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劳动者使用

2024-10-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时代的劳动者使用(精选8篇)

新时代的劳动者使用 篇1

课标要求:

本框题的教学内容是贯彻落实课程标准2.6“评析劳动者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案例;列举几种就业途径和创业方式;树立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观念、积极创业的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的要求。

一、教材分析

《新时代的劳动者》是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框的教学内容。第二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生产,围绕的主题是如何理财,而其主体就是生产者(劳动者)。在第四课介绍了生产的制度背景后,本课接着从生产的主要场所和主体角度来看社会生产,本课的共有两框,第一框《公司的经营》介绍了生产的主要场所,第二框《新时代的劳动者》就进一步介绍生产的主体,即劳动者。本框逻辑为劳动的地位与意义及就业的作用与意义——进而由如何解决我国就业问题引出劳动者应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最后,了解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及如何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因而,从教育的意义上来看,本节课更侧重于德育意义。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懂得劳动的含义、意义及就业的意义;知道如何从政府和劳动者两方面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理解新时代劳动者应该树立的正确的就业观;理解作为劳动者,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能力目标:初步掌握就业有关知识,能够分析经济现实中存在的就业问题及应树立什么样的就业观,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培养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增强依法维权的法制观念,增强劳动者的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依据:就业问题是每个劳动者和未来的劳动者都不得不思考的一个现实问题、社会热点问题,正确的就业观念能够指导我们在选择职业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参与社会主义劳动,因此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问题。

2.劳动者维护自身权益的途径 依据:作为劳动者,需要有一种主人翁的态度,应该知道自己享有的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并能够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因此,劳动者维护自身权益的途径也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

教学难点:劳动者维护自身权益的途径 依据:由于同学们还没有完全走向社会,对于这方面的了解不多,因此这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四、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设置情景、提出问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引导思考与讲解相结合。

2、探究式学习法

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体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以便让学生学会学习。本课时的探究活动设计了许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讨论问题,通过学生进行讨论,自主生成知识,深刻理解知识,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

根据出示的教学目标,学生自主学习5分钟,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课本内容。情景材料:

人群中的缩影——吴业的就业故事 活动一:阅读课本第41-42页第一段,探讨下列问题,了解劳动和就业的意义

情景一:求职篇

吴业是枣庄某大学旅游管理系的学生,大四上学期末的时候,在枣庄某会展中心举行了一场普通高校毕业生招聘会。那天早上很冷,可是才6点钟,父母就不断的催促他起床,吴业边穿衣服边抱怨着:人啊,为什么一定要劳动呢?为什么一定要就业呢? 探究一:请你来帮助吴业解决心中的疑惑。。合作探究:1.为什么一定要劳动呢?

交流展示:(1)劳动是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2)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合作探究:2.为什么一定要就业呢? 交流展示:微观角度(个人):

①取得报酬,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

②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宏观角度(社会): 生产出社会所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活动二:阅读课本第42页最后两段至43页,探讨下列问题,理解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情景二:应聘篇

解决了心中疑惑,吴业急忙赶往会展中心。大门还没开,他碰到了几个同学,就找什么样的工作聊开来。。

探究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不同观点的合理性在哪里?误区何在?如何解决? 交流展示:党和政府

①根本措施:大力发展经济,促进就业。②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制定了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劳动者(个人)

①树立正确的就业和择业观 树立自主择业观 树立职业平等观 树立竞争就业观 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②全面提高素质和职业技能,提高就业和自主创业的能力

活动三:阅读课本第44页,探讨以下问题,理解运用依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情景三:入 职 篇

吴业深受启发,结合实际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就业目标,正确评价了自己的能力,调整定位,成功被一家旅行社聘用了。他很高兴,也非常珍惜,但新的问题出现了。吴业的母亲病了,吴业很长时间未休过探亲假,这次他向单位提出休假探亲,单位以他在本地结婚为由,不批探亲假; 吴业外出带旅行团存在安全问题,可老总说安全问题个人负责;单位只给资格老的职工办理社会保险,吴业等不在其中。

探究三:

1、吴业的哪些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2.吴业应该怎么办? 合作探究:

1、吴业的哪些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 交流展示:劳动者享有的合法权益有:(1)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2)休息休假的权利

(3)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4)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5)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

(6)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

(7)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8)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而吴业的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这三项权利受到侵害。

合作探究:2.吴业应该怎么办? 交流展示:

(1)自觉履行义务------------基础

(2)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依据

(3)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权益受到侵害时要通过合法的途径进行维权。------途径

教师总结:本框逻辑为劳动的地位与意义及就业的作用与意义——进而由如何解决我国就业问题引出劳动者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最后,落脚点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及如何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本环节设计意图] 从教育的意义上来看,本节课设计更侧重于德育意义。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

课外延伸:1.调查报告:调查枣庄市2013年就业状况,写出调查报告并提出相关对策供有关部门参考。

2.请你用今天课堂感悟的知识,来分析预测2013年以后我国就业的发展趋势,并且从这个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理想,分析自身的职业规划。

六、板书设计

5.2新时代的劳动者

(一)劳动和就业

1.含义 2.意义 3.途径

(二)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1.原因 2.权利 3.维权

七、分层作业

(一)判断题:

1.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

2.向法院起诉是劳动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唯一途径。()3.劳动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基础是依法签订劳动合同。()

(二)选择题 1.习近平在庆祝“神舟”十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讲话中强调,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这是因为()

①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

②我国劳动者分工不同、地位平等,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

③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

④劳动是劳动者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中山东大约50万人,山东能提供岗位45万左右,大学生“抢”工作现象又是如期“上演”。一个“抢”字启示求职者必须树立()

A.自主择业观

B.职业平等观

C.竞争就业观

D.多种方式就业观 3.2013年1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实施五周年。该法的实施()①体现了我国政府对就业问题的高度重视

②有利于促进就业,发展和谐的劳动关系

③能从根本上解决失业人员就业难的问题

④有利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某企业是一家集体企业,由于生产任务较多,未经劳动行政部门批准,要求职工每天超时工作,星期天也照常上班,职工每月累计加班高达120小时。长时间超负荷的工作对职工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伤害,侵犯了职工的合法权利。据此回答第4-5题。

4.该公司主要侵犯了劳动者()

A.休息休假的权利

B.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C.平等就业和择业的权利

D.获得劳动安全和卫生保护的权利 5.该企业职工应该()

A.完全放弃自己的权利,甘愿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

B.联合起来,集体辞职,迫使企业领导改变做法 C.应该以合法手段、法定程序维护自己的权益

D.采取一切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三)简析题 材料一:

注:2012年末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917万人。

材料二:就业影响居民和社会整体幸福感。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并将就业更加充分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要求。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经济现象?

2.结合上述材料,试分析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选做题:1.调查报告:调查枣庄市2013年就业状况,写出调查报告并提出相关对策供有关部门参考。

2.请你用今天课堂感悟的知识,来分析预测2013年以后我国就业的发展趋势,并且从这个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理想,分析自身的职业规划。

六、教后反思

本节课,我力求在教学形式上有所创新,在教学内容上,努力从生活现象入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感性的情景,我主要选取了吴业就业的故事,以一例贯彻课堂的始终,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学习的内容与自已的生活实际更为贴近。在教学方法上,我精心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合作探究展示成果,教师归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但本节课的教学仍然有很多值得思考探讨的问题:我主要选取了吴业就业的故事,以一例贯彻课堂的始终,在事例的选择上显得比较单一,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在研讨的时间上没能够合理的分配好。

七、使用说明

1、本节课的特点是:主要选取了吴业就业的故事,以一例贯彻课堂的始终。

2、课堂开始建议采用自主学习的办法,引导学生自己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

3、教学进行中建议采用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然后进行交流展示活动。

新时代的劳动者使用 篇2

一、从新课导入中寻觅开篇之道

【课堂再现】江苏省天一中学吕一烽老师借用了日前央视记者追问路人是否幸福这个背景, 问学生们在天一中学幸福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幸福。”接着, 吕老师就自然地过渡到了为什么在天一中学能够感受到幸福?从而引出许多在天一中学的劳动者, 如校长、老师、员工、保安、宿管员等, 最后过渡到劳动的含义和意义。江苏省宜兴中学焦立老师用了文化名人莫言开场, 学生顿时兴致很高, 然后将莫言和一个无名的老菜农进行强烈的对比, 说明劳动只有分工不同, 光荣属于劳动者, 最后过渡到劳动的意义和劳动者的地位平等。陕西省西安高新一中的李莉老师则用了一段赵本山和范伟的小品《红高粱模特队》片段来导入新课, 通过赵本山的经典台词“没有普天下的辛勤劳动, 吃啥。没有普天下的辛勤劳动, 穿啥。吃穿都没有, 臭美啥”, 进而过渡到劳动的意义, 从而开始了本节课的教学。

【观后之思】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起环节。新课导入应本着精炼、精致、和谐的原则, 尽可能从学生生活出发, 从学生关注出发, 通过巧设悬疑, 实现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沟通情感等目的。一个设计精巧、恰当精致的导入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吕老师导入设计用了“你幸福吗”的流行语, 焦老师导入用了“文化名人莫言”, 这些背景素材学生感觉生活感很强, 因而在几秒钟就能迅速集中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兴趣。相比而言, 李老师用赵本山的小品来导入, 《红高粱模特队》是1997年春节联欢晚会的小品, 反映的是东北农村生活, 因而与学生的生活相距较远, 学生的兴奋点调动相对比较慢。但是李老师用电视小品的形式来导入新课, 从一定程度上也弥补了生活感相对较弱的缺点, 通过绚丽的画面、激昂的音乐、幽默的语言等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二、从文本处理中寻觅取舍之道

【课堂再现】三位教师都从自身理解的角度对教材文本进行了不同的处理, 并用教学课件或者导学案的形式给予呈现。比如针对劳动的地位和意义这个知识点, 三位老师都将教材设计的探究活动舍去了, 吕老师用“天一中学的教职员工”的案例, 焦老师用“莫言和菜农”的对比, 李老师用“红高粱模特队”的小品来过渡到这个知识点。三位教师在教材的其他知识点处理也呈现出自己的特点, 比如吕老师用一段视频来呈现就业形势, 用六个信封六个素材来呈现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两大知识点。焦老师用一个“陈志强”同学的案例, 分别设计了5个探究情境, 通过中学生要不要做家务、陈志强要不要就业、陈志强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遭遇以及最后被老板拖欠工资, 从而呈现了劳动和就业的意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等知识点。焦老师通过一个材料多个角度挖掘, 将教材几个知识点进行串联和突破, 从而推进课堂教学。李老师相对于前两位教师而言, 对教材取舍的力度更大些, 将教材本框知识整合成两大难———就业难和维权难, 并对这两大难做了比较深入的探究, 同时将教材内容整体打包, 分成基础要求和提高要求两大部分, 其中基础要求针对就业难分解成这样几个思考题:就业对劳动者和整个社会的意义、我国就业形势如何、就业难的原因、国家和劳动者个人针对就业难分别采取的对策;而针对维权难则分解成这样几个思考题:为什么要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劳动者有哪些权益, 劳动者维权的基础、依据和途径是怎样的?提高要求部分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自己的疑问和看法。教师是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的方式来处理基础要求部分, 通过让学生相互讨论的方式来处理提高要求的部分。

【观后之思】三位老师都在努力贯彻“用教材教”的理念对教材进行自我加工, 做到了尊重教材和超越教材的统一, 通过“取舍”对教材文本进行处理, 从而展开自己的教学。三位老师的教材处理都以课程标准为准则, 立足教材, 对教材原先内容深入思考, 准确把握, 明确了教材文本知识点和探究活动。同时都能跳出教材, 个性化、生活化地开发教材, 删繁从简, 对教材文本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进行简化, 对教材中一些浅显的知识点直接舍去, 同时通过增补、更新等方法对教材进行加工。其中吕老师通过信封的形式来进行分解知识点, 形式新颖, 学生兴趣度很高, 参与性很强, 而焦老师通过“陈志强”一个材料串联, 则对知识点拓展、挖掘比较深刻, 李老师的处理方式更为大胆, 通过大跨度整合, 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对教材文本知识快速梳理, 为后续教学开展、素材补充腾出了较大的空间, 为师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了时空上的保证。

三、从资源利用中寻觅开发之道

【课堂再现】三位教师都具有较为宽阔的资源观, 都能跳出教材的文本制约, 在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各显特色。吕老师充分利用地利之便, 将本校的资源自然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使天一中学的保安、老师、校长、食堂工作人员、宿管人员成为课堂教学资源的一部分, 同时将当今社会硕士生应聘城管, 小张国庆节加班而没有加班工资等案例引入课堂。而焦老师另辟蹊径, 反其道而行之, 以陈志强这个案例, 一例到底, 多角度设计, 将本课教材众多知识点有机整合并串联起来。李老师则把赵本山的小品、招聘会的拥挤、劳动力的供求、教育改革的现状、电视招聘类节目、临时工维权等素材都引入课堂, 让自己课堂的教学一方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时代的张力, 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升自己思辨能力提供了素材。

【观后之思】高中思想政治课独具的学科特点之一就是素材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生活性。在三位老师的课堂教学中都选择了富有生活气息、时代特点的课程资源。然而, 比较而言, 吕老师从学生身边事来开发教学资源, 因为资源就在学生身边, 学生在课堂上探究兴趣很浓, 积极性很高, 从而师生互动非常自然、有效;而焦老师选择的资源是从自己曾经的一个学生入手, 相对来说, 更多的是以自我为中心, 因而师生互动显得有些吃力和呆板;而李老师选择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进行资源开发, 学生虽然有一定的兴趣, 但是局限于他们的知识面和理解力, 学生的理解和表达总是不到位或者不知如何表达。

四、从问题设置中寻觅互动之道

【课堂再现】师生互动有效度如何很大程度上与问题设置有关, 三位老师在问题设置上也各有千秋, 各具特色。比如吕老师针对就业的意义这个知识点, 在学生看过视频后, 问了学生这样几个问题: (1) 视频中反映出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怎么样? (2) 哪些因素导致了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3) 视频中还给了我们一些什么信息?同时对网友有关硕士生应聘城管岗位的不同观点进行评价, 还以第三者的身份对小张在劳动就业中遭遇的不平等待遇进行劝说。焦老师围绕陈志强这个案例, 分别设计了“中学生该不该做家务”、为当今就业难而献计献策、陈志强找工作的过程启示我们应树立什么样的就业观, 请问, 陈志强的哪些权利受到了侵害?他的遭遇对我们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有何启示?而李老师则请学生从两组数据概括出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并且布置了两个课后问题:“就业难”和“用工荒”为何同时存在?无锡市企业是否存在“用工荒”?这会给企业带来怎样的影响?该如何应对?

【观后之思】三位老师在问题设置上都动了一番脑筋, 尤其是焦老师和李老师。在公开教学中, 面对陌生班级, 如何巧妙地设置问题, 将对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有着重要的作用。吕老师以小组合作为学习组织形式, 通过六个信封, 让六个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因而吕老师发问对象总是以小组为单位, 这样让学生代表本小组进行表达和交流, 不但能够大大提升了教学容量,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组内交流, 使得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相对而言, 李老师的设问更多的是以单个学生为主, 这样学生之间的交流就很少, 学生的紧张感则更强。

新时代的劳动者使用 篇3

【关键词】劳动;就业;就业观;依法维权

一、本堂课的主要目标和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识记劳动的基本含义和我国劳动者的基本权利,理解劳动、就业的作用和意义;正确认识我国就业形势的辩证思维能力;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采用由具体到抽象的分析方法,即从我们熟悉农民工找工作的现象入手进行概括、提炼,归纳出劳动的含义、就业的意义、就业难的原因以及怎样实现就业等基本问题,再用基本观点去判断、分析和解决就业和自身合法权益等基本问题。采用自学、讨论、质疑、合作、探究等方法进行教学。

(二)教学重难点

(1)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

(2)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途径。

(三)教学资源及课时

(1)硬件资源:电脑、多媒体教室(需要实物展台、背投)、图片资料。

(2)软件资源: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的课件。

(3)课时安排:1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全班分成四大组,每个大组选出一位组长。每大组前后两排为一小组。组员要相互协作,主动发言。请一位同学模拟小杨找工作的故事,课前分组,选出组长,组长动员。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团结和担当责任的意识。

(二)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朗读一首关于劳动的诗歌,思考这首诗歌集中反映了什么主题?教师引导劳动重要性,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让全班同学参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全班同学进入上课状态,起到承上启下引出本框题的作用。

(三)讲授新课

1.幻灯片展示镜头一

大家好!我叫小陈,别看我长的老,可我才是20出头的小伙子。为哪样这么老呢,那是因为我们农村条件差、生活苦。虽然我没读多少书,但刚才你们朗读的那首诗的大概意思我还是听得懂的,因为我从小就热爱劳动,可我怎么也不理解劳动是光荣的,我只知道劳动是累的、劳动是为了吃饭。(通过小陈自述的方式展示)

学生参与:请一位学生来扮演农民工用地方话朗读幻灯片上的文字材料。请同学们思考劳动的含义、意义以及对待劳动的态度。

教学目的:通过设置农民工小陈就业的故事这一情景,把学生引入到实际的生活体会中,从而真正使政治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意识的目的。

2.探究活动一

请同学们结合上述小陈的案例,阅读41页二、三两段宋体字,分组讨论并完成学案中问题。

(1)什么是劳动?

(2)劳动为什么光荣?

(3)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劳动观呢?

学生参与:分组讨论、交流,然后请第一大组的同学做主题发言,其余的大组对第一大组的发言进行补充,甚至提出质疑。

教师:板书劳动的含义,通过对劳动含义的把握,引出劳动的意义。引导学生自行完成学案,培养学生的文字归纳能力。

教学目的:通过探究,发现劳动的含义及意义,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和合作探究能力

3.幻灯片展示镜头二

大道理我不懂,但通过你们的解释使我明白了劳动为什么是光荣的。我从小就爱劳动,可是在地里劳动赚不了几个钱,同村的许多年轻人都进城打工了,听说钱很好赚,我也到城里试一下。刚进城,有位城里人就叫我“傻帽”。他问我,为哪样进城打工,我说除了“赚钱”,还有哪样?本以为进城好找事做,可是到了城一看,怎么这么多人咯,我在人才市场逛了3天,在公路上蹲了2天了,可还是没有找到工作。按说城市大好找工作,现在找工作怎么这么难呢?

学生参与:扮演小陈的这位学生朗读幻灯片上的文字材料。

教学目的:通过这个活动,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起学生主动思考。

4.探究活动二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42页宋体字部分,完成以下问题:

(1)小陈为什么要进城寻找就业机会?

(2)小陈找工作难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参与:讨论,质疑,提问,回答,交流。

教师:板书:就业的意义,我国的就业形势,引导学生结合学案探究问题,培养学生整理和归纳文字能力。

教学目的:通过形象生动的故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质疑,引起同学们思考小陈进城寻找就业机会和就业难的原因,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实现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5.幻灯片展示镜头三

唉呀!找工作真是太难了,工资高的我又干不了,工资每天五块八块的我又不想干,一天一天,身上带的钱也快花光了,这可咋办咯?国家有什么办法没有?何时才有工作呀?请你们快帮帮忙,想想办法。

学生参与:扮演小陈的这位学生继续朗读幻灯片上的文字材料。

教学目的:引起同学们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探究活动三

阅读教材42、43页宋体字,探讨;

(1)小陈的烦恼怎样才能得到解决呢?

学生参与:讨论、质疑、提问、回答、交流,为解决农民工就业提具体的措施。

教师:板书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的途径,引导学生完成学案,培养学生的文字归纳和概括能力。

教学目的:结合我国就业领域制定的第一部法律《就业促进法》,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和辩证思维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7.幻灯片展示镜头五

一晃我就工作两年多了,在我勤奋工作下,我也赚了不少钱,正当生活很如意的时候,不幸降临在我身上,记得有一天,我感觉呼吸很困难,于是我跑到医院去做检查,医生说我患上了尘肺,我不相信,前两天单位组织我们体检,说结果是正常的,难道是在隐瞒真相!于是我要求医生把我胸膛打开我亲自看一下,由于手术难度大,我需住院治疗,花了一大笔钱。康复后,我拿着医药费清单去找我的老板讨个说法,不但遭到了老板的拒绝,老板反而说,我们单位的年轻职工是不办理保险的。你们说我该怎么办?请你们帮帮忙?

学生参与:扮演小陈的这位学生继续朗读幻灯片上的文字材料。

教学目的:通过这一镜头,引起学生的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使同学们体会到小陈找到工作的欢心和被侵权的沉重心理,对学生进行“关注生命、关爱生活”的生命教育。

8.探究活动四

阅读教材44页宋体字,探讨;

(1)在我国,根据《宪法》《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者依法享有哪些权利?该单位侵犯了小陈的什么权利?

(2)为什么要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3)怎样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学生参与:分组讨论、交流,再请7、8两组作主题发言,其他组质疑,补充。

教师:板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内容、原因及正当途径,引导学生完成学案。

教学目的:通过分组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突显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品德意识。

三、教学总结

幻灯片展示镜头六:

感谢大家对我热心的帮助,通过大家的讲解,使我对劳动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劳动不仅仅是为了吃饭,更是光荣的,伟大的。下面我把关于劳动的诗歌献给大家。

学生参与:全体同学聆听,感受劳动的伟大、光荣。

新时代的劳动者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框题是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框《新时代的劳动者》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新时代的劳动者》是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框的教学内容。在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中,起着决定作用。而劳动者是生产的微观主体之一,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与就业状态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学生作为未来的劳动者与建设者,他们的创业精神和择业观念的培养对促进经济的发展也是有重大的意义。

同时就业问题、维护劳动合法权益又是当前的热点问题,因此本框题又有很强的时代性。

(二)教学内容

从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来看,本课知识涉及劳动、就业、维权三个方面的内容知识,知识看似零散。而经过深入思考我们会发现,劳动作为主线贯穿其中。劳动者作为市场经济中的微观主体,通过劳动创造着财富,因此,劳动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劳动的重要途径是就业,尊重劳动者的劳动,对国家而言,便意味着国家要实施扩大就业的政策,通过立法和执法创造良好的环境来维护劳动者权益;对个人而言,便意味着实现和维护自己的劳动权使自己的劳动获得尊重。以劳动作为主线整合教材内容,充分利用了新课程为教师提供的开放式平台,实现了对教学内容的深加工。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

确立依据: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之下,这是我们每一个劳动者和未来的劳动者都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社会课题,因而成为本框的重点。

2.教学难点:劳动者维护自身权益的途径和程序

确立依据:要找到维护权益途径和程序,不仅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维权意识,还要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但高中生在这一方面有所缺乏,因此有一定的难度。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学生已学习了货币、价格、消费、生产等基础知识,已经初步具备运用经济学观点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

2.能力基础:学生已基本具备自主互动、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和经验。但即兴探究的能力较差,需要老师的适时启发、引导和点拨。

3.心理基础:

十五、六岁的学生,社会交往面有所扩大,对身边的人和事,已经有了自己基本的思考和判断,对自己的未来也开始有具体的设想,对于劳动、就业这样的词汇并不陌生,对于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也有了自己的一些了解和认识。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生的分析及课程标准,确立了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劳动光荣、树立尊重劳动的观念;认识了解我国劳动就业的形势,分析劳动和就业对整个社会生产和社会发展的意义;能列举就业途径和创业方式,确立正确的就业观,了解我国维护劳动者合法权利的法律法规和劳动合同制度。

2.能力目标:能够对职业排序结果进行深入剖析,全面深入地认识劳动的本质和意义;能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准确描述就业市场中的“买方市场”现象,阐释这一现象的成因,并能够运用经济学知识论证和探讨劳动者如何应对、政府如何作为;在观点的交锋中提高比较鉴别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面肯定每个人选择中的积极因素,认可不同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处理好个人愿望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理性面对不同的选择。

四、教学方法

教学原则:启发式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主要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案例分析法、情境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材料引入(用时3分钟)

在某大学校园招聘会上出现了这样一个情境:在一个只招一名公办学校教师的摊位前一个个大学生手拿简历排起了“长龙”;而另一个招20多名老师的培训机构却少有人问津。如果是你的话,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 不同的人基于自身的条件会有不同的选择和考虑,你的这种就业观念能否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呢?怎样才能做好一个新时代的劳动者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课题—新时代的劳动者(板书)课题名称

学习新课(用时10分钟)知识点

1、劳动与劳动者

师: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至关重要性——劳动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源泉,是劳动者脑力和体力的支出。

 在社会主义国家,劳动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平凡的岗位同样可以创造出伟大的业绩,一切正当职业的劳动者的劳动都应当得到承认和尊重。你是怎样理解劳动的?

生:(预想学生的回答)

知识点

2、就业是民生之本

 劳动使人伟大,就业使人生存。就业是人们参加劳动的主要方式。合作探究一:

老李自从下岗之后,就拿着微薄的救济金一直在找工作。许多热心人也帮他介绍过几次。但他不是嫌累、嫌工资少、嫌离家远、嫌地位低,就是嫌与他那个适用面很窄的技术不对口,因此一直没找到工作。

师:人们为什么一定要就业? 生:(预想学生的回答)

(1)通过就业取得报酬、获得生活来源,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

(2)就业有利于实现劳动者的社会价值,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就业使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知识点3,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合作探究二:

材料:罗福欢的创业传奇故事

1995年7月,23岁的罗福欢从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系市场营销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父母所在的四川航天工业公司工作。1997年最后一天,他经过深思熟虑后,主动辞职,开始了自己摆地摊的擦鞋生涯。一时间,大学生擦皮鞋的消息传遍了成都市。引得一些老板开车前来,看罗福欢究竟怎么个擦法。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生意越来越好,有的消费者甚至从广元、南充等地慕名而来。为了擦好鞋,罗福欢在实践中边干边摸索,逐渐形成了一套擦洗高档皮鞋的独特工艺。如今,他独创的“喷火”擦鞋技术让顾客们看得瞠目结舌,大开眼界。

2003年2月,罗福欢的第一个专门为中高档客户服务的鞋店———罗记擦鞋店在成都市桐梓林路正式开张了。罗福欢专门为自己的擦鞋店注册了“罗记擦鞋”的商标。正是由于选择了擦鞋这一并不那么“光彩”的行当,并运用自己掌握的文化知识从中寻找窍门,罗福欢擦出了感觉,擦出了红红火火的生意,成为国内擦鞋店注册商标第一人,成为了一个在全国拥有80多家罗记加盟店的“老总”,还要争当中国“擦鞋大王”,把鞋擦到国外去。我们不得不说, 罗福欢的选择很聪明,对面临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也不无启发

师:罗福欢坚持了什么就业择业观?

生:(预想学生的回答)

竞争就业观、自主择业关、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

课堂练习(用时1分钟)板书设计

新时代的劳动者

一.劳动与劳动者

二.就业是民生之本

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1自主择业观 2竞争就业观 3职业平等观 4多种方式就业观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新时代的劳动者的相关知识,主要是劳动与劳动者 就业是民生之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等相关知识

研究性作业(用时1分钟)(布置作业)

思考:除了书本中我们所学的就业观之外,你认为我们还应该树立哪些正确的就业观念?(回去分小组进行讨论分析)

课后反思

新时代的劳动者教学设计 定稿 篇5

《新时代的劳动者》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懂的劳动的含义及其地位;懂的就业的作用与意义;了解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知道如何从政府及劳动者两个方面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理解当代劳动者应该树立的正确的择业就业观;了解劳动者的基本权利;知道政府在维护劳动者权益方面的巨大作用;懂得劳动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就业形势的辩证思维能力;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正确的就业与择业观念;树立劳动光荣、劳动伟大、劳动平等的观念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

三、教学难点:劳动者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途径

四、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讲授式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师:通过上一课时内容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如何去创办公司,以及如何去经营好公司,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不论是企业的发展,还是农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劳动者的辛勤劳动,因此,我们这节课就接着学习“新时代的劳动者”。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41,名师面对面练习册P59。(板书:新时代的劳动者

一、劳动和就业)师:首先,让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什么是劳动?劳动有什么意义?(板书:

1、劳动的含义和意义)

师: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热爱劳动”,那什么是劳动?

生:劳动是劳动者体力和脑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师:很好,请同学们在课本上做标注。P41新课第一段第一句话。师: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劳动只有分工的不同,地位是怎样的? 生:平等的。师:地位是平等的,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所有的劳动者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光荣属于劳动者。

过渡:劳动是光荣的,人人都应该参加劳动,其中,就业也是参加劳动的一种方式。我们每个人都要走上就业岗位,现在大家努力学习就是在为以后走上就业道路打基础。你们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就业吗?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分析一下就业的意义。(板书:

2、就业的意义与作用)生:(1)对国家和社会来说: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就业 1

使得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2)对劳动者个人来说: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劳动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同时,劳动者就业,有利于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师:(总结)

(1)总的来说,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对社会生产而言,就业使得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3)对劳动者个人而言,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同时,有利于实现其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物质与精神的满足)

教材P42第一段,提醒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过渡:就业是民生之本,要生存就必须就业,那么,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如何呢?作为未来的劳动者,我们有必要来感受一下。课本P42第二段。(板书:

3、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

生:自主学习P42第二段,得出教材观点、结论 师:总结分析:我国的就业形势——严峻(1)从劳动力的供求来看:供>求

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人多岗位少,例如:2012年6月,有680多万大学应届高校毕业生等待就业)

(2)从劳动力结构看:体现为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与工作岗位不相适应的矛盾。例如:2012年初,我国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用工荒“加剧,不少企业拥有生产订单却招不满工人。

(3)从劳动力市场来看: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社会上存在虚假的招聘信息,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全国统一的就业信息发布渠道。

过渡: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解决就业问题呢?有人认为要靠政府,有人认为完全靠劳动者自己,你认为呢?

(板书:

4、如何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

(1)从根本上说(2)从党和政府角度

(3)从劳动者个人角度)生:……(畅所欲言)

师:总结:就业问题的解决要靠政府,但更应该靠我们劳动者自己的努力。

(1)从根本上说,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从党和政府角度来说,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3)从劳动者个人角度来说,每个劳动者在思想上要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即要树立自主择业观、树立竞争就业观、树立职业平等观、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板书:

5、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1)(2)(3)(4))师:结合教材P42——P43 分析四种就业观念(1)、树立自主择业观。根据个人兴趣、专长和条件,自主选择职业。这样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调动每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创造性。判断P42探究活动D观点“一定要找与自己专业知识对口,志趣爱好一致的工作”其合理性和误区在哪里? 生:……

师:总结:要树立自主择业观,不过“光凭兴趣也不妥,适合自己最重要”。

(2)树立竞争就业观。要通过劳动力市场竞争,实现自主就业,为此要努力学习,提高技能和素质,积极主动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判断P42探究活动A观点“不管什么职业,只要能稳定地干一辈子就行”。生:……

师:总结:主动竞争机会多,就业方式有多种。

(3)树立职业平等观。各种正当职业的劳动者都是创造社会财富所必需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判断P42探究活动C观点,“工作要体面,不要让人看不起” 生:……

师:爱面子不可取,各行各业均平等。

(4)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条条大路通罗马。

例:北大才子陈生卖猪肉,连开百家连锁店,成“广州猪肉大王”,成千万富翁。

过渡:劳动者走上了工作岗位后,就会面临着实现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问题,为什么要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即必要性问题。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44前两段,找出答案。(板书:

二、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1、必要性)生:(1)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2)我国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享有的各项权利,这些权利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保证。师:很好。那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什么? 生: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师:我国劳动者依法享有哪些权利?(板书:2劳动者权利的内容)

生: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的权利。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44案例,思考:小张的哪些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 生: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师:那么怎样才能依法维护劳动者的权益?(板书:3、如何维权)引导学生从三个角度来归纳:(1)从国家的角度

(2)从企业的角度

(3)从劳动者自身的角度 生:......

师:总结: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仅仅是劳动者自身的事情。

(1)对国家来说:首先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其次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2)对企业来说:企业经营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法制观念,做到依法经营,自觉维护劳动者权益。

(3)对劳动者自身来说:

A、要自觉履行劳动者的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

B、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权益的重要依据。签订劳动合同既保障劳动者个人的权益,也保障用人单位的权益。

C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板书:1、基础

2、重要依据

3、途径)

具体途径有: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1、投诉

2、协商——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劳动者主动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几时化解矛盾。3、申请调解——在企业设立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按照自愿、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节,促成争议双方达成谅解协议,从而化解矛盾,解决纠纷。

4、申请仲裁——在各级政府设立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主持下,按照合法、公正、及时处理的原则,对劳动争议案进行调节、裁决。

5、向法院起诉——对仲裁不服的,可以提起诉讼,即到人民法院“打官司”,按照诉讼程序对劳动争议案进行诉讼调解和判决。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劳动最光荣和就业的重大意义。不过,在中国这样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解决就业除了党和政府的积极作为外,作为新时代的劳动者应该转变自己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才能找到让自己满意的工作,即便就业了也要注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具备法律意识,这样才是一个合格的新时代劳动者

六、练习与作业:

1、完成<<名师面对面>>练习册本框相关练习P59——P70 2预习下一框题的内容

七、板书设计:

新时代的劳动者

一、劳动与就业

二、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1、劳动的含义与意义

1、必要性

2、就业的意义与作用

2、劳动者权利的内容 3、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

3、如何维护劳动者的权利 4、如何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

(1)基础 5、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

(2)重要依据(1)(2)(3)(4)

(3)途径

新时代的劳动者使用 篇6

覃塘区石卡高级中学

授课人:杨雪妮

一、教学内容:《新时代的劳动者》是高一年级《经济生活》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框题P41—P44页的内容。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五课的结论课,在第二单元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在学习了第一框《公司的经营》的基础上,这一框分析了劳动者如何就业、创业;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逐步帮助学生树立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积极创业的观念,确立正确的择业观以及增强学生的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同时也为学习第六课《投资的选择》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识记:劳动光荣、就业的意义,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劳动者维权的途径。理解:正确认识劳动的权利与意义,理解正确就业观的内涵。运用:如何择业,作为劳动者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辩证思维能力,认识到在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应树立什么样的就业、择业观;在法制国家应如何维护劳动者的权益,提高学生维权能力。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国家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使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增强诚实劳动、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的法律意识。【教学重点】

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 【教学难点】

劳动者维护自身权益的途径和程序。【教法选择】

案例教学法、讨论法、讲授法、情境教学法和探究式学习等。【学法指导】

①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对当前就业形势有一个总体判断,从而自觉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

②通过大量实例讨论,认识到应树立什么样的就业、择业观。【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劳动者的成就”,这些宏伟的建筑是谁建造的?——劳动者。再过几年的时间,我们大多数同学也要走向人才市场去寻找工作了。我们作为未来的劳动者怎样才能顺利地实现就业?在择业的过程中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就业观念?我们作为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被侵犯,应该如何去维护?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新时代的劳动者》。多媒体课件显示:课题“新时代的劳动者”(进入新课)

师:说到劳动者,当然就离不开劳动。刚才我们看到的宏伟建筑都是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那么我们为什么劳动?劳动有什么意义?劳动者的地位?

(课件显示“劳动的含义”“劳动的意义”“劳动者的地位”标题,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生:……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归纳: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

1、劳动与就业

(1)劳动的含义:(多媒体展示)(2)劳动的意义(多媒体课件展示)

①从个人角度:取得收入,获得生存的谋生手段。(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广大劳动者在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不同行业中,从事各种各样的具体生产活动从而获得生存的基础。)

②从国家角度:劳动者分工虽然不同,但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应得到承认和尊重。

③从人类社会发展角度:劳动创造了历史,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对学生进行劳动光荣的思想教育,并教给学生三维分析法:由小到大或由部分到整体)。

(3)劳动者的地位:

师:劳动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说光荣属于劳动者,所以作为劳动者就要积极参加劳动,而就业就是参加劳动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是有些人却不以劳动为荣

我们先来看看一个情景:

(多媒体课件展示)啃老一族 师:你认同啃老族吗?为什么?

生:……(讨论、交流,)不认同,因为他们不就业

(教师引导学生用刚才的方法进行归纳如下,并用多媒体展示)我们为什么要就业?

2、就业的意义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劳动者个人角度:

①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②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从社会角度:

就业使得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师:既然就业这么重要,作为劳动者应该努力去就业,而阿啃也在家人的劝诫开始了艰难的求职之路。

(多媒体展示啊啃的艰难求职路)师:啊啃为什么这么艰难找工作? 生:……..思考回答问题 师生一起总结: 我国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原因)客观原因:

①: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比较大;

②: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 ③:劳动力市场还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主观原因:劳动者就业观念不合理

师:那么,如何来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呢? 生:……

(教师引导,并用多媒体显示)

(3)如何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 ①对国家来说:

A、从根本上说要大力发展经济。

B、具体措施为: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支持人们就业和再就业,完善劳动力市场,创造、改善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条件与环境。企业角度: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师: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要顺利实现就业,关键还是劳动者自身,劳动者自己应该怎么做呢? 生:阅读课文回答

师:很好,树立什么样的择业观念呢?(多媒体展示情景:)。生:……

(教师引导,逐一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②对劳动者个人来说:

A、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

a、要树立自主择业观(根据个人的兴趣、专长、和条件选择职业……)

b、要树立竞争就业观(提高自己的技能作素质,积极主动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c、树立职业平等观(各种正当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行行出状元”北大才子卖猪肉)d、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现代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就业形式多样化,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选择正当职业,实现就业。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职业,如新闻线人、自由举报人、精神陪护、钟点文秘、专业道歉人、房产经纪人等。)B、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技能

师:总之,有党和政府的帮助,再加上个人的努力,相信每个人都一定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满意的工作,我国的就业问题也能很好地解决。

(过渡)都说就业难,其实就了业也难,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劳动者的无奈。(多媒体播放图片第三回:频频受欺——王斌余讨薪无果杀人事件,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

师;这些民工或员工杀人或跳楼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是你你该怎么办?

2、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师:劳动者享有的权利是什么? 生:……(多媒体展示答案)

师: 为什么要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生:……(教师简单讲解,并用媒体展示)(多媒体展示阿肯就业后的无奈)师:厂长侵犯了阿肯的那些权利?

生:……

师:请你帮阿肯出出主意,阿肯应该怎么办?(劳动者应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生:……

(师带领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自觉履行劳动义务(基础);依法签定劳动合同(重要依据);当自己权益受到侵犯时通过合法途径维护(途径)。师:请大家说说有哪些途径? 生:……(多媒体展示)

(扩展)师:有没有人能说说要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企业和国家应该如何去做呢?

生:企业经营者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法制观念,做到依法经营,严禁侵犯劳动者权益的行为。国家:

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实施劳动法,规范劳动合同制度,并依法惩处侵犯劳动者权益的行为

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有一条主线:劳动光荣――就业重要――正确择业――依法维权。(结合媒体展示)通过学习我们要树立一个意识(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两个观念(劳动光荣和正确的就业观念)【课后作业】

新时代的劳动者使用 篇7

互联网介入群体性事件后, 发生了催化般的 (trigger⁃ing) 或激进化的 (radicalizing) 效果, 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网络行动, 它们与网络的关系错综复杂, 网络技术也使得群体性事件的特质要么进一步被放大, 要么被翻转, 从而呈现出实体社会行动或现实的事件所没有的新趋势。①可以说, 互联网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中国社会其他参与渠道严重缺乏和失效, 促使了地方政府、中央、传统媒体以及公民/网民的参与和转变。

这些网络行动者与新媒体的结合, 引发了众多关于媒介民主化的欢呼和想象。何谓媒介民主化?“媒介民主化这一概念里的‘民主化’一词有双重含义。用作形容词时, 它着重于公众传播促进整个社会的民主进程和变革的方式方法;用作动词时, 它意味着需要促进媒体本身的民主化, 也就是提高一个社会的媒体系统的代表性、可接近性、可信性和可参与的程度。”②可见, 媒介民主化是个内涵丰富的复杂概念, 而从网络行动者的分析角度出发, 需要考察的则是这些网络行动者在新媒体环境下, 在不同事件的流变中, 是如何借助新媒体展开行动、获得怎样的话语权、并产生怎样影响, 其行动是否代表了民众、是否促进和实现了民众在传播领域的参与。

一、网络行动者

当传统的集体行动与互联网相结合, 便产生了丰富而深刻的变化。就行动而言, 即产生了“在线行动”和“离线行动/线下行动”两个不同层面, 其中的行动者 (activ⁃ist) 也在行动的两个层面中游走变化, 参与形式和内涵更加复杂和丰富。比如一方面线上的文本不再仅仅是抗争性对话, 而是延伸至线下行动, 转变为对事件的实际参与, 如“躲猫猫”事件、邓玉娇案和钱云会事件中的网民调查, 这种参与经历了官方组织、个人行动和自发组织等不同阶段与形式的变化;另一方面, 线下行动积极延伸至线上文本, 借助网络表达和舆论影响与线下行动有效配合, 使之成为一种较为成功的抗争方式, 比如乌坎事件。

在国外文献中, 基于互联网的社会运动/集体行动中的行动者, 通常被称作行动者 (activist, actor) , 或者网络行动者 (cyberactivist) , 但是并没有形成特别一致的概念, 也没有就其内涵做深入研究。国内的有关研究中, 网络行动者也多限于一般性的网民表述, 只是比一般网民表现出更多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本文研究的网络行动者主要指借助互联网, 在公共事件的发展和推动中起到重要作用, 并体现出线上表达和线下参与交织互动的身份特征, 比如知识分子、律师、记者、行动领袖等。

二、新媒体使用特征及影响

为了历时性考察网络行动者在公共事件中的新媒体使用情况, 及其对事件发展走向的影响, 本文选择了“躲猫猫”事件、邓玉娇案、钱云会事件、乌坎事件这四个影响较大的公共事件进行分析。

1. 新媒体平台的变化:从论坛、QQ到博客、微博

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 网络行动者也借助不同新媒体平台展开行动, 而不同性质与特点的新媒体技术又反过来对网络行动者的行动产生不同影响。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 表现出明显的自主性、分众性、灵活性和互动性。论坛等讨论平台在传播和探讨公共话题方面具有优势, 容易形成舆论焦点, 但非实时互动可能导致话题热度有所变化。QQ等聊天工具可以实现就某个特定话题的实时讨论, 但往往在小范围的讨论、号召和决策中发挥作用。博客利用网络的公开快捷和链接功能, 实时发表意见并可以及时更新, 对发表者的文字表达能力也有一定要求, 有助于塑造意见领袖的个人风格、吸引更加广泛的关注。140字以内的微博则被认为具有碎片化的阅读体验往往突出结论和观点, 而无法进一步展示过程与分析, 但其病毒式的快速传播使得微博很快成为各类公共事件中的主要信息发源和传播平台。

“躲猫猫”事件中的网民调查团是通过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在自己的QQ群发布消息、组建而成, 之后调查团转而成为各大网络论坛上的舆论焦点, 比如天涯论坛就是舆论中心之一。邓玉娇案中的行动者“屠夫”则主要依托了网络论坛和博客进行了大量信息传播, 并有效引导了此事件进程的舆论走向。钱云会事件中的观察团来自在微博上“围观”此案的意见领袖, 并依托微博展开了调查行动。乌坎事件的行动者主体 (村民) 综合采用了QQ、贴吧、博客、微博等不同新媒体形式, 但在事件发展不同阶段有所变化。

2. 网络行动者的身份变化:从“他者”到“行动者”

网络公共事件与传统公共事件相比, 事件主体往往由事件当事人或当事方变化为网络行动者, 这些网络行动者由于借助了新媒体技术的平台优势与特点, 不仅引导了舆论走势, 而且由线上走向线下、或由线下走向线上, 在实践层面发生影响。

“躲猫猫”事件、邓玉娇案和钱云会事件中, 都有一个核心事件人物:李荞明、邓玉娇与钱云会, 而这些事件也分别对应突出了地方公检部门执法与管理、公务人员娱乐场所消费和农村土地事件, 并且发生了人员死亡, 都是我国现在容易激发社会矛盾的领域。在这几个事件公共化的过程中, 事件核心人物成为了意象丰富的所指, 代而取之成为事件主角, 与政府、媒体等争夺话语权并展开行动的是知识分子、律师、记者、个体行动领袖等, 比如“躲猫猫”事件中的网民调查团, 邓玉娇案中的网民“屠夫”和两位民盟律师, 以及钱云会事件中的公民观察团等。这些“他者”通过对新媒体平台的使用, 对事件的公共化和重新在公众视野中建构事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乌坎村民行动领袖 (包括猝死的核心人物薛锦波) 则不再仅仅是被“他者”再现, 而是积极利用新媒体来建立抗争话语、实现抗争策略, 不仅“成功地完成了内部动员, 吸引了媒体 (尤其是海外媒体) 的密集报道, 并在一定程度上建构了媒体的报道框架。”③例如, 事件前期, “乌坎热血青年团”通过QQ群讨论乌坎问题、搜集证据和研究有关政策与法律。随后《情系乌坎》和《乌坎!乌坎!》等自制歌曲与纪录片在新媒体平台上流传甚广。薛锦波猝死后, 在乌坎村民与政府僵持的形势下, 乌坎的行动领袖们更加积极地利用微博、博客等自媒体平台来发声, 从而实现自我“赋权”。可以说, 乌坎村民有效利用信息传播技术展开的“依势博弈”为乌坎事件的相对解决起到十分积极作用。

3. 网络行动者的角色变化:从观察到被观察

这些网络行动者担负了调查真相、或揭露事实与问题的重任, 似乎在新媒体技术的保驾护航下拥有了更多话语权, 改变了公共事件的权力关系, 但这个权力场域的争夺和斗争是十分复杂的, 这些行动者在此过程中也发生了角色转变, 比较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从“观察者”到“被观察者”的变化。

“躲猫猫”事件中的网民调查团是官方主导组织的, 其成员也多来自有媒体从业背景、或是网络意见领袖, 而调查团组织过程的随意性和程序上的不民主、不公开, 以及调查过程的形式化导致了网络舆论的极大转变, 原本希望通过调查解释“躲猫猫”致死真相的调查团却成为了被网民“观察”和攻击的对象, 调查团成员纷纷被人肉搜索, 被认为是官方傀儡和同谋。邓玉娇案中的“屠夫”和两位民盟律师以个体行动者身份出现, 积极利用论坛和博客等掌握了邓玉娇案的最新近况, 但其哗众取宠、粗俗鲁莽的语言和行动风格, 或充满作秀感的媒介“表演”虽然动员和影响了广大网民以及媒介议题, 但也引起了网民反感和警惕, 关于“屠夫”的真实身份、经历与目的、捐款使用去向, 以及夏霖夏楠两位律师的执业过往都成为了被观察的内容。钱云会事件中的公民观察团成员最初通过微博“观察”此事件的发生和发展, 但随着观察团的内部分化、调查结果不断推出, 网络舆论转向对观察团成员的质疑与攻击, 尽管观察团成员力求通过微博和博客直播调查进程以显示公正客观, 但这种努力并没有改变网民对其转向“非正义”的看法。乌坎事件中的行动领袖总体上积极争取了抗争行动中的话语权, 但作为一个并没有真正解决的事件 (核心的土地问题迄今没有解决) , 在乌坎事件的后续发展中, 这些行动领袖从抗争者到新一代村委员成员的身份转变所产生的种种分裂与矛盾已然将其从“揭露真相和问题”的角色转变为“被观察”的角色。

三、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 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舆论场的权力关系, 在许多公共事件中出现了线上和线下活动交织的网络行动者, 他们不同于简单的舆论领袖, 而是成为了催化事件、甚至成为事件发展的主导因素之一。他们在新媒体的“赋权”背景下, 似乎掌握了更多话语资源和行动可能, 但同时也必须面临着这种“赋权”前提下的“去权”。

网络行动者往往产生于“汹涌民意”并影响“民意”, 但一旦进入现实层面的行动, 就可能会受制于新媒体技术, 他们常在展开行动后一方面小心考虑现实行动的困境与风险, 谨慎表达作为“观察者”或“调查者”的结论与态度, 一方面迎合网民心理展开的不成熟的实践又显示出“代民调查”和“为民请命”的局限, 因此不得不面临舆论倒戈或质疑。不仅这些网络行动者由于其目的和身份的局限性而不能真正代表真实民意, 而且网络舆论 (网络民意) 往往也不能反映民众的真实意见, 尤其在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上, 很多意见领袖极大推动和强化了网络舆论, 进一步突显了“沉默”的大多数。同时, “网络对许多人而言, 正是极端主义的温床, 因为志同道合的人可以在网上轻易且频繁地沟通, 听不到不同的看法, 持续暴露于极端的立场中, 听取这些人的意见, 会让人逐渐相信这个立场。”④“群体极化”现象在网络中表现更突出。

因特网本身并不是一个可以解决所有生活问题的有自主权的存在, 它只是一个被使用者的动机来使用和被塑造的工具。⑤网络行动者显然并未成为所谓媒介民主化的有力证明, 而是需要将其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权力结构中去考察分析, 以及放在历史发展的脉络和线索中去探讨, 比如乌坎事件中的行动领袖们在事件后期的角色变化和所遇困境, 才有可能寻求和辨明网络行动者及公共事件的真实作用和意义。

摘要:本文通过对网络行动者在一系列公共事件中对新媒体使用情况的分析, 试图探讨网络行动者在公共事件中借助不同新媒体开展线上线下行动时所表现出的特点及影响, 从而考量网络行动者与媒介民主化的关系。

关键词:网络行动者,网络公共事件,新媒体,媒介民主化

注释

11 吴畅畅, 《网络植根还是网络增强?——中国的互联网在群体性事件中的角色分析》, 引自强荧、焦雨虹主编, 《上海传媒发展报告 (全媒体传播推动城市创新与发展2012版) /上海蓝皮书》,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年1月。

22 赵月枝、罗伯特·A·汉凯特, 《媒体全球化与民主化:悖论、矛盾与问题》, 《新闻与传播评论》, 2003年卷。

33 周裕琼、齐发鹏, 《策略性框架与框架化机制:乌坎事件中抗争性话语的建构与传播》,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4年8月。

44 凯斯·桑斯坦, 《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 上海出版集团, 2003年, 第50页。

新劳动法时代的劳资关系新特点 篇8

劳资双方将趋于成熟和理性

在历经山西“黑砖窑事件”及以“华为”为代表的一批知名企业裁员风潮之后,劳动者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劳动合同法》,加之政府等相关机构对该法的大力宣传,使得劳动者的维权意识空前高涨。5月1日起实施的《劳动争议调整仲裁法》,引发了劳动者维权行动大爆发,2008年劳动争议仲裁案件数量呈“井喷”之势。据统计,仅上半年,深圳市各级劳动仲裁机构即受理案件23785宗,同比增长243%,其中立案22122宗,同比增长251%,案件数远超2007年全年总量;劳动者当事人数达到108756人,同比增长324%。很多省市的劳动争议仲裁案件数量也都“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幅度都超过了100%。

于是,一些人认为《劳动合同法》激发了劳资矛盾。其实并非如此,劳资矛盾源于劳资双方利益的不一致,劳资矛盾激化或缓和源于各方行为或态度的改变。《劳动合同法》只是唤醒了长久以来劳动者被压抑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从而激发了“隐性”的劳资矛盾“显性化”,这是一个进步。利用明朗的法律手段解决劳资矛盾,有利于维护劳动力市场的正常秩序,也有利于保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可以预见的是,面临全球金融危机,企业生存形势严峻,随之而来的裁员、重整、并购、破产很可能会引发新一轮的劳动者维权高潮。而在不断的冲突、碰撞和磨合中,劳资双方将趋于成熟和理性。

工会勇为劳动者“代言”

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张鸣起委员说:“《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企业工会发挥作用意味着新的机遇。”新法扩大了工会的权力,在涉及劳动者重大利益事项等方面,工会有了建议权、知情权、监督权以及一定的决策参与权。如,企业制定规章制度要经过职工代表大会讨论,与工会协商;企业解除劳动合同需要将理由通知工会;企业裁员要听取工会意见等等。工会成为劳动者的代言人,这是新劳动法时代劳资双方利益博弈的一个显著特点。

2008年也是工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工会组建工作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全国工会会员从2003年的1.23亿人发展到2.09亿人,中华全国总工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会组织。工会覆盖面创新性地扩大,农民工、外企、民企也成为工会的重要力量;工会制度建设与创新有了重大进展。以工会主席的产生机制为例,各地工会积极探索了许多因地制宜的模式。如上海市总工会出台《企业工会主席合法权益保护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建立自上而下的“工会主席保护机制”;河北省总工会在全省推行小型非公有制企业工会联合会主席职业化试点工作……中华全国总工会加以有效地归纳、吸收,于2008年7月2 5日发布《企业工会主席产生办法》,明确了企业工会主席的任职条件、候选人产生、民主选举程序、管理与待遇等,为充分发挥工会主席作用,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增强工会组织凝聚力奠定了制度基础。

从 “无为而治”到“奋发有为”办实事,风风火火建立起来的工会要真正为劳动者代好言,切实维护好劳动者的权益,促进劳资关系和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创新组织体制、运行机制和活动方式,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会制度,促进工会更好地发挥作用,依然是新劳动法时代工会发展的重要命题。

政府助力优化就业环境

如果说《劳动合同法》对弱势劳动者是保守性的保护,那么《就业促进法》则是一种开发性的、积极的保护。《就业促进法》强化了政府促进和支持就业的责任,规范了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旨在通过发展经济和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就业服务、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就业援助等措施,创造和维护公平就业环境,提高弱势劳动者的可持续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从而促进就业。

在《就业促进法》的指导下,无论是支持就业还是援助失业方面,各地都积极创新,勇于探索和实践。如

2008年11月1日,全国第一部和谐劳动关系的地方立法——《深圳经济特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条例》,由深圳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条例》首次明确规定了劳资双方的权利义务,并在劳动关系协调服务与监管、劳动争议处理与求助等方面有了诸多创新,如处置停工事件设30日“冷静期”等等,《条例》的出台对促进劳资双方守法自律、共生双赢、构建和谐劳动上海市浦东新区推行“社企联动”解决就业长效机制;广东省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开设“绿色服务通道”,支付因企业倒闭而失业员工的失业保险待遇,并建立失业预警机制,对生产经营困难、拖欠工资1个月以上或者有倒闭迹象的企业,特别是外向型加工制造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实施重点监控。关系长效机制具有重大意义,可执行性高,劳资关系和谐不再是一句宏观的口号。

在搏弈中走向和谐

从人工成本增加的叫嚷、铁饭碗被打破的担忧,到劳资矛盾激发的恐慌,《劳动合同法》用执行的效果诠释了维护劳动者利益、建设和谐劳动关系的立法宗旨。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研究所所长常凯教授提出,“在《劳动合同法》正式生效后,为适应法律要求,企业需要实施转型,即要从以往的以低劳动成本为基本竞争手段的企业发展模式,转型为以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为基本竞争手段的发展模式”。《劳动合同法》施行后,在守法与违法的抉择中,企业逐步实现了优胜劣汰的自然调整;知法守法,依法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成为企业的生存底线,“修炼内功”,真正以人为本,企业方能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实现劳资“共赢”。

劳资双方从来都不是“心心相印”,劳资双方的利益既非完全一致,也不是完全对立的。促进劳资关系和谐,一要完善冲突处理机制,二要建立内部利益分享机制。这既是双方博弈的结果,也暗含了和谐才是共生之道。

完善冲突处理机制,一方面需要政府完善劳动法体系,既保护企业利益,促进生产力发展经济繁荣,又保护劳动者权益不受侵害,充分体现公正公平;另一方面需要工会真正成长起来,切实维护好劳动者利益。内部利益分享机制即劳资双方共创价值共享利益的机制,需要企业充分认识人力资源的价值,真正以人为本,营造和谐的内部管理环境。建立内部利益分享机制是缓和劳资矛盾,促进劳资关系和谐发展的最优路径。

上一篇:一年级小学生自我总结下一篇:三年级语文暑假作业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