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流行病学试题库

2025-01-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临床流行病学试题库(精选7篇)

临床流行病学试题库 篇1

1 临床资料

1.1 性别与年龄结构统计

烧伤科1981~2007年间共收治电烧伤 (包括电弧伤) 737例。男性639例, 占烧伤总数的86.7%。女性98例, 占13.3%。年龄在16岁以下, 163例。17~30岁病例, 295例。31~60岁病例, 272例。60岁以上, 7例。分别占电烧伤的22.1%、40%、36.9%及0.95%。年龄最大者79岁, 最小者3岁。

1.2 病员职业分类

工人377例, 农民204例, 其它人员156例, 分别占电烧伤总数的51.2%, 27.7%, 及其21.2%。其中专业电工人员308例, 占41.8%。

1.3 电烧伤原因及电压等级分布统计

大致分为2类, 即生活伤和工作伤。其中工作中致伤460例, 占总数62.4%。生活伤277例, 占37.6%。高压电 (380以上) 电烧伤434例, 占58.9%, 低压电烧伤303例, 占41.1%。

1.4 电烧伤面积及深度统计 (表1, 2)

其中3度烧伤, 需要手术639例, 占86.7%。非手术98例, 占13.3%。

1.5 电烧伤部位比例统计

1.6 电烧伤死亡率及截肢率统计 (表4)

死亡病历10例, 占总数1.36%。截肢 (指, 趾) 病历184例, 占24.96%。死亡原因中, 仍以感染为首要。

2 讨论

2.1 从统计资料看

我科电烧伤病人的发病率占同期收治烧伤病人的7.8%。较首届全国电烧伤报道的6.56%, 高出1.24个百分点。其中电烧伤病人性别及年龄组分布有着明显的差异。男性发病率明显局于女性。二者之比为6.5∶1。年龄分布情况看, 青壮年病人占3/4。其特点, 与从事电职业及年龄相吻合。16岁以下电烧伤少儿占22.1%, 这二者比例也相当高, 与这一年龄组的少儿好动, 对各种事物有新奇感及看护人粗心大意有关[1]。

2.2 从职业情况来看

大部分电烧伤病人是从事一线劳动生产的工人, 农民。其中从事电专业的人员也不在少数。

2.3 从致伤电压及受伤原因采看

大于380V电压等级的触电多见于专业电工, 常因违章操作, 技术不熟练, 管理不善, 误送电引起。生活中则以低压电烧伤为主。随着家电的发展和普及, 这类伤时有发生。少儿电烧伤以生活伤为主。但也有高压电烧伤。如登攀高压电线塔, 上房掏鸟等等。家长及社会应加强对这方面的教育和关心。少儿电烧伤是可以避免的。

2.4 从致伤面积和深度来看, 电烧伤面积和深度有以下特点

(1) 受伤面积以小为主, 通常部位较局限[2]。10%以下电烧伤占主要地位。大部分为低压电所致。大面积电烧伤, 往往为引燃衣物引起的搬性热烧伤。 (2) 电烧伤常以深度伤为主。类及肌肉, 神经, 血管, 及骨组织。手术修复难度大, 致残率高。仅有一小部分病例为浅度烧伤, 可以通过换药愈合。

2.5 从致伤部位来看

以四肢部位居多, 占电烧伤83.17%。其中上胶触电较为普遍。又以手烧伤为主。其次为下肢, 常成为电流的出口。头、面、躯干电烧伤比例不大。但损伤程度可及中枢神经或合并内脏损伤, 治疗和覆菠伤口都有困难。

2.6 从电烧伤死亡率及截肢 (指, 趾) 率来看

死亡病例10例, 占据1.36%。较全国平均死亡率3.11%。下降了近2个百分点。主要死因, 以感染为主[3]。其次肾衰问题也不可忽视。因为电烧伤后往往伴有大量肌肉坏死, 肌红蛋白及坏死组织的吸收, 对肾功能影响很大。本组184例发生肢体组织不可逆损伤, 不得不采取了截肢手术。少数病人虽经积极治疗, 侥幸保存了肢体, 但终因合并有神经, 血管, 肌键及骨损伤, 遗留有功能障碍, 修复与重建难度大。故致残率高。

近些年来, 随着电烧伤治疗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对电烧伤的特殊性及合并症的重视, 使电烧伤病人的生存率明显提高。虽然引起电烧伤的原因很多, 但最主要的原因仍是缺乏安全用电知识, 事故防范措施落实不够, 加强安全用电知识的教育, 普及安全用电知识及触电后的急救知识, 拒绝伪劣电器产品, 设备的使用, 是减少事故发生率, 降低电烧伤死亡率及致残率的关键。在这方面, 应引起全社会, 特别是质检部门的重视。

参考文献

[1]盛志勇, 郭振荣.危重烧伤治疗与康复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259~269.

[2]许伟石.现代烧伤治疗[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154~176.

临床流行病学试题库 篇2

【关键词】口腔颌面损伤流行病学特点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005-02

口腔颌面部暴露在人体表面,容易受到损伤,其位于呼吸道上端,损伤时组织肿胀、移位、血凝块等可导致呼吸道阻塞,而口腔消化道入口,损伤后咀嚼、语言等功能受到影响,并且破坏患者容貌,给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均带来一定的影响[1]。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24例口腔颌面损伤患者,总结口腔颌面损伤的流行病学特点,为预防和治疗该病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4年10月收治的口腔颌面损伤患者124例,所有病历资料完整,骨折患者保留有影像学资料,其中男98例,女25例,男、女患者比例为3.92:1,年龄4个月-71岁,平均(33.5±17.1)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开口、咬合受限和颜面畸形等。

1.2 方法

收集我院收治的口腔颌面损伤病例,统计患者年龄、性别、致伤原因、损伤部位及特点、损伤机制、损伤情况及合并傷情况等,并对所得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

1.3 观察指标

观察所有患者性别、年龄、损伤原因、损伤部位、损伤情况及合并伤情况。

2 结果

2.1 124例口腔颌面部损伤患者中,小于6岁15例(12.1%),6-11岁4例(3.2%),12-17岁12例(9.7%),18-24岁29例(20.2%),25-39岁44例(31.5%),40-59岁16例(12.9%),大于60岁4例(3.2%)。

2.2 124例口腔颌面损伤原因依次为交通伤、跌落/摔伤、斗殴、钝器/撞击伤、锐器/切割伤、运动伤、医疗并发症等,前三位致伤原因分别为交通伤72例(58.1%)、跌落/摔伤22例(17.7%)、斗殴17例(13.7%)。

2.3 124例患者损伤原因以交通伤、跌落/摔伤为主,18-39岁患者中斗殴所致口腔颌面损伤在18-24岁、25-39岁患者中分别占17.2%、13.6%,具体见表1。

2.4 124例口腔颌面损伤患者中致伤部位依次为颌部27.4%、多部位21.0%、颧部15.3%、唇部11.3%、颏部7.3%、髁突6.5%、口腔6.5%。

2.5 124例患者中前3位损伤类型依次为骨折、挫裂伤、贯通伤,所占比例分别为64.5%、25.0%、4.0%,具体见表2。

2.6 124例口腔颌面损伤患者中有25例(20.2%)合并全身损伤,其中颅脑损伤9例(36.0%),眼部损伤8例(32.0%),四肢损伤5例(20.0%),具体见表3。

3 讨论

口腔颌面损伤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疾病,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虽然损伤程度不易对患者生命造成直接、严重的威胁,但常造成咀嚼、语言功能障碍以及容貌的破坏,易产生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2]。

对我院收治的口腔颌面损伤病例进行分析发现,口腔颌面损伤多发生于18-39岁人群,该年龄段的患者多进行体力劳动和户外活动,生活环境较为复杂,面临的意外危险因素较多,容易发生交通事故、跌落、摔伤等,且此年龄段的人群容易冲动,常因矛盾、口角等进行斗殴,发生口腔颌面损伤[3]。口腔颌面损伤的致伤原因主要为交通伤、跌落/摔伤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日益发达,城市高楼林立,且一些人交通规则、安全防范意识较弱,交通事故、意外跌落等事件频发,常发生口腔颌面损伤[4]。因位置的关系,颌部、多部位、颧部最容易发生损伤,且颌面部解剖结构特殊,加之交通事故为致伤的主要原因,损伤主要为骨折和挫裂伤。严重的口腔颌面损伤常伴机体其它部位损伤,如眼、耳、鼻、颅脑等,颅脑、眼睛是面部的组成部分,且较为脆弱,口腔颌面损伤时很容易直接或间接损伤颅脑和眼睛,另一方面,机体发生意外时,四肢会本能的保护或支撑身体,易发生骨折、软组织挤压伤[5]。口腔颌面损伤多数是可避免的,通过研究其流行病学特点,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措施和防范意识,避免口腔颌面损伤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肖胜俊,夏卓华. 191例口腔颌面部损伤的临床分析[J].安徽医药,2009,13(3):285-286.

[2]邱晓峰. 246例口腔颌面部损伤分析[J].吉林医学,2010,31(12):1675-1676.

[3]鄢兰元,郑维银,张建设等.口腔颌面部外伤536例临床分析[J].西南军医,2013,15(2):149-150.

[4]王璐,斯琴,赵诚.呼和浩特地区颌面部骨折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10,24(2):142-145.

临床流行病学试题库 篇3

一、名词解释(40分,共10个名词,每个4分。将英文翻译成中文,然后用中文进行解释)

1.cross sectional study 2.screening 3.RR 4.sampling survey 5.window period 6.maternal mortality rate 7.infection of reservoir(注:另外3个已不记得)

二、选择题(30分,15个单选题,15个多选题;每题1分)

(注:选择题考察对流行病原理方法的认识理解。单选不是太难,但多选题比较难。)

三、简答题(15分,共3个大题,每题5分)

1.考察对病例对照设计原理的理解。(给出一个错误的病例对照例子,让找出错误。)

2.考察对发病率和患病率影响因素的理解。

3.考察实验流行病学设立对照组的问题。

四、论述题(15分)

考察疾病监测与横断面研究、队列研究的关系。

2007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统计学考博试题

一、选择题(20分,共10个,每题2分)

二、填空题(10分,共5个题,每题2分)

(注:选择题和填空题考察的非常的基础,很容易得满分)

三、简答题(20分)

1.研究某降压药的降压效果,试验组口服此降压药,对照组不服用,已知年龄是混杂因素,请问该作何种设计?(5分)

2.已知P(-1.69<=Z<=0.45)=0.6281,请问P(-1.69

3.考察统计量和概率P值的概念和关系(5分)

4.已知2份同质等量的样品,经2个不同实验室检测,其检验的样品的标准差不同,问哪个实验室精确?为什么?(5分)

四、计算题(50分)

1.已知有20粒沙子,其中12粒是红色,8粒是绿色。现在闭着眼睛从中抽取6粒,然后将其放回。问有几种方法可以抽到4粒红色的沙子?(10分)

2.关于两总体均数差值的可信区间计算。(15分)

3.关于RxC列联表计算。(10分)

临床流行病学试题库 篇4

A.二硫化碳

B.二氧化碳

C.硫化氢

D.一氧化碳

E.氮氧化物

【答案】D

2.在夏季施用有机磷农药时,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视力模糊等症状,在急诊室进行处理时,首选措施是

A.使用阿托品

B.使用解磷定

C.吸氧

D.人工呼吸

E.输液

【答案】A

3.对已经脱尘作业的工人,还应定期作何种处理

A.体内排尘处理

B.服用治疗矽肺药物

C.脱敏治疗

D.定期体检,以尽早发现异常

E.不需任何处理

【答案】D

4.CO中毒患者其皮肤和黏膜可呈

A.暗红色

B.鲜红色

C.樱桃红色

D.苍白色

E.青紫色

【答案】C

5.与振动病发病率高低有密切关系的振动参数是

A.频率

B.操作方式

C.接触振动的时间

D.工作体位

E.工作环境的气温

【答案】A

6.在影响毒物对机体作用的因素中,哪一种状况和条件是错误的A.接触毒性大的毒物,就一定会中毒

B.挥发性毒物,吸入中毒危险大

C.接触一定剂量的毒物,可能会中毒

D.毒物浓度与作用时间是中毒的必须条件

E.个体感受性是中毒难易的重要条件

【答案】A

7.女性,23岁,织布厂挡车工两年。近2个月来,感觉耳鸣,听力下降。听力测定发现听阈提高16dB(两耳)。下班后十几个小时听力才可恢复。此种现象称之为

A.听觉适应

B.听觉疲劳

C.听力损伤

D.噪声性耳聋

E.永久性听阈位移

【答案】B

8.某纺织女工,30岁,接触棉尘6年,近几个月,每逢厂休息日后第一天上班日的下班前有胸部紧束感、气急、咳嗽、发热症状,该工人所患疾病可能是

A.感冒

B.支气管炎

C.棉尘病

D.变态反应性肺泡炎

E.肺结核

【答案】C

9.从预防有机磷农药中毒角度,判断下列哪一种做法是错误的A.施药时使用浸酸液纱布口罩,防止吸入中毒

B.施药时穿长袖衣、长裤、使用塑料围裙、鞋套、鞋盖等及防护口罩

C.配药和检修施药工具时戴胶皮手套

D.污染的工作服用碱液浸泡后用清水洗净

E.施药前用肥皂涂抹皮肤,减少药剂经皮吸收

【答案】A

10.我国《尘肺病诊断标准》适用于以下尘肺

A.矽肺

B.水泥尘肺

C.铝尘肺

D.电焊工尘肺

E.以上所有

【答案】E

11.下列物质中,已确定有致癌作用的物质是

A.有机磷农药

B.一氧化碳

C.铬

D.铅

E.汞

【答案】C

12.属于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烟碱样症状的是

A.瞳孔缩小

B.语言障碍

C.支气管痉挛

D.肌束震颤

E.多汗、流涎

【答案】D

13.高温作业工人的胃肠道疾病应归类于

A.职业病

B.法定职业病

C.职业性多发病

D.职业性疾患

E.职业特征

【答案】C

14.属于一级预防的措施是

A.早期检测病损

B.对已患病者作出正确诊断

C.患者及时脱离接触有害因素

D.防止病情恶化和发生并发症

E.以无毒物质代替有毒物质

【答案】E

15.三期尘肺中,“Ⅲ”的X线诊断标准是

A.有密集度3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超过四个肺区

B.在二期尘肺的基础上,出现小阴影聚集

C.有大阴影出现,其长径不小于2cm,宽径不小于1cm

D.有密集度2 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达到四个肺区

E.多个大阴影面积的总和超过右上肺区面积

【答案】C

16.热痉挛的主要发病机制是

A.体内钠、钾过量丢失

B.体温调节功能发生障碍

C.外周血管扩张和大量失水

D.排汗功能疲劳和衰竭

E.机体温度感受器失能

【答案】A

17.静态人体测量是测量人体

A.安静状态时的尺寸

B.睡眠状态下的尺寸

C.安静状态下人体尺寸及重量

D.静态站立时的尺寸

E.各部分的固定尺寸

【答案】E

18.消除粉尘危害的根本途径是

A.密闭、抽风

B.湿式作业

C.抽风、除尘

D.个人防护

E.改革工艺过程、革新生产设备

【答案】E

19.下列哪项因素与个体对毒物的敏感性有关

A.剂量、浓度和作用时间

B.毒物本身理化特性

C.毒物的联合作用

D.人体遗传特性

E.酶的特性

【答案】D

20.影响气态毒物经呼吸道吸收的因素。

A.毒物在空气中的浓度

B.劳动强度

C.肺通气量

D.肺血流量

E.以上都是

【答案】E

21.1986年国家发布2并实施的尘肺X线诊断标准适用于以下尘肺。

A.矽肺

B.石棉肺

C.炭黑尘肺

D.铝尘肺

E.以上所有

【答案】E

22.职业病属于。

A.工伤

B.职业性疾患

C.职业性健康影响

D.健康效应

E.职业中毒

【答案】B

23.有机磷农药致机体中毒的主要机制是。

A.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

B.引起神经功能紊乱

C.抑制心血管功能,兴奋平滑肌

D.引起乙酰胆碱的大量释放

E.以上都是

【答案】A

24.声级计A声级的设计是根据。

A.模拟人耳对100方的等响曲线

B.模拟人耳对70方的等响曲线

C.模拟人耳对40方的等响曲线

D.模拟人耳对1000Hz标准音等响曲线

E.模拟人耳对40dB纯音的响应曲线

【答案】C

25.在工农业生产中常见的单纯窒息性气体有。

A.氮气

B.甲烷

C.CO2

D.水蒸气

E.以上都是

临床流行病学试题库 篇5

分析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医院确诊手足口病604例的临床特征。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手足口确诊病例患者的年龄、性别、主要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604例手足口病例发病年龄最小为3月,最大为29岁,主要集中在1~3岁(占53.15%),平均1.68岁,发病时间为4~11月,集中发病在5~8月(占86.09%),男性352例,女性252例,发热、皮疹为主要临床特征,604例病例均治愈。结论手足口病例主要在春末、夏秋季流行,以≤3岁年龄组病例数最高,愈后均良好。

内蒙古第四医院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救治中心,于2009-04/11集中收治手足口临床确诊病例604例,对所有病例资料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9-04/11共收治手足口病患者604例。其中男性352例,女性252例,年龄最小的患儿3个月,最大年龄29岁,平均年龄1.68岁。

1.2 研究方法 手足口病诊断标准依据卫生部2008-05-03发布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1],604例患者均为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临床诊断标准: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对所有收集病例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记录其流行特征。2 结果

2.1 流行特征

2.1.1人群分布 散居儿童357例,占发病总人数59.11%;幼托儿童224例,占发病总人数37.09%;学生20例,占3.31%;其他3例,占0.49%。

2.1.2 地区分布604例病例多来自呼和浩特市旗县区,其中新城区193例(31.95%)、玉泉区75例(12.42%)、回民区102例(16.89%)、赛罕区136例(22.52%)、市辖旗县共40例(6.62%)、其他盟市病例共58例(9.60%)

2.1.3 年龄分布 其中不足1周岁者38例占发病总人数的6.29%;1岁至3岁者321例,占53.15%;3岁至7岁者220例,占36.42%;7岁至14岁者19例,占3.15%;大于14岁者6例,占0.99%(其中>20岁者4例)。患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至7岁,其中1~3岁居多构成比为53.15%。

2.1.4性别分布 男性患病352例,构成比58.28%;女性患病252例,构成比41.72%。性别患病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105,p>0.05)。

2.1.5 时间分布

604例手足口病例患病时间主要集中在5~8月份,共发病例520例,构成比为86.09%,见图1。

2.2 临床资料 604例手足口病患者出疹前有发热者532例,占88.08%。皮疹形态为粟粒状红色丘疹和疱疹共存,红色丘疹相对较多。疱疹周围有红晕,疱疹稍高出皮面,极个别明显高出皮面,类似水痘。就诊时手足口均有皮疹者521例占86.26%。部分病例只有手口皮疹、臀部皮疹、腹部大腿内侧皮疹、口腔咽部充血滤泡;观察后,出现典型手足口病表现。5例重症病例合并有脑炎、脑膜炎、心肌炎等并发症。604例病例均获治愈。讨论

该组手足口病例主要在春末、夏秋季流行,以≤3岁年龄组发病最高与相关报道一致[1],因此≤3岁人群是防治的重点人群。职业分布中以散居儿童居多与国内多篇报道相近[2~4],可能与这部分儿童所在的看护环境接触范围广、手卫生意识差、消毒措施不到位、看护人员健康知识缺乏等有关。手足口患儿中男孩经常与小朋友玩耍的比例显著高于女孩[5],这与手足口病疫情情况相符[6]。故做好看护人群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适时对看护环境进行有效消毒对控制手足口疫情起着重要作用。

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是CA16和EV71,但EV71引起症状较重[7],且常易引起严重并发症, EV71已逐渐成为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8],感染全年均可发生,多发于4~8月份,潜伏期2~7d,病例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9~10],隐性感染和不典型的轻型病例多,该组病例与上述规律基本一致。重复感染可能由不同菌株亚型引起,亦可能是不同时间流行的EV71基因转换[11]。因此加强病原种类鉴定检测并以此分类管理治疗对指导临床诊治极为重要。

临床流行病学试题库 篇6

关键词:输入性疟疾,流行病学,临床,分析

近年来随着出国劳务人员日益增多, 相当一部分是前往非洲等疟疾高发地区, 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呈上升趋势。2010年11月至2011年10月我院共收治14例输入性疟疾患者, 现将他们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探讨其特征, 有利于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早诊断和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为在我院住院确认为疟疾的病例, 均为男性, 为赴非洲务工回国人员, 在疫区生活2~18个月, 未到过国内疟疾高发地区。年龄20~49岁, 平均39.5±8.9岁。住院时间3~16d, 平均 (9.9±3.7) d。

1.2 诊断标准

按卫生部发布的《疟疾诊断标准》WS259-2006进行诊断, 有流行病学史加上不典型临床症状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是有流行病学史加上有临床症状或抗疟治疗有效者;确诊病例是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加上病原学检查阳性[1]。

1.3 方法

对14例输入性疟疾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分析

14例均为中、青年男性, 系到非洲的出国劳务人员, 全部病例均有疾病流行区居住史、蚊虫叮咬史, 无输血史。疟疾感染的地点分别来自安哥拉 (11例) 、尼日利亚 (1例) 、赤道几内亚 (1例) 、加蓬 (1例) 。8例患者在国外居住期间有1到多次的发热病史并拟疟疾给以抗疟药物治疗。

2.2 临床表现

14例均为确诊病例, 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畏寒寒战、头痛、肌肉酸痛, 伴随体征:贫血6例, 脾大4例, 黄疸6例, 意识障碍2例。有5例重症疟疾, 2例有脑型疟, 1例有黑尿热, 1例超高热, 1例肝功能严重障碍, 1例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

2.3 实验室检查

14例中有8例末梢血厚血涂片找到疟原虫。血常规检查:6例贫血患者血红蛋白60~90g/L 2例, >90g/L 4例;血小板减少7例, 60~80×109/L 2例, 15~60×109/L 2例, <15×109/L 3例, 最少的1例为8×109/L。肝功能有8例异常, 丙氨酸转移酶轻度升高 (正常值上限的2倍左右) , 总胆红素34.2~85.4mmol/L 3例, 85.5~171.1mmol/L 2例, >171.1mmol/L 1例 (高达433.6mmol/L) 。

2.4治疗措施及预后

参照卫生部“疟疾防治技术方案”选择抗疟药物, 4例口服双氢青蒿素哌喹片 (总剂量8片) , 1例口服复方青蒿素片 (总剂量4片) , 9例使用青蒿琥酯注射剂静脉注射 (连续7d, 总剂量480mg) 。在病原治疗的同时, 给以积极的对症处理包括维持水电平衡、物理降温、保护肝肾功能、合并感染者抗感染治疗、脑型疟给以脱水等治疗, 2例重症疟疾行血液净化治疗。除1例重症疟疾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自动出院外, 余13例均在短期内 (1~2周) 治愈出院。

3 讨论

疟疾是迄今为止全世界最严重的热带虫媒传染病之一, 也是WHO规定的国际间检测传染病之一[2]。非洲是疟疾的主要流行区 (占全球的59%) , 近年来随着赴非洲务工人员的增加, 本地输入性疟疾病例明显增加。输入性病例的发现、诊断、治疗和管理问题已成为新出现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本调查结果显示, 输入性疟疾患者均为男性中、青年, 有9例患者在安哥拉感染疟疾。这是因为非洲大部分地区疟疾几乎终年流行, 而安哥拉更是疟疾多发区, 根安哥拉疾控署提供的消息, 2008年安哥拉全国疟疾发病人数占人口的1/3 (其中重症患者20万) [3]。中、青年男性人群出国劳务人员多,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更容易接触病原体从而感染疟疾。此外非洲是恶性疟疫区, 恶性疟不存在复发问题, 但如果治疗不能完全清除血液中的疟原虫, 容易发生复燃[4], 本文观察到有8例在非洲期间即有疟疾发病情况而回国后出现复燃。

输入性疟疾患者临床表现特点: (1) 症状较重且复杂, 肝功能损害和血小板减少常见, 重者可出现肝功能衰竭、血小板减少可至10×109/L以下; (2) 重症疟疾比例高, 可出现脑型疟、超高热、黑尿热、多器官功能障碍等, 病情凶险。血小板减少的机制:恶性疟原虫大量释放入血, 阻塞微小血管, 血液循环受阻, 诱导血液促凝物质释放, 血小板聚集, 血栓形成。出现重症疟疾相关表现的可能原因: (1) 被原虫寄生的红细胞通过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上的多种受体结合, 导致大量寄生与非寄生红细胞在局部滞留, 进而导致血液循环受阻, 毛细血管大面积阻塞; (2) 机体对滞留在毛细血管部位的虫体发生免疫应答反应, TNF和INF等在局部分泌增加, 局部炎症反应加剧, 进而发生血管壁受损及渗透增加[5]。

尽管输入性疟疾有危重病症出现, 但只要及时识别、积极抗疟与对症处理, 是可以减少因由并发症而引起的死亡。本文13例患者经治后在短期内获得治愈。病原治疗是根本措施, 按《抗疟药物使用原则和用药方案》使用抗疟药物治疗效果明显, 及时诊断和合理治疗并发症是治疗重症疟疾的关键。对临床医师, 如果遇有在非洲工作史的患者, 回国后出现畏寒、发热症状, 并有肝损害、血小板减少等表现者, 应考虑输入性疟疾, 并高度警惕重症病例的发生, 及时诊断、抗疟及对症治疗。

参考文献

[1]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疟疾防治手册[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卫生部.全国疟疾监测方案[M].北京:卫生部, 2005.

[3]杨峻山, 李晓春, 徐建华, 等.输入性恶性疟疾20例临床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0, 10 (3) :334-335.

[4]张山鹰.输入性疟疾的诊断、治疗、存在问题及对策[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07, 13 (3) :95-96.

临床流行病学试题库 篇7

【摘要】目的 探讨流行性腮腺炎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方法 分析本院近年来收治的30例流行性腮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护理方法,分析其护理效果。结果 30例患者经治疗及护理后,均痊愈出院。结论 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病人的观察及护理有利于预后。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 临床观察 护理

流行性腮腺炎,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也可见于成人。本病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该病毒主要侵犯腮腺,也可侵犯各种腺组织、神经系统及肝、腎、心脏、关节等几乎所有的器官[1]。除腮腺肿痛外,还可引起脑膜脑炎、睾丸炎、胰腺炎、卵巢炎等症状。本院近年来收治流行性腮腺炎患者30例,对其进行了常规药物治疗及良好的护理,取得效果满意,现将临床资料总结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我院于2011 年8月-2013 年8月确诊收治的流行性腮腺炎患者30例的临床病例(均符《传染病学》第6 版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性20例,女性10 例,年龄10-18岁,平均年龄14.5岁。其中轻型28例,合并睾丸炎者2 例。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行退热、抗病毒、抗细菌感染、补液营养支持治疗。合并睾丸炎者予以抗生素、干扰素治疗。

2.结果

30例患者经相应治疗及护理后,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为12天。住院期间无严重副反应发生。

3.护理

3.1 隔离 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呼吸道的传染病,也是一种广泛流传的疾病,在学校等一些公共场所有较高的传染性。研究表明了流行性腮腺炎可以通过飞沫进行传播,目前主要是多发于冬季以及春季。腮腺炎患者住院期间应该与健康患者进行隔离,防止疾病在健康患者中传染,患者家属尽量戴口罩,每日给与病区内紫外线照射消毒。护理人员在操作时应严格执行隔离制度,保证无菌原则,预防疾病在病区内传播。

3.2 心理护理 由于腮腺炎患者发病较为急性,又需要隔离治疗, 腮腺肿痛、高热等不适症状, 如合并其他并发症等问题较多,。此外患者年龄较小,病人及家属又缺乏该病相关知识, 所以病人及家属易产生焦虑及恐惧情绪。因此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向病人及家属讲解隔离治疗的重要性及该病相关知识;经常巡视患者的病房,医护人员应该多讲解对该类疾病隔离治疗的重要性,增强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使其掌握在检查过程中的护理的目的,缓解患者对疾病的焦虑程度,加大积极主动配合治疗的力度,早日恢复健康的身体。

3.3 常规护理 患者保持口腔的清洁。腮腺的肿痛,会影响患者的吞咽,口腔内部残留的食物容易导致细菌的繁殖,在对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应该采用漱口水进行漱口。做好饮食护理,给予患者富含有营养、容易消化的半流质食品[2]。避免给予酸性、辛辣以及过硬而干燥的食物,减少因服用上述食物而导致患者唾液分泌的增多,腺体肿痛加剧。保证患者的休息时间,防止过度疲劳,发热并伴有并发症的患者卧床时间应该延长,鼓励患者多多的饮水,加快汗液的蒸发及散热[3]。实时对患者的体温进行测量,发热的早期给予患者病毒唑或者是板蓝根进行抗病毒的治疗。防止伴有其他脏器的损害,若临床表现明显,应该给予积极的处理治疗。

3.4 并发症睾丸炎护理 本组30例患者中,合并睾丸炎的患者2例,临床表现为睾丸红肿、疼痛,站立行走的过程中坠痛明显,小便过程中疼痛程度加重。护理过程中嘱咐患者要多进行卧床休息,采用棉垫托住肿大的阴囊,对局部采用50%的硫酸镁纱布进行湿敷。经过精心的护理后,肿胀症状消失。

4.小结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腮腺非化脓性肿痛为特征,偶见无腮腺肿大,大多有发热、咀嚼受限,也可伴有其他器官的炎症或同时有多器官受累。故应提高对这一多发病的观察与护理。流行腮腺炎的并发症类型虽多,但并发症出现之前各有其临床特点,故应密切观察病情以求对并发症早发现、早治疗,降低并发症对机体的损害,并发症一旦发生,要针对不同症状进行护理,配合临床药物治疗, 加强基础护理和并发症护理, 做好心理护理, 引导病人和家属正确认识疾病, 消除紧张情绪, 取得积极配合, 有效地促进了病人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彭文伟.传染病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81-82.

[2] 柏海兰.流行性腮腺炎的观察与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2012,5( 7B) : 154-156.

上一篇:费用催缴通知书下一篇:突出的英文简历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