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2024-11-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6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通用6篇)

第16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篇1

辛亥革命

一、教材分析:《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民族资产阶级为发展资本主义,爆发了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性质的戊戌变法运动,却以失败而告终。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推翻清政府腐朽统治的革命要求,武昌起义之后,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终于推翻了清政府统治,革命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和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最终这一任务由工人阶级来完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复杂原因。运用历史辩证法来分析辛亥革命这一重大社会变革给当时社会带来的深刻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三、学情分析

初中时辛亥革命作为教学重点,学生已经对辛亥革命重大史实及过程有所了解,再学习这课内容时,则要针对高中生的特点展开教学。高中生思维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已有很大提高,所以要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体,理解分析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开展讨论活动,以对辛亥革命及其意义及教训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与评价。

教学重点:

1、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对辛亥革命的客观评价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辨证分析法 教学准备:课本、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复习导入:

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列强通过一系列对华的侵略战争和强加给清政府的各种不平等条约,将独立的中国推向半殖民地的深渊。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的控制,继而又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在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和瓜分狂潮中,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崛起于中国近代政治舞台.他们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变革,图强救亡,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但很快就失败了.随着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就在这深刻的社会危机中酝酿发展起来.资产阶级中先进分子形成了革命的信念:必须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中国才有出路.以上成为清末民主革命风潮产生的历史背景之一.一、清末民主革命风潮(辛亥革命的酝酿阶段)

1、清末民主革命风潮的背景

在如此社会危机下,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其统治危机,为背景之二.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这是一次整顿图强的自救运动,也可以说是洋务运动的继续.主要内容有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它没有从根本上触及腐朽的封建制度,吏治腐败依旧,兼之实行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十年,但它对当时的政局产生某些重要影响.新政的重点在军事方面,但编练新式军队却造成两个意想不到的结果,一是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集团的兴起;二是革命党人争取了大量士兵.所以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却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背景之三则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也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风潮出现的 根本原因.2、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风潮的概况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辛亥革命的组织准备)戊戌变法运动和义和团斗争的失败,标志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破产和旧式农民战争的终结.面对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和帝国主义侵略的步步加深,挽救民族危亡并推进中国近代化的领导责任,历史的罗在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他们的代表人物--孙中山身上。

(1)兴中会建立

他于1894年组织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后教师介绍兴中会的情况(在电脑屏幕展示兴中会创立的时间、地点、纲领、性质等):这在中国破天荒第一次提出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合众政府的主张。因此,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继兴中会成立后,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革命团体,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一个由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新时期已经到来了。

2、同盟会

到1905年,国内出现了许多革命团体,孙中山提出团结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同盟会。孙中山的这一主张得到了许多革命者的拥护。

学生活动:⑴请学生说说同盟会建立的时间、地点、领导人、革命纲领以及机关刊物? 教师总结、讲解:

①中国同盟会是在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基础上建立的。

②革命纲领中的“鞑虏”在这里是指满族统治者,而不是指整个满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反满”就是反对民族压迫,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句话,孙中山解释为:“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国家”(《孙中山选集》第69页),即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的走狗清王朝的统治,这也就在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建立民国”,就是要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平均地权”,就是改革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解脱劳动者的贫困。可见,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适应当时历史的发展,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

③同盟会的性质: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的成立使民主革命运动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标志着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

⑵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革命纲领的阐述和完善,也是同盟会革命纲领的另一种表述方式,二者并无实质上的区别。

教师提问:“你能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说出“三民主义”的含义吗?你能找出“三民主义”分别从哪条政治纲领发展而来吗?”

学生活动:总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独立自主的民主共和国——民族主义;“建立民国”是指——建立民主共和国——民权主义;“平均地权”是指——改革封建土地制度——民生主义。

三民主义是第一个较完整的革命纲领,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教师提问:课本P37面动脑筋:上图是1910年同盟会广西支部编辑出版的《南风报》第一期上的插图,图中的竹叶是由三民主义的某个主义四字组成。你能看出是什么主义吗?你能看出这幅图的喻义吗?

提醒学生换个角度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出竹叶组成的是“民族主义”。

学生回答:此图喻示着清政府腐朽统治被推翻,中华民族走上独立自主。(教师强调同盟会把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作为革命目标。)

3、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辛亥革命的思想准备)同盟会成立后,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的保皇派极为拥护清朝的反动统治,革命派和保皇派之间展开激烈论战。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等问题进行的。通过论战,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有力推动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4、多次武装起义(辛亥革命的军事准备)

二、武昌起义

(辛亥革命的爆发)

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与其战友曾发生过多次武装起义,但都失败了。到1911年(旧历辛亥年)发动了武昌起义,取得了成功。

教师提问:

1、请大家看课本《武昌起义形势图》或地图册P12—13,请一位同学讲讲武昌起义。

2、教师作生动叙述:1911年9月14日,湖北的两个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召开联席会议,确定在武昌进行武装起义,推举文学社蒋诩武为总指挥,共进会孙武为参谋长,组织起义领导机关。10月9日,因孙武等人的意外爆炸事故,计划暴露,引来巡捕,革命处于群龙无首之状态,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于1911年10月10日率领了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11日占领武昌,12日收复三镇。清朝统治处于名存实亡境地。

因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所以将由此开始的这次革命统称辛亥革命。

教师设问:武昌起义建立的湖北军政府是什么性质的政权机构?由哪些人组成?

学生回答:通过组成人员可以分析出湖北军政府本身是辛亥革命的产物,但从以开始就成了革命党人联合包括封建军阀,旧官僚和立宪派所组成的政权机构。

教师设问:为何推举黎元洪为都督?

学生回答:借他之名号召天下,他由军权,由实力,可以获取各省官僚的支持。体现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使革命潜藏着失败的危机。

三、中华民国建立和临时约法的颁布

(辛亥革命的高潮)

武昌起义后得到全国响应,仅一个多月时间,全国就有十几个省市宣布独立。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从海外归抵上海,受到各界人士热烈欢迎,12月29日,各省代表推选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即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布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通过临时政府所颁布的法令,可以分析出临时政府反对封建专制,发展民族工商业,主张自由平等博爱,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所以临时政府使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分析《临时约法》的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国民权利的规定,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可以分析出临时约法具有反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使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四、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辛亥革命结果)

南京临时政府并没有掌控形势,清帝于1912年2月12日下诏退位,清王朝260多年的统治宣告结束,但是袁世凯后来在北京就任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分析原因.学生归纳:

(1)帝国主义要扶植袁世凯做统治中国的代理人

(2)立宪党人和旧官僚害怕革命会危及到自己利益,也支持袁世凯(3)一部分革命当人将推翻帝制的希望寄托在袁世凯身上,同意议和(4)袁世凯本人有重兵,有手段

五、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5分钟)

孙中山的临时大总统仅仅做了三个月,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力下,后将临时大总统让位于袁世凯,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但1912年2月12日,清代末代皇帝溥仪被迫退位,标志着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从此废除。那么,这场辛亥革命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呢?

学生讨论:让学生读课文最后一段,结合课本P39动脑筋:“有人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你同意吗?为什么?”,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提示:衡量一场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根本目的和预定目标是否或者在大多数程度上达到了)

教师归纳总结:辛亥革命作为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根本目的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压迫,铲除封建制度,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其直接目标是要推翻满清政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从直接结果看,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使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 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因而辛亥革命成功了。从最终结果看,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所以说辛亥革命是失败了。

六、课堂小结: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为目标,做了一系列组织上、理论上、思想上和军事上的准备,最终发动了武昌起义,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翻了2000多年来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但是革命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领导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

七、课后反思:本课内容繁杂、史实丰富,学习时还要注意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需先把课文内容重新整合,归纳为革命的酝酿、爆发、高潮和结局,在酝酿阶段为革命做了一系列组织上、理论上、思想上和军事上的准备,最终发动了武昌起义,这样学生在学习时比较容易识记和理解。在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教训时认识也比较深刻,基本发挥出高中生应有的能力。板书设计:

辛亥革命

一、清末民主革命风潮

1、背景

2、概况

二、武昌起义

1、过程

2、影响

三、中华民国的成立及《临时约法》的颁布

四、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第16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篇2

借班上课, 有个难以弥补的弊端, 就是在听课教师的目光下, 学生思维紧张, 加上师生不熟悉, 很容易出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尴尬场面, 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如果教师事先能了解部分学情, 就会对因材施教、组织有效教学有帮助。基于此, 我通过苏州历史教师QQ群联系, 得到大致学情后, 在备课过程中充分预设一些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在实际上课中, 留神教室后墙挂的时钟, 有步骤地合理分配课堂复习、巩固、拓展的时间, 巧妙地将辛亥革命与学生已知的乡土史“吴江三杰” (金松岑、陈去病、柳亚子) 结合起来, 拉近了历史与学生的距离, 使情感促进认知优化, 赢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课型定位

对于历史教师而言, 上新课比上复习课更易出彩。因为在上复习课的过程中, 对已学过的知识若不重新变通包装是难以激发学生情趣的, 加上历史复习课时空跨度大, 知识点多, 复习极易陷入枯燥乏味的境地。但“世上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 只要教师注入一种专注和激情, 复习课同样可以精彩。我深知对于“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复习课不能光冷饭加热, 要定位为色味俱全的扬州炒饭, 这样的复习课才能开胃、深受欢迎, 才能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 开阔学生的视野, 才能有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结合学情和复习内容, 我将本课定位为“1+1混合课”, 即合作课加探究课:合作课就是知识梳理, 各组学生根据学案自己归纳整理知识点, 在对比中构建知识体系, 课上巡视的教师指导各组解决问题, 并汇总各组的疑难和共性问题, 个别问题其他组帮答, 共性问题教师帮助解决;探究课就是深化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 根据教师预设问题“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能实现吗?为什么?”“为何中华民国不定都北京或武昌”“我眼中的辛亥革命”等, 以此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深化, 小组交流展示, 最后教师点评。

三、内容取舍

要组织有效复习教学, 教学内容的取舍是首要,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是必修一第四单元的第11课和第13课的内容, 教材编写共8页纸, 内容翔实, 图片丰富。如是新授课, 学生至少需要两节的时间来消化吸收。现在只需要一节课就要完成复习任务, 确实是个挑战。接下来的难题就是如何在短暂的45min组织教学, 实现教学目标。晚上看电视, 舍得酒有句广告语耳熟能详:天下智慧皆舍得, 智慧人生, 品味舍得。看来取舍是需要智慧的, 那取舍教材内容总不能凭空瞎想吧, 总得有个令人信服的依据。毋庸置疑, 课程标准是整个教学复习工作的灵魂。复习时, 教者所谓胸有成竹、高屋建瓴, 其实就是紧抓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这两关键。为此我就翻阅《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2013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 (选修科目) 说明》, 看看教学的重点内容有哪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这两课学习的要点是: (1)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 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2)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1]《2013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 (选修科目) 说明》所列举的必考内容是: (1) 太平天国运动: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天京变乱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2) 辛亥革命: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2]这样可以看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背景 (原因) 、西征北伐、辛亥革命前的“清政府新政和预备立宪”可以简略处理,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就可以少讲或者不讲, 而影响太平天国的三个“天京”重大历史事件、辛亥革命的“武昌首义”和“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要求学生记住关键知识点即可, 太平天国运动的两个纲领性文献、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则要动动脑筋重点分析与拓展探究。

四、导入新课

一开始导入新课是这样设计的, 特意融入了江苏地方的元素, 通过课件展示五幅中国近代史的历史图片, 分别是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抗日战争、渡江战役, 以“近代南京的见证”为小框题, 进入复习课。然后以时间为主线画一根数轴直线, 让学生说出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生的若干大事, 如1842年《南京条约》、1853年定都天京、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1937年南京大屠杀、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后发现这个导入设计包容量太大, 不能聚焦本节复习课的核心内容, 于是改为总统府见证: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史实———太平天国、辛亥革命, 一上课就让学生看一段2min的视频《渡江战役》, 视频中有渡江场面、占领南京、降下国民政府旗帜的画面, 接着通过PPT展示一幅升红旗的油画, 提问学生:1949年4月人民军队占领南京, 南京总统府降下了青天白日满地红的国民政府旗帜, 那随后升起的红旗, 有什么历史意义?学生回答: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接着借用南京总统府导游词, 引出本复习课的中心内容“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各位游客, 现在我们将去参观游览的景点是一处历史悠久、曾先后作为太平天国天王府和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办公处所的总统府……这里曾是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中心。今天的总统府大厅就是当年天王府正殿金龙殿的遗址……直到1949年4月23日, 解放军攻克南京, 蒋家王朝覆灭, 总统府才回到了人民的手中。”通过导游的话语巧妙地引出本节课所要复习的主题“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接着我借“辛亥年”将两个相隔60年的历史事件又巧合地连在一起, 说1851年和1911年都是辛亥年, 在中国都发生了两个大规模的革命运动, 即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这两次革命运动都是从南方开始的, 高潮发生在长江流域。

五、要点扫描

与新课讲授相比, 复习课不能像上新课那样对各个知识点进行事无巨细地讲解, 很多时候, 对于一些史实都是一句带过。如复习第11课沉重打击清王朝的“太平天国运动” (见图1) , 主要史实要紧抓住三个“天京”, 我使用了填空和图表的形式, 让学生从整个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发展中认识三个“天京”, 主要史实: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 (1853年建立与清廷对峙的革命政权) ———军事全盛———天京变乱 (1856年太平天国运动由盛到衰) ———陈李防御———天京陷落 (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复习第13课成功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 对于辛亥革命背景中的政治、经济、阶级、思想、组织、军事6个方面加以分析, 5个方面可一带而过, 只对组织上的中国同盟会的成立要具体了解, 提示学生从时间、地点、领导、纲领、机关刊物、性质加以认知。高潮阶段的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也是要求学生识记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定都南京、国旗五色旗等关键要点, 以求考点不丢弃, 复习快扫描, 为课堂上理解重点、解疑难点、拓展研究腾出可用的自主时间。

六、重点理解

破解难点重点, 恰到好处地使用史料教学法能帮助学生准确地领悟历史, 启迪学生的思维, 培养、发展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 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 看材料分析, 通过材料解析理解太平天国运动前期的纲领1853年《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一:凡分田, 照人口, 不论男妇, 算其家人口多寡, 人多则多分, 人寡则寡分……凡天下田, 天下人同耕……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 有田同耕, 有饭同食, 有衣同穿, 有钱同使, 无处不均匀, 无人不饱暖也。[3] (土地分配)

材料二:凡收成者, (除留足口粮外) 余则归圣库。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各物亦然。所有婚娶弥月喜事, 俱用圣库, 但有限式, 不得多用一钱……盖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 天下人人不受私, 物物归上主[4], 则主有所运用, 天下大家处处平均, 人人饱矣。 (产品分配)

结合课文和材料, 回答:

(1)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的土地分配原则和方法、产品分配原则和方法各是什么?

(2) 这项制度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这一愿望能实现吗?为什么?

(3) 据以上材料, 应该如何认识这一革命纲领? (从革命性、空想性、落后性三处思考)

又如, 关于《资政新篇》内容, 我要求学生从政治、经济、文教、外交四个方面加以理解。学生对照人教版教材, 通过政治上以法治国, 官吏由公众选举 (最早) ;经济上发展工商业, 鼓励科技发明;文教上主张开设新式学堂等三个方面, 以填空的形式理解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纲领《资政新篇》的内容。对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外交政策, 人教版教材并没有直观概括性的内容, 我们可以巧用教材, 从57页“历史纵横”了解1853年杨秀清、1861年洪秀全对英国公使的态度, 得出“独立自主、平等往来”的外交主张。

七、两者比较

运用比较教学法, 可以帮助学生在巩固已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 通过纵向、横向、类似比较, 多角度地分析和对照, 在认识、理解类似历史事件异同点的基础上, 进而分析其成因, 概括其发展规律, 揭示其本质, 获取新的历史知识。

如图2所示, 比较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异同及联系。因借班上课, 提问不宜过深, 通过填空的形式提问学生能降低答题的难度。课堂回答相同点时, 有学生说由于当时的形势所迫太平天国运动的两个纲领没有能够实行, 这种回答就不太严谨也不符合史实, 因为教材55页“历史纵横”就讲述“太平天国在一些占领区内, 承认耕者有其田, 保护农民劳动果实……领凭后租田概作自产, 农民窃喜……”可见“没有”不尊重历史的真实性, 用词表达不妥。讲到两个纲领新文件的联系, 我也是设计成填空题的形式:《资政新篇》继承《天朝田亩制度》反封建的一面, 弥补了《天朝田亩制度》在社会改革方面的空想性和落后性;二者关于社会经济的主张在本质上是相互矛盾的。至于《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在背景、经济主张、本质、群众基础、核心内容、特点等方面不同点的比较, 如果要学生直接回答难度较大, 为此我上课时先呈现《天朝田亩制度》所对应内容, 这对《资政新篇》所要回答的各项内容有提示作用。

图2“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比较”和接下来要说的表1“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的比较”都系图表比较法。历史图表比较法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可感性, 使学生在异 (领导阶级、斗争目标、革命性质、指导思想、群众基础、结果) 同 (社会背景、直接目标、革命纲领、结果) 比较中理解、记忆, 使复杂问题条理化, 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克服学生死记硬背大有帮助。

八、考题变通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问题及问题落实, 我认为可从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寻觅, 然后按照教学任务的需要灵活变通一些典型高考试题。本节课我变通了两道高考题, 一道是关于太平天国学生笔记的评价题, 另一道是关于辛亥革命定都问题的拓展题, 两题都是从高考题中汲取营养, 加以改造, 以新视角提出新情境新问题, 所设的问题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

例问题探究:首都, 是一国的政治中心, 中央政府的所在地。统治者对都城的选择均十分慎重, 主要是从有利于巩固统治和经济发展的角度去考虑。

思考:为什么中华民国定都江苏南京? (1912年孙中山与民国定都之争)

(1) 南京与北京之争, 孙中山选择定都南京, 从政治因素考虑, 您认为当时江苏地区具备了什么优势? (这一问是对第二问的拓展, 而第二问才是江苏小高考的真题)

答案:武昌起义后全国形势, 可以看出__革命党人势力比较强大。

(2) 武昌与南京之争, 孙中山选择定都南京, 从经济因素考虑, 您认为当时江苏地区具备了什么优势? (2011江苏小高考最后一问, 提示孙中山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 自然联想到哪种经济形态的发展)

答案:近代江苏民族资本主义得到比较快的发展, 具备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九、板书设计

传统的黑板板书不应丢弃, 因为它手段朴素而简便, 板书书写与教学进程同步推进有机配合, 而且板书内容在黑板上保留时间较长, 有的板书可以贯穿课堂始终, 不像多媒体课件稍不留神一闪而过, 便于课后学生总结归纳和复习巩固。所以一节好的历史课, 需要板书与多媒体同时发挥其特长。

设计的板书至少要达到两个目的:知识结构一目了然, 好理解容易记。本设计 (如图3) 在总标题“近代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下, 包含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两大部分。太平天国运动用一、二、三就牢记:一是沉重打击清王朝;二是两个纲领《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三是主要史实的三个“天京”, 即定都天京、天京变乱、天京陷落。辛亥革命用一、二、三、四就能熟记于心:一是成功推翻清王朝;二是革命的两个阶段, 革命前一阶段是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 革命后一阶段是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四是辛亥革命获得四大成果。 (1) 政治上推翻清王朝, 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 经济和社会生活上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变革社会传统习俗; (3) 思想上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4) 反帝上客观上打击帝国主义势力, 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

十、学习延伸

将教学内容合理地拓展和延伸, 是深化历史教学内涵、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手段之一。学历史离不开评历史, 评历史与2012年网络流行词“眼中体”如出一辙。“眼中体”其实就是一种网络表达方式, 主要是表达我在别人眼中是什么样子, 他人在我眼中是什么样子。以此过渡到名人心中的孙中山是什么样子?名人说孙中山自然绕不过辛亥革命。孙中山的名字与辛亥革命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这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和这桩伟大的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多方面的、本质的内在联系。在吴江上课, 我们自然联系到本地乡土历史剧《吴江三杰与辛亥革命》以及三杰中的柳亚子在1925年追念孙中山的挽联:“志在求大同, 热爱黎民热爱我;星沉乱方寸, 痛哭社稷痛哭君。”进而通过PPT各呈现一句新中国领导人眼中的孙中山:

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毛泽东

孙中山的研究问题还可以继续搞, 有益处。———邓小平

孙中山先生代表着一个时代。———江泽民

100年前, 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 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胡锦涛

领导人眼中的孙中山, 其评价内容一脉相承, 且与时俱进。那有没有不同声音的评价?其实不同的史观因角度不同, 说法也就不一样。学生心中的孙中山是什么样子呢?教师可分四组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史学角度 (革命史观、近代史观、社会史观、全球史观) 来评价心中的孙中山:甲说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革命史观) ;乙说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 (近代史观) ;丙说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 (社会史观) ;丁说他是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 (全球史观) 。

学习延伸:我眼中的辛亥革命 (要求有观点、有论据, 论从史出, 言之有理即可)

以下材料可能对你评说辛亥革命有用, 供你研究时参考 (评课中不少同行认为给材料让学生讨论, 比凭空想象实在, 能强化学生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故保留以下史料)

1. 政治方面

(1)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 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终于结束, 持续2 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结束了。

(2) 当前舆论有一种观点, 说武昌起义爆发时, 孙中山先生尚在美国, 他得知武昌起义也是来自于美国报纸, 因此, 孙中山对辛亥革命并未有实际贡献。

(3) 武昌起义, 实际上就是在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影响下引发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 武汉革命军没有告知孙先生起义的计划, 但在起义中仍然高举孙中山的旗帜。

(4) 美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 有过三次大革命, 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 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 第三次在1949年……”

2. 经济方面

(1) 辛亥革命后, 中国处在大规模的工业发展的前夜……再过50年我们将有许多上海。辛亥革命后, 民众都把辫子看成甘心作清朝奴隶的标志, 纷纷自行剪去;当时流行的服饰有中山装、西装、领带、皮鞋、礼帽……

(2) “辛亥革命在无锡的成功, ‘兵不血刃’地迫使2 000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退出历史舞台, 无锡迎来了10余年的黄金发展期, 百年工商文明的辉煌由此奠定。”无锡市史志办副调研员郁有满介绍说, “辛亥革命后, 民主思想得以公开传播, 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无锡的政治舞台, 他们大力发展工商业, 保境安民, 维持社会秩序……

(3) 共和政体成, 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 清朝灭;总统成, 皇帝灭……剪发兴, 辫子灭……爱国帽兴, 瓜皮帽灭……天足兴, 纤足灭;放足鞋兴, 菱鞋灭;阳历兴, 阴历灭;鞠躬礼兴, 拜跪礼灭……

3. 思想方面

(1) 1915年, 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 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 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 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 12天后复辟丑剧草草收场。

(2) “人间处处倡民主, 天上谁人奉玉皇。一朵红云旗五色, 惊传飞艇上天堂。” (2008广东高考的材料题)

4. 影响方面

(1) 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说, 辛亥革命及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它不敢正面触及中国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 不愿意从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立场上提出革命的纲领和任务, 只限于空泛的共和国的口号。这就不可能真正唤起广大民众, 也不可能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革命道路。

(2) 民国三年 (1914年) , 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 因戴季陶身穿日本服装, 老农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 似乎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 老农茫然, 连忙说:“我非革命党人, 我非中华民国人。”[5]

(3) 连续剧《武昌首义》解说词:一个偶然的事件却点燃了一场必然发生的革命;一个并不成熟的新生力量却一举推翻几千年的陈旧制度;一个用革命者血肉换取的政权却最终拱手送给了反革命者;一个充满悲壮和矛盾的故事……

摘要:以借班上一堂高二复习公开课为主线, 以课标、考纲对本节课的要求为抓手, 通过学情了解、课型定位、内容取舍、导入新课、要点扫描、重点理解、两者比较、考题变通、板书设计、学习延伸等教学环节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课堂效益。

关键词:复习课,取舍,构思,实施,历史,中学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7.

[2]2013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 (选修科目) 说明[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2:4-5.

[3]历史必修一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161.

第16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篇3

奇松,以石为母,以云为乳,如一枝枝神奇的画笔,给五百里黄山抹上了生命的色彩。奇松之奇有三:名、形、神。

奇松之奇在其名。名是指“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其名初听起来就形象生动,韵味深长,细品一番便能感受到黄山松的热情好客。 “迎”“陪”“送”三个动词,不禁让人联想到黄山松仿佛就是一位热情好客的主人,数百年来无私地领着世人游览着黄山这一人间胜境,感受着世外桃源的生活。除了文中所说的三大名松,黄山松还有许多奇特的名字,如蒲团松、凤凰松、棋盘松、接引松、麒麟松、黑虎松、探海松、团结松等,每一个奇特名字的背后都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奇松之奇在其形。迎客松一侧枝桠伸出,如人伸出臂膀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姿态苍劲,翠叶如盖,刚毅挺拔,彬彬有礼,形象可爱。有诗赞曰:“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陪客松,犹如仙人,玉树临风,姿态秀美,常年累月在此陪伴游人观景,又陪游人小憩。有诗赞曰:“玉屏楼上客如梭,美主年年忙张罗。不语奇松能职守,无间风雨笑颜多。”送客松,虬干苍翠,侧伸一枝,似作揖送客。有诗赞曰:“岩前倩影侧枝伸,青翠容颜满面春。黄海大夫真好客,天天挥手送游人。”

奇松之奇在其神。在黄山的万峰之巅,有一棵苍劲的老松,孤独地傲立在峭壁上,老松的脚上竟无寸土,它是从石缝中生长出来的。千年以来,没有人为它培土,没有人为它浇水、施肥,它缺乏营养,缺乏呵护,却一身浓绿,显出极强的生命力,铸造出独特的品格,形成了奇丽的风景,令人叹服叫绝。奇松的精神品格令人敬仰。陈毅元帅就曾写过一首赞颂松树品格的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奇松之神在于其顶风傲雪的自强精神,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和全心全意的奉献精神。

【快乐思维】

第16课 抗日战争教学案 篇4

《课程标准》要求“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根据必修1政治文明进程的主题,本课的落脚点应为让学生深刻理解全民族抗战得胜利对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得深远影响。

教材的第一小节“全民族的抗战”主要讲述日军加紧侵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最终全民族抗战爆发(略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抗战初期两个战场的抗战活动及结果。教材第二小节“日军的滔天罪行”讲述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造成深重的灾难(学生自主学习)。第三小节“抗战的胜利”主要讲述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在中共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下日军最终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为了讲授方便,可将第一、第三小节进行整合,统一到一个模块之下。学情分析

通过阅读初中教材以及了解部分学生得知本课的基础知识(例如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平型关战役、台儿庄战役、南京大屠杀、百团大战、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等)学生在初中已学过,基本都记得。因而这部分内容在授课时做从略处理。本课重在探讨抗战胜利的原因及重要意义,符合高中生的认知特点,但由于他们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还有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仍需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采取创设情景、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部队等。百团大战;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的意义。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比较分析抗战初期两个战场的不同特点及成因。讨论课本的思考题“是什么使日本侵略者从人性变为反人类的兽性”?分析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及地位。

运用:结合时事分析:任何时期国家利益都是高于一切的;不同的时期捍卫国家利益的方式不同。结合时事思考讨论“在记住这段罪行后我们该怎么办?”分析抗战胜利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作用。过程与方法

利用视频、图片等材料再现历史画面,引起学生的兴趣;利用问题探究,对照比较等方式引导学生利用史料推导历史结论;通过教师创设情景及学生分组调查、搜集资料、参与互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锻炼其合作及自主学习精神,并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指导学生分析课本中的信息资料,培养其动脑思考分析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国难当头之时,中华民族的儿女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为维护民族独立进行了卓绝斗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战争责任观。引导学生理性爱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增强了我国人民的自尊心、自豪感,而且对于中国近代化进程起到了重大推进。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及过程;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及地位;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

教学难点:抗战初期两个战场的不同特点及成因;抗战胜利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作用。教学方式

采用情景设置、体验感受的模式以及启发式谈话法、讨论法,由浅入深,步步推进,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学用具

1.多媒体设备。

2.教师准备关于民族危机加深、日本投降的视频、资料,并制成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讨论教材中的思考题。

②将全班分为八个小组,搜集整理日军侵华暴行的资料以及当年侵华日军遗留的化学武器伤害中国人民的事实,以备课堂交流讨论。

(二)导入设计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早在唐朝时,两国就交流频繁,中国僧人鉴真曾六次东渡日本,传播佛法,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晁衡)在唐朝做官40多年,并与李白、王维、魏万等中国诗人学者交往,结下深厚友谊。ppt展示:

图1,鉴真东渡图 图2,阿倍仲麻吕

图3,阿倍仲麻吕纪念碑

然而近年来中日两国关系一波三折,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和“历史教科书”问题成为笼罩着中日关系的阴影。我国政府为什么对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提出强烈的抗议?日本的历史教科书究竟存在什么问题呢?

ppt展示: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问题和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

日本政府在参拜靖国神社和历史教科书问题上,歪曲历史,美化侵略,对其曾经的侵略行为不能进行深刻的反思,深深伤害了那些曾遭其侵略和奴役的国家人民的感情,影响了日本与这些国家的正常交往。中国近代以来曾多次遭受日本的侵略。我们已经学过的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节课我们再一起来学习抗日战争。

(三)教学过程

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本节课主要的学习内容 ppt展示:

(板书)日本侵略危机加深 视频播放:

1.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2.1932年,一•二八事变。3.1932年,伪满洲国建立。

4.1935年,华北事变,平津危急。5.1937年,卢沟桥事变,全面内战爆发

日本的铁蹄踏碎了千万爱国同胞的心,蒋介石政府仍在顽固的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路线,对日军实行不抵抗政策,任凭日本侵略者掠夺我们的土地,蹂躏我们的同胞。而以民族利益、国家利益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在百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中率先举起抗日救国的大旗。率领红军成功实行战略转移,北上抗日。(板书)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视频播放: 1.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八一宣言),呼吁全民族团结起来,抵抗日本的侵略。

2.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学生数千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

3.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时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的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的西北军领袖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变,扣留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以逼蒋“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事变最终以蒋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而告和平解决,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

4.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以《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为题发表中共在1937年7月15日提交的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板书)敌后战场

请同学们观看下面这段视频,思考以下几个问题。ppt展示:

1.八路军、新四军名称的由来?他们是谁领导的队伍? 2.抗战初期敌后战场取得平型关等战役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3.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哪几次大的会战?失败的原因有那些? 4.如何看待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的关系? 视频播放终止

师:八路军、新四军名称的由来?他们是谁领导的队伍? ppt展示:

1.八路军、新四军臂章 2.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

生:八路军和新四军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国共合作抗日后,经过双方谈判,1937年8月22日,国民党政府宣布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后改成十八集团军,但习惯上仍称“八路军”。10月1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将湘、赣、闽、粤、浙、鄂、豫、皖八省边界地区(不包括海南岛)的中国工农红军游击队和红军二十八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师:抗战初期敌后战场取得平型关等战役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ppt展示:

生:中国共产党制订了全面抗战路线,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板书)正面战场

师: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哪几次大的会战?失败的原因有那些?

生:四次大会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都失败了,主要原因是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只依靠军队抗击日军,没有充分发动群众。

师:除了短片中提到的原因,你认为抗战初期正面战场抗战失利的原因还有哪些?大家可以讨论讨论。小组讨论完毕

组甲:日军武器精良,行动迅速。国民党军队武器陈旧。

组乙:日军准备充分,在兵力上占优势,国民党军队在围剿红军中损失惨重,并且国民党军队中杂牌军多,战斗力参差不齐。组丙:国民党指挥不当。战术落后。

师:很好,同学们都说的很正确。请大家看大屏幕。ppt展示:

1937年,日本陆军拥有作战飞机1156架。其中:驱逐机432架,侦察机216架,轻轰炸机180架,重轰炸机128架,预备机200架。日本海军航空兵拥有舰载飞机278架,陆上飞机567架,各型预备机 200架,共计1045架飞机。抗战初期,中国仅有能作战的飞机305架。抗战初期中日师级编制对比 中国日本

人数10923人21945人 马匹数不详5849匹

步骑手枪3831支9476支

掷弹筒掷弹筒243具掷弹筒576具 轻机枪轻机枪274挺轻机枪541挺 重机枪重机枪54挺重机枪104挺 野山炮12门或9门64门

步兵炮步兵炮30门步兵炮44门

主要差距是师级单位的定员和枪械、重炮数量。中国两个师还不一定达到日本1个师团的实力。

师:如何看待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的关系?

生:抗战初期正面战场是主战场,尽管几次大会战失败了,丢失了大片国土,但挫败了日军的锐气,消耗了日军的实力,日军由于战线拉得太长,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役,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并且,正面战场的抗战吸引了日军的主力,为八路军开辟敌后战场创造了条件。敌后战场的创建,分散了日军的兵力,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共两党的表现如何?请看下面一组图片,回答下面的问题。ppt展示:

图1 八路军回民支队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令日军闻风丧胆。图2 八路军敌后武工队痛击日军 图3 民兵用自制地雷伏击鬼子。

图4 四通八达的地道,让小鬼子吃尽了苦头。图5 百团大战中的彭德怀。

图6.国民党军队发动皖南事变,新四军遭受重大损失。问题展示: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那一个战场是主战场?为什么?

生: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抗击着大部分的日军,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而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不思抗战,却不断发动反共摩擦,意图削弱八路军的力量。皖南事变就是明证。

师:这位同学对图片内容的把握很到位。除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外,我们还有一个战场,国外战场,中国的抗战不是孤立的,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众多爱好和平的国家的大力支持。请看大屏幕。(板书)国外战场 ppt展示: 滇缅公里图

解说词:这是一条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国际通道。这是一条滇西各族人民用血肉筑成的国际通道。在中国,在世界,没有哪条公路像滇缅公路这样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联系得如此紧密,没有哪条公路能像它这样久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深深铭刻在人们的记忆里。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是由滇缅公路、驼峰航线以及中印公路组成的运输大通道,支撑着中国抗日战场全部战备物资以及大后方的经济供应。

滇缅公路,这条穿过了中国最坚硬的山区,跨越了中国最湍急的河流,蜿蜒上千公里的运输干道,对于中华民族的生存是一条不折不扣的生命线。

日本根本不相信中国的抗战能坚持到滇缅公路修通的那一天。日本人更不会相信,严重缺乏施工机械的20万中国劳工——绝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孩子,是他们用双手在崇山峻岭间开凿出了埋葬日本占领中国的梦想的交通大道。

师:为了保护滇缅公里这条重要的国际生命线,中国派遣远征军入缅作战。ppt展示:

图1 中国远征军照片

图2 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宣传海报。该剧背景就是中国远征军的故事。

师: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在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下,日本帝国主义这头凶恶的野兽被征服了。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请看视频。视频: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师:历史将铭记这一天,1945年8月15日,这一天,曾经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驯服的放下屠刀,这一天,坚持达八年之久的抗日军民高唱凯歌。这一天,普通的中国百姓沸腾了。因为他们扬眉吐气了。他们看到了曾经的侵略者那哀求的目光。

师:我们苦盼的胜利终于来了,胜利对于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呢?请看大屏幕。ppt展示:

图1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的情景,图2.中日马关条约签订的情景 图3 侵华日军代表向中国代表递交投降书

图4 开罗会议三巨头,自左至右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图5 东京审判电影海报。

师:从这组图片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生甲: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来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

生乙: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生丙: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了。

师:这几位同学回答的很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百年来反抗外来侵略第一次取得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结束了中国被奴役,被压迫的历史,那么中国能否由此就一片光明了呢?中国人民的苦难真的就结束了吗?这将是下节课我们所要讨论的问题。

师:本节课的第二个小问题是日军的滔天罪行。(板书)日军的滔天罪行

课前我让大家搜集这方面的图片,资料,下面我就请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向全班同学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的成果。具体过程略

师:刚才大家都表现的不错,看得出各个小组的同学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课后我们把同学们的成果汇总起来办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的展板,介绍给全校同学。

日本侵略者的兽行令我们发指,我们在痛恨敌人的同时,是否有这样的疑问,是什么使日本侵略者从人性变为反人类的兽性? ppt展示:课本学思之窗

大家可以结合这两副图片讨论一下。ppt展示: 图1 武士道

图2 鬼子掠夺的财物 讨论完毕

师:哪个小组陈述以下你们的讨论结果?

组甲:我们认为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起了很大的作用。日本武士很轻视自己的生命,想必也不会看重别人的生命。

组乙:我们认为鬼子是为了掠夺财物,日本是个小国,发动这样大的战争,物资补充足。组丙:我们认为是为了吓住抵抗的中国同胞,日本人从九一八之后基本没遇到什么抵抗,而淞沪会战中日激战三个月,尽管日军打赢了,但也损失惨重,他们恐惧中国人团结起来后的反抗力量,想用屠杀的方式警告中国人,谁在抵抗就是这个结果。

师:大家都说的不错。日本侵略者泯灭人性,给中国人民造成巨大的灾难。时至今日,战火的硝烟早已散去,我们重温这段历史,能从中得到什么呢? ppt展示: 材料一: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无私救助中国平民的德国义士约翰•拉贝有句名言:“可以宽恕,但不可以忘却。”只有真切地了解历史,才能正确地认识历史。只有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材料二:“要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生前如此说道,这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的遗言,她所展示的人性光辉令人动容,她道出了所有爱好和平人们的心声。材料三: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冥思厅的照壁上,有这样8句话——“让白骨可以入睡,让冤魂能够安眠,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惊恐,让母亲不再泣叹,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

生:我们应当反思历史,以史为鉴,防止悲剧再次发生。

(四)小结

“要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同胞一颗善良的心,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原谅曾经深深伤害过自己的敌人,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时过境迁,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撒播仇恨的种子,不是为了宣泄狭隘的民族复仇情绪。有句古话说的好,“冤冤相报何时了”。“让白骨可以入睡,让冤魂能够安眠,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惊恐,让母亲不再泣叹,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这才是我们真正要汲取的历史营养。

当我们沉浸在欢乐之中时,不要忘了那些为挺直民族脊梁而倒下的同胞。我们要继承他们的遗志,让民族的脊梁更直更硬。

(五)课堂诊断

一、选择题

1.日本在侵华过程中制造了一系列的事变,其中成为中国全民族抗战开端的是()2.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多次会战,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a.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 b.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侵略计划 3.日军在侵华过程中对中国人民犯下了累累罪行,其中抗日战争期间制造的最大的惨案是()4.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敌人的大规模战役是()5.1942年,为确保滇缅公路畅通,入缅甸作战的军队是()6.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狂妄计划的战斗是()

7.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各种原因中,最主要的是()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大力支援 b.国共合作与全民族团结抗战 8.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贡献突出表现在()a.中国战场广大 b.中国抗日战争最艰苦 9.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和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根本区别在于()a.是否是抗战的正面战场 b.是否争取国际援助 10.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主要是为了()a.粉碎日军的“扫荡” b.克服投降危险,争取形势好转

11.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指()①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更加成熟 ②国民政府的性质已发生了重大变化③人民武装力量的发展壮大 ④独立、自由、民主、统一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⑤国共两党在建国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二、非选择题

12.抗战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了全中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美国总统罗斯福l942年春对儿子说:“假如没有中国,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打下澳洲、印度、俄国等。”联系上述材料指出1940~1941年前后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态度,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请从中国两个战场(各举两例)以及太平洋地区的形势,说明其变化的原因。

(2)1945年重庆一家报纸以“日本无条件投降”为谜面,要求打一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当时谜底有两个:屈原(原子弹);苏(苏联)武。请你谈谈对以上观点的认识。

附参考答案:

12.(1)变化:美国制造远东慕尼黑阴谋;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感到中国抗战是对日本的有力牵制,因此对中国抗战进行援助。中国两个战场:正面战场:淞沪会战、太原、徐州、武汉四次会战;敌后战场:百团大战。太平洋战场:日军南进威胁英美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对日宣战。

(2)片面,只看表面,没有看到本质。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原因有:日本发动的是非正义的战争,必败;国际援助,反法西斯战争力量配合;根本原因是;中国全民族抗战,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

(六)学习延伸(见教材77页)

(七)教学反思

第16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篇5

宜阳县城关镇一中

周国文

设计思想:

以洋思中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发挥学生的课堂主动参与意识,把课本死板枯燥的文字变成学生活生生的历史体验,在体验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潜移默化地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目标:

既要围绕重点,科学分析,也要关注学生实际,弹性操作。知识与能力方面:

能正确分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原因,阐述革命的经过,理解《权利法案》颁布的目的、内容、作用,能结合后边将要学习的内容得出这场革命的深远意义。通过对克伦威尔等人物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的表现进行分析,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做出分析,提高学生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方面:

采取问题探究式、导读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探究,小组或同桌讨论合作学习,先学后教,发现问题再点拨; 模拟历史情境,短剧表演;激烈辩论等方式,配以多媒体展示典型图片,文字示意图,富有悬念的问题设计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和过程的分析,使学生认识: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以此加强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同时使学生认识:一种新社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具有曲折性和复杂性,进步与反动的斗争始终影响着革命的进程,但进步的事业最终会取得胜利,从而使学生逐步树立社会主义事业必定胜利的信念。

重点、难点的确立: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科的特点,重点确立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和意义,难点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

实施方案 <导入> 课件欣赏《白金汉宫》、《英国议会大厦》、《查理一世命丧断头台 》,观察他的神情,引出他的最后下场(朗读录音),作简单的对比,得出悬念:查理一世为什么命丧断头台?那时的英国发生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引到课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新课讲授> 一 革命前的英国

环节一:课件展示导读提示:革命前的英国

——速读课本第一子目,说一说你所了解的英国社会状况。环节二:展示看书所得 学生七嘴八舌,纷纷说出自己了解到的英国社会状况。教师总结:革命前的英国社会状况可概括为两点:一是英国资本主义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他们要求自由发展资本主义;二是英国社会实行封建君主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二者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这是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过渡:

英国社会产生了一对尖锐的矛盾: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封建专制王朝的矛盾,这一矛盾怎样进一步激化导致革命的爆发呢?学生继续从下文中找出。师生共同分析革命爆发的导火线、开始的标志,并理解议会与国王的矛盾的升级导致了革命爆发,后发展为内战。

环节三:情境再现,短剧表演,加深理解

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弄清了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后,教师给学生创设历史情境:

假如你是300年前参加议会的议员,你对国王有什么不满?或者你是当朝国王,你将如何斥责议会,维护统治,最后挑起内战?

——模拟表演英国议会和国王的斗争

学生分男女两组讨论,积极组织材料,展开想象,加工语言,集思广益,最后推选出小组代表扮演议会的议员和国王,展示斗争的场景。表演完后,让同学们自由赏识评价。二 革命进行中

环节一:出示导读提示:革命爆发后,发生了哪些事情?你对内战中议会军如何打败王军感兴趣吗?

目的是让学生迅速提炼革命过程中的有效历史信息(男女竞争,看哪组找得仔细),并出示纳西比战役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下面评价克伦威尔这个历史人物作准备。

环节二:评价克伦威尔——说说你心中的克伦威尔。

组织学生辨证地评价,一方面充分看到他杰出的军事才能,对共和国的重大贡献,另一方面要认识到他的独裁统治所反应出的阶级局限性。

环节三:解决疑点、难点——交换角色,学生向老师提问题,关键解决革命的结局问题。

革命的结局是1688年政变,推翻了复辟王朝,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取得了统治权,同时又立新的国王。对这个结局。你有什么看法?出示课本“动脑筋”,你同意谁的观点?说出理由。学生各抒己见,通过激烈辩论,明确认识:政变达到了革命的目的,实现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但保留了国王,在一定程度上说革命是不彻底的。

环节四:提炼升华——请你总结整理这场革命的经过,你得出这场革命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目的是考察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以及观察分析能力。

教师出示过程示意图,议会召开--内战--共和国---独裁---复辟--反复辟,呈现议会斗争与内战斗争,共和与独裁、复辟与反复辟的反复曲折的过程特点,引导探究反复曲折的根源在于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性与妥协性。

明白一个道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代替落后的封建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革命是长期艰巨的任务,不会一帆风顺。

三、革命后的英国 历史假设:假如你是新兴资产阶级中的一员,亲身经历过这场战争,并参与1688年宫廷政变,你会不会担心新国王象查理二世那样,还会历史重演,给资产阶级统治带来威胁?你该怎么办?——把学生的观点与真实历史对照,引出 《权利法案》的通过。正确认识法案确立的君主立宪体制的合理性,及产生的影响。这一部分应联系现实,现代社会哪些国家实行君主立宪制?体会它的深远影响。

四、革命的意义——引导学生分析、联系,讨论得出革命的意义 结合革命的原因、目的、结果及后来英国经济快速发展,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等史实,理解革命对英国本国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的影响;

2.结合此后要学几课的内容和马克思对这场革命的评价“这是欧洲范围的革命”,分析它对世界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

出示意义:

对本国来说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对世界来说揭开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拓展思维> 出示资料,中外联系,对比同一时期中英两国的政治制度

康熙帝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结论:英国通过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而此时的中国却依然维持封建君主专制,在历史进程上中国显得十分落后。

<小结> 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说出本课所学所得,形成知识结构。

<练习巩固> “火眼金睛”

——这是一位听课不认真同学的学习所得,请你给他指出错在哪儿?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从苏格兰人民起义开始,1649年处死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标志革命结束。由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软弱妥协,封建王朝查理一世复辟了,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其他阶级,发动政变,推翻了查理二世,迎立新的国王,实现了资产阶级统治。同年,议会通过了《人权宣言》,使英国最终确立起君主专制政体。

教学反思:相信自己,也相信学生

相信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惯用传统的方式,以老师讲授为主,虽然学生当时成绩很好,但到期中期末考试就忘掉大半,更不用说中考了。所以我就想尝试进行教学改革,想方设法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想方设法让他们对重大事件产生很深刻的印象。我相信自己的能力,大胆尝试情境体验式教学:也就是引导学生处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中,亲身经历、体验当时的事,开展模拟表演、讨论、辩论等一系列历史活动。这样,课本枯燥的文字知识就变成了学生自己生动的体验,学生自然喜欢上历史课,也加深了对重大事件的印象。

相信学生:一开始老担心开展历史活动,学生会不配合,或者他们无话可说,那样会费时费力,事倍功半。实践证明,只要老师能正确引导、启发,学生深入情境,学生就会展开丰富的想象,再加上他们固有的敏锐的思想,善辩的言辞,往往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表现。

第16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篇6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经历。2、邻居母鸡的生活习性及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体现。3、比较本文与《猫》在写法上的异同点。【教学过程】

一、交流见闻,导入新课 1、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母鸡的见闻。2、导入新课: 猫是一种很平常的小动物,可是在热爱社会的老舍先生看来,却如同一个既可爱又淘气的孩子。那么,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另外。一篇文章《母鸡》

二、自读自悟 1、师生共同制定阅读目标: ⑴圈出生字词: 读准字音。⑵认真朗读课文: 达到读流利、读正确。⑶弄清课前“导读”中提出的两个问题:

①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一致怎样的母鸡?

②比较一下,本文和《猫》两篇课文在写法上个有哪些特点?

2、自主阅读,边读边批注。

三、汇报交流,品评母鸡之长短,体会作者之喜恶 1、再读课文,小组讨论:

⑴文中直接写作者对母鸡由讨厌到不讨厌这一情感变化的语句有哪些?

⑵作者分别通过哪些具体事例写母鸡的讨厌与不讨厌?每个事例各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⑶联系上文和生活体验谈谈自己对第九自然段的理解。⑷句子辨析: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可改为“我不再讨厌母鸡了”吗?为什么? 2、全班交流。3、同组合作,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分辨褒贬,积累词语 1、思考讨论:

作者在表达自己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感情变化的过程中,遣词造句的感情色彩也发生了变化,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2、分类摘抄词语:

把自己欣赏的词句按褒与贬两类,摘抄在“采蜜本”上。

五、反复回味,走近老舍 1、师生对话,交流各自读过《猫》和《母鸡》后,对老舍及其作品的看法。引导学生初步学习赏析名篇的方法。

2、找一篇老舍先生的其他文章,和好朋友一起读一读,然后互相交流阅读体会。【课后小节】

当我读这一课时,被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的精神所感染,因此我并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抓住作者对母鸡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为主线,进行交流、体会,最后我还推荐了课外阅读《麻雀》《柱子上的母鸡》。

《母鸡》教学设计蒋丽萌 浙江省杭州市采荷第一小学 蒋丽萌 【教学目标】 1、能随文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3、体会本文与《猫》相比,不同的写作手法。【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母爱的伟大。【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检查预习,导入新课。1、回顾课文《猫》 2、自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3、检查预习,正音:

如怨如诉、反抗、欺侮、成绩、凄惨、慈爱、辛苦、可恶、一撮儿毛)(回忆旧知,为感知写作手法的差异埋下伏笔。

二、理清脉络,尝试分段 1、找一找:

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并以此为依据把课文分成两段。2、评议。(从作者的情感主线入手,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结构,感知写作线索。)

三、研读文本第一部分,培养概括能力

1、1~3段中哪些地方最能体现母鸡令人讨厌?找到重点词、句划下来,想想原因。能干的孩子每段试用1~2个词概括原因。第一段:、抓“没完没了”“没有什么理由”等词,帮助学生提升概括: 无病呻吟。、)(学生能总结出“吵闹”“烦躁”即可。第二段:、抓 “忠厚”“趁其不备”等词,概括: 欺软怕硬、暗箭伤人、第三段:抓“发狂”“恨不能让全世界知道”等词,概括: 自大、爱炫耀。

(在研读中培养语感与概括能力;教师即时反馈提升学生的语言,加深理解。分层要求,兼顾差异。)随机理解句子: “母鸡下蛋的时候可爱叫了,就是聋lóng子也会被 ”它吵得受不了。体会画线部分夸张的写法,照样子说一说:

这道题太简单了,___________________

去少年宫的路我太熟了,___________________

(了解写作方法,感受夸张手法的生动幽默。仿照句子说话,进行迁移创造。)

四、自主探究,围绕主题研读课文

1、什么原因使作者改变了看法?在文中找到能概括说明这一原因的句子,画下来。

出示:它负责、慈cí爱、勇敢、辛xīn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这三句话环环紧扣、层层递进、意义深刻,是整篇文章的中心。聚焦中心句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对关键词句的敏锐)度,也为学生解读作者态度转变的原因提供了依托。

2、围绕“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研究4~10段,圈划词句,说说感受,还可以写写旁注。3、自学、交流、补充、评议: 预设要点:

(许多词句中都蕴含好几层含义,学生只要能说得有理)有据即可。

母鸡所做的一切(保护、喂养、照顾、教育子女)都是作为母亲尽责的表现。慈爱: ;鸡雏的肚子“像汤圆似的” “一点儿”东西就“紧叫”,自己却“消瘦”许多;给鸡雏取暖;任凭鸡雏在它身上调皮,“一声”也不哼。勇敢: ; “不论……总是”“假若……一定……连……” 辛苦: : “立刻警戒” 换词解释,“警戒” 消瘦、夜间睡不好……(引导学生紧密围绕主题研究课文,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感受。教师协助,在关键处予以提示点拨,为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中心起推波助澜的作用。4、感情朗读4~8段: 体会母爱改变了母鸡,深入理解中心句。“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5、,读出敬意。,研究“不敢”(自主研究、讨论后,再次聚焦中心句,带着更深的理解二次朗读,提升情感体验。)

五、体会写作方法,尝试迁移运用

1、引导理解作者对猫和母鸡情感的不同,造成写法的差异。对比优缺点能更突出转变的不易。)(抓住情感线,大致感受写作手法的差异。

2、老舍现在对母鸡敬佩有加,再听到母鸡的叫声,还会觉得它烦吗?感兴趣的试完成三星题: 改写课文第一段,写出“喜欢”的情感。)

(机动,视课堂时间,可安排回家完成。【板书设计】无病呻吟勇敢 欺软怕硬母爱负责 拼命炫耀慈爱 辛苦 …… 《母鸡》教学设计李茂婷 广东省深圳市福新小学 李茂婷 【学习目标】 1、认识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鸡的感情变化。3、了解母鸡的母爱 4、联系实际,感受母爱,学会感恩母亲。【教学重点】

1、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2、体味作者对母爱的赞颂。【课前准备】 1、课件制作。

2、学生收集有关母鸡的资料,收集动物感人的故事,收集有关母爱的古诗、名句、作文。【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发意识

1、上节课我们到老舍先生家看了他的古怪又可爱的猫,今天我们还到他家去做客,看看他的那只母鸡。2、板书:母鸡 3、从题目你了解到什么?

二、默读课文,抓住情感 1、把握态度变化: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作者对母鸡感情态度的词语、句子。思考: “我”对母鸡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让学生在总体把握中也能对作者的情感有所把握。2、总体感知:

“我”对母鸡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一向讨厌——不敢再讨厌(喜欢)3、讨厌之由: ⑴请同学们列举母鸡的罪状。⑵说出“我”对母鸡态度的句子: 我一向讨厌母鸡。

没完没了,并且没有什么理由,讨厌!……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了小疙瘩来 更可恶的是…… ……被它吵得受不了

三、细读课文,品位情感 1、感情的峰回路转: 母鸡的哪些表现让我不敢再讨厌它?

(让学生简单概括地说,既是学生理解的表现也有助于)他们的概括能力。2、感情的体味: 说一说:

你喜欢哪种情况下的母鸡?说出你的理由?并告诉大家这时候的母鸡是一只()的母鸡。小老师: 请你告诉大家你觉得要注意哪些词语和句子?

朗读是该用怎样的语气?)(情感由学生自己把味,并把这种内情外化之。3、情感的提升: 写一写:

把前三段换一种语气来写,读了让人觉得母鸡很可爱,而不是讨厌。提示可以学习前面课文的写法,如反语,贬词褒用等

(动手既是让学生对文章感情的进一步体验,又让学生)有了更深的提升。4、情感的回归: 《母鸡》让你读懂了什么?(第九自然段)(回到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的为文之意)5、情感的延伸: 你知道哪些赞颂母爱的古诗?(唐代孟郊的《游子吟》为最)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母的名句?

(联系实际,让学生把对母爱的理解结合自身来理解,这也是学习此文的一个关键。)

四、知识拓展,自主学习1、交流: 你知道那些动物的感人故事? 2、老师的推荐: 羊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情。

(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养成课外学习的好习惯。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自主、探究学习方式。【板书设计】母爱 一向讨厌不敢再讨厌 《母鸡》教学设计刘银霞 江西省南昌市文教路小学 刘银霞 【教材内容】

《母鸡》是人教版新教材四年级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需一课时)【教材分析】

《母鸡》是老舍先生另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作者描写了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学情分析】

《母鸡》是篇略读课文,内容浅显,学生很容易理解课文的内容,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可以先让学生自渎自悟,弄清作者对母鸡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然后再交流读书体会。【教学理念】 教学中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3、比较《母鸡》和《猫》在写法上的特点。【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作者从讨厌母鸡到喜爱这一思想转变的原因。2、难点: 读重点句子,感受作者情感经历,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猫是一种很平常的小动物,可在热爱生活的老舍先生看来,却如同一个淘气的孩子。那么,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另一篇文章《母。鸡》 板书课题: 母鸡 读题。

二、导读、梳理要点 1、读后交流,你知道了什么? 2、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3、比较一下,本文和《猫》两篇文章在写法上各有哪些特点?

三、自渎自悟 1、学生自渎课文:

给自然段标序,勾画出生字并借助拼音读通课文,读准字音。2、理清文章条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汇报交流:

讨厌母鸡:第1~3自然段。喜欢母鸡:第4~10自然段。3、再读课文,小组讨论:

⑴文中直接写作者对母鸡由讨厌到不讨厌这一情感变化的语句有哪些?)(我一向讨厌母鸡,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⑵作者分别通过哪些事例具体写母鸡的讨厌与不讨厌?每个事例各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慨括。(如:随处乱叫欺软怕硬发狂炫耀负责感受勇敢辛苦)⑶联系上文和生活体验谈谈自己对第九自然段的理解。同桌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有开始“一向”到最后的“不敢”截然不同的两种观念,你认为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5、那作者写《猫》也是用这种方法吗?他是怎样写猫的呢?看看课文再讨论。(《猫》一文中流露的自始至终是喜爱的情感,而本文)体现的是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变化。

四、小结

同样是写小动物,用的方法不同,给人的感受就不同。所以同学们在自己的写作中,要注意文章的表达方法。

五、积累词句

感兴趣的词语勾一勾,句子写一写,读一读。【板书设计】 16、母鸡 猫——古怪、可爱(围绕中心句写)

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不同的认识)(突出特点)【练习】

一、将词语补充完整

没完()()如()如()趁其()()防声()()鸡犬()()闻鸡()()皮()杀()儆()鸡()

二、读完了课文,想一想,是什么原因使作者不再讨厌母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三、老舍笔下的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你眼中的母鸡是怎样的呢?说一说并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母鸡》教学设计夏欣 重庆市大同实验学校 夏欣 【学习目标】 1、自主认识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了解作者笔下母鸡的特点,感受母爱的伟大。

3、比较《母鸡》与《猫》在写法上的异同点。【学习重、难点】

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尊敬的情感经历,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作家笔下的动物,我们认识了高傲的白鹅有海军上将派头的白公鹅,能说说在老舍先生笔下的那只猫有什么特点吗?(古怪、可爱)猫既古怪,又可爱,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那么,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先生的另外一篇文章《母。鸡》 2、齐读课题。

3、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自由读阅读提示,看看提示中,给我们提出了怎样的学习要求: 出示要求:⑴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⑵比较一下,《母鸡》和《猫》两篇文章在写法上各有哪些特点?

二、检查预习同学们在家里已经认真的预习了这篇课文,读课文以前,先读读这几个词语,看看你们是否通过预习已经认识了他们。

出示词语:反抗欺侮成绩凄惨慈爱辛苦如怨如诉

疙瘩可恶毒手聋子鸡雏啼叫一撮儿毛 齐读,抽读。

三、初识母鸡特点 1、词语会读了,相信课文也能读好,今天,我们同样采取个人读加齐读的方式,请1小组读1~6自然段,全班齐读7~10自然段,要求做到读正确、读流利。(简单评价)

2、快速、自由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怎样的。)

(学生读书,然后交流初步感受。预设: ⑴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让人讨厌的。⑵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⑶老舍不敢再讨厌母鸡了。板书:一向讨厌 不敢再讨厌

3、作者从开始讨厌母鸡,到后来的认为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不敢再讨厌母鸡,经历了一个情感变化的过程,而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文章的线索,从讨厌到不讨厌,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文章哪些自然段写了作者讨厌母鸡,哪些自然段写了作者不讨厌母鸡?

四、自读自悟,感受母鸡特点

1、老舍先生写笔下的母鸡让人讨厌,是通过几件具体事例写的?

在1~3自然段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段,读一读,用恰当的词语概括一下,这是一只怎样的母鸡。课件出示:这是一只()的母鸡。

学生读课文,概括母鸡让人讨厌的几方面: 叫声讨厌、欺软怕硬、炫耀自己。2、叫声讨厌、欺软怕硬、爱炫耀自己,所以作者一向讨厌母鸡,后来,作者为什么不敢再讨厌他了呢?文中有一个自然段明确地告诉了我们原因,你找到了吗? 课件出示:第9自然段 齐读第9自然段。

3、老舍先生说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伟大,请同学们默读课文4~10自然段,看看哪些词、句写出了母鸡的这些特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勾画,批注在旁边,母鸡的特点可以是书上的词语,也可以是自己读后的感受。课件出示:这是一只()的母鸡。预设: ⑴警戒、预备作战、警告…… ⑵鸡雏的肚子像装了汤圆,自己却消瘦许多…… ⑶别的鸡来抢食……大公鸡也怕它三分。

⑷教鸡雏,一天不知教多少次、半蹲、一声不哼…… ⑸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伟大、无私、无所畏惧、日夜操劳、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不辞辛苦……)

3、这只母鸡如此爱自己的孩子,如此不辞辛劳地为孩子们无悔付出,真让我们感动,让我们赞叹母爱的伟大,让我们带着对鸡妈妈的敬佩和喜爱,带着你对母爱点点滴滴的感受,再读9自然段。

4、正因为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正因为母爱的伟大,所以老舍先生的情感才从“一向讨厌母鸡”变为“不敢再讨厌母鸡了”,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作者对母鸡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喜欢、敬佩、赞赏……)

是呀,此时,作者对母鸡已经不是简单的喜欢,而是对母爱的一种纯洁、神圣的尊敬了。5、齐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

五、比较《猫》和《母鸡》的异同 回顾学过的《猫》这篇课文,和今天学习的《母鸡》这篇课文都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而且都是写小动物的,它们在情感表达方面有什么特点呢?

上一篇:八八战略有感下一篇:艺术培训教师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