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单簧管波尔卡

2024-11-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音乐欣赏:单簧管波尔卡(共9篇)

音乐欣赏:单簧管波尔卡 篇1

活动名称:音乐欣赏——单簧管波尔卡

设计意图:让幼儿通过音乐图谱的引领来感受、了解这首乐曲,从而较形象直观地掌握乐曲的ABABA结构特点。幼儿在欣赏音乐的时候,会强烈的需要用肢体语言表现这首乐曲,并能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等来表现这首乐曲,从而充分享受作品带来的轻松、愉快,让幼儿在宽松的、愉悦的氛围中初步感受、理解乐曲,享受音乐带给他们的美妙时光,以达到我们幼儿音乐欣赏的陶冶幼儿情操的教学目的,让幼儿在音乐中快乐成长。活动目标:

1、通过图谱帮助幼儿认识本曲的结构特点,并学习体验乐曲的欢快、流畅的情绪。

2、探索用各种身体动作表现滚动、飘扬的运动方式和感觉。

3、在创编活动中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表现自己的感受、愿意尝试当小老师。活动准备:

1、在室外活动场地上,教师将纸带附在风车的持竿上迎风奔跑,让风车转动、纸带飞舞,幼儿观察风车、纸带的运动方式。

2、磁带、录音机

3、音乐图谱一张 活动过程:

1、律动《蝴蝶找花》稳定幼儿情绪。

2、组织幼儿交流、讨论、表现风车旋转、纸带飞舞。

3、欣赏音乐:

1)教师出示图谱,食指带着指偶随音乐的节奏指图谱。

2、第二遍指图谱,幼儿听音乐跟随教师指图谱。

3、请能力强的幼儿当小老师听音乐指图谱。(1—2名)

4、创编动作表现音乐,现有教师带领幼儿做,同时启发幼儿用自己想象的方式来表现。

音乐欣赏:单簧管波尔卡 篇2

关键词:单簧管,中国作品,两岸,当代音乐,创作

中国单簧管作品创作发展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左右,冼星海为女高音、单簧管与钢琴所创作的室内乐作品《风》为其发端,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其后这段期间,作曲家们创作了很多风格特色各异的作品,例如王焱的《牧马之歌》、陈其钢的《晨歌》、卿烈军的《驴车》等。

本文将以笔者的博士论文(1)为基础,针对中国当代单簧管曲的发展作深入研究,而由于1949年后两岸的单簧管文化与作品的发展迥异,因此笔者将分别从中国大陆与台湾两部分来阐述中国当代单簧管音乐的发展状况。

一、中国大陆当代单簧管音乐创作的发展

中国大陆目前公认的第一首当代单簧管作品是1952年由张梧为单簧管与钢琴所写的《苏北调变奏曲》。此曲采用了西方变奏曲式以及苏北地区的民歌旋律来描绘农村的生活景象,因其旋律是大众耳熟能详的,且曲式简单易懂,这首作品很快地便在中国大陆被广为接受与流传。(2)自此之后,单簧管作品创作便开始蓬勃发展。

根据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搭配个人对其风格特色演变的归纳分析,笔者将中国大陆的当代单簧管创作发展大致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约为1949年到20世纪60年代、第二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第三阶段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3)

第一阶段起始于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大陆取得政权主导,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左右文化大革命开始。这时期的作曲家受到自1930年起以黄自、萧友梅为主的作曲家们所提倡运用欧洲古典传统创作技法将“中国特色”融入作品中的影响,在创作单簧管作品时多会将“中国特色”的概念融入作品中,因此这时期许多的创作都可以很清楚地见到中国民间音乐的影子。以辛沪光所创作的《回旋曲》为例,此曲可分为三个部分,一开始的小快板部分采用了由G音开始的五声音阶G-A-B-D-E,转到行板乐段时则运用了从D音开始的五声音阶D-E-F#-A-B,其后的快板部分又回到了G音开始的五声音阶。虽然调式改变,但是整首曲子皆在中国民间音乐的五声音阶范围内。这个时期著名的作品除了张梧的单簧管与钢琴作品《苏北调变奏曲》以外,还有辛沪光的《草原歌声》与《蒙古情歌》、(4)王焱的《牧马之歌》、杨庶正的《抒情曲》、牛万里的《秋收》等。

第二阶段约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在这一时期,由于政治因素影响,除了乐器的种类因为演出需要没有减少以外,音乐体裁与结构是受限的,许多当时候的作曲家,在创作上便采用民间元素来创作以达到通俗易懂、政治宣传的目的,而音乐的内容则多与政治有关。这时候较为著名的作品包含了由向振龙从《红色娘子军》所改编的《斗笠舞》、《解放》,王志坚的改编曲《世世代代铭记毛主席恩情》,严天义的《快乐的女战士》等。

第三阶段则是从20世纪70年代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直至今日。“文革”过后,中国大陆开放对外界的交流,加上交通的进步,信息的获得更加容易,作曲家在创作的技法运用上也越来越多元。有的作曲家在创作作品中大量的运用西方20世纪后的创作技法,有的则运用单簧管模仿了中国乐器的音色,也有些作曲家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与西方创作技法互相结合进行创作。

虽然作曲家的创作方式不尽相同,然而整体而言,这个阶段的中国作曲家在单簧管曲上的创作技法主要可以归纳成两大类:中西融合和继承传统。以中西融合来说,作曲家们在创作上除了运用中国本身的音乐创作手法以外,也加入了西方音乐创作理念。这一类的代表作品包含了陈其钢为单簧管与弦乐四重奏所作的《易》,运用欧洲音乐创作手法将中国易经的概念融入作品中;何训田为单簧管独奏所作的《香之舞》,运用了许多如复音、不规则节拍、大幅度变化的力度等20世纪以后的西方创作技法来描绘东方佛教文化;郭鸣的《道白》,运用了中国道家思想与中国戏曲元素,结合序列音乐、微型复调等20世纪的西方创作手法来创作。

“继承传统”,指的是作曲家在这类单簧管作品创作上会运用更多的中国传统音乐特色,包含了模仿民间乐器音色,例如在孟昭侠的《故乡的云》里就运用了颤音来模仿河南乐器坠胡的音色;中国传统音乐演奏技法,例如李昌云所改编的四重奏作品《白毛女》运用双吐和循环换气等技法模仿京剧中的紧打慢唱;民间音乐素材运用,例如卿烈军的《汾河畔的牧羊人》运用了河北和山西地区的民间音乐等。与前述“中西融合”相较之下,“继承传统”的音乐类型因与中国的关系更为密切,听众的接受度更高。

整体而言,中国大陆在单簧管音乐的发展上来说受到政治的影响极深,其风格特色也因政治局势的改变而不同。下表将根据发展时间的特色与变化,对上述中国大陆在当代单簧管音乐的发展作一统整(表1):

二、台湾当代单簧管音乐创作的发展

如前所述,由于政治因素的影响,1949年后中国大陆和台湾在当代单簧管作品发展上各有其特色。就笔者资料研究,目前对台湾当代单簧管音乐的发展尚未有系统化的详细分析介绍文献,因此笔者将根据所搜集到的资料,搭配个人对台湾当代音乐特色等的归纳了解,统整出台湾当代单簧管音乐发展概况。

台湾的单簧管作品在体裁与形式上有非常多元的变化,独奏作品之外,室内乐也是作曲家们经常运用的创作形式。(5)台湾的单簧管音乐创作始于1950年左右,当时著名的作曲家包括了江文也﹑张昊和沈炳光等。第一首台湾的当代单簧管作品是张昊于1951年为木管五重奏与钢琴所写的《导奏与快板》。

台湾当代单簧管音乐的发展根据创作元素与风格的使用不同,笔者将其分成四个时期:萌芽时期,传统与创新兼容时期,前卫多元时期以及创新与重现期。(6)

萌芽时期大约是在1949年到20世纪70年代左右。自1950年开始,陆续从国外留学回台的音乐家将他们所学到的西方20世纪音乐技法引进台湾音乐界,这些音乐家包含了郭芝苑、陈泗治等人,然而真正将西方现代音乐概念广为发扬的是许常惠。许常惠甫归台所举办的第一场个人音乐会呈现出许多对当时来说是十分不和谐、刺耳的音乐特色,虽然引起许多争议,却也把现代音乐的概念带进台湾。(7)除了西方的创作风格,许常惠也渐渐对本土音乐产生兴趣,着力于挖掘台湾的本土音乐特色,在他的带领下,一批音乐家开始试图将西方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作曲风格和理念相结合,产生新的音响效果。这一时期著名的单簧管作品包含了许常惠在1960年为长笛、单簧管、小提琴、大提琴和钢琴所作的《五重奏》;卢炎在1967为长笛、单簧管、圆号、大提琴、小号及两位打击所写的《七重奏》;以及史惟亮为单簧管与钢琴所写的《单簧管小舞蹈》。

传统与创新兼容时期约为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左右。在这一时期,台湾政治上发生了剧烈的变动,例如退出联合国、中日断交、中美断交等、这些刺激使得当时的音乐家对本土文化的探索越加强烈,反映在音乐上,便是更多的作曲家们追寻自己文化的“根”,在作品中添加了更多中国传统音乐,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然而,虽然作曲家们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探寻与应用,但西方的创作技法仍持续运用在作品创作上,甚至使用了更现代的作曲技法特色,例如表现主义中的不和谐、无调性和机遇音乐等。在这个时期比较著名的作品包括温隆信在1974年所做的室内乐作品《眠》;赖德和在1968-74年间为木管五重奏所作的《闲情二章》;卢炎在1972-73年间为长笛、单簧管、圆号、大提琴、小号和两个打击乐所写的《浪淘沙》;郭芝苑在1974年为单簧管与钢琴所写的《小奏鸣曲》等。

前卫多元时期始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左右,这时期又一批赴欧美留学的音乐家学成归台,将欧美较为前卫的音乐形式带入台湾,加上自1973年起亚洲作曲家联盟成立以后,台湾作曲家与其它国家的作曲家们交流更为便利,接收了更多新的创作手法和元素,因此到了1980年以后便形成了一个前卫与多元化并存的创作时期。这时期的作曲家在创作上手法多变,有些作曲家承袭前面两个阶段的创作手法,将西方音乐技术与中国传统音乐融合使用,并在两者间寻求平衡点;有些作曲家则使用更为前卫的作曲风格来创作,譬如使用“最新”和“最现代”的作曲技巧-如实验音乐,噪音音乐和简约音乐等。普遍而言,作曲家们在创作时会将听众-尤其是没有古典音乐背景的听众-考虑进去,因此他们所写出来的音乐是较容易为大众所接受的。这时期的单簧管作品包含了钱南章在1984年为木管五重奏所写的《莫扎特的绮想》;吴丁连在1984年为长笛、单簧管、伸缩号、大提琴、打击乐和钢琴所写的《五月反响》;卢炎在1985年为双钢琴、单簧管、小提琴所写的《四重奏曲1985》;潘皇龙在1987年为木管五重奏所写的《台湾风情画》等。

最后一个时期是创新与重现期,约从1990年开始至今。这时期的音乐发展仍然十分活络,许多政府单位以及民间艺术团体纷纷成立,然而相较于前一时期,在音乐创作风格上来说更多的是从不同方面对本土文化的运用。在题材选择上,作曲家不单是从文化或纯音乐技术的角度,有时候还涉及了人文和环境方面的议题。例如许雅民在1993年为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小提琴、大提琴及钢琴所写的《生命的悸动》主要是在探索人生;郭嘉琳为纪念台湾921大地震而作的木管五重奏《重生、希望、爱》;张昊在1998年为木管五重奏所作的《道情》表现大自然的四季变化及其风情;锺耀光在1999年为单簧管与小型室内乐团所作的《极光》亦是为台湾921大地震的受难者而作等。

下表将对上述台湾从1949年至今的当代单簧管作品风格特色发展,以及代表作品作一分析归纳(表2):

三、结语

两岸的当代单簧管音乐由于政治时空背景等的分隔,在发展上有许多的不同之处,上文即是将1949年以后的中国当代单簧管音乐从中国大陆和台湾两地的发展按照时间脉络作详细介绍。

就整个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当代单簧管发展来看,“文化认同”,亦即所谓的“中国文化特色”使用是两岸作曲家在创作单簧管作品时最喜欢运用的元素。在中国大陆方面,从50年代左右的张梧创立第一首单簧管独奏曲开始使用中国传统音乐元素,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样板戏”在音乐创作上的使用,到70年代以后融合多元的元素创作,中国传统文化在作曲界一直都占有一席之地。

而综观台湾当代单簧管曲的发展历史,“本土音乐元素”亦是台湾作曲家在创作上的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从60年代开始许常惠等作曲家对民族文化在创作上的提倡一直到90年代以后对本土人文与文化的关注,虽然在创作手法与风格上不断推陈出新,但对中国传统的重视仍是创作的重点元素。这些中国精随的运用,让单簧管作品呈现出其独特﹑引人注目的风貌。

整体而言,中国的单簧管作品数量十分丰富,也有许多具有艺术价值的创作产生,这就如同中央音乐学院的钢琴教授卞萌曾提过的:中国钢琴的演奏发展是建立在中国自己的作品基础上,有好的中国钢琴作品出现才能更好的推动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8)在单簧管音乐的发展上也是如此,要更好的推广单簧管艺术,有赖于更多中国现当代单簧管曲目的创作。

音乐欣赏:单簧管波尔卡 篇3

选手的选拔制度,不分身份、不分背景,凭借的只有音乐的说服力、感染力。在这种严格的评判标准下,一层层过滤,一次次筛选,不多选一个,也绝不错过一个,把公正做到纯净化。

第二届北京国际音乐比赛——单簧管比赛赛事日程

赛事日程:2009年4月24日至5月6日报到时间:4月23日至4月24日(北京时间16:00前) 开幕式酒会:4月24日晚(北京金融街威斯汀大酒店)

初 赛:4月25日至26日(北京音乐厅)复赛:4月27日至28日休息:4月29日半决赛:4月30日休息:5月1至2日

决 赛:5月3日(中国爱乐乐团、室内乐团同决赛选手合作完成)颁奖庆典音乐会:5月4日(地点:北京音乐厅)

美丽的德国慕尼黑音乐学院是此次比赛预选所在地,高大的欧式木门以及明亮粗犷的落地窗,令人回想起西方音乐的发展高峰时期。在欧洲这片古典音乐的热土上诞生了无数享誉世界,令人敬仰及钦佩的音乐大师。欧洲古典音乐的历史源远流长,根基深厚,音乐比赛亦是这样。扎根在北京的国际音乐比赛虽然年轻,但规格和标准上却丝毫没有降低。项目操作过程中对细节的斟酌把握,甚至是苛刻的要求让我们看到一个具有无限发展希望的、国际性的中国古典音乐比赛。

比赛预选全程在德国进行

2009年2月23号,北京国际音乐比赛管理委员会带着来自近20个国家的共计117名选手的报名材料奔赴德国,与本次单簧管比赛的评委会主席Gerd STARKE先生亲切会见。预选工作全部在慕尼黑音乐学院进行。

据比赛策划人暨负责人张勇先生称,比赛预选之所以选择在德国进行,最主要的原因是考虑到比赛的高要求和公正性。“我们完全可以将选手录音材料寄往德国,经评委会主席敲定入选名单后回传,但这样的方式在过程中会有很多不公正的因素存在。”这种预选方式延续了第一届北京国际音乐比赛-长笛比赛的模式——亲临比赛评委会主席所在地,由评委会主席亲自敲定具备初赛资格的参赛选手。值得一提的是,参与本次比赛预选的人员除了Gerd STARKE先生本人外,委员会还邀请了两位不在本届评委会成员之列的演奏大师评选并给与意见。其中一位是享有盛誉的大师级人物德国著名长笛演奏家Paul MEISEN先生,虽然他们所从事的不是单簧管专业,但是对于音乐的解读和理解是相通的。这种方法严谨的从不同角度全面的审度选手的水平,能更客观公正的确定选手参赛资格。

不多选一个,不错过一个

比赛管理委员会与评委会主席及预选评委达成一致,采取不记名方式进行评选,负责选手资料的工作人员被规定全程不能与评委交流,只是负责将备案编号的选手资料按顺序送至评委面前,并播放选手录音。三位评委在听录音的过程中会做细致的记录。在听完全部录音后,评委们会做简短的讨论并评分,以确定每一位报名选手的参赛资格。对于参赛资格水平模糊的选手,评委们往往会要求再听一遍录音,甚至是两遍、三遍,以确定选手的初赛资格。

经过比赛负责人与评委会主席在评选名单上双方签字认可下,最终,117位报名选手中有52位被确定具备进入参赛的资格,他们将在2009年4月24日至5月4日之间在中国北京度过美好的10天。

选手的选拔制度,不分身份、不分背景,凭借的只有音乐的说服力、感染力。我们欣喜的发现,在众多入围的选手中,有几位来自中国地方院校的小选手,他们能在强手如云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说明我国的古典音乐事业有很好的苗子。在这种严格的评判标准下,一层层过滤,一次次筛选,不多选一个,也绝不错过一个,把公正做到纯净化。

德国之行为2010年比赛铺路

此次委员会的德国之行还有一项任务——为2010年的大提琴比赛和长笛比赛做准备。委员会在德国和瑞士分别会见了2010年的大提琴比赛评委和长笛比赛评委,并与他们探讨了2010年比赛的细节准备。众多评委们表示对在中国北京举办的此项国际古典音乐比赛充满信心。

筑起中国古典音乐比赛的基石

北京国际音乐比赛为国内古典音乐学子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把世界级的评委和拥有国际一流演奏水平的参赛者汇集到一起,让中国的古典音乐学习者和爱好者不出国门就能亲身经历这样一个高质量、高标准的国际古典音乐比赛盛典。

第二届北京国际音乐比赛——单簧管比赛将在今年4月24日开幕,这是2009年中国古典音乐界的一次盛宴,是中国古典音乐界在经历多年探索发展后,迎来的一个以中国为腹地,严格遵循世界古典音乐竞赛评判标准,扎根于本土的国际系列古典音乐比赛。

打造国际水准的交流舞台

在古典音乐发达的美国、德国、瑞士、奥地利、日本等国家,国际性的音乐比赛较盛行,这就为这些国家的选手提供了较多的参与国际性大赛的机会,与此同时,也为广泛的音乐爱好者和学习者们提供了良好的交流机会,带来了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演奏形式。走进音乐厅去现场欣赏、学习世界级的音乐演奏表演,从而迅速地成长起来。

相对于这些具有丰富参赛机会的外国选手来说,我国的音乐学子们就缺少了众多展现自我的国际交流舞台。由于个人能力、时间与资金等原因,这些音乐学生们能出国参与国际音乐比赛的机会是较少的。因此,我国在此领域还需要得到迅速地、广泛地发展。

北京国际音乐比赛为国内古典音乐学子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把世界级的评委和拥有国际一流演奏水平的参赛者汇集到一起,让中国的古典音乐学习者和爱好者不出国门就能亲身经历这样一个高质量、高标准的国际古典音乐比赛盛典。

比赛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据了解,此次北京国际单簧管比赛的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来自世界专业领域的13位评委(其中10位国际评委,3位中国评委)已全部确定完毕,到目前为止,比赛委员会已收到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117余名选手报名参赛,大赛的预选工作已在德国完成,共有52位国内外选手入围比赛,并将在4月24日至5月4日在北京进行为期10天的比赛,共同争夺48000美金的比赛奖金。目前所有评委及选手的到京日期已经确定,下榻酒店也已敲定。比赛开幕式将于4月24日如期举行。届时,来自8个国家的13位评委以及52位入围选手将共同出席宴会,会上将现场抽取选手比赛出场顺序。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比赛,特别邀请了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中国爱乐乐团担任决赛协奏。比赛的一位负责人满怀信心地向记者表示:“我们的比赛在各个细节上都做足了文章,届时一定会打造一场世界级的古典音乐赛事。”

行于“一流”,贵在“系列”

北京国际音乐系列比赛是多乐种的综合系列比赛,在国内古典音乐领域里开创了先河。比赛委员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06第一届北京国际音乐比赛-尼柯莱长笛比赛,在国内外取得了良好的声誉,有了这份声誉和经验,对于将要迎来的第二届北京国际音乐比赛-单簧管比赛充满了信心;2010第三届北京国际音乐比赛将有两项比赛,分别是尼柯莱国际长笛比赛和国际大提琴比赛。

音乐欣赏:单簧管波尔卡 篇4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欢快跳跃、连贯的旋律特点,感知乐曲ABACA的曲式结构。

2.尝试合作用不同的肢体动作表现曲式的结构,体验与同伴合作表现的快乐。

3.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4.感受乐曲欢快富有律动感的情绪。

活动准备:

《单簧管波尔卡》音乐、图谱

活动过程:

一、导入--舞蹈《交换舞伴》

师:今天来了那么多的客人老师,让我们用热情的舞蹈来欢迎他们吧。

二、欣赏歌曲--感受乐曲旋律特点,感知乐曲曲式结构

1.第一遍欣赏,初步感知乐曲旋律特点提问:这首乐曲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小结:这首乐曲非常欢快跳跃、连贯。

2.第二遍欣赏,感知相同的乐段,进一步感受旋律特点,尝试用肢体表现A段提问:

(1)我们再来听一听乐曲中有没有重复出现的音乐?重复出现了几次?

(2)那么这段重复出现的音乐听上去感觉怎么样?

(3)当这段重复的音乐出现时,画面上什么在随着音乐转动? 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动作来表现风车的转动?

小结:在这首乐曲中,一共出现了3次重复的音乐。这段音乐非常欢快和跳跃。

3.第三遍欣赏,感知不同的乐段以及旋律特点,尝试用肢体表现B、C段提问:

(1)除了这三段重复的音乐之外,还穿插着两段不同的音乐,我们来找找,在这两段音乐出现时,画面上又出现了什么?

(2)枝条伸出手臂的时候音乐听上去感觉怎么样?那么长花、长树叶的时候呢?

(3)我们用什么动作来表现枝条伸出手臂,然后长出小花和叶子呢?

小结:还有两段音乐是不同的。当枝条伸展手臂的时候音乐很连贯,当长出嫩嫩的树叶和美丽的花朵时,音乐又很跳跃。

4.第四遍欣赏,了解乐曲的ABACA的结构特点提问:这首乐曲分为几段?你是怎样分的?

小结:这首乐曲分为五段。风车是一个乐段,这个乐段重复出现了3次,长花是一个乐段,长叶子又是一个乐段,它们穿插于三段重复的音乐中。这首好听的乐曲叫做《单簧管波尔卡》,它是用一种叫单簧管的乐器所演奏的。

三、小组合作--体验与同伴合作表现的快乐

1.集体尝试用不同的动作表现师:我们试试看用不同的动作表现不同的乐段。

2.分组合作用不同的肢体动作表现乐曲结构师:接下来我们试试看每一组用不同的动作表示一段音乐。

四、结束

师:让我们一起去教室讨论一下还能用哪些好看的动作来表示不同的乐段。

教学反思:

从曲式结构入手,通过身体动作感受音乐结构特点。欣赏音乐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欣赏音乐的方法,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采用整体---部分---整体欣赏的方法,沿着蜜蜂采蜜的路线,运用动起来的方法,引导学生认真地有步骤地听辨音乐,首先利用旋转的动作,抓住乐曲的主题(A段)。每听一遍乐曲,总要针对一定的问题去听、去思考。以诱发其好奇心,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和认真回答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比去听其他段落。在聆听中引导启发学生通过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的性质特点,它们都很喜欢,有较高的积极性,突破了音乐欣赏沉闷枯燥的缺点,达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用生动的故事、形象直观的图谱区分乐曲结构;用律动参与的方法感受音乐的情绪。

《单簧管波尔卡》教学反思 篇5

音乐欣赏教学常常让老师们感到无从下手,其原因一:单纯的欣赏,孩子坐不住,听的质量不高。其原因二:形式上的参与常脱离音乐本体,表面上看热热闹闹,但这样的参与对孩子欣赏音乐和理解音乐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也就是说“动”并没有建立在真正的听音乐的基础上。这是一节小学中年级的音乐欣赏课,为了较好地把握了小学中年级音乐欣赏教学的特点,教学中所我采取的许多方式参与聆听音乐,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审美体验离不开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与聆听,这是音乐审美体验的基础,也是音乐学习的基础。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地聆听音乐,通过对本乐曲及几个不同音乐主题的反复参与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与鉴赏,逐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本课也充分突出了“聆听体验”的教学特点。课的开始聆听两个片段的音乐导入教学,有体态律动的参与及图谱的参与,接下来的欣赏乐曲《单簧管波尔卡》,更是强调让学生“聆听体验”。

在强调“聆听体验”的同时,每次聆听音乐,老师都设计了一个参与活动,或是问题引导、或是跟唱主题、或是动作参与表现音乐、或是器乐参与表现音乐、或是画音乐图谱感受音乐的结构和旋律特点。这些活动的设计和开展,能让学生在参与表现中感知音乐的美和音乐的表现特点,这种欣赏音乐欣赏的方式,对于小学生来讲,是非常有效的一种音乐欣赏方式。每当上到这堂课,我看的最多的是学生的表情,在老师一环一环的教学行进中,我看到的是一张张的笑脸,这些笑脸犹如阳光,温暖灿烂,这些笑脸有时静,安静的聆听、感受、想象;有时这些笑脸在动,它在的舞蹈着他们的眉、眼、唇。在这些笑脸的带动下我感受到了光和暖,让我也置身其中。面对不同的学生,应当有不同的教学策略,所呈现的教学效果也是不同的,但孩子体验与收获的都是音乐带给他们的无尽快乐。

音乐欣赏:单簧管波尔卡 篇6

【设计意图】

《指南》中指出:“能用多种工具、材料或不同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打击乐器是幼儿较为容易掌握的乐器,也是幼儿表达音乐的一种最自然、最直接的工具。此次活动有利于幼儿听辨、节奏和合作能力的发展。大班下学期幼儿具有一定的节奏感,对打击乐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此次活动通过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使用打击乐器进行演奏,从而促进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

【活动目标】

1.观察图谱,根据音乐内容进行乐器的匹配并尝试合作演奏。

2.体验与同伴合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幼儿欣赏过“超级玛丽”游戏并会随乐律动。

2.物质:图谱、音乐、铃鼓、圆舞板、小叉,小鼓

【活动过程】

一、根据图谱随乐进行超级玛丽的律动游戏,再次感受游戏情节的乐趣

1.出示图谱,介绍内容,说说简单的口令。

2.发现音乐、图谱和身体律动三者之间的关系,(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整理玛丽闯关的路线

3.看图谱,分组表演律动,逐步完整表现音乐。

二、探索为音乐匹配合适的“乐器武器”,并能看指挥大胆地进行闯关演奏游戏

1.根据身体动作的暗示,探索用不用的乐器匹配音乐并分段演奏

2.看指挥完整随乐演奏,初步感受用“乐器武器”进行闯关的乐趣(第一关)

3.在游戏情节进展线索的提示下,累加小鼓进行合乐演奏。(第二关)

(1)根据故事情节发展探索在(毒蘑菇)处累加小鼓,成功或失败根据幼儿演奏情况而定。

(2)如果听到的是失败的音乐,师幼共同讨论失败的原因,再次进行闯关演奏。

4.交换“乐器武器”,体验用不同的武器进行闯关的乐趣(第三关)

三、寻找闯关武器今天我们用了这四种乐器进行闯关,现在让我们一起回班里找找还有什么乐器可以用来闯关吧!

【活动延伸】

在区域中投放玛丽波尔卡音乐,引导幼儿发现不同乐器与音乐的匹配;为不同音乐匹配伴奏乐器。

音乐《火车波尔卡》教学反思 篇7

音乐《火车波尔卡》教学反思

《火车波尔卡》采用写实的手法,对蒸汽机车启动、加速、到站、做了细致的描绘。它是降B大调2/4拍,快板,复三部曲式。 前把小节是引子。由短笛、长笛吹奏出短促的倚音和休止符构成的汽笛声,由慢到快,由弱到强。引出了八分音符组成的同音反复,表现了火车启动、慢跑到加速运行。作曲家巧妙地用刷子去擦奏松了鼓皮的小鼓,模拟火车的.声响使乐曲更有情趣。随后出现第一部分主题跳进音程明朗欢快,仿佛人们乘坐火车时愉快地哼唱着波尔卡旋律。第一部分B段主题跳跃性较强,更加欢快,还隐隐穿来几声汽笛的鸣叫。本曲和所做《不刹车波尔卡》与其兄约翰斯特劳斯、所做的《游玩列车波尔卡》和《休假旅行波尔卡》具有相同的性质,是具有描绘性色彩的乐曲。通过欣赏这首曲子,让学生感受音乐所描绘的火车的鲜明形象和欢快的音乐情绪,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音乐欣赏:单簧管波尔卡 篇8

一年级音乐教学设计:《铁匠波尔卡》

教学内容:人音版第二册第七课欣赏课(一课时)

教学重点:

1、能准确地跟着音乐模拟打铁的声音;

2、熟悉音乐主题

教学难点:能准确地跟着音乐模拟打铁的声音

教学方法:聆听、表演、模仿、模唱

教学准备道具:多媒体课件、钢琴、红扇5把、手偶1个、铁片与铁锤各1

教学流程:

一、教学组织

(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对于新鲜事物好奇心强,但却有着有意注意时间短、自控能力差的特点。针对这一点,我故设计了以“游戏”和“手偶交朋友”的环节进行导入,投其所好,增强有意注意。)

1、老师自我简介;

2、游戏“正话反说”

3、手偶出示,找朋友:用心听、仔细看、拥有一双“懂音乐”的巧耳朵。

二、主题学习

(主题音乐的学习是本课时的重点,也是音乐欣赏课中关键的一环,我紧紧抓住孩子良好状态的时段进行教学,以期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1、听一听,音乐的情绪是欢快、活泼的?还是沉重、悲伤的?

2、为音乐选配图片;模拟打铁的声音

3、看图谱,用“叮咚”模拟“小铁匠的歌”。(熟悉主题音乐)

三、学习第一乐段

(该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我运用“倒叙”的手法,根据孩子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将每环节设计成具体可见的“小铁匠的歌”、“打铁声”、“火焰”,依次引导孩子聆听各个音乐侧重点,由潜入深,从孩子听觉的第一印象,再到重复中的进一步探寻,逐步体验第一乐段由弱到强的音响效果带来的愈加“热烈的情绪”。)

1、聆听第一乐段(主题音乐的巩固聆听)

“听一听,小铁匠的歌出现了几次?”

“还听到了什么声音?”

2、模拟打铁的不同节奏型(音乐最饱满的部分学习)

2/4 0 0 | 0 X | 0 0 | 0 X | 0 X | 0 X | X X | X X | XX XX | XX XX | XX XX | XX XX |

3、打铁前的加热——火焰(音乐中间部分的衔接)

①“生铁是打不了的,必须要先进行加热,那就需要什么呢?”(引出“火焰”三个乐句的聆听)

“请听音乐看老师表演火焰,跟着音乐悄悄地数一数每一次火焰持续了几拍?火焰升腾了几次?”(三次大火焰,每次持续八拍。)

②“我来扮演火焰,同学们担任小铁匠。注意耳朵听音乐哦。”

4、完整聆听第一乐段

“让我们跟着音乐,再来回忆下小铁匠是怎样进行工作的。”

(出示相应环节的图片加以提示)

“我请四位同学来跟我一起扮演火焰,其他同学担任小铁匠。让我们跟随音乐一起来表演吧。”

四、第二乐段的学习

(聆听音乐)

“听,这段音乐又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呢?请你跟着音乐自由的动一动。”

“音乐的后半节出现了什么声音?”

五、第三乐段的学习

(新课标提倡孩子的主体地位,要求我们教学中要尽可能的以生为本,“创造”是孩子们乐于参与的,本环节,我以“请你用动作表现出铁匠打出的神秘铁器”来引导孩子们积极的进行编创,即能带动他们的听觉,又能让他们动脑、动身体,可谓“一举好几得”,是本课的亮点之一。)

1、完整聆听第三乐段

“听一听跟哪一段相似?又有什么不同?”

2、学习尾声,出示节奏图谱

3、在尾声音乐的伴奏下,摆铁器造型

(图片提示:有可能是......?)

六、完整聆听全曲

(音乐学科十分强调整体性,本环节的任务就是进行全曲聆听。但由于作品长达两分三十八秒,所以,在聆听前,我设计了“情景回顾”的环节,帮助孩子梳理音乐,以便聆听中的参与体验能顺利进行。)

1、结合课件快速巩固各乐段的参与方式

2、完整聆听并表现

七、揭题,拓展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抓住本课的尾巴,给孩子预留一个探寻学习的空间,为以后的学习埋下伏笔。)

1、揭题《铁匠波尔卡》

2、了解两个名词“作曲家:约瑟夫-斯特劳斯”、“波尔卡”

音乐欣赏:单簧管波尔卡 篇9

设计意图:

《啤酒桶波尔卡》是着名音乐家约翰.斯特劳斯写的一首世界名曲。

该曲节奏欢快。今天上课我是截取了其中的一段,并我通过《小老鼠和啤酒桶》的故事,结合图谱,把复杂的乐曲变得具体化、简单化,更贴近幼儿生活便与幼儿理解,并让幼儿尝试用各种乐器为乐曲伴奏,感知、理解乐曲的旋律。

活动目标:

1、感知、理解乐曲的旋律,并掌握∣××∣×××∣节奏型。

2、根据乐曲旋律特点及图谱提示,探索乐曲的配器方案。

3、能与乐队小组的同伴共同讨论,并协调地演奏。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活动准备:

1.图谱4幅。

2.铃鼓、沙响、圆舞板等打击乐器若干,分组摆放。

3.铃鼓、沙响、圆舞板图标若干。

活动过程:

1.看图谱听老师讲故事,理解图谱所表达的意思。

师:这是一张图谱,介绍啤酒桶。这个是什么?

听老师讲一个《小老鼠与啤酒桶》的故事。

(幼儿专注地倾听故事。)

2.看图谱听音乐讲故事,让音乐与图谱提示的节奏型及故事情节线索建立联系.师:好了,故事讲完了。有个外国的音乐家约翰.斯特劳斯先生把这个故事写成了一首很好听的乐曲,乐曲的名字叫《啤酒桶波尔卡》。现在,就请小朋友来仔细听听这段乐曲是怎么样的?

(幼儿专注地倾听音乐。)

3.看图谱在老师指挥下听音乐拍手,感受相应的节奏型。

小朋友,你们听了这段乐曲以后有什么感觉?(欢快)师:你们也来讲这个故事,不过你们不用嘴巴说,用拍手来表现这个故事。

先来试一试小老鼠跳舞怎么表现。

(幼儿练习拍打∣××∣×××∣的节奏。)师:啤酒从桶里流出来可以做什么动作呢?

(幼儿根据图谱提示创编啤酒流动的动作。)师:我们跟着音乐边看图谱边用拍手来表现这个故事。

(幼儿随音乐完整地拍节奏。)

4.用打击乐演奏,体验集体演奏的乐趣。

(1)集体演奏,满足演奏的愿望。

师:想不想用乐器来表现这个故事?

你觉得这个乐曲可以分成几段呢?

给图谱分段贴乐曲图标。

(幼儿边看教师指图谱,边用乐器演奏。)

(3)为乐曲配器演奏。

(幼儿根据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借助图谱的提示进行初步的探索。

师:我们要成立3支小乐队。

每8位小朋友组成一个小乐队,然后推选一个小指挥,拿好图谱、乐器图标和乐器,找一个与别的小组不相互干扰的地方讨论演奏方案。

(幼儿每8人自由组合成小乐队,为自己的小乐队取名,并推选出小指挥。)(教师连续播放《啤酒桶波尔卡》的乐曲,巡回观察各组活动情况,必要时作适当指导。各小乐队积极讨论,并作相应的试奏,小指挥根据讨论结果,在图谱上贴上乐器图标。

教师请各小乐队把图谱挂在黑板上,然后请每组的小指挥根据图谱上的配器方案指挥小组成员演奏

5、师:刚才我们3支小乐队的表演都很精彩,接下来让我们去为别的小朋友们也表演一下吧。

课后反思:

本次活动环节清晰,过程流畅,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很浓,能自然地参与活动,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从听故事的环节中就能跟着老师拍打∣××∣×××∣节奏;在用小手演示图谱环节也能积极开动脑筋,想出各种动作;在集体乐器演奏环节配合的很好,在最后成立小乐队自主探究学习的环节,虽然这一环节的安排有点乱,但以小组讨论的活动形式增加了幼儿发言的机会,使幼儿的思维发生碰撞,并能让幼儿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更多的与同伴互动,幼儿在活动中主动获得音乐技能,并体验到挑战自我的满足感。

上一篇:一封家书说家风作文初中下一篇:秋天的怀念初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