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期末测试题(精选13篇)
一、判断题:
()
1、修建盘山公路是为了车辆行驶上山更省力。()
2、当力作用在轴上时,轮轴也同样可以省力。
()
3、把薄的材料用不同的方式折叠或弯曲,可以提高材料的承受力。
()
4、造房子时我们只要把房子造的美观就可以了,用不着考虑成本的问题。()
5、动物爸爸大多都比动物妈妈“漂亮”。()
6、鸭嘴兽是爬行动物。
()
7、我在妈妈的“肚子”里暂住了10个月。()
8、我们应该珍爱生命,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
9、石油是最重要的工业燃料,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汽油是汽车、飞机的“粮食”。()
10、矿物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11、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
()
13、睡眠不足会使人的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情绪波动。()
14、睡眠可以消除大脑的疲劳、恢复脑的功能。
()
15、眼、耳、鼻、舌是人体重要的感觉器官,皮肤不是人体的感觉器官。
二、选择题:
1、能够帮助人们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的工具装置,都可以称为()。①机械②工具③机器
8、螺丝钉和葡萄酒开都属于()的应用。①轮轴②斜面③杠杆
2、钟表属于传动装置中的()。①链条传动②齿轮传动③液压传动
3、桥梁的承重力跟桥梁的()有关。①材料②形状③美观程度
4、在自然条件下,大多数动物的新个体都是通过()产生的。①雌性动物②雄性动物③雌雄结合
5、下列植物中,可以用根繁殖的是()。①马铃薯②水仙③胡萝卜
6、下列动物中,属于胎生动物的是()①猴子②丹顶鹤③天鹅
7、()一层一层的薄片,像书本里一页一页的纸张。①萤石②白云母③硫磺
8、当地球表面的岩石被深埋于地下时,往往会在高温和高压下发生变化,由这种方式形成的岩石叫()。①变质岩②沉积岩③岩浆岩
9、由泥、砂、岩石碎屑沉积形成的岩石叫()。①岩浆岩②沉积岩③变质岩
10、我们熟悉的大理石是一种()。①岩浆岩②沉积岩③变质岩
11、我们大脑的软硬程度与()差不多。①面包②豆腐③西瓜
12、大脑的表面凸凹不同,和()的表面相似。①花生②杏仁③核桃仁
13、()是低级的神经中枢,人体内的一些低级反射活动均由它控制。①皮肤②脊髓③大脑
14、()是由脑和脊髓发出的,分布于人的全身。①皮肤②感觉器官③神经
三、画一画:
1、请你画图表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既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不费力杠杆
2、分别画一个定滑轮和动滑轮,说说它们的作用。
四、拓展与应用:
1、各举两例说明哪些动物是卵生的,哪些动物是胎生的?
解释学作为一门西方显学, 在20 世纪80 年代才被引入中国,它是一门关于理解和解释的学科,其关注的核心是文本的诠释, 这与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文本解读有着一致的指向。 从一定意义上说,解释学的中心问题是“ 理解”,以原文的意义、作者的心境、读者的解读这三者的关系为主线, 就意义问题研究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区分“ 说和听”“ 写和读”两种模式,辨析理解原文意义和读者自我理解的关系[1]。 本文拟从解释学的视角阐述教师在进行教材文本解读时的技术路径。
一、 对话文本,触摸文字背后的丰富信息
为了理解文本,一个人必须进入与文本的对话,向它提问,并让自己接受它的提问,从而探知表面言辞背后的意思[2]。
1.初次阅读后感知到的整体信息
文本阅读过程中有一个部分是宏观理解阅读,即对文章整体形式与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 我们把前者称为文章的结构性阅读, 后者称为文章的信息性阅读。 绝大多数读者拿到一篇文章的第一次阅读都是以文章的信息性阅读为主, 这种阅读侧重于文章重点信息的把握。 教师解读文本教材也往往是从这一步开始,首先了解文本“ 写了什么”。
以《 水》 为例,教师初读后就可以知道文章主要写了:“ 我”出生在北方一个缺水的村子,全村老小在雨中洗澡很痛快, 母亲用一勺水给兄弟四人冲凉,“ 我们”很舒服。 这些是最浅表的阅读感知。
2.局部语言文字传递的零碎信息
西方解释学主要代表人物伽达默尔提醒我们:“ 我们试图要理解的是符号所指的东西 ———意思或思想。 ”“ 话语不能仅仅被理解为指向某个确定意义的符号;相反,一个人必须学会倾听除了它们之外它们所带来的一切。 ”[3]文本是内在思想的外化表现形式,它是作者的思想和接受者( 读者) 的中介。 再次面对文本,教师要做的是对文章潜在信息进行推论。 而要理解这些,则要放慢阅读的脚步,细细揣摩文字传递的信息。
( 1) 平常表达传递的信息。 文本中某些司空见惯的表达很容易被读者忽略, 而在这些看似平常的表达背后其实有着作者的隐藏信息。 如《 水》 的第一自然段, 几个带数量词的短语就值得咀嚼:“ 十公里之外”———路太远了;“ 一处很小的泉眼”———泉太小了;“ 一个小时”———人太多了;“ 挑上一担”———水太少了……教师解读教材文本时, 就需要提炼出文字背后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 2) 陌生表达传递的信息。 解释是对陌生意义的理解和翻译, 所以当文本中出现一些基于作者独特体验的文字表达时,就需要教师敏锐地发现,并用学生熟悉的言语范式去表述, 帮助学生理解一个陌生意义所表达的东西。 如《 水》 中有一句比喻句:“ 我们四兄弟,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从小到大,排在了母亲跟前。 ”把人比作“ 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这样的比喻对学生来说新鲜而有趣。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体会这样的比喻写出了什么, 继而让学生把“ 狗尾巴草”替换成“ 白杨树”“ 仙人掌”,辨析是否合适,从而真正感受到作者的比喻形象而贴切,既符合人物生活的环境, 又写出了四兄弟因为严重缺水蔫头耷脑、没精打采的样子。
3.整合文本后获得的全面信息
德国语文学家、 哲学家弗里德里希·阿斯特提出, 每一个人的心灵的表达都必须要求根据它的整个上下文( 及它所从属的整体) 来理解[2]。 当然,不同的哲学家对于“ 整体”这个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对于教师教材解读这一行为来说, 完整的教材文本必定是一个“ 整体”。 教师在经历了初读时的整体感知,再读时的细细咀嚼之后,需要再一次回归文本整体,进行深入的文章结构性阅读, 关注文章整体信息的组织与建构———篇章布局、写作意图、表现手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 怎么写的”,“ 为什么这样写”。
上文提到《 水》 的第一自然段中的数量词各有其隐藏信息, 教师解读教材时需要将这些零碎信息整合,得出“ 生活在极度缺水地方的人们太苦了”,这才是作者想通过第一自然段传递给读者的完整感受。把这一段放在全文这个整体中来看, 又可以发现作者写缺水之苦仅用了短短一个自然段, 却用很大的篇幅在写“ 雨水洗澡”“ 勺水冲凉”带给大家的“ 痛快、舒服”,这是一种以“ 乐”衬“ 苦”的写作手法。 第一自然段写村民远道挑水像电影中的远镜头, 文中母亲腰间挂着的钥匙又像一个特写镜头, 最后“ 勺水冲凉”时的舒服则是用慢镜头一样的语言详细描摹的,统观全文就会发现, 强烈的镜头感正是这篇文章的语言表达特色之一。
二、 对话作者,体察文本背后的写作心境
德国解释学家施莱尔马赫认为, 解释的最终目标是要进入语言背后的思想深处,“ 外在的” 言说必须通过联系作者“ 内在的”思想才能被理解[2]。 文本理解的过程就是体会、把握作者原意的过程。 教师在进行教材文本解读时要想实现理解的客观性、正确性,就必须和作者对话。
1.还原文本后捕捉的真实信息
教材文本呈现在师生面前时已经经过了编者的“ 手术”。 编者出于教材体系的需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接受能力,对原文进行了改编。 有些改编后的文章无法准确传达作者的写作思想,教师就需要在教材文本解读时将文本还原。
《 水》 这一文本在选编进教材时就经过了改编。原文第一自然段有这样的句子:“ 为了水, 邻里之间隔三差五地要闹出一些磨擦。 特别是到了夏秋断水的季节,村里的关系就更加紧张了。 ”编者将其改成了短短的一句:“ 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从阅读教学的角度看, 改编后的句子高度概括了原文的意思,可以作为文章的中心句,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强有力的抓手。 但是,原文的语句却更真实、具体地传递出了水对村民的重要, 更符合作者的行文风格。 再如,原文写大家雨中洗澡后,有这么两句:洗过澡后,大家碰了面,相互都会吃上一惊,一个人说:“ 啊呀,你怎么胖了? ”一个人说:“ 啊呀,你原来是这样白。 ”如此富有情趣的文字被编者删去了。《 水》 这篇文章有一个很重要的写作特色就是反衬, 用有水的“ 乐”反衬出缺水的“ 苦”,而原文中的这几句话正是大家“ 苦中作乐”的体现。 这样的文字基于作者的独特体验,是学生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来的。
教师在进行教材文本解读时需要揣摩编者的意图,也需要越过编者直接与作者对话,还原文本,直抵作者最真实的思想, 这样的理解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理解的客观性。
2.观照写作心境后得到的客观信息
施莱尔马赫认为, 理解和解释文本时要设身处地地体验作者在文本创作时的心境、情绪,将文本视作作者意识、生活的再现,努力去认识和构造作者的思想,避免误解。 因此,要合理解读教材文本,教师还需观照文本写作背景,走进作者的创作心境。
1967 年,《 水》 的作者马朝虎出生在浙江常山天马镇。 有些教师武断地认为浙江水资源丰富,作者文章里的描述不真实, 因为找不到能体现天马镇缺水严重的图片和文字, 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形象的感知,就找了我国别的干旱缺水地区的资料代替。这种做法说明教师在解读教材文本时只关注了有限的文字,而没有去观照作者写作时的心境,从而把体会“ 缺水之苦”当成了教学重点。 文本描写了三个场景———“ 远道挑水”“ 雨水洗澡”“ 勺水冲凉”, 这三个场景中直接体现缺水之苦的“ 远道挑水”花的笔墨是最少的, 后面两个场景则是越来越具体。 除了运用“ 以乐衬苦”这一写作手法外,作者在三个场景中扮演的角色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作者当时还是个孩子,“ 远道挑水”更多是大人的事,因此,他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用短短数语勾画了这一镜头。“ 雨水洗澡”时,作者也是狂欢队伍中的一员,体会真切,印象深刻。“ 勺水冲凉”时,作者成了主角,感受自然,而且更为丰富。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成年人,写的内容却是记忆中的童年生活,经过那么多年还能留存于记忆中的镜头经过一遍一遍的温习,特征会越来越放大、鲜明,苦的愈苦、乐的愈乐,正因如此,作者描写“ 勺水冲凉”时的文字也格外细腻、夸张。 综上所述,将品味作者基于独特感受的独特语言文字作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才更适宜。
观照作者写作时的心境, 教材文本解读才能更为客观,教学重点的确立也才能更准确。
三、 对话自己,获得超越文本的独特解读
1.理性对待前见,实现两种视域的融合
“ 前见”也叫“ 前理解”,海德格尔认为一切理解都是在一种先入为主的“ 前理解”基础上而存在的[4]。他同时提出:“ 解释者的前见只具有消极的价值,它们作为成见和主观性只能阻碍正确的解释。 ”这样的论断未免失之偏颇,与之相比,伽达默尔的说法则更为理性:前见并不都是错误的,我们要做的是两种视域的融合。 的确,既然“ 前见”不可避免,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让“ 前见”为正确进行文本解读助力。
如在读《 水》 这一文本之前,每一个阅读者由于自己身处的生活环境,对“ 严重缺水”这一概念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如果读者与作者有着相同的生活经历、生活体验,在读“ 远道挑水”这一场景时会联想到更为具体的细节,读到“ 雨水洗澡”“ 勺水冲凉”这两个场景时,更会引起共鸣,丰富其阅读感受。 这样的“ 前见”,可以使读者走进作者写作心境,从而正确、到位地理解文本。 如果读者从来没有过缺水的体验,形成理解上的障碍, 那么就要想办法在这两种不同的体验中搭建桥梁, 比如说通过图文了解“ 严重缺水”地区的生活状态,甚至可以利用两种不同体验的巨大反差,去观照作者心境,正确解读文本。 所以,教师在解读教材文本时要理性对待“ 前见”,努力将自己置身于作者所生存的环境中,走进作者内心,实现读者视阈和作者视阈的融合。
2.包容多元解读,尊重超越文本的体验
在解释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的奥古斯丁认为,我们的语言并不是我们内在思想的精确复制, 它们所表达的只是一个人要说的某一方面, 而不是内容的全部。 这提醒我们,不要将语言符号看成是最终的符号,它所展示的总是一个不完全的解释,它总期待更多要说的东西[2]。
文本解读不是单向还原作者写作意图的过程,而是读者和作者一起去生发文本意义的过程。 文本的意义不单是由作者赋予的, 而要有赖于读者的二次建构, 理解的过程就是一种创造性的重新表述和重构过程[5]。
《 水》 这一文本中, 有几处对母亲形象的刻画:“ 母亲轻轻一笑,从腰带上取下钥匙,打开了水窖。 ”“ 母亲锁上水窖, 笑着对我们说:‘ 你们真的饿坏了。 ’”有的教师把母亲看成了中国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代表,从母亲的两次“ 笑”中解读到了她面对艰苦环境淡定、乐观的生活态度。 正因为有着这样的母亲,所以“ 严重缺水”的日子给作者留下的仍是快乐的记忆多。 这样的解读就很有道理,我们应该尊重读者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的阅读体验。
需要指出的是,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作者和读者的关系,读者要入乎其内,努力倾听作者的真意,同时也要出乎其外,有一个再创造的过程[5]。 但必须把握好其中的度,切不可为了追求所谓的个性化解读、 创造性解读而对文本进行过度解读,最终扭曲甚至违背了作者的本意。
教材文本解读是一个多向对话的过程, 教师在和文本、作者、自己对话的过程中,细腻触摸语言文字, 用心走近作者心境, 就能更好地探寻到文本的真意。
参考文献
[1]李润洲.教育解释学[EB/OL].http://www.doc88.com/p-9059006923567.html 2014.01.27/2015.06.02
[2]让·格朗丹.哲学解释学导论[M].何卫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H.-G.Gadamer,”Von der Wahrheit des Wortes”,载Jahresgabe der Martin-Heidegger-Gesellschaft(1988),p.17.
[4]鲁苓.解释学的路径——从海德格尔到德里达[J].外语学刊,2009(3):27-300.
1. 几场瑞雪后,春天的脚步已渐渐走向我们。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地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2. 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像朱自清一样满怀着对春天的深情写下了众多优美的诗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4课,品读两首古诗。(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用朱自清的散文《春》中的一组排比句导入,既是联系新知,又作为下面诗文整合的一个铺垫和引子,含蓄地揭示了诗文。
二、 学习《游园不值》
1. 借助图画,理解词义
(1) 出示与诗文相关的图画,引导观察: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2) 图中之人就是宋代诗人叶绍翁,他曾在西湖一带长期隐居,这是他在一天雨过天晴之后去拜访友人,写下的千古名篇。(指名读题)相机理解“不值”。
(3) 诗人在这次未遇到主人的游园过程中看到了什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4)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5) 诗句中有些字比较难懂,我们可以借助图来弄明白。看看图,你知道了哪些词的意思?
① “苍苔”见过吗?在图中找到苍苔。苍苔生长在潮湿的地方,春雨过后就会从地面长出来。
② 屐,(指图)木底鞋。
柴扉:柴门,用柴和树枝编成的一扇门。
【设计意图】古诗词义的理解比较枯燥,教师利用画面,既降低了学生理解词义的难度,也避免了教师琐碎的讲解。
(6) 诗中的“怜”是什么意思呢?记得曾经学过的“可怜九月初三夜”诗句吗?那里的“怜”指什么?两个“怜”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7) 师小结:理解诗文词义的方法很多,看来利用插图、联系旧知都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2. 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1) 读一读前两句诗,你知道诗题“游园不值”的原因吗?用上“因为……所以……”句式回答。
(2) 诗人此时此刻是什么样的心境?诗人游园心切,可久扣柴扉而不开,该是多么扫兴啊!带着这样的心境读一读前两句诗。
(3) 诗人是乘兴而来,现在要败兴而归了吗?教师引读后两句诗,读后提问:诗人此时心情怎样?
(4) 诗人看到什么而欣喜?仅仅是这一枝红杏让诗人欣喜?再读后两句诗。
(5) 诗的语言是凝练的,要想走进诗中,我们还得学会想象,想象诗外画,诗外音,诗外情。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试想推开这扇柴扉,诗人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设计意图】教师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句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展开想象,于是学生的思维便闪烁着灵动的光辉。一番再造想象让学生步入诗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并生发出热爱春天的美好情感。
3. 赏读古诗,深悟诗情
(1) 园中的景美不胜收,岂是这一堵矮墙能关得住的呀!诗人顿时豁然开朗,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让我们把这样的情感融入朗读中吧!
(2) (多媒体展现美好春光)面对园中美景,现在你就是叶绍翁,谁愿意来吟诵一下这首诗?
【设计意图】在学生反复吟诵诗句,情感有了较深的积淀后,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情感体验,为学生搭建朗读的展示平台,让他们换位赏读,学生兴趣盎然,整首诗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三、 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1. 引入诗题,看图知大意
(1) 这课还有一首杨万里的诗——《宿新市徐公店》,在这首诗里,诗人又写了什么样的春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呢?齐读诗题,相机理解“宿”“徐公店”。
(2) 指名读诗,其他同学想一想,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3) 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呢?看看图,再读读诗文,能不能从中受到启发,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篱落()的小径()的树
()的蝴蝶()的菜花()的儿童
(5)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把握诗文的主要内容:诗人杨万里住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里,那一天,他吃过午饭,走出客房,漫步来到徐公店的门外,他看到……
【设计意图】诗句的感情必须以正确的字词理解为基础。教师应摒弃独白,辅以画面,从诗中找景物,再与图对应,能使学生快速地把握诗的主旨,领略诗中的风光。
2. 启发想象,吟诵入境
(1) 诗文最后一句是“飞入菜花无处寻”,为什么不说“飞入菜花看不清”呢?“清”比“寻”读起来似乎更顺口,为什么诗人要用“寻”呢?(点出了孩童追黄蝶的欢快场景,使静止的画面动起来了)
(2) “无处寻”留给我们更广阔的想象空间,透过这三个字,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字以外的镜头:你仔细看,能看到黄蝶停歇、飞舞,儿童追跑捕蝶的情景;你仔细听,能听到儿童追蝶时的欢叫声、叹息声。展开想象,把这些内容说给同桌听。
(3) 这景、这人,俨然成了一幅意趣盎然的图画,我们一起来吟诵这首诗。
【设计意图】入诗境、悟诗情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在比较、想象中强调情感的激发,让学生与诗人的情、诗句的境形成共鸣。以诗为媒介开展听说训练,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又深化了诗的意境,使诗境丰满,境入人心。
四、 总结赏析,拓展积累
1. 今天我们学的两首古诗都是写春天的,虽然角度不同,景致不同,但都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春之美,让我们再次吟诵这两首诗。
2. 春色是诗人笔下生生不息的主题,来读读这些诗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
【设计意图】课内外整合,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理念。通过诵读既可以调动学生头脑中优美诗文的储备,又强化了语言的积累、应用。
2.炎帝以发明农耕技术而著称。据说,炎帝部落是我国最早进入农耕的部落,炎帝也被尊奉为农业的创始者,人们称炎帝为“神农氏”。
3.据考古发现,早在七八千年前,我国北方就有了粟的种植,南方也有了稻的种植。我国是最早种植粟和稻的国家之一。
4.中国是世界上培育出农作物最多的国家。
5.农谚: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立夏三天遍地锄。 瑞雪兆丰年。 冬天麦盖三层被, 来年枕着馒头睡。
6.《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7.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人们用吃粽子、赛龙舟的方式纪念屈原。屈原生活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是楚国人。
8. 二三千年前,我国已有了棉花种植,人们已经学会(驾牛犁地)和(耙地);(七八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已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9.中国的服饰史是一个内容及其丰富的文化宝库,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和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变迁,体现出社会的进步及人们对美的向往。
10.在古代,中国是唯一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日本的和服受我国的(唐服)的影响。两千多年前,我国的丝绸就有了纱、素、帛、绫、罗、绡等十多个品种。精美的丝绸通过“丝绸之路”大量传入西方。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西方人一直把我国成为“赛里丝”国,意思是产丝之国。中国丝绸不仅是一种服装面料,同时也代表着中国古代的(文明 )和(服饰 )文化,为早期世界服装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1.远古的时候,生活在南方的人们常在树上搭窝,后人称之为“构木为巢”,想出这种办法的人叫做“有巢氏”。 生活在北方的人则在(地上挖穴,以避风寒)。
12.建筑是凝固的文化,它历经岁月的洗礼,静静地伫立在那里,体现着人们的智慧和创造。
13. 五、六百多年前,我国古代著名航海家(郑和)先后(七次)率船队下西洋,开辟了中国(陶瓷路)。八千多年前,中国就创造出最初的陶器。中国发明陶瓷的历史比欧洲早一千七百多年。CHINA是中国的英文名字,还有一个意思是“瓷器”。
14.紫砂壶是用江苏宜兴的紫砂泥烧制而成的。紫砂泥是一种含有多种(矿物质)的粘土,用它烧制的茶具,即使在夏天,抛出的插也能保持好几天不变质。
15.中国的瓷都是江西景德镇。陶都是江苏宜兴。中国的瓷器以神奇的(风采)、独特的(技法)、浓郁的民族韵味,享誉世界。
16.中国的文字最初是从图画演变而来的。传说,是仓颉造的字。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汉字是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它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17.在世界数千种语言中,汉语最简短。
18.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促进了造纸术的发展和推广。以后,中国的造纸术先后传入朝鲜、日本、阿拉伯国家和欧洲大陆。
19.北宋时期的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
20.我国的古代四大发明是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21、从年代上看,祖先的生活离我们很遥远,但是回望祖先走过的路,从(一件陶器)、(一粒稻谷)、我们可以去了解他们是怎样生活的。经过了解会发现,我们今天的生活,我们的(吃)、(穿)、(住)都与祖先有着扯不断的联系。
22、(吃穿住)是生活最基本的需要。我们的祖先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不断地(摸索、开拓),经过漫长的岁月,一步步从(野蛮)走向(文明)。
23、筷子使我们的祖先发明的,它具有挑、(拨、夹、拌)、扒等功能。现在,全世界有(15)亿以上的人在使用筷子。
24、(民以 食为天 )几千年来,中国人不仅学会了(种植)和(养殖)还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食文化)。
25、在漫长的生活、生产实践中,我们的祖先把一些(野生植物)培育成(农作物),把(野生动物)驯化成(家畜),创造了(农耕和饲养技术)。
A太阳的东升西落 B乌云的遮盖 C地球的自转、
2、月相的周期变化是(B)
A 一年 B 一个月 C一周
3、新月是指天空中出现(C)
A月牙 B满月 C不出现月亮
4、一天中影子最短是在(B )
A早晨 B中午 C傍晚
5、最早提出地球自转的科学家是(A)
A哥白尼 B托勒密 C牛顿
6、猫头鹰睡觉的时间是( A)
A早晨——下午 B中午——晚上 C傍晚——早上
7、北京故宫博物院保存的日晷属于(C)
A立晷 B地平日晷 C赤道日晷
8、蜗牛出来活动的时间大都是(C)
南漕小学李保中
小学五年级劳技期末试卷
班级: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60分)
1、编船篮采用的是挑压编织法中的最基本的()方法。编织中,把纵向排列和横向排列的编织条分别称为()和()。
2、“动物书签”运用()的方法进行编制。编小鹿采用的是()和()相结合的方法。
3、编制网袋主要运用()编织法。网状编织物一般以()和()的网格居多。
4、鞭炮结采用的是()编织法,而吉祥结采用的是()编织法。吉祥结的耳翼恰为()个,故又称为()。一般吉祥结在处理后有()“内耳”、()“外耳”。
5、固定小蒸架两底圈得铁丝要形成(),这样做出来的蒸架比较稳固。
6、尖嘴钳是一种运用()原理的典型工具之一。
7、在制作心锁环时,要注意心环形状的(),弯杆上的圆环要(),才能套进凸起处,横杆上的圆环要(),才能从空隙中穿过。
二、问答题。(40分)
1、下面的垃圾如何进行分类.请你用连线的方式给垃圾分类.(10分)
塑料
烂菜叶可再利用垃圾
包装纸箱
易拉罐
剩菜剩饭不可再利用垃圾
2、编小鹿的步骤是怎样的?小鹿的身体和颈子使用什么方法编制的?(18分)
1.学会根据人物特点选择典型事例;
2.学习通过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把人物写生动;
3.弄清征文启事的要点, 学会参加征文活动。
教学重难点:
通过典型事例反映人物特点, 通过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把人物写生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能”激趣, 引出话题
⒈师:同学们, 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能人”?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小能人”?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我身边的小能人”?
讨论交流时教师适时板书文题。
2. 师:我们身边有许多小能人, 比如, 数学学得好的, 英语说得棒的, 古诗背得多的, 体育、舞蹈、唱歌、电脑等方面有特长的。想一想, 你准备写谁, 他 (她) 哪个方面或哪些方面特别“能”。
学生交流时, 教师适时提醒学生:“他 (她) 哪个方面或哪些方面‘能’”。
(设计意图:“情动而辞发”, 紧扣文题,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小能人, 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打开学生的习作思路, 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二、以“能”设境, 学写具体
师:同学们一下子说了这么多小能人, 三言两语地介绍, 不熟悉的人能相信吗?对, 必须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下面请同学们回想回想, 你想介绍的小能人有哪些突出的方面?
全班同学交流, 在交流中锁定大家都十分熟悉的“小飞人” (此例视本班实际而定) 为例。
师:如果写咱们班的“小飞人”, 认为自己跑得快, 称得上“小飞人”的请站起来。同学们选一下谁算得上“小飞人”? (选定绝大部分学生赞同的一位) 你赞同××, 能举例说说选××的理由吗?你也赞同××, 能举不同的事例说明你选××的理由吗?××同学, 大家都赞同你, 你能讲述一件证明自己跑得快的事吗?
师:刚才这三位同学围绕“××跑得快”说了三件事, 如果让你选择其中的一件来写, 选择哪一件?为什么?
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选出“最能说明××同学跑得快”的事。
师:所以, 介绍小能人时, 应先多想几件有关的事, 再从中筛选最有说服力的一两件事来写。
(设计意图:以全班同学熟悉的“小飞人”提供选材, 从他人介绍的事例到本人讲述的事例, 引导学生围绕“最有说服力的”展开讨论, 结合具体情境, 分析、比较、判断, 将选择典型的技巧渗透到实践中, 为把各自的习作写具体、写生动打下基础。)
师:刚才大家选定的这件事, 虽然最能说明××跑得快, 但如果按现在所说的去写, 能让不熟悉××同学的人产生钦佩之情吗?怎样才能把××跑得快写活了, 让人产生钦佩之情呢?
众生: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 (教师适时板书这些词语)
师:噢, 这么多方法, 能结合刚才大家选定的最能说明××同学跑得快的事描述描述吗?
学生讲述时, 教师启发学生回想当事人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 (比如, 在学校体育运动会上, ××起跑时的神情、奔跑时的样子、冲刺时的动作、比赛后的心情、观众的反应等等) , 让××同学“飞”的形象逐渐清晰起来。
师:请同学们总结一下, 写身边的小能人应分几步?要注意些什么?
师:要想写活小能人, 我们应该围绕某方面特长, 选择最具代表性的事, 并注意回想当事人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 想清楚了才能写具体, 才能写活小能人, 不熟悉的人看了你的介绍才会心悦诚服。当然, 我们还要考虑习作的谋篇布局, 比如, 加一个合适的开头、结尾, 如果写某一方面的两件事, 或者根据两三个特长各写一件事, 还要注意写好过渡句。下面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 用智慧赞美赞美身边的小能人吧!
(设计意图:内容不具体仍是小学生习作的通病。结合全班同学熟悉的事例, 指导学生写具体的要领和方法, 既可以细微到某个词语的运用, 某个句子的梳理, 某个方面的渲染, 又可以宏观到整个片段框架的调整;既是个性的启发, 又是共性的指导。这里的指导不仅仅是技巧, 还可以拓展学生思路, 将学生的思维推向深层, 在师生交流碰撞中悟出写详细、写生动的方法, 这样, 刻画出来的小能人才会生动鲜明, 才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学生习作, 教师巡视, 及时给请求帮助的学生点拨辅导。同时, 注意发现并选定成功和失败两方面典型的习作, 准备在全班评讲。
(设计意图:除了请求个别辅导外, 教师不再作共性指导, 旨在不打断学生的思路, 不影响学生的表达欲望, 让学生自由习作, 一气呵成。)
三、围绕“能”字, 修改完善
师:老师发现大家写得都不错, 能从中选出最出色的一句与大家分享吗?
将巡视中选定的成功和失败两方面典型的习作在全班交流, 师生共同评点和修改。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刚才共同评点和修改的启示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同时, 教师着重指导以失败为典型在班级交流的那位同学的作文进行修改。)
师:请你 (指以失败为典型在班级交流的那位同学) 读一读修改稿。 (该生读完后) 与原来的习作相比, 你有什么收获, 同学们从中有何启发?
(设计意图:让学生交流“最出色的句子”, 让以失败为典型在班级交流的那位同学与大家交流修改稿, 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引导学生享受习作的快乐, 增强喜欢习作的情感和写好习作的自信心。利用典型习作, 随读随评, 随评随改, 点评贯穿在学生的整个习作过程中, 以点评的即时性、实用性、指导性引领学生习作和修改, 帮助学生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和独特感受, 实现个性化表达, 实现在改中悟方法、学方法、用方法, 让学生在习作实践中学会习作, 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提高习作能力。)
四、响应启事, 争做能人
师:同学们把身边的小能人写得这么好, 真能!要是能把习作发表出来就更能了。恰好《语文报》报社有相关的征文, 请默读。
出示征文启事
迎六一征文启事
为迎接六一国际儿童节, 本报社将举办“我身边的小能人”征文活动。具体要求如下:
1. 请你写一位身边的小能人 (可以是语文、数学、体育、艺术等学科成绩优异的同学, 也可以是电脑、制作、发明等方面的能手) 。题目自拟。
2. 来稿要文从字顺, 条理清楚, 特别要把小能人的典型事例写具体。
3. 参赛对象为三至六年级的同学。欢迎大家积极投稿。
4. 来稿请寄:0 3 0 0 2 4山西省太原市和平南路45号语文报社邮编:
5. 截稿日期:5月20日。
语文报社
2009年4月25日
师:读了这则征文启事, 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的?
师:课后请同学们将习作修改好, 誊写清楚, 积极投稿, 争做写文章的小能人。祝你们好运!
(设计意图:《语文报》是广大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儿童读物, 能在这份读物上发表习作是学生的心愿。借六一国际儿童节即将到来之际, 以征文启事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使学生乐于习作, 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1、直接写得数。(8分)
0.63×2=4.8÷0.6=1.7+3=4×9×0.25=
1.25×16=9.6÷32=2-0.09=8.5-0.24-1.76=
2、列竖式计算并验算。(8分)
2.04×8.5=4.692÷0.46=
4、计算下面各题,能简便计算的用简便方法计算。(18分)
7.4×9.8-14.513.4+5.62+17.6+4.38
6.73×4.8+5.2×6.738.4÷0.6+8.4÷0.4(9.6+1.48÷3.7)÷85.8÷[4×(1.34-0.14)]
5、列式计算下面各题。(6分)
①一个因数是2.8,积是19.6,另一个因数比0.57多多少?
②6.04比一个数的2倍少8.36,这个数是多少?
二、认真思考,准能填好。(18分)
1、在下面的括号内填上适当的数
1.02千米=()米7.8平方米=()平方米()平方分米
3100克=()千克()千克=5吨40千克
2、在下面的○内填上“>”、“<”、或“=”
12.3×0.75○12.30.56÷0.4○0.56
0.95○0.95×1.874.8×100○48÷0.013、按要求给后面算式添上括号:先除,再加,最后乘:0.8×1.2+12.9÷
34、根据237×29=6873,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结果:
2.37×29=23.7×2.9=2.37×290=68.73÷23.7=
5、学校有足球a个,排球比足球多5个,篮球的个数是排球的b倍。篮球有()个。
6、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分米,底是20厘米,高是()。
7、0.85÷0.2的商是4时,余数是()。
8、两个数相除,商是5.4。如果把被除数扩大10倍,除数缩小10倍,商是()。
9、一个两位小数,保留整数是6。这个小数原来最大是()。
三、仔细推敲,作出判断。(4分)
1、0.18×2.5÷0.18×2.5=1……………………………………………()
2、8.39÷2和8.39×0.5都表示8.39的一半。…………………………()
3、一个不等于0的数除以小数时,商一定大于被除数。……………()
4、甲>乙>丙,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1.76,则1.76<甲。……………()
四、反复比较,慎重选择。(4分)
1、2.396保留两位小数是()。
A:2.39B:2.4C:2.402、一瓶油连瓶重2.7千克,倒出一半后,连瓶重1.45千克,瓶里原来有()千克油。
A:2.3B:2.5C:2.63、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去掉后,比原数大39.6,这个小数是()。
A:3.96B:3.6C:4.44、看算式,发现规律,找出答案。
1、实验名称�探究杠杆的作用
我的猜想�假设或问题��杠杆又省力的作用。不变的条件�阻力不变�左边钩码数量不变� 改变的条件�左边刻度距离、每次钩码数。实验器材�铁架台、杠杆、细线、刻度尺、钩码。实验步骤�方法��
1、把实验器材安装好。
2、把重物挂在杠杆左侧�并固定在右侧不同位置上�挂上钩码�做三次�并记下每次距 离支点的距离。
3、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中�并分析其中的规律。
4、整理器材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现象�阻力不变�左边刻度距离越长用的钩码越少。实验结论�在阻力不变的情况下�用力点离支点越远就越省力。
2、实验名称�探究斜面坡度大小对小车拉力的影响
我的猜想�斜面坡度越大越费力�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提出假设�使用斜面可以省力。
不变的条件�保持不变的量有小车的重力、斜面的粗糙程度� 改变的条件�斜面的坡度。
实验器材�小车、木板、弹簧测力计、书本若干等
实验步骤�方法��
1、第一次垫 3本书�搭成斜面�用弹簧测力计拉着小车沿斜面匀速上升�并记
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2、第二次垫上 6 本书�搭成斜面�用弹簧测力计拉着小车沿斜面匀速上升�并记下弹 簧测力计的示数。
3、比较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实验现象�斜面坡度大时�拉力大�斜面坡度小�拉力小。
实验结论�使用斜面可以省力�斜面坡度越大越费力�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
3、实验名称�探究轮轴是否省力
我的猜想�假设或问题��轮越大省力�轮越小费力。提出假设�使用轮轴可以省力。
不变的条件�轴不变、钩码数量不变。改变的条件�轮的大小。
实验器材�大小不同的两个硬纸盘、小药盒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钩码若干、细线等。实验过程�
1、用弹簧测力计拉住圆纸盘的一端�静止不动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2、换用大些的圆纸盘后再测一次。
3、比较两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实验现象�轮大测力计读数多�轮大拉力大��轮小测力计读数小�轮小拉力小� 实验结论�使用轮轴能省力�在轴一定的情况下�轮越大越省力。/6
4、实验名称�探究滑轮的作用
我 的猜想 �假设 或问 题�� 定滑轮 不省 力�动 滑轮省 力。不 变的条
件�钩码数量不变。
改变的条件�定、动滑轮。
实验器材�滑轮 2个�钩码若干�弹簧测力计 1个�细线�铁架台等。
实验步骤�
1、组装一个定滑轮�挂上钩码�向下匀速拉细线的另一端�钩码就会上升�并记下弹
簧测力计的示数。
2、组装一个动滑轮�挂上钩码�用弹簧测力计匀速向上拉动�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
数。
实验现象�定滑轮向上拉�测力计读数大�动滑轮向下拉�测力计读数小。
实验结论�定滑轮不省力�可以改变用力方向�动滑轮省力�省一半力��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实验结论�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能改变方向�使用动滑轮不能改变方向�但能省力�使用滑轮
组既能改变方向�又能省力。
5、实验名称�哪种形状承受力更强
问题�把纸折成不同边的桶形�竖直放�比较它们的承受力会怎样� 猜想�假设或问题��圆桶形的承受力最强。
不变的条件�纸的大小厚薄、书的轻重大小相同�A4纸� 改变的条件�折叠的形状不同。
设计实验�保持不变的量�纸的规格、每一个重物的大小
改变的量�纸折成的形状
实验记录�
纸桶行状 三边形 四边形
预测 1本书 2本书
实际测试结果 2本书 3本书
2/6
六边形 圆桶形
3本书 4本书
4本书 5本书
实验步骤�
1、折形状�用 4张 A4纸分别折成不同形状的纸筒�纸筒的连接部分用双面胶粘起来。
2、把相同的书放到纸筒上面�记录各种纸筒能承受多少书不被压垮。
3、比较实验结果。
4、整理器材。实验现象�A4纸折叠的边数越多承载力越大。
实验结论�不同形状的纸筒承受力不同�在不同的柱形纸筒中�圆柱形纸筒承受力较好
6、搭建一座高塔
猜想�问题或假设��建高塔与上窄下宽、上轻下重有关。制作步骤�
1、画出设计草图。
2、选择制作材料和连接物�确定合适牢固的连接方法。
3、测量塔的高度和它的稳定性。
实验现象�高塔上窄下宽、上轻下重�漂亮结实。
实验结论�建高塔要做到上窄下宽、上轻下重才稳固结实。
7、搭建“瓜皮桥”
猜想�问题或假设��瓜皮桥搭建成拱形最结实。
步骤�
1、把西瓜�或其他瓜�纵向切成两半�再横向切开。
2、把瓜瓤吃掉�留下瓜皮�拱形��每块按 4�5厘米宽切下。
3、在每两个小块之间夹一片纸巾�然后摆成拱形。
4、在“瓜皮桥”上加重物�试一试它的承受能力。实验现象�拱形瓜皮桥漂亮。
实验结论�瓜皮桥结实是利用了拱形的原理。
8、实验名称�探究链条传动的特点�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
实验器材�两个大小不同的齿轮�可用胶带把瓦楞纸条固定在圆盖上自制�、链条圈�瓦楞纸条圈�
我的猜想�假设或问题��链条传动特点是齿轮转动的方向相同�速度不同� 实验步骤�
1、组装链条传动装置。
2、转动链条�观察两个齿轮转动的方向和圈数。
3、整理器材。
实验现象�齿轮转动的方向相同�速度不同。
实验结论�齿轮转动的方向相同�速度不同�大齿轮转动的速度比小齿轮慢。
8、实验名称�探究齿轮传动的特点�齿轮传动奥秘�
实验器材�齿轮组及支架�也可用胶带把瓦楞纸条固定在圆盖上自制两个大小不同的齿轮�。
3/6 我的猜想�假设或问题��齿轮转动的方向相反�速度不同。实验步骤�
1、组装齿轮传动装置。、转动一个齿轮。
3、观察齿轮转动的方向和圈数。
4、整理器材。
实验现象�齿轮转动方向相反�大齿轮转动的速度比小齿轮慢。
实验结论�齿轮转动的方向相反�速度不同�大齿轮转动的速度比小齿轮慢。
9、实验名称�搭建支架
我的猜想�假设或问题��三角形结构越多�支架越稳定
实验器材�吸管、透明胶带、剪刀、1块木块、若干盒钩码实验类型� 实验步骤�
1、设计支架图。
2、搭建支架。
3、整理器材。
实验现象�上窄下宽、支架稳定。
实验结论�三角形结构越多�支架越稳定。
10、实验名称�研究不同桥梁的承受力。
问题�拱形桥是不是最结实。
我的猜想�假设��拱形桥最结实。
不变的条件�纸的厚薄、大小相同�A4纸� 改变的条件�形状不同。
实验器材�A4纸 1张、小纸盒 1个、钩码若干。实验步骤�
1、桥梁设计。
2、用 1张 A4纸设计不同的桥梁。
3、.在不同桥梁上分别放钩码比较承受力。4整理器材。实验现象�拱形桥承载的钩码多。
实验结论� 不同形状的桥梁承受力是不同的。拱形桥承受力大
11、实验名称�造房子。
问题�房子的结实、成本低是否与设计有关。
我的猜想�假设��房子的结实、成本低与设计有关。实验器材�报纸若干、透明胶带、实验类型�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1、设计房子�限定时间�。
2、动手建造房子。
3、.观察。
实验现象�房子结实、美观。
实验总结�
1、房子结实、美观、成本低与设计有关。
2、交流造房子的快乐与艰辛。
12、实验名称�研究身体不同部位反应的快慢
问题�身体不同部位反应的快慢是否一样。
4/6
我的猜想�假设��身体不同部位反应的快慢是不一样的。实验器材�橡皮
实验步骤�
1、用橡皮砸手背和脚背�橡皮要从相同的高度落下。学生边实验边记录。
2、比较记录结果�判断身体不同部位反应的快慢。
3、整理器材。
实验现象�橡皮砸到手背的次数比脚背多。
实验结论�手背反映比脚背反应要快一些。身体不同部位反应的快慢是不一样的。
五、实验与研究。�22分�
1、这是6.1班同学用平衡尺探究杠杆省力的秘密时的实验记录�平衡
支点左侧 支点右侧 条件 �1� �2� �3� 钩码数 2 3 1 6
距离支点�格�
钩码数 4 2 2
距离支点�格� 仔细观察钩码的个数与支点的距离�你发现了什么�
我的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6.2班同学在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时获取的研究资料�
滑轮的名称 钩码的重量 测力计的读数 用测力计拉钩码时 钩码运动的方向 的方向
动滑轮 定滑轮 测力计向上拉 测力计向下拉
钩码向上运动 钩码向上运动
100克 100克
50克 100克
分析以上研究资料�你有哪些发现
姓名:班级:成绩:______
一、填空:30%
1、青春期除了身高突增之外,另一个特点就是的开始。
2、第一块恐龙化石是在年被发现的。
3、如果把不同年代的比做一本书,那么就是书页中的特殊文字。
4、提出生物进化是的结果,并于1859年出版了震惊世界的巨著《》。
5、动物、植物的后代与亲代之间存在着相同的特征,叫做现象;动物、植物的后代与亲代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特征,叫做现象。
6、被人们称为现代遗传学之父。
7、和是生命最基本的两种特征。
8、食物链上的生物,能自己制造食物的叫做,以其他生物为食的叫做,分解动植物残骸或废物的叫做。
二、判断: 30%
1、化石就是生物。()
2、沙漠中没有生物。()
3、在自然选择过程中,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
4、动植物的形态结构与他们生活的环境没有关系。()
5、凡是能在大自然中生存下来的动物都有保护自己的方法。()
6、如果食物链断了,就会导致生态平衡遭破坏。()
7、父母双方都是高个的,因为遗传的缘故,所生子女一定是高个的。()
8、生物的每一个特征都是能遗传的。()
9、古代的长颈鹿因为经常吃高处的树叶,因而颈部不断地变长了,就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长颈鹿。()
10、蚯蚓、蜘蛛和屎壳郎都属于食物链中的分解者。()
三、请将下列特征与人体生长相对应的时期连线:21%
呀呀学语十月怀胎颐养天年抚育后代勤奋求学生长迅速努力工作
老年期婴幼儿期胎儿期青年期成年期学龄期青春期
四、简答题:19%
1、我们生长发育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
年时期,“两条腿走路”指壮年时期。
2、根据父母身高预测:
男孩成人后身高=(父亲身高+母亲身高)÷2×1.08
女孩成人后身高=(父亲身高×0.928+母亲身高)÷2
3、人的一生中身高最高的时期是成年时期。
4、能给自己一生留下美好回忆的是:每年的同一时期同父母合影留念。
5、人一生中发育最快、最不稳定的阶段是成年期(×)应是青春期。
6、预测出来的身高不一定就是自己将来准确的身高(√)
7、人的一生只能划分为婴幼儿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还有中年期等
8、为什么要大力提倡尊老爱幼?
答: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年人为社会和家庭奋斗了一生,作出了很大贡献。人老老后,体质变差,记忆力减退,听力和视力下降,容易生病,所以需要得到更多的照顾;而幼儿非常小,不懂事,没有自理能力,也需要得到大人的照顾。
9、连线
姓名
一、填空。(20分)
1、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 ______。2、1783年,法国人利用 ______ 原理成功制造出载人的热气球。
3、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 ______。
4、当物体快速振动时,我们听到的声音就变______,当物体振动减慢时声音就变______。
5、水蒸气遇______后,又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_______。
6、购买加工食品时要注意看______ 和______。
7、物体的冷热程度叫 ______。
8、瘪了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变圆了,主要应用了______ 的热胀冷缩。
9、为了安全饮食,蔬菜水果要充分浸泡和 ______,要多吃______,少食______ 等。
10、热总是从____处向_______处传递
11、造霜时加入冰和盐是为了使温度降到______。
12、绝大多数物体受热时,体积会______,冷却时,体积会______。这种现象叫 _____。
二、判断(8分)
1、如果空气中除了正常成分外,还增加了很多有害物质,我们就说空气就被污染了。()
2、人类活动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
3、云就是水蒸气。
()
4、所有的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5、合理搭配食物必须考虑食物的种类和数量。
()
6、抽油烟机应该安在炉灶的上方。()
7、水蒸气是白色的气体。()
8、焚烧塑料会产生大量有害的物体。()
三、选择(13分)
1、空气的性质。
(1)占据空间(2)没有质量(3)有流动性(4)能被压缩
2、颜色的物体吸热性能强。(1)黑(2)白
3、______ 是热的三种传递方式(1)传导(2)对流(3)辐射(4)散热
4、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的食物是(1)鱼(2)黄瓜(3)馒头
5、.蒸发的快慢与______ 有关。
(1)蒸发面积的大小(2)空气的流动(3)温度
6、绿色食品是指 的安全、优质、营养类的食品。(1)绿色(2)无污染
7、二氧化碳在温度很低时会变成固体,叫做。(1)气冰(2)液冰(3)干冰 四.连线(6分)
1、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 振动幅度越大 声音就越弱
振动幅度越小 声音就越强
2、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振动的频率越快 声音就越低
振动的频率越慢 声音就越高
3、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响。这部分的长度会引起音高的变化 :
越长 音高越高
越短 音高越低
五、简答(14)
(1)、每当饭熟的时候,我们揭开锅盖,锅盖上会有许多小水珠掉下来,它们是从哪里来的?(3分)
(2)、一杯热水变凉的过程是怎样的?温度为什么会这样变化?(5分)
(3)、夏天给自行车轮胎打气,为什么不可以打得太足?(3分)
(4)、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压缩空气?(3分)
六.科学实践
1、设计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8分)实验名称: 实验材料: 实验过程:
实验结论:
2、设计实验证明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实验名称: 实验材料: 实验过程:
实验结论:
8分)
3、设计实验证明空气受热会上升。(8分)实验名称: 实验材料: 实验过程:
一、填空
1、设计师在设计建筑物时,既要考虑建筑物的( )和( )又要考虑建筑物的( ),还要考虑如何体现建筑物的( )。
2、从外部形态上看,人体由( )、( )、( )、( )组成。
3、( )就像一台强有力的泵,将血液压入( ),推动血液流经全身各部位,从而将( )和( )输送到全身,满足人体( )的需要。
4、人体不仅具有( )、( )、( )、( )等重要的生理功能,而且具有( )、( )、( )等重要的心理功能,这些心理功能主要是人体的( )实现的。
5、青春期的发育可以决定我们以后的( )和( )。
6、像池塘一样由水草、鱼、虾和各种细菌等( )及水、空气、阳光、温度、土壤等( )共同构成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被称为( )。
7、( )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家,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基本条件。
8、天文学家把所有的( )以及其中的( )叫做宇宙。
9、( )是中国人在一千多年前发明的,当时使用的燃料是( )。
10、在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 )。
11、科学探究活动可以分为( )、( )、( )、( )四类。
二、判断
1、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类的房屋在许多方面发生着变化。( )
2、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每个生命体都是由很多细胞构成的。 ( )
3、人体的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是胃。 ( )
4、正常成人在平静状态下的心率是75次左右,儿童心率一般略低于成年人。 ( )
5、在大多条件下,我们对刺激的感觉与刺激的真实情况是一致的。( )
6、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必须有生物和非生物。 ( )
7、地球同步卫星是静止的。 ( )
8、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号”是1980年发射成功的。( )
9、一光年就是光在一年内所“走”的距离。 ( )
10、喜欢和同龄人交往是件好事,当你和异性同学交往时,需要学会掌握分寸。 ( )
三、选择题
1、任何事物的构成都有一定的层次,以下正确的是( )
A、一幢楼、房间、单元房、墙、砖
B、有机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
C、生态系统、种群、群落、个体
2、暴饮暴食,过多油腻食物以及大量饮酒对( )有伤害。
A、肝脏 B、口腔 C、胰脏 D、胃
3、在池塘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 )
A、水草 B、鱼 C、鸭子 D、浮游生物
4、从宇宙中看银河系就像( )
A、穿过夜空的一条满是星星的带子
B、一个不断旋转的大铁饼
C、一只织布的梭子
5、中国航天的创始人是( )
A、张衡 B、钱学森 C、袁隆平D、李四光
四、实验操作题
1、在各种刺激——反应游戏中,是什么刺激引起了反应?这些刺激是通过哪种感觉器官感受到的?请回想游戏过程完成下表。
游戏名称
刺激
感觉
反应
2、地球同步卫星真的是静止在空中不动吗?请你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我的假设:
我所用的材料:
我用( )来模拟卫星,用( )来模拟地球。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模拟实验结论是:
3、当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并寻找各种可能的答案时,我们通常按照一定的探究过程进行,请回想制作火箭的过程完成以下表格。
活动名称:制作火箭
活动目的:
活动过程:
提出问题
猜想、假设与预测
制定计划
观察、实验、操作或搜集整理信息
思考与结论
表达与交流
五、实践应用题
1、要健康、顺利地度过青春期,我们需要怎样做呢?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期末测试题】推荐阅读: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考试试卷11-02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期末卷10-01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题及答案06-04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考试题答案06-25
【DOC】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0-10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总06-14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内阅读06-12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五六单元练习10-05
《爱如茉莉》说课稿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11-04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基础复习题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