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谣教案设计及反思

2024-09-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长城谣教案设计及反思(推荐9篇)

长城谣教案设计及反思 篇1

一、导入

请同学们说出中国的象征物,如长城等。(游子思乡的载体)

二、检查预习

正音正字:焉支 隘口 蹲踞 荒莽 山巅 焚起 敕 (注音略)

三、学海拾贝

1 作者简介

席慕容(略)

2听录音,整体感知

3 讲授第一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悲欢、恩怨、无情、冷眼)

明确: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使诗歌的气势一下子显得大气磅礴。

4 讲析第二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总、一……就……)

明确: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唱、写)

追问:诗人如何抒情?

“总”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诗人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

5 讲析第三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不眠)

明确:梦回长城

思考: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

“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

6 老师小结

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因此,在诗人的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意象.。这是一首咏物抒情,反观历史的抒情诗,具有民歌风味,意境悠远,感情真挚.。

四、当场成诵

五、布置预习《一片槐树叶》,思考两篇诗歌之间共同点。

席慕容长城谣教案三

一.设计意图与思路:

《长城谣》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下第二单元第六课《现代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在七年级诗歌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这首诗,让学生认识到诗歌形式的多样性和诗人情感的丰富性,训练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阅读,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诗歌作品的内涵。

这首诗的作者是台湾作家,教学中要帮助学生了解诗人的基本情况。要引导学生体会游子的乡思、乡愁,还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由于台湾和祖国大陆长达半个世纪的隔绝,乡愁这种情感具有空前广泛的代表性。作者把抽象的情感寄托在具体可感的物上来表达,而且表达朴实自然。因此,学习本诗,重在体会情感,把握意象,品味语言。在教学过程中,侧重学生合作进行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此外,对本诗的理解,要求学生以把握诗歌的基本思想为主,教师不作过多的讲解和分析。

二.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播放香港歌手张明敏演唱的歌曲《我的中国心》,并配以长城的图片,歌词用文字打出,营造深沉的氛围。

透过这首歌,我们仿佛看到了演唱者那颗炽热的中国心,感受到了那份浓浓的思乡情。其实,苦苦思恋着祖国的还有许多人,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台湾作家——席慕蓉,走进她的《长城谣》。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基本情况,把握诗歌的基本思想。(教学重点)

2、认识诗歌形式多样性,感受诗歌语言之美。(教学难点)

(三)、背景资料:

席慕蓉:女诗人。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出生于四川,十四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1964年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后多次获多种绘画奖。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其他诗集也是一版再版。

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是她拥有大量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播放诗歌朗读录音,学生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五)、播放舒缓的、略带哀愁的音乐,学生自由朗读,大屏幕出示重点字词及字音,进一步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六)、明确《长城谣》的体裁。根据诗歌内容的侧重和运用表达方式的不同,诗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和哲理诗。本诗属于抒情诗。

(七)、抒情诗的主要特征:咏物抒怀。

其中的“物”——意象(即用具体的物来寄托和抒发心中的情)。

本诗中主要意象有哪些?

经探讨后明确:“你”(长城)、黄河、敕勒川、阴山。

(八)、诗人借长城这个意象向我们诉说了什么?

经探讨后明确:长城——诉说了华夏各族互相征战、杀伐的历史,以及诗人自己对长城难以言表的激情。

请同学再深入一层思考,诗人心中的长城,是一座怎样特殊的建筑?思考后,填空。

第一节:长城是(华夏各族之间战争、灾难)的见证。

第二节:长城是(故乡、祖国、民族)的象征,寄托着诗人的(思乡、爱国)之情。

(九)、朗读第三节诗试用一句话概括这节诗的内容。(提示:用什么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

经探讨后明确:借黄河入“梦”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十)、如何理解“(黄河)流进我不眠的梦中”一句?

乡愁使我难以入眠,“梦”就是思念和想象,是了解故乡的强烈愿望。

(十一)、探究全诗的抒情线索和各诗节的抒情重点。

贯穿全诗的线索:抒情主线——对故乡的思念

第一节:追溯历史,凸现沧桑感

第二节:依恋赞美长城

第三节:抒发对故乡的思念

(十二)、小结

播放flash“统一论坛”之“三通好”,寓浓浓的乡思、乡愁和严峻的社会现实于其中,使学生认识到实现祖国统一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宿愿,也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用音乐和画面营造深沉的氛围,选择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描述祖国统一的flash动画作为结尾,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对这首诗的学习更加深入,由乡思、乡愁上升到对祖国统一问题的探究的高度,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长城谣

席慕蓉

第一节:追溯历史,凸现沧桑感

第二节:依恋赞美长城

长城谣教案设计及反思 篇2

1 产前检查说课教案设计

1.1 说教材

1.1.1 教材分析

产前检查是《临床护理 (下册) 》第九篇妇产科护理学第一章第三节内容。《临床护理 (下册) 》是全国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教材, 卫生部规划教材, 由夏泉源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本节内容上承妊娠生理、下启正常分娩内容, 是妇产科护理学中重要的一节内容。本节教材编写精简合理, 实用性强。尤其针对中职生的学习重点, 对操作部分内容描述得细致、清晰, 有利于学生学习、掌握。

1.1.2 教学目标

根据中职生的心理、智力发展水平, 知识累积、生活经验和情感需求, 以及临床上对护理人员职业技术与道德的要求, 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说出四步触诊法的操作要点及各步骤的目的、意义; (2) 说出骨盆外测量的径线、起止点及正常值。

能力目标: (1) 能在模型上进行四步触诊, 操作手法正确、规范、轻柔; (2) 能以正确的方法进行骨盆外测量。

情感目标: (1)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认真、勤奋的学习态度; (2) 培养学生尊重、关心、体贴孕妇的工作态度。

1.1.3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 四步触诊法的操作手法及各步骤的目的、意义; (2) 骨盆外测量的方法。难点:通过产前四步触诊法判断胎儿大小、胎先露、胎方位、胎先露是否入盆及入盆程度。

1.2 说教法

1.2.1 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对象为护理专业二年级中专学生。学生听课认真, 互动比较好。他们基础较弱, 故理解能力, 尤其是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能力较弱;操作能力较强, 理论知识掌握不牢。

1.2.2 教学方法

采用演示法、病案教学法、指导法、角色扮演法、游戏教学法及运用多媒体课件、模型等教学手段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 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具体知识, 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要避免授课时赘述理论, 应注重理论与实训相结合;要控制好讲课速度和节奏, 并随时了解学生掌握程度, 可以分组抽查的方式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1.3 说学法

1.3.1 学情分析

在中专一年级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中, 学生已经学习了正常人体学, 掌握了骨盆的构成及人体体表骨性标志。此外, 经过前面章节的学习, 学生已经建立起妊娠生理以及胎产式、胎先露、胎方位的概念、关系及种类的相关知识。由于学生具有这样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 要掌握产前四步触诊法操作手法及各步骤的目的、意义和骨盆外测量的方法是完全能够实现的。当然, 本节内容只介绍“产前四步触诊法的操作手法及各步骤的目的、意义和骨盆外测量的方法”, 没有说明产前四步触诊结果出现异常或骨盆测量值异常情况下的处理, 这些内容将会成为学生学习的疑点。此外, 由于受知识水平的限制, 教材中提到的“阴道检查、肛诊、绘制妊娠图”也给学生造成困扰。1.3.2学法指导复习相关知识, 预习新课程。主动参与教学, 勤思考、勤动手, 运用实物与实体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练习、讨论、实践。联系临床实际中的孕妇身心状况, 练习中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产检操作, 在情景中指导学生注重对孕妇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护理。

1.4 说教学程序

本次课教学安排2个学时 (80min) 。

1.4.1 课前准备

在上课前一周将“实训计划书”发给学生, 让学生根据“实训计划书”的要求复习旧知识、预习新知识。并对学生进行分组, 全班分成2队, 每队5组, 各组选出组长。用物准备:签号、妊娠模型、布娃娃、毛巾被、骨盆测量器等。

1.4.2 复习旧知识 (5min) 课前每小组组长抽题号。教师运用

妊娠模型进行演示, 帮助学生复习相关知识, 然后进行提问。各小组根据抽到的题号推荐一名学生回答问题。答对的组获得“笑脸”一个。

1.4.3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10min) 列举一个“因未进行产前

检查而导致异常分娩危及婴儿生命”的临床病例导入本次新课, 引起学生的兴趣,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并顺势向学生提出:“产前检查这么重要, 作为医护人员的我们该做些什么?该怎么做呢?”水到渠成地引出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及要求。

1.4.4 提出教学目标及要求 (5min) (1) 能说出四步触诊法的

操作要点、目的及意义;操作手法正确, 动作轻柔。 (2) 能以正确的方法进行骨盆外测量, 说出骨盆外测量各径线起止点及正常值。将教学目标及要求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 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重视, 并明确告知学生学习的要求, 使其明白学习的重点。

1.4.5 教学示教, 探索新知 (15min) 首先播放四步触诊的教学

录像, 使学生对四步触诊有一个整体的感性认识;然后教师在妊娠模型上示教四步触诊法各步骤的操作要点、手法、目的及意义。示教完毕后, 邀请一名学生作为模特, 在他身上给学生演示骨盆外测量各径线的方法及注意事项。2项实训内容演示完毕后, 以“一名护士以冷淡的态度及粗暴的手法进行产前检查而遭到孕妇投诉”的临床实例, 提出:“在进行产前检查时, 需要注意什么?如果是你, 你会怎么做呢?”引起学生讨论。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将心比心, 舒心温暖;耐心解释, 减轻焦虑;小心操作, 安全放心;贴心叮咛, 倍感温馨;动作轻柔, 用心护理, 为母婴健康保驾护航。此处落实了情感目标。

1.4.6 分组练习, 随堂反馈 (30min) 学生分组利用妊娠模型进

行练习操作, 相互进行角色扮演, 教师强调注意临床操作过程中的人文护理及情感关怀。教师到各小组进行现场指导, 及时纠正学生的操作手法, 帮助他们建立起对一个正确的第一印象。同时,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上述2个实训内容的操作图, 便于学生在练习时对照学习, 增强自学能力。在整个过程中, 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多媒体为辅助, 使得抽象知识具体化, 以便学生理解和接受。此处落实了知识、能力目标。

1.5 说练习 (10min)

(1) 接龙游戏———强化产前四步触诊法各步骤的操作手法、目的及意义。每组推选一位学生参加接龙游戏, 要求一边操作一边讲述本步骤的目的及意义。从第1队的第1组开始进行产前四步触诊法的第1步操作→第2队的第1组接龙进行第2步的操作及讲述→第1队的第2组→第2队的第2组……照此类推。若回答正确该队获得“笑脸”一个, 回答错误可由其他组回答, 最后统计每队“笑脸”数。

(2) 回演示操作———强化骨盆外测量的径线、方法及正常值。每队推选一位学生进行骨盆外测量的回演示操作, 让全班学生讨论其存在的问题, 最后教师给予综合评价, 做得好的队奖励“笑脸”一个。

(3) 以抢答形式完成达标测试题。抢答正确奖励“笑脸”一个。最后统计, “笑脸”多的队获胜。这样, 既增强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自我展现力, 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此处落实了教学重点与难点。

1.6 课后小结 (5min)

产前检查是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妇产科护理学所接触的第一次实训操作课, 也是妇产科护理学产科部分中临床上要求学生掌握的一项最基本、最常用又至关重要的实训操作。为了达到教学目标, 使用演示法复习旧知识;运用病案教学法导入新课, 提高学生兴趣, 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练习时运用指导法及时对学生进行纠正与指导, 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正确的第一印象;运用游戏法让学生在玩中学, 巩固所学知识。整个过程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2 反思

2.1 存在的不足

(1) 在说课中, 对教学方法、学法指导及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阐述得不够充分和透彻; (2) 在教学程序中, 除了说明教学过程的实施计划和思路外, 还应将每个教学环节所运用到的教学方法、目的和意义加以解说; (3) 应加入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知识, 使说课的每个环节合理、恰当地衔接。

2.2 体会

(1) 说课是一种教学研究活动, 即用“说”的形式向评委、同仁阐明这节课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要这样教。初试说课的教师往往容易将说课与讲课混淆, 这样不仅耗时长, 而且还改变了说课的性质。通过参加、观摩此次比赛笔者体会到, 好的说课是让非本专业教师能听懂你将分几个步骤、用什么方法讲授这堂课, 意义何在, 而不是被大量的专业术语及内容迷惑。

(2) 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丰富说课的形式, 使说课更为生动。笔者观察到, 参加此次比赛的所有参赛选手都告别了传统的教科书、黑板、粉笔的说课形式, 全部使用了多媒体课件进行说课。除采用语言外, 还大量采用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动画等作为说课的中介, 通过富有特色的演示稿整合中介信息[1], 并将其巧妙而有效地传递给听众, 触动了听众的听觉、视觉, 使他们享受到说课艺术深沉、愉悦的美感。

(3) 说课也是一种语言表达。它不是生硬刻板地背诵、朗诵说课稿或读演示文稿, 而是与听者进行交流。说课者应熟悉自己的说课内容, 将内容铭记于心, 以便随时灵活使用。阐述时要充满自信, 用自己的语言魅力感染听者, 并与之进行情感交流, 给听者留下产生共鸣、联想和受到启发的余地, 达到良好的说课效果。

参考文献

长城谣教案 篇3

1、理解儿歌内容,知道长城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激发幼儿的爱国情感。

2、学习词语:脊梁、儿郎。

活动准备:

1、请家长帮助幼儿搜集有关长城的资料。

2、童谣录音、挂图。

活动过程:

一、说说长城

1、你去过(或听说过)长城吗?你心目中的长城是什么样的?

2、幼儿看挂图,听老师介绍长城。如:长城是什么时候建造的?秦始皇为什么要造长城,多少人造的长城,长城有多长,长城有多少作用等。

3、引出童谣: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首有关长城的儿歌《长城谣》

二、欣赏童谣

1、放录音,请幼儿欣赏

2、提问:

“脊梁”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长城是“山上一道脊梁”呢?长城是谁造的?“好儿郎”指谁?

三、童谣对唱

幼儿自由分成两组,对唱童谣。

长城谣

长城长城长长

筑起一道城墙

长城长城高高

山上一道脊梁

多么高?顶天高,

多么长,万里长。

要问长城是谁造?

八下6《长城谣》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把握诗歌主题和抒发的情感。

二、能力目标:

掌握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培养读诗、写诗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操。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把握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诗歌语言与艺术手法的赏析。

二、教学难点: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五、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人新课(播放歌曲《长城长》)

长城,一个萦绕了几个世纪的梦想,一个凝聚了万千沧桑的奇迹,一个似乎永远沉睡又永远充溢着激情的建筑。在华夏儿女心中,长城早已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无论是身在祖国,还是身在异乡,长城始终连着华夏儿女的心房,无可替代地成为华夏儿女心中的永恒。谁说起长城,都会热血沸腾,隔海相望,与祖国大陆同根生,血肉相连的台湾同胞更是如此。今天,就让我们在台湾著名女诗人席慕蓉的《长城谣》里再次谛听游子的心音。

二、作者简介

席慕容,蒙古族女诗人,当代诗人、散文家、画家。举办过数十次个人画展,出过画集,多次获多种绘画奖。诗集有《画诗》《七里香》《无怨的青春》等。席慕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也是她拥有大量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检查预习效果(给加点的字注音)

焉支(yān)隘口(ài)蹲踞(dūn jù)....焚起(fén)荒莽(mǎng)敕勒(chì lè)....

四、朗读诗歌,整体把握全诗

㈠ 听朗读录音,要求听准字音,听准节奏,把握全诗感情。

1、根据内容和表达方式,诗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和哲理诗。这首诗属于那一类? 【抒情诗】

2、抒情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抒情。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思念家乡、思念祖国。

㈡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1、你能否说说每节诗都写了些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第一节着重写长城的历史,充满沧桑之感。第二节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之情。第三节写梦回故乡,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作者眷恋祖国、思念家乡的情感。

2、诗人抒写自己思念祖国思念家乡,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

3、间接抒情要借助具体的物来寄托和抒发心中的感情,这个物就叫意象。在这首诗里主要的意象有哪些?(长城、黄河)为什么要用这两个意象来抒情呢?

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在诗人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社稷的象征,还是寄托乡思乡愁的对象。诗人借助长城黄河,尽情抒发自己对祖国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这首诗最重要的意象是长城,作者为什么用第二人称来写长城?

用第二人称比较亲切,就好像是面对面跟长城说话一样,面对面地倾诉自己火热的衷肠。

五、分段赏析诗歌:

1、讲授第一节:

① 从简洁质朴的文字里你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长城饱经沧桑,是历史的见证。② 找出修饰长城这个抒情意象的词语。“无情”“蹲踞” “冷眼”。

③ 追问:为什么“无情”?为什么“冷眼”?

“无情”: 长城像是一个无所不知的智者,在冷眼看着人世的朝代更替,沧桑变迁。

“冷眼”: 长城只是一个历史的见证人,它并不介入人间的成败荣辱。④ 全班齐读第一节,要用深沉、舒缓、凝重的语调突现历史的沧桑。

2、讲析第二节:

① 长城为什么使诗人唱不成声,写不成篇,一提起就烈火焚起? 作者含蓄地写出了古老的长城在自己心中的地位和影响。长城已经成为民族的象征、祖国的象征。作者心系长城、心系故乡,视古老的长城为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面对它,自然歌不成声,赋不成篇,又魂牵梦绕、挥之不去,这种思乡情结便借助长城的“躯体”、“面容”、长城的“云”、“树”、“风”传递出来。(抓住重点词语“总”、“一„„就„„”加以分析。)

【“总”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 长城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诗人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

② 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节,注意读出依恋和赞美之情

3、讲析第三节:

① 全班齐读第三节,本节写了什么? 梦回长城。

② 这首诗的主体意象是长城,而诗歌中为什么写到了黄河? “流进我不眠的 梦中”一句既是“梦中”又为什么是“不眠”?说说你的理解。“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国,希望有梦,在梦里回故乡,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乡愁让诗人难以成眠。借梦境深刻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六、老师小结

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因此,在诗人的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意象.。这是一首咏物抒情,反观历史的抒情诗,具有民歌风味,意境悠远,感情真挚.。

七、拓展阅读:

乡 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歌。

2、预习《一片槐树叶》,思考两篇诗歌之间共同点。

板书设计:

长城谣

┏长城的沧桑——两千多年的悲欢离合┓ 心系故国

长城谣┫依恋长城

——唱不成声,写不成篇┣

思恋故乡

┗梦回长城

——难以成眠,梦回故乡┛

教学反思:

长城谣教案设计及反思 篇5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学习儿谣。

2、初步感应全曲节奏,认识新节奏“ ”。

3、了解南北方的元宵节庆习俗。

二、教学准备:

呼拉圈、图画纸、乒乓球、铃鼓、打棒、打击乐器、创意游戏卡。

四、活动重难点:

重点:学习儿谣,熟悉语词。

难点:准确拍奏出儿谣中的节奏。

五、教学过程:

(一)暖身活动

1、圆的联想

(1)观察圆:请幼儿找出圆形的物品,用身体不同的部位画画看。

引导语:“小朋友们,请你们看看身边的环境,你能找出圆形的物品吗?你能用身体不同的部位画出来吗?”

(2)身体:找出身体哪里圆圆的?请幼儿发表意见。

引导语:“刚才我们找到了那么多圆形的东西,现在我们在自己的身上找找,谁能说出身体上那些地方是圆的?”

(反思:这个环节,孩子们能主动参与到游戏中,积极的找出教室里的圆形物品,例如:电风扇、口杯、门把、闹钟等等,也找出身体哪些地方是圆圆的,例如:眼珠子、鼻孔。)

(二)基本部分

1、故事引导

元宵节到了,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圆圆的.汤圆里包着各种口味的馅料。香甜甜的。小朋友,你们吃过什么口味的汤圆呢?今天,宝宝和妈妈在家也忙着做汤圆呢。他们一边搓汤圆,一边念儿谣,儿谣的名字叫做《滚汤圆》。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儿谣,听听她们是怎么滚汤圆的,都做了哪些馅料的汤圆。(欣赏儿谣第一遍)

(反思:孩子们对汤圆的口味非常感兴趣,喋喋不休的议论着我吃过什么汤圆。在倾听儿谣时,孩子们也比较仔细地听出了儿谣中念得芝麻汤圆和红豆汤圆。)

2、语词游戏

(1)搓汤圆

引导语:“刚才的儿谣里小朋友们玩得真高兴,让我们也来一起边念儿谣边做汤圆吧。”搓滚乒乓球:一边念儿谣,一边将乒乓球放于掌心搓滚。

(2)摇元宵

引导语:“由于制作汤圆的方法不同,所以叫法也不一样,有些地方叫‘元宵’,这个元宵可不是搓出来的,也不是滚出来的,而是把圆圆的馅料放在筛子里滚上糯米粉制作出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做元宵吧。”

摇筛子:用铃鼓当筛子,按照儿谣的拍子玩摇汤圆游戏。

(反思:孩子们在进行这个环节时,大部分孩子能按照老师的要求边念儿谣边游戏,个别孩子则拿着乒乓球在掌心乱搓,摇元宵游戏比较吸引孩子,通过做汤圆游戏的铺垫,摇元宵游戏进行得比较顺利。)

3、表现强、弱

(1)教师念儿谣,结尾处敲奏乐器(打棒)。

(2)幼儿边按照节奏敲奏打棒,边念儿谣。

(3)教师带领学生以脚踏拍子,并以打棒敲奏语词节奏。

(4)幼儿造型感应力度,听到大声跳到大呼拉圈里,做出大的造型。听到小声跳到小圈里做出小的造型。

5、介绍节奏

(1)教师与幼儿一同分析全曲拍子和节奏。

(2)介绍tiritiri 和titiri 的关系。

(3)教师结合创意游戏节奏卡:看拍、看排、听排。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看老师出示的节奏卡片,用小手拍奏出来。”

师:“请小朋朋友来排节奏卡,大家来拍奏。”

师:“请听老师拍节奏,小朋友来排列出节奏卡。”

席慕蓉《长城谣》原文及赏析 篇6

《长城谣》席慕蓉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

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的悲欢啊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恩怨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 你的树 你的风

敕勒川 阴山下

今宵月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赏析

长城,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见证;长城,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争战的历史;长城,就是伟大中华民族历史的象征。席慕蓉的《长城谣>》是一首咏物抒情诗。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了唯一的,最能抒发自己情感的意象——长城,诗人通过采用联想、拟人、排比等手法,对长城形象进行勾勒,抒发了诗人对故国家园的浓郁的思念与热爱之情。全诗采用民间歌谣的形式,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意境悠远,体现了诗人深深的愁思。

诗人的思维很开阔,诗歌一开始,诗人便站在历史的角度,遥望长城,由长城联想开去,联想到长城的历史,民族争战的历史,由长城上的隘口联想到民族的悲欢,从而引发了诗人深厚的民族历史感。继而,诗人对长城的形象进行了勾勒:“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芜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无情”、“蹲踞”、“冷眼”是对长城的刻画,诗人通过拟人的手法,使长城人格化。长城仿佛是历史的旁观者,然而长城的本身却是一部历史的演进史,有着曲折的经历。长城,见证着历史的短暂与无情。接着,诗人抒发了自己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凝聚于长城的炽烈如火的民族情感。“躯体”、“面容”是对长城意象化的描写,使长城的形象更加鲜明凸显;“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采用了排比的手法,加强了诗人的感情表达:故乡的一草一木都在思念之中,这种思念日趋强烈。在最后一节中,诗人对故乡,对长城进行了遐想:“敕勒川,阴山下/今宵夜色应如水”,勾勒了一副恬静明远的意境。月色如水,黄河入梦,诗人在这里吟唱的是思乡的深情。

变异与跳跃性性的运用是这首诗的一个特点。在诗歌的第一节里,“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芜的山巅”这两句诗运用了变异性语言写法,按照正常的语序应为“你永远是个蹲踞在荒芜的山巅的无情的建筑”。诗人通过语序的颠倒,造成句子成分的错位,使诗歌形成一种质感,一种张力,使长城的“无情”、“蹲踞”形象更加鲜明。再如在诗歌的第三节,“敕勒川,阴山下”,诗人在这里运用了跳跃性语言写法,省略了介词“在”,通过这种省略,造成了诗歌的空间跳跃性。

长城谣教案设计及反思 篇7

案例描述 :

心中的困惑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应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要求教师要从原来的主导者、指挥者转变成服务学生的组织者、参与者,教学必须坚持个性化表达、激发创造精神。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同时又具备现代文明素质,有秩序、合情理地自主学习,这就成了大多数老师困惑的一件事。

1“我知道长城”

早上第一节校领导要听语文课。为此我精心准备了一节优质课《长城》,课堂上所需的字卡、图片让我昨天忙到了半夜。我对这堂课没有多少把握,只在心中祈求少两个插嘴的和唱反调的。伴随着上课铃,我提起精神小心谨慎地走进了课堂。

刚走进教室,就听见全班哇啦哇啦地读书声,看来课前准备的还挺充分,我心中一阵暗喜。再看看学生,一个个瞪着圆溜溜的眼睛盯着我,好像已经意识到这堂课绝不能胡来,这让我放心了许多。

开课不到5分钟,在引出课题时,我给全班提了一个问题:“你们见到过长城吗?那它又有哪些特点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这问题一提出,教室里顿时喧闹起来,学生七嘴八舌的议论着,这势头让我感觉有些不妙。

果然,在指名一两个学生发言后,还有好几个学生不肯“罢手”,我知道,这必然会打乱我的教学安排。为了贯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的宗旨,不得不听他们讲述一段段关于长城的故事。

班长肖来福同学说:“长城是我国的奇迹,它是有名的旅游景点,我爸爸还去过长城呢!”牟琴同学说:“长城在我国的北方,它是一道城墙,用来防御敌人的袭击!”“小能人”黄文同学说:“长城不只是一个朝代所建,它历经了四五个王朝,自秦朝的时候就有了长城。”故事大王潘志明说:“我还知道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呢!”看这情景,我心中焦急万分,再不刹车就没救了。我借评价学生之机把话头一转:“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长城的具体构造和它所具有的伟大意义吧。”

2“我有新发现”

我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长城的特点”话音刚落,学生们又活跃起来,几个读书快的学生一会儿就抢着举手回答,大家你来我往、互相补充,说得头头是道。最后,我总结性地接过话题:“是呀,你们看书上那幅图,长城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它的气势让我们一看,心中不由得产生一种敬佩之情。”

我似乎已进入状况,开始和学生自然交流了,正在我以为可以顺水推舟的时候,牟晓曼发言了:“长城那么长,并且修在山尖上,它哪儿来的材料呀?这些材料是怎样弄上去的呀?我们家盖房子还要用到一些劳动工具呢!”

这时我看到一向不爱发言的罗星星同学举手了,心头一喜,立马把机会给了她,她站起来大大方方地说:“正因为附近没有石头,人们才会从很远的地方运来,这不更充分的说明建长城时的不易吗!”我赞许地点点头,看到了她脸上少有的得意神情。他又说“过去我们的国家战争不断,人们为了过上幸福安宁的日子,不惜一切代价从远处运来石头,修筑城墙,把敌人堵在外面,这不更说明我国人民爱好和平,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吗?”

我们再看看长城的城墙,每隔一段距离,都有一个峰火台,书上给我们说是屯兵和传递信息用的。我们能够从中看到什么呢?我的话音刚落,爱琢磨的周永吉同学立即举了手,说:“我看到一个密秘:过去我们的国家很落后,传递信息用的是烟火、战鼓、飞鸽传书,而现在我们的人们用上了电话、传真、手机、计算机。当今世界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而我们的国家的发展水平也蒸蒸日上。过去我们国家老是遭受别国的欺负,可现在他们要来求我们做事了,这说明一个国家只有强大了,才能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

现在的长城虽失去了往日的功能,但它的雄姿还在,也为世界人所瞩目,它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每年来长城参观的人也骆驿不绝。

……

最后,课文在学生们有感情的朗读声中结束了。

课后反思 :

这节课,我最担心的七嘴八舌的情况都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当时的我确实很着急,然而我很庆幸自己没有阻止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究的热情,因为我知道:一个理想的课堂应该能让学生自由动起来。有发现才证明在思考,有讨论才证明在探究。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课程标准里也这样写道: “教材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文本。”“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课堂上,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还善于驾驭学生的主动性,并使学生从中得到更大的收获。”我认为,语文课堂既要成为学生传承文化的接力赛场,又要能让学生在驰骋中逐渐激发自我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达到语文教育目的的最好途径。这节课中,我试着给了学生更多的发言权,课堂像被注入了活力,自己动了起来。这种学习方式不再是被动、封闭、接受性地学习,而是一种学习理念的根本转变

作者邮箱: liwenli.1003@163.com

长城谣阅读答案 篇8

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恩怨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时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

敕勒川,阴山下

今宵夜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题目:

1. 第一节写了什么内容?

2. 第二节写了什么内容?关键词是哪些?

3.第三节写了什么内容?哪个词语最有表现力?

4.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在诗人的心中,长城仅仅是民族的象征吗?

5.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节刻画了长城的形象,“无情”、“蹲踞”、“冷眼”都在写长城是历史的见证。

B.第二节抒发感慨,“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抒发了凝聚于长城的炽烈的民族情感。

C.第三节写诗人对故乡、对长城的遐想,月色如水,黄河入梦,吟唱的都是思乡的深情。

D.这首诗再现了长城脚下不断争战的历史,歌颂了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长城“冷眼看人间恩怨”,它冷峻,无情,诗人借刻画长城,抒发了对历史、对人生的`感悟。

B.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咏叹着历史的短暂与长城的永恒,诗人抒发的情感给人凝重而苍凉的感觉。

C.这首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意境悠远,运用民间歌谣的形式,歌颂了长城悠久的历史。

D.诗中的长城,凝聚着民族历史和民族精神,凝聚着中华文化传统,也凝聚着诗人独特的个人感受。

答案:

1.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抒写了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

2.抒写诗人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之情.“总”,“一……就……”,“唱”,“写”.

3.写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恋之情.“不眠”.

4.不仅仅是民族的象征,还是一种精神,一种博大的精神,还是诗人寄托乡思乡愁的意象.

5.D(错在“再现”)

《长城谣》说课稿(范文模版) 篇9

杨梅

一、说教材

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让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诗歌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方法。

诗歌通过对长城这个抒情意象的讴歌与赞美,表达了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和赞美之情。本次课上主要是把一、二节作为课时二的讲解内容。第一节,诗人用数十个字,概括了几千年来长城上发生的是是非非,凸显了长城的沧桑之感。其中,“夺”“还”“无情”“冷眼”是这一节的几个关键词,对理解整节诗歌内容与主题的起重要作用。第二节,诗歌抒情的主体部分,抒发了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之情。其中,“总”“一„便”这两个副词,增强了抒情的表达效果,对理解感情起重要作用。“万里的躯体”“千年的面容”是这节诗歌中的两个重要意象,“云、树、风”作者借用古典思乡意象,来抒发自己感情。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提示、诗歌的特点和对课文的分析,我将《长城谣》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朗诵技巧——重音(重读、轻读,表达不同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朗读诗歌,在朗读中感悟诗情。

3、(情感道德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情感,激发爱国热情。

4、掌握托物言志和借物抒情的方法。

二、说学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处于主体地位。教学时,我们要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重点、难点与教学方法。在学本课时前学生已经学过余光中的《乡愁》、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何其芳的《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等现代诗歌,感受过现代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和思想美。但是,这首诗歌,作者并不是直抒胸臆,而是把自己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寄托在长城上来表达,因而理解起来需要一定的过渡。学生在理解长城的象征性意义上有一定的困难,但是,若用富有感情 1 的朗诵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可能要好得多。

三、说教法

诗歌素有“三分诗七分读”之说。朗读能使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使静止的诗活动起来,变成听得清、看得到的形象画面,能将我们很快的带入诗的意境,去领略那摇荡心灵的思想美、图画美和音乐美。《长城谣》作为一首现代诗歌,对以后的外国诗歌教学有着很好的示范作用。因此,教学时,既要让学生理解这首诗歌的思想内涵,也要让学生学会诗歌的重要学习方法——朗读朗诵法。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朗读能力和托物言志的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诗歌的教学主要靠学生自己在反复诵读中用心体会,教师不必做繁琐的讲解,只在重点处加以指导即可。教学过程以引导、提示为主,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反复朗诵,自我感知诗歌主题与情感。因此,我的指导过程大体上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整体感知回忆旧知识,导入新课: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已经分组朗读,熟悉了整片诗歌,了解了作者的背景,感受诗歌带来的不同情感,对诗歌这一文体的有了相应的了解,在第二课时我将着重让学生带有情感的去朗读,更好的理解诗歌中长城这个意象,促使学生更快的进入学习状态中。同时,用歌曲导入的形式比较新奇,学生的好奇心和情感都容易被调动起来。

(二)讲解一、二节内容,感知托物言志、借物情的写作方法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示例

我在我未来的房子周围栽上许多竹子,我要像竹子一样,做一个正直、虚心、高洁的人。

借物抒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三)举例分析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这一小段抒发诗人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之情。诗人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是非常含蓄地写出了古老的长城在自己心中的地位和对自己的影响。“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因为,长城已成为民族的象征,成为祖国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不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诗人心系长城,心系故乡,视古老的长城为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

对于这首诗歌的思想主题,在多次朗读之后,一般的学生都能够准确把握,对于主题升华这个层次,初二的学生一般很难想到,因此,我设计了几个提问,步步引导、层层推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知道伟大壮丽的万里长城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保护中华原经济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它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丰碑和智慧结晶,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和民族精神。表现诗人的一种爱国情怀。

上一篇:会跳舞的跳跳糖小班音乐教案下一篇:以可以也可以造句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