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实习报告

2025-04-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病理实习报告(共8篇)

病理实习报告 篇1

一、实习目的本次实习是《植物病理学》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课程教学实习,掌握几种重要作物病害症状的特点及病原物形态特征,了解病情调查、病害标本的采集和制作、病原的鉴定以及病害的田间诊断调查研究的常规方法,提高学生诊断和研究病害的能力。

二、实习时间

2011年9月15日——2011年9月16日

三、实习地点

果园、农场

四、实习内容

1、标本的采集

上午我们来到果园以及农场,了解果树及农作物的相关病害。下午对标本进行鉴定。

2、标本的鉴定

大家在实验室里对采集的到植物病害材料进行了整理、分类。对实习中不知道的病害材料进行了镜检。

 具体方法:

1.将采集回来的标本在不破坏其病原体和症状的情况下,进行简易的清洁工作;

2.用挑针在有病原物的地方挑取一点病原,将其制成玻片;

3.在显微镜下寻找并观察病原物特征,初步鉴定孢子种类;

4.查看相关书籍,查找对应的孢子名称;

 病害的鉴定:

苹果腐烂病,俗称烂皮病,臭皮病,是我国北方苹果树重要病害。

主要为害6年生以上的结果树,造成树势衰弱、枝干枯死、死树,甚

至毁园。它的症状有溃疡、枝枯和表面溃病3种类型。溃疡型在早

春树干、枝树皮上出现红褐色、水渍状、微隆起、圆至长圆形病

斑。质地松软,易撕裂,手压凹陷,流出黄褐色汁液,有酒糟味。

后干缩,边缘有裂缝,病皮长出小黑点。潮湿时小黑点喷出金黄

色的卷须状物。枝枯型在春季2~5年生枝上出现病斑,边缘不清

晰,不隆起,不呈水渍状,后失水干枯,密生小黑粒点。病原 Valsa

mali Miyabe et Yamada称苹果黑腐皮壳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秋季形成子囊壳。子囊孢子无色,单胞。无性世代为 Cytospora

mandshurica Miura称苹果干腐烂壳蕉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于树皮下形成分生孢子座(小黑粒点),产生多个分生孢子器。分

生孢子无色,单胞,腊肠形。发病的主要因素有四个:(1)树体

负载量过大,“大小年现象”严重。(2)树体遭受冻害,树势变弱,抗病力降低。(3)施肥不足,尤其是磷钾肥供应不足。(4)修剪

不当或过重,造成伤口多,未及时消毒处理,给予病菌浸入创造

条件。

对于苹果腐烂病的的防治方法主要有加强栽培管理,清除菌

源,喷铲除剂,刮治病斑,桥接等。

玉米小斑病,由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长蠕孢菌侵染所引

起的一种真菌病害。为我国玉米产区重要病害之一,一般造成减

产15-20%,减产严重的达50%以上,甚至无收。常和大斑病同

时出现或混合侵染,因主要发生在叶部,故统称叶斑病。发生地

区,以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的丘陵区为主。此病除危害叶片、苞

叶和叶鞘外,对雌穗和茎秆的致病力也比大斑病强,可造成果穗

腐烂和茎秆断折。其发病时间,比大斑病稍早。发病初期,在叶

片上出现半透明水渍状褐色小斑点,后扩大为5-16*2-4毫米大小的椭圆形褐色病斑,边缘赤褐色,轮廓清楚,上有二、三层同心

轮纹。病斑进一步发展时,内部略褪色,后渐变为暗褐色。天气

潮湿时,病斑上生出暗黑色霉状物(分生孢子盘)。叶片被害后,使叶绿组织常受损,影响光合机能,导致减产。其发病条件主要

以休眠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发病初侵染

源。分生孢子借风雨、气流传播,侵染玉米,在病株上产生分生

孢子进行再侵染。发病适宜温度26—29℃。产生孢子最适温度

23—25℃。孢子在24℃下,1小时即能萌发。遇充足水分或高温条

件,病情迅速扩展。玉米孕穗、抽穗期降水多、湿度高,容易造

成小斑病的流行。低洼地、过于密植荫蔽地;连作田发病较重。

主要防治方法有因地制宜选种抗病杂交种或品种,加强农业

防治,药剂防治等。

此外还有多种果树及农作物的病害。

五、实习总结

病理实习报告 篇2

关键词:病理报告,平均住院日

在诸多影响平均住院日的因素中,有一个因素不容忽视,那就是病理检查报告的时效性问题。在临床科室尤其是手术科室,在手术后往往要等病理报告来决定病人下一步的治疗方案和出院日期。在临床工作中,一些医师有时会抱怨病理报告时效性较差,影响医疗工作及延长患者住院时间。本文通过实地调研病理科工作流程,明确了制约病理报告时效性关键因素并提出了相关解决方案。

1 病理科工作概况

病理科工作人员一般由医生和技术员构成,医生主要负责病理标本的取材、阅片、发报告(包括冰冻切片快速阅片),技术员主要负责送检标本的编号、记录(含巨检记录)和制片工作,包括免疫组化工作。一般病理标本送到病理科后,先由技术员接收并作初步处理,然后和医生一起完成巨检工作,之后再制作成病理切片交给医生阅片,医生阅片后作书面记录形成报告后再发到临床科室,完成整个工作。

2 病理科工作流程

2.1 病理标本送检

我院病理标本由送检科室工务员送标本,送检科室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手术室、胃镜及门诊活检,由科室工务员每天下午1:30到2:00送至病理科,量多时早上9点加送一次。在送检标本中,手术室送检标本约占总量的40%,胃镜室送检约占50%,门诊手术及活检约占10%。双休日星期六有一名医生及一名技术员值班,值班做冰冻标本阅片及普通大标本的处理,星期日全天休息。送达病理科的标本量每天为80~120份。

2.2 标本登记编号及初步处理

标本送达病理科后,由技术员负责登记编号及初步处理。手术室送来的大标本编号后放入福尔马林液中固定,浸泡时间约12~14小时;胃镜室标本及其他小标本编号后可直接取材。登记编号需时约半小时。

2.3 取材

大标本经福尔马林固定12小时后于次日可进行取材,取材由医生负责,技术员在旁负责记录工作。标本取材时间依数量而不同,一般需3~4.5小时。小标本取材当天即可进行,需时约1~1.5小时。

2.4 标本制作

标本取材后送至技术员室进行标本的制作。制作过程分为脱水(12~13小时),包埋(1~2小时)、预冷及切片(2~3小时)、烘烤(20~40分钟)、染色(0.5~1小时)、封片(30~45分钟)、贴标签及核对(20~45分钟)、制作完成送交医生。整个过程除去脱水时间约需4~7小时。

2.5 阅片及写报告

制片完成后技术员室将制作好的片子送至医生办公室,一般是在下午1:30到14:00钟左右。医生在接到片后即行阅片,阅片时先大体过一遍,将普通片和疑难片筛选出来,然后首先对普通片子进行读片。普通片子一张约需10分钟,看完即可手写报告,待一批片子阅毕交予打字员,打字员将医生手写的报告打印在计算机上(HIS系统),然后再将报告打印出来交予医生审核,医生审核通过后在打印的报告上签字盖章,汇总后发出。一般一批片子中有些是疑难病例(约占大标本病例总数的5%,其中可能因医生水平不同达到5%~15%),对疑难病例一般交给上级医师审核,其中可能会有少量更疑难的片子会送出外院会诊。

冰冻切片有专门医师负责,每天有约5~18个,一般15~30分钟出报告。

2.6 发报告

打字员输入完毕,打印报告单等待医生审核。医生审核网上及书面报告,确认后发出。其中网上结果可及时发出,书面报告由报告中心每天派人来拿,时间是每天下午15:00左右,报告中心收走报告后在报告中心分类,然后再将不同科室的报告送至该科室,科室当班的护士签收报告,时间大约是每天下午15:30~16:00,医生当需要看病理报告时会到护士工作站,签字并阅读报告。

病理科工作流程可见图1、图2、图3,(节假日及双休日除外)。

3 病理报告时效性制约因素分析及流程建议

要分析病理报告的时效性,可以将病理报告的整个流程分为三段:第一段为送标本至病理科阶段;第二段为病理科内部阶段;第三段为病理科发报告至临床科室阶段。

3.1 送标本阶段

送标本阶段从医生填写申请单开始,此阶段最大的问题是送标本的问题,按现行的做法,手术室送标本时间一般一天只有一次,即每天的13:30送到病理科,这也就意味着当天13:00前结束的手术可以当天送标本到病理科,但13:00后的手术标本只能等到次日送,这无疑白白浪费了一天的时间,若遇到双休日,则可能最多延迟3天才送到病理科(因病理科双休日休息)。在这个阶段有一件事情比较独特,即送大标本的时间从早上上班8:00开始一直到下午下班17:00,这9个小时的任一时点送至病理科都是等效的,因为大标本的固定时间是12~14个小时,故此环节最重要的是当天手术的标本当天尽量送。

本阶段建议手术室每天至少送两次标本,尽量能让大多数标本能及时送达病理科。若条件允许,手术室可以和病理科合作,在手术室建立一带有福尔马林液的容器,对一些来不及送的大标本可直接放入实施固定,这样到病理科可立即取材。

3.2 病理科阶段

在病理科阶段第一个问题是临床医师填写的申请单常有字迹不清的现象,目前我院在标本登记编号时需人工对标本,由于手写字迹不清等原因,常会耽误时间。现在有一些医疗单位购置设备实行条形码管理,在病理科只需条码扫描即可读出相关资料,能加快进程并且能减少失误。第二,在病理科制片的过程中,包埋工作人员每天早上8:00按时上班,按正常程序制作完切片也需要4~7小时,如果此工序的人员能在6:00~7:00来院工作,则可加快制片过程,大约在早上就可以出第一批片子交给医生阅读,这需要在科室内部合理安排工作时间。第三,医生取材及阅片由于个人水平问题,有时会影响报告及时填写和发送,例如重新取材就会造成时间及人力、物力浪费。但此环节很难去量化进行考核,而且医生的业务素质也不是很快就能提高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计划去提高业务素质、团队精神等。

本阶段建议:第一,通过内部管理,争取能把星期六充分利用起来,这样能大大加快取材和制片的过程。目前只有星期一和星期二的标本能及时出结果,其他时间都会遇到双休日的问题,都会被延误。第二,增加与临床医生的沟通,对疑难片、免疫组化、重复取材、特殊染色等会延迟出报告的,应当填写延误单,说明原因,和常规报告一起送到相关科室。第三,对手术室送来的大标本,与平均住院日关联度最高,建议按优先级别进行取材和阅片。

3.3 发报告阶段

目前病理报告发放的流程是每天报告中心派专人在下午15:00到病理科拿报告,汇总后分发到临床科室,和送报告的问题相似,一天一次送报告有可能会耽误半天到一天的时间。因为病理科制片一般要到下午才能出来,在15:00以前只能看很少数的片,而15:00~17:00这段时间出的片子只能等到第二天下午才能送到科室了。而临床医生尤其是手术科室的医生多数在早上交班及查房时看报告,这又与病理报告出现时间上的不衔接。虽然有网上报告,但据调查,医生大多不看网上报告,除了习惯及网速慢等原因外,更重要的是担心网上报告和纸质报告有不一致的地方(尽管这种可能性很小),万一有医疗纠纷时,纸质报告才能作为证据使用,这样网络没有起到应有的快捷作用。

在临床科室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三方面的问题:第一,临床护士在签收报告后,有时未及时放入病历夹,以至出现临床医师未能及时看到报告;第二,门诊报告送至各科服务台,服务人员没有仔细寻找,以为报告没有发送,让病人来病理科找报告,造成病人来回奔波;另一种情况是报告送错地方,如外科门诊报告送至其他服务台,这样也不能找到报告。第三,有些临床医师不太注重病理报告,也不追踪,开完刀就完事,写上临床诊断出院,结果病理诊断与临床不符合,下次病人住院,诊断还是自己的临床诊断。

本阶段建议每天至少送两次报告,上午一次,下午一次,这样可以大大的缩短报告到达临床科室的时间。还有就是要让临床科室里就报告的收发、阅读等建立良好的习惯。

5 讨论

病理报告的时效性是影响手术病人平均住院日的主要环节之一,如果能加快病理报告发放的时间,无疑对缩短平均住院日是有很大帮助的。在病理科调研期间,发现病理科大部分报告(约占病理报告总数的95%)都能在3~4个工作日内发出,与国外及兄弟医院的标准[1]相比,接近甚至好于他们。但这与临床医师的印象有较大的出入,临床医师普遍的印象是在7~10天左右才收到病理报告,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最多是在送标本和送报告的这个阶段(图4),而在病理科中由于一些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可压缩的余地并不是很大,但在两头只要做出一些很小的努力就可以大大的提高病理报告的时效性。一些调查也表明,仅从医师填写申请单到标本送达病理科这段期间所引起的延误就占病理报告延误的33.5%[2]和51.26%[3],这其中还不包括送报告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让临床医师按要求正确清晰填写申请单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从图4中可看到,在几个流程中如果延误被逐级放大,则最多可达10天的延误,而这其中有不少是可以采取简单措施而避免的。当然,病理科自身的建设也在其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除了科内优化流程外,建设学习型组织和加强团队建设也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尹红玲,金鸥,刘保安.影响病理报告及时性的多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06,14(6):288.

[2]郭爱桃,李向红,黄巍.5979例外科病理报告的及时性分析[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2,31(6):530-533.

白拍的“病理分析”报告 篇3

不要以为这只是艺术家在搞笑,事实上,这些违背常理的事例在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火灾发生了,不去救火先自拍;超车被警察拦下,别急着开罚单,先来个合影;小伙伴落水了,站在河岸上的人忙着与此景自拍,随后才想起救人

所以,人类究竟是怎么了?大家对于“自拍后立即Po上自媒体”的热衷程度似乎偏离其原有的轨道,好似登上一列无人驾驶的列车,想要跳离却又“难以成行”。于是,自拍一度成为热门话题,而且舆论分为两派,一种抨击“自拍是种病”,而另一些则觉得“自拍既能表现自我又能记载生命”,于是乐此不疲。

人们为什么那么喜欢自拍?自拍的背后是什么?今天不妨就让我们暂时放下手机,好好聊聊这件事。

虚荣心作祟提高原本难以觉察的存在感

网络时代让每个人都拥有了发声的权利,你就是自己的“形象代言人”。于是,社交网站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个无形的战场,“自拍”则是你所持有的唯一武器,再辅以美图秀秀,PS等猛将的“斩荆披棘”,助你成功登上“王位”。

为了赢得这场战役,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花费大量时间,拍摄100张照片,选出其中最美一张,经过“干锤百炼”只为集齐32个赞。而在这一过程中,暂且不说耗费了多少体力脑力,内心毫无疑问是充实愉快的,毕竟这代表了他人对你外貌的一种认可。俗话说“女为悦己者容”,这是人类的本性,再清高的人都无法抵御赞美的魔力,哪怕这个赞美门槛如此之低,或只是他人的礼节性客气。

如果说普通人尚且希望通过此举来满足虚荣心,那么“天生靠脸蛋吃饭”的艺人们还时不时地发布自拍照,就着实令人有些不解了。最近,“嫩模始祖”Angelababy在微博上晒出自拍,一众网友纷纷留言表示“360度无死角”,“美哭了”……也许对于粉丝而言,这是了解偶像日常生活的绝佳途径,也是艺人博得粉丝缘的方式之一。但细想一下,能够出现在影视中的偶像必定是拥有姣好容颜,而他们在平日里也经常出现在各大娱乐版头条,杂志封面上,按理说应该对镜头产生了厌倦,却依旧能够享受“自拍”所带来的乐趣,不禁让人觉得“真肤浅”。

其实更多时候,人格魅力往往比外貌更容易让人折服,反观那些真正的大师们,远离一切社交媒体,将全身心交付给工作,创造出一件件佳作,凭借真才实学获得大家喜爱。因此真心奉劝那些“偶像派”们一句语:“你的美貌毋庸置疑,但还是请用作品来刷存在感吧!”

另一方面,网络自拍使私人领域不断向公共领域渗透,人们对于“隐私”这一词的理解程度达到了空前的开放,甚至恨不得在自己身上装上GPS和摄像头,时刻让别人掌握自己的动向。仔细想想,这真的是件非常不可思议的事,人类用几干年的时间进化至此,精神层面却又好似突然倒退回了那个“衣不蔽体”的年代,身上储存或经历的任何东西都要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不禁让我联想起亦舒在小说《圆舞》中的一段话:“真正有气质的淑女,从不炫耀她所拥有的一切,她不告诉人她读过什么书,去过什么地方,有多少件衣服,买过什么珠宝,因为她没有自卑感。”

自拍夺走了人类感知他物的能力

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其两面性,“自拍”的诞生给予人们便利,但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它剥夺了我们感知生活的乐趣,让人变得越来越麻木,只顾“低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放弃了呼吸室外“新鲜空气”的可能。

仔细想来,这并不能完全怪罪于人类对于“自拍”的热衷,恰恰真实地反映了这个时代所特有的浮躁。著名诗人、文学家和画家木心在其诗作《从前慢》中提到:“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蔡康永也曾说过:“在古代,我们不短信,不网聊,不漂洋过海,不被堵在路上,如果我想你,就翻过两座山,走五里路,去牵你的手。”诚然,在那个交通和信息都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往往会更有闲情逸致去欣赏街边的风景,斟酌一封信的开头。但如今,我们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信奉“时间就是金钱”,再也不会因为一本书或是一幅画而感动不已,因为根本没有时间好好去研究其背后的深意,取而代之的则是“走马观花”式的人生。

就连一向被奉为“净化心灵”的旅游也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自拍”理所当然地让人们把所有的关注点都聚焦在了自己身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外旅游的人拿着手机或是iPad,站在景点前疯狂自拍;在看到奇观异景时,再也不是去感受与它之间的灵魂撞击,而是思索着如何能在朋友圈里“炫”上一把。“拍照,拼图,美图”一成为了大多数人旅行永恒的主题,他们似乎更热衷于凭借这些快速便捷的方式来向世人证明自己“行过万里路”,可是原本“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该有的人生积累与内涵去了哪里?

更可笑的是,“拍照”的意义也被异化了。照相发明的初衷理应为了“记录岁月,留下回忆”,但现在如果你不是为了在社交网络上“秀”,那么在“自拍狂人”的眼中,你竟连拍照的必要都没有了。所以我们只要稍微想一想便能知道,人们乐此不疲地拿着手机相机自拍的背后,究竟是为了愉悦自己,还是“艳压”他人呢?

“裸体自拍”是艺术还是抢眼球?

除却生活中的自拍,艺术界的创作也在无形中被这股“风潮”所感染,诸多艺术家们纷纷以“自拍”为主题进行创作。但不同于普通人的自拍,艺术家的表现则更为夸张大胆。

2014年,当代艺术家刘铮的个展《自拍Selfie》亮相北京艺门画廊,这个项目是他在移动互联网中发起的摄影自拍项目。通过移动互联网,他号召陌生人自拍自己的裸体,并传递给他,在双方都同意的前提下由他把这些照片发送到公开的社交网络中例如微信、instagram等。

生活中最常见的自拍往往都是记录个人的生活状态,但刘铮的这个项目,则是提升了立意,希望能够将它引向自由、平等、情色等人性普遍的诉求。他认为,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这些诉求转化为每一位个体自觉肯定、追求、维护的最基本的权利,是当代文明的最重要基石。但在中国,依然存在着各种被封锁的禁区,以及似是而非的假象。艺术家希望利用移动互联网在中国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开放,以及人性对裸体的本能兴奋,让摄影自由而低成本地传播,激发自拍者、观看者们的生命活力、自由意志和独立精神。

在号召志愿者加入自拍的过程中,作为艺术家的刘铮,也和志愿者进行交流,并对他们的拍摄做出鼓励、建议或指导。他感叹于每一位自拍者丰富的创造力,发现在拥有不同生活处境、思维方式、知识储备和技术优势的个体身上,所诠释的“自拍”也不尽相同。而对于自拍者来说,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释放了内心,流露出自己丰富多元的欲望,即使它们不合常规,比如同性恋、异装、捆绑、施虐、受虐等,但都通过自拍裸体来凸显自我,获得更多的自信,印证自己在世界中的独一无二。

而在国外,近期瑞士行为艺术家米洛-莫蕾(Milo Moire)却因其颇为出格的最新作品而惹上风波。在2015年度巴塞尔艺博会期间,这位拥有天使脸蛋魔鬼身材的艺术家现身巴塞尔理事博物馆前的“赤脚广场”(Barefoot Square),盛情邀请现场的游客一起玩自拍!当然如果你以为这只是简单的“合影留念”,那就大错特错了,Moire当天身穿无袖背心与热裤,起初并未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她在人来人往的广场架起相机三脚架后,突然脱得一丝不挂(只剩下脚上一双粉色运动鞋),然后随机挑选来往的路人与其自拍,她称此次的行为艺术表演为“裸体自拍”(Naked Selfie)。来往的游客起初先是被眼前的景象震惊,随后在Moire的反复询问: “谁愿意和我一起自拍呢?”以及“大家怎么都那么害羞呢?”中,许多人纷纷入镜与她自拍,从网上曝出的照片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气氛十分欢乐。

但当Moire将这场行为艺术表演搬至埃菲尔铁塔前,欲如法炮制时,却遭到了巴黎警方的逮捕处分,理由是“在公众场合暴露生殖器会对人造成侵犯”。看来,各国社会公序对于那些夸张的艺术形式,还是保留着各自的容忍底线。

而外界对于这位行事大胆的行为艺术家的评论,也是褒贬不一。艺术爱好者AnkeLange认为,Moire这种所谓的行为艺术十分可笑。而有些游客则在惊讶之余表示,这种做法无疑使博物馆的展出变得更加有趣。

无论如何,我们不得不承认,“裸体自拍”这一形式,还是能够轻易地引发人们的热议。只不过这类“自拍”的意义究竟为何?又是否能够让人类跳出最原始的欲望,而看清艺术家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一切还有待商榷。自拍是“艺术家自画像”的智能时代版本?

为什么我们会自拍?

乔治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基思·坎贝尔(Keith Carnpbell)提出,我们喜欢自拍的一个原因是自拍能让我们发挥想象力来表现自我。智能手机和社交网站随手即来,向大众表现自己变得比以往更容易。坎贝尔教授还曾在接受电视节目采访时说,“有时候自拍是人们表现自己的一种艺术手段,这是艺术家自画像的现代形式。”

这个说法似乎有点道理,但相比人类“自拍”偏爱塑造自己的完美形象,几百年前的艺术家却更乐意还原现实。梵高一向以画自画像而著称,在1885年到1889年期间,他惊人地完成了40多张自画像。所谓的“惊人”不只是数量,还有他对痛苦、恐惧、精神折磨的暴露(当然也有生活中偶然的美好和快乐)。1888年,梵高与高更大吵后,割掉了自己一只耳朵,随后就对着镜子画了那一幅最著名的自画像《包扎着耳朵的自画像》——而艺术家个性中的癫狂,经由画笔造成了巨大的视觉冲击,成为后世的艺术瑰

另一位“自画狂人”则是伦勃朗,他现存于博物馆的自画像大概有90幅左右,其中有油画、铜版及10幅素描。从年轻到年老,人们可以通过他的自画像,追溯到他的命运轨迹:你能看到他的衣着光鲜,精裤焕发;也能看到他穷困潦倒,不修边幅的形象。在自画像中,伦勃朗从不刻意美化自己,而是如实的记录,并用简约和扩大的笔触去雕琢内心的情感。

据悉,荷兰海牙的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Mauritshuis)将在10月举办一场特别的展览:“荷兰艺术家自画像——黄金时代的自拍”,这场展览对这种题材进行了一个大致的梳理,展出的作品有伦勃朗、扬·斯蒂恩、卡尔·法布里蒂乌斯、格里特·道等大师在黄金时代的自画像。美术馆表示,在17世纪自画像是唯一一种接近自拍效果的方式,这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和高超的画技,这就是为什么只有艺术家才能有自画像。

关于病理实习心得 篇4

严谨工作树育人之风

入科第一天,高靖主任便向我们详细介绍了科室的日常工作和发展历程,我们提出了具体而细致的工作要求,我们在实习中严格执行,定期总结,慢慢养成了良好的回顾习惯。在日常工作中,我慢慢发现每位老师对待工作都是如此认真严谨,从标本接收、组织标本制作、显微镜观察到病理诊断,老师们分工井然有序、手法娴熟,对于大量的病理标本,老师会严格按照流程仔细制作,不留一点马虎,对于最终的诊断,老师们会一起研究审核,生怕遗漏忽略,对于患者的不解,老师会耐心解答回复,以免患者对病理结果再有疑虑。虽然病理工作没有和患者有面对面的沟通,但它为医生的诊断治疗提供了坚实的依据和方向,是疾病诊断的最后“王牌”,老师们的严谨态度是对患者的负责,是对工作的坚守,为我们的学习树立了榜样。

谦和态度立育人之道

在实习的这段时间里,老师教给我们的不仅是学术知识,更让我们学会了为人处世的方法和原则。这里的每位老师和蔼谦虚的态度深深影响着我,无论是接收标本时和病人的交流,还是平时工作时互相的沟通,亦或在解答我们提出的种.种疑问,老师们都会耐心解答,面带微笑,将内心的温暖带给身边的每个人。记得不久前一位患者因不理解“病理结果需要等一段时间”的问题前来咨询,值班老师让其坐到椅子上,面对面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病理检测全部流程给患者说明,看到患者频频点头,最后满意的离开,我从中感受到了老师谦和的态度给患者带去了理解和安慰,让医患关系更为融洽。还记得我们与于冉冉老师时常的沟通交流,老师为我们讲解病理学的知识要点,为我们普及相关仪器的使用方法,给我们分享了她的考研经验,给我们了许多鼓励和包容,我们由此受益匪浅。

精湛技术创育人之用

这里的每一位老师都对本专业有着丰富的经验,在相关领域取得了不凡的成绩,我们在实习中得到了科室每位老师的指导和教诲,对病理学的知识有了全面系统的了解,对病理工作也有了全新的认识。老师们用精湛技术为患者做出病理诊断,为其治疗提供坚实的依据,老师们将精湛技术传承教授给我们,让医学教育在岁月中慢慢传承。我在整理病理报告时发现,每份报告的病理诊断都如此细微全面,每个病理标本的描述都如此准确客观,我从中学到了胃、肠、子宫等部位的正常或异常细胞形态鉴别,也了解了组织固定、取材、脱水、包埋、切片的方法和HE染色、特殊染色、免疫组织化学、荧光原位杂交等技术。通过跟老师不断的交流和请教,我们的医学知识不断扩充,医学思维不断培养。

《病理学》实习指导手册 篇5

【基本要求】

1、熟悉大体标本及切片标本的观察方法及步骤。

2、掌握肥大、萎缩、各种变性的概念,形态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3、熟记化生概念。

【实习内容】

一、大体标本

1、(心2/心7,心脏)

病理诊断:心肌代偿性肥大(高血压心脏)

Compensatory hypertrophy of myocardium

观察要点: 心脏体积增大,以左心室为主,左心室壁增厚,约2.4公分(正

常约1公分)

小小思考:长期高血压病人为何会导致左心室肥大?

2、(组1/组11,肾)

病理诊断:肾压迫性萎缩(肾结石所致)

Compression Atrophy of Kidney

观察要点:肾切面见肾盏内有多个褐黄色结石,肾盏明显变大,肾实质明显

变薄,皮质和髓质分界不明显。肾门脂肪组织增生。

3(组13/组14,小儿肝)

病理诊断: 肝细胞水肿 Cellular Edema of Liver BR>观察要点: 肝稍肿大,包膜紧张,切面隆起,边缘稍外翻,组织失去光泽

并苍白混浊,犹如经开水烫过。

4(组2/组7,肝)

病理诊断:肝脂肪变性 Fatty Degeneration of Liver 观察要点:肝轻度肿胀,包膜紧张,边缘钝,切面见肝实质隆起,间质(血

管及结缔组织)下陷。

小小思考:1.肝脂肪变性是怎么产生的? 2.肝为何会肿胀和颜色变黄

5、(组2A/组7A,肝)

病理诊断:肝脂肪变性 Fatty Degeneration of Liver 观察要点:为肝脂肪变性标本,部分用苏丹III染色呈桔红色(脂肪着色)。

6、(组15/组16,脾)

病理诊断:脾包膜透明变性

Hyaline Degeneration of Capsule of Spleen

观察要点:包膜明显增厚,灰白色半透明。

二、示教实验性肝细胞水肿 由老师具体安排

三、切片标本

1、(43号,肾)

病理诊断:肾细胞水肿 Cellular Edema of Kidney

观察要点: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肿胀,细胞境界不清,胞浆内布满伊红色微

粒,核无改变,肾近曲小管管腔变小,不整。

2、(3号,肝)

病理诊断: 肝脂肪变性 Fatty Degeneration of Liver 观察要点: 肝细胞肿胀,胞浆内有许多大小不等的圆形空泡,有些细胞核

被空泡挤至一侧。部分肝窦变窄。

3、(33号,子宫颈)

病理诊断: 子宫颈粘膜柱状上皮及腺上皮鳞状化生

quamous metaplasia of cervical epithelium

观察要点: 子宫颈粘膜由柱状上皮披覆,其中可见少部分为鳞状上皮所代

替。宫颈腺体增生,大部分腺上皮为鳞状上皮所代替。

四、切片示教

1、正常肝组织(作比较用)

3、玻璃样变(肾小球玻璃样变,肾小管上皮细胞玻璃样小滴,肾细动脉玻

璃样变)

五、小小习题

1、熟知萎缩、化生、肥大、增生、适应和变性的概念

2、玻璃样变性和玻璃样物质的概念是什么?

3、化生组织有什么特征?

实习二 细胞、组织的损伤和修复

【基本要求】

1、掌握坏死的概念、坏死的形态特点及结局

2、熟记机化的概念

3、掌握肉芽组织的概念和形态特征

【实习内容】

一、大体标本

1、(组3,肺)

病理诊断:肺干酪样坏死(干酪样肺炎)

Caseous necrosis f lung(caseous pneumonia)

观察要点:表面高低不平,可见整个肺叶几乎实化,切面除肺尖有小部分肺

组织略近正常外,大部分质松脆,乳黄色,似干酪(因固定致灰

白色,呈豆腐渣样改变),部分液化排出形成一些边缘不齐的空

洞。胸膜增厚,可见大小不等的灰白色病灶。(结核病灶)

2、(组5,脾)

病理诊断:脾凝固性坏死(贫血性梗死)

Coagulation necrosis of spleen(Anemic infarction of spleen)观察要点:脾切面有两个似楔形病灶,色灰白,质实,尖端向脾门,基底向表面,病灶周围可见出血带,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

3、(组4,肝)

病理诊断:肝液化性坏死(阿米巴性肝脓肿)

Liquefaction necrosis of liver& bsp;(Amebic hepatic abscess)

观察要点:肝切面有两个坏死灶,其中央溶解液化(切开时液体流出而形成囊腔)。其中一个病灶已向膈面而穿破。囊腔内壁附着破棉絮状的组织。(为未彻底坏死组织)

4、(组6,右足)

病理诊断:右足拇趾干性坏疽 Dry gangrene of right hallux 观察要点:右足拇趾干固皱缩,呈黑褐色,与正常组织分界明显。足背及小趾侧也可见黑褐色坏死区。

小小思考:什么叫坏疽?坏疽可分几种?

5、(034,胆囊)

病理诊断:胆囊坏疽(坏疽性胆囊炎)Gangrene of gallbladder 观察要点:胆囊壁增厚,呈灰白色,并见多个灰黄色和黑色病灶,粘膜增厚变黑。

二、切片标本

1、(4号,兔肾)

病理诊断:凝固性坏死(早期)Coagulation necrosis of kidney 观察要点:肾组织内见一个楔形病灶,病灶内结构破坏,细胞核浓缩,碎裂甚至溶解消失。肾小球、肾小管轮廓尚存,病灶与正常

组织交界处可见充血出血及大量中性白细胞浸润区域。

2、(50号,淋巴结)

病理诊断

坏死 Caseous necrosis of lymph mode

观察要点:淋巴组织中可见多个病灶。病灶中央轮廓消失,呈一片无结构红染颗粒状物质,见核碎片。

3、(5号,子宫颈)

病理诊断:子宫颈肉芽组织 &nbs Granulation tissue of 观察要点:

① 镜下无子宫颈组织

② 观察肉芽组织中各种成分

1)新生毛细血管:大部分向表面垂直生长,内皮细胞肿胀,有的排列成实心条棠,有的形成裂隙或围成管腔。

2)纤维母细胞呈梭形,椭圆形或多形性,胞浆丰富,核椭圆或梭形,染色浅,有的可见核仁。成熟时即称为纤维细胞,此时细胞呈梭形,胞浆减少。核长梭形,染色深,不见核仁。

3)各种炎细胞:本片以中性白细胞(胞浆粉红,核分叶状)及淋巴细胞(细胞体积小,胞浆很少,核深染)较为明显。

③ 尚无疤痕组织形成

小小思考:

1、肉芽组织可进一步发展成何种组织?

2、肉芽组织有哪些重要作用?

三、切片示教 核碎裂

四、小小习题

1、坏死和自溶的区别

2、一般坏死和凋亡的区别

3、脂肪坏死常见于哪些疾病,有什么形态特征

4、萎缩和增生、增生和肥大有何区别

5、肉芽组织和疤痕组织的区别

6、再生和修复的区别

实习三 局部循环障碍

【基本要求】

1、掌握充血的形态表现(尤其淤血)及对机体的影响。

2、掌握血栓、栓子、栓塞、梗死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3、通过对血栓以观察进一步理解血栓形成的条件,局及对机体的影响。

4、掌握梗死的形态特点。

【实习内容】

一、大体标本

1、(循9,阑尾)

病理诊断:阑尾充血 Appendical hyperaemia

观察要点:阑尾表面小血管扩张充盈,(因福尔马林固定后血液呈黑色)与正常阑尾比较,血管明显易见。

2、(循1,肝)

病理诊断

(槟

榔肝)Congestion and Fatty Degeneration of liver

观察要点:于肝切面上可见分布之暗红色斑点或条纹(因固定致黑色),斑纹间为黄色,呈红黄相间的网络状花纹,有如槟榔切面。

3、(循2,心脏)

病理诊断:心内膜血栓形成(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Endocardial thrombosis(subacute bacterial endocarditis)观察要点:主动脉瓣心室面见多个,大小不等的灰褐色赘生物(血栓),质松脆。

4、(循3,脾)

病理诊断:脾贫血性梗死(凝固性坏死)

Anemic infarction of spleen(Coagulation necrosis)观察要点:脾切面上端有一楔形病灶,其周围有灰白色纤维组织包裹。

由表面上,病灶向内凹陷。

小小思考:梗死的形成有哪些条件?

5、(循7,小肠)

病理诊断:小肠出血性梗死 Hemorrhagic infarction of intestine 观察要点:部分肠段色暗红(因固定致灰黑色)污秽,失去正常光泽

小小思考:肠梗死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发生出血性梗死,有什么危害性?

6、(循8,肺)

病理诊断:肺出血性梗死 Hemorrhagic infarction of lung 观察要点:肺下叶大部分呈暗红色,失去海绵状结构,与正常肺组织分界较不明显。

7、(循01,心脏)

病理诊断:心内膜血栓形成合并心肌梗死(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合并心肌梗死)

Endocardial thrombosis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Subacute bacterial enddocarditis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观察要点:主动脉瓣心室面见数个大小不等灰黄色赘生物(血栓),左心室壁有一个似三角形的灰白色病灶。

二、切片标本

1、(1号,肺)

病理诊断:肺淤血 Congestion of lung

2、(2号,肝)

病理诊断:肝淤血 Congestion of liver

观察要点:中央静脉和肝窦高度扩张,其内充满红细胞,肝索离散,大部分肝细胞萎缩,甚至崩解消失。

3、(29号,静脉)

病理诊断:混合血栓 Mixed thrombus

观察要点:标本取自静脉腔内血栓的一部分,由深红色(堆积的红细胞)和浅红色(血小板小梁)两部分相互交错组成。血小板小梁纵横交错,粗细不等,边缘有许多白细胞,小梁间为纤维素网,其间充满大量红细胞和白细胞(本片纤维素不易看到)。

4、(48号,中静脉)

病理诊断: 血栓机化与再通

Organization and recanalization of thrombus

观察要点:血管腔被血栓堵塞,近管腔内壁的部分血栓被结缔组织代替,并形成大小不等的裂隙,有些裂隙内面被覆有内皮细胞,形成新生小血管,有些小血管腔内含有红细胞。血管的中膜与外膜无改变。

三、病例讨论

孙xx 男,24岁,工人

现病史: 半年前于工地施工中,不慎左脚被钉子刺破,当时局部感染化脓,下肢红肿,约2周后逐渐恢复,但 此后左小脚又有数次疼痛和肿胀。2个月前又疼痛肿胀并达到膝关节周围,经治疗有所减轻。4天前左下肢肿胀,并有发冷发烧。

体检:

除发现左下肢有浮肿外,其他未见明显异常。

3月20日午后2点45分左右患者由厕所回病房途中大叫一声倒在地上,医务人员赶至时见患者四肢痉挛,颜面青紫,口吐白沫,瞳孔散大,抢救无效,于2时50分死亡。

临床诊断:急死,死因不明

解剖记录摘要:左下肢浮肿,以膝关节以下为显著,左脚面有一外伤愈合的小疤痕,剖开左腿间左股动脉及其分支无明显异常改变。左腿静脉,大部分变粗,大部分变粗变硬,自腘窝至卵围孔一段静脉内完全被凝固的血液成分堵塞,该血液凝固物长约40厘米与血管壁连接较紧密,并且大部分呈暗红色,表面粗糙,质较脆。有一处呈灰白

色(机化),镜下可见主要为红色血栓结构,即在纤维素网内充满大量红细胞,有少数几处为混合血栓结构,即可见少量血小板小梁。靠血管 壁处已开始发生机化,即有纤维母细胞及毛细血管从血管壁向血栓内长入。

肺:肺动脉的主干及两大分支内为均匀血凝块样的团块所堵塞,该团块呈暗红色无光泽,表面较粗糙,较脆,与肺动脉壁无粘连,镜下见大部血凝块是由纤维素网及红细胞构成的,仅极少处可见有血小板小梁,左肺,较小的动脉分支内也有血凝块样物质堵塞,镜下结构于上述相似,但靠近血管壁部分已有纤维母细胞和毛细血管向凝血块样物质内长入(开始机化)

思考题:

1.左股静脉内有什么病变?为什么能形成这种病变?为什么股动脉无此改变?

2.各级肺动脉内有血凝块样物质是什么 ?

3.左肺较小的动脉中血凝块样物已开始机化说明什么?为什么未发生相应部分的肺梗死?

4.上述病变有什么关系?

5.患者的死亡原因是什么?为什?

四、小小习题

1、熟知淤血、血栓形成、梗死、栓塞的概念

2、血栓与血凝块的区别?

3、常见栓塞类型是什么?有何特点?

4、出血性梗死的条件是什么?

实习四 炎 症

【基本要求】

1、掌握炎症的变质和渗出过程在大体标本及切片标本上的体现。

2、掌握化脓性炎的病变主要特点。

3、掌握常见炎症细胞(如中性白细胞,淋巴细胞)的形态特点及功能。

【实习内容】

一、大体标本

1、(炎2,阑尾)

病理诊断:化脓性阑尾炎 Suppurative appooendictis

观察要点:阑尾肿胀变粗,浆膜面及系膜可见灰黄色渗出物被覆,部分呈黑褐色。

2、(炎04,小儿心脏)

病理诊断:化脓性心包炎 Purulent pericarditis

观察要点:心包膜壁层增厚,粗糙不平,并见灰黄色渗出物被覆,脏

层明显增厚,表面被覆灰黄色渗出物(因固定,脓性渗出物凝固呈脑回状)。

3、(炎05,肾和肺)

病理诊断

脓肿 Multipic abscesses of kidney and lug

观察要点: 肾和肺的表面及肺的切面均可见多个灰黄色及黑褐色的坏死灶。

小小思考:本例肾和肺的病变如何产生?

4、(,肝)

病理诊断:肝多发性脓肿 Multipic abscesses of liver 观察要点:同学自行描述

小小思考:本例肝病变如何产生?

二、切片标本

1、(6,阑尾)

病理诊断:急性蜂窝织性阑尾炎 Acute phlegmonous appendicitis 观察要点:病变阑尾各层的结构尚可辨认,部分黏膜上皮及腺体坏死并明显脱落,阑尾腔内有大量中性白细胞及少量纤维素渗出。阑尾各层和系膜见小血管扩张充血,大量中性白细胞弥漫浸润。浆膜层扩张小血管内可见中性白细胞靠边现象。

2、(8,皮肤和肌肉,肺)

病理诊断:皮肤及肌肉多发性脓肿/肺脓肿

Multipic abscesses of skin and musclc

观察要点:皮肤组织和肌肉层见小血管扩张充血及多个病灶(应注意勿将皮肤附属器官误认为病灶),病灶内含大量中性白细胞,部分已坏死崩解,有些病灶内含有细菌团(蓝紫色),有些病灶外围有纤维组织包裹。

(肺脓肿请同学自行描述)

三、示教

1、嗜中性白细胞

2、嗜酸性白细胞

3、淋巴细胞

4、浆细胞

5、单核细胞

四、小小习题

1、熟知渗出、渗出液、糜烂、溃疡、瘘管、窦道的概念

2、渗出液有哪些积极和消极意义

3、脓肿的主要大体和镜下形态特点

4、肉芽肿的概念和其大体和镜下主要形态特点

5、在下面的框中画出中性白细胞、嗜酸性白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单核细胞

实习五 炎 症

【基本要求】

掌握纤维素性炎和一般慢性炎的形态特征。

【实习内容】

一、大体标本

1、(炎3,心脏)

病理诊断:纤维素性心包炎(风湿性心包炎)

Fibrinous Pericarditis(Rheumatic Pericarditis)

观察要点:心脏增大,心包膜增厚,粗糙不平,失去光泽,其脏层和壁层均有灰褐色绒毛状物被覆。

2、(炎4,喉、气管)

病理诊断:喉、气管的假膜性炎(白喉)

Pseudomembranous larynx and trachea(Diphtheria)

观察要点:在会厌、喉及气管内被覆一层不完整的灰褐色膜样物(假膜)。气管的部分假膜与组织分离。

3、(炎9,肺)

inflammation of&nbp;

病理诊断:慢性胸膜炎 Chronic Pleuritis

观察要点:胸膜明显增厚,部分有纤维素披覆,部分脏层与壁层胸膜因纤维组织增生而粘连(有些在剥离脏器时撕破)。

4、(炎11,胆囊)

病理诊断:慢性胆囊炎 Chronic Cholecystitis

观察要点:胆囊增大,切面可见囊壁明显增厚,呈灰白色,粘膜粗糙。

小小思考:慢性胆囊炎在临床上有何症状?

二、切片标本

1、(7号,心脏)

病理诊断:纤维素性心外膜炎 Fibrinous Pericarditis

观察要点:心外膜增厚,表层为粉红色并呈条索状,片块状或细丝状,交织成网的纤维素,伴有中性白细胞浸润,深部已经机化。(片中成堆紫蓝色颗粒状物为细菌团块)。

2、(9号,胆囊)

病理诊断:慢性胆囊炎Chronic Cholecystitis

观察要点:粘膜上皮轻度增生,部分为复层柱状上皮,固有膜内有一些炎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浆细胞为主)。肌层因纤维组织增生而离散。外膜因纤维组织增生而明显增厚,并见多数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浆细胞浸润。

三、切片示教 异物巨胞,郎罕氏巨细胞。

四、小小习题

1、一般慢性炎症和急性炎症在病变上有哪些区别?

2、举例说明慢性炎症肉眼上的特点

3、在下面的框中画出异物巨细胞和郎罕氏巨细胞

【病理资料3】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1、原 理: 免疫组织化学是利用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原理,在组织制片

以对某种物质的抗体进行结合反应,然后以用适当的方法去

显示抗原抗体结合的信号以证明其存在的技术。

2、基本方法: 是将特异性抗体与切片组织发生反应,然后根据标记物的要

求以适当方法显示,如酶反应显色、荧光激发、交体金显示。

〖电子显微镜技术〗

1、电子显微镜有数种类型,如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分析电镜和超高压电镜等,一般诊断病理所常用的为透射电镜。

2、电镜最大的优点是分辨力高,其最大分辨本领可达2Å,为光学显微镜的1千倍和人眼睛50万倍,因此,能在放大物体的同时,观察到其微细结构。

3、电镜最大的缺点是因分辨力高,但观察面积较局限。无法观察组织结构等大范围细胞的排列,相互关系,最好同时配合光镜使用。

实习六 肿 瘤

【基本要求】

1、掌握肿瘤观察方法,如何确定为肿瘤,进一步辨别良性或恶性肿瘤?是原发瘤或转移瘤并确定肿瘤的诊断名称

2、熟悉肿瘤一般形态结构,生长方式及转移规律

3、掌握上皮组织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实习内容】

一、大体标本

1、(瘤19,皮肤)

病理诊断:乳头状瘤 Papilloma

观察要点:整块组织为一肿物,表面呈乳头状突起,棕褐色

2、(瘤27,皮肤)

病理诊断: 皮肤癌 Carcinoma of Skin

观察要点: 皮肤表面有一半圆形7cm3.5cm肿物,表面呈菜花状,色灰白(粉红色为红汞着色所致),部分出血坏死,切面可见灰白色瘤

组织浸润皮下脂肪层。

小小思考: 与乳头状瘤有什么不同?

3、(瘤4,阴茎)

病理诊断:阴茎癌 Carcinoma of Penis

观察要点:阴茎龟头部有一菜花状肿物,除红色为红汞着色所致外,其余 色灰白,有出血,坏死。切面见灰白色瘤组织向深部浸润,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

小小思考:此瘤以何种方式生长,具备哪些恶性肿瘤的特点?

4(瘤17,甲状腺)

病理诊断:甲状腺腺瘤 nbsp;Thyroid adenoma

观察要点:甲状腺切面见一龙眼大圆形肿物,有完整灰白色包膜,其周围甲状腺组织因受压而致密。

小小思考:

1、此瘤以以何种方式生长?

2、具备哪些良性肿瘤的特点?

5、(瘤7,卵巢)

病理诊断

腺瘤 Mucinous cystadenoma of the ovary

观察要点:肿物发生于卵巢(表面附有输卵管),表面光滑,有包膜。切面见多个大小不等的囊腔,囊壁薄,内面光滑,囊腔内含灰白色浓稠粘液。

6、(瘤5,乳房)

病理诊断:乳腺癌 Carcinoma of breast

观察要点:在乳头下方有一个4cm6cm肿物,局部皮肤呈橘皮状外观,乳头下陷,切面肿物呈灰粉红色,可见坏死出血,癌组织向周围浸润。

小小思考:

1、此瘤以何种方式生长?

2、具备哪些良性肿瘤的特点?

7、(瘤08,乳房)

病理诊断:乳腺癌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癌。

Carcinoma of breast and metastatic carcinoma in axillary lymph nodes

观察要点:标本为乳房的一部分,切面见灰白色(部分因坏死呈灰黄色)肿物向周围组织浸润。其旁为取自患者腋窝的脂肪组织,其内可见肿

大的淋巴结,部分呈灰白色,质地和染色都与乳房内肿物相似。

二、切片标本

1、(44号,皮肤)

病理诊断:皮肤乳头状瘤 Papilloma of skin

观察要点:肿瘤组织由过度增生的鳞状细胞组成,呈乳头状结构,细胞的层次仍与正常表皮相似,表层角化物质增多,乳头轴心由结缔组织及血管组成。肿瘤细胞异型性不大,基底细胞排列整齐。

2、(10号,皮肤)

病理诊断:皮肤鳞状细胞癌 Squamous cell carcinma of skin 观察要点:切片中间可见一段正常皮肤组织(注意认识皮肤附属器),病变部分突出皮肤,其表皮过度增生,并见增生的瘤细胞突破上皮基底膜向深层浸润,形成多数大小不等的形状不规则的癌巢。癌巢的外层有相当于基底层的细胞,胞浆少,核呈梭型,染色较深,有的呈栅状排列,其内为相当于棘细胞层的细胞,胞浆丰富,核较大并染色较浅,有的细胞可见细胞间桥,有的癌巢中央可见伊红染层状的角化物(角化珠)。肿瘤间质有多量淋巴细胞浸润。

3、(13号,结肠)

病理诊断: 结肠腺癌 Adenocarcinoma of colon

观察要点: 切片一端尚可见正常的结肠粘膜,另一端为瘤组织已浸润肠各层。瘤组织呈大小不等,形状不一,排列不规则并呈多层排

列,核肥大,且大小不等,核染色深浅不一,核仁较明显。肿瘤间质为结缔组织及血管(多数扩张充血),伴有多量淋巴细胞浸润。

三、小小习题

1、病理中的肿瘤分化意义是什么?

2、肿瘤细胞异型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肿瘤有哪几种转移方式?各有哪些特点?

4、如何区别良性瘤和恶性瘤?

5、核分裂和病理性核分裂有何区别?在下面框中画出核分裂或病理性核分裂的主要形态表现。

【病理资料】

肿瘤的概念

人类发现肿瘤已有3000年以上历史。不仅人类患肿瘤,动物和植物也有肿瘤。直到19世纪应用显微镜后,才建立了目前肿瘤学的框架。20世纪以来,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基础理论研究与新技术的应用,肿瘤学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尽管恶性肿瘤已成为人类致死的第1或第2位原因,但肿瘤学的进展已使肿瘤患者的1/3有根治希望。肿瘤是一种细胞的异常增生。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有结构、功能和代谢的异常,它们具有超过正常的增生能力,这种增生和机体不相协调一致。上皮性恶性肿瘤称为癌,约占所有恶性肿瘤的90%以上。癌变是一个复杂、多阶段过程。多数癌肿可能从单个细胞演变而来。癌细胞的特性包括细胞的无休止和无序的分裂,并有侵袭性(向周围组织浸润)和转移性。癌症是一组疾,其特征为异常细胞的失控生长,并由原发部位向它处播散,这种播散如无法控制,将侵犯要害器官和引起衰竭,最后导致死亡。

实习七 肿 瘤

【基本要求】

1、掌握间叶组织的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在形态上鉴别。

2、掌握癌与肉瘤的鉴别。

3、认识转移瘤的特点。

【实习内容】

一、大体标本

1、(瘤3,皮下)

病理诊断:皮下纤维瘤 Hypodermic fibroma

观察要点:标本为皮下肿物的一部分,其大小约5cmx6cm,色灰白,呈多结节状,有明显包膜,切面见编织状条纹。

2、(瘤23,子宫)

病理诊断:子宫平滑肌瘤 Uterine leiomyoma

观察要点:于子宫底部肌层内有一个4.5cmx4cm肿物,表面光滑,切面见编织状纹理,呈灰红色。

小小思考:此病属良性还是恶性?

3、(瘤2,皮下)

病理诊断:皮下脂肪瘤 Hypodermic lipoma

观察要点:皮下有一大小约8cmx9cm的肿物,表面呈分叶状,色黄,有明显包膜。

小小思考:脂肪瘤与脂肪组织如何区别?

4、(瘤29,肠系膜)

病理诊断:肠系膜海绵状血管瘤 &nbs Mesenteric cavernous hemangioma

观察要点:标本上方见切面为1.2cmx1.5cm肿物,并有不完全包膜及大小不等的血腔,其间有薄的间隔,类似海绵。

5、(瘤25,皮下)

病理诊断:皮下纤维肉瘤 Hypodermic fibrosarcoma

观察要点:皮下有一个约5cmx4cm肿物,色粉红,均质如鱼肉状,末见编织状条纹。

小小思考:与纤维瘤如何区别?

6、(瘤9,卵巢)

病理诊断:卵巢良性畸胎瘤 Benign teratoma ovary

观察要点:肿物发生于卵巢,鹅蛋大,圆形囊状,单房性,内壁呈颗粒或结节状,粗糙不平,内有毛发,皮脂,牙齿。

7、(瘤6,肺)

病理诊断:肺转移瘤 Metastatic tumor of lung

观察要点:肺切面散在分布大小不等球状病灶,有的从表面可以观察到,色

灰白。

小小思考:肺转移瘤是通过什么途径转移?

8、(瘤,睾丸)

病理诊断:精原细胞瘤 Seminoma of the testis

观察要点:睾丸肿大,切面见睾丸已全部为灰红色肿物浸润,其中可见坏死

&n sp;灶

9、(瘤,肠系膜)

病理诊断:肠系膜淋巴管瘤 Lymphangioma

观察要点:肠系膜增厚,表面结节状,切面见海面状大小不等腔隙(腔

内液

体在切开时已流出)

10、(瘤,肾上腺)

病理诊断

胞瘤 Neuroblastoma of the adrenal gland

观察要点:切面上可见肾脏与主动脉间有一灰红色肿物肿瘤组织已浸润肾

门和主动脉。

11、(瘤,骨)

病理诊断:骨转移瘤 Metastatic tumor of bone 观察要点:(自行描述)

二、切片标本

1、(11号,肿瘤)

病理诊断:纤维瘤 Fibroma

观察要点:肿瘤由胶原纤维和纤维细胞组成,胶原纤维呈束状排列,互相编,纤维细胞细长,核呈梭形,色深染。肿瘤间质为小血管。

2、(12号,肿瘤)

病理诊断:纤维肉瘤 Fibrosarcoma

观察要点:肿瘤组织呈编织状,排列不规则,细胞成分多,胶原纤维

少,瘤细胞弥漫分布,核肥大且大小不等,多为圆形或梭形核染色深浅不一,可见较多核分裂现象。肿瘤间质为小血管。

小小思考:与纤维瘤(11号片)比较有何不同?

3、(45号,乳腺)

病理诊断:乳腺纤维腺瘤 Fibroadenoma of breast

观察要点:肿瘤由增生结缔组织和腺管构成,由于致密结缔组织的大量增生

压迫腺管,致腺管变形,变为弯曲而狭窄的分支状裂隙。

三、示教切片

(1)脱落细胞涂片

(2)病理性核分裂或核分裂

四、小小习题

1、癌和肉瘤在镜下和肉眼有何区别?

2、肿瘤有哪些转移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3、精原细胞瘤是什么性质的肿瘤?

4、何为原位癌、癌前病变及癌前疾病?

5、肿瘤的分化和异型性有何关联?

植物病理学教学实习Ⅱ 篇6

班级:农学1001姓名:齐创业学号:101801116

实习时间:2012年9月19日

实习地点:扬州大学农学院试验田

实习目的:植物各种常见病态的观察

黄萎病:露地栽培,从定植后1个月左右开始,地上部位出现病症,一直到收获结束时持续发病。最初,下部叶片局部萎蔫,叶边上卷。过2—3天后,病部由黄白色转为黄色。叶片边缘变色较多,以小叶脉为中心呈楔形。接下来,变色部位逐渐扩大,整片小叶黄变,慢慢褐变枯死。病害加重时,上部叶片也依次发病枯死,并导致下部叶片慢性枯萎。因此,病株株高降低、果实的坐果及生长明显受影响。剖检病株叶柄和整,可见导管部有黄褐变。

畸形病毒病:叶片畸形或丛簇型开始时植株心叶叶脉退绿,逐渐形成深浅不均的斑驳、叶面皱缩、以后病叶增厚,产生黄绿相间的斑驳或大型黄褐色坏死斑,叶缘向上卷曲。幼叶狭窄、严重时呈线状,后期植株上部节间短缩呈丛簇状。重病果果面有绿色不均的花斑和疣状突起。稻曲病: 本病危害谷粒。轻则一穗中出现1~5病粒,重则多达数十粒,病穗率可高达10%以上。病粒比正常谷粒大3~4倍,整个病粒被菌丝块包围,颜色初呈橙黄,后转墨绿;表面初呈平滑,后显粗糙龟裂,其上布满黑粉状物,此即为病菌厚垣孢子。稻曲病粒与稻粒黑粉病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整个谷粒失去原形,为病菌所包围、取代;后者基本保持正常谷粒状,仅颖壳合缝处生黑色舌状物,颖壳内充满黑粉(即病菌冬孢子堆)。

玉米瘤黑粉: 瘤黑粉病的主要诊断特征是在病株上形成膨大的肿瘤。玉米的雄穗、果穗、气生根、茎、叶、叶鞘、腋芽等部位均可生出肿瘤,但形状和大小变化很大。肿瘤近球形、椭球形、角形、棒形或不规则形,有的单生,有的串生或叠生,小的直径不足1厘米,大的长达20厘米以上。肿瘤外表有白色、灰白色薄膜,内部幼嫩时肉质,白色,柔软有汁,成熟后变灰黑色,坚硬。玉米瘤黑粉病的肿瘤是病原菌的冬孢子堆,内含大量黑色粉末状的冬孢子,肿瘤外表的薄膜破裂后,冬孢子分散传播。

水稻恶苗病:水稻恶苗病又称徒长病,中国各稻区均有发生。病谷粒播后常不发芽或不能出土。苗期发病病苗比健苗细高,叶片叶鞘细长,叶色淡黄,根系发育不良,部分病苗在移栽前死亡。在枯死苗上有淡红或白色霉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湿度大时,枯死病株表面长满淡褐色或白色粉霉状物,后期生黑色小点即病菌囊壳。病轻的提早抽穗,穗形小而不实。抽穗期谷粒也可受害,严重的变褐,不能结实,颖壳夹缝处生淡红色霉,病轻不表现症状,但内部已有菌丝潜伏。

丝瓜白粉病:主要为害丝瓜叶片。初发生时叶片产生黄色小点,而后扩大发展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表面生有白色粉状霉层,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后病斑变黄褐色为病菌的闭囊壳。一般情况下部叶片比上部叶片多,叶片背面比正面多。霉斑早期单独分散,后联合成一个大霉斑,甚至可以覆盖全叶,严重影响光合作用,使正常新陈代谢受到干扰,造成早衰,产量受到损失。

慈姑黑粉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柄。被害叶片初生黄色至橙黄色稍隆起大小不等的疱斑,后疱斑枯黄破裂,散出大量黑粉,此即为本病症征(病菌冬孢子团)。有的疱斑可全部脱落使叶片穿孔;有的病叶呈畸形扭曲。叶柄受害亦生初期淡黄后转黑褐的近椭圆形或短条状肿斑,后表皮破裂散出黑粉。

白叶枯:白叶枯病主要发生于叶片及叶鞘上。初起在叶缘产生半透明黄色小斑,以后沿叶缘一侧或两侧或沿中脉发展成波纹状的黄绿或灰绿色病斑;病部与健部分界线明显;数日后病斑转为灰白色,并向内卷曲,远望一片枯槁色。

纹枯病:叶鞘染病 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褐。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状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叶片染病 病斑也呈云纹状,边缘褪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叶片很快腐烂,茎秆受害 症状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穗颈部受害 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常不能抽穗,抽穗的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网状菌丝,后汇聚成白色菌丝团,形成菌核,菌核深褐色,易脱落。高温条件下病斑上产生一层白色粉霉层即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

病理实习报告 篇7

关键词:猪瘟,临床症状:剖检变化,病理学观察,诊断

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等单位从全国31个省 (市、区) 收集的猪瘟可疑病料中均分离到猪瘟病毒 (CSFV) 强毒[1], 说明猪瘟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流行。安徽蚌埠地区猪瘟也时有发生, 如果是强毒易引起急性发作, 病死率很高;中、低毒则引起慢性感染, 称为“温和”猪瘟, 若不及时接种猪瘟疫苗或免疫程序不合理, 易引发猪瘟的传播, 将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笔者对临床遇到的一起育肥猪发病病例进行了剖检及病理组织学观察, 并结合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诊断为疑似猪瘟, 现将诊断情况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

1.1 发病情况

2014年10月28日, 安徽怀远县某生猪养殖场将3头发病猪送到安徽科技学院附属兽医院, 其中1头猪在送检途中死亡。该养殖场共有育肥猪280头, 体重25~50 kg, 未进行猪瘟疫苗免疫, 陆续发病, 采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近1周未见效果, 至送检时死亡率达16%。

1.2 临床症状

病猪呈稽留热, 体温在40~42℃之间, 眼分泌物增多, 粪便干燥, 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发病10 d左右时有的猪只出现四肢无力、行走困难、后期不能站立症状, 全身皮肤有出血斑或出血点, 个别猪可见咳嗽和呼吸困难。

1.3 病理学观察

1.3.1 解剖学观察

对送检的3头病死猪做临床剖检且对典型病变进行拍照。

1.3.2 组织病理切片制作

采集心脏、肝脏、脾脏等有典型病变的器官组织, 用10%的福尔马林溶液固定。组织切片制作:取材-固定-脱水-透明-浸腊-包埋-切片-附片-烤干-染色-封固-镜检-显微拍照-读片。

2 结果与分析

2.1 宏观病理学变化

结肠浆膜出血, 结肠内黏膜出血、溃疡、坏死 (见280页彩图1~2) ;腹股沟淋巴结水肿, 呈现大理石样颜色变化 (见280页彩图3~4) ;肾脏有针尖状出血小点或斑点, 如麻雀蛋上斑点 (见280页彩图5) ;脾脏出血、滤泡梗死 (见280页彩图6) ;心外膜弥漫性出血, 心包积液, 心冠状脂肪出血 (见280页彩图7~8) ;喉头软骨出血 (见280页彩图9) ;胸肋间肌被膜下出血 (见280页彩图10) ;皮肤布满出血斑点, 皮下有脂肪出血斑点 (见280页彩图11~12) 。

2.2 组织病理学观察

光学显微镜镜检, 分别在100×和400×的视野下观察肾脏、脾脏的结构形态变化。肾脏广泛性出血, 肾小球出现坏死、萎缩 (见280页彩图13~14) ;脾脏部分淋巴细胞肿胀、坏死 (见280页彩图15~16) 。

3 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和解剖观察可初步诊断该猪群感染了猪瘟病毒, 且为急性和“温和”型混合发生。确诊仍然需要取扁桃体及脾脏做荧光抗体检测病毒抗原。

4 讨论

经问诊、临床解剖、病理学观察, 可初步诊断该猪群为猪瘟病毒感染, 但确诊仍然需检测病毒抗原, 还要进行其他病原的分离与检测, 诊断是否为混合感染, 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紧急控制, 防止猪群死亡的扩大, 减少损失。

分析该发病猪场爆发猪瘟的主要原因, 是由于从其他猪场调猪, 正好当时政府免费供给的猪瘟苗暂时未到, 畜主未能及时购苗免疫, 耽误了正常的防疫, 导致了猪瘟的发生, 发病后又误诊, 没能及时地紧急免疫和有效治疗。

近年来因政府免费发放猪瘟疫苗和从业人员的高度重视, 极大地减少了猪瘟的传播, 减轻了急性死亡病例的发生, 一些规范化大型养猪企业都有效地控制了猪瘟的发生。但现阶段有的养猪场出现了一些新的免疫抑制性疾病, 如圆环病毒感染、饲喂霉变饲料、营养缺乏等均可造成免疫失败。根据猪瘟流行病学调查[2,3,4,5], 目前我国有些养猪场也正常防疫, 由于机体免疫抑制性疾病的伴发或母源抗体干扰、疫苗保存使用不当、免疫计划不合理等, 常造成猪群猪瘟抗体水平很低, 免疫合格率低, 达不到抵抗猪瘟病毒的最低抗体水平, 致使猪瘟防疫遇到了新的困难。

有效免疫是防控猪瘟发生的有效措施, 要根据不同猪场猪瘟抗体效价的监测情况, 制订相应的免疫措施。经常发病的猪场可施行超前免疫, 疫区和受威胁区可用弱毒苗紧急免疫, 还可加大免疫剂量, 同时配合使用一些免疫增强剂以提高免疫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琴.我国猪瘟的分子流行病学监测及防控[J].猪业科学, 2010 (1) :82-84.

[2]徐凯, 徐志文, 郭万柱, 等.四川省规模化猪场猪瘟的流行病学调查[J].养猪, 2010 (2) :65-71.

[3]杨春华, 祝建新, 段振龙, 等.江西地区猪瘟感染和免疫状况的血清学调查[J].中国兽医杂志, 2009, 45 (8) :26-27.

[4]蔡奕琪, 朱燕秋, 王锐彬.2001—2008年猪瘟抗体和猪瘟病毒监测结果分析[J].养猪, 2009 (3) :73-74.

如何读懂肿瘤病理报告单 篇8

肿瘤的防治贵在“早”,其中早诊断的关键在于病理学诊断。但是,病理报告单上那生涩难懂的文字,一般的患者很难读懂,那么,如何读懂病理报告单,又如何在病理报告单上发现肿瘤信号呢?

下面为您解读病理报告单上常见的肿瘤信号: 1. 异型增生:

也称不典型增生、非典型增生、间变等,是上皮细胞长期受到慢性刺激出现的不正常增生。 例如宫颈异型增生就是指宫颈上皮细胞部分或大部分发生异型和不典型增生,报告中常常用“CIN”描述。CIN分三级,级别越高,发展为浸润癌 (通常所说的癌症)的机会越多。所以,一旦有CINⅡ级或者以上异型增生,就要定期随访或积极治疗。同样,当肠道、支气管、乳腺等有异型增生病变时,均要引起注意。 2. 分化:

一种组织的细胞从胚胎到发育成熟,要经过各种分化阶段,分化愈高,其成熟度愈好。在肿瘤报告中,一般需要描述其分化程度,透过分化程度,可以了解相应的恶性程度、预后等信息。 3. 癌变趋势:

即癌前病变。癌前病变并不是癌,但继续发展下去就有癌变可能,因此需要提高警惕。

常见的有: 黏膜白斑:常发生于食管、口腔及外阴等处,如果黏膜鳞状上皮过度增生并伴一定的异型性,就有可能转变为鳞状细胞癌。 交界痣:多位于手掌、足掌、外生殖器和背部,经常受到摩擦、外伤或感染等刺激,容易发生癌变。 慢性萎缩性胃炎:大约10%的萎缩性胃炎病人可能发生癌变。 子宫颈糜烂:宫颈糜烂是妇女较为常见的病变,其中,重度宫颈糜烂中的鳞状不典型增生,容易发生癌变。 乳腺囊性增生及乳腺纤维腺瘤:多见于40岁以上妇女,随着年龄增大癌变可能性增加。 多发性家族性结肠息肉症:结肠息肉均为腺瘤性息肉,癌变率达50%,有家族史。 4. 癌疑:

此类报告表明不能完全肯定是癌症,或对癌症的诊断有所保留,需进一步检查。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病变不够典型,性质难定;或虽倾向为恶性,但其组织量太少或有挤压等。

此类报告中,多会出现“考虑为……”“倾向于……”“可能为……”等字样。例如“直肠管状腺瘤伴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局部癌变可能”。这些报告均需要医生重新做活检或手术中开展冰冻切片,同时需要病人密切随访。 5. 原位癌:

原位癌是指癌细胞仅局限于黏膜的上皮层或皮肤的表皮层内,尚未穿透基底膜浸润到黏膜下层或真皮层的癌症。通俗地说,原位癌就是刚形成不久的初生癌,如宫頸、胃、皮肤原位癌等。

一般来说,癌症的发生大都是按照“癌前病变—原位癌—浸润癌—转移癌”的过程发展的,从原位癌发展成为浸润癌可能需要数年时间,在此期间,病人没有任何感觉,如不认真检查身体,很难被发现。

总之,病理报告单上的肿瘤“信息”,可唤起人们对癌的高度警惕,从而加强预防,减少癌症的发生。不过,毕竟病理报告是由人做出的。有时病理报告也带有一定主观性,未必绝对准确,所以,大家要科学看待病理报告。

上一篇:十八大解读剖析下一篇:钢结构工程质量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