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化在模具制造业的应用和实践

2024-08-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管理信息化在模具制造业的应用和实践(精选9篇)

管理信息化在模具制造业的应用和实践 篇1

摘要

本文讨论分析了模具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出了信息化在提高模具企业生产率、降低成本以及提高品质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并结合案例分析,进一步提出基于专业化管理系统iM3的模具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

引言

一般说来,模具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大都是从作坊式的企业成长起来,甚至目前仍有许多模具企业是作坊式的的管理,在模具交货期、成本、质量的控制方面问题层出不断。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落后的管理手段和水平,使模具企业中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只有疲于奔命,企业投巨资引进的CAD/CAM系统和高档数控加工设备也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效率和水平,企业缺乏活力和竞争力。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许多有志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的模具企业经营者的高度重视,如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已成为我国模具制造行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模具制造企业要提高管理水平,具备快速反应和及时调整的能力,没有一套先进的管理系统实现管理的信息化是很难做到的。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模具制造企业的集成化管理,是促进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

本文通过模具企业实际的案例,讨论分析了信息化对提高模具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结合深圳市伟博思网络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专业化模具企业管理系统iM3(inteMoldMakingManagement),给出了信息化解决方案。

一、信息化是企业与客户信息交流沟通的桥梁

模具是典型的按定单单件生产的行业,每一个定单都要与客户进行详细的业务和技术方面的沟通,否则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下面是模具企业与客户信息沟通不充分的两个实例:

案例1.某大型模具厂承接了一个日本新客户的模具定单,这个日本客户习惯定单下达后,就与模具厂的设计人员进行详细的技术沟通,对模具提出很细致的设计要求,模具厂按此要求进行设计就可以了,不需要再确认设计图纸。而模具厂设计人员完成设计后,却仍按以往接美国客户定单的习惯,等待客户确认设计后再订购模架和材料,一直等了10天,才知道客户不需要确认图纸。结果,该套模具延期10天,客户很不满意,从此不再下定单,为此失去了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客户。

案例2.某模具工厂承接了一个新客户的模具定单,该客户的注塑工厂有一套严格的生产安全标准――多少吨的模具必须使用多大的吊环。由于缺乏详细的技术沟通,这个问题被忽略了。模具设计人员按照本工厂的习惯选用吊环,结果比客户的标准小了一个规格,致使模具交付客户后,才发现不符合要求,只能把模具运回,重新加工吊环孔,整个过程的费用就超过万元,同时还影响了客户的生产。

由此可见,在与客户及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方面即便是一个小小纰漏,都会对企业造成巨大损失。因此,解决好沟通问题,具有如下重要意义:

尽量一次把客户业务与技术方面的要求了解全面,避免多次反复,从而节省费用和时间。

详细了解客户的模具技术要求,避免在试模后修改和返工。

对每一次沟通的内容进行记录和总结,针对每个客户逐步建立客户业务和技术资料知识库,在公司内部共享,以便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减少错误。

信息化的管理系统将能够帮助模具企业更好地与客户进行信息沟通。例如,在iM3系统中,提供了详细的模具技术沟通模板,模板整合了国内外多家优秀模具企业的经验,完全与国际模具行业接轨。通过该模板,方便与客户进行详细的技术沟通,减少模具的修改工作。而且通过系统记录的与客户沟通信息,可以总结客户业务和技术方面的习惯,分享给公司内部相关人员,避免犯重复的错误。

二、信息化系统可以帮助企业监控模具进度

客户非常关注模具的试模及交付日期,往往根据模具的试模时间安排试产及生产计划,尤其是海外客户,往往把模具的交付期的重要性放在首位。因此,控制模具的生产制作工期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一个重要指标。下面的案例可能是许多模具厂都出现过的问题。

案例.某大型模具工厂承接了美国客户的模具定单,由于缺乏有效的模具生产进度监控和管理手段,不能按期试模。生产部门也把这一情况反馈给海外的市场人员,但市场人员由于不能了解生产的实际情况,担心不按期试模客户会不高兴,于是抱着侥幸的心态,认为生产部门能够加班加点抢回时间,仍然承诺客户的既定试模日期。当客户从万里之外来看试模时,发现模具在一周内根本不能试模。客户非常失望,从此不再下定单。

对模具进程监控不力的根源在于:

缺乏有效的模具生产进度监控手段,不能及时发现模具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早发现、及早解决。

模具生产过程的状况不能得到有效反馈和记录,往往凭感觉来判断模具的进程,习惯用“差不多、差很远、很快做完”等模糊概念来说明进度,数据不准确及时,往往产生侥幸心理。

公司内部缺乏信息共享的环境与平台。由于每个人的工作性质的不同,对每套模具的实际生产进程的了解程度有很大的差异,而且,通过台阶式的层层信息反馈往往会造成信息失真,再加上人为的因素,问题就出来了。

人们往往比较注意重要和难的问题,忽视小问题,尤其是当企业同时有数十或上百套处于不同阶段的在制模具时,管理人员很难坚持每天不厌其烦地检查每一套模具的每一个任务进程是否在计划之内。

信息化的管理系统将为企业提供共享的、一致的、忠实的进程监控平台。例如,在iM3系统中,通过项目计划与进程控制,可以对模具的整个生命周期(定单确定―设计―采购―生产―首次试模―模具修改―交付)进行管理。生产一线管理人员直接在系统中反馈模具实际进度,系统忠实地监控项目进程的每一个任务,当某一控制点出现延期时,系统会自动发出报警邮件给相关人员,以便及早发现、及早解决。而且,对于一些关键任务,还可以让系统提前预警,以使有关人员及早准备和安排。

&n

bsp;三、有效的模具成本控制利不开信息化

成本控制是模具企业管理上的一个难点,模具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越来越突出地体现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模具行业面临着模具价格越来越低的沉重压力,模具增加几次修改,模具利润就消耗干净,甚至要赔本。企业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将面临淘汰出局的危险。

在专业化的模具企业管理系统iM3中,将通过如下途径帮助企业控制成本:

在公司内部下达定单时,以报价的成本估算为基础,为模具制定计划成本;系统中设置成本预警,对模具生产中的`成本要素进行监控,从而有效控制各项费用,确保利润目标的顺利达成。

在模具BOM下达时,比较设计物料总成本与计划材料成本的差异,决定是否下达。在采购材料收货时,比较交货价格与计划价格的差异,决定是否收货,从而有效控制采购成本。

系统记录和统计每一工件在每个加工工序中产生的加工工时,自动比较实际加工费用与计划费用的差异,监控制造费用。当实际费用超过计划费用时,系统会自动报警,通知相关管理人员。

案例.某模具厂在设计某客户的电视机前壳模具时,采用四块价格昂贵的铍铜。供应商供货时,将四块铍铜的边角料也一起计价,送货价格超出计划价格6000多元,仓库管理人员在为该物料收货入库时,模具公司采用的iM3管理系统警告此物料入库价格严重超出计划费用,拒绝入库。经过采购主管与供应商交涉后,剔除不合理的6000元费用后,才收货。

四、信息化有助于车间监控和管理

实时车间监控可以帮助生产主管监控每台设备的生产情况及模具的加工进程,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控制工件的生产进度。

例如,当公司管理人员需要检查生产车间情况时,可以通过iM3系统查看各加工设备和工作组的的实时生产情况,系统通过不同的颜色标记,清晰反映各设备及加工组正在加工的工件和待加工工件的状态,包括每台机床正在干什么,机床目前的负荷情况,正在加工的工件是否延期,待加工工件是否已移交本工序,上道工序是否延期,物料是否到位等,大大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

当管理人员需要检查某套模具的生产情况时,可以查看以甘特图形式展示出来的模具加工进度,并通过各工序的计划时间和实际的进程的对比,帮助管理人员跟踪模具的生产进度。

而以往生产管理人员在检查模具进度时,要到车间一个工位一个工位去看,而且只能看到主要的部件,小零件完成情况可能根本无法了解,甚至连车间的班组长也不知道小零件在哪里。或者召开生产会议,把各班组长全部召集起来,花费很长的时间一一汇报模具的进度。由于班组长还不是第一线的加工人员,只能以自己的感觉和经验来判断模具的进度,具有很大误差。对于经验丰富的工人来说,可能判断准确点,但一个工厂没有办法保证每个工人都是很有经验、每时每刻都很有责任心。而只要一个定单中有一套模具不能按期完成,整个定单的交付就有问题,这也是许多模具厂在试模前经常要加班加点,甚至通宵加班赶制模具的一个主要原因。

五、信息化管理系统促进CAD工程数据在企业内部共享

由于工期短,模具企业的设计图纸很难象批量生产模式的企业一样做得很精细,而且由于更改频繁、图纸量大,也不可能把图纸发给许多非生产部门,这为企业内部的设计信息共享带来了障碍。生产或其他业务部门有时希望能够测量一下图纸中未标注的尺寸,有时需要查看一下3D模型以便对复杂的结构有更清楚地了解,这些需求都没必要为此购买昂贵的CAD设计软件,而且对非设计部门的人员来说,使用专业化的CAD软件在操作和查找相关文件方面也很不方便。如果把管理系统与CAD工程数据链接,则会极大地方便生产或其他业务部门,使设计信息真正在全企业共享。

在iM3系统中,根据模具企业的运作特点,集成了设计模型浏览工具,可以在系统中方便浏览2D/3D文档(包括AutoCAD、Pro/E、UG等)。这样,可以在公司内部任何一台电脑中查看CAD模型。例如,工艺人员制订某个工件的生产工艺路线时,可以直接点击查看3D图形按钮,借助浏览工具可以旋转、检查尺寸、做各种剖切面等操作,方便工艺人员制订合理完整的工艺流程;车间工人在加工某一工件时,借助车间生产终端,可以方便浏览正在加工零件的3D图形,通过对比加工工件与3D图形,检查是否加工正确,判断加工是否完全,避免返工和报废。而以往数控和电火花加工操作人员只看2D图形,很难判别工件的最终形状,经常由于CNC程序遗漏或电极漏做而造成工件的返工,既浪费资源,又影响模具工期。此外,这一功能对于市场报价、采购等部门的工作人员也都是非常有用的。

六、信息化在促进信息共享方面的其他作用

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提供的信息共享平台,将为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提供前所未有的便利,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避免出错,有效的保证模具质量和工期。

案例1.某厂模具装配前,装配钳工经常因外购顶针到货不及时,需要电话询问仓库和采购部门,甚至打电话给供应商,才能确认交付时间,非常麻烦。如果中间某个环节信息出现断路,就无法确定准确的交付日期,那么模具试模时间则因此不能确定。

案例2.某大型模具企业,每天晚上7:30―9:00要召开生产管理骨干人员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检讨模具的生产情况(进度、质量),当某套模具出现问题时,再研讨如何改进。管理规范的模具企业都会定期组织类似的会议,但这需要很多人员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了解模具的生产状况,查询和记录全部模具的生产信息,从中筛选出非正常的模具。这样做,无疑将增加管理人员的压力,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信息的统计和收集方面,且往往因收集的信息不准确而影响决策。

在一个具有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模具企业,通过系统与管理流程密切结合,将会为企业的各级管理和工作人员带来信息查询和统计的方便,使其准确的掌握最及时、最准确的各种信息。例如,在iM3系统中,生产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系统查询生产或采购物料目前所处的实际状态,不必一个一个部门电话查询;当需要了解模具的进度时,除了系统可以自动为异常发出警告外,管理人员也可以主动进入系统,统计其关注

的异常问题,如,统计截止目前设计拖期的模具或采购拖期的物料、统计计划下周试模的模具、统计尚未按期付款的客户、统计本月某供应商的应付帐等,这不但可以极大地减轻模具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而且能够帮助管理者正确决策。

当然,管理信息化还可以在更多的方面帮助模具企业改进管理,因篇幅所限,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了。

结束语

管理信息化在模具制造业的应用和实践 篇2

关键词:案例教学,模具设计与制造,研究,实践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本质就是需要具有复合型、创造性的人才,具备较强的适应性、创造能力和竞争能力。如何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应试教育,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本文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积极探索,将案例教学方法应用于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使其在提高学生工程实践应用能力中发挥作用并产生了明显效果。

一、传统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学内容落后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模具技术也得到迅猛发展,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模具设计理论和手段的更新,模具制造新技术的变化都使得模具在结构上更加灵活,质量越来越高,功能更加强大,生产作业效率不断提高,可以说模具工业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但是在课程及教材上的知识却比较陈旧,只注重一些老式的经典结构及工作原理,这样的教学内容显然已经跟不上模具工业科技发展的步伐。

2. 教学方法单一

模具设计与制造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综合应用了前面已经学过的机械制图、机械零件、工程材料、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和机械制造技术等专业课的基础知识。内容繁杂、知识涵盖面宽,而学时数却偏少,教师一般不得不采取“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来讲授课程内容,教师和学生之间缺少必要的双向互动。教师在讲台上讲解抽象的模具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学生因为缺乏实践经验,只能凭空想象。教学无法将理论知识和现场实践相结合,教学内容和生产实际脱节,使得教学组织缺乏灵活性,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无法实现学生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要求。

3. 考核方式陈旧

模具设计课程考核方式以考卷笔试为主,考试题目都是书本上分散的知识点,比如介绍冲裁、弯曲和拉伸等冲压工序的成形原理、质量控制、工艺参数及工艺计算、塑料工艺和塑料模具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等,这样的考核使考试内容及答案都比较单一,不够灵活,学生可能通过死记硬背,暂时记住了教师讲授过的相关概念、原则、结构特点、使用原理和计算方法等。考完后学生对所学内容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更谈不上应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种考核不利于学生对知识和问题的主动研究和分析思考,以及他们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案例教学的选择

确定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之一,教学案例实质就是特殊的教材,案例教学内容选择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案例教学效果的好坏。正确地选择模具案例教学内容,采用科学的案例教学方法是启发式教学在模具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和应用,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时间灵活安排,适时运用,做到加强基础、提高能力、强化素质,使模具案例教学发挥最有效的教学效果。

1. 明确教学目标

首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的要求,确定课程哪些知识需要案例,明确本案例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所应达到的能力水平。既要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态度的改变,又要考虑学生的条件和状况。

2. 精选案例

在明确教学目标基础上,可以通过生产企业、互联网等多种途径选择具有时代气息,应用新设备、新工艺、新知识和新材料等的案例。教学案例的选择一定要做到紧跟模具设计理论的发展,精选反映模具设计与制造理论和实践最新成果的经典案例;所选案例还必须紧密结合教学理论,直接验证教学内容,将案例与教和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考虑到模具设计与制造知识多、内容丰富,在选择案例时选择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涵盖较广的案例;案例内容既是教的载体,也是学的对象,案例的选择既要融入教学内容,还要注重内容的生动性,抓住热点,才能引人入胜,教学效果好;在此基础上要注意案例的难易程度,案例太简单对学生来说没有吸引力、没有新奇感,假若内容太复杂、难度太大,超越学生的知识范围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使教学过程难以开展下去。因此所选案例应具有典型性、综合性、现代性、生动性、创新性和适中性。

三、案例教学的方法

案例教学内容确定以后就应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坚持启发式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善于引导学生不断反思,营造有利于团队合作精神培养的课堂讨论氛围,积累对问题的解决策略和处理措施。由感性到理性,深入浅出,坚持集体参与原则,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以期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改变单向灌输为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理解、运用和驾驭知识的能力。根据教学案例特点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案例教学方法。

1. 案例分析教学法

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理论的同时,通过对事先选取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讲解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有关的教学内容,它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为主。如针对存在缺陷的机械垫圈,分析缺陷产生的原因和从工艺和模具结构上如何解决,引出冲裁间隙的概念和重要性;再如对图1所示笔套零件的特点进行分析,引出侧向抽芯机构的概念。同时补充大量企业生产中的实例以及生产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实例分析讲解,使同学们在课堂上就能学会在现实生产中应该怎样设计和解决现场问题。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突出了教学的针对性。

2. 案例讨论教学法

该教学方法是在经过系统地专业知识学习以后,初步掌握了相关基本知识和基本分析技能的基础上,按教学计划在专门的案例讨论课上,分组对选择的案例展开讨论,运用所学的模具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案例讨论教学法所选择案例应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前沿性。如图2所示,某厂生产的手机外壳注塑模表面存在烧焦、气泡,甚至出现浇不满的现象,让学生讨论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模具和注塑机尺寸关系的讨论,让学生了解模具的闭合高度与注射机的最大闭合高度与最小闭合高度关系、模具推出机构的推出行程与注射机顶杆推出行程的关系、定位圈与注射机上的定位模孔的关系、模具动定模板尺寸与注射机上动定模板尺寸的关系等等。案例讨论教学法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会计知识的理解与把握,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有助于学生对典型案例、重点知识点的了解,使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也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案例模拟教学法

模拟教学法是指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选择典型零件,从产品设计、工艺设计、模具设计到模具制造的整个过程中,由学生担任不同的职业角色,如产品设计师、结构设计师、工艺师、制造工程师等,严格按照模具设计和制造的流程,对保证产品加工质量、提高模具寿命和生产率等角度进行分析、评价,每个人以职业角色出现,提出自己的看法,阐明理论依据。模拟教学案例不能选择太复杂的零件,毕竟模具设计与制造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有丝毫差错。学生又缺乏实践经验,所以选择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为宜。案例模拟教学有其独特的优点,它能够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得到应用、检验与实践,为毕业设计和将来从事模具设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案例的实施

案例教学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贯穿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理论课中打破以往的从原理介绍到设计内容详细讲解的循序渐进的课程授课方式,以实际应用的典型模具案例为研究对象,以实际案例模具设计内容和需要改进的问题为引导,启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深入地全面开展课程基本内容的教与学,重点突出每部分内容的关键知识点,强调以模具设计过程和分析方法为主线,将设计内容与实际应用融为一体。

模具课程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即包括工艺结构设计,还包括模具零件的制造,它不仅是多项理论知识的综合,而且需要实践环节的综合运用。如通过模具安装与调试,掌握模具安装具体操作步骤以及注意事项;注射成型参数的调试,了解工艺参数的确定,调试压力、时间和温度的先后顺序;模具修模,掌握模具维修技能。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可以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养成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的良好习惯。因此将案例教学充分应用于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当中,加深对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

考核时改变原来的只考理论知识和原理结构的一贯方法,而是利用分析具体案例来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这种考核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思维,动手设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较全面地反映了学生对多门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在实际设计中综合应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结束语

实践证明在模具设计与制造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增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学生学习兴趣浓,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对后续课程的接受能力、实践技能及工作后的岗位适应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段春争.基于典型案例分析的高校模具课程实践教学方法研究[J].科技资讯,2008,16:176

[2]周林玉.机械创新设计的案例教学方法探究[J].科技信息,2008,34:208

绿色制造技术在模具中的应用分析 篇3

【关键词】绿色设计与制造;模具;发展;应用

0.前言

绿色制造,又称环境意识制造(Environmentally Conscious Manufacturing)、面向环境的制造(Manufacturing For Environment)等,是一个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益的现代化制造模式。绿色制造技术是指在保证产品的功能、质量、成本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它使产品从设计、制造、使用到报废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不产生环境污染或环境污染最小化,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节约资源和能源,使资源利用率最高,能源消耗最低,并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而在制造业中,模具的使用量超过了一般的设备,它的生产技术影响着国家制造水平的高低。基于绿色制造技术的原则和目标,在模具制造中使用这项技术,能以最低的能源消耗换来最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将阐述绿色制造的设计和加工工艺,并且就它在模具的应用中所产生的作用进行分析。

1.模具与绿色制造

1.1传统设计和绿色设计

模具生产是制造工业化的基础,传统的模具设计和生产过程是资源的浪费过程,一旦开模,那么模具材料就很难再次利用,因此模具设计和制造中,资源利用率很低,能源浪费严重,并且模具生产中含有的有害物质会严重污染生态环境,危害人体健康。而绿色制造模式是一个闭环系统,能从设计、制造、使用一直到产品报废、回收,减少整个寿命周期对环境影响,提高资源利用率,也就是说要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考虑产品环境属性,改变原来末端处理的环境保护办法,对环境保护从源头抓起,使产品在满足环境目标要求的同时,保证产品应有的基本性能、使用寿命、质量。传统设计和绿色设计相比,前者多注重如何制造出合格的模具,后者能在环保基础上考虑材料的合格性,并且会考虑到模具的回收再利用。而传统设计的产品在使用后大多数都是废弃的“垃圾”,回收率低下,严重污染环境。

1.2绿色模具材料的选择

模具基础是模具材料的选择,是否属于绿色产品,对最后产品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考虑到环境问题的基础上,绿色模具材料应该符合低能耗、低成本、少污染的特点,而少污染材料是指在加工过程中,没有产生或者较少产生污染物的材料,能便于回收,可以多次重复使用或者可降解。例如,可以使用优质镜面模具钢加工型腔,采用不锈钢来加工防腐模具,以镍磷镀代替电镀铬。这些材料与技术相比传统设计材料和技术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也能降低成本。

1.3绿色模具的设计

绿色制造的首要考虑因素是产品的使用年限,对于一些冲压模具,可以采用一模多形、一形两用或者拼装式等手段改进结构,采用弹性卸料板,合理选取冲压间隙值,借此来提高模具的使用率。最大限度提升模具使用寿命,应该选择适当的模面位置,选择合适的模具造型,利用有效的锻造制造设备,这样也能方便模具的拆洗和零件的更换。拆洗和更换,能够为模具的长期使用提供有效保障,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污染。绿色模具材料具有很高的可回收性,因此在设计过程中,使用节能环保材料,减少特殊工具的连接件,选择可重复利用的零部件,便于拆卸联接,尽量减少焊接、铆接、胶接的出现,这样能够更有利于对模具损坏部分的维护。

模具设计要求规范化、标准化、系列化,这些是在模具专业化生产过程中提高质量、缩短周期、降低成本的有效措施。多重规格的标准模架和配件,能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不仅节约了资源,而且能方便加工管理。在模具设计过程中,机械生产车间会产生严重的噪音污染,不仅影响周边环境,而且会对操作人员的身体产生极大的冲击,对耳朵健康造成很严重的威胁。所以,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应该采取措施减少噪音的产生,甚至消除噪音。消除噪音的方法有很多,在制造过程中可以使用摩擦离合器代替原有的刚性离合器,在噪音产生部位上使用隔音罩,或者使用有减震器的无冲击模架。

在技术方面,采用模具CAD/CAPP/CAM一体化。目前国内CAD三维技术被广泛运用。采用CAD技术能够减少设计图纸的使用,节约资源和能源,并且能运用这些技术对模具成品进行分析,了解材料的流动情况,产品强度、刚度和抗冲击力度,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产品的使用情况。模具的包装设计也必须面向环境,确保包装材料从简或者使用绿色包装材料。很多包装材料都是难降解或者难以回首的材料,最后只能进行焚烧或者掩埋,这些材料的使用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很大程度上污染了环境。因此,包装上应该采取无毒、无公害、易回收、易降解的环保材料与设计。

目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模具制造与更新步伐不断加快,因此绿色模具在使用后,应该遵循回收再利用的原则,即根据模具的使用磨损情况,将其中一些可再用部分进行拆卸并进行加工维护,方便再次使用,而剩下的则作废料处理。

2.绿色模具的加工工艺

制作绿色模具必须采用绿色工艺,这是提高绿色制造的重要手段,不仅能为企业提高紧急效益,还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绿色模具的制造工艺能够改善劳动条件,减少污染物的用量和排放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减少操作者的健康威胁,并且能确保成型模具可以适应生产生活的需要。目前绿色制造工艺有快速成型技术、虚拟现实技术、高速切削、激光加工等方法。

快速成型技术又称快速原型技术,是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精密机械、数控、激光技术和材料科学技术,采用离散、堆积原理将所需要加工的零件利用CAD技术转化为实物原型,这样方便检测物体设计质量和功能。虚拟现实技术与快速成型技术类似,都是通过计算机及相关设备对于物体全面建模和仿真,有利于减低成本,缩短生产周期。高速切削能将产品加工得非常光滑,减少因为再加工所造成的材料损耗和抛光时间,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激光加工不同于传统刀具切削,不会产生很多的切削,也不会损坏刀具和产生噪音。作为绿色制造加工技术,激光加工是非接触、无磨损、无噪音、无切削的加工技术,不会对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值得采纳。

【参考文献】

[1]曾勇.住宅设计中绿色技术的应用[J].南方论刊,2010,12(5):84-86.

[2]丁绍兰,王睿.绿色技术在皮革工业中的应用[J].皮革科学与工程,2008,5(3):44-46.

[3]杨彩虹,朱开强.初探绿色技术在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的应用[J].煤炭工程,2012,8(9):175-178.

管理信息化在模具制造业的应用和实践 篇4

摘要:对“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可以结合模具相关职业岗位需要,运用逆向思维进行教学设计,在具体项目的引导下,建立以典型模具设计与制造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教学体系,将项目的内容设置成任务,通过项目任务的“教学做”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为本课程进一步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逆向设计;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5-0108-02

“逆向设计”(Backward Design)也叫“逆向教学设计”,指一种运用倒推思维、逆向思维来设计课程的教学活动。美国著名课程与教育专家格兰特(Grant Wiggins)提出了课程的“逆向设计”模式,其目的是使课程教学设计成为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工具。课程的逆向设计实质就是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的应用技能设计。它的整个设计过程分为:确定达到的技能目标和创造能力目标,确定如何证明学生实现了预期的目标,安排各种教学实践的机会进行具体的实施。

“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的逆向设计实质就是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的应用技能设计。应通过工学结合,建立“教学做”合一的一体化课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模具专业逆向设计,从企业实际工作任务出发,在模仿真实工作环境的实习基地的支持下,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各门课程的过程成为符合或接近企业工作过程的过程。

课程内容的优化

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的教学设计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面向长三角经济区域,依托江苏沃得集团等大型现代加工制造业,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从企业工作岗位中提取工作任务,再转换成学习任务,最后设计成整合的工作任务作为项目课程的内容,将课堂引到车间、工厂,积极引导教师将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倡导职业教育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从而让学生能多动手,多实践。

因此,课程的核心内容必须体现职业岗位的需要,应以模具相关职业岗位技能要求进行科学设计,并充分体现企业真实的工作情景。通过对模具企业的调研,高职毕业生从过去的以模具设计为主转变为只有少数人在模具设计岗位上,而更多的是在模具制造及生产一线岗位、模具管理等岗位上。结合就业岗位的需要,把“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内容项目化。下页表1为依据的4个模具工作岗位分析得到的对应岗位主要工作任务、能力素质目标、教学项目。由于课时的限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确定具体教学项目的内容和数量。

逆向设计教学法的实施

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的教学设计研究小组以完成岗位任务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作为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和界定课程教学内容的依据。课程教学设计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将相应的实训课程部分和理论课程部分进行重新整合;建立新的岗位能力目标考核评价体系和相应支撑课程教学设计,并以岗位能力的需要作为考核内容,在总结实际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了课程的教学过程。这一教学过程的特点是:首先,明确学习目标(熟悉模具结构,模具加工与设备操作);其次,企业的专业人士和校内专任教师,在企业或实训工厂通过情境教学和独立操作,让学生现场观摩、操作,在课堂上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专题录像等)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模具的结构与基本装配关系,对模具形成深刻的感知认识;第三,在机房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6人左右,利用教师提供的正确模具图纸,用UG等三维软件画出模具装配图,并编写主要模具零件的加工工艺,每组合作完成一套模具的制作;第四,教师补充模具设计的相关知识并辅导每组学生设计一套模具;第五,在实训基地,由教师进行以具体模具加工为目标的生产性实训教学,使专业知识学习与岗位职业技能训练一体化,学习空间与工作现场一体化。

课程团队从模具设计与制造领域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在教学方法运用上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与课程内容紧密配合的教学活动(讨论、实际操作等),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互动交流意识。

教学资源

本课程的教学设计研究小组成员由支持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系部领导,具有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专业骨干教师,以及专业理论扎实、勇于探索的青年教师组成。教师团队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均合理。目前,学院已建成了能够满足本专业综合实训的真实或仿真职业环境的实训室:模具拆装实训室、数控加工实训室、机械加工实训中心、模具钳工实训车间、CAD/CAM中心。我们的模具制造实验室设备包括数控铣床、数控车床、加工中心、平面磨床、外圆磨床、摇臂钻床等普通加工机床,还包括电火花成型加工机床、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等特种加工机床。

本课程拥有南京聚隆工程塑料有限公司、南京聚锋新材料有限公司、南京湘宝钛白制品有限公司、上海日之升新材料有限公司和南京金浦集团金陵塑胶有限公司等16个校外实训基地,拟建南京金城塑胶有限公司、江苏琼花集团、南京菲时特管业有限公司等3个校外实训基地。

“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逆向设计改革,以岗位能力考核为目标,操作实施在真实的岗位上,激发学生职业意识,从而初步完成学生→学徒→职业人角色转化,为进一步实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应体现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课程教学的“逆向设计”理论紧密结合岗位职业群定位和岗位能力,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去发现问题,继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并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完成任务,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培养和增进合作能力,改进和完善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形式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为课程教学总体设计的进一步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向KFC学习模具的制造管理 篇5

------《生产管理之现场管理》学习心得

2007年10月27 日至28日,我有幸参加了由XYY集团生产运营总监饶总监率领的赴江门学习《生产管理之现场管理》的团队,该课程的主讲者是久负盛名的台湾工厂管理和改善大师杨望远教授。

对于现场管理的经验和方法,杨望远教授同我们分享了很多他独特的心得。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工作计划的作用、制订、执行;工作改善;时间管理和工作分派等。下面,我跟各位同事分享几点我的体会:

一、时间管理。

实际工作中,我们在需要得到别人的帮助或同下属派任务要结果时,他们经常是以“我很忙”来推诿,不愿意接受新的“任务”。那么,我们真的很想知道:他们真的很“忙”吗?杨教授告诉我们:时间是不可限制的,只有控制好自己,才能做时间的主人。我们手上的事情可以分为重且急、轻且急、例行工作、重且缓(如结婚等)、轻且缓、无效(如尿多等)等六大类,而以上这六类分别占了5%、50%、5%、10%、10%、20%。如此看来,我们每天做的事情,例行工作和不急的、无效的工作占了绝大部分,不应该出现“忙”的局面。

心得体会:

1、作为管理者,每天要处理的事情主要就是异常情况,其余的事情,可以交给助手去做。而自己,要学会对突发事情的处理方法.如果什么事情都是自己做了,那么我们请那么多主管、组长干吗?

2、养成每天进行工作总结和第二天工作安排的习惯;

3、事情不能拖延;当日事情,当日完成;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能互相推委;

5、打电话前需先打腹稿;慢说但要快想;

6、工作中学习,生活中学习。

二、工作计划和分派工作

工作计划:

1、工作计划的目的:是在实际工作中用来做参考、调整、应变作用的,而不是用来照着做的。计划很重要必须要做,因为不做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对实践的作参考、调整、应变作用;但是计划不能完全照做,因为实际工作的执行中可能会出现计划是没有预计到的事情;如果一味的照搬计划,计划肯定是执行不下去的.2、好的可靠的工作计划,来自于对过往相同或类似项目的数据详细而真实的分析得出来的。计划最大的难度,在于它的执行不到位。为什么呢?俗话说,人算不如天算计划不如变化快啊!所以,一个好的计划,在于它的可执行程度强;而要保证这一点,则要求订计划的那个人非常的熟悉这件工作,并最好是有过多次经验,处理过一些异常问题。分派工作:

1、要确立工作量的标准,因标准而派。不能够给员工派20个小时才能完成的任务,要派出他的标准工作良(任务),最好成绩是还有奖励工作量(任务);

2、要“派”清楚详细而明确工作量;“完成”的标准是什么?

3、要明确什么日期什么时间完成?

说清楚了讲明白了,大家才好去做。

这里我有一个亲身精力过的案例:今年78月份的时候,我们的铣床组辞职的人很多.这些人多半是已经找到了新的工作了,所以一辞职,就不想干活了,就要逼着我(公司)放他早日办离职.但是当时我们的工作很多啊,新请的来替补的人迟迟没有到位,那如果现有这些人立即就走了,我这些工作谁来做?.......三、工作标准化

1、任何重复的工作,全部可以制定一个标准出来,全部按标准化作业。这样一来,品质和速度速度才能大幅度提升。

案例:模具上可以制定标准的是SLIDERLIFTERMOLDBASE等.2、任何一项工作,80%以上都可以不需要“师傅”来完成。我们可以制定一些培训教材、教战资料、考核制度、奖罚制度来使一些“学徒”级的员工来完成。

对于以上两点,我深有感悟。我所负责的工模部,确实是有很多的东西(零件、制度、表格、设计等)都可以标准化。我的脑子里面,一直有关于做模与快餐的比较,我是有个想法,要像快餐(KFC等),他们原料库存充足、分工合作、每个工序“加工”准确到位,“立等可取”且“味道好极了”,我要追求的就是这个境界的品质和速度。我的眼前,也是经常 “幻现”着KFC店子里面员工忙碌的影像。太爽了!

四、工作改善32字决

它们是:没有绝对的不可能;凡事皆有更好方法;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剔除、合并、重组、简化。

没有绝对的不可能,讲的是我们必须要有对于工作改善的信心和决心;凡事皆有更好方法,就是要要求我们要一直努力下去思考下去,开拓思维创新,一定有更好的方法。换句话说,就是凡事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讲的就是我们要坚持目标,要弄清楚自己要“干”什么?要允许部分不同的意见或现象存在,而只要求改善的目的与我们要求的目标一致就可以了;剔除、合并、重组、简化,这是一些基本手段而已,怎么用或到底要不要用,取决于是否能够达到改善的目的。

其它如本次讲座的组织者-聚成公司的员工在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热情、井然有序的工作次序和责任明确的站位、微笑而礼貌的服务,尤其是在讲课过程中他们的员工为了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力而俯身迅速的跑位,是我震撼与他们工作的细致、专业,仿佛他们就是听了这些课程而有“改善”的榜样!难忘!

以上几个方面,就是我在这次学习中所学到和悟到的一些主要的观点和方法,这些将对于我的实际工作有非常积极的影响。通过这些对现场问题探讨调研,把握企业形形色色浪费,发现所导致的企业成本增加的要因,同时应用分析问题的技能﹑掌握降低成本的技巧,来改善现场的不良现象,从而有效降低因管理不善而导致的各种浪费,同时,企业(XYY)要努力培养一批具有凝聚力的现场管理和控制的团队精英人才,为企业创造更多利润和财富,让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更具有生存的竞争力和生命力。

我们都期望自己的能力提升的更快一些,也可以为人民“币”服务得更舒服一些;公司老板也期望我们的能力提升,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公司为工作创造财富。非常感谢领导对给予我这次学习机会,使我能够“听”到这么好的一堂课,使我获益匪浅;同时希望我不负众望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能将所学习到这些知识很好的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为公司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出。以后如果还有机会,我还要参加。

YYD工模部经理 王向明(联系作者请加QQ 704947530)

管理信息化在模具制造业的应用和实践 篇6

用和实践

王振超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

摘要:分析生物信息学的学科特点,根据其特点说明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其课程教学中的必要性,介绍多媒体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关键词:生物信息学 多媒体 教学实践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发展最迅速的学科之一。在生命科学研究中,人们需要用信息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生命信息。对面庞大的生物信息数据、及其快速的发展,在实际的教学中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必不可少的。生物信息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其特点

1.1生物信息学的研究内容

任何一门学科,研究的内容决定了研究方法和手段。

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研究对象是生物学数据,更直接地说是分子生物学数据。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其实验技术的日趋成熟,生命科学研究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生物信息学也成为了生物医学、数学、信息科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诸多学科的崭新交叉学科。它运用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学工具对生物数据进行储存、检索、分析和处理,以达到揭示生物数据中的生物学内涵的目的。

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①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中的信息分析;②完整基因组的比较研究;③生物大分子的结构模拟与药物设计;④遗传密码的起源与生物进化分析;⑤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学的研究;⑥生物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与服务。[1] 1.2 生物信息学的学科特点

生物信息学主要有三大特点:①以生物数据库为基础,其中的生物数据庞大而复杂; ②生物信息的处理分析主要依托于计算机作为基础工具,利用互联网对信息的搜索及存储功能实现数据收集、管理和更新,并借助数学算法进行数据分析,所以说生物信息学结合分子生物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前沿学科,具有更强的交叉性;③ 生物信息学是近几年随着基因测序而迅速兴起的,发展时间短、难度大,还在不断地完善中。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根据生物信息学的研究内容和特点,在其教学中,必须使用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2.1 基本的多媒体设备

可以链接网络的多媒体电脑、投影仪、摄像机等。多媒体电脑主要用于安装课件、视频等,与投影仪连接之后演示教学内容。投影仪的屏幕投影功能可以将多媒体课件、视频、文字、图片直接展示给学生。

2.2 多媒体教学的具体应用

2.2.1 生物信息学教学难点

生物信息学新近兴起,还在不断发展完善中,需要学生保持自身知识的不断更新;信息数据庞大而繁杂,仅仅是人类基因组的序列图,就由30亿对核苷酸组成,如何让学生有效认识利用这些信息是难点;生物信息学交叉性强,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生物信息学涉及的数据库、软件大多是英文的,这样就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难度。

2.2.2 多媒体教学实施

①多媒体教学只是作为一种教学的辅助,不是唯一的教学手段,教师不可完全依赖于多媒体。在多媒体的使用过程中应选择重难点,突出学生不易理解、抽象的知识,利用多媒体视频、图片的功能形象直接地表现出来;

②多媒体课件的文字应当尽量简练,重点突出;其中援引的图片、视频应当清晰恰当;对于课本上文字难以清晰表述的问题及操作,应当利用互联网连接、FLASH动画、视频等工具,让学生对知识有直观理解;

③涉及到具体的计算机操作问题,老师应该现在教学现场演示,让学生跟随老师一步一步操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④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这就有赖于教师发挥引导作用,运用各种方法和教学手段,让学生更高效率地掌握知识;

2.3 多媒体教学与网络化教学的结合

互联网上有大量的生物学数据库,有着大量的生物信息。例如,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的Gen Bank、欧洲生物信息学研究所(EBI)的EMBL核酸序列数据库等等。这些数据库都有许多生物信息软件和服务项目,如,BLAST序列比对分析、FASTA序列对比分析等;互联网上丰富的生物信息学资源是很方便学生利用的。

在教学中,利用可以链接互联网的电脑进行演示教学,可以直观展示,加强学生的记忆;又可以教给学生各种生物信息学有关软件的具体使用方法,这样学生在课下就可以自主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并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提高实际应用能力。结语

综上所述,生物信息学是新时代生命科学的产物,具有新颖前沿、交叉综合的特点。鉴于生物信息学课程的教授内容和特点,运用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是非常适合课程特点的,对于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和质量有着重大意义。参考文献:

管理信息化在模具制造业的应用和实践 篇7

传统成本法下, 是用一个标准如机器工时、人工工时、直接人工成本等作为分配依据, 将所有制造费用等间接成本分配到产品成本中去。随着科技进步, 技术发展, 直接成本逐步变小, 而制造费用等间接成本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同时, 间接成本的发生与人工工时、直接人工成本、机器小时等传统分配标准的相关性越来越小, 如果仍采用传统单一成本分配标准分配制造费用, 成本分配的准确性较差, 分配结果失真, 经营者基于扭曲的成本信息会做出错误的经营决策, 给公司带来损失。

作业成本法下, 是将产品成本分成若干个成本库即作业中心, 作业消耗资源, 将资源发生的各项费用通过成本驱动因素选择合适的分配方法分配至作业中心, 产品消耗作业, 将作业中心成本分配到产品成本中去, 然后计算出产品的单位成本和总成本, 这一过程充分反映出资源到作业再到产品这一成本分配过程。作业成本法相对于传统成本法有两个明显优势。第一, 制造费用分配细化, 将原来统一分配的各项间接费用, 分成若干个成本中心进行分配;第二, 分配标准及分配依据多样化:各作业中心作业按照成本动因选择合理的方法分配作业成本, 大大提高了产品成本计量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制造费用归集更加准确、真实、客观, 成本计算结果充分反映出成本信息, 便于决策者进行决策, 更加精准地进行成本控制, 提高成本控制的效率。

从企业全面的角度看, 一方面, 作业成本法充分提现了从资源到作业再到产品这一成本发生过程, 而传统成本法用一个标准跳过作业直接将资源分配到产品成本中去, 没有重视作业的消耗过程。另一方面, 作业中心归集的信息, 便于管理者对各个作业中心成本发生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 有的放矢地进行成本管控。

作业成本法不仅大大提高了成本计算的准确性, 而且能通过成本动因, 找出间接费用相关责任人, 克服了传统成本法下间接费用责任不明的缺陷, 通过对相关责任人的考核, 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二、汽车模具产品的成本特点及作业成本法的应用

汽车模具的生产正常需要经过设计、模型、铸件、机加、调试、预验收、终验收几个阶段, 生产周期较长, 一般需要一年左右, 有的甚至超过一年, 其产品成本和加工工艺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1) 人工和制造费用占比较大, 如今技术进步, 科技发展, 制造费用的占比和重要性越来越大, 若运用传统单一标准分配制造费用, 会造成成本信息失真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2) 汽车模具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因订单不同而不同, 不同的生产工艺流程对作业种类和数量的消耗不同, 如果按照作业成本法分配制造费用, 会使产品成本准确度大大提高;

(3) 汽车产品更新换代很快, 新款层出不穷, 这就使得汽车模具产品种类繁多, 产品不同, 生产工艺流程不同, 消耗的作业量也不同, 只有按作业成本法核算, 才能比较准确地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成本中去, 计算的产品成本比较准确, 反映的成本信息科学合理。

汽车模具产品成本一般分为料、工、费等, 直接材料主要包括标准件、铸件及其他特殊材料, 直接材料一般不用分配可直接归集到具体模具产品成本中。但人工和制造费用, 按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 只采用单一的标准比如机器工时来进行分配, 就很难合理地分摊到相应的产品, 费用发生的驱动因素即技术因素的影响无法正确反映。制造费用和人工在汽车模具产品中占比重很大, 对成本的影响不言而喻, 分摊方法如果不合理, 将直接影响到产品成本计量的准确性, 成本控制因此无法有的放矢, 有效性差, 因为成本控制有效性的基础和前提是成本核算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汽车模具由于承接业务不同, 生产工序会有差异, 但基本会有以下几道工序:设计、保利龙、龙铣、数控、组立、装配、调试、合模等, 各工序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作业中心, 分析找出各工序费用发生的成本动因, 将各工序消耗的资源按合适的成本动因分别分配至各工序, 计量各工序的成本即计量各作业中心成本, 然后再将各作业中心成本分配至产品成本。可以选择当量套数作为模具设计阶段的驱动因素, 选择当量吨位作为保利龙制作的驱动因素, 调试和装配按人工工时作为驱动因素, 龙铣、数控、合模工序选择机器工时作为驱动因素。

成本分析、成本考核、成本控制等都是建立在准确的成本核算和计量的基础上, 企业通过不断摸索、反复实践, 持续改善、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要求, 建立起作业成本法成本控制系统。

三、基于作业中心的成本控制

汽车模具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加工完成, 每道工序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作业中心, 对作业中心即每道工序的成本控制, 除了通过绝对成本的降低来实现, 更需要考虑通过增加单位产出, 效率提升、降低单位成本来达成。

汽车模具生产基于作业中心的成本控制首先是要确定作业中心即每道工序的单位产品的可控成本定额。先对各作业中心消耗的资源进行分析、根据以往发生的可控成本水平, 结合公司下达的成本目标要求, 推断出各作业中心合理的费用总额, 再根据各作业中心的目标产量 (模具吨位、当量套数) , 计算出各作业中心的单位可控成本定额, 用实际产量乘以单位成本定额, 得出实际产量下的可控成本定额。用此实际产量下的可控成本定额与实际成本进行比较, 确定超支或节约, 以此作为考核相应的作业中心成本控制水平的主要指标。由于可控成本中包括员工的人工成本如工资、奖金、福利费、公司为员工承担的社保等, 可控成本的节约将直接导致可供分配的奖金总额增加, 员工直接从中受益, 积极性也因此得到提高, 对成本控制形成良性循环。

汽车模具产品是分步法核算, 在每个生产步骤即作业中心的产品是在制品, 月末需要将在制品换算成当量产量。财务部与生产部、技术部门一起分析并选择合理的方式核定出各作业中心的完工进度, 再用完工进度将各作业中心的在制品换算成当量产量 (当量吨位或当量套数) 。用当量吨位或当量套数乘以单位可控成本定额就可以计算出各作业中心一定时期的目标成本值。

汽车模具企业这种基于作业中心的成本控制模式是可控成本的目标成本控制模式, 而这种目标成本控制模式, 使员工直接受益, 与员工的绩效考核相结合, 有利于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创造有效产出, 使员工积极挖掘潜力降低成本, 使成本控制步入良性轨道, 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

四、应用作业成本法应注意的问题

作业成本法相比于传统成本法更加科学和合理, 在应用作业成本法时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具体情况和作业成本法本身的局限性。

(1) 在设计作业成本计算系统时, 要对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通过理论结合实际, 实施作业成本法来改进和提高企业成本管理水平。作业成本法主要是为成本管理服务的, 而并不是要取代传统成本法, 在实际实施时, 要将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结合起来, 取长补短, 达到更好地控制成本的目的。

(2) 作业成本的归集有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条件是同一作业中心的作业均是同质的, 即成本的发生都是受同一作业的影响;另一个条件是同一成本库中成本动因与被分摊成本之间有密切因果关系, 公司应在充分分析生产经营过程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成本驱动因素, 建立作业中心。

(3) 成本效益原则是在实施作业成本法时要充分考虑的因素, 公司在实施作业成本法时首先要考虑实施作业成本法是否有利于解决生产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并将采用作业成本管理产生的收益和采用作业成本法产生的成本比较, 来确定实施作业成本法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五、结束语

汽车模具企业成本管理引入了作业成本法, 使产品成本分配更加精细、合理, 改进了成本管理水平, 优化了业绩评价标准, 在经营决策、控制、计划等方面发挥了更好的作用, 并能促进作业中心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克服了传统成本法的不足, 更好地满足各方面对会计信息的要求, 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摘要:我国的汽车模具生产是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呈现出行业竞争激烈、利润微薄的特点。汽车模具公司急需从技术和管理角度不断提高, 以摆脱生存困境, 获得经营发展机会。本文结合国内汽车模具业务的特点, 分析了作业成本法在汽车模具公司中的应用, 以提高企业成本管理水平, 提升汽车模具公司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汽车模具

参考文献

[1]鲍明飞.模具企业转型发展的挑战和机遇[J].模具工业, 2012 (10) .

[2]韩艳华.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核算的区别和联系[J].商场现代化, 2007 (2) .

信息技术在制造学科中的应用 篇8

1信息技术在制造学科的发展历程

信息技术用于制造领域是从20世纪40年代后期,美国的飞机制造企业试图用计算机控制机床来解决具有复杂型面的直升机旋翼零件的加工开始;1952年MIT推出第一台三坐标数控铣床样机,美国一些机床厂从 1954 年起陆续推出了一批大型专用数控机床,用于加工飞机蒙皮壁板和异型梁架,提高了加工质量和生产率,开信息技术成功用于制造业之先河。

为了解决烦琐的数控机床加工程序的编制和校核难题,同一时期,MIT 开发出第一代基于英语的自动编程工具系统(APT)。20世纪70年代起,数控编程逐渐融入CAM(计算机辅助制造)中,目前的CAM商品软件中,一般都具有用户通过人机交互进行自动编程和校核的能力。

20世纪50年代后期,诞生了计算机同时控制加工运动、自动换刀和自动换工位的加工中心。60 年代推出第一代5轴数控加工中心,随着计算机的小型化,专用数控装置逐步转向 CNC,以及用同一台后台计算机控制多台NC或CNC的 DNC 系统。在工艺规划领域提出了基于成组工艺的10 位工件分类编码方法。同一时期又诞生了可编程的自动作业装置:工业机器人,并在此后几十年中在制造业得到广泛应用,显著提高了制造业中的弧焊、点焊、喷漆、涂胶、搬运、码垛、装配等作业的质量和效率。2先进制造技术发展中的关键技术

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先进制造技术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并行工程(CE)

并行工程(CE)是对产品及其相关过程(包括制造过程和支持过程)进行并行、一体化设计的一种系统化的工作模式。在传统的串行开发过程中,设计中的问题或不足,要分别在加工、装配或售后服务中才能被发现,然后再修改设计,改进加工、装配或售后服务(包括维修服务)。而并行工程就是将设计、工艺和制造结合在一起,利用计算机互联网并行作业,大大缩短生产周期。

2.2快速成型技术(RPM)

快速成型技术(RPM)是集CAD/CAM技术、激光加工技术、数控技术和新材料等技术领域的最新成果于一体的零件原型制造技术。它不同于传统的用材料去除方式制造零件的方法,而是用材料一层一层积累的方式构造零件模型。它利用所要制造零件的三维CAD模型数据直接生成产品原型,并且可以方便地修改CAD模型后重新制造产品原型。由于该技术不像传统的零件制造方法需要制作木模、塑料模和陶瓷模等,可以把零件原型的制造时间减少为几天、几小时,大大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减少了开发成本。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决速发展和三维CAD软件应用的不断推广,越来越多的产品基于三维CAD设计开发,使得快速成型技术的广泛应用成为可能。快速成形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宇航、航空、汽车、通讯、医疗、电子、家电、玩具、军事装备、工业造型(雕刻)、建筑模型、机械行业等领域。

2.3虚拟制造技术(VMT)

虚拟制造技术(VMT)以计算机支持的建模、仿真技术为前提,对设计、加工制造、装配等全过程进行统一建模,在产品设计阶段,实时并行模拟出产品未来制造全过程及其对产品设计的影响,预测出产品的性能、产品的制造技术、产品的可制造性与可装配性,从而更有效地、更经济地灵活组织生产,使工厂和车间的设计布局更合理、有效,以达到产品开发周期和成本最小化、产品设计质量的最优化、生产效率的最高化。虚拟

制造技术填补了CAD/ CAM技术与生产全过程、企业管理之间的技术缺口,把产品的工艺设计、作业计划、生产调度、制造过程、库存管理、成本核算、零部件采购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在产品投入之前就在计算机上加以显示和评价,使设计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在产品真实制造之前,通过计算机虚拟产品来预见可能发生的问题和后果。虚拟制造系统的关键是建模,即将现实环境下的物理系统映射为计算机环境下的虚拟系统。虚拟制造系统生产的产品是虚拟产品,但具有真实产品所具有的一切特征。

2.4智能制造(IM)

智能制造(IM)是制造技术、自动化技术、系统工程与人工智能等学科互相渗透、互相交织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技术。其具体表现为:智能设计、智能加工、机器人操作、智能控制、智能工艺规划、智能调度与管理、智能装配、智能测量与诊断等。它强调通过“智能设备”和“自治控制”来构造新一代的智能制造系统模式。

智能制造系统具有自律能力、自组织能力、自学习与自我优化能力、自修复能力,因而适应性极强,而且由于采用VR技术,人机界面更加友好。因此,智能制造技术的研究开发对于提高生产效率与产品品质、降低成本,提高制造业市场应变能力、国家经济实力和国民生活水准,具有重要意义。

3信息技术之CAD/CAM

信息技术的发展影响制造科学中设计理论与设计方法,及产品的制造,CAD/CAM技术的发展代表设计理论与设计方法的水平。

CAD是Computer Aided Design的简称,也叫做计算机辅助设计,是指工程技术人员以计算机为工具,运用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对产品或工程进行方案构思、总体设计、工程分析、图形编辑和技术文档整理等设计活动的总称,是一门多学科综合应用的新技术。CAD技术是一项产品建模技术,它是将产品的物理模型转化为产品的数据模型,并把建立的数据模型存储在计算机内,供后续的计算机辅助技术所共享,驱动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

CAM是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的简称,也叫做计算机辅助制造,是利用计算机来进行生产设备管理、控制和操作的过程。生产实际的需求是所有技术发展与创新的原动力,CAM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并且在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1集成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集成化已成为CAD/CAM技术发展的一个最为显着的趋势。CAD/CAM系统已从简单、单

一、相对独立的功能发展成为复杂、综合、紧密联系的功能集成系统。这里所说的集成是指CAD/CAPP/CAM/CAE的集成,它们的集成应是建立一种新的设计、生产、分析以及技术管理的一体化,并不是将孤立的CAD、CAPP、CAM和CAE等系统进行简单的连接,而是从概念设计开始就考虑到集成。国内外大量的经验表明,CAD系统的效益往往不是从其本身,而是通过CAM和PPC系统体现出来;反过来,CAM系统假如没有CAD系统的支持,花巨资引进的设备往往很难得到有效地利用;PPC系统假如没有CAD/CAM的支持,既得不到完整、及时和准确的数据作为计划的依据,订出的计划也较难贯彻执行,所谓的生产计划和控制将得不到实际效益。因此,通过集成,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企业信息共享,建立新的企业运行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

3.2网络化

21世纪,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设计模式,将产品设计及其相关过程集成并行地进行,人们可以突破地域的限制,在广域区间和全球范围内实现协同工作和资源共享。计算机网络已成为计算机发展进入新时代的标志。网络在全球化,制造业也将全球化,从获取需求信息,到产品分析设计、选购原辅材料和零部件、进行加工制造,直至营销,整个生产过程也将全球化。网络技术使CAD/CAM系统实现异地、异构系统在企业间的集成成为现实。CAD/CAM 系统的网络化能使设计人员对产品方案在费用、流动时间和功能上并行处理的并行化产品设计应用系统;能提供产品、进程和整个企业性能仿真、建模和分析技术的拟实制造系统;能开发自动化系统,产生和优化工作计划和车间级控制,支持灵敏制造的制造计划和控制应用系统;对生产过程中物流,能进行治理的物料治理应用系统等。随着Internet的发展,基于网络化的CAD/CAM技术,需要在能够提供基于网络的完善的协同设计环境和提供网上多种CAD应用服务等方面提高水平。

3.3智能化

智能化CAD/CAM设计是含有高度智能的人类创造性活动,是指将人工智能技术、专家系统应用于CAD/CAM系统中,深入研究人类认识和思维的模型,并用信息技术来表达和模拟这种模型,使其具有人类专家的经验和知识,具有学习、推理、联想和判断的功能及智能化的视觉、听觉、语言能力,从而解决以前那些必须由人类专家才能解决的设计、制造难题。智能化CAD/CAM技术涉及新的设计理论与方法(如并行设计理论、大规模定制设计理论、概念设计理论、创新设计理论等)和设计型专家系统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如设计知识模型的表示与建模、知识利用中的各种搜索与推理方法、知识获取、工具系统的技术等)等方面。智能化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在意义的发展方向,它可以在更高层次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基础上,给予技术人员有效的辅助。智能化是CAD/CAM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将对信息科学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3.4标准化

信息时代如同一百年前工业革命给社会带来的变化一样深刻。它改变和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产和生活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冲破了地域的局限,形成了全球市场,把竞争推向了空前激烈的阶段。信息技术对标准化工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引起了标准化工作的重大变革。现代标准含有主要的信息量,标准的开发先于产品的开发,标准能为技术和产品的发展指出方向,能够体现当前世界前沿技术的发展。面对浩瀚的信息、广阔的市场,要使无数的用户和供应商之间的信息交换畅通无阻,制定CAD/CAM系统的信息交换标准十分重要。包括工程图样标准化、零件标准、产品定义数据模型标准以及商务报告标准等;其次是合作运行方法标准化,包括知识产权共享标准、虚拟生产协议等。

【参考文献】

[1]制造信息学 张伯鹏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第一版

[2]制造业信息化综合集成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沈克《新技术新工艺》数字技术与机械加工工艺装备2010 年第10期

[2]数字化制造是先进制造技术的核心技术 张伯鹏《制造业自动化》2000 年2 月

[3]基于CAD/CAM模具设计与制造的研究.制造业自动化,2011,33(10)

[4]CAD/CAPP/CAM在模具设计制造中的应用.机械设计与制造,2011,(5)

电火花加工在模具制造中的应用 篇9

在现代工业生产中, 6O%-90%的工业产品需要依靠模具进行加工, 模具工业在当今已成为工业发展的基础, 特别在机械、电子、汽车、轻工、航空航天等行业表现尤为突出, 模具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工业, 有“工业之母”的美誉。随着科技水平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现代的工业产品和生活消费品的更新换代频繁, 种类繁多, 结构和外观设计复杂奇特。生产相应产品的模具也随之越来越复杂, 传统的制造工艺很难满足现代模具加工制造的形状尺寸精度、效率等要求。特种加工由于其自身的优点很好地弥补了传统加工存在的不足。电火花加工技术的成熟运用, 给模具加工技术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1 电火花成形加工

该种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高温来热量腐蚀工件材料, 从而实现对工件的加工。这种高温是由电极与工件电极的脉冲性火花放电产生的。

1.1 电火花加工的特点

(1) 模具材料的选用范围较宽泛, 电极材料的相关要求也比较低。电火花成形加工利用脉冲放电产生的热量对工件进行加工, 工具电极和工件电极之间不存在显著的机械切削力, 可以加工任何硬、脆、韧及高溶点的导电材料。 (2) 电火花成形加工还可以与其他加工方法任意复合, 利用各自的优点, 形成新的工艺方法, 扩大加工范围。基于电火花加工的这些优点, 随着未来技术的进步, 其应用范围有望进一步扩大。 (3) 工件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高。电火花成形加工使用的脉冲电源脉冲放电时间短, 脉冲放电所产生的热量来不及向四周扩散, 使得工件材料的热影响区很小;另外, 电火花成形加工的脉冲参数能在一个较大范围内调节, 可以在同一台机床上进行粗、半粗、中、半精、精、精微等多重模式加工。 (4) 便于实现自动化。由于是利用电能进行加工, 充分利用计算机现代控制技术对电火花成形设备、电源系统进行数字化控制, 从而实现自动化生产和计算机智能生产。智能化可以降低人工成本, 同时提高效率。

1.2 电火花成形加工在模具制造中的应用

(1) 冲压模具是工业生产中应用最多的一类模具, 其凹模采用采取传统机械加工方法难以获得较高的加工精度, 且在热处理时还常常因淬火变形或开裂导致模具报废, 采用电火花成型加工工艺后, 由于电火花加工对工件材料的硬度没有限制, 模板应该尽快进行淬火, 当模板变形后再开始加工凹模, 尽可能避免由于热处理所引起的变形。并且模板可制成整体, 无需镶拼, 这样既简化了模具结构又提高了模具的强度和寿命。

(2) 注塑模具和压铸模具, 在机械铣削型腔或型芯后, 许多细小结构和加强筋筋位, 用普通刀具难以加工, 精铣时有些部位即便用传统加工方法能加工, 也无法保证加工精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多轴联动的电火花机床应用越来越广泛, 对于精微零部件的加工, 工件倒扣部位的加工, 采用数控多轴联动电火花成型加工, 即可解决传统工艺无法解决的难题。

(3) 大型模具常用电火花加工作为铣削加工后的补充加工手段, 将铣削加工不能加工到位的地方, 利用电火花成型加工的优势进行精加工。

(4) 镜面加工。如今的塑料装饰件的表面有不少要求表面非常光洁, 如汽车外饰件、笔记本外壳等, 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 生产这些产品的模腔表面就需要光洁如镜面, 传统的镜面通常有人工抛光而成, 费事费力, 并且对抛光技工的要求很高, 利用电火花镜面放电技术, 通过对模具型腔进行整体放电, 可以直接达到镜面效果。

(5) 现代科技及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 如今很多产品的装饰表面都要求有亚光的外观效果, 如手机、相机、家用电器等, 亚光的产品表面让人感觉视觉柔和不反光不刺眼, 手感良好, 品质高档, 视觉美观的效果。生产这类产品的模具模腔采用电火花加工, 可以在保证模具尺寸精度的前提下, 在型腔表面得到均匀的电火花放电痕迹, 从而使成型的产品表面形成亚光的效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多轴联动的电火花机床应用越来越广泛, 对于精微零部件的加工, 工件倒扣部位的加工, 采用数控多轴联动电火花成型加工, 即可解决传统工艺无法解决的难题, 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

2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

2.1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特点

(1) 对加工曲面的要求很高,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求曲面的母线是直线。用电极丝作为加工工具, 加工表面母线必须为直线, 可以是垂直也可以是锥度的。 (2) 加工速度快, 工件材料损耗少。国外慢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床可达400mm/min, 国产快走丝线切割加工效率可达180mm/min;电极丝直径很小, 一般为0.1-0.3mm, 快走丝的电极丝可以反复利用, 慢走丝的电极丝为一次性使用, 工件材料被腐蚀的量很少, 这也有助于提高加工速度, 而且加工下来的材料还可以再利用。 (3) 加工精度比较高, 表面质量相较于传统工艺也有了很大提高。在实际加工操作时, 利用细长的电极丝移动, 降低单位长度电极丝的直径损耗, 这样有助于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对精度的控制, 通常情况先精度误差是在±0.01mm以内。对于慢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来说, 电极损耗对加工精度的影响更小, 能够方便地加工各种复杂的精密零件, 包含各种微槽和窄缝, 并且采用精标准一次加工成型, 在加工过程中不需要转换加工标准, 慢走丝的加工精度甚至能达到0.005mm。

2.2 电火花线割加工在模具制造中的应用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可用于加工精密细小, 形状复杂, 材料特殊的冲模零件, 解决了许多机械加工困难或根本无法解决的加工问题, 效率一般可成倍提高, 愈是形状复杂、精度高细小的冲模, 特别是硬质合金模具, 其经济效果愈显著。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在模具制造中的应用也相当广泛。塑料模具、压铸模具上的顶针孔、镶针孔、镶件孔都是线切割加工经常施展本领的地方, 模具上的这些孔一般都要求精度较高、并且孔型都是通孔, 符合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的特点, 普通模具可以使用快走丝线切割加工, 精度可以达到0.01mm, 精密模具可以使用慢走丝线切割加工, 精度可以达到0.05-0.01mm。线切割加工还可以加工锥度孔, 这在模具制造方面又是一大应用优势, 由于模具结构的需要, 模具上经常要设计一些有锥度的孔。

3 结束语

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 对于不同的模具, 不同类型的产品结构, 不同的生产要求, 只有结合实际生产情况, 合理的制订工艺路线, 借助现代先进的CAM技术, 与模具制造的常规机加工融合, 模具电火花加工才能扬长避短, 充分发挥这种工艺技术的特点, 另外, 在实际使用和作业过程中, 要注意改进电火花机床的功能, 提升其作业效率和质量。电火花加工在模具制造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能够解决传统机加工不能完成或难以完成的加工要求。在电火花加工中, 影响加工精度的因素很多, 在生产过程中, 只有根据零件的要求、电极与工件的材料、加工工艺、加工条件、加工人员的技术水平等因素合理的选择电参数, 才能够充分发挥该技术的优势, 制造出高精度、高品质的模具。

摘要:文章介绍了电火花成型加工、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的工艺原理、加工特点, 通过对电火花加工原理和加工特点的介绍, 进而介绍了电火花加工在模具制造中广泛应用。

关键词:电火花成型加工,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模具制造

参考文献

[1]赵永生.先进电火花加工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4.

[2]刘晋春等.特种加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3]周旭光.特种加工技术[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1.

上一篇:我助人为乐的同学作文下一篇:韶关市纪委监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