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传说与民间风俗

2025-01-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元宵节的传说与民间风俗(精选5篇)

元宵节的传说与民间风俗 篇1

正月十五有哪些传统活动

首先是逛灯会、猜灯谜,这算比较传统的活动了。它也因此被叫做“灯节”,在灯会上,大家观看各式彩灯,有些地方还会有灯谜给来参观的人猜,通常两项活动都是一同进行的。走到街道上也会看的舞龙舞狮子的,每逢元宵节逛花灯之际,总会有扮成狮子或龙的人来表演,舞狮通常由狮头狮尾两人配合即可完成表演,而舞龙则需要一大队人马,这种形式可以为节日增加热闹的氛围。

关于最新农历元宵节风俗

1、捏生肖:据说是山东荣城的风俗习惯。一般以黄豆细面作材料,生肖的姿态可以即兴发挥,只是都要配上一些蔬菜的种子和叶子,象征“五谷丰登”。然后制成生肖灯,谁的灯燃得时间最长,就预示着新的一年将鸿运当头、健康平安。

2、偷菜:又叫“偷青”,传说会带来好运气,特别是偷的过程中,被人发现更是好运连连。一到正月十四或十五的晚上村民就会敲锣打鼓地到彼此的菜地去偷菜,为的就是让别人发现。据说,被人骂得越厉害,来年日子就越兴旺。

3、祈娃娃:河洛地区有这个风俗,人们可以看到虔诚的香客在送子娘娘前跪拜上香,然后将泥娃娃带回家。祈娃娃的时间不固定,但多在正月十五。其实是父母企盼新人早生贵子,家中人丁兴旺的意思。

元宵节流行什么食物

这一天大家都会吃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这种食物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在宋代就有人吃了,当时还是比较新奇的。据说最早叫“浮元子”,后面成为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象征财源滚滚来的意思。

关于最新农历元宵节猜灯谜

1. 久旱逢甘露(打水浒传人物绰号)——及时雨

2. 奥运射击冠军(打《水浒传》人物绰号)——金枪手

3. 再三谦让(打《三国演义》人名)——陆逊

4. 古代文化(打《三国演义》人名)——史迹

5. 事事齐全说汉高(打《三国演义》人名)——刘备

6. 逐渐繁荣(打《三国演义》人名)——徐盛

7. 八骏日行三万里(打《三国演义》人名)——马良

8. 六王毕,四海一( 打《红楼梦》人名)——秦邦业

9. 三八多面手(打《红楼梦》人名)——巧姐

10. 女十八兮叹分离(打《红楼梦》人名)——杏奴

11. 元前明后(打《水浒传》人名)——宋清

12. 渐渐安定(打《水浒传》人名)——徐宁

13. 赫赫小英雄(打《水浒传》人名)——童威

14. 不许你发达(打《水浒传》人名)——杜兴

15. 禁止调房(打《水浒传》人名)——杜迁

16. 济人急难(打《水浒传》人名)——施恩

17. 渐渐安定(打《水浒传》人名)——徐宁

18. 众芳竞艳(打《水浒传》人名)——花荣

19. 社会在发展(打《水浒传》人名)——史进

20. 僧穿彩衣(打《水浒传》人物绰号)——花和尚

21. 轻骑飞跃(打《三国演义》人名)——马超

22. 天不绝曹(打《三国演义》人名)——魏续

23. 汉朝文书(打《三国演义》人名)——刘表

24. 醒后得知一场梦(打《西游记》人名)——悟空

25. 相声逗乐(打《西游记》人物)——眼看喜

26. 各一方话鼠(打一画家名)——吴道子

元宵节文学典籍类猜灯谜

1. 门外汉(打《论语》一句)——未入于室也

2. 为储户保密(打《四书》一句)——慎言其余

3. 洪湖歌声融暮色(打《滕王阁序》一句)——窜梁鸿于海曲

4. 回归洛阳(打《前出师表》一句)——还于旧都

5. 科举制度(打《前出师表》一句)——试用于昔日

6. 人家在何处(打《前出师表》一句)——以咨诹zōu善道

7. 子游(打《聊斋志异》一篇名)——鼠戏

8. 使女择焉(打《孟子》一句)——决汝汉

9. 易之而教之(打《孟子》一句)——选宾为主

10. 齐楚燕赵皆降服(打《史记》一句)——四国顺之

11. 口道恒河沙复沙(打《史记》一句)——不可胜数

12. 故(打《史记》一句)——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

13. 坚持到底(打《史记》一句)——虽死不易

14. 死而轻于鸿毛(打《史记》一句)——故无贵无贱

15. 好读书(打《论语》一句)——学而不厌

16. 尖(打《论语》一句)——小大由之

17. 莫中美人计(打《论语》一句)——戒之在色

18. 退席(打《论语》一句)——不在其位

19. 测鼠(打一词牌名)——卜算子

20. 休得多言(打一文学名词)——歇后语

21. 何谓状元(打一文学名词)——第一人称

22.平等待客(打一文学名词)——主人公

23. 天女散花(打一新兴词语)——高消费

元宵节的传说与民间风俗 篇2

一、生活习俗

生活习俗的内容非常庞杂, 尤以饮食、服装和居住习俗最有代表性。

俗语说, 民以食为天。食物作为人类生存的第一条件, 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饮食习俗则取决于人们的生产方式和地域环境。由于满族以采集和渔猎为主的生产方式, 致使他们的饮食结构以肉食为主, 谷物占有很小的比重, 蔬菜则以采集的山野菜为主。满族喜欢吃猪肉, 《宁古塔纪略》记载:“将猪肉、头、足、肝、肠收拾极净, 大肠以血灌满, 一锅煮熟, 自用小刀片食。”[1]248谷物中他们食黄米, 喝“米儿酒”, 喜欢用黄米面做成各类黏米食品。

但在汉族流人的影响下, 满族人的饮食习俗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改变。流人张缙彦出关时带去了大量蔬菜种子, 他不仅自己种植还教他人种植, “然近日迁入, 比屋而居, 黍稷菽麦以及瓜蓏蔬菜, 皆以中土之法治之, 其获且倍”[2]54。康熙年间流人“李召林学种, 各种皆有”[3]88, 李在当地以“善种瓜”著称。流人在东北地区辟圃种菜, 改变了满族人以采集山野菜为主要菜食来源的历史。从此, 土著居民广为种菜, 不仅自己食用还去集市贸易。正如《黑龙江外记》所载:“满洲宴客, 旧尚手把肉或全羊, 近日沾染汉习, 亦盛设肴馔, 然其款式不及内地, 味亦迥别, 庖人之艺不精也。”[4]62此外, 关内的汤圆、粽子、月饼等也成为当地人喜爱的节日食品, “土人过节, 上元汤圆, 中秋月饼, 家自为之, 店肆亦有鬻者”[4]62。其他诸如山东大煎饼、鲁菜、馒头、包子等也在东北广为流传。

东北地处“极边苦寒之地”, 各少数民族以渔猎采集为生, 他们的服装则多以兽皮制作。男子冬季穿狍皮大衣, 夏季则穿去毛的光皮板。女子穿鹿皮长衣, 冬天多戴狍头皮帽, 夏天则戴用桦树皮编织的帽子。因此, 布料和丝绸在当地颇为罕见, 即使是富人也只能穿麻织土布做的衣服。对此, 杨宾在《柳边纪略》中写道:“顺治十二年 (1655) 时宁古塔满人富者缉麻为寒, 捣麻为絮, 贫者衣狍鹿皮, 不知者有布帛, 有拔什库某从流人得一白衣缝布, 元旦服之, 人皆羡焉。”[3]84后来随着流人的增多, 流人开展起商业贸易, 以布帛为原料的服装才有所增加, 如康熙二十年前后, 打牲乌拉人之服装, “富者不过羔裘、纻丝、细布, 贫者惟粗布及猫犬獐鹿牛羊之皮, 间有以犬鱼皮为衣者”[5]112。康熙中叶, 情况又得到改变, 宁古塔富人“皆服绸缎, 天寒披重羊裘或猞猁、狼皮打呼 (皮长外套也) ”[3]84, “官兵向皆著布靴, 近日官多缎靴”[4]63, 乾嘉以后吉、黑之满汉两族完全以布帛为衣物的主要原料了。而且随着流人的迁入, 东北少数民族的制衣技术有所提高, 流人诗云:“胡女粗能缝衣裳。”[6]365

在居住习俗方面, 当时东北土著人民“无庐舍, 掘地为屋以居, 地极寒”[7]188, 生活简陋, 几乎没有像样的固定居所。“呼伦贝尔、布特哈, 居就水草, 转徙不时, 故以穹庐为室”[4]64, 更为落后。汉人杨越到宁古塔时, 见“其人不常厥居”, 就教他们“砚木为屋, 覆以其皮, 且炕牖之”[8]345。不久, 此地就已“木寨群山拱, 千家草屋同”[6]380了。而在“工匠皆流人”[9]223的齐齐哈尔, 流人们传授建筑技术, 并亲身投入筑城建房的劳作中, 使以“穹庐为室”的布特哈人也“渐能作室, 穹庐之多, 不似旧时, 风气一变”[4]65, 伴随房屋的出现火炕也应运而生了。

可见在流人的影响下, 东北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很大变化, 当地满族等土著居民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二、信仰习俗

宗教信仰是人们的思想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受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约和影响。东北的满族等少数民族最初以采集和渔猎为生, 生产力水平低下, 与此相适应, 他们信仰萨满教, 相信万物有灵, 遇事则祈求神灵保佑。据朝鲜人李民寏所见他们“疾病则绝无医药针砭之术, 只使巫觋祷祝, 杀猪裂纸以祈神”[10]44。杨宾也说“满人病, 轻服药而重跳神”[3]109。随着流人进入东北, 中原汉族的宗教信仰也在此传播开来。

顺治末年因科场案遭到流放的方拱乾初到宁古塔时, “满人不知有佛, 诵经则群伺而听, 始而笑之”, 到康熙初年就变为“渐习而合掌以拱之矣”[11]104。其中, 一些流人对佛教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著名流人函可, 俗名韩宗騋, 顺治初年因文字狱被流放盛京。顺治五年 (1648) , 函可谪居沈阳城南慈恩寺后便在该寺院讲解佛经, 后又在普济、广慈、大宁、永安、慈航、接引、向阳等寺院, 凡七作道场, 为僧徒讲解《首楞严经》、《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等佛教经典。史载函可讲经时, “趋之者如河鱼怒上”, “采珠投针 (捕鱼) 之徒每叉手交脚于岩壑间不去”[12]279。函可在当地及整个东北佛教界声名远播, 被奉为开宗鼻祖。

此外, 流人还在东北广建寺庙。嘉庆间, 齐齐哈尔城内外17所佛道寺庙, “僧率盗与阉被罪者为之, 利斋施, 披剃戒律非所闻”[4]23。据佟冬《中国东北史》中统计, 仅吉林、盛京地区流人和内地僧人所建佛教寺庙232座、道教庙观268座[13]1917。

除佛教和道教之外, 中原汉族的民间信仰也传入东北, 东北人民的宗教信仰开始多元化, 庙宇开始增多, 如黑龙江齐齐哈尔“城中有城隍庙、土地祠、观音庵;城外有先农坛、关帝庙、万青寺、三官庙、龙王庙、大悲庙、药王庙、鬼王庙、昭忠祠、普恩寺、河神庙、镇江阁”[4]23, 这些庙宇已和内地相近。“此外荒村僻壤莫不有庙, 大抵关帝、土地之祀最盛, 然规模狭隘, 至有筑室高一二尺即奉火者, 不胜记也。”[4]25同时一庙多教之现象相当普遍, 如四平山崴子屯小老爷庙, 建于清初, 前殿供关羽, 西配殿供土地、牛王、马王、药王、苗王、虫王、山神、财神、五道阎君;后殿供释迦牟尼, 左为眼光娘娘, 右供文殊、普贤菩萨, 两侧还配供有十不全、托塔李天王等;后殿则为供胡仙的大仙殿[14]45。又如伊通大孤山青云观, 始建于康熙九年 (1670) , 前殿供道教之琼、碧、云三娘娘, 后殿供佛教观音、普贤、文殊三菩萨[15]121。东北人民信仰的多元化和供奉的综合化是清代东北宗教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

三、社会风气

东北民风淳朴, 乐善好施, 待人真诚。“食用之物, 索于所有之家, 无勿与……若有而匿不与人, 或与而不尽, 则人皆鄙之”[3]107。“居人无冻馁者, 冻馁则群敛布絮、粮食以与之”[3]85。初到东北的方拱乾也对此地的民风给予了高度赞美, 他说在这里“百里往还不裹粮, 牛马不携草粟, 随所投, 如旧主人焉。主人随所供, 不责报, 亦无德色”[11]104。顺治十八年 (1661) 到达东北的张缙彦说:“宁古去京师不过数千里, 山海以外风土异也, 阴沟 (英额) 关以外风土又异也。”[2]5

但随着流人的到来, 东北的民风开始发生了变化。康熙初年时由于“迁徙众多, 聚五方之人而杂处之, 而土风亦稍寝”[2]53。到康熙末叶, 由于“走山者以万计”, “而居者非云贵流人, 则山东西贾客, 类皆巧于利计, 于是乎非裹粮不可行矣”[3]90。从“不用裹粮”到“非裹粮不可”, 一方面说明往来东北的商人增多, 使当地人具有了商品意识, 另一方面更说明民风发生了变化。

此外, 流人的成分非常复杂, 除了少数拥有较高知识的文化流人外, 还有刑事犯罪的流人, 他们多数是匪盗无赖、作奸犯科之辈。“无赖乃聚赌窝娼, 窃马牛为事, 甚或结识将校, 勾引工商, 兴讼造言, 主不能制, 官府亦不加察, 犹以给奴为恩, 得奴为喜, 强卖逼赎, 诸弊从生。”[4]60当时宁古塔地区赌博成风, 男女老少都喜之, 犹以妇女最甚, 还有因赌博而败家的, “至如流人设局渔利, 寺庙店肆, 处处为博场, 亦肆无忌惮为一端”[4]69。而流人相对较多的齐齐哈尔社会风气更是每况愈下, 每年四月的普恩寺庙会“首事者皆娼妓”。而“娼妓之辈, 其始流人贱户, 迫于冻馁为之。近闻土人亦渐不自惜”[4]69。盛京地区也是如此, 王一元说:“辽左风俗素厚, 人耻为盗。自丁卯 (1687) 添驻京军, 无赖子窜入其中, 奸盗诈伪无所不有矣。”[16]1875正如杨宾在《宁古塔杂诗》所云:三十年前事, 儿童见者稀, 天寒曵护腊, 地冻著麻衣, 雪积扒犁出, 灯残猎马归。只今风俗变, 一一比皇畿[3]152。

清统治者对于满族风习的变化感到深深的恐慌, 多次下令整饬陋习, 复还满洲俭朴风俗、骑射武艺, 但效果甚微, 东北社会的民风民俗正随着它整体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着。

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 篇3

农历正月十五是春节后中国的第一个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充满智慧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降落人间,意外地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畜财产通通烧掉。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着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这个消息后,都惊慌失措。过了好久,有个老人想出了个办法,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每户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现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便以为是熊熊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生命及财产。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燃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五光十色的灯节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用“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来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规模还是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此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正月十五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将期限扩大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10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都要举办灯迷活动。活动举办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人们的欢迎。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元宵节时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行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中国的情人节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提供了一个相识的机会。古时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时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是一个交谊的好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也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约会的最好时机。

在台湾,未婚女性还有在元宵夜偷摘葱、菜的传统习俗。那里流传着“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的俗语。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和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踏歌而行。

大诗人欧阳修也曾作诗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也曾写道: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传统戏曲中,许多有情人都是在元宵节赏花灯时一见钟情的。可以说,元宵节是中国名副其实的“情人节”。

节日里的丰富民俗

民间过元宵节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与“团圆”字音相近,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由来已久。近千年来,元宵的制作日见精致。光就面皮而言,就有江米面、黏高粱面、黄米面和苞谷面。馅料的内容更是甜咸荤素、应有尽有。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或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是年年欢庆不衰。

元宵节的传说与民间风俗 篇4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生活在充满物质的社会里。使人们从生理、心理上都烦躁不安。山清水秀, 避风向阳, 能使人神情愉悦;流水潺潺, 草木欣欣, 能让人留恋忘返;莺歌燕舞, 鸟语花香, 会使人心旷神怡……

这就是景观环境对人类产生的物理、生理和心理上的种种效应。这一切都可以让我们思维更加清晰敏捷, 创造灵感格外活跃。

民俗文化现象是适应一定的社会生活, 首先是物质的生活和相应的社会心理需要而生成、传播和继承的;同时它也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相应的功能, 即主要在于规范、便利和调节人们的社会生活, 使之得以巩固和发展。即便一些在以后失去原来意义的风俗, 往往也能够以某种变通的方式被保留下来, 在生活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满足人们的社会与文化需求。

1 民间风俗

民俗学是一门研究民间风俗习惯及其他生活文化传承的社会科学。民俗学的研究范围,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广泛, 在有的国家已经扩展到民间社会及文化生活等领域, 包括各种民间的生产习惯、社会组织及制度、行为规范、精神方面 (包括信仰、伦理观念、知识、民间文艺创作) 等。在现代社会科学的体系中, 民俗学具有不可替代和引人注目的地位、作用。

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及社会生活里的种种民俗文化现象, 大体具有以下特点:它们是社会性和集体性的, 一般要经过民众的认同和长期实践, 才能成为风俗;它们在时间上具有传承性, 空间上具有扩展性。研究各种民俗文化现象, 将有助于对社会历史传统的梳理与展示, 有助于对民众实际生活及其观念、心理的考察与理解, 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发展。

在中国民间风俗中有很多学科, 其中的风水学在我国古代建筑活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风水学在古代选址、建筑、规划、设计、营造中的运用几乎无所不在。这在我国大量的现存古城镇、古建筑、园林、民居及陵墓中得到印证。

2 从设计的角度看中国民间风俗

在中国古代民间家居设计中, 大家都非常喜欢本色的装饰, 想来红木檀木应该是那时候家居设计的首选材料吧, 毕竟红木耐腐蚀质地重, 而檀木气味芬芳, 连皇帝坐的龙椅都是用的这些材料。古时候的中国就已经非常注重装饰了, 虽然没有象现代一样有那么多的装饰品可以选择, 但是他们还是在装饰上面下足了功夫, 毕竟装饰是体现一个家庭的人俗风情以及审美观。在我国淮河以北的地方称之为北方, 由于地理位置气候的影响, 北方比较干燥, 选择装潢材料的时候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温差、湿度来选择, 所以那边的建筑平顶房居多, 以便直接接收阳光的照射;而淮河以南的南方由于湿度比较大, 所以在采光通风方面需要注意。

在现代的室内家装设计中, 中老年人一般主要追求的是家里宽敞、明亮、舒服就可以了, 然而年轻人却偏爱与追求当今流行趋势。现在的家装流行趋势, 大多都是由国外传来的, 毕竟国外的生活方式和我们不同, 但是国人非要去向往, 以至于大面积的空间开始出现, 个人的喜好也出现在家装的设计当中。正像很多人喜欢中国传统四合院、传统明清家具和日式和室一样, 还有些人对欧洲古典家居风格情有独钟, 这皆缘于它的异域风情和庄重大气。在这个多元素的现代社会里, 将是现代科学与中国传统民间风俗文化相结合的新的开端。

3 中国民间风俗对室内设计的影响

在文化环境、文化方位上, 风水理论都是以易学文化为基础, 通过建筑布局、空间分割、方位调整、色彩运用、图案装饰物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 选择和创造出适合人的身心健康及其行为需求的最佳建筑环境, 来实现其对于身心和环境的追求。

3.1 建筑布局

坐北朝南原则。中国处于地球北半球, 欧亚大陆东部, 大部分陆地位于北回归线 (北纬23°26) 以北, 一年四季的阳光都由南方射入。朝南的房屋便于采取阳光。阳光对人的好处很多:可以取暖, 冬季时, 南方比北方的温度高l至2度;参与人体维生素D的合成, 小儿常晒太阳可预防佝楼病;阳光中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 尤其对经呼吸道传播的疾病有较强的灭菌作用;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坐北朝南, 不仅是为了采光, 还为了避风。中国的地势决定了其气候为季风型。冬天有西伯利亚的寒流, 夏天有太平洋的凉风, 一年四季风向变换不定。

3.2 方位布局

客厅是家人共用的场所, 宜设在房屋中央的位置;客厅要宽敞明亮为最好。

3.2.1 摆设

客厅沙发最好是一整套, 最忌一套半, 或是一方一圆两组沙发的并用。客厅中要有鱼缸好盆景来点缀, 使室内更富生机, 而鱼种则以色彩缤纷的为好。

3.2.2 财位

财位的最佳位置是进门的对角线方位。这个区域要避免柱子和凹处;若有窗户就要用窗幔遮住, 财位才不致外漏;要是此处恰恰是个通道, 则可放置屏风。把繁茂的盆景放置在财位处, 能使运势更佳, 最好选叶片大而圆的绿色植物。

3.2.3 动线

客厅的动线最好要开阔, 视野一眼望穿。入门处不宜看到房间门和后门, 否则便有“前面进、后门出, 无法聚财”之说;走道也应避免直向或横向的贯通全室。绿色植物也可摆放在尖角位, 这样也可以避免尖角给室内居住的人的危险。

3.3 色彩图案装饰物

3.3.1 东方利红色

在中国人的心中, 红色代表喜气、热情、大胆进取。而在风水学上, 东方也象征年轻及勇于冒险的精神, 所以在东方摆放一些红色的家具及装饰品, 如红木吊饰、红色地毯等, 都可使家人精神充沛, 有利事业与学业。

3.3.2 南方利绿色

在民间风俗中, 南方主宰灵感及社交能力;绿色则有生气勃勃之意。在南方放置绿色的植物, 除了增添绿意盎然的美感外, 还会对人际交往这方面有很大的催化作用。

3.3.3 西方利黄色

黄色一向是财富的象征, 而西方则被认为是主导事业及财运的方位, 若放上黄色的家具或饰物, 如:黄水晶等, 都会带来旺盛的财气, 令事业飞“黄”腾达。

3.3.4 北方利橙色

北方掌管着夫妻关系, 而橙色则有热情奔放的意思。如果想增进夫妻感情, 家庭和睦的话, 可在睡房的北方放置橙色台灯、小地毯、揽枕等, 有利夫妻感情。

4 结语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 经过五千年文明渐渐演化出一套学问, 它乃是涉及古代科学、哲学、美学、心理学、伦理学、建筑设计的综合学问。它教人们如何选择并改善生活居住的理想环境;它教人们要顺应自然、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和设计, 并用各种方法系统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冲突, 以获得和谐的生活环境。人们结合其中的风水学进行室内设计装修和庭院中的花草树木栽植布置的规划, 这些充满了朴素的辩证观和美学成分的知识是值得我们后人去珍视和继承的。

摘要:中国民间风俗在长期发展过程中, 与其他相关学科互相渗透, 具有了丰富的内涵。中国民间风俗在现代室内设计中通过建筑布局、空间分割、方位调整、色彩运用、图案选择等隐喻和象征手段, 来实现其对于身心之和的环境追求。

关键词:民间风俗,室内设计

参考文献

中国五大民间传说之一的 篇5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国家,在民间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其中,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是著名的《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等四大民间传说。流传甚广,影响最大。也都搬上了屏幕。但还有一大民间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每当清明节来临时,人们才想到它“桩巴龙”。

在湘鄂两省交界的沱水流域,尤其是沱水上游湖南石门县的穿山、太平、子良一带,流传着一个孽龙的传说。孽龙又被称作“桩巴龙”,沱水流域的许多地方,如穿山、子良、升子坪等的地名来历就与这一传说有关。紧靠湖南屋脊壶瓶山的穿山原为穿山河乡,现已并入太平镇。这里山高水清,人杰地灵。相传这里就是孽龙的故乡。据说,很久以前在现在的自生桥附近,有一个不很大的湖,就叫自生湖。距湖边不远的山坡上住着一个姓陈的寡妇和她的儿子,寡妇的儿子就是后来的孽龙,我们就叫他孽龙吧。孽龙的父亲在孽龙出生不久就因病死去了,孽龙母子相依为命,过着贫困简朴却也宁静的生活。

从八岁起,孽龙就每天给财主放牛。因为是寡妇的儿子,孽龙经常受到财主儿子的欺负,还多次同财主儿子吵架打架,每次都是孽龙的母亲为了息事宁人,上门赔罪才了事。回到家,孽龙少不了得一顿暴打,而财主的儿子却得寸进尺,变本加厉,孽龙总是能忍则忍,受了不少委屈。在孽龙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他发誓长大后一定要向财主报仇。

孽龙十二岁那年,由舅舅陈某资助,进了穿山河一个穷秀才开办的私塾念书。孽龙的舅舅在外地当差,也不是很有钱的人,只不过不愁衣食罢了。由于孽龙天资聪颖,读书成绩很好,要背诵的什么《三字经》、《百家姓》等总是他最先背完。背完书,没有事做,孽龙有时就会跑出院子捉蟋蟀或者摘腊梅花,偶而也搞一次恶作剧,所以也常挨先生的戒尺。但回到家,孽龙总是很听话很懂事,不是帮母亲背柴就是扯猪草。

一个炎热的下午,孽龙和同伴放学回家,正走在河边的小路上,忽然吹来一阵风,飘来几团乌云,几声闷雷,就下起了一阵雨。幸亏附近有一个不小的岩洞,孽龙他们经常在那里玩的,赶紧跑过去才没有淋湿。不一会儿,雨停了。走出岩洞不远,孽龙发现路边草丛中有一点微微的红光,走过去一看,是一颗圆圆的珠子,晶莹透亮,放着红光。孽龙高兴得不得了,连忙捡起来叫同伴们看。财主的儿子看见了,就要,孽龙不给,他就抢,眼看珠子快要被抢走,孽龙连忙放入口中,财主儿子还要从他嘴中抠。在抢夺中,孽龙一不小心,珠子被吞进肚子里去,财主的儿子这才作罢。

回到家,孽龙感到特别口渴,便喝了一杯茶,哪知一杯茶喝下去,口更渴了,又舀了一瓢水喝了,还是渴,把缸里的半缸水喝完了,仍然渴。这里,恰好他母亲挑了一担水回来,他一口一桶又喝了,他母亲又去挑,挑一担他喝一担。他母亲挑了七七四十九担,孽龙就喝了七七四十九担。他母亲实在累了,就说:“儿啊,你今天得了什么病?怎么这么喝得水,我实在挑累了,你自己到河里去喝吧!”

孽龙一到河边,天空立刻变得阴云密布,电闪雷鸣,随即下起倾盆大雨来,小河里的水就看着不停地上涨。等到他母亲来到河边,只见河水已经有了一人多深,河里还有一条头上长角、身上长鳞、张牙舞爪,样子凶恶可怕的怪物,只是怪物望着自己,模样与自己的儿子一样,她才明白为什么儿子那么喝得水,原来是变成了蛟龙。看到儿子成了这个模样,她没有感到害怕,那毕竟是自己孝顺的儿子啊。她心里只是焦急,儿子成了蛟龙就会游入大湖大海,母子就要分离了,那怎么行呢?儿子可是她的命根啊!她就焦急地在岸上呼喊:“儿啊,你不能走啊,你走了我怎么得了?”孽龙看到母亲那么焦急,那么悲痛欲绝,他一点办法也没有,它张开嘴想说话,却发出他自己也感到奇怪的声音,他母亲也不可能懂,他只好摇摇头,表示自己也身不由己,无可奈何了。突然,他母亲想走说书人说过的话,要使妖怪现出原形,就要狠狠地打它的头。自己的儿子成了蛟龙,大概和妖怪也差不多吧!于是,她就找来一根棒朝着孽龙的头狠命打去。孽龙没有想到母亲打他,迟疑了一下,躲闪不及,打中尾部,把一条长尾巴打断了一大半。就因为这个原因,孽龙又被称为“桩巴龙”。

孽龙被打断了尾巴,疼痛难忍,他也不明白母亲为什么要打他,朝母亲一看,又准备打来,于是连忙向小河下游方向奔逃。来到自生湖,眼看无处可逃了,在慌乱中,他一头撞在下方的一座小山上,那座小山竟被撞穿了,湖水带着他向下方沱水冲去。从此,自生湖就不复存在了,它和沱水连为一体。被他撞穿的地方,就成了一座桥的样子,后来就被称作“自生桥”,穿山一带也因此被叫作“穿山”。

孽龙的母亲还是穷追不舍,孽龙就沿着沱水河拼命地跑。来到一处地势平坦、河面宽浅的地方,龙爪就触到河底,身子也就撑了起来,这时,它不是在游,而是在爬。他母亲赶了上来,捡起路边一户人家门外一个量米的升子就向孽龙打去,这个升子是一位妇女看到孽龙后被惊吓而丢掉了的,升子打在孽龙的背上,还打掉了几块龙鳞。这个地方后来被叫做身撑坪,现在叫做升子坪。

孽龙来到太平集镇附近一个转弯的地方,又回头看了一下,看他母亲是否还在追赶,结果没有看到母亲,他想母亲已经被自己落下了,这一带后来被称作“失娘坪”,现在写作“石良坪”。人们还在河边高处建起了一座寺庙,叫回龙寺。解放后,回龙寺被拆毁,现在,在当年回龙寺所在的地方建起了石门七中科教楼。

孽龙的母亲不顾劳累,一口气追了四十多华里,在苦竹坪靠近东流溪的地方,又才追上孽龙,她就拿起(下转63页)(上接64页)木棒使出全部力气朝孽龙扔去,木棒没有打中孽龙,而是砸在一块青石上,一下子断成了八节,后来这里就被叫做“八节湾”。

上一篇:道路绿化精细化管理下一篇:车辆事故检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