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管理- 领导品质论

2024-11-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酒店管理- 领导品质论(共8篇)

酒店管理- 领导品质论 篇1

第二章领导通论

领导通论

西方管理学界、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界都十分重视对领导理论的研究,提出了有关领导行为的种种理论。在领导理论的研究过程中,这些理论大致可分为三类:领导质量理论、领导情境理论。领导质量理论是从领导者所具有的质量去理解领导,以领导为中心,探讨领导者不同于其他人的特点,是研究领导理论的起点。领导行为理论是从人际关系和情感因素的角度去研究领导行为,强调通过领导活动对组织成员施加影响,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来完成组织的任务。领导情境理论从组织所处的环境去研究如何使领导行为与环境相互适应,以达到最佳的领导效果。

第一节领导品质论

每一个人与其他人相比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有的人刚柔相济,能伸能屈;有的人坚强刚毅,勇往直前;有的人性格开朗,乐善好施。由于不同的人在成为领导者后,会把自己的个性质量带进领导活动中,形成了不同的领导质量,一些领导行为的研究者们希望通过对领导质量的研究,总结出具有规律性的、普遍性的领导者的一般特征,因此而产生了领导质量理论。

一、早期领导质量论

早期的质量理论认为,领导行为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领导者内在的质量,具备了某些质量就能成为好的领导者,而且这些质量是先天就有的,只有先天具有这些质量的人,后天的培养才是有效的。基于这样的认识,许多心理学家对某些社会上公认的成功或不成功的领导者进行了研究、测定,试图归纳出成功和不成功的领导者各应具备哪些质量,以作为选择领导者的标准。

例如,吉普(Gibb)的研究认为,天才的领导者应该是:(1)健谈;(2)外表英俊潇洒;(3)智力过人;(4)具有自信;(5)心理健康;(6)有支配他人的倾向;(7)外向而敏感。

斯托格狄尔(Stogdill)等人认为,领导者的先天质量应是:(1)有良心;(2)可靠;

(3)勇敢;(4)责任心强;(5)有胆略;(6)力求革新;(7)直率;(8)自律;(9)良好的人际关系;(10)有理想;(11)风度优雅;(12)胜任愉快;(13)身体健壮;

(14)智力过人;(15)有组织力;(16)有判断力。

但是,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实践,许多人对早期的质量理论提出了种种异议,主要有:

(一)各国心理学家所提出的天才领导者的个人质量广泛。

(二)领导者与被领导者、成功领导者与不成功领导者只存在量的差别,而没有

质的差别。

(三)社会上许多具有天才领导质量的人,实际上没有当领导。

二、近期的质量论

叶予舜

上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心理学家对领导者质量的研究又产生了兴建。他们认为,“天才论” 的观点当然不对,但有效的领导者确实必须具备一定的质量。同时,领导者的质量不是生而有之,而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累积起来的,可以通过教育进行培训。此外,在实际工作中,选择领导者需要有明确的标准;培训和使用领导者要有明确的方向和内容;考核领导者也应有严格的指标。于是,各国的学者分别根据本国的具体条件,对领导者应具备的质量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合格的领导者应具备的质量条件。

(一)吉赛利提出8项个性质量和5种积极性质量。

1、个性品质

具体包括:(1)才智:语言和文字的才能;(2)首创精神:创新的愿

望;(3)监察能力:指导其他人的能力;(4)自信心:自我评价较高;

(5)随和:与职工关系好;(6)果断;(7)刚毅;(8)成熟。

2、积极性品质

具体包括:(1)职务安全的需求;(2)财富奖励的需求;(3)管人权

力的需求;(4)自我成就的需求;(5)事业成就的需求。

吉赛利的研究因具有严密的科学性而受到推崇。他还把上述质量按重要程度进行了分类。

-非常重要的质量:监察能力,事业成就,才智,自我成就,自信,果断,职务安全的需求,随和。

-中等重要的质量:首创精神,财富奖励的需求,成熟。

-最不重要的质量:刚毅 - 柔弱。

(二)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包穆尔提出,组织领导者应具有10个条件。

1、合作精神:愿意与他人共事,能赢得他人合作,对人不是压服,而是

说服和感服。

2、决策才能:能根据客观的实际情况,而不是凭主观想象做出决策,具

有高瞻远瞩的能力。

3、组织能力:善于发掘下属的才智,善于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

4、精于授权:能把握方向,抓住大事,而把小事分散给下属去处理。

5、善于应变:权宜通达,机动进取,不抱残守缺、墨守成规。

6、勇于负责:对员工、对组织、对国家、对社会都有高度的责任感。

7、敢于创新:对新事物、新环境、新技术、新问题都有敏锐的感受力。

8、敢担风险:对企业发展中不景气的风险敢于承担,有改变企业面貌,创造新局面的雄心和信心。

9、尊重他人:重视和采纳别人的意见,不武断狂妄。

10、品德社会人士、企业职工所敬仰。

(三)杜拉克的五项主要习惯。

杜拉克在《有效的管理者》一书中提出:有效的管理者之间的差别,各有不同类型。缺少有效性的管理者也同样各有各的不同类型。因此,有效的管理者与无效的管理者之间,在类型方面、性格方面以及才智方面是很难加以区别的。有效性是一种后天的习惯,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他认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具备以下五项主要习惯。

1、善于处理和力用自己的时间

必须了解时间是一项限制因素,时间的供给永远没有弹性,时间永远是最短缺的。管理者应该记录自己的时间,管理自己的时间,减少非生产性工作所占用的时间,善于集中自己零星时间。

2、注重贡献,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

管理者并非为工作而工作,而是为成功而工作。

3、善于发现和用人之所长,包括自己的长处、上级的长处和下级的长处。

4、分清工作的主次,集中精力于少数主要的领域。

5、做出有效的决策。

(四)亨利.法约尔的七项必备品质。

1、身体健康并且体力好。

2、有智慧并且精力充沛。

3、道德质量方面:有深思熟虑的、坚定顽强的决心;积极、有毅力、必

要时很勇敢;勇于负责,有责任感并关心集体利益。

4、有丰富的文化知识。

5、有管理才能。

包括:预测 - 自己拟订和让别人拟订行动计划的能力;组织 - 懂得怎样建立社会组织;指挥 - 管理人的艺术;协调 - 调节行动,使力量集中;控制。

6、对所有基本职能都有一般性概念。

酒店管理- 领导品质论 篇2

创造性思维的原理说明:只有渴望进行创造的人, 才能创造性地思维。邓小平就是这样一个渴求创造, 永远进取的伟大政治家。他深谙只有革新, 民族才有希望;只有创造, 国家才能振兴。他不仅教育人们打破思想僵化, 且身体力行, 即使步入高龄, 也仍然壮心不已, 锐意创新, 并不断地登攀上一个又一个创造性思维的高峰。

(一) 独立自主的判断能力

独立性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没有坚定的意志和强烈的自信, 就不可能成为叱咤风云的领袖人物。邓小平思维品质的最大特点是不因循守旧, 不拘于成见, 不囿于常规, 不盲从权威, 善于进行独立思考, 因此每当关键时刻, 他总是挺身而出, 说出关键的话, 始终牢牢地把握住革命和建设的方向盘。邓小平创造性思维中的独立精神不仅仅是独立地“坚持”, 还表现在独立地“改变”, 即独立于人和环境, 也独立于他自己, 即使是在晚年也还能随时打破自己的框框, 不为自己过去的认识所束缚。比如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指出:经济建设要每隔几年上一个新台阶, 要有新的发展速度, 要用“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姓“社”姓“资”的标准。这些新观点的提出, 确实引发了一场不亚于当年“真理标准讨论”所引起的思想解放运动。一般来说, 独立于人较为容易, 独立于自己较为困难, 邓小平在晚年尚能如此, 不断地突破和完善自己的认识, 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是一种更为深刻、更为彻底的独创精神和品格。

(二) 深厚广阔的人生经历

邓小平是我党最早的党员和活动家之一, 他在长达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 积累的经验最丰富、最全面, 他既有指挥军事斗争的经验, 又有政治斗争的经验;既有基层工作经验, 又有大行政区、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领导工作的经验, 还有管理经济、文化、外交、科技教育等多方面的经验, 特别是他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一起共商国是, 经受了长期的锻炼和熏陶, 更促使他具备多方面的远见卓识, 多谋善断, 意志坚强, 行动果断, 气度宽广等领袖人物的品格。实践出真知, 斗争长才干。邓小平思维的锋刃, 是他自觉地在日常生活和斗争实践中不断磨炼出来的, 他在观察历史时, 具有一种罕见的、不受细节缠绕而直接把握本质的能力, 这又往往使他比别人能更迅速地领悟事物的内在必然性。邓小平之所以在复出后, 能够及时有效地制订并推行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 这是与他丰富的人生底蕴分不开的。如果没有邓小平在太行地区进行生产责任制的大胆探索并取得的成功经验作基础, 也许就很难有邓小平复出后制定和推行的一系列受到农民普遍欢迎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政策。

(三) 敏锐把握时代的脉搏

敏锐性是创造性思维品质中的重要因素, 对事物麻木不仁、无动于衷是不可能有创造力的。邓小平不仅有着长远的历史眼光, 深邃的洞察力, 而且有着敏锐把握时代脉搏的能力。在人类世界已进入高科技时代的今天, 新的科技革命对推动经济发展, 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知识, 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成果, 而且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近代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使知识越来越迅速、越来越深入地渗透生产过程, 脑力劳动在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 形成产品价值的活动中所占的份额日益增大, 脑力劳动者理所当然地成为劳动者队伍中日益增大、日趋重要的组成部分。知识本身已经成为一种主要产业, 并且对经济发展提供着不可缺少的核心性资源。这一时代特征, 决定着现代化建设, 需要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武装全民族;需要各级各类的专门人才;需要对知识、人才的尊重和使其作用的充分发挥, 这是时代的客观要求。邓小平在青少年时代就到西欧留学, 较早地接触到了现代文明, 这使他越发懂得对知识、对人才的尊重和珍惜。1977年初, 邓小平还没有出来工作时, 他就明确指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空气, 这在当时轻视知识分子、歧视知识分子的偏见顽固存在的情况下, 是多么富有胆识和远见!其后不久, 他冲破禁区, 推翻了压在知识分子头上的“两个估计”;他批判了“四人帮”把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分工歪曲为阶级对立的罪行;他代表党中央重申: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邓小平认为:在我国, 无论是脑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 二者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 不是阶级的对立。明确知识分子是劳动者, 是对知识分子在社会发展和财富创造中所起作用的客观评价, 对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那样:“正确认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正确认识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 这对于迅速发展我们的科学事业有极其密切的关系。”①

(四) 造诣精深的理论素养

扎实深厚的理论功底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强大动力因素。人们获得对自然界和生产、生活中存在的未知现象的认识, 必须运用相关的科学原理, 并把这些原理加以重新组合, 使知识与创造物联系起来, 形成新的模式。邓小平不仅具有巨大的政治理论勇气, 而且具有造诣精深的理论素养, 他在强调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同时, 又强调要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他自己即使在“文革”中被林彪、江青一伙诬陷为“党内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在江西南昌受迫害期间, 仍然抓紧时间, 除读了大量马列著作外, 还读了二十四史以及古今中外其他书籍。正是在这段时间, 邓小平不断地学习, 认真地思考, 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又有了新的认识, 这样使他能经常保持着清醒的政治头脑, 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都做到明辨是非, 洞察一切, 这也是他决策正确、行动果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粉碎“四人帮”以后的两年内, 党内工作始终处于徘徊局面。邓小平冷静地、全面地、深刻地分析了形势发展的本质与现象, 主流与支流, 全局与局部的各个方面, 给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前进的方向, 并以马克思主义者的巨大理论勇气, 不仅驳倒了林彪、“四人帮”的反动理论, 而且纠正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 清除了“两个凡是”所造成的严重危害。1977年5月邓小平还没有出来工作, 但他以科学的态度和无大畏的革命勇气, 率先提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这个科学论断, 成为全党解放思想的先声, 也是随后在全国开展关于真理标准讨论的先导。邓小平在长期的实践中, 表现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坚定性, 不屈不挠地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 把社会主义祖国重新引上了康庄大道, 终于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变。

(五) 孜孜不倦的人生追求

顽强的意志品质既是人类创造性的一个特征, 也是人类思维创造的一个重要动因。广义地说, 人们在克服困难时, 都需要相应的意志来支撑行为, 特别是在进行创造时, 更需要顽强的意志。意志一是指毅力, 二是指坚强。毅力包含着持之以恒的耐力, 即为实现目标而不懈努力的一种心理状态。坚强是指强固有力, 不可动摇的精神状态, 以保证创造者的意向行为稳定地持续下去, 直到取得成功。邓小平在政治生涯中所遭受的挫折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是比较突出的, 但他对待自己的命运非常达观, 从不失望。正如他在向党中央请求辞去中央军委主席职务的信中写的:“作为一个为共产主义事业和国家的独立、统一、建设、改革事业奋斗了几十年的老党员和老公民, 我的生命是属于党属于国家的”, 他不仅这样说, 更重要的是在实际工作中按照这个信念和誓言去做。在“文化大革命”进行了八年之后的1975年, 毛泽东同志重新启用他来主持党和国家的日常工作, 他以共产党员无私无畏的精神和对人民极端负责的态度, 冒着再一次被打倒的风险, 采取了一系列果敢的整顿措施, 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 与“四人帮”对着干。由于他的出色工作, 国民经济很快搞了上去, 遗憾的是他本人却又一次被打倒。一般说来老年人长于思考短于创造;长于讨论而短于猛干;长于持重而短于革新。但是, 在邓小平身上既体现了高屋建瓴、势如破竹的革命魄力, 又体现了深谋远虑、决胜千里的领导才能。他始终坚定地强调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充分地体现了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一贯思想。他说:“党的十三大概括的‘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对不对?两个基本点, 即四个坚持和改革开放是不是错了?我最近总想这个问题。我们没有错。四个坚持本身没有错, 如果说有错误的话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还不够一贯”。“改革开放这个基本点错了没有?没有错。没有改革开放怎么会有今天?”“以后我们怎么办?我说, 我们原来制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照样干下去, 坚定不移地干下去”。②邓小平对祖国的前途、人民的幸福倾注了毕生的精力, 他对看准了的事情, 坚决地去干。这种无私奉献、知难而进的大无畏精神促使他的创造性思维始终充满永不衰竭的勃勃生机, 这在世界政坛上实属罕见。

二、邓小平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邓小平在本质上是个实践家, 他总是把了解中国的国情作为实践的第一目标, 由于他注重实践, 由于他同祖国大地那种血肉般的联系, 所以他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了解和认识, 比他同辈的许多人都要深刻得多, 具体得多。他那沉静的抽象思维习惯、广阔的想象力, 总是和热烈的现实的实践活动紧密地结合着, 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个根本点上, 他是出类拔萃的。这是他能够集中全党的智慧, 善于总结历史和现实的, 正面和反面的经验教训, 善于吸收和借鉴全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 通过科学的预见和形象化的思维, 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一) 善于总结

在革命和建设的困难时期, 是否定过去, 消极等待, 还是认真总结经验, 争取革命和建设高潮的到来, 这是考验党特别是党的领导人的关键问题。每当这种时期, 邓小平总是能够以一个伟大革命家的眼力, 冷静的观察时局, 认真地总结经验, 寻找真理, 作出正确的决断。坚定不移地对外开放是邓小平从总结我国近代历史和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经验以及世界上许许多多国家发展的成功经验所得出的结论。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 只是到了近代落伍了, 这里固然有许多方面的因素, 但闭关自守、夜郎自大不能不说是一个原因。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的老祖宗吃过的这个苦头”。③建国以后,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 由于一些“左”的政策, 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给我们带来了一场灾难, 使我们与发达国家已经缩短的距离又拉大了。因此, 邓小平说:“我们总结了历史经验, 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闭关自守”。④纵观人类社会的历史, 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中国人民是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之后才懂得这个道理的。前车之覆, 后车之鉴, 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是开放的, 他指出:坚定不移地实现对外开放, 是我们站在落后的起跑线上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必由之路。邓小平善于总结的特点不仅仅是表现在对处开放上, 而且还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的诸多方面。比如邓小平深刻、全面、科学地总结了“文革”十年内乱的历史教训, 指出“文革”之所以能够发生, 最带根本性、决定性的原因, 就是从50年代后期开始, 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集体领导原则和民主集中制受到削弱以致破坏。种种的历史原因, 又使我们没有能把党内民主和国家政治社会生活的民主加以制度化、法律化, 或者虽虽然制定了法律, 却没有应有的权威, 这就提供了一种条件, 使党的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 党内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现象滋长起来, 致使党和国家难于防止和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和发展。这一科学的总结, 反映了邓小平对“文化大革命”产生原因的深刻认识。历史的进步往往是对历史性灾难的补偿。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必须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论断, 正是从国家与民族的曲折历程和所付出的沉重代价中得出的深刻结论。

(二) 善于结合

这是邓小平思维特点的本质所在, 它贯穿于邓小平改革思想的全部内容之中。邓小平始终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这种善于结合的思维方式, 决定了我们党对“第二次革命”重大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的成功解决, 是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一个根本原因。在我党历史上, 能否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具体实践成功地相结合, 始终是一个重大的原则性问题, 它直接关系到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兴衰与成败。正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活动中, 邓小平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极端重要性, 而且他总是能够自觉地、巧妙地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党中央的重大决策创造性地运用于自己的实践之中。早在抗日战争之初, 他就指出:“每一个干部在自己的工作中, 对于党中央和上级的指示, 必须精细地研究, 并使之适用于自己的工作环境。这将成为今后克服严重困难, 取得抗战胜利与战后建国的重要保障”。⑤邓小平在1943年11月召开的北方局党校整风动员会上的讲话中更是明确地把我党历史上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作对比, 以说明中国革命在1935年前的几次重大挫折和1935年后的节节胜利, 关键都在于是否把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建国之后, 邓小平仍然一如既往地强调要在“结合”二字上下功夫。在1956年11月17日会见国际青年代表团时, 他专门阐述了有关马列主义要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他指出:“一个国家的问题是多方面的, 不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 如何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各个时期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这是一个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⑥在1977年以后, 邓小平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就更多、更系统了。他说:“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就是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如果不同实际情况相结合, 就没有生命力了。”⑦邓小平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他在认真分析和研究了当代中国所面临的新的实际之后, 认为这个新的实际最根本的任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 我们党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 从而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不但恢复和发扬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优良传统, 而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创造性地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方针和政策等问题。既正确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又有效地推动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规律, 又体现了我国发展的特殊规律;既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的社会目标, 又体现和包含了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所具有的民族形式和独特道路。因此,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是我们党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从国际共运史, 从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以及当代国际国内的新的具体实践中必然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

(三) 善于进行科学的预见

预见是创新的先导, 是创造性思维的活力。科学的预见, 不仅可以使人们在实践中明确方向, 修正错误, 促进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 而且可采取预防性措施, 为新事物的健康成长创造必要的条件和良好的环境。因此, 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只有在正确地把握现在主要矛盾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预见, 才能在革命和建设出现曲折的关键时刻, 正确地科学地揭示革命运动发展规律, 预示革命的前途, 统一全党的认识, 坚定奋斗的信心。邓小平深知科学预见的重要性, 他凭借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精辟的判断力, 站在科学的高度上, 预见未来的前景。

随着按劳分配原则和经济责任制的实行, 必然有一些地区、企业和个人先富起来。这种分配上出现的不平衡性, 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没有这种不平衡, 经济发展就不会有动力和效率。邓小平早就预见到这一点, 他在1978年提出:“在经济政策上, 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 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 生活先好起来。”⑧邓小平提出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观点, 其鲜明的目的就是要使僵人民共同富裕起来, 这是符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要求的。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 也不等于同等富裕, 如果大家要求同步富裕、同等富裕, 其结果只能是导致平均主义和共同贫穷。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 两级分化主要指阶级分化, 只能在私有制社会条件下才能产生。今天我们已经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 已经从根本上消除了产生两级分化的条件, 邓小平在1984年6月会见日本朋友时指出:“按照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 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这样, 再过20年、30年, 我们的生产力发展起来了, 也不会发生两极分化”。⑨以后他又多次强调指出:我们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全国人民共同富裕, 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一方面是为了“有水快流”, 充分挖掘生产要素的潜力,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使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更好地发展起来, 提倡人民中有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 也是同样的道理。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际情况完全证实了邓小平梯级推进的构想是切实可行的。

(四) 形象化

形象化是邓小平思维的重要特点之一。形象思维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思维形式, 它不仅存在于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之中, 而且也存在于科学的创造之中。形象思维是通过个别的、具体的形象来反映事物的本质及其联系。邓小平始终把思维的起点植根于实践的土壤之中, 并且总是用生活中形象生动的比喻把深刻的道理简明化、形象化, 使之成为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为之努力奋斗的旗帜。邓小平相信群众、依靠群众, 他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问题, 直接交给群众, 他先后总结和借用了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的许多生动形象的语句, 概括出:“不管黄猫、黑猫, 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摸老虎屁股”、“教育要两条腿走路”、“摸着石头过河”等许多著名的观点, 寓深刻的哲理于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之中。邓小平提出的理论深入浅出, 为中国的老百姓喜闻乐见, 并被广大群众迅速掌握, 因此成为广大群众的锐利思想武器, 成为一部活生生的大众哲学, 并在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中变成了巨大的物质力量。

三、邓小平创造性思维对领导干部的启示

创造性思维方法, 从根本上说属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方法。邓小平不唯书, 不唯上, 不唯人, 只唯实, 他既有严格依据实践经验办事的求实精神, 又有不吃现成饭的辩证施治方法。在他丰富多彩的创造性活动中, 无论是战略思维, 还是双向思维;无论是求异思维, 还是立体思维, 无处不体现着他“按辩证法办事”的思想。因而, 又使这种创造性思维方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很强的实践性。邓小平创造性思维的品质和特点, 对于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思维创新能力、科学民主决策水平, 有着十分重要的启迪作用。

(一) 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恢宏的战略思维

领导者的活动, 主要是一种宏观的战略领导活动, 它是通过制订带有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战略目标实施领导, 它是领导者赖以指导和统帅被领导者以及控制事物发展方向、进程和结果的根本方略。在邓小平的思维活动中, 着眼点始终放在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全过程, 这是一种把握事物本质和发展趋势的思维方式, 是一种面向未来、设计未来的思维方式, 这也是邓小平独具特色的战略思维方式。邓小平的战略设计是从发展生活力这一基点出发的。他不仅善于在事物内在本质基础上认识它的必然性和发展大趋势, 提出了“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战略思维内核, 而且, 通过目标、步骤、条件、措施的相互联结, 巧妙地运用事物发展的“度”, 即避免了空想和玄思, 又不失感召的力量。事实表明在邓小平的领导活动中, 有着相关成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解放战争初期, 他和刘伯承一起, 以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 坚决执行毛泽东关于从内线作战转向外线作战的战略决策, 率部强渡黄河挺进中原, 拉开了全国战略反攻的序幕。全国解放后, 邓小平成功地领导了西南地区的全面工作。在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之后, 他作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成员之一, 在许多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尤其是在1959年毛泽东退居第二线, 让刘少奇在第一线工作的时期, 邓小平从事日常的组织和行政工作的能力, 就发展到了相当娴熟的程度。“文革”结束他重新出来工作后, 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战略举措, 着力除去笼罩在人们心头的沉重阴影。即使在退居二线之后, 他仍然是集中精力思考一些全局性的、方向性的、关键性的战略问题。因此, 他的创造性思维也就更加集中地表现为一种创造性的战略思维。一方面是全球性的战略思维, 考虑的重点是全世界的、国际的、长远的、全局的战略问题, 其中包括当今世界的战争与和平, 发展与稳定, 南南合作, 南北对话等重大国际性问题。另一方面是全国性的战略思维, 邓小平虽然没有或者较少思考一些局部性的短期方面的问题, 然而, 他对于一切全国性的战略问题的思考与决策却表现得极为及时、经常和有效率, 甚至在相当程度上带有某种超前的性质。解放思想是创新的前提。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倡导解放思想, 最终的意义是务必把人们从“左”的禁锢中解脱出来, 针对新情况, 研究新办法, 解决新问题,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语重心长地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 各个方面要综合平衡, 不能单打一, 但是说到最后, 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就有丢失物质基础的危险, 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 围绕这个中心, 决不能干扰它。邓小平还多次要求全党同志必须高度集中思想, 专心致志, 聚精会神地搞四个现代化建设。

(二) 领导干部必须树立辩证的双向思维

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从同时存在、同时起作用的正反两个方向去思考问题。这是“两点论”、“两分法”在思维中的灵活运用。邓小平思维的特点是视野开阔、角度新颖、线路多样, 注重从整体、从长远上分析、处理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 注重在事物整体性、综合性和变化性上分析问题, 尤其注重对事物相关的更大系统的整体效益进行分析。比如, 邓小平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指导思想、决议的基本内容、主要观点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他反复强调, 中心意思应该是三条:一是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 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二是对建国三十年的历史上的大事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 做出公正的评价;三是对过去的事情做个基本的总结, 引导大家团结一致朝前看。他认为:三条中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还是第一条。邓小平的这些意见, 成为起草《决议》的指导原则, 达到了统一全党思想认识的目的, 既认真地纠正了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 又维护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既反对了“两个凡是”的“左”倾错误方针, 又反对了否定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得出的科学结论的右的思潮, 维护了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坚持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真理。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的远见卓识, 非常妥善地解决了这个复杂而敏感的重大问题。

邓小平一贯主张照辩证法办事, 强调对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 特别是在反倾向斗争中防止出现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邓小平多次强调指出:“要批判‘左’的错误思想, 也要批判右的错误思想”。⑩坚持进行两条战线的斗争, 就可以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说到底“左”或右两种错误倾向都是离开了实事求是这个根本原则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它们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此, 从思想上来说, 既批判“左”的错误倾向也同时批判右的错误倾向, 这样, 既使在比较困难的条件下, 也能始终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邓小平清醒地认识到, 反对错误思想的倾向, 在一定时期可以有一个着重点, 他针对当前许多“左”的表现, 比如有的人主张以阶级斗争为纲, 突出政治, 冲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甚至攻击经济改革会导致“和平演变”等等论调, 严肃地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 不敢闯, 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 走了资本主义的道路, 要害是姓“资”姓“社”的问题, 右可以断送社会主义, “左”也可以断送社会主义, 要警惕右, 但主要是防止“左”, 因为“左”的东西根深蒂固。邓小平从总结我党70年中4次大的错误, 其中3次是“左”倾错误的实际入手, 针对许多同志“左”的情绪开始抬头的情况, 及时地提出了当前主要是防止“左”的论断, 可谓“一言兴邦”。

(三) 领导干部必须树立理性的求异思维

领导干部要善于对同一个问题探索不同的甚至是独特答案。但决不是想入非非, 而是要发掘事物之间的差异性, 从事物的不一致性中去发现它的特点, 不为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所局限, 更不为权威的定论而束缚自己的头脑。邓小平在自己的领导生涯中, 不仅能够充分地尊重客观规律, 而且勇于突破抽象僵化的教条, 克服许多干扰和阻力, 作出了许多非同寻常的重大决策。在我国采取单一制国家结构的人民共和国, 即社会主义共和国结构形式30多年之后的80年代初, 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集中统一和主权单一性的原理, 在解决香港、澳门主权归还和台湾与祖国统一这些历史遗留问题中, 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这是一种崭新的国家结构模式, 它是单一制国家结构条件下实行的却又是对单一制地方政府传统权力范围的一种突破。

(四) 领导干部必须树立多元的立体思维

世界上的每一事物往往都是由多元构成的, 因此, 在领导人才的创造性活动中, 各种创造性思维方式的运用从来不是单一的、互不联系的, 恰恰相反, 多种思维形式在创造性过程的不同阶段, 不仅呈现出交替运用的变化形式, 而且还呈现出更为复杂的综合运用形式。科学研究表明, 在战略活动中, 只有具备多元的立体思维结构的领导者, 才能制订科学的创造性的领导战略。纵观古今中外的著名战略家, 几乎无不具有这种思维结构。邓小平运用最为广泛娴熟的就是这种多元的立体思维。他通过对当今世界的多角度、多层次、多中介的审视, 建立了世界新思维的框架。他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 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一个是和平问题, 一个是经济问题”。邓小平得出这样的结论, 是鉴于当时的苏联和美国两个超级大国从1985年11月首脑会议以后, 进入了既对抗又对话的阶段, 对立而不失控制, 对话而不放松争夺。尽管苏美两个超级大国掌握着大量的毁灭性武器, 但是谁也不敢贸然动手发动一场世界规模的战争, 然而, 一场真正的没有硝烟的经济大战却在紧锣密鼓地进行。随着苏联的解体, 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将近半个世纪美苏对峙、东西方冷战的最终结束, 改变了世界原有的战略格局, 旧的平衡已经打破, 新的均势尚未形成, 世界多极化的进程正在加快。虽然因国际政治军事力量对比严重失衡, 还可能导致地区间的局部冲突, 但全球战争的威胁可能性不大。邓小平通过对纵向的历史考察和当今世界现状的横断分析, 认为当前仍然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 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大好时机, 要下大决心打好这个“时间差”, 抓住机遇, 加快发展。每当世人谈论21世纪是亚太世纪的时候, 都不会忽略中国这个最具潜力的市场, 中国完全有可能成为国际投资的热门地区, 并最终成为亚太地区发展的新动力。这是中国打“时间差”的国际环境。面对已经出现的有利时机, 如果熟视无睹, 机会将稍纵即逝。“天予不取, 反受其咎;时至不近, 反受其殃”。丢掉机会就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就要受到历史的责备。邓小平精辟地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 在南巡谈话中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经验, 鲜明地回答了这些年来经常困扰和束缚我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 一再谆谆告诫我们, 要抓住有利时机, 加速经济发展。并反复强调没有速度, 就没有发展;低速度就会停步, 停步就会倒退, 倒退就会没有出路。

概言之, 邓小平的创造性思维, 无论是军事、政治和经济哪一方面的, 他的成功都是他本身所具有的多种素质、才能、经验、知识……的综合。他特别善于利用客观提供的各种条件在扑朔迷离中辩明方向, 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抓住本质, 择机选优, 从而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创造性思维艺术, 为我国各级领导干部的思维创新和科学民主决策提供了智力保障、精神支持, 为中国这条世界巨龙的腾飞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注释

117810《邓小平文选》 (1975--1982) 第86、113、142、334页.

22 邓小平《在接见首都戒严部队军以上干部时的讲话》.人民日报, 1989年6月28日.

3349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增订本) .第77、67 、53、96页.

浅论制造型企业的现场品质管理 篇3

关键词:品质 品质管理 制造企业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a)-0137-02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制造产品的利润逐渐减少,订单大幅缩减,制造型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当前形势下,制造企业必须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强化现场的品质管理水平。本文将从品质管理的涵义出发,重点分析品质管理中的三个要素“人、机、料”及对它们的控制管理。

1 品质管理的涵义

何为品质?

戴明认为:品质是一种以最经济的手段,制造出市场上最有用的产品。

裘兰认为:品质是一种合用性,而所谓“合用性”是指产品在使用期间能满足使用者的需要。

石川馨认为:品质是一种能令消费者或使用者满足,并且乐意购买的特质。

而我认为:品质是一种以最“绿色”的手段,输出符合客户要求的产品或服务。总之,品质的关键就是产品质量满足要求,而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企业经过的组织策划、控制管理、执行完善等管理过程,就是企业的品质管理。

2 现场品质管理的影响因素

现场品质管理的基本组成因素有人力、设备、材料、方法、环境,而起决定性作用的主要就是人力、设备与材料。

2.1 人力的管理控制

人力資源是第一资源,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要素,因为员工才是企业所有品质作业、活动、政策的执行者。

企业首先需明确需要什么样的人员,制定人力资源规划,建立合理的人才引进制度,有效吸纳人才,不断为自己的企业补充具有朝气、活力的新生力量;懂得以破格使用人才、提供发展平台、合理的待遇条件、舒适的工作环境等措施留住人才。如果企业引进不了合适的人才或是人才不断流失,将会直接影响企业经营成本的增加—— 员工离职后增加了企业的重置成本、招聘录用相关成本、员工入职培训成本;新老员工交替造成工作衔接不紧密损失的生产效率;影响员工间的稳定性和工作连续性等。

明确岗位职责,因才定岗。充分评估员工的优缺能短准确分工,以人适其位、人尽其责为原则,增强相互间的信任,把合作诉为理念,建立一支默契的有凝聚力的团队,把企业中每个人的潜力都挖掘出来。避免事情来了临时安排人做,不能明确谁负责,最终造成会做、肯做的人事情堆积如山;不肯做、不会做的人什么事都没有。影响了整体的工作效率,浪费了人力资源,破坏了团队的合作效益,形成恶性循环。

建立完善的培训、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素质,提高工作积极性。管理者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一支高效率的团队,培养更多尽职尽责、能独立完成工作的人才。人们工作是出于不同的原因,有人为了金钱,有人为了社会地位,有人为了得到别人的欣赏,也有人是为了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和自我发展。所以企业及管理者一定要明晰这些人的需求,确保员工尽可能最有效地工作。简而言之,激励、培训就是鼓舞和指导员工取得好绩效,激励他们在工作中追求优异,从而不断提升自己。

2.2 设备的管理控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马克思也曾说过:机器设备是生产的骨骼和肌肉系统”。节能降耗、保护设备、提高设备效能是每一个企业的生存之本。可见,机器设备在现代化企业中的重要作用。生产中每个环节和工序要严格的衔接和配合,生产的连续性主要靠设备的正常运转来保证,一旦故障停机,环节就会中断,全线就会停顿。只有加强管理、正确操作、精心维护,使设备处于良好技术状态,才能保证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在设备的管理中,首先就是选择合适设备,既要考虑购置费用,还要考虑使用效果。若只考虑购置费用较低,而不注意使用阶段的各种费用—— 动力费、维护费、劳务费等,最终还是不经济。不能买的便宜而忽视可靠性、维护性、安全、环保等方面的需求。

其次就是设备的使用,企业应该要求自己的设备自己管,自觉爱护设备,培养设备操作维护能手。充分发挥设备效能,合理组织生产与维护,提高设备利用率,提高设备一生的产出/投入比。操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该注意设备使用、会维护、会检查、会排除故障;必须持证操作,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保证清洁,按规定加油;严格交接班制度;管好工具附件,不得遗失;发现异常立即停机检查,确保设备一直处于可用、可控状态。

要有组织有计划的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除了日常维护或保养,设备管理部门以计划形式下达,操作工和维护工相结合进行定期维护或保养,包括拆卸部件,进行清洁擦拭,更换不合格零件;检查、调整各部件间隙、松紧程度;疏通油路;检查电器线路及装置等。设备管理部门应搞好设备的技术管理和经济管理,积极推行全员管理、设备点检、故障诊断等,做好全员预防维护。并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做好设备报废、闲置的管理及处理。

2.3 材料的管理控制

材料的管理是制造型企业日常管理的重要环节,它关系到企业生产运营中的纳入原材料、产品的生产、以及成本控制等环节。材料的控制主要靠改进材料的采购、收发、保管等方面的工作,减少各个环节的损耗;实行计划控制,有效降低存储成本最大限度的避免缺货。

设置专业的材料管理人员,材料管理坚持职务分离原则,设置采购、验收记账、库存保管、材料核算人员。材料入库时要严格验收,确保物资合格入库。做好在库物资保管、保养工作,不同材料的性能不同,对保管条件的要求也不同,如怕潮怕霉变、容易生锈的应该存放于较干燥的库房。加强现场管理,合理堆放,减少搬运,降低仓储损耗。认真进行材料的在库检查,如实登记仓库实际状态,做到帐、卡、物相符。

做好物资供应工作,保证生产经营顺利进行,坚持按定额确定的材料消耗量,实行限额领料制度,生产人员只能在规定的限额内领用,严格限制超计划、超限额领取物资。

实行计划采购,加速库存物品的周转,合理利用库存物品。制造部门必须经常与材料计划保持联想,通报生产制造的作业进程,以及相应的材料需求量、需求日期,使材料计划部门能够及时安排材料采购与供应计划。除常规采购材料外,还有一些临时采购、特殊采购材料或是按照订单采购的材料,该系列材料很容易与实际生产所需物料产生偏差。这样往往会在该订单生产完成后有些原材料尚未完全使用,在以后的生产过程中很难再用到,这样必然会导致原材料的积压,加大企业的成本负担。

3 结论

做出良好的品质仅仅依靠制造能力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这里从公司最基本的因素、最基本的环节谈起,谈到的是企业的综合能力,在未来的企业中,更大程度的达成客户满意是一个企业存在的根本。所以品质不仅仅是产品符合规格,更包括了是否满足客户各方面的要求,包括交期、服务、价格等方面。

“品质,企业未来竞争的决战场”。品质不只是来自检验,不只是来自制造,也不只是来自设计,而是来自全员品质文化的保证,强调全员协力合作,不仅要做好制品的品质,并且对全公司有关业务和服务的品质都要有效的加以管理,使整体的品质和成本都能达到最佳境界。

参考文献

[1]秦文刚.采购与仓储管理[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

[2]彼得·德鲁克.管理:任务,责任,实践[M].华夏出版社,1973.

论如何提高领导魅力和管理艺术 篇4

作者:王胜

材料工程学院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摘要:长期以来,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管理的概念进行着各种各样的解读,这里我只想从我们中国人对于管理一词意义上的理解来解读其包含的深刻含义,同时指出作为管理者,不管是公共管理者还是企业管理者应具备一定的魅力,用这种魅力来团结身边的员工;这样管理者才有取得成功的必备能力。即作为一名管理者,要拥有较强的人格魅力让员工们自己想朝你靠拢。所以作为管理者,在注重个人修养的同时,要提高综合素质,努力成为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成功管理者。

关键词:领导魅力管理艺术高瞻远瞩睿智敏锐

在西方管理学中,一个基本概念是:领导者与管理者是有区别的。领导就是没有权力但有影响力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有魅力的人,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所有管理者都是领导者。在评价GE(通用电气公司)前CEO韦尔奇的许多文章中,都谈到了他的一个重要素质:魅力,由此可见魅力在高级管理者事业中的作用。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陈海春教授认为:领导者的魅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基于领导者个人的,我们常称为个人魅力;其二是基于领导者执政路数的,我们常称为方略魅力。其中,领导者的个人魅力是领导者个人的领导风格、领导艺术和领导者人格的综合体现,是领导者影响力的主要组成部分。领导者的个人魅力对其竞争对手将产生威慑力,对其追随者将产生吸引力。实际上,由于管理者的特殊性,个人魅力与方略魅力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二者相辅相成。

无论是做为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许多人都会对谁有魅力、谁没有魅力有自己的判断,并希望有这样的理想人物:对于管理,对形势有清醒的认识,着眼于组织的未来,既锐意革新,又紧密结合实际;对于业务,对技术有清醒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对待他人,总是亲切、谦和,使人如沐春风。或者干脆归结为:政治家的智慧、科学家的头脑、外交家的风度。这是非常理想化的,一般人不能也无需达到。而我认为,管理者魅力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高瞻远瞩的眼光。高级管理者是决定组织未来的,因此一定要具备超人的眼光,即所谓善于发现潜在利润,无论是经营还是用人都是如此。面对激烈竞争和纷繁变化的世界,他能够找到正确的方向,带领部下全力以赴去争取胜利。此外,他还要有合理的冒险精神,即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只墨守陈规是无法适应新世纪的竞争的。

二是睿智敏锐的头脑。在知识管理的时代,很少员工没有自己的事业规划,从而不会把一生的命运交给某个组织。睿智是指做为高级管理者,首先应当有清晰的人生观,引领自己克服人生的困难;其次要有洞察力,在员工面临人生选择时为他们提供好的指导,这会极大提高管理者的威信和组织凝聚力。敏锐是指做为高级管理者,应当善于从复杂的现象中抓住主要矛盾,界定问题保证方向不被偏离;其次要有创新精神,能及时从其他组织和其他人那里发现对自己组织有利的事物,善于学习和运用,保持组织的活力。

三是海纳百川的胸怀。首先要听得下意见。人人都明白“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道理,但现实中许多领导还是在重复这种错误。因此,一定要身体力行,广开言路,保证每个成员都可以坦白诚实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且好的意见会得到鼓励。时间久了,组织内部会形成一种诚实的文化,这也是提高决策效率的最好办法之一。其次要容得下缺点。知识员工的个人特点往往比较鲜明,做为高级管理者一定要取人之长,为员工创造好的环境使得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当然,如果某人的个性到了伤害组织文化的程度,也不可以姑息。

四是从容优雅的风度。所谓从容,是指面对变化和困难表现出来的强烈自信和快速反应能力。首先要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大将风度,因为高级管理者是组织的主心骨,是众心所向、众望所归的人物,要以自己的信心和能力推动组织前进。其次要有风趣高雅的谈吐和得体的举止,因为高级管理者是组织的形象代言人,需要用自己的良好形象为组织得到尽可能多的认可,这对个人和组织拓展事业都有益处。

那么怎样提高魅力呢?魅力的培养决非一朝一夕之功,邯郸学步也是行不通的。我想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自身修养魅力的因素,另一方面是员工之间交流的魅力因素。

一、自身的修养魅力因素:

1、做人做事要沉稳:沉稳不是低调,是冷静平稳的处理工作中的难题。沉稳就是遇到问题,不是想问题有多难,而是想现在应该怎样处理,能处理多少,处理不了的怎么办,有自己的计划和思路——即便这不是最佳的解决方案,你也要有自己的想法;沉稳是细致,在平常工作中多去发现、去观察,将问题解决在萌芽中,而不是等问题出现后再去解决。沉稳的人,并不需要在做每一件事的时候都能表现的十分出色,但无论遇见什么不高兴的事,都要学会微笑去面对,世上没有绝对幸福的人,只有不肯快乐的人。成功是从微笑开始的,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乐观点,自己营造快乐,学会轻松愉快地解决难题,管好自己的情绪再去管别人。

2、成大事要细心,从小事做起:俗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许多成大事之人,都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的。我想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更是如此。我们每天都反复做着小事。我们都是平凡的人,都在从事简单而平凡的工作,只有把小事、简单的事、平凡的事做细做好,才能做成大事,才能创造自己人生的不平凡成绩。

3、敢于承担责任:敢于承担工作中的责任,哪怕你的责任很小,哪怕完全不是你的责任,多为下属考虑,那样他们才能真心的为你工作,没有全心全意为你工作的下属,就是你有三头六臂也不会有大的成绩。工作中,喜欢推卸责任、逃避的人屡见不鲜,爱逃避者会找一些借口,扩大责任范围,推卸自身的责任。也许逃避可以让你暂时安全脱身,但喜欢逃避的人注定很难在工作中获得好的成绩。逃避更是对困难的惧怕,是对希望的退缩。逃避是一种心理障碍,如果我们能够善待自己、接纳自己,并不断克服自身的缺陷,逃避心理就可以被征服。

二、与员工之间交流的魅力因素:

1、是要在潜移默化中去影响员工:所谓“言教再多也不如身教有效”,这句话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很难做到,因为我们总是犯着这样那样的错误,如果我们能够不动声色地将这个简单的道理通过我们的行动表现出来,这就达到了武侠世界中“无招胜有招”的境界的最高阶段。在企业的管理阶段中我们有相当多的管理者也总是这样,整天对着员工每天说“我们应该怎么做”,结果一扭脸,自己却讲一套做的却是另外的一套,这种毫无自己的威信的言行不一致的行动,深深地伤透了员工的心,给员工和管理者之间隔上了深深的一道“管理之沟”。员工的行为总是下意识或者是潜意识中跟随着管理者,并把管理者的行为作为自己的规范来要求自己不断向更高层次靠拢,所以只有管理者自身做得较好的情况下员工的行为才会不断地向前发展,“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在上梁正的情况下下梁变歪的可能性就变得微乎其微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企业的管理者由于自己的个人行动产生的魅力也是企业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对整个企业的员工的个人素质的提高是一种无形的潜移默化形的东西,是一个长期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东西,它的存在的价值是无法简单地用金钱来衡量的。

2、是要勤于积累,积极收集员工的反馈意见。首先要多从书本学习。管理者需要是通才,对天文地理等各方面都应当有所了解,因此一定要养成学习的习惯。其次要多向别人学习。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要善于通过与别人的交流来提高自己,无论是高人还是凡人,都有闪光点,可以成为管理者知识的源泉。对于员工的意见和建议要及时的了解和回复,在员工心里面,只要领导和管理人员积极的重视和关心他们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于他们来说就是自己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在以后的领导管理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是要勇于实践。跟员工们一起探讨有关制度问题和其他的问题,魅力同其他真知一样,需要反复提高的过程。魅力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对度的把握,这没有长期的磨炼是达不到的。同时,魅力也是一个动态过程,年轻时意气风发是魅力,中年时坚定果断是魅力,老年时睿智纯真才是魅力。只有不断实践,才能真正达到自觉。

魅力绝不等于高IQ加高EQ。希望我们的管理者首先成为一个有魅力的人,再努力成为一个有魅力的管理者,领导组织走向更光明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黄世富,论人格魅力的培育与提升[J],理论与实践,2003,(01)。

【2】 刘永元,论管理者的人格魅力[J],前沿, 2006,(08)。

【3】 程志芳,林先托,人格魅力的思考[J],时代文学(双月版), 2006,(03)。

【4】 蔺桃芬,浅谈企业管理者的人格魅力及其塑造[J],企业活力, 2006,(08)。

【5】 李有爱,管理者的人格魅力[J].企业改革与管理, 1999,(05)。

【6】 王超,李芳,领导艺术之人格魅力诉求[J],管理观察, 2009,(03)。

【7】 唐绍洪,企业管理者的人格魅力[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3,(03)。

【8】 李瑞,李元勋,浅谈中层管理者在企业中的作用[J],人才资源开发, 2008,(07)。

【9】 包书,塑造企业营销人员的人格魅力[J],现代商业, 2008,(20)。

论煤矿区队自主管理领导层的作为 篇5

——论自主管理领导层的作为

加强自主管理是贯彻落实省“干部作风建设年”会议精神,构建学习型企业,提升管理人员素质,增强区科领导干部自主管理意识和能力,促进领导干部转变作风的有效手段,是搞好安全生产的有效方法。今年以来,综掘区按照矿党政提出的“自主管理,高度自治”工作思路,率先在全矿开展了区队自主管理试点,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明确自主管理概念,提高自主管理标准

自主管理是在普通管理、日常管理基础上的有力提升,是对区队管理、班组管理、个人自律的强化,必须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增强全区每一个干部职工的素质,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生产第二的生命文化理念,高标准,严要求,明确责任,严明制度,严格管理,严格考核,时刻搞好风险与空,要有预防出事的安全专业知识,安全经验,安全技能,安全决心,要有预防出事的毅力,分清“之前”、“之后”的辩证关系,细化操作程序,规范安全确认,要用脑、嘴说、手指、眼看,眼勤、嘴勤、眼勤,五官都要勤,确认无隐患后才能万无一失。要按照“六定”管理的要求,在原先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规章制度、现场管理、执行力、服从力比矿上要求更严、更精、更细,保证随时经得起监督检查,统一思想,从严治区,共同行动,团结拼搏,关注细节,管住小事,人人争先,实现安全生产效益最大化。

二、打造自主管理的良好氛围 众所周知,“三违”时时刻刻威胁着企业的安全生产,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因此,遏止“三违”是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而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是“三违”现象比较严重的班组,都存在着一种相同的“氛围”,这就是“三违”氛围。一些人认为,“在井下不‘三违’就无法干活”。职工一到这个“氛围”之中,只要自己稍不注意,就会在从众的心理作用下走上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的道路。结果在这种“氛围”中,“三违”成为公开的“秘密”,你不说我,我也不监督你,彼此心照不宣。常在这种“氛围”中,职工与班组长对安全检查和安全监督就会采取应付和规避的态度。谁规范操作,照章作业就被视为假清高,弄不清,不入群,而被讽刺挖苦,被排挤打击,进而被孤立,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进而被自己“哥们”推着劝着拉着,逐渐融入这个群体中,走上“三违”的道路,而失去规范操作,照章作业之自我。在这种氛围之中,正面的安全教育效果被抵消,安全宣传被错误地曲解为表面文章,是领导的官样文章,取而代之的是如何找窍门多挣钱少干活的言传身教,是如何应付安全检查和安检员及各级领导的监督的负面教育,是事故分析中的隐瞒欺骗和胡搅蛮缠,一致对外。“人管人累死人”,要搞好自主管理,就必须提高区队领导层对自主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区队自主管理水平,加强班组自治建设,提高每个职工的自主管理意识,以有效的自主管理增强干部与职工的安全凝聚力、向心力、持久力,形成一个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安全文化氛围,打牢安全生产基础,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

三、建立健全自主管理工作标准

1、建立健全内部自主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包保到位,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出现安全质量问题一律按职责范围分析根源,追究责任,做出处理。

2、加大区自查力度,区考核督导组要保证每天有自查,对发现的问题坚持处理不过天,对重大安全隐患要做到停头处理,处理不好不生产。

3、加强教育培训力度,技术培训要教会每名职工都会背会用生命文化理念、按程序操作、手指口述确认,以职工素质提高来保证工作要求的落实。

4、狠抓安全现场管理,执行“项目”、“岗位”风险预控到位,坚持岗位责任精细行动、行为规范程序化的原则,把小事当成大事做,坚持运用风险预控“七到前”,即:想到前、看到前、辨识到前、评价到前、控制到前、手指口述确认到前、说到做到前。牢固树立质量意识,以质量保安全,以质量促生产,对工程质量低劣要实行责任追究,并对主管区长、队长、组长、验收员逐级进行责任追究,并限期整改处理。

5、加强对验收员的管理,验收员要严格执行区质量验收管理规定,杜绝老好人思想,要盯现场关键环节,一道程序不合格不能进入下一道程序,要重点查处生产过程的违章操作,真正要班评估表发挥作用。坚持好升井分析制度,处罚落实到人头。验收员队伍要实行末位淘汰制,凡连续三个月考核得分最低的,一律调整出验收员队伍。

6、严格出勤管理,加大旷勤处罚力度,坚持做到对旷勤人员一日一统计,一日一处理,旷勤一天扣100元,特殊时期加倍处罚,并联挂本人安全工资和各类奖金。对长期旷勤者决不姑息迁就,一律报矿处理,保证出勤数量和质量。加大奖惩力度,班组中出现严重三违、工伤、4小时以上事故的,责任班组必须承担区80%经济处罚,三违由个人承担,并联挂组长40%、队长20%的罚款。

7、如发生矿领导查处停头的,由本队承担一切处罚,并由区组织分析,实行责任追究,对主管区长、队长、组长、验收员、验收班长联挂处罚。

8、各组组长作为自主管理的小班第一责任人,要对全组施工程质量负总责,加强班组自治,坚持好集体升入井、现场交接班、手指口述现场安全确认等。在没有验收员时队长或副队长要做兼验收员,执行好班评估表制度。

9、加大自主管理宣传教育力度,做到人人知晓,个个争先,全区上下做到一个声音,坚定不移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确保安全生产。

10、要高度关注细节,管住小事,把小事当作大事抓,以高度的责任心和责任感搞好区队自主管理。对区内开会期间手机响、开会不按指定位置坐、迟到早退、随意走动等不规范行为,一经发现,由考核督导组予以现场经济处罚。

四、采取多种形式强化自主管理

要搞好自主管理,首先要真正把安全教育摆到重点位置。在教育途径上要多管齐下,既要通过安全培训、安全日、收工会等进行常规性的安全教育,又要充分发挥网岗联动、家属协管、三违人员现身说法等多种途径,强化教育效果。其次,在安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上要力求丰富多彩,推陈出新,使安全教育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寓教于乐,广大职工在参与活动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安全意识。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逐步形成“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讲安全”的氛围,使广大职工逐步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意识转变,进而达到“我会安全”的境界。三是加强班组自治建设。班组是企业的细胞,要积极发挥班组长和班组全体职工的作用,大胆提拔使用对工作认真负责、安全意识强、有一定管理能力的职工为班组长人选,不搞论资排辈,对班组长大胆放权,采取激励政策并严格考核,使班组长敢抓、敢管,强化班组长的责任心和危机感,打牢班组自治的基础。

五、重视对职工的激励作用

要搞好自主管理,必须重视对职工的激励作用。职工安全积极性的调动,要靠管理人员的挖掘和引导,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能力。自主管理要在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采取安全倾斜政策,对安全工作搞得好的班组和个人进行相应的奖励,反之要进行相应的处罚。如开展评选安全标兵、安全之星等安全活动,对入选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调动员工自主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精神力量起着极大的作用。其中,人的感情因素深深地渗透到行为中,影响着行为目标、行为方式等多个方面。在区队、班组内部,每一名职工都拥有自己的情感世界,管理者只有深入了解、沟通和激发职工的内心情感,在严格管理的同时,加强各方面的沟通,搞好亲情化管理,重视对职工的激励作用,“于细微处见真情”,才更能感化人心,以便和谐一致,团结协作,促进安全管理,消除管理中的抵触情绪,从而进一步增强全体员工的凝聚力,使其劲往一处使,才能在管理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和谐的氛围中实现安全生产。

六、实行全方位自主管理

论创新思维的品质与结构 篇6

论创新思维的品质与结构

创新思维是个体思维综合性能力的体现,是多种思维方式和方法平衡发展与复合作用的结果.创新思维的品质决定于思维的`感受性、灵活性、感悟性、流畅性、批判性等特征.创新思维作为个体的一种特殊能力是以智力发展为前提,以实践经验为基础,以创新性人格特征为动力的.

作 者:濮方平 作者单位:国际关系学院,基础部,北京,100091 刊 名: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年,卷(期):2003 “”(3) 分类号:B80 关键词:创新思维   创新人格   智力   经验  

论基层干部领导管理工作的创新 篇7

所谓的创新之路就是走别人没有走过的道路, 从这一层面上说就是一个破旧推新的过程。因此也就会有相应的风险和阻力在其中, 甚至还会有相应的失败和挫折出现。在工作的时候经常走老路, 很难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但是要知道, 要想取得成绩就要面对较多的风险, 只有创新才会有所收获。

党的基础就是群众, 基层是我党对理论进行创新以及对制度进行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所以说, 基层的领导应当具备一定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要有受挫的勇气以及进行实践的勇气, 基层干部应当将基层的建设工作放在第一位, 将人格和党的任务统一起来, 要对基层的群众负责, 只有这样才会在工作的过程中坚持创新, 才会掌握好领导管理的主动权, 积极地推进基层建设全面发展。

二、开拓思维、更新知识是创新基层干部领导工作的保障

要想使得领导工作得到创新必须要解放领导干部的思想, 开拓思维。众所周知, 行动是受到思想约束和支配的, 要是思想不创新, 一直保持僵化的状态, 就很难使得基层干部在实际的工作中有行动上的创新, 就成不了一个合格的优秀的领导者。对于创新来说, 必须要对知识进行不断的学习, 要对自身的思维进行不断的拓展,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以及不断地接触新鲜的事物, 才会使得基层干部在进行创新的时候有可取的素材。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 基层领导干部要想创新就应当对自身的知识进行不断地更新, 要保持勤奋的学习状态, 不断地知识学习和积累, 将自身的知识构架构建好, 将自身的知识基础打牢, 真正做到知识和实践行动的有效统一, 只有这样才会在工作中有所创新, 才会使得基层干部的领导工作有所发展。

对于基层干部来说, 要相对自身的工作进行不断地创新, 就应当在两个方面做好:首先, 要对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 在工作中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念, 用正确的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引领自身的工作实践, 另一方面就是要用先进的知识以及科学技术对自身的能力进行武装, 只有这样才会使得基层干部在工作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不断开拓自己的思路, 真正做到工作上的创新。但是应当注意的是, 应当持有批判性的思维方式, 一定要有所破才会有所立, 只有这样才会使得基层干部的领导工作取得相应的成效。

三、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是我国基层干部领导工作的源泉

大量的实践经验表明, 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主人。对于基层干部来说要想在工作中有所创新, 就必须联系好群众, 在实际的工作中真正做到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将群众的智慧集合在一起, 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对于基层工作来说, 群众提意见, 让群众参与到决策中来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和策略。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 所有的革命任务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应当和群众结合在一起, 不能脱离群众。对于我国的基层单位来说, 其依靠的就是群众, 对于基层干部来说, 只有深入到群众之中, 深入到实际之中, 将自身的工作和群众结合在一起, 才会将群众的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 才会进一步发挥出群众自身的创造性。另外, 基层干部是基层工作的领导者以及组织者, 因此要有一直良好的队伍来影响和带动群众, 将群众的意见和思路集合在一起, 只有这样才会使得基层干部的领导工作实现创新。

四、注重实践是基层干部创新管理工作的渠道

众所周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同时也是对创新成果进行检验的重要方式。江泽民曾经在讲话中提到, 要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 用改革的精神对党内的问题进行解决。对于基层的干部来说, 应当从思想、方案等多个环节与实践进行结合, 要是没有了实践就没有了基础和根本, 那么基层干部的领导创新工作就无从谈起。基层干部的领导工作中经常会有一些矛盾和问题, 对矛盾和问题的解决也是检验创新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 要是采取的创新方式对问题没有解决, 那么创新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是失败的。只有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创新才能帮助基层领导抓住创新的实质以及创新工作的规律, 才会更好地解决实际中所遇到的问题, 才会使得工作更加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 只有这样才会使得基层干部的创新管理工作有存在的意义。

对于基层干部来说, 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应当做好三个结合:首先应当做到上情和下情的结合, 在对工作进行创新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对上级的指示进行执行不顾群众的反应, 更不能欺上瞒下。所谓的创新就是要在落实上级精神的前提下, 有务实的精神, 对群众负责, 对事业负责, 大胆创新地开展工作, 才能将上级布置的任务认真完成。其次, 要做到内容和形式的良好结合, 基层干部的管理工作创新要始终将事情和问题的解决作为中心和重点, 要不断在中心任务上下功夫。对问题的解决越有效, 创新就会有更大的成果。不能将创新当成是一个书面的口号。有些基层干部在实际的工作中往往比较热衷于做表面工程, 经常性的提一些新的口号, 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却很难落实。这样就会使得基层的创新工作很难真正将内容以及创新的实际结合在一起, 很难将创新工作落实到位。因此在实际的创新工作中应当将以往那种名不符实的口号创新抛弃。再次, 基层干部领导工作的创新应当将自身的创新和工作的创新做到有效地结合。对于基层干部来说, 其不仅仅是基层事物的管理者同时也是领导者, 在另一层面也是被管理者和被领导者, 这样就要求领导干部在工作的时候要在职责范围之内将对新鲜事物进行不断的尝试, 同时要对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进行不断地创新, 只有这样才会使得工作的思路得到相应的、及时的调整, 才会使得工作中的制度落实有所保障, 继而带动基层的群众一起参与到基层建设中来, 使得创新工作能够得到有效地落实, 取得良好的成效。

五、使用鼓励、激励的方式指导下属工作

基层干部应当重视对工作人员的管理以及领导工作, 有的领导会采取惩罚或者是消极的制裁措施, 有的领导所采取的是奖励以及鼓励的措施, 这样的不同领导和管理方式能够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对于基层干部的领导工作来说应当在对下属的管理上做到积极鼓励, 要用激励的手段领导下属的工作, 使用这样的一种方式能够从精神上以及物质上使得下属获得尊重, 从而能够在最大限度上调动起下属的工作热情以及工作的积极性, 使得下属对领导工作安排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能够通过获得奖励和激烈赢得工作上的信心。领导在工作中对下属运用激励的方式进行领导工作能够有效的促进下属之间在工作上展开竞争, 从而取得更好的工作成效, 使得基层干部的领导工作能够事半功倍。

综上所述, 对于基层干部的领导工作来说, 创新十分重要, 不仅要从思想上意识到创新对于工作的重要性, 同时还应当将创新和实际的工作结合在一起, 将个人的创新和规划创新结合在一起, 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 只有这样才会使得基层干部的领导工作得到相应的创新, 基层干部的领导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效。

摘要:由于基层工作自身所具有的特征使得其领导干部应当是“集大成者”。基层管理干部应当对自身的品格进行不断的完善, 对自身的专业技能做进一步的提升, 端正思想态度, 对自身的工作进行不断地创新, 从而更好地履行自身的职责, 完成领导任务。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析创新基层干部领导管理工作的策略。

关键词:基层干部,领导工作,创新

参考文献

[1]杨新洲.基层干部管理工作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4 (12) .

[2]宫雨屏, 魏斌.论基层干部领导管理工作的创新[J].理论导报, 2008 (2) .

领导者该有哪些品质 篇8

但是,彼得·德鲁克和詹姆斯·马奇,《哈佛商业评论》评出来的“大师的大师”中的前两位,都不承认有什么领导力特质。德鲁克写道:领导力跟所谓的领导力品质“没多大关系”。马奇对我说:“……有许多研究在这方面做了努力,但是它们的结果各不相同。当我读这些研究的时候,我说:我们无法判断。”

但是,管理者仍然很关心领导力品质,除了想给自己作鉴定之外,应该还有找不足、补差距的想法。比如唐骏这样说过:“……企业高层最重要的领导力特质是正直、魄力、远见、坚韧、合作、责任和主动。”他把正直排在第一位,但显然,正直不是已有的领导者的共同品质。那么我们换个思路追问,正直是否是领导者应该有的品质呢?

领导者该有哪些品质?如果你现在问我,我会说出八项:诚信、远见、激情、胜任、谦卑、冒险精神、责任心、创造力。

前四项品质,是我从领导力研究者吉姆·库泽斯和巴里·波斯纳那里借来的。库泽斯和波斯纳强调:领导力是一种关系,是“那些渴望领导的人和那些选择追随的人之间的一种关系”。那么,领导者该有哪些品质,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追随者。

于是,库泽斯和波斯纳进行了一项全球调查,问:在你们愿意追随的领导者身上,你们最期待和最推崇的品质是什么?他们发现:有这四种品质,持续获得超过60%以上的被调查者的认可;也只有这四种品质,在所有国家的调查中都排在前四位。这四种品质是:诚信、远见、激情、胜任。

诚信是唯一的超过了80%的人选择的品质。在领导力和追随者的关系中,诚实正直是最重要的品质。唐骏显然也认识到了这一点。

远见排第二,有超过70%的人选择。实际上,许多东方人把眼光长远排在第一。这是合理的期待:领导者如果想要有人自愿追随,就必须知道自己正行向何方。

领导者还该有激情。实现梦想是历经坎坷的漫漫长途,光是知道方向,并不保证能到达终点。因此,人们期待领导者热情洋溢,活力十足,乐观积极。如果领导者自己都对事业没有激情,其他人为什么要有?

领导者还要胜任、能干。库泽斯和波斯纳说,这并非指业务所需的具体的技术能力,而是指过往业绩和办事能力。在本专栏上篇文章中,我提到管理者有三大能力:技术的、人际的、分析的。这里库泽斯和波斯纳强调的显然是后两种。

后四项品质,是我从哈佛大学校长、女历史学家德露·福斯特那里借来的。2010年5月25,福斯特为哈佛的2010届本科毕业生做了一个演讲。她说,今天这个世界,跟你们四年前入校时已经大不相同。最大的不同,其实就是发生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它直接影响了哈佛学生的就业和学校的经费。

福斯特说:“在过去这几年,在这个神圣的殿堂,如果你们和我都学到了什么的话,那就是生活永远不会按照一个剧本来发展。”其实,这正是领导和管理的一个不同。领导针对不确定性,管理针对复杂性。领导是解决未知的问题,管理是解决已知的问题。福斯特为这些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哈佛大学为世界培养的未来的领导者——提出了四点具体建议,这就是我要补充的另外四项领导者的品质。

第一是谦卑。不管西方还是东方,很少有人把谦卑列为领导力品质。少有的一个例外,是吉姆·柯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一书中,把谦卑作为他所发现的“第五级领导者”的核心品质。为什么要谦卑?因为领导者的任务是解决未知难题,首先要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东西不知道。

第二是冒险精神。尽管还有东西自己不知道,但是还是要勇敢地去解决难题,而不是坐等。

第三是责任心。领导者要承担解决难题的责任。福斯特说:“世界很需要你们。几个星期前,比尔·盖茨来访时提醒了我们这一点。他说,我们必须把世界上最聪明的头脑用来解决世界上最艰巨的问题。”

上一篇:神奇的生物六年级作文下一篇:大国盛会2022纪录片观后感