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地貌的发育评课稿

2024-06-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河流地貌的发育评课稿(精选3篇)

河流地貌的发育评课稿 篇1

一.相关课程标准的阅读与理解

“课标”的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我的理解与分析:本条课标的行为动词是“分析”,属于理解层次的水平要求——即要求学生达到的认知水平是能够理解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各种内、外力因素。该标准的行为条件是“结合实例”,对学生达到水平要求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限定,即要通过对实际例子的分析来得以实现。但是对于具体案例没有进行限定,这对于不同层次学校的案例选择还是有很大的自由度,比较容易结合乡土教学,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教材紧紧围绕地表形态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这一主线,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节内容,有了前面两节课的铺垫,本节的学习可以将之前的理论知识再次应用,并利用前面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各种河流地貌的形成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起到巩固知新的作用。

三、三维课程目标的确定

根据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了本节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河流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

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习中了解身边的地理,让学生感受地理是对他们终身发展有用的,同时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地观。

2、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四.通过以上对教材的分析,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确立如下重难点:

教学重点:河流的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教学难点:河流侵蚀的不同类型。

教学重、难点确定的依据:之所以将河流侵蚀地貌设为重点和难点,主要是因为知识比较抽象,另外通过理解这一地貌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充分合理地利用这种地貌形态,掌握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学生状况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掌握地表形态形成及变化的基本原理,况且高一的学生思维活跃,已具有一定的问题研究能力、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学生的这种知识和能力的储备,有利于三维目标的落实。但由于学生阅历较浅,受知识面的局限,对教材中河流三种侵蚀作用方向的理解,对案例分析的过程、对活动完成中看待问题的视角等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师大附属学校学生的实际,(家庭条件好熟悉计算机的操作),结合新课标的理念,在教学手段中,利用google earth这一的软件,GoogleEarth是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数字地球的完美结合。

它能展示全球各地区高清晰度卫星照片。

我们可利用这一软件让学生感受现代科技的魅力,极大地调动起每一个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通过身边的地理事物学习地理原理,为学生创设亲切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并通过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获得知识和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到课本让学生看,疑难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归纳,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五、教学过程设计分个阶段

(一)教学引入:由会操作googleearth的学生在软件上找出松花江发源地天池,流经城市吉林、哈尔滨的一段河流图片。然后问学生:这些地貌的形成与什么因素有关?这节课我们就来看一下外力作用中河流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态的。

(二)自主与合作探究

1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河流地貌的分类、河流的侵蚀地貌、河流侵蚀地貌的三种方式等概念为学生的探究扫清知识上的障碍。其中河流侵蚀的三种方式是本节的一个难点,为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一个表格帮助学生归纳三种侵蚀方式的不同特点及河流的影响。

2河流的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本节重点,这部分内容我把全班学生分成三组,让各组学生分别点击googleearth上天池、吉林、哈尔滨这三地,让各组学生概括三地的河流河谷形态特点,学生结合教材82页3、4段及图4。17,分三组探究不同阶段河谷特征及成因。在这一阶段我通过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问题:

1河谷与沟谷有什么区别?在googleearth上观察长白山的众多沟谷中是否是每个沟谷都有河流发育?

2为什么河流在凸岸堆积,在凹岸侵蚀?

然后每组组长将知识进行汇总,并发表结果。由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发表结论,其他组进行补充。然后我设计一个表格(河谷发育不同阶段的特征比较表)将三组的探究结论综合到一起从而总结出河谷发育的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方向,河谷的形态特征,我在这个过程中进行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思维,从而保证学生探究结论的科学性并纠正学生表述不准确语言不严密之处。

(三)迁移应用

学会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能力,在本节教学中三类侵蚀只是知识的铺垫,而透过河谷的演变过程认识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才是迁移应用的重点,所以在这一阶段我布置给学生三个探究任务:

1在googleearth中点击哈尔滨附近的一段弯曲河段,向学生发问:这段河流哪一岸沉积,哪一岸侵蚀?在河流的哪一岸建码头比较合适?

2落实课本设计的“活动”

3让学生在googleearth软件上找出通化,并让他们判断这里的河流处于河谷发育的哪一个阶段,河谷的形态特点是什么及河流侵蚀作用的类型。

(四)小结:引导学生小结,将本节知识系统化。并让学生总结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而实现本节知识与前面已学知识的有机结合。

(五)练习:利用课件展示习题。

(六)教学反思:

学会倾听学生及引导学生相互之间认真倾听,我们教师应当在有效设计的前提下跟上学生的思路,及时捕捉学生的观点并予以灵活的点拨,实施课堂上的有效交流,是驾驭探究式教学的难点,这也将是我今后的努力方向。

河流地貌的发育评课稿 篇2

关键词:河流,侵蚀地貌,堆积地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说明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描述河谷的形成过程。

2.说出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概述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3.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4..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以及地貌特点。

5.联系生活实际,分析邛崃市境内河流(南河、玉溪河、白沫江等)流水地貌的成因及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电脑演示等多种学习方式,归纳学习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

教学难点

1.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采取实验法、探究法、景观图片的展示、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难点知识。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都较高,但是对所学内容缺乏感性知识,因此需要大量的感性情境的创设。且学生学习受到社会阅历、知识面、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限制,教学中要对河流地貌进行拓展,因此广泛采用展示图片、示意图、做小实验等方式,帮助学生自我理解难点。设置提问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难度不宜过大,问题宜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成就感。

教学过程

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理解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3.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4.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以及地貌特点。

5.联系生活实际,分析邛崃市境内河流(南河、玉溪河、白沫江等)流水地貌的成因及特点,学以致用。

学习重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

【课前预习·自主梳理】

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1.河流地貌

(1)分类:_________地貌和_________地貌。

(2)成因:主要与________有关。

2.河流侵蚀地貌

(1)定义: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__________________形成侵蚀地貌。

(2)形成:

(1)初期:河流落差,流速,侵蚀作用以向和向侵蚀为主,使河谷不断和_______,横剖面成______型。

(2)中期:河流落差变,河流向的侵蚀作用减弱,向_________的侵蚀作用增强,河流在岸侵蚀,在岸堆积,使河流更为弯曲,河谷被。

(3)成熟期:经过漫长的过程,河谷不断,横剖面呈宽而浅的型。

3.河流堆积地貌

(1)定义: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搬运能力的情况下,下来而形成。

(2)分类:

(1)洪积平原(山前)

季节性洪水或河流携带大量___________流出山口,河道变得开阔,流速减慢,搬运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形成_______,进而形成宽广的洪积平原。

(2)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游)

河流在_____侵蚀,_____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_______。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连接成宽广的河漫滩平原。

(3)三角洲平原(河流入海口的滨海地区)

在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______,泥沙堆积在_________,形成三角洲,连接成广阔的三角洲平原。

【新课学习】

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一)河流侵蚀地貌

小实验:模拟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

思考:请同学们观看《河流地貌的发育》模拟实验视频,思考讨论:流水侵蚀作用使沟谷在深度、宽度、长度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1.河流侵蚀作用的主要形式

拓展延伸:

◆据GPS鉴定,1995年长江的源头位于32°45.15′N,94°36.05′E,海拔4842米。2005年鉴定的源头:32°36′14 N,94°30′44 E,海拔5170米。

根据材料,判断长江的源头向哪个方向延伸了?

◆观看云南丽江虎跳峡景观图,思考:虎跳峡深切峡谷的形成以哪种河流侵蚀作用为主导?

◆观看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入海口景观图(课堂展示),思考:分别以哪种河流侵蚀作用为主导?

探究:

a.如下图所示,平直的河流(北半球)对哪一岸侵蚀严重?

b.根据下面2幅图,判断:在河流弯曲处,流水对哪一岸侵蚀严重?泥沙在哪一岸堆积?

拓展:如果任由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发展下去,河流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过渡:三个方向的侵蚀会不断改变河谷原先的形态,并塑造新的地表形态———形成河谷(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请阅读图4.17,思考:河谷是怎么演变发育的?

2.河谷地貌的形成过程

问题探究:长江不同河段(上游、中游、下游)河谷形态有什么差异?

比一比:世界上最深的峡谷在哪里?

拓展:除河谷以外,河流(流水)侵蚀地貌还有哪些?

(二)河流堆积地貌

请同学们读图4.18,回答以下问题:

河流在什么条件下发生堆积?搬运能力在什么条件下减弱?哪些河段流速会降低?比较典型的河流堆积地貌是什么?包括哪些类型?

1.(山前)洪积—冲积平原

模拟山前洪积扇的形成过程小实验

实验材料:一杯细沙(米)、一本书、一张白纸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理解洪积扇的形成过程;掌握洪积扇的形态特征。根据物理学常识推测山前洪积扇沉积物颗粒大小分布有何规律。

实验步骤:见课本79~80页。

结合实验体会和景观图,归纳洪--冲积扇的形成过程(原理)。

【课堂练习】

1.读河流平面、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处河段特征,河流侵蚀作用明显,________深,________大,多_____,水能资源________;C处河段流速________,泥沙________,形成的地貌类型是________。

(2)若河流A段的纵剖面如图N所示,则形成的地理景观最有可能是

A.“U”形谷B.喀斯特溶洞

C.瀑布D.河口三角洲

【课后自主学习】

1.河漫滩是怎么形成的?

河流与湖泊评课稿 篇3

从总体来看,鲁老师《河流与湖泊》的这堂公开课备课充分,教学设计合理,重点突出,教态亲切自然,师生感情融洽,板书设计合理,书写工整,多媒体运用合理到位,并能结合练习,及时检查学生对本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作为一名工作不到两年的新手教师来说已经很成功了。听完这堂公开课本人受益匪浅,特别是上课时鲁老师的淡定从容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地印象,亲切的微笑让学生上公开课时的紧张感很快就消失了。亲和力指数非常高。第二点值得本人学习的就是鲁老师对课堂中每个活动和问题的设计,总是层层深入,对学生循循善诱,最后得到的答案总显得水到渠成。另外,鲁老师的板书设计很合理,现在大多数公开课往往只注重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其实板书在一般的课堂上还是有作用的,甚至有时候会对学生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内容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

当然每一堂课都会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本课内容相对枯燥乏味,所以首先要激发学生对《河流与湖泊》这一内容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而鲁老师开门见山的导入显得过于平淡了。第二点不足之处是,新课内容与已经学习过的知识没有任何的结合。其实本节课中有很多内容是与前几节课的内容有相关联的知识点,如水资源、气候等。另外,鲁老师在授课时个别地方表述有错误,比如对南方和北方河流水文特征对比时,讲到“长江的汛期从 6月开始。”这里本人有不同的看法,长江的汛期是比较长的,从 4、5 月份开始就进入汛期了,原因是长江南部的几条支流如乌江、湘江、赣江等流域 4、5 月份就开始进入雨季了,所以长江的汛期也从此开始。再比如和学生一起做练习时,其中一题判断河流所处地理位置,解释时提到“因为该河流量小于 1000 立方米每秒,流量较小,所以是北方的河流。”这句话也不妥。南方也有很多河流的流量也小于 1000 立方米每秒,这不能作为判断的依据。当然这些问题可以在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上一篇:大学生支教情况总结下一篇:货物汽车运输合同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