人看; 千万不要把自己的狼狈述说给别人听; 因为根本没有人会觉的你很可怜,只会觉的你很无能很没用。什么事情都要学会自己一个人承担,因为没有人会帮你。什么事情都要学会自己一个人坚强,因为凡事都靠自己!

【《教父》经典台词】#

1、不要让别人知道你的想法。

2、当你说不时,你要使不听上去象是一样好听。

3、让朋友低估你的优点,让敌人高估你的缺点。

4、痛苦不象死亡那样无可挽回!

5、如果你没有时间和家人在一起,你就永远无法成为真正的男人。

6、永远不要恨你的敌人,因为这会影响你的判断力。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 应采儿 篇2

做演员时,她会到处八卦其他演员的妆容漂不漂亮、发型梳得好不好看。

上电视综艺节目时,她的各种神吐槽与古灵精怪的表情让陈小春也“甘拜下风”。

最近还制作网剧《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且不谈这部戏的内容,我觉得这部剧名就是她的真实写照。

监制“八卦”阵

应采儿说自己一向是管家婆性格,做监制最适合不过,“我从入行做演员开始,已经喜欢到处聊,结婚之后,小春在家时间不多,我更加要担当管家,处理家中大小事务,照顾小孩。”这回首次由管家升格监制,制作网剧《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令她大开眼界,“监制最重要的是懂得管钱,了解每个环节需要用多少钱,计算餐费、场景费、演员费、化妆戏服开支等,事无大小都要计算清楚。”

当然,应监制无须亲自按计算机,繁琐事宜可以交给支援团队,因为她要肩负更大重任,邀请二十多位明星好友客串演出,好友们一呼百应,令她满有成功感,“这套剧共计三十集,可以让大家尽情发挥。我亲自打电话给Paul哥秦沛,邀请他演精神病院院长,当年他演《癫佬正传》,这次拍精神病人故事,怎能缺他来压场?他只考虑了10分钟就答应我,另外Yumiko产后未修身也肯帮忙,李灿琛和小春本来已像个精神病人,没理由埋没‘天赋’,不来客串一角吧?”

她本来也想“一起发疯”,但老友们只可拨冗客串两、三天,所以从头带到尾的医生角色只好自己来演,与老公饰演的怕女人角色有对手戏,应该会为悬疑剧情增添笑点。

演员更懂演员的心

十八岁入行,多年的演戏经验竟然让应采儿参透了监制的成功之道?她说是因为反面教材太多,“我见过的监制多数整天黑脸、永远say no,我做过演员,会更了解台前幕后的需要,譬如工作人员早上6点到拍摄场地准备,其实可安排演员晚一个小时到,给他们多点休息时间;如果今天收工晚点,明天通告如没有时间限制的话,我会选择尽量改迟一点,令大家拍得轻松;放饭时间都很重要,饭盒到就要尽可能趁热吃,而且要一视同仁,照顾所有人,大家开开心心喝杯奶茶,开工自然更有精神啦!”她还想到一条激励士气的绝世好方法,“剧组开了一个group chat,我会将每位串星的演出片段放上群组分享,互相切磋斗戏,有竞争便有进步,激励大家演得愈来愈好。”今时今日,软硬兼施,才是监制之道嘛。

多年来她从没计划过做幕后,这次当监制纯属机缘巧合,“几年前我已看过《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小说版,觉得很有趣,还幻想将它拍成剧集或者电影,但一直未有机会实现,直至最近跟制作公司老板闲聊,原来她一早拥有这小说的版权,那就事不宜迟,将它变成我第一套监制作品。”通常演员都梦想做导演,她却是例外,对于做导演,她说道:“我一点兴趣都没有,反而我觉得做联络、统筹会更适合自己。”她出名人缘好,找人帮忙自然很简单。

家庭大总管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已在网络上热播,第二季和电影版已在筹备中,这位俏管家又要再出动,还有时间照顾小孩吗?应采儿说:“其实小孩上年8月已经开始上学,今年会上全日班,我将会有很多时间,如果不工作,就会无聊死。”合理安排时间比较重要。

应采儿做妈咪之后,也真正体会到做母亲的不易,当小孩发烧,应采儿每天晚上帮他量体温,两个小时喂一次药,几乎通宵没睡,小孩没胃口吃饭,连她自己也忘记肚子饿,所以他病了几天,应采儿也跟着瘦几斤,比工作还辛苦。所以她从没想过放下事业,全职做妈妈,“我的性格是不能停下来的,就算是忙着带小孩也不会放弃朋友,趁小孩入睡时就会约朋友见面、做facial、修甲,只要好好安排时间,转变生活模式,兼顾家庭、朋友和事业也不难。”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篇3

你好!经过评委会的审定,你的佳作已经入选西樵镇班主任专业化发展丛书,请你百忙中抽出时间按照要求尽心修改,在 1月16日上午8:00点前修改好,放回原处。谢谢!西樵镇中学

2013年1月12日修改要求:

1、不能更改文件名;

2、观点明确,语句通顺,不能有错别字;

3、字数控制在1500字以内;

4、标题黑体三号、内容宋体四号,单倍行距,姓名学校楷体5号)

好书推荐——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大同中学 钟晓莹

“如果有天你看到我疯了,其实就是你疯了。”

这句话挑起了我对一本名叫《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书的兴趣,初看几个章节后我被颠覆了,用了两天的时间把这本书读完,感触良多。这本书的作者高铭耗时四年,深入医院精神科、公安部等诸多神秘机构,得以和数百名“非常态人类”直接接触,最终产生了这部称为国内第一本具有人文情怀的精神病患谈访录,其中内容涉及到生理学、心理学、佛学、宗教、量子物理、符号学以及玛雅文明和预言等众多领域。

精神病人,一个让人望而生畏的称呼,除了精神科医生没有人愿意接触他们甚至了解他们的内心。为什么我们说他们是傻子、神经病,是因为他们的言行在我们眼中是与其他人不同的;为什么说是不同的,是因为他们看待世界的角度和大部分的人不一样,既然不一样,那为什么疯的是他们,而不是我们,或许在他们的眼中,我们才是疯子„„

许多人认为天才和疯子只有一线之差,他们都有种种的怪癖来显示和常人的不同,难道疯子的智商特别高?还是智商特别高的人容易疯狂?所谓的“正常”是人类社会主观去规范的,而不是什么客观存在,而一些“疯子”,由于他们的视角不同,故而得出不同的结论;而我们曾经尝试过去了解他们的世界观吗?以他们的世界观来重新认识并了解这个世界吗?

就像对待我们的学生一样,我们总是说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进行教育,但同

行们,我们是否会常忽略以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去看待我们的种种做法呢?有一次,某同学跟我说:“老师,我想换个座位,黑板反光我看不清楚。”我觉得问题不大,终究还是保持不变。直到有一天我无意中坐到他的座位时才发现,我很难看到黑板上的字,才惊觉忽略从他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而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性格,教育必须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纠正不良个性,发扬优良个性,最终使学生的个性能够顺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我们要不失时机,针对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这样才能使他们树立信心,增加勇气,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篇4

这本书讲述了作者高铭与不同类型的精神病人交流的过程。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也像接触到了这些人,加上自身的想象力,这些人还挺鲜活。书里的一些精神病医师说过,不要去深究精神病患者的言论,听听就过,不然说不定你就是下一个精神病患者。但当我看完整本书之后,回想那些精神病患者的言论,有时会觉得那些言论真的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

正常人被评判为正常,是因为各种观念思想与大数量的人群相同。正常情况里你不会因为想得太少而被说不正常,而你可能会因为想了别人都不会想的事情而被周围的人觉得不正常。

“大家都这样啊,你想这么复杂干嘛,你有病吧?”

每个成人的视角之间尚且存在区别,更不用提我们和与我们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们之间视角的差异。孩子很难以我们看问题的视角去看待问题,我们也很少以孩子的视角去看待问题。你也遇到过“妈妈觉得我冷要穿秋裤”、“妈妈觉得我这时候不应该谈恋爱”等等类似的时候,但你不一定会照做,你已有了自己的判断。孩子是还小,尚且需要我们的引导,但是过分的干预,会不会限制孩子自身的成长呢?

我们在以成年人的视角告诉孩子什么东西重要、什么该记该学的时候,孩子们不一定能接受。这个该学啊,考试会用到的,那个学来干嘛,能给试卷加分么?归结到学习动机,是“我想学知识”,还是“爸妈和老师觉得我应该学知识”。所以很难说偶尔你在讲什么东西的时候,学生心里也在想:老师有病吧,这种事情想这么复杂干嘛?

换位思考,不管在哪儿,不管对谁,都是一项很有用的技能。

书里有一段话:“捉一只虫子,放到另一棵树上,它不会在意,它会继续吃,继续爬,它不会认识到周围已经不同了,它也不在乎是不是一样,有吃的就好。”

这是一只被放到另一棵树上依然只顾吃东西的虫子。我觉得说是说虫子根据自己的本能只管吃,而不在乎自己在哪棵树上,其实也可以引申到人身上。

人有时候也像这只虫子,那“本能”就变了,变成了长时间来被外界灌输的观念,别人都这样,那我也这样。这或许是人融入群体自保的一种方式,但是完全如此的话,身边是一批又一批一模一样的人,又有什么意思呢?

一些学生也像这只虫子,“本能”是老师或家长给予、灌输的――“你不要想太多,照着我教的学。”学生提出的一些想法被外界以不正确的方式处理,久而久之,他遇到事情的时候不知道自己该不该想,该怎么想,想的东西对不对,最后索性不想,反正会有人讲的。儿童的创造性就此被抹了个干净。

遇到问题,大家把处理的方法都给了孩子,怎么做也示范给了孩子。以后遇到问题孩子能否自己将遇到的问题转化为学习过的问题,然后选择怎么做,此处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路。如果把其他路都堵死只留一条应付考试的路,这时候,到底是学到了知识,还是成为了机器?

当人的多样性和创造性被错误地引导以致被抹平之后,它就变成了虫子,外界怎么说,他就怎么做,失去了自主思考的能力。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篇5

我本来想看完这本书在写读后感的,可是我发现里面好多感触深刻的章节,那些让我着急读完的段落,真的忘得很快,不知道是所有人都这样,还是我一个人。这本书《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它的出现也是值得一提得温暖故事。其实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是在某个综艺节目上推荐的。后来总是有意无意的看到它的名字。直到这学期开学,我人生第一次和爸爸逛了书店,所以这本书是爸爸买给我的。我查了一下本书作者高铭,在这之前,我一直以为他是一个精神病医疗从事者。可是越读越发现,虽然他的表达方式不带有感情色彩,可是每个故事的尾巴,都会在主人公的角度,或者是站在社会的角度,写一个引人深思的结尾。

对于书中每一位精神病患者的故事,我都有很大的感触,有的做法令人自闭,有的对世界的认知太令人惊讶,有的自身的经历就很不可思议。我自认为我是一个对世界包容度很高的人,可是依然有一些故事,不知是真是假,令我疑惑。比如这篇《永生》里的主人公,可以重生,并且留下了前世痛苦的回忆。还有《在墙的另一边》里的主人公,他是不是一个伟大的天才走火入魔?他告诉我,我们所认知的世界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真实的,未知的一切都在墙的另一边。

书中很多地方确实有艺术加工,看得出作者很努力的把精神病人的思维写得完整而又逻辑性极强。网上有个评论说“不要尽信,权当读个乐子”,可是年轻人嘛,我们的特点就是想太多,看进去了就顺便思考一下人生和宇宙什么的。。。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书笔记 篇6

魏力夫

在繁华都市的大街上,人总会挤在一起的。在各式各样衣着的人身边挤过,就像一阵阵洪流,在各色的大楼之间拥着,填塞了这座都市。

在这片人的海洋之中,有一座座无法被冲垮的海岛——一栋栋的的高楼,与真正的大海相同的是,在这人海之中也有一块块礁石。相比那大海,这礁石并不高大,反之,还显得十分的佝偻与丑陋,我们将其称之为“神经病”。他们所到之处,总能在“波涛汹涌”的人海中开出一片空旷的境地——密集的人群会迅速地散开。这样的行为,与其说是“敬而远之”倒不如说是一种骨子里的厌恶了。

之前的我也是如此,但是之后,我却意识到了这是多么的错误与愚蠢。是这本书洗礼了我的心灵。

这是一本以报告文学为形式的书,书的作者是任某公司经理的高铭,他花费四年的时间,深入全国各地的多所精神病院调查,探访了精神病人生活,写下了这本书,以一次次采访记录的形式,展现出了那不为人知的,精神病人的世界。倘若这位作者不是拥有许多普通人钦佩的学历与资质话,或许人们也会以为他就是精神病人,他本应该进神经病院的。可见,在这人与人之间,存在这多么深的误解。

其实,当我们称那些患者为“精神病”时,就已经带上了无法泯灭的误解了。他们与我们样,同属于“人”这一种族,但我们省略了末尾的一个“人”字,足以体现了我们心底里根深蒂固的偏见了。我们是正常人,他们则为“精神病”——就如同我们称自己为“好人”“良民”称犯罪为“坏蛋”“劳改犯”一样,我们之所以可以毫无压力的说出这样的话,是因为“好人”在数量上远远的超过了其他“另类”如果有一天,犯罪的数量远远超过你了“好人”那么,或许在那个时候,我们就不再是好人了。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精神病”之所以是病,是因为那些病人对他们自己独特的思想与爱好过分的热爱与投入,而他们的思想,通常并不为常人所理解,正是我们凭借着数量上的优势,肆意去歧视他们。在许多故事中,里面的患者都有学历的。在他们所讲述的内容里,不乏我们所理解的,但是仍然有许多我们不理解的,也许他们的想法是正确的,但是以今天人的科技与智慧无法去解释罢了,于是被称为“疯子”了。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他们的理论会像现在的那些定律一样,成为世人皆知的真理。而那些现在的真理,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被推翻。

疯子与天才,似乎并没有本质上天与地的差别,相反,他们之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反之,却是十分贴近的。在历史上那些伟大的人中——哥白尼,布鲁诺,巴德斯也不被人所理解,也被称为疯子。但是,时间却证明了他们伟人的存在。而我们所熟知的一些人——托尔斯泰,牛顿,梵高,都有一定程度的精神分裂症。人的知识是随着时间而进步,更新的,在这个时代所划定的界限外,超前者称为疯子,落后者即曰腐朽。或许,在这个时代中稍稍超前的人,才可以称为“伟人”“天才”他们是为人所理解的病人,而正是世界上存在病人,我们才以极缓慢的速度进步着。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书笔记 篇7

一、比如,有名患者,最喜欢的是盯着石头看,然后说出,其实石头也是有生命的。只是人类与它们沟通不了。但是,石头可以提供养分,可以养活植物这样的生命。它们不愿动,因为动了就代表生命的损耗。石头不愿与我们人类交流,因为它看我们,如同我们看蜉蝣一样,生命极其短暂的生物,不值得会意。

这些是谬论吗?还是歪理?不得而知。因为就算是证明的.东西,也是人类而定义的,只是在人们所认为的空间定义的,如果超出了这些空间,又必须重新定义一番。当然,这话也是精神病人说的,说的是牛顿定律和狭义相对论。

当然,我只是觉得有趣,并觉得这些东西可以引申到我们日常管理或教育中去。这很深刻的告诉我们,不应该有个定势的思维,而是能够不断扩展和更新的想法。因为形成的定势的思维会妨碍我们对事物不同的思考,这样陷入狭小圈子的人,难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比如,学了孙子兵法的人,只会打仗?不,它可以用在商战,可以用在人际。这一切的前提在于,自己必须有一个核心的框架,不然,在爆炸的信息时代会迷失自己的方向。搞不好,自己也成为了精神病人。

这也让我相当一个极其有趣的心理症状。专有名词忘记了,具体内容为,对事物的认同感。也就是说,你和杀人犯呆久了,你会同情或者变成它。你和精神病人呆久了,你会理解和同情它或者变成他。这是一个有趣的气场。人会下意识的模仿周围的人。

二、让我感兴趣的是关于病人们看世界的角度问题。

每位精神病人都是天生的蛊惑者,因为他们深信自己的概念。有句经典的话:“如果你连自己都骗了,那么你肯定是天下第一的骗子。”正因为他们的深信不疑,所以会不断试图说服你接受这些观点。当然,如果你接受了,你就是神经病了。呵呵

而他们看世界的角度,可以让我们借鉴。是的,这个世界是多元的,而我们眼睛只能看到眼前的。如果,将一个DV放在身上随便的位置,去记录你的一天。到了晚上观看,你会看到什么?所以,我们看待问题方式也是如此。当然,我们看待问题多角度是一回事,如果做的话,必须要选择一个立场。因为我们只能做一件事,或者对,或者错。

三、这是一两个爱情故事。但是可以用一段文字说明。

指间的戒指不再闪亮

婚纱在衣柜早就尘封

我们的容颜都已慢慢苍老

感谢你带给我的每一天

正是因为你

我才有勇气说:

“永远,永远。”

第一个故事是一位臆想症的老人,老伴逝去多年,依然认为他活着。

第二个故事是一位丧偶的中年人,不断的学习生理等课程,为了复活爱人。

感触很深,然后静默不言。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篇8

在我看来,这本书的所谓启迪,恰恰不是想象力那一面,而有可能是毒害,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我对这本书在豆瓣上的很高评价感到深深的担忧。我想,这么多人给它打了高分,只是因为这是一个很新的题材,满足了很多人的好奇心,但是大家都忽略了其负面影响的那面。精神病人的思维其实是非常危险的,很多人仅仅只是病态,我当然不排除其中的一部分很天才。很多人都不了解精神病,所以对它好奇甚至是浮想联翩。

世界上绝大部分人的世界观是相同的,但是也有极少部分人的世界观很独特跟一般人很不一样,有的甚至可以说是荒诞。也许很大部分人不能理解他们,甚至认为他们疯了,但是,他们就一定错了吗,他们就真的是疯子吗?其实不然,只是他们从不同寻常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而我们依然习惯这个世界是这个样子,不再好奇,看到什么都觉得很正常,认为本来就是这个样子,而他们会打破沙锅问到底,从各个不同方面来看这个世界。有这样一个案例,我们一般看东西是从外往里看,而有个精神病人是直接钻到东西里面,从里往外看。

这些精神病人中大多智商很高很聪明,其中不乏中科院院士,门萨会员(世界顶级智商俱乐部,入会的唯一标准是:智商高于148)。他们就真的疯了吗?也许天才和疯子真的只是一步之遥。也许只是他们的世界观太过于荒诞,太过于奇特,奇特到要颠覆我们这个所谓正常世界的很多东西,让我们这些所谓的正常人感到了害怕和畏惧,害怕他们改变我们改变这个世界,所以才把他们当做疯子当做精神病人。

很多人都觉得这本书有意思,作者却认为这本书不好玩,他在写一个悲剧。他们知道很多东西很了不起,但是他们没有释放出来,你不能了解到他们的目的。他跟他们接触很多,并没有看不起他们,他很尊重他们的存在,但并不代表他认同。

是的,谁又能说他自己的世界观是一定正确的呢。我们可以不认同但是我们不能不尊重,每个人都有他自己认知的方式。不能说他们的世界观跟我们不同,我们就认为他们是疯子他们是神经病人。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篇9

这是一本有魔力的书,他使人们深刻的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和这些精神病人究竟有怎样的区别?

书中不乏有一些古怪离奇让人啼笑皆非的案例,比如说一个男人坚信女人是这个世界上最恐怖的生物而对她们充满了畏惧,又比如说一个女人自称曾经被外星人绑架过,还有为了变成天才而接受开颅手术的狂人等等。但引起我最多关注的,还是那些与本书名称相呼应的案例——与天才们有着一线之隔的疯子。

这些人,说是疯子也不为过。他们有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想法和坚持,有些特点几乎可以用荒诞来形容。他们有的像是蛊惑人心的邪教教主,有的像是蹲在路边以为自己是蘑菇的痴呆,有的像是沉浸在自己幻想世界里的空想者,还有的,拥有谁也不相信他们会拥有的能力。除了最后一种人难辨真假以外,其余的人都有着自己的一套强大而牢不可破的世界观,你甚至无法用现在已知的理论去辩驳他那看似荒诞却又逻辑严密的推理,这也是很多人去治疗别人的精神疾病结果自己却被带上歪路的原因。很多这样的案例带给我巨大的震撼,我承认他们的观点很荒诞很偏离实际,但是不得不否认他们自己创造了一个属于他们的,和我们不一样的世界。这个世界有着严密的逻辑,甚至与现实的世界接轨,你无法去辩驳,去纠正他。看过这本书,你会对他们产生深深的同情与敬仰,就好像是为了不让这种太过出格的世界观在这个社会上散播开来,我们把他们单独的隔离开来,否定他们的观点,他们的世界,他们的一切,将他们称呼为——疯子,是的,我们否定了他们,但是他们坚持自己的观点,所以他们在那里,一个被隔离开来的地方。里面最让我心痛的是两个孩子的案例,他们两个都是天才,只是天才的成分中夹杂着灵异。一个在物理方面有天赋的孩子自称能够感觉到四维虫子,所以不断的在物理学上探索,想探索这种超越三维的非物质性生物。另一个孩子拥有极高的智商,但是能看到好运和厄运的颜色,并且经常做一些不被父母理解的举动。其实不是这样,作者努力跟她沟通之后发现她的这些举动看似无理取闹,其实有着比成年人更多的思考。

智多近妖,我常听人说起这样一个词。聪明的让周围的人不寒而栗,大概指的就是这种人了吧。我不奢望这些人能够得到解脱,跟我们一样正常的生活,我只希望那些拥有极高智慧的人们别再因为不被人们所理解或者接受就被定义为疯子。

上一篇:活动过程怎么写下一篇:2024暑期培训学习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