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读后感(共11篇)
——读《现代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通过阅读《现代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一书,使我认识到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心理健康的教师能通过教学历程影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也健康发展。
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知识。心境不好的教师很难营造愉快、轻松的课堂教学环境,他们常表现得烦躁、易怒、容易冲突、喜怒无常、情绪不稳定。教师的情绪会影响到学生,如学生常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学习效率不可能高,学习效果不佳,长此以往会导致心理问题,甚至疾病。相反,教师心态健康向上,生活态度积极,教学积极,就会想方设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生也会积极地学,积极地思考。教师积极的情感、健康的心理会诱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以及学生接受与理解知识均有直接影响。
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师生关系。教师心理不健康,就难以正确理解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会采取不合常理的态度、方法来对待问题,会使师生间产生矛盾与冲突。比如有的教师常常抱怨学生越来越难教,教师苦口婆心,竭尽全力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可学生要么我行我素,要么“阳奉阴违”。著名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曾指出:不良的师生关系会导致学生的心理疾病,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治病,如果遇到一位好教师,学生由于家境等造成的不健康心理可以得到改变。教师和学生对立的状态绝不利于学生学习,是否产生对立的师生关系及对立关系能否妥善解决,最终决定于教师的心理状况。
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是重要的人,是参照,是榜样。特别是小学生,由于认知水平有限,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自我,很容易模仿别人,尤其是教师和家长。教师情绪好不好,喜不喜欢工作,都会影响学生。教师若惩罚、报复学生,学生会形成敌视和对抗的习惯,形成心理障碍。教师处事不公、乱用权利,会影响学生对整个社会的看法。
一、现代课堂教学改革带来的变化
课堂教学改革就是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程序和方法、教学活动的各种关系以及课堂教学评价等各方面的改革。因此, 课堂教学改革给教师教学带来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最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
(一) 教育理念的变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课堂上学生服从教师, 教师向学生传授系统知识的课堂讲授模式。这种模式的课堂教学理念是知识本位价值观。现代课堂教学则是强调“学生发展本位”的教育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注重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需要和个体特点出发去考虑确定教学目标与选择教学内容。把学生知识的掌握、智力的开发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
(二) 教师角色的变化
传统课堂教学的知识本位价值观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中的恩师、师道尊严、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在在新课改环境下, 教师角色变化主要是:由知识传授者转化为素质培养者、有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教书匠转化为研究者。
(三) 师生关系的变化
首先是师生人格平等。依法执教、尊重学生各项权利作为教师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在学校生活中师生间倡导民主, 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提倡尊重学生的权利。其次是教学中指导与学习的师生互通信息的关系。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教育领域的变革, 学生自学已成为可能, 教师不再是唯一的获得知识的渠道。师生间常会发生双向传递。教师与学生在教育与发展关系中能否保持一直协调, 将成为教育任务能否达成的关键。
二、新课改课堂教学中教师常见的几种心理不适现象
现代课堂教学的新标准新要求带来的这些变化对习惯了传统教学的老师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因而, 很多教师存在心理不适的现象, 这种不适现象主要表现为:
(一) 排斥心态
面对现代课堂教学的新理念新要求, 很多教师, 尤其是老教师首先有一种排斥的心态。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改变原来那种只重视知识传授的教育理念, 改变原来那种“大一统”的教学模式, 改变那些教师们认为已经根深蒂固的而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要将传统的教学做一次“大手术”, 这对已成习惯的老师们来说, 是很难接受的。他们往往质疑改革的必要性, 并在实际教学中一切照旧, 这严重地阻碍了新课改的推进, 也阻碍了教育的发展。
(二) 过度焦虑
新课改在对课程, 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的同时, 也在“改”教师。它对教师的知识结构、知识储备、教学能力、思维方式以及教学手段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这让许多老师倍感压力, 觉得自己现有的知识技能很难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再加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碰到一些棘手的问题, 因此这些教师经常担心自己在新一轮课改中落伍。
(三) 无奈心态
虽然实施了新课改, 但绝大多数学校仍然把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估教师的主要依据甚至是唯一根据, 许多老师一方面为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作足了准备并身体力行, 但另一方面不得不围绕着“考试”这根指挥棒, 仍然是“考考考, 老师的法宝, 分分分, 学生的命根”。也就出现了名副其实"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 扎扎实实抓应试教育"这种不和谐现象。很多教师无奈于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不知道究竟该怎么办, 怎样去寻找一个突破口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 观望心态
还有一些老师持一种观望态度。就像买股票一样, 要“看准”了才“投资”。他们的“看准”就是要看别人先行动, 看是否有成效, 或者怎么做才有成效, 等到别人成功了以后再“投资”, 但往往也是依葫芦画瓢。这种观望心态, 实质上就是有些教师想避开改革的风险, 看上去无伤大雅, 但是, 由于缺乏主动性, 对整个课改的推进和教育的发展都是有弊无利的。
三、教师心理调适方法
综合来看, 造成教师心理不适的情况出现, 不仅仅与新课改带来的外部变化也发展压力有关, 还与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息息相关。因此, 要使教师能够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全身心投入推动新课改的发展事业中来, 就必须要从内外两个方面来入手克服教师的这些心理障碍。本文主要就教师自身如何进行相应的心理调适进行一定的分析。
(一) 剪断“恩师”情结
“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 终生为父”……这些都是中国传统崇尚的尊道尊言, 可见, 在传统教学理念中, 教师在学生中是至高无上, 不容怀疑的。因而师生关系表现为“施恩者”和“受恩者”。这种关系阻滞了师生交流, 忽视了学生人格尊严, 使学生丧失了应有的自信心和独立性, 从而压抑了学生的个性, 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那么怎样除去“恩师”情结?可以从一下几方面正视现实, 做好心理调整。
1. 课堂师生关系从传授转向讨论与交往
现代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教训与被教训、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 而应是充满爱心和平等交往、讨论对话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也应以组织者和指导者的心态在创设的“畅所欲言、自由讨论、平等”的教学氛围中, 从发展的价值观去激励学生、引导学生, 加入到学生中去做学生的组织者、指导者。同时还应有学高为师的心态鼓励学生以多元化渠道求学, 培养学生获得发展的基本素质, 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2. 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拥有者与传播者
21世纪的今天, 面对新的教育, 教师又何为“善教”?恐怕不再是单纯的原有知识水平的高低, 应是要能够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应用、能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不断更新与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老师只有具备了上述能力, 才能改变原有固定的教学模式, 才能不感知、理解、巩固、应用融合在一起, 才能真正实现将复杂变简单, 变抽象为具体, 增强科学知识的感染力, 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让学生从单纯的接受知识转变为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 教师也才能成为真正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3. 要形成新的课堂文化
要形成新的课堂文化, 关键是修正教师和学生的学习观和学习方式。教师之所以有“恩师”情结, 主要源于传授式教学方式可以让教师在滔滔不绝的讲解中展示自己的才华, 误认为掏干自己、燃烧自己才是良师, 才是给予, 才是权威。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 不在全盘授予, 而在相机诱导, 必在学生运其才智, 勤其练习。”课堂教学, 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富有个性化的互动过程, 是师生情感交流、互通信息的过程, 不应是教师居高临下、滔滔不绝, 而应是教师介绍科学的学习方法, 诱导学生自主获取。
(二) 教师要学会自我“减压”
俗话说, 有压力才有动力。没错, 心理学研究表明, 适度的心理压力能成为人们活动的动力, 对活动起激励作用。但是, 如果压力过大则会引起有机体过度的情绪紧张, 从而降低工作效率, 甚至引发一系列的身心疾病。新课改给教师们的压力一方面可以促使教师不断完善自我, 追求完美, 但另一方面, 一旦压力超过一定界限, 则会促使教师出现种种心理不适, 并且在实际教学中变得无效和无能, 当然也就更谈不上什么积极性、主动性以及教学潜能的发挥了。因此, 作为教师, 面对各种压力, 自己应该怎样进行心理减压:
1. 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 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一般来说, 教师的心理素质包括:敏锐的观察力、持久的注意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清晰的记忆力、昂扬振奋的精神、丰富的想象能力、顽强的意志、高尚的情感、良好的性格、广泛的兴趣爱好、轻松愉快的心境、平静舒缓的情绪等。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新要求, 教师可以变“服老心态”为“成长心态”;变“观望心态”为“应对心态”;变“焦虑心态”为“坦然心态”:
(1) 变“服老心态”为“成长心态”
俗话说:“活到老, 学到老”。老教师虽说受应试教育影响较深, 接受新事物、新观念也比较不容易, 但他们爱岗敬业的精神, 以及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深刻认识, 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面对新课改的挑战, 只要他们不轻言放弃, 不断接受新的事物, 新的理念, 一定能为新课改做出新的贡献。
(2) 变“观望心态”为“应对心态”
目前在我省 (四川省) , 新课程的改革还在起步阶段, 尤其是高中的新课程改革实行还不到三年, 改革的进程比较缓慢, 但是新课改犹如“星星之火”必将成“燎原”之势。因而, 教师要认清新事物发展的规律, 把握发展趋势, 不要畏头畏尾。另外,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教师的业务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 更不能“克隆”复制。随着新课改力度的加大, 持观望态度的教师势必在改革的浪潮中落伍。因此, 这部分教师应变被动为主动, 积极接受新课改浪潮的洗礼。
(3) 变“焦虑心态”为“坦然心态”
新课程改革固然是一场深刻的革命, 同时也是一种继承中的扬弃, 很多教师尤其是中老年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这其中很大一部分仍旧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因此, 这些教师可以用一种“平常心”去面对, 对自己充满信心, 与其在焦虑中“度日如年”, 不如奋发图强, 换来信心和收获。
2. 教师要有“厚德载物”的宽广胸怀,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一方面要用“自强不息”的精神来丰富自己, 发展自己, 在人格气节、操守、品德、治学方面不屈不挠, 战胜自我, 永远向上。而另一方面要有“厚德载物”的宽广胸怀, 增厚美德, 容载万物。宽以待人, 充分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容忍学生、接纳学生, 承担宏伟历史任务, 是自己的精神境界得以升华。
3. 树立奉献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要求和教师不是“圣人”的观念
教师的风范之一就是安贫乐道, 这也是使人对教师肃然起敬的原因之一, 也是教师对社会的奉献。而奉献是社会对其每个成员的共同要求, 而不是单单针对教师或只有教师才在奉献, 社会中从事各种职业的社会成员都在以不同形式不同程度为社会奉献。因此, 教师不必把奉献视为自己的唯一责任, 更不能将教师这个职业视为“圣人”之所, 否则, “奉献”便只能成为束缚教师个人和事业发展的枷锁, 也是压在教师身上的一座大山。
改革总是伴随着疼痛, 从传统课堂教学到现代课堂教学, 我们的老师们要经历一个复杂而且相对漫长的过渡期, 在这个过渡期中, 教师的心理、情感已经能力都要经过不同程度的磨砺。作为课改主导力量的教师队伍建设是整个新课改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其中, 教师健康的心理状态又是是新课改得以顺利推行的重要保障, 因此, 我们应对新课改中教师们出现的心理不适现象引起足够的重视, 与此同时, 教师也要积极地去面对, 及时调整不适的心理, 以使得自己能够有良好的心态、足够的实力去面对新课改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也才能够在改革中最终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和升华。
摘要:课堂教学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渠道, 是对教学理念、教学程序、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关系以及教学评价等各方面的改革。但在改革过程中, 本应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只有面对现代课堂教学的新要求, 出现了诸多心理不适的现象, 改革效果受到影响。因此, 教师必须要及时转变角色, 做好心理调适, 才能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才能促进改革的深入, 也才能不被社会淘汰。
关键词:课堂教学,师生关系,教师角色,心理调适
参考文献
[1]关老健, 陈观瑜.教师的学习与成长:新课程通识培训教程.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3, (5) .
[2]朱德全.现代教育理论.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 .
[3]陈玉琨, 代蕊华.课程与课堂教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1) .
[4]文兰森.百部中外教育理论专著导读.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2, (1) .
[5]王丽.新课改中的教师心理调整.基础教育研究[J], 2004, (3) .
[6]朱惠.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教师适应状况研究.东北师范大学[D], 2007, (3) .
[7]杜伟, 石书英.面对新课改的教师心理问题初探.辽宁教育[J], 2004, (11) .
[8]滕凯顺.现代课堂教学的五个转变.吉林教育[J], 2003, (6) .
关键词 心理教育;素质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幼儿心理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3-0028-02
随着教育模式的改革,素质教育在我国得到广泛推行,各幼儿园在对幼儿的心理教育方面也越来越重视,在保障学校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大力开展幼儿心理教育,通过多途径、多渠道来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1 产生幼儿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心理学知识严重缺失 在传统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进行转变的时候,幼儿园对幼儿的心理教育存在很大的缺失。以现代教育模式的标准来衡量,教育不仅仅是知识上的传授,还包括心理和态度上的引导[1]。我国幼儿在心理教育方面存在严重缺失,这种现象不仅是个人原因,还包括家庭和社会方面的原因。因此,幼儿园在对幼儿进行心理教育时,必须充分做好引导作用,把幼儿引向心理健康和知识双向发展作为目标。
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在幼儿园课堂教学中,对课程教学的针对性不强,教师在课堂上往往注重形式和书本上知识点的讲授,而这种没有深度、没有针对性的教学,完全不能适应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更不能促进幼儿的健康全面发展。
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物质的膨胀,部分人丧失了道德观念,过度崇拜金钱和物质,在这种环境下对幼儿心理产生极其不好的影响。道德的缺失很容易使一个人失去正能量,教师在进行课程授课的同时,要侧重对幼儿道德方面的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是一个人发展的前提。
2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好处
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更加丰富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多媒体技术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一种途径被广泛应用到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应用是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步骤,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会使课堂知识更加丰富多彩。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源,更大的信息量,更加丰富教学内容,而且通过更加有利于幼儿接受的方式融入课堂中。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得幼儿教育在本质上发生重大转变和突破,使课堂气氛更加活泼,有利于幼儿摆脱枯燥的课堂束缚。
现代教育技术使体验更真切 多媒体教学把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形象直观,便于幼儿接受,使幼儿可以充满激情地学习,最大程度上发挥出幼儿的主观能动性,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确立主体地位。但教师在选择多媒体材料时要慎重,在将课堂主要知识传授结束之后,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多元化的优势,注重对幼儿道德方面的培养和引导。
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学变得更加多元化 多媒体技术可以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多元化,教师讲授的可操作性更强。除了多媒体本身作为教学载体,使得教学模式发生本质转变以外,教师在教学思想方面也可以做出适当的改变。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一个个适当的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将书本中知识点进行有效融合和拆分,在教学实际中把握幼儿的心理状况,将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通过多媒体体现出来,真正达到教育目的。
3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案例分析
通过多媒体动画培养幼儿责任心 多媒体动画在教学过程中具备很多优点。动画本身具有体积小、兼容性好、互动性强等优势。教师在制作动画之初就可以充分考虑到教学目的,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的动画,将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识通过图文形式表达出来,通过这种方式展现给幼儿,进而在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情况下,将知识传授给幼儿。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幼儿的心态会得到很大影响。比如在课堂中插入《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这部动画,可以通过动画对幼儿宣传交通安全知识,培养幼儿在道德方面的素质。
通过多媒体影片资源培养幼儿意志 多媒体影片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在这个方面英国曾经在300多个院校进行过调研[2]。通过多媒体影片中的镜头音乐、色调图片等方面来解释影片中人物的内在心理活动,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来解释人物的行为,再结合人物最终的命运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通过观看电影,他们仿佛经历一次深度的人生体验,这时教师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阿甘正传》这部电影很有教育意义,一个人从身体残疾到体育强人,从头脑残疾变成富翁,这个命运的转折过程揭示了很多问题,那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和道德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命运。将电影教育方式融入幼儿心理教育中,让幼儿在观看电影的时候心理得到触动,在心灵深处产生一种磨砺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萌芽,从而激发幼儿上进心和正能量,让他们明白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应通过正确的认识和方式来解决,从而使心理教育达到目的。
通过UC为幼儿提供有效课外辅导 在现代教育中,利用远程教学可以进行课外教学,这是信息化教学的一大特色。UC聊天工具是互联网中一个相当强大的应用工具,在沟通过程中能够将文本、图像和声音进行有效融合,在交往过程中跟幼儿实现良好的互动。将UC应用到远程教学中,对各个学科都起到相当大的辅导作用。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会有一个对知识的消化和沉淀过程,如果存在知识消化不良,就会在相当程度上产生厌学心理。通过UC平台的远程教育,可以使这个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最大程度减少幼儿的厌学心理,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可以将课程录制成视频,在学习时也可以让幼儿通过多次观看来实现知识的获取。
通过幼儿园网站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幼儿除了在幼儿园之外,还可以通过各种课外教育手段来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因此,幼儿园可以通过网站来拓展对教育的宣传力度,进行广泛的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加强同家庭、社会和朋友等各个方面的联系。在网站中开辟心理辅导教育,通过心理测试、咨询服务等方式,通过多个方面进行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当幼儿在生活中遇到迷惑和懵懂时,要通过交流的方式给予解决,并为幼儿提供个性化和快捷的心理服务咨询。
4 结语
将心理教育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方式进行,是一种崭新的教育模式,而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使幼儿在科学知识上得到提升,更主要的是能够提升心理素质,对人生和社会形成初步的认知,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找到正确的办法来解决,实现心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婕,王芳.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2):42-44.
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能积极地悦纳自我――即真正了解、正确评价、乐于接受并喜欢自己。承认人是有个体差异的,允许自己不如别人。
有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能面对现实并积极地去适应环境与教育工作要求。例如,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及客观了解学生的能力;具有获取信息、适宜地传递信息和有效运用信息的能力;具有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热爱教师职业,积极地爱学生――能从爱的教育中获得自我安慰与自我实现,从有成效的教育教学中得到成就感。
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教师的教育心理环境是否稳定、乐观、积极,将影响教师整个心理状态及行为,也关系到教育教学的工作效果。
能自我控制各种情绪与情感――繁重艰巨的教育工作要求教师有良好的、坚强的意志品质,即教学工作中明确目的性和坚定性;处理问题时决策的果断性和坚持性;面对矛盾沉着冷静的自制力,以及给予爱和接受爱的能力。
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有健全的人格,在交往中能与他人和谐相处,积极态度(如尊重、真诚、羡慕、信任、赞美等)多于消极态度(如畏惧、多疑、嫉妒、憎恶等)。
应用策略主要是:建立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能力标准;加强对教师专业素质中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考核;拓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领域;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提升教师的专业教育优势。
【关键词】
教师;专业化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作用;应用
一、前言
上世纪70年代,为了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美国教育界第一次提出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念。
在1986年,卡内基在《国家为21世纪准备教师》中,正式将教学从一个行业提升为一个专业,确立了学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专业地位。
由于卡内基的巨大影响力,在教师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当中,世界上很多国家从不同角度开始注意教师专业化发展这一课题。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使得更多人关注教师,关注教师的发展,这成为21世纪教育界的主流话题。
在现代教育复杂的改革与实践当中,学校教师的职能与能力结构都有了革命性的变化,现代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的要求以及创造能力都有很大提高。
特别是信息化时代到来之后,要求教师不但要精通自己所学专业,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不断学习,以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还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
鉴于此,本文作者通过对教师专业化的研究,总结阐述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并尝试给出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下,如何更好的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二、教师专业化发展与现代教育技术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标准与要求离不开时代背景。
信息时代的到来,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行为以及工作的方式。
学校教育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对教师的新要求,甚至是思考问题方式都发生了巨变。
人们在渴望更好的环境、生活的同时,更需要更好的教育,而要提供更好的教育,就必须有专业化的教师。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育信息化给我国现代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机遇,也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与条件保证。
它能让教师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质量,高质量的进行教师专业化发展学习。
同时,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普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率,促使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发展与完善,以适应现代学校教育的要求。
所以,二者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作用
1、在教师教学观念转变与能力提高中的作用
教师本身的教育理念是决定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前提条件。
信息时代下,教师在工作当中扮演的角色与内容呈现出多元化和综合化的特征。
是否了解现代教育、前沿理论,以及新的教学设计手段,有没有能力创设新的教学方法等。
现代教育技术综合了现代先进教育理念、教学技术手段,融合了新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
在教育教学实践当中,需要教师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活动。
根据实践的具体要求,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搜集、整理、设计教学内容,按照教学规律开展自己的教学活动,才有可能建立起高效课堂。
使得现代教育技术真正的为教育教学服务,这是教师必须树立的一个观念。
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有了颠覆性的改变,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平台更加宽广,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使用QQ、Email、MSN实现瞬时交流,大大提高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频率,使用工具的改变促进了人观念的转变,在这里体现的尤为突出。
2、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提高教师终身学习能力
教育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需要教师有终身学习的观念与能力。
互联网的迅速兴起,为我们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资源,知识更新的周期也越来越短。
互联网使得整个社会知识迅速增长的同时,新的教育思想与理论也推陈出新。
现代教育技术促使教学手段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愈加丰富。
在信息化语境下,学情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新的教学内容与授课手段要符合学生的期望。
所以,教师要能在信息爆炸的当下,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自己教育教学的素养。
利用互联网、远程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不断地学习,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并提高自己终身学习的能力。
由此可见,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教师终身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与手段。
3、现代教育技术能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教育教学科研做支撑,这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要求。
一方面,要加强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命题的科学研究,研究如何有效开展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更为重要的是,教师专业化发展本身就要求教师要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要求教师有创新的思维与能力,有反思的意识与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进行科研课题的能力与水平是衡量一名教师专业化的一个重要标准。
教师能力结构从传统意义上的二元结构,即“教”与“学”,演变成“教——学——研”三方面缺一不可的要求。
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师提供了很多数据库供教师进行科研活动,中国期刊网、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极大的拓展了教师的`视野,为教师提供了进行科研的物质保证。
四、教师专业化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1、建立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能力标准
在教师专业化素质的培养与发展进程中,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已经认识到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重要性,但是关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能力标准建设却长期缺乏相应的参考依据,这一方面是因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需要教师具备创新思维,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现代教育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考核主体的信息化素质需要不断提升。
但基于当前教师专业化素质发展的需要,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标准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
具体而言,教育技术应用的能力标准要涵盖教与学的全过程,涉及到资源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等各个环节,并且要分别针对不同的教育学科制定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子标准。
同时,针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考核难的问题,可以成立专门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鉴定机构,颁发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等级证书,这对促进教师专业化素质的发展将会形成有力的促进。
2、加强对教师专业素质中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考核
作为现代社会的教师,掌握新的教育技术并且能够灵活应用已经成为新时代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但在教师专业化发展学习过程中,要正确理解现代教育技术,不是为了学习教育技术而学习,新的教育技术只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种新的手段,它并不能完全替代一些传统的、优秀的教育方法。
因此,在考核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时,要从“教什么”与“如何教”两个维度,看教师是否掌握了最先进的教育技术和应用技能,是否在教学资源和环境的建设上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是否具有强烈的教育资源共享意识,承担了相应的信息技术教学任务等等。
只有教师树立了正确的教育技术观、应用观,才能为教师专业化素质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3、拓展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应用领域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对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的提升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不仅仅改变了教师授课的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提高科研能力、开展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
因此,基于当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要不断拓展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应用领域,既要在教学领域加强应用,也要在个人学习与科研领域加强应用,还要学会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实现资源贡献与同行交流,这对个人专业素质的提升也将会大有裨益。
4、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提升教师的专业教育优势
现代教育技术素养是教师专业化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进一步确立自己的教学“个性”,提高教学过程的“人性化”,实现个人专业素质学习的“终身化”,加快优质课程、特色课程的建设,进而逐步确立自身在专业教育领域的优势地位,这对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能够形成积极的促进,对教师专业化素质的培养与发展起到相应的示范效应。
五、结束语
现代教育技术革命性的改变了教师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内容,促使教师不断地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师在学习与工作当中的反思精神。
所以,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作用毋庸置疑。
要求教师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要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师专业化发展,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最终成为一名专业化教师。
作者:王晓 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兰静君.从事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1)55-56.
[2]化得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8)18-19.
[3]祝智庭.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基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86-87.
[4]王宏.数字媒体--社会发展与媒体变迁[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3-24.
[5]斯腾伯格,霍瓦斯.专家型教师教学的原型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45-46.
[6]唐永中.现代教育技术视角下教师专业化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8(8)63-65.
[7]李梦丽,张月琪.加强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思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2(6)12-13.
教师的教学能力、认知水平会有高低的差别,但对学生的关爱和责任心却应该是一样的。只有对职业忠诚、对学生心存爱心的教师,才能真正体会职业的幸福感,也才能得到学生的敬爱和尊敬。
在教学工作中,我深深的懂得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我在教学生始终坚持学得知识的同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性。如果我们的学生具备丰富的情感,务实的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我们的工作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呐——不再为学生的学习而操心,不再为他们的安全与健康而担心。我们的课堂是轻松的,孩子们的课外生活会是丰富多彩的,成长的快乐会充满和谐校园的每个角落。可是这一美好憧憬的实现是不易的,是艰巨的,容不得我们教师有丝毫的懈怠与马虎。特别是新课标实施以来,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目标体系提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新要求,我们更应该注重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怎样做好这一颇具难度的工作呐,结合我在工作中的所见所闻感受如下:
首先,我们要准备充分的载体。教师可以从三方面进行搜集:一是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价值观,这一点我们绝大多数教师都意识到了;二是要从影视作品中搜集极具感染力的场景,这对丰富学生的情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结合生活实事,这些身边常见或曾经造成一定影响的真人真事说服力强,易入人心。此外,若是能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作为校本课程进行教师间的大范围合作共享,可取得更好效果。
其次,教师要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要长期进行。教师要明确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长期性,反复性,在工作中要言正身正,以身示范;面对学生的错要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切不可简单施暴,让前功尽弃。教师要倾入更多的情感才利于学生情感的培养。
其三,开展的活动要目的明确,主题突出。待人接物的内容大致分为四类:一是对己要培养自尊自知自控自信自强;二是对别人要理解宽容关怀;三是对自然要热爱珍惜;对社会要负责奉献,亲和等。这些生活中的基本素质应作为重点要求学生掌握。第四,教师要做好反馈评价工作。培养离不开严密的“监控”,教师要多渠道的了解学生的表现做到及时和真实;评价的方式要多样化,家长能评,同伴评,发奖状,戴标志等等。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能够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来加强学生的学习,减轻教师准备教学资源的程序,对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进行合理安排。它弥补了传统教学知识的缺陷,信息呈现多样化,符合现代教育规律,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强化记忆,提高学习效率;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师生之间可以在不考虑空间及时间的限制下进行交流;它不再依赖于粉笔+ 黑板的传统教学,而是使用音像教材,视听结合,信息来源准确且丰富,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原本枯燥单调的课堂变得生动起来。网络与教育的结合,将会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要以此为契机,充分实现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结合,推动高职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的应用
(一)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指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计算机技术将视频或音频或动画等信息借助PPT等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展现的教学活动过程,使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的过程,充分调动视觉和听觉处理功能,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系统的核心在于教师对教学进程的控制更加优化和有效。因此,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体现为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心理因素、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设计和安排教学,以便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完成教学功能和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是信息时代条件下课程新的表现形式。它将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在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展现,学生可以通过特定的登陆方式进行学习和考核,它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只要能够提供网络的地方都可以应用,适用于远程教学。网络课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可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决定继续呈现的教学内容;也可以接收学生的应答,判断并根据不同情况做出适当的答复。
(三)计算机模拟教学
计算机模拟教学就是用计算机提供一种仿真的工作学习情境,通过计算机技术来模拟实际的真实场景和社会自然现象,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技能训练的新型的教学方法。仿真教学能够较好地解决当前职业教育客观条件的不足,以补充实习场地和设备资源,通过向学生提供真实的实习实训环境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仿真教学从搜集资料、处理教材、创设情境、计算机模拟展现等方面入手实施教学过程并在实施中改进存在的问题。仿真教学可以较好地应用于自然科学、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等各个学科的教学当中。仿真教学在高职教学中常用实验仿真、实训仿真来取代现场实训,以弥补学生多、设备少的缺点。实验仿真:使用计算机技术来模拟实验环境,从而替代或补充了传统的实验教学手段。实训仿真:由计算机技术来完全仿真一个真实的工厂,或通过控制的模拟实训器,产生逼真的训练、操作环境进行互动操作的教学过程,如学习者通过操作计算机,根据情境模拟进行实验,并利用电脑分析各种实验可能产生的变化,使学习者得知结果,以达到与实际情境相同的学习目标。计算机模拟教学的优点可以概括如下:(1)增加学生练习的机会。由于技能学习是职业教育的特点,学生在学习时需要反复练习,计算机模拟可以避免经费及客观环境等因素,提供无数次的练习机会,直至达到教学目标为止。(2)增加实习的安全性。在职业教育中,有些技能的培养有很大危险,如辐射问题、化学反应的毒气、汽车加速实验、高压电力等实验。而计算机模拟实验可以轻而易举地避免人员损伤,进行标准的实验。(3)有效地降低实习经费。计算机模拟教学可以重复模拟,不需要机器设备,其费用相对来说要低得多。(4)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计算机模拟教学提供动画、图像、文字来模拟情境变化的特性,这极易引起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总之,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要求,根据对学生各种能力培养的不同特点,针对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不仅要选择合适的模式,而且要将各种模式有机地结合,从而使得现代教育技术得以有效地贯彻。
三、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的影响
(一)现代教育技术更新教育模式
传统的教学以板书填鸭式模式,而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声光电等多元素,对教学内容、教材形式、教学手段和方法做出了深刻的改变,推动教育的持续发展,是教育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对教育体制和教学理论的教育体制产生积极影响。
(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引起学习方式的变化
现代教育技术核心为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它具有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多种宝贵特性,能更好地根据学生的兴趣而实施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为学生创造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出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多媒体手段也能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教学,进行形象、生动、自主的教学,构建信息丰富、反思性强的学习环境。
(三)现代教育技术使学习资源发生了变化
计算机技术为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学习资源的多元化提供了手段和平台。通过计算机网络也使学习的空间从传统的课室变成全社会、开放性的教育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全球教学资源高度共享,信息的传递不受时空限制,异地之间的师生可以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咨询。
(四)现代教育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也不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已对当前教学的模式产生了影响和动摇。通过将教育技术运用到教学当中去,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更好地解决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四、高职院校推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建议
(一)积极转变教师观念使之适应现代教育技术要求
目前对高职院校的大多数教师来说,许多教师也缺少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动力和经验。无论从操作计算机等现代设备的技能,还是在心理方面,都缺乏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必要准备。为了建立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必须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尤其计算机操作、音视频处理、网络技能方面的培训,鼓励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在教学模式改革方面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可以利用假期,组织教师去参观学习网络课程建设、课件制作、多媒体教学情境设计等,或者组织多媒体设计竞赛,这些活动都可以大大激发教师的兴趣,加强教师教学手段的锻炼,同时也可以树立鲜明的现代教育观念。
(二)开发移动学习系统,提供良好的交互平台
要使高职学生能够随时随地通过移动终端搜寻到学习资源,能够与老师、同学们及时地进行信息沟通等,必须有一个平台帮助实现,移动学习系统就是这样的平台。移动学习系统的开发是移动学习能否实现的关键,学校移动学习系统开发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移动学习效果的好坏。因此,高职院校开展移动学习的重要工作之一是开发、设计适合自己学校的移动学习系统,为师生提供良好的移动学习平台。移动学习系统开发首先应考虑学校师生的需求,根据需求进行系统的总体设计。其次考虑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除了设计适合移动设备特性的学习资源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目前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网络教学资源,选取部分典型的优秀资源进行转换处理,使学生能够更为方便地使用这些优质资源。移动学习系统的开发与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因素有许多,它也是移动学习能否成为现实的关键环节,需引起学校管理者的重视。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是以数据资源型服务器为核心,运用最新的教学理论和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中的整合资源.再设计、再开发,应用于教学和课堂管理中,并对相关过程作相应评价,以实现教学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分析高职院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现状,并提出了加强高职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心理理论流派;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影响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3-008-04
自从1897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里创建了心理实验室使得心理学正式成为一门科学之后,心理学在短短的一百多年里有了很大的发展,虽然流派纷争,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但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众多的理论流派中,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等几个重要的心理学流派对当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健康课程、心理辅导与咨询以及心理治疗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影响。
一、精神分析学派
1.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又称心理分析,由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创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最初只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治疗方法,但逐渐变成了一门研究潜意识心理过程的科学。虽然精神分析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衍生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和主张,但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以无意识为研究对象。精神分析强调潜意识心理过程决定着人的行为,弗洛伊德提出了本能这一名词,他认为本能来源于身体的状态或需要,人的行为受本能驱使。而荣格则提出了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的概念,强调民族文化和精神对人的重要影响。
第二,强调人性的冲突和矛盾。弗洛伊德将人格分为自我、本我和超我,这三者的行动和原则各不相同,因此,冲突就无法避免,当三者之间的冲突无法平衡时,就会导致心理异常。德国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则将人的发展分为八个由一对两极对立的冲突所组成的发展阶段。他指出,积极解决这些冲突就会促使人格健全发展,冲突得不到解决就会使人的人格不健全,阻碍个人对环境的适应。前一阶段冲突的解决情况将影响下一阶段的冲突解决情况。弗洛姆也认为人的存在具有矛盾性,他列出了三种矛盾:个体化与孤独感的矛盾、生与死的矛盾、人的潜能实现与生命之短暂的矛盾,这些矛盾根植于人的本身,是不可能解决的。
第三,关注童年经历对人的影响。许多精神分析学家都强调童年对人的重要影响,弗洛伊德认为成人的人格其实在人生的前五年就已经形成,成人的一些心理异常表现往往是童年时期的一些经历所致。荣格在分析个人潜意识时,也认为个人潜意识的重要表现形式“情结”就是起源于童年的经验。埃里克森则进一步扩大了对年龄的研究范围,详细论述了人在0~20岁期间的前五个发展阶段对人格的重要影响,认为在幼年和童年期的冲突解决情况将影响今后的健康成长状况。
第四,关注对精神疾病的研究。大多数精神分析学家都是临床的心理治疗师,因此,对于各种精神疾病的病因、治疗等有较多的研究,他们创建了一些比较有效的临床心理治疗技术,如析梦、自由联想、对日常生活的分析等,有力地推动了心理治疗实践的发展。此外,精神分析学中以弗洛姆、霍妮等人为代表的社会文化流派,对社会、文化和生活环境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也作了深入的研究。霍妮认为社会文化的矛盾所造成的人际关系困难是神经症形成的决定性因素,神经症的标准取决于社会文化为其成员所规定的行为模式,不同文化、时代、阶级、性别的人,社会为其规定的行为模式是不同的。弗洛姆则对现代人的精神危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作了分析,他认为人虽然能适应不同的环境,但不健全的社会是造成人的心理疾病的根源。
2.精神分析学派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虽然精神分析的临床治疗技术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得并不多,但精神分析的理论却改变了许多人关于心理健康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精神分析心理学强调人性的冲突和矛盾的一面,使得人们意识到了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有力地推动了社区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精神分析理论关注童年的经历,关注多儿童家庭对儿童人格的影响,强调童年的经历对人的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这不仅使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向低龄化发展,而且引起了人们对家庭在心理健康中的重要作用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庭干预的发展。而精神分析的文化流派由于强调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使得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心理健康的社会适应性标准,这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任务和内容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行为主义学派
1.行为主义的基本理论
在20世纪初,心理学界对意识心理学越来越感到不满,许多心理学家都提出心理学应该是研究行为的科学。此时,行为主义心理学应运而生。与精神分析心理学强调人的内部因素决定人的行为的观点截然相反,以华生(J.B.Waston)为代表的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派指出,行为主义的理论目标是对行为的预测和控制。华生否认遗传的本能行为,强调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决定作用,只要控制了环境就可以控制人的行为。他曾有段经典的环境决定论宣言:“请给我十几个健康而没有缺陷的婴儿,让我在我的特殊世界中教养,我随便拿出一个来,都可以训练他成为任何一种专家,无论他的能力、嗜好、趋向、才能、职业及种族是怎样的,我都能够训练他成为一个医生,或一个律师,或一个艺术家,或一个商界首领,或者甚至也可以训练他成为一个乞丐或窃贼。”而新行为主义则综合了认知心理学和行为心理学的观点,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A.Bandura)提出了他的行为交互决定论的观点。他认为个人的和环境的因素并不能独立发挥作用,两者是相互决定的,而且人也不能视为独立于行为之外的因素,行为、环境、个人内在因素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决定,构成一种互动关系。
2.行为主义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作为心理学的重要流派,行为主义无论在实践方面还是理论方面都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实践方面,行为主义所提出的一系列行为干预的技术,如强化、模仿、角色扮演、系统脱敏等技术由于有比较明显的疗效,不仅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广为运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被广泛运用,这些技术至今仍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干预技术。
在理论方面,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外界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使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由学生转向学生周围的环境,扩大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班杜拉的交互决定理论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作为主体的人对自己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在他的思想影响下,一些学者对儿童的心理问题重新作了解释,他们认为有心理功能紊乱的儿童并不是儿童的心理或生理疾病,而是儿童与周围环境系统的某种失调,即儿童个体能力与环境的要求之间不一致,这种不一致可能是由环境本身造成的。这种解释使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传统的注重在学生身上寻找问题的根源,开始转向在学生周围的环境中寻找问题的根源。一些学者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生态化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要求对学生和学生周围的整体环境(学校、家庭、社会环境)进行干预。班杜拉的理论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
三、人本主义学派
1.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二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迅速繁荣,但社会生活异化,人们的价值观出现危机。一些关注人类潜能,对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等传统心理学不满的心理学家在马斯洛等人的召集下,开展了一场人本主义心理学运动。人本主义心理学并没有严密的组织结构,许多观点也并不一致,但总的来说也有一些共同之处。
第一,将社会生活中健康的人和自我实现的人作为研究对象。他们认为,研究不健康的人或动物只会产生消极和畸形的心理学,研究统计学上的平均数的人也只会导致人们形成“适应性强的人”的概念,而不是“成长的好的人”的概念,只有研究心理健康的人,才会有最好的收获。人本主义心理学以研究人的内在意识经验为主,强调意识自我的重要性,认为人的心理潜能高于生理潜能,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而社会环境既可能促进也可能限制潜能的实现。
第二,强调人性的成长与发展。不少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性的显著特点是“持续不断地成长”,而人性之所以是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所追求的自我完善和实际上的不完善之间有一种永久的紧张,这种紧张促使个体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我。因此,自我实现便成为人生永恒的追求。此外,大多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相信人性本善,他们认为,人类有能力进行自我指导,能够对自己的存在方式负责。在自我实现的动机驱使下,在提供了适当的成长和自我实现的环境与机会时,人性就能不断地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人本主义对人的价值系统也作了深入的研究,许多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将价值观视为一种自主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的、趋向于健康成长的价值体系。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认为,价值观并不是理论推测的产物,而是人在投身于自我选定的价值中心过程中作出的主观选择,他认为价值观的心理功能主要表现为,要求人们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和情感,鼓励人们坚定人生的信念,勇敢地负起责任和面对焦虑。因此,人正是运用价值观作为评价人类存在的标准的。
2.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贡献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出现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与实践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在理念方面,由于传统的学校教育过于注重学生的学术以及能力的培养,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学习,因此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只是一些零散的情感教育和对少数学生的心理诊断与治疗。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使得教育界开始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这不仅促使学校教育加强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还使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由传统的以治疗和预防为主转变为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这种观念上的转变突出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使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终成为素质教育的根本。
在实践方面,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他将人的需要分为基本需要和成长需要,其中基本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缺少基本需要会引起疾病,而恢复基本需要则能治愈疾病。这种观点导致各种社会援助涌入学校,以改善贫困、少数民族等学生的需要缺失,同时也导致学校开始注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努力改善学校的心理环境,使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由关注学生扩大到关注教师、学校员工甚至家长。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方法强调对来访者施以无条件的、真诚的、积极的关注。虽然一些研究表明,这种技术的疗效并不比行为主义的治疗更有效,但这种方法更友好、温和,可以使学生与心理辅导人员之间建立一种温暖、令人可以接受的气氛,学生更加乐意接受心理辅导和治疗,因而被学校心理辅导人员广为使用,大大加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四、认知学派
20世纪60年代后产生的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只是狭义的认知心理学,除了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外,广义的认知心理学还包含了以知觉和思维的研究而著称的格式塔学派、勒温的拓扑心理学、探讨儿童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的皮亚杰学派和社会认知心理学派等。社会认知心理学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着较大的影响。
1.社会认知心理学理论
社会认知心理学关注个体在主观上如何塑造他或她的行为。其中弗里茨·海德和利昂·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的理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较大的影响。弗里茨·海德于1946年提出了认知平衡理论,他认为,人的认知结构是平衡而和谐的,一旦出现不平衡和不和谐,就会产生一种紧张和恢复平衡的力量,以改变这种状态,重新恢复认知系统的平衡状态。海德还提出了“P—O—X”模型,其中P是认知主体,O是作为P的认知对象的另一个人,X则是与P、O有着某种关系的某种情境、事件、观念或第三人。如果三者关系协调,则P的心理是和谐的,如果三者关系不适应,则P就会产生心理的冲突与矛盾,若不设法改变,就会引起心理失衡。费斯廷格在他1957年出版的《认知失调论》中系统地阐述了态度改变的心理历程,提出了认知失调的概念。他认为认知或认知系统是个体对环境、他人及自身行为的看法、信念、知识和态度的总和。每一认知系统都是由许多基本的认知元素构成的,认知系统的状态取决于这些基本的认知元素相互之间的关系。
以上关于认知失衡或失调的理论虽然没有明确指出认知的不协调会影响人的心理健康,但说明了一个人的思想与信念是引起心理问题的根源,对后来的认知干预技术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2.认知干预技术
认知干预是受到认知心理学影响的临床治疗师所创造的干预技术,主要有艾利斯(Ellis)的理性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简称RET)、贝克(A.T.Beck) 和雷米(V.C.Raimy)的认知行为疗法。
20世纪50年代初期,受过心理分析培训的美国临床心理治疗师艾利斯对被动的缓慢的心理分析提出了质疑,认为应该主动对病人进行干预,因此提出了合理情绪疗法。他认为,个体生来就具有理性和非理性两种倾向性,当理性的思维产生时,个体将体验到愉快、胜任感和成就感;反之,当非理性的思维即不合理的思维产生时,个体将体验到焦虑、无能和失败感。理性的思维是心理及情绪健康的来源。所以,个体要处理类似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必须改变其不合理的思维方式,重建合理的思维方式,以合理信念取代不合理信念,使自己的心理变得健康。艾利斯概括了非理性思维的三个特征:绝对化要求、过分化概括、糟糕至极论。他指出,这三个特征是相互联系的,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带有某些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不过它们在那些有严重情绪和行为障碍的人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和突出,应该对他们进行认知干预。几乎是与此同时,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精神病学者贝克也开始探索认知与心理疾病的关系,并提出了他的认知治疗模型。这一干预模型在基本原理、步骤、方法等方面都与艾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相似,但它不强调教授当事人理性思维,而是强调干预双方共同合作,采用言语质询和行为实验等方法检测当事人认知假说的虚假性,以纠正其原有的认知扭曲。贝克认为,人有一种未被意识到的、自动化的信息加工过程。通过了解这种加工过程可以预见人的行为并分析其行为与环境的关系。早期的生活经验为个体形成比较稳定的认知加工模式奠定了基础。贝克指出,由不愉快的经验或精神创伤所导致的功能失调性认知模式,使个体倾向于对自己采取消极的评价方式。由于功能失调性的认知模式通常是潜伏的,个体难以清楚地意识到,当某些重大事件发生时,个体会即刻产生大量负性的自动性想法,而自动负性想法的产生将导致个体情绪的失落,后者又进一步助长和加强了前者的力量。如此循环往复,致使问题持续不断。
3.认知心理学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认知心理学强调人的认知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因此改变人的信念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关键,这无疑为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通过培养学生关于对社会、生活、健康等的合理观点,以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目的。而认知干预技术不仅在临床心理治疗中被广泛使用,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也被广泛运用,在学校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甚至教学中都可以发现认知干预的踪影,认知干预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积极心理学
1.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自从心理学产生以来,治愈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成了心理学一个重点关注的领域,在现代各种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这一领域主要从负向、病理的角度来了解心理问题和寻找相应的治疗或缓解的方法。1998 年美国心理学会轮值主席塞里格曼( Seligman )明确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概念,他认为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情感、积极的特质、健全的体系的科学。积极心理学具备以下一些特征:第一是研究对象从少部分病态人转向普通人;第二是研究内容从消极品质和消极力量转向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第三是从心理问题的修补和预防转向人类的积极品质的培养和潜能开发。虽然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出现的时间很短,但它带有浓厚的人本主义的烙印,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主题都是对人本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相对人本主义提出的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积极心理学提出了更为具体的主观幸福感和积极体验。因此这一概念的提出,立即为社会各界所接受,并受到较多的关注。
2.积极心理学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虽然积极心理学出现的时间较短,目前在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还没有统一的定论,而且人们对它的可操作性还存在许多质疑,但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理念上的影响不容忽视。
虽然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但在传统的心理学理论的影响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处于比较消极被动的地位,即使是预防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针对可能发生的心理或行为问题展开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总体上关注的仍是预防和解决问题。而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的优点和价值,关注正常人的心理机能,重视人性中的积极方面,这种积极发展的理念对整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开始更多地注重全体学生的积极发展,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特质,确保整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健康运作等,虽然目前积极心理学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还没有得到具体的运用,但是人们的理念开始转变,关于积极心理学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研究也在不断增加,这些转变将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六、小结
流派纷呈的心理学理论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在实践领域,各种流派的技术被广泛地使用。而在各理论流派的影响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也正逐步从被动消极的医学式的干预向积极主动的预防式干预转变,从一对一的干预向生态化干预转变,从解决问题向促进发展转变,随着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不断随之完善和发展,最终将实现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 库尔特·勒温.拓扑心理学原理[M].竺培梁译.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 杨鑫辉.心理学通史第五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4] 张倩,郑涌. 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心理学探新.2003, (3):6~10.
[5] Conoley,Close.Jane. Consultation in School: Theory, Research, Procedures[M]. New York: A Subsidiary of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Publishers, 1981.
[6] Fagan, K. Thomas et al School psycholog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M].New York: Longman Publishing Group, 1994.
[7] Thackeray, G.Milton, et al.Introduction To mental Health Field and practice[M]. New Jersy: Prentice-Hall, Inc., 1979.
[8] Seligman M E , Csikszentmihalyi M. Positive Psychology : an introduction[J] . American Psychology , 2000, 55 (1):5~14.
[9] 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作者单位:上海体育职业学院,上海市干部教育中心。电邮:xiaominchan@yahoo.com.cn)
1、教师应按计划按时参加培训,熟练掌握设备、资源使用方法。
2、学科教研组要定期对远程教育资源进行研究,指导教师在教学中应用。
3、根据学科特点,制定各学科教研计划,组织多媒体教学教研。
4、鼓励学生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建立和完善学生自主学习远程教育资源登记制。
5、积极探讨新的教学理念,研究新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
6、根据现有资源和学科特点,开发利用新的资源。
7、定期收集远程教育资源和应用效果的意见和建议,定期向上级部门反馈改进远程教育资源的意见。
宋元小学
读了《教师职业道德•心理健康和专业发展》一书,其中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方面体会很深!新时期的教育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新理念,要求我们努力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要想提高教学能力,必须吃透教材,把握标准。教学能力是后天获得的,教学能力是在实践中提高的。因此,实践就成了教师形成和发展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能力的研究是教师必选的科研内容,要想把实验升华到理论高度,没有实践一切都是枉然。经验对能力的形成起着核心作用。总之,教师要善于在实践中总结,获得经验;在实践中检验,获得修正;在实践中创新,获得发展。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智慧。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就应当勇于在实践中探索,敢于吃别人没吃过的“馍”。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教学能力,采用一定的策略与方法,勇于探索和创新,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1.创设情境。创设情境必须从交际情景出发,根据教材内容,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创设情境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创设充满情趣的课堂,来让学生走进英语,热爱英语。在教授牛津小学英语4B<< at a party>>时,在复习了B部分单词的基础上做个小游戏。我准备了一些道具,如头像,眼睛,耳朵,鼻子,嘴巴的画像。然后让学生们在黑板上选出五官的卡片,根据自己喜欢的样子贴到头像上,他们反应异常热烈,都举着小手喊Let me try。待他们贴出好玩的头像,如大脸,小鼻子,小眼睛,大耳朵时,很多同学都乐的哈哈大笑。在此基础上我正好引出句型,Who’s the boy with a small mouth? Who’s the boy with big eyes? Who’s the boy with small ears? 在他们注意力集中的时候我引出句型 who’s the girl/ man/ woman/ with ……? 所以,让学生们在愉快的气氛中学英语,他们就掌握的很好。又如,牛津小学英语3A unit10,我把教室布置成了小吃店,上面摆了食物和饮料,我扮成服务员,让学生们扮成顾客,同学们非常高兴,都争着要演顾客,有的来买a glass of milk,有的来买bread,有的来买eggs,气氛非常热烈。在这种真实的情境中,学生们就象真的在小吃店,他们有买东西的欲望,所以就愿意开口交流,所以创设真实的情境在英语教学,特别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是非常有用的。
2.要挖掘教材趣味因素。如在牛津小学英语4A unit2,我把教室布置成玩具商店,上面摆满了玩具,有小狗,小猫,狮子,大象,小熊。小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他们看到许多玩具,都很开心。我扮成服务员,学生来演顾客,来玩具店里买喜欢的玩具,他们兴致高涨,都举着小手喊let me try,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学习,形成了愉快的课堂氛围。
应广大读者的要求,从本期开始我们开辟了“师资培训讲座”栏目,将陆续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任务、模式、途径等以专题的形式系统地介绍给大家,希望本栏目能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服务和指导,同时也希望广大读者对本栏目提出宝贵意见。心理健康的概念
什么是健康和心理健康
人们常常引用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宪章中提出的健康的定义: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一种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体弱而已”。这个定义,不仅指出了心理社会方面在健康中的重要地位,而且明确提出了健康的标准。换言之,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而且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几方面的健康。
什么是心理健康呢?在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心理健康被定义为“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这个定义强调,如果一个人与其他人比较,符合同年龄阶段大多数人的心理发展水平,那么这个人的心理就是健康的,反之就是不健康的。
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指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与社会契合和谐;二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另外,心理健康还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心理健康,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广义的心理健康,则是以促进人们心理调节、发展更大的心理效能为目标,即人们在环境中健康生活,保持并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有效地为社会和人类做出贡献。显然,对广大中小学生来说,心理健康应该是广义的心理健康。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相对性
心理学中所说的正常和异常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界限,他们之间的差别在很多情况下只是在量的方面的差别,因此没有一个固定不变、普遍适用的标准。另一方面,心理健康的相对性还表现在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不是静止的、固定的,而是动态的、变化的。
由于心理健康的相对性,在心理学中,经常以平均状况或理想状况来说明个体的心理健康情况。平均状况指一般人都处于常态分布领域,与大部分人的情形相似,就认为其心理状况是正常的、健康的。理想状况指心理健康是人们意识中追求的一种理想状况,即一个人希望达到的那种状况。倘若达到了,便是正常的、健康的;倘若达不到,便是有障碍的。
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
由于不同个体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事件和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心理健康的衡量,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根据我们的调查与研究,对于学校情境中的学生来说,这类事件或活动主要是学习、人际关系以及和自我有关的活动、社会适应。
1心理健康与学习
(1)智力发展正常。正常的智力使中小学生能正确地看待周围的各种事物,使他们在认识环境、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时保持客观的态度,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
(2)体脑协调。中小学生的体脑协调性表现在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上,,他们能够掌握“闹中取静”,能自觉地将不同学科的学习交替进行,注意体脑活动和睡眠的关系,善于利用记忆的规律来进行有效的学习。
(3)自我满足。心理健康的中小学生应该有适度的成就动机,从学习中获得自我满足感,从而不断增强自信心。
(4)排除学习中不必要的忧虑。学生在学习中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引起忧愁、悲伤、恐惧等情绪反应。心理健康的学生在学习中也有烦恼,但是他们能明智地接受这一事实,从不伪装,他们会采取积极的方法来摆脱这些消极情绪。
2心理健康与人际关系
中小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是与父母形成的亲子关系,与老师形成的师生关系,与同学朋友形成的同伴关系。心理健康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能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别人;乐意与同学交往,与同伴合作,能与教师和家长沟通;能客观地了解他人,关心他人的需要;有正确的交往态度和有效的人际沟通技巧;能保持人格的独立和完整性。
3心理健康与自我
心理健康的人,不但能了解自己,而且能悦纳自己,能容忍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并努力谋求自己的最佳发展,使自己更加完美,并形成健全的人格。
心理健康的人常在与别人比较后进行反省,他们除了通过与别人比较来了解自己外,还经常与某些理想的标准相比较,如从父母、教师、书本中获得知识和价值观,把它们融合在一起,作为自己效仿的标准。
接纳自我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成功与失败,面对成败得失,成人尚且会引起情绪波动,更不用说中小学生了。但是,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够平静地对待这些问题,在成功面前不沾沾自喜,遇到失败也不会与自己过不去。
4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
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良好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了解现实,正视现实。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现实,他们能对周围的事物和环境做出客观评价,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对心理健康的学生来说,他们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中。
【《现代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读后感】推荐阅读:
参加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培训总结10-11
依托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05-24
现代幼儿教育对幼儿教师的要求06-25
现代教师学导论答案06-14
现代校长的教师观11-08
关于教师的诗歌现代诗10-02
浅谈现代教师的文学修养07-09
现代教育技术读后感09-28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现代教学法的应用论文09-20
现代食品营养与健康论文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