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企业经营风险管理

2024-08-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企业经营风险管理(精选8篇)

浅谈企业经营风险管理 篇1

2011-10-25 10:33:59

王 霞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141团机关财务科,新疆 石河子 832000)摘要:负债经营是企业常用的经营手段方法,现代企业的经营者把负债经营当作企业筹措资金的重要手段。本文诠释了负债经营的概念,分析了负债经营对企业的利与弊,提出企业控制负债经营风险的基本举措,以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企业;负债经营;风险控制

负债经营是企业采用各种合法手段,如银行借款、商业信用、横向融通或发行债券等形式筹集资金银行借款、商业信用、经济活动,并运用这些资金从事生产活动,使企业资产得到补偿、增值和更新的经营手段方法。负债经营具有资本集约性和经营风险分散性的特点。资本集约性决定了发展负债经营可有效地利用闲散资金发展经济;经营风险分散性又决定了发展负债经营可有效地减少企业投资的盲目性。负债经营运用得当会给企业带来财务杠杆利益;运用不当则会产生财务风险,使企业陷入困境。对于负债经营的企业来说,有效地控制和规避经营风险至关重要[1]。因此,研究负债经营对国家经济体制改革、金融财政安全和经济持续稳定较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企业负债经营的利与弊 1.1 企业负债经营的利

(1)弥补企业内部资金不足

负债经营可以弥补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不足,在企业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弥补企业内部资金不足负债经营可以运用更大的资金力量扩大企业规模和经济实力,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以弥补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不足的情况。

(2)降低企业综合资金成本

对于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来说,由于企业借入资金不论盈亏均应按期偿还本息,所以债权性投资的投资风险较小;对筹资者来说,由于债务的利息支出是税前支付,负债经营可以可使企业少交纳所得税,使其资金成本降低[2]。

(3)增强企业风险意识

筹集的资金属于有偿使用,所以企业必须承担到期还本付息的经济责任,债权人为保证资本的回收和增值,必定会对企业的运行进行关注,而企业的管理者也会注重资金的合理化使用。

(4)负债经营有利于企业保持控制权

在企业面临筹资决策时,通货膨胀可以导致货币贬值,以发行股票等方式筹集权益资本时势必带来股权的分散,影响到现有股东对于企业的控制权。采用负债经营的方式债务人将货币贬值的风险转嫁到债权人身上,减少了由于通货膨胀造成的损失,而且债权人无权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因此不会影响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的控制权。

1.2企业负债经营的弊端

(1)过度的负债引起财务负面效应

负债融资是属于有偿使用资金,企业负有到期偿还本金的法定责任,本金和利息的支付是企业必须承担的合同义务。如果企业经营不善或企业面对的市场行情变差时,就会造成权益资本收益率大幅度下降,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其结果不仅会造成企业资金紧张,影响企业信誉,严重的还可能使企业破产。

(2)过度负债经营会减少股东的财富

由于股东的红利主要来自于企业的利润,当企业的负债越来越多,所需支付的固定利息也相应增加,这就减少了企业的利润,从而减少股东财富[3]。并且债权人放贷时会考虑企业已有负债规模的大小,并要求对可能的破产风险进行补偿,这也会减少股东的回报。

(3)过度负债引起的再筹资风险

过度负债使企业的负债率大大增加,对债权人的债权保证程度就会随之降低,若债务到期企业不能按期足额地还本付息,债权人必将做出提前转移债权、收回贷款等决策,这就导致了企业后续贷款难,影响企业的信誉和再融资功能。

2.负债经营风险的成因分析

2.1 资本结构不合理

理论上,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将直接决定企业的整体资金成本或债务成本。短期负债的财务压力和风险较小、资本成本较低,长期负债的财务风险和压力较大、资本成本较高。因此,长期资本和短期资本比例是否适当,与企业的利益和风险密切相关。

2.2 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决策

如果企业经营管理不善,导致企业信誉降低,经常亏损,不能有效的再集资,从而陷入财务危机,那么企业就不能够到期还本付息,使负债经营循环链中断[4]。另外,企业还可能由于投资决策失误,导致投资项目无法正常完成,而使企业无法获利,使负债经营财务风险大大增加。

2.3 负债规模

负债规模是指企业负债总额的大小,规模越大,财务风险也就越大。当企业负债规模增大,还本负息就成为企业固定的财务负担,相对应的有偿费用支出就会增加。一旦企业生产经营出现较大的失误,投入资金不能收回,由于收益降低而导致偿付能力的丧失或破产的可能性也会随之增大。因此,负债规模越大,企业潜在的负债风险程度就越大。2.4其他成因

在筹集资金时,企业会面临着金融市场的动荡。如市场利率水平的高低直接会影响企业资金成本的大小。另外,由于政治、自然灾害等的发生的变化都可使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发生了变化,这种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对企业负债筹资活动有重大影响。3.企业负债经营举措

3.1 确定企业合理的负债规模

理论上,企业举债越多,资本利润率越高,利润越大了,但对债权人来讲,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越高,债权人对应承担的贷款风险就越大。为使贷款风险降低,债权人将势必采用紧缩政策,这种情况不仅不利于企业争取贷款,而且有可能使企业资金周转出现困难,影响企业经营安全。一般来讲,企业举债越多,利润越大,资本利润率越高。对于一般企业,普遍认为资产负债率在 30%以下为安全,40%左右较合适,高于 50%,将出现资金周转困难[5]。

3.2 建立合理的资本构成

企业财务结构管理的重点是对资本、负债、资产和投资等进行结构性调整,通过对财务结构的优化,使其保持合理的比例。在较为有利的市场环境中,适当多借入资金;在不利的市场环境中,应及时有效地控制财务风险,这就要求企业在允许现金流量波动的前提下密切关注金融形势、汇率等因素的变化情况,调整贷款的银行结构和币种结构,以预防和降低借贷和汇率风险[6]。

3.3 企业须有强烈的风险意识

资金紧张一直是我国多数企业运行中较突出的问题,多数企业仍处在依靠资金投入带动的阶段,这使得企业缺乏自我风险约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企业负债的盲目性。负债到一定程度,如果企业一旦发生生产中断、资金周转困难,将使企业背上沉重的利息包袱,最终导致企业不能按时偿还债务,企业将面临负责赔偿债务,甚至导破产的风险。因此,企业管理者要有强烈的风险意识。

3.4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企业负债经营目的是投资于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期望增加企业价值,赚取超过金融市场上提供资金者要求的报酬率的报酬,这样可以增加企业的财富。反之将会减少企业的财富,所以企业必须加强对债务资金的利用和管理,可以通过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评估、提高存货周转速度以及挖掘资金利用等方式提高销售利润率,增强企业盈利能力。

3.5企业自身的资信情况的分析

资信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负债量的多与少,企业自身应建立一套有效的维护资金信誉的制度,运用各种方式分析企业的资信情况,树立起企业良好的信誉形象。要积极、及时整理财务信息,做到心中有数。

4.结束语

负债经营是企业筹措资金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是现代企业迅速发展的必由之路,适度的负债经营有利于实现企业财富最大化的目标。企业经营者应学会在不同的环境下采取随机应变的财务策略,充分发挥负债经营的优势,合理规避负债经营所带来的风险。

参考文献:

浅谈企业经营风险管理 篇2

1 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在我国现阶段的很多中小型企业中, 存在着很多的家族企业和合资企业, 这种现象对于企业的经营带来了极大的弊端。

由于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出现了高度的权利统一, 致使企业中的财务管理失去了监督的意义。在这些企业中, 部分企业主文化水平不高, 个人素质有限, 对于企业的经营发展缺乏长远的部署, 在企业的财务管理方面没有给予重视, 认为财务工作只是简单的记账和核算, 没有意识到财务管理工作对企业的经营发展会有导向性的指导。这些企业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 财务信息严重失真, 为了迎合企业主的意愿, 制造虚假账目, 帮助企业避税逃税, 对我国的经济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企业主的思想意识落后, 对于企业的发展没有创新意识, 所以停滞不前, 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不强, 导致企业的发展缓慢。

1.2 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基础薄弱, 缺乏必要的规范管理

在部分企业中, 没有制定规范的规章制度, 执行力缺乏, 所以这些制度只是流于形式。在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下, 财务管理方面的记账、报账等相关程序混乱, 没有按照合理的程序执行, 对于企业的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1.3 现阶段的财务人员在专业知识以及个人素质方面普遍参差不齐, 对于企业的经营缺乏管理和监督。

很多的企业中, 都是由家族内部人员掌管主要财务, 财务人员失去了监督的意义。此外, 还有很多的企业是聘请的外部兼职会计, 对于企业的经济只是简单的报账, 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

1.4 对于企业中的资产没有有效的利用, 致使很多的闲置资金浪费

主要是受到企业管理者的思维意识影响, 有些企业管理者认为只有拥有大量的现金才是盈利的象征, 所以致使大量的闲置资金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 财务控制出现失灵。此外, 企业中的应收账款没有得到快速的回收, 致使企业的资金周转不灵, 影响到企业的发展。

1.5 税收法制意识淡薄, 税务管理不规范

由于受上述诸多因素的影响, 中小企业经营者的税收法制意识普遍较为淡薄, 会计核算和纳税申报单凭发票进行管理, 以发票金额代替会计核算金额, 无发票不纳税、无发票不做账, 实施发票会计、发票申报的财务管理。往往因为无知而多次违反税收法规政策被查处, 偷逃税时常触及刑律, 对企业和经营业主都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

2 加强财务管理, 防范企业经营风险的对策

2.1 加强资金管理

资金是企业经营发展的基础, 只有合理的利用资金才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动力。所以在对企业资金进行经营管理的过程中, 要站在全局的高度, 实行统一管理, 保持资金的合理调度, 运行顺畅。在企业的资金比较充盈的情况下, 要对闲置资金合理利用, 充分的发挥资金的升值价值, 但是要对其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利用。对于企业的库存要严格控制, 避免因为大量的库存占用资金, 致使企业的周转资金受到影响, 进而制约企业的经营发展。所以要盘活企业的沉淀资金, 使其发挥更大的价值。对于企业中的应收账款, 要加强回收管理, 促进资金的流动, 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2.2 强化成本管理

成本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指标, 成本的高低不仅决定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 而且决定着企业竞争的强弱。因此, 成本管理不仅是财务管理的永恒主题, 而且是全员参加的一项经常性管理活动。它体现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是否扎实、过硬。充分挖掘企业内部潜力, 向管理要效益。成本管理实际就是通过成本来计划控制经济活动。在市场经济下, 企业自负盈亏, 经营好坏与企业和职工的利益紧密相关, 降低成本已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客观要素。

2.3 改进和完善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企业领导应倍加重视。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财务工作“大出纳”的旧观念中解脱出来, 把此项工作作为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 抓紧抓好, 抓出效果。大力支持并协助财务人员履行职责, 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秩序, 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 关心他们的生活, 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大胆提拔和使用懂业务、会理财的人员, 实行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之道, 并听取他们的合理化建议, 更好地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进一步转变财务制度管理职能, 财务人员要用好新制度赋予的理财自主权。在做好记账、算账、报账工作的同时, 积极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为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制定出有意义的内控管理制度和办法。从而更好的发挥财务工作的职能作用。

2.4 强化管理, 转变职能

市场经济机制运行, 迫切需要企业强化财务管理, 转变职能, 应用“两则”“两制”等新的会计法规和会计准则, 重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新机制。由传统的管财、守财型的管理方式, 向聚财生财型管理方式转变。任何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健康地生存, 并不断地发展自己, 除努力增加自己的经济实力。管好用好企业的资本外, 必须学会聚财有方, 生财有道, 必须根据生产经营需要和财政金融管理的要求, 善于聚财和充分利用社会闲散的资金, 广开筹资渠道。由被动执行型向主动参与型转变。财务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管理, 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涉及到方方面面。做好企业的财务管理, 是搞好经营管理的主要手段和重要途径。

2.5 强化财务管理, 严肃财经活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客观上要求强化财务管理, 以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财务管理的从属地位, 使用权财务管理在观念上统帅, 在制度上制约, 在利益上奖惩各专业管理, 使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都围绕经济效益这个根本宗旨而开展。一是企业领导和财务人员要学法、懂法、守法、护法, 进一步增强法纪观念, 自觉用有关法规来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 正确处理好国家, 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做到处处依法办事, 依法经营。二是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严格内控制度的管理和执行, 把财务日常监督工作纳入财务管理的全过程, 形成自我约束, 自我监督, 自我发展机制, 切实做到令行禁止, 违纪必究, 赏罚分明, 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周丽君.浅议会计监督及其运作要求[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1 (7) .[1]周丽君.浅议会计监督及其运作要求[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1 (7) .

[2]霍卫红.浅谈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挥会计监督职能[J].财务会计, 2001 (5) .[2]霍卫红.浅谈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挥会计监督职能[J].财务会计, 2001 (5) .

[3]肖广英.浅析“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J].财务会计, 2001 (3) .[3]肖广英.浅析“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J].财务会计, 2001 (3) .

浅谈企业经营战略管理 篇3

关键词:企业 经营战略 挑战 对策

一、企业经营战略管理概述

企业经营管理是指企业运用所掌握的技术及资源,在事先确定好的企业目标和使命指引下,通过调查企业环境,进行公司资源分配,使用企业在最有利于企业的情况下达成预期目标的方法和艺术。企业经营战略从属于企业整体战略,是企业职能战略形式的一种,制定部署和实施过程中,企业经营战略都应该在符合总体战略要求下进行。企业经营战略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它决定着企业经营成败。

企业战略经营管理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具有全局导向特点,企业战略管理关注不是当前而是企业长期性的需要,应将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方向作为关注焦点。二是具有整体导向的特点。视角着眼于整个企业活动的整体安排,要求制定的经营发展战略具有全面系统观念和整体思维。三是具有未来导向特点。企业经营发展战略要为企业未来提供发展方向和发展途径,目的是使企业的发展目标,经营方向更为明确。 四是具有渐进性特点。经营发展战略的实现必须有效,按照确定问题-提出目标-形成方案的顺序完成,环环相扣,渐次进行。五是具有循环性的特点。当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变化时,适时做出反应,进行调整。

二、经济全球视野下的企业战略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经营战略的意识缺乏。长期以来部分企业只注重战术,轻视战略,导致战略意识缺乏,什么赚钱干什么,对技术层面的管理重视,对关系企业生存发展的经营理念,经营战略等重视不足,有的甚至忽视,对企业经营战略缺乏长远打算,盲目多元化,跟风追逐投资热点,经营战略缺乏前瞻和长远性,为了眼前的一点利益,违反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

2、企业经营战略可行性不强。大多数企业在制定经营管理战略时,流于形式或口号,不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长期与短期结合,经营管理战略往往是企业高层管理者根据自身的理念制定,比较主观不够客观,缺乏对企业自身内外部环境,所在行业的发展前景,市场需求等方面系统分析,最终形成的战略严重偏离企业实际,导致操作性比较差,难以对企业发展真正的指导作用。

3、企业经营战略的操作性不强。大多数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不规范,缺乏长期的战略和系统化的目标定位,只关注短期销售目标和财务目标,经营管理目标模糊,经营管理思想混乱,对公司各个部门没有进行清晰定位,没有细化每一部门经营目标,加之都缺乏品牌营销观念,大多依靠广告和低价格来吸引消费者,和同类企业的差异不大,名牌和名企效应不能显现。

三、经济全球视野下的企业经营战略管理对策

1、增强经营战略管理意识。企业管理层在制经营管理战略时,应分析内外部环境变化趋势,经营的机会与威胁,正确评估企业的优势和劣势,确定企业经营战略方针、目标,进而设置机构,配备管理人员,确定经营管理方案。在实施时,管理层应立足长远,评估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和经营能力,合理调配企业的各种资源,在企业内部综合协调经营战略各个部门,将战略管理落到实处。

2、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企业要拥有战略性资源、企业创新的核心是技术创新,没有技术创新,就谈不上产品创新,不创新就灭亡,因此,企业的掌舵者要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加大在人力物力财力精力方面的投资力度,敢于冒风险舍得投资。其次采取拿来主义或者自主研发、修改现有技术等多种方式,花大力气,下硬功夫,购买专利技术,引进科研院所的技术成果,借助外脑发财,快速的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经济效益。同时以市场为导向,把用户的需求变化作为技术创新的落脚点,紧跟消费者的步伐,丰富产品的品类,满足用户的需求。

3、提升企业管理人员的能力

建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体系,挖掘企业内部人才,通过短期培训,讲座等形式对现有的经营人员以及战略管理进行培训,强化内部人才的经营能力,提高战略管理素质,做到人尽其才,人事相宜。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在用人上注重实绩,竞争则优,让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为普通员工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最大限度的激活员工潜力,提升企业的凝聚力,让员工对企业有较强的认同感,与企业一同进退。同时可以通过外部招聘、与科研院所合作等多种方式主动寻找外部人才。最终使企业拥有人才竞争优势。

4、打造先进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围绕企业的经营战略,建立起适合企业自身的好的企业文化,然后将企业的发展愿景以文化的形式渗透给企业的每个成员,让每个员工都能领悟企业的发展战略经营思路,每个员工都以实现企业经营战略目为己任,让企业经营发展战略和员工成长目标一致时,自然会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变实现企业经营战略目标为每个员工的自觉行动。

5、提升企业管理人员的能力

建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体系,挖掘企业内部人才,通过短期培训,讲座等形式对现有的经营人员以及战略管理进行培训,强化内部人才的经营能力,提高战略管理素质,做到人尽其才,人事相宜。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在用人上注重实绩,竞争则优,让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为普通员工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最大限度的激活员工潜力,提升企业的凝聚力,让员工对企业有较强的认同感,与企业一同进退。同时可以通过外部招聘、与科研院所合作等多种方式主动寻找外部人才。最终使企业拥有人才竞争优势。

6、及时评价调整战略目标。

在实施企业经营战略时,按照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因素对企业经营战略进行检查,设计一套基于经营战略控制的绩效考核制度,用经营目标和数据来核定每一阶段的目标是否实现,在分析检查核定的基础上,看经营战略的实施是否偏离的经营战略目标,一旦发现,立即进行有效的调整,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纠正完善。

参考文献

[1] 杨曼. 浅谈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经营战略管理[J]. 东方企业文化, 2014, (2)

[2] 王荣. 全球背景下的企业经营战略管理[J]. 经营管理者, 2013 (12)

[3]刘嵩. 企业经营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 科技致富向导, 2014, (4)

收件人:范英;邮寄地址: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同区同城路大同区政府609室;邮编 163515;电话 :13504676763。

浅谈企业经营风险管理 篇4

到清华大学读书是我儿时的最大梦想,这次清华继续教育学院举办的民营企业总裁研修班,为我实现了这一夙愿。时光荏苒,岁月匆匆,经过短暂、紧张的一年多时间的学习,我们第十期总裁研修班的学业,即将结束了。

这次总裁研修班的学习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却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美好记忆,受益非浅。古人云:“读万卷书、行千里路、阅人无数、高人点悟”,通过本次研修班系统、全面的学习,在众多名师的点拨之下,使我在思想上更进一步清晰的明白了、理顺了企业经营管理的思路和出路。汪大正教授传授的重塑管理者,使我明白了管理者究竟是在管理别人还是在管理自己;管理者自己不是管理人才怎么去领导人才;做人如何善解人意,管人如何因势利导。叶延红教授讲授的企业文化讲解,更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我懂得了企业文化的真正内函。刘红松教授讲授的企业战略,使我对中国企业面临的战略环境有了清醒的认识,学习高绩效的管理沟通,深刻体会到管理沟通对实际工作的重要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学习是我充分地认识到人力资源在企业文化及企业战略中的核心地位。更重要的是使我建立了成熟的职业形象,培养和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养,对市场的结构形态有了全新的认识,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有了根本的了解,掌握了企业管理的要点。

我所在的企业是一个主要从事节水设备生产、工程建设和技术研究的民营企业,位于西部干旱地区—甘肃酒泉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当前,纵观国内外节水市场形势及节水科技发展趋势,我们企业既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政府各方大力扶持,节水灌溉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增长,为节水企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但同时也面对着世界高新科学技术的严峻挑战,我们大禹节水公司距离国际节水设备知名企业,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在管理方面必须采取强化内部管理、提高营销和售后服务等措施,通过不断拓展新市场,实行多元化经营,实现企业整体升级优化,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管理者而言,战略就是大规模的面向未来的计划,在与竞争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企业的最终目标,体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在此,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以自身企业管理工作的亲历亲为和认识体会,结合研修班的理论学习,就企业管理工作并着重就如何做好民营企业总经理等问题谈几点个人粗浅的看法和体会,抛砖引玉,希望能与大家共勉,敬请各位老师指正。

一、做为企业管理者或公司的总经理,首先应具有“创新”精神,如果没有创新精神,企业就会停滞不前,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这就需要公司的总经理有卓越的远见、超前的意识、从而才能适应变化莫测的市场。职业经理人的经营观念是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方向,它是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企业要持续发展,关键在于观念的开发与思想革命,要从根本上破除对已有的各种管理经验的依赖,当今时代,人力资本是最大的资本,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的竞争,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企业才能增强竞争力。

二、公司的总经理应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冒险精神,我认为,时代的交替已经无法用时间来衡量,机会与市场也稍纵即逝,只

有走在市场前头,才能获得丰硕的利益回报。我这里所述的冒险精神并不是莽闯的代名词,他要求公司的总经理时时刻刻拥有对市场的决断的勇气与洞察力,敏锐的洞察力使经理人有独树一帜的预见能力,能使经理人有效地预测和把握方向。企业之所以要选择好的经理人,主要在于经理人能带领企业朝前走,时时关注市场,时时走在市场的前面,领先一步。我觉得,敏锐的洞察力还包括发现并提出理念,倡导并付出行动,观察并解决问题,调整并防止偏颇。致力于成为优秀的、合格的管理者,倍感责任重大。

一位优秀的管理者,他必须想法摆脱外部环境所带来的困扰。清除那些陈旧的、消极的规章制度和流程,以达到高效的管理目标。“君欲精湛沟通术,各中障碍须先知”可见沟通应掌握的潜在因素,这是管理的一大要素,它又是围绕企业经营而进行的信息、情感和知识的传递过程,是实现管理目的的媒介,也是企业有效运作的润滑剂。而“王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这又是对管理者在职场中的一种行为规范,要做一个合格的管理者,他除了要具备学者的头脑、猎人的眼睛、狼的嗅觉、艺术家的心、技术者的手、劳动者的脚外,更应具备企业精神与团队协作的求真精神。制定明确的目的和目标,整合各种资源来达到最终的目标。在实现这一过程中执行力起决定作用,执行力的三大要素——制度、速度、细节。在企业高速运转的过程中,能严格的运用这三大要素,我相信我们可以把执行力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就能把大禹这个团队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单纯的“执行力”、“企业文化”这些概念,听起来很大、很虚,但实际上,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只要找到可以让员工感动的东西,使他们热爱自己所在的企业、热爱自己的工作,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一份事业。那么,强效的执行力便不难实现,明天的工作将完成得更加出色。

许多事实告诉我们,公司的总经理个人确立的组织目标对于组织发展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工作是建立组织共同价值观和目标信仰。只有组织成员共同拥有真心投入或遵从的群体目标,才能产生群体行为,并激发起更大的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从而使目标产生激励作用。这就是企业文化。关注员工的个人目标,洞察其深层次基础,运用充分的倾听、征询、尊重、说服及个人魅力等能力和技巧,从而将个人目标转化为群体目标。

三、知人善用的能力是职业经理人难能可贵的重要素质,知人善用贵在“用”,职业经理人只有从用人开始,从用人而知人,从知人而培养人,从培养再到用人,形成一个良好的用人机制。我认为,真正做到知人善用,必须学会“容才”,容忍人才是具有知人善用的用人能力的前提条件。用人时要用人之长,容人之短。事实证明,在选用人才时,凡是能容其短处而大胆用其长处的经理人,多能成就一番事业。用人还应善于容忍才能高于自己的人。人各有所长,又各有其短,把有能力的人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形成全力,共铸成功。

每个人都可能犯错,每个人都可能有不周到的地方,作为公司的总经理要容许下属犯错。犯了错误不一定是坏事,因为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正视错误可以使人变得聪明敏捷。而且,容人过错可以调动犯有过错的人的积极性,对有过错的人来说就

是一种强大的激励力量,就足以使其一跃而起,创造出令人惊叹不已的成绩,完成常人难以完成的任务。

四、公司的总经理应具备沟通艺术,沟通是多方位的,它时时刻刻地出现在管理和生活中,从表面上来看沟通并不困难,但是要追求其时间性和有效性就不太容易了,与人合作是否愉快且卓有成效,完全取决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能力,我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深切体会到,沟通是达成共识的过程,首先应当做到以真诚、平等的心态去面对对方;没有诚心,不可能换回诚意,没有平等的心,很难引起共鸣。要靠“诚心”走进对方的心田,赢得对方的信任和好评。将诚心、爱心、信心、决心和真情注入沟通,赢得真心创造一种更加亲密的和谐氛围。有效的沟通有利于“情感帐户”的培养和增值:对公司而言,可以加深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的信任和积极配合;对外可以建立忠诚的客户网络。“情感帐户”的培养需要无缝沟通、需要预投资才能实现的。

五、通过学习让我清晰的懂得,薪酬在企业生产运行中占据了很大的劳动成本,他是促使员工尽最大努力并保持干劲的最重要的动力源,薪酬管理质量的高低决定着员工生产积极性的高低。薪酬是最重要的个人收入来源,从而决定着他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而对企业而言,薪酬已经越来越成为其最重要的生产成本,从收益和利润的角度来讲,薪酬是形成可变成本的最重要的因素。企业管理无非就是调动员工积极性。而调动员工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和劳动潜能,正是企业激励的功能之所在,适当的抚慰员工可以大大激励他们工作干劲,真诚的沟通可以缓和紧张工作气氛,增强团队凝聚力,发挥出企业和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浅谈企业托管经营 篇5

今年3月1日,攀煤公司与攀枝花市黑沙钒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达成协议,将攀枝花攀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委托给该公司托管经营,那么,什么是托管经营、它的方式、程序、作用及主要的风险防控是什么,值得我们认真总结研究。

一、企业托管经营概述

托管经营是指出资者或其代表在所有权不变的条件下,以契约形式在一定时期内,有偿将企业的法人财产权部分或全部让渡给另一家具有较强经营管理能力的法人或自然人经营。换言之就是通过契约形式,以信任为基础,以法人财产权为纽带,受托方有条件地接受管理和经营委托方的资产,从而有效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及效益最大化。托管一般适用于一些经营恶化、挽救乏术、濒于倒闭、或一些暂时能够维持运转但已明显感到经营管理力不从心的企业,企业的原始产权主体既无力自我经营企业,又或体制原因不能放弃、不愿放弃企业所有权,托管就可能成为最佳的重组方式。实践中,托管经营也存在着不同的模式,概括起来有三种,一是企业产权的托管经营,以企业产权为标的物,将企业的全部财产权让渡给受托方处置。二是国有资产的托管经营,政府授权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以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的身份,将国有企业和公司制企业的国有资产通

过合同形式委托给受托方当事人。三是国有企业的托管经营,国有企业(委托人)通过信托协议,将企业资产或者企业法人财产(整体或者部分)的经营权让渡具有较强经营管理能力,并能够承担相应经营风险的法人或自然人(托管人)。在我国,由于企业托管经营有效地回避了破产、购并中的某些敏感性问题和操作难点,是继承包、租赁、并购、股份制改造、拍卖之后的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有效模式之一。

二、企业托管经营的内容、程序

(一)托管的内容

1.接受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投资机构的委托,在一定期限内,以保证受托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一定条件为前提,决定托管企业的有关国有资产重组或处置方式。

2.签约确定受托资产总额,并确定在受托有效期内,由受托方分段获得有关资产处置权的价格和方式,最终实现委托资产的法人主体变更.3.受托方按约定条件代理售出受托资产,委托方按契约条款的规定向受托方支付一定的代理费或手续费.4.受托方以接受受托企业全部债务和职工安置为条件,无偿受让有关企业。

5.受托方接受债权人的债权委托,并以相应的经营手段使债权人兑现或改变权益,受托方获取一定的代理费。

(二)托管程序

1.目标对象的选择。寻找和选择托管经营目标对象大致有四条途径;一是托管经营主体运用各种媒体及方法、自己广泛地搜集产权资本经营的信息,通过主动联系寻找、选择目标对象;二是在地区、系统、行业内由资产所有者选择具有托管经营实力的主体对目标企业或资产从事托管经营;三是通过社会有关经济、杠杆部门及相关中介部门牵线搭桥,选择目标对象;四是通过向社会发布信息,利用公开“招标”、“招托”的形式寻找、选择目标对象。

2.托管经营前的准备。企业托管经营目标选择完成后到目标的确立之间有着大量的准备工作,要主要包括托管经营目标的调查研究、进行可行性论证、进行资产评估,制定托管经营方案、洽谈并签订托管经营协议

3.托管经营的实施与控制。托管经营协议签订生效后,托管经营主体双方严格按照托管经营协议的要求开展托管经营活动。委托者通过有效的监督和必要的控制强导受托者正确合法地占有和使用法人财产权,并履行约定的义务,保证托管经营正常顺利地进行;受托经营者通过托管经营方案的实施保证托管经营协议的执行,通过托管经营过程中具体有效的决策和托管经营行为的实施确保资产保值增值目标的实现。

4.企业托管经营的考核与终结。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包

括按照受托经营目标考核的模式或指标体系及方法对受托经营行为结果进行考核;对被托企业或资产进行托管经营的终结审计评估;按照托管经营协议约定的受托经营报酬及标准进行资产清算并完成被托企业或资产由受托方向委托方的交接等。

三、企业托管经营需要注重的几个问题

一是要解决规范性问题。引进民营资本、企业参与国企发展,最敏感的就是要严格规范引进程序,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特别是涉及股权变更,增资扩股等,一定要按《公司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做好引进前的尽职调查和资产的审计、评估工作,纪监、审计等部门要全程参与引进过程,使引进工作在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下阳光运作。二是要解决机制性问题。要发挥国企与民企在企业管理好的的经验做法,按新机制、新方式运作,决策执行方面,既要简洁高效,也要注意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管理方面,既要注意健全管理制度、规范管理程序,但更要灵活机动,创新驱动;市场营销方面,既要诚信经营,以质量求发展,更要以市场需求为指导,以销定产,最大限度地减少产成品的库存、积压,提高资金周转率;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要按照精干高效原则,突破劳动用工和薪酬改革瓶颈,完善物质激励、事业激励、感情激励、竞争激励等多种激励聚合机制和考核管理机制,解决人员能进不能出,职务能上不能下,待遇能升不能降的现象。

三是要解决托管监督问题。企业托管没有改变产权性质,必须明确双方责、权、利,不能多头管理,留下后遗症。必须明确专门的机监管托管经营期间受托方权利义务履行情况,共同实现托管目标。必须把握好监督方的介入问题,督促受托方履行资产保值增值责任与义务,依法监督受托方依法经营、劳资关系,依法依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特别是监督好受托方落实安全生产责任,遵守国家相关安全法律法规及本企业安全规章制度,对安全、环保等重大安全隐患及时整改,预防事故发生。

四是要解决文化融合问题。民企和国企合作最难解决的问题是企业文化的冲突,民营企业强调企业利润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而国有企业关注企业、社会和员工三者之间的平衡,民营企业更多强调个人能力,而国有企业任用人才注重个人资历和文化上的认同,所以,国企业与民企的合作应继承吸收并融合双方原有企业文化中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优秀或合理的成份,通过管理创新、制度创新,重构新的企业文化体系和内涵,特别是要把对人的关注和管理的人性化作为重构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使企业每个职工都能感受到企业对自己人格的尊重,增强职工对合作后企业的认同感,形成再次创业的强大精神动力。

五是要解决好党群组织的问题。受托方必须按照党的制

浅谈企业经营中的信用建设 篇6

谢 12 参考文献 13 前言

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是信用。在任何时候任何市场环境下,企业信用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拥有良好信用的企业,才会有长远的发展,信用良好的企业会在许多方面受益。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旧的体制的原因,我国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机制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尤其在信用管理上几乎是一个空白,企业间拖欠应收账款居高不下,欠赖账现象屡见不鲜,已经跟不上新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的需要。因此研究我国企业的信用问题,分析我国企业信用建设的基础方法和思路是目前我国企业需要解决的紧迫课题。信用与企业的关系 信用的概念

一般来说,信用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信用,通常是个伦理学范畴,主要指参与社会和经济活动的主体之间建立起来的以诚实守约为道德基础的践约行为,从而信用表现为一种道德准则。狭义的信用,则主要是一个经济学、法律学的范畴,它指的是商品交换或其它经济交易中,交易双方所实行的以契约(合同)为基础的资金借贷、承诺、履约的行为,从而信用典型的体现为契约和法律问题。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指的信用一般都是狭义上的信用。

吴敬琏直接把信用定义为:一种建立在授信人对受信人偿付承诺的信任的基础上,使后者无须付现即可获取商品、服务或货币的能力。由于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大部分交易都是以信用为中介的交易,因此信用是现代市场交易的一个必备的要素。

由此,信用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的运动,有着以下的特点:(1)、信用不是一般的借贷行为,而是一种以对方偿还为条件的向对方转移商品所有权或货币的行为;(2)、信用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贷出方为债权人,借入方为债务人,信用关系是债权债务关系的统一;(3)、信用中实行的价值转移行为,建立在愿意偿还并有偿还能力的契约基础上;(4)、信用中的价值转移双方,在偿还上存在一定的时间差,这个也是信用不等同于货币现金的典型表现;(5)、信用是与商品货币经济密切联系的经济范畴,体现着不同的经济关系。信用的分类

对信用的分类有许多种不同的方法,但包括的含义基本上是一样的。根据受信人的对象类别,将信用分为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与个人信用三大类。政府信用为政府机构为完成政府职能而获得的信用。这种信用行为表现在:一方面,政府运用信用手段(如国债、地方政府债券等)筹集资金,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服务和承担风险较大的投资项目;另一方面,政府通过所创造的金融工具(如票据贴现等)为中央银行采取货币政策提供了操作基础。个人信用通常也称为消费者信用,指产品厂商、零售商或银行授予个人的信用,用于购买商品或借款。企业信用也叫做商业信用,同样以信用使用目的为标准,商业信用可细分为商品信用和金融资本信用。商品信用指在商品销售过程中,一个企业授予另一个企业的信用。如原材料生产厂商授予企业,或生产厂商授予产品批发商,产品批发商授予企业的信用。而金融资本信用主要是指企业为了配置固定资产、支付员工薪水及其他固定费用,企业期望通过将来的经营赚取利润,用以偿还这些借款。信用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作用

企业信用对企业来讲具体有什么作用,这可能是企业最为关注的。就目前中国市场情况下,企业信用在以下具体方面将对企业产生积极作用。

第一、现在政府对企业信用是非常关注,对整个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高度重视。通过信用体系的建设,可以建立起公开披露企业不良记录的制度,这样就可使得具有不良记录的企业对自身经营带来不良影响,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企业就可能在未来经营中,面临着举步为艰、寸步难行的境地。这样就实现了市场信用淘汰机制,信用好的企业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信用不良的企业,其发展就会遇到更多阻力。对于信用良好的企业,政府会在一些政策上予以支持,好产业政策倾斜、政府贴息贷款等。这样也就鼓励了更多企业诚实守信,企业也会更加重视并主动地培育自已的信用能力。

第二、在银行贷款方面,我们知道在银行贷款过程当中,银行也要对企业进行信用评估。一个企业如果取得了好的信用级别,在申请银行贷款时,就可能获得比信用级别差的企业更多的优惠,这个优惠可能是决定贷还是不贷;贷款规模有多大。在贷款过程中,还有可能享受利率不上浮等优惠条件。

第三、在商业往来过程当中,企业信用对交易的影响也是很大的。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我与对方要发生交易,我通过征信机构取得交易对手的信用状况报告,得知对方的信用状况,从而决定是否进行交易或给予优惠措施;另外一种情况是企业要与社会上其他的商业伙伴进行商业往来时,企业会主动向社会展示其自身的信用状况,信用状况好的企业,在商业往来过程中,取得交易成功的可能性会比信用状况差的企业更高。

第四、政府的扶持支持政策。现在的一些地方,信用状况好的企业政府可能会在一些政策上给予一些倾斜,在一些方面提供一些优惠,包括产业发展方面、提供贴息贷款方面等等。总的来讲,目前国内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用市场环境,信用好的企业在方方面面比信用差的企业会得到更多的利益。

建设企业信用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建设企业信用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信用理论

马克思的信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认为信用是促使资本集中进而垄断形成的重要因素,是股份制产生的主要基础,同时信用又会助长投机盛行,并加速资本主义危机的到来。

资本主义的信用制度是在产业资本积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较高级的流通制度,主要包括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商业信用构成信用制度的基础,它的作用是加速流通,减少流通费用,节约货币。银行信用主要是银行作为借贷资本运动的中介,提供信用用来清偿贷进和贷出的差额,使相当大的一部分交易不用货币。信用创造了纸币和大量票据。信用的作用导致了资本主义竞争的加剧资本能够更自由、更迅速地在各生产部门和各企业之间进行转移,进而促进了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信用能使单个资本家拥有超过其实有资本的限制,来扩大自己企业的规模和扩大生产。他自己所拥有的少量资本,仅仅是取得支配别人资本和劳动力的基础。同时,信用往往存在于大资本方面,因此它又是促使大资本吞并小资本,加速资本集中的强大杠杆。信用制度是资本主义的私人企业逐渐转化为资本主义的股份公司的主要基础,而资本主义股份公司又使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股份公司的高度发展无论是从生产资料占有形式还是从它的使用上,都构成了向未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基础。信用在促进资本主义生产规模扩大和加速流通运动的同时,也显示了它的消极作用。人们早就认识到在信用活动上,“一切便利营业的事情都会便利投机,营业和投机在很多情况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马克思充分注意到信用对投机的作用,他指出,“信用又使买和卖的行为可以互相分离较长的时间,因而成为投机的基础。”在分析信用导致投机的同时,马克思还指出信用加速了资本主义矛盾的爆发,促使了资本主义危机的到来,因而加强了旧生产方式解体的各种要素。最后,马克思指出了信用制度二重属性:“一方面,把资本主义动力用剥削别人劳动的办法来发财致富发展成为最纯粹最巨大的赌博欺诈制度,并且使剥削社会财富的少数人的人数越来越减少;另一方面,又是转到一种新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由此可见,马克思的信用理论成为了现代企业信用建设的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一。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在交易过程中,由于存在距离、寻找合适的交易对象、讨价还价等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可能耽误时间等,从而会产生交易的费用和增加交易的成本。因此,从每个人的经验来看,交易费用也是进行经济决策时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分工和专业化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一个人生活中所必需的产品和服务,绝大多数都要通过同别人打交道(即交易)获得,因为一个人可以专业化地生产皮鞋,却不能只专业化地消费皮鞋。是交易把整个社会联结了起来。所以也可以说、交易费用是社会赖以运行的费用。只不过在不同的经济制度下,人们的交易方式不同,所耗费的资源数量也不同。

诚信是人们之间形成的相信彼此能遵守诺言、实践成约的关系。在现实世界中,市场是人们赖以依靠的重要场所,市场中的交易其实是要耗费大量成本的。从搜寻交易对象,讨价还价,订立契约,监督契约执行,维护交易秩序,解决交易纠纷以及对违约加以惩罚等等;但在诚信气氛较为浓厚的环境条件下,强有力的制度、长期的守信能给参与交易的各方安全的感觉,并能有效地降低交易双方防范信用风险而采取措施所需要付出的巨额费用和成本,从而促进交易的顺利进行和增加市场交易的规模。由此可见,交易费用理论是企业信用理论的重要基石之一。

阿尔钦等的企业制度变迁理论 自从科斯等国外学者提出产权、契约理论之后,国内外学者试图从产权理论的角度来研究企业的信用问题。科斯在其文章《社会成本问题》中提出“企业产权不明确将导致企业信用交易贫乏、社会成本加大等现象”。其后,阿尔钦、德姆塞茨等人进一步研究了产权与企业信用的关系,他们认为企业产权影响企业信用,“产权不明确使得企业在经营中会出现委托代理关系中的道德风险问题,逆向选择问题等。”随之,我国学者张维迎在其文章《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中提到了风险态度与委托权安排,认为“企业产权决定了企业所有者的风险态度”,明确阐述了企业之间信用的建立是建在企业产权明晰基础之上的,尤其是中小企业信用问题因为产权不明确而显得更加突出。只有产权明晰、权责分明,企业之间的信用制度才能从根本上建立起来,才能有效地抑制企业的失信行为并使失信行为受到相应的惩处。建设企业信用的现实意义

目前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这个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而且有特殊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在维护消费者权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理道德观念,提倡以诚待人,以信相交的市场经济取胜之道,使“诚召天下客”、“信纳万家财”成为市场经济中必须严格遵守的道德原则。因此说现代经济的本质是一种信用经济,诚信是现代经济的基本伦理,失信行为是与现代经济背道而驰的。所以企业信用是重塑现代经济伦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企业信用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根本出路 企业竞争力可以进一步分解为价格竞争力、质量竞争力以及信誉(信用)竞争力等几个方面。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价格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加快企业质量信用体系建设已经成为我们的重要任务。

企业信用是重塑现代经济伦理的重要手段 中国当代经济伦理发生了剧烈变化,整个社会信用伦理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一些不守信用、恶意违背信用的企业或个人,不仅不会受到惩罚,而且还会从中得益,从而形成一种守信吃亏、不守信得“利”的怪现象。失信成了某些人的生财之道,人和人之间甚至产生了信任危机。在目前某些经济伦理观念陷入严重混乱状态的情况下,更有必要弘扬儒家文化中的伦理道德观念。诚信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企业的生命,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产品质量、价格竞争,更重要的是企业品牌、企业形象的竞争。我国的经济已经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在以买方市场为主的竞争格局中,信用交易已成为企业获取市场竞争力的必要手段和经营方式。因此,企业只有高度重视诚信建设,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信誉,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才能提高竞争力,从而赢得市场,健康持久地发展下去。

企业信用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最佳途径 市场经济是建立在法制基础上的“信用经济”,或者说,“信用经济”是市场经济的最高阶段。良好的社会信用是现代经济正常运转的根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证。然而,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的加快,与规范的市场经济相脱节的道德失范、信用缺失的现象日益凸现,已成为制约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因此,只有下大力气加强企业的信用管理,从源头上消除失信、欺诈的根源,才能从根本上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促进市场经济秩序好转,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由于企业信用在现代市场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失信行为是导致市场秩序混乱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企业信用建设也就成为了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企业信用是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营造人人讲诚信、守信用的良好氛围,形成健康良好的社会秩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按照信用原则进行经济和社会事务的交往,是全社会协调和谐的重要基础。企业信用管理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抓好企业信用建设,必将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企业只有讲求诚信,自觉防范和抵制违法违章行为,才能正确处理与消费者及其他经营者的关系,才能真正赢得广大消费者及其他经营者的信赖。

因此,建立和完善一套通用的适合的企业特点的信用体系,是一项对经济、对社会、对企业都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我国企业信用建设的现状及分析 我国企业总体信用现状分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稳定的信用关系基础上的法制经济,稳定可靠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条件之一。但目前我国企业信用状况令人堪忧。企业信用美誉度低

长期以来,不少企业片面追求利润,采用不正当手段抢占市场,挤压名优产品,坑害消费者利益,甚至危及消费者生命安全。企业声誉每况愈下,产品质量广受质疑。企业间“三角债”盘根错节

有的企业把拖欠货款作为一种经营手段、生财之道,甚至将其作为变相筹措资金的渠道。企业运用拖欠赖账方式获得的负债资金,既无需支付资金成本,又不受契约、合同的法律约束的手段已成为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痼疾。为了催款,债权企业必然加大业务费用,为了继续生产,债权企业可能负债经营,成为新的负债企业,陷入新的债务怪圈。经营有效的企业也会被这种失信企业的负债行为拖垮。银行企业纠纷不断

一些企业信用观念淡薄,信用状况不佳,在与银行的信用交易中矛盾迭出,纠纷不断。由于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严重不对称,一些企业钻政策和体制的空子,逃避银行债务;一些企业则通过多头开户,资金不入账等方法不履行还款协议,最终造成银行受损,致使呆账坏账积压,不良资产增加。企业商业信用度低

商业信用是整个信用制度的基础。在企业的商业往来中,以实物交易、货币交易为主要形式的直接交易占了很高的比例,而以信用为基础的间接交易,即先交货后付款或先付款后交货的交易比例不高。其原因是我国企业商业信用状况差,社会认同度低,不讲信用现象普遍存在并且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增长,阻碍了经济活动的正常开展。我国企业信用缺失的危害

信用是二元主体或多元主体之间,以某种经济生活需要为目的,建立在诚实守信基础上的心理承诺与约期践行相结合的意志和能力。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信用缺失是存在于企业经营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企业信用缺失困扰着我国企业和政府,它威胁着企业生存,妨碍着经济的正常运行,影响了国家的改革开放,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污染了社会风气,诱发了各种经济犯罪,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主要表现为: 造成国家经济的巨大损失

据中国企业联合会理事长张彦宁透露:中国每年因产品质量低劣,制假售假造成的损失约为2000亿元,由于逃避债务造成的直接损失约1800亿元,由于合同欺诈造成的损失约为55亿元“三角债”和现款交易增加的财务费用约2000亿元。影响对外开放和国家形象

《经济日报》2003年2月5日报道,由于我国个别企业造假,使日本对我国的稻草出口被禁止达9个月之久,直接影响了重达15万吨,总值3000万美元的稻草出口,相关行业的间接损失高达近亿元。

合同交易以及一些快捷的现代化交易手段和方式得不到推广

张彦宁透露,我国的合同交易仅占整个交易量的30%,而合同履约率仅为50%左右,合同信誉遭到严重破坏;同时有关部门的调查也显示,由于人们对“网上采购”不放心,使得选择这种交易方式的人仅为1.2%。银行信用受损

银行信用受损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有的银行以贷谋私,诚信缺失;二是由于受个人和企业信用恶化的冲击,大量的呆帐、坏帐使银行陷于困境,使得银行一方面利用政府信用高额揽存,另一方面极度惜贷,大量资金沉淀在银行,使得银行信用固有的节约流通中的货币量,降低流通费用,促进交易的功能不能正常发挥。企业发展的瓶颈

部分企业为眼前的利益而不顾产品质量和企业信用,在融资、对外贸易等方面,企业正面临着诚信缺失危机,诚信缺失已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由于大量同类企业存在竞争压价行为,一些企业只求获取订单数量,不求产品质量,最终无法保证质量。这些做法对企业的诚信构成严重损害,即使企业做成了生意,往往也无法保证货款的回收,导致企业间互相拖欠贷款现象屡屡发生。诚信不足导致企业融资困难。一些中小企业本身的商业信誉没有保证,银行担心对他们的贷款无法收回而不予借贷,企业无法融资,发展遭遇瓶颈。我国企业信用缺失的原因分析 企业信用意识基础薄弱

我国企业的信用意识建立与体制转轨有着直接关系,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整个社会的运行是依靠权力维系,国家统一对资源进行配置,企业之间不存在竞争,也不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破坏信用的空间甚小。由于企业的信用完全体现在国家信用上,企业缺乏建立良好形象的内在动力,信用意识先天不足。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诚信,要求企业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信用制度,但企业信用意识和制度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再加上市场机制不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失信行为更容易发生。企业信用法律、法规不健全

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虽然在《民法通则》、《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担保法》、《公司法》、《票据法》等法律法规中规定诚实守信的法律原则,《刑法》中也有对诈骗等犯罪行为处以刑罚的规定,但对于企业信用管理方面,始终没有专门的法规,信用管理制度建立滞后,不足以对各种企业失信行为形成强有力的法律规范和约束。

对企业失信行为处罚力度小,企业守信收益小,失信成本低

对企业失信行为的处罚不力,一方面表现在法律、法规规定的处罚有限,形成不了威慑力。有些企业以破产名义假破产真逃债,但破产后很快又可以重新注册;另一方面,对诚实守信的企业因为没有客观的信用评级标准,也无法与失信企业区分,守信收益低,迫使有些原来守信的企业也逐步走向失信。

传统的文化道德作用削弱或丧失,新的文化道德尚未有效建立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传统的文化和道德受到挑战,其对社会经济方面的调节和约束力削弱,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现代法律意义上的契约意识、信用观念等没有及时培养起来。市场经济下的文化和道德规范没有及时形成,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道德失范、信仰危机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信用缺失现象的滋生。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机制不完善 目前,很多的企业虽注意到内部信用管理的重要性,但在机构设置上没有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这一管理环节的缺失,必然导致信用管理人员空额,信用管理制度遗漏,因而社会失信行为的发生,企业上当受骗,经济纠纷案件时有出现。我国企业信用建设的策略

不可否认,企业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是因为企业的规模小、不公平的政策环境、不规范的竞争秩序、不稳定的内部组织关系和不先进的技术水平所造成的。但从更深层来考虑,信用制度建设的缺失才是导致上述问题的深层原因。由于信用制度的缺失直接导致了企业的贷款难,直接融资更难,导致了竞争秩序的混乱,导致了经营机会的欠缺等等一系列的影响企业发展的问题的出现。因此建立我国良好企业信用的意义重大且十分迫切。由于目前企业信用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加之流行的信用管理组织模式也不尽如人意,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寻求改善企业信用管理的有效途径: 加强政府对企业信用管理的政策支持

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因为政府对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的实施和完善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政府需要建立、健全信用管理的相关法律和制度,通过国家宏观制度的完善为企业信用管理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要加大执法的力度,对那些恶意欺诈的行为严惩不贷;另一方面,要加强企业负责人的责任意识,防止出现随意处理各类账款的现象,从而造成资产流失。推进信用管理信息化

信用管理的核心内容和大量工作是处理和传递信息,仅靠手工完成是不行的。必须建立一个良好的管理信息系统,这就要求成立一个企业信息整合中心,收集企业范围内的客户信息,通过各部门间在信息收集上的密切合作以及信用部门集中统一的管理加以解决。信用管理信息化首先要求企业信息能够迅速的传递、汇总、分析,组织当中的成员都是信息的传递者、分析者,这是真正体现信息化时代网络经济的要求的;其次,要求企业的组织体系必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仅仅是静态的过程;第三,要求企业的组织体系必须是一个自我学习、自我适应、自我修正的组织体系;第四,要求借助当今信息网络技术的高效、准确等特点整合企业人力、信息等资源;第五,要求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信用链管理体系。积极发展各种行业组织,加强行业自律 行业组织是联系政府与企业的中介,它在治理信用缺失和建立信用体系方面发挥着政府和市场不可替代的作用。长期以来,我国行业组织由于缺乏政策的支持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行业组织对行业内企业缺乏约束力和号召力,很难对企业失信行为起治理作用。这就需要政府出台相应政策,赋予行业组织治理企业失信行为的权力,培育行业组织独立行使职责的能力。

充分发挥企业在信用制度建设方面的主导作用 企业是信用制度建设中主体,只有每个企业的自身信用建设搞好了,才能促进整个企业信用制度的建设,企业自身的信用建设,一是要开展“信用教育”,增强企业内在诚信理念,使企业自觉地遵守诚信的原则,以诚信理念指导自己的经营活动;二是成立信用管理机构,将信用管理覆盖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领域,并渗透到质量、商标广告、统计等各个环节,加强信用记录管理;三是建章立制,加强企业信用自律,建立长远信誉机制,推动企业信用管理;四是实施名牌战略,打造消费者信得过、有竞争力的品牌,在企业中形成讲信用、重信誉的企业文化,在市场中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推动企业的发展。

总之,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完整的现代企业信用管理体制并予以坚定不移的监督执行,带给企业的将是防范抵御信用风险能力的显著增强以及随之而来的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直接提高。同时,这项体制应尽早在整个社会得到普遍推广实施,全面形成市场互动联动效应,以便从中取得更大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信用管理体制对改善企业信用状况、优化市场信用环境、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所能起到的作用,这对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健康发展将是十分重要的。结束语

信用是商品交换的产物,市场运行的纽带,是企业的立身之本,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实践证明,没有信用就没有交换,就没有市场,就没有秩序,就没有拓展。市场经济愈发达就愈要求诚实守信,这是现代企业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在建设更加完善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尤其在加入WTO的新形势下,中国企业必须建立信用、发展信用、提高信用,通过矫治信用失常行为来实现经济发展软硬环境的优化。为加快中国经济融入国际经济的进程,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搭建新的平台,开拓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致

谢 转眼间,我已经在美丽的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度过了四个年头。这是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四年,我有幸能够接触到那些不仅传授我知识、学问,而且从更高层次指导我的人生与价值追求的良师。他们使我坚定了人生的方向,获得了追求的动力,留下了大学生活的美好回忆。感谢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四年来的培养,在此,我真诚地向我尊敬的老师们和母校表达我深深的谢意!

这篇论文是在我的导师程凌燕老师的多次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到结构安排,从内容到文字润饰,都凝聚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并在这篇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多次给我提出切实可行的指导性建议,并细心全面地修改了我的论文。程凌燕老师对本论文从选题、构思、资料收集到最后定稿的各个环节给予细心的指引和教导,使我对企业的信用建设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最终得以完成毕业论文,对此,我衷心的感谢程老师。感谢和我一起度过四年大学的同学们和朋友们。是你们在我失意时给我鼓励,在我失落时给我支持,感谢你们和我一路走来,让我在人生这一驿站中倍感温暖!感谢学校给我许多次参加社会实践机会,让我在未跨入社会之前学到了大量的社会经验,待人处事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思想变得更加成熟。

感谢父母对我二十多年来辛勤的养育,并让我获取了一定的知识并最终走向社会,为社会贡献自己!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也得到了许多同学的宝贵建议,同时还得到许多社会人士的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最后,衷心感谢所有老师对我的栽培、支持和鼓励,感谢所有朋友的关心和帮助。向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对此论文进行评审并提出宝贵意见的各位老师表示衷心地感谢!参考文献

潘金生,安贺心,李志强.中国信用制度建设[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叶陈毅.企业信用制度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张芙华.诚信建构现代市场经济的伦理基石[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5,(2)徐飞,李阳.企业信用发展关键在于有效制度完善[J].社会科学家,2003,(12)殷宝庆.企业信用缺失的经济学分析[J].社会科学家,2003,(10)

李向前,张晓立,曾莺.信誉资本[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陈赤平.公司治理的契约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孙国志,张炎培.信用经济建设[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 吴晶妹.信用管理概论[M].上海:上海财经出版社,2005 李南山,李凌.构建诚信之道[M].上海:上海财经出版社,2005 刘代友.浅谈企业信用建设的理论依据及现实意义[J].消费导刊2007 田志红.浅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信用制度建设[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学会.企业信用监管理论与实务[M].中国工商出版社, 2003 刘光明.企业信用[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卫兴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诚信[J].工商管理研究,2003,(10)黎晓明.诚信—一项明智的长期投资[J].工商管理研究2003,(11)尚爱英.浅谈诚信与企业发展的关系[J].2005 罗国杰,马博宣,余进.伦理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美福山,李宛蓉译.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M].远方出版社,1998 骆汉城.中国诚信报告[M].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 中国古代有关诚信的解释 [ EB /LO ].http: //,200812 冷海.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诚信建设的对策与建议[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郑常忠.略论我国企业诚信的缺失及其重塑[J].商场现代化,2008,(7)朱文兴.矫治信用失常:中国经济发展软环境优化的重要举措[J].山东社会科学,2002,(2)Adam B.Seligman 1997:The Problem of Trust.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464 王龙浜.企业信用管理的组织模式[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3,(11):38 – 40 Johannes Horner.Reputation and Competiton.The Ameriean Eeonomie Review.1999.June

浅谈企业负债经营风险的防范 篇7

一、提高资金的可获得性

资金的获得是企业负债的第一步, 企业要从宏观形势以及负债时的成本综合入手, 来确定是否去负债。

(一) 正确分析宏观形势

一般来讲, 如果判断未来经济形势平稳, 则应借入浮动利率型负债;如果判断未来经济形势改变则应借入固定利率型负债, 从而达到减少成本的目的。

从更深层次来看, 分析宏观经济形势的目的在于正确地判断企业风险敞口的类型, 以达到规避风险, 减少损失的效果。如果将企业收入中随经济形势变化而变化的部分与浮动利率型负债之差定义为浮动敞口, 将企业收入中不随经济变化的部分与固定利率型之差定义为固定敞口, 那么, 如果预计未来经济形势比较稳定, 则应努力使固定敞口为正, 从而利用成本加成的定价方法来取得收益;如果预计未来经济形势发生不利变动, 则应努力使浮动敞口为正, 利用收入大于支出的变动来减少损失。对于无法判断未来经济形势的企业, 也可直接关闭所有敞口, 以规避所有的敞口风险。

(二) 降低债务成本

债务成本是公司对银行贷款、发行债券、商业信用等方式筹措资金并在其运营、偿还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支出。负债的交易成本很重要, 而后期的还款也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压力。

1. 债务成本涉及因素:

还本付息方式、所得税率, 市场利率等。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经营条件, 综合考虑还款时的现金流量和还款压力来决定还款方式;企业在获得利润时需要缴纳所得税, 而企业的债务利息可以在之前偿付, 即有抵税作用, 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债务成本, 所得税高, 抵税效果显著, 但是同时也意味着企业应缴纳更多的所得税, 假如所得税方面有可以筹划的空间, 企业要综合考虑以上两方面进行筹划;企业应该根据综合的宏观因素来进行权衡取舍, 制定出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方案进行负债经营, 以实现企业自身的发展和壮大。

2. 负债经营各环节的成本。

负债经营是一个整个系统的过程, 主要包括三个环节, 筹资、经营、偿还。而各个环节都会产生成本, 这些成本主要分为两大类, 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显性成本是账面上可以看到的成本, 隐性成本是一些不一定在账面上显示但确实发生了的成本。

(1) 筹资环节。在进行负债前, 企业会对所需的资金进行总量和结构上的分析预测, 制定尽可能详细的计划, 根据资金需求确定资金的缺口, 以避免过多债务带来的筹资成本。

(2) 运营环节。融资以后如果企业没有很好的安排, 则会因为运营安排不当会对债务成本造成一定影响。比如企业为了扩大生产需要购买大量的设备而借入款项, 而由于运营不当使设备并没有合理使用, 那么企业在生产率和因设备折旧、闲置而产生的损失会丧失因没有投资一些其他的项目的机会受益。其中的显性成本主要是债务利息, 利息是企业因使用债务资本必须支付的费用, 应该与企业要求的投资报酬率一样。而报酬率又包含风险报酬率和无风险报酬率, 风险报酬率是企业存在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时产生的高于无风险报酬率的那部分收益。无风险报酬率可以按国库券利率。因此企业在进行债务经营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当前的风险, 充分把风险报酬率和无风险报酬率考虑进来, 看自己的预期报酬率和利率之间的关系来决定是否贷款和需要进行多少举债。

(3) 偿还环节。如果企业在债务到期的时候能够及时还本付息, 那么就不存在额外的偿还成本。但是如果企业无力偿还到期债务, 那么违约风险和破产风险就会带来额外支出。违约风险会使公司的信用成本增加, 而债务投资者们不愿意承担风险而对融资进行限制, 使再筹资风险加大。这时企业不得不放弃有利可图的投资项目, 最终可能导致破产清算等, 原因主要在于现金流量的规模和波动幅度。对于负债规模逐渐增大的公司, 无论经营现金流量有多大, 破产概率都会增加。因此, 企业一定要根据能按期还款的数额来进行举债。

二、确保内部创造资金的水平及增长

为了确保企业能按期偿还债务, 能在还款的时候保证企业的现金流量足够企业进行日常的企业资金周转, 企业要确定收入的稳定性, 即减少收入的波动性。还要确保企业负债的合理的结构,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内部资金的合理应用, 内部创造资金的水平才能保证稳定和增长。

(一) 减小收入的波动性

收入的不确定性导致了企业不能正确预估其资产报酬率, 不能正确评估预期报酬率和利率之间的关系, 从而有可能会导致企业决策失误, 在本不该借款的条件下进行举债, 导致企业在还款时出现债务危机或者现金流量不能支撑企业日常的正常经营。因此企业要从多方面确保收入的稳定, 保证成本开支的稳定以确保利润的稳定和提升。确保其稳定性主要从两方面, 即宏观来看在于对国家政策的预测与评估, 根据国家政策的调整变动, 找到适合本行业本企业自身的经营负债方式, 确保收入的稳定。从微观上及企业自身的情况来看, 企业要加强对于产品、原材料的价格和供求关系变动的掌控能力, 掌握和供应商之间的有效联系, 确保供应的价格与数量能及时根据行业和企业自身的发展变化而作出合理的调整;随着企业本身的发展, 由初创到发展, 由成熟到稳定, 最后到衰退, 每个阶段都将面临不同组织结构, 进而在每个阶段都将出现不同的收益率特征, 根据实际情况, 企业所处的不同时期对企业的影响政策作出调整, 以使企业的收入保持稳定, 以确保还款时有足够的资金进行还款, 保证企业现金流量的充沛进而保证企业的不断壮大发展。

(二) 改进负债融资的结构

改变负债融资稳定结构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负债率 (量) 、借款方式的选择 (借款来源和期限方面) 和正确找到借款时机。

1. 负债率

随着企业负债比重的增高, 固定利息支出就会增多, 盈利就会相对减少, 业绩下降, 企业破产可能性增加, 这种破产可能性导致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从而最终导致了企业市场价值降低。

负债融资的股权结构效应是指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因公司的负债量的变化而引起的股权结构的变化, 从而导致不同股权结构所发挥的公司治理效应。因此, 在一定条件下的负债率的变动可以优化股权结构, 从而对公司绩效产生正面效应。企业引入的负债虽然可以降低股权的代理成本而提升公司经营绩效, 另一方面, 债务的引入也会产生债权代理成本, 同时也加大了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 因此根据权衡理论, 当企业债务融资达到一个合适值的时候, 公司的经营绩效才能达到最优。因此为了获得最佳的效应, 企业必须在综合考虑两种代理成本的同时做出权衡取舍, 以确定企业的最优融资结构, 即使总代理成本 (股权代理成本和债权代理成本) 之和最低。可以用一个简单模型来进行考量, 设S=内部权益, Y=外部权益, B=负债, 则外部和内部融资权益比例可以很清楚的显示。因此为了使企业总代理成本最低, 要使股权代理成本和债券代理成本最低, 股权代理成本随着外部权益融资比例的增大而增大, 债权代理成本则随着外部权益融资比例的增大而减小, 所以可以找到一个最合理的值, 使总代理成本最小。

其次, 由于股权人和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 债务融资会产生代理成本, 在企业负债率较低的时候, 也应适当提高负债率带来的免税收益, 这样可以使收益大于破产成本和代理成本, 能够增加企业的市场价值, 但是企业的破产成本和代理成本也会随着企业债务的增加而上升, 在企业负债率上升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使减税收益和破产的代理成本一样, 因此存在一个最佳负债率, 该负债率使债务带来的抵税收益和破产代理成本保持平衡。因此企业要找到这一平衡点, 合理进行负债量的规划。

2. 借款方式的选择

借款方式的选择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 从来源方面来看, 企业根据自身需求, 来确定采取哪种负债融资方式, 比如银行贷款、债券融资、商业信用等, 各种方式都有自己的优缺点, 企业要把三者结合起来以使负债成本最低, 给企业带来的效益最大。银行信贷是企业目前最重要的一项债务资金来源, 金额较大, 期限较长, 债权人又是银行, 相对其他两种方式来说专业性较强, 但是银行信贷在控制代理成本上面存在缺陷。债券融资是在资本市场上通过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这种方式可以拓宽企业筹资渠道, 在约束代理成本方面也强于银行, 因为在这种条件下债权人与股东之间的冲突分散, 使代理成本相应降低, 但正是由于债权的分散、不专业, 使债券融资不如银行信贷更能更好约束。而商业信用则是期限较短, 但好处是风险在事前基本上就能确定, 所以代理成本这种是最低的。正是这三种方式的来源不同, 各有特点, 企业应该将各种债务资金搭配使用, 实现各种方式取长补短, 进行有效的结合, 最大限度的降低代理成本。

其二, 在选择期限结构上也要注意长短期的搭配使用。

从资金使用上来看, 流动负债及短期借款和长期负债的结构直接影响企业的偿债水平, 长期负债成本较高, 并且缺乏弹性, 若过多借入长期负债, 在债务期间, 资金大量的暂时不用也不好提前归还, 只能徒增支付利息的成本。而流动负债可以在企业需要资金的时候介入, 当企业需要资金减少的时候可以逐渐偿还本金, 从而降低利息费用支出。但是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了流动负债上, 由于时间短, 当到期日将近的时候容易出现企业的现金流量不足, 不能及时支付的情况, 一旦企业不能到期支付, 而企业还需要其他资金, 则企业将无法借入资金使债务链断裂, 发生财务风险。

短期债务能够缓解投资不足的问题。因为如果企业拥有过多的长期债务, 企业定会面临过多的还本付息的压力, 尽管有些项目净现值是正的, 但是为了企业长足发展, 还是会放弃一部分的项目, 所以企业可以借助短期负债来缓解企业投资不足, 缓解这种因债务的成本而放弃的一些有利可图的项目, 有利于提高公司的营运效率。

因此长期负债和流动负债要合理搭配使用, 尤其是要找对时机看哪个时期需要哪种负债, 因为一旦失控, 会影响企业资产的质量、影响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后续的扩张发展。

3. 借款时机的选择

企业的债务要把握适当的时机, 一般来说企业的发展分为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稳定时期, 最后到衰退时期。在成长时期, 企业刚刚开始走向正轨, 此时若大量借入资金, 企业可以迅猛发展, 这时资金的使用效率较高, 一般会大于债务利率, 财务杠杆效应明显, 能大大提升企业的生产能力, 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但是如果企业到了成熟至衰退的转轨时期, 利润率比较低, 很有可能会小于债务的利率, 这样的企业在短期内无转机的希望, 此时期也尽量不要进行大量负债, 因为负债越多, 负担越重, 到最后可能资不抵债导致企业的破产。

浅谈企业跨国经营的财务战略管理 篇8

跨国经营财务战略是指跨国公司在一定时期内,为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根据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和跨国公司发展战略,对财务活动的发展方向和途径,从总体上做出的一种全局性、长期性和创造性的谋划。跨国经营财务战略的选择,决定着财务资源配置的取向和模式,影响着财务管理活动的行为与效率。跨国经营财务战略是为适应总体的竞争战略而筹集必要的资本,并在组织内有效地管理与运用这些资本的策略,是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跨国经营财务战略体现着对经营战略的全面支持性,是经营战略的执行与保障体系。跨国经营财务战略通过动态长期规划,不断扩大财务资源规模和期限,提高资本结构的合理性,进而充分发挥财务资源的最大效益。如果能正确制定并有效地实施跨国经营财务战略,它将会有效地增加公司价值。

一、财务战略管理的特点

第一,财务战略管理以实现长期利润、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传统财务管理以实现成本、费用最小化与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并将这一目标贯穿到财务预测、决策、计划和预算管理之中。财务战略管理则更具有战略视野,关注企业的未来、长远、整体的发展,重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它以扩大市场份额,实现长期获利,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

第二,财务战略管理以企业的外部相关情况为管理重心。传统财务管理以企业内部财务活动管理重点,提供的信息一般限于财务主体内部。财务战略管理则以企业获得竞争优势为目的,把视野扩展到企业外部,密切关注整个市场和竞争对手的动向,包括金融、资本市场动态变化、价格、公共关系、宏观经济政策及发展趋势等情况。

第三,提供更多、更广泛的经济信息。财务战略管理提供的信息不仅包括传统财务管理所提供的财务信息,还包括竞争对手的价格、成本等,如市场需求量、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销售和服务网络等非财务信息。

新形势下,企业跨国经营需要财务战略管理的主要原因除了财务战略管理的比较优势外,还在于财务战略与企业战略密不可分。财务战略隶属于企业战略,并在企业战略中居于核心地位,这是因为现代企业本质上是资本企业,资本是决定企业生存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因素,财务战略自然构成企业战略的关键。迄今一些西方国家已将财务战略作为加强企业管理,构建企业核心能力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企业战略能否成功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个战略期间,是否具有与其协调一致的财务战略管理的匹配。

二、跨国经营实施财务战略管理的基本思路

(一)战略目标

跨国经营财务战略管理目标是其系列战略举措的前提和基础。即指企业按照企业总体战略的要求,综合运用各种理财手段及财务资源,降低融资成本,改善投资决策,灵活调配资金,合理储备现金,减少总体税负,规避汇率风险,控制运营成本,实现最佳利润,确保企业管理者目标与投资者目标最佳平衡,以及企业整体价值长期化、最大化。

(二)战略观念

1.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理财观。在新形势下,传统的你死我活式的竞争已为合作式竞争所逐步取代。这要求企业财务管理要善于抓住机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趋利避害;同时,也要处理和协调好企业与其他财务主体之间的财务关系,使各方利益达到最佳平衡,以求双赢或多赢。

2.企业价值最大化观念。投资者建立企业的根本目的在于创造尽可能多的财富。这种财富首先表现为企业价值。企业价值所反映的不仅是企业已经获得的利润水平,更是企业未来的、长期的、潜在的获利能力。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战略管理和思想,其优点主要在于:一是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和投资的风险价值;二是反映了对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三是有利于克服传统财务管理上的片面性和短期行为。

3.与企业战略相一致。按照著名企业战略理论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企业三种基本战略:成本领先、标新立异和目标集聚。成本领先战略要求企业的目标成为其产业中的低成本生产厂商。在标新立异战略的指导下,企业力求就客户广泛重视的一些方面在产业内独树一帜,一个能创造和保持经营歧异性的企业,如果其产品价格溢价超过了它为产品的独特性而附加的额外成本,它就成为其产业中盈利高于平均水平的佼佼者。目标集聚战略着眼于在产业中一个狭小空间内做出选择,通常是选择产业内一种或一组细分市场,并量体裁衣使其战略为它们服务而不是为其它细分市场服务。财务战略与企业战略之间是整体与部分、主战略与子战略之间的关系。因此,它理应与企业战略三种基本形式相一致,并为之服务。

4.国际理财观。企业欲跨国经营,须按国际通行的规则,在财务战略管理观念上应强化国际理财观念。要把这种观念贯穿于国际筹资、投资、收益、税收规避、利益分配、外汇风险、转让、并购方略等一系列国际财务活动中去。

5.持续创新观念。著名企业理财战略家、迪斯尼公司行政副总裁加里威尔逊提出:财务主管可以使资产增值,恰如所有伟大的营销和经营人员一样。他认为,其最重要的职能是将公司的总战略概念化并将其贯彻实施到财务目标中。他还认为.一个财务主管首先而且最重要的应该是一个战略性的业务主管人员。这意味着财务主管应该协助制作能够完成企业发展目标并以资本为回报的战略计划。这需要财务主管的不断创新思想和创新举措。

三、影响跨国经营财务战略管理的主要因素

(一)汇率变动和税率差异

跨国经营业务必然涉及国际间的收支和结算,货币间的汇率变化不仅会影响跨国公司财务报表的各项指标,也会影响跨国公司的投资、筹资、利润分配以及经营结构等一系列战略决策的制定。跨国公司的税赋取决于它所从事业务所在国的税收特征,而重要的税收特征在于公司所得税、预提税、税收协定和税收抵免等。跨国公司在从事跨国经营时,把资本投向不同的国家,就会涉及到多个国家的税法,为了合理地做出财务战略决策,财务人员必须科学地进行税收管理。

(二)利率水平和收益率差异

利率是计算借贷资金报酬的依据,利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借款者的成本和贷出者的收益。利率的不同直接影响到母公司的战略决策。如:考虑到利率即为跨国公司债务成本的基础,各子公司的资本结构会有所差异。

(三)资本结构的成本不同

选择和寻求跨国公司合理的资本结构,即长期债务资本对权益资本的比例构成,是跨国公司安排筹融资的重要内容。其原则是降低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使公司整体资本结构最佳;其目的是保证跨国公司的资本成本最小,从而使跨国公司价值最大。

(四)知识经济时代的新风险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资本日益成为跨国投资最核心的生产要素,以知识型投资为核心风险的管理将成为未来跨国公司风险管理的主导。高层次人才的流失是当代跨国公司的最大风险。另外,随着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和竞争的日益加剧,跨国公司面临风险地区更为扩散化的风险。

四、跨国经营财务战略管理的实施策略

(一)总部中心策略

跨国总部应该成为整个财务管理的核心,发挥资金筹措中心、投资决策中心、现金储备中心、价格转移中心、合理避税中心和风险控制中心的职能,并汇总编制全面的财务报表。跨国总部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也能使其内部各子公司更好地发挥协同效应。

(二)低成本竞争

指设法使成本比竞争对手低,保持低成本的优势地位,产品以廉取胜的策略。实现低成本方略的途径主要是利用产量规模经济效益和提高市场占有率。在实施低成本策略时,除了考虑价格竞争因素的积极作用时,还应重视非价格竞争因素。

(三)经营多角化

跨国经营与财务管理,空间极为广阔,市场需求多样,但竞争异常激烈。为适应市场需求,强化服务和竞争机能,并减少因单一业种经营所带来的风险,跨国公司须不断地研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发展新事业,即需要开展多角化经营,并促进业种间的交叉与渗透。

(四)目标集聚策略

虽然经营多样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分散风险,但是也有分散公司资源的缺点。目标集聚策略是围绕某一特定的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由于它往往提供更好更专业化的产品和服务,结果是,公司或者通过较好满足特定对象的需要实现了低成本;或者在通过目标集聚策略建立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建立经营多角化策略,核心竞争力作为新业务发动机的功能得以发挥;或者二者兼得。

(五)优化筹资

筹措必要的资金是投资战略实施的前提。筹资策略应根据内外财务管理环境的状况和走势,对资金筹措的目标、结构、渠道和方式等进行长期和系统的谋划,旨在为经营战略的实施和提高核心竞争力提供可靠的资金保证,并力求不断降低融资成本,提高筹资效益。此外,还可利用背对背贷款、平行贷款、货币兑换及贷款兑换等手段灵活调配资金。

(六)科学投资

这是跨国公司财务战略管理的核心内容,决定着能否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合理配置,有效利用。应当按照总体战略来安排长期投资,从全球角度优化资源配置。要科学研究和应用规模经济原理,综合运用最佳生产曲线、成本函数等现代经济理论模型,探索最佳的投资规模,获取最优的投资效益。另外,还应该合理运用SWOT分析法、波士顿矩阵法和行业结构分析法等进行投资策略的制定。

(七)合理避税

上一篇:延安之行感悟下一篇:产学研知识产权合作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