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为学》教学设计第三课时(精选12篇)
【教材分析】
本文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但由于文章中讲述了“蜀鄙二僧,欲之南海,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的小故事,大部分同学们都会对这个小故事印象深刻,因此,以这个小故事为切入点来分析文章,分析后得出道理“事在人为”。文中对二僧对话的描写是亮点,也是理解故事道理的关键所在,因此让学生反复读,反复体会贫富二者的不同性格和形象。课文的第一段从天下事着笔,意在说明人之为学只是天下事之一的意思,意在说明难易转化的辩证关系,关键在于“为”和“学”。文章最后作者也讲了立志做学问,为和学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为学》这篇课文是清代文学家彭端淑为勉励他的子侄辈努力读书而写的。文章侧重于讲述做学问中遇到困难,该怎样做的道理。内容丰富有趣,语言独具特色。由于本文是文言文,学生学习和理解起来都会有一定的困难,而且,本文又是这一学期第一篇文言文,我更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主要是读、品、悟,因此要引导学生带着感情读课文、理解课文。最终做到给文章以生命。另外,让学生品味课文,学习其各种写作方法、表达方式的运用;让学生感悟道理,并能更好的把道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让学生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达到文言积累。因为,无论是重点字的理解,文章的译文,还是课文背诵,都是一个积累的重要过程和手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掌握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读出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和不同情感。
3、理解文章所体现的道理和启示。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2、以多种形式的阅读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通过讨论研究等方法让学生理解文中重点字,疏通文章大意,以及文章体现出的道理。
3、通过朗读,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懂得,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遇到困难,要相信 “事在人为”的道理。
2、的障碍。
培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直视学习上生活中遇到【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
2、有感情的读课文;
3、通过学习知道事在人为的道理;
4、背诵课文。
【教法】
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本篇课文,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但比较容易理解,主要采取朗读、讨论的方法,由学生翻译、复述故事来完成课文的学习。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第三段课文。
2、解释词语:鄙、语、之、何如、恃、足、犹、越、明年。
3、辨析古今异义词:鄙、明年
4、翻译句子:
(1)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2)子何恃而往?
(3)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4)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5)富者有惭色。
5、讲述蜀鄙二僧的故事。
二、新授:
(一)听读课文
【学生活动:
(1)听读课文。】
(二)学生朗读 【学生活动:
(1)
朗读课文。】
(三)议一议、译一译
朗读第四段课文:1、2、3、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及语句。小组间试译。
小组代表翻译,比赛翻译优劣。
【学生活动:
(1)(2)(3)(4)
(四)背一背
1、背诵第四段课文。
2、背诵第四段注释以及翻译。
【学生活动:
(1)(2)(3)
背诵第四段课文。背诵注释。背诵第四段翻译。】 朗读第四段课文。合作探究。翻译第四段课文。交流、竞赛。】
(四)想一想、说一说1、2、3、文章在第四段得出了什么结论,找出来,读一读。第四段文章运用到了哪些论证方法?找一找,读一读。文章那句话交待了去南海困难很大?找出来读一读。
【学生活动:
(1)朗读课文。(2)讨论、交流。】
三、巩固训练:
1、背诵课文。
2、解释词语:去、顾、是故、而、之、3、辨析古今异义词:去
4、翻译:
(1)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2)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3)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立者也。
【学生活动:
(1)背诵。(2)解释词语。(3)辨析古今异义词。(4)翻译句子。】
四、小结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彭端淑的《为学》,文中“贫者”不依赖客观条件,他能克服困难,努力把自己的目标落实在行动中,所以能“至”;“富者”也有志向,但他一味依赖客观条件,缺乏的是为此志向而努力的行动,所以“不能至”。本文的题目,“为学”是求学,做学问的意思。作者写本文的目的,就是要告诉其子侄:在求学的过程中要立志,更要有行动。这个道理也适用于我们,希望大家学了本文后要知道光立下远大的志向而不付诸行动是没有的,不光要立志,更要去做!
五、布置作业
A:抄写《为学》第四段课文,整理注释、翻译。预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B:默写《为学》第四段课文,整理注释、翻译。预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板书设计】
为学 彭端淑
客观条件
结果
道理
贫、一瓶一钵
至
二僧
要立志更要行动
富、欲买舟而下
不能至
古今异义词:去:古义:离开、距离。今义:往、到。论证方法: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教学反思】
《为学》是选进中学课本,教育了几代人的古文名篇,记得我上初中时就有这篇课文了,不过是当时学习时删掉了第二段和结尾那几行文字,而现在的初一学生要学习全文。
谈到古诗,初一年级的学生背诵起来轻车熟路,但是谈到文言文,初一的学生是陌生并感到恐惧的。因为文言文的学习对于他们是从零做起。可以理解,他们习惯了的语言模式,白话文、现代自由的语言形式,接触了语言生涩、不易懂的文言文,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就要有清晰的把握和合适的教学方法。
《为学》是一篇议论性较强的文章,如果生硬的从议论文的讲述切入,学生的接受一定是被动而无效的。那么就要找出学生的兴趣点,文章中的一个事例的引用正好可以作为文章的切入点。于是我采取“中间开花”式,从故事入手,抓住文章中的多处对比,然后再在故事的把握上,落实重点字词,句段。尤其抓住“子何恃而往”的两句不同的朗读语气,体会人物的情感。以及“富者有惭色”中“惭”的含义及原因,进而抓住文章中人物对比的核心——“立志而为”、“立志不为”。在“为与不为”上,最后体会“为之,难者亦易;不为,易者亦难”。
在教学的设计上,也许是契合了初一年级学生的接受心理,但是从文言文的本质出发,课堂的落实上还是有欠缺。文言文字词的掌握要扎实而有效,在课堂上就该充分利用起来。在读的环节上,我设计了散读、分角色朗读、师生齐读等多种读的方式,但是忽略了在读的基础上背诵的指导。在整个目标的设计上,不够具体明确,使得目标的落实上显得大了。
文言文和现代文相比较,就是文体和语言形式的不同,它们不是对立的。用现代文的学习方式来学习文言文,使得教法和学法也灵活起来,应该把“读写译背”按照现代文的学习方式来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当然每个环节的设计上要想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并要把握学情。
《识字6》是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采用“词串”的识字方法把学生引入到一个神奇的动物世界, 通过介绍鸟类和兽类等十二种动物的名称, 让学生在识字的同时认识一些稀有动物, 把学生学习的触角引向广阔的天地, 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图片, 在动手、动脑、动口的交流互动中学习小动物的有关知识, 掌握有关动物名称的生字词,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 谈话激趣。
春天来了, 动物王国要举行运动会, 小动物们可高兴了, 都争着抢着来报名。可是, 参加运动会要填报名表 (出示报名表) , 报名表上要填小动物的名称、参加的项目和参加的原因。小动物们想请同学们帮忙, 我们看一看都有哪些小动物参加运动会呢? (出示插图)
2. 揭示课题。
有些小动物的名称不认识怎么办呢?这些小动物的名称可都藏在课本的识字6里。今天, 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学习识字6。 (板书:识字6)
设计意图: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用帮动物填写报名表的方法, 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识字的必要性。
二、初读韵文, 整体感知
1. 自读韵文。
学生借助拼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词语。要求:读准字音, 看清字形;先自己读一读, 再读给同桌的同学听一听, 并互相帮助纠正读音。
2. 检查效果。
(1) 开火车读词语。 (2) 指名分行读词语。 (3) 师生互动读词语。 (4) 去拼音读词语、读生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学课本, 让学生亲近文本, 走进文本, 通过用多种朗读方式掌握生字词的读音, 做到能流利地朗读韵文并初步感知韵文。
三、熟读韵文, 类比识字
1. 学习词串:狮子、大象、老虎。
师:动物们出场了, 但是只有猜对谜语, 小动物才能和大家见面。
(1) 教学“狮”字。出示谜语:头发乱蓬蓬, 样子很威风, 开口吼一声, 百兽都进洞。 (狮子) (1) 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生字?学生汇报交流。 (提示:教师注意归纳记字方法) (2) 体会形声字:师。仔细观察“狮”字, 你发现了什么? (3) 书空, 组词。
(2) 教学“象”字。出示谜语:耳朵像蒲扇, 身子像小山, 鼻子长又长, 帮人把活干。 (大象)
(3) 教学“虎”字。出示谜语:身穿黄袍带黑杠, 大叫一声震山冈, 不吃粮食光吃肉, 额头上面写个王。 (播放老虎的声音。) (老虎)
师:三种动物中谁是森林之王呢?
(4) 指导朗读。 (威武勇猛)
2. 学习词串:仙鹤、孔雀、鹦鹉。
(1) 依次出现仙鹤、孔雀、鹦鹉的图片, 图文结合引导学生观察。
(2) 师:三种鸟中你觉得谁最漂亮? (根据学生回答补充资料:孔雀有绿孔雀、蓝孔雀之分。绿孔雀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严禁捕杀, 主要分布在中缅边境和热带雨林中。蓝孔雀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可以人工繁殖, 极具开发价值。鹦鹉的羽毛色彩鲜艳, 非常漂亮, 它会学人说话, 有句成语就叫作“鹦鹉学舌”。)
(3) 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读出三种动物的美丽漂亮)
3. 学习词串:猴子、猩猩、麋鹿。
(1) 出示图片, 图文结合引导学生观察。
(2) 随文识字“猴”“猩”“鹿”。
(1) 学习“猴、猩”两个字, 与“狮”字教学联系指导学生掌握形声字的记字方法。 (2) 学习“鹿”字。 (重点讲解鹿的笔画顺序。)
(3) 师:三种动物中你认为谁最机灵? (根据学生回答补充资料:猴子有一条细而长的尾巴, 它的尾巴有很大的作用, 能抱树睡觉, 跳跃时起平衡作用。猩猩没有尾巴。)
(4) 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读出三种动物的机灵。)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体会“形声字”的特点, 并通过“狮”字的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猴、猩”两个字, 掌握类比识字的方法, 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四、指导写字, 归纳小结
1. 交流互动。
师:要想帮助动物朋友填报名表, 就要会写它们的名字, 现在我们就来写一写动物朋友名字里的生字。 (出示:狮、猴、猩、鹿) 请说一说怎样写好这些字, 写字时应该注意什么? (同桌交流, 指名发言。)
2. 教师范写。
边示范边讲解, 让学生观察这几个字在田字格的占格及笔画顺序。
3. 学生描红。
教师结合学生写字情况进行评价。
4. 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认识了9种小动物, 还认识了4个生字宝宝, 大家真厉害!下节课我们还要认识很多小动物呢。
教学目标
1.了解战争的巨大破坏力,感受战争带给人类的深重灾难,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情感。
2.独立搜集、整理资料,提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当代局部战争、局部冲突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体味战争给人心灵上造成的伤害。
2.拉近战争与儿童生活的距离,让儿童感悟战争带来的灾难,尤其是心灵上的伤害。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局部战争方面的资料(如海湾战争、卢旺达内战、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等)。
2.寻找身边和战争有关的信息。
3.准备一些活动用品(如和平鸽剪纸、心愿卡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1.引入: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感受到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性和核武器、生化武器给人类造成的威胁。二战结束了,有人说,战争离我们当代中国的小学生很远,我们没有必要去关注战争。那么,战争到底离我们有多远?我们有没有必要关注战争呢?请先看下面的这组图片。
2.课件演示一组图片:由宁静、祥和的生活画面过渡到战争中儿童的画面。
3.交流:现在,你认为战争离我们远吗?我们有没有必要去关注战争呢?
4.小结:同学们给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点。没关系,让我们一起来从这节课中寻找答案。
二、感受战争
活动一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物质灾难
1.走近战火中的儿童:你我坐在这宽敞明亮的教室内,走在那热闹繁华的都市大街之上,吃着父母做的美味可口的饭菜时,可能感受不到,和我们同龄的伊拉克孩子,他们在经历着什么?(课件出示课本第52页的图片“伊拉克小女孩哭着离开家园”)这个小女孩为什么这样伤心?
2.了解战争前后的伊拉克(课件出示伊拉克战争前后的对比图片):战前的伊拉克,国家富庶,人民安居乐业。战后,这里只剩下……一片废墟。战争让那个小女孩离开了家乡,战争让伊拉克成为一片废墟……(留白三秒后过渡)战争还留下了哪些后遗症呢?
3.初步了解战争留下的后遗症。
(课件出示影像,引导学生交流,教师启发学生认识到“战争双方都是受害者”)
4.小结,过渡:战争意味着苦难的生活,战争意味着文物被毁坏,战争意味着环境被破坏。战争所造成的物质灾难,还可以通过重建来补回,然而战争给人们心灵上的创伤,将久久难以平复。
活动二深入探讨战争给人类心灵上的伤害
1.课件播放战争影片片段,反映战争带给人类心灵上的创伤。交流:谁来描绘一下你所看到的画面?
过渡:我看到了遍地的尸体,我看到了活着的人们悲痛欲绝。下面,让我们直接聆听战火中人们的心声。
2.阅读课本53页“战火中的阿富汗儿童”,谈谈感受。
3.出示一张儿童哭泣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这个孩子现在的状况怎样?他在想些什么呢?
过渡:感到恐惧、无助的不仅仅是孩子,还有更多的人。
4.出示一组战火中的老人、儿童、妇女的画面,请同学们就画面谈感想,感受战火中人们的痛苦。
过渡:和他们有着同样遭遇的人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们,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战争中人们的痛苦。下面我们来进入角色深入地体验和感受。
5.出示“假如你是这次轰炸中唯一的幸存者”这张图片,请学生设想一下:假如你是图中的男孩,这次轰炸中唯一的幸存者,你可能在做什么呢?
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引导:让我把你们说的连成一个故事,请大家闭上眼睛聆听。我在废墟里寻找着,希望找到些和我有关的东西。天开始淅淅沥沥地下着雨,黑得像是要掉下来一样。最后我终于找到了,可找到的却只是一段粉红色布条和早已没有镜片的老花镜。我哭着,我大声地喊着,却没有一个人理我,望着这瓢泼大雨,我所能做的也只有将我的泪水和雨水混在一起,希望尝到这雨水的人们能够感受到它的苦涩……
这个故事并没有结束。假如你是这次轰炸的唯一幸存者,那么你将失去你所拥有的一切。
6.出示“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一封信《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请学生阅读信后讨论:这孩子在呼唤什么?这封信里让你最感动的是哪句话呢?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引导:读这封信时让老师最感动是孩子的署名,“一个失去父亲的孩子”。你有爸爸,我也有爸爸,是谁让这个孩子失去了爸爸?(战争)对!是战争,是战争让千千万万个孩子失去了父亲,是战争让千千万万个家庭支离破碎。不要战争,要和平!让我们一起来说:不要战争,要和平!(学生多次齐呼,师板书:不要战争,要和平!)
7.再次讨论:战争离我们还远吗?
三、感受和平
1.交流:有这样一个雕塑,它放在联合国总部门口,名为“铸剑为犁” (出示图片),谁来说说它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愿望呢?
2.读读特里萨修女名言(课件出示):
印度特里萨修女在领取诺贝尔和平奖时如是说:“将爱传播到整个世界,让战争远离我们。如此,那些待出生的婴儿就会欢叫着来到人间。”
3.教师感言:我们中国也是世界上热爱和平的国家。我们愿意与世界上所有热爱和平的国家建立邦交。(回顾中日战争,简单介绍对日本人的宽容)
4.介绍课本“故事园”中《止戈为武》的故事,小结:其实我们古代的先人就知道和平的世界才是美好的。(出示和平世界的美好图片)
四、祈求和平
1.师生诵读课本中的《和平颂》,深入体味和平的美好。
2.学生制作心愿卡,贴和平鸽,为橄榄枝贴上橄榄叶,表达和平祝愿。(配乐:《让世界充满爱》)
3.齐唱《让世界充满爱》。
4.结束语:最后让这只和平鸽带着我们的祝福飞向仍然处于战火中的人们,愿世界充满爱,愿世界永远和平!
评析
在本课设计中,教师尊重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注重学情分析,通过以“感受—体验—表现”为主线的体悟学习,以设疑的方式导入,为学生留足思考、内省的空间;借用大量的图片、影音资料,触发师生情感的共鸣,与教学主题同步;最后,通过师生一起合作制作“心愿卡”、合唱《让世界充满爱》,将“和平”这一主题推向高潮,同时也让学生对战争的憎恨之情得到宣泄。看似离我们生活很远的话题,却能让学生在一组组图片、一个个画面中逐渐深入地加强感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学生的亲身体验中,教学目标得以达成,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作者单位:湛江市二中海东小学
广东湛江524022)
课题:LESSON THIRTY-THREE
重点:句型Is it his bag? No.
词汇go and
难点:理解 Let’s go and ask him.
发音Whose bag is that?
Let’s go and ask him.
过程:
一、复习/热身
1.Tongue twister [配套教材第28课中Let’s play录音]
全班学生先一起听录音进行回忆
全班学生一起有节奏地说
2.教师发出指令,学生根据指令做动作
T:Show me your cap.
Show me your bag.
Show me one’s cap.(这个学生的同桌将帽子举起)
Show me one’s bag. (这个学生的同桌将书包举起)
Ss做相应的动作
T: This is my cap. (拿起事先准备好的教师自己的帽子)
Ss: This is my cap. (手举自己的帽子)
T: Is this your bag? (拿自己的书包问学生)
Ss: No. This is my bag.(举自己的书包)
3. 复习第32课课文
A. 小组表演第32课课文对话,同桌两人一组进行对话,并到讲台前表演。
B. 想象自述:假设自己是一个做某职业的人,用所学过的介绍自己的句子做个简单的自我介绍。
提问时间:就这个学生的自述,学生可以对他介绍过的情况进行提问,其余学生进行解答,从而考察学生们是否能认真听、是否真的明白了。
二、介绍新语言项目与教学方法
1. 情景展现 [出示主题图]
A. 根据主题图内容进行师生问答
T:How many pupils can you see in this picture?
Where are they?
What’s that over there?
Whose bag is that?
Ss answer the questions
B. 根据主题图内容用英文进行简单描述
C. 教师小结:There are two boys in the classroom. There is a bag on that desk. The boys don’t know whose bag it is. They are talking about it.
2. 课文教学
A. 听课文录音一遍,回答教师提问 [配套录音]
Q: What color is Sam’s bag?
S: It’s green.
B. 听课文录音,重复句子
教师带读句子Whose bag is that?
Let’s go and ask him.
简单操练:Whose bag is that?中的bag替换为课前散落在窗台上、讲台上、学生座位上的文具,教师示范一个问句后,其余的由学生来完成。
教师解释Let’s go and ask him.,首先教师用手势表示come,然后再表示go,帮助学生理解新词汇go的意思,并领唱世界杯主题曲中Go, go, go部分,加深学生对这个单词的记忆。Ask一词平时在教学中经常用到,如果有的学生还是不明白就直接告诉他们中文。
两人练习:Is it his bag? No. (教师板书句子)
C. 再听课文录音一遍
D. 打开书认读课文
E. 听课文录音,学生跟读
F. 小组合作表演对话
3. 词汇教学
A. 教师对两名学生说:… and…,come to the front, please. Write down the word “go”, please. 被叫到的两名学生到黑板上书写单词go,书写完毕,教师指着板书中的单词评价:… and … are very good. They can write the word correctly. 两人带领大家一起拼读单词go。
B. 接着教师板书单词and,并示范性地说几个带有and的短句,帮助学生理解。然后简单带读两遍。
三、新语言项目操练与操练方法
1.问答练习[出示Let’s practise中的图片,如有条件可以带一些实物,更吸引学生注意力]
T: What’s this?
S: It’s cap. [出示cap]
T: Is it your cap?
S: No, it isn’t.
T: Whose cap is it?
S: It’s his cap.
2. 情景对话:根据课文内容,将课文中的bag替换成Let’s practise中的词汇或学过的其他词汇。
3. 兴趣活动
A. 做游戏:四至五人一组,蒙上一个学生的眼睛,其他人将自己的文具集中放在一起,然后让被蒙上眼睛的`学生回答问题猜文具是谁的,如:Whose pen is it? Whose pencil is that?。如猜不对,可以指实物问:Is it his pencil? 其余学生给与回答。
B.准备好每人自制的字母卡片,四人为一小组。教师念课文中的一句话,看哪个小组能用最短的时间用字母卡片将句子拼完整。建议教师用:Let’s go and ask him. Is it his bag? Whose bag is that?
四、练一练
听音连线 [配套课堂练习册]
五、作业 :朗读并抄写本课课堂练习中的单词和句子
六、 板书设计 :
LESSON THIRTY_THREE
Is it his bag? go
No. and
猜猜看小组活动的探究活动
形式:小组活动
名称:猜猜他/她是做什么的
准备:每人带一张亲属的照片,课前交给教师。
操作:
教师将收上来的照片发给每组四张,组内先轮换做问答练习。
换组发放,如发给第二组的学生第一组带来的照片,再次做问答练习。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三段。
(二)指导练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第三段。
1.教师让学生默读课文6、7自然段,提出问题:猎狗愣住了,是因为害怕吗?
(猎狗愣住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害怕,而愣住的原因是老麻雀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表现。)
2.我为什么急忙唤回猎狗,带着它走开了?
(因为我被老麻雀果敢、坚定的行动和奋不顾身、拯救幼小的精神所感动,也由于爱怜之心的驱使,所以急忙唤回猎狗,带着它走开了。)
(二)总结全文。
《麻雀》这篇课文,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故事,歌颂了热爱幼小和伟大的母爱精神。
(三)指导用无可奈何、搏斗造句。
(1)理解词义:
在练习造句之前,教师应先让学生弄清词语的意思。出示词义:无可奈何一词的意思是没有办法,无法可想。搏斗的意思是徒手或用刀、棒等激烈地对打。
(2)让学生把无可奈何、搏斗两个词语放到课文的原句中读一读,加深对词语意思的理解。
(3)练习造句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生活中什么情况下无可奈何,什么时候人们进行搏斗。可列举:面对小弟弟的再三请求时,在事情已经发生,不能挽回时,都可以用无可奈何。又如:八路军战士和敌人在短兵相接时,可以用搏斗。
【小资料】
屠格涅夫(1818~1883)
1.明娟和阿苏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答: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桥梁,没有沟通就会产生误会,从而引发一些矛盾。明娟与阿苏之间由职权之争引发冲突,又因信息沟通障碍产生矛盾。
2.威恩作为公司领导解决矛盾的方法是否可行?
答:威恩解决矛盾的方法是可行的。在本案当中,威恩作为公司领导充分发挥了协调的工作,如给他们设置一个共同的冲突者马德,并促进明娟和阿苏之间沟通信息,他采用了转移目标的策略。
3.本案例对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有何启发?
答:从本案列当中发现人际关系在公司当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它是一种公司文化。改善人际关系一定要体现平等的原则、互利原则和相容的原则。让明娟和阿苏和平共处、互相谅解,且告知他们未升迁的利益更大,并使他们相信威恩的话。这一过程启发我们应该依据人际交往的原则,运用科学的方法,帮助下属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案列二:
1、刘工的管理风格是什么样的?请运用所学过的领导理论分析刘工的领导行为特征。
答:刘工的管理风格属于放任自流型、低组织低关心人、贫乏型的管理方式。
运用相关的领导行为理论来看,他首先属于放任自流型的领导方式。在他的整个领导过程中,整体工作效率低下,对员工没有威信和说服力,下属对他的领导极为不满,成员又没有相应的责任感,士气低沉,争吵较多,严重影响组织效率和组织目标的实现,属于最不可取的领导方式。
按照“四分图理论”来看,他的领导方式则属于“低组织低关心人”的领导方式,在本就工作效率不高,目标达成困难的情况下,又不顾及、关心下属,有好事揽给自己:“不久,五组又领了一项出国考察的任务。这回刘工谁也没告诉,当仁不让,悄悄自己接下来”,导致了本就“低组织”的情况又多了“低关心人”,使得“出差回来后干啥事的都有,就没人干活”,这种领导方式亦不可取。按照“管理方格图理论”来看,他则属于贫乏型管理的领导方式,对人对工作的关心程度都很低。
2.院长为什么要撤刘工的组长职务?请用领导素质理论分析刘工的个人素质特点。
答:因为刘工不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不懂得领导艺术,不能为组织提高效率,没有发挥应有的领导效能。
用领导素质理论来分析刘工的个人素质:
文中提到刘工“业务能力不差,但缺乏创造性;四平八稳,从不与人争吵,是有名的‘老好人’;对领导过于恭顺卑谦,引起很多人的非议”这些都指出了刘工不具备成为一个优秀领导者的潜质。
在一个优秀领导者应该具备的素质中指出应该富有创新性,而刘工欠缺;应
该能够对下属提出正确的批评意见,指导下属对工作和个人的反思,刘工也欠缺;能够和下属打成一片,体恤关心下属,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环境,为提高组织效率服务,他同样也欠缺。
按照领导素质理论中的十大条件论来分析,刘工的个人素质中欠缺合作精神,主要表现为他不能赢得别人的合作;决策能力不高,下属对他的决策也可以不服从;组织能力不高,不能很好的组织有限的人力、物力;不精于授权;不善于应变,对已发事件不能很好的处理,更无法善后,导致最后职位被撤;完全没有创新,没有自己的想法,领导怎么安排就怎么服从,从让李工出差就能体现出来;对下属和工作缺乏高度的责任心。
当然,刘工当然也有自己的性格优点,比如说他为人和善,不与人争吵,尊重他人,业务能力也不错等等,以上的种种说明刘工的性格特点不适合做管理者,在组织角色中也许更适合做“支持帮助者”,帮助上级完成任务,所以“当他的职务被撤后他自己也松了一口气”。这也告诉我们要学会用人,要把不同性格特点的人运用到合适的职位上。请用性格素质理论分析王公的性格特点,他为何不但拒绝出任组长,反而递上辞职申请书,去一家乡镇企业另谋高就?
答:
1、王工的性格特点具备一个成为优秀领导者的潜质,主要表现为“能力强”,具备成为一个优秀管理者的能力水平;“富有创新精神,设计工作一直很出色”,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后来,“改变孤芳自赏,目空一切的态度,对同事友好、热情,传授经验”等等,为他奠定了很好的人际关系基础,形成了成为优秀领导者必备的很好的人脉,有助于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加上他“知识渊博、幽默”,使得“青年们大为倾倒”。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王工具备了一个优秀领导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2、他之所以拒绝出任组长,递辞呈去另一家企业发展,主要是为了寻求自身更好的发展,充分实现个人自我实现的需要,“李工和领导关系好”,在单位继续做下去难保日后不会重新出现类似这次这样的问题,耽误自身的发展,所以不如干脆去一个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公司,实现自身价值。
4、请用管理方格图理论分析院长的领导风格特点。
答:院长领导风格特点:管理风格是独裁式的管理,有方法和手段,任命刘工是他的意见,在设计院任务分派上不应该缺乏沟通,不应该缺乏程序公平。
5、这个案例对你有哪些的启示?如何认识领导者权力的来源?
复习人物形象。
二、疑难语句分析
1、“我”为什么气闷?“高墙”比喻什么?
明确:闰土与“我”隔膜了,杨二嫂不理解“我”了,所以“我感到气闷”。“高墙”是比喻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人们精神上的“厚障壁”,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2、“西瓜地上的小英雄的影象,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中的“模糊”与“清楚”是否矛盾,为什么?
明确:“西瓜地上的小英雄的影象”中寄托了对美丽故乡的回忆,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和追求。“清楚”是说追求的目标是清楚的,“模糊”是因为故乡的现实使“我”感到美好未来的渺茫。
3、如何理解“现在我所谓的希望,不也是我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我”对新生活的希望念念不忘,但又没有找到实现新生活的道路,所以说和闰土一样是对偶像的崇拜,而且“茫远”。
4、划出文中表明“我”充满希望,精神振奋的语句,并理解其含义。
明确:全文最后一句。特别是“我想:希望……成了路。”
含义:希望的有无取决于人是否努力,光有希望而不努力,希望就不会实现,即“希望本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努力奋斗,希望就可能实现,即“希望本无所谓无”。全句强调要为新生活的到来而努力奋斗。
三、探究主旨
在这景与人的对比中,作者鲁迅要向我们传达的是一种更为深刻的思想,那这篇小说的主旨是什么呢?
1.小说中一共描写了几个“故乡”?
明确:该问题探究的已不仅是环境,而且涉及小说主题。除了对比鲜明的“现实中的故乡”与“记忆中的故乡”之外,其实,小说中还有一个“理想中的故乡”。从小说结尾部分“我”的内心独白可以看出,“我”对未来的故乡有一个朦胧的希望轮廓。
2.“故乡”在哪里?
明确:从小说对宏儿和水生的想象中,可窥见作者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理想中的故乡,不在儿时飘渺的回忆中,更不在世俗、功利、隔膜的成年世界里,它需要我们去追求,去勇敢地开创新路。
总结: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旧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旧中国农村日益破败的面貌,深刻地揭露了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严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四、作业
完成练习题5、6题。
板书设计:
封志莉
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有顺序地观察图画,认识图上描绘的事物。
3、了解大成都市里现代化的建筑和设施,体会祖国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的成就。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和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
了解大成都市里现代化的建筑和设施,体会祖国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的成就。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
课时编号:076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和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喜爱自己的城市吗?我们的城市,每天都在起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现代化城市的新面貌,好吗?
二、看图学词语
1.(出示插图)图上有些什么?
2.你在哪儿见过的,是什么样的?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三、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2.指名读,正音。
3.齐读。
四、图文结合,巩固词义
1.做“找朋友”游戏,要求学生把字卡贴在相应的图旁边。
2.自读韵文,说说现代化城市还有哪些变化。
五、诵读韵文
1.齐读韵文,想像现代化城市的新面貌。
2.教师指图引导背诵。
3.学生看图自由练习背诵。
4.指名背诵。小组背诵。
六、巩固练习
做游戏“小导游”。
七、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习生字:泉、厅、林、阴
2.提示重点字的写法。
3.学生按照笔顺提示在课本上描红。
板书设计:
识字6 喷泉
雕塑
花坛
草坪
大厦
电梯
轿车
地铁
《出师表》教学设计第三时
第三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指名背诵第段。
二、自读第6段,完成下面的练习。1
选择题。“卑鄙”的意思是()A
(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B
见识浅陋。
地位低下。D
低微而鄙俗。“尔来”的意思是()A
从那时以来
B
你来
算来
D
从来下列句中“顾”的解释相同的两句是()A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B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
将军宜往驾顾之D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下列句中“以”的解释相同的两句是()A
先帝不以臣卑鄙B
一儿以日初时远,而日中时近也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D
今以蒋氏观之E
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F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求闻达于诸侯”这句话的意思是()A
不谋求听到关于诸侯的事情B
不谋求在诸侯中做官扬名
不谋求让人知道我到诸侯那里去了D
不想与诸侯商量大事“先帝不以臣卑鄙„„遂许先帝以驱驰”全句的意思是()A
自己很有才能,因而先得先帝看重B
追术当年三顾之遇,表明忠于蜀汉的历史原因
先帝恩宠备至,自己感恩戴德D
赞扬先帝的知遇之恩,委婉批评后主不器重自己2
“二十有一年”中的“有”同
。3
将“咨”字组成一个双音合成词,将“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缩为一个成语。合成词:
成语:
翻译“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参考答案:1
D
A
A、A、F
B
B
又
咨询
三顾茅庐
(略)
三、指名学生说说第7段的大意。教师重点讲解有关词句:以伤先帝之明:以致损伤了先帝的知人之明。庶竭驽钝,攘除奸凶:让我能用尽自己平庸的才智,铲除奸邪凶顽的敌人。庶,差不多。
四、讨论问题。1
北伐中原的条是什么?明确:南方已定,兵甲已足。2
“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这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今天应该怎样认识?明确:这句话概括了作者“受命以来”的心情和行动,说明他时刻以“报先帝”为念,深感使命沉重,不敢顾惜自己,努力做好“北定中原”的准备工作。
五、分析第三部分的结构层次。板书: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七节,理解反问句的.意思。
2.会用“居然”、“不由自主”造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齐读课文
二、学习第7自然段
1.名读,想想这一自然段共几句话?
作者称珍珠鸟是可爱的小家伙,这些概括了上文的哪些方面的内容?
2.指名回答
3.“不由自主”是什么意思?
4.课文最后一句是什么句式?能不能换种口气来说?
5.为什么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境界?(板书)
6.指名朗读
7.齐读第7自然段
三、总结课文
四、指名背诵第4—7自然段
1.指导
(1)第4自然段,引导学生看着板书引背
(2)第5自然段,出示:
白天,它____________;信晚,它_____________。
(3)第6自然段,出示: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____,我手中的笔__________。不一会儿,______它睡得好
(4)第7自然段,出示:
看着___________我不由自主地_______________;信赖,__________________。
2.指名四人试着完成填空,练背。
3.连起来背诵。
四、再读课文
1.生默读,想想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
2.同桌互讲
五、指导造句
居然-------
不由自主---------
六、布置作业
1.组词。
拨淘()换()纽()
拔()掏()唤()钮()
2.造句
居然—— 不由自主——
3.解释字义。
1).雏儿在我肩上睡得好熟啊!( )
秋天,果实成熟了。( )
米饭煮熟了,香喷喷的。( )
2).珍珠鸟在里面,就像躲进幽深的丛林一样安全。( )
这个问题他讲得深入浅出。( )
夜已经很深了,王老师还在备课。( )
板书
住处:舒适温暖安全
外形:红嘴红脚毛灰蓝色蓬松的球儿
珍珠鸟
雏儿:飞落站撞信赖能创造美好境界
教学目标:
1.指导书写“州”、“骤”、“涉”,能正确认读“启程、特殊、麻烦、呼吁、车厢”等词语。
2.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3.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气候的恶劣和燕子处境的危险。教学难点:
体会描写恶劣气候与环境的内容,感受燕子遇到的麻烦。
一、课前谈话
做一个和“专”有关的猜词游戏 专门卖名牌衣物的地方叫什么? 专门出售某一种类的柜台叫什么? 专门研究一门学问的人,叫什么? „„
专门为某人或某事特别增开的列车,叫什么呢?
二、直接出示课题。1.揭题质疑
师:书写课题——燕子专列。(板书)讲解“燕“笔顺。师:大家一起读——燕子专列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己读通课文
师: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赶紧拿出课文纸读读吧。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读完之后,把难读的地方再读一读。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生自由读课文。老师巡视,倾听学生读书情况。随时指导个别学生读书。)
2、认读新词。课件出示:
同学们琅琅的读书声是教室里最美的声音。课文中的这些生词你会读吗?自己先读读。
欧洲 瑞士 舒适 空调 车厢 启程 特殊 麻烦 长途跋涉 饥寒交迫 濒临死亡 气温骤降 风雪不止 政府 呼吁 3.用上面的词语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一年春天,(地点)(),(风雪不止)。从南方飞回北方的燕子经过瑞士,因找不到食物,()()。政府得知这一情况后,()们寻找冻僵的燕子,将它们送到车站,并用()燕子送到温暖的地方。
三、了解“燕子专列”
师:瞧,这列特别的燕子专列向我们开来了,谁想读?指名2生读。
点击课件出示:有一年春天,在欧洲瑞士的一个车站,一列漂亮舒适的空调列车正准备启程。站台上站满了送行的人,他们送的是一批特殊的客人——燕子。师:从句子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
1、燕子坐上的是一列漂亮舒适的空调列车。(请你具体说一说。)生
2、这列列车正准备启程。(什么叫“启程”啊?——出发、启动、上路)生
3、人们都非常地爱燕子,把燕子当作了客人,站在站台上与燕子告别。师:谁来读一读这两个句子。指导“——”停顿。(指导好了,再指名读,齐读)
四、感悟“燕子处境”
师:读着读着,我们读懂了这两句话。读着读着,在你的心里也肯定产生了一个问题?
生:燕子是候鸟,能长途飞行,为什么要用专列送呢?
出示:这年春天,成千上万只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时,在瑞士境内遇到了麻烦。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随生点红: 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寒冷和饥饿)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疲劳),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死亡的危险)
师:会读书的孩子能把长长的一篇课文读成一个句子,能把一段话读成一个词,你把这段话读成了哪个词?(板书:麻烦)
师:燕子究竟遇到了怎样的麻烦呢?请你默读这段话,想一想你是从哪个词或哪个地方看出来燕子遇到了什么麻烦,为什么?
预设句子1:
生1:我从“气温骤降”这个词中知道了燕子遇到了(寒冷)麻烦。因为“气温骤降”是指气温下降得很快,天气突然变冷了,燕子无法在这种条件下生存。(请你读,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
生2:我从“风雪不止”这个词中知道了„„。这年春天,瑞士境内风雪交加,持续了几天几夜,天气非常寒冷。
师:你真会读书,把词读活了,读成了画面。这是读书的好方法。
师: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天气是那样的寒冷,像这样的词,你还知道哪个?(天寒地冻、大雪纷飞、鹅毛大雪、冰天雪地等)大家的词语积累真丰富。凭我们的生活经验,燕子飞来的时候气候是?春暖花开,气候温暖、可是,此时此刻的瑞士——寒风像狮子那样狂吼,大雪纷纷扬扬地从天空中飘落下来。大家都冻得受不了了。这么冷啊,小燕子是候鸟它怎么受得了?谁再来读这句话。能通过朗读让大伙感觉到天气是那么那么的冷吗?指名读
生3:我从“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知道了„„燕子没有东西吃,它们是又冷又饿。
师:是呀,燕子是捕食害虫的能手,一天要吃80只左右的昆虫哪,现在找不到食物,天气又是那样的寒冷,用这里的一个词说——(饥寒交迫)燕子的处境是多么危险啊!请男生来读读这个句子。(男生——齐读)。你们把我们带到了一片冰天雪地中。预设句子2:
师:除了寒冷、饥饿,燕子还遇到了什么麻烦? 生1:我从“长途跋涉”中知道燕子遇到了麻烦,它已经飞了很长的路,快飞不动了。
师:孩子们,“跋”足字旁,表示行走在山路上。“涉”三点水,表示过河。跋涉,就是要翻过大山,趟过大河呀。它们飞过茂密的森林,飞过——飞过——飞过——还飞过----(辽阔的田野、炎炎的沙漠、茫茫的大海、奔腾的江河、巍峨的高山、)
师:它们飞越了千山万水,这一路飞来,燕子是多么艰辛啊!指名读。
生1读,师:飞得真辛苦呀!生2读,师:飞的路真长呀!
生
2、我从“非常疲劳”中看出„„燕子已经飞不动了。
师:是啊,燕子从温暖的南方飞回北方,它们的行程大约是5000多公里,它们不分昼夜地飞,要飞近两个月的时间。它们已经疲劳到了极点,这里不用“非常疲劳”,你会用哪个词(筋疲力尽)(请他读,读出燕子的疲惫。)生3:我从“饥寒交迫”中知道„„燕子又冷又饿,快要不行了。生4:我从“濒临死亡“中知道„„燕子快要死了。
师:“濒“在字典中有两种解释:临近、靠近。你选哪一种?濒临死亡指的就是——将要死了,快要死了,马上要死了。“为什么书上用的是‘濒临死亡’,而不用‘快要死了’呢?”对比读句子感受。
作者用“濒临死亡”,让我们感到作者有一份心情隐藏在其中。你知道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吗?
学生再读中领悟到了这是一种同情,这流露出了作者的爱心。“能不能带着这种感情读一读这段话呢?”
师:此时此刻,你觉得燕子遇到的仅仅是一般的麻烦吗?(不是),那是——(不幸、灾难、死亡的威胁、生命的挑战)
可爱的燕子,面临死亡的威胁,你感到——担心、焦急、难过„„ 把你的担心读出来—— 把你的焦急读出来—— 把你的难过读出来—— 女生读,齐读
师:孩子们,让我们通过朗读把燕子当时危险的情形告诉大家。齐读
点击出示:这年春天,成千上万只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时,在瑞士境内遇到了麻烦。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师: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燕子„„(配上音乐)预设:
生1:我仿佛看到了燕子在狂风暴雪中艰难地飞行着,它们的翅膀上积了厚厚的一层雪,渐渐地,它们越飞越低,从半空中掉了下来。
生2:我仿佛看到了燕子瑟瑟发抖、身体蜷成一团,想飞走却没有力气。生3:我仿佛看到了燕子慢慢地,翅膀冻硬了,小爪子冻僵了,呼吸越来越微弱„„
师:燕子奄奄一息,濒临死亡。一起读(配乐)燕子再也受不了了,向人类发出了求救信。出示: 亲爱的人类,救救我们吧!
我们燕子在瑞士境内遇到了麻烦。当地(),(),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我们经过(),已经非常疲劳,再加上找不到食物,(),()。请你们救救我们吧!
师:同学们,天气是这样的恶劣,燕子的处境又是这样的危险。瑞士政府知道了这个情况,决定用火车把燕子送到温暖的地方。(1)教师读句子。
(2)听了瑞士政府的决定,你有什么想法?指名说。
那它们是如何搭上专列的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四、指导写字。
1、请同学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看看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
2、谁能给大家提个醒,有什么要注意的?指名。舒—矛,“涉”不要多一点等。
3、范写。
我们一起来写“骤”字。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书空。
4、请大家拿出生字本,一个字练写两个。要注意写字姿势:一拳、一寸、一尺远,不得变成近视眼。
5、同桌互评。
1、读下面的词语,注意带点字的读音。
夫人只好推磨当奴仆要求
夫差一只磨难上当总要
2、简要说说“臣薪尝胆”的意思。
二、练习讲故事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记住主要内容:
(1)吴越两国都想征服对方(两千多年前长江下游);
(2)会稽战败求和(越王表示愿当奴仆吴王答应勾践要求);
(3)勾践受尽屈辱(穿住做三年);
(4)勾践卧薪尝胆(白天晚上睡在挂苦胆尝);
(5)越国转弱为强,灭掉吴国。
2、自由练习复述。
3、指名复述,相机指点。
三、质疑问难
(1)“吴国的谋臣们纷纷要求灭掉越国,免除后患。得胜的吴王非常骄傲,不听大家的建议,答应了勾践的请求”是怎么一回事?
(2)最后一个自然段时讲越国“出奇兵灭掉了吴国”,出的是什么奇兵?
对上述问题,教者不必作答,可以启发学生课外读《史记》(白话本),进一步了解“卧薪尝胆”的详细经过。
四、指导造句
1、找出课文中的原句:
吴王不听大家的建议,答应了勾践的请求。
2、理解“建议”的意思。
3、想一想:什么情况下要用到“建议”?
4、练习口头造句。
5、指名造句。
五、作业
1、用“建议”造句。
【6《为学》教学设计第三课时】推荐阅读:
6《为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11-01
朱德的扁担第三课时教学设计09-26
语文第八册《练习二》第三课时教学设计06-11
小学语文第八册《练习1》第三课时教学设计10-05
为学教学设计一06-30
理想第三课时的教学反思09-18
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第三课时教学反思07-24
丰碑课时教学设计06-01
《称象》课时教学设计10-03
6 变色龙 教学设计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