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2024-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伟人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通用11篇)

伟人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篇1

在大二下学期,我们学习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通过几节课的学习,使我对“毛泽东思想”有了更多的心得与体会。我们学习了各个时期国家领导人的生平简介及其主要思想,其中,最使我印象深莫过于毛泽东的视频。

伟人对我们的启示永远都是那么的巨大,对伟人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我就以毛泽东来简单叙述。一直以来,毛泽东思想已深深地根植于中华大地,他的事迹更是渗透到中国人民的日常谈吐之中。大学生群体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中国的希望寄托在当代大学生的身上。大学生学习毛泽东思想及了解他的事迹,对我们当代大学生有重大的意义。下面我们一起来简单了解一下毛泽东的一些事迹以及我自己觉得它对我们现代大学生的影响。

一、立志与专注

毛泽东在幼时离开家乡求学之际就曾经改写了一首诗夹在父亲经常看的账簿里:“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古语云:性格决定命运,气度影响格局。毛泽东有一种永远不服输的性格,而且拥有横扫千军如卷席的气度气概。在这里给我映像最深的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一个自己的志向,我们小时候老师经常问我们“小朋友们,长大了你们的理想是什么”,但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的理解理想是什么呢。我坚定的认为,性格与立志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什么时候立志我认为都不晚。有些人说,35岁之前如果一个人仍然没有在一个圈子里拥有一定的人脉,没有取得一个事业上的基础,那就没有希望了。其实这个观点我是不赞同的,我认为一个人的立志和做一件事情是否能够矢志不移的去做,跟他的年龄没有太大的关系,而是和他的个性和当时的环境有着必然的联系,一个永不服输的人在加上拥有一个好的志向基本就成功了一半,就好比战略与战术的关系一样。战略是做正确的事,战术是正确的做事。明确了自己做的事情是正确的事情,如果没有成功说明自己的战术有问题,没有正确的去做这件事情,只要能够在细节上不断的更正自己的错误,不断的完善自己做事情的方式方法,就一定可以取得成功。爬山的人不一定非要爬到山顶才可以看到日出,爬到半山腰一样是一种境界。这都是现代大学生的应当去领悟的东西啊!

二、善于将自己的所知所学分享发布

经统计,毛泽东在八年的抗战过程中,书写了500多万字的抗战及社会形势分析的指挥型文字。告诫我们出去工作为工作奋斗时当自己有非常好的想法的时候,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说出来。你不说别人怎么知道你要干什么,还说别人不理解你。我看是活该!对一些具有指导意义的战略思想,可以在公司或者战略层会议中进行研讨。对于比较好的战略思想需要通过人力资源部门传达下去。领导者要审时度势的对当前企业及行业存在的问题及企业的发展机会与远景等发表自己的意见,从思想和方向上指明公司发展的未来。这样你做任何决策时都可以得到很大的理解。你有了一个和外界进行沟通的渠道。毛泽东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和文学家。毛泽东在少年时代就开始对社会上的热点政治经济等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发表出来。哪怕刚开始有些不全面,思想不够成熟,但是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逐渐在圈子中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力。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前面说过要深入市场前沿,去理解市场、调研市场,从而制定发展战略,对市场上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形成文字,让越多的人理解你的思想,你的思想影响的人越多,越容易得到好的执行和实施。我觉得这是我们每一个带学生以后都要去做的内容,不管在哪个地区哪个公司,一样要为了自己的工作区想我们的毛泽东学习,现在当然可以用在我们的学习上也是可以的。

从视频中我总结了毛泽东的三个优点:

1.毛泽东非常善于思考,尤其表现在读书方面。这思考也不是冥思苦想,而是结合实际进行思索.2.毛泽东对贫苦农民怀有极大的同情

3.勤学多思,博古通今,实事求是。毛泽东从小爱好读书。从识字开始,他便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书籍。正是由于博览群书,毛泽东成为学贯中西,思想深邃的渊博学者。

伟人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篇2

一、网络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一) 网络带来大学生生活方式的改变。

在网络中, 大学生的文化生活得到极大丰富, 他们可以同时以文字、声音、图像等形式接受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信息和娱乐节目, 一些思潮、观念、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消费方式、娱乐方式等都会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

(二) 网络为大学生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大学生利用日渐成熟的电子商务, 在网上购买教材、衣服、电脑等, 也可以在网络上交易二手商品;还可以在网上为自己手机充话费, 更改电话服务套餐;还可以通过远程网络视频和远方的亲人面对面的交流。

(三) 网络为大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便利。

过去, 学生基本上从老师及课本上获得知识;查阅资料, 往往只能到图书馆才能实现。随着高校招生人数扩增, 各高校图书馆资源都十分紧张, 压力很大, 并且图书馆到了下班时间, 就会闭馆, 所以许多同学很难能及时查询到所需资料。网络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因特网及数字图书馆的出现, 大学生不仅可以很方便的查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还可以及时了解国内外大事件及学校的重大工作安排。

(四) 网络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便利。

大学生可以通过招聘单位的网站了解一些招聘信息, 通过发Email的方式同招聘单位取得联系。这样, 大大减少了应聘的盲目性, 既减少了经济开支, 也节省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五) 网络带来大学生交往方式的改变。

网上交友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 这种方式去除了互动双方的诸多社会属性, 网友可以直接交流思想, 使个人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既可推心置腹, 又可任意调侃, 没有任何心理负担, 缓解了生活中交友的心理压力, 扩大了交际面。

二、网络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 网络对大学生也存在着很多消极影响。

(一) 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容易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

网络文化的虚拟世界中, 为大学生提供了与外界交流的途径, 这种交流是广泛、安全和隐匿的, 人们可以时刻扮演着自己非现实的理想角色, 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中为所欲为而不用受过多的约束。这番虚拟的环境对于好奇心强, 喜欢憧憬、刺激, 幻想新奇的大学生们来说是极具诱惑力的。网络社交虽然可以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有一定的正面影响, 但同时由于脱离了现实交往, 长期处于虚拟状态, 在互联网上得到情感认同与满足的同时, 很多大学生开始由心理上对网络的强烈归属感和依赖感延展到对现实的厌倦与冷漠, 在这种消极的不为世情所动的抵触心理下, 自我封闭和网络双重人格的形成便在所难免。更使得大学生网民容易游离于集体、群体之外, 现实的人际关系淡漠、交往困难, 这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他们忽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

(二) 网络文化的交互性和开放性容易导致大学生身心受到危害。

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匿名性和交互性, 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借助网络工具交流沟通, 大量不良信息, 如封建迷信、色情暴力、流言蜚语、反动言论等不健康的信息以及低级趣味的网上游戏不经意间便在网络上泛滥。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建立的关键时期, 其本身又缺乏对信息的准确判断, 极易受到网络文化不良观念的干扰, 引起人格扭曲。互联网的隐蔽性更是加剧了网络不良文化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 借由互联网的隐蔽性进行的欺诈、诽谤等, 对于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学习、甚至个人物质利益都有着严重的危害。由于网络传播具有速度快、范围广和极易被复制的特点, 有害信息在网上滋生蔓延的速度超过以往任何传统媒介。网络舆论极易成为整个大学生信息舆论系统的不稳定因素。

(三) 网络文化导致大学生道德意识弱化。

由于网络文化具有多元性、开放性和自由性, 网络的发展, 加速了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吸收、融合, 使其在广泛传播中得到发展。网络文化无形中影响了大学生的各种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也容易使一些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渗透到大学生中, 破坏他们已有的思想、价值和文化。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在虚拟空间难免发生改变, 在没有形成稳定的世界观和独立价值判断能力之前, 如果没有适当的引导, 就会处于寻求新鲜刺激的心理状态, 从网上获取和传播各类信息, 导致一些不良行为的发生和不良信息的传播, 对大学生社会化产生不良影响。如果缺乏清醒认识, 久而久之, 就会导致道德意识弱化、价值判断能力弱化, 进而产生道德危机。

(四) 网络文化的多元性易使大学生政治思想受“国际性”扭曲。

互联网具有国际性, 可打破时空障碍连接地球的每个角落, 这也使得网络文化具有很明显的多元性。而由于欧美发达国家占据了大多数的互联网基础设备, 使得欧美国家的舆论主导了网络文化的主流思想, 整个网络文化的西化现象极其严重。在某些敏感事件上, 如“西藏问题”、“人权问题”以及新近发生的新疆打砸抢事件, 西方的某些国家和组织会做些恶意炒作, 试图破坏我国的安定团结。大学生群体思想开放,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未完全形成, 对于这些错误思潮的判断能力较弱, 易受其蒙蔽而产生错误的思想。

(五) 网络暴力危及大学生个人隐私。

网络暴力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 主要表现为网民对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网络事件, 在网上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过激言论, 造成对当事人名誉的损害。虽然网络可以给人们提供一种非常强大的监督手段, 但强大的网络搜索引擎一旦被滥用为“人肉搜索引擎”, 在网上公开当事人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隐私, 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进行行动和言论侵扰, 都将破坏网络道德和伦理的起码准则, 最终不利于互联网的发展。大学生深受其害……, 此类事件在网络上越来越频繁, 危害性也逐步体现。

(六) 网络文化导致大学生学习效能下降。

虽然网络以其大信息量、快速的更新为大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 大学生可以凭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学习, 摆脱了传统的学习模式。但当学生习惯于接受“快餐式”的网络文化时, 有任何问题往往依赖于网络寻求解答, 从而忽视了对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全面掌握, 面对大量丰富的信息, 只习惯于被动接受, 而疏于认真思考, 严重影响学习的实际效果, 这样的求知方式不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七) 网络成瘾对大学生造成非常严重的危害。

在生理方面, 患网络成瘾症的大学生极易患眼科疾病、肌腱炎、背痛和肩膀酸痛。在学习方面, 大学生由于长期沉溺于网络, 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并且受到网络中不良信息的影响, 导致他们学习目标丧失、学习兴趣下降,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甚至厌学, 迟到、早退、逃课现象频繁发生。在心理方面, 大学生呈现短时间的精神亢奋, 在网上表现兴奋、反应敏捷, 沉溺于游戏中的虚拟世界不能自拔, 下网后颓废感和沮丧感较前更为严重, 魂不守舍, 烦躁不安。网络成瘾已经成为摧残大学生的罪魁祸首。

三、引导大学生正确合理使用网络的措施

网络文化自身的特点以及大学生思想的不稳定性, 使得网络文化在各个方面都可能对大学生思想产生强烈冲击, 妨碍大学生群体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 影响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引发各类心理障碍。在网络文化盛行的今天, 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 引导大学生正确利用网络, 规避网络文化的不良影响, 对于大学生身心发展有着极大的意义。

(一) 规范网络管理体制, 强化网络道德建设。

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交互性以及虚拟性, 使得网络文化的信息质量良莠不齐, 防治网络文化的不良信息对大学生思想的冲击同时鼓励大学生群体利用网络的便利, 规范网络管理体制并强化网络道德建设, 对于网络文化冲击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健全网络制度、规范校园网络的使用、监督引导相结合地强化网络管理、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可以有效地减小网络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 建设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推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校园网络资源的开发, 让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成为校园网络文化的主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加强思想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培养,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三)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以校园文化抑制网络文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四) 加强学校红色网站建设, 掌握网络传播中的舆论宣传主动权。

构建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 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 坚持开展民族精神教育。

(五) 要特别重视网络成瘾危害的严重性。

通过学校、社会、家庭和自己的共同努力来减少、甚至杜绝网络成瘾现象的发生。教育者要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 帮助他们克服网络成瘾的困扰, 对严重的要给予矫正及必要的心理救助;社会应尽快完善网络法律制度;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上网行为, 不能放任不管, 也不能管得过严过死, 而且家长要经常与学校保持联系, 但主要还是靠大学生自己加强认识和自我约束。外因是条件, 内因才是根本。

随着网络应用的普及, 网络文化也在当今社会生活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 各高校工作者应积极研究网络文化影响下大学生思想的特点, 改变观念, 优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有针对性地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让大学生可以趋利避害, 更好地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鹏.网络文化与青年[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影视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篇3

【关键词】影视文化 当代大学生 影响

影视文化是指以电影和电视为载体和媒介的多媒体综合性文化,包括电影文化和电视文化。它是一种建立在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歌、舞蹈等艺术门类基础上,融入了哲学、文学、艺术学、社会学等多种社会科学内容而创造出来的综合性文化。①这里笔者所说的影视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衣食住行、价值观、消费观、爱情观等方面。

1、影视文化当代大学生物质生活的影响

影视作为一门艺术发展至今已经产生了多种门类,其中现代剧和偶像剧对当代大学生物质生活的影响最为深广,主要表现在衣食住行方面。

当代大学生对偶像的追逐不仅仅局限于通过一部偶像剧获得视觉上的愉悦,更多的是对偶像举止言行的仿效和追捧。一部偶像剧特别是现代剧的热播必然在大学生中掀起一种时尚潮流。青春励志电视剧《奋斗》在全国热播期间,大学校园里突然涌现出许多把翻领T恤立领穿的潮男们。追根溯源,偶像派男演员佟大为在剧中一直是这样来装扮自己。影视文化的产业化,全球化打开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大门,伴随着国内外影视文化的交流,国外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也悄然走进了中国大学校园。日韩剧的热播校园附近的商业街里寿司店、韩国拌饭等雨后春笋地涌现出来。韩剧《拜托小姐》在中国大陆的上映,一股“韩版女式西装”热潮席卷大陆的大学校园。特别是今年春天走在大学校园里发现女大学生们抛弃了暖色调的春装,取而代之的是黑、灰色调的小西装。港台偶像剧在大陆热播,剧中派对、化装舞会等等深深吸引着大陆大学生的眼球,于是KTV、迪厅、时尚餐厅、酒吧等也成了他们休闲娱乐的首选。

由此可见,影视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物质生活的影响甚广颇深。诚然,影视文化打开了大学校园的大门,给校园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作为教育者应该固步自封,还是敞开心胸,海纳百川呢?对于海外文化是全盘接受还是有取舍的借鉴呢?我想我们应该正视海外影视文化给我们带来的这些鲜活的、生动的物质生活形式。为校园文化注入新鲜血液,丰富当代大学生的物质生活有何不妥?丰富的物质生活形式是饱满的精神世界的前提,这些活泼的生活形式更能促进大学生们以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投入到生活和学习中去。但是,我们在吸收这些物质生活方式的同时也要量力而行,毕竟影视展现的是虚拟的影像世界,是基于现实又超于现实的生活。偶像剧中那种浪漫的爱情、奢华的生活也是要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作为大学生,没有稳定、丰厚的物质来源,一味地仿效剧中的偶像的衣食住行,其结果只能让自己成为“月光族”、“信用卡奴隶”、“物质男女”。所以,面对影视文化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应该正确地学习偶像,合理地消费、健康地安排自己的休闲娱乐生活,有张有弛,做一名既能引领时代潮流又积极向上的当代大学生。

2、影视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

大学校园里多姿多彩的物质生活决定了大学生们丰富饱满的精神世界,但是笔者认为,影视文化对大学校园主流文化的冲击,对当代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价值观方面,所以本文笔者主要从这该方面分析。

电影电视诞生至今流派繁多,叙事母体不同,角度各异,特别是海外影视文化蕴含的一些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与我们不尽相同。影视文化作为这些价值观的承载者和传输者势必把这些观念传达给国内大学生们。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价值观的确立并不是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变化的。”于是大学生本身价值观便会在与这些外来价值观的碰撞中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向有利的方面发展,也可能是走向不利的一面。如励志电影,这种电影催人奋进,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斗志和人生志向。青春励志电视剧《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两部姊妹片的热播,燃起了80后大学生们远离蹉跎,勇于拼搏的斗志;同时都市剧《蜗居》又残酷地摧毁了80后大学生们企图用双手创造自己未来的信心。战争片《太极旗飘扬》深深震撼着曾看过这部影片的大学生的内心,让他们真正理解到了和平的真谛,维护和平与稳定不在是一种口号;暴力电影《死亡竞赛》、《天生杀人狂》等在给观众带来视觉刺激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心理的冲击,为校园暴力提供了范式。韩国爱情剧《宫》、《浪漫满屋》等“灰姑娘与王子”的现实版爱情故事,让我们相信真爱的同时,也催生了部分女大学生们嫁入豪门的爱情美梦。战争情感剧《色戒》原本是对人性中真挚的爱情的一种尊重,在影视商业化的今天却沦为了情色电影的代名词。

面对影视文化这把双刃剑,当代大学生应该保持成熟平和的心态。有选择地欣赏影视剧,对于一些有争议的影视剧以一位观众的态度去欣赏评价,对于一些不健康的影视剧更要远离杜绝,对于那些励志电影、成长电影多欣赏多学习。一些海外影视文化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发生冲突的时候,不能崇洋媚外,国外的就是好的,就是先进的,要谨慎的借鉴吸收。仁爱、和平这样的世界观、价值观是全世界共同的价值公约,但是那种极端的个人主义、追去私利的利己主义是要剔除的。理性地思考问题,不要总是把自己当成感性动物,只会对着屏幕哭泣而不会思考是配不上“当代大学生”这一称谓的。

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影视文化的迅速发展已成为校园文化的发展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不可回避的问题。合理分析影视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不仅能够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推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同时能够丰富影视文化,增强其生命力,以达到影视文化与学校教育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梅平乐,论当代影视文化影响下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河南大学,2004(5)

[2]许加明,价值观调查量表,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4)

[3]杨亮,影视文化对中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华中师范大学,2008(4)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篇4

理论体系概论》作业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

大学生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中国文化是经历史传承,影响深远的。演讲中,易中天老师强调“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完全不同于西方文化的个体意识”,那中国传统文化的“群体意识”对当代大学生有什么影响吗?

前几年曾听到一句话“中国人一个人一条龙,一群人一堆虫”,说中国人个人主义,不会团队合作,就像中国人乒乓球,体操这样的单人项目,赛绩很好,但像足球,篮球这样多人合作的运动,赛绩很差;也有人说过中国的80后,90后都是垮掉的一代,自私自利,好逸恶劳,无法撑起中国的未来······很多言论都表示对当代中国青少年的担忧。经济全球化使得地球变成一个“村落”,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都互相渗透,互相影响。西方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非常大,西方文化悄然改变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念,西方提前消费的观念使得中国很多人变成了“房奴”,“车奴”,“卡奴”等,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考问题的方式都体现出其他国家,民族的痕迹。在这种大的文化冲击下,中国人还保留了多少中国传统的思想?

一个国家,民族若没有了自己的文化,自己的价值观念,就会被彻底的消灭,“思想上的统治才是真的统治”,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它本质上是消亡的。保留自己文化的精髓,学习他人的文化才会发展的更好。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当代大学生的使命!

中国传统文化其实是刻进每个中国人骨子里的,每个人的生活都充满了“中国风”。大学生是中国一股新鲜的血液,他们向往潮流,追求标新立异,行为、思想都很大程度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思想的最核心内容仍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的“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仍深深影响着几千年后的中国大学生。“孝、悌”是中国人特别重视的,在中国人眼中血缘是人与人这间一根特殊而重要的纽带,父母养育孩子,孩子赡养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如果不这样做会受到道德的谴责,孩子与父母的一生是紧密相连的。在西方,孩子一般被父母养到成年,就开始过自己的生活,很少有和父母一起生活的,他们与父母的羁绊没有像中国人那般深。

中国人讲究孝顺父母,新时代的大学生虽然极力最求自己的生活,但“孝”是刻在骨子上的。曾帮助老师做过一项“大学生择偶标准”的小调查,统计数据时发现,不论男生、女生都有很大比例的人选择“孝顺父母”,大学生的眼中孝顺仍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品质。很多大学生毕业后会选择回家乡寻找工作,其中可能有“根”文化的影响,希望用自己的能力去建设家乡,但我认为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家乡有父母。在大学生的眼中,赡养父母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乌鸦反哺的故事人人尽知,“孝、悌”这一优秀的中华传统美德在大学生手中将继续传递!儒家代表人物孔老夫子宣扬“中庸”,讲究谦卑、礼让,这种不激进的思想仍活跃在当代大学生的身上。美国人喜欢演讲,喜欢表现自己,乐于将自己的想法、意见表达出来,时常可以通过各种媒体看到美国人因为某种不满而上街游行,宣泄、表达自己的意见;各种影视作品中看到,美国等西方的国家,大学生是“离经叛道”的,他们打架斗殴,极力宣扬着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风芒,时常表达自己的要求、不满,是十足的“出头鸟”。而这样的情形很少可以在中国的大学校园看到,中国的大学校园是非常平静的,没有游行,没有暴力······中国大学生习惯了“忍”,他们不善于激烈的表达自己想法和情绪。大学生,血气方刚的年纪,却很少发生激烈的冲突,校园暴力事件也是很少发生的。“退一步海阔天空”,古人的豁达仍影响着今天的大学生们,面对事情,不乐于争先,这种“让”,“忍”的文化深深影响着新时代的大学生。

儒家这些思想的核心是群体意识,“孝、悌”,孝顺父母是是家族关系的维系,中庸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成长的大学生的群体意识是非常强的。大学刚入学时,每个人都会参加“老乡会”,一桌子来自同一个省的人,相互自我介绍,同食一桌菜,一顿饭拉近了一群本不相干的人,使大学有了“亲学长”,“亲学姐”;大学刚入学时,寝室的人来自五湖四海,相互不熟悉,为了接下来四年的相处,大部分大学生会选择寝室聚餐,大家每人点一盘菜,凑成一桌,桌上吃喝、畅聊,为同伴夹他喜欢的菜肴,不自觉地每个人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了;大学刚入学,同专业的人互不认识,为了扩大人脉,聚餐又成了最佳的选择,吃喝间相互介绍,很快每个人都成了认识的人,都成为朋友;高中时代是大多数学子最难忘的时光,高中的同学与自己一起坚守过最苦的日子,进入大学,即和高中同伴分开,为了补回因距离产生的感情变淡,寒暑假

各一次的同学聚会成了必然,半年的不见面,使得同学聚会分外热闹,聚餐后即使又是分离,感情却不会淡薄的厉害······西方人无法理解中国人对餐桌的热衷,更无法理解中国人同食一盘菜的习惯。东西方文化成长于不同的文明之下,中国文化的思想核心是群体意识。

伟人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篇5

——以武汉地区为例

李帅杰刘宁雪

摘要:

理想是教育中永恒而古老的主题。理想是一个人发展的精神源泉,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但随着社会进步,现代化的深入,各种思潮不断涌入中国,加之就业形势严峻,拜金主义盛行,新生一代缺乏先辈的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精神。当代大学生对待理想信念呈现出了薄弱,易动摇,功利,模糊,矛盾的消极特点。环境造人,人之生存必受环境影响,同样,周围环境对于学生个体影响理想信念的强烈影响不言而喻。因此从环境的角度入手进行研究不仅角度科学而且具有现实意义。

我们从外界环境的影响切入,探究自然环境,地域环境,家庭环境,生活环境的角度分别切入,以湖北50所高校为调查对象,以2000份调查问卷为数据基础,探究其消极特点的成因。根据其成因提出重视思想教育,增加思想教育方式;加强竞争氛围,增加大学间交流互访活动;发挥学生组织在塑造理想信念过程中的辅助作用并发挥党员带头作用;积极投身广泛的社会实践等几点相关建议。

关键词:理想 信念 环境 教育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的分析:

1.1思想意识方面呈现多样化,在相信与困惑中不断改变自己的理想信念。“万紫千红总是春”,社会意识多样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尤其在大学中人们的思想观念更是新潮时尚,标新立异,对于理想信念的看法也呈现乱花渐欲迷人眼。各类看法中,“实现个人价值”、“平稳度过一生”、“广积财富”、“组成美满家庭”选项深得人心。由于本问题多选的特性,也表现出62.6%的人会在这四个选项中勾去两个或以上,同时也有56.3%的人勾取“对于社会与国家承担责任”,“对于学问追求进取另辟新章”等着眼他人、社会的理想。与此同时,大学期间对理想存在过困惑的占有72.9%,在大学期间曾经不止一次纠正过自己理想的竟占有64.3%,大学期间理想信念从来没有改变过的仅仅占有6.5%。数据证明,各种思想与见解充斥大学校园,大学生思想丰富同时也略微混乱,常常对自己的理想与信念产生困惑,体现出容易相信也容易怀疑的特点,而这个特点正是其易受环境影响的重要因素。

从现实生活看,多样化的社会精神生活存在着极为复杂的情况,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其中正确与错误、进步与落后、积极与消极相互杂陈,在这样的环境中,大学生难以坚信或者说很难具有坚信某种信念的理由。所谓的理想信念更如同水中浮萍,随波逐流。尤其在于大学生还未完全接触社会,对于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并未完全确立,思维活跃,思想丰富,很难保持一种理念不动摇。

1.2理想信念受实用主义影响,容易趋向功利而改变理想。

随着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人们对于财富,地位,名望的渴求也日益增强。物质变成了最为直观的诱惑,影响了一代人的价值观,同时,社会也趋向功利化,“什么最赚钱,什么就是最好的”这种思潮充斥人们的神经,也成为选择的第一要义。大学

生也不例外。选择相对于先辈,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个人实现,而将于国于民之抱负略显淡然。更加注重让自己过得更好,而缺乏燃烧自己,照亮祖国,照亮他人的一种社会责任的担当。在有效问卷中,64.6%的同学希望成为像比尔盖茨一样的世界首富,18.1%的同学渴望成为政治家或公务员,而只有6.3%的同学愿意成为雷锋,郭明义等奉献自己的英模,9.3%的学生渴望成为爱因斯坦一样的大科学家,1.7%的人渴望成为尼采一样的哲学家。对于物质与权利的追求赤裸裸的体现在我们面前,直观的表显出当代大学生缺乏奉献精神,将在精神上超越人类或在某一领域苦心孤诣的追求弃之脑后,理想与信念莫种程度上演化为私欲的躯壳。

另一方面我们又看到,大学生选择专业或转专业的原因,其中“专业对口,容易就业”占到77.2%,“有更多发展机遇”占74%,“毕业后收入状况乐观”占到67.7%。这一现象在价值观多元,生活方式多样的社会本无可厚非,然而当决定自身理想信念的因素主要取决于功利与实用主义时,理想也会不断趋向功利而改变。理想信念将不具有坚定与崇高的特质,反而被市场经济原则所取代,从而更容易使大学生失去自我,失去人生方向。

1.3当代大学生缺乏坚韧不拔精神,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易委曲求全。

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80、90后被称为在摇篮里长大的一代,又因为独生子女政策,80后90后从小都是一个家庭的核心,大多数生活富足。从小备受关怀,使他们少有在逆境中的生活经验,从而形成了承受能力差,缺乏坚定与坚持的精神,容易退缩,容易改变的群体特征。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大学期间曾经不止一次纠正过自己理想的竟占有64.3%,大学期间理想信念从来没有改变过的仅仅占有6.5%。对于这样一个结果,我们针对不止一次纠正自己的理想的同学进行随机的深入访谈。访谈过程中,大约80%的受访者提到一个因素就是“觉得当初的理想不容易实现,想选择一个更实际的理想”,而不止一次改变理想的同学也提到“随着对于社会的认识的加深,觉得自己的理想很幼稚,人总要适应社会”。对于这样的观点我们本无可厚非,但同时也为青年对于社会现况的恐惧与屈服感到扼腕叹息。殊不知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取法其下,无所得矣。正因为缺乏坚韧不拔精神,受到环境影响时才容易委曲求全。

1.4理想信念易受周围人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体现矛盾特征,树立理想信念标新立异充满个性的同时有饱含从众特征,缺乏主见,跟随潮流,受周围人的影响,在意他人的看法,与此同时,却不愿意承认这一点。

承认自己理想信念受周围人影响的人只占13%,而对于自己专业的选择尤其是双学位的选择则呈现一个宿舍选修同一门双学位,室友在室友的劝说下修双学位的现象。在转专业考试的参加者更是体现这一特征,在对于转专业的班级我们的调查表明,自己入校就决定转专业的占15.8%,而“拿不定主意,在父母和他人的劝说下转专业”的占有71.5%。这样矛盾的结果正体现出从实质上讲,当代大学生在理想信念的树立上仍旧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其实质在于对自己的选择没有充分的认识,容易怀疑且容易相信的矛盾特质。

就这样的心理状态我们采访了湖北经济学院社会与科学系心理学讲师时兰英老师,时兰英老师认为:当代大学生缺乏主见且追求个性的心理在于想要表现出成年人的特质而本身并不具备成年人的特质。缺乏主见,人云亦云,易受影响是大部分大学生的通病,而这一通病也势必决定了其受环境影响。

1.5缺少生存压力的舒适生活使理想淡化并脆弱。

众所周知,大学校园是学生时代的天堂,学生有了更多的自由与更少的压力,更多的娱

乐与更少的管束,更多的欢乐与更少的竞争,更多的舒适感,更少的危机感。调查表明,对于理想没有清楚认识的,占有17.0%,对于理想不知道具体实现途径的占有25.8%,对于理想信念没有采取有效行动的占有28.4%,这样的数字可谓触目惊心。我们对平顶山市“教育下一代主任”,革命家97岁的钟飞老将军提出了我们的疑问。钟老表示:“舒适的生活让当代大学生忘却了先辈开国之艰难,忘却了自己肩负建设国家之使命,不懂生于忧患,不懂居安思危,缺乏先烈对于信仰的坚定,缺少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

二、环境对理想信念影响细析:

2.1生活环境对理想信念的影响。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校园较小,绿化和基础设施较不完善的大学,学生对于理想信念的明确程度和坚韧程度较强,通常目标明确,有危机意识,例如武汉工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通过随机调查我们发现其在校学生,即使没有舒适的生活环境,绿化程度不高,基础设施不完善,在“你目前是否有明确的理想并有实现理想的计划”这一问中,武汉工程大学生选择“有”的占74.6%,而“基本有”的占到19.8%。

而校园较大,绿化和基础设施完善,自然环境优异的大学,学生却在理想信念的明确程度和危机感却略有欠缺,反而容易贪图安逸享乐,不去过多考虑未来。在对湖北经济学院的调查中,数据表明,在“你目前是否有明确的理想并有实现理想的计划”一问中,其在校学生选择“基本有”的占有67.4%,选择“有”的占有21.2%。

由于两校教育水平旗鼓相当,所录取学生的分数线也十分接近,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环境因素在其中发挥一定作用,对比两校调查问卷,可知舒适的环境与广阔的校园对理想信念的明确与秉持有着负面的效用,而艰苦的环境的狭小的校园对于理想信念的明确与秉持起到了有利效果。

2.2地域环境对理想信念的影响。

地域环境指的是学校周围状况。我们把大学分为“大学城中大学”,“远离市区大学”,“地处商业区的大学”。为剥离其他因素影响,我们决定不以问卷调查方式而采取对大学生和其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进行访谈。我们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作为“大学城中大学”典型,把湖北经济学院作为“远离市区”的大学典型,把武汉大学作为“地处商业区大学”典型。

访谈中我们得出结论,大学城中的大学生由于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其他学校的交流,接触各各学校的学生多,而更加具有危机意识,在理想信念上体现出了更加的坚韧与开阔。而由于城市交通的便利,大学距离商业区的远近对于大学生理想信念上的影响,区别显得并不突出。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大学之间的交流与互访对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确立起着重要作用,对于大学生开阔的视野的形成充满的积极意义。高校间,无论是名师在授课交流,抑或学生之间对于学习和见解的交流,都有助于培养危机意识,坚定理想信念。

2.3教育环境对理想信念的影响。

教育环境指的是大学中的文化教育氛围与学风。大学生生活在大学校园,行止作息势必一定程度上受整个校园氛围的影响,而影响教育氛围和学风的正大学里的大学生,因此也就包含了周围学生对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影响。因此我们以文化教育氛围与学风的差异为变量,选取理工科三所大学为调研目标。分别选择“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和“武汉工程大学”。调查得知华中科技大

学和武汉理工大学学生对于理想信念的明确程度略逊与武汉理工大学和武汉工程大学学生。在回答这一问题中,华中科技大学学生勾选“有”只占到47.4%,而武汉理工大学达到67.1%,武汉工程大学为61.2%。

对于这一和预先设想不符的数据,我们访谈了华中科技大学的同学。得到反馈是“大多数同学徘徊于考研,出国或就业,无法明确自己将来的路该怎么走。由于现在考研成风,有就业想法的同学也跟风复习考研,有太多不确定性因素。”

访谈中我们了解到,更多元的教育与更广阔的平台在激发上进的同时也会由于选择种类的增加而干扰理想信念的确立。

2.4家庭环境对理想信念的影响。

家庭环境影响主要指父母受教育程度和职业对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影响。家庭受教育程度尤其是父母受教育程度,对于子女在前路上的指导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设计调查问卷中,我们将父母受教育程度分为“大学以上”,“大学”,“高中”,“初中及一下”。

数据显示,父母受教育程度在“大学以上”的受调查人群中,83.5%的大学生对于自己理想信念有着明确的认识,父母受教育程度为大学的为73.2%,父母受教育程度为“高中”的为71.1%,父母受教育为“初中及以下”的为67.3%。由此明显反映出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对于子女理想信念确立的积极影响越大。当父母受教育程度达到大学以上时,对子女理想信念的影响则尤其明显。

同时我们在对于子女专业选择和父母职业的相关性进行探究,数据表明子女专业选择受父母职业相似或属于同一大类,或者说子女理想信念受到父母职业影响的机率为76.4%。由以上调研结果表明,父母对于子女理想信念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

三、对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坚定的理想信念的建议

根据以上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和环境对理想信念影响的分析,针对存在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3.1重视思想教育,增加思想教育方式

针对大学生理想信念受环境的不同程度影响,决定了很难通过改变环境来趋利避害。而思想政治教育是最为直接的方式。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呈现模糊,矛盾,功利,扭曲,薄弱,易受周围环境影响的消极特点,状况令人堪忧。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尤为意义重大。重视思想教育,不仅仅指学校和老师重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重视思想教育,让学生明白教育的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改进思想教育的方式,才用更容易让学生接受理解,更符合学生兴趣所在的方式,如看英模记录片,讲述分享心中的伟人等。这样让学生耳濡目染,而不是填鸭式管束,往往能够更好的达到更好的效用。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坚定的理想信念。

3.2加强竞争氛围,增加大学间交流互访活动

由地域环境对于大学生理想信念影响的调查研究可知,大学间的学术交流和学生互访对大学生危机意识和坚定理想信念,或者更广阔视野有着不可替代作用。因此尽可能的增进大

学间的交流,例如学术讲座,学生论坛等等。并且交流应不仅仅局限于正式交流,非正式,社团组织学生组织间的交流也意义非凡。同时学校应支持非正式的交流互访活动,不同学校同学与同学间交流更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见识,能够有利于找到更多与自己有着相似理想信念的人,更有利于坚定理想信念。

3.3发挥学生组织在塑造理想信念过程中的辅助作用并发挥党员带头作用。校方应支持“自强会”“自律会”等学生组织的发展,通过学生间开展的优秀活动,提升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竞争力,让学生们体会到理想信念的引导作用。并在相互鼓励相互提醒中促使促使对于理想信念的坚守与不懈的奋斗。

同时严格学生党员遴选制度,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发挥在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周围同学树立正确的坚定的理想信念。

3.4积极投身广泛的社会实践。

伟人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篇6

物价在2011年的涨势令人惊讶,上半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5.4%。到了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更是同比上涨6.5%。创2008年7月以来的37个月新高。消费者物价指数(英文:Consumer Price Index,缩写CPI,亦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经济学上,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以百分比变化为表达形式。它是衡量通货膨胀的主要指标之一。一般定义超过3%为通货膨胀,超过5%就是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而从今年一月到七月,我国cpi一直居高不下,保持在5%以上,因此可以说,我国已经到了一个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时代。通货膨胀对普通大学生具体有什么影响呢?对于这个问题,我做了一次调查,对于物价对普通百姓的影响,我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大学生这个集体来看整个物价变化。大学生作为普遍高素质的一群人,他们的评价相对是客观真实的,对于社会各种问题的思考也会较为深入,大学生虽然没有固定工作取得收入但同样能够牵扯到社会的很多方面,故作为研究对象。此调查不对物价为何上涨作为研究目标,仅对物价上涨对普通群众的影响调查。以下是其中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当被问到每个月的生活费时,有41.2%的同学每个月生活费在700到1000元,即将近一半的同学每个月可支配现金为700到1000元。而这些生活费几乎都是来自父母,只有不到10%的同学,通过奖助学金或勤工助学等方式挣取生活费,当然大部分生活费仍然来自父母。大学生这个群体,每个月可支配现金数额是一定的,所以对物价的感知程度会比较高。

在被问到每月消费主要用于哪些方面的多项选择问题时,除了必不可少的食品外,72.5%的同学选择日用品,接下来是娱乐(49%)及学习(47.1%),再来是服装(25.5%)和交通费(25.5)。在近来你觉得在你的消费中,以下哪些消费品的上涨的幅度较明显的问题中(多选题),84.3%的同学选择了食品,41.2%的同学选择了日用品,接下来是服装(35.3%)、娱乐(23.5%)和交通(15.7%),最后是学习(11.8%)。在物价上涨之后,你计划缩减哪些消费支出的问题中(同样是多选题),37.3%的同学选择了食品和娱乐,29.4%选择了服装,19.6%选择了日用品,接下来是交通(17.6%)和其他费用(17.6%),学习的费用几乎没有人选择减少。这三个结果必须放在一起分析。在每月有限的生活费中,食品和日用品占了大部分的开销,娱乐与学习的比例相当,可以说同学们对于生活费的分配还是较为理性的。而在这占有大部分开销的食品和日用品中,很大一部分同学感觉到在日常生活中该类商品的价格有明显上涨。可以说,这对同学的生活必有影响。可与此题不同的是,更多的同学选择在娱乐上削减开支,日用品排在第四,可见,对于日用品的价格上涨,同学们是无法抵挡的,由于是日用必需品,只能被动接受价格,即使涨价明显。在娱乐和服装这种稍微偏于奢侈品的方面,同学们还是会减少开支。

让我们再看一下今年7月一些商品的价格变动情况(以下结果均出自官方数据)。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4.8%,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4.38个百分点。其中,粮食价格上涨12.4%,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34个百分点;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33.6%,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2.08个百分点(猪肉价格上涨56.7%,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1.46个百分点);蛋价格上涨19.7%,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15个百分点;水产品价格上涨15.0%,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34个百分点;鲜菜价格上涨7.6%,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19个百分点;鲜果价格上涨4.9%,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09个百分点。衣着类价格同比上涨2.2%。其中,服装价格上涨2.5%,鞋价格上涨0.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同比上涨3.6%。交通和通信类价格同比上涨0.9%。其中,城市间交通费价格上涨2.5%,市区公共交通费价格上涨

2.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同比上涨0.5%。其中,教育价格上涨1.6%,文娱费价格上涨1.7%,旅游价格上涨3.8%,文娱用耐用消费品及服务价格下降6.6%。可见,大部分商品的价格还是在增长的。

在此外部环境下,学校的物价有什么变化呢?70.6%的同学认为学校(包括学校内食堂及各类超市等)的物价在上涨,23.5%认为保持现状,5.9%的同学认为物价下降了。也就是说,无一例外,学校的物价确实在涨。而这种普遍的涨价,在生活费固定的同学们眼中,物价上涨与其父母的收入上涨幅度是否一致?90.2%的同学认为“不一致,物价上涨较快”,“对父母收入情况不了解”占5.9%,而选“一致”及“收入上涨较快”的和仅为4%。这可以反映出物价的上涨已经超出了普通群众收入的涨幅,会导致由于物价的上涨,普通群众的一些生活意愿无法得到满足。物价涨了,收入却不能同步增加,对于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必会造成一定影响。

在更深入的问题中,当被问到物价上涨对谁的受益最大时,同学们的选择较为平均也不尽相同,选择无人受益和商家的各有35.3%,选择政府的为29.4%,没有一个人选择消费者。而在物价上涨对我国各行各业是否有促进作用的问题上,51%的同学选择有作用但作用不大,37.3%的同学认为有反作用,11.8%的同学认为无作用,没有人认为作用很大。在物价上涨是否是生活水平的提高标志问题上,58.8%的同学选择不完全是,39.2%的同学认为不是,仅有2%认为是。首先,在物价上涨对谁受益的问题上,同学们统一认为对消费者没有任何益处,对于到底谁受益有些分歧;其次,半数同学认为物价上涨对各行业有促进作用,但作用不大,毕竟物价上涨直接提高了商品的售价,但各种成本的费用也在上升,所以作用有限,如果成本上涨更快,那么必然出现反作用;再次,超过半数的同学认为物价上涨不完全是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志,在衡量物价上涨对生活水平的影响时,我们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收入水平,若收入水平无法跟上物价的脚步,那又如何说明生活水平提高了呢?

在最后被问到物价上涨时其对政府所采取的措施的满意程度时,仅有2%的同学选择满意,45.1%的同学认为一般,31.4%仍然不满意,21.6%的同学非常不满意。没有人选择非常满意。也就是在当代大学生眼中,对政府所采取的稳定物价的一系列措施并不是那么满意。原因或许是政府采取的措施还未能见到效果,或许是采取的措施确实差强人意。

这次调查反映出了几个问题。一是,物价上涨对大学生确实有一定影响,对于大学生,日用品价格的上涨对总体支出与生活质量有较大影响;二是,收入增加与物价上涨没有同步,前者上涨慢于后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活质量;三是,在高素质人群中,对于政府所采取的稳定物价的措施并不十分认同,稳定物价更好的政策与措施有待出台。

网络文学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篇7

一、网络文学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1. 丰富当代大学生的社会阅历。

网络文学是当代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 当文学与互联网结合后, 这一新生事物就勃发出了巨大的生命力。网络文学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并高于生活, 不同的网络文学作品用不同的故事、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文字, 展示着不同的知识与文化, 这对丰富当代大学生的社会阅历与知识层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网络文学所用到的语言也大都是基于现实生活的提炼, 其形象也是现实人物的简缩, 能够对社会形成一定的认识, 从而能丰富大学生的社会阅历。而且网络文学体现出来的多元价值, 也有助于大学生选择独立自主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2. 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网络文学写手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年轻人, 他们具有丰富的创新意识, 会经常使用一些网民创造、网络色彩鲜明、充满创意的词汇, 这一方面提高了网络作品的创新性, 同时也刺激着大学生读者的创新意识的培养, 而且网络文学具有灵活多变、多媒体化的形象塑造手段, 从这个意义上讲, 大学生通过阅读、欣赏网络文学作品, 可以开阔思路, 增强发散性思维, 拓展青年大学生想象、创造的空间, 进而促进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3. 网络文学作品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平等意识。

网络文学具有开放性和自由性的特征, 在叙述过程中使用的比较多的是平等的语言, 不说教、不批判, 显示出平民的亲和力和平凡的亲切感, 显示了最大限度的公平与机会均等, 这种写作模式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没有任何社会压力的被尊重感, 感受到了社会现实中难有的“平等意识”, 无形中在革新着大学生的思想认识, 影响大学生读者的人生态度。

二、加强网络文学对大学生积极影响的几点建议

1. 帮助大学生远离“网瘾”。

网络文学中以网络小说居多, 而且许多网络写手就是大学生, 所以内容与大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 也正是这个原因, 当代大学生作为欣赏与创作网络文学作品的主力军容易被迷惑而迷失方向。一部分大学生往往会把自己想象成为小说中的男主角, 从中获得自我满足和成功感, 进而长期沉迷于网络的世界里, 从不去关心现实生活里的人与事, 荒废了学业的同时, 最终也逐步与社会脱离。也有一部分学生, 受网络文学的影响, 养成了高消费的习惯, 有些学生甚至沉醉物质追求而忽略了学业。因此, 要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 帮助他们认识网络文学的本质, 让大学生们认识到网络“读”瘾的危害, 包括对身体上、精神上的双重危害。教师也要不断提高网络阅读指导能力, 进而针对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正确的指导。

2. 帮助大学生选择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

教师应该首先选择一些优秀的作品或经典网络文学来阅读, 提高自己阅读品位, 了解大学生的阅读心理, 并从中吸取好的内容与学生分享, 进而加深对学生思想管理的力度。在此基础上, 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优秀的网络文学网站和网络文学作品, 并教会学生如何选择优秀的网络作品, 并传授给学生欣赏优秀网络文学作品的技巧, 这样一来, 既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也可以坚决清除不良网络文学作品对大学生的污染。此外, 要提高学生对网络文化中那些不规范的言语、品味低下的辨识能力, 教育、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进而减少甚至消除网络文学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3. 采取多种措施从源头上控制不良网络文学作品的存在。

首先, 政府要制定合理有利的政策, 引导、扶持和推动网络文学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比如可以把网络文学作品纳入知识产权保护的范畴, 用知识产权的规范与保护方法来管理网络文学作品。也可以尽快研发网络过滤系统软件, 借此将含有不健康内容的网络文学作品屏蔽, 从根源上杜绝其与大学生读者的接触, 以减少对他们的不良影响, 其次, 网络文学作者要自律。一方面, 作为网络文学的创作者, 不能只是把网络文学看作是得名得利的载体, 首先应该从自身的创作思考出发, 只有不断摸索创新才能够增加作品的产量。另一方面, 网络写手必须注重自身写作水平的提高。同时, 必须解决网络文学题材过于狭窄的问题, 应通过扩大题材范围来更多地描写广阔的社会生活, 并尽可能地使作品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哲理意蕴, 远离低俗、远离平庸、杜绝肤浅, 使网络文学作品更为打动人心, 流传更为久远, 更有生命力。其次是规范网络文学网站的管理。文学网络的编辑应进一步对稿件进行筛选、把关, 要鼓励原创作品并给原创作品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 对那些内容低俗的作品予以退稿, 坚决抵制色情、暴力、反动等不良文学和低俗文学在网络上泛滥。而且文学网站理应进一步规范网络校园文学创作, 追求有深度的写作和评说。还可鼓励和支持传统作家网上创作, 将网络文学作品制作精良, 提高原创网络文学作品质量, 引导网络创作朝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总之, 网络文学的不成熟, 使它的价值没有充分表现出来, 也存在着一些负面因素。与此同时, 网络文学对大学生的影响巨大, 因此, 我们应以开放、宽容、平和的文化心态去看待网络文学对大学生成长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在此基础上, 要在政府、高校、网络作家和网络文学网站的共同努力下, 营造健康积极的网络文学环境, 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文学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让网络文学为大学生的成长注入新鲜的血液,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网络文学发展的持之以恒。

摘要:近年来,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网络文学应运而生并且具有蓬勃发展的势头。就网络文学的特点而言, 网络文学不仅仅是网络与文学有机的结合体, 而且也是科学与文艺相互融合的产物, 它满足了人们对文学这种艺术形式的新需求。而随着网络文学的兴起, 它也得到了越来越多青少年的普遍青睐, 大学生群体便是其中之一。在这种情况下, 分析网络文学对大学生的影响, 保证大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网络文学, 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教育的又一重要课题。

关键词:网络文学,大学生,影响

参考文献

[1]艾洪庆.论网络文学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与对策.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2008 (5)

伟人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篇8

“ACG文化”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文化,最先起源于日本。“ACG文化”就是动画、漫画、游戏的综合含义。在今天这个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生对于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的速度被不断地提升,所以“ACG文化”在今天对当代的大学生的影响也引起了不少学者的重视。

关键词:ACG 文化;大学生;影响

“ACG文化”在日本这个小国家所创造的的经济利益远远超过日本的其他产业所创造的的价值,这也间接说明“ACG文化”有它存在的空间和价值。在中国的文化影响中,“ACG文化”一直拥有较大的比重,当代的大学生被“ACG文化”深深的影响着,包括对于平时言语、生活用品、食物及信仰,涉及范围十分广泛。

虽然“ACG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影响深远,但这方面的研究却一直不受大众关注,更甚者将“ACG文化”当成一种反面的消极影响与教育相对立。即便如此“ACG文化”依然充斥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思考,对于日本已经全面发展的“ACG文化”,中国也要发挥在这种文化中的优势将其中国化,使“ACG文化”对于当代大学生产生更多积极的影响。

一、ACG用语的大众化

在大学生的语言交流中网络起到了关键作用,而ACG用语在网络语言交流中被广泛使用,例如微信、QQ、游戏等,在这些交流中ACG语言被大量使用。在现今大学生中ACG语言有自己的特点和固定的词语。如:呦西为日文中的一种发音,现在经常用来表示肯定的回答;萝莉源于日本漫画,用来形容很可爱、娇小的女孩;嗦嘎为日文中的一种发音,表示确定……除了这些用词和发音以外,还有各种表情用来表示发信息者当时的心情和想法,这些都是属于“ACG文化”的一部分。例如:-_-! 、 -_-||| 、O(∩_∩)O、o(>﹏<)o、o(╯□╰)o 、~\(≧▽≦)/~……也有的是直接用画好的表情直接用来表示。

这些都是大学生在广泛的“ACG文化”中接触中形成的后果,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地表现出来。“ACG文化”并不是一种脑残文化,只要被合理地引导和利用,就会产生巨大的价值。

二、ACG服饰

“ACG文化”对于当代大学生在服饰方面最广泛的影响就是现在比较流行的COSPLAY。COSPLAY在很大一方面都体现了“ACG文化”,它是动画、漫画、游戏中人物形象的再现,所以在衣着、发饰方面都体现了“ACG文化”。除此之外,如今的大学生的衣服样式与动画、漫画服饰有着许多一样的地方,例如校园服装中的水手服、女仆装等等,大多上装穿的较多,但不论在什么季节中女孩的下装都是以裙子为主,现在大学女孩的装束中冬季裙装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

其次是和服和浴衣的流行。“ACG文化”服饰在大学生中被广泛的应用和传播,然而许多大学生不知道这些装束的意义而盲目模仿,确实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但是必须承认的是,“ACG文化”在大学生的生活中确实已经起到了引领潮流的作用。

三、“ACG文化”中的信仰

日本“ACG文化”有很大一部分反映了日本自己的民族文化、人生信仰、生活精神等方面,当代大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ACG中日语、精神。

在一次大学生调查中发现,被调查的大学生表示,他们都会存在理想和现实的对立,而在这两者之间不知道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幻的,所以在实际的努力之中都会显得比较迷茫,一边构思着属于自己的理想蓝图希望有所成就,一边由被现实的残酷所打击。而日本的“ACG文化”大多体现友爱、小清新、努力等主题,恰好用动画、漫画这些形式将这些复杂的生活信仰简单化,使大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例如:坚持梦想、奋力拼搏、付出努力就会实现梦想。这样简单明了的方式使一些处在迷茫中的大学生找到奋斗的目标,获得精神上的力量。这也是日本“ACG文化”的强大之处,通过这样一种形式对大学生的生活、思想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结语

“ACG文化”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文化,最先起源于日本。“ACG文化”所创造的经济利益是日本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间接的说明“ACG文化”有它存在的空间和价值。在现今这个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生对于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的速度也不断提升,“ACG文化”充斥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思考,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也引起了不少学者的重视。中国也要发挥在这种文化中的优势将其中国化,使“ACG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产生更多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Z].国家广电总局,2004(02)

[2]徐菲.淺析动漫流行对青少年的影响[J].池州学院学,2007(06)

[3]支菲娜;宫崎骏思索与回归——日本的动画片和我的出发点[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09)

[4]石勇.动漫文化-不可小觑的青少年亚文化[J].中国青年,2006(11)

伟人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篇9

1.您的性别:

□男□女

2.您现在就读的年级:

□大一□大二□大三□大四

3.您会主动去学习和了解一些过去的红色革命事迹吗?

□会□不会

4.你主要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红色革命事迹?(多选)

□网上查询□书刊杂志□电视媒体□课本知识□亲朋亲诉□参观旅游

5.学习红色革命事迹对你有什么帮助?

□有助于培养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铭记历史,加强自己的爱国心□了解过去,启迪和指导未来□没有实质好处

6.你是否经常参与学校有关红色革命题材的活动?

□经常□偶尔□没有

7.你觉得红色革命精神是否和你的生活息息相关?

□有比较大的关系□关系不大□完全没有关系

8.你认为传统的红色经典不能吸引你的原因是什么?(多选)

□内容呆板无新意□对革命事迹不感兴趣□与日常生活关系不大,缺乏亲身体验无切实感受□形式单一□其他

9. 如果学校计划加大对红色文化的宣传,你希望是何种形式?(多选)□教科书□展板,报纸等实物媒体□网络,电视媒体□参观革命遗址□吊念革命先烈□集体组织学习□其他

10.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农民协会在哪里?

□湖南湘潭□江西井冈山□陕西延安□萧山衙前

伟人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篇10

社会文化包括哲学、宗教、道德、社会常识和传统文化等,而人文素养是科学常识、人文知识升华成的一种内在品格。所以,社会文化中对人文素养影响较大的应为社会常识和传统文化。陈丹青先生在《常识与记忆》一文中提出近年来全国大谈人文并不是件好事情,“正相反,它说明人文状况出现了大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以我的看法,先别奢谈所谓的人文,我们要紧的是先恢复常识和记忆”。可见作为社会文化组成部分的社会常识和传统文化对人文素养形成影响之普遍与基本。

首先,作为社会文化组成部分的社会常识和人文学科知识,同时也是人文素养的构成基础。而只有掌握了充足的人文学科知识,并将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才能上升为人文素养。

其次,我国社会文化中极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是根植于中华大地的、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中国文化精粹,正确引导大学生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才能提高其人文素养,养成其高尚的精神品格。第一,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感。从爱国诗人屈原、陆游到精忠报国的岳飞、文天祥,这种信念经过一代代人的充实提高。到了后代则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名言对之做了精辟总结。表达了中华儿女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豪情壮志和浩然正气。第二,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真诚、宽恕的良好品质。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忠孝仁义这种价值取向对大学生摆脱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消极思想,缓和日益淡漠的人际关系,树立集体主义精神、高扬奉献精神大有裨益。

因此,加强人文学科知识和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即使对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更加强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四、社会文化、校园文化、学生人文素养的互动因素分析

(一)社会文化环境越好,市场对校园文化、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越高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文化环境也不断的发展成熟。在逐步完善的社会文化环境下,对校园文化和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也不断提升。校园文化虽依赖于社会文化产生,但在发展上却具有同步性。而学生人文素养在发展过程中也无时无刻不吸收着社会文化的养分。所以社会文化环境越好,必然对校园文化和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越高,同时也能更加促进其发展。

(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是提升校园文化层次的重要切入点

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的各项团体活动,只有提高学生自身人文素养才能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的层次。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人文科学知识,并在课外通过艺术节、辩论赛、技能竞赛、文学欣赏等形式,来超越狭隘的课堂接受的知识,主动构建具有较宽基础的更加合理的知识结构,学会思考、学会欣赏真善美,从而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又将人文素养注入到了校园文化中,从而提升校园文化的层次。

(三)学生人文素养是在校园文化的影响下培养出来的,是社会进步、社会文化提高的表现

学生人文素养很大程度上受校园文化的影响,在学校组织的各种形式的文化艺术节、辩论赛等活动中形成,同时又以各种团体活动表现出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无疑可以提高校园文化的品味,因而也提高社会文化的表现层次,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进步。

综上所述,学生人文素养在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中产生发展,校园文化受社会文化和学生人文素养影响同时又是学生人文素养和社会文化程度的表现,社会文化是学生人文素养和校园文化产生发展的肥沃土壤,同时又是学生人文素养和校园文化的最终成果。因此,学生人文素养、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三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着共同发展。

注释及参考文献

[1]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五”立项课题(XJK08CJB001)“当代社会文化对校园文化及学生人文素养影响研究”成果之一

[2] 中国百科大辞典编委会 编;袁世全,冯涛 主编.中国百科大辞典.北京:华厦出版社.1990.第271页

[3] 臧动.文化与学校文化[N].中国教育报,

[4] ks.cn.yahoo.com/question/1306122220947.html中国雅虎知识堂

浅析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篇11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C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128-01

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大致可以概括为:尊祖宗、重人伦、重道德、尚礼仪。主要关注的是人文精神和道德教育。

人之所以能够驾驭万物,在于人类具有万物所不具备的人文。人民具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我们在《孟子》中学到人和禽兽不同。主要因为人有恻隐之心、羞辱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便是仁义礼智的四端。而在当今社会中,人们普遍忘了人之本。儒家文化中所强调的社会责任感在大多数人身上得不到体现。人既要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也要对国家、民族、社会负责。而这种精神我想就是我们古代优秀文化中所强调的人文精神。

道德建设成为现如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重德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在儒家文化中,主张道德至上。在古代思想家看来,天是道德之天,人是道德之人,甚至认为一草一木也是具有德之品性的。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主张仁者爱人、以和为贵等。在传统文化中人民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在当下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很多人认为道德成为他们在追求快乐路途中的绊脚石,更有甚者对于传统道德嗤之以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盛行,进而滋生了很多的社会问题。我们要知道有道德的生活才是值得我们追求的生活,有道德的社会才是成熟的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中虽然蕴涵着巨大的精神财富,但是由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决定了文化中所存在的一些负面的,落后的思想。比如民贵君轻、政治制度家庭化等。在儒家文化中所体现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就是最好的例子。

毛泽东同志曾经提出:“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提出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绝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绝不能割害历史,绝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一定的科学地位,是尊重历史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毛泽东同志的这句话清楚地告诉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即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继承批判,推陈出新,创造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文化。[1]

二、继承发展、提高素养

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学习国学不仅仅在于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更多在于从优秀的传统的文化当中汲取精髓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完善道德修养。

1.继承和、发扬、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作为当代大学生,如果对自己国家的优秀文明都没有深入了解,那么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我们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就像学习母语一样,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本。其实,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思想,例如忠孝仁义的价值观早已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作为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如何安身立命的同时,更要懂得如何做人。

处于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首先要保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本。当前,我国正处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建设具有民主特色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优秀的文化需要经过社会实践来检验,而当代大学生将成为未来社会实践的主体,能否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与当代大学生紧密相关。

2.陶冶道德情操,提升人文素养。首先,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大学生节俭朴素的品德。墨子就提出过“节用”命题,并极力提倡节俭朴素,反对浪费。当代大学生大多生活条件优越,有很多人没有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让大学生再次感到这种美德的存在并受到感染。其次,学习国学可以培养大学生勤勉好学的学习态度。有许多治学格言,如《论语》中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表露了勤学苦读是中华民族的美好品德。在应试教育盛行的今天,强调勤奋好学的传统美德是必要的。最后,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的崇高品性。孔子就曾强调“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在诚信严重缺失的社会背景下,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已经迫在眉睫。

传统文化是需要有一定的生活经历才能够真正读懂的,体会的。但如今正处于象牙塔中的我们,如果不认真学习传统文化,等将来我们走入社会时,恐怕很难完全领悟传统文化的高深思想和智慧结晶,今天的学习是为未来的理解做准备的。现在我们的学习好似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但经历时间和阅历的丰富和积累,我们所吞下去的知识将会被慢慢消化,让我们从中汲取宝贵的营养。真正理解优秀文化的过程,并不是短短的几节课而是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中。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2]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3]《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

作者简介:吴冰,女(1991.3)满族,辽宁丹东人,沈阳师范大学,13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中国哲学。

上一篇:写放风筝作文500字上下下一篇:山区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