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项目支出明细

2024-09-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事业单位项目支出明细(共6篇)

事业单位项目支出明细 篇1

支出预计明细汇总表 单位:千元 项 日 目 期内购材料外购材料薪 资水 电 费各项税款外协工缴利息支出租金支出经常费用其他支出工 程 款偿还借款设备款合计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合计 主管: 经办 :适用范围:供财务部了解每月所需支付金额作为参考。 填表说明:汇总支出预计表逐日填列

事业单位项目支出明细 篇2

一、事业单位开展文化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的意义与作用

(一) 财政支出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随着财政管理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做为一个重要的改革措施, 其已在全国范围被大力推行, 而评价项目的范围也不断扩大, 数量越来越多, 事业单位的项目资金作为重要组成部分, 无疑成为财政绩效评价关注的内容。就我单位而言, 每年有25万元的专项资金, 用于创作剧本。而近年来, 随着多数企业的转型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 公司建立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机制, 增强绩效考核项目支出管理, 是财政支出管理体系改革的必然要求, 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事业单位项目管理的重要手段

当前, 事业单位文化项目再支出上花费过多, 轻评估, 重投资, 轻管理”的现象, 项目的投入和支出效益不太乐观, 往往超过上一年度预算的金额, 缺乏科学的资金分配, 忽略了项目资金应该有效和高效的使用, 项目资金的使用中权利与责任脱节, 致使投入与产出的评估机制效率过低。事业单位开展业务项目支出绩效评价, 能够带动企业项目资本金预算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增强企业支出的透明度, 这也有益于引导企业形成合理有效的监督和管理科学的预算资金分配, 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 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率。企业项目支出绩效评价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手段, 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开展事业单位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难点

(一) 缺乏基本的制度保障

目前, 事业单位项目支出绩效评价, 绩效管理作为重要内容还仍处于起步阶段。绩效考核之类的工作通常是处在被动状态的, 事业单位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目的是完成财政部门分配下来的任务, 性能评估项目支出管理手段, 在管理工作中通常都会被忽视, 并未并运用在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公司没有发布相关的政策和法规, 企业文化项目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缺乏基本的制度保障。

(二) 缺乏规范、科学的管理体系

绩效评估管理系统是在实施该项目的成本及评价标准的基础上, 反映项目支出绩效的内容, 一般分为经营指标和财务指标。事业单位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工作, 通常绩效考核项目都未能达到应有的成果。所以, 实施项目资金实施过程中存在片面性和不完整性。

(三) 绩效评价基础资料缺失, 收集困难

绩效考核时, 通常都是在事后进行评价, 企业完成项目目标的工作中缺乏科学论证, 项目审批, 预算, 项目实施过程中, 并没有支出项目绩效管理的要求细化。缺乏科学的财务会计, 财务指标并不反映绩效考核的视觉要求。

(四) 绩效评价缺乏系统性, 工作不细致

目前, 处理事业单位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金融机构通常分为两种形式, 第一是自我评估, 第二是自我评价, 不论是以那一个评价方式作为基础, 均有着强大的审计能力。着重支出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以及评价项目预算实施情况的评估。绩效评价被自身的条件受到影响, 忽略了影响项目的外部因素, 未进行综合分析, 项目的客观条件也会阻碍项目绩效评价。评价工作只是在事后检查时才进行, 绩效评价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

(五) 绩效评价流于形式, 后期没有评价结果

事业单位项目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刚刚发展, 制度还未健全, 评价结果和整改建议一直没有被很好的执行。评估结果不能被有效地利用, 问题和相关责任缺少有效的约束, 影响评估绩效工作评价的效果。

三、改善事业单位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措施

(一) 完善相关制度

健全的制度是企业绩效考核体系的保障。事业单位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要想完成好, 则必须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 其中包含确定评估对象、工作流程、组织管理、工作准则, 评分细则以及预期的业绩报告, 整改反馈以及评估结果等系统, 日常管理工作中需加入事业单位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创建纪检监察, 财政委员会, 审计, 财政等部门人员成立评估小组, 实现评估的独立性, 主动性, 促进绩效考核机构的制度化和自动化。

(二) 健全评价指标体系

绩效评价工作的依据和标准是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绩效考核全面合理绩效评价体系的前提, 也是绩效评价工作中的核心。项目评估小组要有具体项目, 目标, 组织和管理, 系统的安全性, 利益目标以及财务费用管理目标等方面进行合理分析、并进行论证工作, 建立反映企业项目管理水平、企业效益、项目实施情况、以及影响力情况的业务指标, 同时也要建立反映资金使用情况、资产管理情况和财务管理情况的财务指标。

(三) 加强前期管理

开展绩效评估的标准和依据是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绩效考核是科学发展和全面执行绩效评价体系的根本出发点, 是绩效评估执行的关键因素。项目评估小组要对具体的项目, 目标, 财务费用, 利益以及其他方面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论证, 并制定反映“创意文化体制改革等方面的科学分析和论证, 既要制定反应“文化创作改稿”项目管理水平、实施情况、效益以及影响力情况的业务指标, 又要制定反映资金到位情况、资金使用情况、财务、资产管理状况的财务指标。

(四) 着重评价结果和后期管理

纠正绩效结果、反馈和评价是绩效评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评估结果为指导, 大力贯彻落实评估整改的内容, 这是提高性能, 增强项目支出的评价结果具有约束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文化创作改稿”项目的后期管理, 将评估结果和项目资金的预算分配相结合, 从源头上减少低性能的项目, 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约束力量, 加强绩效评价工作的权威性。

(五) 提升财务支出合理性、合规性

财务绩效评价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财政支出, 资金是否使用合理合规, 这直接关系着财务指标。事业单位应加强“文化创作改稿”项目的财政支出管理, 科学合理设置财务会计制度, 提升预算执行的刚性, 增强财务检查和监督工作, 并及时进行纠正和调整, 以提高财务支出的合理性和合规性。

文章立足于本单位“文化创作改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工作, 提出了文化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指标的意义和作业及工作难点, 并提出自己的意见。但在不断深入改革财政绩效评价体制的形势下, 事业单位项目支出评价工作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当前改革工作才刚刚起步, 在实际工作中还有许多问题和困难。因此, 只有不断探索与研究实践工作, 从而完善绩效评价制度, 将其在实践工作中得到不断的运用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菁.湖北省交通项目预算资金绩效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2008.

[2]丛建阁等.完善项目支出预算绩效评价机制的政策建议──基于山东省项目支出预算改革现状的研究[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2007, (1) .

[3]袁艳.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意义及其完善对策[J].商业文化, 2007, (6) .

事业单位项目支出明细 篇3

吴律师:

我所在的公司虽然为我缴纳过社会保险费用,但却一直没有告诉我具体情况。近日,我偶然得知公司只是按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标准,作为我的缴费基数并进行缴纳,而没有以我月工资8000元为依据。为一探究竟,我只好要求公司提供缴纳社保明细,以便去社会保险机构核对。可公司一面否认按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标准缴费,一面以“保密”为由拒绝向我提供明细。请问:公司是否侵犯了我的知情权?

读者:谢福兰谢福兰读者:

公司侵犯了你的知情权,你有权要求查看相关明细。

一方面,职工享有社会保险的知情权。《社会保险法》第六十条第一款规定:“用人单位应当自行申报、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非因不可抗力等法定事由不得缓缴、减免。职工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由用人单位代扣代缴,用人单位应当按月将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明细情况告知本人。”即鉴于社会保险是国家和社会以保证基本生活为目的,对于因为年老、疾病、失业、伤残、生育等原因失去劳动能力、工作机会而没有正常收入来源的人进行物质帮助的制度,而用人单位在社会保险活动中是否正确、及时地履行其缴费义务,直接关系到职工日后的社会保险待遇,对职工影响重大,因此用人单位应该向职工履行参加社会保险情况的告知义务,以便职工能有效地维护其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你有权寻求救济。《实施(社会保险法)若干规定》第二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未按月将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明细情况告知职工本人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逾期不改的,按照《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第三十条的规定处理。”而《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第三十条指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对有第(一)项、第(二)项或者第(三)项规定的行为的,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一)无理抗拒、阻挠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实施劳动保障监察的;(二)不按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要求报送书面材料,隐瞒事实真相,出具伪证或者隐匿、毁灭证据的;(三)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或者拒不履行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行政处理决定的;f四)打击报复举报人、投诉人的。违反前款规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即如果公司固执己见,你可以请求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的责令其改正;如果公司对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的责令改正置之不理,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则有权对公司作出处罚。

吴律师

实行综合工时制,并非劳资双方你情我愿便生效

吴律师:

我原是一家公司的电器产品检验员,与公司的劳动合同中约定对我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即以年为单位计算工作时间,公司保证我的实际工作时间不超过法定标准工作时间。如今为期一年的劳动合同已经到期,鉴于期间公司曾要求我工作日加班105小时、休息日加班13天、法定节假日加班4天,我却未能得到分文加班工资,觉得有点亏,便向公司索要,但却遭到拒绝,理由是尽管加班属实,但其已安排我补休,且我的年总工作时间并未超过法定的2000小时,更何况有劳动合同为凭。请问:公司的理由成立吗?

读者:苟晓丽

苟晓丽读者:

公司的理由不能成立,即你有权索要加班工资。

一方面,公司与你关于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约定违反了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关于企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审批办法》第五条、第七条分别规定:“企业对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职工,可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即分别以周、月、季、年等为周期,综合计算工作时间,但其平均日工作时间和平均周工作时间应与法定标准工作时间基本相同。(一)交通、铁路、邮电、水运、航空、渔业等行业中因工作性质特殊,需连续作业的职工;(二)地质及资源勘探、建筑、制盐、制糖、旅游等受季节和自然条件限制的行业的部分职工;(三)其他适合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职工。”“中央直属企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等其他工作和休息办法的,经国务院行业主管部门审核,报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地方企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等其他工作和休息办法的审批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制定,报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备案。”即国家对企业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不仅有着明确行业限制,而且要求必须严格履行审批手续。你在公司从事的电器产品检验并不在相关行业之列,也未经过劳动行政部门批准,意味着明显与之相违。另一方面,公司与你关于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约定无效。《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下列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一)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二)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正因为公司与你关于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约定属于第(三)项所列情形,决定了虽属双方自愿约定,但却对你同样没有法律约束力,也不能成为公司拒绝支付加班工资的依据。

吴律师

擅自偷开公车肇事单位是否需要担责

吴律师:

两个月前的一个星期天,我从商场购物后步行回家途中,突然被身后驶来的一辆轿车撞倒,造成股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另有腿部、脚踝骨等多处受伤。这起交通事故经交警部门认定,轿车驾驶员胡某负事故的全部责任。交警部门在调查中发现,胡某是一家公司总经理的专职司机,因去参加朋友的婚礼,便私自开着公司的公车前往,在醉酒后驾车返回时,将我撞伤。

因为胡某已被追究刑事责任,且因为胡某的家境并不理想,几乎没有积蓄向我作出赔偿。在这种情况下,我只好找到胡某所在的公司要求其承担相应责任,但却遭到拒绝,并指责我来公司要求赔偿是无理取闹。公司的解释是,公司有明确的规章制度,严禁公车私用,非工作时间任何人不得私自动用公车。胡某属于违规用车,发生交通事故并非发生在工作时间,也并非执行职务,胡某是在公司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将车擅自偷开出去的,纯属私自动用公车,完全属于个人行为,公司是不能承担任何责任的。请问:驾驶员胡某擅自偷开公车肇事,公司无需担责吗?

读者:王林林

王林林读者:

在这里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胡某作为公司主要领导的专职驾驶员,开着公司的公车发生交通事故,无论是擅自偷开,还是私自动用,公司仍然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尽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条第一款规定:“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以及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致人损害的,依照《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一条的规定,由该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民事责任。上述人员实施与职务无关的行为致人损害的,应当由行为人承担赔偿责任。”这也就是说,鉴于公司已明确规定严禁公车私用,胡某却擅自偷开,或者称私自动用,且事故并非发生在工作时间和执行职务过程中,甚至是醉酒驾车。表面上看似乎公司无须担责,但实质上却并非如此,作为轿车所有人和管理人的公司仍然难以推卸责任的。

我们知道,“执行职务”只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替代责任的决定性因素或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不属于“执行职务”也并不一定就能当然免责。这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中就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机动车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有下列情形之一,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其对损害的发生有过错,并适用侵权责任法的规定确定其相应的赔偿责任: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机动车存在缺陷,且该缺陷是交通事故发生原因之一的;知道或者应当知道驾驶人无驾驶资格或者未取得相应驾驶资格的;知道或者应当知道驾驶人因饮酒、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或者麻醉药品,或者患有妨碍安全驾驶机动车的疾病等依法不能驾驶机动车的;其他应当认定机动车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有过错的。”

公司作为轿车的所有人和管理人,虽然有着相应的规章制度,但胡某能随意开走公司轿车乃至醉酒驾驶,对此我们不能不质疑:公司的规章制度为什么没有落到实处?非工作时间公司的轿车停放在了什么地方?胡某不执行职务怎么还有轿车的钥匙?事实表明,公司并没有严格执行制定的规章制度,存在管理不当、监管不力、教育欠缺等问题,甚至相应的规章制度可以说是形同虚设,也就是说“对损害的发生有过错”,那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鉴于此,你要求肇事驾驶员的公司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并非无理取闹,而是正当的合法维权。如果公司继续加以拒绝,你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

吴律师

我申报工伤的地点究竟应当在哪里

吴律师:

我在某市一路桥公司打工,后被派往外省施工。劳动中,被工地上拐弯车辆车上拉的钢筋刮伤,现住院治疗。因为所在公司未依法为我在注册地办理工伤保险手续,现公司所在地工伤认定部门不接受我的工伤认定申请。事故发生地的工伤认定部门则以与公司注册地不在同一工伤保险统筹区为由,也不予受理。请问:我申报工伤的地点究竟应当在哪里?

读者:吴麓

吴麓读者:

发生事故伤害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4]18号)在第三条中就农民工作出了更加具体的规定:用人单位注册地与生产经营地不在同一统筹地区的,原则上在注册地参加工伤保险。未在注册地参加工伤保险的,在生产经营地参加工伤保险。农民工受到事故伤害后,在参保地进行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并按参保地的规定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用人单位在注册地和生产经营地均未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受到事故伤害后,在生产经营地进行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并按生产经营地的规定依法由用人单位支付工伤保险待遇。

就此,你可以在生产经营地申请进行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并按生产经营地的规定依法要求由用人单位支付工伤保险待遇。

吴律师

汽车4S店代办保险,免责格式条款是否有效

吴律师:

我从一家汽车4s店购买一辆小车时,4s店为我代办了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和50万元的商业第三者责任险附加不计免赔。四个月前,我无证驾驶小车时,不慎将行人李某撞伤,并被交警部门认定需要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当我要求保险公司理赔我垫付的20余万元损失时,保险公司却只愿意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限额内理赔残疾赔偿金和医疗费共计12万元,对余款则拒绝在商业第三者责任险内赔偿。理由是商业保险合同中已明确写明,保险公司对无证驾驶行为有权拒绝理赔,并在内容下面加划了横线标注,虽然属于格式条款,我也没有亲笔签名,但因已向我交付合同,故同样有效。请问:保险公司的做法对吗?

读者:黄文英

黄文英读者:

保险公司的做法并无不当,即其有权拒绝商业险理赔。

首先,免责条款生效的前提是保险公司已经就对应条款向投保人尽到提示义务,并非必须投保人签字认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十一条规定:“保险合同订立时,保险人在投保单或者保险单等其他保险凭证上,对保险合同中免除保险人责任的条款,以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的文字、字体、符号或者其他明显标志作出提示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其履行了保险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提示义务。保险人对保险合同中有关免除保险人责任条款的概念、内容及其法律后果以书面或者口头形式向投保人作出常人能够理解的解释说明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保险人履行了保险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明确说明义务。”正因为保险合同已经交给了你,免责条款内容下面加划了足以引人注意的横线标注,决定了即使你当时没有亲笔签名,也应当视为保险公司已尽提示义务。另一方面,你的反驳理由不能成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十条规定:“保险人将法律、行政法规中的禁止性规定情形作为保险合同免责条款的免责事由,保险人对该条款作出提示后,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以保险人未履行明确说明义务为由主张该条款不生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十九条指出:“驾驶机动车,应当依法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即已经明确将未依法取得驾驶证驾驶机动车的行为划入禁止之列。保险公司将此作为免责事由且对你作出了提示,你自然应当受到约束。

吴律师

雇主死亡,该怎样索要被其生前拖欠的工资

吴律师:

个体工商户肖某生前曾开办一家超市,我们是其聘请的雇工。由于经营不善、亏损严重等原因,肖某共拖欠我们7万余元工资。被拖欠工资的人中,有的已经起诉,法院也已判令肖某限期支付,但肖某却尚未支付;有的正在诉讼中,等候法院裁决;有的则还没有提起起诉。一个月前,肖某在爬山时不幸滑倒身亡后,我们曾多次要求肖某的妻子和女儿承担偿付责任,但却遭到一再拒绝,理由是肖某个人所欠债务,与她们无关。请问:我们该怎样索回被拖欠工资?

读者:郭秀琪等9人

郭秀琪等读者:

鉴于你们之间的情形不尽相同,自然也就应当区别对待:

首先,尚未提起诉讼的,可以向肖某的妻子和女儿索要。一方面,《继承法》第三十三条规定:“继承遗产应当清偿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缴纳税款和清偿债务以他的遗产实际价值为限。超过遗产实际价值部分,继承人自愿偿还的不在此限。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对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可以不负偿还责任。”即如果肖某的妻子和女儿未放弃对肖某遗产的继承,就必须以肖某遗产的实际价值为限承担清偿责任。另一方面,《民法通则》第二十九条规定:“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的债务,个人经营的,以个人财产承担;家庭经营的,以家庭财产承担。”即如果超市资金的支出和收入,都由家庭负责或者享有,决定了超市实质上属于家庭经营,所产生的欠薪,因为属全体家庭成员的共同债务,肖某的妻子和女儿自然也就不得推卸责任。其次,已经提起诉讼的,可以申请追加肖某的妻子和女儿为被告参加诉讼。因为《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七十三条已经规定,当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请追加被告,法院经审查认为理由成立的,应追加被告并中止诉讼,等待继承人表明是否参加诉讼。如果被继承人生前拥有合法财产且已由继承人继承的,则可以判令继承人在继承遗产范围内承担偿还责任。再次,已经经过法院判决的,可申请变更肖某的妻子和女儿为被执行人。因为《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二条明确规定:“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死亡的,以其遗产偿还债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四百七十五条也指出:“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死亡,其遗产继承人没有放弃继承的,人民法院可以裁定变更被执行人,由该继承人在遗产的范围内偿还债务。继承人放弃继承的,人民法院可以直接执行被执行人的遗产。”

吴律师

保险公司“高收保费,低额理赔”,车主有权说“不”

吴律师:

半年前,我为自己的一辆小车以68万元为保额,向一家保险公司投保了车辆损失险,并办理了不计免赔。由于保险公司既没有就相关内容以书面或者口头形式向我作出明确说明,也没有以足以引起我注意的文字、字体、符号或者其他明显标志作出提示,使得我未能注意到其所提供的格式合同中写有“出险时,按车辆实际价值计算赔偿”。前不久,我所投保的小车因坠崖而毁损后,保险公司却以出险时的实际价值只有27万元,且已协议在先为由,只愿意按27万元理赔。鉴于我投保的车辆损失保额与保险公司主张的“出险时的实际价值”相距甚远,我因而无法接受。请问:保险公司“高保低赔”的做法对吗?

读者:江中燕

江中燕读者:

保险公司的理由不能成立,即其无权“高保低赔”。

一方面,本案“高保低赔”内容对你没有法律约束力。《保险法》第十七条规定:“订立保险合同,采用保险人提供的格式条款的,保险人向投保人提供的投保单应当附格式条款,保险人应当向投保人说明合同的内容。对保险合同中免除保险人责任的条款,保险人在订立合同时应当在投保单、保险单或者其他保险凭证上作出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的提示,并对该条款的内容以书面或者口头形式向投保人作出明确说明;未作提示或者明确说明的,该条款不产生效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十一条也指出:“保险合同订立时,保险人在投保单或者保险单等其他保险凭证上,对保险合同中免除保险人责任的条款,以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的文字、字体、符号或者其他明显标志作出提示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其履行了保险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提示义务。”正因为你投保时,保险公司既没有对格式合同中的“高保低赔”内容以书面或者口头形式向你作出明确说明,也没有以足以引起你注意的文字、字体、符号或者其他明显标志作出提示,决定虽然曾经签订协议在先,但保险公司同样不能将此作为低赔的依据。另一方面,保险公司的做法显失公平。保险公司在签订合同时,“高价”确定保额、收取相应的保险费,却将保险责任限定在“保险车辆实际价值”之下,明显是对两者之间的巨大差额,只收取保费而不承担保险责任,如此“高保低赔”,无疑属于免除自身主要责任、大大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即显失公平。而《合同法》第五十四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当事人对此类内容有权请求撤销。

吴律师

事业单位项目支出明细 篇4

会计差错更正与纳税调整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工作, 两者各自遵循的依据不同,不能将纳税调整与会计差错更正合二为一,如果将两种不同性质的工作混为一谈,则不符合申报表的逻辑结构和项目口径要求,同时还可能会影响到某些扣除项目的计算基数。因此,在填报纳税申报表及其附表之前,应当检查和核实会计处理,确保会计处理的真实、正确和完整。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取数、分析调整和填报工作。年度纳税申报要求,所有的纳税调整项目都需要通过附表三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反映,并将纳税调整项目分为收入类、扣除类、资产类、准备金、房地产企业预售收入计算的预计利润、特别纳税调整应税所得及其他七类。其中,收入类调整项目包括18项,在此,只就收入类调整项目中“视同销售收入”、“未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的收入”和“不征税收入”等项目的调整作一些分析。

一、视同销售收入

视同销售收入,是指纳税人会计上不作为销售核算, 但按照税收规定视同销售确认的应税收入。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及将货物、财产、劳务用于捐赠、偿债、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或者利润分配等用途的,应当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但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处置资产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 828号)的规定,将资产转移至境外及将资产用于市场推广或销售、用于交际应酬、用于职工奖励或福利、用于股息分配、用于对外捐赠等移送他人而改变资产所有权属的资产处置,应按规定视同销售确定收入。移送他人而改变资产所有权属资产处置属于企业自制的资产,应按企业同类资产同期对外销售价格确定销售收入;属于外购的资产,可按购入时的价格确定销售收入。

依上述规定,视同销售可分为两部分:非货币性交易视同销售收入及货物、财产、劳务视同销售收入。视同销售,由于会计上不作为销售收入,因此纳税调整时直接调增视同销售收入金额。

1. 非货币性交易视同销售收入。《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并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不具有商业实质或交换涉及资产的公允价值均不能可靠计量的,应当按照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确认损益。只有当换出资产和换入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或其现值两者之间的差额较大时,才能表明交易的发生使企业经济状况发生了明显改变时,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因而具有商业实质。

因此,非货币性交易视同销售收入调增金额应当为 “不具有商业实质或交换涉及资产的公允价值均不能可靠计量”情形下会计未作销售处理的非货币性交易。在“不具有商业实质”情形下,换出资产仍按税收规定以其公允价值作为收入;在“交换涉及资产的公允价值均不能可靠计量”情形下,也应当合理地确认收入金额,依据《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规定,如果存在“不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收取或者支付价款、费用,而减少其应纳税的收入或者所得额的,税务机关有权进行合理调整。”

2. 货物、财产、劳务视同销售收入。《企业会计准则 ——应用指南》对职工薪酬会计处理明确规定:企业以其自产产品作为非货币性福利发放给职工的,应当根据受益对象,按照该产品的公允价值,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同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的规定,采用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 非现金资产是作为销售处理的。其他不属于上述范围的职工奖励或福利、偿债所用货物、财产、劳务,会计上没有规定作销售处理,应当调增视同销售收入。将货物、财产、 劳务用于捐赠、赞助、集资、广告、样品、交际应酬、利润分配等用途,会计上也没有规定按销售收入核算,按税法规定应当调增视同销售收入。

这里还有两点需要注意:1视同销售的资产包括来源于自产和外购的资产,据税法规定,企业处置外购资产,“可按”购入时的价格确定销售收入。在运用这条规定时,应当考虑时间、市场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处置时其“价格”是否公允,是否可作为确定销售收入的金额。2移至境外的资产无论所有权转移与否,均视同销售。

二、未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的收入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均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均不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本条例和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

会计准则和税法都规定权责发生制是一项基本的原则,在收入确认的时间方面一般不存在差异。然而税收与会计的目的不同,在某些业务和事项方面,税收基于纳税人支付税款能力角度考虑则没有运用权责发生制,比如, 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入等几类,税法规定按合同约定收款日期确认收入,这要比权责发生制更接近于纳税人支付税款能力的形成。这几类收入,就是 “未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的收入”,即:纳税人会计上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收入,但按照税法规定不按照权责发生制确认收入,应当进行纳税调整。当然,也应注意到,如果税收上按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确认的收入恰好与会计上按权责发生制确认的收入处于同一年度,就没有产生差异,不调整;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法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79号)的规定,“如果交易合同或协议中规定租赁期限跨年度,且租金提前一次性支付的”,出租人可“在租赁期内, 分期均匀计入相关年度收入”,这种情况下税收确认与会计处理也没有差异,不调整。

三、不征税收入

《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不征税收入包括:各级人民政府对纳入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的财政拨款;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企业取得的,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专项用途并经国务院批准的财政性资金。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财税[2011]70号)规定,企业从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及其他部门取得的应计入收入总额的财政性资金,凡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可以作为不征税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从收入总额中减除:企业能够提供规定资金专项用途的资金拨付文件;财政部门或其他拨付资金的政府部门对该资金有专门的资金管理办法或具体管理要求;企业对该资金以及以该资金发生的支出单独进行核算。该通知还规定:不征税收入处理后,在5年(60个月)内未发生支出且未缴回财政部门或其他拨付资金的政府部门的部分,应计入取得该资金第六年的应税收入总额。

企业取得的不征税收入,会计上按《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进行会计处理。当会计确认为递延收益时,不进行纳税调整,当递延收益转回或摊销时则作纳税调减;如果取得时会计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也应作纳税调减。不征税收入,如果在5年(60个月) 内未发生支出且未缴回财政部门或其他拨付资金的政府部门的部分,在取得该资金第六年会计将这部分作为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的,则不调整。

还必须注意的是,如果企业取得的是企业政策性搬迁补偿收入,则应当执行《企业政策性搬迁所得税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40号)。该办法规定:政策性搬迁过程中涉及的搬迁收入、搬迁支出、搬迁资产税务处理、搬迁所得等所得税征收管理事项,单独进行税务管理和核算;企业的搬迁收入,包括搬迁过程中从本企业以外(包括政府或其他单位)取得的搬迁补偿收入,以及本企业搬迁资产处置收入等;企业的搬迁支出,包括搬迁费用支出以及由于搬迁所发生的企业资产处置支出;企业在搬迁期间发生的搬迁收入和搬迁支出,可以暂不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而在完成搬迁的年度,对搬迁收入和支出进行汇总清算,将搬迁所得计入当年度企业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纳税;企业搬迁收入扣除搬迁支出后为负数的,应为搬迁损失,搬迁损失可在搬迁完成年度,一次性作为损失进行扣除或自搬迁完成年度起分3个年度,均匀在税前扣除;搬迁完成年度,纳税人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时,应同时报送企业政策性搬迁清算损益表及相关材料。

根据这些规定,对企业政策性搬迁补偿收入及有关项目需要注意两个不同期间的填报。1在搬迁期间的年度纳税申报,取得的搬迁补偿收入当会计确认为递延收益时,不进行纳税调整,当递延收益转回或摊销时则应当作纳税调减;如果取得时会计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也应当作纳税调减。另外,搬迁资产处置收入在收入类“其他”项目中调减;与搬迁收入相对应的搬迁支出在扣除类相关项目中调增。2搬迁完成年度的纳税申报,对搬迁收入和支出进行汇总,搬迁收入扣除搬迁支出后的余额,即为搬迁所得。搬迁所得为正数,则在收入类 “其他”项目中调增;搬迁所得为负数即搬迁损失,则应当在扣除类调整项目“其他”项目中调减。

四、结束语

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纳税申报,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具备系统和扎实的会计与税收专业功底,需要不断关注和学习新的政策。这里,只是就纳税申报表附表三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收入类调整项目中“视同销售收入”、“未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的收入”和“不征税收入”几个项目调整作了一些基本的分析。 其实,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及其附表的每一张表、 每一个项目,都反映着极其丰富的经济含义,都遵循既定的规则,同时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勾稽关系。因此,分析、 调整、填报纳税申报表及其附表时,一般不能简单、孤立地处理某一项目,需要注意表与表之间、项目与项目之间的逻辑联系,以防止发生重复和遗漏等错误。

参考文献

谢国珍.企业所得税收入确认问题解析[J].财会月刊,2009(23).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处置资产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28号,2008-10-09.

事业单位支出管理探讨 篇5

第一, 事业支出。

事业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开展各项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所发生的支出。事业支出是事业单位支出的主要内容, 也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它是考核事业成果和资金使用效益的依据。事业单位应根据财政补助收入、财政专户返还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等情况统筹安排事业支出, 其中, 财政补助收入、财政专户返还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和其他收入等只能用于事业支出, 不得用于经营活动支出。

第二, 经营支出。

经营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发生的支出, 包括人员支出、日常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固定资产购建和大修理支出等, 各项经营支出的内容比照事业支出。

第三, 专款支出。

专款支出是指事业单位使用财政部门、上级单位或其他单位拨入的指定项目或用途并需单独报账的专项资金所发生的支出。事业单位拨给所属单位需要单独报账的专项资金以及事业单位使用不需要单独报账的资金所发生的支出, 均不属于专款支出。事业单位的专款支出主要有科研课题经费、挖潜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用指定用途的支出。

第四, 基本建设支出。

基本建设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列入基本建设计划, 用国家基本建设资金或自筹资金安排的固定资产新建、扩建和改建形成的支出。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开展业务活动及其他活动的实际需要, 实行内部成本核算办法。事业单位支出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规定的开支范围及开支标准。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没有统一规定的, 由事业单位规定, 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

2 事业单位的支出管理

第一, 根据事业单位经济实力统筹安排各项支出。

事业单位支出预算是财政部门、主管部门根据事业特点、事业发展计划、收支状况以及国家财政政策和财力核定的, 体现了事业单位的发展重点和规模。应坚持“量入为出、自求平衡”的要求, 严格按照批准的支出预算执行, 根据预算确定的支出项目、内容分别制定人员经费、公务费、业务费等的开支标准, 统筹安排各项支出。

第二, 以经济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实行经济核算是加强支出管理、降低劳动消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有效手段。事业单位开展业务活动, 虽然是以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为宗旨, 但在其运作过程中, 要耗费社会资源。因此, 应树立成本费用意识和投入产出意识, 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 注重经济效益, 建立经济核算制度, 做到少投入、多产出。

第三, 科学界定事业单位支出范围。

如实反映事业发展规模和支出水平, 事业支出与经营支出的界限, 在支出核算和管理上最容易发生混淆;而事业单位中存在着经营性支出在事业支出中列支、经营支出与事业支出界限不清的现象, 不能准确反映事业规模和经营成果。因此, 应当正确界定事业支出的范围, 严格划清事业支出与经营支出的界限, 凡是直接用于经营活动的费用, 应当直接在经营支出中反映;已在事业支出中统一垫支的各项费用, 应如数归还;难以划清的费用, 应当按照规定比例合理分摊, 在经营支出中列支, 冲减事业支出。

第四, 按照专款专用的要求加强专项资金支出管理。

事业单位从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取得的有指定项目和用途并且要求单独核算的专项资金, 应当按照要求专款专用, 单独核算, 并定期向财政部门或者主管部门报送专项资金使用情况。项目完成后, 应当报送专项资金支出决算表和资金使用效果的文字报告, 接受财政部门或者主管部门的检查和验收。

3 事业单位的经营支出管理

事业单位经营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 开展非独立的核算经营活动时发生的各项支出, 以及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结转已销产品或劳务成果的实际成本。事业单位为了核算和监督单位的经营支出情况以及经营活动取得的成果, 应设置“经营支出”账户。该账户借方反映支出增加数, 贷方反映支出收回数, 期末借方余额反映单位当年经营支出累计数。事业单位所有非独立核算的经营活动发生的全部支出, 都应纳入经营支出核算反映, 且经营支出与经营收入要配比。经营支出要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规定的事业支出“款”、“项”、“目”级科目进行明细分类核算。“经营支出”科目一般应按以下项目进行明细核算: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助学金、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和其他费用等。经营业务种类繁多的单位, 应按经营业务的主要类别设置二级科目。事业单位发生各项经营支出时, 借记“经营支出”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现金”等科目。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在结转已销产品或劳务成果的实际成本时, 按实际成本, 借记“经营支出”科目, 贷记“产成品”科目。期末结账时, 应将“经营支出”科目的余额全数转入“经营结余”科目, 结转后, “经营支出”科目无余额。

进行事业单位经营性管理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正确归集实际发生的费用。

为了正确反映事业单位经营支出的实际情况, 在经营活动中, 应当正确归集实际发生的各项费用数, 直接用于经营活动消耗的材料、工资等费用, 应当按照实际发生数直接计入经营支出。对在事业支出中统一开支而又难以划清的费用, 应当按照规定的比例合理分摊。对经营活动占用单位的房屋、设备等固定资产, 应当参照企业的折旧制度提取修购基金, 所提取的修购基金应当集中用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维修和购置。

第二, 实行经营支出与收入配比。

事业单位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充分利用单位现有的资源, 向社会提供有偿服务或产品, 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公共事业的发展。为了全面真实反映事业单位生产经营过程的效率和收益情况, 应实行经营支出与经营收入相配比的原则, 在正确归结经营支出费用的基础上, 将经营支出与同期经营收入对应核算, 以反映事业单位经营收益的真实情况。

第三, 进行成本核算以提高经济效益。

事业单位开展经营活动, 是以获得经济收益来补充公共事业发展所需资金。为此, 在开展经营活动中, 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应当通过成本核算,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努力改善经营管理, 降低费用消耗, 以尽可能少的消耗获得尽可能多的经济成果, 提高经济效益。

摘要:事业单位的支出管理, 要根据经济实力统筹安排各项事业支出, 以经济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科学界定事业支出范围, 按照专款专用的要求加强专项资金支出管理。进行事业单位经营性管理要正确归集实际发生的费用、实行经营支出与收入配比、进行成本核算以提高经济效益。

关键词:事业单位,支出,管理

参考文献

浅析事业单位预算支出绩效评价 篇6

我国于2014年1月1日起实行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试行) 》, 该规范对于事业单位的内控体系进行了全面地规范, 其中也对作为内控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预算做了详细地规定和改革要求。近年来, 我国的事业单位对于内控的部门预算支出也进行了逐步的改进和完善, 各事业单位要着手建立起一套自己的完善的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对于单位的预算管理的过程进行有力地考核和评估。

二、我国事业单位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的现状及问题

(一) 事业单位预算编制不科学, 绩效评价的意识淡薄

由于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机制还不尽完善, 尤其在部门预算编制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在编制预算中, 预算指标不够合理。人员数量是预算支出规模的重要因素, 而部分事业单位由于历史原因出现了不少吃空饷人员, 从而导致了事业单位预算支出中有很大一部分用来养“闲人”了。这样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事业单位的运营效率以及预算支出的效用。此外, 由于受传统经营模式的影响, 大部分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和相关职员的预算意识较弱, 针对预算支出的绩效评价意识更是淡薄, 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事业单位的良性发展和运营效益。

(二) 事业单位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的法律和制度不健全, 权责不明确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 我国也在不断推广预算支出的绩效评价体系的学习和建设。一些先进的预算绩效评价系统已经在我国大型的企业中得到了推广, 但是在我国事业单位中还处于起步阶段, 特别在法律和制度规章方面还没有为事业单位构建完善的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提供保障。另外, 事业单位预算支出的绩效评价工作没有专门的主管部门, 也没有明确各相关部门间的权利与责任分配, 使得绩效评价的工作难以开展, 且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信息交流也不够通畅, 各自为政, 事后各自推诿责任, 最终导致了事业单位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名存实亡。

(三) 事业单位项目预算支出较随意, 控制机制不完善

由于缺乏明确的管理部门的约束, 使得事业单位的预算支出比较随意, 在新预算法出台之前, 预算外支出甚至比预算内的数目更多, 超预算支出的现象严重存在于各事业单位中。尤其对于事业单位规模较大的项目, 在预算支出中各种违规操作现象屡禁不止, 甚至有些项目预算支出都没有相关责任人的签字就进行了支出, 这样的问题会对事业单位的正常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由于事业单位预算支出较随意, 也加大了单位对预算的控制难度, 使得事业单位的控制工作敷衍了事且不进行及时的制度调整更新。最后, 对预算的控制机制只能是以失败告终。

(四) 事业单位预算支出的绩效评价在方法、标准等方面做得不到位

目前, 我国事业单位对于预算支出的绩效评价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 对于预算工作的执行效果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效益评估, 最终造成了事业单位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一方面, 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工作主要是对项目专项预算资金的使用进行绩效评价, 缺乏系统、统一的, 从不同层面和支出属性进行全面评估的绩效评价系统。另一方面, 当下事业单位对预算支出的绩效评价的标准是, 只要项目预算支出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就予以审批核准, 忽视了更重要的预算支出中的效益性和经济性评估, 没有实现对单位预算支出过程的综合绩效评价。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事业单位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一) 事业单位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的原则

我国事业单位在构建科学合理的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过程中, 首先要确立该体系的评价原则。事业单位要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绩效评价来确保预算支出的科学性和真实性, 实现经费在使用中的合规性、高效性和安全性, 坚持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 在创收的前提下也要兼顾外部效应的最大化。

(二) 事业单位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的指标和标准

国内外一些大型机构已经将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体系进行了更细化的层次分类, 所以我国事业单位也可以相应地进行借鉴, 对事业单位的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的层级进行细化, 进而形成层次明确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 该指标主要用于对事业单位预算支出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和有效性的评价, 并尽量避免预算超支状况的出现。

2.经济绩效评价指标, 该指标是用于对于整体经济和公共财政水平提升中的绩效评价, 是对预算支出的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和可持续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全面地经济绩效评价。

3.公共绩效评价指标, 该指标主要是对事业单位预算支出的公共外部性效益的评估, 公共外部性指标包括教育、文化、科技、生态环境和社会公平等大众指标。

4.特性绩效评价指标, 该指标是针对事业单位不同特性的部门进行的预算支出绩效评价, 根据不同职能部门的不同的工作范畴进行有针对性的绩效评价, 制定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体系。

(三) 事业单位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的方法

事业单位若要进行预算支出的绩效评价, 就要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内部的绩效预算的评价方法体系。

1.机会成本评价法, 该指标主要用来评估事业单位预算支出资金的有效性, 即预算支出资金创造的经济效益要高于私人部门同样数量资金创造的经济效益, 或者说事业单位的预算支出资金创造的收益大于其面临的机会成本。因为只有这样, 事业单位的预算支出在宏观层面才是有效率的资源配置。

2.成本—效益评价法, 这种绩效评价方法是运用最广泛的, 该方法是针对事业单位不同的预算支出项目和规划来分别进行成本和效益的评估, 最后要得出各个项目或规划的成本—效益的分析报表, 并根据这些报表对不同的预算支出项目和规划进行比较, 根据项目或规划的边际收益高于边际成本的多少来选择那个差距最大的项目, 即为最优的投资项目或规划。另外, 这种方法还对事业单位预算支出项目或规划中的间接成本和间接收益进行了评估, 从而能准确的把控事业单位项目预算支出的经济效益和利润。

3.最低费用评价法, 该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是针对那些成本容易计算但其效益难以估算的预算支出项目, 在尽量减少项目费用的情况下进行的绩效评价。例如, 对于国防的预算支出, 在预算支出核算中其成本费用可以很容易地计算出来, 但是其经济效益的核算却显得十分困难, 因为这种涉及到公共外部性的预算支出项目, 其收益是无形的, 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字。

4.经济指标评价法, 该方法是利用具体的市场经济中指标 (如, 工业生产成本和利润率、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企业利税率等经济指标) 来对事业单位的预算支出进行绩效评价, 它可以从宏微观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来全面地评估单位预算支出的经济效益。

四、结语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经营模式越来越多元化, 其自身的预算支出规模也在逐年增大。只有建立起一套科学的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才能对事业单位的预算资金的使用进行准确的评估, 最终使事业单位实现平稳发展和实现自身的战略发展目标。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公共财政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事业单位也急需在此背景下开展有序的预算支出改革。并且, 对此改革还要结合当前的先进方法和技术进行预算支出的绩效评价, 然而, 目前绩效预算这个概念在事业单位中还没有被得到了解。因此, 笔者将针对当下事业单位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来进一步探讨如何构建一套科学完善的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关键词:事业单位,预算支出,绩效评价

参考文献

[1]常红.事业单位如何加强全面预算控制和支出绩效评价[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3, (22) .

上一篇: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_试卷答案下一篇:湖北民族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