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物业管理的趋势

2024-10-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校物业管理的趋势(精选8篇)

高校物业管理的趋势 篇1

高校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

高校行政管理作为一种外在的结构形式维系着高校组织的存在和发展。从终极目标的角度看,高校中行政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学术活动的顺利进行,服务于教学、科研工作。高校的管理除具有一般管理的共性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即第一,高校行政管理主体的专业化。高校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承担的工作也有不同于其它管理工作的特点。在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中,经常涉及大量的专业性管理工作,比如教学、科研、人事,甚至物资、总务等部门。这些管理部门,一方面承担着指导、组织、协调工作,另一方面也承担着一定程度的评价、。如对教育、教学过程中质量的监控、评估;对科研成果的筛选、鉴别;购买设备、资产的选择等,这些工作都对高校行政管理者提出了一定的专业化要求。第二,高校高层管理主体的素质较高。高校各级管理干部往往具有双重职务:行政职务与专业技术职务,而且行政职务越高,对需具备的专业技术职务的要求也越高,尤其在选拔校级管理干部时,一般都明确要求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许多高校的校长由博士生导师甚至院士担任,这种不成文的选拔标准就是对高校高层管理主体素质的要求,这对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三,高校行政管理绩效评估较困难。按照Bernardin和Beatty(1984)对绩效作的定义:绩效是在特定时间范围,在特定工作职能或活动上生产出的结果一记录〔幻。因为高校对行政管理者管理结果的绩效考评没有比较硬性的指标,所以对高校行政管理者绩效的评估从结果或行为的角度均很难做到统一的标准,难以评定。

高等学校在21世纪获得大发展,在世界各国都成为一支重要力量,国家间的竞争,也变成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最终则是高校的竞争。高校的竞争力,则与其行政管理密切相关,具有巨大竞争力的学校,如世界名校哈佛大学等,都有一套合理健全的行政管理体系。而我国高校主要依赖计划经济的模式,在管理体制_L出现迟滞,影响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目前国家正在改革高校的行政体制,国家、院校、干部师生都在探索高校行政改革的道路。人们要求高校改变管理机构过多、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管理目标不明确、服务意识淡薄、管理效率低下、人员队伍素质不高、信息传递不畅、管理手段落后、导致资源浪费等问题。要求高校切实树立正确的管理工作目标、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提高管理队伍素质、改善行政管理环境,不断推进行政管理的改革与创新,构建全新的管理模式和形象。高校行政管理的很多问题,成因是复杂的,解决也是艰难的,但是,对于管理效率、信息公开等诸多方面,通过管理手段、方法、流程等方面的改进,是可以较大幅度改善的。近年高校引进网络技术、推广电子校务,解决了很多管理问题,受到师生欢迎,但也有一些新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解决。

高校物业管理的趋势 篇2

音像资料的开发工作是音像资料管理工作的前提与基础, 是为教学、科研提供服务的基本工作。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 现代技术手段的出现, 不仅为音像资料的开发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而且使内容更加真实、更加广泛、更加深入。我们可以根据院、系教学任务的需要主动收集与专业有关的、具有保存和参考价值的包括VCD、DVD、CD光盘、录音带、录像带、书/刊附盘、音视频点播节目等视听载体。具体收集的途径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1.1 通过书店购买已出版的音像制品。

目前音像业的规模迅速扩大, 音像制品的功能也得到了全面发挥, 因此主动到书店、音像店挑选购买内容丰富的、具有教学参考价值的音像制品是收集的重要途径之一。结合实际教学工作的需要, 定期选购不断更新的量大面广的音像资料, 深化日常资料的订购, 不断充实自己的音像资料库, 使收集的数量逐步增多, 质量得到提高。

1.2 通过电视、广播收集。

电台、电视台作为一个大众传播机构, 本身拥有大量的信息资源。尤其是许多品牌栏目与优秀节目都真实记录了各地的风土人情、文化积淀, 这些节目逐步显示出它独特的史料鉴赏价值和重要的文献收藏价值。通过录制电视、广播播出的精彩节目可以收集大量具有时代气息的、类别多样的音像资料。

1.3 通过互联网络收集。

网络是现代社会的信息中心, 其中的信息也包罗万象, 且不断地变化更新, 因此, 它也是搜集音像信息、资料的重要途径。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多渠道的检索途径以及快节奏的传输系统, 为查找资料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 其方便、快捷是其它任何检索工具所无法比拟的。网上大量免费的视频点播, MP3下载等音像资料构成了庞大的信息资源, 一定要加以重视和利用。

1.4 根据实际需要编辑录制的资料。

在日常教学活动过程中, 经常会拍摄和积累大量的关于教学、科研及各类重大活动和对外交流的录音、录像资料。这些材料往往具有重要的学术、教学参考和保存价值。可以将以上音像资料做进一步的加工、整理, 使其成为信息资源, 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1.5 对现有的传统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

以往录音资料多是以录音带、录象带的形式保存下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载体已经由CD、VCD发展到高密度数码光盘。因此可以通过使用计算机将磁带上所记录的模拟信号以数字的方式存储, 然后将转换后的资料压缩成光盘保存下来, 以备使用。

2 音像资料的整理

为做好资料管理工作, 把对资料的使用引向深入, 使之能充分发挥作用, 就一定要重视资料的整理工作。具体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内容:

2.1 分类编目。

为保证音像资料分类标准化, 首先必须保持分类体系的一致。标准化分类是使用户能够按照某个分类、某个主题逐步深入检索的重要手段。首先按资料的学科范围可以划分为外语、文学、管理学、艺术等学科的音像资料。按载体种类可以划分为:VCD、DVD、CD光盘、录音带、录像带和电脑软件。其次将分好类别的音像资料进行编号。资料架和资料盒应明确注明资料所对应的编号, 方便以后快速查找和检索。

2.2 建立数据库。

将收集到了音像资料的名称、盘数等信息输入电脑, 进行集中存储。建立数据库已成为资料管理必备的条件。新购入的音像、光盘等媒体资源的名称、数量等信息进行核对后要及时录入电脑数据库。按不同学科、不同载体的资料建立相应的数据文件。使用数据库既可以对所有资料进行统一管理也体现了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

2.3 存放管理。

磁盘为代表的磁介质音像制品怕磁场, 怕挤压, 怕高温, 怕灰尘;以光盘为代表的光介质电子文献怕挤压和划伤, 怕强光长时间照射, 但不怕磁场。因而音像资料的存放保管, 最好是放置在远离磁场、干燥阴凉、密闭防尘性能较好的柜里。磁带柜及柜内磁带要保持清洁、整齐。

2.4 健全管理制度。

资料的管理要做到帐、物相符, 提高完好率。定期进行检查并做好损坏记录。一般不办理母带外借, 教师备课需用音像、光盘资料时, 可安排其借用复制的资料。借出时管理人员要做好登记, 归还时要认真检查, 发现损坏、丢失, 要查明原因, 详细记录。

3 音像资料的利用

无论是展现专业教学还是校园休闲文化, 都需要大量音像资料服务提供的支持。所以, 对现有的音像资料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与整理后, 应最大限度地呈现其应用的价值, 为高校的教学科研提供切实的服务。

3.1 部分教师日常教学使用音像资料。

高校一些专业尤其是外语专业教师上课的听力教材通常使用磁带、光盘等。每学期开学初音像资料室要完成好教材所配套的音像资料的准备、发放任务。组织和落实好教师上课用音像资料的发放工作非常必要。

3.2 为学生提供音像资料复制的服务。

学生可以根据目录选择所需要的音像资料, 以磁带为载体的资料可以使用快速复录机进行复制, 提供给学生、教师使用。光盘类的资料可以使用刻录机进行复制。这样可以为学生充分利用音像资料室的资料提供方便。

3.3 定期组织学生观看资料影片。

多媒体教室是教师利用各种音像资料进行多媒体教学的重要场所, 是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重要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室组织学生观看一些语言类、政治类、旅游类等影片, 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也为提高他们的语言学习能力、欣赏水平创造了条件。

3.4 建立网络平台。

在校园网上建立一个使用音像资料的空间, 将一些教材、教辅、外语影片等资料发布到上面, 教师或学生可以自行浏览或下载, 提供一个师生在网上就可以观看和利用学校资料的平台。发布到网络上的音像资源要经常保持更新。

4 音像资料的发展趋势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 以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应用, 将高校音像资料管理工作带入一个全新信息环境, 同时给音像资料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4.1 音像资料载体从磁介质逐渐向光介质发展。

在声像记录方式上, 磁记录向光记录发展, 模拟式向数字化发展。数字化技术已经成为近年来音像业快速发展的直接推动力。它具有占用空间小、存储时间长、存储环境要求低等优势。从发展历程来看, 每一次视听技术革新都带来音像制品的更新换代, 所以高校的音像资料积累过程也势必与高科技同步前进, 快速发展。

4.2 文化产业蓬勃兴起为音像资料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在高新技术推动下, 新兴音像文化产业层出不穷。目前我国拥有300多家音像出版单位, 出版能力为2.8万。具有很高收藏价值的音像制品日益形成了庞大的文化资源。为高校不断充实自己的音像资料库、为开展多元化服务工作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4.3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音像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已成为当今热门话题, 国际互联网的发展为音像资料的共享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物质基础, 促进了音像资源的开发深度和广度。一些提供免费或低价的音像节目下载的互联网站, 会越来越多地提供共享便利。因此利用互联网下载教学、科研所需要的音像资料为高校音像资料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与便利条件。

5 结束语

总之, 作为音像资料管理者应紧跟时代潮流, 善于把握各类新型音像技术的发展与传播方式, 不断拓展音像资源, 开拓创新管理方法, 建立符合现代技术条件下的服务模式, 使音像资料充分发挥为教学服务的使用价值。在科技不断进步的环境中, 迎接高校音像工作管理的新时代。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音像资料作为一种现代文献形式, 在高校教学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结合作者工作实际, 阐述了高校音像资料工作的资源开发与管理, 并对以后音像资料工作的发展趋势做了初步的分析。

关键词:音像资料,管理,利用,发展

参考文献

[1]孟广均.信息管理资源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

高校物业管理的趋势 篇3

关键词:高校后勤;社会化;市场经济

我国的高校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等学校在校生总规模逐年增大,从1999年的643万人,到2012年的将至3400万人,短短十来年时间,就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用几十年时间才完成的高等教育由精英到大众化的转变,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渴望及提高了全民的素质和文化程度。教育事业取到如此成功,与肩负着为高校教育、科研和师生生活提供可靠保障与优质服务的高校后勤工作分不开。

一、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背景

高等学校历来是大包揽形式的后勤管理体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不能适应和满足學校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弊端日益显露。一个高校,就是一个小社会。精力、经费、校园面积等投入不足,大部分院校都出现宿舍床位紧张、食堂就餐紧张、设备设施老化、水源不够、电力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高校的发展。高校后勤社会化势在必行。

1999年11月3日第一次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李岚清副总理在会议上明确指出了"当前影响扩大高等教育发展最直接、最迫切的问题,是后勤设施问题,这也是影响扩大高校招生最主要的制约'瓶颈',而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出路,也还是在于加速高校后勤体制的改革"。李岚清副总理还指出:"我希望在这次上海会议以后,在全国兴起一个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高潮,从根本上解决后勤体制不适应、设施落后的状况"。上海会议尤如一股春风吹遍全国各高等院校,从此高等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了起来。

二、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理论基础

2.1 产权理论。现代西方产权理论认为,配置社会资源的方式有市场、企业管理和政府直接支配3种,有效率的产权制度在于3种方式的合理界限,使总的交易成本降至最低。所谓交易成本,是获得准确市场信息、进行谈判以及经常性契约的费用。任何一种体制、组织在其运行过程中都要付出一定的交易成本,即使在同一社会制度下,由于体制不同,交易成本也会明显不同。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因为没有正确的价格信号及标准来度量高校所提供的服务质量,所以交易信息和监督合同执行的成本都相当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较规范的市场交易方式得到确立,价格开始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市场供给和需求,交易成本大大降低,高校后勤通过市场交易获得相应服务随之容易。同时,高校后勤低效率、高成本的特征逐渐凸显,当两者之和渐渐超过不断下降的市场交易成本,因此,通过改革,将高校后勤服务纳入社会服务的体系中,打破高校关起门办后勤的单一模式,建立新型的社会化后勤管理,综合社会和各高校资源,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使得交易成本降至最低,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道路,无疑有其必然性。

2.2 经济学资源优化配置理论。经济学理论让我们知道,在社会与经济发展过程中,发展与资源稀缺矛盾处处存在。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从宏观经济角度看,国家提出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改革背景是整个社会的 “大后勤”改革。长期以来,改革高校关起门的后勤,用经济学观点来看,旨在解决优化资源配置问题,且这种发展具有长期性,我们应当注重提高“实效性”,既要满足需要又要降低成本。

三、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发展趋势

正处在变革的高校后勤,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当前的形势,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后勤管理社代化新模式,对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与高校的长远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从全国高校后勤现状及特点分析,大致可分三种发展趋势。

3.1 高校后勤服务体系从高校行政建制中剥离出来。发达国家的高校历史悠久,管理经验丰富,后勤管理社会化较之我国而言,可谓之历时甚久。它们形成特色而又灵活的后勤管理体制大致可分为高校直接参与、专门机构负责、自办与引进结合等三种类型。因此,也给我国高校的后勤管理社会化提供一定的借鉴。各高校将后勤与学校规范分离,建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后勤集团,按照企业化的方式进行管理。对于后勤资源,可采用有偿使用(股份、合作)或无偿划拨(零租赁)等方式转交后勤实体,对学生宿舍、食堂等后勤基础设施的维修给予一定的资金帮助,使后勤实体在社会化初期能较快完成实力积淀。在“产权”问题上,推行后勤股份制公司的运行模式,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公司与学校的关系是公司与第一大股东的关系,集中力量,使得后勤资源得到最优质的优化配置,形成大服务、大市场、大生产、大经营、大后勤的联合体。

3.2 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呈产业化发展。多年的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实践说明,高校后勤要实现社会化,就必须要走产业化道路,完成事业型向产业型的转变。只有产业化才能消除高校后勤机构臃肿、员工积极性不高、营运及财务管理成本高等弊端。高校后勤实行高校物业管理,由领会教育方针、具有物业管理资质的公司作为高校后勤管理的载体,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全成本核算、实行专业化管理,以专业化的管理来满足高校对后勤保障体系日益增长的需求。

3.3 高校后勤社会化将呈现强强联合、向规模效益发展。现有的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可以参与市场竞争,探索有利于提高后勤保障水平、竞争能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形式,逐步建立产业化、专业化、集约化的保障型服务体系,与社会第三产业的发展接轨,增强高校的后勤保障能力,培养和发展一些能跨部门跨单位的、有较好市场竞争力的后勤服务中心或集团。类似于学生公寓建设及管理,由区域性大后勤集团行业化与专业化管理,可以发挥高校的人才技术优势,提高利益,降低成本,实现高校资源共享。

四、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工作重点

后勤管理社会化涉及到后勤服务供应、组织及管理体制。后勤服务组织主体化是关键因素,必须对外培育好市场,对内搞好机制,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高效精干的领导班子;二是建立科学的,与社会市场互动的高校后勤管理机制;三是建立人力、物资调剂机制。

参考文献:

[1]鲍田原.积极推进高校后勤改革[].高等教育研究,2001,5.

[2]施凤江,周滨,陈五星.市场经济学[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杨瑞龙.现代企业产权制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魏杰.现代产权制度辨析[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侯光明,冯序鹏等.中国高校后勤改革与发展论丛[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高校实验教学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篇4

摘要: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简要分析了高校实验教学的现状,提出了实验教学信息化建设对策,进而提出健全教学信息化的推动和激励机制、加强信息化硬环境和软资源的建设与利用、加强实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等对策。指出信息化是高校实验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实验教学的信息化改革研究和实践提出实现高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一般途径。关键词:高校;实验教学;教学信息化;趋势

教学信息化是指实现教学过程的信息化。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是教师借助教学媒介(教学材料、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组织起来的系统过程[1]。教学信息化的内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改革教学观念、运用系统化的教学设计方法,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来实现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的电子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信息化,从而拓展师生之间信息交流的渠道,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且要求 “把教育信息化纳人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2]。近年来,教育部加强了对实验教学工作和实验教学信息化工作的宏观指导,《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强化实践育人环节,提升实验教学水平”。实现实验教学的信息化不仅成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手段现代化的一个突破口,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科技的兴趣、提高综合素质和发展创新思维起着重要作用[2]。

高校实验室是教学、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基地。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实验室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得到了长足发展,不仅在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学校的发展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实验室在承担大学生的实验教学工作发回来主要作用,高校实验教学与理论课教学不同,受实验设备和实验人员等因素的影响,推行实验教学信息化有一定难度。实现和推行实验教学信息化似乎更难充分利用信息化的理念和手段促进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水平,是全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高等院校办学水平的有力支撑。为积极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主动适应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借助飞速发展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实现高校优质实验资源共享、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充分发挥高校实验室相关资源的优势和作用,对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实验信息化教学的现状

经过十余年的大力发展,高校实验教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高校校园网覆盖和接入速度均大大提升,访问互联网资源更加方便快捷。多媒体教室设备价格大大降低,高校多媒体教室比例极大提高。多媒体电脑、上网本、智能平板等计算机终端形式日益多样化且价格低廉,广大师生能够拥有自己的个人电脑,逐渐使移动教学成为可能。另外通过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积累了数量庞大的精品课网络资源和优质的视频公开课。

1、实验教学取得了长足进步

实验教学得到了普遍重视,实验室和实验教学的概念从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扩展到了经济与其他科学领域;实验教学成本大大降低;信息技术正逐步应用于实验教学。

2、教学资源重复建设。教学资源存在重复建设现象,缺乏有效的共建共享机制,部分教师过于担心课件知识产权,不利于共建共享优质资源。教学资源重复建设不仅反映在学校之间,甚至在一个学校的不同院系之间也存在。

3、硬件建设与教学需求脱节。教学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中过于追求高标准,没有认真考虑教学实际需求和用途,导致硬件建设投入性价比不高。有些先进的教学设备甚至很少使用造成较大浪费。

4、教学管理制度制约。教师深入开展信息化教学,需要在课堂教学之外花费一定的时间和学生进行网络互动,这无疑要占用教师的时间。但课酬计算、职称评定等管理制度并未考虑信息化教学方面的工作,这较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

5、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上述高校教学信息化的发展历程、现状及所遇到的瓶颈看,教学信息化基础虽然有了相当程度的积累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教师自身的信息化程度不够,同时缺乏相应的制度配套保障,从而制约了先进信息化设施对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

实验教学对实验设备、实验场所和时间的依赖性较强;实验教学资源的建设大多局限于教材的电子化、CAI课件的制作等;实验教学模式依然陈旧,一般采用教师讲解实验原理并演示实验步骤(程序)、学生按部就班做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的方式。这样的实验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二、实验教学信息化建设对策

实验教学信息化主要依靠两个因素。一是外因,即动力机制,如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教育体制、资金投入、教学的信息环境和人文氛围等方面;一是内因,即执行机制,如教学资源生产的电子化(虚拟化)、传输网络化和应用的共享化以及教学过程的虚拟化和数字化等。为此,提出以下对策。

1、健全实验教学信息化的推动和激励机制

上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加大对实验教学信息化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人力方面的投入,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和氛围,健全实验教学信息化的推动和激励机制。

2、加强硬环境和软资源的建设和利用,优化配置教学资源

教学软硬件资源必须根据专业和课程教学需求进行合理配置。硬环境的建设方面要加强多媒体教学设施、宽带网络、计算机的购进和配置。在软资源建设和利用方面,首先必须组织和规范有关教师搞好各种教学资源的生产、组织、传送和利用,如开发各种软件平台、多媒体素材(包括文字、图片、动画及教学音频和视频)、多媒体课件及优秀教学案例、电子教案、电子文献(包括图书和报刊杂志)的积累和建设。当然,软资源的建设,可以不拘泥于资源的数据量和体现的形式,但应尽量实现信息技术和教学目标的无缝结合。

3、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的信息化知识培训

要提高实验教学信息化水平,实验技术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网络信息技术知识与操作能力,加强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信息化素养成为一个重点[4]。实验教学信息化要求实验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还要熟悉信息技术;不仅要懂得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实验教学,还要能结合信息技术开展本专业信息化实验教学和其他相关研究;不仅要转变教学观念,还要接受信息环境给原有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挑战。可见,实验技术人员信息化知识培训的任务之重。

三、教学信息化是高校实验教学的发展趋势

教学信息化,通俗地讲,就是以信息环境的支持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主要特征,在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革新教学模式、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对传统教学进行改革的创新举措。实验教学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实验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方式。

引入信息化手段建设和管理实验室是目前高校实验室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实验室整体规划、资源共享、宏观监控、管理透明的建设目标的最好载体。以信息化手段建设和管理实验室能有效提高实验室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人财物方面的管理水平,缓解各种矛盾和压力,能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等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断促进实验室的全面发展。将这一工作做好、做扎实才能在更深层次上推进实验教学改革,才能更好地服务理论教学、科研工作,服务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高校物业管理的趋势 篇5

【摘要】21世纪,高校的会计电算化改革不断深进,会计电算化在高校会计工作中得到了全面的应用,对高校会计工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同时也给会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对此进行深进分析。

一、当前会计电算化在高校会计工作中的应用

(一)会计电算化在高校会计工作中的特点

⒈会计数据处理正确、及时,会计账务处理集中自动化

高校会计工作的基础是会计核算, 它主要通过填制凭证、算账、汇账、报账为高校会计工作提供正确的数据。会计电算化越来越受到各大高校的重视,运用会计电算化对会计资料进行猜测、分析,为高校会计工作提供正确的数据信息,进步了工作效率。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与发展改变了手工记账方式下会计数据的处理方法。会计电算化应用后,规范了高校会计工作,进步了会计工作的质量,会计数据处理更正确、及时。

会计电算化是高校会计工作现代化的必备条件,运用会计电算化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工作,充分发挥了会计电算化对高校会计工作的作用,进步了高校会计工作水平。

⒉实现了对会计资源的共享

会计电算化在高校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体现了对会计资源的共享。现在高校大多为综合性大学,实行的是多校区治理,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为高校财务处各治理科室和各校区财务室之间会计信息的交流提供了方便。

⒊高校建立了新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实行会计电算化后,会计事项处理的无纸化和无形化加大了高校会计工作的风险性,所以必须加强会计电算化系统下的内部控制制度。会计电算化实现后,建立了新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二)会计电算化在高校会计工作中的作用

⒈会计电算化应用后,选择好的会计软件,能及时、正确、快速查询各种会计数据

高校是一个庞大的综合系统,会计核算工作是很繁重的, 但又是必不可少的。以前在手工记账条件下,高校会计职员的工作压力是很大的。应用会计电算化后就不一样了, 选择如:复旦天翼、用友等优秀的会计软件,只要有满足会计查询条件就能很快查到会计数据、会计科目余额、发生额,查询会计记账凭证等等,满足了高校会计职员查询各种会计数据的要求。高校会计职员在需要时,可随时从计算机中查询到明细账,了解各部分的用度支出情况,使会计核算得以顺利实现。

⒉充分发挥了会计信息系统的治理功能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高校会计工作也趋向多元化, 高校经费已从国家同一拨款, 改为除了职员经费还是国家拨款外,其他大多要自筹的形式。在保证高校教学质量的条件下,为保证高校各项工作正常运转, 高校会计职员必须密切配合高校会计工作,对会计数据进行分析、猜测, 将会计数据变为有用的会计信息,完成多渠道筹集资金和有效使用资金、解决高校办学经费缺口大的题目,使教学科研及行政治理工作顺利开展。高校会计职员要发挥会计电算化的上风,密切配合高校会计工作,将会计数据变为财务信息,充分利用好会计信息系统的治理功能, 使高校会计电算化的重心从会计核算逐步转向会计分析、财务规划及猜测决策、资金运用与效益的评估等方面。

⒊进一步加强高校会计工作的一系列治理功能

会计电算化加强了高校会计工作的治理功能,实现了对会计数据的备份、恢复以及重建,保证了会计资料的完整。应用会计电算化后,高校会计工作实现了对会计岗位的公道分工,进步了会计工作的质量,并且其安全性、可靠性及保密性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会计电算化为高校会计工作提供了快捷方便的条件条件,实现了新的奔腾。

(三)实行会计电算化在高校会计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题目

⒈大多数会计职员对会计电算化知识的把握比较肤浅

在高校会计工作中,高校会计职员大多数只知道简单的会计软件操纵,会计电算化知识把握肤浅,一旦碰到题目就束手无策、无从解决,既降低了工作效率又浪费了工作时间。固然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和发展把高校会计职员从繁重的算账、报账工作中解脱出来, 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财务治理方面,但目前高校存在重视账务处理功能、忽视治理功能的情况,很多高校的会计电算化工作仍停留在账务处理阶段,会计软件的功能还没有全面开发、利用,会计信息没有得到充分公道的使用,没有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对高校会计工作的作用。

⒉没有实现从“小财务”到“大财务”的.转变

当前,大多数高校实行了会计电算化,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却不尽如人意,局限在会计核算、工资核算、学生收费系统、报表的自动天生等方面,实质上只实现了计算机代替原来的手工操纵,没有发挥会计电算化的真正作用。只重视形式上的会计电算化操纵工作而不抓实质的会计电算化治理工作,不能有效发挥会计电算化在高校会计工作中的积极作用。高校会计职员应在会计工作中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和分析,由重视监视转变为重视效益,并要加大高校会计工作的治理力度,实施学校的发展目标,为学校教学科研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为广大师生科学研究提供有力的经济保障。

⒊缺少会计电算化复合型人才

会计电算化应用后,高校会计职员专业知识的薄弱日益表现出来。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发展对高校会计职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把握会计专业知识、国家政策法规、相关的行业会计制度,还要把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财务软件的使用技术以及维护保养知识。但目前单一型的会计人才较多, 复合型会计人才较少, 这已成为高校快速发展会计电算化的障碍。

⒋原来手工记账条件下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逐渐体现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内部治理制度来规范会计电算化工作。目前高校固然已建立了会计电算化制度,但还不够完善,会计电算化基础治理薄弱、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同时,受高校会计职员结构、职业道德、素质等题目的影响,高校会计电算化治理制度存在一定的隐患。如何加强高校会计内部治理,建立完善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是目前高校会计电算化面临的重要任务。

(四)对高校会计工作中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题目应采取的对策

⒈必须更新知识,转变观念

高校会计职员应适应形势需要,努力把握新的会计工作方法,切实进步自身的素质,积极参与会计电算化工作,制定会计电算化发展规划,进步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水平。只有全面实现会计电算化,才能适应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⒉必须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改善会计电算化的运行环境

(1)要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运算速度快、存储量大的特点,使会计电算化在高校会计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制定高校会计职员岗位责任制, 制定各岗位的工作职责,明确会计数据备份制度, 制定病毒防治制度,确保会计电算化的安全高效。(2)要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的上风, 进步会计软件治理型的功能,完善会计治理信息系统。

⒊必须加强培养会计电算化复合型人才

随着会计电算化在高校会计工作中的应用,对高校会计职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会计职员既要熟练把握会计专业知识,又要把握相关的会计电算化知识,能够将会计电算化知识全面应用到高校会计工作中往,充分利用好财务软件,使会计电算化发挥最大上风。因此,要积极引进高水平的会计电算化人才,充实高校会计职员队伍。目前,高校需要一批既懂会计业务操纵又熟悉会计电算化知识,能解决高校会计工作中存在题目的复合型会计人才。只有这样, 会计电算化工作才能进一步健康、快速地发展,高校会计工作才能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⒋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更加完善

会计电算化内部治理制度是指高校建立起的一整套健全高校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治理制度,可为杜尽舞弊或欺诈发挥应有的作用。高校应该建立起一整套符合不相容会计职务相分离原则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还应建立起会计岗位轮换制度,以加强和完善会计、计算机系统的各部分和职员的治理和控制。

二、高校会计电算化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加强会计电算化基础工作的治理,为高校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目前,会计电算化正朝着科学、系统、全面的方向发展。我们必须加强高校会计电算化的基础工作,改进高校会计工作传统的治理方式,强化会计电算化在高校会计工作中的应用。

高校会计职员应具备扎实的会计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就能更好地应用会计电算化对会计日常事务进行处理,为进一步编制财务报告提供可靠的依据。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高校会计职员必须结合会计岗位的工作特点,熟练把握会计电算化软件的使用方法和会计软件的维护知识,保证会计信息和财务治理的安全可靠,为高校的发展提供财务治理保障。

(二)拥有大批会计电算化复合型人才,使其发挥出最大的效能

高校要加强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培养,使会计职员既把握扎实的会计理论和会计知识技能,还对计算机知识有深刻的了解, 快速、周到、全面地把握会计电算化的系统知识,培养出对会计电算化接受能力强的、既懂会计业务知识又有一定计算机水平的复合型会计电算化人才。时刻关注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这样才能加快会计电算化进程,进步会计电算化水平。

(三)高校会计电算化向网络化方向发展

在21世纪,互联网已渗透到高校的每个领域,会计电算化向网络化方向的发展将给高校会计工作带来一次质的奔腾。高校通过互联网和校园内部局域网建立一个相对快捷开放、实时方便的信息交流系统,为财务处和校内各部分之间,高校与外界之间保证畅通的信息交流提供了便利。例如,南通大学财务处开通了校内局域网络“南通大学财务处高级财务治理平台”,各部分单位可以通过这个财务网络系统查询本部分的经费使用情况, 各位老师也可利用这个查询系统查询自己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另外,这个系统还有工资查询的功能,方便了教职员工。

高校信息网络的建设使会计作为控制系统的本质日益显现出来,极大地进步了会计信息的利用效率。会计信息收集、加工和利用的手段发生了变化,从广度和深度上极大地扩展了会计报告的信息内容。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高校会计电算化向网络化方向的发展提供了保证。

三、结束语

高校物业管理的趋势 篇6

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高校学生的数量逐年增高。毕业大学生总量的几何性增加,与就业岗位需求的相应变动不足呈现出的矛盾,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目前,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自1998年高校“并轨”扩大招生以来,大学应届毕业生人数从2001年的114万激增至2010年的631万。两会期间,大学生就业又成为代表、委员和社会舆论所关注的焦点。去年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代表、委员对大学生就业给予的关注是空前的。仅教育部就收到关于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建议、提案达200多件,涉及完善配套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鼓励大学毕业生参军入伍、服务外包企业吸纳毕业生、强化就业创业指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等多个方面。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农村就业并提出多项鼓励政策。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仍十分关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现代化建设中未来之栋梁。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就业,涉及千家万户的生计和发展。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妥善解决就业问题尤为重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相继出台了若干政策和文件,党的十七大更是提出就业问题是“民生之本”。

一、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 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这其中既有社会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原因。及社会舆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就业过高期望值,与严峻现实的落差的矛盾。

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大中型企业与外企一直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首选,符合中国社会的传统就业观,进入这些部门或是行业就意味着手握“铁饭碗”。其中尤其以公务员考试竞争最为激烈。

公务员有着良好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整体保障水平至少是一个“铁饭碗”状态,尤其是国家公务员职位的稳定性,是最让考生心动的。公务员考试也符合“学而优则仕”传统观念。加上现在大学生就业情况不佳,公务员便成为最令高校毕业生羡慕、最受追捧的职业。据初步统计,2009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报考人数突破百万,远远超过2008年的80万大关。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考上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被称为“金饭碗”,直辖市或省级公务员是“银饭碗”,地市级是“铜饭碗”,镇街道一级最起码也是“铁饭碗”。于是,出现了一批“考碗族”,他们狂啃考试书籍、搜寻考试信息、交流考试经验、参加培训速成班,不惜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争着抢到一个属于自己的“饭碗”。2009年的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激增,各职位平均竞争比例为73:1,最热门职位的竞争率也是三年来首次超过4000:1。

二、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新增劳动力数量逐年增加,但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有限

据劳动保障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据统计,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超过630 万人。高校毕业生人数总量持续上升,而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没有明显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仍是当前最突出的矛盾,过分集中在东部地区和大城市,而中西部地区及农村、基层缺乏人才的矛盾没有得到缓解。

(二)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存在弊端

高校专业的设置和人才的培养,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求。具体表现在:(1)盲目扩招。一些高等学校不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实际情况科学定位,在发展过程中一味求大求全。我国的高校入学率已达到21%以上,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都是罕见的,而部分地区和高校仍在扩招。(2)单纯重视理论知识的教授,缺乏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更多的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都提出了应聘者要具备工作经验的要求,使刚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望而却步。经过调查走访广大学生对就业难问题的原因探讨,一半以上的被调查学生认为自身素质(包括知识积累深度、专业技能运用能力、人际交际能力等)达不到社会要求。由此可见,高校应该在学生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联系相关的单位,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在实践中增强实际操作能力,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3)脱离市场对人才需求变动。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高校在招生的时候对已经被社会淘汰或冷谈的专业进行相应的调整,专业的设置要结合社会需求实际,尤其文科专业必须紧贴社会发展趋势。教育部门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对人才布局、结构、层次作出事先规划和需求预测,并在高校专业设置时进行必要的参与。劳动部门应对人力资源市场企业需求信息和失业人数的结构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把这些信息及时传递给高校,使其适时进行专业和课程改革。

(三)传统观念仍然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

高校毕业生要认清社会需求和就业形势,及时转变就业观念,摒弃不切实际、好高骛远的就业观。大学生就业应面向基层,避开大城市、发达地区就业难的实际情况,抓住西部城市和基层急需大量人才以及中小民营企业潜在的就业机会,到中小城市、西部地区发展。此外,大学生还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勇于创业”的就业理念。

(四)歧视现象

世界各国均立法禁止就业歧视,以保证平等就业。我国也出台了禁止就业歧视的法规。但在实践中,歧视现象仍普遍的存在。如性别歧视、年龄歧视、政治面貌歧视、户口歧视、“乙肝”病毒携带歧视等。

三、高校大学生就业趋势分析

(一)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仍是择业热点

2011年国家公务员报名工作已经开始启动了,初步统计报名人数比去年增加了七成,岗位竞争比例最高的达到了1558:1。“金饭碗”让众多高校毕业生趋之若鹜。传统的就业观仍然对高校毕业生的择业方向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二)到基层工作将成为就业的新热点

国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已经实施了九年,全国许多省份也实施了地方大学生志愿服务计划。由于政策的推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到基层去服务社会、锻炼自己。辽宁、河南、河北等省份还实施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胡锦涛总书记在与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团十五大部分代表座谈时讲到“奉献是崇高的精神境界,是美好的人生追求,也是成就事业的前提。青年要自觉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无私奉献社会,艰苦奋斗,不懈进取,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无悔的青春、永恒的青春。”随着宣传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工作。根据统计数字显示,2005教育部直属高校和中央其他部门所属院校到西部及省直就业的人数比2004年增加了10.84%。2010年5月23日,北京团市委、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联合发布《2010年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与2009年相比,今年愿意去西部、基层等艰苦工作岗位的人群比例明显增加。根据2009年的调查,明确表示不愿意去西部与郊区求职的占36.95%,“可以考虑”的为31%。今年明确表示不愿去基层等艰苦岗位工作的只有23%,有45%的人表示“可以考虑”。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截至2009年9月1日,“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项目共招募毕业生32万余人,同比增加17万余人。

城镇人口的饱和与就业岗位的有限也将促进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到西部去开拓自己的事业。经过实践证明,有基层工作经验的人员在今后工作岗位中会有更广的发展空间。因而,今后一段时间内,到基层工作必将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个主要方向。

(三)择业地点重心将发生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一直持续着。东南沿海及大城市涌进的人才逐年递增,竞争压力也随之增长。在就业高压力下,高校毕业生开始将目光转向中西部、小城市及农村,那里有较广的发展空间。随着东部沿海及大城市岗位需求的饱和,以及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基层就业,必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地点重心的转移。

(四)自主创业将成为新的就业增长点

大学生创业活动最早始于美国。1983年“校园创业计划”竞赛活动起源于美国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此后又有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十多所大学每年举办这种活动。雅虎公司就是在斯坦福大学校园创业的气氛中诞生的。从1990年到现在,美国每年都有五六家新的企业从大赛中诞生,并且有相当数量的“创业计划”被附近的高新技术企业以高价买走。在国内,清华大学创业者协会首开创业先河,于1998年举办了首届清华创业计划大赛活动。1999年底,由全国200余所大学共同发起,清华大学承办的首届“挑战杯”中国高职生创业计划竞赛,FanSo是此次大赛最为耀眼的明星。FanSo总裁鲁军和网站总监刘颖获得清华大学的休学创业申请,成为中国大学生休学创业的第一人。

在创业资金和政策方面,政府也给予支持。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关于对从事个体经营的有关人员实行收费优惠政策的通知》中规定:毕业3年以内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凡从事个体经营((除建筑业、娱乐业以及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用权、广告业、房屋中介、桑拿、按摩、网吧、氧吧等,下同),自其在工商部门首次登记注册之日起3年内免交有关省政府及省财政、物价部门批准设立的登记类、证照类和管理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辽宁省对大学生和科技人员在高新技术领域实现自主创业的,每人最高贷款为10万元。在创业指导方面,我国的创业教育实践也在不断发展。共青团中央、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共同倡导发起青年创业教育项目——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该项目参考英国的青年创业国际计划,扶助青年创业的模式,动员社会各界、特别是工商界的力量为青年创业提供咨询以及资金、技术、网络支持,帮助青年创业。

四、结语

高校物业管理的趋势 篇7

1. 高校仪器设备档案工作管理体制的调整。

改革开放以前, 天津高校一般设立文书档案室 (多隶属于党委办公室) 和技术或科技档案室 (多隶属于校长办公室或科研处) 作为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 仪器设备的管理、申购等文件属于文书档案范畴, 仪器设备开箱验收、使用维修等文件属于科技档案范畴, 还有为数不少的高校将仪器设备开箱验收、使用维修文件存放在仪器设备管理部门, 甚至分散在设备使用者手里, 散失严重, 这种管理体制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中期。在一个学校内分设文书档案室和科技档案室, 不仅造成领导力量分散, 难以进行全面规划, 不利于档案的利用和规范化管理, 也影响了档案保管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制约着高校档案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国家教委、国家档案局于1987年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档案工作的几点意见》, 提出要调整档案工作管理体制, 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 从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 天津高校开始建立了档案馆或综合档案室, 集中统一管理全校档案。这是一次天津高校档案工作体制在较大范围内的调整, 也是从分散管理体制到集中管理体制的调整, 从而加强了各校对档案工作的统一领导, 也方便了对档案的管理和利用。以学校档案机构为核心, 以职能部门档案工作为基础的档案管理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转, 保证了高校档案工作在健康、合理、有序的环境下开始了良性发展。

2. 高校仪器设备档案资源建设取得新成果。

加强档案资源建设, 是档案事业保持强大发展后劲的重要基础条件。改革开放以前, 天津市各高校仪器设备档案收集范围绝大多数是管理性的文件, 仪器设备开箱验收、设备管理维修记录等馆藏极少, 载体以纸质为主。改革开放以来, 各高校档案的门类、内容、载体都得到了极大丰富。相对以前高校档案门类和载体单一、馆藏匮乏的局面有了根本改变, 根据“六号令”的规定, 仪器设备档案成为与教学档案、科研档案平行的一个档案门类, 同时明确了设备申购阶段、设备开箱验收阶段、设备管理和使用维修阶段和设备报废阶段等环节需要归档文件材料的内容、归档时间等相关要求, 可操作性强, 对加强高校档案收集和设备档案管理工作起到了规范作用。在归档文件的载体方面, 明确指出文件材料应包括纸质、照片、录像带等各种载体形式。现在, 光盘、实物、电子文件等其他载体形式的档案极大丰富了仪器设备档案的载体形式,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高校优势和馆藏特色的仪器设备档案资源体系逐渐形成, 为进一步发展档案事业, 更好地服务于高等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

3. 高校仪器设备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前, 查阅仪器设备档案要靠案卷目录、检索卡片等手工检索, 仪器设备使用部门愿意自己保管随机资料, 因为到档案部门查询不方便。改革开放以来, 高校校园网的建设和学校办公管理系统的开通为学校仪器设备资源建设搭建起一个现代化的工作平台。现今, 天津高校已全部使用计算机管理档案, 从一般的档案管理到文档一体化管理, 从封闭的单机管理系统到档案网络管理系统, 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天津市各高校档案部门现阶段工作的重点。仪器设备档案作为高校档案的重要内容, 其中大型稀缺重要仪器设备档案的数字化工作成绩喜人, 为建设数字档案馆奠定了基础。档案的检索途径与检索方式由手工检索发展为计算机案卷级、文件级、全文检索, 网上立卷, 异地检索, 网上借阅成为现实。

4. 高校仪器设备档案的利用服务取得新突破。

1987年, 《档案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国家档案馆保存档案的开放要求。从此, 高校档案开始从保密机密逐渐走向公开开放。档案利用服务工作的这一重大突破, 促进了档案工作由封闭、半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1) 立足高校, 服务高校。自教育部实施高等学校“985”工程、“十五”、“十一五”综合投资规划以来, 在仪器设备购置“与教学科研需要同步、与学科发展水平同步、与创新团队建设同步、适用够用、适度超前”的原则指导下, 天津市高校投入仪器设备在数量上大幅增长, 办学实力明显改善, 在产生高水平科研成果和论文发表, 推动学科建设和学科群的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大量仪器设备的引进, 如何管好用好仪器设备, 使其发挥最大效益, 成为高校仪器设备管理和档案管理的重要课题, 陈旧的、落后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 会影响和制约其效益的发展。为此, 高校把强化仪器设备管理与资源整合作为增强办学实力的重要内容提上日程, 我校档案馆将学校价值1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的厂名、型号、规格、价格、存放地点等原始资料录入《天津工业大学档案管理系统》, 建立了大型仪器设备档案信息数据库, 将电子文件和随机光盘等电子信息同步导入该数据库, 为设备资源利用开发服务, 方便师生利用校园网查询各种仪器设备的相关档案资料的实际需要, 通过各实验室、研究室资源共享, 推动了学科交叉与合作研究, 提高了仪器设备的有效利用和投资效益, 促进学科和专业实力得到了更快的提升。 (2) 拆除围墙, 共享服务。向社会开放是高校档案部门立足服务学校、开拓档案业务范围的重要尝试与实践。天津市高校档案工作委员会以天津市教委建设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协作共建网为切入点, 正在将各校价值10万元以上, 或单价不足10万元, 但成套或配套价值在1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档案进行整合, 通过天津市高校档案工作信息网站平台实现高校仪器设备档案资源的共享, 同时, 积极参与天津市教委大型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的建设, 将大型仪器设备档案管理数据库及其系统功能要求镶嵌其中, 这样, 全市各高校的大型仪器设备的分布情况、测试范围都能在网上显示, 并能网上预约, 实现地方内资源共享, 通过仪器设备档案数据管理模块, 可以查阅仪器设备的随机材料、使用情况等相关信息, 由此突破瓶颈束缚, 以仪器设备档案共享有效解决档案资源存在的分散性、孤立性与社会对档案资源获取要求之间的现实矛盾, 使仪器设备的使用实现最大化、共享化、快捷化, 在此过程中高校档案部门既能取得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又扩大了影响力。

5. 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得到空前提高, 各校培养和吸收了一批素质较高的档案工作专职人员。

当前, 天津市高校档案工作人员队伍开始呈现以下特征: (1) 知识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一些学校档案部门拥有档案学、历史学、管理学、情报学、计算机软件等各类专业人才, 通过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和法律学习等形式, 法律、经济等知识得到进一步充实, 初步形成了一支与学校档案服务工作相适应、具有较高素质和综合实力的创新团队。我校利用日本产色谱仪仪器设备档案, 向厂家索赔成功, 用其赔付款建成系级计算机房。 (2) 具有专业性的特点。从传统的编目、编研、编纂到现在的全方位、多层次、现代化的档案服务, 档案服务工作的专业性、学术性、广泛性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高校档案部门正在成为档案系统及各校开展科学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 (3) 初显高学历的特征。一批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充实到档案工作队伍当中, 为高校档案工作带来新的活力。实践表明, 以学校档案部门为主力建设或完成的校史馆、博物馆、展览馆, 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课题等都是以高学历的档案服务工作者为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天明.试论高校档案馆的主要功能及其实现[J].兰台世界, 2006 (4) .

[2]李岩.论高校档案馆的发展[J].兰台档案, 2007 (5) .

高校物业管理的趋势 篇8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趋势

针对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各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出现了很多可喜的变化,主要呈现以下趋势:

1.机构健全化

管理机构不健全是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混乱的一个重要因素。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很多高校没有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依然是分块管理,如房地产是一条线,归后勤处管理;一般设备是一条线,归设备处管理;教学与科研设备是一条线,归教务处管理;文献资料是一条线,归图书馆管理等。其结果就是资产管理上不能形成一盘棋的局面,学校的全部国有资产划分成若干块进行管理,而各块又自成体系,相互独立。有些高校虽然设立了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但职能并不明确。部分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等资产没有被纳入职能部门的管理范畴。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仍缺乏统—性,国有资产管理的权限仍是分散的。由此,造成了管理不到位、职责不清、各自为政的局面,导致了国有资产的流失、浪费和闲置。在出现问题后,各部门之间更是相互推诿、相互指责,最终不了了之。

要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首先必须建立—个强有力的管理机构,负责管理全校的国有资产。在这方面,很多学校借鉴了当前国有资产改革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进行了大胆而有成效的改革。比如,山东大学于2004年1月撤消了产业处,将原产业处经营性资产的管理职能与资产处的产权和公房土地管理职能合并,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处,统一管理全校有形与无形、固定与流动、事业与经营的各类国有资产。同时,学校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下设国资委办公室,其职能由国有资产管理处代行。国有资产管理处作为学校资产管理的归口部门,负责沟通、协调各类资产管理相关部门,对学校各类资产实施统一的监督和管理。

机构健全化不仅体现为国有资产专门管理部门的建立,而且表现为高校资产管理体系的确立。只有确立了权责分明、保障有序的资产管理体系,才能使高校资产管理部门的职能得以有效发挥。例如,黑龙江大学建立了在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资产分级授权管理体系:(1)对仪器设备、家具等固定资产采用三级管理体系:一级资产管理是在学校主管校长领导下,由资产管理处负责行使职能;学院(部、处、所、中心等)为二级资产管理体系;系(实验室、实验中心、科室)为三级资产管理单位。(2)对机动车辆、行政办公用房采用二级管理体系:一级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由资产管理处代行具体管理工作;二级为专项资产管理机构。(3)对于低值耐用类资产采用二级管理体系:由资产管理部门直接对使用部门进行授权,使用部门在授权范围内履行相应的管理职能,并直接接受资产管理部门的监督。

2.机制科学化

产权不清、制度不健全和监督不力等机制问题也是制约高校国有资产改革的重大障碍。国有资产产权不清,使得部分学校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投入时得不到合理补偿,使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得不到保证,更谈不上增值,甚至还使某些单位及个人利用这部分资产为自己谋取利益,使学校的国有资产变相流失,蒙受损失。管理制度不健全,更是使得国有资产的使用、转让和置换等无章可循、程序不规范,很容易导致土地、资金等国有资产的流失和被侵占。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督制度和监督机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职能发挥得不到有效监管,形同虚设,甚至为个人谋取私利提供了便利。因此,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改革必须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

机制科学化首先体现为明晰地界定产权。很多高校根据《国有资产产权界定和产权纠纷处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法规,对学校国有资产的产权进行了界定。如,有的高校在后勤转制过程中按照资产评估或实物登记的方式界定产权关系以及确定资产价值。后勤转制后,按照国有资产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的原则,即“学校对划归后勤服务公司的资产拥有所有权,公司对划归的资产拥有使用权”,明确产权关系,实施产权管理。学校以出资者的身份,把后勤资产注入后勤企业,成为企业资本。或以有偿租赁、无偿借用的方式为后勤企业使用,推动资产的合理配置,继续有效地提升学校国有资产的效益。

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是机制科学化的重中之重。它是维护资产的完全、完整,维护学校作为出资人的利益,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的根本保证。总体而言,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应包括这样几方面的内容:(1)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制度;(2)国有资产购置、验收、使用、保管、维护、检查制度;(3)国有资产损失赔偿惩罚制度;(4)国有资产处置制度。都分高校借鉴他校成熟的经验和方法,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构建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体系。如,曲阜师范大学先后制定实施了《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等10多个规章制度,各个学院也制定了具体的国有资产管理规章,基本构建了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框架,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制度和程序保障。

建立并完善资产管理监督机制是机制科学化的重要环节。很多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就是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最高监管机构。该委员会的主任一般由校长兼任,副主任由主管国有资产、财务和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担任,成员由规划、财务、审计、纪检、后勤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通过运用行政和法律等措施,对各单位的国有资产日常管理进行严格监督;对学校的国有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做好账目调整工作;对各单位国有资产使用效益情况进行科学考核;接受上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适时监督等。

3.管理信息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联合办学、跨地区办学等新型办学模式的出现。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资源总量急剧增加。周济部长在2004年教育工作会议上讲到学校管理工作时强调,“随着形势的发展。现在我们学校的规模显著地扩大,资金、财产大幅度地增长,办学形式也日益多样,这就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无序现象,迫切要求我们加强规范化管理,保持教育工作的正常秩序。”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合理分配国

有资产、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国有资产动态管理是高校国有资产改革的迫切任务。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撬上有力的翅膀。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有利于实现国有资产信息资源共享,有利于强化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有利于加强国有资产校内外信息交流,有利于防止国有资产浪费、闲置和流失。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是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必然趋势。部分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较有特色。比如,黑龙江大学先后开发了“黑龙江大学固定资产综合业务系统”“高校资产条形码管理系统”“中国教育装备信息检索系统”和“固定资产年度清查管理系统”等。

一般而言,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网络系统处理的信息主要有:(1)国有资产动态信息。这是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信息主体和基础,可反映出高校国有资产的总体情况和详细信息。(2)国有资产的共享信息。各校内单位闲置或工作量不饱满的国有资产,特别是大型、精密仪器设备信息通过网络进行公布,实现共享。(3)国有资产信息的汇总、统计、打印。(4)其他共享及交流信息。这包括同种或相近类型的国有资产资料或实验参数等信息共享与交流。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管理思想与先进技术的有机结合。由必备网络设备、计算机硬件设施、软件系统等组成的信息网络体系,必须融合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思想。单纯的技术进步是设有意义的,只有结合到某一实际的应用领域中去才能真正发挥作用。第二,实时性与准确性的高度统一。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实现了动态管理,各国有资产使用单位的管理人员可根据国有资产的最新情况,在网络上随时进行数据维护。既避免了费时费力的统计和清查工作,又能始终保持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第三,经费投入与效益获取的有效平衡。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建立科学的信息管理模式,其投入也是巨大的。因此,应把效益作为一项硬指标来衡量网络管理系统,促进它发挥出应有的潜能,形成投入-提高—再投入—再提高的良性循环。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目前,各高校正在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新方法和新模式,并且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现在的管理状况仍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改革若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必须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正确认识高校国有资产

高校国有资产是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对象。正确认识国有资产的含义,是管理有效实施的前提。部分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之所以问题多多,就是因为学校对自己的国有资产的含义认识不清。根据《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二十九条规定,高校资产是高等学校“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第三十条进一步规定“高校的资产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规定:“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管理,坚持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原则,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由此可见,高校的国有资产具有所有制性质公有化、表现形式多样化、占有形式多样化和总量值动态化的特点。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应注意厘清各种形式的国有资产。目前我国高校国有资产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1)国家拨款;(2)学校创收;(3)接受社会赞助和捐赠;(4)各经营机构自购资产;(5)土地、房产、仪器设备、家俱、图书资料等固定资产;(6)校名、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7)产业发展中,一部分国有资产由非经营性资产转化为经营性资产。

其中最后两种形式的国有资产应是今后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特别关注的对象。无形资产包括商誉、专利、生产技术等没有实物而能产生经济效益的资产。这部分资产一些大的院校管得比较好,而规模小一些的院校就有些欠缺。例如,清华大学就非常重视无形资产的管理,2006年“清华大学”已经成为高校中的第一个驰名商标。高校必须十分重视对知识产权、专利权等无形资产的管理。这对解决知识产权纠纷、提高科技成果向经济效益的转化均有重要作用。此外,大多数高校的经营性国有资产往往只包括校办产业的国有资产,而后勤服务部门所占有的国有资产中实际上在进行经营活动的资产并未纳入其内。要顺利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必须将这部分资产纳入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范畴。

2.注重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

队伍建设是提高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水平的关键。因为好的管理是好的管理机制与好的管理人员的结合。高校国有资产管理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是学校资产管理的中坚力量。建设好这支队伍,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至关紧要。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人员不仅应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而且要具有过硬的专业本领、熟悉资产管理程序、业务能力强,还要具备一定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并成为研究型管理者。

要提高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的素质,首先应重点加强日常的学习和教育。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人员的学习和教育,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政治思想上的学习和教育。通过集体学习、小组讨论和个人自学等形式的政治学习,帮助工作人员提高政治思想素质,提高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认识,增强工作责任心。另一方面是专业工作能力的学习和教育。国有资产管理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如资产评估、市场营销、房产构造、设备性能、财务核算、计算机应用等相关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的知识虽不是要求很深但要求较广。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人员应扎扎实实学习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不断探索、总结和创新。

其次,应注重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是管理工作的—个新领域,面临诸多的问题和挑战。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研究和探索,才能对国家政策、当前的改革形势和学校的国有资产管理现状有清楚的认识,才能找出一条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好路子,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最佳支持。这一工作的持久性和艰难性不言自明,特别要求管理人员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而这种可持续发展能力就来源于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因此,各高校及相关部门应通过加大财政支持、科研奖励等措施,积极鼓励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的科研,并通过短期培训、承担课题等具体形式,使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的素质不断得到提升。

上一篇:政府新媒体产品方案下一篇:游戏让我着迷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