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研究实习报告题目与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2024-07-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综合研究实习报告题目与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精选4篇)

综合研究实习报告题目与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篇1

摘要:本文论述了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意义和原则,对玛纳斯河流域作为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条件进行分析,并选定玛纳斯河流域作为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基地的地点,提出了保障措施,以促进地理专业野外实践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玛纳斯河流域;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 基地建设;

中图分类号:TV822.8

1.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意义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是自然地理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是使学生在课程理论学习基础上,通过对基本自然地理(地质、地貌、土壤、植物等)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获得感性知识,并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理论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综合地理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获得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力的必要手段。随着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实施和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愈显得十分重要,作为地理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在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形成主动学习精神、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开展创新与实践能力的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实习基地是进行野外实践教学的基础和平台,是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阵地,建立和发展稳定实效的野外实习基地对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2.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基地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1)综合性原则

自然地理学实习内容丰富,包含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多要素,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应从整体出发,尽可能涉及较多的教学内容。在实习路线和实习点的安排上,结合课程实习内容合理的安排和布局,以加强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的认识,从而达到综合实习的目的。

(2)典型性原则

指实习基地资源典型、完整,呈现的地理规律性明显[1]。比如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具有典型的风沙地貌,地理实习基地可以反映风沙地貌的沙丘、沙丘链、沙堆等风成地貌的普遍现象。

(3)经济实用原则

教学基地的建设应尽量节省资金,就近不就远,这样也有利于学校根据教学需要随时安排专业实习,达到省时、省经费的效果。同时应具备交通便利、后勤保障齐全、安全可靠、经济可行的条件[2]。

3.玛纳斯河流域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基地建设条件分析

玛纳斯河流域位于天山北麓准葛尔盆地南缘,南起依莲哈比尔尕山麓分水岭,北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东起塔西河,西至巴音沟河,地理位置处于85°01′-86°32′E,43°27′-45°21′N,总面积2.43万km2。本流域地形南高北低,新构造比较发育,为山地-绿洲-荒漠系统,高差变化很大,孕育了高山区的冰川地貌、褶皱丘陵区的冲洪积扇地貌以及平原区的曲流地貌、尾闾湖地貌、风沙地貌等多种地貌类型,植被与土壤理化性状存在明显的分异规律。本區地质历史久远,区内分布前第四系地层,从下古生界志留系到第三系均有发育,历经多次大的构造运动,保留着清晰的褶皱、断层构造形迹。综上所述,此区域内有多处适合建设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教学基地的场所,这为开展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条件。

4.玛纳斯河流域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教学基地建设

(1)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实践教学基地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中国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该实践教学基地不仅分布着典型的风蚀风积地貌,而且由于沙漠内植物区系成分处于中亚向亚洲中部荒漠的过渡,植物种类丰富,有梭梭、白蒿、蛇麻黄等多种短命植物。主要实习内容为观察掌握风蚀地貌类型,比如雅丹地貌——魔鬼城。观察和测量沙丘剖面、沙丘组合和沙丘形态,测量沙丘的高度、迎风坡和背风坡的坡度、沙垄的起伏和延伸方向,结合航片确定沙丘类型。认识常见荒漠植物,如沿途的角果藜(Ceratocarp usarenarius)、木本猪毛菜(Salsolaar buscula),驼铃梦坡处的梭梭(Haloxylon bunge)、红柳(Tamarix ramosissima)、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铃铛刺(Halimodendron halodendron)等。了解150团万亩环团防风阻沙基干林工程、土地盐碱土化问题及治理措施和成效。

(2) 蘑菇湖水库实践教学基地

蘑菇湖水库是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养殖等功能的一座平原水库。由于近年来石河子市工业、生活污水排入该水库,水库污染日趋严重。主要实习内容为了解蘑菇湖水库水质状况、周边状况,思考提高水质对周边环境、下游灌区水环境、生态环境改善的现实意义。

(3)红沟煤矿-红山嘴实践教学基地

从红沟煤矿至红山嘴约40km河段中,河床海拔由990m降为610m[3]。主要实习内容为河流地貌观察,此段河床、河谷、河漫滩、河流阶地、冲洪积扇地貌发育显著。要求观察河床平面形态,判别河床类型。观察河谷的对称性,心滩发育程度,河漫滩的高度和宽度等,阐明它们与地质构造及水文的关系。判定河流阶地的级数和类型,分析阶地物质组成,注意阶地组合,观察各级阶地的接触关系,了解阶地发育的程度和部位,以及阶地开发利用价值等。观察玛纳斯河河口以北的山前冲积扇地貌——串珠状冲洪积扇地貌,了解其物质组成和结构形态特征。

(4)坎苏瓦特-小石门实践教学基地

玛纳斯河由南向北横穿天山北麓的活动褶皱带和活动断裂带,山前褶皱丘陵、玛纳斯河冲积扇、河流阶地对北天山的隆升特征和活动构造变化有直接反映,对研究该区的活动构造有重要的意义[4]。本区域主要实习内容为沿途观察褶皱构造——玛纳斯背斜(主要由第三纪地层和上覆的第四纪沉积物组成),确定其走向和构造特征。了解新疆区域地质地貌形成历史和发展过程。认识砾岩,利用地质罗盘测量产状三要素。

(5) 鹿角湾区域实践教学基地endprint

鹿角湾位于天山北坡,是哈比尕山的低谷丘陵地带。南临哈比尕山,山高坡陡,海拔4000m以上,极有规律的分布着从温带到寒带的多种多样的植物、土壤的不同自然类型。通过鹿角湾实践教学基地,能够使学生掌握垂直景观带的分布规律,植被、土壤垂直分布的特征,实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然地理理论知识,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教学目的。

5. 实习基地建设的保障措施

(1)实现资源共享

积极加强横向联合,争取与其他地理科学专业共建实习基地,实现资源共享。比如和新疆大学地理系、新疆师范大学地理系合作,充分挖掘玛纳斯河流域具备典型自然地理综合要素特征地点设立实习基地。并充分利用已有的教育资源以及设施,完成成熟的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教材。

实习基地建成后,争取在校内实现资源共享,不仅为地理科学专业、人文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土地管理专业搭建实习服务平台,而且可向生态专业、旅游专业提供一定的实习条件。还可向中小学校开放,承担培训任务,提高基地的利用率。

(2)建立“互惠型”实习基地

自然地理专业教师一般都承担有一些涉及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类的科研项目,必然会与一些单位建立经常的联系,学校可以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作用,利用这种关系进一步洽谈,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做好与实习驻地单位的合作,提出与其建立互惠型实习基地,通过带领学生观察了解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盐碱地治理成效实例等,有利于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的培养,为地、市、县的国土、环境、农业等部门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缓解基层部门缺少本专业人才的现状,也为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提升就业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6.结语

野外实习教学基地建设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科学相关专业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实践教学环节,体现教育特色的重要措施,也是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5]。玛纳斯河流域为山地-绿洲-荒漠系统,高差变化很大,地质历史久远,有多处适合建设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教学基地的场所,在此建立相对稳定的野外实习基地,有利于指导教师对实习地点的内容进入深入细致的考察和研究,不断的积累指导经验和提高指导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实习基地的建设在科学研究、培养创新能力以及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等方面可以起到积极作用。

致谢:感谢玛纳斯河流域实习基地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感谢石河子大学一类课程的资助。

参考文献

[1] 左盘石,李航飞等. 地理实习基地质量模糊综合评价研究——以丹霞山、庐山为例. 高师理科学刊[J], 2012,32(6): 108-112.

[2] 吕弼顺,张晶,程火生等. 地理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野外实习指导方案——以延边大学为例. 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 2010,36(3): 279-282.

[3] 史兴民,李有利,杨景春. 玛纳斯河流域地貌初步研究.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 2007,30(3): 406-410.

[4] 史兴民,李有利,杨景春等. 新疆玛纳斯河山前地貌对构造活动的響应.地质学报[J], 2008,82(2): 281-288.

[5] 常立新. 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教学基地建设研究——以包头师范学院为例. 阴山学刊,2010,24(3): 108-112. 马玉香,(1979-7)女,汉,甘肃民勤人,石河子大学讲师,理学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

高素芳,(1979-2)女,汉,江苏铜山县人,研究方向: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庐山野外地理综合实习报告 篇2

报告书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班级B1111班

学号21110040110

九江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姓名母玉龙 日期2012年11月

目录

一、庐山的自然地理要素的主要特征„„„„„„„„„„„„2

二、实习的目的和要求„„„„„„„„„„„„„„„„„„3

三、实习路线及观察的主要内容„„„„„„„„„„„„„„4

(一)2012年10月29日 „„„„„„„„„„„„„„„„4

(二)2012年10月30日 „„„„„„„„„„„„„„„„6

(三)2012年10月31日 „„„„„„„„„„„„„„„14

(四)2012年11月01日 „„„„„„„„„„„„„„„18

(五)2012年11月02日 „„„„„„„„„„„„„„„22

四、实习的感受与总结„ „„„„„„„„„„„„„„„„23

九江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一、庐山的自然地理要素的主要特征

庐山位于东经115°52′~116°8′,北纬29°26′~29°41′,地处江西省北部鄱阳湖盆地,九江市庐山区境内,濒临鄱阳湖畔,雄峙长江南岸,三山五岳中三山之一。山体呈椭圆形,典型的地垒式长段块山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绵延的90余座山峰,犹如九叠屏风,屏蔽着江西的北大门。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

庐山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外险内秀。具有河流、峡谷、宽谷、湖泊、山峰等多种地貌。主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著名的三地泉瀑布,落差达155米。

庐山生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6.6%、高等植物近3000种、九江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昆虫2000余种、鸟类170余种、兽类37种。山麓鄱阳湖候鸟保护区,是“鹤的王国”,有世界最大的白鹤群。

二、实习的目的和要求

1、实习的目的

庐山的形成经历了复杂而又漫长的历史过程,留下了许多自然地理遗迹。山体也由时代不同的岩石组成。由于庐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土壤植被垂直地带分布较为典型,地貌复杂,具有多处断层,褶皱构造。这些独特的自然地理遗迹使庐山成为了一个很好的自然地理实习地点。本次实习目的在于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在自然环境中进一步理解书本知识。针对庐山的自然地理特点,联系书本知识分析庐山地区所看岩石的形成过程,结构分布、产状、形成原因,现象及庐山地质的类型(如断层,解理,褶皱等)形成原理等。

通过野外的实地实习,认识庐山的地质概况和庐山地区地貌的基本类型及其成因,掌握地质地貌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培养实践技能,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2、实习的要求

(1)了解庐山自然地理概况,研究简史。

(2)研究庐山底层与地质构造,地貌外营力与地貌类型,植被类型及其分布,区域资源利用与环境整合。(3)实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在基地:财产安全、饮食安全、同学间的关系和和邻近宿舍的关系处

九江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理等等事项

在外面:最主要的是人身安全。同学间的照顾、帮助和关心。

三、实习路线及观察的主要内容

(一)、2012年10月29日

1、上午:九江学院出发

时间:2012年10月29日上午天气:小雨

全班做上山的准备工作,收拾各自需要准备的行李和上山的实习仪器,九点生命科学学院在实验楼楼下集合等车。带着兴奋和好奇,期待一个新时期的到来。欢笑和激动为本次实习开了个好头。

2、下午:实习基地

时间:2012年10月29日下午天气:中雨 主题:水准仪的认识与使用

水准仪的结构:主要由望远镜和三角座组成。部件有目镜、物镜、调焦手轮、微动手轮、物动手轮、管状水准器、圆形水准器。水准仪的使用: 水准仪的使用包括水准仪的安置、粗平、瞄准、精平、读数五个步骤。安置是将仪器安装在可以伸缩的三脚架上并置于两观测点之间、粗平是使仪器的视线粗略水平,利用脚螺旋置圆水准气泡居于圆指标圈之中、瞄准是用望远镜准确地瞄准目标、精平是使望远镜的视线精确水平、用十字丝,截读水准尺上的读数。水准仪的实际操作:架设好仪器,转动三个角螺旋初平仪器,使圆形水准器、气泡居中,瞄准目标(在远处目标物旁竖放一有刻度长尺)、用微倾手轮使管状水准器气泡居中。在圆形水准器、管状水准

九江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器两者气泡都居中后,再去读数值,(上线值—下线值)在乘以一百就是两地之间的距离。

基地实地测量:距离=(上线值-下线值)*100 ha-hb=hab ha=1.436 hb=1.205(1.436-1.205)*100=23.1 具体的如下图:

测量方法图

在使用仪器时要注意是水泡居中目镜视图中的度数三线

水准仪

实图:

九江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二)、2012年10月30日

1、时间:2012年10月30日上午

路线:大月山——大月山水库——汉口峡——日照松林——庐山气象站

(1)大月山公路旁

经纬度:29°33´41.1“N

115°58´47.7”E; 海拔高度:1184 m;气压:886 hpa; 风向:西风风速:2.3 m/s 温度:12.2 OC相对湿度:77.6% 1)、在此地点观测的内容是女儿城U型谷(大校场),旁边河谷是因为公路的阻

碍河流的向缘侵蚀。

九江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在此地还可以了解到女儿城U型谷的形态特征是位于莲谷——东谷的两侧,原是牯岭向斜的两翼,由于岩石坚硬未被侵蚀而成为低矮的山岭,故又称为次成山,山岭的相对高度不大。牯岭的日照峰海拔仅为1310m。

2)、在此地点还使用了手持气象站

手持气象站是一种项气象要素于一体的可以测量风速、风向、环仪器主要由风速风向监传感器。风向部分:由等组成,风向示值由风来确定。风速部分:采仪器内的单片机对风速计算,最后仪器输出瞬

注:本次实习所获气象监测数据全部由此仪器所测(2)大月山水库

经纬度:29°33´48“N

115°58´59.8”E; 海拔高度:1241m;气压:880.5 hpa; 风向:东北风风速:7.5 m/s 温度:9.8 OC相对湿度:83.7% 冒着大雾和大风来到了大月山水库,由于雾大不能全观水库,但仍能清楚的观察到清澈见底的水体。

携带方便,操作简单,集多移动式气象观测仪器。它可境温度、相对湿度等象要素。控仪表、风速传感器、风向风向标、风向度盘(磁罗盘)向指针在风向度盘上的位置用传统的三环旋转架结构,传感器的输出频率进行采样、时风速湿度、温度。

九江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大月山水库是庐山主要饮水源,它是由汉口峡河流袭夺而成。形成原因:相邻流域的河流溯源侵蚀的速度不同,水库旁河流的侵蚀活跃,下切较深,溯源侵蚀和侧向侵蚀较快,源头向分水岭伸展的速度也快,最终首先切穿分水岭,导致大校场谷地的河流的上游注入此河,成为此河的支流,使大校场谷地成为干谷。(3)汉口峡

大月山水库往下是汉口峡。

汉口峡:位于女儿城上,女儿城是南沱组中部上层,主要由石英砂岩组成。由于汉口峡不断向上溯源侵蚀,袭夺大校场上游水流,大校场谷地伸向西南,在汉口峡转向西北后又转向西南与东谷水流汇合,下切很深,形成了袭夺河,袭夺湾成九十度转弯,袭夺河改变水流方向,长期侵蚀作用下,崖口处侵蚀向被夺河移动,沿着崖口形成一条与原先水流相反的河流,称为反向河,崖口也成为两条河流的分水岭,大校场河流成为断头河。

在观察了汉口峡的河流袭夺后,我们在一处自来水水管出水口使用流速仪对水管出水流量进行的测量与计算。下面介绍一下流速仪:

我们这次上山实习所携带的是LS1206B型便携式流速仪,它是专门对流动水体进行流速测算的仪器,它主要结构有转子部分,接触部分,轭架及尾翼等四大部分。筒,齿轮及凸轮,接触构,其中齿轮与转子部旋转。尾翼系由纵横垂纵尾翼下方有一狭长槽,接触部分它包括了偏心丝等部件,为传讯的机分的旋轴接触,并一起直交叉的四叶片构成的,在槽中附有可移动的平

九江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衡锤,尾翼是用以平衡仪器及使仪器迎向水流的机构。我们利用仪器在水管出水口测得出口流速为0.93m/s,水管直径为10cm,根据流量公式:

Q = V * S Q为流量(立方米每秒)、V为流速(米每秒)、S为横截面积(平方米)。根据式得:Q=0.93*0.785 = 0.73(m3/s)通过数据算出水管出水量每秒钟0.73立方米 水管每小时出水Q=0.73*60*60=2628(m³/小时)水管每天出水Q=0.73*60*60*24=63072(m³/天)水管每年出水Q=0.73*60*60*24*365=23021280(m³/年)经计算可知此水管常年出水量相对而言较大。(4)日照松林

经纬度:29°34´04“N

115°58´23.3”E; 海拔高度:1112m;气压:894.8 hpa; 风向:微风风速:

温度:12.8 OC

相对湿度:81.5% 在这一观测点上我们主要是:岩石成分、走向、倾向、倾角、风化侵蚀形成的基岩松动、变位及重叠石现象。

月照松林属于沉积岩,它含有长石、石英、(沉积岩中不含黑云母、角闪石、橄榄石),是典型的褶皱构造向斜,岩石表面为风化假色,九江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岩性松散。此时我们拿出了我们此次重要的地质仪器:地质罗盘仪。下面介绍一下地质罗盘仪:

地质罗盘仪一般都由:磁针、磁针制动器、刻度盘、测斜器、水准器和瞄准器等几部分组成,并安装在一非磁性物质的底盘上(如图)。

1—反光镜;2—瞄准觇板3—磁针;4—水平刻度盘;5—垂直刻度盘;6—测斜指示针

7—长方形水准器;8—圆形水准器;9—磁针制动器;10—顶针;11—杠杆;12—玻璃盖;13—罗盘底盘

使用方法:

岩层走向的测量:岩层走向是岩层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线的方位,测量时将罗盘长边的底棱紧靠岩层层面,当圆形水准器气泡居中时读指北或指南针所指度数。

岩层倾向的测量:岩层倾向是指岩层向下最大倾斜方向线在水平面上投影的方位。测量时将罗盘北端指向岩层向下倾斜的方向,以南端短棱靠着岩层层面,当圆形水准器气泡居中时,读指北针所指度数。岩层倾角的测量:岩层倾角是指层面与水平面间的最大夹角称倾角。倾角可沿层面倾斜线测量求得。测量时将罗盘侧立,使罗盘长边紧靠层面,并用右手中指拨动底盘外之活动扳手,同时沿层面移动罗盘,当管状水准器气泡居中时,测斜指针所指最大度数即岩层的倾角。岩石产状:走向:东北-西南2350 倾角:370倾向:1450

九江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5)庐山气象站

经纬度:29°35´N

115°59´E; 海拔高度:1164.5m;气压:889 hpa; 风向:阵风风速:2 m/s 温度:10.4OC

相对湿度:89.5% 在庐山气象站,观看了一些室外气象监测仪器(百叶箱:测温度、湿度,能见度仪测能见度,风速风向仪,光照仪,蒸发器)和庐山气象资料,知道了庐山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庐山与星子、九江等同纬度地区之间的气候差异。

2、时间:2012年10月30日下午 路线:女儿城—锦绣谷—仙人洞—西谷(1)锦绣谷

经纬度:29°34´N

115°57´13´´E; 海拔高度:984m;气压: 风向:风速: 温度:相对湿度:

锦绣谷位于如琴湖的西北侧,细细观察锦绣谷上还存在着一个大的宽谷,其原因是由于庐山在早期地质隆起不断上升,使得流水在原有的宽谷不断下切,然而形成一种谷套谷现象。同时观察发现宽谷另一边的谷上有多条平行的小沟谷,并在一条小沟一侧的岩石下塌,是由于谷内有众多断层穿过,形成比较多的大小不一的沟谷。锦绣谷断层形成断层崖,岩石大多为垂直节理,岩层几乎水平,属于塔状地貌。

九江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在锦绣谷也观察到了袭夺现象,有天桥袭夺湾及裂点,在裂点(天桥)以上为宽谷(西谷),以下为峡谷(锦绣谷)。西谷是一个被袭夺谷,袭夺后西谷上游与下游的水全部汇到如琴湖,然后再流进锦绣谷。沿路走去发现路边岩石壁上有许多呈带状分布的石英岩,这说明庐山在地质抬升时期,石英侵入其他岩石中,使得石英呈条带状。

在前往锦绣谷的路上,路经如琴湖。

如琴湖:位于西谷,在其岸边,我们发现了一些大型散乱的石英砂岩,置于浅其中有一块长11米、宽3.2米的岩计算得知在上并无河流此之大的石可推断如琴

土层上。经过测量5.7米、高石,通过当时庐山能搬运如头,由此湖当时有

九江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可能为冰窖而这些岩石为冰川漂砾。(2)仙人洞

经纬度:29°33´56.3´´N

115°57´30.6´´E 海拔高度:950 M

气压: 风向:风速: 温度:相对湿度:

仙人洞是震旦纪砂岩中的一个潜蚀洞。砂岩层面平缓,倾的节理面,有一组陡且有一条小断层,流水沿断层及裂面潜蚀崩塌成洞。洞宽约4 m、深12 m,是道教活动圣地。在老师的讲解后,我们对仙人洞有所了解:仙人洞在构造地貌上属于倾伏背斜,形状象右手手掌倒扣下来(又称为佛手岩),五个手指都很明显核部主要是页岩、千枚岩,硬度小,易遭风化和流水侵蚀,而外部为石英砂岩,硬度大抗风化、流水侵蚀能力强,因此,经年累月,核部逐渐被掏空,后期再经人口修饰,就形成了现在的岩洞。洞口开阔,向里逐渐缩小变窄。洞底平整,洞内有二个泉眼,仙人洞的岩层微微有点向上拱起,岩层与洞底水平面大约成45°向上倾斜。(3)西谷(飞来石)

经纬度:29°34´13.5´´N

115°58´21.7´´E 海拔高度:1075 M

气压: 风向:风速: 温度:相对湿度:

西谷飞来石,该飞来石的高度为4.8米,长度为6.6米,宽度为2.5米,它的运动方向为NW60°。飞来石下垫的巨石的高度为4米,长为7.4米,宽度为7.1米。根据观察发现上下两块石头的岩性不一

九江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样,上面石块几乎都石英砂岩,下面石块还含有大里的砾岩,所以证明两块石不是同一地方,是发生在两个不同时期冰川运动。

(三)2012年10月31日

路线:女儿城—大教场U形谷—含鄱口—三逸乡冰窖—五老峰 今天的行程是一整天,路途比较远,所以全班学生和老师都是自己背着干粮。全天的实习旅程开始了。

1、大校场U型谷

经纬度:29°33´26.4´´N

115°58´29.3´´E 海拔高度:1070m;气压:901 hpa; 风向:微风风速:

温度:11.3 OC相对湿度:76 % 大校场U型谷为冰川谷,谷底平缓,由于河流袭夺造成许多断头河,U型谷内树木大多是人工次成林,在这里我们了解了大校场U型谷的九江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形成和断头河的形成。

大校场U型谷位于大月山和女儿城之间,成因是牯岭向斜两翼的软弱岩层受外力的强烈侵蚀、破坏而成,地貌特别底下,故成为谷底。

2、含鄱口

经纬度:29°32´´46.7N

115°58´52.1´´E; 海拔高度:1124m;气压:895.5 hpa; 风向:北风风速:2.4 m/s 温度:10.5OC 相对湿度:73.5% 在含鄱口景区,可以远望鄱阳湖、汉阳峰,以及今天我们的主要实习点——五老峰。近看我们看到了太乙峰(角峰),太乙峰角峰:由冰斗不断扩大和后退,使山坡受到显著刻蚀,两个相邻冰斗间残留的岭脊,便成为尖锐的刃脊。一般由三个以上的冰斗所夹峙的残留山峰,便成了角峰,而太乙峰角峰棱角分明,是一个典型的角峰。太乙峰的角峰是前寒武纪的长石和石英砂岩变质成石英岩硬度、产状较大。

在岭西,汉阳、五老两峰如两角相对,而犁头尖山正界其中,这座由第四纪冰川刻切的角峰,如一快锋利的犁头,在苍天间耕耘。这也是一座典型的角峰。

在来含鄱口的途中,我们还遇见了“马刀树”,马刀树是山体滑坡使得生长在滑坡体上的树木随土体滑动而歪斜,在滑动停止后树干的上

九江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部又逐年转为直立状态的树木,又称醉林。它的存在是证明此处曾经的、发生过滑坡的明显标志。

在即将到达含鄱口的在公路两边,我们在路边看到了球状风化石,据

老师解释我们知道此球状风化石的岩石成分和形成原因。

球状风化石的主要成分是花岗岩,岩石出露地表接受风化时,由于棱角突出,易受风化(角部受三个方向的风化,棱边受两个方向的风,而面上只受一个方向的风化),故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向球形。为第四纪冰川提供漂砾来源,在前往含鄱口的公路两边,我们观察到在一些裸露的长石石英砂岩,因抗风化能力弱,破碎逐渐形成含有高岭石颗粒的小层土壤。

3、三逸乡冰窖

三逸乡冰窖靠近,三逸乡冰窖是庐山第四纪冰川的主要屯冰处,是证明庐山在第四纪冰川时代存在冰川的重要依据。

4、五老峰(五老峰第一峰)

经纬度:29°32´´48.7N

116°33´7´´E; 海拔高度:1295m;气压:876.9 hpa; 风向:阵风风速:1.0 m/s 温度:13.1OC 相对湿度:43.3% 在五老峰第一峰,我们在这主要观察五老峰岩石产状要素、单面山、断层山、我们在这知道庐山从北—南有三个大背斜,分别为:虎背岭—大月山—五老峰。在五老峰一峰我们还测量了峰顶的岩石。

九江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岩石产状:走向:东北-西南 2380 倾角:500 五老峰的断层崖地貌:因庐山正断层切进五老峰背斜南翼而成,它在秀峰、海会一带崖高达1000m,向东北方递降。断层崖亦分为2—3级,断崖受流水下切和溯源侵蚀,形成许多垭口,所谓五老峰就是五大垭口之间的山峰。

五老峰的褶皱地貌:五老峰单面山,它由五老峰背斜的北翼所成,其南翼因断层陷落于山南。五老峰高1358m。

从五老峰下来以后我们去了庐山著名的五教祈福园。

“五教祈福文化园”位于庐山青莲谷旅游区,以五教祈福为主题。园区以祈福线路景观设计手法为中心,分为九个景观区,建有大气磅礴的五福门、现代典雅五福泉、气势恢宏的五福园、古韵悠长的五福桥。文化园内建有重达38.5吨的铜制祈福大钟,整体高476厘米,代表赤道40076千米长度;钟体高度为365厘米,代表一年365天;周长960厘米,代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钟体采用响铜铸造,并雕刻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新教、天主教的标志图案,钟响时声音传播半径为10公里,余音持续时间长达2分钟。在每年新年的第一天,五个教派的代表都将举行撞钟祈福活动,共同祝福世界和平、祖国昌盛、人民幸福、社会和谐。

(四)2012年11月1日

九江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1、时间:2012年11月1日上午 路线:女儿城——植物园

今天上午的主要实践任务就是观察和初步认识庐山的植物。早上,在学校来了专业的植物学老师陈烨来担任今天上午的领队和指导讲解。从基地出发去植物园的路上,老师就开始带领我们边走边认识沿路的典型植物,大概列举和讲解了40余种。四照花:山茱萸科,落叶阔叶林; 香柏:柏科,裸子植物;

黄山松:松科,又称台湾松,针叶林;(庐山上松树的三种类型:800m一下,马尾松。800m——1200m,黄山松。1200m以上,黑松。)三脉叶马兰:菊科; 合欢树:豆科; 五裂械:械树科;

紫其科:蕨类,叶子可以食用; 映山红:杜鹃花科;

粗榧:三尖三科,针叶,国家三级保护植物; 米饭树:杜鹃花科,常绿;

到了庐山植物园我们又认识的植物有: 柏科植物:香柏(落叶阔叶林)

松科植物:黄山松(针叶林)、金钱松、冷杉

杜鹃花科:米饭树、映山红、马银花、满山红、云锦杜鹃、壳斗科:白栎、樟科植物:山橿、山鸡椒、山胡椒、椴树、黄丹木姜子、杉科植物:柳杉、水杉、池杉、台湾杉

九江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蔷薇科:念珠樱、野珠兰、棣棠花、山茶科植物:铃木、杨桐、木油素、厚皮香、油茶 木兰科:红毒茴、红花木莲、鹅掌楸、槭树科:青榨槭、五裂槭

以上所列出来的去植物园路上和植物园里的植物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作为参考,没把所有植物一一列举。

在植物园我们知道了庐山植物园有两大特色:一是裸子植物丰富,庐山植物园拥有裸子植物260余种,被称为松、杉、桧、柏的活标本园,为中国之冠;二是杜鹃花种类繁多,庐山植物园已建成拥有300余种杜鹃花的国际友谊杜鹃园。我们知道通过植物的形状、树叶类型等来认知植物。如豆科植物的认知:叶枕发达、叶子三出复叶、羽状复叶有这种标志的植物大多是豆科植物。

通过对庐山植物的了解我总结了一下了庐山植被垂直分异的基本特征:

常绿阔叶林带:常绿阔叶林带是庐山植被的基带,分布于海拔600米(西北坡)或700米(东南坡)以下,占有最大的垂直宽度和面积。常绿阔叶林是这一带稳定性较大、广泛分布的植物群落。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庐山海拔600米(西北坡)或700米(东南坡)--900米(西北坡)或1000米(东南坡)之间,以常绿、落叶阔叶林为相对稳定的垂直地带性类型。在这一带下部和沟谷中,常绿阔叶成分往往占优势,向上和山坡则逐渐为落叶阔叶成分占优势。这一带是常绿阔叶林与落叶带之间的过渡性地带。

落叶阔叶林带:这一带海拔高度,东南坡大致在1000--1300米之间,西北坡则在900--1250米左右,植被类型以落叶阔叶林为相对

九江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稳定的垂直地带性类型,局部地方亦有针叶林--山松出现,有些地区已营造了成片的针叶林,如Japan柳杉林、Japan扁柏林等。

针叶林带:在海拔1250米(西北坡)或1300米(东南坡)以上,气温偏低,湿度较大,云雾多,风力大,所以这里出现了较为耐寒的针叶林。黄山松是本带内相对稳定的垂直地带性类型。少量的灌丛和草甸,是非地带性的植被类型。

2、时间:2012年11月1日

路线:女儿城—庐山博物馆—芦林湖(1)庐山博物馆

庐山博物馆位于牯岭东谷,芦林湖畔,九奇峰下。那是毛泽东在庐山期间曾住过的地方,人称芦林别墅,1985年改名为庐山博物馆。馆内有大毛泽东同使用的物并不是我我们来这山博物馆—庐山地

量历史文物和志在庐山时期品和书籍,但这们来这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庐中的地质、地貌质博物馆,馆内展示山中大量的地质实物标本、图片以及文献资料,为地质学家、高等教育机构提供科研、教学服务,同时为感兴趣的游客传播地学知识。目前博物馆共设有4个展室,展览内容有“地质历史展”、“复合地貌景观陈列室”及多媒体电子演示。在博物馆内我们看到了不同地质年代时期庐山地质发展史,和庐山在各个地质年代的岩石和化石,在“第四纪冰川陈列室”我们看到了庐山在地四纪冰川时期的。

九江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多年来,庐山博物馆为来山地质科学家、大中专院校师生和广大游客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科研、教学与了解地学知识的场所。庐山国家地质公园和世界地质公园开园后,为中外游客全面介绍地质公园的地质景观、地质科学史和其他景观,进行地质科学和环保知识的教育。(2)芦林湖

芦林湖开始是冰窖,后期积水成湖,是当年庐山最大的屯积冰雪的谷地。冰窖,由冰斗发育而来,三面环山,窖口初期由于冰渍物的堆积形拦截上后来会李四光芦林湖冰窖,如湖冰窖修建了

成冰坎,游来水,被侵蚀掉。先生考证就是一个今在芦林的冰坎处坝体,阻止水体侵蚀保持冰窖原貌。此外还在大坝上建立了芦林桥,供人们行走游览。

(五)2012年11月02日

路线:女儿城——仰天坪——701电视台——汉阳峰

九江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今天是实习的最后一天,按照原计划,我们顺利的完成了实习的路线。今天的这条路线是备用的,由于要去的汉阳峰没有被开发且路途较远,我们采取了自愿,因此全班有两人没有参加。早上我们吃过早饭以后由基地坐车前往仰天坪,下车后继续走路前进到汉阳峰。一路上沿着山脊走,从远处看到了我们去过的五老峰、含鄱口。老师给我们从远观的角度讲解了庐山的一些地貌特征。在路上,同学和老师一路欢歌,有说有笑,大家都努力地向汉阳峰最高点进发。汉阳峰:大汉阳峰在江西庐山牯岭街以南,相距约20公里,是庐山第一高峰,海拔1474米,虽不及五老峰奇险,但雄伟高大,气概非凡。其北还有一座小峰,故人们称它为大汉阳峰,小峰称小汉阳峰。峰顶还有一石柱,刻有“大汉阳峰”四字,其旁有联,字迹依稀可辨,上联是“峰从何处飞来,历历汉阳,正是断魂迷楚雨”;下联是“我欲乘风归去,茫茫禹迹,可能留命待桑田”。刻于清光

绪年间,颇有意境。台前是一石崖,名禹王崖,传说大禹治水时,曾来这里观察长江水势,考虑治水之方。人们登临峰顶,选眺长江滚滚东流,近观鄱湖水波浩渺,俯视脚下群山连绵,颇感山河壮丽,气象万千。

四、实习总结与感受

还记得高中时学过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里说,理论为实践作指导,实践

九江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为理论新的感性来源,二者相互依赖,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通过大一两学期和大二的半学期学习,对于地理的一些理论我们都有了些初步的了解。比如地质学上构造运动和构造变动,但是在书上我们只是知道一个概念,配个图片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再拿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地质罗盘的使用来说,在学地质罗盘的使用时虽然在教室也看了地质罗盘的实物,但是最终还是不会用。而解决这些问题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实践,只有经过实实在在的实践了,你将会一直记得这些写在书本上的知识。所以通过在路上这五天的实习,我们把理论和实践实实在在地结合在了一起,在各个方面让我们立体地了解了地理。至此,我也想对庐山的旅游提点自己的看法。大家都知道庐山旅游资源大多是利用庐山多样的地质地貌景观,如“三叠泉”“含鄱口”“芦林湖”等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开发的很少,虽然庐山也打出了人文圣山的旗号,可是却没做好,五教合一等等这得天独厚的条件,再加上位于九江这么优越的地理位置,我想,借助人文,借助历史,庐山的文化和精神才能真正的体现。再有一点,庐山还可以开发红色旅游,这点庐山做的也不够好,而且很少,但是我们大家也都知道,在中国经现代史上,庐山是一座政治山,有蒋介石、毛泽东都来过,况且还有著名的庐山会议,这些值得开发的条件是其他任何景点都无法比拟的,希望庐山能更多的这样的挖掘精华,使得“三山五岳”的名号越来越响。

另外可以再庐山虽然开发的早,但是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不怎么好,我认为可以建立一些现代化的具有吸引力的娱乐设施,促进庐山旅游面向更广阔的空间。

同样也通过了这五天的实习,我们全班同学包括和三位老师都相处的九江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十分融洽,这也增长了我们的情谊。那些十多个人一间的宿舍;那些十几个人坐一桌却只有三盆菜的日子;那些洗个澡要去老师房间排几个小时队的日子;那些背着干粮坐在野外的石头上欢笑的时光;那些在累的走不动时同学的搀扶,那些在五老峰上激动的呼喊;那些在大汉阳峰定上的松果“血战”„„„„我相信这段时光将会是我们每个人大学里永远无法忘怀的记忆。

最后,感谢赵追老师、曹铭老师、赵军凯老师的悉心指导和辛苦的陪伴。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指导书1 篇3

第一章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概述.........................................1 第一节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意义.....................................1 第二节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基本工作方法与基本要求..................1 第二章 新宁地区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节 新宁县地质简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地质简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白垩系红色岩层的沉积环境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影响丹霞地貌发育的主要因素.................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 舜皇山自然保护区的生物资源概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自然地理概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珍稀生物特征...............................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 桂林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8 第一节 区域概况..................................................8

一、地质地貌....................................................8

二、气候.......................................................15

三、水系.......................................................15

四、土壤:.....................................................16 第二节 实习主要观测内容及路线....................................17

一、牛塘界.....................................................17

二、胡家垌.....................................................20

三、公平.......................................................20

四、反虹管:...................................................22

五、螺狮山.....................................................24

六、漓江.......................................................27

七、永福.......................................................30

八、杨堤.......................................................33

九、古东.......................................................35

十、白竹境.....................................................36

十一、大圩.....................................................37

十二、唐家湾...................................................41 第四章 庐山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错误!未定义书签。

i 第一节 庐山地质概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庐山的地层.................................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庐山的地质构造(见图1,图2)................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庐山地质发育史.............................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 庐山的地貌................................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构造地貌...................................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山地夷平面地貌.............................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河谷地貌...................................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水系及其演变...............................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关于庐山第四纪冰川问题的争论...............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节 庐山的气候................................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节 庐山的土壤...............................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土壤形成的自然条件.........................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主要土壤类型...............................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节 庐山的植被................................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庐山植被的垂直分带.........................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关于庐山植被垂直分带的讨论.................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节 实习路线及观察的主要内容..................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牯岭气象站-剪刀峡-望江亭-小天池-王家坡-莲谷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牯岭-西谷-锦绣谷-虎背岭-仙人洞-龙首崖.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牯岭-汉口峡-大月山-芦林盆地.............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月照松林-东谷-大校场-含鄱口-植物园.....错误!未定义书签。五、五老峰-七里冲-三叠泉.....................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节 实习要求及考核............................................44

一、实习要求...................................................44

二、实习效果的考核.............................................44 ii 第一章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概述

第一节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意义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现象形成演变过程和分布规律的科学。自然地理现象和成因复杂多变,课堂上讲授的自然地理知识是前任研究和实践总结得到的最一般普遍的原理,高度概括归纳的结果。实际自然地理现象往往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非常错综复杂。通过野外实习可以把抽象的自然地理学理论与实际的自然地理现象结合起来,真正理解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因此,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是自然地理教学环节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野外实习,一方面结合实际应用和验证课堂教学所学得理论与知识,加深和巩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是学习自然地理各组成部分要素的调查方法和技能,以及综合分析观察自然地理现象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键。所以,野外实习是地理工作者的基本功训练,必须认真对待,高度重视。

第二节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基本工作方法与基本要求

野外实习一般分为出发前的准备;野外观察、观测、调查;室内实验室分析、测定、鉴定和资料整理;编写实习报告等几个阶段。各个阶段要求各不相同,工作内容也不尽相同。

一、出发前的准备工作

为了保证野外地质工作的顺利进行,使野外实习取得预期效果,每次出发前,都要进行大量的技术性、事务性的准备工作。

1、指导实习的教师要确定野外实习的地点,预查和制定实习计划(包括目的要求、实习内容、方法、步骤、路线、日程安排、人员组织等)。

2、向学生介绍实习地区的基本状况和主要学习内容,指导学生收集、查阅实习地区的有关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物、动物、以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历史和现状等有关文献资料和图件,包括前人的调查报告、论文、专著、地形图、各种专业地图、航片、卫片等。让学生对实习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以便在野外实习和独立观察判断。

3、准备好必需的仪器用品和装备,如地质包、地质锤、罗盘、放大镜、照相机、样品袋、标签、野外记录本、文具(2H铅笔、红铅笔、量角器、三角板、小刀等)以及饭具、饮水用具、遮阳用具、登山用鞋等生活用品。

4、准备好一套比较完整的实习底图。地形图是作为野外实习底图的必具基础图件。地形图比例尺的选择视实习地区的范围大小、自然地理环境的复杂程度而定。范围大、环境条件复杂的地区用比例尺大些的地图,反之则选比例小些的地图。

二、实习路线和观测点的选择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要尽可能多地观察自然地理要素的典型地段、现象和剖面,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野外实习最基本的方法是进行调查区的路线调查和代表点的观察。实习路线布置可以为线状、网格状、环状、放射状等,确定原则是:

1、尽可能不走重复路;

2、能穿越实习地区所有的自然地理单元;

3、能尽量多地观察到自然地理要素的多种类型;

4、能穿过典型的剖面、类型。地点或露头;

5、切过阐明实习地区自然地理结构最有意义的地点,如装着界线、山顶、谷底等;

6、注意地貌走向的路线选择,如横越河谷、冲沟、海岸,进行剖面或路线调查。

观测点的选择在野外实习中十分重要。一个好的观测点,特别是那些能观察到实习地区具有代表性自然地理要素和结构的观测点最有意义。因此,观测点的选择要典型和具有代表性。通过这些观测点的观察,能印证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的大部分,并能启发学生思考和发现新的问题。例如,能说明实习地区发育历史的关键地点,能观察大范围景观的制高点以及能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转折点等(如山顶、分水岭、河谷、湖岸等)。前人实习用过的剖面或地点。各地区自然地理结构复杂程度差异较大,相应的观察点的分布也应作适当调整,如在高差变化较大的地区、湖泊河流频繁交替的地区等结构复杂的区域要加密观察点。

在进行野外实习之前,要将实习路线和观测点告诉学生,以便做好准备,随时遵义观察沿途周围的情况,捕捉有意义的自然地理现象。

3、野外实习观察和记录

无论是正式的野外工作,还是野外实习,野外记录都是宝贵的原始资料,是以后进行研究分析的重要依据,也是实习评定成绩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不能丢失或污损。

记录内容要真实、详尽,文字通顺、条理清楚,图文并茂。记录格式如下:

记录前,先写下当日“日期”和“天气”;

记下“实习路线”,即当日实习计划走过的路线,例如: 路线一

实习驻地—虹吸管 再记下当日计划的“实习内容”;

例如:

实习内容:1、观察虹吸管的地貌、地层;

2、练习罗盘的使用方法;

3、„„

„„

001(观察)点

位置:

描述:1.„„

2.„„

„„

观察点多设在岩层出露好的地方,常常有许多地质内容,如岩石、古生物、地层和构造等,记录时应分门别类、顺序地将观察的资料详尽反映在笔记中。

第二天的实习记录要从新的一页开始。

对初学者,刚开始时野外观察常常不知从何做起,它不同于课堂上听课记笔记,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都会有变化。因此在野外一要认真听取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二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野外观察时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腿要勤,多观察一些自然现象;而是眼要勤,多观察,多搜索,尤其对周围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形态,及其与地貌、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善于发现问题;三是手要勤,多亲自动手摸、采、碾、压,感觉和判别差异,尤其对土壤、岩石的性质、粒度、硬度、胶结度等,从中发现某些特殊性能以及时记录;四是脑要勤,多联系课堂学习的知识思考和比较;五是口要勤,多请教指导老师,多互相切磋。自然现象及其复杂而富于变化,对一个自然现象的观察不可能毫无遗漏,对它的认识也不可能绝对正确,为了认识得更准确,要多开展讨论,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同时,在记录是要力求观测点位置记录具体、明确;描述现象力求准确、简要、少遗漏;观测点编号要统一,且要与图上的编号一致;要用铅笔记录。以防雨水浸湿、失效。观察点多设在岩层出露好的地方,常常有许多地质内容,如岩石、古生物、地层和构造等,记录时应分门别类、顺序地将观察的资料详尽反映在笔记中。

三、罗盘的使用

罗盘是野外地质工作必备的装备之一,在野外用来导向、定位、测量岩层产状、确定矿体形态、研究构造等。在地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它的作用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1、罗盘的结构:

地质罗盘仪的外形有长方形、方形和八边形。主要构件有:磁针、预针、制动器、方位刻度盘、水准气泡、倾斜仪(桃形针)、底盘等。方位刻度盘刻度从0。~360。按逆时针方向刻制,东与西位置和实际相反。刻度盘上的N表示北(为0。),E表示东(为90。),S表示南为180,W表示西为270.方位刻度盘的内圈有倾角刻度盘,刻度盘上与东西线(E--W)一致的为0。,与(南北)线一致的为S—N90。

2、磁偏角的校正

罗盘使用前,首先要校正磁偏角,否则在工作中要出大问题。

如淮南地区磁偏角为偏西4°。校正时可以用罗盘配备小钥匙或刀片,旋转罗盘外壳合页旁的手动螺旋,让水平刻度盘逆时针旋转4°,即以356°对准刻度盘上方正北标志点即可。

3、使用罗盘进行定向与定位

定向:要确定自己所在位置位于已知标志物(树、房屋、山顶等)的什么方向时,具体操作如下:(1)手持罗盘至腰部,打开并将瞄准砚板大致对准标志物;(2)将罗盘保持水平;(3)活动反光镜,让标志物影像出现在反光镜中;(4)上下活动瞄准砚板,使之也出现在反光镜中;(5)在保持罗盘水平的情况下,转动罗盘,使标志物、砚板和反光镜中线位于一条直线;(6)读南针(缠有铜丝者)所指度数,就是所在地方位。

若测量标志物在自己所在点的方位时,只要读北针数据就行了。

方位的计量数据来自地理坐标系,与数学中的几何坐标系明显不同,它以纵轴正北方向为0°,顺时针方向计量,东为90°,南180°,西270°。依次可划分为北东(NE)、东南(ES)、南西(SW)、西北(WN)四个象限。二者可以换算。例如E30°S,读作“东偏南30°”,实际为120°方向;260°可以标志为W10°S。学习者可自己画图并练习换算,以熟悉地理坐标系。

定位:某些重要的观察点,除了地质内容的观察和描述,还要记下它们的位置。这就需要进行定位测量。具体方法是:选择两个不在一条直线上的标志,利用前面定向的测量方法确定观察点在标志物的方位,记录在笔记本上。如带有地形图,选出地形图上标记的实际标志物,二个、三个均可。取得数据后作图:⑴以标志物为原点,建立地理坐标系,其方向应与地形图一致;⑵将测量的方位数据分别用直线表示出来;⑶两条直线交会处应是观察点在地形图上的位置。如果测了三个数据,三条直线交成一点,说明测量数据是准确的,如若交成三角形,说明测量有误差,三角形大小意味着误差大小。观察点应位于三角形中心。误差过大时,须重测。

4、岩层产状的测量

岩层产状测量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描述岩层空间展布状态、分析岩层形变和研究构造的重要数据。

首先选定一个较平整的岩层面。注意选定时一定要前后左右观察一下岩层层面的位置,不要将节理面或风化面当成层面。

将罗盘打开成面状,将长边紧贴岩层面并保持水平,代表一个水平面,读出磁针(南、北针均可)指向的刻度盘数据,就代表水平面与岩层面交线的方向,亦即岩层走向。

将罗盘折起,短边紧贴岩层面,保持罗盘水平,北针所指数据即岩层倾向。将罗盘长边沿垂直走向方向上紧帖岩层,旋转罗盘底部手柄,让垂直水准器气泡居中,读出白色短线标志所指度数即岩层倾角。

一般情况在对走向不做特别要求时,岩层产状数据只需量出倾向和倾角。记录形式如下:如记做90°∠45°,其中90°为倾向,∠45°为倾角。在平面地质图上标记为┰45°,其中长线为走向,短线为倾向,45°为倾角。长、短线的方向参照地理坐标系作出。从中一眼即可看出:走向东西,倾向南。

四、标本采集

采集标本是一项科学、严谨的工作,是野外实习的重要一环。野外实习一般时间短,走过的路线长,观察的内容多,装备条件有限,因此往往对一些现象、地物,如岩矿、土壤、植物等,观察鉴别不细致,或一时难以鉴别,故需要采样带回室内进行分析鉴定。不同的自然地理要素对采集样品的种类、数量、规格、包装、运输、保管等都各有不同的要求,要了解这些要求。总的来说,采集的样品要有代表性、典型性和独特性。而且要及时填写和贴(挂)上标签,标签最好一式三份,一份 贴(挂)在袋子(容器)外,一份和样品一起装在袋内,一份作存根备查。而且在实习底图上标上采样点,采样点编号要与样品标签编号和笔记本记录编号一致。笔记本要及时记录采样点的环境状况,以便室内分析参考。

标本采集后,应立即进行文字编录,填写文字标签,内容如下:标本类型、编号;采集层位及位置;采集地点;采样目的;采样日期;采集人。编录完毕,将标签与标本用软纸包装,外注明标本类型及编号,分类装箱。到达驻地,应将标本、标签一一核对无误,然后送交测试和研究部门。

五、专题地图的使用

地形图是野外地质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图件。但它和一般的地形图不同,是用地形等高线和地物符号表示地形情况的平面图件。借助地形图,可以了解工作(实习区)的地貌、交通、水系、经济等自然地理情况,为制定野外工作(实习)计划提供参考依据,以最有效的方式取得最佳效果,减少盲目性。也 5 可以通过分析地形图获取地质信息,例如通过淮南地区地形分析,可以发现舜耕山和八公山的山脉走向不一样,为什么?八公山区从山金家到山王集之间的谷地意味着什么?等等。同时,地形图也是编制各类地质图件的基础图件,同学们在下一次的实习中将进行这方面的实践。

1、选择地形图

先看图名,是否是工作区所需的。

再看比例尺,是否适合野外工作的需要。地形图的比例尺分为大(1:10000以上)、中(1:10000—1:200000)、小(1:200000以下),根据地质工作精度要求不同选择不同比例的地形图。本次实习选择了一幅实习区内1:50000的地形图(图6—3)。

仔细研读地形图,分析工作区地形特征,了解交通、居民点、水系情况并根据已掌握资料,了解其中的有关地质情况。

2、使用地形图

在野外,站在工作(实习)区内较高的山峰,运用罗盘,将地形图上方对准正北方向。

将区内主要地形、地物与地形图逐一对照,熟悉工作区的地形、地物及方位、距离、工作区通视、通行情况。

在观察点上练习用罗盘定点,将测量数据记在笔记本上。将所测岩层产状用符号标示于图上。

六、室内整理

返回驻地当天,指导学生将当日在野外采集的标本和测量数据以及有关的实习记录,按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气候等分组分类整理并保存好。整个实习过程结束后,指导学生将整个实习过程中获得的资料以及有用数据整理并以专业思维和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综合,提取有用数据以便进行实习报告的撰写。

七、实习报告的编写

实习最后,每个人应提交一份实习报告,将本次实习情况及本人在实习中的收获全面、准确地用文字表述出来。实习报告的编写方式、内容如下:

(1)实习概况 内容包括:

实习时间、参加人员及组织情况; 实习目的、实习主要过程和实习内容; 实习区及地质、地理概况。

(2)实习报告正文部分

在野外记录了大量的各种地质资料,系统整理后,可分岩石矿物的野外识别;桂林地层和地貌;各种地质作用等专题。每个专题中又有不同类型的内容。编写过程中可在以上专题中任选一项内容,但在“地质作用”专题中,构造方面的内容是不可少的。编写过程中,应有现象描述、成因分析、变化规律等。

(3)实习后的感想

可以谈谈实习的收获、自己的感想、存在的问题,或者对某野外实习中观察到的地质内容例如资源、环境等谈谈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对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

实习报告要求立意明确,资料详实,思路清晰,文理通顺,自己认为有必要时也可附些图件说明问题。编写实习报告是每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表现,而这些能力是地质学科的学习中必不可少的。每个同学都应认真对待。

编写报告材料来源主要来自野外记录,可以参考有关的教材和书籍,可以互相讨论,但不能相互抄袭。报告字数不少于2000字。

实习成绩的评定主要根据每个人三方面的表现:野外实习中的表现;野外原始记录;实习报告。实习结束后,每个人应提交的作业是:野外记录本和实习报告。

第三章

桂林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

第一节

区域概况

一、地质地貌

(一)地层 :

区内地层出露较全,其中以上古生界地层特别是泥盆系分布面积最广,其次为下石炭统;下古生界以寒武系、奥陶系分布最广,主要分布于实习区外围山区。现由老至新简述于下:

1、前寒武系(An∈):包括区内最老地层板溪群为浅变质相碎屑岩夹碳酸盐岩,主要分布于西北部。

2、寒武系(∈):主要为海相碎屑岩,间夹少量碳酸盐岩。由于区域变质的影响,岩石受轻度变质,主要分布于西部、西北部,厚度巨大,达数千米。

3、奥陶系(O):为海相碎屑岩,底部见碳酸盐岩,页岩中产笔石及腕足类,主要分布于北部,厚度超过千米。

4、志留系(S):为海相碎屑岩,零星分布于北部。

5、下泥盆统(D 1):分布于南部,为滨~浅海相碎屑岩,产鱼类、双壳类及腕足类化石。局部夹鲕状赤铁矿层。分上下二组,厚度 500-1000m。

6、中泥盆统(D 2):区内广泛分布,分上下二组;下部称信都组(D 2 x),滨~浅海相碎屑岩,主要岩性为紫红色砂岩和泥岩,向上部颜色变浅,为灰绿、灰黄色。产双壳类、腕足类及鱼类碎片。局部夹鲕状、豆状赤铁矿层,厚度 280-500m。上部称东岗龄组(D 2 d),浅海相碳酸盐岩,主要岩性为灰色厚层~块状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常见腕足类、层孔虫、珊珊化石。此期岩相分异明显,局部可出现较深海水条件下的硅质、泥灰质沉积。厚度 60-500m。

7、上泥盆统(D 3):区内分布极大,分浅水型和深水型两套沉积地层;表明此期沉积受古构造的控制形成两类同期异相的沉积。

(1)浅水型(碳酸岩台地沉积)分下部桂林组(D 3 g)及上部融县组(D 3 r),桂林组岩性为深灰色中厚层状灰岩,以盛产枝状层孔虫为特征,厚度 200m ; 融县组岩性为灰白色块状灰岩、鲕状灰岩,化石罕见,以岩性质纯、色浅、不显层理,并常见鸟眼构造为特征。厚度大于 400m。

(2)深水型(台地边缘或台沟沉积),分下部榴江组(D 3 l)及上部三里组(D 3 s);榴江组以硅质岩和硅质页岩为特征,产丰富的竹节石化石;三里组以扁豆状灰岩为特征。深水型的上泥盆统厚度仅为浅水型的几分之一。总厚小于 400m。

8、下石炭统(C 1):区内分布于中部地带,分下部岩关组(C 1 y)及上部大塘(C 1 d):岩关期由于继承了晚泥盆世的沉积环境、古地理、古构造,因而亦分为浅水型和深水型两套同期异相的沉积。

(1)浅水型:岩关组为一套灰至深灰色灰岩、白云岩,间夹富含海百合茎的泥灰岩。产珊瑚及腕足类化石。厚度 468M。(2)深水型:岩关组为一套灰黑色页岩、硅质岩、纹层状泥灰岩。产菊石、海百合、双壳类等。地貌特征为土丘。厚度 200m。大塘组在桂林附近为一套浅海相碳酸盐岩,岩性以深灰~黑灰色中至厚层状灰岩夹薄层泥灰岩为主,局部夹硅质岩及白云岩、常见腕足类化石。厚度大于 300m。在兴安以北上部夹劣质煤层,出现了短暂的海陆交互环境。

9、中、上石炭统(C 2+3):全为白云岩,产蜓类化石;分布于区外。

10、二迭系(P):分布于区外。以灰岩、硅质岩及含锰为特征。

11、三迭系(T):分布于区外。为桂北地区最晚的海相地层,以页岩、灰岩为主。

12、侏罗系(J):分布于区外。为陆相地层,以砂页岩夹煤层为特征。

13、白垩系(K):零星分布区内西南及北部边缘。为陆相地层,岩性以紫红色砾岩、泥岩及灰白色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厚度大于 200m。

14、第四系(Q):分布广泛,为冲积、洪积、残积、坡积及洞穴堆积成因的最新地层。可为分下部更新统和上部全新统。

(1)更新统(Q p):冲积层:零星分布于河流两侧的二、三级阶地上,高出水面 15-30m,多为基座阶地及堆积阶地,堆积物具二元结构:下部为河床相砾石层、砂砾石层、砾石成分复杂;上部为河漫滩相含砾亚粘土、亚砂土,厚度大于 16m。残积~坡积层:分布于山麓、丘陵及陇岗地带,为红色、杂色或灰白色砂、砾、亚粘土及粘土;厚度 5-15m。洞穴堆积:分布于溶洞中,底部为砾岩、含砾亚砂土,中部为砂质粘土、含砾亚粘土或砂,上部为石灰华盖板;产哺乳类化石(剑齿象、大熊猫等)。厚度 1-5m。

(2)全新统(Q h):分布于现代河床、河漫淮、一级阶地、溶洞及岩溶洼地。其中以河流冲积层较发育,具二元结构,下部为大小混杂,不稳定的泥炭层。厚度 3-7m。

(二)地质构造

本区位于南岭纬向构造带之西以及广西山字型构造东翼西侧,属桂东南北构造带的桂林孤形构造亚带。并夹于东西两侧之富川及大瑶山南北构造亚带之中,主要出现地貌有元古界板溪潭至上古生界,下石灰统及中生界下白垩统,新生界第四系,其中元古界至下古界构成基底岩系,上古界至新生界为界层沉 9 积,降上古生界中泥盆统东岗岭至下炭统主要为碳酸盐岩外,其余则主要发育碎屑岩。

孤形构造是在早期桂林——柳洲北东向拗陷的基础上(即基底岩系经广西运动形成北东向拗陷区,而后接受上古生界盖层沉积)经印支、燕山运动使盖层褶皱,其间由于地球自转速度的加快而引起自东而西的水平挤压力,在使盖层沉海洋山凸起两侧斜坡面向西滑动过程中,因受区域上南北向大瑶山复背斜和桂林北降起的制约和受北东向灵川断裂带及架桥岭凸起的阻挡至使盖层产生差异滑动而形成弧顶向西突出的弧形构造由上所述,并从弧形构造东西两侧皆与南北构造带过渡,说明弧形构造是在其特定边界条件下,形成南北向构造的变种。

弧形构造带展布范围,北起全洲绍水,南到平乐青龙,西达永福罗锦一带,东抵恭城栗木以西,约相当于东径110°57’——110°53’,北纬24°30’——25°50’,南北长150公里,宽70余公里,北翼展布于长安灵川境内,自北而南宽45—60公里,故其总体为一北窄南宽的状形态,其原因是弧形构造的北西侧与新华夏委灵川断裂带呈斜接复合受其桥压所致,弧位于临桂睦洞至灵川南圩一带,约为北纬25°03’—25°08’,位置适中,故总体而言,两翼仍基本对称。

组成弧形构造的主要成分主要为一系列平行展布的弧形线状褶皱和递冲断裂,由于受基本构造的控制和后期构造的干扰,褶皱基线常现弯曲和起伏而呈鞍状,背斜和向斜相干大致平行排列。一般是背斜较为狭窄,向斜较宽缓,岩层倾角段为20°-30°,局部可见缓倾或陡倾岩层。其原因与所处不同构造部位和不同岩性特征有关。如褶皱的轴部或厚层状大于一般较来缓为10°左右。而在翼部或近裂挤压带,中薄层状灰岩而倾角较陡,可达50°-70°或更陡,主要弧形褶皱自西而东有:

塘家湾——驾桥岭背斜,灵川——六塘向斜,黄山—— 田——大圩向斜,东山——阳溯背斜,高尚田——福利向斜,狮子山——马山背斜等,上述背斜中常见次级褶皱发育。

于褶皱形成的同时或稍后,区内弧形压扭性断裂,沉褶皱轴部发生,连续性较好,除主干断裂外,常见有伴生扭性断裂与之斜交。张笥断裂与之垂直,主要断裂自西而东——南边山断裂带,雁山——高田断裂带,灵田——白沙断裂带,高洲断裂带,四所——降村断裂带。区域节理为北东60°和北西30°两组剪节理及北西向张节理。据区域构造发展史资料,本区弧形构造发生以后,于燕山晚期至喜山期,还迭加有东西向构造。北北东向新华夏系构造和北西向构造等。但就本区情况而言其强度规模均相对较弱,较少,有不足以对弧形构 10 造作很大破坏。以致毁其外貌,因而后期构造主要是干扰利用早期构造形迹,使之力学性质发生变化。这种转变主要反映在断裂方面,褶皱改造则不明显。如弧形构造翼之北北东——北东向压扭性断裂早期为顺时针扭动,后期受新华夏系断裂复合利用改造,反映为反时针方向扭动性质,而南北的北北西至北向早期弧形构造的压扭性断裂,因相继受后期新华夏系构造成分的大义山式张性断裂的作用、改造和晚期北西向压扭性断裂构造的复合迭加,常使断裂后期表现为张扭性质,晚期则又反映压扭性特征,近弧顶的南北向压性断裂,则因后其东西向构造的活动而使其具有张性的改造,晚期又受新华夏系的影响。

总之,区内断裂力学性质转变与不同构造区域应力场的改变有关,它使构造复杂化,向有利或不利于岩溶地下水活动发展。是控制岩溶,洞穴发生、发展因素之一。因而在分析本区地貌与岩溶洞穴发育特征时,值得注意研究。

(三)岩浆活动及变质作用

1、岩浆活动

区内岩浆岩分布于北部边缘地带,主要为加里东期及燕山期的酸性岩浆侵入,东部的劳江岩体为加里东期侵入的花岗岩株,下泥盆统莲花山组不整合覆于其上,未受变质。东北部外围的海洋山花岗岩体亦为加里东期侵入岩基 , 与寒武系、奥陶系侵入接触,而泥盆系不整合覆于其上,未受变质。北部的猫儿山花岗岩体为多期活动侵入岩体。主岩体以岩基产出,侵入于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中,属加里东期侵入。中生代时随着南岭地区广乏的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燕山期酸性岩浆以岩株的形式大量侵入苗儿山、越城岭的加里东岩体中,形成复式岩体。区内南部的南源洞花岗岩体为小型岩株。侵入于下石炭统岩关组中,围岩蚀变明显,无疑属中生代之侵入。

2、变质作用

广泛而强烈的加里东运动(广西运动)伴随而来的即为区域变质作用。致使震旦系及早古生代地层普遍发生轻度的区域变质,岩层强烈褶皱,泥质岩石(如页岩、泥质粉砂岩)中的粘土部份变为绢云母,局部尚有变为绿泥石者,致使泥质岩石变质为板岩,千枚页岩,这是区内加里东构造层区别于相对年轻的海西构造层的一个特点。即前者多经受了一次广西运动的改造。在加里东期侵入体的接触带上,寒武系、奥陶系的岩石由于受岩浆热力的烘烤,岩石中的粘土成分发生集中乃至重新结晶,形成斑点状板岩,越靠近岩体,则斑点越明显、越变大,依次形成斑点状绢云母角岩,斑点状绿泥石角岩,斑点状云母角,这种现象和规律是确定泥质碎屑岩与花岗岩侵入接触的有力证据,也是寻找隐伏岩体的可靠方法之一。这类角岩的标本可在漓江沿岸的砾石中普遍见到。如果花岗岩侵入的围岩是碳酸盐岩,则产生大理岩化,硅灰石化,矽卡岩化,如 11 南源洞岩体即普遍见到。断裂作用也可使岩石变质,形成碎裂岩、构造角砾岩、糜棱岩、这往往是断层存在的证据。

(四)矿产资源

区内矿产丰富,种类较多,内生、外生矿产均有。金属矿种有铅、锌、铜、铁、钨、金及外围的锡、锰等;非金属矿种有石灰岩、白云岩、大理岩、重晶石、硅灰石、石英砂岩(玻璃原料)、磷、煤及外围的滑石等。值得指出的是,建筑用石材、砾石、砂、粘土也是重要的矿产资源。

(五)地貌

桂林附近主要是上泥盆统(D5)灰岩,层厚,质纯,为岩溶地貌的广泛发育提供了优异的物质基础,同时桂林)阳朔地区又是一南北走向的复向斜,复向斜构造控制了本地区的基本格局,复向斜核部为下石岩流灰岩,其初始地形低浅。本地区的主要河流——漓江两岸地下水以平流动为主,因此,岩溶作用特别强烈,地貌上形成了孤峰散立的孤峰平原,漓江两岸的地区,离河流越远,其初始地形越高,地下水流动则由水平流动过渡到以垂直渗透为主,由于地面和地下水的作用减弱,所以,距漓江较远的石灰山地发育峰从洼地,距离江稍近的山地边缘发育峰林谷地。由于喜马拉雅山运动以后,本区间隙性上升,故在漓江两炭灰岩地区形成多层状的岩溶洞穴。可见,地质构造,岩性以及地表、地下水对岩溶地貌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1、七星岩:位于花桥东面普陀山之中。

上泥盆统融县组的中上部,厚层块状碎屑灰岩,倾向西南,倾角5~15度,北西及东北两组高倾角裂隙特别发育,使岩层具有较好的次生渗透性,并在地下水的长期作用之下,形成七星岩这个绚丽多彩的洞穴系统。

(1)七星岩山体已洞穴化,其洞穴系统主要有:霞洞(游览进口),弹子岩,曾公岩,元风洞,省春岩,老虎岩,抽水洞及豆芽湾水洞口等23个洞口,洞穴呈层状分布,共有四层:上层相对高度(指洞底高出平原面)为35-40米以上,以普陀茶室洞穴为代表;中层,相对高度为25-30米,以游览廊道为代表,是典型的“地下沙道”型洞穴,其长度大于1300米,中层与下层洞穴一般不易区分,下层洞穴有以下特征:A、洞壁边槽发育,说的当时地下水流长期不稳定,对洞壁侧蚀作用强烈,同时多层边槽的存在说的地壳的多次上升,洞壁还发育有蚀坑、蚊蚊等,说的地下水承压的性质。B、洞内化学堆积物有石幕、石幔、石钟乳、石柱、石笋、石葡萄、边石。C、有多处洞道和底层的现代河道垂直并且连通,洞内多处有塌陷坑,陷落及陷裂隙。

(2)从龙隐洞左壁张定叟等人的石刻上发现的石钟乳长1.6米,据考证石树是宋代的,距今已有800年历史,依此可以推算该石钟乳的生长速度为20厘米/ 12 百年。

2、芦笛岩

位于桂林市西北郊桃花江右岸的光阴山南侧,所在地层是上泥盆统融县组下部,岩性为亮晶砂屑灰岩及残作微晶砂屑灰岩,质纯层厚,岩层向西北缓倾,倾角小于15度,北60~70度西及北30度东两组节理或断层十分发育,常形成强烈的构造破碎带,因此,岩溶发育强烈。

芦笛岩为囊状溶洞,洞口绝对高程比七星岩高1-2米,洞穴东西长240米,南北宽50-90米,洞高多在10米以上,最高处为18米,洞内堆积有大量的化学堆积物,其规模宏大,形态万千,实为罕见,洞内堆积物西半部有大量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幕、石瀑布等;东半部洞顶逐渐向边缘降低,显得十分开阔、空旷,洞底相对较低,利用积水,故近期有边石发育。

芦笛岩与七星岩比较,芦笛岩的洞穴化学堆积规模宠大,而七星岩则广泛发展有边槽和石窝,一般认为七星岩距主河比芦笛岩要近得多,在洞穴形成过程中,七星岩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自然密切得多,岩溶水的水平活动也必然强烈得多,其流速和能量都很大,侵蚀作用十分明显,因而洞穴旷阔幽长,边槽和石窝引人注目。

3、穿山洞

穿山洞位于桂林市东南小东江之东岸,是峰林平原上的一座石山,穿山的洞穴以横向洞穴为主,自然洞穴有30个。除了横向洞穴之外,还有些筒状的竖向洞穴,共有7处,它们连接上、下层横向洞穴,并且底部多伸延到现今地下水位以下,其顶部多在枯水面以上35米范围内,即主要在这个高度发育的,不过大多数因有崩块,人工堆积物和粘土等充填而未能直接见到水面。

穿山的洞穴主要分布在山林四周,尤以西半部最为发育,这些不同高度的洞穴有一个共同特点属流入型。即古水流是从洞外往洞内流,古平原地面的水流主要来自山东方向,即水文网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洞穴主要发育在枯水位高40米范围内,洞穴县有浅饱水带洞穴的特征,在洞穴空间形成后,由于洪水泛滥,从洞口和裂隙带入大量粘土物质,沉积于洞底,当洪水消退后有较多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化石在洞口附近堆积下来,并在距今3.6—3.3亿年左右形成了钙华板和大量化学沉积物。随后溶蚀作用和洞穴化仍然继续进行,部分粘土被冲刷流失形成吊石柱,在坍塌的粘土层之上,在距今7000-8000年期间内产生了后期的化学沉积作用,生成了洁白的石钟乳、石柱、石盾、石幔等产物,穿山岩中的鹅管、石枝等仍是最新的产物,还在继续发育。

4、甑皮岩

位于桂林市南郊大风山附近一座独山的西南山麓,独山的岩性为上泥盆地纪融县组灰岩,甑皮岩洞口西南方向,背风向阳,洞穴分主洞、矮洞和水洞三部分,总面积达400平方米以上,1973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主洞内发掘出大量的石器、陶片、螺蚌壳和其他动化石,并出土了三十余具人类骨骼化石,经炭14洼测定,贝壳和骨化石的年龄约为一万年左右,化石分散在堆积层内,堆积层主要是亚砂土和亚粘土,大小不一的角砾石,以及三层石灰华层,径碳14法测定,这三层石灰华层年龄从下至上,依次为6千6百年、4千年、3千年左右。考古工作者认为,甑皮岩洞穴遗址是新石器早期的洞穴遗址,是我国华南地区一种典型的原始文化。

5、优坡山还珠洞和象鼻山水月洞一样,是发育在江水面附近的侧洞,它们的形成主要是漓江水流的机械侵蚀为主,而且现在还在发育,洪水期还会受到江水的冲刷侵蚀,可以看到洞壁上正在受江水侧蚀的边槽,蚀余石柱——试剑石,沿着岩石层面侵蚀展布的涧底等。

6、由桂林至阳朔,沿途能见到的岩溶地貌主要有:(1)石芽与溶沟:

地表水沿灰岩坡面裂隙流动,溶蚀和冲蚀出许多宽数十厘米至几厘米,深几米至几十米,最深的可达数十米,长度不定的沟槽,叫溶沟,其底部长被碎石和泥土填充,沟槽之间突起的石脊,叫石芽,如果地下水沿灰岩中垂直裂隙溶蚀较深,则可形成许多较高大的石芽,叫石林,单个的石芽可叫石柱。

(2)孤峰、峰林和峰丛

孤峰是坚立在岩溶平原或溶蚀盆地上的孤立石灰岩山峰,数十米至百余米,是石炭岩山地遭受大量溶蚀后残留下来的,在产状近水平的灰岩层(往往在褶曲轴部附近)孤峰多呈柱状,岩壁陡立,如桂林王城独秀峰,有“南天一柱”之誉,也有呈园柱状的,如朔阳城中俊秀的碧连峰,在倾斜岩层中(往往在褶曲翼部)孤峰则多呈不对称的山峰,山坡顺岩层倾斜的一侧较缓,另一侧较陡,如桂林老人山。

峰丛是一种连座的岩溶峰群,基部完全相连,顶部分散成一个峰脚高低不一的塔状,形状山峰,它与峰林的区别主要是基部与山峰部分的比例不同,峰林是山峰部分超过基座部分,而峰丛则是基座部分超过山峰部分。

在桂林附近,漓江沙谷,峰丛一般发育在距漓江较远的山地,峰林位于距河床较近的山地边缘,而孤峰则稀疏地点缀在宽广的溶蚀盆地和岩溶平原之上(如桂林伏波山、独秀峰等)。

在葡萄乡附近的公路旁可看到一座孤峰上的垂直节理发育而成的石柱。总有一天,这石柱会崩塌下来,由于石灰岩的垂直节理发育,山坡产生重力崩塌,14 许多峰林和孤峰的陡坡就是这样平行后退的。

7、尧山是桂林附近的最高峰,海拔909.3米,它是南北走向逆断层的上升盘,岩层为古老的泥盆系紫色砂岩,在地貌上,它与桂林冲积平原(下伏岩层为上石炭系黑色灰岩),形成一个明显坡折,由于尧山的花高达700多米,所以,在山麓广泛发育大片的洪积扇,这些洪积扇连成一片,形成山脚倾斜平原,但是由于后期坡面水流的破坏,使得平原支离破碎,部分冲沟的陡坡形成的剖面上,可以看出洪积物的内部结构,据地院的工作,认为从山脚至公路,洪积物厚度逐渐变小,砾石粒经也逐渐变小。

8、江心洲和心滩

从灵川县三街以下,漓江属分汉河床,河床宽浅,多江心洲和心滩,总的来看,本区漓江内的心滩和江心洲位置较为稳定,主支汉不像长江中下游的汉道那样频繁交潜变动,阳朔的金鳌洲和桂林的紫家洲,早在唐代或这以前就出现在诗文中,但至今变化不大,很可能是因为洲滩形成时的气候,水流状况和现今有所不同,今日之水已不可能挟运这类较粗的砂砾质流积物所造成,现今漓江河床处于稳定状态,在比降、大小和形状方面见不到趋向性的变化。

9、岗地

星散出现于岩溶平原之上,主要分布在桂林二塘至六塘一带,一般为几平方公里大小,岗地的组成物质是红土砾石层,高出于平原面上,低者相对高度为十余米,高者达40余米,关于这一红土砾石层的成因,还存在很大的争论,有以为是洪积物,有的人认为是冰川堆积物。

二、气候

本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总的特征是炎热多雨。年平均气温为18-19℃年降水量从北西向南东递减。蒸发量侧反向变化。

降水量全年分配不均,四至七月降水量占全年的62%,秋季霜少较为干燥,冬季气温低时有霜雪。

三、水系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流大多沿着地势呈倾斜面,从西北流向东南,形成了以红水河—西江为主干流的横贯广西中部以及支流分布于两侧的树枝状水系。其中集雨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986条,总长度有3.4万公里,河网密度0.144公里/平方公里。分属珠江、长江、桂南独流入海、百都河等四大水系。珠江水系是广西最大水系,流域面积占广西总面积的85.2%,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833条,主干流南盘江—红水河—黔江—浔江—西江自西北折东横贯全境,全长1239公里,出梧州流向广东入南海。长江水系分布处于桂东北,流域面积占广西总面积3.5%,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0条,主要河段有湘江、资江,属洞庭湖水系上游,经湖南汇入长江。其中湘江在兴安县附近通过秦代开凿的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独流入海水系主要分布于桂南,流域面积占广西总面积10.7%,较大河流有南流江、钦江、北仑河等,均注入北部湾。经越南入北部湾的百都河水系流域面积占广西总面积0.6%。喀斯特地下河众多,有433条,其中长度超过10公里的有248条,坡心河、地苏河等均独自形成地下河水系。

四、土壤:

桂林地处南岭山系的西南部,属红壤土带,以红壤为主。酸碱度为4·5~6·5。依其成土的母质可分为红壤土、石灰土、紫色土、冲击土、水稻土等5个土类,14个亚类,36个土属,89个品种。河流冲积母质砂壤土和水稻土,土层深厚,耕作性良好,是水稻和蔬菜高产区。中色石灰土和黑色石灰土,宜旱地作物和林业生产。

第二节 实习主要观测内容及路线

一、牛塘界

路线:桂林工学院——大溶江——牛塘界钨矿——桂林工学院

目的:观察苗儿花岗岩岩体的岩性特征及其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初步认识小型钨矿及其岩石特征。

内容

(一):花岗岩岩性特征及其风化壳剖面(如下图): 位置:城岭林场340°沿公路约500M公路边。

观察内容:

1、花岗岩风化壳剖面特征;

2、花岗岩岩性特征.描述:

一、在该点可见一人工揭露的花岗岩风化壳剖面。风化壳剖面总厚度约3米,从上至下可分为土壤层、强风化层、半风化层和基岩。其中土壤层的厚度约0.2米,呈黑褐色,较疏松,植物根系发育,强风化层的厚度约0.3米,呈黄褐色,岩石强烈风化呈土状,半风化层厚约1米,呈黄灰色,花岗岩中的长石风化呈白色高岭土,黑云母风化后呈褐红色铁质物;基岩为花岗岩,露出厚度>1.5米,岩石新鲜呈浅灰色(见上图,详述见二)。

二、花岗岩岩性特征:浅灰色—灰白色,块状构造,似斑状结构。斑晶为正长石、斜长石、石英和黑云母。正长石呈肉红色,自形较好,板柱状,具卡氏双晶,大小不一,一般长4—5CM,宽约1—2CM,含量约30%;斜长石,呈灰白色,半自形,柱状,粒度0.8—1CM,含量15%—20%,石英,呈烟灰色,它形,油脂光泽,粒度0.8—1,含量15—20,黑云母,呈黑色,片状,含量10%,因部分蚀变为绿泥石。基质为正长石、斜长石、石英和黑云母等,含量约20%—30%。由上述岩性特征可定名为斑状花岗岩。

内容

(二):花岗岩与围岩的侵入接触关系;(如下图左): 位置:牛塘界钨矿大门口内。

观察内容:花岗岩与围岩的侵入接触关系。(见下图右)描述:

在该点可见苗儿山花岗岩体与其围岩(震旦系变质岩)的侵入接触关系岩体为细粒花岗岩,风化后呈褐色,近围岩处云英岩化强烈。围岩为震旦系浅变质砂岩,受岩体热接触变质后致密坚硬。岩体与围岩接触面不平整,沿接触面并有晚期石英脉侵入。图片为素描图中红色园所在位置。

内容

(三):花岗岩与围岩的侵入接触外接触带的白钨矿、金属硫化物的矿化现象。

位置:牛塘界钨矿坑口。

观察内容:观察坑口矿石堆中的钨矿石特征。描述:

矿石呈浅灰色,团块状构造,金属矿物主要为白钨矿、黄铁矿及少量的方铅矿、闪锌矿。矿石矿物主要为石英、萤石及围岩角砾。

其中,白钨矿呈米黄色,不规则团块状,分布于石英脉与围岩的接触部位。(如下图左)

黄铁矿:稻草黄色,呈大小不等的斑块状分布与围岩中。(如下图右)

萤石:淡绿色,微透明,呈不规则的脉状分布于围岩中。(如下图)

思考:

1、风化壳剖面是如何分层的?

2、岩体与围岩各有何特征?

二、胡家垌

路线:桂林工学院——兴安——胡家桐——桂林工学院

目的:通过学生自己定点、观察并描述地层岩性及背斜构造现象、测量岩层产状、绘制剖面图,检查本次《普通地质学野外实习》的效果。内容:

1、对下石炭统大塘组下段岩性及海相化石进行观察描述;

2、对胡家垌奋箕湾背斜进行观察描述并绘制剖面图; 位置:兴安胡家垌奋箕湾。

观察内容:观察下石炭统大塘组,描述胡家垌背斜。

描述:(具体内容有同学们自己完成)

(1)下石炭统大塘组(C1d)(由西向东分下、中、上部描述)(2)胡家垌奋箕湾背斜(对核部、翼部地层及产状、轴面和枢纽产状分别加以描述,并绘制背斜剖面图)

3、测量地层和背斜产状。说明:该点为实习考试点

三、公平

路线:桂林工学院——灵川猫山——青狮潭水库——桂林工学院

目的:了解沉积铁矿的基本特征和产出条件及碳酸盐岩石区的天生桥现象。内容

(一):中泥盆统东岗岭组石灰岩中的天生桥现象(见下图):

位置:九屋村SSE170°1km处山崖下。观察内容:石灰岩区的天生桥现象。描述: 该点为一北东向展布石灰岩孤峰地貌,出露中泥盆统东岗岭组(D2d)厚层灰岩,灰岩质地较纯,孤峰南东侧为一陡立山崖,崖高15-20m,崖长>100m,在崖脚下可见一天然拱形溶洞,洞高(距水面)约3-7m,洞宽8-20m,一条小溪由洞中流出沿山脚而过,状似一天然拱桥,乡民称“万年桥”。沿山崖下发育连 20 续的溶蚀边槽。

内容

(二):中泥盆统信都组上部的沉积赤铁矿。位置:青狮潭水库北西岸山腰公路边 观察内容:中泥盆统信都组鲕状赤铁矿层 描述:

铁矿层产位于中泥盆统信都组(D2x)上部,顶板和底板均为黄绿色砂岩、泥岩互层。矿层较平缓,产状107°∠18°,厚度>1m。矿石为块状或条带状构造,鲕状结构,矿石矿物有赤铁矿、黄铁矿、赤铁矿呈鲕状,粒径1mm左右,黄铁矿多呈细脉状穿插于矿石中:脉石矿物由石英、粘土矿物和鲕绿泥石。

思考:

1、碳酸盐岩石区的天生桥是如何形成的?

2、本区中泥盆统的沉积铁矿是如何形成的?

四、反虹管:

路线:桂林工学院——潘家——反虹管——桂林工学院 目的:

1、观察河流的地质阶地作用及其主要产物;

2、观察下石统岩关组性特征及其构造现象。内容

(一):河流的侧蚀作用、冲积物特征及河漫滩地貌; 位置:刘家村北渡口河漫滩上。

观察内容:

1、河流的侧蚀作用现象;

2、河漫滩地貌;

3、冲积物特征。

描述:

该点位于漓江由北向南转为由东向西流动的转弯处,可见河流侧蚀地质作用现象。南岸为岩岸(侵蚀岸),河壁较陡,水深较大且流速较快:北岸为沉积作用形成的河漫滩,滩面较平坦,水深较浅且流速较慢。河漫滩宽20-30cm,由砾石和砂组成。砾石成分主要为砂岩、花岗岩、脉石英、角岩及少量的硅质岩、灰岩,其中量最多的是砂岩。砾石的磨圆度好,分选性亦较好,由岸边至河床粒度由细变粗,岸边粒度多为6-7cm,近河床粒度多为10cm左右。砾石的扁平面多向河床方向倾斜。

本点向西望,河流分叉,见心滩,西北望见一、二级阶地。(见下两图)

内容

(二):一级阶地上的二元结构 位置:洲尾村北岸泻洪渠与漓江交汇处。观察内容:河谷阶地的二元结构。描述:

本点发育一个比较完整的阶地剖面。阶地由冲积物构成,属一级堆积阶地。剖面较平坦,阶地剖面高约3.5m,可见明显的二元结构现象,上部为河漫滩相,厚0.5-1m,为细砂和粘土。下部为河床相,厚2.5-3cm,为砾石和粗砂。砾石磨圆度、分选性均较好,且由上到下粒度略增,一般大小为3-10cm。砾石扁平微向河床倾斜,局部呈叠瓦式排列。(如下图)

内容

(三):下石炭统岩关组岩性特征及其构造现象。位置:刘家村南岸渡口。

内容:

1、下石炭统岩关组(C1y)岩性;

2、构造现象;

3、学习使用罗盘仪测量岩层产状。描述:

1、下石炭统岩关组(C1y)岩性特征:为深灰色薄层状泥质灰岩和泥晶灰岩,其产状为:68°∠45°。

2、灰岩中有两组方解石脉发育,一组沿岩石层理发育,呈薄膜状,脉幅0.3-1m,其上可见擦痕和阶步。由擦痕和阶步特征可判断该处岩层曾发生逆向滑动。另一组为穿层陡倾斜脉体,呈雁行排列,单脉呈透镜状,产状以305°∠65°为主,脉幅0.2-0.5cm不等。

由陡倾斜方解石脉切穿顺层方解石脉的现象,可判断后者形成较早,前者形成较晚。

思考:

1、河流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有何区别?

2、河流冲积物有何特征?

五、螺狮山

桂林工学院——灵川——螺狮山——桂林工学院

目的:认识上泥盆三里组——下石炭统岩关组岩性特征及褶皱现象。内容:观察上泥盆统三里组——下石炭统岩关组岩性特征,并绘制剖面图.位置:螺狮山牛头岭。

观察内容:观察螺狮山牛头岭上泥盆统三里组——下石炭统岩关组剖面。描述:

由洞向西沿剖面依次可见上泥盆统三里组上段(D3s2)扁豆灰岩,三里组下段(D3s1)灰岩、三里组上段(D3s2)扁豆灰岩、下石炭统岩关组下段(C1y1)硅质岩,岩关组上段(C1y2)碳质页岩夹粉砂岩。下石炭统岩关组下段(C1y1)硅质岩。

由西向东,构成一个背斜和向斜构造。背斜核部地层为上泥盆统三里组下段(D3s)灰岩,两翼地层为三里组上段(D3s)扁豆灰岩,两翼产状169°∠13°,向斜核部地层为岩关组上段(C1y2)碳质页岩夹粉砂岩,两翼地层为下石炭统岩关组下段(C1y1)硅质岩,西翼产状为117°∠35°,东翼产状335°∠32°。(如下图)24 其中:

上泥盆统三里组上段(D3s2)扁豆灰岩(见右图)

扁豆状灰岩:灰-浅灰色,薄层状,扁豆体为泥晶灰岩,呈透镜状、蠕虫状、豆荚状,大小不一,多为0.5×2cm2。胶结物为泥质条纹,条纹呈褐黄色,绕扁豆体波状起伏分布;

条带状灰岩:灰-浅灰色,条带宽5-30cm,成分为泥晶质灰岩,胶结物亦为泥质条纹。

岩层产状:310°∠25°.上泥盆统三里组下段(D3s1)灰岩:浅灰色,中厚层状,砂屑结构。图片所示位置近背斜核部,故岩层近于水平。(见下图)

下石炭统岩关组下段(C1y1)硅质岩:灰-灰黑色,风化后呈褐黄色,薄-中厚层状,岩石致密,性硬脆,风化碎块呈棱角状。岩层产状:118°∠53°.(见下图)25

下石炭统岩关组上段(C1y2)碳质页岩:灰黑色,页理发育。成分为粘土矿物。(如下图):

思考:

1、上泥盆统—下石炭统各组段岩性特征有何不同?

2、如何鉴别褶皱的存在?

六、漓江

路线:桂林工学院——杨堤——兴坪——阳朔——桂林工学院 目的:

1、认识漓江岩岸的岩溶地貌;

2、观察地下河及溶洞特征。

内容

(一):认识漓江岩岸的峰丛、峰林、孤峰岩溶地貌特征;

漓江山桂林至阳朔岩岸岩溶地貌发育,类型多样,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桂林市区附近为孤峰平原:桂林市区以南至阳朔,逐渐变为峰丛和峰林。(见以下组图)

右图为奇峰镇一带漓江沿岸的峰丛地貌。

右图为九马画山一带漓江沿岸的峰丛地貌。

下图为阳朔高田一带峰林地貌:山峰林立,基座均不相连。

内容

(二):观察漓江岩岸多层洞穴特征;(见下图)

内容

(三):观察地下河及溶洞特征。

漓江岩岸溶洞、地下河发育。图为冠岩地下河出口与漓江交汇处。溶洞内钟乳石多见。(见下图)

思考:

1、漓江岩岸溶发育有何规律?

2、多层洞穴是怎样形成的?

七、永福

目的:认识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及斜冲断层。

内容

(一):观察白垩系与下石炭统岩关组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位置:永福凤山西南半山腰。

观察内容:白垩系与下石炭统岩关组角度不整合接触。(如右图)描述:

该点可见白垩系(K)与下石炭统岩关组(C1Y)角度不整合接触现象。不整合面凹凸不平,不整合面之上为白垩系(K),岩层产状为:94º∠26º;不整合面之下为下石炭统岩关组(C1Y),岩层产状:20º∠37º.白垩系(K):底部为土黄色中—厚层状含砾沙岩。砾石成分主要为硅质灰岩和燧石。砾石大小不一,砾径0.5—3cm最大的有10cm,尖棱状胶结物为钙质、泥质和硅质。

下石炭统岩关组(C1Y):深灰色薄—中硅质灰岩。岩石致密较硬、性脆、层理清楚。灰岩中方解石脉较发育,较难风化,突出于风化面表面。

白垩系(K)与石炭系(C)不连续,之间缺失二叠系(P)、三叠系(T)、侏罗纪(J),且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一致,故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内容

(二):观察斜冲断层及其伴生的小构造现象。位置:永福县城管镇凤山西侧半山腰。

观察内容:

1、白垩系与下石炭统岩关组角度不整合接触;

2、斜冲断层及其伴生的小构造现象。(见右图)

描述:

1、白垩系(K)与下石炭统岩关组(C1Y)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不整合面起地层为下石炭统岩关组(C1Y)灰色薄—中厚层硅质灰岩,产状为175º∠20º。

2、斜冲断层:发育在不整合面之下的下石炭统岩关组(C1Y)地层中,断层面较平整,产状为: 70º∠26º,断面上具有明显的擦痕(侧状产状35º∠45ºN)和阶步。断层带宽30—40 cm。带内构造透镜体(见右图)、劈理和小褶皱(见下图)发育。两盘的岩层均有明显的牵引现象。

综合擦痕阶步(见下图)滑向、透镜体、霹雳排列形式、小褶皱轴面倾向、两盘底地牵引现象可知该断层为一斜冲断层(或逆—平移断层)。

断面上擦痕阶步

思考:

1、角度不整合是怎样形成的?

2、识别断层的标志有哪些?

八、杨堤

目的:观察中—上泥盆统剖面;认识并描述短轴背斜和大型断层。内容

(一):观察短轴背斜及中泥盆统信都组岩性特征;

位置:合作村道班前的小山包。

观察内容:

1、观察中泥盆统信都组岩性特征;

2、观察短背斜。

描述:

1、中泥盆统信都组(D2X)岩性特征:本组岩性主要为灰白色中厚层状石英砂岩(见右图),细沙结构,成分主要为石英少量泥质、白云母。风化后呈灰黄色。岩层致密坚硬,层理清晰,产状为265º∠33º。

2、可见一发育较好的背斜构造。其核部地层为中泥盆统信都组(D2X)浅灰色(风化后呈黄灰色)中厚层石英砂岩,层理清晰。两翼地层为中泥盆统东岗岭组(D2d)白云岩夹层孔虫白云岩。东西两翼的产状分别为:280º∠35º;91º∠25º。轴面向东倾斜,背斜轴向近于南北,北端向北倾伏,南端向南倾伏,核部长宽之比约为:6:1,故短轴斜歪背斜,背斜两翼的节理比较发育。由于核部砂岩较难风化,该背斜地表呈一馒头状小山包。

说明:地面大致为褶皱面。上覆中泥盆统东岗岭组(D2d)地层被风化剥蚀,残留下伏褶皱核部的中泥盆统信都组砂岩。

内容

(二):观察中—上泥盆统剖面; 位置:合作村道班前的小山包北侧山脚下。观察内容:由此点向北观察中上泥盆统地层剖面。描述:

由南向北依次出现中泥盆统信都组砂岩、东岗岭组白云岩和灰岩、上泥盆统榴江组硅质岩、三里组扁豆灰岩。

中泥盆统信都组砂岩(见图六):浅灰色,中厚层状,细沙结构,主要成分为石英,少量泥质、白云母,风化后呈灰黄色。岩层致密坚硬,层理清晰。产状为265º∠33º。

中泥盆统东岗岭组(D2d1)白云岩(见下图):深灰色,中厚层,岩石中含有大量双孔层孔虫、腕足类等化石,化石内部构造不清楚,以被方解石交代。岩石风化面黑色,刀砍状,俗称“太婆脸”。

中泥盆统东岗岭组白云岩

中泥盆统东岗岭组(D2d2)上部泥晶灰岩(见下图):

泥晶灰岩,深灰色,薄—忠厚层状,泥晶结构,成分为泥晶方解石。泥晶灰岩中夹少量硅质岩、硅质页岩。由上至下,硅质、泥质逐渐增多。

岩石产状:262º∠16º。

中泥盆统东岗岭组上部泥晶灰岩

上泥盆统榴江组(D3l)硅质岩、硅质页岩(见下图):

硅质岩呈灰—灰黑色,风化后呈褐黄色,薄层状,岩石致密,性硬脆,风化碎块呈棱角状。含较多有竹节虫和牙形石化石。硅质页岩呈夹层或与硅质岩互层出现,易风化,风化后呈土状。

岩层产状:246º∠8º。

上泥盆统榴江组硅质岩、硅质页岩

上泥盆统三里组(D3S)扁豆状灰岩(见右图):

灰色—灰绿色,薄—中厚层,扁豆和条纹构造发育。扁豆体为泥晶灰岩,呈透镜状、蠕虫状、豆荚状,大小不一,多为0.5×2—1×4 cm2.条纹具水平纹理,围绕扁豆体波状起伏分布。条纹较细,宽约0.2—0.5 cm,主要为泥质及少量粉砂级石英,有时可见黄铁矿颗粒。由于差异风化作用,风化面上扁豆体微凹,条纹微凸。

岩层产状:233º∠22º。

内容

(三):观察白沙—寿崴断层。位置: 杨堤公路与桂阳公路交汇处附近观察内容:白沙-寿崴断层 描述:

该点为白沙-寿崴断层出露点。断层倾向西,倾角较陡,东盘为上泥盆统三里组(D3S)薄层泥晶灰岩,西盘为下石炭统岩关组(C1Y)厚层白云岩,东盘上升,西盘下降,为正断层。断层破碎带宽20—30cm。

断层证据有:

1、地貌上表现为冲沟和陡崖;

2、两盘地层岩性、产状不一;

3、断层带岩层直立,且具牵引现象;

4、断层带具大量张性角砾,被不规则方解石脉胶结。角砾棱角状,大小不等,直径多几十厘米。

上图

白沙—寿崴断层通过处,地貌上表现为冲沟和陡崖 左上图

断层旁侧的劈理

左下图

断层带内岩层破碎,为方解石脉胶结

思考:

1、褶皱的基本几何要素有哪些?

2、中、上泥盆统各组段岩性各有何特征?

九、古东

目的:观察碳酸盐岩区的多级瀑布及其岩性特征。内容

(一):观察多级瀑布; 位置:大圩古东村南边山沟中。

观察内容:石灰岩区山区小溪及多级瀑布(见右图)。描述:

古东瀑布发育在中泥盆统东岗岭组(D2d)碳酸盐岩中,瀑布总长500多米,呈多级瀑布出现,每一瀑布下均有一水潭相伴,故有“八瀑九潭”之称单个瀑布落差在4—5米左右,总落差达九十多米。

下图为古东瀑布最底级瀑布,其规模最大,瀑布宽约2.5米,斜高17米左右,落差约10米。

在瀑布跌水台阶表面有大量钙华沉积,是使瀑布逐渐长高的重要影响因素。

思考:古东的多级瀑布是如何形成的?

内容

(二):观察中泥盆统东岗岭组岩性特征。

位置:小溪上游森林乐园。

观察内容:中泥盆统东岗岭组(D2d)岩性特征(见下图)。描述:

本组岩性主要为薄—中厚层灰岩、泥质灰岩互层。岩层层理清晰。是溪水中大量溶解钙的重要来源。

山区上游主要为砂泥质岩石,受水面积较宽,地表植被发育,为瀑布的形式提供了丰富的水源条件。

十、白竹境

目的:重点观察区域性大断层及其伴生构造,并绘制断裂构造剖面图。内容:观察奇峰镇—大埠逆断层及其旁侧的伴生构造。位置:白竹境水库北侧观音山南坡。

观察内容:奇峰镇—大埠断层及其伴生褶皱构造。描述:

从水库南岸向北看,大断层地貌上表现为陡壁和台阶状。断层倾向西,倾角较缓,断层上盘为中泥盆统东岗岭组(D2d)厚层灰岩、白云岩。下盘为下石炭统大塘组(C1d)薄—中层状灰岩,含较多的燧石结核和大量的笛管珊瑚、贵州珊瑚等化石。中间缺失下石炭统岩关组(C1Y)。断层上盘岩层比较厚,主要表现为破碎,下盘岩层较薄,褶皱复杂,且多数褶皱不对称。其中较明显的一个为小型斜歪尖棱褶皱(东西两翼的产状分别为:56º∠25º;285º∠41º)(见下图);

另一个为斜歪箱状褶皱(见下图)

根据断层面产状、多数牵引褶皱、上下盘地层新老关系可推断:断层导致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为一大型逆断层。

思考:

1、区域性断层与一般的断层有什么不同?

2、该断层上、下两盘伴生褶皱发育程度为何有所不同?

十一、大圩

目的:观察下石炭统岩关组和大塘组的地层岩性及其接触关系; 观察小型褶皱和层间构造现象。

内容

(一):观察地层整合接触现象并远观“牛轭湖”; 位置:大圩钓鱼山半山腰。

观察内容:

1、下石炭统大塘组和岩关组及其接触关系;

2、轭湖及峰丛地貌。

描述:

大塘组(C1d):位于山坡上部,地形较和缓,主要为浅灰色泥灰岩与灰岩互层,灰岩呈泥晶结构,成分为泥晶方解石。泥灰岩风化后显黄色,较疏松。多见珊瑚(笛管珊瑚、贵州珊瑚)、层孔虫、腕足类等化石。(见下图组)

笛管珊瑚

贵州珊瑚化石

枝状层孔虫化石

长身贝化石

岩关组(C1Y)位于山坡下部地形较陡峻,主要为深灰色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白云岩为细晶结构,矿物成分为白云石,化石稀少。风化面呈黑色,刀砍状。

大塘组与岩关组呈整合接触,接触面上产状为135º∠23º.该点西眺约500米处为黄沙河,在河流转弯处由于河水截弯取直作用形成一牛轭湖(如右图)和心滩。该点西面更远处见大

片峰丛地貌。(如右图)

内容

(二):观察下石炭统岩关组中的小型褶皱及劈理构造; 位置:袁家村南公路与小路交汇处。

观察内容:下石炭统岩关组层间构造现象(如下图)。

描述 :

本点岩关组(C1Y)为中厚层泥质灰岩与粉砂泥质岩互层。泥质灰岩相对较 硬,表现为层间小褶皱,粉砂质泥岩较软,表现为层间劈理。层间小褶皱东翼长,西翼短,轴面劈理发育,轴面向东陡倾。层间劈理与层面同向倾斜,层间劈理产状为91º∠63º,岩层产状为110°∠40º。层间褶皱和层间劈理均指示岩层顺层逆向滑动。

此外,还可见一些晚期褶皱发育。(见下图)内容

(三):观察直立倾伏背斜、理解轴面和枢纽产状。位置:袁家村沿河进约5000米南壁。观察内容:下石炭统的小褶皱现象。描述:

该点见一背斜构造。背斜的东翼较陡,产状为72º∠62º。西翼较缓,产状为272º∠50º。轴面向西陡倾,枢纽向北倾伏。褶皱转折端可见纵张裂隙为方解石脉充填。核部可见与大褶皱同型的次级小褶皱,其枢纽亦向北倾状。

由两翼及顺产状可将该背斜定名为直立倾状背斜。

思考:

1、牛轭湖是怎样形成的?

2、间褶皱与主褶皱有何不同?

十二、唐家湾

目的:认识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及地貌特征;认识大型褶皱和张性构造角砾岩。内容

(一):过程大型直立倾伏背斜; 位置:唐家湾市委党校大门口对面。

观察内容:大型直立倾伏褶皱。描述:

该点可见一完整的背斜构造。其核部地层为中泥盆统信都组(D2X)石英砂岩、泥质砂岩和泥岩。植被发育,地貌上表现为负地形,两翼地层为中泥盆统东岗岭组(D2d)白云岩和灰岩,表现为陡峭的石山地貌,东翼产状为260º∠35º西翼产状为110º∠28º。背斜轴面近于直立,枢纽向南倾伏,为一直立倾伏背斜。

内容

(二):认识张性构造角砾岩;

位置:牛奶场小西山的南侧面山脚下。观察内容:认识张性构造角砾岩。描述:

该点可见一断裂破碎带。破碎带中构造角砾岩发育。角砾岩呈粉红色,角砾构造,块状构造,角砾呈深灰色,大小几厘米—几十厘米不等,棱角分明,杂乱分布,成分为灰岩,钙质、铁质、泥质以及不规则网脉状方解石胶结。(如右图)上述特征表明为张性构造角砾岩。

张性构造角砾岩

内容

(三):追踪地下暗河、盲谷及落水洞现象。位置:市委党校西边黄村西南600m 的小型盆地中。

观察内容:小型暗河的溶蚀现象及相关地貌。描述:

此处为以小型的峰林盆地,面积约0.6 Km2,四周被峰丛环绕,峰顶到盆地中心的高度约140—180m,盆地中部发育一条延伸方向NEW—SEE的地下河。自盆地中水泵房边进入地下开始,向南东方向约100 m的地段内时隐时现构成明流与暗流交替出现,最后转为地上河的奇特地形。在最西端的出口处可见到随季节变动的水位,水位随季节变化,水温较稳定,常年在10—20°C之间变化。水质优良,无色无味,可供饮用。

沿暗河可到小型天生桥和落水洞。暗河出露地表后的明流地段称为盲谷,盲谷中可见到很多

落水洞非原生的灰岩露头,产状各异,表明该盆地溶蚀坍塌时岩块杂乱堆积,致使灰岩产状多变。

思考:

1、张性角砾岩与压性角砾岩的区分标志是什么?

2、地下暗河及相伴的盲谷见、落水洞是怎样形成的?

第七节 实习要求及考核

一、实习要求

实习结束时,每个同学应独立完成一份有实际观察资料为依据的野外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应包括以下几部分:

1、题目:应体现实习的基本内容,前面要求冠以实习地区的名称。

2、前言:简述自然地理概况,研究简史,本次实习目的和过程。

3、正文:包括地层与地质构造,地貌外营力与地貌类型,土壤类型及其分布,植被类型及其分布,区域资源利用与环境整治。

4、结论:全面概要地总结实习的主要成果,提出实习过程中的新发现和新见解,归纳实习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指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5、附图:实习地区的交通位置图,实习路线及实习观察点的分布图,实测剖面图,各类自然地理现象的素描图或照片。

二、实习效果的考核

地理调查是沿路线进行,在各条路线上布有若干个观察点,通过在点上的观察、点的联结和比较完成该线的内容,线的联网就构成区域性概况,通过眼的实景观察、地形图及航片与实景对照、摄影、画景、远眺、推测、理论的应用、记录、画草图等多种形式实现全景观察和分析研究。野外的考核有如下的内容:

1.地形图应用:在山顶和谷底的定位;高程判定;山顶和谷地形态判定;路线和观察点判定;填图。

2.海拔仪、地质罗盘、风向仪等仪器使用。

3.岩石类型和性态判定;构造类型和成因分析以及其与地貌的关系。4.土壤类型和性态。

野外综合实习总结报告 篇4

资源环境学院2014级生物科学专业第2实习小组

1.实习时间:2016年4月18日—2016年4月29日 2.实习地点及日程安排

时间 2016年4月18日

地点 昆明植物园东园

实习内容

参观植物园,了解植物种类,记录

植物名录。

参观记录植物,分组记录各个园区植物种类及其名录,参观植物标本

参观记录动物名录,了解其生活习

性及形态特征。

了解各种花卉形态特征及其市场价

观察记录植物名录

休整

观察植物分布,形态特征并记录。

了解长臂猿生活习性,观察植物分布,形态特征,记录名录。

观察植物分布,记录所观察植物名

参观记录植物名录

2016年4月19日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

2016年4月20日 昆明野生动物园

2016年4月21日 斗南花卉市场

2016年4月22日 2016年4月23日 2016年4月24日 2016年4月25日

2016年4月26日

观松寺 学校 白龙潭 玉溪新平哀牢山

哀牢山西黑冠长臂猿监测

2016年4月27日 2016年4月28日

2016年4月29日

金山原始森林 石门峡风景区

返校

3.实习目的及意义 3.1 实习目的:

1)

通过实习环节促进学生对生物学理论知识的联想和理解,增强学生对自然界的生物结构,生物的分布,以及生物之间的联系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对生物界奥秘的自觉探索和研究。让学生抱着对大自然的好奇和崇敬去探索去了解大自然,增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之情。

2)

在带队老师的指导和启发下,通过对野外动、植物的观察,了解其分布状况,生活习性等。通过动、植物名录的记录、检索等,使学生对动、植物的分类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使学生对于观察、解剖、描述和利用工具书鉴定植物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3)

在观察植物形态特征的同时,指导老师提醒学生注意其生长环境的特征,让学生了解该植物所处的群落类型、群落的结构等,使学生能够从植物的生活环境了解植物的形态和环境间的关系,为后续学习生态学打下基础。4)

在实习过程中,指导老师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在植物采摘等方面向学生灌输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观念,使学生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5)

从学校生活到野外生活的转变,使学生对野外实习所需的工具、准备物品等有了了解,也让学生体验了另外一种生活,使学生在独立生活,独立思考,团结协作及动手能力等方面都有了相应的提高。3.2 实习意义:

1)

野外实习可以复习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是对课堂的延伸和拓展。野外实习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及科学的学习态度、吃苦耐劳的精神、团结协作的能力。

2)

野外实习可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大学生活,增强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4.野外实习心得体会

上一篇:excel数据的排序教案下一篇:大庙中心学校拔河比赛活动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