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比较与翻译篇章

2024-12-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英汉比较与翻译篇章(推荐8篇)

英汉比较与翻译篇章 篇1

英汉句子结构比较与英汉翻译

英语和汉语分属于不同语系,东西方文化和思维的差异,造就了英汉语句子结构的差异.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结构差异的.对比,笔者认为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应该针对这些差异,进行一系列的调整和转换,才能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通顺流畅.

作 者:王燕 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外语系,河南周口,466001刊 名: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PETROLEUM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XINJIANG年,卷(期):“”(6)分类号:H3关键词:英汉句子 结构比较 我英汉翻译

英汉比较与翻译篇章 篇2

英语专业学生一般在三年级开始学习“翻译理论与实践”这门课, 多数翻译教师都想当然地认为这个时候的大学生在英汉两门语言上都有了相当扎实的功底。可实际情况往往是:担任基础课程的老师对英语“听、说、读、写”等几项基本技能强调过多, 而对母语素养的提高重视不够, 结果学生们的英语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汉语水平却每况愈下。这种语言学习“一头沉”的现象非常不利于英汉翻译的学习。英语专业学生在英汉篇章翻译中的问题集中地体现在汉语表达上。对于英汉篇章翻译来说, 词句意义的选择会受到篇章环境的影响, 远远不象翻译孤立的词句那样灵活。由于对待翻译的态度不够端正、对英语原文缺乏深刻而全面的理解、以及汉语素养的欠缺, 英语专业学生在表达上往往会出现几种比较典型的问题:断章取义、忽视文化、表达过度、表达不足、不合习惯、不够贴切、缺乏气势等。除此之外, 在表达中学生也往往出现笔误、错别字、标点符号错误等较为次要的问题。

二、提高英汉篇章翻译表达能力的策略

(一) 端正对待翻译的态度。

要想学好翻译、做好翻译, 就必须端正对待翻译的态度。做翻译就象要在不同文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译者就是这座桥梁的工程师和建造者, 要对其质量负责。作为译者, 首先要尊重原作, 要仔细审读原文, 深刻领会作者的思想观点, 认真研究作者的行文风格。在进行表达时一定要尊重原作者的思想观点, 既不能篡改原作者的思想观点, 也不可把自己的思想观点加进去, 要努力做到忠实于原作。其次要对读者负责, 要时刻注意中西方语言和文化的不同, 尽量以最流畅的语言忠实地再现原作的思想观点和行文风格, 运用合理的翻译技巧扫除由于文化不同而产生的障碍, 使汉语译文具备最大程度的可读性。此外, 译者还要具有一丝不苟的精神, 尤其是在校核时, 必须要反复对照原文, 并对译文的表达进行反复推敲, 哪怕是对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也不得马虎, 也要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进行转换。

(二) 对原文进行深刻而全面的理解。

对原文进行深刻而全面的理解是做好英汉篇章翻译的基础。在这方面, 需要克服两个不良倾向。第一、一定不要把学习阅读时的理解习惯带到翻译过程中来。翻译所要求的理解是一种深刻而全面的理解, 对于小到单词、短语和句子结构, 大到语气、风格和篇章结构, 都要进行准确地把握,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形成准确而到位的表达。第二、切忌断章取义。跟孤立的词句翻译有所不同, 英汉篇章中的词句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篇章环境的影响。有时, 文章中的一个词或一句话的意义会受到位置上离其很远的某个词或某句话的限制, 翻译时不得不对原文进行全面理解和通盘考虑。从本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有时原作者的性别, 甚至原文的发表时间, 都会影响到表达的准确性。

(三) 提高汉语素养。

在英汉篇章翻译中, 对原文深刻而全面的理解能够为进行翻译打下了良好基础。能否用贴切流畅的语言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和行文风格, 就要看译者的汉语素养了。提高汉语的素养要从两方面入手:第一、注重汉语阅读。英汉篇章翻译的最终成果是用汉语表达出来的译文, 其质量的高低跟译者的汉语语言技能和中国历史文化底蕴有着密切的关系。要想提高汉语语言技能、丰富中国历史文化知识, 大量的汉语阅读是必不可少的。第二、注重汉语写作。写作跟翻译的关系极为密切:写作是作者利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世界观, 而翻译则是译者利用另一种语言来忠实地表达他人的世界观。对于英汉篇章翻译来说, 如果译者擅长利用汉语进行写作, 其翻译水平必然会高出一筹。可以把汉语写作当作英汉篇章翻译的基础来抓, 大量的汉语写作训练必定会促进英汉翻译水平的提高。

三、结语

如上所述, 英语专业学生在进行英汉篇章翻译实践时往往会出现种种问题, 其中绝大多数问题都跟翻译过程中的表达相关, 而能否运用通顺流畅的汉语进行表达最终决定着译文的质量。因此, 分析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英汉篇章翻译时容易出现的表达问题, 研究解决这些表达问题的策略, 对于促进英语专业的翻译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翻译水平有着积极的意义。

摘要:本文从翻译教学实际出发, 指出了英语专业学生在英汉篇章翻译中容易出现的表达问题, 分析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明确了提高表达能力的策略, 以期对他们的英汉翻译学习有所助益, 也希望能够对英语专业的翻译实践教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英汉篇章翻译,表达问题,策略

参考文献

[1]胡德良.把握英汉翻译的几个方面[J].邢台学院学报, 2009 (2) .

英汉隐喻的比较与翻译 篇3

【关键词】隐喻 关联理论 跨文化交际 隐喻的翻译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5-0-02

修辞手法是所有语言中最常见的用于增强表达效果、使表达更为生动活泼的手段之一。作为修辞方式之一的隐喻,以其简练、贴切、生动、含蓄的特征,受到了各界人士的青睐,从文人墨客、政坛要人、演说家,到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成语、谚语都经常能看到它的影子。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讲,隐喻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反映了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特征。英汉文化的异质性特征反映在隐喻上就形成了交际的障碍,国人喜欢用自己的思维习惯来理解外国的隐喻含义,故歧义和误解在所难免,交际失败是其必然。因此正确理解隐喻,恰当转达作者/说话人的意图则成了问题的关键。本文试图从语用学基础关联理论来探讨这一问题,以期取得翻译等效。

1 隐喻 英汉隐喻比较

1.1 关于隐喻

由于研究者研究的角度不同,其定义就表现为不同的说法。余利三在他著的《英汉修辞比较与翻译》中说到:“隐喻是一种将以事物比喻成另一事物的修辞手法,两事物在某一方面具备相似点,比喻中不使用喻词,有时甚至省略本体。”亚历士多德说:“隐语字是把属于别的事物的字,借来做隐喻,或借‘属’作‘种’,或借‘种’作‘属’,或借用类比字”。 韩礼德(1985)从系统功能语法角度出发,提出隐喻是将一种常见的语法形式用另一种语法形式表现出来”。有研究者在其研究中习惯用“暗喻”一词,使之与“明喻”相对应。

同明喻一样,隐喻也是在两个不同类对象之间进行比喻。区别在于:明喻把本体和喻体说成是相似的,而隐喻则干脆把两者说成是一致的;明喻用“比喻词”,而隐喻中不用了。如,The news is as a dagger to his heart.(明喻) The news is a dagger to his heart..(隐喻) Joe fought like a lion.(明喻) Joe was a lion in the battle.(隐喻)。

由于它不直接提出本体与喻体相比,而是巧妙地通过人们熟悉的形象、特征、动作或哲理去暗示人们尚不熟悉或不易把握的对象,表面上看来不像比喻,实际上在暗中打了个比喻,而且往往是比明喻更近了一层的比喻,又被称为“压缩了的明喻”。其含义含蓄,需要根据上下文去领会。例如:J.T.Adams有句名言:Money is the lens in a camera. 为什么说金钱是一部照相机的镜头?很费解。经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两者有共同之处:照相机的镜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不同面貌,金钱则能检验出一个人的不同品质,故之。

1.2 英汉隐喻比较

人类共有的许多的生活经验,共同感受,造就了不同文化在修辞手法也有不少的重合之处。 同时,由于各个民族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不同,受其熏陶衍生出不同的思辨方式和推理模式,这种差异会导致他们在语言中产生不同的联想,使其比喻异彩纷呈、各具特色。英汉语的隐喻的异同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喻体相同,含义相同。

隐喻心理基础是对世间万物某些共同特点的联想。通过比较,我们会发现在英语和汉语的隐喻中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如都以绵羊比喻温顺,以钢铁比喻坚强,用狐狸比喻狡猾,用猴子比喻灵活,玫瑰比喻甜蜜。不少成语和习语中的比喻简直是不谋而合的,他们不但有相同的、极相类似的形象,并且有相同的意义或隐义。如,破釜沉舟,burn one’s boat; 隔墙有耳,walls have ears; 浑水摸鱼, fish in troubled water; 泼冷水,pour cold water over; 肉中刺,a thorn in the flesh.等。

2)喻体相同,含义不同。

狗对于英国人来说,既可以用来看门或打猎,也可使做人的伴侣和爱物,所以英国人对狗一般有好感,常用来比喻人的生活。例如:lucky dog, top dog, dog tired, every dog has his day.中国民间虽然有养狗的习惯,但一般在心理上却厌恶鄙视这种动物,常用来形容和比喻坏人。例如:狗腿子,狗杂种,狗胆包天,狗急跳墙。中国人把猫头鹰当作不吉祥的象征,但英语中却说,as wise as an owl, 把猫头鹰当作智慧的象征。中国人把“龙”视为吉祥的神物,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因而成为至尊无上的帝王的象征,甚至把它看作是光明的未来,“望子成龙”。可是英美却把“龙”视为喷烟吐火的凶残怪物。还有这么一句话:像“中国是块肥肉,谁都想吃。”“肥肉”这个词在英语里也有,但英美仁是很难理解,为什么要比作肥肉,比瘦肉不更好些?

3)喻体不同,含义相同。

中国人常常用“老鼠”比喻胆小,而操英语的本族人将chicken,rabbit 比作“懦夫、胆小鬼”。“猪”在汉语里表示“愚蠢、笨拙”之意,但在英语里,“猪”的形象则被goose 所替代。操英语的本族人谈到某人身强力壮,就会使用 horse来形容;而我们在这个话题下决不会用horse, 而用牛来比喻。“牛毛”在汉语里比喻非常多的意思,按照英语民族的联想习惯,他们到是把众多事物形容为我们极不熟悉的事物---blackberriy(蓝莓)。英语中的Lion 与lioness和汉语中的老虎、母老虎的联想意义是一致的。 汉语用“一箭双雕”,英语用“一石双鸟”。汉语用“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英语用“In the land of the blind, the one-eyed man is king”。

4)喻体空白,我有他无。

即所谓的文化上的空白。也就是说,有些说法或行为是一国所有,其他国家没有。中国有些说法外国没有:唱红脸、老油条、炒冷饭、瞎子吃汤圆、半路出家、跑龙套、拍马屁、三头六臂、对牛弹琴、班门弄斧、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等。英语中也有一些独特的说法。例如:a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 a green eye, Trojan horse, take French leave, a frog in the throat, a bee in one’s bonnet,black sheep等等。 再如:我们用“四面楚歌”来比喻处境孤立,而英语国人没有这个历史故事,也没有这个比喻。反之,英语里却有meet one’s Waterloo来形容遭到惨败,这样的比喻也不可能出现在汉语里,但汉语里有“走麦城”这一比喻。汉语里的更多例子:吃醋、破鞋、踢皮球、小广播、好好先生、红人等。

2 英汉隐喻翻译

2.1 关联理论

关于隐喻理解,Grice的认为是说话人故意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质的准则,让听话人从中推导出这样的隐含意义。而在会话含义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由D.Sperber 和D.Wilson(1986)提出的关联理论描述了人们对话语的认知过程,它认为,话语本身和语境具有关联,这种关联是人们对说话人的意图作出合理的推论,从而对话语做出正确地反映。人们在言语交际中理解自然语言,靠的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何)

交际者的话语总是提供关联性的最大的信息,明白无误地示意;而交际对象则总是选择关联度最大的假设,即从交际用者明示手段提供的信息中作逻辑推理,从而推导交际者的意图。话语的暗含,如隐喻及言外之意,要靠推理来认知。推理的过程就是寻找话语与语境关联的过程。

交际中每一个人的认知环境(cognitive environment)都是有三种信息组成: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语信息。由于人们的认知结构很不相同,上述三种信息组成的认知环境,也就因人而异,对话语的推理自然就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因此,为达到交际成功,“互明”就十分关键。“互明”表现在交际双方对认知环境能“彼此心照”,对认知环境中的事实或假设在心理上能做出共同的认知和推断。人们通过不同程度的努力,根据话语提供的词语信息、逻辑信息和人们本身具备的百科信息,在推理中选择最合适的语境,并求得话语与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从而正确认知和理解自然语言。认知自然语言意味着理解自然语言;正确理解自然语言又有助于我们有效地使用语言来进行交际。

2.2 隐喻的翻译

英汉隐喻互译就是基于语用学话语理解的关联理论。译者通过不同程度的努力,根据话语提供的词语信息、逻辑信息和人们本身具备的百科信息,在推理中选择最合适的语境,并求得话语与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从而正确认知和理解自然语言——隐喻。

关于隐喻的翻译方法,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

(1)直译法:直译不是一字对一字的死译,而是照字面翻译,不作太多的引申和注释,喻意自明。如,毛泽东主席曾对一切帝国主义的形象比喻,说他们都是“纸老虎”。我们可直接将其译作paper tiger即可。一来可以保存老虎形象,二来一个“纸”paper则可以反映出帝国主义所表示出来的凶相只是吓唬人而已。采用直译法一般可以保留原文的形象和色彩,引进的隐喻经过实践的考验,有些可以成为新的血液补充到汉语机体中去。在汉译英时,采用直译法,也可以把具有中国特色的隐喻的原来形象和色彩在一文中保留下来。

(2)借用法:英汉语都有丰富的隐喻。有的在内容的形式上都符合,他们不但有相同的意义或隐义,并且有相同的极相类似的形象或比喻。在翻译时采取借用法。有些英语隐喻与汉语隐喻虽然设喻不同,但喻义是一致的,也可用借用法。

I think he was married and had a lioness at home. 从语用学关联理论角度来看,a lioness 是指he 的妻子,而西方人往往用lion 或lioness 来形容处于主宰地位的人物。这样lioness 是作者用来形容一位在家中处于主宰地位、连丈夫也的顺从的主妇。这样的人物按照汉语的习惯,应该是“母老虎”。因此,a lioness at home 翻译应是:太太又是一个母老虎。(何,191)

(3)意译法:在直译和借用汉语成语都不当时,我们便只好牺牲原文隐喻的风格,配合上下文进行翻译,以便保持原作思想内容的完整性。隐喻的理解与话语的间接性有关。

例如:John is a lion 这句话可间接理解为John is very brave. 要理解话语的这种间接性,听话人必须要付出努力,当然要比单从字面上的John is very brave做直接努力多一分努力。从隐喻John is a lion那里获取语境效果的办法是努力寻找关联:有许多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勇敢,说话人要表达John 就像狮子那样勇敢。这样的语境效果时听话人付出努力经过推理思考换来的。译文:约翰勇如雄狮。

同样,“You Chicken!” he cried, looking at Tom with Contempt.操汉语的民族一般用chicken“鸡”谐音“妓”。但操英语的本族人将chicken 比作“懦夫、胆小鬼”,但因汉语里没有这种比喻,学英语的中国学生对此感到困惑。 虽然汉语里用老鼠比喻胆小,但我们不能直接用替换的方式来进行翻译,将其译成“你这只老鼠”。因为老鼠除了比喻胆小外,还比喻成小偷等,容易误解,造成信息传递不畅。译文:“你这懦夫、胆小鬼!”

That guy’s got a Midas touch. 要理解这句话,首先要懂得Midas touch是什么。当我们知道它来源于希腊故事,Midas touch值得是希腊国王Midas 的点金术(the Golden Touch),似仍不足以完全领会这句话的文化内涵,仍然无法获得说话人要传达的信息。我们还需要结合社交语境(如商务活动),最终推断出此句的意图是说那人很会做生意,他无需花费太多的力气,就会像点物成金那样轻松赚钱。译文:那家伙会赚钱。

There is a mixture of the tiger and the ape in his nature.这句话的译文为:他的本性及残暴又狡猾。因为老虎在英语国家文化历史凶残的象征,猿则是狡猾的代表。

(4)直译加意译:这主要是针对含有较明显的民族和地方色彩的隐喻而言。比如下段里有关中国的财经报道:Last month, Prime Minister Zhu Rongji devoted a chunk of his annual report to Parliament to corrup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sector, promising to crack down on “beancurd projects,” so named because they fall apart easily.(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April 5, 1999) 此例中的“beancurd projects”显然是指时见中文报端的新词语“豆腐渣工程”。所谓“豆腐渣”工程,只偷工减料建成的、质量低劣得犹如“豆腐渣”一般的建筑工程。英语中较为接近的对应词为“jellybuilt project”,虽然有了原语的基本意思,但原语中的形象色彩荡然无存了。而且,对读者来说,这一词语未必十分通俗常用。这种把“豆腐渣工程”大胆的译为“beancurd projects,” so named because they fall apart easily.“保形取义”的翻译方法,基本上做到了与原文的形象喻义相似,转换比较成功。

3 结语

只有通过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对比,我们才敢于在翻译时不照原文的字面意义翻译,而直译出原文的用意;只有通过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对比,我们才能保证原文与译文获得等效。(何自然,184)同时,只有通过不同程度的努力,根据话语提供的词语信息、逻辑信息和人们本身具备的百科信息,在推理中选择最合适的语境,并求得话语与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才能正确认知和理解隐喻,取得翻译等效。

参考文献

[1] 陈定安.(1998).英汉比较语翻译[J].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2] 何自然.(1988)语用学概论[J].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语用学与英语学习[J].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 黄任.(1996)英语修辞与写作[J].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英汉对比与翻译课程论文 篇4

题目:科技英语中专业术语的翻译规律

姓名:沈凡

学号:2011213403

主修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辅修专业:英语

科技英语中专业术语的翻译规律

沈凡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号:2011213403)

摘要:科技英语中专业术语的翻译一直是科技工作者的一个难题,本文从科技术语的构成、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等三个方面探讨专业术语的翻译规律。

关键词:科技英语;专业术语,翻译原则,翻译方法

一、引言

科学文化交流中,翻译活动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而在翻译活动中科技术语的翻译是任何一个翻译工作者必须面临的一个难题。专业术语是指某一学科领域所特有或专用的词汇,它描述了该领域特有的事物和现象,我们接触该领域,也就意味着必须接触该领域的专业术语。由于各种原因,科技术语的国际语言是英语,所以我们必须了解科技英语中专业术语的翻译规律,让科学文化的交流不受语言的障碍。

二、科技术语的构成分析科技术语的构成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的翻译科技文章。科技术语的构成方式有很多,主要有:

1.派生

派生法通过给词根或单词增加一个或多个词素或词缀形成新术语。如: multi-(多)+media(媒体)=multimedia(多媒体)

hard(硬的)+-ware(部件)=hardware(硬件)

2.合成合成又称复合,是将已存在的词或词素结合构成新的词。

object-oriented面向对象的website网页

3.缩略

缩略词是将较长的英语单词取其首部或者主子构成与原词同义的短单词,或者将组成词汇短语的各个单子的首字母拼接成为一个大写字母的字符串。math=mathematics数学

ad.=advertisement广告

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

4.旧词赋新意

旧词赋新意就是对已存在的词赋予新的意义创新术语。如:

memory普通语意为“记忆力”,而在电子技术中引申为“存储器”; monitor愿意为“班长”,而在计算机科学中为“监视器,显示器”。

5.借用

借用是指一种语言中存在的术语或概念被引入到另一语言中。如:中文“黑客”借用英文“Hacker”,英文“gelivable”借用中文“给力”。

三、我国科技术语的翻译原则

每个人在翻译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方法和见解,会导致翻译的科技术语存在不统一的现象。因此,有必要为科学术语的翻译制定一个准则。有关学者认为,术语定名要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单义性、简明性、中文特性和国际性。

1.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就是从科学概念出发,准确反映所指事物的特征,根据概念的全部特征来掌握事物的内涵,借以作出确切的定义和定出“名副其实”的定义。

2.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就是在一个学科、以致相关领域中,术语不是孤立的、随机的,而是一个合乎分类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如:highway、expressway、freeway过去都译为“高速公路”, 现在分别译为“公路”、“快速路”、“高速公路”。

3.单义性原则

单义性是讲任何一个概念只能有一个专门固定的术语,即“一词一义”。如:地理学中的overlandflow 曾被翻译为“坡面水流”、“坡面漫流”、“陆面水流”、“地面径流”、“表面水流”等8 个词, 现在统一为“坡面流”。

4简明性原则

简明性是指术语简单明了,尽可能简短,但又不应简化到人们不好看懂。如:radiodetectingranging 意思是“无线电探测与定位”, 按英文词首radar 音译定名为“雷达”。

5.中文特性原则

中文特性是指术语定名要体现汉语表意文字的特点。如:物理学名词damping 的汉译过程中, 有译为“减幅”、“阻迟”等说, 均欠贴切。物理学家杨肇宁先生偶发奇想, 得“尼”字有“逐步减阻”之意, 遂译为“阻尼”, 应用巧妙得体, 沿用至今。

6.国际性原则

国际性原则是指术语定名尽可能采用国际通用的术语和符号。如:采用音译的方法, 把clone 翻译成“克隆”等, 这样便于在国际交往中对等互译。

翻译工作者只有按照相同的标准,遵循共同的原则,才能是科技术语统一,便于科学文化的交流。

四、科技术语的一般翻译方法

翻译英文科技术语,从古到今,有关学者已经做了相当深入的探索,现将其总结大约有十几种方法,即:意译、音译、半音半意译、音译兼意译、形译、借用、按外文字母译、造新字、简称和采用外文缩写等。

1.意译法

意译就是对原词所表达的具体事物和概念进行仔细推敲,以准确译出该词的科学概念。这种译法最为普遍。由于汉语是表义语言,因此意译是翻译科技术语的首选方法,在可能的情况下,科技术语应采用意译法。例如:

high technology高科技

holography 全息摄影术

bulletin board system(BBS)电子公告板

the knowledge economy 知识经济

videophone 可视电话

E-mail电子邮件

2.音译法

音译法:对于像计量单位、科技发明、材料、化学品名称等这样的技术术语,一般应使用音译法进行翻译。例如:

ohm欧姆

calorie卡路里

joule 焦耳

nylon 尼龙

Vaseline 凡士林

radar雷达

3.意译、音译共用法

对于有些技术术语来说,它们既有意译名,又有音译名,二者同时使用。例如: vitamin 维生素(意)/ 维他命(音)

penicillin青霉素/ 盘尼西林

engine 发动机/ 引擎

microphone 话筒/ 麦克风

4.形译法

形译法多用于用字母表示其外形的技术术语的翻译,例如:

I-bar工字钢,工字条

U-iron槽铁

O-ring环行圈

V-belt三角皮带

T-square丁字尺

5.按外文字母译法

以某个字母代替某种概念时,可直接将字母译出。例如:

X-ray X光

a-iron a铁

Y-ray Y射线

p-n-p junction p-n-p结

6.造新字

主要指翻译化学元素等采用的方法。如:

oxygen 氧(O)

hydrogen 氢(H)

tritium 氚(T)

antimony 锑(Sb)

7.直接采用外文,如

Windows 98 ,Word 2000 ,Office star ,等。

8.简称

这一方法主要用于翻译外国人名表达的术语

Celsius’thermometer 摄氏温度计

Vickers hardness 维氏硬度

由于汉语史表意文字,所以从发展趋势上看,意译科技术语占主流,但是实

际翻译中要根据不同的术语,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甚至几种翻译方法一起使用,相辅相成,达到最好的翻译效果。

五、结语

科技英语中专业术语的翻译是一个艰难的工作,翻译者必须同时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英语能力。因此,翻译者须不断地拓宽知识面,掌握英语翻译的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译者应该本着为科学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做贡献的思想努力追求“最好的翻译”。

参考文献:

[1] 华先发.新实用英译汉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2] 熊兵.英汉对比与翻译导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英汉比较与翻译篇章 篇5

(3)翻译中的形式和内容

1.2.7 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

在阅读相关的翻译著述时,经常可以看到人们对翻译究竟应该是重形式还是重内容的观点不一。那么,作为从事翻译实践活动的译者,我们应当如何在翻译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处理好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如何比较恰当而准确地传递原文承载的信息?

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到国内外翻译界长期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即翻译理念的取向问题,如直译与意译、形似与神似、异化与归化、形式与功能、语义与交际等等。尽管这些中西译论在概念上有同有异,但总的说来,都是建立在二分法的基础之上,没有跳出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势。有关此类争论的著述有很多,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阅读,我们在这里没有必要再对相关论说做出综述,只欲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出发,依据翻译活动的实际情况,来分析、探讨翻译实践活动中的种种现象。然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就翻译实践活动而言,如何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是译者始终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的实际问题,也是我们在本书中自始至终要详细讨论和尽力解决的问题。

有人认为,忠实是译者的天职,尤其是文学作品的翻译,译者不仅应当忠实于原作的内容,还应当忠实于原作的语言形式。原语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语言驾御能力是构成其作品艺术魅力的两个主要因素。

应当说,这种说法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妥,因为译者毕竟是在翻译原文作者用原语创作的作品,不仅包括文学作品,也包括其他各种类型的作品,任何一种类型的作品都应该追求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因此,译者除了应该忠实于原作的内容之外,理所当然应该忠实于原作的语言形式,译文也应当追求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但是,问题在于,作为翻译实践活动的具体操作者,译者究竟应当怎样来理解忠实。忠实于原作的语言形式是什么概念?怎样才算忠实于原作的语言形式?

忠实于原作的语言形式,应该是忠实于原作的语言风格和形式特点,而并非忠实于原作具体的文字表现形式本身。就英汉翻译而言,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完

全不同的语言体系,它们的信息传递机制有着本质上的差异,分别具有各自特点鲜明的构形与传意有机统一的信息传递模式。(详见第二章)因此,如果译者无视英汉两种语言信息传递机制的基本特征及本质性差异,不考虑两种语言各自特点鲜明的构形与传意有机统一的信息传递模式,在译文里生搬硬套原语的文字表现形式,那就无异于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就拿上面列举的几个翻译实例来说,如果译者硬是要机械地对应着英语原文的文字表现形式来转换成汉语,那么其产出的所谓汉语译文,要么会缪传英语原文承载的信息,要么就是蹩脚的汉语,佶屈聱牙,不堪卒读。

林语堂先生在其《论翻译》一文中对此种译风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此种译文既风行海内,其势力蔓延所及,遂使译学博士有时候也可

以给我们三十六根牙齿嚼不动的句子。(林语堂 1994:306)

作家王刚先生也在其以《我们不能容忍外国名著被翻译成蹩脚的汉语》为题的一篇博文里,谈到的了他对此类译文的感受:

读的时候,根本没有阅读的快感,脑子里也没有形象的画面感和丰

富的联想,只为那干板直硬的翻译揪掉了不少头发,有的词语直译得令人发指,有的词语我这辈子根本没有见过,完全是翻译家的发明。那完全是满嘴外国话的汉语,让人生疏的不得了!

这样的作品哪里还能愉悦读者,阅读简直变成了一项任务!(王刚

2010)

诚然,在原语和译语里的确也会存在一些类似的表达方式,因为人们不分民族和地域,其生存环境、物质条件、生活经历、七情六欲等等有许多相通之处,对于基本相同的客观世界的认识大体是一致的,对客观世界的表述和描写方法也会有类似的情况,正因为如此,才存在着翻译活动的基础。但是,就翻译的本质而言,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的异同是相对的,翻译的跨文化信息传递本质是绝对的。也就是说,在翻译某种类型的作品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两种语言有类似的表达方式,无论其数量有多少,那也只是偶合现象,与翻译的本质无关,不能因此就产生模糊的认识,以为原语的文字表现形式与译语的文字表现形式二者之间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就以为翻译是两种语言文字表现形式的简单、机械的对应转

换。译者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不仅会给自己在翻译实践活动中造成理解上的问题和表达上的困难,而且可以说,其翻译能力永远也不可能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英汉法律翻译 篇6

这是一组由“here+介词”、“there+介词”和“where+介词”组成的副词。例如,hereafter, hereby, herein, hereof, hereto, hereunder, herewith, thereafter, thereby, thereof, therefrom, therein, thereon, thereto, thereunder, therewith以及whereas, whereby.在这里,here可一般性地理解为“本法律文件”;如果我们正在处理的是一份合同,“hereto”=“to this contract”,“hereunder”=“under this contract”。“there”则指文中刚刚提及的除“本法律文件”外的其他事物。

例1,Subject to the terms and conditions of this Contract, Party A shall assign, transfer, convey and deliver to the Company the Contributed Assets, in each case, free and clear of any mortgage, deed of trust, lien, pledge, hypothecation, assignment, security interest, or any other encumbrance of any type whatsoever of, on or affecting the Contributed Assets or any portion thereof or any interest therein(Collectively, “Encumbrances”), except for the Encumbrances expressly listed on Schedule A hereto.“any portion thereof”是指“any portion of the Contributed Assets”;“Schedule A hereto”显然是指“Schedule A to this Contract”。

例2,Neither of the parties hereto shall be liable for any delay or failure in the performance of obligations hereunder if such delay or failure is due to or results from any cause or causes beyond the reasonable control of Licensee or Licensor,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war, revolution, riot, insurrection, civil commotion, strike, lockout, fire, flood, storm, tempest, volcanic eruption, earthquake, act of government(whether de facto or de jure),(collectively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Force Majeure”)and the performance of obligations hereunder shall be suspended during, but no longer than, the existence of such cause or causes.其中,“the parties hereto”显然是指“the parties to this Contract”;“obligations hereunder”显然是指“obligations under this Contract”;“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意指“以下[简]称为”。

2. Shall 与 May

英汉比较与翻译篇章 篇7

关键词:英汉动物习语,文化内涵,比较与翻译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是文化传递和交流的工具。习语又是语言的精华。翻译是两种语言的转换, 在跨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动物的文化内涵是民族文化的产物, 不同的民族由于在文化方面的差异, 对动物的认识和情感不尽相同, 有各自的审美和价值取向。熟悉不同文化背景下动物的文化内涵是准确把握翻译的关键。

一、习语的定义

习语一词的含义甚广, 一般指那些常用在一起、具有特定形式的词组, 其蕴含的意义往往不能从词组中单个词的意思推测而得。习语通常包括成语、俗语、格言、歇后语、谚语、俚语、行话等, 其表现形式音节优美, 音律协调, 或含蓄幽默, 或严肃典雅, 言简意赅, 形象生动, 妙趣横生, 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习语是语言的精华, 它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

二、英汉动物习语的文化内涵

(一) 英汉动物习语的文化内涵比较

1. 文化内涵完全相同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 (Eugene Nida) 认为世界的语言和文化惊人地相似, 并说明相似之处占90%, 不似之处占10%。无论其所列的数目是否完全正确, 世界文化的相似却是不争的事实。反映在动物名称中, 许多动物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在中西文化中大致相同。一些动物名称在英汉两语中意义和用法都基本一致, 例如, Barking dogs seldom bite. (吠犬不咬人) ;a wolf with sheep’s clothing (披着羊皮的狼) ;fish in troubled water (混水摸鱼) 等。

2. 文化内涵部分相同

在英语中, 有些动物名称的文化内涵刚好与汉语中另一动物名称的文化内涵相同, 从而形成在中英文里指称意义相同而喻体不同的情况。在英语习语中, 还有一些动物名称与汉语习语中的名称不一致。但在用法上仍存在共同点。例如, You can lead a horse to water, but you can’t make it drink. (强按牛头不喝水) ;Kill the goose that lay golden eggs. (杀鸡取卵) ;like a cat on hot bricks (热锅上的蚂蚁) 。在中英文里, 这种文化内涵部分重叠的词还很多。中国人用“鸟”, 英国人用“cow”喻人快乐;中国人用“鼠”, 英国人用“chicken”比喻人胆小;中国人用“泥鳅”, 英国人用“eel”表示人滑头等。

3. 文化内涵相悖

同一种动物在不同民族中有不同的情感反应, 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人类虽然有相同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反应, 但表达的方式是异彩纷呈的。对同一动物的不同形象感, 反映了不同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别。由于两个民族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角度、习惯存在差异, 它们对某一动物概念所赋予的文化内涵刚好相反, 因此形成文化内涵相悖。遇到这种情况, 文化探源尤其重要。例如, 在中国, 狗所引起的联想都没有正面意义, 如“走狗”、“狗眼看人低”, 而在西方, 狗则被认为是人类最忠实、最亲密的朋友。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逝世后, 他的宠犬就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列。再比如, 英美人常把owl当作智慧的象征, 所以有习语as wise as an owl;中国人怕看到猫头鹰或听到它的叫声, 以为碰上它要倒霉, 所以“夜猫子进宅”, 意味着这家厄运将至。在《诗经·幽风·鸱鸮》中有:“即取我子, 无毁我室。”鸱鸮即猫头鹰, 亦有凶险之意。

(二) 英汉动物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别的原因

1. 自然环境

英伦三岛上稠密的河流和漫长的海岸线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渔业资源,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 不列颠民族与渔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捕鱼业成为英国经济中最为重要的产业之一。因此, 大量与fish (鱼) 有关的习语也就应运而生。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 (不要班门弄斧) , a big fish (大亨) 等都是非常典型的例子。中国虽然也有丰富的渔业资源, 但因为幅员辽阔, 在广袤的平原、丘陵、高原等地, 对鱼的熟悉程度不尽一致。因此, 英语中一部分与fish有关的习语在汉语中往往为其他动物所代替。比如:“He who would catch fish must not mind getting wet.”中的fish在翻译时就为中国人民所熟知的龙所替代, 变成“要吃龙肉, 亲自下海”。

2. 风俗习惯

中西方对某些动物的好恶存在很大的差异, 这其中狗 (dog) 最为典型。西方人以爱狗闻名, 在西方文化中, dog一直被认为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因此, dog所构成的习语往往蕴涵褒义色彩。例如,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 a lucky dog (幸运儿) , a clever dog (聪明人) 。而在汉语中, 包括其他一些东方国家, 狗却被贴上了贬义的标签, 我们生活中就常常有“狗腿子”, “丧家之犬”、“狗仗人势”等说法。这种风俗习惯上的差异, 也就造成两种语言中动物形象和喻义的迥然不同。

3. 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范围广泛, 包括神话、寓言及各种文学创作。它们生动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特点和文化, 同时也渗透到了该民族的语言中。《伊索寓言》是英国家喻户晓的一部文学著作, 也是人民生活的集中体现。其中, 各种经典的动物习语更是不胜枚举。fish in troubled waters (混水摸鱼;趁火打劫) 便是来自于《伊索寓言:击水的渔夫》。除此之外, 很多文学大师留下的传世佳作也是动物习语产生的肥沃土壤。其中, 文坛巨匠莎士比亚是对英语习语影响最大的文学家, 他的很多佳句都为后世所引用。Triton among the minnows (鹤立鸡群) , a cat with nine lives (猫有九命) , birdsofself-samefeather (一丘之貉) 等。而darkhorse (黑马) 一词据说最早出现在英国首相本杰明·狄斯雷里于1831年发表的小说《年轻的公爵》中, 文中提到“一匹人们从未料到的黑马风驰电掣般冲过看台夺得胜利”。

三、英汉动物习语翻译的基本方法

(一) 直译法

直译法是指在符合译文语言规范化的基础上, 在不引起错误的联想或误解的基础上, 保留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色彩。人类具有大体相同的生理条件, 人类为生存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及生活活动的客体基本相同, 因此人类的思维有共性, 文化之间也有许多共性的认识, 人们对于某些动物及其文化内涵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感受。因此, 对于这类动物名词的翻译, 可以采用直译法。比如,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披着羊皮的狼) ;as sly as a fox (像狐狸一样狡猾) ;as busy as a bee (像蜜蜂一样忙碌) ;make a monkey out of somebody (拿某人当猴耍) 。上述各例中的动物形象在中西方都有相似的认知:狼凶狠, 羊谦顺, 狐狸狡猾, 蜜蜂忙碌, 猴子顽皮。所以在翻译中我们使用直译法, 一方面能够很好地还原原文, 另一方面还易于为读者所接受。如:披着羊皮的狼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 树倒猢狲散 (Tree down, monkeys away.) , 浑水摸鱼 (fish in the troubled water) , 动如脱兔 (as far as a hare) , 调虎离山 (to lure the tiger from the mountain) , 笨鸟先飞 (a low sparrow should make an early start) , 狗仗人势 (like a dog counting in its master’s backing) 。翻译名家杨宪益, 戴乃迭在其译著A Dream of Red Mansions (《红楼梦》) 中, 也是大量采用直译法来处理这类成语。例如:有道是“苍蝇不抱无缝的蛋”。虽然这柳家没偷, 到底有些影儿, 别人才说他。 (第六十一回) She added, “Flies go for cracked eggs.Although Liu didn’t steal anything, she must have been up to something, or people wouldn’t have accused her”.

(二) 意译法

意译法是相对于直译法而言的。有的成语虽有合乎逻辑的、清晰的字面意义和可以理解的比喻, 但由于使用汉语和英语的两个民族文化的差异, 直译后虽能保留其形象, 但其含义是什么, 译文读者仍无法理解, 有时甚至可能产生与原文读者相反的信息。遇到这种情况可以进行意译。意译应该做到“得意忘形”, 即译出原文联想意义, 抛弃原文表达形式。因为移植到译语中的表达形式并不包含原文相对应的内容。例如, 鱼米之乡 (a land of fish and rice;a land of plenty) , 此译文是北京外语学院编的《汉英成语词典》给的两条英译。“鱼米之乡”照字直译成英语, 形式与内容的对等似乎无懈可击, 但译文接受者的反应会使我们大为惊讶。中国人一提到“鱼米之乡”, 脑海里会立即浮现出一幅富庶的江南水乡丰收图。遗憾的是, 这个词组在美国文化中却意味着“贫穷”而决非“富庶”。译文传出的信息与原文的信息正好相反。所以, 在翻译此种翻译时可借重意译:a land of plenty。即调整译文信息的形式, 把文化差异对异语交际的影响减少到最低。

(三) 阐释法

为了丰富民族语言, 同时也是为了保持原作异域风味, 我们有时在翻译习语时移植原文形象, 然后阐释其联想意义。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动物词在一种语言文化中能引起某一特定的联想, 一旦译入另外一种语言, 源语表达形式所负载的信息就必须在译语文化语境里重新进行编码和阐释, 译语读者由于缺乏和源语读者相同的文化背景, 所以他们无法对习语中的动物形象产生固定联想,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对它们的联想意义作出补充性解释, 以便译语读者理解。也就是将每一具体文化意象直译, 再补上其伴随的文化信息, 从而使在另一民族理解原文文化信息的同时, 也欣赏了异域文化风格的魅力。例如, 英译中:It was packed like sardines.比喻塞得像鲨丁鱼罐头一样, 拥挤不堪。中译英:黄鼠狼给鸡拜年 (The weasel goes to pay his respects to the hen———not with the best o intentions.) ;盲人瞎马 (a blind man on a blind horse———rushingheadlong to disaster) ;做牛马 (live like oxen and horses———beastsofburden) 。

正因为汉英动物习语存在着统一性与差异性, 我们就有学习、了解和掌握它们的必要。只有这样才能取其精华, 相得益彰。习语是文化的一面镜子, 既反映文化又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它在体现语言的文化特征方面, 比其他语言成分更具有典型性。通过对汉英动物习语内涵的对比分析, 我们不难看出, 任何一种语言中的动物词语都不仅仅是动物形象的符号代表, 它们和文化密不可分, 是文化的载体。那些脍炙人口的动物习语已深深地打上了文化的烙印, 也因此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只有掌握了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 深入地了解了英语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才能做到“知其然, 知其所以然”, 从而在跨文化语言交际中畅通无阻。笔者探讨了关于动物成语的三个翻译方法。直译着重于复制原文, 意译着重于概括和综合原文的意思。使用阐释法则将原动物成语形象地换成读者所熟悉的形象, 更为准确地表达出其隐含的喻义。三个方面都有一定的限度, 超出了限度, 会破坏语法规范, 会变成任意发挥的胡译、乱译。只有或此或彼, 兼容并蓄, 才能准确地、完整地把成语承载的信息传递给读者。

参考文献

[1]Belmont, CA: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1995:1521.

[2]Edward, H.Keywords.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M].Fontana Press, 1988.

[3]Nida, EugeneA.&WilliamD.Reyburn.Meaningacross Cultures[M].Maryknoll of N.YOrbis Book, 1981.

[4]Nida, Engene 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5]Samovar, L.A.&Porter, R.E.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6]曹雪芹, 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7]包惠南, 包昂.实用文化翻译学[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0:259-2701.

[8]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350-3601

[9]胡文仲, 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91

[10]乐金声.论英汉翻译中的形象转换[J].中国翻译, 1998, (4) :15-181

英汉比较与翻译篇章 篇8

关键词:英汉诗歌翻译音韵节奏美学比较

诗以语言精练、和谐,富有韵律和节奏著称。[1]不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当谈论到诗歌时都自然会从它的音韵美、节奏美和意象美等角度来欣赏。首先,我们先来说说诗歌音韵之美的翻译。众所周知,英汉诗歌都是十分讲究音韵格律之美的。诗人都会赋予其诗歌音乐那样的美的旋律,也就是说韵律诗歌音乐性的重要表现特征。因此,翻译过程中译者必然要考虑原诗的韵律所在。在英诗中,诗人主要是通过音韵(rhyme)、音步(meter)和诗中的Stanza等来表现和传达诗歌的音乐之美。在汉诗中,音韵之美主要是由汉字四声的变换、诗词平仄的交替和对立,使得诗句读起来琅琅上口,赋有音乐美的。

在英诗中,韵分为许多种,是非常丰富的,包括头韵(alliteration)、尾韵(end rhyme)、中间韵(internal rhyme)、元音韵(assonance)、辅音韵(consonance)、对偶韵和隔行韵等多种形式。韵式也是非常多变的,包括对偶韵/随韵的aabb;隔行韵/交韵的abab;抱韵的abba和连续韵aaa等。其中还有许多作家有着自己创作诗歌的个人风格的韵式,比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就是 abab, cdcd, efef, gg;米尔顿式、济慈式或彼特拉克式等。首先以Thomas Nash的“Spring”为例,Spring, the sweet spring, is the years pleasant king; a /Then blooms each thing, then maids dance in a ring, a/Cold doth not sting, the pretty birds do sing; a /Cuckoo, jug-jug, pu-we, to-witta-woo! B/The palm and may make country houses gay, c /Lambs frisk and play,the shepherds pipe all day; c /And we hear aye birds tune this merry lay; c /Cuckoo, jug-jug, pu-we, to-witta-woo! D /The fields breathe sweet; the daisies kiss our feet, e /Young loves meet, old wives a-sunning sit; e /In every street these tunes our years do greet; e /Cuckoo, jug-jug, pu-we, to-witta-woo! F /Spring, the sweet spring![2]

这是一首五步抑扬格的格律诗,诗的第一行是混用了抑抑扬格的形式出现。诗人并没有一味地以抑扬格贯穿诗句的整篇,而是在其中穿插了不同的形式,比如抑抑扬格的出现,活泼了整首诗;在每个Stanza里面的最后一句采用拟声的形式表现出来,不仅在内容上 更在韵律上表现出一种音乐流动的美感;每行诗句都有押韵,从韵脚来看,本诗采用的是aaa b的连续韵,工整且整齐,同时也有大量的行内韵(Middle Rime),如第一行的spring,spring,king等。译者既要准确传达出原诗意思,又要将原诗韵律很好的展现。这样才能在视觉上给读者已享受,使诗歌诵读时更是轻松愉悦之音调,极富音韵美。

春光,好春光,一年欢乐春为王;ang / 催开百花放,少女偏偏环舞忙,ang/ 风停刺骨凉,艳鸟枝头高声唱;ang/ 咕咕,啾啾,噗喂,吐—喂特—呜!U/ 棕榈绿,山楂美,村舍融融顿生辉,ui/ 羊羔乐相追,牧人笛儿整日吹;ui/ 鸟儿歌声脆,声声入耳人陶醉:ui/ 咕咕,啾啾,噗喂,吐—喂特—呜!U/ 田野上,香气飘,雏菊亲吻人双脚,ao/ 情侣频频邀,老妇沐浴阳光照;ao/ 鸟鸣遍街道,唱得人心乐陶陶,ao/ 咕咕,啾啾,噗喂,吐—喂特—呜!u/ 春光,好春光!ang

我们说诗歌的音乐美,不单单是因为加上谱子就可以唱的,应该是通过语言本身的节奏、音韵、抑扬顿挫和押韵来整体上够成一种音乐美。显然,这首译诗很直观的会给读者一种语言上的流动感,以一种民歌或民谣的轻松感,是十分便于人们唱诵的。在这种和谐的声音下,诗歌就自然会有音乐美在其中。

下面,再以一首汉诗为例,品味《乌衣巷》[3]的翻译是如何体现出音乐美的: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汉语的格律诗讲究押韵,讲究“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对仗。从上述所说的几点来看这首诗的节奏韵律应为:仄平仄 / 平仄平 /平仄平 /仄平仄。

这样在诵读时就会就会在感情上自己先赋予它一种音调在里面。本诗中,音律抑扬顿挫,还有一种格律诗整齐的美感在里面。诗中大量的对仗的运用,每句的前四个字都是双音节段,后三个字自成音步,节奏上也显得非常之美。下面许渊冲、徐明的译本就恰到好处的把诗中所要展现的音乐美传达给读者。

The Street of Mansions[4]

Beside the Bridge of Birds rank grasses overgrow/ Over the Street of Mansions the setting sun hangs low/ Swallows which skimmed by painted eaves in bygone days/ Are dipping now among the humble homes’ doorways. (许渊冲、许明译)

英汉诗歌的又一重要不同点就是节奏。由于音节、词汇、韵律等方面英汉诗歌存在很大差异,因此诗人在抒发自己情怀的节奏基调也自然不同。在翻译过程中也就增加了难度。诗歌之美不仅体现在音韵的美感,即音乐美,诗歌本身也离不开节奏,如果不讲节奏那么诗歌也不称为诗歌了。有了节奏,诗歌自然会产生一种旋律上的美的享受。由于英汉诗歌本身的区别以及语言、文化背景等不同,二者就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

英语诗歌节奏,它是一种形态语言,从字母的组合,词语词之间形态上的变化,在视觉上就会给人一种起伏跌宕的感觉。而汉语是方块字,所以在词或句子之间不会看出高低起伏的流动感,因此在形态上不会让人想到节奏感。但没有在没有格律诗要求的创作下,也是可以通过句与句之间选择不同形式,比如首行缩进或是隔行缩进等不同方式产生一种错落有致的节奏美。

以一首节选自郭小川的《祝酒歌》[5]中的两节为例:

雪片呀,恰似/群群/仙鹤/天外归;松树林呀,犹如/寿星老儿/来赴会。老寿星啊,白须、/白发、/白眼眉。雪花呀,恰似/繁星/从天坠;桦树林呀,犹如/古代/兵将/守边陲。好兵将啊,白旗、/白甲、/白头盔。

这两节在句式上很整齐,两个stanza停顿一致,句式上的短小精炼自然就会营造出节奏短促明快的效果。“白须、白发、白眼眉。”和“白旗、白甲、白头盔。”两句短促节奏数量也十分对称,富于音乐性。整首诗句式又长又短,错落有致,音节数量上也接近一致上下两节遥相呼应。因此,译诗者必须要有浓厚的文学素养,鉴赏能力与丰厚的语言功底才可将此诗译好。

结语

诗歌的音乐美主要就是体现在音韵与节奏上的。译诗时必须将这两点做好处理。英汉诗歌由于文化背景,文字形态等多种不同因素的影响,在音韵与节奏上自然有着很大区别,但同时,二者又不是毫无关系的。诗歌发展到现在,二者之间是有着相互作用与相互借鉴的。比如寒山诗,就是西方庞德倡导下的效仿汉诗的典型例子。二者之间的互相学习作用远不应该小视。同时由于译者的加入,也使得英汉诗歌的借鉴作用加深。英汉诗歌才会有更多的创作源泉,诗歌发展的道路才会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李云启.英诗赏读与美感再植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郭小川.祝酒歌 http://www.gaokao.com/e/20090827/4b8bce919df61.shtml.

[3]于雯雪.(清)蘅塘退士,编.注. 唐诗三百首 [M]. 中华书局 2006.

上一篇:工伤赔偿仲裁答辩状下一篇:申请休产假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