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文化影响说课稿

2024-10-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感受文化影响说课稿(共10篇)

感受文化影响说课稿 篇1

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行礼),我叫何婷婷,我的学号是1417020245(写在黑板上),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感受文化影响”(写在黑板上)。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和教学流程分析三个方面进行说课,首先,是说教材。《感受文化影响》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一个框题。本课说明的主题是相对于个体而言文化对人的影响,承接前面《文化与社会》着重讲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又为接下来的《文化塑造人生》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初中阶段,学生对文化已有初步了解,但缺乏对其内涵,意义和作用深入了解。对于文化对人的影响还是有一定难度。到了高中阶段,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具备学习本课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能够结合自身体验和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探究学习。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第一个,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文化影响的来源、表现以及特点,并要积极参加文化活动,在文化体验中培养正确的行为方式。

第二个,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展示图片及事例说明知识点,让学生在体验、交流与探索中提高分析、比较与鉴别能力。

第三个,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在自觉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接受文化熏陶,获得精神陶冶。

最后,在本节课的内容探究过程中,我坚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注重指导学生互动学习,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主动性,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新课,我将展示公益广告,内容主要讲述节约能源,由此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感受文化影响。

其次是讲授新课,本框主要探讨三个问题,一是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二是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三是文化影响人的特点。

下面我将分开阐述这三个部分,第一个问题是: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首先我会展示几幅图片,分别是中西方就餐的场景图和中西方结婚的场景图,然后根据图片展示的中西方不同的饮食习惯和婚礼仪式,让学生分组讨论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及其原因。在学生思考和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第二个问题是,文化影响人的表现。根据高二新课程标准,只有掌握文化对人多方面的影响,才能理解和把握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所以我将第二个问题“文化影响人的表现”设为本框内容的重点。为了突出重点,我将采用探索法和情境教学法相结合,让学生深入了解。

首先我会创设这样一个情景:中国女孩儿陈晓倩和美国小伙儿Frank第一次见面,相互介绍了之后,陈晓倩正想伸出手和Frank握手,而Frank却给了小倩一个拥抱,并亲了一下她的脸颊,顿时,小倩的脸都红了。然后设疑:这种中西方见面礼节的不同说明了什么文化道理?接着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他们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受不同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文化差异通过行为表现出来。从而得出结论: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最后展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见面礼的图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和深刻地理解这一重点。

接下来带领学生分析课本第13页蓝框里的第二个例子“不同的人对秦始皇陵出土的文物既有不同的反应也有相同的反应”,师生共同总结得出文化对人的第二个影响,即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第三个问题是文化影响人的特点。这一问题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主要在于文化从根本上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学生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没有深刻的认识。所以我将这个问题确立为本框内容的难点。为了更好理解难点,我将采用讨论探究与教师引导讲解相结合的方法,以此加深同学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先讲解潜移默化这一特点。第一步,讲述孟母三迁的故事,住在墓地附近时孟子模仿丧礼仪式,于是孟母搬到了集

市附近,可是孟子又开始学小贩叫卖,孟母只好再次搬迁到学校附近,这下孟子变得言行举止中规中矩,并发奋读书。第二步设疑:孟母为什么要三迁?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总结,不同的文化氛围对人有着不同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在这里教师要强调三点: 1.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2.文化对人的影响是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第三步,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一名言为例加深学生理解,并启示同学们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提高文化素养。

接下来讲解深远持久这一特点。第一步,欣赏诗歌《回乡偶书》。第二步设疑,从“乡音无改”可以看出文化对人影响的什么特点?学生分组讨论后,教师引导总结出结论: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第三步,展示加拿大唐人街的图片和海外华人庆祝春节的图片,使同学们加深印象。

然后是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三个问题,其中文化影响人的表现是本节课的重点,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是本节课的难点,希望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把相关的习题写一下,达到巩固复习的效果。

感受文化影响说课稿 篇2

【摘 要】 说课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沟通活动,可通过说课,进行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手持技术;催化剂;浓度;说课稿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5-00-01

一、说教材

1、教学背景

1.1教材分析

新课程倡导“交往??——互助、沟通——对话”的教学理念,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一种合作。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中课题3制取氧气并结合教材《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中的实验3催化剂、浓度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引入手持技术的学习使用,让教科书的内容更加充实丰满,教材内容得到拓展。

1.2学情分析

从接受知识的途径看,初中学生更喜欢自主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方式,但单纯通过探究学生得到知识的比较零散,没有很强的系统性,对教材内容理解也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深度和广度,仍需教师帮助突破重点和难点。

学生在对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已经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并且认识了催化剂,知道MnO2使产生O2的速度加快,因此在此基础上能够更好地进行研究。在这情况下,引导学生学习催化剂的种类,实现认识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的升华,了解到并非只有MnO2能使产生O2的速度加快,通过这次实验,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什么是催化剂,并利用催化剂进行有效的实验,思考除了催化剂,浓度是否也会对反应速率有影响,并学会手持技术的操作,感受现代科技在化学实验方面的成果,对学习化学更有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

2.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学习定量描述反应速率的方法;②探究催化剂跟过氧化氢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③掌握手持技术仪器的使用方法。

2.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思考、讨论归纳等学习活动体验科学探究,分析归纳出催化剂、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现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过程。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形成乐于探究的意识和敢于创新的精神;②体验科学探究成功的乐趣,养成探索精神、形成合作意识;③通过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树立辨证唯物的思想。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催化剂、浓度等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难点:利用手持技术定量验证实验。

二、说教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之相互促进,细条法则。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本节课的教学,我将采取如下教学方法:

1、情景激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2、实验探究法: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设计实验并完成探究活动,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此过程中及时向学生提出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他们分析、思考、归纳、总结。提问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环环相扣,使学生由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3、多媒体演示法: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通过实验视频、动画演示、图片等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手持技术。

三、说学法

1、小组合作学习法,学会与人合作与交流。

2、通过观察、讨论、分析、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学生利用手持技术完成探究实验,并交流、归纳、总结催化剂、浓度等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运用手持技术虽然是教学重点,但是由于学生学习能力较强且学习要求不高,所以通过老师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演示后,学生便可基本掌握使用方法。所以本节课设计为五个学习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分别展示输油管泄漏爆炸图片、苹果切开氧化小动画和H2O2溶液在常温常压下分解很慢的小实验,并向学生提出问题:爆炸是一瞬间的事情,而苹果氧化我们也是可以很快观察到的,而根据我们所学的知识知道H2O2溶液在常温常压下分解很慢,为什么不同的化学反应,反应速率会不一样呢?我们要怎样做才能加快H2O2溶液分解产生O2?

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和已有的知识归纳得出:可通过加入催化剂,升高温度等来加快反应速率。在此基础上,再次提出问题:该如何观察产生氧气的快慢呢?能否定量地来描述产生气体的快慢呢?

本过程从实际生活出发,自然的引出H2O2溶液分解的实验,在课堂的开始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也为接下来手持技术的引入进行铺垫。

2、引入手持技术

手持技术,顾名思义,在掌上就可以操作的技术,它是由数据采集器、传感器和配套的软件组成的定量采集和处理数据系统,并能与计算机连接完成各种后期处理的实验技术系统。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手持技术的优点以及应用特点,在此过程中,指出仪器操作过程中要解决、注意的地方,让学生了解本节课可采用手持技术来学习催化剂、浓度等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使学生在好奇新事物的同时学会手持技术设备的使用方法,进而突破教学难点。

3、实验步骤的讲解

利用多媒体讲解此次实验的操作步骤,实验目的,再次强调手持技术的使用及实验过程中要塞紧橡胶头,按住针头保持在实验开始的位置,防止漏气。在数据采集器参数设置选项中选择定频模式。在此基础上分析实验的优缺点并鼓励学生进行实验改进。

本过程既让学生们了解传统的手持技术应用于本实验的操作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

4、分组实验

接着将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全班同学分为十个组,前五组按照实验步骤探究催化剂的不同用量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后五组按照实验步骤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观察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给予提醒。进行记录观察实验现象,将采集的数据导入电脑,得到反应前后压力随时间变化曲线图,再取直线部分进行线性拟合,得出分解反应的动力学方程。

学生通过此次探究活动,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培养了科学探究能力,并从合作中体验快乐,从试验中感受化学的神奇。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的精神,还节省了实验时间。

5、交流总结

实验结束后,组织小组成员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验结果及得到的结论进行交流与总结,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最后由我来总结并行形成结论。

此过程体现了学生的总结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最后教师总结后也帮助学生更加清晰的认识手持技术的方便性和直观性。

五、说板书设计

左边为主板书,帮助梳理本节课知识点,右边为副板书,用来记录实验过程该注意的点已经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感受数字生活说课稿 篇3

信息化教学课例竞赛

《感受数字生活》说课稿

裕安区罗集初中 张健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是16号参赛教师张健,我说课的题目是《感受数字生活》,《感受数字生活》是科学版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活动1的内容。今天的说课内容从四个方面展开。

一、说教材学情

本活动通过浏览精彩照片、欣赏动听音乐和观看动感视频三个任务,介绍在电脑中选择软件并打开的方法,通过多种多媒体信息的欣赏让学生感受到数字生活的精彩。因为本节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利用常用工具软件解决问题的能力,加之是以欣赏为主,所以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要求学生有相应的认知基础和使用经验。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把握,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分为了三个层次: 知识目标:学会浏览照片,并对照片进行简单的调整;掌握声音、视频文件的播放方法。

能力目标:在浏览照片的过程中,了解改变文件查看方式的方法;在指导学生播放音视频的过程中,注意软件的触类旁通,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思想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感受家乡六安的蓬勃发展;培养学生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精神。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了解常见的图片音视频的文件格式以及掌握常见的图片查看,音视频播放工具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思维和学情情况分析,我将难点定为了解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媒体信息的不同特性以及掌握图片、音频和视频等文件打开的不同方式。

为了更好的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圆满的完成教学任务,我在课前布置学生使用数码相机拍摄班级学习以及生活的片段,并且设计了教学需要的有童趣的操作小游戏,并准备了学生学习所需的学习资源。

二、说教法学法

本活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任务驱动以及自主探究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分层次、分组教学,通过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提供多种表达交流的机会,利用知识的迁移,鼓励学生大胆操作实践。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主动参与学习,我在设计教学流程时准备以学生“任务驱动”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完成教学任务。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部分来完成:

1、情景激趣,导入新课

我会设计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猜迷活动引入课题,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以简短的六安宣传片,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引发求知欲,新知识的学习成了学生内心的需要,使这节课有了良好的开端。

2、任务驱动,实践应用

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必须有一定基础知识背景,否则就只能盲目尝试。所以我设计了三个任务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以此为学生的完成任务提供基础。

任务1:浏览数码照片。

根据路径提示找出照片的位置,并浏览照片。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发现问题如照片的显示方式的不同以及部分照片需要旋转等,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还可以拓展部分内容如使用图片查看器连续播放照片,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升华,教会学生深入课本,实现自我处理问题的能力。

任务2:欣赏动听音乐。

第一步添加播放音乐,将《再见了大别山》歌曲添加到windows media player的播放列表中并播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第二步通过分段控制音乐播放,设计《我爱记歌词》游戏让学生在游戏的同时学会控制音乐的播放。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游戏完毕后,请学生观看微课《音乐文件打开的三种方式》,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同一类型的文件可以选择不同的应用程序打开,并掌握其打开方法。

任务3:观看动感视频。

通过刚刚学习的微课,利用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尝试使用暴风音影播放“手指街舞”视频,掌握视频文件的打开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本课的难点。

同时,让学生通过拓展练习尝试使用windows media player播放视频文件以及使用暴风影音播放音乐文件,探索文件的多种打开方式。

3、总结延伸,回味悠悠

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掌握一定技能,就急切的想运用技能。这时教师及时出示也教学任务有关的,新的学习任务,加深学习的难度,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并鼓励学生有所创新。

同时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以及在本活动中是否还有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可以想一想播放视频和音频的其他软件,然后通过观看六安的宣传片回归到家乡的话题。

四、教学反思

在教材学习方面,主要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使教学过程成为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学习提高的舞台,并注意及时以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评价,针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可以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老师选取典型的例子(如:团结协作、有创新等)进行全班评价。

感受千变万化说课稿 篇4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感受千变万化》。下面我就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板书设计这五部分阐述如下:

一、教材分析:

《信息技术》浙江摄影出版社四年级上册是以WORD综合应用为主线,注重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教材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指导思想,有效地将研究式教与学的方法融入教材体系,在教材中有意识地安排大量的尝试性、探索性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逐步养成自主性和研究性的学习习惯,从而更加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感受千变万化》是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它是在已有WORD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怎样进行WORD中字体、字号、字型的设置。在本课时中,要求学生通过完成对WORD中文字字体、字号、字型进行改变,巩固上一课所学的WORD知识,进一步掌握展示学习成果的方法,同时也有机地形成了学生对现有的信息进行处理和与他人进行分享的能力。

根据教材的地位及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进一步理解WORD的作用与意义,熟练掌握字体、字号、字型的设置。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在学习中探究规律,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三)情感目标:

通过对WORD中文字的改变,让学生进一步提高学习WORD知识的信心和兴趣。

(四)教学重点:

文字字体、字号、字型的设置

(五)教学难点:

怎样通过文字的设置体现文字编排的美。

二、教法设计:

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创设情境法”。

这样设计的理论根据是:一方面,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特点,要求我们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另一方面,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活动是发生在一定情境中的,学习要选择真实性任务,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目标。

此外,在课堂上展开小组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间的相互影响,建立竞争意识。注意观察学生动向,及时鼓励表扬好的现象,挖掘学生的潜质闪光点,以好带差,树立典型。引导为主,不断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层次要求: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拓展性任务甚至完成挑战任务。对绝大部分同学要求完成基本任务,并尝试完成拓展性任务。个别综合能力较差的同学,只要求完成基本任务。注重个别学生指导。

三、学法指导:

本课要求学生的`学习方法有“主动探索法”、“竞赛学习法”。学习流程是“分析体验——接受任务——合作探究——综合运用”

建构主义学习的社会性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活动源于社会性相互作用。由于每个人在学习中都是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因此,只能理解到事物的不同方面,要使学习者超越自己的认识,感知与自己不同的理解,看到事物的不同的侧面,需要通过合作、竞争与讨论,在与他人的讨论、交流与竞争中,开阔视野,使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更加全面、深刻,而且在讨论与竞争中,学生才能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对某些认识进行重组和改进,完善自己的认识,促进建构能力的发展。故此,本课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心设计,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相互激励、探究实践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发挥团结互助精神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发展能力,训练思维。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重体现以下几个思想:

1、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并且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处理信息,掌握操作。

2、情景与任务驱动的融合。在任务抛出的时候,都创设了适当的情景,以此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在情景中积极主动地接受任务。

3、分层教学的实施。怎样照顾到学生个体差异性,使得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都获得个体的发展。不同对象分别对待,如学习任务就分为三个层次进行评价。

四、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引入任务(3)

出示几份已经准备设置好的文章,从而引出本课学习任务。

2、开展讨论(7)

组织学生讨论文章哪些地方最漂亮,怎样做?

3、提出层次任务,展开小组竞赛(25)

要求学生完成文字的修改任务。为了区分不同层次学生的技术水平,将任务分为三级:

第一级(基本任务):略

第二级(拓展任务):略

第三级(挑战任务):略

4、检查评定,作品展示(7)

各小组组长在规定的操作时间结束后交叉检查其他小组完成情况,并据此评定小组成员完成的任务层次、小组完成度、最佳作品。教师汇总各组长检查结果后,展示各小组最佳作品并进行评价。

5、归纳总结、布置课后思考(3)

由最终确认的最佳作品的作者回顾自己的创作思路与方法

感受文化影响说课稿 篇5

2016江西教师招聘面试小学音乐说课稿:感受进行曲

---易公教育资料平台

一、指导思想

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新《标准》从音乐学习的角度入手,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四个领域,即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从音乐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来看,由于3-6年级的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不断扩展,感受体验与探索创造的能力不断增强,其音乐学习领域有必要进行拓宽。接触的音乐曲目需要更加丰富多彩,音乐体裁、音乐表演形式、音乐常识也需要增加内容。所以我将了解和体验进行曲这一体裁进行了拓展教学。将《感受进行曲》这一教学内容带进了教学课堂。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制音乐教材第8册第7单元的编创与活动的基础上开展拓展教学。本单元通过聆听舞曲、进行曲、摇篮曲,让学生了解和体验这三种体裁的最基本风格特征。进行曲这种体裁在生活中运用的较为广泛。如升国旗时演奏《义勇军进行曲》,迎接嘉宾演奏《欢迎进行曲》,开展运动会时播放《运动员进行曲》等。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去体会“生活中处处都有音乐”,“音乐伴随我们的终生”的道理,所以我将《感受进行曲》定为了教学内容。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特点”,这是音乐教育重要的指导思想。我这堂课就遵循了“以听为中心”的原则。把全部教学活动都围绕“听”这个中心来进行的。

进行曲是一首以步伐节奏写成的音乐,主要指军队中用以弘扬军威、鼓舞士气、整齐步伐的音乐。进行曲通常由简单而鲜明有力的节奏和整齐规律的乐句构成。听起来雄壮有力而有行进感。为了配合行进时步伐一致的要求,常以偶数拍作周期性反复。进行曲按内容可分为军队进行曲、凯旋进行曲、典礼进行曲、婚礼和葬礼进行曲等。为行进作伴奏的一般为二拍子。

根据对新教材和音乐新大纲的学习,为了指导学生体验进行曲这种体裁,在实践活动中不断的加深感受和了解,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通过对多首进行曲的欣赏,学唱及队列表现歌曲《红星歌》,使学生感受和了解进行曲这种体裁的主要特点。

(二)、认识到进行曲在不同场合的作用并提高学生的欣赏素质。

(三)、通过欣赏“半个世纪以来第十三次大阅兵”的录像,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感受和了解进行曲体裁的主要特点。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团队协作意识。

学具准备:多媒体展示平台、课件、录音机、磁带、实物(一束黄花、小皮球、小三角旗、队旗、彩色的小指挥棒)

三、教学过程分析

合理的教学程序设计,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去探索,去实践。

(一)组织教学

江西教师招聘面试说课稿

易公教育 江西教师考试培训第一品牌

学生按三个半圆形坐好。半圆形座位的设计,突破了常规的教学模式,便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合作。

(二)对比欣赏,引入新课

播放《摇篮曲》、《军队进行曲》两首乐曲,引导学生用形体动作表现出对乐曲风格的理解,并进行对比,找出其特点。然后点题。

(三)实验体会,加深感受

音乐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音乐教学的所有内容都具有体验性和操作性,不仅包括音乐知识传授等外显的方式,尤为重要的是体现在音乐与学生生理、心理相互作用而产生内在的音乐感受上。为了突破本课教学的重点,进一步让学生去感受进行曲的体裁特点,我通过三步实践操作来完成。

1、随歌曲的伴奏录音边听边拍打节奏,感受进行曲的节奏特点——鲜明有力。

2、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感受进行曲一般的情绪特点——雄壮有力。

3、队列行进的创编和展示,感受进行曲的基本特点——步伐节奏。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反复体验中获得对进行曲体裁特点的感受和了解,较好地避免了体验形式单一的单调性和感受的不深刻性。从而去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

(四)类比欣赏,拓展延伸

是不是所有的进行曲表现的都是类似这样的情绪呢?带着这样的质疑,把学生再度领进丰富多彩的进行曲中,播放《葬礼进行曲》、《玩具兵进行曲》、《婚礼进行曲》让学生聆听,并能体会其情绪,做出相应的律动。通过同一体裁的不同乐曲进行互比,开阔学生的听域,使学生对进行曲体裁有更多地了解,认识到进行曲在不同场合的作用,在比较之中无形加深了印象,提高了学生的欣赏素质。通过欣赏“半个世纪以来第十三次大阅兵”的录像片段,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增强自信心。

四、教法、学法分析

我的这堂课具有创新性,根据新《音乐课程标准》的理念来看,音乐体裁与形式这一教学领域所留的教学空间是很大的,有利于音乐教师设计与组合多种形式的教学。因此,我将了解和体验进行曲这一体裁进行了拓展教学。

在本节课中,我以探索为突破口,以听为中心,以实践为手段,以体验为重点,让学生在大量的音乐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具体做法有:

(一)体验性音乐教学法

1、演示法: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兴趣。

2、欣赏法与律动教学法:乐曲的欣赏,使学生对乐曲的感受立刻形成一个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从而牢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说(交流感受)和动(形体表现)。初步感受进行曲的体裁特点,也直接感知了进行曲与摇篮曲不同的体裁风格。

(二)实践性音乐教学法

创作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表演欲望。留给学生自主体验的大量空间,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小队进行列队行进的创编、展示。这样就更好地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给予学生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并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对学生的队列表演,老师要充分加以肯定,肯定其成绩,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创造成果,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在表演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并使自己学会在集体中约束自

江西教师招聘面试说课稿

易公教育 江西教师考试培训第一品牌

我,融“小”我于“大”我,产生情感上的沟通和联系,体验与他人合作的愉悦,进而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也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表演欲望。

(三)探究性音乐教学法

请学生下课后回去找一找进行曲或是具有进行曲风格的歌曲,下一节课带来,再继续交流。通过课后延伸,再次启发和调动学生继续求知的欲望,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的能力,也使得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得到了无限的延伸。

五、评价分析

本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对比欣赏、思考与交流、创作与展示、拓展与延伸几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充分的感受和了解了进行曲体裁的主要特点,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团队意识。所以,我认为我这是一堂成功而优秀的优质课。

胡同文化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基本情况

《胡同文化》是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作品。汪先生(1920-)虽是一个以写小说开始文学生涯,又以小说的辉煌结束文学生涯的小说家(代表作《受戒》《大淖纪事》),但他的小说被成为散文体小说,也就是说他的散文也是写得与众不同出类拔萃的。《胡同文化》就是代表。

《胡同文化》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是汪曾祺先生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言,也是一篇文艺小品文。文章内涵丰富、情感真切、语言通俗典雅。文章写得悠闲、散淡、平和,写出了北京胡同的特色和北京市民的思想性格特征,富于文学韵味。教学中,我们就是要抓住“胡同特色”“北京市民性格特征”“文章语言特征”等去组织教学活动。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胡同的特征;

2、了解“胡同文化”(市民文化)的文化特征;

3、体会作者对胡同没落和市民文化的情感态度。

4、品味文中既通俗又典雅的语言特色。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了解“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征,因其是课文的中心内容,关系到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的了解与认同;难点是体会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所持的情感和态度,品味文中既通俗又典雅的语言。因情感和态度是精神的东西需要深刻体悟,而语言作为一种既有工具性又具人文性的东西也需要深入品析才能体味其中的美,所以讲他们定为重点。

二、说教法学法

此课的教授对象是高一学生。从生理心理看,高一学生处于青少年之间的过渡时期,刚刚经历身体剧烈发育和心理断乳,生理心理虽说比初中生稳定成熟一些,但依然充满身体的困惑和心理的矛盾,所以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在思想上开导他们,精神上启发他们;从知识与能力方面看,通过高中前的学习,他们已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在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中,可以采取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师点拨归纳的方式;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看,他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感受,但认识不全,感受不深,甚至有错误的认识与感受,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通过具体的主题来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像本课就要对他们进行“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本,坚持“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原则,不管是记诵知识,训练能力,还是进行思想道德熏陶,都要注意过程与方法,尽量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学习方式,并注意多种具体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三、说过程

1、达成目标一,主要用朗读法、提问法、发现法。

①朗读。因是介绍事物,语气宜平缓,语调不宜变化过大,语速中等。

②提问1:1-4各段到底各写了胡同的那方面特征?

回答:方位/取名/数量/环境。

提问2:这些特点用一个字表达是什么?

回答:正/俗/多/静。

提问3:这些特点与什么相关?

回答:与北京城的形状/与民间生活现象/大小与富贵身份/与其地理位置。

2、达成目标二,主要用朗读法、提问法、探究法。

①朗读。因反映的是北京人的精神风貌,所以要读出北京人的性格特征。语气、语调要随着人物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读出情感,读得抑扬顿挫。

②提问1:胡同文化也就是什么文化?

回答:市民文化。

提问2:第6至第9段写市民的什么特征?

回答:思想观念特征。

提问3:文中用哪两个字概括了北京市民的思想观念特征?

回答:封闭。

提问4:封闭的思想观念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回答:安土重迁(居住观念)/过往不多(交往观念)/易于满足(生活观念)/不管闲事(处世观念)

提问5:第10至12段写了市民的什么特征?

回答:逆来顺受的性格特征。

提问6:逆来顺受的性格特征用一个字表示就是什么?

回答:忍。

提问7:作者用那三个事例说明北京市民的这一性格特征?

回答:王利发开茶馆(可实施课内外相结合原则)/我的小说《八月骄阳》里的对话/小姑娘被小伙子打。

③总结:这部分概括了胡同里居民的思想观念和性格特征。

3、达成目标三,主要用合作、探究法。

①对胡同没落的情感态度?(伤感又欣喜,要保存又要发展)(可延伸课外) ②对市民文化的态度?(既理解尊重,又遗憾批判。)

4、达成目标四,主要用品析法。

①哪些地方体现了语言的通俗即“北京味”?(词汇有/口语有)

②哪些语言体现了语言的典雅?(13、14段)。

四、说板书

1、板书能体现围绕胡同和胡同文化来讲的教学思路。

2、板书能体现课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且突出了重难点。

《灿烂中华文化》说课稿 篇7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灿烂的中华文化》是人教版九年级品德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的内容,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传承中华美德,践行中华文化。它与第八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有关,在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说过:“科学地确定学习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依据课标要求“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和“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中华文化的特点;逐步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归纳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地解答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开展、组内讨论感受中华文化的无限魅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中华文化力量,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增强中华传统美德认同感并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是一堂课的“灵魂”。学生只有懂得中华文化蕴含的无穷魅力,才能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所以,我把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定为教学重点。文化的力量在内容上比较抽象,九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教学难点我就定为怎样理解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要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造就学生独立人格,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的要求,联系学生实际,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和活动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体验感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达成教学目标。

我认为教法和学法是紧密相连的。在设计学法前老师要充分了解学情,研究学情,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由于中外文化的碰撞,一些学生辨别能力不强,盲目崇拜外来文化,漠视民族文化,导致其价值取向混乱。而九年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我采用情境体验学习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说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的过程来实现的,我计划用以下几步来完成:

(一)、课前准备

课前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查询、访谈法等方式搜集代表中华文化的典型材料,搜集传统美德小故事。

(二)、具体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注意是心灵的天窗,只有打开注意力的这扇窗户,智慧的阳光才能撒满学生的心田。”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我采取直入主题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教师导入:我们一起来看一则材料,上述材料说明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孔子学院在全球广泛开设是为了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灿烂的中华文化,让灿烂的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导入课题。

2、通读教材感知文化

教师“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学生带问题研读课本,做标识,既培养学生手到、眼到、心到的学习习惯,又初步了解教材。

3、合作交流品析文化

(1)品析文化的特点

教师先提问:提到灿烂的中华文化,你会想到什么?(生自由回答)然后我设计了知识竞猜“我来问,你来答”的环节,引导学生品味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采取问答的方式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验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2)品析文化的力量

“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也是课标的要求。

由于本框的难点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我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和视频。先引导学生对比四大文明古国,思考中华文明历经磨难,流传至今的原因,使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的生命力。通过赵州桥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民族丰富的创造力,它体现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通过播放《神九飞天》视频,引导学生体验科技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3)品析文化的影响

“教育不是一种告知与被告知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我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把新知识的运用和生活体验结合起来。

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许多充满哲理的谚语或格言,这些格言给你什么启示?②遇到考试失败了,和同学之间发生摩擦了,受老师批评了,我们会用哪些格言或名言来勉励自己?③假如我们想提高的学习成绩,有哪些好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回顾论语中有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以“我最感兴趣的是……,因为……”来表达。让学生来感受文化对我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影响。

④想想传统文化中一些消极落后的思想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让学生学会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新课标提倡以学生的学为主体,课堂上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心理学认为:学生的相互作用可以获得一种鼓励,能够产生感染和竞争的氛围,能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合作意识和互动精神。因此,我设计了活动体验:“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或四人为一组,先探究其意义、作用,然后相互找对方的优点,对别人的缺点学会自省。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之后,请各小组成员推选一名同学进行全班交流,通过学生互评,教师适时点拨、开导,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活跃起来。

4、自主探究传承美德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新课标要求学生“初步具备收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在课前就布置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先找两至三名学生讲“美德小故事”,学生谈感受。然后倡导学生把我们民族引以自豪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

5、课堂小结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激情。教师先引导学生畅谈本课感悟及收获,然后师总结全文,此环节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系统、完整的印象。最后以年奥运会开幕式的视频来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在热烈的氛围中下课,给学生想像的空间,让学生回味。

四、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眼睛,要简洁概括,重点突出。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灿烂的中华文化

源生命力博

远创造力大

流凝聚力精

长深

继承创新

五、说教学设计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努力做到:对教材的分析精确到位,符合学生实际,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灿烂的中华文化说课稿 篇8

大墅中学

王周贵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依据课标“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提高文化认同感,了解传统美德”的要求,本课的学习主要让学生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承中华美德、践行中华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在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理解传统美德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

能力目标:具有感受中华文化特别是传统美德对我们产生的深刻影响的能力;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增强中华传统美德认同感并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3、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难点: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二、说学生

初中学生正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盲目跟从外来文化、漠视民族文化,会造成混乱的价值取向,因此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进而化为实际行动显得非常必要。

三、教法、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从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角度出发,采用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通过小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根据新课改的理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并结合我校的课题研究,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分钟)

教师展示四大发明、中国国画、旗袍、长城故宫、陶瓷雕刻、书法,绘画、中国哲学等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丰富的中华文化。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创设情境,营造文化氛围,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感性认识,达到激活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引出本课“灿烂的中华文化”。

教师板书课题:灿烂的中华文化

(二):体验感悟 学习新知(40分钟)

第一步:自主学习,初步感知——感知中华文化(6分钟)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领悟基本观点,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并作好标记:

*多媒体显示问题:

1、谁创造了中华文化?

2、中华文化包含哪些内容?

3、中华文化的特点?

4、中华文化的力量?

5、中华文化的影响?

6、传统美德的内容?

7、传统美德的品质?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教材,生成基本观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又为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储备知识。

过渡:刚刚同学们都已经阅读了课文,初步了解了中华文化的内涵,那么同学们能说出中华文化由谁创造的吗?又由哪些内容组成的呢?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学生参照书本回答)板书:

一、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

1、中华文化的组成

第二步:合作交流,知识内化——品析中华文化(30分钟)

1、感知文化的特点(10分钟)* 活动一:“中华文化知多少”小组赛。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提出问题:“提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什么?”让学生列举方方面面的文化事例(包括我省的传统文化),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回答问题,老师对说出多的小组给予肯定和赞扬,对表现不够积极的小组给予鼓励,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下一个环节。

* 活动二:你说我说话风俗。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庆祝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的图片,让学生说出节日的名称和风俗。对积极发言的学生给予称赞。

教师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同学们发现了我们中华文化有一个什么特点?(学生参照书本回答)

教师小结板书:

2、中华文化的特点: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活动,在亲身体验过程中分享中华文化特有的文化情趣,品出文化的特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2、感悟文化的力量(5分钟)

*多媒体显示“四大文明古国的发展史”的资料 *多媒体展示“四大发明”的图片。

*多媒体展示“全国人民共同抗击洪水灾害”和“抢救汶川地震灾区”的图片资料。分组探究:这些图片和资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中华文化的力量——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总结板书:

3、中华文化的力量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资料和分组探究,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性认识,感悟中华文化的力量。

3、感受文化的影响(5分钟)

*活动三:说说我的座右铭。谈谈座右铭对自己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影响。

* 多媒体显示课本P68的材料:充满哲理的谚语或格言

提问:这些谚语或格言是什么意思?对我们为人处事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可参照课本P68页回答。

教师小结:传统文化(如:哲理、道德伦理)对国家、对世界有什么影响? 板书:

4、中华文化的影响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座右铭和格言,体会它们对自己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感受传统文化对我们深远持久的影响。

4、品析传统美德(10分钟)*多媒体展示“苏武牧羊”“负荆请罪”“徙木为信”的图片。提问:这些故事分别蕴含了什么传统美德?

*活动四:传统美德故事会,讲讲你熟悉的传统美德故事。如果学生一时想不起,教师可适当提醒:比如“曾参杀猪教子”——明礼诚信,“屈原投江”——热爱祖国,“悬梁刺股,凿壁偷光”——自强不息 *多媒体显示有关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及品质,与学生共勉 活动五:连连看。

找出右边的名言警句与左边的中华传统美德的对应关系并连线。教师小结:中华传统美德内容丰富,涉及各个方面。板书:

二、传统美德 薪火相传

1、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

*多媒体显示课本P69“南京路上好八连”的资料 提问:

1、材料体现了南京路上好八连的什么美德?

2、从“三件宝”到“新三件”,从“五个一”到“五个一点”,体现了传统美德有什么品质?

老师小结: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板书:

2、传统美德的品质

设计意图:通过传统美德故事和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让学生了解传统美德的基本内容和品质,层层深入,迎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体会。第三步:自主探究,升华主题——传承美德(3分钟)

*多媒体展示社会生活中不道德现象的图片和资料

分析:这些行为是什么行为?这样做对不对?我们应该怎么做?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小结归纳。

设计意图:利用不道德现象给学生展开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落实到行动中去。

第四步:教师总结,结束新课(1分钟)(三)当堂检测 巩固提高(3分钟)

五、板书设计

根据教学流程,设计板书如下:

灿烂的中华文化

一、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

1、中华文化的内容

2、中华文化的特点

3、中华文化的力量

4、中华文化的影响

二、传统美德

薪火相传

1、传统美德的内容

初三灿烂的中华文化说课稿 篇9

1、教材地位

《灿烂的中华文化》是人教版九年级思品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题的内容。依据课程标准“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提高文化认同感,了解传统美德”的要求,本框题主要让学生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体会中华文化的力量,了解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和传统美德的品质,对学生增强文化认同感和中华文明自豪感有很大帮助,故本框在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原因;中华文化的组成;中华文化的特点、地位及影响;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表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品质。

2)能力目标:具有把握中华文化基本特点的能力;具有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华的力量,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同时自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原因;中华文化的特点。

教学难点: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中华传统美德。

二、说学情

当今社会,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不断深入,加上学生认知层面较窄,辨别能力不强,导致一些学生漠视了中华文化,如:少有学生听京剧,古典名著大多不愿看,考试怕考文言文等;对外来文化盲目认同,部分学生成为了哈日、哈韩一族;产生了与传统美德相悖的言行,如考试作弊、顶撞父母等,因此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的教育尤为重要。

三、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中引教师首先创设出一个直观情境,使学生在情景中直观体会,耳濡目染的感受中华文化的特点。并通过设置多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寻找答案并配合小组合作的形式,使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实现更多的信息交流。具体方法中采用直观演示法,情境教学法,活动法,问答法,合作探究学习法等。

四、说教学理念

关注学生自身资源,尊重学生的感受﹑生活体验和道德选择能力,把学生看成是思想品德的共同创造者。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努力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

五、说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关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搜集传统美德小故事。

2、教学流程

本课采用发展情感类的活动教学流程,具体为: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共同探究,学习新课

做出小结,巩固新知

具体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欣赏一段中华水袖舞表演,倾听古筝演奏,使学生亲身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然后响起一阵钟声,将情境直接切入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中。

设计意图:以音乐表演导入,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思维,进入教学情景。

第二环节:共同探究,学习新课

让学生在20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情境中,提出与教学目标一致的问题,使学生在自觉思维,主动寻找、总结信息,完成学习任务。

首先,通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一个篇章一个篇章的推进,充分展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其次,通过学生所展现的一段茶艺表演,使同学们更深的体会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然后,通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比曾经出现过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文明,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地中海北岸的古罗马文明,南亚次大陆的古印度文明以及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这些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并入了其他文明,唯有中华文明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使学生深切的体会到中华文化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全民族人民创造了中华文化,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并对人类文明起到了巨大的影响。

再次,通过恣蚊饱血的典故,引出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是薪火相传,并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的。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让学生在情境中寻找答案,生成基本观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养成主动思维的良好习惯,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说课稿 篇10

(2011-08-19 16:42:19)转载▼ 标签: 分类: 说课稿

杂谈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本次说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5个方面向大家介绍

一、教材分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人教版)高中必修(3)《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它与本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起分别介绍了中华文化的两个基本特征。因此,本框在全书中具有不容替代的重要的地位。它在第一、二单元介绍“文化的共性”的基础上,过渡到三、四单元介绍“中华文化”的个性所在,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学好本框也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今后高考的重要考点之一,而且能够为学生在学好语文、历史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体现学科间的渗透性。

2、说教学目标

以新课程核心理念为指导,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识规律,确定本框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要使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具体体现及原因,重点培养学会运用全面、联系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探究参与文化生活的实践能力;培养自主合作意识和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式学习,从中获得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华文化具有独特性、地域性和民族性,这说明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征,通过学习,我们应该增强自豪感和认同感。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中华文化的这一特征,才能完整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重点:

2、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这一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台湾回归祖国是可以而且是必然会实现的”。

难点:中华文化的区域性和民族性难点的依据:主要是思维上的难点,学生往往会将二者混为一谈。

二、学情分析

中华文化所及范围至为宽广,学生的知识面有限,有很多学生没有离开过浙江,他们对其他地域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认识基本是来自书本,没有亲身体验,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

三、方法

采取“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按照“微观事例——发散思维——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逻辑顺序

学法指导:自主探究式学习和探究——合作式学习

四、教学手段

利用照片,音乐等制作多媒体课件,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五、教学流程 我设计了5个环节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

根据背景我是这样解说的:2002年12月3日,伴着《茉莉花》的神韵,蒙特卡洛的世博会申办现场一片欢腾:2010年世界博览会将在中国上海举行!耐人寻味的是,在投票前最后陈述的宝贵时间里,中国代表团选择“中国文化”作为申办世博会的理由。是五千年灿烂瑰丽的中华文明和当代中国融合中西、独具风格的文化魅力,让中国闪亮地走向世界,打动了世界。中华文化到底具有什么样的魅力呢?通过情境问题导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设计意图:通过感性直观的图片和音乐的渲染,开发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欲望。

第二环节:活动探究(三个活动,探究三目内容)

探究一:学生举例,教师引导感受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的中华文化。做到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广泛举例,可能包括教育、历史、哲学、道德的等等。从丰富的内容中,引导学生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两方面来分析。根据图片学生会举出很多关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范例,利用高三历史复习专题四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把零散的范例归类,表格里有时间,成就,世界地位这三项,根据表格提出这三个问题。学生总结,形成观点。科学技术的特点不容易把握,我用这幅图片引入李冰的成名作都江堰。学生通过语文课文都江堰的学习,可以说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最后我做了下面的小诗来总结:中华文化千古传,唐诗宋词元曲连,四大名著真名世,科学技术亦不凡!

该设计意图:本目重在知识感悟与情感体验,学生自己举的例子都是他们比较熟悉的,完全根据学生自己举例来分析感悟本目内容,可以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完成知识目标的同时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探究二:汉沽、滇黔、吴越文化对比 领悟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目的是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学生基本都是土生土长的汉沽人,首先请学生介绍汉沽文化,可以参看网页。然后请学生介绍他们所去过的其它地方的文化,与汉沽文化进行对比,最后请学生欣赏我去江浙和云南旅游的照片,比较吴越文化和滇黔和汉沽文化的异同。最后学生总结,形成理念。我用小诗总结:一方水土一方人,区域特征不同文,求同存异趋融合,华夏文化永精深。

探究二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景,加深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通过了解其他地域文化,拓宽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求知欲。生活中的照片,给学生一种真实感,并结合课本对材料进行评析,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给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探究三:分组知识竞赛:民族文化知多少?品味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目的是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

竞赛方式:班级分为两组,4名同学做评委,最后结果取平均分。第一步;每组1分半钟自由陈述民族文化。(10分)

第二步;两组互相提问,根据本课内容每组提问2个问题。(每个问题5分)第三步:必答问题(30分)

这是必答的三个问题:(见大屏幕)

通过一分半钟的陈述,学生感悟中华大文化,是轩辕子孙共同创造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三个必答问题中,两个是难点,一个是重点。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对第一个难点我从哲学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角度点播;第二个难点从这三个方面点播:通过三个问题顺利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最后小诗总结:中华瑰宝民族傲,四大石窟共同造,各族文学是奇葩,共创华夏文明花。

探究三设计意图:竞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

第三环节:归纳小结

首先,梳理本课时的知识体系,其次,我是这样升华本课情感的:祖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祖国用文化将十余亿的心熔铸在一起,文化让祖国屹立于强国之林。因为文化,使我们感觉祖国日显壮丽;因为文化,使我们与祖国紧紧相依。中华文化是我们与祖国相连的血脉!文化是民族之根,精神是民族之魂,数千年的中华文化又孕育了怎样的民族精神呢?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下一堂课的学习。

第四环节:体验探究

第五环节:学生践行

板书设计(大屏幕)

这个板书设计直观,简练,比较明确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总体呈现一棵大树状,预示中华文化将继续发展壮大。本课内容是根据新课改要求,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三贴近原则而设计和选材的,重在通过学生的感受性,培养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有不妥之处请各位老师指正。谢谢!

上一篇:四级作文重点下一篇:台词课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