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艺术成就(精选8篇)
“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表现着诗人对艺术的热爱和苦心追求的精神;“毫发无遗憾”、“新诗改罢自长吟”,这表现着诗人的辛苦锤炼和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又是表现着诗人不仅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而且还具有渊博的知识修养。正是经过这样辛勤的努力.杜甫在艺术上拥有多方面的才能。无论是五言、七言、古体、近体,在他的手里莫不精工锤炼,卓然成章。
杜甫的诗歌又继承和发展了从《诗经》以来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而达到空前的高度。他的诗充满了强烈的现实生活气息,笔调客观严谨,在叙事写景时不仅是忠实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情况和历史气息,甚至以年月人诗,以增强写实的气氛。毋怪前人对他这种精确地反映生活的创作态度,盛赞为“穷极笔力,如太史公记传”
现实主义是杜甫创作的主要特色,但是,诗人也有不少浪漫主义的或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好诗,如他的名篇《饮中八仙歌》、《洗兵马》、《梦李白》、《古柏行》、《蚕谷行》、《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后部等等都是。
杜甫诗歌在艺术上的另一个特色是:具有十分鲜明而独特的创作风格。他的风格主要表现为:深沉凝重,或者如他自己所说的“沉郁”。这种风格,是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个性以及时代特色的有机统一。但是,在这种风格的基调上,诗人的创作又呈现着多种多样的风采,或雄浑、或悲壮、或奔放、或瑰丽、或质朴、或古简、或轻灵,无不达于胜境。
杜甫的诗歌在语言艺术上的成就,也是非常突出的。他除了前面所说的“为人性癖耽佳句”之外,又在《戏为六绝句》中说:“清词丽句必为邻。”这说明他在掌握语言的艺术上用功很深。总的说来,杜甫诗歌语言的特色是:精工、稳重、有力而又时有出人意外的神妙。读他的诗,绝少平滑松脱之感,而是在铿锵紧凑之中,使人感到辞警意丰,笔无虚设。
杜甫在诗歌创作艺术上的成就,还表现在他卓越地掌握了中国语言的声韵。他常根据诗的内容和情绪,采用与之相适应的韵律,更大地发挥出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他的诗不仅具有形象的美,而且具有音乐的美
在古今中外诗坛上,杜甫的诗篇别具一格,独占鳌头。无论是在艺术手法上还是在思想内涵上,都可谓前无古人后启来者。诗中虽没有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浪漫主义,但胸中充满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和伟大抱负又岂是李白的浪漫主义所能媲美的?但是腐败无能、奢侈腐化的大唐统治者却视而不见,使杜甫留下了“青明却垂翅,蹭蹬无纵鳞”的愤慨,将自己的壮志难酬、怀才不遇之情一泻千里,抒发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杜甫,诗歌艺术
诗圣杜甫是唐代诗歌的集大成者, 又是唐代诗歌的革新者。他曾以饥寒之身咏怀济世之志, 处穷困之境而无厌世之情。他的诗作最显著的特点是社会环境与个人生活的密切结合, 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在诗歌创作中, 他运用精炼的文字、浪漫的想象, 或夸张、或写实的手法, 恰当的用典, 精妙的表现技巧创造出优美的意境, 来表现或反映一定的主题思想, 借此表达诗人的观念、感情和态度。因此, 杜甫对唐诗艺术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其诗歌不仅限于沉郁顿挫一个特点。胡震亨说杜甫的诗“精粗巨细, 巧拙新陈, 险易浅深, 浓淡肥瘦, 靡不毕具” (《唐音癸签》卷六) 。本文就杜甫在诗歌创作中的意境美谈谈其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 是指抒情诗及其它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艺术境界, 这种艺术境界由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环境交融而成的意蕴和形象, 其特点是描述如画、意蕴丰富、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有着超越具体形象的更广阔的艺术空间。杜甫善于体贴物情, 将物情与我情融合起来, 运用多种艺术手法, 使意与境浑, 心与物共, 将情思与景物融为一体, 创作出一幅幅悲凉凄清、热情崇高、明丽鲜艳、和平静穆的优美画卷。
杜甫的一生是与时代紧密结合的一生, 是忧国忧民的一生。他的盛年正值唐王朝江河日下之际, 安史之乱打碎了唐帝国的黄粱美梦, 惊破了唐玄宗的霓裳羽衣曲。国家的倾覆, 民族的多难注定了诗人悲凉凄清、沉郁苍凉的诗风。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是感情比较直露, 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 也就是移情入境。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在《春望》中, 诗人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 接触外界的物镜, 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 又借着对外境的描写将它抒发出来, 使它带上强烈的主观色彩, 具有浓郁的诗意。杜甫在这里即是表现的正是有我之境, 在诗中作者看到的是:国都沦陷, 城池残破, 虽然山河依旧, 可是乱草遍地, 林木苍苍。一个“破”字道出了诗人国破家亡的感慨。此处明为写景, 实为抒感, 寄情于物, 托感于景, 为全诗营造了一个悲凉凄惨的意境。
杜甫虽然有悲观的时候, 但他却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 坚强乐观是构成杜甫性格的重要方面。诗人在创作中主要营造昂扬激烈、热情崇高的诗歌境界, 来展示自己苍茫雄浑的诗风。杜甫虽身逢乱世, 但毕竟是从盛唐走过来的, 盛唐的雄风时时吹拂诗人激荡澎湃的心胸。杜甫生于唐睿宗天元年间, 开元元年他才两岁, 可以说他是和开元盛世一同生长起来的。诗人从小就才情四溢, “七龄思即壮, 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 有作成一囊。性豪业嗜酒, 嫉恶怀刚肠” (《壮游》) 。杜甫二十多岁游吴越, 过了八九年的豪爽生活, 盛唐时代赋予了他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一首《望岳》, 诗人借景抒情, 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 展现了一个境界开阔、雄浑的意境, 塑造了不怕困难, 敢于攀登绝顶, 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高大形象。《房兵曹胡马》是一首咏物言志诗, 诗风超迈遒劲、凛凛有生气。诗人以马喻人, 用蓬勃向上的精神体现志士的壮志雄心, 诗歌的意境开阔深远, 反映了诗人青年锐意进取的建功立业精神。
即使是在战乱之中, 诗人那种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也一点没有改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誉为杜甫“生平第一首诗也” (浦起龙《读杜心解》) 。此诗以饱含激情的笔墨, 抒发了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心情, 如万斛泉源, 出自胸臆, 奔腾直泻, 其诗歌充满了欢快热烈的意境。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但同时又是一位非常热爱生活的诗人, 他十分善于发现生活中光明的、美好的、善良的事物, 这一人格特点使杜甫创作出了许多明丽鲜艳、清新爽快的诗歌, 这些诗主要集中在他的一些写景诗、田园诗及交往诗中。他以诗人的热情和敏感去感受生活, 用蘸满热情的诗笔去描绘它们。在他的笔下, 春雨、秋花、细麦、娇莺都和他建立了亲切的朋友关系, 充满了蓬勃的生趣。如:
鹅儿黄似酒, 对酒爱新鹅。引颈嗔船逼, 无行乱眼多。
——《舟前小鹅儿》
把鹅儿写的天真烂漫, 好像一群正在游戏的儿童, 多么逗人、多么可爱。
二月六夜春水生, 门前小滩浑欲平。鸬鸶鸂鶒莫漫喜, 吾与汝曹俱眼明。
——《春水生》
诗人使用纯口语, 写春水漫生、水禽嬉戏, 诗人也如欣喜的水鸟一样, 也感到了春光的召唤。杜甫就是这样运用充满感情的语言, 去表现大自然中健康的、富于生活情趣的东西。在一首《春夜喜雨》中, 诗人更加描绘了春雨的可贵及诗人的喜悦: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诗人用流水对, 把春雨的神韵灵活刻画, 巧妙地运用拟人、对比等具有较强表现力的艺术手法, 赞美春雨的体贴人意, 适时而来, 不声不响地给人们送来了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 通篇不用喜悦欢愉之类词汇, 却透露出喜悦的气息、明快的情调。闲适情趣、安静明秀的诗作在诗人的作品中也不少, 如《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去郭轩楹敞, 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 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 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 此地两三家。
鱼鸟自得其乐, 在一片宁静的氛围里, 生一份闲适愉悦情思。“水流心不竞, 云在意俱迟” (《江亭》) 。“仰面贪看鸟, 回头错应人” (《漫成二首》其一) 。“野船明细火, 宿鹭起圆沙” (《遣意二首》其二) 。“芹泥随燕嘴, 花蕊上蜂须” (《徐步》) 。“仰蜂粘落絮, 行蚁上枯梨” (《独酌》) 。这些都是萧散心境、闲适情趣的产物。
杜甫是一位多才的诗人, 虽然他不像王维那样“万事不关心, 晚年惟好静”, 但在他的作品中毕竟也有一些描写雪月残云, 展示和平静穆意境的诗作。
江月去人只数尺, 疏灯照水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 船尾跳鱼泼刺鸣。
——《漫成一首》
“生命意识是对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新课程的推行使之在久被遮蔽中得以澄明。教师应当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开掘生命和体验生命,养成一种恒久的生命情怀。”[1]反思我们现在的诗歌教育,多“术语”化解读,缺少深入细致生命体验,忽略对作家深入的体察,也就发掘不出作家个性化所在。诗人袁宏道在诗中戏言:“自从老杜得诗名,忧国忧民成儿戏”《显灵宫集诸公以城市山林为韵》,可谓一语命中。
杜甫诗歌的动人之处,主要体现在强烈的生命意识方面。具体而言,一是对个人价值与理想的坚持;而是对生活、生命的关注、细致敏锐的体验。这种生命意识也造就了杜甫诗歌中景物描写的独特个性。
二、对人的价值与理想的坚持
我们可以从杜甫的“葵藿倾太阳”的诗句中感受到杜甫的一片赤子之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种儒家积极的政治理想,在经历过国与家的动荡漂泊后,依旧流淌在杜甫的诗歌里。杜甫《登高》中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是其中之一。这个“来”字是指向作者和读者的,它不是过客冷眼旁观,也不是超然物外的淡漠,而是感受到的了长江奔涌冲击力,体现了杜甫晚年在老病孤穷的处境中强烈的生命意识。时年杜甫原有肺病,又添风痹,左耳偏枯,右耳已聋,正所谓“乾坤一腐儒”,然而,天地之间,又能有几个这样执着的“腐儒”?漂泊西南时的杜甫,分明感受到了来自大自然的力量,生命穷且益坚的执着。
《登岳阳楼》也是如此。与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对比,就可以看出不同的生命境界。
杜甫《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杜甫的诗歌摆脱了顾影自怜的个体关注,也没有“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消极,相形之下,孟浩然对个人仕途的忧虑就显得非常狭隘。杜甫这样终老不易其志的胸怀,也影响了后代华夏儿女。闻一多评价:“杜甫确实是我们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2]这种光彩,是生无所息的韧性,是对生命珍视的源泉,是超越了个体的美丽。
正是因为诗人热爱生命、坚持理想,才能细致地观察、抒写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
三、对生活细致敏锐的体验
从早期的《丽人行》到后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的诗歌抒亲人朋友、邻里百姓以及整个民族的忧思难忘。
颠沛流离中见到衣衫褴褛的小儿女,他悲从中来,“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北征》),儿女衣服上的补丁图案,叠着的是他心头的疼痛。梦中与李白相见,为李白担忧,他写:“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天末怀李白》)怜悯孤苦无依的邻居,他嘱咐后来来居者要关照她:“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又呈吴郎》),官军收复失地,他欢欣“漫卷诗书喜欲狂”。
也许在一些人心中,现实主义的作家背负着太多的精神包袱,很难产生美好的情致。然而杜甫的诗歌,并非如此。“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饮中八仙歌》);“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绝句漫兴九首》)即使是在战乱频仍的生活中,他仍然能写出“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北征》)的淘气小儿女模样。究其根源,杜甫对生命的珍视与关注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与杜甫这种对生命的细致体察密切相关,“咫尺应须论万里”(《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的细节性意象也就应运而生,杜甫的诗也就具有了穿越千年历史的真实感。
四、杜甫心中的独特风景
霍松林先生评价杜甫的《春夜喜雨》是好雨的人格化。实际上,当杜甫把写诗当作自己心灵的回声,当他热切地
牵挂、珍视生命和承载生命的生活时,诗歌的语言也就变得分外多情。“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这是对故乡和亲人最美好的感受;“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咏怀古迹》),气势磅礴的景物是对昭君的命运最动人心魄的感悟;“石鳞金甲动秋风”(《秋兴八首》),这是内心冷暖自知的领会;“江鸣夜雨悬”(《船下夔州》),这是诗人情感的延伸。这些远远超越了概念化的借景抒情和情景交融。瑞典思想家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杜甫的诗歌,尤其如此。
在倡导写作个性化的今天,人们经常会感叹千篇一律的情景交融,矫揉造作的抒情方式,回首杜甫的诗篇,我们能从中感受到经典的魅力—生命意识充盈着文学创作。
注释:
[1]金树培:《生命意识:教育的基本命题》,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2]闻一多:《唐诗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33页。
论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特点
摘要:在诗歌领域,被称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杜甫,因为其诗歌具有强烈的写实性、细节性、典型性又被称为诗史。杜甫的作品中形成了较为典型的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从杜甫诗歌入手,从论史的角度尝试性的对其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进行解读,通过分析其沉郁顿挫风格内涵、三种美学特征来透视杜甫诗风。 关键词:杜甫;沉郁顿挫;诗史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为少陵野老,是唐代诗人,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杜甫一生命运坎坷,颠沛流离,一生作诗一千四百多首,他的诗作中包含着深刻的思想,炽烈的情感。这种对国家深挚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使得杜甫被称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歌不仅有着史诗般的纪实性也体现着浓郁的“沉郁”美学风格和特色。杜甫主要的经典作品在唐代的安史之乱之后,即唐王朝有盛转衰的拐点之后。他主要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的思想。他热爱天下百姓,热爱自己的祖国,有宏伟的抱负,坚持自己的信仰,愿意为自己的国家和人民作出牺牲,有着忧国忧民的情愫和强烈的大爱于天下的情怀,表现在他的作品中,体现为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沉郁指的是作品的主题和意蕴,内容所蕴藉的意味,指的是哀怨郁愤、充满人生的悲凉感和历史的苍茫感的一种审美形态,它的文化内涵是儒家的仁。而顿挫指的是“法”,即组织作品的章法,即作品外在的形式和内在的组织架构等一些表达。历数杜甫的作品,他的思想博大精深,又蕴含一些深刻的人生哲理;他的感情深沉忧郁、悲壮凝重;表达方式又含蓄蕴藉,深挚又曲折婉转。杜甫对祖国前途有着深深的担忧,对人民的疾苦有着深深的挂念,所以他的作品立意深远宏大。杜甫时常将一腔深情选择含蓄凝练的表达出来,先将感情蕴藉甚深甚浓,已蓄势待发之时,受儒家的“仁”的思想的影响,又将感情及时遏制住,转为婉转低回的表达,因此杜甫感情蕴藉浓郁而表达顿挫。 一种审美风格的形成既有文化底蕴的传承的原因也有具体国家社会的环境因素和艺术家个人的因素相互作用的`原因,由很多因素相互掺杂融合形成。杜甫诗歌中的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也是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受着以儒家传统文化内涵之核心的“仁”的价值观的影响,受着历经磨练的人生经历的影响,也受着忧国济世的抱负,善感的个人性格气质,崇尚壮美的审美理想和个人的创作态度的影响。一、杜甫深受儒家文化中“仁”的思想的影响,这是影响杜甫人生态度的最主要因素。儒家文化或称儒家哲学,它是一门关于处事态度的情感哲学,“仁”是它的核心,也是最高的道德准则。“仁”是人之所以存在,之所以立足的依据,是人之所以是人的关键。这种对人的同情、关爱之情和对万事万物的悲悯情怀,体现在杜甫的诗作中,凝结成了典型的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这种风格在杜甫的诗歌中俯拾皆是,表现为一种深沉,浓郁,郁结,哀怨,郁愤的情绪,体现为忧患的精神,乐道的精神。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种对出征在外的将士的关怀正是来自于杜甫对于百姓苍生的大爱。二、杜甫的诗歌风格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有关。杜甫经历了国家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亲历国家的富庶强大到后来的国民生灵涂炭。他个人的人生也经历了仕途的不得志和物质生活的由充盈到后来的穷困潦倒、寄人篱下这样一种坎坷。在他的诗歌中不仅有着个人不得志的郁结,而且更包含着对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注,对民族命运的焦虑,对国家前途的忧愁,因此他的诗歌体现了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强烈的民族意识。 杜甫有着诗圣般的情怀,他心中饱含对天下万物都有着关爱和同情,天地万物都关乎生命关乎情感,都能引起对生命的感触和对时间的理解。在杜甫的诗中能得到浓郁的情感体验。通过对杜甫的沉郁风格内涵、形成原因、美学特征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杜甫的诗歌有着沉郁顿挫的艺术特点和风格,沉郁顿挫是以儒家文化为思想内涵,以含蓄蕴藉为特点,是一种哀怨郁愤的情感体验,是由对人及世间万物的爱而生发出的醇美,壮美,含蓄凝练之美。 参考文献: [1]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第1卷[M].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 [2]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 [3]钱谦益.钱注杜诗[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4]仇兆鳌.杜甫详注[M].中华书局,1979. [5]宋恪震.也谈“沉郁顿挫”探源[N].黄河科技大学学报,(1).
1.《山行》是描绘了(C)的景色。
A、春天 B、夏天 C、秋天 D、冬天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出自(B)的名句。
A、李白 B、王维 C、王昌龄 D、杜牧
3.把“春风”比作“剪刀”的是哪首诗?(C)
A、《忆江南》 B、《滁州西涧》 C、《咏柳》 D、《游园不值》
4.“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诗中写的名胜是(D)。
A、泰山 B、华山 C、黄山 D、庐山
5.“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这首诗写的是(B)。
A、花 B、风 C、竹 D、水
6.诗人李白称(A),杜甫称(B)
A、诗仙 B、诗圣 C、诗囚 D、诗鬼
7.“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龙城飞将”指的是(B)
A、汉朝名将霍去病 B、汉朝名将李广 C、赵国名将廉颇 D、三国名将赵云
8.唐代贾岛在“鸟宿池边树,僧()月下门。”这句是诗中最终选择了(B)
A、推 B、敲 C、扣 D、拉
9.“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两句描写的是(C)
A、春夜景色 B、夏夜景色 C、秋夜景色 D、冬夜景色
10.“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出自(A)的《小池》
A、杨万里 B、苏轼 C、贺知章 D、陆游
11.以下哪一句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忆江南》中的名句(F)A、春风送暖入屠苏 B、春风不度玉门关 C、春江水暖鸭先知
D、春潮带雨晚来急 E、春风又绿江南岸 F、春来江水绿如蓝
1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出自孟郊《游子吟》,是一首赞美(B)的诗。
A、父爱 B、母爱 C、师爱 D、友情
1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中的“乃翁”是指(B)
A、苏轼 B、陆游 C、王维 D、杜牧
14.名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中的“二十四桥”现在在(D)
A、杭州 B、苏州 C、常州 D、扬州
15.“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佳节”指(C)
A、元宵节 B、端午节 C、重阳节 D、中秋节
16.“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的“钟山”在(A)
A、南京 B、镇江 C、扬州 D、杭州
17.“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诗句中的“子规”指(B)
A、黄鹂 B、杜鹃鸟 C、燕子 D、白鹭
18.“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这句话出自(A)的《山行》
A、杜牧 B、杜甫 C、李商隐 D、曾岑
19.“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作者白居易是(B)人
A、宋代 B、唐代 C、清代 D、元代
四、根据要求写出相应的诗词
(一)直接把诗词补写完整
1.(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
2.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元旦》 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枫桥夜泊》
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
5.(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凉州词》
6.千里黄天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别董大》
7.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
8.(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
9.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
10.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1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1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3.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1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15.(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独坐敬亭山》
16.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7.(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
18.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望天门山》
19.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滁州西涧》
20.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逢雪送芙蓉山主人》
21.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赠花卿》
22.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绝句》
2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题西林壁》
24.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 25.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
26.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27.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8.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9.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30.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31.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32.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3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4.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1、此辈岂无秋,亦蒙寒露委。
2、洞庭春色悲公子,鰕菜忘归范蠡船。
3、春花不愁不烂漫,楚客唯听棹相将。
4、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5、萧关陇水入官军,青海黄河卷塞云。
6、如今九日至,自觉酒须赊。
7、积水驾三峡,浮龙倚长津。
8、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
9、夏日出东北,陵天经中街。朱光彻厚地,郁蒸何由开。
10、老夫复欲东南征,乘涛鼓枻白帝城。
11、却过清渭影,高起洞庭群。
12、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13、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14、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15、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16、其余七匹亦殊绝,迥若寒空动烟雪。
17、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18、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19、霜波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20、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21、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22、但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
23、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
24、楼雪融城湿,宫云去殿低。
25、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26、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
27、沙岸风吹叶,云江月上轩。
28、黄尘翳沙漠,念子何当归。边城有馀力,早寄从军诗。
29、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30、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
31、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荣奠仔细看。
32、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
33、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34、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35、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36、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37、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38、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
39、明日萧条醉尽醒,残花烂熳开何益?
40、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伴此身?
41、风磴吹阴雪,云门吼瀑泉。
42、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43、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44、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
45、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46、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47、清商欲尽奏,奏苦血沾衣。
48、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49、红人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仁字按照古文字的文字结构,是从人从二,意为二个或二个以上的人,引申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当以仁相处。仁主要是一种内在的人格精神,着重于个人心情的真与善。在孔子所讲的仁的含义中,最本质的含义是“爱人”。杜甫对待亲人、朋友、天下的百姓乃至除人以外的动植物都寄予了深情,体现了诗人的人文关怀。
一、对妻子的情爱
杜甫虽然生活贫困,但对妻子的爱却是真挚的,他对自己的妻子充满仁爱之心,这种关爱之情主要表现在别离时的相思、重逢时的喜悦、困难时的同甘共苦以及对妻子的无限感激和愧疚之情。
在天宝十五年,被叛军拘押长安之时,虽距鄜州不远,但相见之期却不能以杜甫的意志为转移,故诗中别离眷恋之情让人钦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只从对面着笔,仅写闺中人如何想念远方的亲人,一“湿”一“寒”两字,写尽了妻子的美丽、善良与孤苦,也写尽了诗人的同情与相思之意。“湿”、“寒”二字突出妻子思念的时间长,这种情景的描述表现了思念的深切,反过来也反映了杜甫对妻子的深切思念。这首诗是诗人在沦陷长安独自望月时写下的,形象地描述了一个贤妻的孤苦形象,寄托了诗人无限的相思之情。《羌村三首》之一则表现了重逢时的喜悦:“峥嵘赤云西,日角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将情理置于大乱的年代里,不仅强烈凸现亲人一家相聚不易,更强烈衬托出人性的高贵与生命相依相连的人性之美。只因“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所以“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另外有“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王嗣奭说:“久客归来,未能即睡,不无琐事,更换秉烛,自是真景,非相疑而相照。至‘相对如梦寐’,则惊怪意犹未尽忘也。”这一切都只因离别之久,关爱之切。而在逃难中,他们共饥渴,同生死,也表现出杜甫对妻子的真挚感情。天宝十五载夏,安史叛军逼近潼关,在长安供职的杜甫担心家属会遭不测,就返回奉先,带着妻儿向北逃亡,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北走经艰险”,但他们“泥泞相牵攀”,“野果充糇粮,卑枝成屋椽”(《彭衙行》),一家人相互扶持,终于走出了困境。
“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遣兴》),由于自己不在家中,儿女的抚育就全靠妻子了,暗含一种对妻子的感激之情。“何日干戈尽,飘飘愧老妻”(《自州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其二),不能给妻子一个安定的家,内心愧疚;体现了诗人对妻子的仁爱之心。
二、对兄弟的仁爱
杜甫对兄弟情的珍惜是与传统文化的熏陶及良好的家庭教育、温馨的家庭氛围是分不开的。他从小熟读儒家经典,其中兄弟的美、家庭和睦也让杜甫有一种向往。杜诗中充满仁爱之心的兄弟情的诗歌从内容上可分为忆弟、送弟、得弟消息后的喜悦等。
杜甫一生漂泊无定所,和弟弟们常常难以相聚,思念之心却常凝结于心头,发而为诗,最为感人。其中《月夜忆舍弟》是其思弟的代表作。作这首诗时,诗人客居秦州,当时,山东、河南正处于史思明引起的战乱中,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患和思念。“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月夜忆舍弟》)写节侯,写故乡的明月,却写的最是无理,无理之中却蕴含了诗人最深厚的情愫,乡愁中融入了对弟弟的思念。
杜甫每与弟弟分别,都显得难舍难分,悲伤不已。《送舍弟颖赴齐州三首》其一云:“岷岭南蛮北,徐关东海西。此行何日到,送汝万行啼。绝域惟高枕,清风独杖藜。时危暂相见,衰白意都迷。”诗人在成都,弟颖要去济南,两地相距万里,此时杜甫已年老。诗人一落笔就拉开了两地的距离,道阻且长,路途漫漫。“此行何日到,送汝万行啼。”上句从行者写来,但反映的是送行者的担忧之情。“万行啼”就是啼万行,为何啼?其一,对远行者深深的担忧之情使然;其二,“绝域惟高枕,清风独杖藜”是自己现实生活的显照。自伤自叹如此,又如何能不泪垂;其三,弟弟又要远行,今日的分别是否会是兄弟间的永诀呢?诸种感情融为一体,令诗人泪啼万行,表现出杜甫对弟弟的关心和担忧。
战争使普通人家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亲人之间难通消息,难卜生死。杜甫流离之际,与弟弟常常失去联系,后得弟消息,诗人惊喜之情难以自抑,发而为诗。真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感觉。如诗云:“近有平阴信,遥怜舍弟存。侧身千里道,寄食一家村。烽举新酣战,啼垂旧血痕。不知临老日,招得几时魂?”(《得舍弟消息二首》)其中,“遥怜舍弟存”一句,传递了诗人无限复杂的感情。关爱之情充溢诗间。可以看出杜甫这位伟大诗人对兄弟手足的珍惜、眷恋之情,表现了诗人对兄弟所充满的仁爱之心。
三、对朋友的真挚
杜甫与朋友之间同样是情深意厚的,很多诗中都体现着杜甫对朋友的仁爱之心。在壮游时期,杜甫曾与李白、高适同游,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杜甫后来写的回忆这段生活、追忆这段友情的诗尤其感人。“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遣怀》)回忆他与李白、高适壮游时的情景,他们一起登台,一起饮酒,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这类诗歌还有如“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故人入我梦,明我常相忆”(《梦李白二首》其一)。死别绝望,生别则不能忘情,所以生别比死别还要痛苦,“故人入我梦”正表明诗人对朋友的相思之深。
然而,杜甫的这种“仁爱”情感并非止于亲情友情,而是推及天下百姓,甚至宇宙间的所有生命。如《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杜甫此时已将草堂让给了吴姓的亲戚,但他还是对那位诉苦的邻妇表现出如此的关怀。《三吏》、《三别》等都表现了杜甫对处在社会底层的弱者的同情。
总之,杜甫的诗歌主要体现了儒家文化的“仁爱”思想。儒家文化精神不仅赋予杜甫诗歌思想的厚重与博大,也使杜甫的诗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
参考文献
[1]周颖虹.论杜诗体现的儒家“仁”文化及其现代意义[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1) .
[2]冷成金.唐诗宋词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关键词:语法 汉语史 句法 唐诗 杜甫
句法具有时代性,唐诗句法也不能脱离时代而闭门造车,这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有着充分的历史依据,尽管其中也会掺杂少量作家的个人色彩——有的显得比较通俗随意,有的则显得比较传统典雅。鉴于此,本文拟从汉语句法史的角度,对杜甫诗歌(基本限于《唐诗三百首》)中的几种句法现象进行考察。
一、杜甫诗歌中的使动结构
在《唐诗三百首》中,使动结构约有30例,其中杜甫诗歌占9例,分为三类:1.不及物动词谓语使动结构,约有6个,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近高楼伤客心”“环佩空归月夜魂”“香叶终经宿鸾凤”“一箭正坠双飞翼”。2.及物动词谓语使动结构,约有2例:“画图省识春风面”(昭君画像不能让汉元帝认识真正的昭君,春风面指汉元帝)“指挥若定失萧曹”(在指挥若定方面让萧何和曹参黯然失色)。3.形容词谓语使动结构只有“惊呼热中肠”1例。使动结构在上古汉语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句法形式,东汉时期开始衰落,到唐代已成强弩之末。杜甫诗歌使动结构的较多使用,从一个方面反映杜甫诗歌传统典雅的一面。
二、杜甫诗歌中的被动式
在《唐诗三百首》中,被动式约有58例,其中杜甫诗歌占15例,分别是:1.无标记被动式4例,即“开元之中常引见”“吴楚东南坼”“白头搔更短”“将老身反累”。2.“于”字式的省略式(省略被动标记“于”)5例,即“星宫之君醉琼浆”“美人胡为隔秋水”“美人娟娟隔秋水”“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3.“为”字式2例,即“树木犹为人爱惜”“古来材大难为用”。4.“所”字式1例,即“周南留滞古所惜”。5.“被”字式1例,即“被驱不异犬与鸡”。6.“遭”字式2例,即“途穷反遭俗眼白”“兄弟遭杀戮”。在被动式的使用方面,唐诗总体显得较为传统,杜甫诗歌尤为明显:一是,“于”字式在中古以后基本退出历史舞台,即使是省略式,中古时期也使用不多,而在杜甫的诗歌作品中却高居榜首;二是,在南朝的《世说新语》中,“被”字式的使用数量已经开始超越“为”字式,而在《唐诗三百首》和《全唐诗》的杜甫诗歌作品中,“为”字式的用例却多于“被”字式。《唐诗三百首》中“被”字式有1例,“为”字式有3例;《全唐诗》中“被”字式有12例,“为”字式有18例。
三、杜甫诗歌中的“将”字式和“把”字式
“将”字式和“把”字式是唐代新兴的句法形式。《唐诗三百首》中有2例“将”字式,其中1例就是杜甫的“惟将迟暮供多病”。在《全唐诗》中,出自杜甫诗歌的“将”字式有数例,如“谁将此义陈”“将诗不必万人传”“将诗莫浪传”“晚将末契托年少”“从此将身更何许”“强将笑语供主人”“兄将富贵等浮云”。从句法构成上看,这些“将”字式的谓语基本上是短语,这与现代汉语类似,但是否定词全部置于“将+宾语”之后,这与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不同。“把”字式不见于《唐诗三百首》。在《全唐诗》中,它的用例也不多。根据钱学烈(2004)的研究,《全唐诗》中出自杜甫诗歌的“把”字句有“醉把茱萸仔细看”[1]。此外,“把酒宜深酌”“手把菊花路旁摘”二例似乎也可划归此式。当然,这些例子可视为初期的“把”字式,或如钱氏所说的“过渡式”的“把”字句。总之,在处置式的使用方面,杜甫诗歌带有较浓的时代色彩。
四、杜甫诗歌中的“为(介词)+谁(宾语)”式
上古汉语,疑问代词在作宾语时,一般要放置在其动词或介词的前面。魏晋南北朝时期,前置的情况仍然十分常见,在口语化程度较高的南朝民歌、《百喻经》等载籍中有不少,在具有一定口语色彩的《世说新语》一类书籍中甚至占有较大优势[2]。发展到唐代,在疑问代词“谁”作宾语的情况下,后置式则成为基本形式(这只是就疑问代词宾语“谁”字而言的。至于疑问代词宾语“何”,其后置化进程则要慢一些,唐代还是以前置为主。如《全唐诗》中表示原因的介宾短语“缘何”与“何缘”,二者的用例数分别是5个和8个)。在《全唐诗》中,前置的“谁(宾语)+为”式约有10例,后置的“为+谁(宾语)”式多达130例[3]。而在杜甫诗歌中,前置式完全消失,仅有“为+谁(宾语)”式一种,约有“纷披为谁秀”“细柳新蒲为谁绿”“幽佩为谁哀”“不知明月为谁好”“飞扬跋扈为谁雄”“编简为谁青”“醉舞为谁醒”“青简为谁编”等8例。可见,在疑问代词宾语“谁”的位置方面,杜甫诗歌已经“现代化”了。
五、杜甫诗歌中处所成分的位置
在现代汉语中,表示动作的起点、发生的场所、存在的场所的介词词组要位于“VP”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归结点要位于中心成分后(作补语),表示滞留的场所、动作的方向位于中心成分前后均可。这一规律在唐五代时期已经确立,只有很少例外[4]。在《唐诗三百首》的杜甫诗歌中,表示处所的介词短语并不多见,只有3例:“租税从何出”表动作起点,作状语;“玉花却在御榻上”表归结点,作补语;“幽居在空谷”表存在场所,作补语。单从这几例看,情况与现代汉语无别。
在汉语史上,居于谓语后面的处所介词短语可以将介词省掉。这种情况在《史记》中已有不少(参见何乐士,2005:241~249),魏晋南北朝以后,这种省略式变得更为常见。在《唐诗三百首》杜甫诗歌的简单叙述句中,此类语例约有16个,远比完型式的数量(2例)多。在这16个语例中,不仅有“群山万壑赴荆门”“近得归京邑”“今上岳阳楼”“魂返关塞黑”“春日潜行曲江曲”等5例表动作归结点的成员,而且还有“锦江春色来天地”“凉风起天末”“问我来何方”“魂来枫林青”等4例表动作起点的成员,“飘泊西南天地间”“可怜王孙泣路隅”等2例表活动场所的成员,“翠华想象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诸葛大名垂宇宙”“玉京群帝集北斗”“霜蹄蹴踏长楸间”等5例表存在场所的成员,而这11个例子的语序是前期用法的延续,跟现代汉语不同。在不带介词的处所成分的使用方面,杜甫诗歌带有一些传统典雅的色彩。
在《唐诗三百首》杜甫诗歌的简单叙述句中,还有7个居于谓语前面不带介词的处所成分。其中“剑外忽传收蓟北”表动作起点,“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2例表动作方向,“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2例表活动场所,“榻上庭前屹相向”“尘埃不见咸阳桥”2例表存在场所,这些例子中居于谓语前面的处所词语与其说是处所介词短语的省略式,还不如说是此前汉语中名词作状语用法的延续或影响的结果。
九、杜甫诗歌中的比较句
先秦比较句的特点是在形容词后添加比较补语,表示“差比”时一般用“于+名词”式,表示“平比”时一般用“若+名词”式。杜甫诗歌比较句,一方面仍然采用传统形式,另一方面也融入了一些新的元素,具有一定的时代色彩,主要表现在:1.使用比较状语,就是将介词短语添加在形容词之前,平比状语一般用“若+名词+形容词”式,差比状语一般用“过+名词+形容词”式,如“汹若溟渤宽”“破敌过箭疾”。2.在比较补语方面,一方面使用传统介词“于”“若”,如“生憎柳絮白于绵”“百顷平若案”;另一方面使用新兴介词,差比补语用“胜”或“过”,平比补语用“如”或“似”,如“不忿桃花红胜锦”“宫莎软胜绵”“夔州险过百牢关”“锦石小如钱”“布衾多年冷似铁”。
十、杜甫诗歌中的判断句
上古汉语中使用最多的判断形式是带“者”“也”或既带“者”又带“也”(这只是就多数文献而言的,有些文献并不如此)。魏晋南北朝以后,这种用法逐渐从口语中消失。唐诗判断句中也极少出现这种用法,这应该是对唐代汉语口语的真实反映。不过,这并不代表杜甫诗歌的判断形式已经完全“现代化”了,实际上仍有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地方。在《唐诗三百首》中,出自杜甫诗歌的判断句约有9例,使用了下列几种形式:1.“名词+副词+名词”式,有4例,即“舍南舍北皆春水”“樽酒家贫只旧醅”“今夕复何夕”“恐非平生魂”。2.“名词+名词”式,有3例,即“云雨荒台岂梦思”“夫婿轻薄儿”“江南瘴疠地”。3.“名词+是+名词”式,只有2例,即“恐是汉代韩张良”“扶持自是神明力”。“名词+是+名词”式在南北朝时期就开始超越“名词+为+名词”式,在《唐诗三百首》中,此式用例有23个,数量最多,而在杜甫诗作中,此式只有2例,少于白居易诗(4例)、李白诗(3例)和李商隐诗(3例)。另外,杜甫在表示否定判断时用的是传统副词“非”,而没有使用南北朝时期兴起的“非是”或“未是”,更没有使用唐代新兴的“不是”。可见,就杜甫个人诗歌的判断形式而言,还是带有一定的传统色彩。
十一、杜甫诗歌中的兼语句
在《唐诗三百首》兼语句中,杜甫诗歌占有7例,仅次于白居易(8例)。杜甫诗歌的兼语句可以分为“委派”“致使”和“其他”三类:1.“委派”类,有1例,即“驱儿罗酒浆”。上古时期,“委派”类兼语句中的“V1”常用“使”“令”“命”,中古以后才用“驱”字,如《世说新语·雅量》“亭吏驱公移牛屋下”。2.“致使”类,有4例,即“无使蛟龙得”“长使英雄泪满襟”“忍使骅骝气凋丧”“复令识者久叹嗟”,例中“V1”是“使”和“令”。上古时期,“使”和“令”虽可用于“致使”类兼语句(如《诗经·召南·野有死麕》“无使尨也吠”),但是用例很少。中古时期,“使”和“令”才开始较多地在“致使”类兼语句中使用。“使”和“令”由基本用于“委派”类到基本用于“致使”类,是汉语兼语句的重要变化之一。3.“其他”类,“V1”由非驱使动词充任,有2例,即“一洗万古凡马空”“访旧半为鬼”。此种兼语句滥觞于上古晚期(如《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斫大树白”),魏晋南北朝以后才有较多用例(如《乐府诗集·子夜四时歌》“吹我罗裳开”;《贤愚经·檀腻羁品》“今当打汝前两齿折”;《百喻经·二鸽喻》“即便以嘴啄雌鸽杀”;《伍子胥变文》“遂即打其齿落”)。可见,在兼语句的使用方面,杜甫诗歌也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十二、杜甫诗歌中的连动句
在《唐诗三百首》中,杜甫诗作的连动句约有23例,可分为以下5类:1.“V1P+V2P”式,句中两个动词表示先后两个动作行为,有6例,即“远送从此别”“驻马望千门”“侍婢卖珠回”“当轩下马入锦茵”“杨花雪落覆白苹”“哭声直上干云霄”。2.“V方P+VP”式,有4例,即“至尊含笑催赐金”“爷娘妻子走相送”“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3.“VP+V目P”式,有6例,即“屋底达官走避胡”“昔随刘氏定长安”“花门剺面请雪耻”“牵萝补茅屋”“投诗赠汨罗”“列郡讴歌惜”。4.“有/无NP+VP”式,有1例,即“未有涓埃答圣朝”。5.扩展式,即由三个或三个以上动词构成的连动式,有6例:“青鸟飞去衔红巾”“隔离呼取尽余杯”“强移栖息一枝安”3例属于“VP(V1P-V2P)·V目P”式,“牵衣顿足拦道哭”属于“V方P(V1P-V2P)·VP”式,“跨马出郊时极目”属于“V方P·VP(V2P-V3P)”式,“翻身向天仰射云”属于“V1P-V2P-VP(V方P·V4P)”式。值得注意的是:1.杜甫诗歌扩展式连动句的出现频数要比唐代之前为高[5]。2.杜甫诗歌连动句中不带“而”“以”等上古汉语连动句中常见的连词。3.唐代之前的连动句往往不含附加成分,而杜甫诗歌连动句均带有宾语、补语或状语等附加成分。这些情况都反映了杜甫诗歌连动式所具有的时代特色。
(本文属河南省教育厅项目[项目编号:2013-GH-493]。)
参考文献:
[1]钱学烈.试论《全唐诗》中的把字句[A].深圳大学文学院汉语言
文字学论文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44~156.
[2]柳士镇.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85.
[3]张延俊.先秦到唐代的“谁为”和“为谁”[J].信阳师范学院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82~85.
[4]张赪.汉语介词词组词序的历史演变[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
学出版社,2002:179.
[5]何乐士.史记语法特点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83;
103.
[6]魏兆惠.上古汉语连动式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杜甫诗歌艺术成就】推荐阅读:
杜甫诗歌意象09-14
杜甫诗歌的风格10-13
关于杜甫草堂的诗歌07-16
论杜甫诗歌的爱国精神10-04
论杜甫诗歌的现实浪漫主义07-16
登楼杜甫翻译-杜甫登楼赏析10-31
0066杜甫研究05-26
走进“杜甫”05-28
杜甫诗词名句06-03
登高杜甫赏析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