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2教案(精选12篇)
授课时间:2014年5月5日 授课班级:培智二班 授课地点:培智一班教室 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是2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2,并掌握2的组成。重点、难点:
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是2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2,并掌握2的组成。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2的数字卡片、点子图、、2个小圆形、两只水彩笔、两个杯子、学生宝物袋10个。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1、今天是几月几号?星期几?在日历上找一找。认识日历的同时讲解五一节,给学生渗透劳动的光荣,让学生不管在家还是在学校都要劳动。
2、手指操活动。
3、手指比数。(1——5)
二、新授课
1、激趣导入、揭示课题。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熟悉的图画,大家想不想看?下面就请看大屏幕。
师:寒冷的冬天过去了,温暖的春天来了,小朋友们一起到郊外去游玩。看,图上都有什么?
生:有小朋友、有飞机、有小鸟。师: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他们的数量吧。师带着学生一边数,一边板书:2个小朋友
2架飞机
2只小鸟
师:上面的2架飞机、2个小朋友、2只小鸟都可以用数字2来表示。
板书“2”
师: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2字是一笔写成的,你们看他像什么? 生:像小鸭子。
师:对,2字就像小鸭子在水里游泳。跟老师一起读:2像鸭子水中游。
2、巩固对2的认识,理解2的数量。
①、大家学得真棒,看谁来了。出示课件:两个苹果、两个草莓、两只小狗、两包香蕉两头小猪。
让学生认一认图中的物体,再让学生数一数他们的数量。并说一句完整的带数量词的短语。如:两个苹果。②我身边的2 找一找教室里边有哪些物体的数量是2,找出来说一说。找一找我们的身体里边哪些器官的数量是2,找出来说一说。③老师桌上有许多物品的数量也是2,找出来说一说。④摆一摆
师给学生发小宝物袋,让学生找里边的物品,拿出2个相同的物品摆一摆,一边摆,一边数。
三、课堂练习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2这个数字,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看大家学到了多少。
闯关游戏:
第一关:数一数、说一说
出示课件,说说图中的东西的数量。(本练习要求学生复习1,巩固2.)
第二关:找出能用2表示的物体,说一说。第三关:读一读。
课件出示1和2,让学生认读。
第四关:拍两次手,原地跳两下,拍两次桌子。
四、书写2字
1、教师一边写,一边说说写2字的要求,重点和难点。
2、学生分层练习
A层学生:在小楷本上写。B层学生:大字描红。五:教师小结
1 设计概况
1.1 井身结构设计
井身结构设计是一口井钻探成功与否的关键。对于A平2井这样的探井水平井来说, 由于对地层压力及岩性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只能根据地震反演资料和少数邻井资料对井身结构进行设计, 拟采用三层套管的井身结构模式, 一开采用尺寸为Ф444.5mm钻头钻进到井深200.00m, 下入Ф339.7mm套管, 采用插入式固井方式进行封固到地面, 表井口安装井控装置, 为二开施工提供安全保障。二开采用尺寸为Ф311.2mm钻头钻井到井深1400.00m, 下入Ф244.5mm套管封固青二三段以上地层, 封掉上部黑帝庙浅气层、注水开发层及不稳定层段, 保证三开安全施工。三开采用Ф215.9mm钻头进行施工, 直至完钻井深3272.00m, 应用Ф139.7mm套管进行固井, 为后期压裂投产提供保证。井身结构设计数据如表1所示。
1.2 井眼轨迹设计
井眼轨迹设计主要是考虑利于现场施工和可操作性, 采用“直-增-稳-增-水平”的井眼轨迹设计模式, 造斜点位置是1579.51m, 第一段造斜率为6.0°/30m, 第二段造斜率为6.5°/30m, 在两个造斜段中间设计一段20.0m的稳斜井段, 主要是了弥补第一个造斜段由于工具误差而造成的井斜不够, 或者是方位偏差, 更有利于现场施工的操作。
2 钻井施工技术
2.1 井眼轨迹控制技术
2.1.1 直井段轨迹控制
直井段是一口水平井施工的基础井段, 轨迹控制的要点就是“防斜打直”, 为造斜井段施工创造有利的条件。采用的钻具组合为塔式钻具组合:
Φ311.2mm BIT+Φ228.60mm DC+Φ203.00mm D+Φ178.00mm D+Φ159.00mm DC+Φ127.00mm HWDP+Φ127.00mm DP, 钻压2-3t, 转速120rpm, 排量55l/s。施工中严格按照钻井工程设计要求进行定点测斜, 如果有发现井斜增大的趋势, 采用加密测斜的方式, 或者采取轻压吊打, 保证井斜角不超设计范围。
2.1.2 着陆段轨迹控制
着陆段轨迹控制是井眼轨迹控制的关键井段, 着陆段井眼轨迹控制成功了, 那么水平井轨迹控制也就成功了一半。着陆段按照“率高勿低、先高后低、寸高必争、早扭方位、稳斜探顶、矢量入靶”的轨迹控制原则进行施工, 保证水平井准确着陆。钻具组合为:Φ215.9mm BIT+Φ172.00mm LZ+Φ172.00mm+Φ172.00mm MWD/LWD+Φ165.00mm无磁DC+Φ159.00mm DC+Φ127.00mm HWDP+Φ127.00mm DP+Φ127.00mm HWDP+Φ127.00mm DP。
2.1.3 水平段轨迹控制
水平段轨迹控制主要是按照地质导向的要求, 使井眼轨迹沿着目的层砂岩钻进, 保证砂岩钻遇率。水平段采用旋转地质导向钻井技术, 钻具组合为:
Φ215.90mm BIT+Φ171.45mm旋转地质导向工具+Φ172.00mm止回阀+Φ127.00mm无磁HWDP+Φ127.00mm HWDP+Φ127.00mm DP
2.2 安全钻井技术
2.2.1 井眼清洁技术:
在大斜度井段和水平井段施工中, 为了保证井眼清洁, 主要采用大排量高性能钻井液携带岩屑, 四级固控设备清除岩屑, 定期短起下钻破坏岩屑床等技术措施, 使岩屑及时返出, 避免了岩屑床的形成, 保证了井下安全。
2.2.2 井壁稳定技术:
除了保证优良的钻井液性能外, 还要控制短起下钻速度, 避免产生压力激动和抽吸, 使井壁稳定。
3 结语
3.1三层套管井身结构设计和“直-增-稳-增-水平”的井眼轨迹设计模式是保证A平2井成功实施的基础。
3.2在着陆段按照“率高勿低、先高后低、寸高必争、早扭方位、稳斜探顶、矢量入靶”的轨迹控制原则, 保证了准确入靶, 水平段应用旋转地质导向使水平段最大化延伸。
参考文献
教材第92页的例题1和例题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
2.能正确读写几分之一。
3.为学生提供数学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4.使学生体会数学的产生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重点】
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
【难点】
建立几分之一的概念。
【教具准备】
课件,一个正方形。
【学具】
一个正方形(全班同学一样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熊出没》你们都看过吧?里面的熊二和熊大你们喜欢吗?今天,他们都来到了我们的课堂。(课件出示熊二和熊大)
2.分东西
出示场景图,师:瞧,他们带来了不少东西,你能帮他们把这些东西公平地分一分吗?
(1)分梨
师:那就从6个梨开始吧!指名分一分梨。
师:熊二和熊大每人吃3个,可以吗?并演示课件分梨。
(2)分香蕉
师:香蕉?指名分一分香蕉,并演示课件分香蕉。
师:每人吃一根。
(3)引出“平均分”概念
师:看!每份分得同样多,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指名回答)。
教师板书:平均分。
(4)分苹果
师:可是苹果只有1个。
出示问题:把一个苹果分成2份,怎样分才公平?每人分得多少?
指名回答:半个、一半、一样多。
师:一半,会分吗?如果请你来分,你准备怎么分?
学生回答:从正中间切。
师:从正中间切,那老师来试试看。同学们注意观察了!(演示课件分苹果。)
师:是这样吗?拿出手指指一指哪1份是苹果的一半。(学生用手指一指)
师小结:这1份是苹果的一半吗?那这1份呢?(教师指一指并发问)也就是说只要把1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那么每1份都是这个苹果的一半。
出示课件: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1份都是这个苹果的一半。
(5)引出分数
师:那“一半”该用什么数字来表示呢?(如果学生不知道,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认识一位“新朋友”——分数,并板书:分数。如果学生知道,可以指名回答再引入,师:像这样的数就是“分数”中的几分之一,并板书:分数<几分之一>)
二、初步认识分数
1.认识
师:(出示)一半我们可以用这个分数表示。
(1)读一读,写一写
师:会读吗?谁来读一读?(指名3个同学读一读)大家一起来读。(再全班齐读。)
师:大家会写吗?先写什么?(教师板书,学生观察)
师:同学们,这1份是整个苹果的,那这1份呢?(应强调也是谁的)没错,也是整个苹果的。
师:这样看来,我们把1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以后,那其中的每1份都是它的 ?(生:)师:它指的是谁?(生:这个苹果)
(2)操作实践,建立表象
师: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形。下面哪些图里的涂色部分是,在( )里画“√”。
师:你认为这些图形的涂色部分都能用来表示吗?哪几个行?(指名回答。)真不错!(演示课件)
师小结:这样看来,无论是1个苹果,还是1个图形等等,只要把它平均分成2份,每1份就都是它的。
2.认识几分之一
(1)课件出示分蛋糕、分正方形
师: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它的,那蛋糕平均分成三份,每一份是它的多少?(生:)正方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一份是它的多少?(生:)
(2)导出几分之一
师:由此可见,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它的 ?(生:几分之一)
3.练习提高,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三、操作探究
1.折出一个正方形的
师:我们要把正方形平均分成多少份?(生:4份)那每一份就是它的 ?(生:)
2.课件演示折正方形的的过程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今天学习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汇报交流。
五、板书
分数(几分之一)
【教学内容】
地图上认识方向(教材第4页例2及“做一做”,第5~6页练习一第3~6题)。【教学目标】
1.学会辨认地图上的方向(四个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地图上物体的位置。
2.能运用所学的方位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可以用不同的解决办法。3.感受方位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应用方位知识解决问题。【重点难点】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物体的方位。【教学准备】
教材第4页例2的平面图摆放的教具。
【情景导入】
在地图上,我们怎样说出物体的方位呢? 【新课讲授】
1.出示教材第4页例2情景图。
(1)谁能在图上指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2)说一说,教学楼、体育馆在操场的什么方向? 2.描述地图上的方位。
(1)小明的妈妈到学校参观,进入大门后,不知该怎么走,你能告诉她该如何到教学楼体育馆、图书馆吗?
(2)讨论后交流。
(3)她想到教学楼共有几条路线呢?(4)学生交流想法。
(5)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一条呢? 3.提出问题,自己解决。
(1)操场在图书馆什么方位?(2)图书馆在体育馆什么方位?(3)教学楼在大门的什么方向?(4)大门在教学楼什么方向?
小结:各小组交流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它小组注意认真倾听,及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及时补充纠正。
【课堂作业】
1.教材第4页“做一做”。(1)独立完成。(2)交流订正。
(3)提出不同的问题并及时解答。2.教材第5页练习一第3题。(1)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并订正。(2)提出与图中有关的问题并解答。【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该如何辨认地图上的方向呢? 【课后作业】
1.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4~6题。2.完成《创优作业100分》中本课时练习。
2.地图上认识方向
虎门小学 杨德琴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10—12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2.让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3.通过学生自主研究,使学生掌握研究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丰富其学习数学的积极体验。【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圆柱的侧面与它的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蛋糕盒、圆柱、直尺、绳子、剪刀、长方形的小旗、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生日蛋糕盒,请看它是什么形状的? 生:圆柱
师:对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认识圆柱。(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了解圆柱 1.直观感受。
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把许多建筑、生活用品设计成圆柱形,请看屏幕(课件出示:客家围屋、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岗亭、蜡烛、灯笼)屏幕上的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他们都具有圆柱的特征。(课件抽出圆柱的几何模型)
2.回归生活,发现圆柱。
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圆柱形的物体?想想,发挥你的想象力 生:茶叶桶、柱子、彩笔盒„„
师:这样说下去还有很多很多,看来生活中的圆柱是数不胜数啊!
3、深入探究,认识(1)自主学习与探究
小组合作,自学教材11页的内容,并完成以下问题:
• 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什么?有什么特点? • 用手摸一摸,动手滚一滚圆柱周围的面?你发现了什么? • 圆柱一共有几个面?是哪几个面?
•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什么?在哪里(用手比划)?有几条?量一量圆柱的高(至少量3条),你有什么发现?(2)分享自学成果
(3)加深理解,同桌之间互相指一指圆柱的地面、侧面和高(4)深入追问,提高认识
如何验证圆柱的两个底面大小是相等的?(5)生活中的高(6)及时巩固
指出下面图形中哪些是圆柱?读出下面各圆柱的有关数据!
(7)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师:把一张长方形的硬纸贴在木棒上,快速转动,会转出什么形状?请拿出准备好的学具动手操作一下,并把你所发现的现象记录下来。并思考长方形的长与宽与圆柱的什么有关?
4.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深化特征的研究。现在我们对圆柱有一定的认识。
师:我们班有位同学快过生日了,她的好朋友想制作一个圆柱形的笔筒给她,可是她发现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想要制作精美的图案非常的困难?你能帮她吗? 生:我认为圆柱的侧面是一个长方形,可以画在长方形的纸上 师: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的呢?
先猜测: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不规则的图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手中的学具进行验证。探究圆柱侧面的特征
(1)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沿高剪开后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也可能得到一个正方形;斜着剪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随意剪得到一个不规则的图形。
教师总结:其实侧面不管展开后是什么形状,都可以转化成长方形的。
(3)请学生观察、思考并讨论: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宽分别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三、巩固练习
(1)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2)下面的哪个图形是圆柱展开图?(3)巩固提高 发挥想象
一张长方形纸长的一边为20cm,短的一边为15cm,把这张纸卷成一个圆柱。这个圆柱的高会是多少?底面周长会是多少?这个圆柱的侧面积会是多少?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那些疑问?
五、课后练习: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56、57页。【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等活动,学生能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并且学会用圆规正确画圆。
2、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圆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并能把所学知识运用与生活实际中。
3、通过本课,学生再一次感受到数学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并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教学重难点】
1、感知并了解圆的特征和用圆规画圆。
2、掌握圆的特征,能熟练地画圆。【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圆规、圆形纸片、三角板。【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景,引入新课
1、学生欣赏图片。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许多漂亮的图片,想不想看一看?(出示课件,学生边看边说)这些图片的上面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上面都有圆)
2、感受生活中的圆。
那么你能找出生活中有圆的例子吗?(生举例)
老师也用课件出示几个生活中有圆的例子,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到处都有圆以及圆很美。
3、设出疑问揭示课题。
选中汽车轮这张幻灯片问:你知道车轮为什么设计成圆形的、而不是正方形和圆形的吗?(生答)
关于圆的知识有很多,这节课咱们就走进圆的王国去看一看。(板书课题)
二、认识圆及各部分名称
1、曲线图形。
(课件出示一个圆)圆是平面图形还是立体图形? 以前还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你能把这些平面图形分类吗?(圆是曲线图形)
2、初步画圆。
老师徒手画圆,画的不是真正的圆,怎么才能画出真正的圆?(学生开动脑筋,想出各种方法)
圆规是画圆的专用工具,请学生观察圆规并向同学介绍圆规各部分名称及作用。
尝试用圆规画圆,边画边思考用圆规画圆要注意什么。
老师在黑板上示范画圆。
3、认识半径和直径。
折一折(指黑板上的圆)固定的一点在圆的中心,这个点叫做圆的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来表示。(出示课件上的圆)认识圆内的点,圆外的点,圆上的点。
师:如果把圆心和圆上的点连起来就成了一条线段,这条线段就是圆的半径。想一想半径什么样子,是连接那两个点的线段?圆上有多少个这样的点?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有几条?也就是说圆的半径有无数条。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半径?(生说,然后出示半径的定义并读一读)半径一般用字母r来表示。
现在继续画线段,这次经过圆心画一条线段,并且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圆上,这样的线段叫圆的直径。想一想,直径什么样子?(过圆心,两端在圆上)这样的线段能画几条?(无数条)也就是说圆的直径有无数条。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叫直径。(生答,接着课件出示直径的定义,生齐读)直径一般用字母d来表示。
4、小练习。
知道了什么是直径和半径,下面找一找直径和半径。(课件出示)(1)那些线段是直径?为什么?(2)那些是半径,哪些是直径?
【评析:本环节通过图形的辨析,使学生认识圆中的哪些线段是半径、直径,什么样的线段不是半径、直径,进一步理解圆的半径、直径两个概念。】
你能在这个圆上(指黑板上画的圆)画出一条直径和半径吗?(一生上台画)其余学生在刚才画的圆上也画出直经和半径,并用字母标出来。
【评析:本环节设计了让学生在自己画出的圆中分别画出圆的直径和半径,无需教师过多的解释,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已将圆心、半径、直径这三个重要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做出了非常清晰明确的界定。】
三、动手操作探究圆的特征
1、圆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现在老师有个问题想请教同学们,我要画一个比黑板上的圆还要大的圆,怎么办?(把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拉大)还要小的圆呢?(把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变小)两脚的距离是什么?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半径)板书: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我把圆心定在黑板上,圆就画在了黑板上,圆心定在屏幕上,圆就画在了屏幕上,圆心定在练习本上,圆就画在了练习本上。你认为圆的位置是由谁决定的?(圆心)板书:圆心决定了圆的位置。
2、再次画圆。
要求全班同学都画同样大小的圆能做到吗?怎么做就可以了?(半径一样就能画一样大)
画一个半径为2cm的圆可以怎么来画?小组讨论后汇报。屏幕出示画指定圆的步骤。
如何画一个直径为6cm的圆呢?
3、探究直径与半径的特征及关系。(1)同学们学得很认真,现在跟老师玩一玩,放松一下。拿出圆形纸片跟老师做折纸游戏,对折,再对折,再对折,对着多次,观察这个纸片,你能发现什么?你是怎么发现的?得出结论: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的半径都相等。再借助课件验证这一结论。
(2)我们继续折纸,再拿一张圆形纸片,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再对折,反复几次,打开,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发现的?得出结论: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的直径都相等。再借助课件验证这一结论。
(3)观察大屏幕并思考:同一个圆内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是什么?(课件演示)学生观察后说出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并写出来。板书:d=r+r
d=2r
r=d/2
四、巩固新知,综合运用
现在我们对圆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你能利用圆的知识解决问题吗?
4、利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车轮是圆形的,而且车轴安装在圆心处,这是为什么?
当有人在表演时,观看的人群会自然的围成一个圆,这又是为什么?
五、回顾全课,收获感悟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想对圆说什么?还想了解圆的什么知
识?
六、拓展延伸
看一看,想一想。你想到了什么?(在边长为6cm的正方形内有一个最大的圆)
【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
直径d
半径r
圆心o
一、关于教案模式问题
走进许多学校, 我们通常发现同年级同学科教师用的教案都有统一的模式, 但是“文无定法”, 教学也一样, 要从实际出发。教学上的每一个具体内容或每一具体情况都表现为不同的个体。同时, 教材内容不同, 特点不同, 难易不同, 教法当然也不相同。一名合格的教师, 只要他深谙教学之道, 对不同教材的处理当然会富于变化, 而不会囿于某种固定的框框。同时, 同一教材, 教师不同, 知识结构与擅长不同, 教学也自会有别, 而反映不同的教案设计也必会各不相同。所谓“条条大道通罗马”, 而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教学方案相同有时是必要的, 有时不同也是必要的。因为教学本身应允许根据不同情况有所创造, 有所创新。这不仅不会妨碍教学, 反而能有效刺激和促进教学。
当然, 这并非是对教案怎么写不需要提出规范要求, 而是说这种要求应该是一些原则性的东西, 而不是包教一切的具体模式。我们的目的是卓有成效地进行教学, 因此, 教案采取何种形式应不拘一格。那种把复杂的教学程式化的思想是一种只承认一般, 不承认个别;只承认共性, 不承认个性的僵化思想的反映。而教学设计恰恰要从实际情况出发, 因生制宜, 因材设计, 灵活施教。正如吕淑湘先生所言:“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所以, 那些以模式作为评价教案, 尤其是评价教学水平的做法是不妥的。
二、关于教案的详略问题
教案的详略同样也要依具体情况而定, 即当详则详, 当略则略, 而非越详越好。当详而略, 则略中流于疏漏;当略而详, 则详中不免繁琐。所谓“看菜吃饭, 量体裁衣”, 在同样能说明问题的前提下, 总是以扼要为好。因为同是一定的内容, 当其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以后, 从结果看, 学生总是很难记住缺乏概括的苛细的分析, 倒是那些精要而醒目的东西才会让学生经久难忘。如有的老师讲鲁迅的《药》, 最后围绕“药”这一贯穿全文四部分的线索概括为四个字:“买”“吃”“谈”“果”;将 《项链》 一课的情节总结为“借”“失”“还”三个字等。此类教案在反映对教材的分析上虽寥寥数字, 却能以简驭繁, 将复杂的课文揭示得一清二楚, 谁能说这样的教案不是好教案呢?试想如果换成大量的文字说明, 结果必会是另一番情景。何况对教材分析扼要的教案, 不仅有利于理解与记忆, 也能为学生活动 (动手、动脑、动口) 赢得足够的时间, 使“少讲多练”变为现实。而那种对教材不分轻重、逐层解析的教案只能导致“满堂灌”, 使学生置于被听讲的地位, 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从教案的设计方面, 精要远胜于详尽, 从这个意义上说, 盲目地提倡和称道分析苛细的教案也是不妥的。
当然, 这需要建立在对课文作全面、透彻的分析基础上, 需要教师对课文有高度的认识与概括能力, 并不是随便可以做到的。教学贵在胸有成竹, 当一个老师对教材的研究达到一定程度后, 即使他的构思不以文字的形式出现, 同样可以在教学中稳操胜券, 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但这并不是说任何教师教学中都可以完全不要教案, 而是说有无文字教案, 特别是分析偏细的教案远不是主要的, 主要的是熟悉教材和教法, 提升自身的功底。如果不是这样, 即使再详尽的教案也难以在教学中达到预期效果。据此, 那种以文字多寡来判定教案和教学态度优劣的做法是不符合语文教学实际的, 也是缺乏说服力的。
1.使学生会看钟表上的半时。
2.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生活习惯。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3~95页。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投影仪器、小闹钟学具(学生人手一个)。
教学设计
创设问题情境
1.动画故事《勤劳的小蜜蜂》引入。多媒体出示小蜜蜂早晨起床、发现蜜源跳圆圈舞、找小伙伴、采花蜜的4个钟面时刻的画面。
[运用多媒体动画课件创设情景,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激发兴趣,调动情感,为新知识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提出问题。
a.同学们,勤劳的小蜜蜂想要写一篇日记,你能帮帮它吗?你能正确地说出钟面上的时刻吗?
生:勤劳的小蜜蜂早晨6时就起床了。
b.它在什么时刻发现了蜜源,跳起了圆圈舞?(8时半)
生:大约8时多,8时半。
c.它是什么时刻找小伙伴和采花蜜的?(10时半和11时半)
生:它10时半找到小伙伴。
11时半和小伙伴一起采到了花蜜。
[新知识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领悟半时这一时刻特点。]
3.揭示课题。
谈话:小蜜蜂8时半发现蜜源,10时半到11时半和小伙伴一起采花蜜。
今天,大家一起来认识半时。(板书)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投影仪出示3时半钟面。
a.师:你能说出这是什么时刻吗?(可以请学生用学具钟表,依照图上钟面拨一拨。)
b.师: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同桌讨论)
由学生自主交流汇报:时针指向3和4中间,分针指向6,就表示3时半。
2.依次出示8时半、10时半。
请学生观察,并让各组合作,动手拨一拨,说一说。
[通过动手拨一拨,观察、分析、互相交流,找到半时分针与时针指的位置的特征,使学生充分了解时针、分针在半时时候的指向。]
a.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发现了3时半、8时半、10时半钟面上的分针都是指向6。
b.师:半时与整时分针指的位置有什么不同?(学生自由讨论)
汇报:前面学习的整时,分针转一圈都指向12,而今天认识的半时,分针转半圈指向6。
a.全班交流,总结得出:几时半的时候,分针总是指向6,时针总是指在两个数的中间。b.引导学生观察半时的写法(讨论)。
学生归纳:电子表的半时用30表示。点左边是几,点右边是30,就表示几时半。
实践应用
1.投影课本第93页做一做。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给出上学的路上、上课、锻炼、看书等几项活动。
a.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经验独立完成。
b.分组交流,说一说自己一天的生活中,几时半都在做什么,加深对半时的认识。
[用实践应用活动巩固知识,更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
2.游戏活动。
a.教师说出几个时间,让学生用钟表学具拨一拨。
b.同桌合作,一个说时刻,另一个拨出来。(可交换)
3.让学生任意拨出一个你最喜欢的时刻,并说一说这个时刻你在干什么?(自由交流)
教师巡视后予以肯定,并鼓励同学们上台讲一讲自己最喜欢的那一时刻在干什么?
师:今天大家都学会了新本领。我们可以一起来帮助小蜜蜂完成它的日记了。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应用意识,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中的乐趣。]
4.a.投影课本第4题连线。
教师说明要求,让学生独立完成。
b.画出最右边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先让学生观察钟面上时间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再确定最后一个钟表上的时刻,然后画出时针和分针。)
5.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
请学生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
师:同学们,我们学会了认识钟表,知道时间是最宝贵的。希望你们做一个遵守时间和珍惜时间的好孩子。
拓展创新
为自己设计一个快乐的星期天。(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设计。)
[让学生通过设计星期天的活动,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设计说明
认识半时是认识钟表的第二课时,教材在认识了整时的基础上,以座钟图提供教学资源。教学时,让学生通过观察,以及动手操作拨一拨、认一认,认识了半时,并找出半时的时候分针、时针所指位置的特点。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评价,是《标准》提倡的主要理念。据此,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本节课的教学力图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课件声像并茂呈现给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结合本节内容把几个时刻用钟面的形式显示出来,请小朋友帮小蜜蜂记日记。让学生注意:小蜜蜂什么时刻找到了蜜源,什么时候招来了小伙伴&&使学生在迫切想知道这些时刻的心理状态下参与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积极的。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学生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试着动手拨一拨、说一说,同学们对半时在钟面上的显示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让学生找出半时钟的时候时针、分针所指位置的特点,只有通过自己反复操作观察思考去感悟、发现。为了让学生有所发现,我们安排了三次动手拨一拨活动:第一次,每个学生看图拨一拨、说一说;第二次,师生互动,师说生拨、生说师拨;第三次,同桌合作动手拨,观察并互相交流,找到几时半的时候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所指位置的特点。三次活动学生人人动手、人人动口,全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3.实践应用,拓展创新。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为自己设计一个快乐的星期天。在培养学生自理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用数学。
专家评析
认识钟表中,认识半时比认识整时难一些。教材把认识半时编排在认识整时之后,为学生认识半时打下基础。教材内容的设计体现新教学理念。给学生提供显示半时的钟和小朋友在×时半活动的情境图,意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感受半时的时针和分针的指向有什么特点。也就是提倡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实现教学目标。因此,黄老师这节课力争体现以下特点:
1.精心设计活动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
黄老师运用多媒体把勤劳的小蜜蜂动画故事呈现给学生,展示小蜜蜂起床、发现蜜源、找小伙伴、采蜜的连续情景。之后,请同学们帮小蜜蜂写篇日记。生动的画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帮小蜜蜂写日记的请求调动了小朋友积极参与的情感。每个学生都认真观察画中钟面上的时刻,都想帮小蜜蜂弄清楚每项活动开始的时刻。全班学生高高兴兴地走进认识半时的活动中。同时,学生在帮助小蜜蜂的活动中体验着互相帮助的甜蜜友情。
2.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探索发现。
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发现数学知识和形成相关技能,是《标准》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正是学生进行多种活动的过程。首先,观察钟面,帮助小
蜜蜂找准每项活动开始的时刻,让学生在观察中领悟半时这一时刻的特点;接着,动手拨出半时,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合作探索时针、分针半时的时候指向特点;然后,学生参与不同的练习活动。如,说一说自己一天的生活中几时半都在做什么,做互动游戏听一方指令拨出钟面时刻&&最后,每个学生为自己设计一个快乐的星期天。每项活动环环紧扣,并且富有生活情趣。全班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在看一看、拨一拨、说一说的活动中经历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轻松地实现了认识半时的教学目标。
总之,这节课是节成功的课。教师轻松,学生愉快,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执教:河南省洛阳市安徽路小学黄源
指导教师:河南省洛阳市中小学教研室杨建斌
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教研室胡素梅
评析:河南省基础教育教研室梁秋莲
1.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地按照数位分级的方法,正确读出和写出多位数。
2、掌握多位数各数级末尾“0”及中间“0”的正确读法和写法。
3、在探究大数的中间和末尾有“0”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
4、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数学问题的活动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
2.教学重点/难点
能正确读、写多位数各数级末尾“0”及中间“0”的大数。理解和掌握大数中间“0”的正确读法和写法。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读一读:
说说下面这些大数的组成: 南汇 699119,闸北区
707869 生1:699119是由69个万和9119个一组成的。生2:707869是由70个万和7869个一组成的。
二、新课探究 探究一
你能读出这些大数吗?
南汇 699119,闸北区
707869 生1:六十九万九千一百十九 生2:七十万七千八百六十九 师:你是怎么读的?
生:我是分级读的,先读万级,六十九个万表示六十九万,再读个级,九千一百十九个一表示九千一百十九,合起来就是六十九万九千一百十九。小结:读大数时,先读万级再读个级。探究二
想一想,读一读 8500 和 85000000 8050 和 80500000 8005 和 80050000 师:在多位数中出现一个或若干个“0”该怎样读?得出规律后,再读一读每组数体会一下。
生1:八千五百,八千五百万 生2:八千零五十,八千零五十万 生3:八千零五,八千零五万
小结:读数时,每一级末尾的“0”都不读,如果中间连续出现几个“0”都只读1个。练习
① 103┊0000
② 13┊0030 ③ 3693┊0005 ④ 1005┊0432 生1:一百零三万 生2:十三万零三十 生3:三千六百九十三万零五 生4:一千零五万零四百三十二 小结:读数要从高位读起,含有个级和万级的数,要先读万级,再度个级,每一级末尾所有的0都不读,如果中间连续出现几个0都只读1个。探究三
试一试:西藏自治区人口: 二百六十一万六千三百
大数应该怎样写呢?可以类比万以内数的读写,想想方法。生:2616300 小结:写数时,先从高位写起,要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探究四
你能读出这些大数吗?
145247158
560047853 100052000 1)分组讨论有什么好方法进行读数。
2)你能用刚学的本领来读出这些更大的数吗?
生1:我先进行四位分级这样读起来比较方便。我发现出现了个级、万级和亿级了。读法应该是一样的。我来试一试:一亿四千五百二十四万七千一百五十八。
生2:我也是用这个好方法来读数的。五亿六千零四万七千八百五十三。生3:一亿零五万二千。
三、课内练习: 练习一
读一读,填一填
a)60000006
c)60006000 e)60600606
b)60000060 d)60060006
f)600600665 只读一个零()读出两个零()读出三个零()一个零也不读()练习二 写出下面各数
九千零五十万三千写作()六百三十万零二百写作()八千零二十万零五十写作()练习三
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5011140○6314240 72605○102800 3823456○3823546 410200○409300 练习四 判断:
(1)3706000这个数中所有的“0”都不读出来。(2)40506000这个数中有一个零要读出来。())(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读数要从高位读起,含有个级和万级的数,要先读万级,再度个级,每一级末尾所有的0都不读,如果中间连续出现几个0都只读1个。
写数时,先从高位写起,要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课后习题
五、课后练习
二年级下学期信息教案 第一课 认识键盘(2课时)
认识键盘 (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的:初步学会操作计算机,认识键盘及主要健的名称与其功能,指挥计算机为我们服务。 教学重点:学会开机关机,熟悉各主要键的主要功能。 教学难点:掌握热启动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二、 开计算机 开主机上的电源开关的方式称它为计算机的“冷启动”。 用左手两个手指同时按下键盘上的“CTRL”、“ALT”不放,右手按下“DEL”,然后两手松开,计算机开始重新启动。 还可发按主机上的复位健“RESET”。 三、 关计算机 先关断主机上的电源,再关断显示器上的电源,并且要主注意卫生。 四、 初步认识键盘 计算机分为四个区: 功能区:键盘的左上方,有F1……F12个键。 主键盘区:键盘的左下方,有A……Z字母键,0、1、……9数字键,以及特殊键等。 光标控制键区:有光标移动键、删除键等。 小键盘区:键盘的右下方,有数字键和光标控制键。 五、 课堂小结。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的`:认识键盘上主要键的名称及主要功能,熟悉计算机的开机和关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 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二、认识主要键的名称及作用。 ESC ――退出键 BACKSPAC――退格健。按一下,光标向前移动一个格子。 ENTER――回车键。输入信息,按回车键,才能被确认和执行,是一个经常用到的键。 CAPSLOCK――大小写切换键。按一次,对字母大小写进行一次切换。 SHIFT――上档键。按下它,同进按下相应的键则输出相应的键上标记的上边的字符。 CTRL称控制键,ALT称转换键一般与其他键合用。 三、 学生练习1、用三种不同的方式启动计算机。 2、从计算机键盘上输入小写的英文26个字母。 3、从计算机键盘上输入大写的英文26个字母。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四、 课堂小结。
活动目标:
1、认识6以内的序数,并感知序数的方向性。
2、能够正确运用“第几”来表示物体的顺序。
活动准备:
1、有6层高的楼房背景图一幅,幼儿熟悉的小动物压膜图片6个,如:小狗、小猫、小兔、小猪、小猴、小象。
2、幼儿每人一份操作材料:6只不同的小动物,有6节车厢的火车或有6棵小树的图片等。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2、以“小动物住新房”活动,学习6以内的序数。
①出示楼房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提问:这是什么?数数这座楼房一共有几层?
引导幼儿数一数并贴上1-6的数字。
②教师边操作边提问:有哪些小动物住在楼房里?什么动物住第几层?
教师小结:要知道每只小动物住的位置,可以数一数,数到几,就是第几层。
③游戏:“找小动物”。
要求幼儿能正确迅速地说出“xx动物住在第x层楼”。(请几名小朋友蒙上眼睛,到 前面来摸一个小动物,睁开眼睛后说出什么小动物的家住在第几层楼。)
3、操作游戏,了解从不同的方向找到物体排列的位置。
①介绍操作游戏的材料及玩法。
1组:坐火车送小动物上火车的小朋友先数数火车有几节车厢,再送小动物上火车,每种小动物坐一节车厢,然后说一说“xx小动物坐在第x节车厢”或“第x节车厢坐的是xx动物”。做好后帮它们更换位置再说。
2组:捉迷藏玩捉迷藏的小朋友先数数有几棵树,然后把各种小动物分别藏在树下,说说“xx动物藏在第x棵树下”。
②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对能力弱的幼儿教师引导他把小动物送上火车,并请他说一说小动物坐在了第几节车厢,再帮他调换位置说一说;玩捉迷藏的幼儿教师引导先数有几棵树,然后把小动物藏好,说一说小动物藏在第几棵树下。
③教师小结:我们数第几第几要看是从哪边数起,开始数的那一个叫第一,从不同的 方向看物体的排列位置也不同。
4、游戏:“小动物排队”。
①讲解示范游戏玩法:音乐响起,全体幼儿自由活动,音乐停,6个小朋友迅速手拉手站在一起,数数全组有几个小朋友,然后以一个幼儿为首,小朋友观察自己的位置,说说“我排第x”。
②幼儿游戏。(3-4遍)教师重点指导幼儿音乐停止时从一边开始按顺序数起,开始数的那个叫第一,然后看看自己排在了第几,也可以从另一边开始数起。
活动延伸:
1、表演区:提供情景道具,玩开火车的游戏,让幼儿巩固练习6以内的序数,正确运用“第几”表示物体顺序。
2、游戏玩法:在火车票上写上数字,幼儿要根据数字上的第几号车厢找座位。
泾源三小
马惠莲 教学内容:
人教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四年级下册第80~81页例
1、例2及练习十四第1、2、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特性,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
学具准备:师生分别准备木条(或硬纸条)钉成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框架、小棒。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情景导入
1、谈话:(出示三角板)同学们这个朋友熟悉吗,是什么?(熟悉、三角板)观察一下它是什么形状的啊?(三角形)
2、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
师:在生活中你见过三角形吗?谁愿意来举几个例子。
生汇报:红领巾、三角板、自行车、窗户上„„
师: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些图片,请同学们一起欣赏!(同时点击课件,抽出三角形)
师:通过刚才的欣赏和交流你有什么感受?(生活中有很多三角形)你们同意吗?
3、揭示课题。
师:的确,三角形在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角形,来研究有关三角形的知识。(板书课题:认识三角形)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1.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课件出示图形)提问:下面图形是三角形吗?请说明理由。
引导:你们都同意他们的说法吗?(同意)
师:现在请把你心中的三角形画到练习本上,边画边想: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有些学生用尺画、有些没有用尺画)想好了,再和同桌交流一下。
预设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下面几种情况:
(1)有三条边的图形叫三角形或有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
(2)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
(3)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的图形叫三角形;
(4)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5)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根据刚才几个同学的说法(结合课件呈现的反例)
方案1:
师:现在你觉得哪种说法更准确?课件出示完整定义。(齐读三角形的定义)
师:你认为三角形的定义中哪些词最重要?为什么?
组织学生在讨论中理解“三条线段”“围成”。(此处可点一点“围成”就是首尾相接,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方案2:
师:(课件动态演示)先出示三条线段,是三角形吗?(不是)是什么?(三条线段)
师:怎么才能使它们变成三角形?
(把三条线段围起来)
师:怎么围?(生上来边指边说)大家同意吗?
师:大家的意思是,相邻的这两条线段的哪儿要相连?(端点相连)
(课件演示其中两条线段,两个端点相连,问:是这样吗? 生:是)
师:还有一条呢,怎么连?
......师:现在是三角形了吗?
师:我们看,每相邻的两条线段连在一起,就像三条线段手拉手——生:围在一起
师:围字用得太形象了!这个三角形就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板书:由三条线段围成的)看看自己画的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吗?
师:现在谁能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同桌互说后,再让2个学生说)
师:大家都同意吗?(同意)
师:确实,由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完善板书)
师:你认为三角形的定义中哪些词最重要?为什么?
组织学生在讨论中理解“三条线段”“围成”。(此处可点一点“围成”就是首尾相接,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2、运用概念加深对三角形的理解
师:下面老师来考考你认识三角形吗?
(出示课件)请你判断,下面图形中,哪些是三角形?
3、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师:大家看,在这几个形状不同的三角形中,你能找出他们的共同点吗?(同桌讨论)
集体讨论评价,得出: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师:大家同意吗?(同意)是的。刚才同学们所发现的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这就是三角形的特征。(板书: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你能把之前自己画的这个三角形标出边、角、顶点吗,试试看?
集体反馈交流: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4、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三角形也有自己的名字。为了表达方便,我们习惯用大写字母表示,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例如:上面的三角形就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同时点击课件,出示三角形ABC。)
师:如果换上不同的字母,怎么叫呢?(指名说说)
师:这就是顶点A,这是?——顶点B,这是?——顶点C
这个角叫角A,这个角就叫?——角B,这个角就叫?——角C
这条边我们称它为AB边,这条边叫?——BC边,这条边叫?——CA边
师:现在请你也用三个字母表示出自己之前画的三角形,同组互相看一看。完成任务的同学情做好。
5、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师:我们在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时,认识过它们的底和高,(课件演示)
师:其实三角形也有底和高,你能试着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中做高吗?(让学生在自己的题纸上尝试)
师:谁愿意把你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看,请你给大家说说,你是怎样画高的?(学生汇报并展示学生的作品)
师:谁也画出了三角形的高?请举手。
师:请同学们想想,什么是三角形的高? 生:从三角形的这个顶点向它的对边画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师:大家的想法和他一样吗?(一样)
师:(教师借助黑板上的三角形边说边演示)正如同学们所理解的:从三角形的这个顶点向它的对边画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用黄色粉笔标注“高”),这条边叫做三角形的底。(用黄色粉笔标注“底”)这条高我们称之为BC边上的高。
(让学生同桌互相说说这条高是谁的高,边指边说。先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映像,一条高是对应一条底边的。)方案1:
(在明确了刚才这条高只是对应BC这条底边的。然后启发学生再找找,你能找到别的高吗?让学生自己找找)提问:观察黑板上的三角形你能找到几条高? 生:3条,师:为什么,能说具体点吗?
师:请你给大家示范一下,以AB边为底怎么作高(用三角板比划)以AC边为底呢?
提问:仔细观察这个三角形,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每个三角形都有三条高。生:高与相应的底是互相垂直的。
生:同一个三角形的三条高有一个公共的交点(垂心)。
方案2:
老师这儿有一副作品,我们来欣赏一下。他画了几条高?(三条)
师:请这位同学给大家讲讲,是怎么想到要画三条高的呢?(师:还有谁想说?)生:三角形的三条边都可以作为底,过每条底边所对的顶点可以话一条高。也就是从三角形的每个顶点都可以向它的对边画一条高,就可以话三条高了。
师:请你给大家示范一下,以AB边为底怎么作高(用三角板比划)以AC边为底呢?
画一画:(练习十四,第1题)
师:请你画出下列三角形指定边上的高。
学生操作,师巡视指导(画好后小组内交流一下)
汇报交流:
第1、2幅(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师:(第3幅)这个三角形的高怎么没有画?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
生:当三角形的一个角是直角时,以其中一条直角边为底,这条边上的高就是另一条直角边。
师:听明白了吗?
让学生再指一指。
6、探索三角形的稳定性
师:现在让同学们放松一下,来场比赛怎么样?请我们班的两位同学(一个大男生,一个小女生)
你们说这两位同学谁的力气大?好,今天我们就让他们来比比,看谁的力气大?
规则:每人一个图形,拉动(读成重音)这个图形,只要使它的形状发生变化,就算胜。
(出示一个三角形,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让男生拉三角形,女生拉四边形。)宣布结果:女生胜。(不公平!)
师:有同意?为什么?
生1:三角形不易变形,而四边形容易变形!
生2:三角形牢固,四边形不牢固!
生3: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四边形不具备!(板书:稳定性。)
提问:你是怎么理解稳定性的?(生:不易变形、牢固……)
出示拉不动的四边形,让学生拉。
师:这个四边形也不易变形,也牢固,我是不是可以说四边形具有稳定性呢?
师:看来三角形的稳定性并不是拉一拉是否变形。那三角行的稳定性到底指的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三角形的稳定性是:只要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完全确定,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
师解释:只要三边的长度确定了,无论怎样调换三边的位置,这个三角行的形状和大小都不会改变。而绝不是指无论怎么拉、怎么拽三角形都不会歪、不会坏、不会变形的那种稳定性。
师:在我们生活中,用到三角形的地方很多,你们看(课件出示:自行车、篮球架、电线杆),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要把这些部分做成三角形了吗?
师:正是因为三角形的这一特性,所以在生活中的用处很广泛,你能举个例子吗?(房顶做成三角形的,台历、斜拉桥、吊车)
师:刚才我们发现四边形容易变形,你能想办法让这个四边形也拉不动吗?
(指名说)为什么?(教师演示)
师:知道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你能来运用吗?
(1)学校的椅子坏了,有点摇摇晃晃,谁能利用我们今天学的知识,想个办法把它修好?
(2)路边的小树被风刮倒了,要把小树固定住,可是路边只有一根木棍,怎么办呢?
三、巩固练习
师:下面老考考大家这节课学的知识,比比谁的表现最棒。
1.我是小判官,对错我来判。
(1)由三条直线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3)三角形可以做出三条高。()
(4)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都具有稳定性。()
2.请你来当小裁判:小狗和大公鸡为菜园围篱笆,看看谁设计的既合理有牢固?(书练习十四第3题)
小兔子
三角形篱笆
小猴子
平行四边形的篱笆
四、总结评价,质疑问难
【认识2教案】推荐阅读:
认识数字宝宝1、2、3教案07-01
100以内数的认识2,第一课时教案12-28
认识钟表教案06-20
认识水 教案07-09
《认识厘米》教案09-27
教案认识台风10-29
认识电脑教案11-08
教案认识乐器02-23
认识五官,教案03-03
认识圆教案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