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营销以什么为导向(精选8篇)
市场营销以什么为导向?
—湖南商学院屈鑫对于市场营销到底是以什么为导向的,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在现在的争议中,有两种声音,一种是认为市场营销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另一种认为市场营销学是以竞争为导向的,那么在当今的市场中,市场营销到底是以什么为导向的呢?个人认为以竞争为导向应该更贴切………
当然我绝对不是说在市场营销中,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就是错误的,在曾经的时代,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也是正确的,只能说,对于当今的市场状况,以竞争需求为导向更为贴切,为什么呢?原因有以下几点:1,客户其实是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需求以及并不是所有的客户都能表达自己的需求,从而影响到潜在需求和市场预测的准确性,这个主要是因为科技是进步的,顾客他自己都不知道科技到底是有多发达,到底厂商能够提供什么商品给自己,当然这里面也可能是因为市场调查的不成熟。2,从管理学来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其实是一个目标管理的过程,而以竞争为导向的市场营销是过程管理的过程。所谓的目标管理就是在管理中只关注结果,而过程管理则不是这样的,举个例子,餐馆厨师炒菜,第一步往锅里放酱油,第二步往锅里放大蒜,第三步往锅里放水…………,第十步炒三下,这样当客户需要一种口味时,就按照第一步,第二步到第十步,然而当客户需要另一种口味时,只要改一下顺序就行了。以顾客需求为导向也就是以顾客需求为目标,而以竞争为导向就是以竞争为目标从而来实现一些利益,然而由于市场的环境是变的,顾客的需求随时会变,这样决定了以竞争为导向的优势了…
科研评价的目标在于追求卓越、推崇创新,不当的科研评价会挫伤创新的积极性。目前科研动机功利化、行为短期化、成果泡沫化、资源配置寻租化,已成为制约中国科技发展的“瓶颈”。建立科学、公正的科研评价体系应坚持“质量导向、能力本位、分类实施、实践检验、政学分离、法制保证”的原则。
由数量第一到质量导向
量化考评体系克服了过去依赖于领导主观好恶来评价的办法,但是把复杂的智力劳动等同于工业化的机器生产,忽视了智力劳动的积累性、探索性、不确定性和创造性、独特性、深刻性。不恰当的量化评价只管数量不顾质量,催生大量“伪成果”“虚成果”,导致学界急功近利、学风浮躁。部分科研人员遵循“论文至上”原则,追求“学术GDP”,完成“原始学术积累”,并取得与自己水平并不相适应的职称、学衔。一些治学严谨、有学术良知的真正学者却被边缘化。论文、专著成果呈“爆炸式”增长,但许多成果只不过是低水平重复。有论文有专著有专利,但没有学术没有思想没有市场。
万字长篇不一定比千字文更有价值。在职称评审、岗位考评中,应注重“质量导向”。依据学术质量和水平评判科研人员的学术贡献,推行“代表作”制,鼓励学术研究创新,扭转重数量、轻质量的不良倾向。
由形式优先到实质优先
科研人过于注重外在因素,本末倒置,致使学衔、职称成了最重要的目标,探寻真理与揭示规律反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
一是科研项目崇拜。把科研项目等看作科研内在价值的判断标准,以科研项目的立项级别和获奖级别代替项目的价值,将“立项”本身当作实际成果,不以成果产出而是以投入作为科技能力的评价指标。
二是SCI论文崇拜。SCI已经与它最初被应用的目标背道而驰,许多科研人员正在沦为论文机器。SCI论文指标容易使科技工作者把目光盯在那些容易出文章的领域,而在这些领域进行的往往是跟踪模仿工作,产生了一些“SCI专栏作家”。
三是“引文”索引崇拜。一般情况下,论文的引用率与其价值成正比。衡量期刊质量的影响因子,不仅学科之间的差异很大,同一学科的期刊之间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别。要区分正面引用、负面引用和引文深度。引证中普遍存在的向权威倾斜的“马太效应”以及数量众多的伪引、漏引、转引、错引、崇引、自引、负引、友情互引等,现实中的引用率或被引用率并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科研成果的价值。
四是核心期刊崇拜。只有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才能被有关统计部门承认。事实上,刊载在核心期刊的论文不等于就是高质量的论文,而非核心期刊的论文也不等于就是质量不高的论文。
由整齐划一到分门别类
据某大学排行榜,北大文科 (包括人文及社科) 的分数不及理科的1/3,全国顶尖文科 (北大) 的分数只有最好的理工科 (清华) 的1/5。这样的结果足见荒唐之处。人文学科的考核指标更应该侧重观点的创新性、体系的完整性、论证逻辑的严密性、社会影响的深远性等指标,应该区分文科和理工科的特点,破除不顾各学科的特点实行“大一统”“一刀切”的硬性考评指标。科技评价需用多把尺子,对“仰望星空”者和脚踏实地者应有不同的考核指标。基础研究要放在国际舞台上进行评价,把出原创性高水平成果作为奋斗目标,以科学意义和学术价值作为评价重点,对应用研究项目则以技术推动和市场牵引为导向,按照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出、潜在的经济效益等要素作为评价要点。
由短期检查到长期考核
现行科研评价体系重短期效益轻长期积累,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求有“最近最新”的科研成果。快速化评价产生快餐效应,迫使学术界不得不低水平重复,使“理性的”科研人员乐于从事短平快项目的研究。学术成果的价值很难在短时间内就做出准确判断,即使有评价的结论,也具有暂时性,长期的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不应过于频繁地检查和考核,考核和检查应以中长期为主,鼓励科技人员从事“打基础、顾大局、管长远”的工作,对其学术生涯进行较长期的规划,注重凝练研究方向、凝聚优秀人才、建设创新基地、加大科技投入、改善研究环境等等。
由行政主导到学术本位
目前,科研评价往往体现的是行政的逻辑而不是学术的逻辑,权力和官本位深深浸入和侵蚀学术界。科研评价以行政拍板取代专家鉴定,学术共同体科研评价功能不足,科研评价主体错位。将科研课题、成果鉴定、出版社和期刊主办单位、成果奖励都贴上行政级别的标签,然后据此来判断该事物的质量。在政府科研经费资助和项目管理上掺杂着大量的“行政力量”“领导因素”,官员的权力过大,介入过多,往往直接指定和左右评审专家,使评审的科学性、公正性得不到保证。因此,必须合理地界定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的边界,解除科研对行政的依附和屈从。
科研评价核心要素是学术、思想和创新。科研评价要真正以学术价值作为评判的唯一标准,排除评价中的非学术因素,实现政学分离,以学术为依归,以学术为本位,创造一种能够保持学术中立和独立的环境条件。
由人情照顾到法制公正
同行评价是科研评价中被普遍接受和广泛采用的方式,中国因特有的人情关系传统而越来越多地受到质疑,作为“学术守门人”的作用大大降低。评价人的价值偏好、学术修养、遵循的科学范式等会不可避免地影响评价过程,当评价者与被评议人之间出现人情关系或利益关系时,其评价的公正性就会大打折扣。“同行评议”实际上是“同事评议”,甚至是“杂家评专家”的“外行评议”。即使同行评价能够客观公正,也会因专家知识老化、眼界局限而产生阻碍创新的可能性。
关键词:就业 岗位需求 医药市场营销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054-01
药剂专业(营销方向)的毕业生主要面向药品经营贺药品生产企业,从事药品的采购、储存、物流管理、销售和咨询等工作。[1]根据本专业近三年毕业生就业情况数据显示,就业主要集中在连锁药店营业员岗位上,此外还有OTC代表和医药代表岗位。通过对连锁药店和医药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的调研,发现用人企业因本专业毕业生到岗后,不熟悉岗位工作要领和企业文化,不能尽快的为顾客和企业服务而感到甚为失望,为学生毕业后尚需进行大量的企业培训付出的成本而大为头痛,同时毕业生进入岗位后,不能很快地适应企业的要求,自身也深感困惑,不能体现就业优势,不知道努力方向在哪里。
这些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教材严重滞后。目前,药剂专业使用的《医药商品营销》教材中的案例大多来自于商贸类专业的实例,医药营销实例较少且大多已经过时,部分药品名称和术语已被更新。这样的教材已不符合现代医药市场营销的理念和各类药品标准。原因二是教学模式陈旧。该课程的教学仍以学科课程体系的讲授形式为主,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学生的思维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有效发展。原因三是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单元测验和期终考试仍旧是一张试卷定乾坤,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成长。
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是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职业人才,因此,职业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顺应社会发展规律,为满足社会需求造就合格的“职业人”。[2]针对这种现状和成因,急需医药类中等职业学校能够有针对性地为医药销售企业提供熟练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此药剂专业的主干课程医药市场营销课程应进行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载体的课程改革实践。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根本目的是实现课程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人的发展的协调,进而实现职业教育的本质回归。[3]相对于医药市场营销课程而言,近年来药物制剂课程作为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经过了三轮的课程改革,已由传统的讲授型课程转变为以操作技能型为主的课程。建立配备高规格的药品生产实训基地,编制配套的实训教材,变课堂上讲理论为学生实训操作设备的教学模式,遵循以教师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化教学,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
职业教育必须以劳动力市场的就业需求为出发点,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受训者找不到工作,让受训者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实际职业生活中得到充分的应用。[4]通过对医药销售企业和本专业学生的调查以及借鉴相近专业课程改革的成果发现,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学生上岗不适应,企业招聘不满意的现状,必须对本专业进行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载体的医药市场营销课程改革。
第一,师资队伍教学观念的转变。本专业的专任专业教师50%来自于医药企业,50%直接由大学营销专业毕业直接任教。需要课程教师要积极面对学生就业和岗位的需求,真正从学生就业和企业用人角度出发,传授实用的内容,讲有用的课。由于部分教师没有医药销售工作经历,不易从岗位需求角度出发,应加强企业实践、交流和引导。让任课教师深入医药销售企业,感受用人单位的需求,同时和毕业生共同探讨岗位的需求。本专业要充分利用部分教师来自于医药销售企业一线的岗位优势,通过交流影响和带动本课程任课教师进行观念转变。
第二,实践性课程内容的建立,校本教材的编写。医药市场营销课程多年来一直沿袭的学科性课程体系已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原有的教材大多书描述的还是商业营销的内容,其中针对医药行业营销的特点和实例引用过少,不具有代表性和实战型。在深入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将培养目标明细化,使专业培养目标具体到对应的职业或岗位。围绕从事具体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关键能力、职业道德等,以实践教学为主线,整体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课程体系,制定出各项目课程的课程标准,编制好具体的项目方案,并开发出相应的教学资料。[5]应针对药剂专业的就业岗位而制定出具体的实战课程内容。其中包括岗位的职责;售药服务的内容、步骤和技巧;医药行业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引用实例编写校本教材,有针对性的开展课堂教学。
第三,教学模式改革。医药商品营销课程要打破原有的学科课程体系,将教学与岗位需求相结合,与职业技能证书考评相结合,从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出发,构建并实施“体验式”课程模式,完善学校的模拟药房和商务谈判室,建立教学文件和资源,将学生直接置身于未来工作岗位环境中,变学生“厌学”的现状为学生“乐学”,变教师“厌教”为“乐教”。让学生感到“学的东西有用,对学生就业有用,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有用。”“有用的东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当学生真正学起来了,才能实现课改的目标。按照“体验式”课程模式,在教学中强调体验、感悟、内化、践行一体化,运用启发、互动、角色扮演、模拟售药、辩论、社会调查、小组讨论等方法,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体验。
第四,学生课业的评价方式改革。对学生的评价应全面客观,综合考察,确保评价的科学性。由原来笔上营销的一张试卷定乾坤,变为实践的过程性评价。体现帮助学生成长的考核目的;考用结合,即学生考的内容也是学生的实际应用。从岗位操作出发,建立完整的评价体系,让学生能够了解服务质量的优劣是来自于服务态度和服务过程等綜合因素的评价。树立服务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针对不同岗位建立学生职业能力评价量表进行评估。
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载体的医药市场营销课程改革实践中,转变了教师队伍的教学观念,建立了实践性课程内容,编写了实用、有效的校本教材,完善学校的模拟药房和商务谈判室,采用了体验式课程模式,形成了学生课业的过程性评价方式。经过了初步的尝试,让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学生就业的综合实力提升了,医药销售企业毕业生满意度提高了,医药市场营销课程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M].高等教育出版社.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马成荣.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若干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
[4]石伟平.当前职教专业课程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职业教育前沿论坛,2009,4.
——我校专业教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引言
近几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了新的发展,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一个普遍现象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一方面各中职学校使尽各种办法扩大生源,另一方面中职学校毕业生寻找适合自身发展所需的岗位比较困难;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却难于找到满意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这种“两难”的尴尬局面,给中等职业教育带来严峻的挑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两难”的尴尬现象呢?最根本的原因是中等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与企业实际需要的人才需求相脱节,形成了“用非所学”和“学非所用”的不利局面。要改变这种状况,中等职业教育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就业市场为导向进行改革创新。
一、我校专业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学校专业教学存在着结构不合理、课程设置脱离市场需求、人才培养规格单
一、教学内容严重滞后等现象。具体表现为:
1、在教学活动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由于受传统教育、普教教育模式的影响、专业教师自身素质、学校设备设施的限制,专业课教学活动依然停留在课堂上完成,教师依然靠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来完成教学任务。
2、在经济效益上,存在“重低成本支出、轻高目标培养”的现象。由于学校财力不足,政府投资力度又不够,造成了学校害怕学生因技能训练而使支出过多的高成本教学,从而也阻碍了学生动手能力发展。
3、在能力培养上,存在“重单一技能、轻一专多能”的现象:学校制订的教学目标对于单一工种存在过高过深的要求,学生只重视一种技能的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而忽视了相近工种的学习和培训。我校的烹饪专业只开设中餐烹调,而不涉及西餐烹调、食品雕刻技术;汽修专业只设置机修实训项目,而汽车电工修理、汽车驾驶技术一概不问,造成专业技能狭窄,导致就业机会减少。
4、在人才培养上,存在“重智能、轻技能”的现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过多地注重了系统知识的传授,学生动手实验、实践的机会较少,毕业生在用人单位表现出操作技能水平不高。
5、在专业教师培养方面,存在“重学历、轻双师型”培训的现象。学校大力鼓励教师继续深造学习,如专升本、攻读硕士学位等等,然而,教师本身就很少参加企业、行业新技术、新工艺的学习和实践。目前,学校中只有极少教师取得了非教师专业技术职称,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
另外,生源质量偏低使专业课教学遭遇尴尬,我校招收的学生几乎全部来自升入高中无望才选择上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这些文化基础知识“先天不足”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是为了“混张文凭,”好找个工作的思想。很多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缺乏热情,专业课教学情形不言而喻了。
二、现行课程设置存在的不足
长期以来,中职学校课程设置存在着工种课程划分过细,课程设置专业局限性过强,各门课程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导致内容繁琐、交叉重复,文化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理论教学时数偏多,而实践操作教学时数偏少,形成学生专业技能单
一、就业能力低下、创新精神缺乏的局面。例如我校宾馆服务专业的学生,前几年,社会对客房及餐饮服务员的需求量很大,所以,客房及餐饮服务成为热门专业。而这两年,社会对会展服务的需求大幅提高。结果就形成了会展服务学生一毕业就上岗仍供不应求,而部分客房及餐饮服务员闲置待岗的局面。尽管都是服务类专业的学生,却因专业互不适应而失去了就业的机会。所以,只有改革传统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优化课程体系,才能使学生适应未来社会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的变化。
三、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实施中职课程改革
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为适应市场需求对自身提出的必然要求。为此,首先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真正树立“以人为本”和“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思想。建立规范的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一)专业设置一体化,实现一专多能
体现培养目标多元化,从面向单一岗位转为面向岗位群,合理选择课程组合,做到宽而有度,体现一专多能,改变以往专业划分过细的情况,多设置综合性专业,增强适应性。例如设置宾馆服务(客房和餐饮)与会展服务三位一体的旅游服务专业,这种专业的毕业生既适应客房和餐饮服务行业需要,又能进入会展服务行业工作;又如设置汽车机修工、电工、驾驶、贸易等多位一体的汽车维修与应用专业,培养出一批“善维修、通贸易、会驾驶”的汽车专业技术人才,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机会大大增加。
(二)教材设置校本化,实现学科整合
开发校本教材,要根据企业需求、学生实际,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实施以技能为主、理论为辅的专业课教学。重点放在技能教学上,增加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训练内容。在教学中,许多教师花费了大量心血,如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师,研究制作实训课多媒体系列课件,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开发和编写体现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加强专业课程之间的整合,使专业课程能及时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新型教材设置的原则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精选课程内容,删繁就简,削枝强干,保证重点。把相关课程综合汇总成为一门或两门课程,如汽修专业的《机械基础》课、《工程力学》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就可以合三为一,形成一门综合课程《机械知识课》。从而避免各课程之间不必要的重复,缩短了课时,腾出时间让学生去学习更多、更新的知识。
(三)教学方法多样化,实现效率提高
科学调整教学内容与课堂教学模式。一是注重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加强文化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二是注重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积极尝试项目(案例)教学法,推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努力改变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互脱节的现状。三是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科学、合理运用现代教育媒介,加强教学过程的互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学校明确要求教师,专业理论教学每学期应不少于1/3课时到生产场所或实训车间进行现场教学,实对实地解决具体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实践性课堂教学也作为衡量教师工作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从而也进一步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这样的教学,学生普遍反映:“以前要我学,现在我要学”。
(四)课时分配合理化,实现技能为主 改革传统课时分配,对于学制三年的中职学生,在第一学年里,进行以文化基础课为主的理论和专业技能入门训练为辅的实训学习。理论和实训时间各半,交替进行。一年内结束文化基础课的学习。第二年主要开设专业理论课和实训课。实训课占总课时的70%,专业理论课占总课时的30%。通过两年的学习,按劳动部门专业考试大纲要求,使学生通过初级工技能鉴定,并取得相应证书。部分课程如工艺类、技能型学科,可以根据专业化培养目标,以考证为主要方向进行教学。
实践教学是学生形成职业技能、培养现代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重视实践教学,强化技能训练。首先,相应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重,实践环节应占整个专业课程教学时数的50%以上。其次,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实践教学目标和训练内容应根据各行业职业资格标准中的相应内容、紧贴生产(工作)实际而制定。再次,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根据教学目标,将训练内容按各项标准进行细化,尽可能创设或模拟实际生产(工作)环境,同时教师加强各训练环节的指导。另外,在实践教学的考核与评价上,加强与劳动技能鉴定部门和相关企业的联系,通过社会参与评价和认定,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为了检验技能教学的实效性,学校成立了以教研组长为核心的各专业技能评估组,每学期定期对学生进行技能测试,对测试中发现的问题,大家集思广益开展研究讨论,及时地提出改进措施。对每次测试情况作好记录,对存在的普遍问题,请教行家加以指点,以解决技能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五)学生发展个性化,实现全面成功
近年来,随着就业渠道和方式的多样化,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这就要求职业学校在教学管理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实施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身特点的最佳教育和全面发展。在技能培训中实行初、中、高分层与多技能分层的新型教学模式。
第三年第一学期,对学有余力的同学,进行中高级技能培训。如汽修专业的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申报学习中、高级技能培训,学校按劳动部门中、高级专业考试大纲要求进行教学,并负责安排参加相应的技能鉴定,为学生的上岗就业奠定基础。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今后的发展计划来选修一门实习操作课程。例如汽修专业的同学对烹饪加工感兴趣,就可以选修烹饪专业的实习操作课,与此同时,还可以选修烹饪专业的专业理论知识课来与之相配套。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以汽修为主、烹饪加工为辅的一专多能型技术工人。三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学校还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在学生取得相应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情况下,适当提前安排部分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或就业,实行角色转换,以利于毕业生踏上岗位就能适应和胜任新的工作。
(六)开发潜能理想化,实现自主创新
为挖掘学生潜能而专门设置技术革新实践课。为学生营造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实验环境。设置了各专业实验室;并为学生提供技术革新课题和场所来吸引学生来参加学习技术革新实验课。实际上,在我们的学生群体中还是有不少学生对所学工种和专业内容有着许多的奇思妙想,只是苦于没有条件,不能进行实际的、进一步的实验和研究。而技术革新实验课会使他们的设想得以实施。从而挖掘了学生的潜力,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到那时,我们的革新能手、小发明家会层出不穷的涌现出来。
四、搞好专业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切实搞好中职学校的专业课程的建设,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强化师资培训,培养“双师型”教师
目前,我校的专业教师普遍存在只会理论教学,纸上谈兵,缺少实践教学经验的状况。例如,汽车专业仅有不足1/5的专业教师基本具备实践动手能力,个别教师只满足现状,不求上进,得过且过。因此,要大力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职教专业教师的素质,努力培养“双师型”的专业教师。
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和考察,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例如今年暑假,学校选派了四位汽修专业的理论教师到上海汽车修理总公司接受培训。另外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专业教师不但要申报教师技术职称,还要取得非教师专业技术职称。
2、加强基地建设,发挥最佳效能
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建设的物质基础。在我校调整以汽修、旅游服务为主的专业后,学校加大了投资力度。纵使学校资金紧张,还投入近两百万实训教学设备资金,改建汽车维修教学培训基地,开展产教结合,把设备与教学、培训、生产、技术开发联合起来,充分发挥实习基地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效能。
3、注重服务意识,确保就业质量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就业。因此,加强学生的就业教育,明确其所学专业的学习要求,告知学生社会上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及要求,并引导学生科学地选择学习内容,有意识地培养专业技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就业观。
学校专门成立职业介绍所,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与服务。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克服困难广泛联系企事业单位,认真进行实地考察,有选择地向学生推荐用人单位,帮助学生与用人单位签订聘用合同。近年来,我们与许多用人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实行“订单式办学”,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
4、试行学分制管理,重拾学习自信
学分制作为一种教学模式,非常适合中职学校的教学特点。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不仅有利于中职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也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实行弹性学制,由于学生学习基础和能力的差异,学生学习进度有快有慢;由于市场变化和企业用人需求的急缓,部分学生需要提前就业和创业。学分制克服了过去学年制的不足,满足了学生这些合理要求。自主择课,在学分制下,学生从被动接受教学内容和课程,到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个性特长自主选课,适应了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中初等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提出的新要求。
5、优化课程设置,解决现实矛盾
一是以能力为核心设计课程模式,突出实践性,不过分强调理论学习的系统和完整性,但仍需要在“必需、够用”的原则下,保持一定比例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课程,为学生今后适应工作和继续教育奠定基础。
二是课程安排注意保持教学过程的有序性,知识、能力训练的递进性和渐进性。三是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注重把握能力重点、层次和定位,不要大杂烩,面面俱到。四是优化课程设置,需要大量高水平、高质量、自主性的教材,开发教材的任务比较艰巨。
结束语 通过实施改革课程设置,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接受、巩固和运用知识,不但提高了教学质量,也使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进一步得到加强,同时也解决了目前中职教育面临的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气氛不浓,专业口径过窄、培养模式单
一、就业面狭窄的问题。只有改革传统课程设置模式,实行富有时代特性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增强中职毕业生在未来社会产业结构和瞬息万变的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作者:新业职校 袁卫军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学校始终坚持办学育人,以市场为导向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致力于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有用之才。学校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将毕业生就业情况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和指导专业建设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学校坚持“四个提升”整体发展目标,提升办学理念、创新工作机制,在人才培养、就业创业教育、就业市场开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注重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综合实力
1、专业建设。
学校以经济管理学科为支撑,发挥工商管理教育为优势,逐步形成多学科交叉渗透、综合性强、适应面广的学科专业体系。
学校现已形成了以经管类专业为主,文、工、法等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构建了会计类、营销类、旅游管理类、工商管理类、计算机信息类5个专业群。其中会计电算化专业被确定为河南省高职高专教育示范专业,物流管理、市场营销、酒店管理3个专业被确定为省级特色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被确定为河南省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学校现有1个国家级教学基地,3个省级示范实训基地。学校围绕高技能人才培养,加强高水平仿真模拟实训中心建设,按照岗位要求营造仿真模拟职业环境,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学习和训练,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熟悉岗位业务流程,体验职业氛围,加速角色转化,提高就业竞争力。目前,学校拥有140多个校外固定实训基地。
我校毕业生以专业强、业务精、素质高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在大商新玛特、丹尼斯集团、双汇集团等省内知名企业中,许多毕业生已成为企业中坚力量。
2、素质教育
学校坚持以职业素质为核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创新人才。学校制订了《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工程实施方案》,科学制定高规格、高标准的高素质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积极推行毕业证+职业资格证的“双证书”制度,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职业技能竞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学校坚持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组织开展“科技文化艺术节”社会
实践活动、科技文化进厂下乡活动和校园文化展示月活动,连续八年获得河南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在河南省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决赛中,闫思宇同学以优异成绩荣获一等奖,并获得河南省十佳职业规划之星荣誉称号。梁利平同学在联想中国高校08奥运护跑手公开选拔活动中脱颖而出,成为北京奥运会火炬护跑手。
3、就业指导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把就业工作重心由“开拓市场,广求信息”向“加强指导,强化能力”转变,以提升大学生“就业力、创业力”为核心,将素质拓展训练、职场能力培养、职业规划教育、创业教育和实践等纳入就业指导教育体系,打造“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就业教育。逐步建立贯穿大学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就业教育体系,形成了“大一重职业规划、大二重能力提升、大三重就业指导”的指导思想,将职业规划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求职技能教育、素质拓展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
二、开展就业创业培训,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1、素质拓展
为了全面培养新生综合素质,加快角色转变,学校专门开展了体验式的素质拓展教育,引入专业教育机构采用室外体验式教学的模式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训,通过布课—体验—反思—分享—总结—提升—应用七个环节,提高他们良好的身体适应能力、动手能力、身心控制能力,受挫力、沟通能力,自我的再认识、自我激励和自我超越的能力,重在培养大学生积极的自我挑战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大学生团队意识、挑战意识、自控意识,提高综合素质。
2、职业规划
学校从2007年开始就业将就业指导课列为必修课,纳入正式的教学计划进行管理,共计44个学时,并成立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教研室对该课程进行专门监管建设。系统化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结合学校实际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自2008年开始先后开展了三次教学教改研讨,不断修订了理论及实训教学大纲,编订课件、讲义等材料指导教学工作。
学校重视职业规划教育实践活动,组织“职场人物访谈”、“优秀校友讲座”、“职业规划设计大赛”等系列活动,形成“科学规划职业目标,合理安排大学生活,充实度过大学时光”良好校园氛围,促使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实现自我提升。
3、创新创业教育
以加强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培养为目的,学校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创业培训和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创业能力,营造浓郁创业氛围,鼓励并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一是开设创业课程。学校早在2007年就开设了《创业管理》选修课,近年来共有3000多名学生选修,学校将创业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放在重要位置。二是开展创业培训。为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学校引进KAB、SYB创业教育课程,近年来举办KAB、SYB创业培训班11期,400多名学生参加培训。学生创业社团被授予团中央“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学校被授予“共青团中央KAB创业教育基地”、“河南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三是进行创业实践。为促进大学生创业实践、积累创业经验、提高创业能力。学校专门设立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大学生创业超市。学生自主经营、自我管理,盈利部分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实现良性发展。在实战中培养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创业精神,提高经商能力。经过近三年的运营,取得了显著成效,创业实训基地实现年营业额600万元。《中国教育报》专门对我校创业实训基地进行报道,非常星期
六、8+1典当行、异域传媒、大河映像、鼎轩电脑服务等30多个创业项目运营良好。
4、职场培训
学校以提升毕业生就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目标,着重开展就业指导和培训活动,并开展就业咨询服务,帮助毕业生提升职场技能解决就业困惑。
积极开展职业培训,提升就业竞争力。学校与郑州起点引爆心理咨询有限公司、郑州壹贰叁教育咨询公司等业内专业培训公司合作,对我校毕业生、特别是针对未就业学生开展职前培训,努力提升其职业技能。帮助毕业生改善沟通、提升人际,树立积极进取的就业心态,掌握职业形象设计技巧,科学规划职业路径,实现自我激励与潜能开发,提高职场技能顺利就业。
科学开展咨询服务,重视学生个体需求,通过政策指导、团队辅导、职业咨询等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困惑顺利就业。2009年开始,学校专门设立了就业咨
询室,由职业发展部组织师资进行咨询服务。通过科学测评、生涯规划游戏等工具,辅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探索、自我分析,解决在就业中的困惑和问题,调整求职心态,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发展、合理定位,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
三、加强就业平台建设,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1、搭建就业双选平台
学校不断创新就业双选形式,搭建就业双选平台。举办大型招聘会、专业专场招聘会、行业专场招聘会和企业单独推介会等灵活多样的就业双选活动;依托学校网络化“毕业生就业平台”1万多家企业资源,开展网上双选活动,积极参加社会组织的各类“网络双选会”;从2006年到2011年,我校举行大型、专业、行业就业双选会20次,参会单位累计3472家,提供就业岗位42000多个。
2、就业信息化平台
构建多维度信息发布网络,健全就业信息联动机制。构建并完善直接面向学生的多维度信息发布网络,建立“平面+网络”的信息发布模式。一方面通过就业信息公告栏、电子信息屏幕等传统平面媒介发布;另一方面重视通过就业信息网、电子邮件、短信平台等网络平台快捷、即时的发布信息。保证就业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传递到学生手中。此外,作为有效补充,学校还充分发挥党支部和学生组织的作用,调动专业教师、校友、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作用,提供并传递就业信息。信息服务及时,双选服务到位,为毕业生顺利就业提供了良好的服务保障。
四、跟踪毕业生就业状况,做好就业保障服务
1、困难学生帮扶
学校今年实施“就业爱心行动”,针对就业特殊群体,学校为困难学生提供“职前培训+求职补贴+信息服务”的帮扶行动,做到“学生就业一个都不能少”。
家庭困难的毕业生可以申请一次性就业求职补贴,帮助学生求职;免费提供一次职前培训课程,提高求职技能;根据学生就业意愿,有针对性提供岗位信息;开展就业团体咨询辅导,释放求职压力调适情绪;落实责任制,实行系院领导“包干”推荐学生就业。
2、就业跟踪调查
学校积极开展毕业生就业意向、就业需求、就业市场的调研工作,科学分析
目前毕业生和就业市场的基本状况、发展趋势,有预见性的开展就业工作。
一是毕业生调研。了解毕业生就业状况,倾听毕业生的意见建议,提供就业手续办理等服务,建立与毕业生的友好关系。良好的校友关系是毕业生就业的重要资源。二是就业市场调研。通过走访、约谈用人单位,了解企业的需求和市场动态,主动邀请企业领导对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安排等人才培养工作提意见做指导,为学校专业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改进提供依据。
让市场作为大学教育的导向无异于向路痴问路,向瞎子问颜色,向数学白痴问程序编写,我方不排除以上事例有瞎猫撞上死耗子的几率,但是请问这些几率有多大。
关于乔布斯和马云成功的案例:他们并不是被市场领导着走向成功的,而是自己开发出了一片新的市场,或者说是带领着市场开发了一块新地。人们在看到iphone之前并没有想到手机操作原来可以不用说明书,人们在马云成立阿里巴巴之前并不敢想想自己坐在家里也能买到全球各地的商品
乔布斯也说过,我们不做市场调研,因为市场不知道他需要什么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先生说过,学生在大学里,实际上是学四种东西,一是学怎样读书:learn to learn;二是学怎样做事:learn to do;三是学怎样与人相处:learn to together;最后是学怎样做人:learn to be
正方可能提问的问题:
最后我想阐明一点,导向具有不排他性。怎么说呢?我方一再强调市场导向,但并未说市场是大学教育的唯一导向
答:我方观点仅仅是大学教育不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对方是不是多虑了?
今天的比赛对方无非就是在告诉我们市场的弊病,什么盲目性啊,滞后性啊等等,那我就很奇怪了,对方是如何从市场的弊病推出大学教育不应该以市场为导向那?你方的逻辑似乎经不起推敲啊。科学告诉我们跟爱滋病人的一般接触是不会传染爱滋病的,何况市场不是爱滋病,怎么大学教育一与市场接触就会阻碍大学的发展那?市场更不至于是埃博拉病毒吧。对方只看到了市场的曾有过的危机,就不敢与市场为导向,真是应了周董《枫》里的一句歌词“乌云在你们心里遮下一块阴影”啊,看来对方的思想真的是过于太狭隘了,犯了明显的形而上学的错误。
答: 反方认为大学教育不应以市场为导向,那么请问大学教育应该以什么为导向?
答:对方辩友你跑题了,今天我们讨论的是大学教育应不应该以市场为导向的问题,而不是以什么为导向的问题,我方拒绝回答与本次辩论会无关的问题
中国很少有大学按就业、市场或社会需要办学,大学努力追求的是自身的学术声望,大学要靠这些来提高地位和声望,攫取经费、名师、优生等资源,而即使百分之百的就业率也不可能带来这些的。相反,中国大学的就业率要靠大学的学术声望来支撑。因此,就业不可能成为大学、大学校长和教授关心的重点,大学根据劳动力和就业市场进行专业调整也不会很积极和灵敏。注重市场教育容易造成对最高技术的研究不够,但评价一个大学的水平,依照国际惯例,是看这个大学的博士生论文质量。如果完全依照市场的话,别说博士论文,就连博士生水平都会降低。对大学本身的知名度来说不是什么好事。以市场为导向只能随波逐流,一个人的成就往往来源于他的兴趣,如果根据兴趣潜心钻研,做到这个行业的第一,那么他不需要以任何市场因素为导向,因为市场会以他为导向。
大学不能以就业为导向,因为大学只能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和智慧能力,而如果将教育的目标定位为就业能力,则显得大学的品位太低了,难道大学生的目标仅仅是获得一份工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在实现中国经济腾飞的同时也有诸多问题:人口红利期的即将结束、资源使用的低效率以及贫富差距的加大。世界的全球化也使得来自西方的威胁加剧,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以及国际投机的存在使得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如果大学教育以为以市场为学生培养的唯一目的,那么大学生的学习中心将可能失衡、沉溺于校外公关活动而忽视自身道德的培养,多么可悲啊。教育在于教化,是人文明。忽视道德建设的后果将是道德的滑坡,大学生将是中国未来建设的主力,长此以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将难以实现。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没有道德的人将如何让实现自身价值,每个人做好自己的本值工作就是对社会的最大贡献。如此说来。大学教育以市场为导向将是危机的开始!道德的滑坡、诚信的缺少,我们无言以对。
研究螺旋蝇的性生活有什么用呢,发现珊瑚里面有很多小孔又有什么用呢?然而地质系的琼·韦伯想研究珊瑚的结构;他请材料系的尤金·怀特用扫描电镜拍摄珊瑚内部构造,尤金身为潜水爱好者立刻爱上了这种材料,于是自己做了好几个珊瑚构造模型当装饰品。几年后,尤金的外甥、医学生罗迪尼·怀特前来拜访,发现这些模型的结构和他们正在研究的人工骨骼移植材料的思路很像——事实上比所有现有的材料都要好。最后由黛拉·罗伊保留了珊瑚的多孔结构,但把碳酸钙换成了羟磷灰石,于是一大类全新的人工植骨材料诞生了。螺旋蝇其实是一种致命的家畜寄生虫,这项研究最后导向了一种防治螺旋蝇的有效手段,每年为美国畜牧业节约数百万美元。这些开始时都看不到一点应用前景,被嘲笑为浪费资源,最后却影响巨大。的研究项目,市场在一开始是不会同意花费资源去做这些研究的。
在形成自主学习力的过程中,需要的是学生大胆设想、乐于思考的状态,以市场为导向就为思考的方向做了限制,就如同而形成我原因一,大学教育是人才的摇篮,但大学教育不仅仅应该是企业家的摇篮,他更应该是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教育家、科学家的摇篮。如果我们以市场为导向,居里夫人是不是应该把的研究拒绝奉献给国家而以专利权赚个盆满钵满?国防科技大的毕业生是不是应该抛下守护祖国边疆的钢枪,跑到深圳下海经商?青年政治学院的毕业生是不是应该出卖国家情报,跑到台湾当富翁呢?翻开人类的文明史从达尔文的进化论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大学教育秉承着尊重个性、探求真理的理念培养出一批对人类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才,他们的研究成果没有办法在十年二十年内转化为市场上的产品,但他们更多是为了帮助人类摆脱蒙昧与无知,更好的认知我们所生活的地球。在人类还不知道有恐龙存在的年代,考古系的学生们难道因为恐龙蛋卖不上价就改行做盗墓了么?因此大学教育应该如复旦大学所提倡的那样:宽口径、厚基础的为满足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公共服务等多方面职能储备人才。
以市场为导向则要按照买方市场的需求来衡量产品是否符合标准,那么大学教育就会趋向于企业生产,这样就会产生如下弊端:1.培养出缺少人性和灵性赚钱机器2.培养出明日黄花3.人才缺少自主学习力和能动力4.对基础学科的忽视、对学科精神的不坚持。
大学生应该以自身的能力特点为导向,如果你非要让一个短跑健将去跑长跑,就是浪费人才。
今天的市场不见的是明天的市场,1,2年前国际金融业还很厉害呢,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那是很了不起的,可是现在经济危机了,你当时是市场导向就变成了错误的选择,这个时候怎么办?还是要以个人的发展目标为导向,只有这样才能从经济危机中坚持下来,在国际经济回暖的时候,你坚守着,你就最先成功。¬
市场变幻莫测,你不能时时刻刻去跟着市场走,那样的话就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什么也做不好,今天卖裤子紧俏,你去卖裤子,明天衣服又好卖了,你手里的还是裤子,难道你要不裤子套在头上吗?目前就这样了,你要小心对方会把市场这个词运用的很灵活,我记得以前我回答过这个问题,当时是给正方回答的,主要就是钻各种空子。
正方容易犯的错误(反方攻击点):⑴市场无限扩大。大学教育提供的是毕业生毕业生面对的是人才市场,所以大学教育是面对人才市场。⑵将社会需求替换为市场需求。市场是社会的一部分,不能因为社会发展需要各种知识就说这些需要是市场的需要。人的屁股需要蛋白质,那么人吃蛋白质是为了屁股需要咯?⑶导向不唯一或导向是包括市场在内的终合因数。用类似鲁迅的拿来主义论证,论证的是以鲁迅的思想为导向。(请问对方辩友,如果“红箭—2型”导弹有两个制导系统是,甲判断向西、乙判断向东。你认为应该向西还是向东?或者把它切成两半一半向西,一半向东!)(一个人同时存在两个导向是不是也把人切两半?)(对方辩友论证的是以包括市场在内的终合因数为导向啊
如果说要以市场为导向,那么哲学\天文学\伦理学等学科就应当被淘汰? 比如说,霍金的黑洞理论现在还不能转化为生产力,但是你能否定黑洞理论对于人类的贡献吗?人类肯定在不远的未来会迈向太空,甚至移居太空,如果不研究黑洞,那么难道就让宇宙飞船被黑洞给吞没
按照惯例,我应该先做总结,按照惯例当中的惯例,我要先指出对方的错误。通过刚刚的辩论,我找到了对方以下几点错误:
好,下面开始进行正式的总结。我方认为大学教育不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市场是有滞后性这个特点。而大学教育具有前瞻性这个特点。若让市场来作为大学教育的导向,势必会本末倒置。在座的各位都是大学生,你们都是人才,不过,你们不是今天的人才,是4年以后,或者7年以后的人才,今天的市场是市场,但反映的不是今天的市场形势,是3天前,3个月前,甚至3年前的市场形势,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准确预测市场在未来的走势,而对方却坚持要求大学教育以市场为导向,不就象第一名总以第二名为自己的目标而去努力奋斗,这是多么荒唐的一件事情啊
其次,市场具有盲目性。乔布斯曾经对他的苹果公司说过:我们不做市场调研,因为市场根本就不知道他们将来需要什么。大家手上都有一个iphone,或者很像iphone的三星,htc,或者很想三星,htc的山寨机,那么我想请问现场的每一个人,你们有谁在2007年苹果发布第一代iphone之前想到了今天的场景:买了手机可以没有说明书,拿着手机随时随地上网,可以将手机,mp3,照相机,摄像机的所有功能浓缩到一台小巧的设备上?而对方坚持大学教育以市场为导向,岂不是跟着路痴上街,到处乱撞?岂不是今天裤子好卖,大家去卖裤子,明天上衣又抢手了,你能把裤子套头上当上衣吗 接着,市场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利益为目标的,而有一些科学研究需要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的持续研究才能得到最终答案。若大学教育以市场为导向,必然会有许多需要长期进行科研的项目没有人去搞,许多短期内看不到价值的项目的不到审批。前不久在美国华盛顿特区公布了新一届金鹅奖,大奖颁给了一项对珊瑚结构的研究。这项研究最终间接导致了一大类全新的人工植骨材料诞生了,创造了无法估量的价值。还有一项研究是关于螺旋蝇的性生活的研究,这种蝇子是一种致命的牲畜寄生虫,这项研究最后导向了一种防治螺旋蝇的有效手段,仅美国每年就节省了数百万美元。不难想想,如果大学教育以市场为导向,势必会忽略这些看似无用,实则有无限价值的研究,久而久之,科学这只会下金蛋的鹅就会被杀死。
最后,大学不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因为大学只能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和智慧能力。我国古代就有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以市场为导向的大学教育直接将学生带到了齐家这一部。我想请问:一个没有道德的人将如何实现自身价值?大学需要培养的是全方面的人才,而不是工作的机器。换句话来说,如果大学生的目标仅仅是找到一个工作,那岂不是太没品位了。
职业教育实际上就是就业教育,高等职业院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各类高质量人才。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来讲,教育观念、管理特色、专业特色、学科优势、品牌优势等,都体现在所培养人才的特色和质量上。高职院校能否生存和发展,在于它能否适应市场、创造市场、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用特色征服社会,用质量赢得社会。
职业教育要办出自己的特色,要提高核心竞争力,就必须面向市场、立足市场、服务市场,以市场为导向。
一.面向市场,加强专业建设
专业是社会需求与高等教育联系的纽带,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核心。所谓以市场为导向,首先在专业设置上要按照市场的需要来确定,市场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就设置什么类型的专业。市场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在专业建设上要有高度的敏锐性和超前性,按照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变化不断开发新专业,改造旧专业,具有适应经济、科技、文化发展变化的反应能力,保证专业的时代特征。对于竞争力强的高职院校来说,要有自己的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要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原则与竞争策略,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要求,下大力气搞建设。其次,在课程设置上,要以提高能力为中心,突出实用,因材施教,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编写专业特色鲜明的教材,加强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使教学和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二.在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上下工夫
一个从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是否适应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关键在于他的就业能力,也就是他的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包括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的能力。具体地讲,包括职业道德、意志品质、思维能力、创业精神、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最主要的是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是学生的从业之基,立业之本,创业之源。
怎样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呢?
一是要改革理论教学,使其具有职业教育的特征。职业教育的理论教学与培养研究型、学术型人才的教学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不能用培养传统的研究型、学术型人才的教学模式进行职业教育的理论教学。职业理论教学不要求知识系统和全面,它突出实用性,以够用为原则,通过理论教师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在理论教学中,双师型教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是要加强实践教学的环节。实践教学是学校教育和市场衔接的链条,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把知识转化为技能的途径,因此,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成败的关键。实践教学要有实践实训基地、实习场所等以及实践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同时,还要有双师型教师的示范和指导。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获得操作技能与职业技能,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创新,缩短进入社会后的磨合期。
关键词:就业;财经教学;改革
一、“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的基本内涵
“以就业市场为导向”有两层含义,一是强调就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二是强调学生个人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因此,“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的实质是将就业岗位的需求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相结合,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就业能力。提高就业能力,不只是提高某个岗位的技能,还应使学生获得在某一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其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到本人教育的限制,甚至在一生中有能力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领域。
二、财经教学“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的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在新形势下,旧的教学模式已远远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我国财经教学目标应倾向于对学生认知能力、科研能力、实践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需更科学化、合理化
除公共基础课与会计专业课外,应以各种方式开设相关学科课程,如金融保险、法律、市场营销管理学原理、计算机软件、公共关系学等,以适应知识结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其次,在教材内容上,采用职业界、教育界、学术业界联合编写教材,以适应市场需求。
(二)以增强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专业平台"和"专门化方向"两个阶段的模块课程
财经专业进行课程改革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政策指导,包括教育方针、职教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其实施意见,尤其是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等文件精神。第二是理论引导,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系统论及当代职教课程论。第三是现实基础,即国外的先进经验。
(三)以实践教学为中心,构建教学运行与保障体系
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注重综合性和先进性,以实用为原则,为学生提供足够时间的、高质量的动手训练机会。学校改变了过去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设立会计记账公司,学生经过实训,毕业后可以直接上岗,满足了社会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充分利用模拟超市、模拟银行、电子商务实验室、会计模拟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室等校内实验、实习设施,采用现场教学的方法营造职业氛围,发挥环境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达到能力与素质同步培养的目的。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学校本着实习与就业挂钩的原则,与周边地区的行业、企业签订了长期稳定的实习协议,使学生实习可直接顶岗锻炼,建立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
实践教学教材建设为适应财经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我们组织行业、企业的专家和校内"双师型"教师,根据实践教学环节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要求,编写具有职教特色的与职业资格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有机结合的实践教材,力求做到每个实践环节都有实践教材。
采用项目教学法,探索实践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是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工作的方式,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它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促进学生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并积极主动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根据财经专业课程学习的整体要求,我们设计了若干“全真”或“仿真”的技能项目任务,以提高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和适应职业环境的能力。
(四)课程综合化,是财经专业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
传统的学科式课程体系以学科为中心,形成不必要的交叉、重复甚至多余的教学内容,课程综合化能够使教学内容紧凑、精练,剔除与职业能力关系不大的、陈旧的、重复的和过深的理论知识,随时补充新知识,加强实践环节。随着财经专业职业岗位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增加,财经知识与技能也呈现出综合化趋势,财经类专业的教材应淡化或打破现有学科的界限,开设一些综合课程。例如,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合并成《会计与实务》课程,把珠算、点钞、收银机使用等合并成《收银员技能》课程,将公关、礼仪与就业指导等类课程合并之后开设成《职业能力指导》课程等。课程综合化摆脱了片面追求专业知识的广博和片面强调单一技能精深的现象,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和素质的培养。
(五)开展“双证制”教学,强化学生的就业能力
职业资格证书是国家劳动部对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认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人员的主要依据之一。为适应社会对财经类从业人员的准入要求,学校强调职业资格导向,将“双证制”纳入课程体系,开展“双证制”教学。积极开展会计从业人员执业资格培训,建立电子商务师职业技能鉴定站和国际商务单证员鉴定点,要求学生只有取得两个以上有关职业资格证书或岗位技能证书才能最后毕业,达到以考促学、“发展学生能力本位”的目的。
(六)在教学手段上,以计算机操作为主
【市场营销以什么为导向】推荐阅读:
网络营销是什么?网络营销有什么优势?09-28
电力营销市场营销管理论文11-04
市场营销学之洞察市场07-06
市场营销辩论06-11
简历市场营销07-13
市场营销规划10-09
市场创业营销策略06-27
文化市场营销调研05-26
市场营销经典语录05-31
市场营销基本原理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