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厌食症(精选12篇)
张掖市中医医院内一科 李培源
独生子女在当今的中国家庭比比皆是,家长们都盼望着自己的孩子能够吃的香、睡的好、茁壮成长,但许多家长却在为孩子不吃饭而发愁、烦恼,可见厌食症是小儿常见的脾胃病症,临床以长期见食不贪,食欲不振,甚至拒食为特征,其病因主要为喂养不当,或先天禀赋不足,或病后失调所致,病机为脾胃运化失健。
中医认为小儿乃稚阴稚阳之体,其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是指小儿机体各个器官和系统的发育不完善、不成熟,形态和生理功能均未完善,尤其表现为“脾常不足”、“肺常不足”和“肾常虚”;同时因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所以又相对地感到阴的不足,故中医又有小儿乃纯阳之体之说。正因为小儿的以上生理特点,所以小儿在其生长过程中易患“厌食”、“食积”、“疳证”、“佝偻病”、“感冒”、“咳嗽”、“肺炎喘嗽”等病症。
笔者通过近30年的临床观察发现,当今小儿多具以下特点:1.不食果蔬,厌食,大便干结、数日一行;2.夜间身热、拒衣被;3.易感冒并继见发热、咽喉肿痛、肺炎喘嗽等。对此,经过二十多年的潜心钻研,选用《金匮要略》麦门冬汤为主方加味治疗小儿厌食症,七日为一疗程,应用1~3个疗程,无不取效,现简介如下。
药用:麦冬12~24g,姜半夏5~13g,太子参5~12g,茯苓10~30g,山药8~15g,生地8~24g,玄参8~30g,石斛5~12g,芦根8~
15g,乌药8~15g,白豆蔻6~12g﹝后下﹞,山楂8~15g,神曲6~12g,麦芽8~20g,枳实5~12g,石菖蒲5~10g,桂枝3~8g,麻子仁8~20g,槟榔3~10g,甘草3~6g,粳米5~15g。药量根据小儿年龄不同酌定。
煎服法:每日一剂,冷水浸泡半小时后,武火煎沸后文火煎30~40分钟,并依据小儿年龄之不同煎取药液100~200ml不等,二煎混合后加入蜂蜜10~30ml分2~6次服用。
典型病例:秦某某,女,5岁,体重14kg。症见厌食,尤厌食蔬菜,大便干结,两三日一行,夜拒衣被,素易感冒,感则咽喉肿痛、发热、咳嗽等,面黄肌瘦,舌质略红,苔薄白腻,脉沉细。遂予上方治之,服一剂大便干结即缓解,三剂后夜间不拒衣被,厌食渐除,七日后食纳正常。三月后随访面色红润,体重增至20kg。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8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76例小儿厌食症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患者为38例。所有患儿均符合《中医儿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的相关诊断规定。男性患儿为41例,女性患儿为35例,患儿年龄均在2~13岁,平均年龄为(4.8±6.1)岁。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予以对照组西医方法进行治疗,患儿口服胃康颗粒,每日3次,1个疗程为7 d。观察组采用中医推拿方法进行治疗,其推拿的主要穴位为补脾经、大肠经以及运八卦,并对四横纹进行掐揉,同时对中脘、足三里进行捏揉,对脊进行捏。对患儿点穴的内容为:在对脊进行捏的过程中选择足三里的双侧、内关、肾俞、脾俞、胃俞以及气海等位置,通过拇指对其进行按压。对于食滞伤脾型患儿而言,应对板门进行轻柔;对于胃阴不足型患儿而言,需要增加分手阴阳,对三阴交以及二马进行轻柔;对于脾胃虚弱型患儿而言,应推三关以及上七节骨。每个穴位3 min,每日1次,1个疗程为21 d。
1.3 疗效判定标准[2]:
患儿经治疗后,食欲加强,饭量加大,体质量逐渐恢复到正常儿童体质量则为显效;患儿经治疗后,食欲以及饭量有所改善,体质量出现增加现象则为有效;患儿经治疗后,食欲以及饭量无任何变化则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选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以及处理,研究结果采用计数资料(n,%)表示,组间以P<0.05为差异,表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治疗效果达到显效的例数为30例,达到有效的例数为5例,达到无效的例数为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2.1%;对照组患者经治疗后,治疗效果达到显效的例数为24例,达到有效的例数为6例,达到无效的例数为8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8.94%,组间通过对比,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临床中将厌食症诊断为小儿长时间食欲不振以及拒绝饮食,而中医则将其称之为“纳呆”,产生的原因则为脾胃功能出现异常现象而形成的[3]。由于脾的主要作用则为主运化水湿,胃的主要作用则为收纳,小儿的体质较弱,脏腑并未生长完全,因为在临床中被称为“五脏六腑,发展未全”。同时还会出现喂养不当现象发生,极易出现脾胃积食,最终致使脾胃功能出现异常。对于“纳呆”而言,在治疗过程中应以健脾为主,然而小儿的脏腑并未发展完全,极易涉及到相关系统疾病,从而引发损伤,所以在临床治疗中选择中医推拿法进行治疗。
在此研究中,所采用的中医推拿方法则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此方法则以穴位为主,并将其延长到经络各处,从而实现治疗疾病的目的。而方法中的捏脊方法,则是对督脉以及足太阳经进行拿捏,从而实现调理阴阳以及通经的目的,以此来对患儿的脾胃失常进行调整,从而治疗厌食。而涉及到脏腑器官的俞穴其主要功能则为将命名之气传送至脏腑中,此类穴位通常是选择捏脊法来进行。此外,从而营养学的角度出发,小儿厌食症和消化腺分泌较弱,因此在选择推拿穴位的过程中还应对足三里以及四横纹等进行掐揉。对足三里进行轻柔则具备健脾的效果,而上述文章中所提及的穴位能够协助患儿将胃液以及为蛋白酶进行激活,以此来提升血清淀粉以及尿淀粉酶所具有的活性,有助于肠吸收。然而,小儿厌食症还与缺少微量元素存在直接的关系,如果长时间对患儿进行推拿不重视锌元素的摄入,则无法从根本上治愈疾病,当停止推拿后会出现复发现象[4]。
综上所述,对患有小儿厌食症的患儿采用中医推拿方法进行治疗,其治疗效果较为显著,能够有效的减少西药所带来的不良反应,并具有一定的安全可靠性,极易被患儿家属接受,是临床治疗的首选方法。
摘要:目的 探究中医小儿推拿法对小儿厌食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8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76例小儿厌食症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西医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小儿推拿法进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2.1%,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8.94%,组间通过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小儿厌食患者采用中医小儿推拿法,其治疗效果较为显著,无显著不良反应。
关键词:中医推拿,厌食症,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晓霞,尚清.中医小儿推拿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4,6(23):20-21.
[2]谷娜.中医小儿推拿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6):117-118.
[3]陈梅兰,汪芳俊.健脾助运小儿推拿法治疗脾胃气虚型小儿厌食症临床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4):334-336.
1.培养习惯。预防小儿厌食症,要培养小儿良好的饮食习惯。从婴儿时期起就应注意进食要定时定量,一般儿童每日3餐,每餐间隔4~5小时;幼儿每日4餐,每餐间隔3~4小时。这样才能使孩子产生正常的空腹感,促进胃液正常分泌。1岁以后则应培养小孩自己进食的能力,以提高他们进食的兴趣。
2.控制零食。不要给小孩太多零食、饮料等。中医认为,甘则令人中满。果汁型饮料中的糖分含量较高,儿童饮用后腻胃滞脾,且孩子可从饮料中获得不少热能,从而影响正常进食,久而久之,易形成小儿厌食症。因此,要控制小儿的零食及饮料摄入,必要时,可给小孩吃少量干鲜的果品、酸奶或新鲜果汁。
3.体育锻炼适当。增加小孩户外活动的时间,让小孩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及轻微的家务,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消耗能量,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增进食欲,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
4.环境适宜。吃饭应有稳定而安静的场所和轻松愉快的气氛,愉快的情绪可兴奋大脑皮层的进食中枢,提高食欲。大人和小孩最好能一起吃饭,要教育小孩集中思想,细嚼慢咽,不要边吃边玩。
吃饭时,家长切忌批评训斥孩子,也不要在吃饭时逗小孩玩。孩子拒食时不要坚持引诱,更不要强迫进食。可在饭前给孩子吃点山楂等酸性水果,以刺激胃液的分泌。必要时,还可口服食母生、多酶片等帮助消化。
作为家长应如何预防与护理?
1.去除病因是治疗本病的根本。患有急慢性感染或消化系统疾病要及时治疗,营养缺乏应予以补充,如锌缺乏可给硫酸锌或葡萄糖酸锌口服,营养不良性贫血者应补充铁剂、维生素B12及叶酸。
2.不良的饮食习惯常是小儿厌食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培养小儿按时进食、不偏食、不挑食等良好的饮食习惯,如两餐之间不要吃过多的零食,不要边看电视边吃饭等。进餐前15分钟应让小儿做好心理和生理上的就餐准备,以免由于兴奋或疲劳影响食欲。
3.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及营养搭配,防止蛋白质过高或甜食过多。食物的种类和制作方法要经常变换,以增加小儿食欲。
4.夏天气候炎热,湿度较高,此时如饮用过多的冷饮会影响消化液的分泌而导致食欲下降。要教育孩子冷饮不宜过量。
对于采取上述护理措施仍无效的顽固厌食患儿,应到医院进一步诊治,及早给予矫治,因为长期厌食会造成营养不良、体质衰弱,以致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
有个办法来改善孩子胃口,专家介绍:
如果在做菜时添加一些香醋、米醋等佐料,可使孩子胃酸变浓增多,起到生津开胃、增强胃肠蠕动、促进食物消化的作用,从而增强孩子的食欲。
1、在做猪蹄、排骨、鲜鱼时,适量加些食用醋,会使骨质中的碘、钙、磷等营养物质最大限度释放出来,溶入汤水中,便于完全吸收;
2、在做骨头汤、鱼头汤时,适量添加些醋于汤水中,不仅可使骨质软化,还会使骨头里面的钙溶解在汤水中,易于被身体消化分解。
pS:在菜里适量加醋还能帮助吸收营养,数据表明,烹饪时放醋和不放醋相比,放醋的菜可提高人体营养吸收率70%。如果家长能在烹饪特定菜肴时适当添加食用醋,孩子可以大大受益。
★ 招聘会上大学生该如何应对面试
★ 小儿寓言故事
★ 开学攻略:高一高二高三生该如何应对?
★ 小儿垂钓 古诗
★ 《小儿垂钓》教案
★ 如何应对面试官
★ 4个多月的宝宝厌食什么原因
★ 爸妈高考祝福语
★ 感谢爸妈作文
厌食偏食有可能是缺钙。钙控制着各种营养素穿透细胞膜的能力,因此也控制着吸收营养素的能力。
指导意见:人体消化液中含有大量钙,如果人体钙元素摄入不足,容易导致食欲不振、智力低下、免疫功能下降等。缺钙的表现各种各样,应学会根据表现判断是否缺钙,以便在缺钙时吃些含钙丰富的食物,如鱼、虾皮等,同时多吃含维生素D丰富的食物,动物肝脏来促进钙的吸收n一般情况下,缺钙较轻者在食补后即可改善缺钙症状。如果症状较重,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
厌食症的防治之道 厌食症患者必须从药物治疗、心理治疗、饮食照顾及家庭沟通等多方面,一起做完整的防治工作,效果较佳。
少了维生素B1,虽然照常吃饭,体内的能量却不足,终日无精打采,维生素B1最丰富的来源是所有谷类,如小麦胚芽、黄豆、糙米、小米等,因为种子发芽时需要这种维生素,肉类以猪肉含量最丰富。
2、饭前喝一杯水:在饭前1小时,可以喝1杯水,这样除了可以解除肠胃脱水的现象,也可以促进肠胃蠕动,以及胃的排空,促进食欲。
3、补充维生素B2:维生素B2负责转化热能,它可以帮助身体将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释放出能量,在活动量大的夏天更需维生素B2。美国康乃尔大学一项研究发现,人体对维生素B2的需求量是随着活动力而增加的,维生素B2最佳食物来源是牛奶、乳酪等乳制品,以及绿色蔬菜如花椰菜、菠菜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1月至2011年7月我院收治的120例小儿厌食症患者, 男6例, 女54例;年龄1~3岁70例, 4-6岁40例, 7岁以上10例;病程1年以内56例, 1年以上64例。
1.2 诊断标准
(1) 长期食欲不振, 厌恶进食, 食量明显减少于正常同龄儿童而无其他疾病者。 (2) 面色少华, 形体偏瘦, 但精神尚好, 无腹胀。 (3) 有喂养不当史, 如进食无定时定量, 过食生冷, 甘甜厚味, 零食, 偏食等。
1.3 疗效评定
(1) 痊愈:食欲明显增加; (2) 好转:令人略有增加; (3) 无效:令人未见改善。
1.4 治疗方法
1.4.1 胃阴不足型
临床表现为纳谷呆钝, 面色萎黄, 食少饮多, 小便短黄, 大便偏干, 烦躁少寐, 舌红少津, 花剥或苔少, 指纹紫, 脉象沉细。治法:益胃养阴, 选方养胃增液汤加减。药用:玉竹、山药、北沙参、荷叶、芦根、石斛、乌梅、白芍、甘草虫积伤。方中乌梅、白芍、甘草酸甘化阴, 沙参、石斛、玉竹滋脾养胃。佐以香橼皮理气助运而不过于温燥, 谷芽、麦芽和中开胃而不过于消削。脾气薄弱加山药、扁豆补益气阴;口渴引饮加天花粉、芦根生津止渴;大便秘结加火麻仁、瓜蒌仁润肠通便;阴虚内热加丹皮、知母养阴清热;夜寐不宁加酸枣仁、莲子心宁心安神。
1.4.2 脾胃气虚型
临床表现为不思进食, 精神不振, 面色少华, 形体偏瘦, 食少便多, 大便夹有未消化物, 舌体偏胖, 舌质淡, 苔薄白, 指纹淡, 脉缓无力。治法:补运兼施, 选方异功散加减。药物组成:人参 (切, 去顶) 、白术、茯苓 (去皮) 、陈皮 (锉) 、甘草各等分。本方能调节胃肠运动, 既可松弛肠管, 又能拮抗肠痉挛。也具有抗胃肠溃疡的作用。还具有增强免疫功能、促进代谢等作用。本方加陈皮, 意在行气化滞, 醒脾助运, 有补而不滞的优点。适合于脾虚气滞, 稍服补药即感腹胀食少而“虚不受补”的人。尤其常用于小儿消化不良属脾虚气滞者。
1.4.3 脾失健运型
临床表现为厌恶进食, 食不知味, 胸闷脘痞, 常伴有嗳气泛恶, 大便不畅, 偶尔多食则脘腹胀满, 舌质淡红, 苔白腻或微黄, 指纹淡, 脉濡缓或滑数。治法:健脾助运, 方用:不换金正气散加减。药物组成:半夏曲、厚朴 (姜制) 、苍术、橘皮、藿香, 各二钱;炙甘草, 一钱。方用厚朴之温中去湿。苍术之燥湿健胃安脾。陈皮之消痰下气。甘草之调中。同用以去敦阜之气。半夏之利痰以除瘴本。藿香之芬芳助脾开胃止呕。草果之辛以消食化滞。共为温中正气之剂。方名正气者。谓其能正不正之气。故治瘴为先用之剂。
1.4.4 用量与用法
以上药方用法:将共研细末1~3岁以上, 一次2g, 一日3次;4~6岁以上, 一次3g, 一日3次;7岁以上, 一次4g, 一日3次。连服两周1个疗程。
2 治疗结果
120例小儿厌食症患者临床治愈96例, 好转22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98.3%;
3 讨论
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较长时期见食不贪、食欲不振、厌恶进食的一种常见病证, 属于一种慢性食欲障碍性疾病, 在儿童脾系疾病中较常见。传统中医学中并无厌食症的病名, 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虚赢》云:“脾胃不和, 不能食乳。”《杂病广要》亦云:“脾不和则食不化, 胃不和则不思食, 脾胃不和则不思而且不化。”说明厌食症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脾胃。中医学认为小儿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 脾常不足, 故脾胃的运化受纳功能常常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但其中的某些表现可以隶属于恶食、伤食、食积等范畴。小儿厌食症的发生多由喂养不当, 他病伤脾, 先天不足, 情志失调等原因, 损伤脾胃正常的纳化功能, 致脾胃失和, 纳化失职, 所致。治疗小儿厌食症, 着重健脾, 而“脾健不在补贵在运”, 在于预防, 预防小儿厌食症的发生, 关键要掌握正确的喂养方法, 饮食按时有度, 忌食膏梁厚味, 饮冷甜食, 偏食、零食、妄加滋补的不良习惯。母乳喂养的婴儿四个月后应逐步添加辅食, 一量发现食欲不振, 要及时查明原因, 予以治疗。对病后胃气刚刚回复者, 要逐步增加饮食, 切勿暴饮暴食而致脾胃受伤, 注意精神望调护, 切自训斥打骂, 防止惊恐恼怒, 伤脾, 遵照“胃以喜为补的原则”先从小儿喜欢的食物着手, 诱导开胃, 待其食欲增进后, 再按营养的需求供给小儿厌食症的中医防治。
总之, 厌食症是指小儿长期食欲不振或食欲减退为主的一类症状。在小儿时期很常见, 且常出现在其他系统的疾病时, 尤其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精神障碍及多种感染性疾病时。因此必须详细询问有关病史,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对其原发疾病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中医认为, 脾胃纳运功能失常为小儿厌食症的病机关键, 治疗主要包括内治、外治及内外合治等方法。治疗中应以"肾以喜为补, 脾健贵运不贵补"为原则,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中医治疗目前仍存在分型混乱的现象, 需建立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 且需筛选有效的方剂及方药, 加强方剂改革, 开发研制小儿易于接受的有效中成药。对儿童厌食症应以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 中西医并举;注重营养结构、家庭摄食方式的合理化, 亲子关系的良好顺和。依照“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医学模式, 探讨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预防、心理指导与治疗相结合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赖崇杰.中医对小儿厌食症的认识及治疗[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26 (2) :25.
[2]竺青华, 李学麟.小儿厌食症的中医药治疗[J].吉林中医药, 2009, 29 (1) :11.
[3]尹蔚萍, 夏杰.调和营卫法治疗小儿厌食症109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8, 29 (8) :11.
[4]段秉兰, 魏永明.调和营卫法治疗小儿厌食症[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08, (3) :41.
[5]伍慧芳, 罗礼东.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厌食症60例[J].福建中医药, 2005, 36 (6) :25.
[6]李小燕.中医药治疗小儿厌食症20例体会[J].光明中医, 2010, 25 (7) :66.
[7]马华, 王洁.开胃增食灵治疗小儿厌食症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5, 12 (4) :36.
[8]童桦, 童岩.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小儿厌食症80例[J].中医药学刊, 2005, 23 (2) :365.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210
小儿厌食症目前是儿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尤其近20年来尤为突出,由于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由过去的五谷杂粮,面食、蔬菜为主,而变成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的鸡、鸭、鱼、肉、虾、煎炸、烤炙为主,加之年轻父母对喂养小儿经验不足,不能够使小儿胃肠功能循序渐进的转化,久而久之造成肠胃功能的损伤,形成厌食症。本文从临床实际出发揭示中医小儿厌食症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方药选用、食疗等方面的规律,以指导临床治疗厌食症取得更好的效果。
究其原因临床中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喂养不当、先天不足、他病伤脾、情志失调等等。而通过临床中大量的观察和研究,我们认为造成小儿厌食症的主要原因是喂养不当、饮食不节。最常见的就是长期过食肥甘厚味及高营养的滋补食物,添加辅食不当,零食水果饮料等杂食乱投等等。中医学认为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主运化,运者运其水谷,化者化其精微,脾能正常运化,水谷精微则得以敷布全身,濡养脏腑,满足小儿生长发育的需要;而小儿脾常不足,脾胃发育未完善,运化功能不健全,一旦饮食不节、喂养不当,则容易造成脾胃不和,运化失健,久而久之发生厌食症。
厌食症的主要临床表现:患儿长期食欲不振,厌恶进食,食量明显少于同龄正常儿童,并伴面色萎黄少华,形体偏瘦,但患儿精神尚好,活动如常;询问家长有明显的喂养不当情况,并排除其他外感、内伤慢性病史,此病一般病程较长,多在2个月以上,才可诊断为厌食症。
临床治则治法的确立:目前由于厌食症的病因多为饮食不节、喂养失当所伤,造成的病症主要为脾胃运化功能失健为多,故治以运脾开胃为主,兼有他症者,随证治之。
基本方药:蒼术,陈皮,厚朴,藿香,鸡内金,焦山楂;本方以苍术为主药燥湿运脾,张隐庵《本草崇原》曰“凡欲运脾,则用苍术”,苍术味微苦,气芳香性温燥,其性走而不守,功能醒脾助运,开郁宽中,疏化水湿,而脾性“喜燥而恶湿,喜运而恶滞,喜疏而恶郁”,苍术正合脾性,用之使脾气舒展自如,运化机能恢复健旺,用为主药;陈皮、厚朴、藿香理气醒脾,和中助运;脾运失健则有积滞存在,故用鸡内金,焦山楂消食导滞。
临床上最常见的有两种类型:①脾运失健伴脾气亏虚:临床表现为长期厌食,没有食欲,伴面色少华,毛发不泽,形体消瘦,精神不振,大便不调,每每食后作泻,乏力易汗,容易感冒,舌淡苔薄,脉缓无力。故在主方的基础上加用补益脾气之药,如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白扁豆等;②脾运失健伴胃阴不足:临床表现为长期厌食,伴口干多饮,大便干结,小便黄,手足心热,夜卧不安,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多由于素体胃阴不足,过食煎炸食物伤阴,胃失濡润,不能受纳和腐熟水谷,在主方基础之上,加用滋养胃阴的药物,如沙参、麦冬、玉竹、白芍、石斛等。
食治与药治相结合:由于小儿厌食症很大部分是由于饮食不当所引起,故饮食调理就显得十分重要,在调节饮食、纠正不良饮食习惯的基础上的用药治疗才能收到好的治疗效果。故在临床治疗时要时时告知家属,大力提倡母乳喂养;按时添加辅食,纠正偏食;不吃零食,不过食冷饮、肥腻、黏腻食物,更不要乱服滋补之品;鼓励小儿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粮;小儿拒食时,不必持续劝诱,更不可强迫进食,引起小儿反感,可待其饥饿引起食欲再吃;平素可增加食物品种和花样,从色香味各方面引起小儿的食欲;中医有“胃以喜为补”的理论,生活中可先从小儿喜欢的食品入手,诱导开胃,待小儿食欲增加后,再慢慢增加其他的食品,最后达到改善小儿食欲,饮食全面平衡的正常状态。
病历资料
例1:患者,男,5岁,纳呆厌食4年,家属述自1岁断奶后,由于喂养失调而致患儿长期纳呆无食欲,1天3餐正常饮食无兴趣,只是平素吃些膨化食品,观其精神可,活动正常,唯体形偏瘦,面色萎黄无华,自汗容易感冒,大便偏稀不成形,舌淡红苔白,脉缓无力,中医临床辨证为脾气亏虚脾失健运,组方如下:苍术12g,陈皮10g,厚朴9g,藿香9g,党参10g,茯苓12g,白术10g,甘草4g,黄芪10g,防风4g。方中苍术、陈皮、厚朴、藿香醒脾助运,理气和中;参、苓、术、芪健脾益气;防风合芪、术益气固表,又具“风胜湿”之意。以上方剂一诊10剂,日1剂,水煎服,同时嘱其家属,每日熬制山药薏米山楂羹服用,以健脾益气利湿开胃。10天后复诊,患儿食欲明显改善,知饥欲食,嘱其家属要掌握饮食的数量和调节花样,勿饮食过量,以防“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上方改为三九中药颗粒,冲服,日1剂,再服10天,病症痊愈。
例2:患者,女,4岁,纳呆厌食3年半,因母无奶水,全为人工喂养,6个月以前,身体状况基本正常,以后由于添加食物不慎,过多食用煎炸炙烤之品,而引起食欲不振,长期纳呆,不欲饮食,并出现手足心热,大便燥结5日1行,夜卧不安,心烦性急等症状,查其舌质红苔少,脉细数。临床辨证为胃阴不足脾失健运。处方如下:苍术10g,陈皮9g,厚朴9g,沙参12g,麦冬12g,生地9g,玉竹9g,石斛9g,甘草4g,杭芍10g。日1剂,水煎服,连用2周,并辅以百合银耳莲子羹服用,二诊家属述患儿食欲大开,大便已2日1行,为香蕉便,嘱其注意勿过食,食量要循序渐进,以上方剂改为三九中药颗粒冲服,日1剂,再服1周,病症痊愈。
讨论
小儿厌食症临床多见长期喂养不当使脾失健运而致,又由于小儿体质的不同,在临床中常出现脾气亏虚和胃阴不足两种情况,故总的治则为运脾开胃为大法,苍术为主药,合四君子汤益气健脾、益胃汤滋养胃阴,分证而治之,则效如桴鼓,临床取得满意效果。
参考文献
1 汪受传.中医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厌食是一种自己有意造成和维持的,以节食造成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甚至厌食为特征的进食障碍,常引起营养不良,代谢和内分泌障碍及躯体功能紊乱。神经厌食症最基本的症状是厌食,食欲极度缺乏,身体消瘦。这种症状的产生主要与心理因素有关,并不是消化系统器质性疾病引起的。此病的发病年龄为10―30岁,多数为15~23岁。女性患者高于男性约为10―20倍。神经性厌食症的发病率因为社会风气和生活方式变化而出现大幅增减。急性精神创伤或心情持续抑郁,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导致此病。
1.激发并维持患者的治疗动机。
2.恢复体重,逆转营养不良门诊、医院和住院都能使患者体重恢复,凡符合入院指征的患者需住入综合性医院或精神科病房,住院治疗后应继续门诊治疗。
2、饮食要规律,定时进餐,保证饮食卫生;生活规律,睡眠充足,定时排便;营养要全面,多吃粗粮杂粮和水果蔬菜;节制零食和甜食,少喝饮料。
3、改善进食环境,使孩子能够集中精力去进食,并保持心情舒畅。
4、家长应该避免“追喂”等过分关注孩子进食的行为;当孩子故意拒食时,不能迁就,如一、两顿不吃,家长也不要担心,这说明孩子摄入的能量已经够了,到一定的时间孩子自然会要求进食;决不能以满足要求作为让孩子进食的条件。
中图分类号:R725.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12-0048-04
小儿厌食症以长期食欲减退,见食不贪,甚至拒食的一种病症,是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各个年龄都可发病,尤以1~6岁小儿多见。因城市儿童发病率较高,被认为是富裕社会儿童的主要摄食问题之一。本病属于祖国医学“恶食”、“伤食”、“食积”、“痰滞”等范畴。由于厌食症的长期存在,造成机体营养失调,免疫力下降,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严重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近年来,小儿厌食症的发病率日趋增高,特别是城市独生子女中尤为突出.故受到家长及医学界的广泛重视。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一定的优势,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
李健认为本病常常由于小儿过食生冷肥甘而导致;区鹿兰认为小儿时期脏腑娇嫩,脾胃虚弱,如果喂养不当,特别是母乳喂养的小儿常因饮食不节伤及脾胃而致本病;伍雪峤将此病的病因病机概括为;饮食不节,喂养不当,恣食生冷;过食肥甘,损伤脾胃,脾胃气虚;化源不足,脾胃阴虚,禀赋不足,后天失养;吴瑞萍等认为应注意小儿情绪变化而引起厌食,特别是因家长溺爱对小儿进食采取不适当的态度,反而引起神经性厌食。胡爱国通过对300例患儿的调查,将病因分为5种:(1)饮食不节,喂养不当。(2)先天不足,后天失养。(3)多病久病,损伤脾胃。(4)环境变化,思虑伤脾。(5)暑湿熏蒸,脾阳失展。原晓风教授总结厌食病因,指出脾胃因素是产生厌食的内在根本因素。汤一新等认为小儿厌食以脾阴不足者为多,其原因有3:(1)食品结构的改变。(2)社会因素的影响。(3)自然环境的影响。徐世军总结李秀亮教授治疗厌食的经验,指出脾胃阴虚是脾胃功能失调在本病中的根本表现。原因是;家长过分溺爱,片面追求高营养,脾胃负担过重,高热量耗伤脾胃阴津,形成阴虚的病理。陈宣在总结厌食的治法时提到虫阻脾胃亦可致厌食。熊磊提出从肾论治厌食,原因为:(1)脾与肾相互依存、相互影响。(2)小儿五脏皆虚,肾虚为最。(3)厌食与缺锌互为因果,补肾即可补锌。其观点的提出与先天不足近乎一致。
2中医药治疗
2.1内治法
2.1.1辨证论治小儿厌食主要是由喂养不当,损伤脾胃,或他病及脾,脾胃功能失调,导致胃不思纳而成。现临床上主要将其分为脾胃不和、脾胃气虚、脾胃阴虚3型。张润秋将本病分为食滞型、脾湿型及脾胃虚弱型,食滞型治以消食导滞、健脾和胃,方选保和丸加减;脾湿者治以健脾燥湿、调中和胃,方选三仁汤加减}脾胃虚弱者治以健脾益气,调中和胃,方选参苓白术散加减。李君芳则从瘀论治,认为脾胃功能虚弱.气血不足,气无力推动血液运行,故使血液运行不畅而致瘀血,故治以健脾活血,行气消食,以白拟健脾活血方治疗每日1剂,水煎,饭前服。王丽珠将小儿厌食症分为5型:脾运失健者,治以健脾助运开胃;胃阴不足者,治胃勿忘治脾,养胃育阴兼以醒脾;脾胃气虚者,治宜益气健脾,脾胃同治;肝气郁结者,治宜疏肝理气开胃,脾肾阳虚者,治宜温脾肾之阳气,同时健脾。骆常义提到脾胃湿热型,治当燥湿健脾,淡渗利湿。对于虫阻脾胃型,陈宣治以驱虫健胃。赵晶提出气滞血瘀型,治宜健脾理气。活血化瘀。邓沂等将证型分为胃热型和脾虚型,分别治以清胃通腑降气和健脾益气。王慎明等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把本病分为以下3型进行治疗,(1)脾失健运型,主要症状为面色萎黄,不思饮食,甚至拒食,若强行进食后则会恶心、呕吐、腹胀,舌质淡,舌苔白不厚或薄腻,中成药可选用曲麦枳术丸、香砂枳实丸、香砂枳术丸,汤药可选用经验方;太子参12g,茯苓9g,白术9g.陈皮9g,枳实6g,神曲9g,麦芽9g,鸡内金6g,水煎服。每日2次;(2)胃阴不足型,主要症状为口干多饮、不思饮食、大便干结,有的小儿皮肤干燥,舌苔多为花剥苔或无舌苔,中成药可选大补阴丸+汤药可选用经验方:玄参9g,麦冬9g,生地9g,沙参9g,石斛9g,玉竹9g,乌梅9g,山药9g。甘草9g,水煎服,每日2次;(3)脾胃气虚型,主要症状为面色(白光)白、无光泽,形体瘦弱。除厌食外,若进食稍多,则大便不通或大便溏泻,舌质淡,舌苔薄白,中成药可选用启脾丸、小儿健脾丸,汤药可选用经验方:党参9g,茯苓9g,白术9g,山药9g,扁豆9g,砂仁3g,桔梗3g,陈皮6g,水煎服,每日2次。
2.1.2自拟汤药赵会玲运用方法:(1)予自拟枳术金砂汤,药用:白术、枳实各6g,砂仁5g,焦山楂10g,鸡内金、炙甘草各6g,半夏曲8g。脾胃气虚加党参、山药各10g;胃阴虚加沙参5g,玉竹6g,炙甘草易生甘草。每日1剂,水煎服。3岁以上小儿用以上剂量;3岁以下小儿用以上剂量的2/3。(2)摩腹揉脐200次。(3)掌揉关元穴200次。(4)指揉足三里200次。(5)捏脊(以捏红为止),最后提2次。30日为1个疗程,治疗小儿厌食症60例,总有效率96.75%。赵亚岚用煅龙牡、磁石、珍珠母、钩藤、党参、白术、枳壳、陈皮、麦芽、神曲、山楂、鸡内金组成抑肝扶脾汤治疗厌食症60例,总有效率90%。张慧琪等采用中药益气养阴方(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石斛、砂仁、麦冬、白芍、乌梅)治疗小儿厌食症63例,总有效率为87.3%。刘建新以自拟运脾和胃汤(白术、神曲、鸡内金、炒麦芽、茯苓、山楂、炒白扁豆、陈皮)治疗厌食症60例,总有效率93.3%。
2.1.3中成药李少春采用适贝高治疗厌食且血清锌偏低的患儿42例,厌食改善情况:疗效评定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食欲显著增强,食量增加)20例,好转(食欲好转,食量略有增加)18例,未愈(食量未见改善)4例,有效率达90.48%。张丽辉等用调脾汤治疗小儿厌食症80例,总有效率为92.5%。史正刚运用增食灵口服液(苍术、茯苓、鸡内金、槟榔、胡黄连、乌梅、甘草)治疗小儿厌食症126例,总有效率为90.5%。李原用乐食健儿宝(党参、白术、茯苓、山楂、神曲、淮山药等)口服治疗厌食症113例,总有效率94.6%。胡思源运用健儿厌食康颗粒治疗小儿厌食脾虚食滞症88例,痊愈30例,显效43例,有效1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86%。启明等以口服五消散(使君子、鸡内金、槟榔、炒麦芽、山楂、水红花子等)治疗小儿厌食症150例,总有效率为100%。朱生全等应用消化冲剂(太子参、山药、白术、杏仁、白豆蔻、白扁豆、莱菔子、桃仁、胡连等)治疗厌食症94例,总有效率91.5%。邓沂等以于氏增煮散(I、Ⅱ号)治疗厌食症62例.痊愈45例,好转17例,总有效率为100%。吴宗德以四君子汤加减治疗小儿厌食症68例,并以口服葡萄糖酸锌颗粒治疗60例为对照,治疗组总有效率98.53%,对照组有效率
83.3%。司秀芳以逍遥散加减治疗厌食症200例,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其中治疗1个疗程显效者78例,治疗2个疗程显效者94例,治疗4个疗程显效者26例.总有效率达95%。
2.2外治法成华采用运脾开胃膏敷贴(苍术、炒麦芽、焦山植、鸡内金、砂仁、陈皮、木香、阿魏)治疗小儿厌食症68例,按10:10:10:3:3:6:6:3比例混匀备用。用时取6g左右药末用醋调成膏状敷于神阙穴,用肤疾宁敷贴,1天更换1次,连敷5天为1疗程,总有效率94.12%。于惠平采用敷脐法,取公丁香、石菖蒲、花椒、小茴香、枳壳、苍术各20g,神曲50g等,用火焙干,研粉,和匀,瓶装备用,用时取10g左右。用艾绒包裹,用热醋喷湿后敷于脐部,每日更换1次。刘氏用乳香、山楂、生军、鸡内金、桃仁各10g,研末,水调敷脐。晚上7时~8时敷,次晨6时~7时取下,连敷3夜为1疗程,治疗小儿厌食症取得满意效果。蔡氏用桃仁、大黄、鸡内金、莱菔子等,加冰片研末调敷双侧内关穴,治疗100例,结果全部治愈。李氏等对湿热型患儿运用太乙壮身膏(芦荟、皂角、桃仁、红花、杏仁、草决明、白胡椒、山栀子、使君子、冰片等)敷于内关、足三里、太溪等穴,虚寒型取子午效灵膏(川草乌、山栀子、皂角、白芥子、细辛、桃仁、芦荟、使君子、白芷、杏仁、草决明、冰片、姜汁)敷于中脘、关元、中枢、脾俞等穴,每次取4穴~6穴,贴24~48h,3次为1疗程。治疗30例,1~3次显效21例,1~2个疗程有效9例,有效率100%。姜氏等采用消化散(炒神曲、炒麦芽、焦山植各10g,炒莱菔子6g,炒鸡内金5g)敷脐,每日1次,5次为1疗程,治疗本病122例,总有效率为98.4%。潘氏用化食丹(穿山甲、鳖甲、鸡内金,以砂炒醋炙,使君子、槟榔、寮香、红榆虫瓦上干,枳壳、甘草,加蓖麻油少许,调黄豆大)敷脐.3天换1次,2次为1疗程,观察200例,总有效率达96.5%。王氏运用自拟运脾增食散(苍术100g.厚朴30g,藿香50g,鹅不食草50g,研末,每份5g)敷脐,每日1次,7天为1疗程,治3l例,均疗效显著。刘氏等采用健胃止汗散(丁香、吴萸各30g,肉桂、细辛、木香各10g,白术、五倍子、朱砂各20g,共研细末,每次取5g~10g,酒或生姜汁调糊)敷脐,治疗90例,总有效率93.33%。
3针灸、推拿疗法
杨连松等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症175例,根据辨证取穴,每次推拿30min左右,每日1次,7日为1疗程。手法:均推患儿左手,轻推轻揉,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因小儿皮肤娇嫩,所以取滑石粉作为滑润剂。脾失健运型,分阴阳2min,补脾土5min,补肾水5min,推板门3min,揉一窝风3min,逆运内八卦3min,推四横纹3min脾胃气虚型,补脾土、补肾水,清板门各5min,逆运内八卦3min,推四横纹2min,补胃经2min,推三关2min;胃阴不足型补脾土5min,清胃经3min,补肾水3min,推板门3min,推四横3min,揉小天心2min。总有效率98.29%,李金虎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症48例,治疗手法:补脾土300次,补大肠300次,清肝经300次,清胃经150次,推四横纹100次,运内八卦100次,退六腑300次,分腹阴阳5遍,捏脊5编,治愈40例,显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8%。潘云华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胃气虚型67例,治疗方法揉板门50次,掐四横纹3次,摩腹5min,揉中脘2min、揉足三里50次、捏脊3~5遍,10次为1疗程,每天1次。治疗结果为:治愈42例,好转21例,未愈4例,总有效率为94%。王琳等运用推拿加针刺四缝穴治疗小儿厌食症60例,推拿取穴:清补脾经200次,揉板门300次。逆运内八卦300次,推大肠穴100次,揉足三里1min.捏脊5遍,1天1次,7天为1个疗程。针刺四缝穴:局部常规消毒,用一次性4号半针头快速针剌双侧四缝穴,约1分左右,用拇食指对着针眼周围挤压,挤出黄白黏液,用消毒干棉球擦拭干净,再令患儿握拳按压片刻。2~3天1次,7天为1个疗程。总有效率98.33%。周映萍等针刺推拿治疗厌食46例,推拿:(1)捏脊疗法,让患儿俯卧于家长双腿或床上,取头高臀低位,术者用双手微握拳置于脊柱两侧,用食指中节桡侧顶住皮肤,拇指前按,两指同时用力捏拿皮肤,双手同时进行,边推边捏,边提拿,自长强穴开始沿着督脉向上至大椎穴为1遍,每次捏3~6遍。为加强刺激,可每捏3次向上提拿1次,最后用两拇指在脾俞、胃俞穴处按摩1min。(2)补脾土,术者以拇指指腹沿患儿拇指桡侧缘至大鱼际近端,向上直推200次。(3)按揉足三里穴,用双拇指分别按摩患儿双侧足三里穴1min;针刺取四缝穴,常规消毒后,用0.38mm×l3mm毫针直刺四缝穴处,深约0.1~0.2寸见黄白色透明粘液随针拔出外溢为佳。若未见此液,医者以手指在患儿指前部对穴稍加挤压,尽可能使粘液溢出。上述治疗隔日1次,3~5次为1个疗程。治疗结果,痊愈20例,占43.5%;好转24例,占52.2%;无效2例,占4.3%。李娟针刺足三里配合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症85例,针刺疗法,取穴:双侧足三里穴,患儿取半卧位,常规局部消毒,直刺进针,行捻转手法,中等刺激,使术者自感沉重,稍滞为佳,不留针,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推拿疗法,患儿取俯卧位,术者站于患儿侧方,先在小儿背部自上而下推摩3~5遍,然后术者手呈握空拳状,将两手食指屈曲,以食指中节的背面紧贴脊柱两侧皮肤,拇指与食指中节相对,自尾骨起沿脊柱两侧肌肤提捏向上至大椎穴,反复15次,使局部皮肤潮红,在背部的脾俞、胃俞、肝俞采用重提的手法以加强疗效,先针刺后推拿,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总有效率为100%。
4结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诊治的小儿厌食症患儿60例, 所有患儿诊断均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1], 均有长期食欲差、见食不贪、进食量较前减少1/3以上, 病程大于2周, 同时排除伴有其他系统疾病、体重增长不明显或者减轻, 伴有不良饮食及喂养史。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其中观察组30例, 男16例, 女14例;年龄9个月~7岁, 平均年龄 (4.34±2.25) 岁;病程1~16个月, 平均 (6.89±2.04) 个月。对照组30例, 男17例, 女13例;年龄9个月~8岁, 平均年龄 (4.564±2.27) 岁;病程2~15个月, 平均 (6.45±2.27) 个月。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儿入院均接受常规的西医治疗措施, 西药治疗:给予多酶片1~2片, 饭前30min口服, 3次/d, 或给予胃蛋白合剂5~10mg, 饭前30min口服, 3次/d;同时给予吗丁啉5mg饭前口服, 3次/d;配合葡萄糖酸锌片5~10mg/ (kg·d) 口服, 2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健脾汤口服, 方剂组成如下:获菩15g、党参10g、白术15g、陈皮10g、积壳8g、神曲10g、山楂10g、生甘草3g, 水煎服, 1剂/d, 分两次服用, 4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均检测两组患儿的微量元素锌以及唾液淀粉酶的含量, 同时行D-木糖吸收试验, 观察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用药期间定期复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 观察药物治疗副作用。
1.3 疗效评价标准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的疗效评定标准制定, 包括:痊愈, 患儿临床症状消失, 饮食欲望恢复, 食量恢复正常或正常食量的3/4;好转, 患儿食欲有所好转, 食量有所增加, 但仍未达到正常食量的3/4;无效, 患儿食欲和食量均未见明显改善或出现加重。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2.2 两组患儿临床指标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微量元素锌、唾液淀粉酶、D-木糖吸收试验明显优于对照组 (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2.3 两组药物副作用比较
两组均未见明显的肝肾功能及血液系统等方面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小儿厌食症属于小儿时期的常见病证, 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由于条件所限既往该病往往被忽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该病逐渐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1984年, 小儿厌食症被纳入全国高等教育儿科用书--《中医儿科学》;1995年, 《实用儿科学》将其归入消化系统疾病范畴。小儿厌食症可发生于任何季节, 各年龄段的幼儿均可发病[2]。患儿除食欲差外, 一般不伴有明显的其他不适, 预后相对较好;但若不加以重视, 患儿长时间不愈可导致气血生化乏源, 免疫能力低下, 易罹患他症, 进而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古代医学文书对其记载不多, 缺乏对此病的详细论述。目前祖国医学认为, 脾气与食欲关系密切, 《灵枢·脉度》记载“脾气通于口, 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由于小儿脾气不足, 饮食不节, 喂养欠妥, 容易伤及脾胃, 导致脾失健运, 日久则致脾胃气虚[3]。因此, 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治疗应遵循“以和为贵, 以运为健, 开胃运脾”。笔者采用健脾汤联合西药治疗小儿厌食症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现代监测技术提示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微量元素锌、唾液淀粉酶、D-木糖吸收试验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健脾汤由获菩、党参、白术、陈皮、山楂、积壳、神曲、生甘草组成, 可调和脾胃、运脾开胃。组方中获菩甘平, 可健脾、宁心,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获菩可促进肠管的运动, 调节机体免疫能力, 增强免疫功能;白术甘温, 能益气健脾, 现代医学研究显示该药可明显促进胃肠动力, 促进胃肠道的消化及吸收[4];党参甘平, 可补脾肺气, 补血功效显著, 现代医学研究显示党参能加快胃肠的蠕动, 存进食物在肠内的运行;陈皮辛温, 具有明显的理气健脾之功效, 现代医学研究显示陈皮可有效刺激胃肠道, 促进消化液的分泌速度, 增加消化液的分泌量;积壳苦辛, 可破气消积, 有利于兴奋胃肠平滑肌, 改善胃肠的收缩运动;山楂则酸甘, 起到消食化积之功效, 能增加胃消化酶的分泌、调节胃肠功能;神曲属甘辛, 可消食、和胃, 能增加患儿食欲, 提高并维持正常的消化机能;甘草甘平, 可补脾益气, 能调和诸药之功效, 有利于缓解胃肠道的平滑肌痉挛[5]。以上诸药联合施治, 同时配合西药, 各药相辅相成, 共同起到增强食欲、促进消化吸收的作用, 临床效果明显, 且无明显的毒副作用,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健脾汤联合西药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小儿厌食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 观察组给予健脾汤联合西药治疗, 评估两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微量元素锌、唾液淀粉酶、D-木糖吸收试验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健脾汤联合西药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疗效确切, 副作用少, 值得应用。
关键词:健脾汤,西药,小儿厌食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2:267-269.
[2]张晓春.运脾醒胃汤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 2014, 30 (3) :15.
[3]段秉兰, 管佳.自拟健脾和胃汤治疗小儿厌食症60例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 2014, 6 (8) :43-45.
[4]张昌华, 刘学义.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症85例的疗效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1, 33 (2) :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